第 50 部分阅读
有一种随机攻击方式。由于“泰帆”型攻击无人机有很强的交互传送信息能力,所以它能迅速改变攻击目标的优先顺序。通过HF数据链,攻击无人机可以和岛内的各地面控制站之间进行实时数据传输。
借助HF数据链有超越地平线能力,将当前搜索的潜在目标的雷达图像或红外图像传回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人员和指挥员根据无人机传回的目标图像进行分析,确定好攻击目标,再通过数据链将攻击指令传给无人机。无人机在接到攻击指令后,立即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在俯冲过程中,导引头会连续不断的对目标位置进行修正,以确保无人机能打击目标的关键位置。
此刻近千架“泰帆”型攻击无人机已经飞入了中国舰队的防空火力网,各种防空炮火和舰载对空导弹全力拦截着这毁灭性的台风。而此刻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已经完成了换乘的工作。各种型号的冲锋舟、机械化登陆艇、大型气垫登陆艇、两栖装甲车和坦克已经在海面上完成了编波,即将发起攻击。
“压制的炮火怎么停止了?是我们要开始攻击了吗?”在海面上随着浪涛上下颠簸的陆军士兵们此刻并不知道死亡的逼近。随着6艘体型庞大的俄制“野牛”级大型气垫船从中国海军的071型船坞登陆舰后船坞内驶出,第一攻击波次的突击部队缓慢的加速冲向海岸。
自重高达540吨的“野牛”级气垫登陆艇是当今世界各国海军装备中最大的攻击气垫船,最高时速为60海里,续航300海里。可以搭载500名武装士兵,或者3辆中型坦克,或者10辆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也就是说其满足将近一个营的兵力投送任务。
但是攻击才刚刚开始,一群银白色的德制“泰帆”型攻击无人机便出现在了纷飞着防空炮火的天空。他们宛如掠食的贼鸥一般高速俯冲而下,扑向海面上那踌伫满志的中国陆军。一架“泰帆”型攻击无人机穿越了4门61式25毫米双管速射炮的拦截,正面击中了一艘伴随第一攻击攻击波次前进的079型“玉连”级中型登陆舰。威力巨大聚能破甲战斗部顷刻间撕开了战舰的侧舷装甲,巨大的爆炸声和火光中,分溅的破片在海面上波撒开来。
一架“泰帆”型攻击无人机的攻击虽然不足以击沉这艘满载排水量1100吨的战舰,但是不断传出的爆炸声和浓烟却证明了承受这一击并不轻松。战舰的甲板上损管的水兵们顶着烈焰和有毒的浓烟全力拯救着自己战舰,舰首的舱门无力的打开,原本直接冲滩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现在必须准备自己驶向战场。
就在所有的战士为这一幕惨烈的场面所震惊的同时,079型“玉连”级中型登陆舰的舰桥上突然传来了那熟悉的歌声:起来~~~~那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战舰上那沉寂的61式25毫米双管速射炮再度活跃起来,向着空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目标射击。
海面上所有的中国士兵的声线在漫天的炮火声和爆炸声中开始歌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瞬间响起的激昂的旋律压倒了所有的杂音,振聋发聩的合唱见证了此刻一个民族的辉煌。不时有战舰被俯冲而下的“泰帆”型攻击无人机击中,爆炸。海岸线上一度沉寂的印度陆军的岸防炮火开始再度肆虐起来,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消除那昂扬的歌声。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冲锋舟上搏击着海浪的陆军的士兵们在唱,战舰上兼顾着对空和对岸火力的炮手们在唱,天空中冒着印度陆军火力低空掠过海岸线,扑向纵深的航空兵们也在唱。这简单的旋律宛如一道无法摧毁的血肉长城一步步的向海岸线推进着,一米一米的接近着那些在坑道里发抖的敌人。
在飞临中国-东盟联合舰队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上空的“泰帆”型攻击无人机不停的俯冲攻击之下,登陆部队承受了空前的伤亡。但真正的考验此刻才真正开始。在距离海岸20公里的范围内,印度陆军的岸防炮火开始杀伤已经失去了完整支援火力的各攻击编队。
其中来自俄罗斯的“岸边“130毫米自行岸防炮无疑是最为可怕的杀手,130毫米口径火炮一直以来都是前苏联海岸炮兵的主要装备。虽然众多老式的大口径海岸炮已经逐渐为岸防导弹所取代,但130毫米口径火炮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而且不断改进,推陈出新。
在安达曼各岛的防御工事内,印度陆军隐藏了超过12个装备有“岸边“130毫米自行岸防炮的岸防炮连。每套“岸边“130毫米自行岸防炮攻击系统由2辆中央指挥控制车、8门130毫米SS2S1型自行火炮、1~2辆战备值班保障车、弹药和支援设备组成。
作战开始之前,这些火炮预先隐蔽在群岛要塞核心的地下工事群内,利用“泰帆”型攻击无人机肆虐天际打乱中国军队攻击部署的机会,通过地下工事迅速前出进入发射阵地,在短暂的3分钟射击准备之后,向海面上的移动目标群快速射击,每门SS2S1型自行火炮在倾泻了30~40发炮弹之后,便会退回地下掩体,向下一个炮击阵地转移。
比其昂贵的反舰导弹而言,130毫米岸防炮显然更适合杀伤类似登陆艇这样的小型目标,更重要的是面对已经完全失去制电磁优势的印度军队而言,130毫米岸防炮可以完全规避中国舰队的电子干扰。所有“岸边“130毫米自行岸防炮攻击系统全部采用电视跟踪瞄准系统,虽然这样将会降低火炮的命中系数和跟踪/攻击多目标的能力。但却是在中国海空军强大电子干扰之下,唯一可行的作战模式。
“还没到海滩,第一攻击波次战损已经超过25%了。” 全通甲板式的两栖攻击舰“浙江”号的指挥中心内,战区参谋林太平少将拿着刚刚出来的统计数字,走近攻击开始以来一直保持着沉默的胡维风中将的身边。“部队距离海滩还有多远?” 胡维风长长的作了一个深呼吸之后,转身问道。“前锋部队距离海岸已经不到5公里了。海空军方面希望能先停一下,重新组织火力支援……。” 林太平有些为难的回答道。
“不,如果现在半途而废,那么如此之多的鲜血就真的白流。命令各部队全速前进。海空军无须重新组织支援,协同支援舰队中还有战斗力的战舰,采用近距离直瞄火力轰击滩头。” 虽然早已对登陆战的血腥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此刻胡维风仍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一阵阵莫名的绞痛。
虽然距离攻击最终攻击目标的本岛还有数公里的距离,但沿海的小型岛礁却已经成为了中印两军士兵浴血的战场。这些孤立在海面上的小岛屿上也同样构筑坚固的工事群,在中国海军舰艇的直瞄火力压制之下,印度陆军的士兵只能用迫击炮和机枪火力对抗着不断冲上礁盘的中国陆军冲锋舟。
虽然在众多的登陆工具中,冲锋舟可以说是中国陆军两栖登陆作战中最为衷爱的攻坚利器。正是这种小型高速登陆舟艇满载着全副武装的轻装步兵,躲过了密集的岸防火力,在无工程保障的水际滩头攻击上陆。在通过安达曼群岛各主道的航线上,由中国陆军的轻装步兵们组成战斗小组,用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一个一个解决着印度人的火力点。
中安达曼群岛、 南安达曼群岛小安达曼群岛的主岛上,中国海空军一度沉寂的火力再度猛烈起来。“中国人虽然遭遇了重创,但他们仍在前进。”坑道里印度陆军的指挥官面对着缩在地下工事的士兵们大声的咆哮着,驱赶着他们从集结地域进入滩头防御工事。
水际岸边用椰子树干筑成的防御墙已经在中国海空军的猛烈攻击之中,多处坍塌。硝烟弥漫的海滩上,印度陆军已经可以从防御工事的射击孔中依稀看到海面上那逐渐逼近的登陆舟艇和两栖战车。此刻他们可以依靠的只有手边老旧的英国生产140毫米、88毫米加农炮。
率先发起攻击了中国海军陆战队的两栖装甲车辆在接近滩头时遭到了印军直瞄式炮火的杀伤。许多被炮火击中的两栖装甲车辆,失去机动能力搁浅在滩头。海滩上到处可见燃烧的两栖车和死伤的中国士兵,鲜血将满是泡沫的海水染成了红色。
而好不容易冲上岸的中国海军陆战队此刻也都被印军密集的火力压制在海滩上椰墙之下,在得到重型武器的支援之下,部队根本无法前进。但是中印两军的指挥官们都清楚的知道,此刻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虽然中国陆军第一攻击波次的部队被压制在了滩头,但如果不能将这些轻装步兵赶下海的话,那么更多的登陆部队将通过这个滩头阵地发起攻击。如果印度陆军不能在中国海空军火力的杀伤之下主动出击肃清滩头,那么这场惨烈的登陆战的结局将可想而知。
印度陆军的坦克从主岛中心的地下掩体内隆隆的驶出,显然在这样的岛屿攻防战中,坦克的性能已经不再重要。抱着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只要能开上滩头就好的心理。印度陆军在群岛之上部署的坦克车辆均为已经过时了的维克斯—MK1 “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和俄制T-55/T-54型主战坦克。数以百计的老式坦克咆哮着从地下掩体内冲出,冲向那鲜血淋淋的海滩。
“胜利者”型主战坦克是由英国维克斯公司于60年代研制的外贸型坦克,由于采用了采用了技术相对成熟的酋长式主战坦克的动力、传动、行动部件和105 毫米线膛炮,所以技术成熟,利于大量生产。印度陆军的保有量在1200辆以上的。
借助地下工事和可以通行坦克的大型战壕,以机动性而著称的众多“胜利者”型主战坦克躲过了中国空军的打击,迅速冲上了滩头阵地。
第四十章:海岸燃烧(四)
此刻滩头上仍在战斗着的士兵们早已失去了编制概念,很多连在上岸之初就被打散了。各单位残存的战士被印度陆军的火力压制下在抵矮的沙堤之后,虽然是冬季,但阴云逐渐散去的印度洋上空的烈日仍然将沙滩烤的发烫。
“只有两种人会留在海滩上,已经死去的和即将死去的。”这句因为电影《最长的一天》而闻名于世的台词此刻在所有登陆士兵的脑海中回响着。士兵们在泥泞的沙滩上重新组成战斗小组。向前、只有向前,才是出路。即便自己会被下一颗子弹打中,那么也可以铺就大部队前进的道路。
几门临时拼凑起来的迫击炮猛烈的向印度陆军的阵地射击着,但他们所这么作的目的并无是为了杀伤敌人,而是能迅速制造出一面烟雾,以掩护各战斗小组的冲锋。
烟雾弥漫下的主岛的滩头阵地上到处是密集的火力点和猛烈的爆炸声,沙砾中仓促间构筑起来的散兵坑内,登陆部队的机枪和榴弹发射器在血泊中疯狂的反击着,火红的枪管向着椰墙工事上的每一个火力宣泄着火力。炮火中不时传来“跟我冲上去的呐喊。”但对于背水攻坚的中国士兵而言,勇敢在此刻并没有更多的回报。纷飞的子弹和弹片在海岸上编织成一张张死亡之网,很多人每等从沙滩上爬起来就被击中了。
而后续的部队也同样遭遇了阻击,单薄的冲锋舟没等冲上沙滩就被炮火击中。玻璃增强纤维的碎片裹胁着中华民族的血肉在蔚蓝的海天飞散。但更多的战士仍然从燃烧的两栖装甲车辆和登陆舰艇中跳入水中,高举着自己的武器趟着齐脖子深的海水向目标冲去。子弹会不时的扫过浮动着无数钢盔的海面,汹涌的海水卷过,泛起一片片刺眼的血红。
轻武器对射的火光和爆炸在战术烟雾所笼罩下的滩头防御工事群的纵深不时的闪现着。为了避免产生误伤,中国空军的战机放弃大威力的炸弹,而选择低空用机炮扫射,印度陆军的滩头阵地。死伤狼籍的战壕里,初战时“泰帆”型攻击无人飞越阵地上空给印度士兵所带来的欢欣鼓舞已经荡然无存。
渗透进入印度陆军滩头阵地的中国步兵战斗小组,不时出现在他们的背后和侧翼。战壕内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已经司空见惯。接近崩溃的印度陆军,始终难以相信此刻在滩头上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中国步兵为什么还能保持着如此旺盛的攻击精神。
“中国人的第一攻击波虽然已经后续无力,但我们的防线也同样开始脆弱了。”在布莱尔港的地面指挥中心,要塞总司令印度海军准将拉维. 萨蒂亚正全神贯注的注视着眼前巨大的电子沙盘。凭心而论拉维. 萨蒂亚很佩服中国人的登陆战术。对于以攻占岛屿为目的的两栖登陆作战,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争中所总结的教条认为:应选择易攻难守的平缓沙滩,采取一点突破的战术,在短时间之内形成一个稳固的桥头堡,然后逐次推进。但看似缺乏两栖登陆作战经验的中国人却显然有自己的打法。
中国登陆部队采用的是多点突出部突击上陆的办法,这样的行动虽然会削弱每一个登陆点的投入力量,但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己方各部队的作战效能,孤立了印度陆军每个正面的防御力量。特别是一些以悬崖陡壁为登陆点攻击上陆的中国陆军特种部队,此刻已经开始严重威胁印度陆军暴露的侧翼。而由武装直升机群组正的“垂直登陆”部队更即将在各岛的中心地域登陆。
此刻印度陆军必须主动出击,在中国陆军的重型装备上岸之前。对正面滩头的多个登陆场进行突击,争取在1~2个登陆地点内歼灭中国陆军。才能改善正逐渐不利的战场态势。
老迈的印度陆军“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后部的动力舱内,同样古老的L60型发动机在滩头的硝烟中疲惫的喘息着。蜿蜒的海岸线已经显现在L71型105毫米线膛炮的火力打击范围之下,火炮左侧的装填手紧张的抱着沉重的榴弹,印度陆军的装甲兵此刻可以感觉到胜利就近在咫尺,他们已经抵达了海滩。轻装的登陆部队将难以抵抗他们的履带。他们可以将中国人赶下海。
这是一个危险的距离,战斗将在不到1公里的范围内展开,此刻中国登陆集群所依靠的海空火力支援,将难以施展开来。中国空军盘旋在天空的战机将无法在这么近的距离内提供有效的支援。即便是游弋于近海的中国海军舰艇的直瞄火力,面对着已经到处都匍匐着登陆士兵的海滩,每一发炮弹都将造成远远大于敌方损失的“友情伤害”。
被印度陆军防御工事群的火力压制在滩头的中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士兵此刻并没有被隆隆驶来的印度陆军坦克吓倒。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背后就是被鲜血染红的海水。滩头上各种被击毁的两栖装甲车辆和登陆舰艇的残骸成了他们天然的掩体。各种单兵武器的火力,努力的还击着印度军队的攻击。阻止着那不停喷射着火焰的铁甲怪兽在沙滩上的肆虐。
此刻印度陆军的装甲集群所要面对的仅仅是轻装的中国海军陆战队步兵。如果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装甲雄师,在毫无依托的海滩面对慌乱的步兵的话。那么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第一攻击波次恐怕将蒙受巨大的损失。但显然疲软的印度陆军并不具备拥有这样打击力量的资格。
虽然曾在印巴战争中为印度陆军鼎立过辉煌的历史,但此刻在中国轻装步兵的抵抗面前,“胜利者”主战坦克的表现只有能用“可怜”来形容,这种以牺牲装甲厚度来换取高机动性的主战坦克,其最大装甲厚度只有80毫米,且材质还为均质钢甲,实在难以抵抗现代反坦克武器打击。
中国士兵手中的单兵火箭筒可以轻松的将其击毁了数辆看似威武的老旧坦克。但在滩头阵地上,在装甲力量增援下印度陆军显然找回了自信,滩头阵地上每一个火力点、每一条坑道都反复上演着血腥的争夺。早已在强攻着耗尽了体力和弹药的中国士兵仍在顽强的坚持着,他们相信即便是自己的微薄的努力,仍能为祖国打开胜利之门。
早已打完了子弹的战士用刺刀捅死了突入坑道内的最后一名印度士兵,一辆“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却喷射着致命的火力出现在了他们血红的双眼前方。坑道里打完的反坦克火箭筒上还残留着同伴的鲜血,战士们此刻只有用手雷作最后的一搏。
就在此刻一枚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呼啸着掠过战场的上空,准确的击中了“胜利者”型主战坦克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的车体,威力巨大的炮弹洞穿了中部战斗舱。“胜利者”型主战坦克脆弱的装甲顷刻间膨胀、爆炸,最终成为一堆燃烧着废铁。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徐虎威中校的车组幸运的成为了中国陆军第一个冲上沙滩的重型装甲部队。第二攻击波中运载着坦克和火炮的中型机械化登陆舰,有数艘在海面上遭遇了“泰帆”型攻击无人而重创,虽然这些战舰上所装载的大多为陆军的重型主战坦克,但考虑到滩头苦战急需支援,便将所运载的96式坦克放下水进行涉渡。
虽然在战役发起之前,96式主战坦克进行了加浮箱后依靠坦克自身动力泛水冲击抢滩的试验,但事实证明自身重量超过40吨的96式主战坦克即便在前后舱均加装大浮力的浮箱,在岛屿近海的洋面上也难以保证不沉。但此刻纷乱的战局已经没有时间留给装甲兵们犹豫了。在前后舱浮箱的帮助下96式主战坦克,强行冲向那蔚蓝的波涛。
海面上缓慢前进的装甲纵队中,不时有坦克失去浮力而消失在波涛之中,但显然战神依然眷顾着中国人,包括徐虎威中校的车组在内,有6辆96式主战坦克艰难的首批冲上了海滩。登陆之后的96式主战坦克迅速引爆连接车体和浮箱之间的爆炸螺栓,冲向了激战正酣的前线战场。
面对着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印度老旧的“胜利者”型主战坦克根本不是对手,无论是攻击能力还是火控系统,这些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古董都难以正面匹敌中国陆军的新锐战车。唯一的机会是利用数量的优势,寻找机会从侧翼或背后攻击。
但比坦克性能更为糟糕的是印度陆军的行进路线和进攻组织。众多的坦克被挤在几处狭窄的突破口上,往往当打头的坦克被击毁,后续的部队就立即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慌乱的坦克兵们在满是断壁残垣的椰墙工事后,胡乱的迂回着,一边躲避着中国坦克猛烈的炮火,一边寻找着新的突破位置。
印度陆军的装甲部队虽然抵达滩头,但是在重新调整完自己的进攻队型之前,他们并不能给局势带来决定性的变化。而在舰队支援炮火的掩护下,中国海军陆战队的轻装步兵则在为数不多的几辆坦克的掩护下开始艰难扩展着个滩头阵地。
第四十章:海岸燃烧(五)
虽然名义上中国—东盟联军所发动的是一场针对整个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大规模登陆战役,但实际上却没有哪个指挥官会疯狂到在南北逶迤10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同时进攻。中国—东盟联军的攻击方向主要集中于“十度海峡”以北的安达曼群岛地区,而对印度陆军防御力量较弱的尼科巴群岛则主要利用海空火力进行牵制。
在黎明时分的登陆战开始后的头3个小时内,中国—东盟联合舰队的3个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攻击行动均遭到了印度陆军的顽强抵抗。其中负责攻击小安达曼群岛的第3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进展是最为顺利的,在这座距离布莱尔港120公里的小岛上,印度陆军仅部署了2个团的兵力。
为了加强其他岛屿的防御力量,小安达曼群岛守军手中的重型装备也少的可怜。印度陆军不得不放弃了小安达曼岛滩头的防御,而将兵力收缩在易守难攻的杜冈溪高地森林和哈特湾所组成的三角地域内。在茂密森林和丘陵地带的掩护下,印度陆军用一个个机枪火力点消耗着进攻方的激|情和耐心。
与小安达曼群岛的战斗相比,中安达曼群岛和南安达曼群岛的攻坚战则进展的无比惨烈。其中以印度军方群岛要塞防御司令部—布莱尔港所在地,南安达曼群岛的战斗最为艰苦,第2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第一波次的登陆部队虽然成功的在主岛南安达曼岛周围成功的攻占了其42个附属岛屿中的近20个岛礁,但是在关键的主岛—南安达曼岛和哈夫洛克岛,滩头的战局却始终处于胶滞状态。
曾被美国《时代》评为亚洲最佳的哈夫洛克岛沙滩上,两军的炮火仍在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以中型机械化登陆舰和大型气垫登陆艇为主力的中国海军第二攻击波次,也终于穿越了重重弹幕接近了中印两军反复争夺着的滩头阵地。对于印度军队设防严密的岛群,中国各两栖登陆部队显然不愿意过于冒险,原本应该作为“登陆急先锋”的“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被有意安排在较为安全的第二攻击波次。
虽然经过了多次反复的清扫,但是印度海军在近海部署的残余水雷,仍不时阻止着这些大型舰艇的前进。虽然理论上来说大型全垫升气垫船所具有的超浅水吃水、高速性能、水下物理场小、对爆炸不敏感的特点足以令其对现役的大多数磁性、水压水雷免疫。但印度人却为中国海军“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准备着另一份来自德国的厚礼。
由德国军内秘密组织“洞狮”提供给莫斯科的除了“泰帆”型攻击无人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鳇鱼”的火箭上浮水雷。德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民族可是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另类的近邻:有过惊天动地的生死之搏,却又有着数之不尽的地下交易和秘密协议。
水下超空泡弹药一直是前苏联的终极武器,但在这个领域德国军方也始终保持着足够的关注。在德俄两国军工企业的秘密合作下,应用超空泡技术的“鳇鱼”的火箭上浮水雷很快便从实验室内进入了实战运用阶段。这种水雷主要布放在100米以上的近海水域。借助声波的触发,水下火箭以100节以上的速度攻击在水面上高速驶过的气垫登陆艇。
被击中的“野牛”型气垫船在海面上缓慢的减速,动力舱内不时冒出的浓烟和烈火映照着中国海军前进的道路。“所有陆军的战友们,你们即将到站,请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有次序的离舰。”在高昂的国歌声中,昏暗的072III型“玉亭”级大型登陆舰的船舱内传来了舰长幽默的调侃。
随着实施登陆的命令,巨大的登陆舰全速冲向登陆地点。舰艏甲板上的76F型双管-37毫米高射炮开始向滩头阵地上敌方仍在抵抗着的火力点展开了激烈的对射。距离滩头还有一定的距离,此刻战舰的舰体和全封闭的舰桥上已经多处被印度陆军的小口径火力命中。“双车停,抛后锚”的命令下,战舰关闭了全速工作的发动机,利用惯性向滩头冲击。
但就在此刻一发密集的炮火却击中了这艘072III型“玉亭”级大型登陆舰的后甲板,主机舱和后锚同时被炮火击毁。此刻后甲板一片火海的战舰宛如脱缰的野马一般高速冲上炮火连天的沙滩。舰首重重的在弹坑累累的沙滩上撞击滑行着,直到全舰搁浅。
面对突然冲上海滩的庞然大物,防御方立即调集了所有的火力攻击着这满载着威胁的新目标。“快打开舰首的登陆舱门。”密集的炮火不停的在战舰四周的沙滩上爆炸着。前甲板上中国海军的水兵们已经在炮火中用步枪加入到了战斗的行列之中。
炮火中072III型“玉亭”级大型登陆舰的前舱门的猛的打开,一辆辆96式主战坦克咆哮着冲上了沙滩。但就在此刻一团巨大的火球从印度陆军的正面防御阵地内射出。一辆96式主战坦克的炮塔在炮火中被正面击中。巨大的火光和爆炸声中,这辆坦克的整个炮塔被无情的掀去。
虽然96式主战坦克的防护性远不如中国陆军重装集团军所装备的98D型主战坦克,但在中印两军的地面战中仍没有被印度陆军火炮如此简单的摧毁的记录。正当所有中国陆军装甲兵为之诧异的时刻。数辆外型怪异的自行火炮出现在逐渐散去的硝烟之中。
这种自行火炮有着类似于印度陆军“胜利者”型主战坦克的底盘,但却比“胜利”型坦克多出1 对负重轮。低矮的炮塔上一门修长的130毫米加农炮仍在不时喷射出刺眼的火焰。很多普通的中国士兵并不了解他们所遭遇的对手,于是习惯性的根据其外型称其为印度陆军新研制的“象”式坦克歼击车。但实际上这种不为人所知的武器是印度陆军于1987年“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底盘改制的“石弩(Ctpult)”型自行火炮。
“石弩”型自行火炮是印度陆军在缺乏支援火力下的临时产品,印度陆军拆除了原有“胜利者”型主战坦克上的炮塔,加装了安装拥有半敞开式的简易装甲防盾的1门130毫米M-46式加农炮而组成。由于其武器系统的方向射界有限,最大射程只有27公里,所以仅在生产了100辆左右便停产了。
但鉴于着中印两国陆军地面战中印度所装备的俄制坦克的糟糕表现,迫切需要大威力反坦克火炮以压制中国陆军坦克优势,印度陆军开始重新评估将“石弩”型自行火炮作为反坦克支援火力的可能。这种出自战时无奈之举的产品,类似于二战中苏联红军应急生产的SU-152型反坦克自行火炮。利用大口径加农炮在平射状态的巨大初速和高能爆炸弹药开摧毁敌方的装甲目标。
虽然这种自行火炮有着强大的火力,但是糟糕的火控系统和稳定性,使得这些自行火炮仅在阵地防御状态下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旦脱离的阵地,其脆弱的装甲和缓慢的装填速度,使其在现代化的主战坦克面前几乎不堪一击。不过首次在哈夫洛克岛海滩的防御作战中,1个连的“石弩”型自行火炮还是意外的摧毁了6辆中国陆军的96式主战坦克。这一意外的小小胜利令使得印度陆军大受刺激。也为印度陆军装备研制此后一系列错误的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除了滩头的阵地攻坚之外,在各岛的陡峭海岸线上、岛内的丘陵地带惨烈的搏杀也在同时进行。与海岸登陆的血战相比,中国—东盟联合舰队的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垂直登陆部队的进展同样也并不轻松。
中国—东盟联合舰队在战斗中一次性投入用于垂直登陆的武装直升机群远超印度守备部队的预料。印度要塞司令部最初的防御构想中,认为中国-东盟联军能投入的垂直登陆机群不会超出3个营级规模的攻击机群。虽然中国人拥有足够的武装直升飞机,但有限的起飞平台将限制这些部队的攻击效率。
但显然印度海军准将拉维. 萨蒂亚忽略了临时征用起来民用船只,在两栖垂直登陆作战中的巨大作用。与海军舰艇相比商船不但运载量大、航程远、运费低,而且对外界条件如航线、天气等要求低,因而具用很强的军用潜力。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证明,有一支在和平时期准备充分的民船队伍,战时能有效的担负起海上补给、维修、反潜,甚至防空等任务,使海军的作战能力成倍提高。
自二战以来,商船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便利用商业集装箱运输船临时改装成简易航母:“大西洋堤道”号和“大西洋运送者”号。虽然在战争中“大西洋运送者”号被阿根廷空军击沉,但其在战争为仅有2艘轻型航空母舰的英国远征军提供了足够的空中支援。而为了应对昔日的台海危机,中国政府也同样保持这一支规模庞大的“战时海军”。
为了应对本次“冰山再现”作战,中国政府临时征用了超过200艘以上的中国、东盟各国民用船只参战。这些民用船只在中国本土各港口经过简单改装之后。便成为各司其职的海军舰艇。轻型运输船、拖网渔船被改装成为电子侦察船、登陆舰艇。则大型集装箱货轮、油船和滚装船则被改装成为火力支援舰艇和成有直通甲板和机库的简易空母。
这些商船的战时改装遵循一条基本准则,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船舶的设备,尽量节省改装时间和费用:改装过程尽量不借助船坞,不破坏船体的主结构,液舱容量应尽可能的增加,以用于油料和压载水只之用,采用标准件以适用于安装其他船厂的的产品。所以仅在10天之内,这些民用商船的改装过程就基本得以完成。其中作为直升机起飞平台的大型商船有12艘之多,有些甚至加上滑跃甲板以作为歼-13H型垂直/短距起落战机的海上平台。(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
借助HF数据链有超越地平线能力,将当前搜索的潜在目标的雷达图像或红外图像传回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人员和指挥员根据无人机传回的目标图像进行分析,确定好攻击目标,再通过数据链将攻击指令传给无人机。无人机在接到攻击指令后,立即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在俯冲过程中,导引头会连续不断的对目标位置进行修正,以确保无人机能打击目标的关键位置。
此刻近千架“泰帆”型攻击无人机已经飞入了中国舰队的防空火力网,各种防空炮火和舰载对空导弹全力拦截着这毁灭性的台风。而此刻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已经完成了换乘的工作。各种型号的冲锋舟、机械化登陆艇、大型气垫登陆艇、两栖装甲车和坦克已经在海面上完成了编波,即将发起攻击。
“压制的炮火怎么停止了?是我们要开始攻击了吗?”在海面上随着浪涛上下颠簸的陆军士兵们此刻并不知道死亡的逼近。随着6艘体型庞大的俄制“野牛”级大型气垫船从中国海军的071型船坞登陆舰后船坞内驶出,第一攻击波次的突击部队缓慢的加速冲向海岸。
自重高达540吨的“野牛”级气垫登陆艇是当今世界各国海军装备中最大的攻击气垫船,最高时速为60海里,续航300海里。可以搭载500名武装士兵,或者3辆中型坦克,或者10辆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也就是说其满足将近一个营的兵力投送任务。
但是攻击才刚刚开始,一群银白色的德制“泰帆”型攻击无人机便出现在了纷飞着防空炮火的天空。他们宛如掠食的贼鸥一般高速俯冲而下,扑向海面上那踌伫满志的中国陆军。一架“泰帆”型攻击无人机穿越了4门61式25毫米双管速射炮的拦截,正面击中了一艘伴随第一攻击攻击波次前进的079型“玉连”级中型登陆舰。威力巨大聚能破甲战斗部顷刻间撕开了战舰的侧舷装甲,巨大的爆炸声和火光中,分溅的破片在海面上波撒开来。
一架“泰帆”型攻击无人机的攻击虽然不足以击沉这艘满载排水量1100吨的战舰,但是不断传出的爆炸声和浓烟却证明了承受这一击并不轻松。战舰的甲板上损管的水兵们顶着烈焰和有毒的浓烟全力拯救着自己战舰,舰首的舱门无力的打开,原本直接冲滩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现在必须准备自己驶向战场。
就在所有的战士为这一幕惨烈的场面所震惊的同时,079型“玉连”级中型登陆舰的舰桥上突然传来了那熟悉的歌声:起来~~~~那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战舰上那沉寂的61式25毫米双管速射炮再度活跃起来,向着空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目标射击。
海面上所有的中国士兵的声线在漫天的炮火声和爆炸声中开始歌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瞬间响起的激昂的旋律压倒了所有的杂音,振聋发聩的合唱见证了此刻一个民族的辉煌。不时有战舰被俯冲而下的“泰帆”型攻击无人机击中,爆炸。海岸线上一度沉寂的印度陆军的岸防炮火开始再度肆虐起来,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消除那昂扬的歌声。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冲锋舟上搏击着海浪的陆军的士兵们在唱,战舰上兼顾着对空和对岸火力的炮手们在唱,天空中冒着印度陆军火力低空掠过海岸线,扑向纵深的航空兵们也在唱。这简单的旋律宛如一道无法摧毁的血肉长城一步步的向海岸线推进着,一米一米的接近着那些在坑道里发抖的敌人。
在飞临中国-东盟联合舰队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上空的“泰帆”型攻击无人机不停的俯冲攻击之下,登陆部队承受了空前的伤亡。但真正的考验此刻才真正开始。在距离海岸20公里的范围内,印度陆军的岸防炮火开始杀伤已经失去了完整支援火力的各攻击编队。
其中来自俄罗斯的“岸边“130毫米自行岸防炮无疑是最为可怕的杀手,130毫米口径火炮一直以来都是前苏联海岸炮兵的主要装备。虽然众多老式的大口径海岸炮已经逐渐为岸防导弹所取代,但130毫米口径火炮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而且不断改进,推陈出新。
在安达曼各岛的防御工事内,印度陆军隐藏了超过12个装备有“岸边“130毫米自行岸防炮的岸防炮连。每套“岸边“130毫米自行岸防炮攻击系统由2辆中央指挥控制车、8门130毫米SS2S1型自行火炮、1~2辆战备值班保障车、弹药和支援设备组成。
作战开始之前,这些火炮预先隐蔽在群岛要塞核心的地下工事群内,利用“泰帆”型攻击无人机肆虐天际打乱中国军队攻击部署的机会,通过地下工事迅速前出进入发射阵地,在短暂的3分钟射击准备之后,向海面上的移动目标群快速射击,每门SS2S1型自行火炮在倾泻了30~40发炮弹之后,便会退回地下掩体,向下一个炮击阵地转移。
比其昂贵的反舰导弹而言,130毫米岸防炮显然更适合杀伤类似登陆艇这样的小型目标,更重要的是面对已经完全失去制电磁优势的印度军队而言,130毫米岸防炮可以完全规避中国舰队的电子干扰。所有“岸边“130毫米自行岸防炮攻击系统全部采用电视跟踪瞄准系统,虽然这样将会降低火炮的命中系数和跟踪/攻击多目标的能力。但却是在中国海空军强大电子干扰之下,唯一可行的作战模式。
“还没到海滩,第一攻击波次战损已经超过25%了。” 全通甲板式的两栖攻击舰“浙江”号的指挥中心内,战区参谋林太平少将拿着刚刚出来的统计数字,走近攻击开始以来一直保持着沉默的胡维风中将的身边。“部队距离海滩还有多远?” 胡维风长长的作了一个深呼吸之后,转身问道。“前锋部队距离海岸已经不到5公里了。海空军方面希望能先停一下,重新组织火力支援……。” 林太平有些为难的回答道。
“不,如果现在半途而废,那么如此之多的鲜血就真的白流。命令各部队全速前进。海空军无须重新组织支援,协同支援舰队中还有战斗力的战舰,采用近距离直瞄火力轰击滩头。” 虽然早已对登陆战的血腥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此刻胡维风仍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一阵阵莫名的绞痛。
虽然距离攻击最终攻击目标的本岛还有数公里的距离,但沿海的小型岛礁却已经成为了中印两军士兵浴血的战场。这些孤立在海面上的小岛屿上也同样构筑坚固的工事群,在中国海军舰艇的直瞄火力压制之下,印度陆军的士兵只能用迫击炮和机枪火力对抗着不断冲上礁盘的中国陆军冲锋舟。
虽然在众多的登陆工具中,冲锋舟可以说是中国陆军两栖登陆作战中最为衷爱的攻坚利器。正是这种小型高速登陆舟艇满载着全副武装的轻装步兵,躲过了密集的岸防火力,在无工程保障的水际滩头攻击上陆。在通过安达曼群岛各主道的航线上,由中国陆军的轻装步兵们组成战斗小组,用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一个一个解决着印度人的火力点。
中安达曼群岛、 南安达曼群岛小安达曼群岛的主岛上,中国海空军一度沉寂的火力再度猛烈起来。“中国人虽然遭遇了重创,但他们仍在前进。”坑道里印度陆军的指挥官面对着缩在地下工事的士兵们大声的咆哮着,驱赶着他们从集结地域进入滩头防御工事。
水际岸边用椰子树干筑成的防御墙已经在中国海空军的猛烈攻击之中,多处坍塌。硝烟弥漫的海滩上,印度陆军已经可以从防御工事的射击孔中依稀看到海面上那逐渐逼近的登陆舟艇和两栖战车。此刻他们可以依靠的只有手边老旧的英国生产140毫米、88毫米加农炮。
率先发起攻击了中国海军陆战队的两栖装甲车辆在接近滩头时遭到了印军直瞄式炮火的杀伤。许多被炮火击中的两栖装甲车辆,失去机动能力搁浅在滩头。海滩上到处可见燃烧的两栖车和死伤的中国士兵,鲜血将满是泡沫的海水染成了红色。
而好不容易冲上岸的中国海军陆战队此刻也都被印军密集的火力压制在海滩上椰墙之下,在得到重型武器的支援之下,部队根本无法前进。但是中印两军的指挥官们都清楚的知道,此刻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虽然中国陆军第一攻击波次的部队被压制在了滩头,但如果不能将这些轻装步兵赶下海的话,那么更多的登陆部队将通过这个滩头阵地发起攻击。如果印度陆军不能在中国海空军火力的杀伤之下主动出击肃清滩头,那么这场惨烈的登陆战的结局将可想而知。
印度陆军的坦克从主岛中心的地下掩体内隆隆的驶出,显然在这样的岛屿攻防战中,坦克的性能已经不再重要。抱着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只要能开上滩头就好的心理。印度陆军在群岛之上部署的坦克车辆均为已经过时了的维克斯—MK1 “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和俄制T-55/T-54型主战坦克。数以百计的老式坦克咆哮着从地下掩体内冲出,冲向那鲜血淋淋的海滩。
“胜利者”型主战坦克是由英国维克斯公司于60年代研制的外贸型坦克,由于采用了采用了技术相对成熟的酋长式主战坦克的动力、传动、行动部件和105 毫米线膛炮,所以技术成熟,利于大量生产。印度陆军的保有量在1200辆以上的。
借助地下工事和可以通行坦克的大型战壕,以机动性而著称的众多“胜利者”型主战坦克躲过了中国空军的打击,迅速冲上了滩头阵地。
第四十章:海岸燃烧(四)
此刻滩头上仍在战斗着的士兵们早已失去了编制概念,很多连在上岸之初就被打散了。各单位残存的战士被印度陆军的火力压制下在抵矮的沙堤之后,虽然是冬季,但阴云逐渐散去的印度洋上空的烈日仍然将沙滩烤的发烫。
“只有两种人会留在海滩上,已经死去的和即将死去的。”这句因为电影《最长的一天》而闻名于世的台词此刻在所有登陆士兵的脑海中回响着。士兵们在泥泞的沙滩上重新组成战斗小组。向前、只有向前,才是出路。即便自己会被下一颗子弹打中,那么也可以铺就大部队前进的道路。
几门临时拼凑起来的迫击炮猛烈的向印度陆军的阵地射击着,但他们所这么作的目的并无是为了杀伤敌人,而是能迅速制造出一面烟雾,以掩护各战斗小组的冲锋。
烟雾弥漫下的主岛的滩头阵地上到处是密集的火力点和猛烈的爆炸声,沙砾中仓促间构筑起来的散兵坑内,登陆部队的机枪和榴弹发射器在血泊中疯狂的反击着,火红的枪管向着椰墙工事上的每一个火力宣泄着火力。炮火中不时传来“跟我冲上去的呐喊。”但对于背水攻坚的中国士兵而言,勇敢在此刻并没有更多的回报。纷飞的子弹和弹片在海岸上编织成一张张死亡之网,很多人每等从沙滩上爬起来就被击中了。
而后续的部队也同样遭遇了阻击,单薄的冲锋舟没等冲上沙滩就被炮火击中。玻璃增强纤维的碎片裹胁着中华民族的血肉在蔚蓝的海天飞散。但更多的战士仍然从燃烧的两栖装甲车辆和登陆舰艇中跳入水中,高举着自己的武器趟着齐脖子深的海水向目标冲去。子弹会不时的扫过浮动着无数钢盔的海面,汹涌的海水卷过,泛起一片片刺眼的血红。
轻武器对射的火光和爆炸在战术烟雾所笼罩下的滩头防御工事群的纵深不时的闪现着。为了避免产生误伤,中国空军的战机放弃大威力的炸弹,而选择低空用机炮扫射,印度陆军的滩头阵地。死伤狼籍的战壕里,初战时“泰帆”型攻击无人飞越阵地上空给印度士兵所带来的欢欣鼓舞已经荡然无存。
渗透进入印度陆军滩头阵地的中国步兵战斗小组,不时出现在他们的背后和侧翼。战壕内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已经司空见惯。接近崩溃的印度陆军,始终难以相信此刻在滩头上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中国步兵为什么还能保持着如此旺盛的攻击精神。
“中国人的第一攻击波虽然已经后续无力,但我们的防线也同样开始脆弱了。”在布莱尔港的地面指挥中心,要塞总司令印度海军准将拉维. 萨蒂亚正全神贯注的注视着眼前巨大的电子沙盘。凭心而论拉维. 萨蒂亚很佩服中国人的登陆战术。对于以攻占岛屿为目的的两栖登陆作战,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争中所总结的教条认为:应选择易攻难守的平缓沙滩,采取一点突破的战术,在短时间之内形成一个稳固的桥头堡,然后逐次推进。但看似缺乏两栖登陆作战经验的中国人却显然有自己的打法。
中国登陆部队采用的是多点突出部突击上陆的办法,这样的行动虽然会削弱每一个登陆点的投入力量,但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己方各部队的作战效能,孤立了印度陆军每个正面的防御力量。特别是一些以悬崖陡壁为登陆点攻击上陆的中国陆军特种部队,此刻已经开始严重威胁印度陆军暴露的侧翼。而由武装直升机群组正的“垂直登陆”部队更即将在各岛的中心地域登陆。
此刻印度陆军必须主动出击,在中国陆军的重型装备上岸之前。对正面滩头的多个登陆场进行突击,争取在1~2个登陆地点内歼灭中国陆军。才能改善正逐渐不利的战场态势。
老迈的印度陆军“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后部的动力舱内,同样古老的L60型发动机在滩头的硝烟中疲惫的喘息着。蜿蜒的海岸线已经显现在L71型105毫米线膛炮的火力打击范围之下,火炮左侧的装填手紧张的抱着沉重的榴弹,印度陆军的装甲兵此刻可以感觉到胜利就近在咫尺,他们已经抵达了海滩。轻装的登陆部队将难以抵抗他们的履带。他们可以将中国人赶下海。
这是一个危险的距离,战斗将在不到1公里的范围内展开,此刻中国登陆集群所依靠的海空火力支援,将难以施展开来。中国空军盘旋在天空的战机将无法在这么近的距离内提供有效的支援。即便是游弋于近海的中国海军舰艇的直瞄火力,面对着已经到处都匍匐着登陆士兵的海滩,每一发炮弹都将造成远远大于敌方损失的“友情伤害”。
被印度陆军防御工事群的火力压制在滩头的中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士兵此刻并没有被隆隆驶来的印度陆军坦克吓倒。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背后就是被鲜血染红的海水。滩头上各种被击毁的两栖装甲车辆和登陆舰艇的残骸成了他们天然的掩体。各种单兵武器的火力,努力的还击着印度军队的攻击。阻止着那不停喷射着火焰的铁甲怪兽在沙滩上的肆虐。
此刻印度陆军的装甲集群所要面对的仅仅是轻装的中国海军陆战队步兵。如果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装甲雄师,在毫无依托的海滩面对慌乱的步兵的话。那么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第一攻击波次恐怕将蒙受巨大的损失。但显然疲软的印度陆军并不具备拥有这样打击力量的资格。
虽然曾在印巴战争中为印度陆军鼎立过辉煌的历史,但此刻在中国轻装步兵的抵抗面前,“胜利者”主战坦克的表现只有能用“可怜”来形容,这种以牺牲装甲厚度来换取高机动性的主战坦克,其最大装甲厚度只有80毫米,且材质还为均质钢甲,实在难以抵抗现代反坦克武器打击。
中国士兵手中的单兵火箭筒可以轻松的将其击毁了数辆看似威武的老旧坦克。但在滩头阵地上,在装甲力量增援下印度陆军显然找回了自信,滩头阵地上每一个火力点、每一条坑道都反复上演着血腥的争夺。早已在强攻着耗尽了体力和弹药的中国士兵仍在顽强的坚持着,他们相信即便是自己的微薄的努力,仍能为祖国打开胜利之门。
早已打完了子弹的战士用刺刀捅死了突入坑道内的最后一名印度士兵,一辆“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却喷射着致命的火力出现在了他们血红的双眼前方。坑道里打完的反坦克火箭筒上还残留着同伴的鲜血,战士们此刻只有用手雷作最后的一搏。
就在此刻一枚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呼啸着掠过战场的上空,准确的击中了“胜利者”型主战坦克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的车体,威力巨大的炮弹洞穿了中部战斗舱。“胜利者”型主战坦克脆弱的装甲顷刻间膨胀、爆炸,最终成为一堆燃烧着废铁。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徐虎威中校的车组幸运的成为了中国陆军第一个冲上沙滩的重型装甲部队。第二攻击波中运载着坦克和火炮的中型机械化登陆舰,有数艘在海面上遭遇了“泰帆”型攻击无人而重创,虽然这些战舰上所装载的大多为陆军的重型主战坦克,但考虑到滩头苦战急需支援,便将所运载的96式坦克放下水进行涉渡。
虽然在战役发起之前,96式主战坦克进行了加浮箱后依靠坦克自身动力泛水冲击抢滩的试验,但事实证明自身重量超过40吨的96式主战坦克即便在前后舱均加装大浮力的浮箱,在岛屿近海的洋面上也难以保证不沉。但此刻纷乱的战局已经没有时间留给装甲兵们犹豫了。在前后舱浮箱的帮助下96式主战坦克,强行冲向那蔚蓝的波涛。
海面上缓慢前进的装甲纵队中,不时有坦克失去浮力而消失在波涛之中,但显然战神依然眷顾着中国人,包括徐虎威中校的车组在内,有6辆96式主战坦克艰难的首批冲上了海滩。登陆之后的96式主战坦克迅速引爆连接车体和浮箱之间的爆炸螺栓,冲向了激战正酣的前线战场。
面对着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印度老旧的“胜利者”型主战坦克根本不是对手,无论是攻击能力还是火控系统,这些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古董都难以正面匹敌中国陆军的新锐战车。唯一的机会是利用数量的优势,寻找机会从侧翼或背后攻击。
但比坦克性能更为糟糕的是印度陆军的行进路线和进攻组织。众多的坦克被挤在几处狭窄的突破口上,往往当打头的坦克被击毁,后续的部队就立即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慌乱的坦克兵们在满是断壁残垣的椰墙工事后,胡乱的迂回着,一边躲避着中国坦克猛烈的炮火,一边寻找着新的突破位置。
印度陆军的装甲部队虽然抵达滩头,但是在重新调整完自己的进攻队型之前,他们并不能给局势带来决定性的变化。而在舰队支援炮火的掩护下,中国海军陆战队的轻装步兵则在为数不多的几辆坦克的掩护下开始艰难扩展着个滩头阵地。
第四十章:海岸燃烧(五)
虽然名义上中国—东盟联军所发动的是一场针对整个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大规模登陆战役,但实际上却没有哪个指挥官会疯狂到在南北逶迤10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同时进攻。中国—东盟联军的攻击方向主要集中于“十度海峡”以北的安达曼群岛地区,而对印度陆军防御力量较弱的尼科巴群岛则主要利用海空火力进行牵制。
在黎明时分的登陆战开始后的头3个小时内,中国—东盟联合舰队的3个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攻击行动均遭到了印度陆军的顽强抵抗。其中负责攻击小安达曼群岛的第3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进展是最为顺利的,在这座距离布莱尔港120公里的小岛上,印度陆军仅部署了2个团的兵力。
为了加强其他岛屿的防御力量,小安达曼群岛守军手中的重型装备也少的可怜。印度陆军不得不放弃了小安达曼岛滩头的防御,而将兵力收缩在易守难攻的杜冈溪高地森林和哈特湾所组成的三角地域内。在茂密森林和丘陵地带的掩护下,印度陆军用一个个机枪火力点消耗着进攻方的激|情和耐心。
与小安达曼群岛的战斗相比,中安达曼群岛和南安达曼群岛的攻坚战则进展的无比惨烈。其中以印度军方群岛要塞防御司令部—布莱尔港所在地,南安达曼群岛的战斗最为艰苦,第2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第一波次的登陆部队虽然成功的在主岛南安达曼岛周围成功的攻占了其42个附属岛屿中的近20个岛礁,但是在关键的主岛—南安达曼岛和哈夫洛克岛,滩头的战局却始终处于胶滞状态。
曾被美国《时代》评为亚洲最佳的哈夫洛克岛沙滩上,两军的炮火仍在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以中型机械化登陆舰和大型气垫登陆艇为主力的中国海军第二攻击波次,也终于穿越了重重弹幕接近了中印两军反复争夺着的滩头阵地。对于印度军队设防严密的岛群,中国各两栖登陆部队显然不愿意过于冒险,原本应该作为“登陆急先锋”的“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被有意安排在较为安全的第二攻击波次。
虽然经过了多次反复的清扫,但是印度海军在近海部署的残余水雷,仍不时阻止着这些大型舰艇的前进。虽然理论上来说大型全垫升气垫船所具有的超浅水吃水、高速性能、水下物理场小、对爆炸不敏感的特点足以令其对现役的大多数磁性、水压水雷免疫。但印度人却为中国海军“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准备着另一份来自德国的厚礼。
由德国军内秘密组织“洞狮”提供给莫斯科的除了“泰帆”型攻击无人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鳇鱼”的火箭上浮水雷。德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民族可是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另类的近邻:有过惊天动地的生死之搏,却又有着数之不尽的地下交易和秘密协议。
水下超空泡弹药一直是前苏联的终极武器,但在这个领域德国军方也始终保持着足够的关注。在德俄两国军工企业的秘密合作下,应用超空泡技术的“鳇鱼”的火箭上浮水雷很快便从实验室内进入了实战运用阶段。这种水雷主要布放在100米以上的近海水域。借助声波的触发,水下火箭以100节以上的速度攻击在水面上高速驶过的气垫登陆艇。
被击中的“野牛”型气垫船在海面上缓慢的减速,动力舱内不时冒出的浓烟和烈火映照着中国海军前进的道路。“所有陆军的战友们,你们即将到站,请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有次序的离舰。”在高昂的国歌声中,昏暗的072III型“玉亭”级大型登陆舰的船舱内传来了舰长幽默的调侃。
随着实施登陆的命令,巨大的登陆舰全速冲向登陆地点。舰艏甲板上的76F型双管-37毫米高射炮开始向滩头阵地上敌方仍在抵抗着的火力点展开了激烈的对射。距离滩头还有一定的距离,此刻战舰的舰体和全封闭的舰桥上已经多处被印度陆军的小口径火力命中。“双车停,抛后锚”的命令下,战舰关闭了全速工作的发动机,利用惯性向滩头冲击。
但就在此刻一发密集的炮火却击中了这艘072III型“玉亭”级大型登陆舰的后甲板,主机舱和后锚同时被炮火击毁。此刻后甲板一片火海的战舰宛如脱缰的野马一般高速冲上炮火连天的沙滩。舰首重重的在弹坑累累的沙滩上撞击滑行着,直到全舰搁浅。
面对突然冲上海滩的庞然大物,防御方立即调集了所有的火力攻击着这满载着威胁的新目标。“快打开舰首的登陆舱门。”密集的炮火不停的在战舰四周的沙滩上爆炸着。前甲板上中国海军的水兵们已经在炮火中用步枪加入到了战斗的行列之中。
炮火中072III型“玉亭”级大型登陆舰的前舱门的猛的打开,一辆辆96式主战坦克咆哮着冲上了沙滩。但就在此刻一团巨大的火球从印度陆军的正面防御阵地内射出。一辆96式主战坦克的炮塔在炮火中被正面击中。巨大的火光和爆炸声中,这辆坦克的整个炮塔被无情的掀去。
虽然96式主战坦克的防护性远不如中国陆军重装集团军所装备的98D型主战坦克,但在中印两军的地面战中仍没有被印度陆军火炮如此简单的摧毁的记录。正当所有中国陆军装甲兵为之诧异的时刻。数辆外型怪异的自行火炮出现在逐渐散去的硝烟之中。
这种自行火炮有着类似于印度陆军“胜利者”型主战坦克的底盘,但却比“胜利”型坦克多出1 对负重轮。低矮的炮塔上一门修长的130毫米加农炮仍在不时喷射出刺眼的火焰。很多普通的中国士兵并不了解他们所遭遇的对手,于是习惯性的根据其外型称其为印度陆军新研制的“象”式坦克歼击车。但实际上这种不为人所知的武器是印度陆军于1987年“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底盘改制的“石弩(Ctpult)”型自行火炮。
“石弩”型自行火炮是印度陆军在缺乏支援火力下的临时产品,印度陆军拆除了原有“胜利者”型主战坦克上的炮塔,加装了安装拥有半敞开式的简易装甲防盾的1门130毫米M-46式加农炮而组成。由于其武器系统的方向射界有限,最大射程只有27公里,所以仅在生产了100辆左右便停产了。
但鉴于着中印两国陆军地面战中印度所装备的俄制坦克的糟糕表现,迫切需要大威力反坦克火炮以压制中国陆军坦克优势,印度陆军开始重新评估将“石弩”型自行火炮作为反坦克支援火力的可能。这种出自战时无奈之举的产品,类似于二战中苏联红军应急生产的SU-152型反坦克自行火炮。利用大口径加农炮在平射状态的巨大初速和高能爆炸弹药开摧毁敌方的装甲目标。
虽然这种自行火炮有着强大的火力,但是糟糕的火控系统和稳定性,使得这些自行火炮仅在阵地防御状态下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旦脱离的阵地,其脆弱的装甲和缓慢的装填速度,使其在现代化的主战坦克面前几乎不堪一击。不过首次在哈夫洛克岛海滩的防御作战中,1个连的“石弩”型自行火炮还是意外的摧毁了6辆中国陆军的96式主战坦克。这一意外的小小胜利令使得印度陆军大受刺激。也为印度陆军装备研制此后一系列错误的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除了滩头的阵地攻坚之外,在各岛的陡峭海岸线上、岛内的丘陵地带惨烈的搏杀也在同时进行。与海岸登陆的血战相比,中国—东盟联合舰队的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垂直登陆部队的进展同样也并不轻松。
中国—东盟联合舰队在战斗中一次性投入用于垂直登陆的武装直升机群远超印度守备部队的预料。印度要塞司令部最初的防御构想中,认为中国-东盟联军能投入的垂直登陆机群不会超出3个营级规模的攻击机群。虽然中国人拥有足够的武装直升飞机,但有限的起飞平台将限制这些部队的攻击效率。
但显然印度海军准将拉维. 萨蒂亚忽略了临时征用起来民用船只,在两栖垂直登陆作战中的巨大作用。与海军舰艇相比商船不但运载量大、航程远、运费低,而且对外界条件如航线、天气等要求低,因而具用很强的军用潜力。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证明,有一支在和平时期准备充分的民船队伍,战时能有效的担负起海上补给、维修、反潜,甚至防空等任务,使海军的作战能力成倍提高。
自二战以来,商船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便利用商业集装箱运输船临时改装成简易航母:“大西洋堤道”号和“大西洋运送者”号。虽然在战争中“大西洋运送者”号被阿根廷空军击沉,但其在战争为仅有2艘轻型航空母舰的英国远征军提供了足够的空中支援。而为了应对昔日的台海危机,中国政府也同样保持这一支规模庞大的“战时海军”。
为了应对本次“冰山再现”作战,中国政府临时征用了超过200艘以上的中国、东盟各国民用船只参战。这些民用船只在中国本土各港口经过简单改装之后。便成为各司其职的海军舰艇。轻型运输船、拖网渔船被改装成为电子侦察船、登陆舰艇。则大型集装箱货轮、油船和滚装船则被改装成为火力支援舰艇和成有直通甲板和机库的简易空母。
这些商船的战时改装遵循一条基本准则,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船舶的设备,尽量节省改装时间和费用:改装过程尽量不借助船坞,不破坏船体的主结构,液舱容量应尽可能的增加,以用于油料和压载水只之用,采用标准件以适用于安装其他船厂的的产品。所以仅在10天之内,这些民用商船的改装过程就基本得以完成。其中作为直升机起飞平台的大型商船有12艘之多,有些甚至加上滑跃甲板以作为歼-13H型垂直/短距起落战机的海上平台。(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