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英雄谱 > 三国英雄谱 第 34 部分阅读

第 34 部分阅读

    言出自你郭奉孝之口,哥哥我就深信不疑,哈哈哈哈”。

    “郭嘉定不让兄长失望!”

    “嗯!这个我一点都不怀疑。以奉孝之见,贾文和劝董卓暂屯渑池,究竟有何深意?”

    “回兄长,此乃贾文和隔岸观火之计也。董卓兵临城下,张让等辈情知势穷力竭,必将铤而走险,谋图何进。何进轻而无备、性急少谋,我料其必死于小人之手。十常侍恶贯满盈,朝堂内外无不恨之入骨,若何进被害,则张让等辈亦必死于众怒之下。何进一死,朝廷失统,洛阳必将大乱,届时董卓驱兵进京,无可阻挡矣。此正兵法火攻之道也”。

    “嗯,奉孝此论甚高啊!”高云点头赞许。

    其实高云自然也明白贾诩的计策,他之所以故意问郭嘉,是为了让郭嘉展现才华,好进一步树立威信。但听了郭嘉这番论述之后,高云却禁不住由衷的赞赏,心里暗想:“我对史料记载的情况一清二楚,都不敢断定何进和张让的争斗会是什么结果。郭嘉仅凭借对局势的分析,就能推断出事情的结局,而且还这么肯定,这份儿自信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在三国里郭嘉用兵素来以大胆著称,就凭这种魄力来看,也不会是假的了。这小子……真是不愧‘鬼才’这俩字啊,的亏我出手的早”。

    除高云之外,其他人对郭嘉的论述大多是半信半疑,因为郭嘉毕竟刚到“虎威军”,又没有真正的应验过。文武众人虽然都尊敬郭嘉,但那大多是因为高云对郭嘉的态度。

    唯独有三个人跟高云一样钦敬郭嘉的谋略,这三个一个是关羽、一个是赵云,还有一个是邹穹。

    赵云听完郭嘉的推断第一个站起来,双手捧杯,敬郭嘉道:“军师深谋远略,赵云拜服,请军师满饮此杯!”

    “谢四将军!”郭嘉端起酒盏,一饮而尽。

    “关某敬军师一杯!”

    “谢二将军!”

    “军师高智,令人叹为观止,学生邹穹,恭敬军师!”

    “子禄先生过誉了,郭嘉惶恐,先生请!”

    “军师请!”

    “哈哈!既是俺大哥、二哥、四弟都说军师好,那想必军师果真是个好男子!俺老张也敬军师一杯!”

    “呵呵,郭嘉多谢三将军”。

    关羽、张飞、赵云在“虎威军”中的威望极高,其他众人虽然并不完全相信郭嘉的论断,但见关、张、赵三将都给郭嘉敬酒,也都跟着站起来,纷纷跟郭嘉敬酒。

    郭嘉一一逊谢,来回喝了几十杯。众人欢宴至深夜才散。

    自从郭嘉推断了京城局势进展之后,“虎威军”一众文官武将更关心洛阳的情况了,各自派人到帝都四近打探,严密监视着洛阳内外各股势力的动向。

    这时候洛阳城里最紧张的就是十常侍了,得知董卓已经兵到渑池,张让等人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秘密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张让气道:“何进小儿,忘恩负义之贼!当初是我举荐他妹妹进宫,如今他兄妹俱贵,却不思报本,反要加害我等,实在可恶!”

    段硅忙劝道:“张公且休要气恼,如今大祸临头,我等须先谋对策才是啊!”

    “是啊!张公快拿个主意吧!”其他大小太监也都慌乱的哀求。

    “唉!”张让叹了一口气,说道:“可恨高云不肯助我,如若不然,何进、董卓等辈何足为惧!如今董卓大军已到渑池,朝中大臣又皆欲杀我等而后快,我等若要活命,只有掌控新君一途,若要掌控新君,则必须先除何进!此事万分凶险,尔等惧怕否?”

    众太监齐声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不是鱼死,便是网破!请张公差遣!”

    “好!!”何进一拍大腿,狠狠的说道:“不怕便好!你等如今便随我进宫,去求何太后,就说我等要向大将军请罪,赚她召何进入宫。何太后乃女流之辈,愚蠢无知,定然应允。我等便在宫内设下埋伏,待何进入宫之后,等便在宫内诛之!”

    “是!”大小太监一起应命,张让便带段硅等几个大太监直到永安宫,来见何太后。

    刘辩刚刚做了皇帝,何太后现在正处在优越感最强的时期,见张让来到,何太后端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曼斯条理的问道:“尔等来此作甚啊?”

    张让冲后面使了个手势,几个太监忽然一齐跪倒在地,哭求道:“臣等对太后和大将军一向忠心耿耿,不想大将军受小人挑唆,欲要将我等斩尽杀绝,请太后垂怜,搭救我等性命啊!”

    “哎”,何太后假模假样的叹了口气,说道:“既是大将军见疑,尔等便该去大将军府请罪,求他赦免。却为何来搅闹本宫啊?”

    张让又哭求道:“启禀太后,臣等本想去大将军府请罪,又恐大臣们不能相容,故此只好来求太后。请太后开恩,召大将军进宫,臣等就在太后面前向大将军请罪,若是大将军不肯赦免臣等,臣等愿意引颈就戳,死在太后面前,总好过死在别处。请太后开恩呐!”

    张让不愧是拍马屁的专家,这话说的何太后心里舒服的不得了,心想:“看来本宫还真是得人心呐,就连死都以死在本宫面前为荣,嗯!好!”。

    何太后想到这里,心里高兴,随口便应承道:“罢了,难得你等一片忠心,本宫便叫大将军进宫一趟,你等须诚心请罪,否则本宫也救不得你等了”。

    众太监一听这话,赶紧磕头谢恩。何太后当即传旨,召何进进宫。

    何进自以为掌控禁军兵权,丝毫没有戒心,接到何太后旨意便要收拾进宫。主簿陈琳急忙劝道:“大将军不可进宫,此必是张让等人之谋,将军去必有祸”。

    何进不以为然的笑道:“此真腐儒之见也,我掌禁军大权,谁敢害我!?”

    曹操也劝道:“将军不可大意,如今天下皆知大将军欲尽诛阉宦,将军此时进宫岂非自取其祸耶!?”

    曹操这话说的太直接了,何进虚荣心又强,当时就恼怒了,喝道:“无知小辈!焉敢胡言!?”

    曹操一看这架势,只好不再言语,心里骂道:“真乃愚蠢至极!”

    袁绍也看出劝不住何进了,便进言道:“大将军若欲进宫,末将请带兵马护驾!”

    “嗯!”何进点点头,他觉得袁绍身出名门,说的肯定有道理,便应允道:“就依本初之言,你与孟德各带三千御林军,随本将军一同进宫”。

    “得令!!”袁绍和曹操同声应命,各自去点齐兵马,跟随何进进宫。

    来到青琐门外,守门太监说太后只召何进一人入宫,便把其余人马挡在了外面。何进丝毫不以为意,昂首阔步,径直进了宫门。

    小太监互相使个眼色,“咔嚓”一声将宫门锁了,断了内外消息。何进这才感觉到不妙,刚要回身,张让、段硅等大小太监从路旁闪出,前后拦住。

    张让手提利剑,厉声喝道:“何进小儿!当初是我举荐你妹妹进宫,才有你举家富贵,如今你不思报本,反欲加害于我,忘恩负义之极!你道我等是污浊之人,我今天就让你做个清净之鬼!”

    何进吓的汗流浃背,强撑着喊道:“我乃汉室大将军,尔等焉敢造次!?”

    “哼!是你逼人太甚,我等亦无奈何!如今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给我杀!”

    张让一声令下,两边埋伏的二百余个大小太监一起涌出,霎时将何进砍为肉泥。

    曹操在青琐门外守候多时,不见何进出来,情知有事,便在门外喊道:“请大将军上马!”

    袁绍与众军士也跟着一齐喊:“请大将军上马!!!!”

    喊不三声,从宫墙上扔出一物,掉在地上“咕噜!咕噜!”滚了几下,众人定睛一看,“啊呀!!”正是何进人头!

    ----

    亲爱的朋友^~^多谢您的阅读^~^请顺手点一下主目录页面上的【加入书架】按钮^~^给大墨一点支持!一点态度!大墨一定不让大家失望的^~^多谢!多谢!

    一百二十九回:小刘协逃出生天

    眼见何进人头被扔出宫墙,曹操摇头叹息,心说:“无谋之辈,果不出曹某所料也!”

    袁绍看到何进人头,自然也明知就里,俩人互相对视一眼,各自点了点头。曹操猛然抽出佩剑,高举在手,振臂大呼道:“阉宦谋害大臣,愿为大将军报仇者随我入宫杀贼!!”

    五千御林军群情激奋,齐声高呼道:“为大将军报仇!诛杀阉贼!!”

    曹操一声大喝,挥剑当先,领大队人马突入宫闱,呐喊杀人。

    张让等人见势不妙,急忙组织宫内大小太监进行抵御。但御林军毕竟是东汉军队的王牌,宫里的太监怎么会是这些职业战斗兵的对手,转眼之间就被杀的七零八落。皇宫内院哀嚎四起,血流成河。

    曹操很清楚,何进的死是彻底诛灭阉贼宦党的绝佳时机,这个机会他绝对不能放过。眼见御林军已经掌握了战局的绝对控制权,曹操接着高呼道:“阉人结党某乱,罪无可恕!众军随我向前,尽诛阉贼!!”

    “诛尽阉贼!!”

    “杀!!!”这些御林军早已经杀红了眼,听到曹操这一声号令,顿时群情激奋,一个个吼叫着冲入禁宫,见人就杀。凡是宫中太监,无论良莠,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霎时间尸横遍地。

    曹节见不是头,急忙乔装改扮,想要混出宫去。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没等他跑到宫门,便被乱军砍成了一堆肉泥。其余赵忠、高望等十常侍也都死在乱战之中。宫里大小太监十死其九,东汉的阉宦之祸可以算是连根拔起了。

    唯独张让和段珪运气好些,趁乱劫持了少帝和陈留王,一路竟然逃出了洛阳北门,黑夜里跌跌撞撞往北逃窜。

    小皇帝刘辩这时候十二岁,而陈留王刘协才只有七岁。刘辩是何皇后的儿子,一直生活在温室里,从没见过血腥,一路上见到宫里遍地的杀戮,早已经被唬的神不附体了,一边走一边哆嗦,大气儿也不敢出。

    而年仅七岁的陈留王刘协却显露出与他年龄极不相称的镇静,一直紧紧的拉着刘辩的手,这让惊恐的刘辩多少感到一点安心。

    刘协是王美人所生,王美人在怀着刘协的时候,何皇后已经坐镇后宫。王美人害怕被何家谋害,不敢生刘协,所以在怀孕期间多次暗地里用药物堕胎。没想到刘协命大的出奇,愣是没堕掉,最后还是生了下来。

    王美人生了皇子,让何皇后感到深深地不安,她害怕王美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也怕将来刘协跟刘辩争夺皇位,便暗地里下毒,毒死了王美人。

    年仅一岁的刘协亲眼看着亲生母亲中毒身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模糊却又无法磨灭的创伤。灵帝怕刘协再被人暗害,便把他抱到了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

    王美人出身名门世家,不仅貌美,而且温良娴淑,举止文雅,生前深受董太后喜爱。所以董太后也是竭心尽力的抚养和教导刘协。

    何太后和何进怕刘协威胁到刘辩的皇位,在毒死王美人之后便处心积虑的要除掉年幼的刘协,一次又一次的设计进行谋害。但刘协却在董太后的庇护下顽强的活了下来。

    从小就在躲避谋杀中成长的刘协见惯了宫廷的争斗和杀戮,再加上董太后的悉心教导,刘协越来越显露出异于常人的镇静和机智。

    从哪些御林军高喊的“为大将军报仇!”的口号中,刘协已经感觉到了事态的严峻,趁张让和段珪不注意的时候,刘协偷偷对刘辩说道:“大将军估计已经遭遇不测,如今这两个贼子劫持你我必无好意,你我须寻机脱身才是。稍时但有机会,你便跟我一起逃离,不可迟疑”。

    刘辩早被吓得六神无主,哪里还有什么主意,一声儿都不敢出,只是一个劲儿的点头。

    恰逢夜黑如麻,伸手不见五指,张让和段珪劫持着两个半大孩童,一路跌跌撞撞往北逃窜,想要从孟津渡黄河,往河北逃窜。

    张让和段珪这样的人平日里养尊处优,又上了年岁,行动非常笨拙。黑夜的河沟边泥泞难行,张让一不留神滑了一跤,段珪下意识的伸手去拉张让,慌乱中却也被张让拽倒在地上。

    小刘协见是机会,急忙一拽小皇帝,俩人往后就跑,趁黑夜蹿进一处芦苇荡里,俩人趴在地上一声也不敢出。

    张让和段珪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不见了皇帝和陈留王,惊慌失措,赶紧到处寻找。但是黑夜里哪容易找得着,把俩人急的破口大骂。

    恰在这时,一队御林军打着灯柱火把,正往这边寻来。也亏得那领头的军官耳朵灵便,张让和段珪的骂声竟然被他听见,当即大喝道:“前方何人喧哗!?与我站住!”

    张让和段珪一听这声吼,犹如腊月天遭冷水浇头,吓的腿肚子都转到膝盖上去了,哪里还敢再动,哆哆嗦嗦的站在原地。

    那队御林军赶到近前,领头那军官名叫闵贡,现任河南中部掾,受袁绍之命,领兵出宫专为寻找少帝。

    闽贡一见张让、段珪二人,顿时大怒,喝问道:“贼阉竖!帝与陈留王安在!?”

    张让这时再没有了昔日的威风,战战兢兢的答道:“回将军话,适才还在此处,如今不知所往矣”。

    “大胆!”

    闵贡猛一声喝,把张让和段珪吓的同时一个趔趄。

    “尔等贼子,妨国害民,死有余辜!如今竟敢劫持天子,我闵贡岂能饶你!!”

    闵贡一通大骂,喝令手下兵士,将张让和段珪就地诛杀,闵贡亲自将二人的人头割下,系在马脖子下面,领兵再去往别处寻找。

    小皇帝和陈留王躲在芦苇丛里,把闵贡杀张让和段珪的整个过程看了个清清楚楚,少帝刘辩当时就要起身叫住闵贡,却被小刘协一把摁在地下。

    说也奇怪,刘辩整整大过刘协五岁,但是被刘协一只手按住,却丝毫动弹不得。

    眼见闵贡一行人去远了,刘协才放刘辩起来,低声说道:“如今宫中大乱,形势不明,闵贡并非你我心腹,若贸然出去,恐怕会有危险”。

    “哦,皇弟说得对,我都听皇弟你的”,小皇帝刘辩一点主心骨都没有,听了刘协的话连连点头。

    刘协又说道:“此处已近孟津,闵贡又来过了,恐怕很难再有宫里的人寻到这里。你可以从此处往南,回到洛阳城,悄悄去找卢植,卢老将军,他是个仁慈长者,是个大忠臣,你找他护你回宫,定可无事”。

    “哦”,刘辩愣愣的点点头,又觉得不对,便问刘协道:“皇弟,难道你不随为兄一起回宫吗?”

    刘协摇了摇头,发出与他年龄极不相称的一声叹息,说道:“我自出生以来,没有一天不是在心惊胆战中熬过的。若不是父皇和太后护佑,恐怕我早已被你母后杀死多次了。如今父皇已崩,太后也已故去,朝中再无人可做依靠,我若回去,只怕凶多吉少。如今我阴差阳错竟然脱了牢笼,岂能再回那血雨腥风的皇宫?虽然是你母后害我,但与你并无关系,我也不怨恨于你。你我就此分别,各自保重吧”。

    “这……这…”,刘辩惊得快说不出话来了,结结巴巴的问道:“可是…可是你小小年纪,不回皇宫如何生存啊?”

    “哼哼”,刘协淡然一笑,猛然间看到刘辩腰间的佩剑,略一思索,说道:“我出宫前带得银两,而且我为躲避你母舅的暗杀,自幼苦练武艺,生存应该不是问题。若皇兄念你我兄弟之情,可否将父皇遗下这尚方宝剑赠与我?我若思念皇兄时,也好有个寄托”。

    刘辩慌忙点头,连声说道:“好!好!此剑乃父皇之物,见此剑如见父皇,为兄就转赠与皇弟”。

    刘辩说着把佩剑解下来,双手递给刘协,刘协一撩衣襟,双膝跪倒,正颜谢道:“臣叩谢吾皇圣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辩赶紧扶刘协起来,把剑交到刘协手里,连忙说道:“皇弟不必如此,快起来”。

    刘协脱下袍子,将这柄御赐宝剑包裹起来,又将衣服脱下,在泥水里沾了沾,翻过来穿在身上,冲刘辩拱手道别,头也不回的消失在夜幕之下。

    ----

    亲爱的朋友^~^多谢您的阅读^~^请顺手点一下主目录页面上的【加入书架】按钮^~^给大墨一点支持!一点态度!大墨一定不让大家失望的^~^多谢!多谢!

    卷 尾

    汉末纷乱起桓灵,众生身坠涂炭中。君昏吏贪逼民反,九州四海举杀声。张角兄弟起冀北,八方群雄同呼应。无德天子心惶惶,急诏诸侯募戈兵。冀州高云抖虎威,身统貔貅次第征。张角黑山皆扫灭,黄巾之乱自此终。

    亲爱的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这么长时间来对大墨的支持。《三国英雄谱》第一卷“黄巾之乱”至此就算结束了。黄巾起义虽然最终破灭,但却瓦解了汉朝的根基,同时也引领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接下来大墨将为朋友们奉上《三国英雄谱》的第二卷:“董卓造逆”,请朋友们继续关注,继续支持大墨,大墨深为感激。

    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大墨恭祝诸位新年大吉,万事如意。

    一百三十回:郭嘉计绝后患

    少帝刘辩失去了刘协的帮助,一路上跌跌撞撞迷失了方向,径直到了洛阳城西,恰逢董卓听到消息,领兵进京,正迎住少帝。

    董卓一见小皇帝,顿时大喜,哈哈大笑道:“真乃天助我也!”

    刘辩久为太子,也认得董卓,随即问道:“董刺史因何在此?”

    董卓连马也不下,丝毫不把这小皇帝放在眼里,笑道:“微臣闻听洛阳大乱,特领兵前来救驾,不想却在此处得见皇上,真乃天意也。请皇上上马,随为臣前往洛阳”。

    刘辩一听这话,高兴的手舞足蹈,连声说道:“难得董爱卿如此忠心,回洛阳之后,朕定重赏爱卿”。

    “哈哈哈哈,好,好”,董卓仰天大笑,觉得可乐之极。命手下人牵过马来,扶小皇帝上马,同回洛阳。

    一路上董卓连逼带哄,让刘辩回宫之后如何如何行事,刘辩害怕董卓,只好答应。

    回到洛阳,文武百官听闻天子还朝,都到朝堂拜驾。董卓带众将列于殿上,左手按住剑柄,目视刘辩。把刘辩吓的汗流浃背,哆哆嗦嗦的宣道:“西凉刺史董卓救驾有功,朕即封董…董卓为太师,掌管兵马,辅佐朝政”。

    这话一出,满朝上下无不惊叹。董卓面露奸笑,迈步向前,跪倒丹墀,谢主隆恩。

    刘辩又当朝将御林军各部兵权尽数交予董卓,董卓心下大喜,越发骄横。自此董卓总领朝中大军,震慑朝堂,满朝上下无不惧怕。

    这消息传到徐州,“虎威军”尽皆震惊,他们震惊倒不是董卓权倾朝野,而是因为郭嘉的先见之明。就连高云也是感叹不已。

    席间,“虎威军”众文武纷纷向郭嘉敬酒,夸赞郭嘉料事如神。

    郭嘉淡然一笑,摆手说道:“事情依然过去,再多说也无益处。如今董卓得势,我等须为主公谋划今后之事才是”。

    众人齐道:“军师所言甚是,愿闻军师高见”。

    郭嘉冲高云一拱手,说道:“兄长,那董卓久居西凉偏僻,威信不足以服众。如今他掌控京都,不日必行篡逆之事。各路诸侯不服,届时必起兵端。董卓向来与兄长不睦,又畏惧兄长之势,小弟恐怕他借天子之名,调令兄长出兵镇压,以削减我‘虎威军’实力。兄长若不往,碍于天子诏令,有抗旨不尊之嫌;兄长若奉旨出兵,则是疲于奔命,又将得罪诸侯。此一桩利害,兄长不可不早作筹措啊”。

    “嗯!奉孝所言极是啊”,高云点了点头,这一桩利害倒是他没想到的,不禁从心里佩服郭嘉的深谋远虑,又问道:“此事确实难以应对,不知奉孝可有良策啊?”

    郭嘉笑道:“禀兄长,小弟以为兄长可先上表天子,就说下邳今岁大荒,五谷欠收。请朝廷拨粮十万斛以资军用,否则大军失却给养,不日将散。那董卓无谋之辈,惧怕兄长威势,绝不肯拨粮。届时兄长便可以军力消散、粮草不足为由,拒不发兵。不知兄长以为,小弟此计可否?”。

    “好!哈哈哈哈,奉孝真是深谋远虑啊,为兄我即刻上表,以绝后患。取文房四宝来!”。

    左右闻听,急忙奉上笔墨纸砚。高云当即题写表章,上奏天子,请朝廷拨粮。

    此时董卓在洛阳根基已经稳固,统领西凉大军二十万,又掌管了十数万御林军,威势日重,丝毫不把少帝和众文武放在眼里。朝中大小事务、官员升贬,全由自己做主。李儒、李肃、华雄、贾诩等西凉旧吏皆居要职。文武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董卓是个好色之徒,自从掌控了大权之后,把宫里的嫔妃彩蛾玩儿了个遍。这还不满足,又暗地里派人光罗民间女子,供自己享用,帝都内外,怨声载道。

    这一天董卓正在太师府跟李儒等一班手下商量一件大事,突然有侍卫来报,说虎威将军高云上表。

    董卓一听是高云上表,一下从罗汉床上蹦起来,急道:“表章在何处?速取来我看!”

    “是!”侍卫应诺一声,双手奉上奏折。

    董卓打开仔细观看一遍,知道不是声讨自己的,这才放下心来,把奏折给李儒等人传看,问道:“高云说下邳是岁大荒,上表求朝廷拨粮,尔等以为,当如何是好?”

    李儒忙站起身来,拱手回道:“启禀太师,属下以为那高云久与太师作对,此番上表,恐怕下邳大荒是假,榨取粮草是真。若将粮草与他,必将让那高云更加壮大,与太师甚为不利。属下以为,不如以朝中粮草匮乏为由,不拨粮草,若他真是军力消散,倒是一件好事。请太师定夺”。

    董卓略微点了点头,说道:“嗯,文优所言不无道理”,转脸又问贾诩道:“文和,你以为如何啊?”

    贾诩此时正似有所思,听到董卓问话,忙站起身来,拱手笑道:“回太师,愚意以为李大人所言甚是,确不可拨粮与高云”。

    “呵呵,既是文和与文优所见相同,不拨粮是也。然而若是那高云因此恼怒,起兵来犯,却如何是好啊……?”

    贾诩笑道:“太师不必忧虑,如今太师坐拥诸处兵马,又得近天子之便。高云断不会因区区十万斛粮草而轻动兵马”。

    董卓听了贾诩这话,好像吃了颗定心丸,顿时喜上眉梢,笑道:“好!文和此论甚是,如此就依文优之计,回书与那高云,此时就交由文优你去办”。

    “属下遵命”,李儒拱手应命,转身出府,去替天子回书去了。

    贾诩看看李儒的背影、再看看董卓那神态,心里暗叹道:“此必是郭奉孝之谋也!想必奉孝此时已得明主,大展经纶矣。想我贾诩,自付胸怀韬略,却不知何日得展胸中所学,叹哉!叹哉!”

    高云收到朝廷回书,打开略一观看,噗嗤一声乐了,随即交给众人传看,笑道:“皆不出奉孝所料也”。

    众人看过又是一阵感叹,越发对郭嘉敬重不已。

    郭嘉讶然一笑,说道:“我此计虽瞒过董卓,然断瞒不过贾文和。他既然不肯说破我的计策,可见其心意并不在董卓身上。不久之后,必归兄长”。

    “好啊!奉孝此计可谓一石二鸟啊,哈哈哈哈”。

    “兄长过誉了,小弟惶恐”。

    其余众人见高云和郭嘉这样重视贾诩,不禁也都对贾诩多了一份好奇。

    董卓回绝了高云,安下心来,开始筹划谋篡。董卓自从在西凉招兵买马时起,就已有不臣之心。如今虽然掌控了大权,但有刘辩在,毕竟还是有些违碍。董卓本来就是个狂妄自大的货,做事向来图一时之快,从不考虑后果。

    为了篡权,董卓在进驻洛阳之后,不但收取各处兵权,同时还笼络朝中文武。能为自己所用的,悉数收归门下;不能为自己所用的,董卓便会寻机会将其除掉。入朝短短数月,朝中就有数十官吏遭董卓诛杀,更有十数人被满门抄斩。

    朝堂上下惶恐不安,殿堂之上无人敢有异声,这也让董卓更加的狂妄不已。

    一日早朝,董卓当朝设宴,款待众文武。满朝文武虽然是如坐针毡,但却谁都不敢驳董卓得面子,一个个强颜欢笑的陪着。

    正饮宴间,突然华雄带一队武士冲入大殿,持刀环立。汉少帝与众朝臣无不惊骇。

    董卓哈哈大笑道:“诸公莫要惊慌,咱家今日设宴,实则是有一事与诸位相商”。

    群臣皆战战兢兢地回道:“恳请太师示下”。

    ----

    亲爱的朋友^~^多谢您的阅读^~^请顺手点一下主目录页面上的【加入书架】按钮^~^给大墨一点支持!一点态度!大墨一定不让大家失望的^~^多谢!多谢!

    一百三十一回:袁绍归途遇追兵

    董卓命华雄带武士压场,站起身来,对已经心惊胆怕的众朝臣说道:“我大汉朝累经大乱,百业待兴。当今天子年幼,不足以执掌均衡,复兴社稷。老夫既为太师,理当以复兴我大汉为己任。故此,老夫欲代天子掌朝三年,待三年之后,幼主成龙之日,老夫再将朝权归还。不知列位以为如何啊!?”

    董卓话音未落,坐下顿时站起一人,大喝道:“不可!你乃何人!?能代天子!?胆敢出此大逆不道之语,其罪当诛!”

    董卓闻言大怒,目视那人,喝道:“袁绍小儿!焉敢阻我!?我宝剑新磨正利,今日要试汝头!”

    董卓说罢,拔剑在手,径直走下座位,要杀袁绍。

    袁绍见状,端起酒盏,怒摔在地,也拔剑在手,喝道:“汝剑利,吾剑岂不利耶!?”

    董卓见袁绍发狠,遂目视左右,两厢武士见状,一齐举刀,来杀袁绍。

    正在此时,猛听殿门外大乱,数十名武士横倒竖歪的摔进殿来。后面两员健将,全副披挂,手持利刃,杀进殿来。

    袁绍一见大喜,喝令道:“颜良、文丑听令!”

    那二人一齐拱手诺道:“末将听令!”

    “命你二人即刻诛杀篡逆之贼董卓!不得有误!”

    “得令!”

    颜良文丑齐声应命,提到向前,来杀董卓。

    原来袁绍早知道董卓心怀叵测,所以时常提防,刚才怒摔酒盏,正是给颜良、文丑的信号。

    董卓手下武士见状急忙往前,围攻二将,颜良、文丑大发神威,两股刀横劈竖砍,立斩十数人。

    华雄见武士抵敌不住,急忙同部将徐荣一同向前,两人各执兵刃,分取颜良、文丑。

    眼见殿堂之上即将大乱,司徒王允急忙站起身来,劝道:“太师、本初且请息怒,惊动天子,甚为不妥。国家大事不益在宴间谈论,二公且收手,容来日适时再议”。

    董卓已经见识颜良、文丑勇武,恐怕若有须臾,伤及自身;袁绍也顾虑颜良和文丑寡不敌众。王允这一番话正好给了两人一个台阶。

    董卓随即说道:“既是司徒大人说情,今日且放过此子,日后若再顶撞本公,定不轻饶!”

    袁绍也收剑回鞘,冷哼一声,怒道:“我们走!”

    说罢,带颜良、文丑二将径直下殿而去。出了宫门,袁绍并未回住处,而是直接到了曹操的官邸。

    曹操在殿上饮宴完毕,回到府中,便听门丁报道:“启禀主公,袁本初大人造访,已在前厅侯主公多时了”。

    “噢!?”,曹操略感惊讶,心想:“本初殿堂之上与董卓反目,今日前来,莫非已有去意…?”

    想到这里,曹操快步来到前厅。袁绍见曹操回府,赶忙站起身来,冲曹操略一拱手,说道:“孟德公真好兴致,绍在此恭候多时了”。

    曹操笑道:“哎呀!不知本初驾临,操礼数不周,望本初海涵”。

    袁绍向前一步,拉曹操一同坐下,低声说道:“我已与董卓反目,此地不可久留,我便长话短说。绍此番前来,乃是邀孟德一同离开此处的。奸贼董卓权倾朝野,必行篡逆。我等世受皇恩,岂能与董贼同流?我欲返回渤海,收罗旧部,招兵买马,以讨伐国贼董卓。目今朝中大臣皆懦弱无用之辈,唯独孟德忠义,故此前来相邀,望孟德随我同回渤海,助我一臂之力,同谋伐贼!孟德可愿否!?”

    曹操听了这话,心下暗想:“果然不出我所料,想必袁绍早已有离都之意,故此才敢在殿堂之上与董卓反目”。

    想到这里,曹操故意左右看了看,把前身半伏在茶几上,压低声音说道:“我有心诛贼久矣,苦无同谋之人。既是本初有此忠心,操愿献绵薄之力。但正因为如此,操却不宜离开洛阳,其中情由,还望本初明鉴”。

    袁绍急问道:“噢!?孟德这是为何啊!?”

    曹操又道:“本初莫急,且听我一言。我意留在洛阳,假意奉迎董卓,使其不疑。待本初兵临洛阳之时,操却可为公之内应。届时,本初讨贼于外,曹某谋贼于内,两相呼应,大事可成!”

    袁绍听了这话半信半疑,却又找不出理由反驳曹操,只好点了点头,说道:“既是孟德心意如此,便依孟德之计。只是董卓贼子阴险歹毒,孟德须小心才好啊”。

    “多谢本初提醒,操定小心在意”。

    袁绍见曹操心意决然,也就不再多说,随即辞别曹操,出府而去。

    见袁绍走了,屏风后面这才转出一个人来,约有二十几岁年纪,身型修长,体貌端庄,隐有儒风,冲曹操一拱手,说道:“袁绍离都而去,不失为良策。董卓残暴,谋朝篡国,必不能长久。孟德公若留于此地,恐难保不受牵连,宜早作打算才是啊”。

    曹操笑了笑,说道:“文若所言,操又岂能不知啊?只是如今袁绍走得,曹某却走不得啊”。

    原来这名青年儒生正是原任守宫令的荀彧,荀文若。董卓进京之后,荀彧辞官回乡,却被曹操苦苦留住,因此一直在曹操府内盘桓。

    曹操又接着说道:“袁本初四世三公,海内人望,登高一呼,九州同应。只要回到渤海,眨眼之间便可召齐人马,自然不必惧怕董卓。然曹某却只是朝廷一小吏,招兵买马绝非易事。况且董卓对我多有疑忌,我若此时离去,定遭董卓出兵剿灭。莫说大事难成,恐怕举家性命亦不能保。故而我才回绝袁绍,如今只能等待时机啊”。

    荀彧笑道:“孟德公无须忧虑,董卓素无德行,难以服众,若行篡逆,必然诸侯震怒,定会有人起兵前来讨伐。届时董卓无暇旁顾,孟德公便可离此而去矣”。

    “哈哈哈哈,知我者,文若也!只是此事干系重大,文若且不可走漏风声啊”。

    “孟德公放心,荀彧自知轻重”。

    “嗯”,曹操笑着点了点头,暗自庆幸不已,得亏自己当初苦苦把荀彧留在了身边。

    袁绍辞别曹操之后,片刻不敢耽误,速速打点了行装,带了自己的亲兵从眷,出洛阳东门而去。守卫惧怕颜良、文丑骁勇,无人敢拦,只好如实向董卓禀报。

    董卓听说走了袁绍,大为震怒,当即将东城守军全数斩杀,军营上下无不胆寒。

    李儒又奏道:“启禀太师,袁氏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多有人望。若容袁绍返回渤海,养成力气,为祸不小,望太师速遣人追而杀之,以绝后患啊”。

    董卓自然也知道袁氏乃是豪族,名满天下,若让袁绍回去,肯定是一大祸患。当即传令道:“徐荣听令!”

    徐荣迈步出列,拱手道:“末将在”

    “命你领精骑五千,务必诛杀袁绍!”

    “得令!”,徐荣应命下殿,带人马出洛阳东门,追袭袁绍。

    袁绍虽然也提防追兵,昼夜兼程,但无奈车行缓慢,刚到濮阳地界,便见后方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动地。

    袁绍心里“咯噔”一下,急忙喝令道:“不好!追兵已近,尔等速行!”

    众随从急忙推动车架,往前紧赶。

    但车帐行走怎比得上徐荣部精骑的速度,不到半里,追兵已到身后。

    袁绍眼见已经逃不掉了,心下一声暗叹,默然传令道:“颜良、文丑”。

    “末将在!”

    “速整顿兵马,准备迎敌!”

    “得令!”

    颜良、文丑听令,各取兵刃,引着这百十名亲兵,列阵以待。

    徐荣领大队兵马来带近前,远远望见颜良、文丑挺刀跃马,立于阵前,心里也惧怕二人骁勇,冲后一招手,列定阵势。徐荣走马向前,拱手抱拳,说道:“本初公,太师请尊驾回去,有事相商,望请一行,莫要让末将为难”。

    袁绍也拨马向前一步,说道:“徐将军,你也是蒙君之禄,却为何( 三国英雄谱 http://www.xlawen.org/kan/372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