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英雄谱 > 三国英雄谱 第 33 部分阅读

第 33 部分阅读

    宠信。董卓自打从黑山返回西凉之后,便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势力,早有不臣之心。

    何进以天子之名下诏,命董卓带兵进京,正合了董卓的心意,把董卓美的直冒鼻涕泡,想起宫里那些姬妾嫔妃,董卓就差念阿弥陀佛了。

    但当他知道何进同时还给高云下了诏书之后,心里却充满了顾虑,他在黑山军讨伐战中已经深深的领教了高云的作战能力,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要是跟“虎威军”起了冲突,那是绝对讨不了好去的。

    董卓开始拿不定主意了,便召集手下的文官武将商量计策。

    董卓手下的大谋士李儒先说道:“此乃何进两虎竞食之计也,主公不如且先按兵不动。那何进疑忌高云久矣,主公若不去,何进与高云必生争斗。待他二人两败俱伤之时,主公再领兵进京,可坐收渔翁之利矣!”

    “嗯”,董卓略微点了点头,心有不甘的说道:“高云那厮极善用兵,又骁勇异常,若与之冲突,诚乃不智之举也!文优此计虽然缓慢,却不失万安之策,行之可也!”

    “呵呵呵呵”,董卓话音未落,便听下面一人哂笑道:“高云必不肯往,主公无须忧虑”。

    “噢!?”董卓一愣,抬头看看这人,顿时面露喜色。只见这人年约四十,面色灰暗,双目深邃,炯炯有神,正手捻着颌下的三寸胡须,笑吟吟的看着董卓。

    董卓喜道:“文和何出此言啊?”

    原来这个不是别人,正是被后人称之为“毒士”的贾诩,贾文和。

    贾诩听董卓问话,也没站起来,只是略一拱手,说道:“高云乃智谋之士,何进此等拙劣伎俩焉能瞒得过他?我料高云必然借故搪塞,作壁上观。主公但行无妨”。

    董卓听了这话,有点儿半信半疑,问贾诩道:“文和果能断定高云不往洛阳乎?”

    贾诩淡然说道:“如其不然,请斩某头”。

    “好!”董卓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叫道:“就依文和之言!传令下去,点调兵马,择日进京!”

    “是!!”帐下华雄等众武将一齐应命。

    今天应酬喝多了,头疼的厉害,实在写不了了,先更这些,明天后天周末,两天更15000。

    一百二十四回:鬼才

    董卓听了贾诩的计策,领西凉大军二十万,出凉州往洛阳进发。中原大地顿时陷入一片紧张气氛,各路诸侯纷纷厉兵秣马,全神贯注的窥视着洛阳帝都的形式。

    中秋时节,颍川一带正是金风微暖,天气宜人的时候。阳翟县城的大道上赫然出现了一群形容非常的骑士。为首一人二十几岁年纪,体态雄伟、面庞俊朗,峨冠博带,器宇轩昂,乍一看令人叹羡,仔细一看,正是虎威中郎将高云。左右跟随的是关、张、赵云,也都是商旅打扮。后面跟着的是曲良、高义等三百名“鬼攫营”高手,全都是黑衣黑靠,黑靴黑袍,透露出一种神秘的震慑力。

    阳翟街头的百姓纷纷驻足,低声议论,却没人敢靠近,就连那些县衙当差的也只是远远的看,谁也不敢近前盘问。

    高云带众人来到一处宅院门前,收住马蹄,细细打量着这座宅邸。这所宅院并不怎么宽大,修建却十分精致,石砌院墙,墙面经过仔细的打磨,几乎没有突兀之处;漆黑的院门,门上嵌着一对儿鎏金狮头吞云环;四角飞挑的门楼,前沿飞角处悬下两个十六面的灯笼,正面各写着一个隶书的“郭”字,不难推断,这是一户殷实的人家。

    高云打量了一边,扭头问高旌道:“可是这家?”

    高旌回道:“回主公,正是这家”。

    高云点了点头,撩袍下马。身后众人也都赶紧下马,各自依马侍立。高云走到门前,手搭门环,“啪!啪!啪!”叩了三下。就听里面脚步声响,跟着院门打开,金桂的香气扑面而来,一个书童走出门外,见门外站着这么多人马,吃了一惊,声音有点儿发颤,问高云道:“尊驾何事?”

    高云略一拱手,笑道:“敢问此间可是郭奉孝先生府邸?”

    “正是,敢问足下尊讳,找我家先生何事?”

    “哦,在下下邳太守高云,特来拜会奉孝先生,烦劳代为通报”。

    书童猛的倒退一步,双眼圆睁,惊问道:“尊驾便是虎威将军高普方?”

    “不才正是,烦劳代为通禀”。

    “好、好,将军请少待”。书童连连点头,转身跑了进去。

    工夫不大,那书童气喘吁吁的回来了,向高云拱手说道:“我家先生请将军堂内叙话”。

    高云冲童子一拱手,刚要说话,就听张飞在后面怒道:“甚人如此狂傲!我大哥来到,竟不出迎!”

    高云猛回头,狠狠的瞪了张飞一眼。张飞不敢再多说话,咕咕囔囔的退到一边去了。

    高云回过头,对那书童笑道:“烦劳引路”。

    “将军请随我来”,那书童转身带路,领着高云进到院内。

    正值中秋时节,院子里金桂飘香,沁人心脾,高云都觉得有点儿心旷神怡了,心说:“没想到,原来郭嘉还这么高雅啊,早知道哥就给他带点儿什么来了”。

    高云一边思索,一边跟着书童来到前厅。眼见厅上正坐着一人,年约二十出头,身型消瘦,皮肤白皙、面容清秀,一双星目清澈见底,目光深邃,炯炯有神;两道剑眉倒立,眉宇间透出阵阵英气。

    连高云看了都觉得心中一禀,暗暗喝彩道:“好人物!”

    这人见高云来到,不慌不忙的站起身来,冲高云略施一礼,笑道:“不知虎威将军大驾亲临,郭嘉有失远迎,将军恕罪”。

    高云也冲郭嘉拱了拱手,说道:“岂敢岂敢!昔日文王访子牙尚且四日方得一见,今高云初一来此便得先生垂见,诚足庆幸矣”。

    郭嘉摇头笑道:“将军谬矣,姜子牙乃古之大贤,经天纬地之士。郭嘉乃一介书生,无用之人,天渊之别,焉能比之啊。将军莫要折煞在下,且请上坐”。

    郭嘉说着,把高云让到客席坐下,书童奉上香茶,郭嘉又问道:“如今正值风云骤变之际,将军不在下邳坐镇,却到此荒僻之处,所为何事啊?”

    高云拱手道:“正是因天下风云骤变,使高云深感智力不及,手足无措。久闻先生乃当世奇才,故而高云不远千里前来求计。望先生不弃,开云愚鲁而赐教”。

    郭嘉摇了摇头,哂笑道:“将军名播天下,誉满四海,乃当世之英雄也。郭嘉一介腐儒,见识短浅,焉能有以教将军者乎?将军此来恐无益空回矣”。

    高云看了看郭嘉,站了起来,面色有些凝重,对郭嘉说道:“下邳距此处千里之遥,其间欲取高云性命者比比皆是,而高云所以不避刀斧,跋山涉水来见先生者,盖心之至诚也!先生何视高云如无物?直不肯以一言教我耶?”

    “这……”,郭嘉见高云这番话说的至诚至切,不禁心里一暖,跟着便转了口气,说道:“如将军不以郭嘉卑微,愿闻将军之略”。

    高云当即冲郭嘉深施一礼,说道:“自桓帝以来,奸佞当道,国力衰微,朝廷失德日重,百姓受倒悬之苦,故有贼寇之灾、黄巾之乱。中原大地战祸连连,百业俱废,民不聊生。在下不忍见万民身坠涂炭之苦,欲伸大义而拯苍生,却苦无展翼之略,唯先生教之”。

    郭嘉听了高云这番话,深情也显得有些凝重了,轻轻的点了点头,说道:“在下与将军初次蒙面,将军便将大略告知,如此赤诚相待,郭嘉铭感五内。闻将军之略,郭嘉有片言奉告,请将军细听。

    昔日周室暗弱,诸侯强盛,天下分崩,遂有五霸分鼎、七雄争衡,此皆史之鉴也。自桓帝以来,汉室日衰。黄巾一起,四方英雄趁势而动,朝廷暗弱,无以为制,天下之乱,已无可止矣。

    目下灵帝驾崩,新君年幼,何进无用之人,轻而少谋,急而不备,虽掌禁军大权而不能用。新君登基数月,犹不能制阉党而肃朝纲,迁延日久,必生变故,我料其必败也!

    何进若败,则禁军失统,朝廷再无制约董卓之力,帝都必陷入董卓之手。那董卓乃狼子之臣,必行谋篡之事。董卓若篡,则汉室失统,群雄必以此为由举兵起事,天下大乱由此始也”。

    郭嘉说到这里,停下喝了口茶。高云听的连连点头,说道:“听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顶,使高云恍然大悟。然如先生之见,高云当如何处之?”

    一百二十五回:阳翟论对

    郭嘉把茶盏放下,略微沉吟了一下,又说道:“请恕郭嘉直言,将军先前攻涿郡、斩周笙、破卞祺、袭渔阳等等之举,甚为不妥。目今天下方乱,诸雄彼此猜疑,将军横行无忌,示人以强,使得各处豪强无不对将军倍加提防,此诚非智者所为也。若诸雄皆与将军为敌,则纵使将军再善用兵、‘虎威军’倍增骁勇,焉能与天下决胜负乎?故而郭嘉以为,将军今后应多行韬晦之道,多示人以弱,此乃避祸之道,将军不可忽也”。

    高云听了郭嘉这番话,点了点头,叹息道:“先生所言高云并非不知,只是日前之事皆情势所逼,高云亦迫不得已耳。令天下英雄疑忌,在下亦深为担忧。今蒙先生教诲,高云定当改之”。

    郭嘉笑道:“将军言重了,如今天下方乱,来日尚远,便是势单力孤亦可扭转。况将军兵多将广、积累丰厚,些许过失,无足忧虑。将军如今坐镇下邳,兵精粮足,可有他图?”

    高云略一沉思,缓缓说道:“如先生所言,董卓怀窃国之心,若掌控帝都,必将行篡逆之事。如今天下诸雄强盛,董卓又素无德行,若行谋篡,必成众矢之的。届时天下豪杰同谋伐之,董卓虽强,却必然先亡。春秋之时,五霸争雄,齐桓公拥立襄王,攘除狄夷,遂霸天下。如今汉室累经大乱,羸弱之势,更胜于周。故而我思效齐桓公故事,养精蓄锐,伺机而发,拥立汉帝,以令不臣。不知先生以为可否?”

    郭嘉摇了摇头,说道:“此计虽好,将军却不可行之”。

    高云一愣,疑问道:“究竟为何不可?请先生明示”。

    郭嘉道:“昔日春秋之时,戎狄侵袭中土,周人无不恨之。故而齐桓公拥立周襄王,攘除狄夷,示武于天下,乃上得天时、下得人和之举,是以四海宾服,霸业乃成。而如今将军仅居下邳太守微职,威信不足以服众、实力不足以扛鼎,且天下诸雄多有对将军心怀不满者,将军若此时效齐桓公之事,必难以成,如有须臾,恐将重蹈董卓之覆辙也”。

    高云沉思了一会儿,冲郭嘉深深一抱拳,说道:“先生见识胜高云十倍,若非先生提醒,高云实不能悟。然而此事不行,高云当做何图?望先生教我”。

    郭嘉不慌不忙的站起身来,从书橱里取出一卷十三州地图,在高云面前打开,缓缓说道:“董卓军势强盛,虽获罪天下,却难卒除。四方豪杰兴兵起事者,皆非为复兴汉室,乃各为己之私心也,必将互相吞并,以为扩张。徐州地狭,无险可据,虽然殷富,却难固守,将军须早作良谋。青徐西当司隶、北据河内,皆强者必争之地,取之不易,守之亦难,不宜图也。徐州之南乃是扬州,江淮大地,地阔物丰,河流广布,易于固守,乃王霸之资也。将军依地之便,当先图之。若跨有扬、徐二州,广布仁德、勤修政理,兴耕植以备军资、纳流民以蓄士马。数载之内,诸侯之势日消、将军之力日强,纵横淮泗,天下谁敢敌者?此郭嘉短浅之见,唯将军裁之”。

    郭嘉这一番论述几乎把高云原先的整个计划都颠覆了,而且是有理有据,让人听的心服口服。高云自从穿越以来这还是第一次佩服别人的谋略,情不自禁的鼓掌叫好起来,赞叹道:“先生见高云之不能见、谋高云之不能谋,真世之奇才也!先生寥寥数语,却如醍醐灌顶,使高云如拨云翳而见高天,某平生之畅快,未如此也”。

    郭嘉笑道:“将军如此重誉,郭嘉愧赧。但能使将军此行稍有微益,郭嘉得心安矣”。

    高云嘴角微微一翘,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说道:“先生不世之才,令人叹服,与高云谋大事者,非先生莫属。高云树敌颇多,此地不宜久留,请先生速速打点行装,我等即刻启程,转回下邳”。

    郭嘉一愣,没反应过来,迟疑了一下,说道:“听将军先前之言,在下亦知将军有相请之意,但郭嘉却并未应允要随将军前去,将军何出此言啊?”

    高云摇了摇头,笑道:“高云此番前来并非是要聘请先生,而是要抢夺先生也,故而先生应不应允无关紧要”。

    郭嘉听了高云这话,有点儿哭笑不得,无奈的说道:“请将军明言”。

    高云点了点头,神情严肃的说道:“所谓聘请者,乃是以礼相求,以情相动,以言相劝,至于结果如何,听天由命。而所谓抢夺者,则是志在必得。先生经天纬地之大才,若不能相助于我,必然为他人所用。高云自知非先生敌手,若先生一旦归属他人,高云久后必为先生所败。故而高云来此之前,便已打定主意,无论先生意下如何,在下也要将先生带回下邳,冒犯之处,还请先生见谅”。

    郭嘉听的心里一颤,他没想到高云对他竟然重视到这种地步,对于一个谋士来说,能够遇到这样肯定和信任自己的主公,那实在是天大的幸运。郭嘉虽然智计卓绝,但毕竟也是生长在这个环境里,思想自然也跟其他人相差不多,这份知遇之恩让他觉得心里暖暖的。

    郭嘉收敛了脸上的笑意,嘴唇微微有些颤动,冲高云深深的鞠了一躬,说道:“将军赤诚如此,天下罕有也。郭嘉才疏学浅之辈,却蒙将军如此重待,焉敢不效犬马之劳乎?请主公上坐,受郭嘉大礼参拜!”

    高云一听郭嘉这话,差点儿没从席上蹦起来,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了,高兴的连心尖儿都在乱颤,一个劲儿的在心里说:“成了!成了!成了!哥t.m.d收到郭嘉了!”

    也难怪高云这么兴奋,这可是三国鬼才郭嘉啊,三国里唯一一个被认为能跟诸葛亮抗衡的军事奇才,换谁谁都得乐疯咯。

    高云把郭嘉搀起来,说道:“先生不必多礼,我虽然跟先生是初次蒙面,但却从心里觉得跟先生一见如故。先生当世奇才,我能得先生相助乃三生之幸也。如先生不弃,高云愿与先生义结金兰,自今之后,先生之喜便是高云之喜、先生之忧便是高云之忧,高云定与先生同休戚也!”

    郭嘉听的热泪盈眶,泣道:“主公如此垂恩相待,郭嘉纵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高云一把拉住郭嘉,就在孔子画像前,焚香立誓,与郭嘉义结金兰。郭嘉这时二十一岁,比高云小,拜高云为兄。高云与郭嘉这此结拜没把关、张、赵云算进来,一来他跟郭嘉这属于文人结交;二来高云要拜郭嘉为军师,要是跟关羽他们拜在一起,郭嘉就要排在最末,以后发号施令也不方便。

    结拜大礼行过之后,郭嘉冲高云拱手说道:“如兄长所言,此地不宜久留,兄长且稍坐,容郭嘉稍作安排,即随兄长启程”。

    高云摇了摇头,站起身来,说道:“我与奉孝既已结为兄弟,自当随贤弟去拜见高堂,此礼不可忽也”。

    郭嘉知道高云跟他结拜是诚心诚意的,也就不多推脱,带高云来到后院,见他的父母。

    高云见了郭嘉的双亲,一撩袍带,就要行礼。郭嘉早就防备这一点了,赶紧一把搀住,说道:“兄长不可!郭嘉虽与兄长义结金兰,然兄长终是郭嘉之主也!自古以来绝无以上拜下之礼,兄长莫要让小弟为难”。

    高云本性洒脱,也不虚套,笑道:“就依贤弟”。说着,高云便冲郭嘉的父母拱手问安,这也已经是史无前例了。

    见了郭嘉的父母,高云知道郭嘉还有不少事得安排,也就不多耽搁,退到前厅等候。

    约过了半个多时辰,郭嘉安排停当,转回前厅,冲高云道:“兄长,家中诸事业已妥善,我等何时启程?”

    “即刻启程”,高云站起身来,一把拉住郭嘉,直出门外。

    门口关羽等众人已经等了三个多时辰了,见高云带着一个人出来了,知道准是请贤成功了,也都非常高兴。

    高云没等众人开口,往前一摆手,大声道:“请军师上马!”

    关羽、张飞、赵云以及“鬼攫营”众勇士见高云这样对郭嘉,也都不敢怠慢,一个个依马站齐,向郭嘉抱拳拱手,同声喊道:“请军师上马!!!”

    ----

    亲爱的朋友^~^多谢您的阅读^~^请顺手点一下主目录页面上的【加入书架】按钮^~^给大墨一点支持!一点态度!大墨一定不让大家失望的^~^多谢!多谢!

    一百二十六回:丛林格杀

    高云留下高世击和高骤领“壬”、“葵”两队战士护送郭嘉家眷、车帐,自带其余众人先行回转下邳。

    高云得了郭嘉,心里高兴,一路走马观景,正值斜阳暖照,高云坐在马背上,感觉十分惬意,不禁随口吟道:“秋凉不凉风送爽,似醉非醉人自狂”。

    郭嘉笑赞道:“好一个秋意醉人,主公好文采”。

    “呵呵,聊以抒怀耳”,高云摇头哂笑。

    郭嘉没有接下茬儿,突然脸色一变,指着前方一片树林说道:“主公且看,林中隐隐有尘土飘起,恐有埋伏”。

    高云顺着郭嘉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见树林里隐约有烟尘飘出林外,再转身看看周边环境,无村无落,四远处有大小错落的几个山头。高云点了点头,笑道:“荒山野林,肯定是哪里的山贼把咱们当富商了”。

    “想必如此”。

    高云冲后一招手,命令道:“高卓、高杵、高觉!你三人带齐本队弟兄,去把那片林子打扫干净”。

    “得令!!!”

    高卓、高杵、高觉三人齐声应命,“丁”、“午”、“己”三队战士各自下马,褪去鬼攫弩上的黑布,露出曾明瓦亮的精钢弩身,伸手搭箭在弦,甩开斗篷,分开队形,跟着三名队长风一样扑到树林边,眨眼功夫消失不见。

    树林里这些埋伏的山贼早也看见有人冲过来,为首的头目低声吩咐道:“准备放箭”。

    小喽啰听了这话,一个个赶紧放下短兵,伸手摘弓搭箭。可还没等他们的箭扣到弓弦上,三队“鬼攫营”战士已经冲进了树林。这些山贼只觉得眼前一花,几十个黑影来回闪动几下,便再也看不见一个黑衣人的影子了。

    这些山贼被突如其来的变化吓的手足无措,满脸恐慌的四下张望着。

    “嗖!噗!”一支利箭从树冠里射出,贯穿了一个喽啰的喉咙。

    “噗通!”那小喽啰连惨叫都没来得及,仰身倒在地上,双眼惊恐的睁着,似乎想弄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死的。

    “嗖!嗖!…嗖!!”箭矢如雨般的从四面射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此起彼伏,几十个山贼在眨眼间变成了尸体,身上都无一例外的插着一支利箭。

    “快!快跑!!”,那个小头目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跟对手级别的差距,惊恐的大叫一声,带着剩下的山贼喽啰拼命往林外逃窜。

    “遚!遚!”斗篷掠过树叶的声音再次响起,树林里的黑影全部闪现了出来,如同一只只黑色的大鸟,几个闪身便追到了这些山贼身后。

    利箭刺破空气的声响接二连三的划过,精准的钉入一个又一个山贼的后心,每一眨眼都会有一个身躯倒下,仅仅几十秒的功夫,所有的山贼喽啰都被射杀在地,哀嚎声、尖叫声全部停止了,只剩下那个小头目还在拼命的奔逃着。

    终于,他看到树林的边缘了,那林边透入的阳光似乎是他活命的唯一希望,小头目脸上露出一丝欣喜。

    但这欣喜却只是昙花一现,瞬间便凝固在他的脸上。

    小头目眼前站着一个高大的身影,黑衣黑袍,袍子上带着一顶独特的帽子,遮住大半张脸。

    “你…你…你究竟是什么人?”小头目怯怯的问道。

    黑衣人伸手掀开帽子,露出来的是高旌那面带微笑的脸庞。

    “要你命的人!”

    小头目看着高旌,透过那腮上的刀疤,感受到阵阵的凉意。

    “我跟你拼了!”小头目拔出腰刀,发疯似的冲向高旌。

    高旌似乎连动都没有动,小头目却举着刀在高旌面前停住了。

    高旌把帽子带回头上,伸手推了一下那小头目。

    “噗通!”那小头目跟着便倒在地上,胸口还在汩汩的往外冒血。

    “啾~~啾!啾!啾!啾!”,林子里传出几声奇怪的鸟叫,高云笑了笑,往前一招手,说道:“走”。

    众人催动马蹄,跟着高云继续往前走,脸上都很平静,没有丝毫疑惑的神色。

    “10、9、8……”,高云心里默默的倒数着,走到树林边上的时候,高云刚好数到一,紧跟着心里笑道:“来了”。

    “呦!!”,另一侧的山坳里传出一声口哨,接着窜出数百号山贼,挡住去路。

    为首的一个生的五大三粗,骑一匹棕马,扛一柄截头大刀,满脸的横肉,冲高云喊道:“哪里来的商旅!?速将钱财、马匹都给俺留下!否则要尔等狗命!!”

    “呵呵,我要是不给呢?”高云催马向前两步,神平气和的笑着问道。

    “不给!?哼!讨死!!”,那头目说完便冲着树林吹了一声口哨。

    “咦!?”大头目一愣,心说:“妈的!都睡了吗?”。

    “呦!!!呦!!!”,跟着又吹了好几遍,林子里却依旧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高云看着这死胖子迷茫的表情,心里暗笑,问那头目道:“你是想让那树林里的人放箭吗?”

    “嗯!?你怎么知道!?”

    “呵呵,我的兄弟刚才不小心,把他们都杀了”。

    “你!……你!?究竟是何人?”

    “哦,‘虎威军’高云”。

    “什么!?哈哈哈哈!你说你是虎威将军!?”那头目显然不信,哈哈大笑,讽刺高云道:“你要是虎威将军高云,那俺就是大汉天子了!哈哈哈哈”。

    “哈哈!吹牛皮也不打草稿”,那些大小喽啰也都跟着一起哄笑起来。

    高云冲旁边一伸手,曲良从背后摘下高云的兵刃,递到高云手里。

    高云慢慢褪去刀上包裹的黑布,露出灿若霜雪的军刀,高云把一字斩提在手里,依旧面带微笑的看着那头目。

    “一字斩军刀!!?”所有山贼异口同声的喊了起来,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盯着高云。

    大山贼满脸的惊恐,颤颤的问道:“你!?你果真是虎威将军高云!!?”

    “不像吗?”

    “额!像像!”

    “滚”,高云突然收敛了笑容,眼神里露出杀气,冷冷的盯着那个头目。

    “是!是!谢将军不杀之恩!快!快!快走!!”,那大山贼仿佛从鬼门关捡了一条命似的,赶紧调转马头,带着那些喽啰仓皇而逃。

    “收队!”高义冲路旁喊了一句,树林里的战士们这才笑呵呵的走出林子,七嘴八舌的冲高云笑道:“启禀主公,俺五个!”、“俺三个!”、“七个!”、“俺也七个!”。

    高旌声音最高,“俺九个!还带一大个儿的!”

    高云忍不住笑了,“行啊!你们这帮小子是越来越快了啊”。

    “嘿嘿!高旌这小子太能抢了!”“就是!下次不带他了!”

    “你们还抱怨!俺老张一个都没有呢!”

    张飞这一起哄,所有人都乐了,哄堂大笑起来。

    郭嘉看着眼前这融洽的气氛,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惬意,“难怪兄长能为一个兵士,不惜千里追击了,能得如此之主,纵死又有何憾?”

    “好了,此地不宜久留,上马!走了!”,高云一招手,战士们纷纷上马,继续赶路。

    高云担心路上再遇到什么差错,带着众人早行晚歇,第四天上便赶回了下邳城。

    一进下邳,郭嘉马上被这里的景象所震撼了,这种百业兴盛的繁荣和人们脸上的欢快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郭嘉似乎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左右的观望着,欣喜涌动在心头,暗暗高兴道:“真吾主也!”

    ----

    亲爱的朋友^~^多谢您的阅读^~^请顺手点一下主目录页面上的【加入书架】按钮^~^给大墨一点支持!一点态度!大墨一定不让大家失望的^~^多谢!多谢!

    一百二十七回:登台拜将

    高云一回到下邳便传令大摆筵席,为郭嘉接风洗尘。全郡上下都知道虎威将军聘到了大贤,男女老幼一片欢腾,张灯结彩,相互庆贺。

    “虎威军”全军更是群情高涨,通宵达旦畅饮喧闹,众文官武将轮番与郭嘉把盏。高云开始还担心郭嘉不胜酒力,但开席之后才发现,郭嘉虽是书生,为人却十分好爽,喝酒丝毫不输给关羽这帮武将。这也让这些豪杰们更喜欢郭嘉了。

    第二天,虎威军全军齐集,各自列成方阵。大军校场搭起九丈高台,台上竖起各师、各营旗幡,台中一面大旗随风招展,旗高丈余,上面金线绣成一个斗大的“将”字。

    高云带领全军大小文武将佐排列台前,抱拳拱手对郭嘉说道:“请先生登台,受拜将之礼!”

    郭嘉也不多说,左手捧剑、右手托印,冲高云一躬身,转身迈步登台,面色坚毅、步履沉稳,直登拜将台。

    高云一撩袍,带虎威军全军将士拜倒台前,全军上下齐声高呼,拜郭嘉为虎威军右军师,总领军务。

    高云之所以要行拜将仪式,一来是给郭嘉树立威信、二来是让郭嘉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郭嘉受了右军师之职,算是正式成了虎威军的执行总裁。

    对于郭嘉的军事才能,高云是一百个放心,有了郭嘉掌管军务,高云一下子觉得轻松了好多。

    虽然是轻松了,但高云并没有闲着,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选拔和培养人才上,有了高云的指点,莎琳娜、韩霜、张瞳、曲良乃至整个“鬼攫营”战士的实力都有了更深一步的精进。

    郭嘉虽然从来不说什么感激的话,但他心里的感激比任何人都深。高云对他信任和器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一个完美的施展才能的舞台。这个舞台让郭嘉感到豪情万丈,对未来充满了渴望,他发誓要用自己胸中所学去实现高云的理想。

    郭嘉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深入的了解了虎威军的详细现状,雄厚的实力让郭嘉感到兴奋,丝毫不觉得疲倦。

    明晰了虎威军的情况,郭嘉便着手实施自己的战略规划,一方面让糜竺出资,任孙斌、赵宇为督建,改善徐州水利、田渠等农业设施,提高农业生产力,积蓄粮辎;另一方面加强对外宣传,吸纳流民进入徐州,从中挑选士卒,扩充虎威军战力。

    这些都是高云早就想做而一直没时间安排的。自从黄巾动乱之后,高云就一直在领兵作战,后勤都是交给孙斌来掌管。孙斌虽然也精于治理,但他却没有这种叱诧风云的霸气,自然也就不可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出决策。

    高云知道了郭嘉几天里做的这些部署之后,对郭嘉是由衷的赞赏,心说:“后世都说郭嘉只能用兵,真是大错特错了”。

    虽然养军屯粮的事很繁忙,但郭嘉并没有丝毫放松对洛阳局势的关注,派出精干的细作潜伏在洛阳内外,密切的观察着董卓军的举动。

    董卓听了贾诩的建议,领西凉军二十万开赴洛阳,一直过了弘农也没见高云有所举措,董卓大喜,在马上笑道:“果然不出文和所料也!”,转身又问李儒道:“文优,如今洛阳将近,依你之见,下一步应当如何啊?”

    李儒连忙冲董卓拱手施礼,回道:“启禀主公,高云按兵不动,再无人敢与主公为敌矣!李儒以为,主公可率军直入洛阳,先扫清阉党,竖立威望,再伺机除掉何进,掌控禁军,则大事皆在掌握中矣!”

    “恩!文优所言颇为有理,正合吾意!哈哈哈哈”,董卓乐的大笑不止。

    贾诩听了李儒的计策,在马上一拱手,本来是要说话的。但见董卓这样肯定,便把手放了回去,心里暗说:“李儒久随董卓,深得宠信,我若多言,恐遭其害,不如作罢。董卓若依李儒之谋,必败无疑,我须早寻脱身之计才是”。

    贾诩心里这样想着,却不妨刚才那拱手的动作被董卓看到了,便问贾诩道:“文和为何欲言又止?莫非别有良策乎?”

    “这……”,贾诩略一迟疑,接着说道:“回主公,以贾诩粗浅之见,若此时进京,尚有不妥,不如暂屯渑池,静观其变”。

    “噢!?”董卓一愣,问道:“这是为何?你且细细讲来”。

    贾诩缓缓说道:“主公领大军进京,肃清阉宦自然不难。然而何进乃反复无常之辈,主公剿除阉党之后,何进必然不能相容。主公所领西凉兵马虽有二十万之众,然大军给养皆出自西凉,路途遥远,转运极其不便。何进统御禁军十数万,又假天子之名,若与主公对垒,恐难以速战速决。迁延日久,我军必然粮草不济,届时何进若联合关外诸侯,截断我军退路,则我军危矣。如此则不如暂且按兵不动,张让等辈知主公到来,必然惊慌,情急之下,必将设计与何进相敌。待帝都大乱,何进与张让两败俱伤之时,主公再领大军长驱直入,大事一举可定矣”。

    “好!!”董卓一拍大腿,连声赞道:“文和真乃远见卓识也!此计大妙!此计大秒!就依文和此计!”。

    贾诩连忙逊谢,拿余光扫了一下李儒,果然看见李儒脸上露出幽怨的神色,贾诩不禁暗想道:“李儒心胸狭窄,今番必然嫉恨于我,若有须臾,必受其害。董卓生性残暴、性急少谋,非成事之主,我须早寻脱身之计才是……”。

    董卓并没有留意李儒和贾诩的表情变化,哈哈大笑,问李儒道:“文优,你以为文和此计如何啊?”

    李儒忙道:“文和智计卓绝,胜李儒多矣!”

    “哈哈哈哈,我得文和,大事成矣!”董卓对贾诩大家赞赏,这让李儒更加的妒火中烧了。

    董卓随即传令,大军进驻渑池,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高云不想让郭嘉日夜操劳,又没法阻拦,便找借口开宴会,好让郭嘉休息一下。众人正喝的起劲儿呢,董卓屯兵渑池的消息刚好报来,郭嘉一听,顿时就乐了,笑道:“此必是贾文和之谋也!”

    高云一愣,心说:“不对啊,按史料记载,贾诩这个时候应该在平津就任啊,但我派人去平津打探多次,都没查到贾诩的踪迹。他怎么就跟了董卓呢?看来这史料的可信度实在不高啊”

    高云想到这里,故意问郭嘉道:“奉孝,这贾文和究竟何许人也?”

    郭嘉笑道:“此人姓贾名诩,武威人士,文和乃其字也。曾举孝廉为郎,后因病辞官回乡,途径汘阳为氐人所获,贾诩乃诈称太尉段颎之亲,氐人不敢加害,并以车帐送其回乡。后郭汜知其事,遂荐之于董卓,见为卓之从事”。

    “哦!”高云点点头,心说:“我擦!太t.m.d可惜了!”

    忍不住又问郭嘉道:“以奉孝所知,贾诩之才如何?”

    郭嘉道:“不瞒兄长,小弟曾与之有数面之交,此人察微知著,算无遗策,乃当世之奇才也!”

    “哎!!”高云不自觉的叹了口气,惋惜道:“可惜啊!可惜!如此奇才竟归了董卓,让人叹惋啊!”

    郭嘉笑了笑,说道:“兄长不必叹惋,贾文和虽在董卓麾下,却未必为董卓所用”。

    “噢!?奉孝此话怎讲?”

    ----

    亲爱的朋友^~^多谢您的阅读^~^请顺手点一下主目录页面上的【加入书架】按钮^~^给大墨一点支持!一点态度!大墨一定不让大家失望的^~^多谢!多谢!

    一百二十八回:郭嘉的推断

    高云听郭嘉这么一说,感觉似乎还有转机,急问郭嘉道:“奉孝此话究竟何意?”

    郭嘉笑道:“董卓性急少谋,且生性残暴,其属下文武众僚尽皆十分惧怕,无不谨口慎言。贾文和深谙保身之道,自知与董卓无亲无故,更不敢轻易谏言。因而董卓虽得王佐之才,却不能用也。又董卓帐下李儒、李傕、郭汜、牛辅等人,皆嫉贤妒能之辈,贾文和自知难以容身,必然早谋脱身之计。早晚间,郭嘉一纸书信,定让他倾心来投,兄长尽管安心高坐”。

    “嗯”,高云点点头,笑道:“若是别人这样说,我或许不信,但是此( 三国英雄谱 http://www.xlawen.org/kan/372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