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英雄谱 > 三国英雄谱 第 40 部分阅读

第 40 部分阅读

    侯惇已催马出列,口中答道:“主公稍待,末将前去探一探虚实”。

    夏侯惇提动胯下马,来到那队兵丁切近,抬刀一指,喝道:”站住!来者何人?意欲何为?“

    那队人马中为首两人,皆是体态魁梧,左边一人面色铁青,胯下一匹青鬃马,手提一柄镔铁狼牙锤;右边一人面如施粉,骑一匹白马,扛着一柄截头长刀。

    那面青的男子见有人来,抬手止住队伍。看了看夏侯惇,冷哼道:“我是何人,与你无关。你速速让开,莫要自讨苦吃!”

    夏侯惇把大刀往肩上一抗,沉声道:“你若将来路说的清楚明白,我或许放尔等过去。如若不然,任你是千军万马,也休想走过我刀头半步!”

    二人一听夏侯惇这话,难免心头冒火。那白面男子看似文静,不想却是性急如火,当时按捺不住,催马提刀,支取夏侯惇,口中大叫:“匹夫讨死!吃我一刀!”

    夏侯惇见那人大刀袭来,脸上全无半点动容,候那刀来到切近,嘴里冷哼一声,单手使刀,横里猛然扫出。口中说声:“开!”,紧跟着两刀相撞,火星四射,半空里“嘡!”的一声。就见那白面小将手中长刀往后而倒,带动那小将身往后仰,身前门户大开。

    夏侯惇窥见破绽,将手中刀往回一收,紧跟着刺向那小将前胸要害。那小将虽然力道不及夏侯惇刚猛,但身手竟也不弱,眼见夏侯惇刀尖逼近胸前,急忙顺势后仰,在马上使一个铁板桥,夏侯惇那刀顺那小将面前穿过。

    虽然躲过夏侯惇一刀,那小将也惊出一身冷汗,知道自己已失先机,夏侯惇必有后手。情急之下,来不及起身,双手攥住刀柄,全凭直觉向夏侯惇中路扫出一刀,想要化解危机。

    夏侯惇是何等身手,这一刀虽然没有得手,却并未使老。眼见那小将仰身躲过,夏侯惇将刀一抬,旋即往下便劈。这一扫、一刺、一劈环环相扣,速度极快。那小将虽然身手不弱,但恃骄轻敌,一招便失了先手。这会儿全身仰倒,虽然全力出刀,却哪里能及上夏侯惇刀式凌厉。

    按理说夏侯惇这一刀劈下,这白面小将是必死无疑。说时迟那时快,夏侯惇正要施刀,猛见一柄流星锤直袭面门。

    原来那青面将看夏侯惇使出第一刀,就知道自己这位伴当绝非敌手,登时便催马而出,奔袭夏侯惇。及到夏侯惇面前,恰巧赶上夏侯惇大刀劈落。

    夏侯惇这一刀若劈下去,虽然能将那白面小将斩杀,但这青面将的锤子也会杵在自己脸上。情急之下,夏侯惇猛然收刀,一偏头,将锤躲过。但这时那白面小将蒙着扫出的一刀也已袭到近前,中上两路同时攻到,又是冷不丁的出手。若换做旁人,恐怕万难化解。

    此时方见夏侯惇武艺精湛,之听夏侯惇一声怒吼,左手疾出,一把抓住那青面将的锤柄,猛然往下一摁,只听“嘡!”的一声,正挡住白面小将长刀。

    青面将见一击不中,猛然用力,将流星锤抽回,双手抡圆,向夏侯惇面门奋力砸下。

    夏侯惇在此时机,仍旧不闪不避,双手攥刀,横空劈扫,直迎那青面将的奋力一击。两刃相交,火星四射,“嘡!”的一声响,两人坐骑同时后退数步。

    那白面小将得了伴当援手,这时也已调整停当,不敢再有丝毫大意,长刀变劈为刺,袭向夏侯惇前胸。那青面将见势也提锤往前,二人合战夏侯惇。

    夏侯惇经过刚才交手,也知道这二人并非泛泛之辈,如今以一敌二,丝毫不敢托大,施展全力迎战。这时才见夏侯惇真才实学,只见手中刀愈发凶狠凌厉,刀刃所到之处均伴随数道刀影,眼见虽是一刀,耳听却有“嘡!嘡!嘡!”多下斩击之声。

    那白面小将见此情形,心下大惊骇然,全然不敢硬接夏侯惇刀势,眼见刀来,便即刻躲开。

    倒是那青面将却显得全然不惧,使动流星大锤,猛敲猛砸,与夏侯惇招招相对,煞是勇武。

    夏侯惇不禁暗暗称奇,心说:“这青面汉子倒确是武艺不凡,若能收为主公所用,必是一员猛将……”。

    那青面汉子心里对夏侯惇也是赞叹不已。

    三人刀来锤去,斗了数十回合,杀得难分难解。曹操远远望见夏侯惇与那二人厮杀多时,不由得暗暗担心,急忙领人马往切近观看。

    夏侯惇在全力拼杀之际,猛然听得身后有人喊道:“元让!速速住手!”

    第一百五十六回 群雄才露尖尖角

    江山流转几千秋,

    代有英才主兴休。

    若非钓台姜呂望,

    焉得天下尽归周?

    书接上回:曹操见夏侯惇与青白二将酣战多时,心下担忧,领人马来到切近一看,心中又惊又喜,急忙喊道:“诸位且住手!来者莫非子孝、子廉乎?”

    阵前三人听得曹操这声喊,急忙齐齐停手。那青面汉子急忙扥住丝缰,抬眼一看,大喜过望,叫道:“正是曹仁在此!孟德公,别来无恙乎?”

    那白面小将也喜笑起来,喊道:“曹洪拜见孟德公!请恕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曹操哈哈大笑,翻身下马,边往前走边说道:“元让且莫动手!此二人皆非外人也!哈哈哈哈”

    原来这青白二将都是曹操的旧识,青面者姓曹名仁,字子孝;白面者姓曹名洪,字子廉。二人皆是沛国谯县人,说起来跟夏侯惇还是同乡。

    曹仁和曹洪是同族兄弟,曹操早年游历,结实这二人。如今这二人听说曹操举旗起事,便带领本土乡勇一千余人,前来投效。

    曹操把事说开,又为曹仁曹洪二人介绍夏侯惇等诸将。

    曹仁这才恍然大悟,夸赞道:“我道是何人有如此武艺!原来是鼎鼎大名的夏侯元让!我早听说沛国之中有一位英雄豪杰夏侯惇,一直无缘不曾拜会,不想今日得见。方才冒犯,还望元让念在你与我兄弟同为主公效力的情分,莫要挂怀啊!”

    夏侯惇哈哈大笑,摆手道:“子孝公说哪里话来,都是在下莽撞,冲撞了二位尊驾,须请二位莫要计较才是”。

    曹操大喜,左手拉住曹仁、右手挽住夏侯惇,带众人一起回营。当晚大排筵席,为众将接风洗尘。

    曹操心里高兴,喝的酩酊大醉,第二天晌午方才起床。

    收拾洗漱过后,曹操吃了点东西,来到正厅,叫荀彧来谋划大计。二人刚说不久,就有一小卒来报,说陈留商贾卫弘求见。

    曹操和荀彧听了这话,同是一愣,又问小卒详细情况。

    小卒回道:“那卫弘带了几百辆大车,满载而来,不知装的是什么东西”。

    “噢!”曹操和荀彧同时点了点头。荀彧笑道:“不想这卫弘倒是聪明之人,却好省了主公多少麻烦”。

    曹操摇头道:“那卫弘招摇过市而来,乃是为让天下人皆知他送钱粮与我。如此一来,我若再夺他家产,便会为天下人所不齿。然而兵马消耗钱粮巨大,他送些许钱粮,岂能够用?”

    荀彧摇摇头,笑道:“主公勿忧,卫弘乃陈留商贾之首,他今日招摇过市送钱粮而来,则其余商贾断无不送之礼。想陈留商贾众多,以在下估算,所积之数足够主公前期支应矣。若是主公要得卫弘那巨万家资,倒也不难。”

    “噢!?文若有何妙计?请速讲来”。

    荀彧笑道:“听闻那卫弘有一子,名叫卫巅,年二十二岁。既是那卫弘送钱送粮,主公便可将其子收录帐下。一来外界得知此事,显得主公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其二可让卫弘有所顾忌,使之在掌控之中。则其家产可徐徐得之也。”

    “嗯!”曹操听罢,颔首而笑,赞道:“文若此计甚妙,解吾所忧矣”。

    二人商议停当,便亲自出府门迎接卫弘。其实卫弘赠送的军资还真是不少,光粮米就一万斛,钱一千万,其余器具、布匹、铜铁、马匹等等物资均非小数。

    曹操见了账簿,心里咯噔一下,这个数目实在大大超出了曹操的预料,不免有些疑惑。

    卫弘多年行商,善于察言观色,见曹操面露疑色,便笑道:“孟德公行此大忠大义之事,实为卫弘心之所愿。奈何在下年迈,手无缚鸡之力,虽有是心,却力不能及。今孟德公有此大志,我卫弘必当鼎力相助。此乃我卫家半数家资,先行奉上。今后若有所需,我卫弘也必然尽心尽力。”

    曹操和荀彧二人听了这一席话,心里不由得同是一声叹息,不免为自己原先的筹划,有些悔意,连忙把卫弘让到正厅,吩咐大摆筵席,答谢卫弘。

    不出荀彧所料,自从卫弘送钱粮给曹操之后,陈留商贾闻风而动,争相出资助军。曹府远近大小车辆络绎不绝,钱粮、布匹、铜铁、马匹等等物事,越积越多,几乎应接不暇。曹操自此钱粮丰足。

    为扩充军力,曹操分别任命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曹仁、曹洪等将分屯于酸枣、白马、平丘、襄邑、扶沟等处,就地募兵操练。一时间各处参军入伍者争先恐后,短短数十日,曹操募集兵马三万有余,声势大振。连太守张邈也亲自到曹府与曹操商议国事。曹操自此兵强马壮,威震一方。

    话分两头,再说孙坚。孙坚自黄巾之乱后,获封长沙太守。孙坚本身在江东的威望就极高,人称“江东猛虎”。孙坚为人非常硬派,性如烈火、胆略过人,为大义不惜舍身。自董卓逼宫之后,孙坚义愤填膺。一心要讨伐董卓,但却力有不逮。因而便在郡营之外立起“忠义”大旗,召集四方志士,同力灭贼。

    因为孙坚侠名远播,又是长沙太守的身份,四方豪杰纷纷慕名前来投效,其中有四人最为骁勇,孙坚依为心腹。

    第一个,姓黄,名盖,字公覆,零陵人也,使一对铁鞭。此人智勇双全,为人谨慎持重,善于练兵,孙坚用为司马。

    第二个,姓韩,名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膂力过人,善于骑射,百发百中。

    第三个,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谋,使一条铁脊蛇矛,为人豪放,极其骁勇,临阵无退、遇敌则先。

    第四个,姓祖,名茂,字大荣,吴郡富春人也,使双刀,为人最是忠义,孙坚用为亲随。

    孙坚身为长沙太守,执掌一郡,钱粮自然不是问题。又是官家之名,招兵买马顺理成章,数月之内招募兵马五万余人,威震江东,附近州郡,无不畏惧。连董卓在洛阳听闻讯息,也是十分惧怕。

    曹操和孙坚虽然各自立稳阵脚,都成了一方的突出势力。但相比高云而言,势力上还是差距颇大。高云早在黄巾起义之前,做遒县县令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积蓄自己的势力。因为自身优势,高云对于形势走向的预判是无人能及的,所以他一直在外围发展,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和牵制。

    时至如今,高云早已经是兵精粮足的一方霸主了。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人敢小觑虎威军的实力。青州太守龚景被董卓利用,擅自动兵,恰好让郭嘉逮住了大好机会,收了青州多年积攒的钱粮物资。龚景多年的苦心经营,成了高云的垫脚石。

    得了如此巨大的一笔钱粮,高云的虎威军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了。加入虎威军一直是个极度热门话题,随着时间推进,虎威军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虽然虎威军选战士十分苛刻,但是挡不住每天报名参选的人实在太多,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虎威军又增长了两万新兵,加上原有部队,虎威军全军共计已有兵马十二万之多。

    “哎!人多未必是好事啊!”高云坐在大堂椅子上,心里暗暗盘算,不由得叹息一声。

    第一百五十七回 兄弟相知论纵横

    十丈楼台一丈基,

    无根焉有叶与枝。

    欲得虎威骋四海,

    还须身后仓廪实。

    高云微闭着双眼,半躺半坐的依靠在摇椅上,任凭风挽月和尹茜一左一右的揉捏着自己的肩膀。

    “家主爷,你太累了,该歇息了”。风挽月一边给高云捏着肩膀,一边劝道。

    玉儿坐在下面,冲风挽月摆了摆手,示意她不要说话。风挽月点点头,不敢再言语。

    桌子上堆着一摞一摞的纸,每一张都写的密密麻麻的。十几天了,高云每天都在写写画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额!!”高云伸了个懒腰,站起来,揉了揉眼睛,接过尹茜递上的茶水,喝了几口。

    “良子”

    “在!”

    “你去,给我请军师去”。

    “是!”曲良迈步就往外走。

    “等等!”

    “是!主公还有何吩咐?”

    高云犹疑了一下,问道:“什么时辰了?”

    “已经丑时过半了”。玉儿说道。

    “啊!?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去睡?你不必陪我熬的”。高云心疼玉儿,一直以来,无论高云熬夜到多晚,玉儿一定不会先睡,都是陪在高云身旁。

    “没事,我不困呢。你这会儿去叫军师,估计他早已睡了。有事不如明早再议”。

    “嗯,也是”。高云点了点头,又对曲良说道:“你去看看,看军师房里灯是否还亮着。如若亮着灯,你便请他来,我有要是找他商量。如若没有亮灯,你便回来,不可打搅军师休息”。

    “是!”曲良应诺一声,转身往外走,刚走出一步,就听门外有人说话。

    “呵呵,主公万金之躯,尚且日夜操劳。郭嘉又岂敢懈怠?不劳主公传唤,郭嘉自来也!”

    话音落地,郭嘉推门而入,冲高云和玉儿各施一礼,笑道:“郭嘉量狭,有一事思虑多日,夜不能寐。方才特来看主公是否安歇,欲请主公裁决。不想恰巧听到主公传唤,深夜唐突,还望主公主母莫要见怪”。

    “唉~!奉孝来的恰是时候。我也有一幢要事,必须与你商议。快来,坐我旁边,先让我听听,究竟是何事能让奉孝夜不能寐啊”。

    郭嘉也不客气,迈步上台阶。左右早有人搬过椅子,郭嘉便在高云旁边坐下,从袖中取出几张纸,在案子上铺开,说道:“主公且看,如今渤海袁绍、陈留曹操、长沙孙坚、南阳袁术等皆已借讨伐董卓之名自立一方。其余分疆裂土者虽未举旗起事,却也都是蠢蠢欲动。天下战事一触即发。如今隆冬将至,不宜动兵,我料明年入春之时,战事必发。董卓虽然不堪,然根基深厚,必难卒除。此役之后,必然将见天下群雄并起,大乱由此始也。徐州殷富,户口百万,必惹兵祸。如今主公大军尽屯于下邳,距东莞、城阳等郡甚远,若遇战事,必然延误。郭嘉以为,当趁此天下未动之时,早做安排。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嗯!”高云郑重的点了点头,说道:“你我兄弟虽然相交不久,但却总能心有灵犀啊!你方才所言之事,恰巧就是为兄要同你商议之事。那以你只见,当如何安排?”

    郭嘉略做犹豫,说道:“郭嘉有一言,恐冒犯主公,不敢言讲”。

    “唉!奉孝你这就不对了!你我二人虽非一奶同胞,但却曾叩拜天地,皆为兄弟,誓同生死!如今你我又是为天下大义而谋,你却这般吞吞吐吐,这也算是把我当兄长吗?”。高云确实有些生气了。

    郭嘉被高云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言语失当,有些不好意思,脸一下就红了。

    高云看出郭嘉尴尬,便打趣他道:“咦!哈哈,奉孝你竟然也会脸红啊?哎呀!哥哥我还是第一回见,真是难得啊!哈哈哈哈”。

    高云这一打趣,氛围立马变了,郭嘉也不那么尴尬了。高云才又说道:“究竟如何,奉孝你尽管直说。就算你对我出言不逊,也不过是忤逆兄长而已。既是自家兄弟,又有何不可明言?”

    “是!小弟知错了。如此我便直言不讳了!”

    “嗯!说!”。

    “不瞒大哥,我以为,如今我虎威军已有十二万之巨,全由大哥直辖统御,甚为不妥。其一、兵马过多,不易督巡,难免练兵不精、治军不严;其二、临战之时再派将校统率,兵不识将、将不熟兵,兵家大忌也;其三、兵马聚集一处,倘若生变,何以制之?其祸大矣!故而,郭嘉欲劝大哥分兵而治,望大哥深思!”

    高云听到这里,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奉孝你说的好啊!不瞒你说,我这几日通宵达旦,所谋划的正是此事。为兄我问一一句话,你说为兄我屯兵积粮,占据一方,究竟为何啊?”

    “这……”,郭嘉稍一沉吟,旋即回道:“以大哥之才,当可纵横四海,平定九州,还太平于万民!”。

    高云缓缓的摇了摇头,叹道:“你说说的,只有最后一句话才是我得本意啊。如今虽然天下大乱,难以卒定。但战乱终究会有平息的一天,你说到那时天下百姓盼望的是什么?”

    郭嘉道:“自然是衣食丰足,安居乐业耳”。

    “嗯,”高云点点头,站起身来,在堂前来回的走了几步,忽然长叹一声,徐徐说道:“为兄我之所以没有将兵权分解,就是因为你所说的这八个字啊!我虎威军这十二万将士,都是从徐州和四方流民中千挑百选来的,每一个都是家里的支柱。换句话说,这十二万人就是整个徐州的根基啊!这徐州百万户口的命脉都压在为兄肩上,奉孝你可知道这是何等的分量?我迟迟不敢分解兵权,是因为我怕啊!因为这十二万人中每折损一人,就等于是徐州破损了一户啊!如奉孝所说,使天下百姓衣食丰足,安居乐业才是我辈应为之事。但如若百姓根基在我手中受损,即便平定了天下,这天下也已是千疮百孔。又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呢?所以,我们不仅要练兵、用兵,更要惜兵才是!我这番心意,其余诸人恐未必能解。但奉孝与我相知最深,我说出来,你必能明白。我虎威军勤于操练,个个精勇,无不以一敌十,练兵一节,我们已经做到了。但之于用兵、惜兵,我们尚有不足。这也正是我数日来通宵达旦所筹划之事。虎威军不但要分兵而治,而且还要打乱重编,增设兵类。这其中有诸多环节,我尚不能决断,这便是我要与你商议之事”。

    高云这番话说的声情并至,把郭嘉听的潸然泪下,泣道:“兄长真乃致仁之主,天下苍生,福祉有望矣!能辅佐兄长,乃郭嘉三生之幸,肝脑涂地,乃所愿也!”

    兄弟二人这一番对话,说的感天动地。在场所有人无一不受感染,连曲良都听得眼圈红润,更何况玉儿她们几个女子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高云跟郭嘉俩人几乎到了不眠不休的地步,兄弟俩谈来论去,商讨虎威军的第二步治军方略。

    第一百五十八回 治军篇 (上)

    兵圣孙武起春秋,

    法定三军显奇谋。

    高云重把戎章立,

    方见虎将统貔貅。

    中国由古至今的军队编制是越来越趋向细化的,这很大一部分关系是因为兵种的细化决定的。三国时期的军队编制还比较粗糙,兵种也很少,作战部队占据绝大多数,所以部队的生存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高云本身是学理科的,虽然喜好军事,但对于专业的军事知识知道的并不多。虽然早知道当下的军队编制有诸多弊端,但是却迟迟没有想好改革方略。为了更合理的改制军队,高云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在钻研兵书,思考和计算军队的各种利弊。经过一年多的不停探寻和思索,高云终于规划好了所有的改制办法,在与郭嘉深入商讨之后,高云最终确定了改革方略。

    虎威军这些战士,在高云手下当兵,确实是有福气的。因为高云不像这个时代的其他枭雄,他不只精于用兵,而且从心里珍惜这些战士。这次改制,高云不仅是为了提高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部队的生存能力,尽量的减少战斗中的人员伤亡。高云还充分考虑了战士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高云觉得,这些战士是为了天下苍生而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自己应该尽最大的能力照顾好他们。应该让他们在营中能更好的生活,而不应该把他们当做厮杀的工具。这是高云心里的真实想法,为了能做到这些高云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公元一百八十九年,农历九月十九,高云正式颁布军制改革。

    这次改革高云首先将兵种进行拓展,将原来粗糙的兵种拓展为骑兵、步兵、器械兵、特勤兵、联络兵、纠察兵、斥候兵、文事兵、仪仗兵、督运兵、军需兵、医务兵、工程兵、旗令兵等二十余个大类、七十余个兵种。确保虎威军在作战期间能够通讯流畅、补给充足、伤病治疗及时;在非作战期间能够充分休养生息、精神生活充实。

    同时高云还将虎威军编制进行了重组,将基本作战单位定位为“什”,一“什”为十人,指挥官称为“什长”。步兵什配置刀牌兵4人、长刃兵3人、弓箭兵2人,保持基本作战单位的机动灵活性,同时将远、近、中三种击杀距离配合为一体,协同作战,大幅度的提升了单位战斗力;骑兵什配置刀牌骑兵2人、长刃骑兵4人、弓箭骑兵3人,同样由什长统一指挥。

    “什”单位以上设“屯”,每屯一百人,指挥官称“把总”。每屯包含作战部队九个“什”,另有屯副一人、炊事兵五人、医务兵两人、旗手一人。

    “屯”以上设“卫”,每卫一千人,指挥官称“千总”。每卫包含九个“屯”,另外还设有卫副、斥候、悍校、令禁、卫旗手、工程、书记、文艺等兵员。

    “卫”编制以上设“师”,每师一万人,指挥官称“督师”。每师包含九个“卫”,另外还设有副将、佐将、参赞、书记、师旗手营、督运营、令禁营、斥候营、器械营、特勤营、文事营等编制。

    “师”以上设“令”,每令三万余人,指挥官称“督军”。每令包含一个骑兵师、两个步兵师,另外还设有令副将、军师、参赞、悍将、军特勤营、督运营、斥候营、旗令营等等诸多编制。

    除去“什”、“屯”、“卫”、“师”、“令”五中常态编制外,虎威军还另外设置“旅”和“营”两种特殊编制,三千人以上的称“旅”,三千人以下的称“营”。

    这一天,在下邳大军校场上,三军齐集,各按队伍,列十八方阵。将台之下,大小将佐依次排列。高云批袍罩甲,登台号令,亲自颁布新军制。

    高云不仅把军制说的明明白白,还把各项改制的原由目的一一讲清。高云本身口才就好,这改制又是他发自肺腑的为三军谋福,这一席讲完,台下三军无不感动的涕泪齐下。在这个时代,当兵的命从来都不值钱,他们无法想象高云身为一方霸主,竟然如此细心的关心着他们这些兵勇,而且还为他们如此的殚精竭虑。

    此时此刻,在这些兵士心里,高云已经不仅仅是他们的主公,更是他们的神,是他们的救护神!是他们的庇佑,是上苍仁慈的化身。

    一个个的七尺汉子全都泣不成声,这种感动、这份恩情,让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虎威军战士心里,唯一存下的就是誓死效忠这四个字。

    新军制颁布完毕,高云把手里的卷册收起来,环视四周,长吸一口气,大声喊道:“我方才所言,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虎威军的军魂!你们要时刻记住!‘拯救苍生!造福黎民!’是我们虎威军的军魂!我们是为天下苍生而战!为天下百姓而战!如果你们记不住这一点,无论你们有多骁勇善战!都不配做我高云的兵!都不配做我虎威军的战士!”

    高云这几句话说的感天动地,台下上至关、张、赵云等文武将官;下至每一个虎威军战士,全都听的心潮澎湃。他们深刻感受到高云这发自心底的声音,感受到高云真挚的情怀。这些话高云已经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强调,才让为民而战这一理念深深的在虎威军里扎根发芽、才把虎威军培养成了一支真正的正义之师。这是最让高云欣慰的。

    稍做停顿之后,高云把手里的卷册放在桌案上,又拿起一册打开,略微一看,接着说道:“我虎威军自黄巾作乱时便征战四方,数年间经历大小战阵无数,名播天下。如今我虎威军已有将士十二万余!从即日起,我虎威军分为三令、三旅、两营!神武将军关羽近前听令!”

    关羽闻听号令,急忙走近台前,撩袍跪地,口中应道:“末将关羽听令!”

    高云端起一盘令符印信,冲关羽道:“神武将军关羽,本公即封你为虎威军第一令——‘虎啸令’督军之职,命你统领‘虎啸令’人马,移屯琅琊郡,镇守琅琊、东莞、城阳三郡!上台接令!”

    “末将尊令!拜谢主公!”,关羽起身上台,双手捧过令符印信,躬身再拜,转身下台。

    高云又传二令,“飞龙将军赵云近期听令!”

    “末将赵云!听候主公号令!”

    “飞龙将军赵云,本公即封你为虎威军第二令——‘虎咆令’督军之职,命你统领‘虎咆令’人马,移屯彭城,镇守彭城、东海等地!赵云上台接令!”

    “末将尊令!谢主公!”

    第一百五十九回 治军篇 (下)

    古文谚语未必公,

    谁道秀才不能兵?

    今朝虎威驰骋处,

    方使儒将展雄风。

    高云传罢二令,再传三令,“飞骑将军张辽上前听令!”

    张辽听高云喊自己听令,心里猛然一愣,他知道关羽、赵云都是高云的结义兄弟,而且又都身经百战,为虎威军立下汗马功劳,高云封他们为督军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刚到虎威军不过数月,高云怎么可能对自己如此器重呢。

    但此时高云叫他,张辽不敢迟疑多想,急忙上前,跪倒在地,应道:“末将张辽,尊听主公号令!”

    高云令道:“飞骑将军张辽,本公即封你为虎威军第三令——‘虎吼令’督军之职,统领‘虎吼令’兵马,移屯东阳,镇守广陵、淮陵等地!张辽上台接令!”

    张辽心里砰砰直跳,没想到高云竟然如此器重自己,让自己跟关羽、赵云并驾齐驱。赶紧起身,迈步上台,双手捧过令符印信,再拜再叩,才转身下台,回归本位。

    高云封了张辽,又取一令,叫道:“奋威将军张飞!近前听令!”

    “张飞听令!”

    “奋威将军张飞,封你为本公驾前左路护卫军‘虎狩旅’都统之职!统领‘虎狩旅’兵马,镇守本郡,拱卫下邳,守护本公左右!”

    “得令!”张飞得了这个差事,欣喜不已。觉得能亲自负责守护大哥的安危,是最好不过的了。急忙上台接令,满脸堆笑的下台而去。

    “飞虎将军典韦近前听令!”

    “末将典韦听令!”

    “飞虎将军典韦,封你为本公驾前右路护卫军‘虎镇旅’都统之职!统领‘虎镇旅’兵马,镇守本郡,拱卫下邳,守护本公左右!”

    “末将典韦尊令!叩谢主公!末将誓死捍卫主公!”,典韦无论如何想不到高云竟然对他如此信任,把自己的安危交付到他的手里,心里发誓誓死守护高云,嘴上不自觉的就说了出来。

    典韦双手捧过装有令符印绶的盒子,感觉沉甸甸的,小心翼翼的捧着,慢慢的走下台去。

    这“虎狩旅”和“虎镇旅”各一万精锐骑兵,其实是原来的佐卫一营和佐卫二营改编的,职能没有变化,只是变换了名称和主将。

    接着高云捧起案头最后一个盒子,令道:“神威将军太史慈近前听令!”

    “末将太史慈!尊听主公号令!”

    “神威将军太史慈!本公封你为虎威军总应援军——‘虎扑旅’都统之职,统领‘虎扑旅’兵马,屯扎下邳总备大营,听本公调遣!上台接令!”

    “末将太史慈尊令!”

    这“虎扑旅”总共一万人,由三千骑兵、七千步兵组成,是由原来廖化统领的“总备营”扩编而成,除了保持原来只能不变之外,另外负责三军紧急应援,由高云直接调动。

    高云传完这五支号令,接着又封邹穹为虎吼令军师、封周泰为虎啸令骑兵师督师、封周仓为虎啸令步兵一师督师、封张掳为虎啸令步兵二师督师、封李典为虎咆令骑兵师督师、封高顺为虎咆令步兵一师督师、封廖化为虎吼令步兵一师督师、封老将赵婴为虎吼令步兵二师督师。

    其元炜、褚安、裴元绍等各按才能分任千总、悍将、佐将等职,分派到各令、旅当值。莎琳娜、韩霜、张瞳皆封为帐前偏将,随驾听调。其余督师、军师等重要空缺,由各令督军暂代,候有合适人才再补。

    至此,高云筹划许久的虎威军二次改制,才总算是尘埃落定。

    高云又命人将新军规制的详细条文张贴到军营各处,以便于虎威军全体将士熟记在心,谨慎遵守。

    安排完毕,大军各回本营,高云带领一众文臣武将返回郡衙。

    坐至大堂,高云让众人落座,吩咐左右上茶。

    大半天连说带讲,高云是口干舌燥,连喝了好几杯茶,嗓子才算舒服了一些。这才坐下,对众人说道:“如今三军改制虽然尘埃落定,但是却还有许多事务有待解决。当下兵种虽然已经完善,但是却有许多兵种有名无实。譬如医务、文事等营,几乎无人可选。这是其一;再者,各令、师、旅、卫均有重要职位空缺,当下也无人可以填补;其三,眼见天下大乱不远了,徐州难保不遭侵犯。所以云长、子龙、文远,你三人所部兵马必须尽快移屯到外围,以备不虞。但我如今仍只是下邳太守之职,你们带兵去驻守其他郡县,恐怕当地守备生事。这诸般事宜,应该如何筹措,我们必须尽快商议出办法才行啊!”

    关羽说道:“这人才空缺之事,确实棘手,一时难以促办。为今之计,也只好从军中广泛挑选,再从各处招募,徐徐填补。至于移军外屯之事,小弟以为大哥多虑了。地方郡县小小守备,何足道哉?若有胆敢不从者,我与子龙、文远将他就地处置便是。”

    高云摇摇头,说道:“二弟你此番考虑欠妥啊,地方守备自然不足畏惧,但是他们在地方多年,交往广泛,各层关系盘根错节。我们如果草草处置,必然埋下隐患。天长日久,难保不生祸乱。此法不妥”。

    “嗯,还是大哥虑事周全,小弟想简单了”。关羽点点头,又接着思考起来。

    孙斌捋着胡须思量了一会儿,说道:“主公,孙斌以为,人才空缺一事,应当广开贤路,以求速成。其一,可在军中设考,全军选拔。其二,可在郡中设考、设擂,派人于徐州内外四处张贴布告,一来选取有用之才以充军旅、二来举擂可选拔优异之士,以补各营空缺。其三,应当于州内广开学馆,培养人才,以为后备。请主公定夺”。

    “嗯!好!”,高云点点头,“辅仁先生方才所言十分周全,此事就交由先生去办,我让赵宇、朱灿等人辅佐你,另外在座的诸位也都要全力配合!”

    “是!”众人齐声答应。

    “那么还剩下移兵外屯之事,诸位谁有良策?”高云问道。

    糜竺冲高云拱了拱手,说道:“主公,属下以为方才二将军所言亦不失为良策。只是不能名正言顺耳。既然陶府君早有让贤之意,主公何不就此接任徐州?届时各处郡县皆是主公治下,自然各个顺服。”

    高云咂了砸嘴,说道:“子仲所言我自然明白,但是此事陶府君不说,我又岂能去要?我若去说,倒像是强取豪夺,必然落人话柄。我倒不是怕这个虚名,只是如今招贤纳士之际,我若坏了名声,对我军吸纳人才不利啊”。

    糜竺笑道:“主公无需忧虑,此事便包在糜竺身上,绝不会有半点疏漏。主公尽管筹办车马辎重,以备移军之用。三日之内,糜竺定然办妥此事!”

    “嗯,好吧,如今之计,保全徐州百姓要紧,也顾不得许多了。此事就交由你手,切记谨慎行事”。

    “遵命!糜竺即刻安排,拜辞主公”。

    第一百六十回 陶谦病重

    忽闻晴空响霹雳,

    忙趋窗外收我衣。

    人尚未能离屋户,

    风锁彤云暴雨急。

    笑望苍穹轻声叹,

    天意如斯非吾迟。

    世间本多无常事,

    何患不得何患失?

    九月冷秋,天色突变。前半晌还是响晴薄日,到了午后猛然间狂风四起,先见彤云压顶,霎时暴雨倾盆。大街小巷行人纷纷奔跑躲避。

    高云在郡衙大堂上裁断兵马移动所需的钱粮辎重,忙了半天,正想出门去营中( 三国英雄谱 http://www.xlawen.org/kan/372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