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部分阅读
咬牙下定决心,急匆匆的回到落脚之地,准备银钱去了。
是夜,大批的车队缓缓的驶出了善无城,满载着各种货物朝雁门塞驶去。太守府中,收到城门吏回报的郅都脸上堆满了冷笑,对身侧的青衫少年yīn测测道:“所有的大行商都出城了,各商队里的匈奴探子也都全部清理干净,本官该做的都做了,希望公孙大人也不要让陛下和太子失望才好。”
公孙贺闻言,胸有成竹的微笑道:“太守大人无需担心,下官麾下的羽林卫早已经在塞城等候多时,一应事宜也分配完毕。相关事项已经演练多次,不会让他们有所察觉,更不会有半分毒物和疫病流入大汉境内。。。。。。”
郅都点点头,望向西北云中所在,满脸yīn狠之sè。就在这个小小的书房内,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生化战掀开了帷幕,而作为主事之人,郅都在后世史书中更是臭名昭著,背负了诸多非议。而始作俑者刘彻,却被史家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从而逃脱了历史的审判。
翌rì清晨,雁门塞内一处防备森严的营地里堆满了货物,营门还有新的货物源源不断的往里运。于标不断巡视着营地,脸上写满了严肃,凉爽的微风也不能吹干他鬓角低落的汗珠。
“连长,那十数车劣等的糖已经处置好了!”一个身着玄sè作战服的羽林卫走过来,朗声报告道。
于标点点头,随即吩咐道:“先取出一些,找几头牲口试试,要有效果,却不能立刻发作,匈奴贵族食用前肯定会先找人试用的,毒药的量多了会被立刻发现,量少了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羽林卫连忙应诺,又继续问道:“那一车成sè最好的糖怎么办?”
于标思考片刻,面sèyīn沉的道:“运到军医帐中,交由他们处置,另外加派人手看管,不许任何人靠近。”
话音未落,他又觉得不妥,赶紧叫过身后的一个羽林将官,附在他的耳边低声嘱咐了许久。接到命令羽林将官面sè凝重,郑重接过于标递来的信物,随即应诺而去,亲自督办相关事宜。
防卫严密的军医帐中,嘴上带着厚厚帛布口罩的淳于恭带上了手套,小心翼翼的打开一个随身的药箱,里面只有一个小小的细口瓷瓶,周围塞满绢帛。淳于恭将瓷瓶取出,深吸一口气,闭住呼吸,旋开带着螺纹的瓶盖口,将瓶里的清液分别倒入桌案上的十数个糖罐内。随即快速把瓶口和罐口统统塞上,这才跑到帐门处,将手套,口罩和身上的外衣统统脱下,扔在帐子里。此时他已憋得满脸通红,赶紧跑到帐外深深的呼了口气。
等他的气喘匀了,帐门的卫士赶紧递给他新的外衣和口罩。显然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不少次了,根本不需要提醒,众人都各司其职,没有丝毫的慌乱。
淳于恭穿戴整齐,带着新的手套又走进帐中,将先前的丢弃物和用后的瓷瓶全部放入帐内一个大箱子中。此时他就显得轻松多了,因为他知道,瓶中的液体,只要不和他的体液接触,就不会染上麻疹之类的疫病。关键的只是倾倒之时,不要传入口鼻之中就好,至于那些旧的衣物,若是沾染到了,也不适合再用,须得收集起来,烧掉为好。
他不放心的又将糖罐上的软木塞往里塞紧些,确认了数次,才用厚厚的布袋将一个个糖罐包好,系好袋口,一罐罐的抱到帐外,交给等待已久的羽林将官。
羽林将官面sè严肃,细细的点过数量,这才吩咐身后的羽林卫小心翼翼的将糖罐装回车上,运到别处仔细看管起来。
而此时,羽林连长于标正指挥着手下的兵士,不断的往数车釉陶里注入一些黄绿sè的汁液,容量较大的陶器全都装上大半罐汁液,用软布塞塞住;容量较小的则是放到盛满汁液的桶里洗了一遍,晾干后再重新装回车上。
营中的牲畜栏内,大批大批的牲口集体上演chūn/宫大戏。其中一些牲畜脸上满是脓疮和疱疹,却丝毫没有降低同类的xìng致。即使是已经病得奄奄一息的牲畜,周围仍围着数头同类,不断舔舐它的下/体,哪怕那里已经是一团血肉模糊的烂肉。
整整一天,营地内到处人马喧嚣。甚至整夜都没有宵禁,而是灯火通明,彻夜不休。营内的羽林将士们,和善无城中的郅都一样,在繁忙中度过了这个永生难忘的不眠之夜。
;
第六十七章 国之羽翼
发源于yīn山的武泉水静静的流淌着,迳直北上与云中城西南的芒干水汇流。附近被黑水环绕的草原,在大漠长风和萧萧马鸣中四季常青。
郑徕默默的坐在篝火前,心中不由有些烦躁。自从当初刚出雁门塞,他就隐隐感到不对劲。和其他在雁门塞东门外接收回货物,高高兴兴赶往云中的行商不同,郑徕发现自己的商队里不但多了一些牲口,还多了数个十来岁的少年,这些身着仆役服饰的少年,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在郑徕刚要提出异议时,一把匕首就悄然顶到了他的腰间,让他把要说的话吞回到肚子里。
认命的郑徕只好带着商队徐徐上路,虽然他发现车辙的痕迹深了很多,显然车上的货物比数rì前送进雁门塞时重了不少。但在领头的少年冰冷的注视下,郑徕理智的选择不去过问,而是让商队的仆役们接收过货物,缓缓离开了雁门边塞。
一路行来,这些少年倒是没有给郑徕带来太多的麻烦,而是默默的做着一般仆役的活计,仿佛原本就是属于商队中的一员。只是他们都很少说话,商队歇息的时候,也只是聚到一起,掏出自备的干粮和水,快速吃上几口,从未和商队里的人一起进食。而领头的少年,一直呆在郑徕的身边,寸步不离。
唯一怪异的是,每当遇到水井或池塘这样的小水源,他们就会分出几个人,从车上卸下几个陶罐,默默的走到水源处,清洗片刻,又重新放回车上。遇到小溪流,他们就会牵上数头原本就不属于商队的牲畜,远远的离开商队,回来时却再也看不到那些牲畜的踪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徕的商队渐渐落在了其他行商的后面。直到连续两天没有发现前头商队留下的篝火痕迹和车辙印,郑徕才注意到商队行走的方向发生了偏移,似乎正在往云中的西面行进,而不是像其他商队那样直接往云中方向前进。
郑徕显得有些气急败坏,正要叫来向导斥责一番,却被领头的少年拦住,显然不希望他干预此事。郑徕颓丧的放弃与之争辩,因为他已经猜出了这些少年的身份,定然是有军籍之人。他可以不考虑自己的xìng命,但是他背后的整个家族,将会为他的冲动而陪葬。
直到今rì正午,他的商队在向导的带领下来到了武泉水边,领头的少年才第一次正式向他提出了要求,让商队停驻了下来。
夜渐渐的深了,郑徕却无心睡眠,呆坐在篝火前,随风扬起炭灰不时带着火星飞溅到他的衣襟上,也无法唤回他的思绪。
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终于将他惊醒,看着迅速由远及近的零星火光,他知道来的是匈奴人负责侦查的游骑小队。显然商队里的仆役们已经见怪不怪,除了几个负责守夜的武者朝郑徕围了上来,其他的仆役都继续埋头大睡。
进入草原这些天来,几乎每rì都会碰到匈奴游骑,此时云中在开蹛林大会,匈奴人的防备自然比从前严密许多。当然,匈奴人并不担心汉朝出兵招惹他们,毕竟如今上百万的匈奴人汇集云中,除非汉朝的将军们不要命了,才敢在此时带着士兵出现在草原上。这些匈奴游骑更多的是担负着维持秩序的任务,匈奴内部各部族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每年举办蹛林大会时,往往火气都有些旺盛,必须派人多加看护,免得部族间爆发过大的冲突。
因此,每当遇到匈奴游骑小队,郑徕都会识相的送上一些金子和酒食,匈奴游骑收到了好处,一般也不会再为难商队。汉朝的商人给匈奴贵族们送来了jīng美的用具和吃食,自然会嘱咐手下善待这些可爱的汉人。
匈奴游骑转瞬及至,什长打扮的骑兵首领一声呼喝,带着手下数骑稳稳停在篝火附近。也许是为了炫耀马术,匈奴什长的战马生生停在郑徕的身前,马头几乎直接顶在郑徕的脸上。战马呼的喷出一口热气,吓得他连忙倒退了几步,险些跌坐到地上。马上的匈奴士兵见状,都哈哈大笑起来,面上写满了戏谑。
郑徕被身旁的武者扶了起来,却没有动怒,而是让身边的武者远远的离开此处,以便向匈奴人示意自己没有防备。随即又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满脸堆笑的招来几个远远躲到一旁的仆役为匈奴游骑准备酒食,更是从怀中掏出一小袋金子,恭敬的递给了已翻身下马的匈奴什长。匈奴什长接过袋子,掂了掂分量,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没有多说什么,扭头招呼手下都下马,享用仆役们送来的酒食。匈奴游骑们一阵欢呼,纷纷下马,拍拍马屁股,让它们自己去饮水吃草,随即也都大吃大喝起来,偶尔还哼上几句草原的歌谣。
郑徕不由松了口气,环顾四周,却讶异的发现数rì来和他寸步不离的领头少年竟不见了踪影。他正满心疑惑时,却见眼前正在吃喝的匈奴什长用双手死死的箍住喉咙,双目圆瞪,眼珠几乎要从眼眶中跳了出来。郑徕顿时吓得后退了几步,却见匈奴什长忽的站了起来,长大嘴巴,喉头发出赫赫的嘶吼声,步履艰难的向他走来。匈奴什长脸sè铁青,眼角和鼻孔都向外渗出暗红的血线,状若厉鬼。
就在郑徕惊慌失措之际,身旁突然迅速冲出一道黑影,寒光闪过,匈奴什长箍在喉头的双手被生生切了下来,脖子上也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血口,不断往外喷shè出大股的血液,溅shè到郑徕的身上。郑徕吓得正要尖叫,却觉得喉头一阵剧痛,顿时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于标看了看地上蜷缩成一团的郑徕,微微叹了口气。作为羽林连长,他决定亲自带队执行深入草原污染水源的任务,比起只需投送患病牲畜的其他小队,难度实在高上太多,却又不容有失,交给别人他放心不下。
带着手下最优秀的羽林卫,装扮成仆役,跟着这支运送陶器的商队进入草原。数rì来,路上所有遇到的小水源,都已经倾倒了大量疫病牲畜的体液。而小溪流里,也都掩埋了患病牲畜的尸体,为了保险起见,羽林卫在杀死患病牲畜前,还给它们灌服了大量的疫病体液。
如今到这武泉水,任务也算完成了。环顾四周,见其他羽林卫已经收拾了所有的匈奴游骑和守夜的武者及仆役,甚至没有惊醒熟睡中的其他人,他满意的点点头,挥了挥手中特质的羽林弯刀,将上面沾染的血液甩开。
“连长,剩下的仆役。。。?”一个羽林卫靠了过来,犹豫着低声问道。
于标皱了皱眉,冷着脸挥刀做了个砍人的动作。羽林卫点点头,抬起手朝四周的同伴做了个相同的手势。羽林卫们随即默契的悄声潜入了一个个帐篷,不到片刻,帐篷里偶尔响起少许闷哼声,却没有太大的动静,而羽林卫们纷纷聚拢回来,收刀复命。
于标对着羽林卫们吩咐了几句,就让他们各自行事去了。而他则取出一个小瓷瓶,将瓶中见血封喉的毒药涂抹到匈奴人的箭头上,带着两个羽林卫,将匈奴战马一一shè杀殆尽。随后又领人在河岸上挖了个大坑,将战马和匈奴人的衣物全部掩埋,并在上面堆满了汉人和牲畜的尸体。等到羽林将士们将一切处置完毕,天sè已经有些微明。
翌rì清晨,另一批匈奴游骑经过此地,只见满地都是散乱的帐篷和货物,武泉水的岸边满是汉人和牲畜的尸体。游骑首领见状,不由低声嘟囔道:“也不知道是哪个不守规矩的憨货,劫掠汉人的商队也就罢了,竟然还把人全杀了,显然是怕这些汉人去找相熟的部落首领告状吧。。。”
随即,他招呼手下游骑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免得到时候赖到他们的头上。劫掠汉朝商队虽算不的什么大事,但总少不得挨顿处罚。甚至连岸边的尸体都没有收拾,他们就绝尘而去,沿着河继续巡视。一路上,他们偶尔还会看到几具顺流而下的尸体,显然在水里泡了很久,有些浮肿,实在有些恶心。游骑们不由加快了几分速度,免得晚上吃饭的时候还想起这些恶心的东西。
而此时,数个仆役装扮的少年,正驾着一辆装着少许破烂陶器的牛车,缓缓的朝雁门塞驶去。颠簸的牛车上,面目苍白的郑徕奄奄一息,身上覆盖着商队的旗标。
回程的路显然要快上许多,偶尔碰到匈奴游骑小队的盘查,于标都会哭丧着脸,用半生不熟的匈奴话,手舞足蹈的向他们描述着怎么遇到的草原马贼,商队的老爷被打得半死不活,所有货物都被抢劫一空,只剩下这辆破烂的牛车,送老爷回大汉救治。
匈奴游骑们看到牛车上死活不知的郑徕,又见他身上盖着的确实是匈奴贵族赐给相熟汉朝商人的旗标,表明这个商人受到他们的保护,便也没再为难他们。甚至有个同情心泛滥的游骑首领还送了他们一些风干的马肉,直把少年们感动得涕泪横流,纷纷跪下磕头,搞得游骑首领都有些不知所措。
数rì后,于标一行人终于回到了雁门塞东门外,在出示了信物后,早早接到上官吩咐的门吏赶紧将他们迎进城中。
闻讯赶来的公孙贺兴奋的拍着于标的肩膀,高声笑道:“你们是回来得最晚的队伍了,此次任务总算是圆满完成!众位兄弟们辛苦了,回去后为你们向头儿请功!”
他压根就没有询问任务的结果,因为他知道,若是任务没有完成,这些羽林jīng英们宁愿以身殉国也不会回来的。而他口中的“头儿”,就是太子刘彻,这是羽林将士们特有的暗语。
于标诸人闻言,不由满脸激动,齐齐行了个军礼,大声吼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公孙贺面sè一肃,也站直身子,回了个军礼,朗声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而紧随他身后的上百名羽林将士,也都挺起胸膛,行礼应和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虽只有百余少年,却声震云霄,如平地惊雷,让人不敢掠其锋芒。一旁的郅都微微点头,心中赞叹不已,不过区区稚龄,却有如此气魄,假以时rì,定然不负“国之羽翼”之名。
(呼呼,由于今天在公司熬夜加班的关系,半夜还会更新一章,明天早上大家起来还可以看。。。。。。。。记得收藏和推荐哦,已经下新书榜了,(*^__^*)嘻嘻……)
;
第六十八章 中行説归去
书房内,刘彻拨弄着笼子里体长两尺有余的鹞鹰,这只鹞鹰已经数rì没有进食,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点jīng神都没有,想来会和之前的几只鹞鹰一样绝食而亡。
自从中行説被刘彻气得卧床不起,景帝就以派人看顾之名,派了数名太医常驻馆驿内为其医治,同时派侍卫将馆驿封锁起来,不准出入。而刘彻则是命人将馆驿内驯养鹞鹰的匈奴人全部请到了太子/宫中,鹞鹰自然也是一只都没放过。匈奴人驯养鹞鹰用来传递消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刘彻自然不能让中行説那么容易就将消息传回去。
刘彻当然不会幼稚的认为如此做就能完全封锁住消息,毕竟长安城内的匈奴密探定然少不了,他们见中行説下榻的馆驿被封锁起来,必定会产生怀疑。但他们只要没联系上中行説,就没办法真正了解事情的经过,所作的都只能是猜测罢了。这样一来,刘彻一手策划的生化战就会获得更加充裕的准备时间。
短短不到半月,潜伏在馆驿周围的暗卫已经抓到了十来个妄图潜入,与中行説联系的匈奴密探。刘彻对匈奴人这种飞蛾扑火的愚蠢行为呲之以鼻,想来剩下的密探也该放弃联系中行説,试图想办法将消息传回大草原了。
但他们浪费了那么长的时间,刘彻所有的布置都已到位,反而希望军臣单于能早点接到消息。他唤来张骞,让他通知馆驿内的太医们不需再给中行説下药了,同时让侍卫们也都撤了回来,现在该是中行説清醒过来的时候了。此时雁门塞外已经为匈奴人准备了那么多好东西,就等着他们尽早过来享用,否则一旦入冬,气温骤降,疫病的效果就会差上许多。
虽然刘彻很痛恨中行説这样的汉激ān,但如今还不是杀他的时候,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在朝堂上的势力很大,一直主张和亲。然而作为匈奴使臣的中行説,一直鼓动匈奴对汉朝作战,骨子里是反对和亲的,否则此次也不会提出如此苛刻甚至带有羞辱意味的和亲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景帝和刘彻如今还需要匈奴中存在中行説这样对汉强硬的主战派,以便有借口拒绝和亲,并伺机出兵夺回河套地区,重获外长城的控制权。
中行説清醒后,并没有派手下与长安城的密探联系,他很清楚,汉人正把自己当成鱼饵,将原本潜伏长安城已久的密探纷纷引了出来。他的身体已然大好,毕竟刘彻让太医给他下的药确实是清心宁神的良药,只不过用量大了些,让他陷入昏睡罢了。
中行説向大行令提出离开长安,即刻回归草原的意愿,原本还以为需要经过一番角力,甚至做好了进未央宫大闹一场的准备。谁知道大行令上报汉国皇帝后,很快就得到了批复,甚至连表面的挽留功夫都没做,也没有任何的赏赐,大行令就如同送瘟神般把他和随行的使团送出了长安城。让他讶异不已的同时,感到受到了轻视和侮辱。人的思想就是这么奇怪,而阉人的思想就更加难以琢磨了。
总之,匈奴使团缓缓驶出了长安城,踏上了归途。归心似箭的中行説从北地郡出关,rì夜兼程直奔朔方而去,并在途中将消息写成章程交予遇到的匈奴骑兵,命他用最快的速度亲手送至军臣单于手中。
眼看一切都布置妥当,刘彻终于闲了下来。这才想起已经到了秋收时分,该去南山脚下的官田看看化肥的效果和水稻的种植情况,这可都是大事。想起西郊迎秋时,景帝吩咐过要一起去看看收成,随即往未央宫行去。
chūn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粒。微风拂过田野,翻涌起金黄sè的波浪,田地里的农夫们脸上挂满了笑容,耿老汉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他管理的百亩官田,禾苗的个头比周围的佃田要壮实不少,谷粒也是颗颗饱满。在农学院学生们的帮助下,如今已经收割了大半,最低的亩产竟然都超过了三石。这还只是一般的田地啊,要是换了上等良田,那还了得?!
农学院的几个先生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个情况,并没有显得太过惊喜。耿老汉不由感叹不已,还是内院的先生们有本事,随便弄点叫化肥的东西,就能让亩产至少多出五成。若是大汉的百姓都能用上化肥,那该多好啊!
不得不说,人的价值观是随着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是从前满脑小农意识的耿老汉,有这样的好东西,一定会自己藏起来,不让别人知晓。而如今在书院呆了快一年,眼界也开阔了不少,再加上吃穿不愁,已经开始学会忧国忧民了。
今rì农学院的先生要带着学员们到滈水边的稻田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没办法来这边的粟田帮忙,耿老汉干脆起了个大早,拿着镰刀晃晃悠悠的来到田边,自己继续收割剩下的禾苗。心里高兴干起活来就是有劲头,不知不觉已经rì上三竿,耿老汉随意用袖子抹去额头上的汗珠,蹲在田坎上,拿出干粮和水袋,缓缓的吃了起来。
田垄间,几个人缓缓行来,为首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小少年,两人皆是身着白sè丝绸长衫,显然不是一般的人家。中年男子和少年一边走,一边对眼前的粟田指指点点,不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耿老汉不由抬头朝几人望去,正好看到中年男子蹲下身子,弯腰拔起一株禾苗,将谷穗拿在手中把玩,赶忙站起身来,朝几人走去。
“站住!”就在耿老汉就要走到中年男子近前,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赶紧上前几步,挡在他的身前,右手按在腰间的刀柄上,似乎随时准备拔刀砍人。
耿老汉惊得往后退了几步,却随即挺起胸膛,硬着头皮朝大汉瞪了回去。上过战场,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关中大汉就这脾气,你横我更横,敢咋的!
(这章就算昨天的。实在撑不住了,每个周一都是最忙的时候,加班时分心写东西状态很不好。设备的测试结果出来了,先回家补觉了,今天在家休息,多更一点吧,早上11点开始更新,争取更上1W1)
;
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访
“严奔,莫要唐突了老丈,快退下!”中年男子出声斥退了正要朝耿老汉动手的壮汉,随即面带笑容的对耿老汉道:“下人不懂规矩,还请老丈见谅。”
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眼前之人显然有些身份,耿老汉连忙躬身行礼道:“贵人言重了,老汉方才也是见贵人取这田中的谷穗,有些急了,这才无意中冲撞了贵人,还望恕罪才是。”
中年男子闻言,饶有兴致的问道:“哦?如此说来,老丈乃是这粟田的主人?”
“非也,眼前这百十亩良田都是官田,是当今天子和太子赐予孤儿院里娃娃们的衣食之地,老汉不过是代为打理罢了。”
“那老丈为何如此着紧,不过是一簇谷穗罢了。”
耿老汉皱了皱眉,解释道:“贵人有所不知,若是其他田里的谷穗,莫说一簇,就是贵人取上百十簇,老汉也舍得。只是眼前这几亩良田,乃是农学院先生们jīng心摆弄的劳什子育种田,其中的禾苗比其他田地要壮实不少,谷粒也是硕大饱满,所获谷子都要留下育种,贵人手里这一簇谷穗,怕不下百十粒,若种了下去,来年能多收获不少。”
中年男子微笑不语,显然觉得耿老汉有些言过其实,即便是少收获百十粒种子,也不至于如此心焦才是。
耿老汉见中年男子颇不以为然,满脸严肃的继续道:“贵人莫要以为老汉是小家子气,农学院的先生们说,太子交代下来,要多多选育良种,方能将其献给当今天子,先在长安附近种植,随即推广至汉中,乃至我大汉。如今的百十粒种子虽少,数年后却可变成万千石,让我大汉百姓衣食丰足。因此这些谷粒只是恨少,没有嫌多的道理。平rì里农学院的娃娃们对这几面田地很是着紧,rì夜jīng心看护,就是怕被鸟雀虫鼠无端糟蹋了。今rì他们跟先生们去学其他本事,老汉特意赶了个大早,来此处看顾。方才见贵人取了这谷穗,才有些心急,还请贵人手下留情,莫要再取了。”
中年男子闻言一愣,仔细咂摸了片刻,随即抱拳行礼道:“老汉言之有理,某受教了。不想这孟浪之举,险些误了百姓的生计。”
耿老汉急忙连连摆手,红着脸憨厚道:“贵人言重了,何来受教一说,老汉不过是跟着内院的先生们,每rì都听得些道理,今rì随口胡诌罢了,当不得真的。”
中年男子不置可否的点点头,细细打量着手中的稻穗,问道:“老丈既然掌管这官田,某见已经收割了不少,不知亩产如何?”
耿老汉见他问到自己的得意处,指着远处一片收割完毕的田地,满面红光的炫耀道:“这几亩育种田还未收割,单是那些一般的官田,最低的亩产都在三石之上,实在是喜人得紧。”
中年男子似乎被他的喜悦感染,也是满脸cháo红,略带怀疑的追问道:“老汉所言属实?都在三石之上?”
耿老汉毫不在意他语气中的怀疑,毕竟当他第一次得知这个亩产时,也是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随即肯定道:“如今收获的谷粒都还收在农学院的谷仓之中,亩产数目也都一一记录详实,做不得假。”
中年男子点点头,这老汉并不知道自己一行人的身份,自是没有必要虚言以对,复又问道:“某只觉这官田内的禾苗异常茁壮,却不想亩产竟然如此之高,哪怕是他处的上等良田也不过两石出头,不知这官田有何古怪之初,竟能多产这么些粮食?”
耿老汉哈哈笑道:“哪有什么古怪?全靠太子殿下命人送来的化肥,虽然俺也搞不懂这其中道理,但必定是个好事物。先生们倒是说过,这化肥如同禾苗的食物,吃饱喝足了,长势自然喜人。想来跟养小娃娃是一个道理,孤儿院的娃娃们从前都是面黄肌瘦的小不点,如今蒙陛下和太子的恩泽,每rì好吃好喝,不到一年,都长成了壮实的小伙子大姑娘。”
中年男子点头赞同,老汉的话糙理不糙,确实有几分朴实的道理。他赞赏的看看身旁一直笑而不语的少年,见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显然早已了然于心。
中年男子不由脸sè微红,似有些许尴尬。此次他之所以要微服出宫,就是存了暗地打探的心,免得刘彻找了人来忽悠他,如今看来,倒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不过如今得知那化肥确实有神效,亩产着实高了不少,他也暗觉此行不虚,心中愈发对那劳什子化肥感兴趣,忙对老汉问道:“不知那化肥是何模样,老丈可否让某见识一番?”
耿老汉面露为难之sè道:“这化肥老汉家中倒是剩下一些,虽然用处颇大,但本身也算不得贵重的事物,农学院的先生们还常送些给周边前来讨要的佃户试用。”
中年男子面sè一喜,虽然他知道回宫后可以让刘彻送些来看看,但实在有些等不及,忙抱拳道:“既是如此,某可否到老丈家讨碗水喝,随便看看这稀罕的化肥?”
耿老汉典型的吃软不吃硬,眼见中年男子眼中满是期待,又不顾身份的向自己一介平民抱拳行礼,实在是狠不下心拒绝,只得左右为难的犹豫道:“只是若俺走了,这田地无人看顾。。。。。。。”
中年男子问弦知意,明白老汉是放心不下这粟田,毕竟现在是秋收时节,各种鸟雀和野兽都趁此时跑来大快朵颐,糟蹋良田,少不得人看顾。他扭头朝刚才阻挡耿老汉的壮汉吩咐道:“严奔,你留在此处,看管田地,若是我等回来时少了一粒谷子,就需得挨上一杖!”
严奔苦着脸应诺,满脸认真的望向了眼前的百十亩田地。天子金口玉言,如是真跑来一只野兽,糟蹋上一小片粟田,自己的屁股再硬,也会被打成肉酱的。
耿老汉见状,知道自己是无法拒绝了,只得走回田坎处,取了地上的镰刀和各种物件。他并没注意到,在他拿起镰刀的一刻,中年男子身后的几个大汉俱都上前了几步,将中年男子和少年隐隐护住,右手虚悬腰间,做好了随时拔刀杀人的准备。直到中年男子摆摆手,这才退了回去,但眼中仍写满戒备,没有一丝放松。
总之,不知道自己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的耿老汉,哼着民谣,领着众人朝远处南山脚下的孤儿院行去。
“老丈,你是孤儿院里的人?”一直不发一语的少年,突然发问道。
耿老汉点点头,脸上满是骄傲之sè。
少年皱了皱眉头,试探着问道:“既是孤儿院之人,你怎能带我等去你家中?孤儿院不是有规矩,不准外人进入吗?难不成还改了规矩?”
耿老汉闻言一愣,对少年了解孤儿院的规矩有些奇怪,但还是解释道:“俺原本住孤儿院里的时候,确实是不能带人回去的。只是前些rì子总管事见院里的先生们大多有家属亲眷,有亲友来拜访时也很是不便,便在孤儿院外寻了一处庄子,请人另外建了些房子供先生们居住。来人只需在进出庄子时登记便可,这样一来就方便了许多。”
少年点点头,露出一个思考的神情,复又不在说话。刘彻知道自己从前只注意提高孤儿院先生们的待遇福利,却忽略了他们的其他需求。人毕竟是群体xìng生物,不可能完全封闭其与外界的联系通道,如何在技术保密和人xìng管理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实在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离开田野,众人沿着宽阔的青石道,穿过一片茂密的小树林,终于看到了老汉所说的庄子。庄门前两个身着玄sè作战服的少年手持长棍,昂首挺胸,分立在庄门两侧。
其中一个少年见到耿老汉,亲热的打了声招呼,显然彼此颇为熟稔。但见到他身后带着外人,立刻要求众人一一登记,并言明耿老汉必须为众人的行为担保云云,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刘彻见状,不由点了点头,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是他们今rì敢徇私,刘彻回去定要以渎职的罪名严办整个孤儿院的管理层。
(即将和女主碰面,兄弟们投票吧,这算今天第一更,今天肯定完成1W1以上的承诺,呼呼。)
;
第七十章 老汉家中
景帝坐在会客椅上,脸sè有些yīn沉。耿老汉的这二层小楼装修华丽,光洁的地砖,墙上洁白的瓷砖,和墙上的各种壁灯,jīng巧的旋梯,看在景帝眼里很是扎眼。作为一个崇尚节俭的帝皇,他对**的官员最为痛恨。特别是这孤儿院投入了大量的银钱,一向由少府专款专用,景帝即使是过大寿时,要修葺宫殿,宁愿暂时减少宫中用度,也没从这笔款项中挪用过一分钱。如今却见孤儿院内一个管理官田的小吏就住在如此奢华的房子里,可想而知官位更高是如何的挥霍无度,这不由让他杀心顿起。
“你们孤儿院管事的都住这等房子?”景帝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强作镇静的问道。
耿老汉正忙着给几人端水,没有注意到景帝的表情,而是随口道:“管事的可没这福气,连总管事都只能住在一般的瓦房里,虽说各类家什也都一应齐备,但比起这个庄子里还差上不少。”
景帝闻言一愣,面sè稍霁,略带疑惑的试探道:“那老丈岂不是比那总管事还厉害?某非家中有些权势?”
耿老汉将水杯端到景帝和刘彻面前的茶几上,憨厚的挠挠头,笑道:“俺就是一个种庄稼的平民,曾在陇西当了几年边军,见过最大的官也就是当年阅军典时,远远看了一眼陇西郡的都尉。家里哪来的劳什子权势?”
景帝点点头,耿老汉身上穿的是本sè麻衣,左腿还稍微有些瘸,说话也很糙,断断不是出自豪门世家。他不由愈发疑惑起来:“那为何老丈能住在这个庄子,而管事们只能住在一般瓦房,他们好歹也算是少府的官吏吧?”
“呵呵,原来贵人是想问这个啊。这是太子殿下给孤儿院定下的规矩,只有院里的先生们才能住上住上这样的好房子,俺虽然是个管庄稼地的,但农学院的院长裘先生说俺的功劳不小,曾上报太子,也给俺弄了个先生的名头,还下了册聘用书,上面可是盖着太子的金印呢。”
耿老汉端起水杯,美美的灌了一口,这是从南山用竹管引流下来的清凉山泉水,味道神识甘甜。他眯起眼,满脸的得意之sè,语带炫耀的说道。仿佛这个无官无职的先生之位,是个天大的荣耀一般。
景帝恍然,眼中颇为不满的看了看一旁的刘彻,显然是等着他的解释。
刘彻暗自苦笑,不过就是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问题嘛,他在这个方面从来不会吝啬。裘离原本是御花园的花匠,嫁接和育种很有一手,又曾经跟着老内侍学了些字,刘彻就把他派到农学院做了个院长,同时批复了他推荐上来的几个先生,这耿老汉想来也是其中的一员吧。
“阿父,孩儿觉得孤儿院的这种规矩倒是不错。有才干之人,自然应该多给些奖赏,古之君王,千金买马骨,方寻得千里良驹。如今孤儿院此举,尽显当今天子求贤若渴之心。管事之人尚且住瓦房,而先生住华屋,方显出惜人才,重人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莫看老丈是个庄稼人,但却知四时,懂节气,熟农具。便是说那实验田中所育种苗,假以时rì,必可惠及天下万民。以孩儿看来,此间功劳,并不比朝堂上的三公九卿逊sè半分。”
刘彻思考片刻,起身躬身向景帝认真的解释道。他觉得应该借此机会,劝说景帝重视各种行业的人才,能适当提高各种工匠的地位。
毕竟要进入工业化社会,少不得大量技术人才,刘彻实在不希望出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畸形社会观和价值观。在后世的美帝,蓝领的收入并不比白领低,正是庞大的技工群(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
是夜,大批的车队缓缓的驶出了善无城,满载着各种货物朝雁门塞驶去。太守府中,收到城门吏回报的郅都脸上堆满了冷笑,对身侧的青衫少年yīn测测道:“所有的大行商都出城了,各商队里的匈奴探子也都全部清理干净,本官该做的都做了,希望公孙大人也不要让陛下和太子失望才好。”
公孙贺闻言,胸有成竹的微笑道:“太守大人无需担心,下官麾下的羽林卫早已经在塞城等候多时,一应事宜也分配完毕。相关事项已经演练多次,不会让他们有所察觉,更不会有半分毒物和疫病流入大汉境内。。。。。。”
郅都点点头,望向西北云中所在,满脸yīn狠之sè。就在这个小小的书房内,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生化战掀开了帷幕,而作为主事之人,郅都在后世史书中更是臭名昭著,背负了诸多非议。而始作俑者刘彻,却被史家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从而逃脱了历史的审判。
翌rì清晨,雁门塞内一处防备森严的营地里堆满了货物,营门还有新的货物源源不断的往里运。于标不断巡视着营地,脸上写满了严肃,凉爽的微风也不能吹干他鬓角低落的汗珠。
“连长,那十数车劣等的糖已经处置好了!”一个身着玄sè作战服的羽林卫走过来,朗声报告道。
于标点点头,随即吩咐道:“先取出一些,找几头牲口试试,要有效果,却不能立刻发作,匈奴贵族食用前肯定会先找人试用的,毒药的量多了会被立刻发现,量少了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羽林卫连忙应诺,又继续问道:“那一车成sè最好的糖怎么办?”
于标思考片刻,面sèyīn沉的道:“运到军医帐中,交由他们处置,另外加派人手看管,不许任何人靠近。”
话音未落,他又觉得不妥,赶紧叫过身后的一个羽林将官,附在他的耳边低声嘱咐了许久。接到命令羽林将官面sè凝重,郑重接过于标递来的信物,随即应诺而去,亲自督办相关事宜。
防卫严密的军医帐中,嘴上带着厚厚帛布口罩的淳于恭带上了手套,小心翼翼的打开一个随身的药箱,里面只有一个小小的细口瓷瓶,周围塞满绢帛。淳于恭将瓷瓶取出,深吸一口气,闭住呼吸,旋开带着螺纹的瓶盖口,将瓶里的清液分别倒入桌案上的十数个糖罐内。随即快速把瓶口和罐口统统塞上,这才跑到帐门处,将手套,口罩和身上的外衣统统脱下,扔在帐子里。此时他已憋得满脸通红,赶紧跑到帐外深深的呼了口气。
等他的气喘匀了,帐门的卫士赶紧递给他新的外衣和口罩。显然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不少次了,根本不需要提醒,众人都各司其职,没有丝毫的慌乱。
淳于恭穿戴整齐,带着新的手套又走进帐中,将先前的丢弃物和用后的瓷瓶全部放入帐内一个大箱子中。此时他就显得轻松多了,因为他知道,瓶中的液体,只要不和他的体液接触,就不会染上麻疹之类的疫病。关键的只是倾倒之时,不要传入口鼻之中就好,至于那些旧的衣物,若是沾染到了,也不适合再用,须得收集起来,烧掉为好。
他不放心的又将糖罐上的软木塞往里塞紧些,确认了数次,才用厚厚的布袋将一个个糖罐包好,系好袋口,一罐罐的抱到帐外,交给等待已久的羽林将官。
羽林将官面sè严肃,细细的点过数量,这才吩咐身后的羽林卫小心翼翼的将糖罐装回车上,运到别处仔细看管起来。
而此时,羽林连长于标正指挥着手下的兵士,不断的往数车釉陶里注入一些黄绿sè的汁液,容量较大的陶器全都装上大半罐汁液,用软布塞塞住;容量较小的则是放到盛满汁液的桶里洗了一遍,晾干后再重新装回车上。
营中的牲畜栏内,大批大批的牲口集体上演chūn/宫大戏。其中一些牲畜脸上满是脓疮和疱疹,却丝毫没有降低同类的xìng致。即使是已经病得奄奄一息的牲畜,周围仍围着数头同类,不断舔舐它的下/体,哪怕那里已经是一团血肉模糊的烂肉。
整整一天,营地内到处人马喧嚣。甚至整夜都没有宵禁,而是灯火通明,彻夜不休。营内的羽林将士们,和善无城中的郅都一样,在繁忙中度过了这个永生难忘的不眠之夜。
;
第六十七章 国之羽翼
发源于yīn山的武泉水静静的流淌着,迳直北上与云中城西南的芒干水汇流。附近被黑水环绕的草原,在大漠长风和萧萧马鸣中四季常青。
郑徕默默的坐在篝火前,心中不由有些烦躁。自从当初刚出雁门塞,他就隐隐感到不对劲。和其他在雁门塞东门外接收回货物,高高兴兴赶往云中的行商不同,郑徕发现自己的商队里不但多了一些牲口,还多了数个十来岁的少年,这些身着仆役服饰的少年,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在郑徕刚要提出异议时,一把匕首就悄然顶到了他的腰间,让他把要说的话吞回到肚子里。
认命的郑徕只好带着商队徐徐上路,虽然他发现车辙的痕迹深了很多,显然车上的货物比数rì前送进雁门塞时重了不少。但在领头的少年冰冷的注视下,郑徕理智的选择不去过问,而是让商队的仆役们接收过货物,缓缓离开了雁门边塞。
一路行来,这些少年倒是没有给郑徕带来太多的麻烦,而是默默的做着一般仆役的活计,仿佛原本就是属于商队中的一员。只是他们都很少说话,商队歇息的时候,也只是聚到一起,掏出自备的干粮和水,快速吃上几口,从未和商队里的人一起进食。而领头的少年,一直呆在郑徕的身边,寸步不离。
唯一怪异的是,每当遇到水井或池塘这样的小水源,他们就会分出几个人,从车上卸下几个陶罐,默默的走到水源处,清洗片刻,又重新放回车上。遇到小溪流,他们就会牵上数头原本就不属于商队的牲畜,远远的离开商队,回来时却再也看不到那些牲畜的踪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徕的商队渐渐落在了其他行商的后面。直到连续两天没有发现前头商队留下的篝火痕迹和车辙印,郑徕才注意到商队行走的方向发生了偏移,似乎正在往云中的西面行进,而不是像其他商队那样直接往云中方向前进。
郑徕显得有些气急败坏,正要叫来向导斥责一番,却被领头的少年拦住,显然不希望他干预此事。郑徕颓丧的放弃与之争辩,因为他已经猜出了这些少年的身份,定然是有军籍之人。他可以不考虑自己的xìng命,但是他背后的整个家族,将会为他的冲动而陪葬。
直到今rì正午,他的商队在向导的带领下来到了武泉水边,领头的少年才第一次正式向他提出了要求,让商队停驻了下来。
夜渐渐的深了,郑徕却无心睡眠,呆坐在篝火前,随风扬起炭灰不时带着火星飞溅到他的衣襟上,也无法唤回他的思绪。
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终于将他惊醒,看着迅速由远及近的零星火光,他知道来的是匈奴人负责侦查的游骑小队。显然商队里的仆役们已经见怪不怪,除了几个负责守夜的武者朝郑徕围了上来,其他的仆役都继续埋头大睡。
进入草原这些天来,几乎每rì都会碰到匈奴游骑,此时云中在开蹛林大会,匈奴人的防备自然比从前严密许多。当然,匈奴人并不担心汉朝出兵招惹他们,毕竟如今上百万的匈奴人汇集云中,除非汉朝的将军们不要命了,才敢在此时带着士兵出现在草原上。这些匈奴游骑更多的是担负着维持秩序的任务,匈奴内部各部族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每年举办蹛林大会时,往往火气都有些旺盛,必须派人多加看护,免得部族间爆发过大的冲突。
因此,每当遇到匈奴游骑小队,郑徕都会识相的送上一些金子和酒食,匈奴游骑收到了好处,一般也不会再为难商队。汉朝的商人给匈奴贵族们送来了jīng美的用具和吃食,自然会嘱咐手下善待这些可爱的汉人。
匈奴游骑转瞬及至,什长打扮的骑兵首领一声呼喝,带着手下数骑稳稳停在篝火附近。也许是为了炫耀马术,匈奴什长的战马生生停在郑徕的身前,马头几乎直接顶在郑徕的脸上。战马呼的喷出一口热气,吓得他连忙倒退了几步,险些跌坐到地上。马上的匈奴士兵见状,都哈哈大笑起来,面上写满了戏谑。
郑徕被身旁的武者扶了起来,却没有动怒,而是让身边的武者远远的离开此处,以便向匈奴人示意自己没有防备。随即又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满脸堆笑的招来几个远远躲到一旁的仆役为匈奴游骑准备酒食,更是从怀中掏出一小袋金子,恭敬的递给了已翻身下马的匈奴什长。匈奴什长接过袋子,掂了掂分量,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没有多说什么,扭头招呼手下都下马,享用仆役们送来的酒食。匈奴游骑们一阵欢呼,纷纷下马,拍拍马屁股,让它们自己去饮水吃草,随即也都大吃大喝起来,偶尔还哼上几句草原的歌谣。
郑徕不由松了口气,环顾四周,却讶异的发现数rì来和他寸步不离的领头少年竟不见了踪影。他正满心疑惑时,却见眼前正在吃喝的匈奴什长用双手死死的箍住喉咙,双目圆瞪,眼珠几乎要从眼眶中跳了出来。郑徕顿时吓得后退了几步,却见匈奴什长忽的站了起来,长大嘴巴,喉头发出赫赫的嘶吼声,步履艰难的向他走来。匈奴什长脸sè铁青,眼角和鼻孔都向外渗出暗红的血线,状若厉鬼。
就在郑徕惊慌失措之际,身旁突然迅速冲出一道黑影,寒光闪过,匈奴什长箍在喉头的双手被生生切了下来,脖子上也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血口,不断往外喷shè出大股的血液,溅shè到郑徕的身上。郑徕吓得正要尖叫,却觉得喉头一阵剧痛,顿时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于标看了看地上蜷缩成一团的郑徕,微微叹了口气。作为羽林连长,他决定亲自带队执行深入草原污染水源的任务,比起只需投送患病牲畜的其他小队,难度实在高上太多,却又不容有失,交给别人他放心不下。
带着手下最优秀的羽林卫,装扮成仆役,跟着这支运送陶器的商队进入草原。数rì来,路上所有遇到的小水源,都已经倾倒了大量疫病牲畜的体液。而小溪流里,也都掩埋了患病牲畜的尸体,为了保险起见,羽林卫在杀死患病牲畜前,还给它们灌服了大量的疫病体液。
如今到这武泉水,任务也算完成了。环顾四周,见其他羽林卫已经收拾了所有的匈奴游骑和守夜的武者及仆役,甚至没有惊醒熟睡中的其他人,他满意的点点头,挥了挥手中特质的羽林弯刀,将上面沾染的血液甩开。
“连长,剩下的仆役。。。?”一个羽林卫靠了过来,犹豫着低声问道。
于标皱了皱眉,冷着脸挥刀做了个砍人的动作。羽林卫点点头,抬起手朝四周的同伴做了个相同的手势。羽林卫们随即默契的悄声潜入了一个个帐篷,不到片刻,帐篷里偶尔响起少许闷哼声,却没有太大的动静,而羽林卫们纷纷聚拢回来,收刀复命。
于标对着羽林卫们吩咐了几句,就让他们各自行事去了。而他则取出一个小瓷瓶,将瓶中见血封喉的毒药涂抹到匈奴人的箭头上,带着两个羽林卫,将匈奴战马一一shè杀殆尽。随后又领人在河岸上挖了个大坑,将战马和匈奴人的衣物全部掩埋,并在上面堆满了汉人和牲畜的尸体。等到羽林将士们将一切处置完毕,天sè已经有些微明。
翌rì清晨,另一批匈奴游骑经过此地,只见满地都是散乱的帐篷和货物,武泉水的岸边满是汉人和牲畜的尸体。游骑首领见状,不由低声嘟囔道:“也不知道是哪个不守规矩的憨货,劫掠汉人的商队也就罢了,竟然还把人全杀了,显然是怕这些汉人去找相熟的部落首领告状吧。。。”
随即,他招呼手下游骑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免得到时候赖到他们的头上。劫掠汉朝商队虽算不的什么大事,但总少不得挨顿处罚。甚至连岸边的尸体都没有收拾,他们就绝尘而去,沿着河继续巡视。一路上,他们偶尔还会看到几具顺流而下的尸体,显然在水里泡了很久,有些浮肿,实在有些恶心。游骑们不由加快了几分速度,免得晚上吃饭的时候还想起这些恶心的东西。
而此时,数个仆役装扮的少年,正驾着一辆装着少许破烂陶器的牛车,缓缓的朝雁门塞驶去。颠簸的牛车上,面目苍白的郑徕奄奄一息,身上覆盖着商队的旗标。
回程的路显然要快上许多,偶尔碰到匈奴游骑小队的盘查,于标都会哭丧着脸,用半生不熟的匈奴话,手舞足蹈的向他们描述着怎么遇到的草原马贼,商队的老爷被打得半死不活,所有货物都被抢劫一空,只剩下这辆破烂的牛车,送老爷回大汉救治。
匈奴游骑们看到牛车上死活不知的郑徕,又见他身上盖着的确实是匈奴贵族赐给相熟汉朝商人的旗标,表明这个商人受到他们的保护,便也没再为难他们。甚至有个同情心泛滥的游骑首领还送了他们一些风干的马肉,直把少年们感动得涕泪横流,纷纷跪下磕头,搞得游骑首领都有些不知所措。
数rì后,于标一行人终于回到了雁门塞东门外,在出示了信物后,早早接到上官吩咐的门吏赶紧将他们迎进城中。
闻讯赶来的公孙贺兴奋的拍着于标的肩膀,高声笑道:“你们是回来得最晚的队伍了,此次任务总算是圆满完成!众位兄弟们辛苦了,回去后为你们向头儿请功!”
他压根就没有询问任务的结果,因为他知道,若是任务没有完成,这些羽林jīng英们宁愿以身殉国也不会回来的。而他口中的“头儿”,就是太子刘彻,这是羽林将士们特有的暗语。
于标诸人闻言,不由满脸激动,齐齐行了个军礼,大声吼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公孙贺面sè一肃,也站直身子,回了个军礼,朗声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而紧随他身后的上百名羽林将士,也都挺起胸膛,行礼应和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虽只有百余少年,却声震云霄,如平地惊雷,让人不敢掠其锋芒。一旁的郅都微微点头,心中赞叹不已,不过区区稚龄,却有如此气魄,假以时rì,定然不负“国之羽翼”之名。
(呼呼,由于今天在公司熬夜加班的关系,半夜还会更新一章,明天早上大家起来还可以看。。。。。。。。记得收藏和推荐哦,已经下新书榜了,(*^__^*)嘻嘻……)
;
第六十八章 中行説归去
书房内,刘彻拨弄着笼子里体长两尺有余的鹞鹰,这只鹞鹰已经数rì没有进食,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点jīng神都没有,想来会和之前的几只鹞鹰一样绝食而亡。
自从中行説被刘彻气得卧床不起,景帝就以派人看顾之名,派了数名太医常驻馆驿内为其医治,同时派侍卫将馆驿封锁起来,不准出入。而刘彻则是命人将馆驿内驯养鹞鹰的匈奴人全部请到了太子/宫中,鹞鹰自然也是一只都没放过。匈奴人驯养鹞鹰用来传递消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刘彻自然不能让中行説那么容易就将消息传回去。
刘彻当然不会幼稚的认为如此做就能完全封锁住消息,毕竟长安城内的匈奴密探定然少不了,他们见中行説下榻的馆驿被封锁起来,必定会产生怀疑。但他们只要没联系上中行説,就没办法真正了解事情的经过,所作的都只能是猜测罢了。这样一来,刘彻一手策划的生化战就会获得更加充裕的准备时间。
短短不到半月,潜伏在馆驿周围的暗卫已经抓到了十来个妄图潜入,与中行説联系的匈奴密探。刘彻对匈奴人这种飞蛾扑火的愚蠢行为呲之以鼻,想来剩下的密探也该放弃联系中行説,试图想办法将消息传回大草原了。
但他们浪费了那么长的时间,刘彻所有的布置都已到位,反而希望军臣单于能早点接到消息。他唤来张骞,让他通知馆驿内的太医们不需再给中行説下药了,同时让侍卫们也都撤了回来,现在该是中行説清醒过来的时候了。此时雁门塞外已经为匈奴人准备了那么多好东西,就等着他们尽早过来享用,否则一旦入冬,气温骤降,疫病的效果就会差上许多。
虽然刘彻很痛恨中行説这样的汉激ān,但如今还不是杀他的时候,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在朝堂上的势力很大,一直主张和亲。然而作为匈奴使臣的中行説,一直鼓动匈奴对汉朝作战,骨子里是反对和亲的,否则此次也不会提出如此苛刻甚至带有羞辱意味的和亲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景帝和刘彻如今还需要匈奴中存在中行説这样对汉强硬的主战派,以便有借口拒绝和亲,并伺机出兵夺回河套地区,重获外长城的控制权。
中行説清醒后,并没有派手下与长安城的密探联系,他很清楚,汉人正把自己当成鱼饵,将原本潜伏长安城已久的密探纷纷引了出来。他的身体已然大好,毕竟刘彻让太医给他下的药确实是清心宁神的良药,只不过用量大了些,让他陷入昏睡罢了。
中行説向大行令提出离开长安,即刻回归草原的意愿,原本还以为需要经过一番角力,甚至做好了进未央宫大闹一场的准备。谁知道大行令上报汉国皇帝后,很快就得到了批复,甚至连表面的挽留功夫都没做,也没有任何的赏赐,大行令就如同送瘟神般把他和随行的使团送出了长安城。让他讶异不已的同时,感到受到了轻视和侮辱。人的思想就是这么奇怪,而阉人的思想就更加难以琢磨了。
总之,匈奴使团缓缓驶出了长安城,踏上了归途。归心似箭的中行説从北地郡出关,rì夜兼程直奔朔方而去,并在途中将消息写成章程交予遇到的匈奴骑兵,命他用最快的速度亲手送至军臣单于手中。
眼看一切都布置妥当,刘彻终于闲了下来。这才想起已经到了秋收时分,该去南山脚下的官田看看化肥的效果和水稻的种植情况,这可都是大事。想起西郊迎秋时,景帝吩咐过要一起去看看收成,随即往未央宫行去。
chūn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粒。微风拂过田野,翻涌起金黄sè的波浪,田地里的农夫们脸上挂满了笑容,耿老汉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他管理的百亩官田,禾苗的个头比周围的佃田要壮实不少,谷粒也是颗颗饱满。在农学院学生们的帮助下,如今已经收割了大半,最低的亩产竟然都超过了三石。这还只是一般的田地啊,要是换了上等良田,那还了得?!
农学院的几个先生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个情况,并没有显得太过惊喜。耿老汉不由感叹不已,还是内院的先生们有本事,随便弄点叫化肥的东西,就能让亩产至少多出五成。若是大汉的百姓都能用上化肥,那该多好啊!
不得不说,人的价值观是随着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是从前满脑小农意识的耿老汉,有这样的好东西,一定会自己藏起来,不让别人知晓。而如今在书院呆了快一年,眼界也开阔了不少,再加上吃穿不愁,已经开始学会忧国忧民了。
今rì农学院的先生要带着学员们到滈水边的稻田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没办法来这边的粟田帮忙,耿老汉干脆起了个大早,拿着镰刀晃晃悠悠的来到田边,自己继续收割剩下的禾苗。心里高兴干起活来就是有劲头,不知不觉已经rì上三竿,耿老汉随意用袖子抹去额头上的汗珠,蹲在田坎上,拿出干粮和水袋,缓缓的吃了起来。
田垄间,几个人缓缓行来,为首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小少年,两人皆是身着白sè丝绸长衫,显然不是一般的人家。中年男子和少年一边走,一边对眼前的粟田指指点点,不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耿老汉不由抬头朝几人望去,正好看到中年男子蹲下身子,弯腰拔起一株禾苗,将谷穗拿在手中把玩,赶忙站起身来,朝几人走去。
“站住!”就在耿老汉就要走到中年男子近前,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赶紧上前几步,挡在他的身前,右手按在腰间的刀柄上,似乎随时准备拔刀砍人。
耿老汉惊得往后退了几步,却随即挺起胸膛,硬着头皮朝大汉瞪了回去。上过战场,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关中大汉就这脾气,你横我更横,敢咋的!
(这章就算昨天的。实在撑不住了,每个周一都是最忙的时候,加班时分心写东西状态很不好。设备的测试结果出来了,先回家补觉了,今天在家休息,多更一点吧,早上11点开始更新,争取更上1W1)
;
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访
“严奔,莫要唐突了老丈,快退下!”中年男子出声斥退了正要朝耿老汉动手的壮汉,随即面带笑容的对耿老汉道:“下人不懂规矩,还请老丈见谅。”
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眼前之人显然有些身份,耿老汉连忙躬身行礼道:“贵人言重了,老汉方才也是见贵人取这田中的谷穗,有些急了,这才无意中冲撞了贵人,还望恕罪才是。”
中年男子闻言,饶有兴致的问道:“哦?如此说来,老丈乃是这粟田的主人?”
“非也,眼前这百十亩良田都是官田,是当今天子和太子赐予孤儿院里娃娃们的衣食之地,老汉不过是代为打理罢了。”
“那老丈为何如此着紧,不过是一簇谷穗罢了。”
耿老汉皱了皱眉,解释道:“贵人有所不知,若是其他田里的谷穗,莫说一簇,就是贵人取上百十簇,老汉也舍得。只是眼前这几亩良田,乃是农学院先生们jīng心摆弄的劳什子育种田,其中的禾苗比其他田地要壮实不少,谷粒也是硕大饱满,所获谷子都要留下育种,贵人手里这一簇谷穗,怕不下百十粒,若种了下去,来年能多收获不少。”
中年男子微笑不语,显然觉得耿老汉有些言过其实,即便是少收获百十粒种子,也不至于如此心焦才是。
耿老汉见中年男子颇不以为然,满脸严肃的继续道:“贵人莫要以为老汉是小家子气,农学院的先生们说,太子交代下来,要多多选育良种,方能将其献给当今天子,先在长安附近种植,随即推广至汉中,乃至我大汉。如今的百十粒种子虽少,数年后却可变成万千石,让我大汉百姓衣食丰足。因此这些谷粒只是恨少,没有嫌多的道理。平rì里农学院的娃娃们对这几面田地很是着紧,rì夜jīng心看护,就是怕被鸟雀虫鼠无端糟蹋了。今rì他们跟先生们去学其他本事,老汉特意赶了个大早,来此处看顾。方才见贵人取了这谷穗,才有些心急,还请贵人手下留情,莫要再取了。”
中年男子闻言一愣,仔细咂摸了片刻,随即抱拳行礼道:“老汉言之有理,某受教了。不想这孟浪之举,险些误了百姓的生计。”
耿老汉急忙连连摆手,红着脸憨厚道:“贵人言重了,何来受教一说,老汉不过是跟着内院的先生们,每rì都听得些道理,今rì随口胡诌罢了,当不得真的。”
中年男子不置可否的点点头,细细打量着手中的稻穗,问道:“老丈既然掌管这官田,某见已经收割了不少,不知亩产如何?”
耿老汉见他问到自己的得意处,指着远处一片收割完毕的田地,满面红光的炫耀道:“这几亩育种田还未收割,单是那些一般的官田,最低的亩产都在三石之上,实在是喜人得紧。”
中年男子似乎被他的喜悦感染,也是满脸cháo红,略带怀疑的追问道:“老汉所言属实?都在三石之上?”
耿老汉毫不在意他语气中的怀疑,毕竟当他第一次得知这个亩产时,也是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随即肯定道:“如今收获的谷粒都还收在农学院的谷仓之中,亩产数目也都一一记录详实,做不得假。”
中年男子点点头,这老汉并不知道自己一行人的身份,自是没有必要虚言以对,复又问道:“某只觉这官田内的禾苗异常茁壮,却不想亩产竟然如此之高,哪怕是他处的上等良田也不过两石出头,不知这官田有何古怪之初,竟能多产这么些粮食?”
耿老汉哈哈笑道:“哪有什么古怪?全靠太子殿下命人送来的化肥,虽然俺也搞不懂这其中道理,但必定是个好事物。先生们倒是说过,这化肥如同禾苗的食物,吃饱喝足了,长势自然喜人。想来跟养小娃娃是一个道理,孤儿院的娃娃们从前都是面黄肌瘦的小不点,如今蒙陛下和太子的恩泽,每rì好吃好喝,不到一年,都长成了壮实的小伙子大姑娘。”
中年男子点头赞同,老汉的话糙理不糙,确实有几分朴实的道理。他赞赏的看看身旁一直笑而不语的少年,见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显然早已了然于心。
中年男子不由脸sè微红,似有些许尴尬。此次他之所以要微服出宫,就是存了暗地打探的心,免得刘彻找了人来忽悠他,如今看来,倒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不过如今得知那化肥确实有神效,亩产着实高了不少,他也暗觉此行不虚,心中愈发对那劳什子化肥感兴趣,忙对老汉问道:“不知那化肥是何模样,老丈可否让某见识一番?”
耿老汉面露为难之sè道:“这化肥老汉家中倒是剩下一些,虽然用处颇大,但本身也算不得贵重的事物,农学院的先生们还常送些给周边前来讨要的佃户试用。”
中年男子面sè一喜,虽然他知道回宫后可以让刘彻送些来看看,但实在有些等不及,忙抱拳道:“既是如此,某可否到老丈家讨碗水喝,随便看看这稀罕的化肥?”
耿老汉典型的吃软不吃硬,眼见中年男子眼中满是期待,又不顾身份的向自己一介平民抱拳行礼,实在是狠不下心拒绝,只得左右为难的犹豫道:“只是若俺走了,这田地无人看顾。。。。。。。”
中年男子问弦知意,明白老汉是放心不下这粟田,毕竟现在是秋收时节,各种鸟雀和野兽都趁此时跑来大快朵颐,糟蹋良田,少不得人看顾。他扭头朝刚才阻挡耿老汉的壮汉吩咐道:“严奔,你留在此处,看管田地,若是我等回来时少了一粒谷子,就需得挨上一杖!”
严奔苦着脸应诺,满脸认真的望向了眼前的百十亩田地。天子金口玉言,如是真跑来一只野兽,糟蹋上一小片粟田,自己的屁股再硬,也会被打成肉酱的。
耿老汉见状,知道自己是无法拒绝了,只得走回田坎处,取了地上的镰刀和各种物件。他并没注意到,在他拿起镰刀的一刻,中年男子身后的几个大汉俱都上前了几步,将中年男子和少年隐隐护住,右手虚悬腰间,做好了随时拔刀杀人的准备。直到中年男子摆摆手,这才退了回去,但眼中仍写满戒备,没有一丝放松。
总之,不知道自己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的耿老汉,哼着民谣,领着众人朝远处南山脚下的孤儿院行去。
“老丈,你是孤儿院里的人?”一直不发一语的少年,突然发问道。
耿老汉点点头,脸上满是骄傲之sè。
少年皱了皱眉头,试探着问道:“既是孤儿院之人,你怎能带我等去你家中?孤儿院不是有规矩,不准外人进入吗?难不成还改了规矩?”
耿老汉闻言一愣,对少年了解孤儿院的规矩有些奇怪,但还是解释道:“俺原本住孤儿院里的时候,确实是不能带人回去的。只是前些rì子总管事见院里的先生们大多有家属亲眷,有亲友来拜访时也很是不便,便在孤儿院外寻了一处庄子,请人另外建了些房子供先生们居住。来人只需在进出庄子时登记便可,这样一来就方便了许多。”
少年点点头,露出一个思考的神情,复又不在说话。刘彻知道自己从前只注意提高孤儿院先生们的待遇福利,却忽略了他们的其他需求。人毕竟是群体xìng生物,不可能完全封闭其与外界的联系通道,如何在技术保密和人xìng管理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实在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离开田野,众人沿着宽阔的青石道,穿过一片茂密的小树林,终于看到了老汉所说的庄子。庄门前两个身着玄sè作战服的少年手持长棍,昂首挺胸,分立在庄门两侧。
其中一个少年见到耿老汉,亲热的打了声招呼,显然彼此颇为熟稔。但见到他身后带着外人,立刻要求众人一一登记,并言明耿老汉必须为众人的行为担保云云,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刘彻见状,不由点了点头,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是他们今rì敢徇私,刘彻回去定要以渎职的罪名严办整个孤儿院的管理层。
(即将和女主碰面,兄弟们投票吧,这算今天第一更,今天肯定完成1W1以上的承诺,呼呼。)
;
第七十章 老汉家中
景帝坐在会客椅上,脸sè有些yīn沉。耿老汉的这二层小楼装修华丽,光洁的地砖,墙上洁白的瓷砖,和墙上的各种壁灯,jīng巧的旋梯,看在景帝眼里很是扎眼。作为一个崇尚节俭的帝皇,他对**的官员最为痛恨。特别是这孤儿院投入了大量的银钱,一向由少府专款专用,景帝即使是过大寿时,要修葺宫殿,宁愿暂时减少宫中用度,也没从这笔款项中挪用过一分钱。如今却见孤儿院内一个管理官田的小吏就住在如此奢华的房子里,可想而知官位更高是如何的挥霍无度,这不由让他杀心顿起。
“你们孤儿院管事的都住这等房子?”景帝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强作镇静的问道。
耿老汉正忙着给几人端水,没有注意到景帝的表情,而是随口道:“管事的可没这福气,连总管事都只能住在一般的瓦房里,虽说各类家什也都一应齐备,但比起这个庄子里还差上不少。”
景帝闻言一愣,面sè稍霁,略带疑惑的试探道:“那老丈岂不是比那总管事还厉害?某非家中有些权势?”
耿老汉将水杯端到景帝和刘彻面前的茶几上,憨厚的挠挠头,笑道:“俺就是一个种庄稼的平民,曾在陇西当了几年边军,见过最大的官也就是当年阅军典时,远远看了一眼陇西郡的都尉。家里哪来的劳什子权势?”
景帝点点头,耿老汉身上穿的是本sè麻衣,左腿还稍微有些瘸,说话也很糙,断断不是出自豪门世家。他不由愈发疑惑起来:“那为何老丈能住在这个庄子,而管事们只能住在一般瓦房,他们好歹也算是少府的官吏吧?”
“呵呵,原来贵人是想问这个啊。这是太子殿下给孤儿院定下的规矩,只有院里的先生们才能住上住上这样的好房子,俺虽然是个管庄稼地的,但农学院的院长裘先生说俺的功劳不小,曾上报太子,也给俺弄了个先生的名头,还下了册聘用书,上面可是盖着太子的金印呢。”
耿老汉端起水杯,美美的灌了一口,这是从南山用竹管引流下来的清凉山泉水,味道神识甘甜。他眯起眼,满脸的得意之sè,语带炫耀的说道。仿佛这个无官无职的先生之位,是个天大的荣耀一般。
景帝恍然,眼中颇为不满的看了看一旁的刘彻,显然是等着他的解释。
刘彻暗自苦笑,不过就是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问题嘛,他在这个方面从来不会吝啬。裘离原本是御花园的花匠,嫁接和育种很有一手,又曾经跟着老内侍学了些字,刘彻就把他派到农学院做了个院长,同时批复了他推荐上来的几个先生,这耿老汉想来也是其中的一员吧。
“阿父,孩儿觉得孤儿院的这种规矩倒是不错。有才干之人,自然应该多给些奖赏,古之君王,千金买马骨,方寻得千里良驹。如今孤儿院此举,尽显当今天子求贤若渴之心。管事之人尚且住瓦房,而先生住华屋,方显出惜人才,重人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莫看老丈是个庄稼人,但却知四时,懂节气,熟农具。便是说那实验田中所育种苗,假以时rì,必可惠及天下万民。以孩儿看来,此间功劳,并不比朝堂上的三公九卿逊sè半分。”
刘彻思考片刻,起身躬身向景帝认真的解释道。他觉得应该借此机会,劝说景帝重视各种行业的人才,能适当提高各种工匠的地位。
毕竟要进入工业化社会,少不得大量技术人才,刘彻实在不希望出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畸形社会观和价值观。在后世的美帝,蓝领的收入并不比白领低,正是庞大的技工群(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