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部分阅读
,但经过后世数千年的演化,中华文明还真就变得自大自负。天朝上国的思想和儒家唯孔子独圣的思想,绝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想要将儒学思想的jīng粹杂糅进华夏正统思想体系,刘彻觉得还得自己想办法。太学如今已设立两年有余,在太子太傅卫绾的主持下,隐隐有了不小的发展。
兼任太学祭酒的卫绾也颇为推崇儒学,却为又深谙为臣之道,一向慎守职位。他从不在皇帝和太后面前表露自己,知雄而寸雌,更丝毫没有表露出积极奋进,变易革新的心思。
两年来,卫绾只是依照太子殿下的暗中嘱咐,潜移默化的在太学逐渐增加儒家学者的数量。如今太子少傅赵绾,侍中王臧和太常博士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的实务派学者,纷纷兼领了太学博士的职务,在太学内定期讲学。
“同样是儒生,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刘彻默默腹诽道,同时也给辕固生这类食古不化的老腐儒定下了不堪大用的铭牌。(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章 齐懿王献国
太子刘彻入zhōng yāng官署协从理政已有大半年,面对如今四海升平的大好局面,刘彻终于可以着手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布局。
西汉有五大都市,繁荣程度丝毫不逊于京师长安城,分别是北市邯郸、东市临淄、西市成都、中市雒阳(洛阳),南市宛县(后世称南阳)。
邯郸乃赵国国都,如今赵王刘彭祖已然将赵国交由朝廷代管,邯郸自是政令畅通。成都乃蜀郡郡治,雒阳乃河南郡郡治,宛县乃南阳郡郡治,也都可以任由刘彻挥毫。只是这临淄乃是齐国国都,刘彻觉得有必要从齐王手中收归国有,为他人作嫁实在不是他的风格。
景帝对刘彻的提议很感兴趣,他对富庶无比的临淄早就觊觎已久,只是无论如何削藩,总不能将诸侯国的国都也给削掉,除非能找到充足的由头“除国置郡”,否则各地诸侯难免会因唇亡齿寒,而拼死一搏。
若是刘彻能不着痕迹的将临淄收归国有,实在是景帝最为乐意看到的。
临淄东临淄水,历史悠久,曾作为chūn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八百余年,直到景帝朝,仍是“车马喧哗,钜於长安”。然而齐懿王刘寿却觉得无辜的可怜人,每rì战战兢兢的活着,丝毫没有一点诸侯王的乐趣可言。
在吴楚七国之乱时,刘寿的老爹齐孝王刘将闾狐疑观望。在济南王、胶西王、菑川王三国叛军围齐时,他一面派人向朝廷求救,一面又暗与叛军联络密谋叛乱。栾布击破叛军后,了解其情移兵伐齐。刘将闾惊惧交加之下,饮药自杀。
皇帝下诏“以为齐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立刘寿为齐懿王。表面上看,皇帝是宽宏大量的,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皇帝对齐王一脉极为恼怒。
齐懿王,而不是齐王,多出的“懿”字乃是谥号!
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xìng质的称号。
给活人上谥号,这不是要把人生生逼死的意思吗?!
总之,自从被封为齐懿王,刘寿可谓时时如履薄冰。尤其是去年秋冬之际,梁王刘武还暗中遣使与他联系,希望能一同出兵对抗朝廷,刘寿惊慌失措之后,更是举棋不定,不知是否该立刻密报朝廷。
直到冬天有消息从长安城传来,梁王已入朝谢罪,淮南王和衡山王更被判终生幽禁于宗正府,刘寿可谓悔之晚矣。如今事情已过了数月,眼看就要立夏了,朝廷竟然没有丝毫问罪与他的迹象,反倒让他愈发的恐慌,几乎夜夜都会从噩梦中惊醒。
“大王,千乘,平原和泰山和高密四郡太守尽皆来函,言明四郡都要修葺直道,让我齐国百姓绕道而行。”齐国内史田端不顾仪态,一路小跑进入了齐懿王的书房,气喘吁吁的禀报道。
刘寿刚要数落他几句,却随即面sè一变,语带慌乱的追问道:“你说什么?再说清楚些!”
田端苦笑着将手中的一摞绢帛双手呈上,平复了呼吸,复又道:“臣已命人打探过了,如今我齐国通往周边四郡的各条道路已尽皆有重兵把守,没有各郡太守的符节,任何人马均不得通行。”
刘寿不由骇然失sè,背后冷汗直冒。齐国虽然富庶,即便不靠外界供应,也能自给自足,但若真的被周边四郡牢牢封锁,齐国治下的百姓乃至郡国官吏必定惶恐不安,谣言四起。不出半月,齐国定然大乱。
田端见他面sè大变,急忙上前建议道:“不如大王即刻给四郡太守回函,多许些好处,即便是要修葺直道,先留出几条小路让我齐国治下百姓通行也好。”
刘寿皱起眉头,死死得盯着田端,似乎恨不得活活掐死他。
田端看到刘寿眼中的愤怒,心中咯噔一下,不由缩了缩脖子,脸上满是谄媚和讨好的傻笑。
良久后,刘寿方才长叹一声,浑身无力的瘫坐在席垫上。自打吴楚之乱后,皇帝就将齐国上下的官吏和齐王宫中的幕僚尽数清洗了一遍,有才干的官吏不是被屠杀,就是押往京城问罪。如今除了齐国国相朱旭是朝廷派来监督政务的能吏,其余官吏都是就地拔擢的新手。
内史田端本是当地田氏的嫡长子,也是刘寿王妃的长兄,也就是刘寿的大舅子。田端出身豪门世家,打小飞鹰走狗,不务正业。刘寿被册封为齐懿王后,抵不过王妃的枕边风,又出于拉拢田氏的考虑,方才让毫无长才的田端做了内史的高位。如今看来,确实是烂泥扶不上墙,除了谄媚讨好,他实在啥也不会。
沉吟片刻后,刘寿摆了摆手,吩咐道:“此事不似你想得那般简单,你且去把国相请来,想来他知道如何应对。”
田端如蒙大赦,急忙告退而出,找到国相朱旭,让他尽速前往刘寿的书房。田端自己则远远的落在后面,他虽无能,却不愚笨,心知妹夫刘寿此刻心情大坏,可不想再去触霉头。
是夜,刘寿独自一人跪坐在王宫正殿之上,就着昏暗的灯光,面sè凝重的反复阅读着一席绢帛上的字迹。
这绢帛乃是rì间国相朱旭呈上的梁王来函,里面言及了长安城内皇家庄园的美景和奢华物件,还有劳什子皇室实业集团的庞大收益。洋洋洒洒近万字,通篇都在表达一个意思,便是梁王刘武对能长居长安城感到喜悦和满足,只有在来函的末尾,不露痕迹的提及,邀刘寿到长安城比邻而居,以便rì后相伴游玩,吟诗作对,不亦乐乎。
刘寿不傻,自然明白梁王刘武的本意,或者说是皇帝陛下的本意。论起钱财,齐国可谓富可敌国,光光临淄城的赋税就不比京师长安差上分毫。相比梁国的都城睢阳,更是繁荣了数倍。可以说,齐国乃是大汉诸侯国里最为富庶的,只是历来被朝廷压制,没有建立与经济相应的强大军力,如今也只能任人宰割。
刘寿心中清楚,朝廷挥手之间便可倾覆齐国。之所以迟迟未动,还耗费如此大的jīng力摆开阵势,无非是想让他认清形势,自行处置,免得落人口实,让其余诸侯国心生不满。
照如今的情势,显然皇帝已下了狠心,即便甘冒天下大不讳,也要拿下齐国。若是他再不识趣,恐怕周边四郡便要大军压境。
刘寿神sè悲戚,彻夜呆坐。直到天sè微明之际,他缓缓起身,活动了一番稍有些麻木的筋骨,领着侍从来到了王宫旁的祖庙。
独自跪坐在祖庙之内,刘寿先给高祖和文帝进香叩头,随后来到乃父“汉齐孝王刘将闾”的牌位前,跪伏在地,重重的叩了三个响头,泪流满面道:“孩儿不孝,无法保住父王留下的基业!为保苗裔,今rì孩儿便要入朝请罪,想来今后无法再来祭拜父王。只得请父王灵位,随孩儿入朝,安放于堂上,rì夜进香叩拜,望父王恕孩儿不孝之罪。”
言罢,刘寿复又重重磕了三下,待他直起身子,一道血痕从青紫的额头缓缓滑落,与眼角的泪水交织在一起,显得极为凄惨。
待得刘寿怀里抱着丝绢严裹的乃父灵位,缓缓走出祖庙,闻讯赶来的妃嫔和王子已然跪满一地。
刘寿摆了摆手,用不容置疑的声调下令道:“宗室子弟即刻入祖庙祭拜祖宗,妃嫔且回宫收拾行囊,午时都随寡人入朝请罪!”
祖庙外的众人闻言,尽皆面sè大骇。不少人刚想出声询问,却见面sè铁青的刘寿没有丝毫停留,迈步朝王宫行去,留给众人的只是一个落寞萧索的背影。
景帝中元三年立夏,齐懿王刘寿偕王子及妃嫔数百,抵达京师长安。除了上表请罪外,刘寿请求“献国于朝”,就是不要丝毫好处,把齐国生生交回朝廷手中。
消息一出,自是朝野震撼。
即便是景**没有料到刘寿会如此光棍,兴奋之余却有几分犹豫。刘寿并无大过,若是冒然除国,实在难堵悠悠之口。指不定景帝还要被天下人指责不仁不义,对同宗同族赶尽杀绝。
在极重名声的汉初,这种行为是极端招人唾弃的。即便是当初造反的诸侯国,也大多没有除国,甚至是仍让反王的嫡系子孙继续担任诸侯王,顶多削减封国所管辖的郡县数量罢了。
景帝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只能匆忙召来丞相袁盎和太子刘彻商议。最终的结果,便是景帝下旨宽恕了刘寿,虽严加斥责,却并未除国。而是仿照梁王先例,将齐国交由朝廷代管,并将各项产业作价,抵押给皇室实业集团换取大量的股份。
为了服众,皇室实业集团甚至不敢将齐国产业如梁国般大肆低估。为了保证齐王的股份不超过江都王刘非,反而填补差价,生生将价值数亿钱的金子运到刘寿在皇家庄园内的新王府。
整整百余辆马车,堂而皇之的招摇过市。刘非特意命人不要装箱,也不要用毡布遮盖,成块成块的金子摞成小山,瞬间亮瞎了北阙甲第权贵们的双眼。也让原本隐有不忿的各地诸侯闭上了嘴,此时想要造谣鼓动百姓,显然是不可能了。
皇帝仁厚的名头早已传遍大汉,对于意图谋逆的族弟,不但没有除国,反而赏赐了金山,自然是好兄长,这便是大汉百姓们的朴素价值观。(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
齐懿王刘寿入朝献国后,齐国已交由朝廷代管。为了避免与民争利的恶名,少府和大农令并未接管齐王名下的各式产业,而是尽皆交由皇室实业集团派人打理。
短短月余,齐国及东莱,胶东,琅邪沿海三郡,但凡是平坦的沿海荒滩,挖掘出了无数晒盐用的巨大滩池。在皇室实业集团派出的匠作官严格督造下,滩池的实物依着营造图毫无半分差错。
池埂高约半尺,建成一个个方形池,面积从上到下每个方池边长一般为八步(每步五尺),滩池由上而下逐个挖低,落差一般为三寸,上下池之间开有池门,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筑坨台,俗称盐坨,以备储盐。
滩池周围挖二面或三面大沟,俗称盐沟,以备纳cháo储水。向海一面的沟堤,开一水门,设闸以备启闭。其外再开一“cháo沟”,直通于海,用以引cháo入沟,备盐沟纳cháo用。
盐沟旁尽皆耸立着高高足踏水车,不断汲取沟内海水灌入卤台,利用rì光蒸发水分后,即可飘花结晶,数rì后捞盐归坨。
望着无数袋白花花的海盐搬运到码头的船舶内,纷纷沿着海岸北上或南下,其后便经由各条河流的出海口进入内河,运往沿河各郡县,皇室实业集团旗下的盐司掌事东郭咸阳脸上写满了兴奋之sè,心中也隐隐为自己当初的英明抉择感到自得不已。
东郭咸阳本是齐国当地资产累千金的大盐商,东郭一族从事煮盐业已有百余年之久。皇室商业集团派往齐国的特使在依照刘非的计划重整齐国盐业之初,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东郭咸阳。
东郭咸阳起初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盐业实在是利润丰厚的行业,他作为齐国最大的盐商,自然不愿被人分上一杯羹。但当集团的特使邀他参观新营建完成的第一个晒盐场时,他便不再有任何迟疑,将手中所有的盐场,盐工甚至船舶和车马尽数作价抵押,换取了与皇室实业集团合作的机会。
作为jīng明的商人,他心中清楚万分,一旦大量的新型盐场完工,开始源源不断的往大汉各郡县输送质高价廉的海盐,原本获利丰厚的各地盐商将面临灭顶之灾。
其实皇室实业集团完全可以抛开任何盐商单干,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和东郭咸阳这些齐国顶级的盐商合作。不管是太子刘彻还是董事长刘非,都不想在运输和销售上花费太大的jīng力和人力,他们所想要的无非就是打击为富不仁的巨贾盐商,抑制住居高不下的盐价,顺带赚上些小钱,而不是彻底断了所有大汉商人的活路。
宛城乃南阳郡治,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依桐柏,西扼秦岭,可谓人杰地灵。驰名中外的,商圣范蠡和谋圣姜子牙皆是发迹于此。。
宛城商贾之气颇为浓厚,也是其来有自。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在秦朝末年时,秦二世把全国各地的一批工商业者被强制移民到了南阳郡。这些商人的到来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宛城的风俗,兴起了坐贾行商的风气。
而真正让太子刘彻感兴趣的,乃是南阳郡极为发达的铁业和盐业。
汉高祖刘邦之时,便秉承不与民争利的国策,已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听民zì yóu开采。直到文帝即位后,仍是“纵民铸钱、冶铁、煮盐”,继续放任私人对盐、铁的产销。
如今到了景帝朝,南阳郡已出现了大量的靠经营冶铁、煮盐发家致富的商人,最为有名的富人有曹氏、卓氏、程郑等,而南阳孔氏,因jīng通“大鼓铸”,又“通商贾之利”,更是富至巨万,腰缠万贯。
这些富起来的商人不但是尽情享受,还大肆交通王侯权贵,用巨资构筑了庞大的政治防护网。他们不但大量兼并南阳郡的矿山和田地,还在京城长安的北阙甲第肆意购买宅邸和奴隶,毫不顾忌重农抑商的国策,颇为有点发了财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味道。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盐、铁商的财力不断膨胀,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命脉,甚至俨然成了一股与zhōng yāng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危及到封建国家的统治。
刘彻对大汉帝国的经济布局蓝图中,自然少不了繁华的宛城。要打击这些狂妄的富商巨贾,刘彻并不打算建议皇帝老爹如史上的汉武帝一般,用政治和军事力量强制实行“盐铁官营”,将冶铁、煮盐的经营权全部收归zhōng yāngzhèng fǔ。对于开了金手指的穿越众而言,巧妙的使用经济手段往往比强硬的武力压制xìng价比更高。
近rì来,宛城内的各大盐商们尽皆面sè愁苦,他们在南阳郡内各大岩盐矿挖掘出的矿盐如今已然滞销。相对于雪白的海盐,微黄而发苦的矿盐本就显得品质稍低。南阳盐商们当初之所以能凭着矿盐大赚特赚,便是因为南阳郡地处中原内陆,海盐的产量不足,且运费高昂。
然而,近来从周边郡县传来的消息,黄河和淮水沿岸的码头不断有大量装满海盐的船舶停靠,卸货。随船而来的齐国行商们,甚至顾不得上岸歇息,便在船上摆开桌案,与当地闻讯后蜂拥而至的盐肆管事进行交易。
诸多盐肆管事在验货过后,对这些成sè上佳,口感极好的海盐开出了天价。然而齐商们仿佛中了邪一般,竟拒绝了高价,而是只用当地矿盐两成的价格,即相当于粟米每石八十钱的超低价,大量倾销贩运的海盐。
各大盐肆管事们自然欣喜若狂,纷纷守候在各处码头,只要贩运海盐的商船靠岸,便如饿虎扑食般蜂拥上去,大肆抢购。疯狂的抢购整整持续了半月有余,大量的盐包堆满了沿岸各个郡县的盐肆仓禀,然而运盐船舶仍络绎不绝的停泊卸货。
恢复了理智的盐肆管事们,一边向主家呈报如此诡异的情形,一边则是组织大量的商队,将仓禀内的储盐运往更为内陆的郡县,试图在消息传播之前尽快脱手,即便不赚钱,至少也不能赔本。
短短半月,九江,淮阳,河内,河南,颍川,汝南等沿河郡县的盐价从每石四百钱,猛然滑落到每石两百钱,而且由于海盐的成sè和口感绝佳,当地矿盐的价格即便一降再降,却仍出现了大量的滞销。
更为严重的是,jīng明的大汉百姓们看到盐价骤降,除了最初几rì出现短暂的抢购后,便一直观望,宁可少吃几rì食盐,也要等着盐价继续下滑再行购买。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百姓们已知晓盐肆从齐国行商手中是用每石八十钱的价格购入的,只要今后还有更多的海盐运来,如今每石两百钱的价位绝对维持不了太久。
南阳郡的盐商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经过多rì商议后,达成共识,骤然断绝了矿盐的贩售,同时筹集大量金钱,派人赶往各地码头,将运来的海盐尽数包圆。
当皇室实业集团派往各郡县管理海盐贩运出售的盐监看出个中蹊跷,向远在长安城的刘非快马传讯时,南阳郡周边郡县的绝大多数盐肆已纷纷关闭,不再向百姓出售食盐。一时间,各个郡县内谣言四起,盐价急速飙升,堪堪回到了原本的水准,却仍是有价无市。
刘非闻讯大惊,他知晓事关重大,闹不好要整出大乱子,自然不敢独自决断,急忙入宫求见太子刘彻。
刘彻反复阅读着刘非呈上的信函,脸上除了不屑之外,还有些许恼怒。南阳郡的富商巨贾确实有些狂妄,摆明了想挟民生以逼迫朝廷出手禁止皇室实业集团继续倾销海盐。对于这些自以为掌控了一部分经济命脉,便想与zhōng yāng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刘彻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刘彻剑眉一扬,满是狠厉道:“皇兄无需多虑,只需尽速命人调集更多的船舶和车马,同时暂停向南北各郡县运送海盐,集合所有运力,将所有新晒出的海盐尽数运往南阳周边郡县。孤王就不信,他们还能尽数吃下,莫道撑不死他们?!”
刘非颌首认同,数百万石的海盐即便是按照粟米的价格,想要尽数包圆也得花上数亿钱。即便南阳商人身家巨亿者甚众,但毕竟人心隔肚皮,他们如今的联盟极为脆弱,只要有一人见势不妙,起了独善其身的心思,恐怕便如蚁||穴溃堤,难逃全军覆灭的命运。
“只是南阳及周边各郡谣言四起,背后甚至隐隐有当地官吏推波助澜。南阳巨商多年来交通王侯权贵,与当地官吏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是盘根错节,万一狗急跳墙,怕是不好收拾。。。。。。”刘非沉吟片刻,犹豫着试探道。
刘彻眼中寒光闪过,冷冷道:“无妨,此事孤王早与父皇和袁丞相商议过。对付jiān商,需要使用商贾的手段;但若他们敢坏了规矩,犯了官商勾结的大忌,便是自寻死路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
长安的夏季一如既往的骄阳似火,时值正午,更是连未央宫里的花草树木都被晒得有些发蔫,只要知了毫无疲倦的叫着,让人甚为烦躁。不少宫人正轻手轻脚的用网兜尽力捕蝉,免得过于影响正殿内持续了近两个时辰的早朝。
过于漫长的早朝,让大汉君臣都感到有些疲惫。尤其是烈rì已爬上了天穹的正中,烘烤着青砖铺就的殿前广场,肉眼可见的滚滚热浪不断蔓延开来,宏伟的正殿此时就像个巨大的蒸笼,不少朝臣都是汗流浃背。
皇帝和位置靠前的三公九卿倒还面sè如常,虽然膝盖和腿部都有些酸痛,但却丝毫没有体验到酷热的威力。只因靠近主席两侧的不远处,有两个硕大的箱子,其正面密密麻麻的小孔内正源源不断的向外释出白sè的雾气,清凉得很。
靠近殿门的大臣们不时羡慕的偷偷望向满脸享受的三公九卿,心中腹诽不已,只盼着他们早点把需要陛下圣裁的政务上奏完毕,也好尽速退朝,让百官少受些罪。
然而眼看盛夏将至,按照往例,皇帝不rì便要领着宫中嫔妃跑到甘泉宫避暑,而绝大多数大臣们近年也有了消暑的好去处——皇家休闲山庄。为了即将到来的长假能过得更安逸些,大量的政务势必在最近几rì尽量处置妥当。
待三公九卿尽皆上奏完毕,早朝已开了将近三个时辰,生生从早朝拖成了“午朝”。如今百官们不但要忍受酷热,连肚子都开始强烈抗议起来。
和后世的朝代相比,汉初的礼制极为人xìng化。上朝的老臣们若是实在憋不住想要如厕,只需告个罪,就可以在内侍的引领下到偏殿解决。但如厕完毕后,还是要尽速回到正殿列席议政的。
至于想要借故出去找些吃食垫垫肚子,那就是异想天开了。皇帝没发话用膳,在这未央正殿附近,连地洞里的耗子都不敢啃食东西。
就在文武百官们长舒一口气,正盼着掌印太监孙全宣布退朝时,太子刘彻缓缓起身,来到正殿zhōng yāng,向皇帝躬身道:“启奏父皇,儿臣请免除大汉境内盐业所有额外赋税,如同一般货物般仅收取商税即可,而对出关销往大汉周边蛮夷之地的食盐则课以重税!”
殿内群臣尽皆哗然,一时间将酷热和饥饿完全抛之脑后,仿佛夏rì惊雷在耳边炸响,震得他们七荤八素,满脸的不可置信。
西汉初年,盐铁专利是官与民共同采制,国家控制的地区,建立官营工场,设立盐官进行管理,收入归国家所有;私人控制的,其利益归私营场主。
根据与民生息的国策,汉初相对于以往的朝代而言,赋税是极低的,盐税也不例外。然而即便如此,对于盐业的数类赋税,却仍成为国库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汉初的盐业赋税主要包括盐课,盐税和盐厘。
盐课:指就产盐土地、滩荡所征的土地和人丁课,包括场课、灶课、滩课、荡课、折课、折价、丘折等名目;
盐税:是就盐的运销所征的正税,包括附加税,分为全国xìng加价和地方xìng加价;
盐厘:是各地在盐斤运销过程中征收的进口税、通过税和落地税。
景帝倒是没有丝毫讶异之sè,扭头望向掌管天下钱粮租赋的大农令曹栾,问道:“曹卿且说说,去年我大汉盐业的租赋得钱几何?”
曹栾似乎早有准备,离席起身,躬身道:“回禀陛下,若是除去贩售时的商税,去年盐类附加租赋当有六千余万钱。”
景帝点点头,没有继续要求曹栾回答出具体的数字。毕竟各项租赋极为繁杂,即便是专管盐税的官吏,恐怕也不好得出jīng确的数值。
倒是殿内的群臣对曹栾报出的数值有些讶异,他们原本以为朝廷每年能从盐业获取了巨额的赋税,却不想竟只有六千万钱。六千万钱虽也不少,但相对大汉近年已逼近百亿钱的国库年收入,实在也算不得过于紧要。
太子刘彻见到群臣们脸上的讶异,心里一喜,复又躬身道:“莫看这六千万钱虽多,但朝廷额外派往各地征收相关赋税的盐官,税吏乃至民夫恐有数万之多,朝廷支出的秩俸和诸如货运之类的杂费想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景帝故作沉吟之sè,随后扭头望向丞相袁盎,询问道:“袁卿掌管吏事,以为如何?”
袁盎位列三公之首,地位尊崇,自是不需起身。但他还是微微侧身避席,拱着手微微伏下身子答道:“回禀陛下,太子殿下所言属实,依臣估算,相关官吏及民夫当在十万之数,朝廷的耗费当不少于五千万钱。”
“哦?”景帝剑眉一扬,装出一副讶异的神sè,缓缓道:“朕原以为盐税乃极为重要的赋税,却不想折算起来竟只有千万钱能收归国库,实在有些少了。”
“父皇明鉴,我大汉如今仓禀充足,国库宽裕,若还为这区区千万钱让百姓承受高额的盐价,实在不值当。”刘彻接过皇帝老爹的话头,继续说道。
殿内的不少大臣心中猛地咯噔一下,他们终于知晓太子殿下今rì为何要上奏请求撤销附加盐税了。
关于南阳周边各郡盐价的剧烈波动,群臣虽远在长安却也早有耳闻。尤其是和南阳郡富商巨贾私下有些交情的大臣,更是都接到了不少来函请托,希望他们能暗中向zhōng yāng官署施压,制止或延缓齐国行商们在沿岸码头大肆贩售低价海盐。
接到消息后的一些大臣,认为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随即找到相熟的盐官,甚至私下去信联络当地的相关官吏,试图用些禁止盐船靠岸或借故扣押的小手段给齐国盐商们制造麻烦,让他们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
然而今rì一看,太子殿下似乎对此事有所耳闻,甚至不排除他便是齐国盐商的后台。那些屁股不干净的大臣们,自然心中惊骇不已。他们虽然收了不少好处,甚至有不少大臣本就出身于南阳的世家大族,但若是要为南阳盐商们得罪如rì中天的太子殿下,他们是万万不会犯傻的。
景帝眯着狭长的双眼,似乎正在沉思和斟酌。
丞相袁盎则是面无表情的暗自观察着殿内群臣的表情,他心中其实是愤怒异常的。早在月余前,陛下和太子与他商议如何布局,方能打击南阳富商巨贾一事时,他还觉得有些小题大做。
然而在数rì前,他竟愕然发现zhōng yāng官署的不少大臣已收到了关于打压齐国盐商的请托,并四处找人说项。而当地郡县的某些势力更是直接对齐国盐商动手,不但扣押船舶,还打伤了不少商人和船工。在当地官吏的包庇下,这些恶势力不但没有被处罚,反而愈加变本加厉,对敢于报官的齐国盐商打击报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至此,袁盎终于认同太子殿下的作法,对南阳及周边郡县官商勾结的情形必须多管齐下,彻底整肃一遍。为此他还特意找到大农令曹栾,承诺尽速jīng简zhōng yāng官署及属下各府司冗余官吏,以便减少国库支出。面对袁盎的极大让步,守财奴般吝啬的曹栾最终同意了彻底免除盐业附属赋税的建议,并表示愿意配合皇帝,太子和丞相三人,在朝堂之上支持这项谏言。
“陛下,太子所言甚是。大汉至立国以来,一贯与民生息。至先帝朝更是数度减免租赋,百姓尽皆称颂先帝的仁德爱民。如今陛下励jīng图治,大汉更是仓禀充足,若能以区区千万钱的代价便能让天下万民能买到低价的食盐,实乃大善之举!”袁盎见皇帝沉默不语,自是心领神会,缓缓起身,躬身说道。
殿内群臣见状,惊愕之余开始有些犹豫,历来以袁盎为首的保皇派大臣们更是蠢蠢yù动。
“陛下,臣复议!”大农令曹栾见状,当即躬身道。
群臣见到主管天下银钱租赋的大农令,对这个伤及自身利益的作法都附议了,自然知晓木已成舟。即便是心有不甘的某些大臣,也自知回天乏术。
随着保皇派大臣和大农令属官都起身附议,剩下的大臣们自然也争相恐后的附议。对于能进入朝堂议政的重臣而言,识时务,随大流,不擅自强出头才是为官之道。
景帝对这样的情形,自是极为满意的。他虽贵为大汉天子,但也不能事事**,强硬推动政务。让朝堂之上的各大势力相互制衡,却又维持表面上的和谐,达到政令畅通,这才是真正的帝皇之道。
太子刘彻的进谏被皇帝欣然准奏后,长达三个多时辰的早朝终于结束,早已饥渴难耐的群臣纷纷按部就班的告退而出。
袁盎缓缓而行,他身后的丞相长史孔理则是亦步亦趋。直到行至宫门外,眼见袁盎要上车驾,才急忙上前几步,躬身道:“丞相请恕下官冒昧,殿下今rì作为让下官心生惶恐,还望丞相教我。”
袁盎对此毫无意外,他打量着眼前这个为官数十载,却一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的属下,已有所指道:“某深悉你虽出身南阳孔氏,却从未以权谋私,方才愿提醒你几句。你孔氏一门历代擅长冶炼,如今已是身家巨亿,却莫要试图勾结官府,更莫要牵涉到南阳盐商一事,切记切记!”
袁盎说完便转身上车,只留下若有所思的孔理站在宫门外,在烈rì的烘烤下躬身而立,久久不起。(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
皇家休闲山庄如今已成为大汉权贵们避暑的首选去处,山庄内巧夺天工,造型新颖的临湖别墅群,更是让权贵们眼馋不已。然而僧多粥少下,隐隐成为顶级权贵象征的临湖别墅倒也没几个人敢真的出钱购买。
无yù则刚的老宗正刘通倒是没有丝毫顾忌,花了百万钱的成本价,从刘非手中买下了一幢奢华至极的三层小楼。今年皇帝陛下刚刚带上宫中嫔妃移驾甘泉宫避暑,刘通也便领着府中的一干亲眷,乌泱泱的跑到皇家休闲山庄,得意洋洋的入住别墅。
刘通老爷子年前刚刚过了八十大寿,已是杖朝之年。《礼记?王制》有云“八十杖於朝”,即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实指天子都要对其恭敬之意。尤其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汉朝,作为皇帝的伯父,年老德勋的老爷子若是占着理,手中的拐杖是连皇帝的脑袋也敢敲的。
自从老爷子到了山庄,便时常找来同在山庄避暑的丞相袁盎,御史大夫刘舍和太子太傅卫绾,品茶饮酒,闲谈论道。若是换了他人,自是脱不了私交重臣,结党营私的嫌疑。但是换了老爷子,再加上袁盎等人三朝元老的尊崇地位,即便是窦氏为首的外戚势力都不敢有半分非议。而身负监察百官重任的御史们,更是视而不见,否则他们的顶头上司御史大夫刘舍免不得要给他们小鞋穿。。
今rì老爷子也是找来袁盎三人饮宴,唯一不同的是酒宴上多了一个人——大农令曹栾。袁盎三人见曹栾也受邀列席,心中虽有些疑惑,却也没有太过在意。他们本就是坦荡磊落之人,事无不可对人言,也不在意多个熟人。好歹曹栾也是位列九卿,资历虽浅,但身份倒也够格。
倒是曹栾显得有些局促,他虽掌管天下钱财租赋,端的位高权重,然而比起这几位朝堂元老,一派领袖,实在还有极大的差距。当然他心中的兴奋更是免不了的,刘通老爷子加上袁盎三人,自然算得上大汉最顶级的权贵圈子。曹栾刚刚四十出头,便能踏入这个圈子,实在让他幸福的快晕死过去。只要稍稍传扬出去,不知会羡慕死多少大汉权贵。
曹栾昨夜接到老宗正的请柬,兴奋得彻夜未眠,早早的便来赴宴。待得袁盎三人前来,老宗正已和曹栾喝了半壶清茶。曹栾起身向袁盎三人行过礼,自觉的走到左边,敬陪末席。袁盎三人倒也没有客气,按着规矩入席而坐。
开席后,兴致颇高的刘通老爷子频频举杯,与众人开怀畅饮。曹栾虽极力压下心中的兴奋,但却逃不过老狐狸们的火眼金睛。他们倒也没有丝毫不屑之意,毕竟当年自身也是如此一路行来,华夏的官场文化历来便少不得交际应酬,更少不得长者提携。因此刘通老爷子和袁盎三人非但并未倚老卖老,出言为难曹栾,反而不时和他打趣几句,营造出一派祥和。
酒过三巡之后,曹栾也渐渐适应了酒席上轻松闲逸的气氛,真正的开始享受起美酒佳肴。酒宴上的美酒都是皇帝赐给老爷子的贡酒,菜肴也是老爷子向皇帝陛下讨要来的御厨亲手炮制的,即便是三公九卿寻常时候也享用不到。
酒热正酣之际,府上的内侍缓步走入厅堂,来到老爷子身边低声禀报了几句。老爷子捋了捋胡须,笑着吩咐道:“让人把席案加上吧。”
内侍正要躬身而退,老爷子却仿佛想到了什么,忙叫住内侍,老脸上满是恶趣味的又低声吩咐了几句,才让他下去准备。
片刻后几个侍者小心翼翼的端着席垫和食案,在主席的两侧增加了两个席位。
袁盎四人见状,皆是一愣。宴客之时,这席位的安排可是很讲究的,如今堂上的宾客均是位高权重之人,即便是刘通的嫡子嫡孙,也定然不敢坐在上首。
老爷子见四人面露讶异,倒也不忙解释,只是出言吊吊他们的胃口道:“尚有两位臭(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
想要将儒学思想的jīng粹杂糅进华夏正统思想体系,刘彻觉得还得自己想办法。太学如今已设立两年有余,在太子太傅卫绾的主持下,隐隐有了不小的发展。
兼任太学祭酒的卫绾也颇为推崇儒学,却为又深谙为臣之道,一向慎守职位。他从不在皇帝和太后面前表露自己,知雄而寸雌,更丝毫没有表露出积极奋进,变易革新的心思。
两年来,卫绾只是依照太子殿下的暗中嘱咐,潜移默化的在太学逐渐增加儒家学者的数量。如今太子少傅赵绾,侍中王臧和太常博士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的实务派学者,纷纷兼领了太学博士的职务,在太学内定期讲学。
“同样是儒生,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刘彻默默腹诽道,同时也给辕固生这类食古不化的老腐儒定下了不堪大用的铭牌。(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章 齐懿王献国
太子刘彻入zhōng yāng官署协从理政已有大半年,面对如今四海升平的大好局面,刘彻终于可以着手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布局。
西汉有五大都市,繁荣程度丝毫不逊于京师长安城,分别是北市邯郸、东市临淄、西市成都、中市雒阳(洛阳),南市宛县(后世称南阳)。
邯郸乃赵国国都,如今赵王刘彭祖已然将赵国交由朝廷代管,邯郸自是政令畅通。成都乃蜀郡郡治,雒阳乃河南郡郡治,宛县乃南阳郡郡治,也都可以任由刘彻挥毫。只是这临淄乃是齐国国都,刘彻觉得有必要从齐王手中收归国有,为他人作嫁实在不是他的风格。
景帝对刘彻的提议很感兴趣,他对富庶无比的临淄早就觊觎已久,只是无论如何削藩,总不能将诸侯国的国都也给削掉,除非能找到充足的由头“除国置郡”,否则各地诸侯难免会因唇亡齿寒,而拼死一搏。
若是刘彻能不着痕迹的将临淄收归国有,实在是景帝最为乐意看到的。
临淄东临淄水,历史悠久,曾作为chūn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八百余年,直到景帝朝,仍是“车马喧哗,钜於长安”。然而齐懿王刘寿却觉得无辜的可怜人,每rì战战兢兢的活着,丝毫没有一点诸侯王的乐趣可言。
在吴楚七国之乱时,刘寿的老爹齐孝王刘将闾狐疑观望。在济南王、胶西王、菑川王三国叛军围齐时,他一面派人向朝廷求救,一面又暗与叛军联络密谋叛乱。栾布击破叛军后,了解其情移兵伐齐。刘将闾惊惧交加之下,饮药自杀。
皇帝下诏“以为齐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立刘寿为齐懿王。表面上看,皇帝是宽宏大量的,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皇帝对齐王一脉极为恼怒。
齐懿王,而不是齐王,多出的“懿”字乃是谥号!
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xìng质的称号。
给活人上谥号,这不是要把人生生逼死的意思吗?!
总之,自从被封为齐懿王,刘寿可谓时时如履薄冰。尤其是去年秋冬之际,梁王刘武还暗中遣使与他联系,希望能一同出兵对抗朝廷,刘寿惊慌失措之后,更是举棋不定,不知是否该立刻密报朝廷。
直到冬天有消息从长安城传来,梁王已入朝谢罪,淮南王和衡山王更被判终生幽禁于宗正府,刘寿可谓悔之晚矣。如今事情已过了数月,眼看就要立夏了,朝廷竟然没有丝毫问罪与他的迹象,反倒让他愈发的恐慌,几乎夜夜都会从噩梦中惊醒。
“大王,千乘,平原和泰山和高密四郡太守尽皆来函,言明四郡都要修葺直道,让我齐国百姓绕道而行。”齐国内史田端不顾仪态,一路小跑进入了齐懿王的书房,气喘吁吁的禀报道。
刘寿刚要数落他几句,却随即面sè一变,语带慌乱的追问道:“你说什么?再说清楚些!”
田端苦笑着将手中的一摞绢帛双手呈上,平复了呼吸,复又道:“臣已命人打探过了,如今我齐国通往周边四郡的各条道路已尽皆有重兵把守,没有各郡太守的符节,任何人马均不得通行。”
刘寿不由骇然失sè,背后冷汗直冒。齐国虽然富庶,即便不靠外界供应,也能自给自足,但若真的被周边四郡牢牢封锁,齐国治下的百姓乃至郡国官吏必定惶恐不安,谣言四起。不出半月,齐国定然大乱。
田端见他面sè大变,急忙上前建议道:“不如大王即刻给四郡太守回函,多许些好处,即便是要修葺直道,先留出几条小路让我齐国治下百姓通行也好。”
刘寿皱起眉头,死死得盯着田端,似乎恨不得活活掐死他。
田端看到刘寿眼中的愤怒,心中咯噔一下,不由缩了缩脖子,脸上满是谄媚和讨好的傻笑。
良久后,刘寿方才长叹一声,浑身无力的瘫坐在席垫上。自打吴楚之乱后,皇帝就将齐国上下的官吏和齐王宫中的幕僚尽数清洗了一遍,有才干的官吏不是被屠杀,就是押往京城问罪。如今除了齐国国相朱旭是朝廷派来监督政务的能吏,其余官吏都是就地拔擢的新手。
内史田端本是当地田氏的嫡长子,也是刘寿王妃的长兄,也就是刘寿的大舅子。田端出身豪门世家,打小飞鹰走狗,不务正业。刘寿被册封为齐懿王后,抵不过王妃的枕边风,又出于拉拢田氏的考虑,方才让毫无长才的田端做了内史的高位。如今看来,确实是烂泥扶不上墙,除了谄媚讨好,他实在啥也不会。
沉吟片刻后,刘寿摆了摆手,吩咐道:“此事不似你想得那般简单,你且去把国相请来,想来他知道如何应对。”
田端如蒙大赦,急忙告退而出,找到国相朱旭,让他尽速前往刘寿的书房。田端自己则远远的落在后面,他虽无能,却不愚笨,心知妹夫刘寿此刻心情大坏,可不想再去触霉头。
是夜,刘寿独自一人跪坐在王宫正殿之上,就着昏暗的灯光,面sè凝重的反复阅读着一席绢帛上的字迹。
这绢帛乃是rì间国相朱旭呈上的梁王来函,里面言及了长安城内皇家庄园的美景和奢华物件,还有劳什子皇室实业集团的庞大收益。洋洋洒洒近万字,通篇都在表达一个意思,便是梁王刘武对能长居长安城感到喜悦和满足,只有在来函的末尾,不露痕迹的提及,邀刘寿到长安城比邻而居,以便rì后相伴游玩,吟诗作对,不亦乐乎。
刘寿不傻,自然明白梁王刘武的本意,或者说是皇帝陛下的本意。论起钱财,齐国可谓富可敌国,光光临淄城的赋税就不比京师长安差上分毫。相比梁国的都城睢阳,更是繁荣了数倍。可以说,齐国乃是大汉诸侯国里最为富庶的,只是历来被朝廷压制,没有建立与经济相应的强大军力,如今也只能任人宰割。
刘寿心中清楚,朝廷挥手之间便可倾覆齐国。之所以迟迟未动,还耗费如此大的jīng力摆开阵势,无非是想让他认清形势,自行处置,免得落人口实,让其余诸侯国心生不满。
照如今的情势,显然皇帝已下了狠心,即便甘冒天下大不讳,也要拿下齐国。若是他再不识趣,恐怕周边四郡便要大军压境。
刘寿神sè悲戚,彻夜呆坐。直到天sè微明之际,他缓缓起身,活动了一番稍有些麻木的筋骨,领着侍从来到了王宫旁的祖庙。
独自跪坐在祖庙之内,刘寿先给高祖和文帝进香叩头,随后来到乃父“汉齐孝王刘将闾”的牌位前,跪伏在地,重重的叩了三个响头,泪流满面道:“孩儿不孝,无法保住父王留下的基业!为保苗裔,今rì孩儿便要入朝请罪,想来今后无法再来祭拜父王。只得请父王灵位,随孩儿入朝,安放于堂上,rì夜进香叩拜,望父王恕孩儿不孝之罪。”
言罢,刘寿复又重重磕了三下,待他直起身子,一道血痕从青紫的额头缓缓滑落,与眼角的泪水交织在一起,显得极为凄惨。
待得刘寿怀里抱着丝绢严裹的乃父灵位,缓缓走出祖庙,闻讯赶来的妃嫔和王子已然跪满一地。
刘寿摆了摆手,用不容置疑的声调下令道:“宗室子弟即刻入祖庙祭拜祖宗,妃嫔且回宫收拾行囊,午时都随寡人入朝请罪!”
祖庙外的众人闻言,尽皆面sè大骇。不少人刚想出声询问,却见面sè铁青的刘寿没有丝毫停留,迈步朝王宫行去,留给众人的只是一个落寞萧索的背影。
景帝中元三年立夏,齐懿王刘寿偕王子及妃嫔数百,抵达京师长安。除了上表请罪外,刘寿请求“献国于朝”,就是不要丝毫好处,把齐国生生交回朝廷手中。
消息一出,自是朝野震撼。
即便是景**没有料到刘寿会如此光棍,兴奋之余却有几分犹豫。刘寿并无大过,若是冒然除国,实在难堵悠悠之口。指不定景帝还要被天下人指责不仁不义,对同宗同族赶尽杀绝。
在极重名声的汉初,这种行为是极端招人唾弃的。即便是当初造反的诸侯国,也大多没有除国,甚至是仍让反王的嫡系子孙继续担任诸侯王,顶多削减封国所管辖的郡县数量罢了。
景帝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只能匆忙召来丞相袁盎和太子刘彻商议。最终的结果,便是景帝下旨宽恕了刘寿,虽严加斥责,却并未除国。而是仿照梁王先例,将齐国交由朝廷代管,并将各项产业作价,抵押给皇室实业集团换取大量的股份。
为了服众,皇室实业集团甚至不敢将齐国产业如梁国般大肆低估。为了保证齐王的股份不超过江都王刘非,反而填补差价,生生将价值数亿钱的金子运到刘寿在皇家庄园内的新王府。
整整百余辆马车,堂而皇之的招摇过市。刘非特意命人不要装箱,也不要用毡布遮盖,成块成块的金子摞成小山,瞬间亮瞎了北阙甲第权贵们的双眼。也让原本隐有不忿的各地诸侯闭上了嘴,此时想要造谣鼓动百姓,显然是不可能了。
皇帝仁厚的名头早已传遍大汉,对于意图谋逆的族弟,不但没有除国,反而赏赐了金山,自然是好兄长,这便是大汉百姓们的朴素价值观。(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
齐懿王刘寿入朝献国后,齐国已交由朝廷代管。为了避免与民争利的恶名,少府和大农令并未接管齐王名下的各式产业,而是尽皆交由皇室实业集团派人打理。
短短月余,齐国及东莱,胶东,琅邪沿海三郡,但凡是平坦的沿海荒滩,挖掘出了无数晒盐用的巨大滩池。在皇室实业集团派出的匠作官严格督造下,滩池的实物依着营造图毫无半分差错。
池埂高约半尺,建成一个个方形池,面积从上到下每个方池边长一般为八步(每步五尺),滩池由上而下逐个挖低,落差一般为三寸,上下池之间开有池门,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筑坨台,俗称盐坨,以备储盐。
滩池周围挖二面或三面大沟,俗称盐沟,以备纳cháo储水。向海一面的沟堤,开一水门,设闸以备启闭。其外再开一“cháo沟”,直通于海,用以引cháo入沟,备盐沟纳cháo用。
盐沟旁尽皆耸立着高高足踏水车,不断汲取沟内海水灌入卤台,利用rì光蒸发水分后,即可飘花结晶,数rì后捞盐归坨。
望着无数袋白花花的海盐搬运到码头的船舶内,纷纷沿着海岸北上或南下,其后便经由各条河流的出海口进入内河,运往沿河各郡县,皇室实业集团旗下的盐司掌事东郭咸阳脸上写满了兴奋之sè,心中也隐隐为自己当初的英明抉择感到自得不已。
东郭咸阳本是齐国当地资产累千金的大盐商,东郭一族从事煮盐业已有百余年之久。皇室商业集团派往齐国的特使在依照刘非的计划重整齐国盐业之初,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东郭咸阳。
东郭咸阳起初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盐业实在是利润丰厚的行业,他作为齐国最大的盐商,自然不愿被人分上一杯羹。但当集团的特使邀他参观新营建完成的第一个晒盐场时,他便不再有任何迟疑,将手中所有的盐场,盐工甚至船舶和车马尽数作价抵押,换取了与皇室实业集团合作的机会。
作为jīng明的商人,他心中清楚万分,一旦大量的新型盐场完工,开始源源不断的往大汉各郡县输送质高价廉的海盐,原本获利丰厚的各地盐商将面临灭顶之灾。
其实皇室实业集团完全可以抛开任何盐商单干,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和东郭咸阳这些齐国顶级的盐商合作。不管是太子刘彻还是董事长刘非,都不想在运输和销售上花费太大的jīng力和人力,他们所想要的无非就是打击为富不仁的巨贾盐商,抑制住居高不下的盐价,顺带赚上些小钱,而不是彻底断了所有大汉商人的活路。
宛城乃南阳郡治,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依桐柏,西扼秦岭,可谓人杰地灵。驰名中外的,商圣范蠡和谋圣姜子牙皆是发迹于此。。
宛城商贾之气颇为浓厚,也是其来有自。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在秦朝末年时,秦二世把全国各地的一批工商业者被强制移民到了南阳郡。这些商人的到来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宛城的风俗,兴起了坐贾行商的风气。
而真正让太子刘彻感兴趣的,乃是南阳郡极为发达的铁业和盐业。
汉高祖刘邦之时,便秉承不与民争利的国策,已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听民zì yóu开采。直到文帝即位后,仍是“纵民铸钱、冶铁、煮盐”,继续放任私人对盐、铁的产销。
如今到了景帝朝,南阳郡已出现了大量的靠经营冶铁、煮盐发家致富的商人,最为有名的富人有曹氏、卓氏、程郑等,而南阳孔氏,因jīng通“大鼓铸”,又“通商贾之利”,更是富至巨万,腰缠万贯。
这些富起来的商人不但是尽情享受,还大肆交通王侯权贵,用巨资构筑了庞大的政治防护网。他们不但大量兼并南阳郡的矿山和田地,还在京城长安的北阙甲第肆意购买宅邸和奴隶,毫不顾忌重农抑商的国策,颇为有点发了财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味道。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盐、铁商的财力不断膨胀,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命脉,甚至俨然成了一股与zhōng yāng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危及到封建国家的统治。
刘彻对大汉帝国的经济布局蓝图中,自然少不了繁华的宛城。要打击这些狂妄的富商巨贾,刘彻并不打算建议皇帝老爹如史上的汉武帝一般,用政治和军事力量强制实行“盐铁官营”,将冶铁、煮盐的经营权全部收归zhōng yāngzhèng fǔ。对于开了金手指的穿越众而言,巧妙的使用经济手段往往比强硬的武力压制xìng价比更高。
近rì来,宛城内的各大盐商们尽皆面sè愁苦,他们在南阳郡内各大岩盐矿挖掘出的矿盐如今已然滞销。相对于雪白的海盐,微黄而发苦的矿盐本就显得品质稍低。南阳盐商们当初之所以能凭着矿盐大赚特赚,便是因为南阳郡地处中原内陆,海盐的产量不足,且运费高昂。
然而,近来从周边郡县传来的消息,黄河和淮水沿岸的码头不断有大量装满海盐的船舶停靠,卸货。随船而来的齐国行商们,甚至顾不得上岸歇息,便在船上摆开桌案,与当地闻讯后蜂拥而至的盐肆管事进行交易。
诸多盐肆管事在验货过后,对这些成sè上佳,口感极好的海盐开出了天价。然而齐商们仿佛中了邪一般,竟拒绝了高价,而是只用当地矿盐两成的价格,即相当于粟米每石八十钱的超低价,大量倾销贩运的海盐。
各大盐肆管事们自然欣喜若狂,纷纷守候在各处码头,只要贩运海盐的商船靠岸,便如饿虎扑食般蜂拥上去,大肆抢购。疯狂的抢购整整持续了半月有余,大量的盐包堆满了沿岸各个郡县的盐肆仓禀,然而运盐船舶仍络绎不绝的停泊卸货。
恢复了理智的盐肆管事们,一边向主家呈报如此诡异的情形,一边则是组织大量的商队,将仓禀内的储盐运往更为内陆的郡县,试图在消息传播之前尽快脱手,即便不赚钱,至少也不能赔本。
短短半月,九江,淮阳,河内,河南,颍川,汝南等沿河郡县的盐价从每石四百钱,猛然滑落到每石两百钱,而且由于海盐的成sè和口感绝佳,当地矿盐的价格即便一降再降,却仍出现了大量的滞销。
更为严重的是,jīng明的大汉百姓们看到盐价骤降,除了最初几rì出现短暂的抢购后,便一直观望,宁可少吃几rì食盐,也要等着盐价继续下滑再行购买。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百姓们已知晓盐肆从齐国行商手中是用每石八十钱的价格购入的,只要今后还有更多的海盐运来,如今每石两百钱的价位绝对维持不了太久。
南阳郡的盐商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经过多rì商议后,达成共识,骤然断绝了矿盐的贩售,同时筹集大量金钱,派人赶往各地码头,将运来的海盐尽数包圆。
当皇室实业集团派往各郡县管理海盐贩运出售的盐监看出个中蹊跷,向远在长安城的刘非快马传讯时,南阳郡周边郡县的绝大多数盐肆已纷纷关闭,不再向百姓出售食盐。一时间,各个郡县内谣言四起,盐价急速飙升,堪堪回到了原本的水准,却仍是有价无市。
刘非闻讯大惊,他知晓事关重大,闹不好要整出大乱子,自然不敢独自决断,急忙入宫求见太子刘彻。
刘彻反复阅读着刘非呈上的信函,脸上除了不屑之外,还有些许恼怒。南阳郡的富商巨贾确实有些狂妄,摆明了想挟民生以逼迫朝廷出手禁止皇室实业集团继续倾销海盐。对于这些自以为掌控了一部分经济命脉,便想与zhōng yāng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刘彻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刘彻剑眉一扬,满是狠厉道:“皇兄无需多虑,只需尽速命人调集更多的船舶和车马,同时暂停向南北各郡县运送海盐,集合所有运力,将所有新晒出的海盐尽数运往南阳周边郡县。孤王就不信,他们还能尽数吃下,莫道撑不死他们?!”
刘非颌首认同,数百万石的海盐即便是按照粟米的价格,想要尽数包圆也得花上数亿钱。即便南阳商人身家巨亿者甚众,但毕竟人心隔肚皮,他们如今的联盟极为脆弱,只要有一人见势不妙,起了独善其身的心思,恐怕便如蚁||穴溃堤,难逃全军覆灭的命运。
“只是南阳及周边各郡谣言四起,背后甚至隐隐有当地官吏推波助澜。南阳巨商多年来交通王侯权贵,与当地官吏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是盘根错节,万一狗急跳墙,怕是不好收拾。。。。。。”刘非沉吟片刻,犹豫着试探道。
刘彻眼中寒光闪过,冷冷道:“无妨,此事孤王早与父皇和袁丞相商议过。对付jiān商,需要使用商贾的手段;但若他们敢坏了规矩,犯了官商勾结的大忌,便是自寻死路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
长安的夏季一如既往的骄阳似火,时值正午,更是连未央宫里的花草树木都被晒得有些发蔫,只要知了毫无疲倦的叫着,让人甚为烦躁。不少宫人正轻手轻脚的用网兜尽力捕蝉,免得过于影响正殿内持续了近两个时辰的早朝。
过于漫长的早朝,让大汉君臣都感到有些疲惫。尤其是烈rì已爬上了天穹的正中,烘烤着青砖铺就的殿前广场,肉眼可见的滚滚热浪不断蔓延开来,宏伟的正殿此时就像个巨大的蒸笼,不少朝臣都是汗流浃背。
皇帝和位置靠前的三公九卿倒还面sè如常,虽然膝盖和腿部都有些酸痛,但却丝毫没有体验到酷热的威力。只因靠近主席两侧的不远处,有两个硕大的箱子,其正面密密麻麻的小孔内正源源不断的向外释出白sè的雾气,清凉得很。
靠近殿门的大臣们不时羡慕的偷偷望向满脸享受的三公九卿,心中腹诽不已,只盼着他们早点把需要陛下圣裁的政务上奏完毕,也好尽速退朝,让百官少受些罪。
然而眼看盛夏将至,按照往例,皇帝不rì便要领着宫中嫔妃跑到甘泉宫避暑,而绝大多数大臣们近年也有了消暑的好去处——皇家休闲山庄。为了即将到来的长假能过得更安逸些,大量的政务势必在最近几rì尽量处置妥当。
待三公九卿尽皆上奏完毕,早朝已开了将近三个时辰,生生从早朝拖成了“午朝”。如今百官们不但要忍受酷热,连肚子都开始强烈抗议起来。
和后世的朝代相比,汉初的礼制极为人xìng化。上朝的老臣们若是实在憋不住想要如厕,只需告个罪,就可以在内侍的引领下到偏殿解决。但如厕完毕后,还是要尽速回到正殿列席议政的。
至于想要借故出去找些吃食垫垫肚子,那就是异想天开了。皇帝没发话用膳,在这未央正殿附近,连地洞里的耗子都不敢啃食东西。
就在文武百官们长舒一口气,正盼着掌印太监孙全宣布退朝时,太子刘彻缓缓起身,来到正殿zhōng yāng,向皇帝躬身道:“启奏父皇,儿臣请免除大汉境内盐业所有额外赋税,如同一般货物般仅收取商税即可,而对出关销往大汉周边蛮夷之地的食盐则课以重税!”
殿内群臣尽皆哗然,一时间将酷热和饥饿完全抛之脑后,仿佛夏rì惊雷在耳边炸响,震得他们七荤八素,满脸的不可置信。
西汉初年,盐铁专利是官与民共同采制,国家控制的地区,建立官营工场,设立盐官进行管理,收入归国家所有;私人控制的,其利益归私营场主。
根据与民生息的国策,汉初相对于以往的朝代而言,赋税是极低的,盐税也不例外。然而即便如此,对于盐业的数类赋税,却仍成为国库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汉初的盐业赋税主要包括盐课,盐税和盐厘。
盐课:指就产盐土地、滩荡所征的土地和人丁课,包括场课、灶课、滩课、荡课、折课、折价、丘折等名目;
盐税:是就盐的运销所征的正税,包括附加税,分为全国xìng加价和地方xìng加价;
盐厘:是各地在盐斤运销过程中征收的进口税、通过税和落地税。
景帝倒是没有丝毫讶异之sè,扭头望向掌管天下钱粮租赋的大农令曹栾,问道:“曹卿且说说,去年我大汉盐业的租赋得钱几何?”
曹栾似乎早有准备,离席起身,躬身道:“回禀陛下,若是除去贩售时的商税,去年盐类附加租赋当有六千余万钱。”
景帝点点头,没有继续要求曹栾回答出具体的数字。毕竟各项租赋极为繁杂,即便是专管盐税的官吏,恐怕也不好得出jīng确的数值。
倒是殿内的群臣对曹栾报出的数值有些讶异,他们原本以为朝廷每年能从盐业获取了巨额的赋税,却不想竟只有六千万钱。六千万钱虽也不少,但相对大汉近年已逼近百亿钱的国库年收入,实在也算不得过于紧要。
太子刘彻见到群臣们脸上的讶异,心里一喜,复又躬身道:“莫看这六千万钱虽多,但朝廷额外派往各地征收相关赋税的盐官,税吏乃至民夫恐有数万之多,朝廷支出的秩俸和诸如货运之类的杂费想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景帝故作沉吟之sè,随后扭头望向丞相袁盎,询问道:“袁卿掌管吏事,以为如何?”
袁盎位列三公之首,地位尊崇,自是不需起身。但他还是微微侧身避席,拱着手微微伏下身子答道:“回禀陛下,太子殿下所言属实,依臣估算,相关官吏及民夫当在十万之数,朝廷的耗费当不少于五千万钱。”
“哦?”景帝剑眉一扬,装出一副讶异的神sè,缓缓道:“朕原以为盐税乃极为重要的赋税,却不想折算起来竟只有千万钱能收归国库,实在有些少了。”
“父皇明鉴,我大汉如今仓禀充足,国库宽裕,若还为这区区千万钱让百姓承受高额的盐价,实在不值当。”刘彻接过皇帝老爹的话头,继续说道。
殿内的不少大臣心中猛地咯噔一下,他们终于知晓太子殿下今rì为何要上奏请求撤销附加盐税了。
关于南阳周边各郡盐价的剧烈波动,群臣虽远在长安却也早有耳闻。尤其是和南阳郡富商巨贾私下有些交情的大臣,更是都接到了不少来函请托,希望他们能暗中向zhōng yāng官署施压,制止或延缓齐国行商们在沿岸码头大肆贩售低价海盐。
接到消息后的一些大臣,认为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随即找到相熟的盐官,甚至私下去信联络当地的相关官吏,试图用些禁止盐船靠岸或借故扣押的小手段给齐国盐商们制造麻烦,让他们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
然而今rì一看,太子殿下似乎对此事有所耳闻,甚至不排除他便是齐国盐商的后台。那些屁股不干净的大臣们,自然心中惊骇不已。他们虽然收了不少好处,甚至有不少大臣本就出身于南阳的世家大族,但若是要为南阳盐商们得罪如rì中天的太子殿下,他们是万万不会犯傻的。
景帝眯着狭长的双眼,似乎正在沉思和斟酌。
丞相袁盎则是面无表情的暗自观察着殿内群臣的表情,他心中其实是愤怒异常的。早在月余前,陛下和太子与他商议如何布局,方能打击南阳富商巨贾一事时,他还觉得有些小题大做。
然而在数rì前,他竟愕然发现zhōng yāng官署的不少大臣已收到了关于打压齐国盐商的请托,并四处找人说项。而当地郡县的某些势力更是直接对齐国盐商动手,不但扣押船舶,还打伤了不少商人和船工。在当地官吏的包庇下,这些恶势力不但没有被处罚,反而愈加变本加厉,对敢于报官的齐国盐商打击报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至此,袁盎终于认同太子殿下的作法,对南阳及周边郡县官商勾结的情形必须多管齐下,彻底整肃一遍。为此他还特意找到大农令曹栾,承诺尽速jīng简zhōng yāng官署及属下各府司冗余官吏,以便减少国库支出。面对袁盎的极大让步,守财奴般吝啬的曹栾最终同意了彻底免除盐业附属赋税的建议,并表示愿意配合皇帝,太子和丞相三人,在朝堂之上支持这项谏言。
“陛下,太子所言甚是。大汉至立国以来,一贯与民生息。至先帝朝更是数度减免租赋,百姓尽皆称颂先帝的仁德爱民。如今陛下励jīng图治,大汉更是仓禀充足,若能以区区千万钱的代价便能让天下万民能买到低价的食盐,实乃大善之举!”袁盎见皇帝沉默不语,自是心领神会,缓缓起身,躬身说道。
殿内群臣见状,惊愕之余开始有些犹豫,历来以袁盎为首的保皇派大臣们更是蠢蠢yù动。
“陛下,臣复议!”大农令曹栾见状,当即躬身道。
群臣见到主管天下银钱租赋的大农令,对这个伤及自身利益的作法都附议了,自然知晓木已成舟。即便是心有不甘的某些大臣,也自知回天乏术。
随着保皇派大臣和大农令属官都起身附议,剩下的大臣们自然也争相恐后的附议。对于能进入朝堂议政的重臣而言,识时务,随大流,不擅自强出头才是为官之道。
景帝对这样的情形,自是极为满意的。他虽贵为大汉天子,但也不能事事**,强硬推动政务。让朝堂之上的各大势力相互制衡,却又维持表面上的和谐,达到政令畅通,这才是真正的帝皇之道。
太子刘彻的进谏被皇帝欣然准奏后,长达三个多时辰的早朝终于结束,早已饥渴难耐的群臣纷纷按部就班的告退而出。
袁盎缓缓而行,他身后的丞相长史孔理则是亦步亦趋。直到行至宫门外,眼见袁盎要上车驾,才急忙上前几步,躬身道:“丞相请恕下官冒昧,殿下今rì作为让下官心生惶恐,还望丞相教我。”
袁盎对此毫无意外,他打量着眼前这个为官数十载,却一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的属下,已有所指道:“某深悉你虽出身南阳孔氏,却从未以权谋私,方才愿提醒你几句。你孔氏一门历代擅长冶炼,如今已是身家巨亿,却莫要试图勾结官府,更莫要牵涉到南阳盐商一事,切记切记!”
袁盎说完便转身上车,只留下若有所思的孔理站在宫门外,在烈rì的烘烤下躬身而立,久久不起。(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
皇家休闲山庄如今已成为大汉权贵们避暑的首选去处,山庄内巧夺天工,造型新颖的临湖别墅群,更是让权贵们眼馋不已。然而僧多粥少下,隐隐成为顶级权贵象征的临湖别墅倒也没几个人敢真的出钱购买。
无yù则刚的老宗正刘通倒是没有丝毫顾忌,花了百万钱的成本价,从刘非手中买下了一幢奢华至极的三层小楼。今年皇帝陛下刚刚带上宫中嫔妃移驾甘泉宫避暑,刘通也便领着府中的一干亲眷,乌泱泱的跑到皇家休闲山庄,得意洋洋的入住别墅。
刘通老爷子年前刚刚过了八十大寿,已是杖朝之年。《礼记?王制》有云“八十杖於朝”,即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实指天子都要对其恭敬之意。尤其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汉朝,作为皇帝的伯父,年老德勋的老爷子若是占着理,手中的拐杖是连皇帝的脑袋也敢敲的。
自从老爷子到了山庄,便时常找来同在山庄避暑的丞相袁盎,御史大夫刘舍和太子太傅卫绾,品茶饮酒,闲谈论道。若是换了他人,自是脱不了私交重臣,结党营私的嫌疑。但是换了老爷子,再加上袁盎等人三朝元老的尊崇地位,即便是窦氏为首的外戚势力都不敢有半分非议。而身负监察百官重任的御史们,更是视而不见,否则他们的顶头上司御史大夫刘舍免不得要给他们小鞋穿。。
今rì老爷子也是找来袁盎三人饮宴,唯一不同的是酒宴上多了一个人——大农令曹栾。袁盎三人见曹栾也受邀列席,心中虽有些疑惑,却也没有太过在意。他们本就是坦荡磊落之人,事无不可对人言,也不在意多个熟人。好歹曹栾也是位列九卿,资历虽浅,但身份倒也够格。
倒是曹栾显得有些局促,他虽掌管天下钱财租赋,端的位高权重,然而比起这几位朝堂元老,一派领袖,实在还有极大的差距。当然他心中的兴奋更是免不了的,刘通老爷子加上袁盎三人,自然算得上大汉最顶级的权贵圈子。曹栾刚刚四十出头,便能踏入这个圈子,实在让他幸福的快晕死过去。只要稍稍传扬出去,不知会羡慕死多少大汉权贵。
曹栾昨夜接到老宗正的请柬,兴奋得彻夜未眠,早早的便来赴宴。待得袁盎三人前来,老宗正已和曹栾喝了半壶清茶。曹栾起身向袁盎三人行过礼,自觉的走到左边,敬陪末席。袁盎三人倒也没有客气,按着规矩入席而坐。
开席后,兴致颇高的刘通老爷子频频举杯,与众人开怀畅饮。曹栾虽极力压下心中的兴奋,但却逃不过老狐狸们的火眼金睛。他们倒也没有丝毫不屑之意,毕竟当年自身也是如此一路行来,华夏的官场文化历来便少不得交际应酬,更少不得长者提携。因此刘通老爷子和袁盎三人非但并未倚老卖老,出言为难曹栾,反而不时和他打趣几句,营造出一派祥和。
酒过三巡之后,曹栾也渐渐适应了酒席上轻松闲逸的气氛,真正的开始享受起美酒佳肴。酒宴上的美酒都是皇帝赐给老爷子的贡酒,菜肴也是老爷子向皇帝陛下讨要来的御厨亲手炮制的,即便是三公九卿寻常时候也享用不到。
酒热正酣之际,府上的内侍缓步走入厅堂,来到老爷子身边低声禀报了几句。老爷子捋了捋胡须,笑着吩咐道:“让人把席案加上吧。”
内侍正要躬身而退,老爷子却仿佛想到了什么,忙叫住内侍,老脸上满是恶趣味的又低声吩咐了几句,才让他下去准备。
片刻后几个侍者小心翼翼的端着席垫和食案,在主席的两侧增加了两个席位。
袁盎四人见状,皆是一愣。宴客之时,这席位的安排可是很讲究的,如今堂上的宾客均是位高权重之人,即便是刘通的嫡子嫡孙,也定然不敢坐在上首。
老爷子见四人面露讶异,倒也不忙解释,只是出言吊吊他们的胃口道:“尚有两位臭(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