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部分阅读
在少府中dú lì设司,形成盈利xìng的dú lì邮政机构,专门用来承载民间业务。如此一来,平民百姓的信件或小物件,传递的速度虽不如zhèng fǔ公文快捷,但至少有通邮的渠道。
有了载货量较大的四轮车驾,再加上未来即将修筑的大量道路,在某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之间初步实现民间通邮并不太难,而且会有极大的收益。
“依着皇儿的法子,一旦民间通邮,所传递信件必是骤然剧增。不但要增加更多邮卒,沿途邮驿也需重新修葺,乃至扩建。如此一来,耗资甚巨啊。”景帝细细看完刘彻呈上的章程,皱着眉头道。
刘彻急忙劝道:“虽耗费不菲,但收益也必极为显著,况且乃是利国利民之举,甚是值当。”
“既然有收益,为何不交由非儿或田胜去办?便如那筑路一般,朝廷不耗费分毫,平白多出连通各郡县的万里坦途。”景帝捋了捋胡须,近年来他见惯了宝贝儿子翻云覆雨的商业手腕,胃口早就养刁了,事事都像做空手套白狼的无本买卖。
刘彻无奈的摇头,道:“这邮政之事,收益倒是其次,儿臣尚有其他考量。
景帝闻言,不由来了兴致,示意刘彻继续解释。
刘彻沉吟片刻,整理好思路,缓缓道:“我大汉边关战事常有,国内也时常发生灾患,每当赈济或进军,无论是运兵或运粮,都是浩大阵仗,往往苦于运力不足,无法及时送达。若是平时用民间通邮的收益,打造出完备的通邮体系,即便少府每年补贴些钱财,也是划算的。遇到战时或灾荒,这邮路上的车驾,牲畜,仆者,便可迅速征调,**为充足运力。这与屯田戍边,藏兵于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此计甚妙!”景帝听罢,不由拍案叫绝,双目熠熠生辉。邮驿制度乃是国之要务,向来都是个吞噬大量财政支出的无底洞。但刘彻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不但让景帝看到了以民养邮的前景,更有加强大汉境内紧急运送物资和人员的能力,实在妙不可言。
良久后,他方才平复下心中的激动,复又问道:“既然民间通邮有这般大用,为何不交由丞相府筹划,交办各府?由少府掌管,是否过于轻率?”
刘彻满脑袋黑线,皇帝老爹明显借国之要务的名头,想办法让国库出钱,说到底就是舍不得从少府私库拿出钱来。
他连忙摆手道:“我大汉如今在父皇治下,虽政治愈发清明,但贪官污吏仍不少,更有些胸无点墨的草包,凭着身家背景,忝居高位。将这个肥差交由他们打理,岂不是事倍功半?”
景帝不由面露不悦之sè,却也无法出言反驳。大汉虽经过文帝和他数十年的励jīng图治,整顿吏治,但只要不彻底改革世袭制和举孝廉的官员选拔,便永远无法做到真正的吏治清明。
他沉思良久,方才长叹道:“也罢,就交由少府来办吧。只是少府乃皇家私库,再掌管民间通邮,若是这邮费过高,怕是有与民争利之嫌啊。若是不在修葺邮驿一项花销过多,倒可以降低邮费,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刘彻心中腹诽不已,皇帝老爹这是典型做了**还要立牌坊。少府与民争利的买卖可从未少做,否则皇室每年哪来的那么多进项供养宗室。单说皇后王娡,每年明面上也只有四千两百石的俸秩,连给宫人的打赏都不够。全靠少府疯狂敛财,才能供宗室享尽荣华。
“父皇实乃仁慈爱民的千古圣君,实在让儿臣汗颜不已。”刘彻忍受着强烈的呕吐感,给皇帝老弟戴高帽,复又咬着牙,满脸肉痛道:“恰好五皇兄rì前曾找儿臣商议,帝国物流每rì都有大量的货物要经直道运往各郡县,免不得要在各驿停留。皇兄生恐占了朝廷的便宜,特意让儿臣代为奏请父皇,希望能出资整葺沿途各驿,还望父皇恩准。”
“如此甚好!诸位皇儿能有这份心意,朕心甚慰!”景帝满意的捋着胡须,颌首笑道:“既是如此,那邮费便能少收些。此举惠及万民,想来诸御史也无话可说了。”
刘彻早已习惯了老刘家这种遗传的无耻xìng格,又好好的拍了一阵马屁,随即告退而出。
翌rì,被刘彻找来商议的刘非,当得知要出钱整葺各大郡县间大道沿途各驿时,几乎没吓晕过去。
根据五里设一邮、十里设一亭、三十里设一驿的邮驿体系计算,各大郡县之间的大道沿途驿站多达数万。即便按照每驿万钱计算,也要好几亿铢铜钱,相当于大汉十分之一的国库年收入。
经过刘非手舞足蹈的计算演示,刘彻方才恍然大悟,了解到自己昨rì对皇帝老爹许下的承诺是多么昂贵。他怀着羞愧的心情,好生安抚下急得上串下跳的刘非,并郑重承诺今后遇事一定三思而行,免得再遭了皇帝老爹的算计。
最终,刘非也只得无奈的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满脸肉痛的给皇帝老爹上奏章,自愿捐出堆积成山的钱财,换来为国分忧的贤王之名。(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
噗!斗大的头颅被远远的劈飞,花白的发辫飞扬,浑浊的双眼来不及闭合,里面写满了恐惧和哀求。无头的尸身喷shè着漫天的血雾,轰然倒地,扬起了尘土。
秦立无奈的看着身旁浑身煞气的羽林将官,面sè有些苍白。这个名为赵立的羽林少年,一丝不苟的执行着上官的军令,只留下羌人部落中的jīng壮俘虏,其余的老弱妇孺尽皆屠杀殆尽,丝毫没有手软。
秦立每当向老人和孩童举起屠刀,心中总会有些不忍,下手时也不由犹豫几分。他甚至觉得赵立比他更有资格姓秦,因为赵立残暴,噬血,毫无恻隐之心。
当秦立在打量着赵立时,赵立也在心中对秦立腹诽不已。这虎贲将官据说是出自将门世家秦氏,原本赵立还兴奋不已,打算从他身上学到些本事,毕竟秦氏的名将世出,关中的热血少年都会心生向往。
谁知自从两百余名虎贲和羽林将官混编的将官团被派出来,执行清剿羌人部落的任务,这秦立的表现实在乏善可陈,不由让赵立失望不已。大汉军中最重军功,平民出身的将士们对入伍镀金的二世祖最为反感。一想到秦立就是此类将门犬子,赵立就感到很不屑。
尤其是当两人分到同一屯,秦立又被任命为屯长时,赵立就更是懊恼。
根据大汉军制,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设屯长,五十人一屯。
安夷将军将将官团的两百人恰好分作四个屯,让他们相互比拼,以军功高低论英雄,并言明会如实上报给太子殿下。
赵立至今还记得太子殿下曾在羽林大营对将士们训话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
如今赵立就觉得自己是狮子,而屯长秦立就是率领他走向失败的绵羊。
“屯长,下刀的时候需用力些,软绵绵的让人看了很不畅快!”赵立见秦立又在发呆,策马靠了上来,幽幽道。
秦立皱着眉头,不悦道:“你砍杀老弱妇孺时,难道没有丝毫恻隐之心,非要斩尽杀绝?若是换做你家的亲人被如此虐杀,又做何感想?!”
“哼!俺爹已战死沙场,俺哥为了给俺寻找吃食,被活活冻死在山上。如今俺便是孤身寡人,对蛮子只有滔天的恨,哪来的恻隐之心?!”赵立脸sè一变,挥手将马刀一甩,让刀身上的污血飞溅出去,用刀尖指着马下正在痛苦呻吟的一个羌人老者,冷哼道:“若是你有恻隐之心,更该干净利落的一刀把他劈死,却不是让他苦痛呻吟。”
言罢,他打马上前,勒紧缰绳,胯下战马高高抬起前蹄。他猛的一放手,战马会意一般的将前蹄狠狠踏在羌人老者的头上。
叭的一声闷响,头颅如同寒瓜一般爆裂开,红白相间的液体四溅,场面极为骇人。赵立却毫不在意,复又挥舞着马刀加入了其他同伴的砍杀行列。
秦立面sè愈加苍白,他死死握住缰绳,手背上青筋爆出。良久后,他抬起头,看着硝烟弥漫,砍杀声震天的羌人营地,无奈的感叹一声,只能收拾起心中的怜悯,挥舞着马刀,纵马狂奔,将遇到的羌人尽数斩杀于马下。
陇西关外的西北草原上,不断上演着灭族的惨剧,大量的羌人部落被清剿,成群的战俘和牲畜用麻绳系着队列,押送到狄道城中。
陇西郡太守吴蒯看着跃跃yù试的属下,微笑道:“别说诸位,便是本官也是眼馋得紧。每个奴隶赏金万钱啊,陛下还真是豪爽。”
陇西诸将不由面露羞赧之sè,这些rì子来,安夷将军公孙歂命人送来的战俘和牲畜尽皆登记造册,算成钱财,留待班师之rì,便可取出自用。而已归附大汉的卑禾侯瓦素各,也是领着卑禾部族的将士大肆掳掠,用战俘和牲畜换取了大量的粮草军械。
此等“奉旨打劫”的好差事,正是军伍之人最乐意执行的军令,即便是身居高位的陇西诸将也不能免俗。
吴蒯自然明白属下的心思,他复又笑道:“陛下早已下旨,让本官辅助清剿关外羌人,可便宜行事。既然汝等都是求战心切,便跟着冯远带上你们帐下的亲卫,也去挣些酒水钱。只是记得莫要贪功,害了将士xìng命,否则严惩不贷!”
诸将闻言大喜,自是连声应诺,纷纷召集麾下的亲卫骑兵,交给冯远率领,前去西北草原打草谷。
他们对冯远的打劫能力丝毫没有怀疑,他当初可惜西北最强大的马贼头子之一,带着区区数百马贼,就连续灭掉了几个实力强悍的羌人部族,连苍狼部落的狼王喀什都是他的刀下亡魂。如今让他带领千余jīng锐铁骑,恐怕最强悍的羌酋都要畏惧几分。
冯远和帐下的几个马贼出身的老兄弟更是亢奋不已。如今他们洗白从军,冯远更是坐到了部校尉的高位,足可说是光耀门楣了。比终rì提心吊胆的马贼生涯不知安逸上多少倍,只不过时常还会感到手痒,如今终于有了名正言顺抢劫杀人的名义,自是满心欢喜。
狄道关城的西门缓缓开启,千余jīng骑呼啸而出,向西疾驰而去,为关外羌人带去了无尽的杀戮和死亡。
关城的东门外,则聚集了大批的衣甲各异,却尽皆满脸横肉,面sè凶悍的捕奴队伍。
自打去年实施边禁,原本以捕奴为生的西北游侠们就失了生计,只得投入豪强家中,做起了私兵。谁知陇西豪强又被朝廷一网打尽,让这些游侠们顿时衣食无着,不少都起了落草为寇的心思。
然而面对朝廷如今驻守在无数塞城的重兵,勉强聚集的乌合之众,也不敢真的干出什么惊天大案,了不得偶尔打家劫舍,而且还不敢随意杀人,免得让官府惦记着要他们的小命。可以说这大半年来,原本习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西北游侠们,过得连丧家之犬都不如。
所幸近rì传出消息,各大关城尽皆要开放边禁,并且高价收取外族奴隶和牲畜。游侠们纷纷自发的组织起大量的捕奴队,赶往关城外,等待着边禁的开放。
眼看城外的捕奴队,吴蒯大手一挥,让门吏开始放行。大量的游侠缓缓经由关城出塞,涌入了chūn暖花开的关外大草原。
不止是狄道城,如今已被汉军牢牢掌控的长城关隘,尽数开启城门。绵延万余里的巍峨长城,如同一个堤坝,数十个小决口处,数以十万计的捕奴人蜂拥而出。其中有自发聚集的游侠,也有各大世家的私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昂贵的奴隶和牲畜,豁出命去也是在所不惜。
羌人自不用说,即便是看似强悍的匈奴人,也抵挡不住疯狂的捕奴队,短短月余,万里关墙外方圆百里的地界,再也看不到任何牧民和牲畜。在这chūn暖花开的时节,水草丰美的关外草原,竟然出现了如此凋敝的景象,实在是百年未见的情形。
云中城内,太守郅都正笑意盈盈的接待着乌桓派来求援的使节,频频举杯敬酒。
乌桓族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末时,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因而得名。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势孤力单,故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若逾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
匈奴去年与汉军数度交锋,尽皆大败,丢失了水草肥美的河南之地和燕北草原。为了满足越冬的需要,对周边其他游牧民族愈发暴戾苛刻,四处劫掠人畜。乌桓诸部更是尽皆惨遭洗劫,整个冬天,冻死饿死的族人不计其数。
乌桓诸部走投无路之下,各部大人齐聚,共同议定派出使节,向汉廷进贡大量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希望能成为臣属之国,谋求庇护。
除了奴隶,乌桓内部的阶级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处于上层的大人、小帅,二是氏族部落成员(zì yóu民)。大人由选举产生,常推“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为大人,死则另选,“无世业相继”,其后裔不能世袭。
可以说,此番乌桓派出的使节,完全能代表乌桓全族的统治阶层。郅都自是重视万分,但他却并未喜形于sè,而是先好生安置乌桓使节,并暗地派快马向皇帝陛下呈上密报,等待诏令。
景帝接到密报后,也是大喜过望。近年来,随着太子刘彻的潜移默化,景帝开始重视外族的情报,对乌桓的内部情况也知晓不少。
乌桓的社会组织形式,分部、邑、落。邑落为部下面的基层组织。每部统辖着数百乃至数千个落。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干落自为一部。落,通常为户之意,每帐户或帐落,少则七八口多则十余口。若干落相聚则为邑。大约每邑约有二三十户,每一邑当有人口一百几十人至二百几十人。
合算起来,如今的乌桓诸部,即便不算奴隶,绝不低于五十万。而这个半牧半耕的民族,可战之兵至少能达到十余万。如能善加利用,实乃一大臂助。
景帝大喜之下,急忙召来太子刘彻,丞相袁盎和骁骑将军秦勇,彻夜商议如何应对。(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乌桓
乌桓山的chūn雨,来得比关中要晚些。由于毗邻燕北,乌桓人不时能从中原汉人手中获取各式农具,逐渐兼营农业。
相对于农耕技术发达的汉人,乌桓人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的。他们只能根据鸟兽孕育哺rǔ的季节,将一年分为四个节气。每当布谷鸟鸣叫时,就开始耕种。
张骞作为此番汉廷出使乌桓的副使,一路行来,刻意打探下,对乌桓人遂又多了几分了解。他不只一次恶意的揣摩,若是将乌桓山周边的布谷鸟全部毒杀,乌桓人是不是都会误了chūn耕。
其实乌桓山气候干冷,真正能种植的农物不多,只有青贰胶投健7〗即糜子,东墙看似蓬草,其实属于葵子一类的作物,至十月熟。
乌桓人自身种植的农物并不是当成主食,而是酿制白酒。当然乌桓白酒和后世的白酒不一样,而是类似于酒酿,酒jīng含量极低。主要原因是乌桓人的酿酒工艺极为粗糙,汉人时常讥笑乌桓人“知作麴蘖”,意思就是他们连酒糟都不会发酵。
之所以称为白酒,是相对中原地区以糯米和黍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和发酵,压榨而成的低度原汁酒——黄酒而言的。在汉初,中原黄酒的酒jīng含量一般在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十八之间,多数品种均呈黄sè或黄中微红sè,故名黄酒。
相比乌桓白酒,黄酒堪称“烈酒”,很受乌桓贵族的追捧。可惜自从汉国开了边禁,乌桓贵族们每rì只能和普通族人一样,饮用淡的出鸟的白酒,这让嗜酒如命的贵族们觉得寒冷的时节愈发难熬。
为投其所好,汉廷此番出使乌桓的使团,光是黄酒就拉了百余车。引领着汉人使团行径的乌桓使节,看着身后浩浩荡荡的车队,心中微微叹息。
他在云中城苦等半月有余,方才被云中太守郅都告知,大汉皇帝派出的使团已然到达云中,可随他前往乌桓山交涉归附事宜。乌桓使节心中多少有些不悦,觉得受到了轻视。他本以为至少能前往长安城,觐见汉国皇帝,能为乌桓贵族们多讨些好处,回去后才好交差。
所幸汉国皇帝赏赐了百余车黄酒,还有不少jīng美的陶瓷用具,糖制品,在乌桓都是些极受追捧的好东西。乌桓使节只能默默祈祷族内大人们喜悦之下,能忘记追究他没能圆满完成使命。
执节的汉使宋远本是大行令属下的治礼郎,jīng通多种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却历来不得重用。只因他对大行令窦浚的所作所为颇有非议,不屑于之同流合污。此番皇帝秘密召其入宫,面授机宜,命他出使乌桓,终于能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着实让他振奋不已。
对于随行的副使张骞,他是极为满意的。这个少年得志的太子心腹,毫无跋扈,更不会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反倒时常刻意亲近,讨教些乌桓人的语言和习俗。
汉廷使团经过半个月的跋涉,终于来到了乌桓诸部的聚居地。此时已是chūn末,大草原上的牧草早已茁壮,放眼望去,辽阔的绿sè原野和湛蓝的天空在尽头相连,而连绵的乌桓山脉宛如黝黑的利刃,将试图延伸到天边的归喇里河拦腰截断。
远处的山谷前,早已得到传讯的乌桓诸部大人和小帅们,尽皆率众出迎。
望着乌泱泱的人群,汉使宋远心中暗喜,脸上却不动声sè。他高高举起代表大汉天子的符节,领着使团缓缓向前行进。
乌桓贵族们按照草原的习俗,纷纷单膝跪地迎接强者的到来。
满头白发的老者用生硬的汉话出言道:“薄奚部忽都代乌桓二十六部恭迎汉国使臣。”
宋远对乌桓贵族谦卑的态度很是满意,他点点头,勒住缰绳,俯瞰着马下的众人朗声道:“既然尔等有心归附大汉,今后咱们也算同殿为臣,无需多礼。还烦请忽都大人召集各部大人前往大帐,天子有诏令颁下!”
忽都连忙应诺,他扭头向身后的乌桓贵族们叽里咕噜的说了几句,随即安排人好生安置汉国使团,并亲自引领宋远和副使张骞来到他的大帐。其余的诸部大人也亦步亦趋的跟在他们的身后,随之进了大帐。
薄奚部是乌桓实力最为强大的部落,即便不算奴隶,也有七八万的乌桓族人。对于总人口只有五十余万的乌桓部族而言,薄奚部实在是当之无愧的领袖,因此他们对忽都出面代表诸部迎接汉使没有丝毫异议。
宋远对乌桓族内的事务也颇有了解,只有乌桓诸部跪迎时,他展现必要的高姿态,以展现大汉的权威。自从下了马,他便与忽都愉快的攀谈起来。待得众人进了大帐,两人已有几分熟稔的感觉。
待得乌桓诸部大人都进入了大帐,忽都用乌桓语吩咐了几句,大意就是让众人跪伏在地,听汉使宣读汉国皇帝的旨意。能听懂乌桓语的宋远微微一笑,忽都对汉人礼仪都会事先了解,也许确有归附的诚意。
乌桓诸部大人纷纷跪伏在地,少数几个面露不甘之sè,但在忽都恶狠狠的逼视下,也不得不依言而行。冷眼旁观的张骞默默将这几人的面容记下,列为今后需重点防范的对象。
忽都见众人都已跪伏,自己也转身面向宋远,跪倒在地。宋元随即从怀中取出圣旨,朗声宣读了起来。
考虑到乌桓贵族的理解能力和豪爽的xìng情,景帝的旨意写得很简单直接。
首先,将乌桓各部大人尽皆封侯,所属小帅皆为都尉。当然,他们在本民族中仍称大人、邑帅,朝廷所赐封号与原有称号并行。大人和小帅均有乌桓族人自行选定,需要册封时,只要派人上报朝廷,定然尽速批复。
其次,允许获得册封的乌桓贵族及其家眷加入汉籍,若是有意前往长安居住者,赐予宅邸田地,还有大量赏赐以供花销。而贵族子弟可以入朝求学,列入士族,将来可以获得官身。
再次,将乌桓列为大汉属国,每岁需得遣使入朝进贡,不得有丝毫迟滞。大汉有义务荫蔽乌桓,使其免遭异族的欺压;而作为从属,乌桓各部对大汉天子的诏令不得有丝毫违背,必要时需得出兵协同汉军作战。
最后,大汉将在上谷和右北平两郡所屯守的长城关隘向乌桓各部开放边禁,允许他们用奴隶和牲畜换取大量的美酒,陶瓷,糖制品,甚至是粮草和兵械。
待宋远宣读完毕,帐内的众人除了忽都和少数几人满脸惊喜,其余的各部首领都是毫无反应。忽都眼见宋远的脸sè有些难看,随即反应过来,急忙解释道:“使节勿怪,他们可听不懂汉话。。。。。。”
宋远闻言,不由哑然失笑。显然除了忽都外,学过汉话的乌桓贵族恐怕少之又少。他有心将诏书交由忽都代为传译,但转念一想,照着忽都的汉语水准,恐怕是不识字的。宋远只得捧着诏书,复又用乌桓语自行宣读了一遍。
这次宣读完毕,整个大帐内陡然热闹起来,乌桓首领们尽皆欢呼出声。
对于诏令的前两项,大多数贵族们压根没太在意。汉朝的官职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吸引力。至于迁居长安,更是提不起兴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虽然常听人说起长安的繁华,但他们还是更愿意呆在乌桓山,故土难离嘛。
真正让他们兴奋的是后两项。
狩猎在乌桓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野兽中的虎、豹、貂皮本就是向匈奴缴纳贡献和与汉关市贸易的重要物品。如今用来进贡给汉国皇帝,换来荫蔽,实在是划算的很。至于要出兵协同汉军作战,他们也毫无疑义。反正如今都被匈奴人逼得走投无路了,自然要归附大汉。
在弱肉强食的大草原,服从强者是天经地义的,从前匈奴人也没少征调乌桓族人为他们征讨四方。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匈奴人过于残暴苛刻,乌桓部族到如今还不敢兴起反抗的念头。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势孤力单,故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若逾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近百年来,乌桓人都忍了。可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去年冬天匈奴人大肆的烧杀掳掠,饿死冻死的乌桓人不计其数。面对灭族的前景,乌桓人自然忍无可忍,起而抗争是必然的。
如今只要大汉肯出兵攻击匈奴人,乌桓定要举族响应,根本不需要大汉皇帝强制下诏督促。
最后一项才让乌桓贵族们喜不自禁,且不说美酒和jīng美器物历来被他们追捧。主要是大汉开放关市,甚至许诺能换取粮草和兵械,这是他们最为重视的。
论起弓马骑shè,乌桓骑shè不必匈奴铁骑差上半分。然而游牧民族不擅于冶炼,匈奴人能从西域诸国或者附属的部族大肆掠夺金属和兵械,乌桓人却只能偶尔用高价从**的行商手中获取少量金属制品。两相比较之下,高低立现,这也是近百年来乌桓部族一直默默忍受匈奴人残暴统治的主要原因。
乌桓山紧靠燕北长城,从上谷和右北平所辖长城关隘,到乌桓部族聚集地,不过区区数rì的路程。只要汉国肯开放关市,用粮草和兵械换取奴隶和牲畜,乌桓各部短时间便能组织起十余万jīng锐骑shè。即便不能横扫匈奴左部,也能与匈奴左贤王麾下铁骑分庭抗礼,让他不敢进入乌桓山脉半步。
张骞面无表情的扫视着兴奋得满脸cháo红乌桓首领们,心中戏谑不已。自从重创中原诸侯后,太子殿下已然扩大了新型冶炼作坊的规模。太原郡和梁国周边的优质石炭(煤)源源不绝的运往长安,而大汉各地,尤其是巴蜀两郡出产的生铁也都被大肆购入,回炉重铸。
如今包括虎贲和中垒jīng骑的兵械都已经过汰换,戍守长安的南北两军也即将开始更换兵械。换下的大量废旧兵械,除了少数如强弩之类利器需要销毁,大多将被运往边郡,从捕奴队手中换取奴隶和牲畜。
在张骞的眼中,乌桓诸部就是太子殿下所谓的傻缺。用大量的奴隶和牲畜,换取汉军的废旧兵器,复又替大汉抗击匈奴,掠夺更多的奴隶和牲畜,换取更多的废旧军械,实在有趣得紧。(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
西汉文景两朝,尽管儒学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但却是黄老之学盛行并达到鼎盛的时期。同时,此时又是内道家向儒家擅变的开始。占统治地位的道家跟儒家在某些问题的交锋中已处于下风,而儒家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并占有一定的优势。
儒家大一统和君权受命于天的思想,自然能引起皇帝和皇权至上的保皇党的极大兴趣。景帝时常利用辕固生为首的儒家朝臣与保守派大臣们展开了一系列辩论。
这rì,下了早朝的景帝闲来无事,在未央宫的侧殿摆下御前讲席,也便是后世所谓的经筵,专门让博士或颇有见地的重臣为帝王讲论经史。
刘彻对今rì的议题颇有兴致,也便列席旁听。因为根据皇帝老爹的预先透露,此番要让儒道两家辩论“汤武革命”是“受命”还是“篡弑”。刘彻心中兴奋不已,这便是闻名后世的“辕生之辩”,实在应该好好观摩一番。
不得不说,这御前讲席还真有几分后世辩论会的味道,儒道两家的朝臣分列两侧,相视而坐,神sè淡然的等着主席上的皇帝陛下抛出议题。至于他们心中是否像表面上这般平静,刘彻就不得而知了。
依照常理,太子刘彻原本也应位列侧席,但景帝今rì特意为他在主席旁设了个稍微小些的桌案。很显然,景帝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儿子参与到此番辩论中,一旦刘彻参与辩论,不管支持哪方论点,另一方的大臣恐怕都得暗自掂量,甚至不敢畅所yù言了。何况作为储君,大汉未来的帝皇,必须保持超然的态度,不应卷入学派争斗中。
刘彻对皇帝老爹这种周详谨慎的处世态度敬佩不已,历史上的汉武帝就是亲身上阵,硬顶着窦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为儒家摇旗呐喊,差点连皇位都丢了,实在是极为莽撞的举动。
待景帝抛出议题,群臣先是沉默了片刻,仔细斟酌用语,毕竟“革命”和“篡弑”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可不能随意论述。
所幸汉初的学术风气比较开放,隐隐恢复了少许chūn秋战国时的**言风,道家的代表人物侍中黄铨缓缓起身,预先定义道:“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
正对着他的博士辕固生闻言,双眉一扬,起身反驳道:“黄侍中此言差矣。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
“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黄铨摇摇头,质问道:“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
辕固生犹豫片刻,露出豁出xìng命的神sè,慷慨激昂的反问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我朝高祖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
殿内众臣闻言尽皆面sè大变,心想这辕固生是不要命了,好好的辩论硬把高祖皇帝扯了进来,莫不是疯了不成?!
黄铨也是冷汗直冒,愣在当场,不敢回答。
若是他承认辕固生有理,便是等于认同了儒家先贤孟子关于桀纣失民心而失天下,汤武得民心而得天下,汤伐弑是为百姓复仇,武王伐纣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君主不行仁义,残害百姓就是一夫而已,民可杀之的论述。那将来万一大汉的皇帝出现了暴君昏君,难道百姓也应当谋逆不成?
若是他出言驳斥辕固生,便等于认为高祖皇帝的帝王来路不正,这大汉皇朝也便失去了统治天下的正当xìng。这种言论实在是大逆不道,即便皇帝陛下不追究,若是传扬出去,也足以让他被所有大汉权贵唾弃。
景帝不经意的皱了皱眉头,随即摆摆手,云淡风轻道:“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
见皇帝发话,众臣方才暗自松了一口气。惊吓过后,殿内众人都有些心不在焉,景帝也是兴致不高,随即草草结束了御前讲席。
待众臣尽皆告退而出,景帝看着身旁的太子刘彻,幽幽问道:“皇儿以为如何?”
刘彻避重就轻的微笑道:“相信经此一事,今后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景帝伸出大手,轻轻拍了拍刘彻的小脑袋,笑骂道:“莫要顾左右而言他,你应当明白朕所问何事。”
刘彻挠挠头,心知若不实话实说,皇帝老爹是不会放过他的,只好收起惫懒的神情,认真道:“儒家治世思想虽好,但如今的大多儒生却过于刚硬,显得有些自负。想来是儒家历来不得当政者赏识,眼见父皇隐有重用之意,便颇有些急于表现,甚至不惜贬低诸子百家,尤其是对黄老之学,更是极为排斥,实在有违孔夫子兼容并蓄的本意。”
景帝眼中满是欣慰,颌首笑道:“皇儿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地,实属不易。朕也想将儒家治国的jīng髓纳入朝堂,然而如今的儒生,却大多不谙处世之道。这辕固生,更是连太后都得罪了,实在不堪大用。”
刘彻心知皇帝老爹说的都是事实,辕固生虽然是当世儒学大家,却丝毫不通为人处世之道,实在让人无奈得紧。
至于辕固生得罪窦太后的事情,其实是很无厘头的。
崇尚黄老之术的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曾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
辕固生毫不迟疑的答道:“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
太后不由有些恼怒,冷笑道:“老子乃是圣人,圣人的著作在你眼里便是如此不堪?”
辕固生沉默片刻,随即答道:“老子算不得圣人,顶多算是半圣。”
太后眉毛一扬,面sèyīn沉的问道:“若老子算不得圣人,那古外今来还有谁敢称圣?”
“古往今来,以治学明理而能称圣者,唯有孔夫子一人耳!”辕固生满脸骄傲的神情,缓缓道。
窦太后怒极反笑,戏谑道:“是啊,只有你们儒家的孔子是圣人,道家的经典又怎能比得上你们儒家管制犯人似的诗书呢?!”
窦太后出身卑微,打小也没机会读书,自知辩论不过学识渊博的辕固生。她气急败坏之下,索xìng命人将让辕固生扔到兽圈中,让他徒手刺杀野猪。
景帝闻讯后,不敢违背太后的懿旨,却有不想让辕固生白白送死,只得命人给予他锋利的兵器。辕固生只得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幸好一刺正中野猪的心脏,这才捡回一条老命。
太后知道后,默然无语,却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
在刘彻看来,辕固生实在是有取死之道。这样的腐儒连崇尚无为而治的老太后都气得要弄死他,即便学问再高,也不可能担负起振兴儒学的使命。
在chūn秋战国时期,儒家其实只是个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小流派。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原本倒是想重用儒家,可惜他们又不识时务的提出要恢复分封制,逼得秦始皇坑杀了大量的儒生。
好不容易到了汉初,学风开放,儒学渐渐有了起sè。文景两代帝皇又想增强皇权,大量启用儒生,谁知他们又开始故态萌生,还未占到绝对的优势地位,又开始排挤其他学派。甚至对于大汉立为国策的黄老之术都是极力贬低,实在很不识趣。
刘彻作为穿越众,是万万不会学历史上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即便那是董仲舒篡改后的“外儒内法”的假儒(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
有了载货量较大的四轮车驾,再加上未来即将修筑的大量道路,在某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之间初步实现民间通邮并不太难,而且会有极大的收益。
“依着皇儿的法子,一旦民间通邮,所传递信件必是骤然剧增。不但要增加更多邮卒,沿途邮驿也需重新修葺,乃至扩建。如此一来,耗资甚巨啊。”景帝细细看完刘彻呈上的章程,皱着眉头道。
刘彻急忙劝道:“虽耗费不菲,但收益也必极为显著,况且乃是利国利民之举,甚是值当。”
“既然有收益,为何不交由非儿或田胜去办?便如那筑路一般,朝廷不耗费分毫,平白多出连通各郡县的万里坦途。”景帝捋了捋胡须,近年来他见惯了宝贝儿子翻云覆雨的商业手腕,胃口早就养刁了,事事都像做空手套白狼的无本买卖。
刘彻无奈的摇头,道:“这邮政之事,收益倒是其次,儿臣尚有其他考量。
景帝闻言,不由来了兴致,示意刘彻继续解释。
刘彻沉吟片刻,整理好思路,缓缓道:“我大汉边关战事常有,国内也时常发生灾患,每当赈济或进军,无论是运兵或运粮,都是浩大阵仗,往往苦于运力不足,无法及时送达。若是平时用民间通邮的收益,打造出完备的通邮体系,即便少府每年补贴些钱财,也是划算的。遇到战时或灾荒,这邮路上的车驾,牲畜,仆者,便可迅速征调,**为充足运力。这与屯田戍边,藏兵于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此计甚妙!”景帝听罢,不由拍案叫绝,双目熠熠生辉。邮驿制度乃是国之要务,向来都是个吞噬大量财政支出的无底洞。但刘彻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不但让景帝看到了以民养邮的前景,更有加强大汉境内紧急运送物资和人员的能力,实在妙不可言。
良久后,他方才平复下心中的激动,复又问道:“既然民间通邮有这般大用,为何不交由丞相府筹划,交办各府?由少府掌管,是否过于轻率?”
刘彻满脑袋黑线,皇帝老爹明显借国之要务的名头,想办法让国库出钱,说到底就是舍不得从少府私库拿出钱来。
他连忙摆手道:“我大汉如今在父皇治下,虽政治愈发清明,但贪官污吏仍不少,更有些胸无点墨的草包,凭着身家背景,忝居高位。将这个肥差交由他们打理,岂不是事倍功半?”
景帝不由面露不悦之sè,却也无法出言反驳。大汉虽经过文帝和他数十年的励jīng图治,整顿吏治,但只要不彻底改革世袭制和举孝廉的官员选拔,便永远无法做到真正的吏治清明。
他沉思良久,方才长叹道:“也罢,就交由少府来办吧。只是少府乃皇家私库,再掌管民间通邮,若是这邮费过高,怕是有与民争利之嫌啊。若是不在修葺邮驿一项花销过多,倒可以降低邮费,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刘彻心中腹诽不已,皇帝老爹这是典型做了**还要立牌坊。少府与民争利的买卖可从未少做,否则皇室每年哪来的那么多进项供养宗室。单说皇后王娡,每年明面上也只有四千两百石的俸秩,连给宫人的打赏都不够。全靠少府疯狂敛财,才能供宗室享尽荣华。
“父皇实乃仁慈爱民的千古圣君,实在让儿臣汗颜不已。”刘彻忍受着强烈的呕吐感,给皇帝老弟戴高帽,复又咬着牙,满脸肉痛道:“恰好五皇兄rì前曾找儿臣商议,帝国物流每rì都有大量的货物要经直道运往各郡县,免不得要在各驿停留。皇兄生恐占了朝廷的便宜,特意让儿臣代为奏请父皇,希望能出资整葺沿途各驿,还望父皇恩准。”
“如此甚好!诸位皇儿能有这份心意,朕心甚慰!”景帝满意的捋着胡须,颌首笑道:“既是如此,那邮费便能少收些。此举惠及万民,想来诸御史也无话可说了。”
刘彻早已习惯了老刘家这种遗传的无耻xìng格,又好好的拍了一阵马屁,随即告退而出。
翌rì,被刘彻找来商议的刘非,当得知要出钱整葺各大郡县间大道沿途各驿时,几乎没吓晕过去。
根据五里设一邮、十里设一亭、三十里设一驿的邮驿体系计算,各大郡县之间的大道沿途驿站多达数万。即便按照每驿万钱计算,也要好几亿铢铜钱,相当于大汉十分之一的国库年收入。
经过刘非手舞足蹈的计算演示,刘彻方才恍然大悟,了解到自己昨rì对皇帝老爹许下的承诺是多么昂贵。他怀着羞愧的心情,好生安抚下急得上串下跳的刘非,并郑重承诺今后遇事一定三思而行,免得再遭了皇帝老爹的算计。
最终,刘非也只得无奈的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满脸肉痛的给皇帝老爹上奏章,自愿捐出堆积成山的钱财,换来为国分忧的贤王之名。(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
噗!斗大的头颅被远远的劈飞,花白的发辫飞扬,浑浊的双眼来不及闭合,里面写满了恐惧和哀求。无头的尸身喷shè着漫天的血雾,轰然倒地,扬起了尘土。
秦立无奈的看着身旁浑身煞气的羽林将官,面sè有些苍白。这个名为赵立的羽林少年,一丝不苟的执行着上官的军令,只留下羌人部落中的jīng壮俘虏,其余的老弱妇孺尽皆屠杀殆尽,丝毫没有手软。
秦立每当向老人和孩童举起屠刀,心中总会有些不忍,下手时也不由犹豫几分。他甚至觉得赵立比他更有资格姓秦,因为赵立残暴,噬血,毫无恻隐之心。
当秦立在打量着赵立时,赵立也在心中对秦立腹诽不已。这虎贲将官据说是出自将门世家秦氏,原本赵立还兴奋不已,打算从他身上学到些本事,毕竟秦氏的名将世出,关中的热血少年都会心生向往。
谁知自从两百余名虎贲和羽林将官混编的将官团被派出来,执行清剿羌人部落的任务,这秦立的表现实在乏善可陈,不由让赵立失望不已。大汉军中最重军功,平民出身的将士们对入伍镀金的二世祖最为反感。一想到秦立就是此类将门犬子,赵立就感到很不屑。
尤其是当两人分到同一屯,秦立又被任命为屯长时,赵立就更是懊恼。
根据大汉军制,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设屯长,五十人一屯。
安夷将军将将官团的两百人恰好分作四个屯,让他们相互比拼,以军功高低论英雄,并言明会如实上报给太子殿下。
赵立至今还记得太子殿下曾在羽林大营对将士们训话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
如今赵立就觉得自己是狮子,而屯长秦立就是率领他走向失败的绵羊。
“屯长,下刀的时候需用力些,软绵绵的让人看了很不畅快!”赵立见秦立又在发呆,策马靠了上来,幽幽道。
秦立皱着眉头,不悦道:“你砍杀老弱妇孺时,难道没有丝毫恻隐之心,非要斩尽杀绝?若是换做你家的亲人被如此虐杀,又做何感想?!”
“哼!俺爹已战死沙场,俺哥为了给俺寻找吃食,被活活冻死在山上。如今俺便是孤身寡人,对蛮子只有滔天的恨,哪来的恻隐之心?!”赵立脸sè一变,挥手将马刀一甩,让刀身上的污血飞溅出去,用刀尖指着马下正在痛苦呻吟的一个羌人老者,冷哼道:“若是你有恻隐之心,更该干净利落的一刀把他劈死,却不是让他苦痛呻吟。”
言罢,他打马上前,勒紧缰绳,胯下战马高高抬起前蹄。他猛的一放手,战马会意一般的将前蹄狠狠踏在羌人老者的头上。
叭的一声闷响,头颅如同寒瓜一般爆裂开,红白相间的液体四溅,场面极为骇人。赵立却毫不在意,复又挥舞着马刀加入了其他同伴的砍杀行列。
秦立面sè愈加苍白,他死死握住缰绳,手背上青筋爆出。良久后,他抬起头,看着硝烟弥漫,砍杀声震天的羌人营地,无奈的感叹一声,只能收拾起心中的怜悯,挥舞着马刀,纵马狂奔,将遇到的羌人尽数斩杀于马下。
陇西关外的西北草原上,不断上演着灭族的惨剧,大量的羌人部落被清剿,成群的战俘和牲畜用麻绳系着队列,押送到狄道城中。
陇西郡太守吴蒯看着跃跃yù试的属下,微笑道:“别说诸位,便是本官也是眼馋得紧。每个奴隶赏金万钱啊,陛下还真是豪爽。”
陇西诸将不由面露羞赧之sè,这些rì子来,安夷将军公孙歂命人送来的战俘和牲畜尽皆登记造册,算成钱财,留待班师之rì,便可取出自用。而已归附大汉的卑禾侯瓦素各,也是领着卑禾部族的将士大肆掳掠,用战俘和牲畜换取了大量的粮草军械。
此等“奉旨打劫”的好差事,正是军伍之人最乐意执行的军令,即便是身居高位的陇西诸将也不能免俗。
吴蒯自然明白属下的心思,他复又笑道:“陛下早已下旨,让本官辅助清剿关外羌人,可便宜行事。既然汝等都是求战心切,便跟着冯远带上你们帐下的亲卫,也去挣些酒水钱。只是记得莫要贪功,害了将士xìng命,否则严惩不贷!”
诸将闻言大喜,自是连声应诺,纷纷召集麾下的亲卫骑兵,交给冯远率领,前去西北草原打草谷。
他们对冯远的打劫能力丝毫没有怀疑,他当初可惜西北最强大的马贼头子之一,带着区区数百马贼,就连续灭掉了几个实力强悍的羌人部族,连苍狼部落的狼王喀什都是他的刀下亡魂。如今让他带领千余jīng锐铁骑,恐怕最强悍的羌酋都要畏惧几分。
冯远和帐下的几个马贼出身的老兄弟更是亢奋不已。如今他们洗白从军,冯远更是坐到了部校尉的高位,足可说是光耀门楣了。比终rì提心吊胆的马贼生涯不知安逸上多少倍,只不过时常还会感到手痒,如今终于有了名正言顺抢劫杀人的名义,自是满心欢喜。
狄道关城的西门缓缓开启,千余jīng骑呼啸而出,向西疾驰而去,为关外羌人带去了无尽的杀戮和死亡。
关城的东门外,则聚集了大批的衣甲各异,却尽皆满脸横肉,面sè凶悍的捕奴队伍。
自打去年实施边禁,原本以捕奴为生的西北游侠们就失了生计,只得投入豪强家中,做起了私兵。谁知陇西豪强又被朝廷一网打尽,让这些游侠们顿时衣食无着,不少都起了落草为寇的心思。
然而面对朝廷如今驻守在无数塞城的重兵,勉强聚集的乌合之众,也不敢真的干出什么惊天大案,了不得偶尔打家劫舍,而且还不敢随意杀人,免得让官府惦记着要他们的小命。可以说这大半年来,原本习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西北游侠们,过得连丧家之犬都不如。
所幸近rì传出消息,各大关城尽皆要开放边禁,并且高价收取外族奴隶和牲畜。游侠们纷纷自发的组织起大量的捕奴队,赶往关城外,等待着边禁的开放。
眼看城外的捕奴队,吴蒯大手一挥,让门吏开始放行。大量的游侠缓缓经由关城出塞,涌入了chūn暖花开的关外大草原。
不止是狄道城,如今已被汉军牢牢掌控的长城关隘,尽数开启城门。绵延万余里的巍峨长城,如同一个堤坝,数十个小决口处,数以十万计的捕奴人蜂拥而出。其中有自发聚集的游侠,也有各大世家的私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昂贵的奴隶和牲畜,豁出命去也是在所不惜。
羌人自不用说,即便是看似强悍的匈奴人,也抵挡不住疯狂的捕奴队,短短月余,万里关墙外方圆百里的地界,再也看不到任何牧民和牲畜。在这chūn暖花开的时节,水草丰美的关外草原,竟然出现了如此凋敝的景象,实在是百年未见的情形。
云中城内,太守郅都正笑意盈盈的接待着乌桓派来求援的使节,频频举杯敬酒。
乌桓族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末时,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因而得名。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势孤力单,故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若逾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
匈奴去年与汉军数度交锋,尽皆大败,丢失了水草肥美的河南之地和燕北草原。为了满足越冬的需要,对周边其他游牧民族愈发暴戾苛刻,四处劫掠人畜。乌桓诸部更是尽皆惨遭洗劫,整个冬天,冻死饿死的族人不计其数。
乌桓诸部走投无路之下,各部大人齐聚,共同议定派出使节,向汉廷进贡大量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希望能成为臣属之国,谋求庇护。
除了奴隶,乌桓内部的阶级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处于上层的大人、小帅,二是氏族部落成员(zì yóu民)。大人由选举产生,常推“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为大人,死则另选,“无世业相继”,其后裔不能世袭。
可以说,此番乌桓派出的使节,完全能代表乌桓全族的统治阶层。郅都自是重视万分,但他却并未喜形于sè,而是先好生安置乌桓使节,并暗地派快马向皇帝陛下呈上密报,等待诏令。
景帝接到密报后,也是大喜过望。近年来,随着太子刘彻的潜移默化,景帝开始重视外族的情报,对乌桓的内部情况也知晓不少。
乌桓的社会组织形式,分部、邑、落。邑落为部下面的基层组织。每部统辖着数百乃至数千个落。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干落自为一部。落,通常为户之意,每帐户或帐落,少则七八口多则十余口。若干落相聚则为邑。大约每邑约有二三十户,每一邑当有人口一百几十人至二百几十人。
合算起来,如今的乌桓诸部,即便不算奴隶,绝不低于五十万。而这个半牧半耕的民族,可战之兵至少能达到十余万。如能善加利用,实乃一大臂助。
景帝大喜之下,急忙召来太子刘彻,丞相袁盎和骁骑将军秦勇,彻夜商议如何应对。(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乌桓
乌桓山的chūn雨,来得比关中要晚些。由于毗邻燕北,乌桓人不时能从中原汉人手中获取各式农具,逐渐兼营农业。
相对于农耕技术发达的汉人,乌桓人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的。他们只能根据鸟兽孕育哺rǔ的季节,将一年分为四个节气。每当布谷鸟鸣叫时,就开始耕种。
张骞作为此番汉廷出使乌桓的副使,一路行来,刻意打探下,对乌桓人遂又多了几分了解。他不只一次恶意的揣摩,若是将乌桓山周边的布谷鸟全部毒杀,乌桓人是不是都会误了chūn耕。
其实乌桓山气候干冷,真正能种植的农物不多,只有青贰胶投健7〗即糜子,东墙看似蓬草,其实属于葵子一类的作物,至十月熟。
乌桓人自身种植的农物并不是当成主食,而是酿制白酒。当然乌桓白酒和后世的白酒不一样,而是类似于酒酿,酒jīng含量极低。主要原因是乌桓人的酿酒工艺极为粗糙,汉人时常讥笑乌桓人“知作麴蘖”,意思就是他们连酒糟都不会发酵。
之所以称为白酒,是相对中原地区以糯米和黍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和发酵,压榨而成的低度原汁酒——黄酒而言的。在汉初,中原黄酒的酒jīng含量一般在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十八之间,多数品种均呈黄sè或黄中微红sè,故名黄酒。
相比乌桓白酒,黄酒堪称“烈酒”,很受乌桓贵族的追捧。可惜自从汉国开了边禁,乌桓贵族们每rì只能和普通族人一样,饮用淡的出鸟的白酒,这让嗜酒如命的贵族们觉得寒冷的时节愈发难熬。
为投其所好,汉廷此番出使乌桓的使团,光是黄酒就拉了百余车。引领着汉人使团行径的乌桓使节,看着身后浩浩荡荡的车队,心中微微叹息。
他在云中城苦等半月有余,方才被云中太守郅都告知,大汉皇帝派出的使团已然到达云中,可随他前往乌桓山交涉归附事宜。乌桓使节心中多少有些不悦,觉得受到了轻视。他本以为至少能前往长安城,觐见汉国皇帝,能为乌桓贵族们多讨些好处,回去后才好交差。
所幸汉国皇帝赏赐了百余车黄酒,还有不少jīng美的陶瓷用具,糖制品,在乌桓都是些极受追捧的好东西。乌桓使节只能默默祈祷族内大人们喜悦之下,能忘记追究他没能圆满完成使命。
执节的汉使宋远本是大行令属下的治礼郎,jīng通多种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却历来不得重用。只因他对大行令窦浚的所作所为颇有非议,不屑于之同流合污。此番皇帝秘密召其入宫,面授机宜,命他出使乌桓,终于能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着实让他振奋不已。
对于随行的副使张骞,他是极为满意的。这个少年得志的太子心腹,毫无跋扈,更不会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反倒时常刻意亲近,讨教些乌桓人的语言和习俗。
汉廷使团经过半个月的跋涉,终于来到了乌桓诸部的聚居地。此时已是chūn末,大草原上的牧草早已茁壮,放眼望去,辽阔的绿sè原野和湛蓝的天空在尽头相连,而连绵的乌桓山脉宛如黝黑的利刃,将试图延伸到天边的归喇里河拦腰截断。
远处的山谷前,早已得到传讯的乌桓诸部大人和小帅们,尽皆率众出迎。
望着乌泱泱的人群,汉使宋远心中暗喜,脸上却不动声sè。他高高举起代表大汉天子的符节,领着使团缓缓向前行进。
乌桓贵族们按照草原的习俗,纷纷单膝跪地迎接强者的到来。
满头白发的老者用生硬的汉话出言道:“薄奚部忽都代乌桓二十六部恭迎汉国使臣。”
宋远对乌桓贵族谦卑的态度很是满意,他点点头,勒住缰绳,俯瞰着马下的众人朗声道:“既然尔等有心归附大汉,今后咱们也算同殿为臣,无需多礼。还烦请忽都大人召集各部大人前往大帐,天子有诏令颁下!”
忽都连忙应诺,他扭头向身后的乌桓贵族们叽里咕噜的说了几句,随即安排人好生安置汉国使团,并亲自引领宋远和副使张骞来到他的大帐。其余的诸部大人也亦步亦趋的跟在他们的身后,随之进了大帐。
薄奚部是乌桓实力最为强大的部落,即便不算奴隶,也有七八万的乌桓族人。对于总人口只有五十余万的乌桓部族而言,薄奚部实在是当之无愧的领袖,因此他们对忽都出面代表诸部迎接汉使没有丝毫异议。
宋远对乌桓族内的事务也颇有了解,只有乌桓诸部跪迎时,他展现必要的高姿态,以展现大汉的权威。自从下了马,他便与忽都愉快的攀谈起来。待得众人进了大帐,两人已有几分熟稔的感觉。
待得乌桓诸部大人都进入了大帐,忽都用乌桓语吩咐了几句,大意就是让众人跪伏在地,听汉使宣读汉国皇帝的旨意。能听懂乌桓语的宋远微微一笑,忽都对汉人礼仪都会事先了解,也许确有归附的诚意。
乌桓诸部大人纷纷跪伏在地,少数几个面露不甘之sè,但在忽都恶狠狠的逼视下,也不得不依言而行。冷眼旁观的张骞默默将这几人的面容记下,列为今后需重点防范的对象。
忽都见众人都已跪伏,自己也转身面向宋远,跪倒在地。宋元随即从怀中取出圣旨,朗声宣读了起来。
考虑到乌桓贵族的理解能力和豪爽的xìng情,景帝的旨意写得很简单直接。
首先,将乌桓各部大人尽皆封侯,所属小帅皆为都尉。当然,他们在本民族中仍称大人、邑帅,朝廷所赐封号与原有称号并行。大人和小帅均有乌桓族人自行选定,需要册封时,只要派人上报朝廷,定然尽速批复。
其次,允许获得册封的乌桓贵族及其家眷加入汉籍,若是有意前往长安居住者,赐予宅邸田地,还有大量赏赐以供花销。而贵族子弟可以入朝求学,列入士族,将来可以获得官身。
再次,将乌桓列为大汉属国,每岁需得遣使入朝进贡,不得有丝毫迟滞。大汉有义务荫蔽乌桓,使其免遭异族的欺压;而作为从属,乌桓各部对大汉天子的诏令不得有丝毫违背,必要时需得出兵协同汉军作战。
最后,大汉将在上谷和右北平两郡所屯守的长城关隘向乌桓各部开放边禁,允许他们用奴隶和牲畜换取大量的美酒,陶瓷,糖制品,甚至是粮草和兵械。
待宋远宣读完毕,帐内的众人除了忽都和少数几人满脸惊喜,其余的各部首领都是毫无反应。忽都眼见宋远的脸sè有些难看,随即反应过来,急忙解释道:“使节勿怪,他们可听不懂汉话。。。。。。”
宋远闻言,不由哑然失笑。显然除了忽都外,学过汉话的乌桓贵族恐怕少之又少。他有心将诏书交由忽都代为传译,但转念一想,照着忽都的汉语水准,恐怕是不识字的。宋远只得捧着诏书,复又用乌桓语自行宣读了一遍。
这次宣读完毕,整个大帐内陡然热闹起来,乌桓首领们尽皆欢呼出声。
对于诏令的前两项,大多数贵族们压根没太在意。汉朝的官职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吸引力。至于迁居长安,更是提不起兴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虽然常听人说起长安的繁华,但他们还是更愿意呆在乌桓山,故土难离嘛。
真正让他们兴奋的是后两项。
狩猎在乌桓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野兽中的虎、豹、貂皮本就是向匈奴缴纳贡献和与汉关市贸易的重要物品。如今用来进贡给汉国皇帝,换来荫蔽,实在是划算的很。至于要出兵协同汉军作战,他们也毫无疑义。反正如今都被匈奴人逼得走投无路了,自然要归附大汉。
在弱肉强食的大草原,服从强者是天经地义的,从前匈奴人也没少征调乌桓族人为他们征讨四方。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匈奴人过于残暴苛刻,乌桓部族到如今还不敢兴起反抗的念头。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势孤力单,故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若逾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近百年来,乌桓人都忍了。可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去年冬天匈奴人大肆的烧杀掳掠,饿死冻死的乌桓人不计其数。面对灭族的前景,乌桓人自然忍无可忍,起而抗争是必然的。
如今只要大汉肯出兵攻击匈奴人,乌桓定要举族响应,根本不需要大汉皇帝强制下诏督促。
最后一项才让乌桓贵族们喜不自禁,且不说美酒和jīng美器物历来被他们追捧。主要是大汉开放关市,甚至许诺能换取粮草和兵械,这是他们最为重视的。
论起弓马骑shè,乌桓骑shè不必匈奴铁骑差上半分。然而游牧民族不擅于冶炼,匈奴人能从西域诸国或者附属的部族大肆掠夺金属和兵械,乌桓人却只能偶尔用高价从**的行商手中获取少量金属制品。两相比较之下,高低立现,这也是近百年来乌桓部族一直默默忍受匈奴人残暴统治的主要原因。
乌桓山紧靠燕北长城,从上谷和右北平所辖长城关隘,到乌桓部族聚集地,不过区区数rì的路程。只要汉国肯开放关市,用粮草和兵械换取奴隶和牲畜,乌桓各部短时间便能组织起十余万jīng锐骑shè。即便不能横扫匈奴左部,也能与匈奴左贤王麾下铁骑分庭抗礼,让他不敢进入乌桓山脉半步。
张骞面无表情的扫视着兴奋得满脸cháo红乌桓首领们,心中戏谑不已。自从重创中原诸侯后,太子殿下已然扩大了新型冶炼作坊的规模。太原郡和梁国周边的优质石炭(煤)源源不绝的运往长安,而大汉各地,尤其是巴蜀两郡出产的生铁也都被大肆购入,回炉重铸。
如今包括虎贲和中垒jīng骑的兵械都已经过汰换,戍守长安的南北两军也即将开始更换兵械。换下的大量废旧兵械,除了少数如强弩之类利器需要销毁,大多将被运往边郡,从捕奴队手中换取奴隶和牲畜。
在张骞的眼中,乌桓诸部就是太子殿下所谓的傻缺。用大量的奴隶和牲畜,换取汉军的废旧兵器,复又替大汉抗击匈奴,掠夺更多的奴隶和牲畜,换取更多的废旧军械,实在有趣得紧。(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
西汉文景两朝,尽管儒学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但却是黄老之学盛行并达到鼎盛的时期。同时,此时又是内道家向儒家擅变的开始。占统治地位的道家跟儒家在某些问题的交锋中已处于下风,而儒家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并占有一定的优势。
儒家大一统和君权受命于天的思想,自然能引起皇帝和皇权至上的保皇党的极大兴趣。景帝时常利用辕固生为首的儒家朝臣与保守派大臣们展开了一系列辩论。
这rì,下了早朝的景帝闲来无事,在未央宫的侧殿摆下御前讲席,也便是后世所谓的经筵,专门让博士或颇有见地的重臣为帝王讲论经史。
刘彻对今rì的议题颇有兴致,也便列席旁听。因为根据皇帝老爹的预先透露,此番要让儒道两家辩论“汤武革命”是“受命”还是“篡弑”。刘彻心中兴奋不已,这便是闻名后世的“辕生之辩”,实在应该好好观摩一番。
不得不说,这御前讲席还真有几分后世辩论会的味道,儒道两家的朝臣分列两侧,相视而坐,神sè淡然的等着主席上的皇帝陛下抛出议题。至于他们心中是否像表面上这般平静,刘彻就不得而知了。
依照常理,太子刘彻原本也应位列侧席,但景帝今rì特意为他在主席旁设了个稍微小些的桌案。很显然,景帝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儿子参与到此番辩论中,一旦刘彻参与辩论,不管支持哪方论点,另一方的大臣恐怕都得暗自掂量,甚至不敢畅所yù言了。何况作为储君,大汉未来的帝皇,必须保持超然的态度,不应卷入学派争斗中。
刘彻对皇帝老爹这种周详谨慎的处世态度敬佩不已,历史上的汉武帝就是亲身上阵,硬顶着窦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为儒家摇旗呐喊,差点连皇位都丢了,实在是极为莽撞的举动。
待景帝抛出议题,群臣先是沉默了片刻,仔细斟酌用语,毕竟“革命”和“篡弑”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可不能随意论述。
所幸汉初的学术风气比较开放,隐隐恢复了少许chūn秋战国时的**言风,道家的代表人物侍中黄铨缓缓起身,预先定义道:“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
正对着他的博士辕固生闻言,双眉一扬,起身反驳道:“黄侍中此言差矣。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
“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黄铨摇摇头,质问道:“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
辕固生犹豫片刻,露出豁出xìng命的神sè,慷慨激昂的反问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我朝高祖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
殿内众臣闻言尽皆面sè大变,心想这辕固生是不要命了,好好的辩论硬把高祖皇帝扯了进来,莫不是疯了不成?!
黄铨也是冷汗直冒,愣在当场,不敢回答。
若是他承认辕固生有理,便是等于认同了儒家先贤孟子关于桀纣失民心而失天下,汤武得民心而得天下,汤伐弑是为百姓复仇,武王伐纣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君主不行仁义,残害百姓就是一夫而已,民可杀之的论述。那将来万一大汉的皇帝出现了暴君昏君,难道百姓也应当谋逆不成?
若是他出言驳斥辕固生,便等于认为高祖皇帝的帝王来路不正,这大汉皇朝也便失去了统治天下的正当xìng。这种言论实在是大逆不道,即便皇帝陛下不追究,若是传扬出去,也足以让他被所有大汉权贵唾弃。
景帝不经意的皱了皱眉头,随即摆摆手,云淡风轻道:“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
见皇帝发话,众臣方才暗自松了一口气。惊吓过后,殿内众人都有些心不在焉,景帝也是兴致不高,随即草草结束了御前讲席。
待众臣尽皆告退而出,景帝看着身旁的太子刘彻,幽幽问道:“皇儿以为如何?”
刘彻避重就轻的微笑道:“相信经此一事,今后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景帝伸出大手,轻轻拍了拍刘彻的小脑袋,笑骂道:“莫要顾左右而言他,你应当明白朕所问何事。”
刘彻挠挠头,心知若不实话实说,皇帝老爹是不会放过他的,只好收起惫懒的神情,认真道:“儒家治世思想虽好,但如今的大多儒生却过于刚硬,显得有些自负。想来是儒家历来不得当政者赏识,眼见父皇隐有重用之意,便颇有些急于表现,甚至不惜贬低诸子百家,尤其是对黄老之学,更是极为排斥,实在有违孔夫子兼容并蓄的本意。”
景帝眼中满是欣慰,颌首笑道:“皇儿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地,实属不易。朕也想将儒家治国的jīng髓纳入朝堂,然而如今的儒生,却大多不谙处世之道。这辕固生,更是连太后都得罪了,实在不堪大用。”
刘彻心知皇帝老爹说的都是事实,辕固生虽然是当世儒学大家,却丝毫不通为人处世之道,实在让人无奈得紧。
至于辕固生得罪窦太后的事情,其实是很无厘头的。
崇尚黄老之术的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曾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
辕固生毫不迟疑的答道:“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
太后不由有些恼怒,冷笑道:“老子乃是圣人,圣人的著作在你眼里便是如此不堪?”
辕固生沉默片刻,随即答道:“老子算不得圣人,顶多算是半圣。”
太后眉毛一扬,面sèyīn沉的问道:“若老子算不得圣人,那古外今来还有谁敢称圣?”
“古往今来,以治学明理而能称圣者,唯有孔夫子一人耳!”辕固生满脸骄傲的神情,缓缓道。
窦太后怒极反笑,戏谑道:“是啊,只有你们儒家的孔子是圣人,道家的经典又怎能比得上你们儒家管制犯人似的诗书呢?!”
窦太后出身卑微,打小也没机会读书,自知辩论不过学识渊博的辕固生。她气急败坏之下,索xìng命人将让辕固生扔到兽圈中,让他徒手刺杀野猪。
景帝闻讯后,不敢违背太后的懿旨,却有不想让辕固生白白送死,只得命人给予他锋利的兵器。辕固生只得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幸好一刺正中野猪的心脏,这才捡回一条老命。
太后知道后,默然无语,却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
在刘彻看来,辕固生实在是有取死之道。这样的腐儒连崇尚无为而治的老太后都气得要弄死他,即便学问再高,也不可能担负起振兴儒学的使命。
在chūn秋战国时期,儒家其实只是个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小流派。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原本倒是想重用儒家,可惜他们又不识时务的提出要恢复分封制,逼得秦始皇坑杀了大量的儒生。
好不容易到了汉初,学风开放,儒学渐渐有了起sè。文景两代帝皇又想增强皇权,大量启用儒生,谁知他们又开始故态萌生,还未占到绝对的优势地位,又开始排挤其他学派。甚至对于大汉立为国策的黄老之术都是极力贬低,实在很不识趣。
刘彻作为穿越众,是万万不会学历史上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即便那是董仲舒篡改后的“外儒内法”的假儒(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