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阅读
《三国之龙套》
季汉辅臣赞
皇帝遣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jīng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履覆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赞昭烈皇帝(刘备)
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jīng大国,恨于未夷。——赞诸葛丞相(诸葛亮)
司徒清风,是咨是臧,识爱人伦,孔音锵锵。——赞许司徒(许靖)
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jin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赞关云长(关羽)、张益德(张飞)
骠骑夺起,连横合从,事三秦,保据河、潼。宗计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军亡。乖道反德,托凤攀龙。——赞马孟起(马)
翼侯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谘,暂思经算,睹事知机。——赞法孝直(法正)
军师美至,雅气晔晔,致命明主,忠情臆,惟此义宗,亡身报德。——赞庞士元(庞统)
将军敦壮,摧锋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赞黄汉升(黄忠)
掌军情节,亢然恒常,谠言惟司,民思其纲。——赞董幼宰(董和)
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赞邓孔山(邓方)
扬威才干,欷殹嘉奈洌惫倮砣危b衎辩举,图殖财施,有义有叙。。——赞费宾伯(费观)
屯骑主旧,固节不移,既就初命,尽心世规,军资所恃,是辨是裨。——赞王文仪(王连)
尚书清尚,敕行整身,抗志存义;味览典文,倚其高风,好侔古人。——赞刘子初(刘巴)
安汉雍容,或婚或宾,见礼当时,是谓循臣。——赞糜子仲(糜竺)
少府修慎,鸿胪明真,谏义隐行,儒林天文,宣班大化,或或林。——赞王元泰(王谋)、何彦英(何宗)、杜国辅(杜微)、周仲直(周群)
车骑高劲,惟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赞吴子远(吴壹)
安汉宰南,奋击旧乡,翦除芜秽,惟刑以张,广迁变、濮,国用用强。——赞李德昂(李恢)
辅汉惟聪,既机且惠,因言远思,切问近对,赞时休美,和我业世。——赞张君嗣(张裔)
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赞黄公衡(黄权)
越骑惟忠,历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赞杨季休(杨洪)
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赵云)、陈叔至(陈到)
镇南粗强,监军尚笃,并豫戎任。任自封裔。——赞辅元弼(辅匡)、刘南和(刘邕)
司农xìng才,敷述允章,藻丽辞理,斐斐有光。——赞秦子勑(秦宓)
正方受遗,豫闻后纲,不陈不佥。造此异端,斥逐当时,任业以丧。——赞李正方(李严)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xìng。——赞魏文长(魏延)
威公狷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舍顺入凶,《大易》之云。——赞杨威公(杨仪)
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赞马季常(马良)、卫文经、韩士元、张处仁(张存)、殷孔休(殷观)、习文祥(习祯)
国山休风,永南耽思;盛衡、承伯,言藏言时;孙德果锐,伟南笃常。德绪,义强,志壮气刚。济济修志,蜀之芬香。——赞王国山(王甫),李永南(李邵),马盛衡(马勋),马承伯(马齐),李孙德(李福),李伟南(李朝),龚德绪(龚禄),王义强(王士)
休元轻寇,损时致害,文进奋身,同此颠沛。患生一人,至于弘大。——赞冯休元(冯习)、张文进(张南)
江阳刚烈,立节明君,兵合遇寇,不屈其身,单夫只役,陨命于军。——赞程季然(程畿)
公弘后生,卓尔奇jīng,天命二十,悼恨未呈。——赞程公弘(程祁)
古之奔臣,礼有来逼,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自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赞糜芳、士仁、郝普、潘濬
西汉的官职表(转载)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zhong yngzhèng fǔ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秩俸印件掌职
太常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秩俸千石,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秩俸二百石,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主历法。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二百石,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掌星历。
望气佐,主望气。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分掌星,rì,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秩俸百石,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秩俸百石至斗食,协助令,丞。
祝人,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百石至斗食,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主厨。
屠者,主屠牲。
卫士,主jǐng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主宗庙。
寝郎,主守寝。
园郎,主守园。
员吏,
卫士,主诸庙陵园jǐng卫。
博士属官:
祭酒,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秩俸比六百石,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jǐng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秩俸千石,
车郎将,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秩俸比千石,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秩俸六百石,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秩俸六百石,为皇帝谋事。
仆shè,秩俸比千石,主宾赞受事。
谒者,秩俸比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秩俸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秩俸四百石,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卫尉丞,秩俸千石,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秩俸六百石,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秩俸六百石,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秩俸六百石,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zhong yngzhèng fǔ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俸禄职掌
少府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秩俸比一千石,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秩俸六百石,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秩俸六百石,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秩俸六百石,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秩俸一千石,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shè,秩俸六百石,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秩俸四百石,佐尚书仆shè。
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掌诸医。
协律都尉,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主织。
东园匠令,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主近苑囿。
尚方令,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主饼饵。
导官令,主择米。
若卢令,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有四丞。
均输丞,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秩俸二千石,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秩俸二千石,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比二千石,
郡丞,秩俸六百石,
长史,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主记。
奏事掾史,主奏议事。
少府史,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主侍卫。
府门亭长,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主谋议。
门下掾,杂务人员。
门下史,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主上计之事。
市掾,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主兵事。
尉曹掾史,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主邮驿。
漕曹掾史,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主教育。
学经师,主教育。
文学史,主教育。
医曹掾史,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总揆众事。
县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军事。
县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督乡事。
主记室,管文书。
少府,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主兵卫。
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秩俸百石以下。
汉代城市的治安与组织管理(转载)
看了一下,感觉这篇文章其实是有些问题的,不过,很多资料还是不错的,以下是全文:
汉代是我国城市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城市的数量和展水平都过前代,而城市展必然带来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措施的rì臻完善。本文就现有文献、考古材料对汉代城市的管理略予论列。
城市的消防与治安
1.城市消防
《汉书·五行志》云:“左氏传曰:宋灾,乐喜为司城,先使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除畚,具绠岳,备水器,畜水潦,积土涂,缮守备,表火道,储正徒。郊保之民,使奔火所。又饬众官,名慎其职”。颜师古注曰:“司城,本司空,避武公之讳,故改其官为司城”。司空似在先秦时期已负责消防、建筑。秦因周制,汉承秦制,当是负责建筑的官员同样负有消防的任务。
汉代城市的消防主要由执金吾主管。执金吾原叫“中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至东汉,其任务是“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1。当火灾生的时候,执金吾就要组织扑救。尚书台的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中都官即驻在京城的各官府机构,它们的长各负责本部门的治安防火,但京城各署总的消防工作由二千石曹督管指导。为防止火灾的生,汉代zhèng fǔ颁有不少禁令。如《后汉书·廉范传》云:“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通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这从《秦简》中,也可得到证明。《内吏杂律》规定,粮仓的修建地点要远离居民住地,而且还要与饲草仓相隔离。四周围以高墙,在仓府内不得居住无关人员。仓吏夜间熄灯时应灭掉附近的火源。对收藏器物和放置文书的机要室,更是不准带入任何火种。夜间设有专人轮流值班看守,确保无任何火险后,才关闭门户。白天令吏带人在府库周围巡察。新建官舍,也要远离这些地方,以防失火延及。汉代还增置了一定的消防设施:其一是配备报jǐng器具,在城中设立街鼓,在官府门前也建鼓,如东汉延嘉八年,“是时连月火灾,诸宫寺如一rì再三,又夜有讹言,击鼓相惊。”2其二是备有扑火水源。如《后汉书·廉范传》云:“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rì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用“严使储水”来应付火灾的生。
其三,从《居延汉简》中可以看出,边塞守御器物中,都有消防用具,如汲器、汲水桶、长抖等,这些虽非完全用于救火,但也是救火时所必备的消防用具。火灾生后,官府是要严厉追究肇事者和负责官吏的责任的。秦律规定:在居民区,如果居民因失火烧及里门者,处罚一盾;如果烧毁城门者,要处罚一副铠钾。对因违反法令而导致失火者,“官吏有重罪,大啬夫,丞任之”3,不但要处理直接责任者,就是有关官员也要承担责任。在这方面,汉代的惩罚同样极严。如元凤四年,“五月丁丑,孝文庙正殿火……太常及庙令丞郎吏皆劾大不敬,会赦,太常阳侯德免为庶人”4。阳侯德是因连带责任而坐免的。可见,汉代对火灾的责任惩罚相当严厉。
2.治安管理
第一,严格把守城门,控制出入。汉代有专职官吏及士兵管理城门,于八校尉之外,设立城门校尉,统领城门兵。《汉书·百官表》曰:“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侯”。平时,负责管理与守卫,朝启夕闭,定时开关。《三辅黄图》曰:“汉城门皆有侯,门侯主候时,谨启闭也”。非常时期还增加屯兵,如汉武帝时太子叛逃,“置屯兵长安诸城门”5。城门把守极为严格。光武帝刘秀“尝出猎,车驾夜还”,守卫城门的官吏竟“拒关不开”6。宫中门阁的控制更严,史载:“汉宫中谓之禁中,谓宫中门阁有禁,非侍卫通籍之臣,不得妄入。”7
第二,建立禁夜制度。黑夜是罪恶的温床,为防止jin猾夜间作案,汉代禁止夜行。史载“(彭祖)好为吏,上书愿督国中盗贼,常夜从走卒行徼邯郸中”8。不仅一般人不得夜行,即使贵为将军亦不可例外。如:“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宿广亭下。”9夜里,城内有士兵巡逻,并有“击柝、击刁斗、传五夜”的报更者。当时的击柝也有报jǐng之用,如“豫图也重门击柝以待暴客”11。在当时城市中,为保证夜间秩序的安定,“禁民夜作”12。一般情况下,捕吏夜间也不可随便入私舍。如:“捕律: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人,犯者其室殴伤之以毋故入人室律从事。”13
第三,为了城市秩序的稳定,汉代禁止群聚饮酒。“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14只有到节庆之时,为显皇恩浩荡,才准。甚至即使是遇上国之大事,也不能会聚。如元狩二年,“立皇太子……县乡即赐,毋赘聚。”15
第四,重视狗的豢养和管理。狗在汉以前即作为食用,或用来维护治安。到汉代,比较重视狗的豢养和管理,《居延新简》有“买狗四枚”的记载。官家对养狗很重视,如“石匡麦六斗共之官食狗”16。汉代管理治安的亭皆有狗。如:“数亭毋狗,因朔月长□□”17,正因为一般亭皆有狗,故无狗之亭才显突出而记之。汉代对狗的管理很重视,设有“狗监”官。如:“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师古注曰:“主天子田猎犬也”18。汉代还设立狗籍,加以登记,遗失也要登记上报。汉简中“狗少一”、“狗少二”的记载颇多,可见汉代对狗的管理很重视。其目的主要是利用狗来维护社会治安。
第五,加大对破坏社会秩序者的打击力度。城市居民情况复杂,贵族、豪侠、富商聚集。史籍中有关城市偷盗、绑架、抢劫、诈骗等案件多有记载。如:“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19。“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2o。汉zhèng fǔ面对罪犯猖厥的状况,加强了打击力度。先,任用酷吏,打击不法。如西汉时,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至流血十余里”。其又任中尉,“jin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21。严延年任河南太守,杀人甚多,号曰“屠伯”22。东汉时樊晔任天水太守,“人有犯其禁者,率不生出狱”。“凉州为大歌曰‘……宁见rǔ虎||穴,不入冀府寺’”23。当然,其中也冤死了不少无辜百姓。其次,设立专门官吏,督捕盗贼。在zhong yng设立都尉,郡县分别设立郡尉、县尉。有时,zhèng fǔ还设专人督捕盗贼。如江充入匈奴还,“拜为直指绣衣使者,督三辅盗贼,禁察逾侈。”24汉还设亭负责社会秩序。“高祖为亭长,乃目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应劭注曰:“求盗者,亭卒。旧时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25。“又yù令人衣求盗衣,持羽檄从南方来,呼言曰:‘南越兵入’。yù因以兵。乃使人之庐江、会稽为求盗,未决”。师古注曰:“求盗,卒之掌逐捕贼盗者”26。可见,汉代各级各地皆设有专门治盗贼的官吏。对渎职者,严厉惩罚。如“名捕平陵明里李蓬宇游君年卅二、三,坐贼杂平陵游徼周敕攻□□市贼杀游徼业谭等之为人奴□”27。
城市的组织管理
1.户籍管理
对于户籍的管理,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早在战国时期,有“举民口数,民不逃栗”28。“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必当名”29。在《云梦秦简》的《编年纪》、《法律问答》中,有“自占年”及防止“匿户”的法律规定3o。可见,秦代户籍的管理也是很严格的,而汉代户籍管理的措施更为具体。
其一,设置机构和官吏。据《汉书·百官表》载:汉zhong yng“掾史属二十四人”,分西曹、东曹、奏曹、法曹、户曹等,其中“户曹”当是负责户籍管理的部门。如西汉永始、元延年间,尹赏为长安令,“修治长安狱,……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椽吏,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悉籍记之,得数百人”,然后置之“虎||穴”处死31。这就是户曹掾吏与地方官员共管户籍之事例。又《汉旧仪》曰:“汉置中官领尚书事,……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官,以中书为中谒者令,尚书郎四人,匈奴单于营部二郎主着羌夷,吏民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可见,“民曹一郎”也是参与户籍管理的。
其二,强调“人皆著籍”,实行“什伍连坐”,禁止户口随便迁移。汉代法律规定,境内之民必须著籍,脱籍有罪。汉代的《户律》原文已佚,但从后世律文可窥一斑。《唐律疏义》中的《户婚律》,当即汉律的延续,其中有“诸脱户籍,家长徙三年”的条文,具体处理上的宽严,或许各朝不同,然而脱籍非法当是一致的32。汉代还承袭了秦的“什伍连坐制”,以便“善恶以告”。
对于迁徙者,法律有严格规定。据《秦律》中记述,迁徙者必须向有关官府申请,未办“更籍”手续,而擅自迁居者,都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33。另外,凡民脱籍脱土,凡隐匿不告,均要受到处罚。如《秦律》“傅律”规定,凡隐匿人口,里典伍老要处“赎刑”;户口诈伪而不告者,或赀一甲,或罚一盾,或予流迁34。汉代也当如此,《汉书·王子侯表》曰:“胡孰顷侯圣坐知人脱亡名数以为保,杀人,免”。师古注曰:“脱亡名数,谓不占户籍也。以此人为庸保,而又别杀也”。6元侯延寿“坐知女妹夫亡命,笞三百,匿罪,免”。可见,秦汉zhèng fǔ对城乡民户之脱籍处理是很严厉的。
其三,汉代户籍归类严格。从有关文献看,有傅籍、弟子籍、宗室籍、官籍、市籍等。傅籍主要为征徭役之用,不只城市有,乡村也有。汉代设立宗室籍、官籍、弟子籍,皆为了维护其特权,使其享受许多优厚的待遇,对于违法者,则除其籍。如:“楚元王子等与濞等为逆,朕不忍加法,除其籍,毋令污宗室。”35至于市籍,则是对商人单独设立的户籍,以区别于普通“编户齐民”,以利于控制商人。这些不同的户口名籍,体现了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等级。名籍不同,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 三国之龙套 http://www.xlawen.org/kan/3906/ )
季汉辅臣赞
皇帝遣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jīng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履覆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赞昭烈皇帝(刘备)
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jīng大国,恨于未夷。——赞诸葛丞相(诸葛亮)
司徒清风,是咨是臧,识爱人伦,孔音锵锵。——赞许司徒(许靖)
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jin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赞关云长(关羽)、张益德(张飞)
骠骑夺起,连横合从,事三秦,保据河、潼。宗计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军亡。乖道反德,托凤攀龙。——赞马孟起(马)
翼侯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谘,暂思经算,睹事知机。——赞法孝直(法正)
军师美至,雅气晔晔,致命明主,忠情臆,惟此义宗,亡身报德。——赞庞士元(庞统)
将军敦壮,摧锋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赞黄汉升(黄忠)
掌军情节,亢然恒常,谠言惟司,民思其纲。——赞董幼宰(董和)
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赞邓孔山(邓方)
扬威才干,欷殹嘉奈洌惫倮砣危b衎辩举,图殖财施,有义有叙。。——赞费宾伯(费观)
屯骑主旧,固节不移,既就初命,尽心世规,军资所恃,是辨是裨。——赞王文仪(王连)
尚书清尚,敕行整身,抗志存义;味览典文,倚其高风,好侔古人。——赞刘子初(刘巴)
安汉雍容,或婚或宾,见礼当时,是谓循臣。——赞糜子仲(糜竺)
少府修慎,鸿胪明真,谏义隐行,儒林天文,宣班大化,或或林。——赞王元泰(王谋)、何彦英(何宗)、杜国辅(杜微)、周仲直(周群)
车骑高劲,惟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赞吴子远(吴壹)
安汉宰南,奋击旧乡,翦除芜秽,惟刑以张,广迁变、濮,国用用强。——赞李德昂(李恢)
辅汉惟聪,既机且惠,因言远思,切问近对,赞时休美,和我业世。——赞张君嗣(张裔)
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赞黄公衡(黄权)
越骑惟忠,历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赞杨季休(杨洪)
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赵云)、陈叔至(陈到)
镇南粗强,监军尚笃,并豫戎任。任自封裔。——赞辅元弼(辅匡)、刘南和(刘邕)
司农xìng才,敷述允章,藻丽辞理,斐斐有光。——赞秦子勑(秦宓)
正方受遗,豫闻后纲,不陈不佥。造此异端,斥逐当时,任业以丧。——赞李正方(李严)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xìng。——赞魏文长(魏延)
威公狷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舍顺入凶,《大易》之云。——赞杨威公(杨仪)
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赞马季常(马良)、卫文经、韩士元、张处仁(张存)、殷孔休(殷观)、习文祥(习祯)
国山休风,永南耽思;盛衡、承伯,言藏言时;孙德果锐,伟南笃常。德绪,义强,志壮气刚。济济修志,蜀之芬香。——赞王国山(王甫),李永南(李邵),马盛衡(马勋),马承伯(马齐),李孙德(李福),李伟南(李朝),龚德绪(龚禄),王义强(王士)
休元轻寇,损时致害,文进奋身,同此颠沛。患生一人,至于弘大。——赞冯休元(冯习)、张文进(张南)
江阳刚烈,立节明君,兵合遇寇,不屈其身,单夫只役,陨命于军。——赞程季然(程畿)
公弘后生,卓尔奇jīng,天命二十,悼恨未呈。——赞程公弘(程祁)
古之奔臣,礼有来逼,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自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赞糜芳、士仁、郝普、潘濬
西汉的官职表(转载)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zhong yngzhèng fǔ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秩俸印件掌职
太常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秩俸千石,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秩俸二百石,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主历法。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二百石,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掌星历。
望气佐,主望气。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分掌星,rì,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秩俸百石,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秩俸百石至斗食,协助令,丞。
祝人,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百石至斗食,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主厨。
屠者,主屠牲。
卫士,主jǐng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主宗庙。
寝郎,主守寝。
园郎,主守园。
员吏,
卫士,主诸庙陵园jǐng卫。
博士属官:
祭酒,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秩俸比六百石,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jǐng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秩俸千石,
车郎将,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秩俸比千石,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秩俸六百石,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秩俸六百石,为皇帝谋事。
仆shè,秩俸比千石,主宾赞受事。
谒者,秩俸比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秩俸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秩俸四百石,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卫尉丞,秩俸千石,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秩俸六百石,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秩俸六百石,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秩俸六百石,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zhong yngzhèng fǔ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俸禄职掌
少府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秩俸比一千石,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秩俸六百石,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秩俸六百石,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秩俸六百石,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秩俸一千石,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shè,秩俸六百石,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秩俸四百石,佐尚书仆shè。
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掌诸医。
协律都尉,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主织。
东园匠令,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主近苑囿。
尚方令,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主饼饵。
导官令,主择米。
若卢令,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有四丞。
均输丞,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秩俸二千石,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秩俸二千石,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比二千石,
郡丞,秩俸六百石,
长史,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主记。
奏事掾史,主奏议事。
少府史,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主侍卫。
府门亭长,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主谋议。
门下掾,杂务人员。
门下史,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主上计之事。
市掾,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主兵事。
尉曹掾史,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主邮驿。
漕曹掾史,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主教育。
学经师,主教育。
文学史,主教育。
医曹掾史,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总揆众事。
县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军事。
县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督乡事。
主记室,管文书。
少府,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主兵卫。
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秩俸百石以下。
汉代城市的治安与组织管理(转载)
看了一下,感觉这篇文章其实是有些问题的,不过,很多资料还是不错的,以下是全文:
汉代是我国城市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城市的数量和展水平都过前代,而城市展必然带来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措施的rì臻完善。本文就现有文献、考古材料对汉代城市的管理略予论列。
城市的消防与治安
1.城市消防
《汉书·五行志》云:“左氏传曰:宋灾,乐喜为司城,先使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除畚,具绠岳,备水器,畜水潦,积土涂,缮守备,表火道,储正徒。郊保之民,使奔火所。又饬众官,名慎其职”。颜师古注曰:“司城,本司空,避武公之讳,故改其官为司城”。司空似在先秦时期已负责消防、建筑。秦因周制,汉承秦制,当是负责建筑的官员同样负有消防的任务。
汉代城市的消防主要由执金吾主管。执金吾原叫“中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至东汉,其任务是“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1。当火灾生的时候,执金吾就要组织扑救。尚书台的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中都官即驻在京城的各官府机构,它们的长各负责本部门的治安防火,但京城各署总的消防工作由二千石曹督管指导。为防止火灾的生,汉代zhèng fǔ颁有不少禁令。如《后汉书·廉范传》云:“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通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这从《秦简》中,也可得到证明。《内吏杂律》规定,粮仓的修建地点要远离居民住地,而且还要与饲草仓相隔离。四周围以高墙,在仓府内不得居住无关人员。仓吏夜间熄灯时应灭掉附近的火源。对收藏器物和放置文书的机要室,更是不准带入任何火种。夜间设有专人轮流值班看守,确保无任何火险后,才关闭门户。白天令吏带人在府库周围巡察。新建官舍,也要远离这些地方,以防失火延及。汉代还增置了一定的消防设施:其一是配备报jǐng器具,在城中设立街鼓,在官府门前也建鼓,如东汉延嘉八年,“是时连月火灾,诸宫寺如一rì再三,又夜有讹言,击鼓相惊。”2其二是备有扑火水源。如《后汉书·廉范传》云:“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rì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用“严使储水”来应付火灾的生。
其三,从《居延汉简》中可以看出,边塞守御器物中,都有消防用具,如汲器、汲水桶、长抖等,这些虽非完全用于救火,但也是救火时所必备的消防用具。火灾生后,官府是要严厉追究肇事者和负责官吏的责任的。秦律规定:在居民区,如果居民因失火烧及里门者,处罚一盾;如果烧毁城门者,要处罚一副铠钾。对因违反法令而导致失火者,“官吏有重罪,大啬夫,丞任之”3,不但要处理直接责任者,就是有关官员也要承担责任。在这方面,汉代的惩罚同样极严。如元凤四年,“五月丁丑,孝文庙正殿火……太常及庙令丞郎吏皆劾大不敬,会赦,太常阳侯德免为庶人”4。阳侯德是因连带责任而坐免的。可见,汉代对火灾的责任惩罚相当严厉。
2.治安管理
第一,严格把守城门,控制出入。汉代有专职官吏及士兵管理城门,于八校尉之外,设立城门校尉,统领城门兵。《汉书·百官表》曰:“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侯”。平时,负责管理与守卫,朝启夕闭,定时开关。《三辅黄图》曰:“汉城门皆有侯,门侯主候时,谨启闭也”。非常时期还增加屯兵,如汉武帝时太子叛逃,“置屯兵长安诸城门”5。城门把守极为严格。光武帝刘秀“尝出猎,车驾夜还”,守卫城门的官吏竟“拒关不开”6。宫中门阁的控制更严,史载:“汉宫中谓之禁中,谓宫中门阁有禁,非侍卫通籍之臣,不得妄入。”7
第二,建立禁夜制度。黑夜是罪恶的温床,为防止jin猾夜间作案,汉代禁止夜行。史载“(彭祖)好为吏,上书愿督国中盗贼,常夜从走卒行徼邯郸中”8。不仅一般人不得夜行,即使贵为将军亦不可例外。如:“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宿广亭下。”9夜里,城内有士兵巡逻,并有“击柝、击刁斗、传五夜”的报更者。当时的击柝也有报jǐng之用,如“豫图也重门击柝以待暴客”11。在当时城市中,为保证夜间秩序的安定,“禁民夜作”12。一般情况下,捕吏夜间也不可随便入私舍。如:“捕律: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人,犯者其室殴伤之以毋故入人室律从事。”13
第三,为了城市秩序的稳定,汉代禁止群聚饮酒。“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14只有到节庆之时,为显皇恩浩荡,才准。甚至即使是遇上国之大事,也不能会聚。如元狩二年,“立皇太子……县乡即赐,毋赘聚。”15
第四,重视狗的豢养和管理。狗在汉以前即作为食用,或用来维护治安。到汉代,比较重视狗的豢养和管理,《居延新简》有“买狗四枚”的记载。官家对养狗很重视,如“石匡麦六斗共之官食狗”16。汉代管理治安的亭皆有狗。如:“数亭毋狗,因朔月长□□”17,正因为一般亭皆有狗,故无狗之亭才显突出而记之。汉代对狗的管理很重视,设有“狗监”官。如:“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师古注曰:“主天子田猎犬也”18。汉代还设立狗籍,加以登记,遗失也要登记上报。汉简中“狗少一”、“狗少二”的记载颇多,可见汉代对狗的管理很重视。其目的主要是利用狗来维护社会治安。
第五,加大对破坏社会秩序者的打击力度。城市居民情况复杂,贵族、豪侠、富商聚集。史籍中有关城市偷盗、绑架、抢劫、诈骗等案件多有记载。如:“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19。“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2o。汉zhèng fǔ面对罪犯猖厥的状况,加强了打击力度。先,任用酷吏,打击不法。如西汉时,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至流血十余里”。其又任中尉,“jin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21。严延年任河南太守,杀人甚多,号曰“屠伯”22。东汉时樊晔任天水太守,“人有犯其禁者,率不生出狱”。“凉州为大歌曰‘……宁见rǔ虎||穴,不入冀府寺’”23。当然,其中也冤死了不少无辜百姓。其次,设立专门官吏,督捕盗贼。在zhong yng设立都尉,郡县分别设立郡尉、县尉。有时,zhèng fǔ还设专人督捕盗贼。如江充入匈奴还,“拜为直指绣衣使者,督三辅盗贼,禁察逾侈。”24汉还设亭负责社会秩序。“高祖为亭长,乃目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应劭注曰:“求盗者,亭卒。旧时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25。“又yù令人衣求盗衣,持羽檄从南方来,呼言曰:‘南越兵入’。yù因以兵。乃使人之庐江、会稽为求盗,未决”。师古注曰:“求盗,卒之掌逐捕贼盗者”26。可见,汉代各级各地皆设有专门治盗贼的官吏。对渎职者,严厉惩罚。如“名捕平陵明里李蓬宇游君年卅二、三,坐贼杂平陵游徼周敕攻□□市贼杀游徼业谭等之为人奴□”27。
城市的组织管理
1.户籍管理
对于户籍的管理,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早在战国时期,有“举民口数,民不逃栗”28。“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必当名”29。在《云梦秦简》的《编年纪》、《法律问答》中,有“自占年”及防止“匿户”的法律规定3o。可见,秦代户籍的管理也是很严格的,而汉代户籍管理的措施更为具体。
其一,设置机构和官吏。据《汉书·百官表》载:汉zhong yng“掾史属二十四人”,分西曹、东曹、奏曹、法曹、户曹等,其中“户曹”当是负责户籍管理的部门。如西汉永始、元延年间,尹赏为长安令,“修治长安狱,……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椽吏,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悉籍记之,得数百人”,然后置之“虎||穴”处死31。这就是户曹掾吏与地方官员共管户籍之事例。又《汉旧仪》曰:“汉置中官领尚书事,……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官,以中书为中谒者令,尚书郎四人,匈奴单于营部二郎主着羌夷,吏民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可见,“民曹一郎”也是参与户籍管理的。
其二,强调“人皆著籍”,实行“什伍连坐”,禁止户口随便迁移。汉代法律规定,境内之民必须著籍,脱籍有罪。汉代的《户律》原文已佚,但从后世律文可窥一斑。《唐律疏义》中的《户婚律》,当即汉律的延续,其中有“诸脱户籍,家长徙三年”的条文,具体处理上的宽严,或许各朝不同,然而脱籍非法当是一致的32。汉代还承袭了秦的“什伍连坐制”,以便“善恶以告”。
对于迁徙者,法律有严格规定。据《秦律》中记述,迁徙者必须向有关官府申请,未办“更籍”手续,而擅自迁居者,都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33。另外,凡民脱籍脱土,凡隐匿不告,均要受到处罚。如《秦律》“傅律”规定,凡隐匿人口,里典伍老要处“赎刑”;户口诈伪而不告者,或赀一甲,或罚一盾,或予流迁34。汉代也当如此,《汉书·王子侯表》曰:“胡孰顷侯圣坐知人脱亡名数以为保,杀人,免”。师古注曰:“脱亡名数,谓不占户籍也。以此人为庸保,而又别杀也”。6元侯延寿“坐知女妹夫亡命,笞三百,匿罪,免”。可见,秦汉zhèng fǔ对城乡民户之脱籍处理是很严厉的。
其三,汉代户籍归类严格。从有关文献看,有傅籍、弟子籍、宗室籍、官籍、市籍等。傅籍主要为征徭役之用,不只城市有,乡村也有。汉代设立宗室籍、官籍、弟子籍,皆为了维护其特权,使其享受许多优厚的待遇,对于违法者,则除其籍。如:“楚元王子等与濞等为逆,朕不忍加法,除其籍,毋令污宗室。”35至于市籍,则是对商人单独设立的户籍,以区别于普通“编户齐民”,以利于控制商人。这些不同的户口名籍,体现了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等级。名籍不同,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 三国之龙套 http://www.xlawen.org/kan/3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