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阅读
《碎语闲言》
(1).外星人会善待动物吗?
一.外星人会善待动物吗?
鸡年已过,有关鸡的话题仍让人回味――虽然味道有些苦涩。
近来,有一个叫做《我不想说我是鸡》的f1sh(动画)在网上流传。一只形象可爱的鸡用稚嫩的童声唱道:
我不想说,我很清洁,
我不想说,我很安全,
可是我不能拒绝人们的误解。
看看紧闭的圈,数数刚下的蛋,
等待被扑杀的危险。
吃我的肉,我没意见,
拿我的蛋,我也情愿,
可是我不能容忍被当作污染。
想想命运的苦,擦擦含泪的眼,
人的心情我能理解。
一样的鸡肉,一样的鸡蛋,
一样的我们咋就成了传染源。
禽流感,很危险,
谁让咱有个鸟类祖先。
孩子他爹已经被处决,
孩子他哥抓去做实验,
这年头做只鸡比做人还艰难。
就算熬过今天,就算过了明天,
后天估计也得玩儿完。
……
这个f1sh是女儿给我的,她说和同事们初看时觉得好玩,可看完后心里挺难受,鼻子酸酸的。
我也有这个感觉。
鸡年杀鸡起初还是新闻,后来人们都麻木了。世界各地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鸡被扑杀,理由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的安全。这很合理,没有人置疑;即便是那些很活跃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好像也没有什么意见。鸡是家养的动物,它的生死本来就应当由人来决定。
前些日子,北京数百匹赛马被处死,其中甚至有幼马。赛马场负责人称:“杀马匹不是因为疫情,而是按照国际惯例对淘汰的赛马实施安乐死。” “重伤无法治愈或治疗成本太高的,年龄过大应该退役的,母马不能生育的,小马驹经评估不能成为优秀赛马的,都在淘汰之列。处理掉淘汰马匹能减轻马场的负担。”
不是因为疫情,仅仅是因为它们受伤或不够优秀,就被惟利是图的人处死了!
我们“人”,的确够自私的。而且自私得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因为和“低等”的动物相比,人类太“优秀”了,所以自然而然地具有凌驾一切生命之上的优越感。
难怪有不少科学家告诫人们不要对外星人抱有幻想,以为天外来客会给人类带来福祉;殊不知在“优秀”外星人眼里,我们也很低等。我们人类不过四五千年的文明史,近代科学的展也不过一二百年。如果一个有几十万年文明史(还不用再往多里说)的外星人以其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从数万光年之遥的行星到达地球,为了一些很“合理”的理由:比如为了星际移民需要改造地球气候(他们可能适宜5o摄氏度的温度和强烈的紫外线),为了改变大气成分(外星人可能呼吸氨气),或者为了消灭某些与人类共存的有害微生物,或者干脆就是要获取生存的空间,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把低等的“人类动物”消灭掉。
外星人里会不会有人站出来,呼吁给人类一个生存权,维持地球原有的生态?这很难说。反正,我们那时会和被屠杀的鸡和马一样,没有言权。再说了,即便是鸡马能言,我们在处决它们时,会征求它们的意见吗?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对动物行善主要是对人类行善的练习。”“善待动物与善待人类是绝对相同的伦理要求。”―― 史怀泽(德国)
有多少人在意这句话?这句话倒好像是对外星人说的。
但愿最先造访地球的天外来客是能够善待动物的外星人,这样或许他们能够善待人类。
鸡年的鸡的不幸也许是人类的无奈,或许这样的不幸还会继续。但人类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反思过去,人类才能在并不遥远的将来,找到更合理更人性也就是更“动物性”办法。
我想,只有善待动物的人类才能够与善待动物的外星人共存。
注: 阿尔贝特∓#8226;史怀泽 (1875~1965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慈善活动家。他呼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2).教练的“马路格言”――也谈话糙理不糙
二.教练的“马路格言”――也谈话糙理不糙
在驾校学车时,教练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
“我告诉你,你一上路,就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甭管是开车的骑车的还是走路的!”
“你当他们都是明白人,都按规矩走;可等你知道他们是混蛋,再躲,那就晚了。”
我那时当笑话听,没怎么当真。几年车开下来,才知道教练的话有道理,还真是话糙理不糙。
“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是一个假定,或是一个提醒。
因为马路上确有“混”人,一点也大意不得。
在北京的马路上,开车的挤、夹、别、抢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最可怕的还是勇敢无畏的自行车和行人,有的骑车人敢在你车前几米远突然抢行猛拐,能吓出人一身的冷汗。还有一回,在四环主路上刚并进里线,就见前面十几米处有一个人拿着包横穿猛跑,幸亏我当时车不太快,忙点刹车还行;否则根本反应不过来,非把他撞飞不可。
每每被别的车“欺负”,被“马路勇士”惊吓,心里确实郁闷,有时真想骂人。但一想到教练的“马路格言”――“你一上路,就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这气也就慢慢地消了――何必跟“混蛋”一般见识呢?
年轻人开车,爱斗气。你的车挤我,我,想加塞,我非不让;这两车相斗,定有两伤。我就把教练的这句话讲给我的女儿女婿,他们听了也是一笑,后来开车也稳重多了。看来教练的这句话还是一付心理调节剂――他“混”你不“混”,自然你的避让或退让也就高人一大截,心理上也就平衡了;对于被“欺负”被“惊吓”的心,也算是一种补偿;虽然有点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
更重要的是,有了“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的这个假定,你开车便小心翼翼。遇到抢过来,挤过来的“霸王车”,马上减躲让;遇到自行车,就随时准备它变向吓你;遇到行人,你就别打算他按规矩走路;这样防范在先,就能减少事故。比如,行人过马路不走人行道并不新鲜,但你还要防范他走到半截又退回来两步;而且就退到你的车前面!你要是没思想准备,能经受这种心理和技术的双重考验吗?教练说得好:“你当他们都是明白人,都按规矩走;可等你知道他们是混蛋,再躲,那就晚了。”
有人看到此处会说:“不就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吗?就骂别人都是混蛋,这也太不文明了吧!”
“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这句话确实不好听。我说教练的这句“马路格言”话糙理不糙,是说这句话本没有骂人的意思,不妨说是一种幽默。你想:你、我、他,都把马路上的人“当混蛋”时,自己也在其中。你把别人当“混蛋”也好,别人把你当“混蛋”也罢,都不是“混蛋”不就行了吗?咱们都规规矩矩开车,规规矩矩骑车,规规矩矩走路,谁也骂不着咱们不是?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你说这句“马路格言”是不是有点意思?
\
(3).不科学的科学
三.不科学的科学
现在是什么都要讲科学的时代,所以讲科学的人就特别多,非把我们讲糊涂了不可。
有文章说,卧屋里不适宜放盆花,因为晚上它也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要呼吸,这没错。呼吸到能和人争氧气,真是耸人听闻,莫非它比猫猫狗狗吸的氧还要多?
随后又有人说,某些植物放在室内能净化空气,不但能吸收二氧化碳,还能吸收甲醛等装修污染,它又成了“吸毒”者。
就算它能“吸毒”,你能指望它吸多少?如同说蚂蚁能吃你的厨房垃圾一样,你能养几只蚂蚁帮你打扫厨房吗?
其实养花就是养花,别的“科学”不一定科学。
还有的专家谆谆教导,说晨练不科学。理由很多,其中一个理由是: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夜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附近没有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人体的健康。等到傍晚植物造了一天的氧,这时才适合锻炼。
这也是让人糊涂。北京市一千多万人几十万辆车加上不计其数的锅炉灶头要是靠北京的这点植物制氧来供应,恐怕早憋死人了。就算是公园的小环境,也没那么夸张。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量早晚不可能有影响到人体健康的波动,倒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无风的情况下积累了一天到晚上恐怕要多点儿。
其实晨练晚练各有利弊,应当因人因地因天气而异;强调一点,讲得再科学也不科学。
最近又有人在电视里讲,西红柿和黄瓜不要一起吃。说西红柿里有维生素c,黄瓜里有一种分解酶,能破坏维生素c。就算是如此,破坏力有多大?能破坏多少?是百分之一还是百分之百?或说,是一根黄瓜能“破坏”一百个西红柿,还是一百根黄瓜也“破坏”不了一个西红柿?不一起吃,间隔多长时间是“安全”的?是一分钟还是十个小时?有什么人认真细致地研究过吗?如此泛泛地讲“西红柿和黄瓜不要一起吃”,实在是有那么点不负责任。
其实我们获取维生素c的来源很多,大量的水果便是;何必在西红柿和黄瓜的问题上那么在意,把我们常吃的两种蔬菜搞成对头。
\
(4).神话故事新编
四.神话故事新编
在神话故事不断被制造出来的今天,我也有一个很久很久以前写的神话,这故事古老而新奇:
一辆宝马车在路上驶过,她安静而平稳,如在绿草地上滑行。它是众车中的明星,无论何时,马路都是她展露丰姿的T型台。车身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前格栅,醒目的车标,犹如一和谐凝重的大提琴曲,令人沁然心醉。她端庄如淑女,英俊如骑士,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化身。
突然,刹车声响过,宝马车在一辆农用车前停住了。两车相碰,如同天鹅撞麻雀,不能够生也不应该生的事情生了。
下一幕或是:
车门打开,走出一名欧洲的皇室贵妇, 她以优雅的风度向农妇致歉,然后吩咐管家留下来打理此事,自己乘车飘然而去。
或者,车中走出来的是一位亿万富豪之妇,之情妇,她会十分潇洒地丢下几张大钞,随后扬长而去。
再或者…
再再或者…
但是,你做一百个梦也想不到――
车中跳出一悍妇,对那农妇张口便骂,抬手便打;一番争执之后,那妇人道:“我轧死你信不信?”说罢上车,那宝马便如惊马野马疯马,将那农妇冲撞致死……
最后一个才是神话。
\
(5).习惯和文化
五.习惯和文化
在和家人一起买衣服时,我常有句戏言:
“衣服是穿给别人看的,我才不给别人花那么多钱呢!”
穿衣服是为人还是为己?其实,说两者皆是也可,两者皆不是也可。穿衣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有人说穿衣是为了保暖,是为了遮丑;起初是有这个目的,现在已不全是。你想, 若只是为了保暖,热天可以不穿;若只是为了遮丑,无人处也可不穿;人们无论寒冬、酷暑,无论私室、沙龙,无论社交、小处,都把衣着看得如此的重要;是因为着装已成为人的社会形象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人体的艺术形象另当别论。
所以说,某些事物一旦成为了文化,其初始的目的性也就淡化了,虽然其初始的目的还在。
譬如茶道,讲究是很多的。有人不解:“不就喝杯茶吗,搞那么复杂干什么?”
若是为了解渴,还不如赶紧来瓶矿泉水。
再譬如,红绿灯是用来疏导交通的。若是马路上没有车,仍能在红灯下等候,就是一种习惯,大而言之就是一种文化――现代城市的文化。
电视的公益广告至今还在宣传一口痰中含有多少多少个细菌,就是一种悲哀。说明不少人仍停留在文明举止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宣传也不得不停留在科学知识的启蒙上。这种宣传在顽固的恶习面前显得既无力又无奈――
“我的细菌我不怕。”
老年人说了。
“我健康,我的吐沫里没细菌,是香唾。”
美女或俊男说了。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在这里一点儿力量也没有。
\
(6).随感四则:好动物与好人
六.随感四则:好动物与好人
1.理论结合实际
电影频道,有一位“专家”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大白鲨”中的政治含义:人遭受恐怖袭击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事。
专家就是专家,你看人家多会理论结合实际!
来“霸气”
中国人似乎很崇拜霸气。
美国产的越野车“Rod mster”(Buick)译为“路霸”,其实连“路王”的意思都没有,何来“路霸”?还让人联想到“车匪路霸”,感觉怪怪的。难道当初是不知道这“路霸”跟“车匪”有点子关系?
一名拉京胡的演员也在采访中沾沾自喜地夸耀:“人家都说我的琴拉得有霸气!”那意思大概不过是“阳刚之气”或“大气”而已,却也要“霸气”一下。
3.愿望
看电视真是教育人哪!俺觉着清朝那会儿的干部队伍真是满不错的,逮个贪官就杀头!
别的甭说了,俺们大伙儿就是盼着多点雍正乾隆那样的好干部领导咱们改革开放反腐倡廉,怎么着也比俺们村俺们县的那些干部强多了去了!
4.好动物与好人
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有句话很深刻:“人是一种动物。他可以是好的动物,也可以是坏的动物,这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过是一种“圆颅方趾横目睿心”的社会化动物而已,做好的动物才能做好人。好人并不是没有动物性(本性),好人能把动物性转化为人性。由动物性到人性的转化,其实只隔着“理性”这薄薄的一层“纸”。
比如饮水,仅渴而求饮为动物性。
知何为可饮,何为不可饮,讲究如何饮,乃是人性。
比如求偶,遇异性而求媾为动物性。
知何为可求,何为不可求,讲究如何求,乃是人性。
比如爱子,只知舔犊护子为动物性。
知何为爱之,何为害之,能通情达理乃是人性。
这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的“选择”,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人一辈子要做的事,也不过是“选择”而已。
\
(7).随感五则:过犹及也
七.随感五则:过犹及也
1.反过来说行吗
一位“知名”电影导演在电视采访的节目中自豪地宣称:
“我有一点二亿观众!比整个欧洲的观众还要多!”
其实,这数字还远没有刚出道的毛丫头――“女”的观众多。
老拿人多说事,实在没创意;中国是连造鞋织袜产牙膏制牙刷都可以夸“世界第一”的,这一点别说 “地球人”,恐怕连“外星人”都知道。
如果反过来说:“你糊弄了一点二亿观众!比整个欧洲的观众还要多!”不知他作何感想。
2.希特勒“愣掉了”
适逢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电视里(中央某台)一位历史学者模样的人在帮助大家回顾历史,讲到邱吉尔突然起海上攻势时,这位学者道:
“希特勒整个人一下子愣掉了!……”
听到这里,我也一下子“愣掉了”。
我想,希特勒将要说的话是:
“呕!邱吉尔,这不可能是真的!你不能这样,你不能不考虑我的感受!…”
邱吉尔则打出他著名的“V”字手势大叫:
“耶――!”
瞎编,笑话,笑话。
3.不“**”的黑烟
二零零六年的南方某沿海城市,马路上犹跑着喷黑烟的老式公交车,汽车一过,令人掩鼻躲避不及;但市政府门前,高档进口车堂皇进出。
这并不是**,因为“官车”有规定,“民车”无规定也。
但我敢说,要知道一个城市官员的**程度,不必查帐,不必搞专案组,看这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如何就知道了。
4.过犹及也
古人说过犹不及,有道理;但如今时代展,过犹及也。
不信?有一“国庆歌曲”: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难道词作者不知道“祖国”有五千多年的“国龄”?非也。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到忘却祖宗,便显得可爱;你若在祖宗的事上与他计较,爱心上相差的可就不是一星半点儿,未曾张口就已经输了,你还想吱声吗?
没人愿跟他较真儿,也没人敢跟他较真儿,这歌能传唱至今的道理就在于此。
当然,并非事事可以“过”它一把的,非“成年人”、“成成年人”不可模仿。
至于怎样的“过”,何时的“过”,我们自有中国人养成的乖巧,世界第一。
元起家与第一个字起家。
电视访谈,一边是“成功人士”,一边是主持人。主持人煞有介事地说,这位大款是靠3ooo元起家的。
我不明白这有何稀奇:须知大文豪如鲁迅,也是从认识第一个字起家;大科学家如牛顿,也是打从1+1起家的。
难道,只有“财”这事儿才那么稀奇?
(8).真实与厚道
八.真实与厚道
真善美,何为真?有人说,真就是真实呗!不尽然,真不仅有真实的意思,还有真诚的意思,还有真善的意思。也就是说,真是一种美,而不是一种恶。
据说有一回英女王宴请印度客人,宴会结束时,侍者郑重地端上一个个精美的器具,里面盛有热水;客人们为了表示礼貌,端起来喝了一口;其实这水是用来净手的。女王见此,也双手将水端起喝了一口,其他英国官员也照女王的样子做,一场外交上的尴尬就这样避免了。
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这女王够厚道的。
如果你在场,你会把“真实”(喝了洗手水)告诉这些高贵的客人吗?
肯定你也不会。
现时人们求“真”,是因为假的东西太多。郭德刚有句妙语:“就王八是真的,还叫假(甲)鱼!”于是涌现出了不少的“打假英雄”,虽然与轰轰烈烈蓬勃壮大的骗子队伍不成比例,也总算给人一点安慰――毕竟还有人不是骗子啊!
可到了“打假”也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时候,就令人困惑了。
前不久有某人指出,某年轻女演员是“变性人”,是“中国最大的人妖”,还有在国外医院做手术的证据云云。一时议论纷纷,吵骂之声不绝。而揭此“内幕”的这位人物宣称,他此举不为别的,是要打娱乐圈的假。
我不认为这是打假,不论他说的是真还是假。
须知,变性人不是“人妖”,变性人也有做人的权利和尊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不要知道或忘了他(或她)是变性人,而且把他(或她)看成普通的男人和女人;医院为当事人保守秘密的道理就在于此。揭露当事人这方面的**非常的不厚道,严重点说是不道德。
这样的打假,真是不打也罢。
真善美好比是三个台阶,真是第一步,更高一级是真而善,最高一级是真而善而美。在真的台阶上也可以往下掉,因为人的出自动物本能的私欲也是无比“真实”的,不少人就是在展示“真实”的时候,没有向上走,反而从这个台阶上掉下去了。
至于掉到什么地方,我看还是厚道点,不说也罢。
\
(9).如果没有良心,世界将会怎样。
九。如果没有良心,世界将会怎样。
据媒体报道: 被认为“中国网络第一案”的女教师黄静裸死案,七月十日终于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法院宣判,判决书长2o页,结果却只有几行字:一,被告人姜俊武无罪;二,被告赔付原告黄淑华、黄国华经济损失三,驳回原告其它诉讼请求。
判决书还解释了黄静的死因:“在潜在病理改变的基础下,因姜俊武采用较特殊方式进行的性活动促死亡……仅有这种行为原因,没有黄潜在的病理改变原因,黄静也不会死亡。可见,姜的行为与黄潜在病理是造成死亡的共同原因。姜应对黄的死亡后果承担5o%的民事责任。”
对法院的判决我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媒体同时报道了《新安晚报》记者与当事人姜俊武的一番谈话,让我大开眼界,现摘录如下:
记:如果判决书判你有罪?
姜:我应该是无罪的,我就是无罪的。
记:你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姜:我非常肯定。
记:你觉得你自己在道德上、良心上是有罪的吗?
姜:没有。我现在面对你,我觉得心很安。我为黄静的死,感到惋惜而已。
记:对于黄静的死,你觉得你在法律上,道德上,都不应该承担任何的责任?
姜:对。这个可以肯定。有些事情如果她父母或者她早跟我说,让我有个心理准备,也许什么事情都不会生。
记:你害怕面对别人用**犯、杀人犯的目光看你吗?
姜:当然。别人的误解,在我精神上是不断的压力。只要别人问我,我就会很紧张。我不希望别人谈起这件事,我不想成为焦点。
记:即使法律判你无罪,我相信很大比例的人们还是会坚持以前的看法,仍然认为你有罪,因为已经没有人可以还原当天晚上生的是什么……这些,你有勇气去面对吗?
姜:可是我怎么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唯一的办法还是隐姓埋名,过另外一段生活吧。
记:你告诉我,你还爱黄静吗?即使她的死给你带来了这些?
姜:我对她肯定是有感情,是爱。时间会改变,爱是不会改变的,尤其对一个逝去了的人。但是我对她的家人真的恨。(沉默)所以这样,我已经不愿意想起死者。
听到了没有?这个姜某,对黄的死,一点责任没有。尽管法院判了他要承担5o%的民事责任,但他“觉得很心安”。过错在别人:“如果她父母或者她早跟我说,让我有个心理准备,也许什么事情都不会生。”所以“我对她的家人真的恨。”“我已经不愿意想起死者。”
听了这番话,我的心真是“拔凉拔凉”的。这个人,如果还可以说是个人的话,怎么一点点良心都没有呢?
就是表示出一点点悔意,一点点忏悔,承担一点点道义上的责任(对这个人看来不能要求更多),也不是叫你去坐牢。毕竟这不幸的生与你直接相关,怎么能推得那么干干净净?而且反过来,还要去恨那失去爱女的黄的父母?
我觉得,现在社会上不少的人患有一种“无良心病”。他们不论做什么错事坏事都心安理得:造假货的,制假药的,贪污受贿的,坑蒙拐骗的,撞人就跑的,偷的抢的,奸的嫖的,打的杀的……这些人做了错事坏事比做了好事还有理,一脸的无辜,一派的奇谈怪论。难道就如某小品中所说的,他们的良心都叫狗给吃了?
和谐社会是要靠法律和良心来维持的。
如果没有良心,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10).行人避险
十.行人避险
有一段交通肇事的录像:一个年轻人在人行道灯变绿时推摩托车过马路,一辆汽车飞驰而来,将他撞飞后逃逸…
这个交通肇事逃逸案的始末在电视台反复播放过。我要说的不是这案子本身,而是此事件中另外一个被忽略的问题。
就是行人要注意避险。
我对家人叮嘱过:“过马路时千万不要以为绿灯亮就平安无事了,要看看来车方向有没有车,尤其是有没有快驶来的车,如果有,就一定要停下来等车过去。”
有人说:绿灯了,就该我走,车不让我是违章。
说得是不错,他不违章当然好;但是,他违章了你怎么办?你拿鲜血和生命作为他违章的证据?犯不上吧?
有一组数据: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约十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并不是司机,行人、骑车人和乘车人占了四分之三。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不到全世界的百分之二,而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却名列榜,占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二十。
有一句话说,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这个现实的“合理性”很残酷:根据数学的概率论,咱们这儿汽车不多但人多,车撞人的几率就高。
谁也不愿意这“几率”生在自己或家人的身上,所以,你不违章,还要提防别人违章,尤其要提防那钢铁家伙违章来撞你。
小时候奶奶就告诉我过马路要“先看左,后看右”,前些日子在我们家附近的路口过马路,我正“先看左”呢,右边来一辆面包车与我擦身而过,吓了我一跳,原来他左转弯开到逆行线来了。你说说,这只看一边的“老规矩”今天还行得通吗?
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忠告,也希望“大家告诉大家”:
“过马路时千万不要以为绿灯亮就平安无事了,要看看来车方向有没有车,尤其是有没有快驶来的车,如果有,就一定要停下来等车过去。”
听我的没错。
\
(11).由“禁吐”到“限吐”
十一.由“禁吐”到“限吐”
北京的爆竹由禁放到限放,传统的力量可见。谁都明白,禁改限,是禁不了才改的限。
还有一个“禁”一直在遭遇挑战,就是禁止随地吐痰。
“禁吐”的年头比禁放的时间长得多,成效似乎甚微;非但没禁了“吐”,“吐”却在与时俱进。
开车上路,你常能看见从车里向外吐痰的人。“文明”点的,在等红绿灯时打开车门吐一口,豪爽的,在行驶中摇开车窗就向外喷。为此,在车多的二三环我车窗紧闭,以防止“飞痰”。你看,从长袍马褂摇摇摆摆地吐到西服革履气宇轩昂地吐;从走着吐到骑车吐,再到开捷达奥迪奔驰吐,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若将来有一天私人飞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从小飞机上也必定会飞出“天痰”,你信不信?
在公园里,吐痰更是一景。在公园溜弯,你老远就能听到一老者“哼――”“哈――”的清嗓子,然后“啪!”的一声,清脆而响亮,这是畅快淋漓式;而年轻人则不然,身不摇头不动,就能极快地几乎无声地吐出一米开外,那是气功不凡式。
有人说我们丢了传统,我看不然。有些传统如随地吐痰,那是如影随行,能“以不变应付万变,以万变保不变。”想丢也丢不了。
由此看来,这吐痰也得由“禁吐”到“限吐”不可。否则还真是没办法。
至于如何的“限吐”,本人的拙见一是在公共场所设“吐痰处”,不妨叫“谈话(痰化)间”?――就别叫“洗手间”了。然后再生产一种高科技的能吸收痰的“吐吐袋”(暂定名),可供经常需要的人使用;做得精致漂亮些,挂在脖子上那种,请明星或女作代言人,还能按编号抽大奖。同步播放电视公益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吐吐袋’!”――动画小人儿边吐边跳。再请著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如“第七日”的)佩挂“吐吐袋”真情亮相:“今天,你吐了吗?”
我觉得肯定行,说不定还能成为流行的新时尚呢。
别以为我是在开玩笑,真的。
要是哪个商家独具慧眼,肯用我的创意,功德无量。
\
(12).说理与骂人
十二.说理与骂人
骂人好不好?
――不好。
骂人对不对?
――不对。
你是幼儿园老师?干嘛说这些?对不起,话得从这儿说起。
下面说说大人的事:
有甲文人讲了一个理,乙文人很不以为然,很生气,驳之并骂之;不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骂,而是破口大骂的骂,很难听很难听的骂,还有其支持者群起而攻之的群骂。甲文人紧急撤退,惊呼:“他骂人!” 于是乙文人又激起了众怒,批评之,谴责之,有人要诉诸法律,有人要清理“某论坛”,有人呼吁语言文明,五讲四美。关注的焦点除了骂人之外还是骂人,甲乙文人表达的观点倒不被重视,所争论问题的是非倒没人认真讨论。你说说,我们大人的水平,是不是和幼儿园的小孩子差不多――骂人了,一言以蔽之就是错;没骂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
我不赞同骂人,尤其不赞同文人在文章中骂人――文人的“技术含量”低了一点,文人是可以做到“骂人不带脏字”的。以骂人的话入文入诗而被人称赞的事也有过,那必须是大家;比如**诗词中有“不须放屁”,被称为是神来之笔,不是你我等凡夫俗子可以效仿的。
梁实秋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骂人是一种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所以想骂人时,骂骂何妨?”《骂人的艺术》
梁实秋,就是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那位,被人骂了还说这样的话,按现在的说法,岂不是有点毛病?要不就是写这个的时候鲁迅还没开骂,等挨了骂之后又为这段文字后悔不及,一定的。
不过梁先生的文章还是不错的,这段话里有一种气度,有一种见识,我很佩服。
我觉得,现在不少人的气度和见识远不及梁先生。
\
(13).随感二则:我还没有被抓。
十三。随感二则:请放心,我还没有被抓。
1.请放心,我还没有被抓。
“请放心,我还没有被抓。我还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请放心…”
这是黑社会成员在互通情报?还是贪官污吏在相互打气?还是电影“天下无贼”里葛优式的黑色幽默?
都不是。这是京城的一些大房地产商近来在“回击流言”。
同样忙于“回击流言”是一些漂亮女明星,她们到整容医院做鉴定,要证明眼睛,鼻子,乃至整个脸,胸,是自己的。
不对,是证明原来的那个就是自己的。
还是不对,是证明原来的那个就是现在的这个自己的;也就是说,自己的这个就是原来的。
您听明白了吗?要是还不明白,我可就没法子了。
晚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地儿盛。
入夏以来,北京的天气也怪。时常是在夜晚雷声大作,暴雨倾盆,吵得人难以入睡。霹雳一声,有时是电掉闸,车叫唤(防盗器),让人不堪其扰;然后白天照样是阳光灿烂。
记得过去下乡时听老乡说过“夜晚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地儿盛。”这农谚很有道理:因为夜晚下雨保证了墒情,白天晴天又有充足的光合作用,庄稼没理由长不好。看来今年北京郊区农村乃至华北地区很可能粮食丰收。
可是,眼下农村好多地方都不种庄稼改种楼了。现在是只要一上街,就有人将“乡产权”(或叫“小产权”)的花花绿绿的楼盘广告单塞到你的手里,近郊远郊乃至河北省的都有;房价特便宜,对城里人很有吸引力。
农民兄弟已先我一步,搞起房地产了;我的“房地产业”,还八字没一撇呢。
\
(14).阿Q的“祖传宝贝”
十四。阿Q的“祖传宝贝”
人人都知道鲁迅笔下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的名言――“儿子打老子”可谓知名度不低。但阿Q还有一个“祖传宝贝”,你知道吗?
这个“祖传宝贝”就是――忘却。
你且看《阿Q正传》中的描述:
阿Q因骂了“假洋鬼子”脑袋挨了“哭丧棒”,在“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然后他颇为成功地调戏了小尼姑:“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
(1).外星人会善待动物吗?
一.外星人会善待动物吗?
鸡年已过,有关鸡的话题仍让人回味――虽然味道有些苦涩。
近来,有一个叫做《我不想说我是鸡》的f1sh(动画)在网上流传。一只形象可爱的鸡用稚嫩的童声唱道:
我不想说,我很清洁,
我不想说,我很安全,
可是我不能拒绝人们的误解。
看看紧闭的圈,数数刚下的蛋,
等待被扑杀的危险。
吃我的肉,我没意见,
拿我的蛋,我也情愿,
可是我不能容忍被当作污染。
想想命运的苦,擦擦含泪的眼,
人的心情我能理解。
一样的鸡肉,一样的鸡蛋,
一样的我们咋就成了传染源。
禽流感,很危险,
谁让咱有个鸟类祖先。
孩子他爹已经被处决,
孩子他哥抓去做实验,
这年头做只鸡比做人还艰难。
就算熬过今天,就算过了明天,
后天估计也得玩儿完。
……
这个f1sh是女儿给我的,她说和同事们初看时觉得好玩,可看完后心里挺难受,鼻子酸酸的。
我也有这个感觉。
鸡年杀鸡起初还是新闻,后来人们都麻木了。世界各地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鸡被扑杀,理由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的安全。这很合理,没有人置疑;即便是那些很活跃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好像也没有什么意见。鸡是家养的动物,它的生死本来就应当由人来决定。
前些日子,北京数百匹赛马被处死,其中甚至有幼马。赛马场负责人称:“杀马匹不是因为疫情,而是按照国际惯例对淘汰的赛马实施安乐死。” “重伤无法治愈或治疗成本太高的,年龄过大应该退役的,母马不能生育的,小马驹经评估不能成为优秀赛马的,都在淘汰之列。处理掉淘汰马匹能减轻马场的负担。”
不是因为疫情,仅仅是因为它们受伤或不够优秀,就被惟利是图的人处死了!
我们“人”,的确够自私的。而且自私得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因为和“低等”的动物相比,人类太“优秀”了,所以自然而然地具有凌驾一切生命之上的优越感。
难怪有不少科学家告诫人们不要对外星人抱有幻想,以为天外来客会给人类带来福祉;殊不知在“优秀”外星人眼里,我们也很低等。我们人类不过四五千年的文明史,近代科学的展也不过一二百年。如果一个有几十万年文明史(还不用再往多里说)的外星人以其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从数万光年之遥的行星到达地球,为了一些很“合理”的理由:比如为了星际移民需要改造地球气候(他们可能适宜5o摄氏度的温度和强烈的紫外线),为了改变大气成分(外星人可能呼吸氨气),或者为了消灭某些与人类共存的有害微生物,或者干脆就是要获取生存的空间,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把低等的“人类动物”消灭掉。
外星人里会不会有人站出来,呼吁给人类一个生存权,维持地球原有的生态?这很难说。反正,我们那时会和被屠杀的鸡和马一样,没有言权。再说了,即便是鸡马能言,我们在处决它们时,会征求它们的意见吗?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对动物行善主要是对人类行善的练习。”“善待动物与善待人类是绝对相同的伦理要求。”―― 史怀泽(德国)
有多少人在意这句话?这句话倒好像是对外星人说的。
但愿最先造访地球的天外来客是能够善待动物的外星人,这样或许他们能够善待人类。
鸡年的鸡的不幸也许是人类的无奈,或许这样的不幸还会继续。但人类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反思过去,人类才能在并不遥远的将来,找到更合理更人性也就是更“动物性”办法。
我想,只有善待动物的人类才能够与善待动物的外星人共存。
注: 阿尔贝特∓#8226;史怀泽 (1875~1965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慈善活动家。他呼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2).教练的“马路格言”――也谈话糙理不糙
二.教练的“马路格言”――也谈话糙理不糙
在驾校学车时,教练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
“我告诉你,你一上路,就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甭管是开车的骑车的还是走路的!”
“你当他们都是明白人,都按规矩走;可等你知道他们是混蛋,再躲,那就晚了。”
我那时当笑话听,没怎么当真。几年车开下来,才知道教练的话有道理,还真是话糙理不糙。
“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是一个假定,或是一个提醒。
因为马路上确有“混”人,一点也大意不得。
在北京的马路上,开车的挤、夹、别、抢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最可怕的还是勇敢无畏的自行车和行人,有的骑车人敢在你车前几米远突然抢行猛拐,能吓出人一身的冷汗。还有一回,在四环主路上刚并进里线,就见前面十几米处有一个人拿着包横穿猛跑,幸亏我当时车不太快,忙点刹车还行;否则根本反应不过来,非把他撞飞不可。
每每被别的车“欺负”,被“马路勇士”惊吓,心里确实郁闷,有时真想骂人。但一想到教练的“马路格言”――“你一上路,就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这气也就慢慢地消了――何必跟“混蛋”一般见识呢?
年轻人开车,爱斗气。你的车挤我,我,想加塞,我非不让;这两车相斗,定有两伤。我就把教练的这句话讲给我的女儿女婿,他们听了也是一笑,后来开车也稳重多了。看来教练的这句话还是一付心理调节剂――他“混”你不“混”,自然你的避让或退让也就高人一大截,心理上也就平衡了;对于被“欺负”被“惊吓”的心,也算是一种补偿;虽然有点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
更重要的是,有了“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的这个假定,你开车便小心翼翼。遇到抢过来,挤过来的“霸王车”,马上减躲让;遇到自行车,就随时准备它变向吓你;遇到行人,你就别打算他按规矩走路;这样防范在先,就能减少事故。比如,行人过马路不走人行道并不新鲜,但你还要防范他走到半截又退回来两步;而且就退到你的车前面!你要是没思想准备,能经受这种心理和技术的双重考验吗?教练说得好:“你当他们都是明白人,都按规矩走;可等你知道他们是混蛋,再躲,那就晚了。”
有人看到此处会说:“不就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吗?就骂别人都是混蛋,这也太不文明了吧!”
“把马路上的人都当混蛋”,这句话确实不好听。我说教练的这句“马路格言”话糙理不糙,是说这句话本没有骂人的意思,不妨说是一种幽默。你想:你、我、他,都把马路上的人“当混蛋”时,自己也在其中。你把别人当“混蛋”也好,别人把你当“混蛋”也罢,都不是“混蛋”不就行了吗?咱们都规规矩矩开车,规规矩矩骑车,规规矩矩走路,谁也骂不着咱们不是?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你说这句“马路格言”是不是有点意思?
\
(3).不科学的科学
三.不科学的科学
现在是什么都要讲科学的时代,所以讲科学的人就特别多,非把我们讲糊涂了不可。
有文章说,卧屋里不适宜放盆花,因为晚上它也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要呼吸,这没错。呼吸到能和人争氧气,真是耸人听闻,莫非它比猫猫狗狗吸的氧还要多?
随后又有人说,某些植物放在室内能净化空气,不但能吸收二氧化碳,还能吸收甲醛等装修污染,它又成了“吸毒”者。
就算它能“吸毒”,你能指望它吸多少?如同说蚂蚁能吃你的厨房垃圾一样,你能养几只蚂蚁帮你打扫厨房吗?
其实养花就是养花,别的“科学”不一定科学。
还有的专家谆谆教导,说晨练不科学。理由很多,其中一个理由是: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夜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附近没有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人体的健康。等到傍晚植物造了一天的氧,这时才适合锻炼。
这也是让人糊涂。北京市一千多万人几十万辆车加上不计其数的锅炉灶头要是靠北京的这点植物制氧来供应,恐怕早憋死人了。就算是公园的小环境,也没那么夸张。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量早晚不可能有影响到人体健康的波动,倒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无风的情况下积累了一天到晚上恐怕要多点儿。
其实晨练晚练各有利弊,应当因人因地因天气而异;强调一点,讲得再科学也不科学。
最近又有人在电视里讲,西红柿和黄瓜不要一起吃。说西红柿里有维生素c,黄瓜里有一种分解酶,能破坏维生素c。就算是如此,破坏力有多大?能破坏多少?是百分之一还是百分之百?或说,是一根黄瓜能“破坏”一百个西红柿,还是一百根黄瓜也“破坏”不了一个西红柿?不一起吃,间隔多长时间是“安全”的?是一分钟还是十个小时?有什么人认真细致地研究过吗?如此泛泛地讲“西红柿和黄瓜不要一起吃”,实在是有那么点不负责任。
其实我们获取维生素c的来源很多,大量的水果便是;何必在西红柿和黄瓜的问题上那么在意,把我们常吃的两种蔬菜搞成对头。
\
(4).神话故事新编
四.神话故事新编
在神话故事不断被制造出来的今天,我也有一个很久很久以前写的神话,这故事古老而新奇:
一辆宝马车在路上驶过,她安静而平稳,如在绿草地上滑行。它是众车中的明星,无论何时,马路都是她展露丰姿的T型台。车身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前格栅,醒目的车标,犹如一和谐凝重的大提琴曲,令人沁然心醉。她端庄如淑女,英俊如骑士,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化身。
突然,刹车声响过,宝马车在一辆农用车前停住了。两车相碰,如同天鹅撞麻雀,不能够生也不应该生的事情生了。
下一幕或是:
车门打开,走出一名欧洲的皇室贵妇, 她以优雅的风度向农妇致歉,然后吩咐管家留下来打理此事,自己乘车飘然而去。
或者,车中走出来的是一位亿万富豪之妇,之情妇,她会十分潇洒地丢下几张大钞,随后扬长而去。
再或者…
再再或者…
但是,你做一百个梦也想不到――
车中跳出一悍妇,对那农妇张口便骂,抬手便打;一番争执之后,那妇人道:“我轧死你信不信?”说罢上车,那宝马便如惊马野马疯马,将那农妇冲撞致死……
最后一个才是神话。
\
(5).习惯和文化
五.习惯和文化
在和家人一起买衣服时,我常有句戏言:
“衣服是穿给别人看的,我才不给别人花那么多钱呢!”
穿衣服是为人还是为己?其实,说两者皆是也可,两者皆不是也可。穿衣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有人说穿衣是为了保暖,是为了遮丑;起初是有这个目的,现在已不全是。你想, 若只是为了保暖,热天可以不穿;若只是为了遮丑,无人处也可不穿;人们无论寒冬、酷暑,无论私室、沙龙,无论社交、小处,都把衣着看得如此的重要;是因为着装已成为人的社会形象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人体的艺术形象另当别论。
所以说,某些事物一旦成为了文化,其初始的目的性也就淡化了,虽然其初始的目的还在。
譬如茶道,讲究是很多的。有人不解:“不就喝杯茶吗,搞那么复杂干什么?”
若是为了解渴,还不如赶紧来瓶矿泉水。
再譬如,红绿灯是用来疏导交通的。若是马路上没有车,仍能在红灯下等候,就是一种习惯,大而言之就是一种文化――现代城市的文化。
电视的公益广告至今还在宣传一口痰中含有多少多少个细菌,就是一种悲哀。说明不少人仍停留在文明举止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宣传也不得不停留在科学知识的启蒙上。这种宣传在顽固的恶习面前显得既无力又无奈――
“我的细菌我不怕。”
老年人说了。
“我健康,我的吐沫里没细菌,是香唾。”
美女或俊男说了。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在这里一点儿力量也没有。
\
(6).随感四则:好动物与好人
六.随感四则:好动物与好人
1.理论结合实际
电影频道,有一位“专家”解读斯皮尔伯格电影“大白鲨”中的政治含义:人遭受恐怖袭击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事。
专家就是专家,你看人家多会理论结合实际!
来“霸气”
中国人似乎很崇拜霸气。
美国产的越野车“Rod mster”(Buick)译为“路霸”,其实连“路王”的意思都没有,何来“路霸”?还让人联想到“车匪路霸”,感觉怪怪的。难道当初是不知道这“路霸”跟“车匪”有点子关系?
一名拉京胡的演员也在采访中沾沾自喜地夸耀:“人家都说我的琴拉得有霸气!”那意思大概不过是“阳刚之气”或“大气”而已,却也要“霸气”一下。
3.愿望
看电视真是教育人哪!俺觉着清朝那会儿的干部队伍真是满不错的,逮个贪官就杀头!
别的甭说了,俺们大伙儿就是盼着多点雍正乾隆那样的好干部领导咱们改革开放反腐倡廉,怎么着也比俺们村俺们县的那些干部强多了去了!
4.好动物与好人
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有句话很深刻:“人是一种动物。他可以是好的动物,也可以是坏的动物,这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过是一种“圆颅方趾横目睿心”的社会化动物而已,做好的动物才能做好人。好人并不是没有动物性(本性),好人能把动物性转化为人性。由动物性到人性的转化,其实只隔着“理性”这薄薄的一层“纸”。
比如饮水,仅渴而求饮为动物性。
知何为可饮,何为不可饮,讲究如何饮,乃是人性。
比如求偶,遇异性而求媾为动物性。
知何为可求,何为不可求,讲究如何求,乃是人性。
比如爱子,只知舔犊护子为动物性。
知何为爱之,何为害之,能通情达理乃是人性。
这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的“选择”,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人一辈子要做的事,也不过是“选择”而已。
\
(7).随感五则:过犹及也
七.随感五则:过犹及也
1.反过来说行吗
一位“知名”电影导演在电视采访的节目中自豪地宣称:
“我有一点二亿观众!比整个欧洲的观众还要多!”
其实,这数字还远没有刚出道的毛丫头――“女”的观众多。
老拿人多说事,实在没创意;中国是连造鞋织袜产牙膏制牙刷都可以夸“世界第一”的,这一点别说 “地球人”,恐怕连“外星人”都知道。
如果反过来说:“你糊弄了一点二亿观众!比整个欧洲的观众还要多!”不知他作何感想。
2.希特勒“愣掉了”
适逢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电视里(中央某台)一位历史学者模样的人在帮助大家回顾历史,讲到邱吉尔突然起海上攻势时,这位学者道:
“希特勒整个人一下子愣掉了!……”
听到这里,我也一下子“愣掉了”。
我想,希特勒将要说的话是:
“呕!邱吉尔,这不可能是真的!你不能这样,你不能不考虑我的感受!…”
邱吉尔则打出他著名的“V”字手势大叫:
“耶――!”
瞎编,笑话,笑话。
3.不“**”的黑烟
二零零六年的南方某沿海城市,马路上犹跑着喷黑烟的老式公交车,汽车一过,令人掩鼻躲避不及;但市政府门前,高档进口车堂皇进出。
这并不是**,因为“官车”有规定,“民车”无规定也。
但我敢说,要知道一个城市官员的**程度,不必查帐,不必搞专案组,看这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如何就知道了。
4.过犹及也
古人说过犹不及,有道理;但如今时代展,过犹及也。
不信?有一“国庆歌曲”: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难道词作者不知道“祖国”有五千多年的“国龄”?非也。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到忘却祖宗,便显得可爱;你若在祖宗的事上与他计较,爱心上相差的可就不是一星半点儿,未曾张口就已经输了,你还想吱声吗?
没人愿跟他较真儿,也没人敢跟他较真儿,这歌能传唱至今的道理就在于此。
当然,并非事事可以“过”它一把的,非“成年人”、“成成年人”不可模仿。
至于怎样的“过”,何时的“过”,我们自有中国人养成的乖巧,世界第一。
元起家与第一个字起家。
电视访谈,一边是“成功人士”,一边是主持人。主持人煞有介事地说,这位大款是靠3ooo元起家的。
我不明白这有何稀奇:须知大文豪如鲁迅,也是从认识第一个字起家;大科学家如牛顿,也是打从1+1起家的。
难道,只有“财”这事儿才那么稀奇?
(8).真实与厚道
八.真实与厚道
真善美,何为真?有人说,真就是真实呗!不尽然,真不仅有真实的意思,还有真诚的意思,还有真善的意思。也就是说,真是一种美,而不是一种恶。
据说有一回英女王宴请印度客人,宴会结束时,侍者郑重地端上一个个精美的器具,里面盛有热水;客人们为了表示礼貌,端起来喝了一口;其实这水是用来净手的。女王见此,也双手将水端起喝了一口,其他英国官员也照女王的样子做,一场外交上的尴尬就这样避免了。
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这女王够厚道的。
如果你在场,你会把“真实”(喝了洗手水)告诉这些高贵的客人吗?
肯定你也不会。
现时人们求“真”,是因为假的东西太多。郭德刚有句妙语:“就王八是真的,还叫假(甲)鱼!”于是涌现出了不少的“打假英雄”,虽然与轰轰烈烈蓬勃壮大的骗子队伍不成比例,也总算给人一点安慰――毕竟还有人不是骗子啊!
可到了“打假”也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时候,就令人困惑了。
前不久有某人指出,某年轻女演员是“变性人”,是“中国最大的人妖”,还有在国外医院做手术的证据云云。一时议论纷纷,吵骂之声不绝。而揭此“内幕”的这位人物宣称,他此举不为别的,是要打娱乐圈的假。
我不认为这是打假,不论他说的是真还是假。
须知,变性人不是“人妖”,变性人也有做人的权利和尊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不要知道或忘了他(或她)是变性人,而且把他(或她)看成普通的男人和女人;医院为当事人保守秘密的道理就在于此。揭露当事人这方面的**非常的不厚道,严重点说是不道德。
这样的打假,真是不打也罢。
真善美好比是三个台阶,真是第一步,更高一级是真而善,最高一级是真而善而美。在真的台阶上也可以往下掉,因为人的出自动物本能的私欲也是无比“真实”的,不少人就是在展示“真实”的时候,没有向上走,反而从这个台阶上掉下去了。
至于掉到什么地方,我看还是厚道点,不说也罢。
\
(9).如果没有良心,世界将会怎样。
九。如果没有良心,世界将会怎样。
据媒体报道: 被认为“中国网络第一案”的女教师黄静裸死案,七月十日终于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法院宣判,判决书长2o页,结果却只有几行字:一,被告人姜俊武无罪;二,被告赔付原告黄淑华、黄国华经济损失三,驳回原告其它诉讼请求。
判决书还解释了黄静的死因:“在潜在病理改变的基础下,因姜俊武采用较特殊方式进行的性活动促死亡……仅有这种行为原因,没有黄潜在的病理改变原因,黄静也不会死亡。可见,姜的行为与黄潜在病理是造成死亡的共同原因。姜应对黄的死亡后果承担5o%的民事责任。”
对法院的判决我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媒体同时报道了《新安晚报》记者与当事人姜俊武的一番谈话,让我大开眼界,现摘录如下:
记:如果判决书判你有罪?
姜:我应该是无罪的,我就是无罪的。
记:你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姜:我非常肯定。
记:你觉得你自己在道德上、良心上是有罪的吗?
姜:没有。我现在面对你,我觉得心很安。我为黄静的死,感到惋惜而已。
记:对于黄静的死,你觉得你在法律上,道德上,都不应该承担任何的责任?
姜:对。这个可以肯定。有些事情如果她父母或者她早跟我说,让我有个心理准备,也许什么事情都不会生。
记:你害怕面对别人用**犯、杀人犯的目光看你吗?
姜:当然。别人的误解,在我精神上是不断的压力。只要别人问我,我就会很紧张。我不希望别人谈起这件事,我不想成为焦点。
记:即使法律判你无罪,我相信很大比例的人们还是会坚持以前的看法,仍然认为你有罪,因为已经没有人可以还原当天晚上生的是什么……这些,你有勇气去面对吗?
姜:可是我怎么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唯一的办法还是隐姓埋名,过另外一段生活吧。
记:你告诉我,你还爱黄静吗?即使她的死给你带来了这些?
姜:我对她肯定是有感情,是爱。时间会改变,爱是不会改变的,尤其对一个逝去了的人。但是我对她的家人真的恨。(沉默)所以这样,我已经不愿意想起死者。
听到了没有?这个姜某,对黄的死,一点责任没有。尽管法院判了他要承担5o%的民事责任,但他“觉得很心安”。过错在别人:“如果她父母或者她早跟我说,让我有个心理准备,也许什么事情都不会生。”所以“我对她的家人真的恨。”“我已经不愿意想起死者。”
听了这番话,我的心真是“拔凉拔凉”的。这个人,如果还可以说是个人的话,怎么一点点良心都没有呢?
就是表示出一点点悔意,一点点忏悔,承担一点点道义上的责任(对这个人看来不能要求更多),也不是叫你去坐牢。毕竟这不幸的生与你直接相关,怎么能推得那么干干净净?而且反过来,还要去恨那失去爱女的黄的父母?
我觉得,现在社会上不少的人患有一种“无良心病”。他们不论做什么错事坏事都心安理得:造假货的,制假药的,贪污受贿的,坑蒙拐骗的,撞人就跑的,偷的抢的,奸的嫖的,打的杀的……这些人做了错事坏事比做了好事还有理,一脸的无辜,一派的奇谈怪论。难道就如某小品中所说的,他们的良心都叫狗给吃了?
和谐社会是要靠法律和良心来维持的。
如果没有良心,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10).行人避险
十.行人避险
有一段交通肇事的录像:一个年轻人在人行道灯变绿时推摩托车过马路,一辆汽车飞驰而来,将他撞飞后逃逸…
这个交通肇事逃逸案的始末在电视台反复播放过。我要说的不是这案子本身,而是此事件中另外一个被忽略的问题。
就是行人要注意避险。
我对家人叮嘱过:“过马路时千万不要以为绿灯亮就平安无事了,要看看来车方向有没有车,尤其是有没有快驶来的车,如果有,就一定要停下来等车过去。”
有人说:绿灯了,就该我走,车不让我是违章。
说得是不错,他不违章当然好;但是,他违章了你怎么办?你拿鲜血和生命作为他违章的证据?犯不上吧?
有一组数据: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约十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并不是司机,行人、骑车人和乘车人占了四分之三。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不到全世界的百分之二,而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却名列榜,占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二十。
有一句话说,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这个现实的“合理性”很残酷:根据数学的概率论,咱们这儿汽车不多但人多,车撞人的几率就高。
谁也不愿意这“几率”生在自己或家人的身上,所以,你不违章,还要提防别人违章,尤其要提防那钢铁家伙违章来撞你。
小时候奶奶就告诉我过马路要“先看左,后看右”,前些日子在我们家附近的路口过马路,我正“先看左”呢,右边来一辆面包车与我擦身而过,吓了我一跳,原来他左转弯开到逆行线来了。你说说,这只看一边的“老规矩”今天还行得通吗?
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忠告,也希望“大家告诉大家”:
“过马路时千万不要以为绿灯亮就平安无事了,要看看来车方向有没有车,尤其是有没有快驶来的车,如果有,就一定要停下来等车过去。”
听我的没错。
\
(11).由“禁吐”到“限吐”
十一.由“禁吐”到“限吐”
北京的爆竹由禁放到限放,传统的力量可见。谁都明白,禁改限,是禁不了才改的限。
还有一个“禁”一直在遭遇挑战,就是禁止随地吐痰。
“禁吐”的年头比禁放的时间长得多,成效似乎甚微;非但没禁了“吐”,“吐”却在与时俱进。
开车上路,你常能看见从车里向外吐痰的人。“文明”点的,在等红绿灯时打开车门吐一口,豪爽的,在行驶中摇开车窗就向外喷。为此,在车多的二三环我车窗紧闭,以防止“飞痰”。你看,从长袍马褂摇摇摆摆地吐到西服革履气宇轩昂地吐;从走着吐到骑车吐,再到开捷达奥迪奔驰吐,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若将来有一天私人飞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从小飞机上也必定会飞出“天痰”,你信不信?
在公园里,吐痰更是一景。在公园溜弯,你老远就能听到一老者“哼――”“哈――”的清嗓子,然后“啪!”的一声,清脆而响亮,这是畅快淋漓式;而年轻人则不然,身不摇头不动,就能极快地几乎无声地吐出一米开外,那是气功不凡式。
有人说我们丢了传统,我看不然。有些传统如随地吐痰,那是如影随行,能“以不变应付万变,以万变保不变。”想丢也丢不了。
由此看来,这吐痰也得由“禁吐”到“限吐”不可。否则还真是没办法。
至于如何的“限吐”,本人的拙见一是在公共场所设“吐痰处”,不妨叫“谈话(痰化)间”?――就别叫“洗手间”了。然后再生产一种高科技的能吸收痰的“吐吐袋”(暂定名),可供经常需要的人使用;做得精致漂亮些,挂在脖子上那种,请明星或女作代言人,还能按编号抽大奖。同步播放电视公益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吐吐袋’!”――动画小人儿边吐边跳。再请著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如“第七日”的)佩挂“吐吐袋”真情亮相:“今天,你吐了吗?”
我觉得肯定行,说不定还能成为流行的新时尚呢。
别以为我是在开玩笑,真的。
要是哪个商家独具慧眼,肯用我的创意,功德无量。
\
(12).说理与骂人
十二.说理与骂人
骂人好不好?
――不好。
骂人对不对?
――不对。
你是幼儿园老师?干嘛说这些?对不起,话得从这儿说起。
下面说说大人的事:
有甲文人讲了一个理,乙文人很不以为然,很生气,驳之并骂之;不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骂,而是破口大骂的骂,很难听很难听的骂,还有其支持者群起而攻之的群骂。甲文人紧急撤退,惊呼:“他骂人!” 于是乙文人又激起了众怒,批评之,谴责之,有人要诉诸法律,有人要清理“某论坛”,有人呼吁语言文明,五讲四美。关注的焦点除了骂人之外还是骂人,甲乙文人表达的观点倒不被重视,所争论问题的是非倒没人认真讨论。你说说,我们大人的水平,是不是和幼儿园的小孩子差不多――骂人了,一言以蔽之就是错;没骂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
我不赞同骂人,尤其不赞同文人在文章中骂人――文人的“技术含量”低了一点,文人是可以做到“骂人不带脏字”的。以骂人的话入文入诗而被人称赞的事也有过,那必须是大家;比如**诗词中有“不须放屁”,被称为是神来之笔,不是你我等凡夫俗子可以效仿的。
梁实秋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骂人是一种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所以想骂人时,骂骂何妨?”《骂人的艺术》
梁实秋,就是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那位,被人骂了还说这样的话,按现在的说法,岂不是有点毛病?要不就是写这个的时候鲁迅还没开骂,等挨了骂之后又为这段文字后悔不及,一定的。
不过梁先生的文章还是不错的,这段话里有一种气度,有一种见识,我很佩服。
我觉得,现在不少人的气度和见识远不及梁先生。
\
(13).随感二则:我还没有被抓。
十三。随感二则:请放心,我还没有被抓。
1.请放心,我还没有被抓。
“请放心,我还没有被抓。我还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请放心…”
这是黑社会成员在互通情报?还是贪官污吏在相互打气?还是电影“天下无贼”里葛优式的黑色幽默?
都不是。这是京城的一些大房地产商近来在“回击流言”。
同样忙于“回击流言”是一些漂亮女明星,她们到整容医院做鉴定,要证明眼睛,鼻子,乃至整个脸,胸,是自己的。
不对,是证明原来的那个就是自己的。
还是不对,是证明原来的那个就是现在的这个自己的;也就是说,自己的这个就是原来的。
您听明白了吗?要是还不明白,我可就没法子了。
晚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地儿盛。
入夏以来,北京的天气也怪。时常是在夜晚雷声大作,暴雨倾盆,吵得人难以入睡。霹雳一声,有时是电掉闸,车叫唤(防盗器),让人不堪其扰;然后白天照样是阳光灿烂。
记得过去下乡时听老乡说过“夜晚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地儿盛。”这农谚很有道理:因为夜晚下雨保证了墒情,白天晴天又有充足的光合作用,庄稼没理由长不好。看来今年北京郊区农村乃至华北地区很可能粮食丰收。
可是,眼下农村好多地方都不种庄稼改种楼了。现在是只要一上街,就有人将“乡产权”(或叫“小产权”)的花花绿绿的楼盘广告单塞到你的手里,近郊远郊乃至河北省的都有;房价特便宜,对城里人很有吸引力。
农民兄弟已先我一步,搞起房地产了;我的“房地产业”,还八字没一撇呢。
\
(14).阿Q的“祖传宝贝”
十四。阿Q的“祖传宝贝”
人人都知道鲁迅笔下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的名言――“儿子打老子”可谓知名度不低。但阿Q还有一个“祖传宝贝”,你知道吗?
这个“祖传宝贝”就是――忘却。
你且看《阿Q正传》中的描述:
阿Q因骂了“假洋鬼子”脑袋挨了“哭丧棒”,在“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然后他颇为成功地调戏了小尼姑:“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