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碎语闲言 > 碎语闲言 第 17 部分阅读

第 17 部分阅读

    。”

    他进一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像是一枚鸡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灵魂,而这灵魂覆盖着一个脆弱的外壳。这就是我自己的真相,而且也是每一个人的真相。”

    他认为,那座高大而坚固的墙就是制造战争的社会体制,――“这个体制本来应该保护我们,但是有时候它有了生命,它开始杀死我们,并且怂恿我们互相残杀――冷血地、有效地、体制性地残杀。”

    “我写小说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使个人灵魂的尊严彰显,使它呈现光彩。”

    “如果某个小说家,因某种理由,所写的作品都是站在墙的那一边,这样的作品又有什么价值呢?”

    这位作为客人的村上春树,真不给东道主面子。到别人家里领奖,不是仅讲些感激之类的客套话,而是大胆地对敏感问题“说三道四”;尤其是“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的宣言,表现出一个作家的道德勇气和良心。

    这倒让我想起一位官僚化的中国作家的自白了:“作家不是世界的审判官,应该是世界的情人,应该对世界充满兴趣,充满爱。也有作家是世界的诅咒者,我尽量远离这类人,他们影响我的食欲和健康”。

    多么好听,“世界的情人”!情人现在或被称为二奶,情人或二奶的“情与爱”是为权力和金钱而奉献的。她们投靠谁?当然是这世界的强者,这样的作家是永远站在“高墙”一边的;虽然他们有时对“鸡蛋”的遭遇也会“含泪”,但那是虚假的伪善的眼泪。

    真正的作家――不是杜撰荒诞故事的无聊写手,也不是歌功颂德的臣妾文人,而应当是他那个时代的记录者和审判官,他们应当永远站在弱者一边,向不合理的体制出挑战。一旦他们沦落为体制的情人或二奶,他们的作品也就如同荡妇下半身写作的垃圾一样令人恶心;而且肯定,会影响别人的食欲和健康。

    注:英文原文:Beteenhigh,so1i11ndneggthtbreksginstit,Ii111ysstndonthesideoftheegg.

    或意译为:在高墙与危卵之间,吾将与危卵同在。

    网络上有几种译文,本人在引用时有所参考并参照英文版有一定的改动。谨向网络上的译者表示谢意。

    (184)。晨练杂记

    一八四。晨练杂记

    一.好厉害

    这些日子坚持早上去公园晨练,练抖空竹;可谓风雨不误――不对,是雨误风不误。三个多月下来,我的技艺已很有长进。有一回双休日,周围有一些游园的学生在驻足观看,当我把空竹高高抛起然后接住时,有人惊呼:“哇,好厉害!”这一声喝彩也把我抛到了九霄云外,美得晕乎乎的。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动作,远谈不上厉害二字;但在不会抖空竹的人看来,这就是“好厉害”了,这是生活中的“相对论”。

    二.传销佬

    有人在看我们,我也在观察别人。在我们练空竹的草地周边,时有三三俩俩的人来回走动,不停地打着手机;一会儿便6续有人来接头,然后五六个聚拢在一起,能有好几摊儿,围坐在公园的石桌旁,很神秘很认真地商议着什么。

    他们就是北海人所说的“传销佬”。

    广西是传销大省,邻近的玉林市曾聚集十五万传销大军。北海虽赶不上玉林,有个五六万“传销佬”也是不成问题的。前几年,我们居住的小区附近每到晚上歌声阵阵,口号嘹亮,那是传销的准军事化团队在集训。现在以某种产品为道具的大规模传销队伍已经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级的“资金传销”,参加其中的都是有钱有身份的人,每人要交六至八万入股,然后拉的下线越多,回报越大,据说有月收入数万者。这其实叫做“庞氏骗局”(以查尔斯∓#8226;庞齐命名,是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上当的一种金融骗局),搞这个的名人麦道夫已经在美国受审了。

    在北海市,传销屡禁不绝。当地人有一种论调:“传销佬”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确,“传销佬”拉高了房租,拉动了吃住行的消费,让电信业卖了更多的手机卡,还给银行带来了数目可观的存款,这与北海不是很和谐的吗?

    我在抖空竹的间歇,用目光扫视着这些“传销佬”;现他们都像是做大事业的样子,或气宇轩昂,或成熟稳重,或干练自信。他们在议论什么我听不清也不感兴趣,令我感到好奇的是:这些“人精”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受骗?或者,真的不知道自己在骗人?事实很可能是:他们人人心知肚明,却指望自己在这场金钱游戏中成为赢家;因骗人而受骗,因受骗而骗人,这真是一场骗子与赌徒之间的利益博弈。

    我现,有几位“传销佬”也在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看着我们,他们能理解我们这些退休老头玩空竹的快乐吗?我不知道。

    彼此都觉得很好奇,甚至感觉对方有点可笑,这是人群之间的“相对论”。

    三.小笑话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抱着个孩子边抽烟边看我们抖空竹,烟气把孩子呛得直咳嗽。老李实在看不下去,走过去半开玩笑地对那个男子说:

    “有你这样不顾孩子的吗?看你把孩子呛的,难道他不是你亲生的?”

    “他不是我亲生的,他是我姐姐家的。”那男子道。

    众人大笑,那男子用一种诧异的眼光看着我们,然后抱着孩子走了。

    这是可笑与不可笑的“相对论”。

    (185)。从“变心板”说起

    一八五。从“变心板”说起

    北京的公交车在高峰期拥挤不堪,人们曾形象地把车门踏板称之为“变心板”:有人上车之前大叫:“快往里面挤,前面还空着哪!”一旦登上车,便扭头向后边人吼道:“别挤啦,等下趟车吧!”

    地位不同,境遇不同,这立场与言论自然会生变化,这恐怕是人莫能免。

    就拿现时来说,买了房的希望房价涨,没买房的盼着房价降。而我自己呢,指望着北海的房价涨到北京的水平,北京的房价降到北海的水平,这样我就可以用北海的房子换一套同样大小的北京的房子了。――这可能吗?虽然话说“凡事皆有可能”,但这样的可能性实在是有点渺茫。

    作为房地产商,当然是希望,不,是渴望房价涨;不但如此,他们还要教育大众:房价相对而言并不高,所以就有了某大房地产商讲“三十年来,工资涨了一百倍而房价才涨了十六点六倍”的高论。其实他的商人立场显而易见,如此煞费心机地论证其效果却是适得其反。

    三十年前尚无商品房,八十年代末尚有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所以拿三十年工资的变化作为房价的参照很荒谬。九十年代初,我所在学校曾组织教师参观北京的第一批商品房示范样板――方庄小区,是当时文艺界明星及商贾名流聚集的地方。那时的房价每平米在一千元上下,教师们参观后苦笑道:“咱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买个一平米,一年省吃俭用,能买个厕所。”如今,过去了不到二十年,面对每平米一两万元的房价,还有多少人能挺着胸脯说“咱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买个一平米”呢?工资与房价哪个跑得快,老百姓心里最清楚。

    我记得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在自传里有一句话:“请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有丝毫怀疑,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孩子的孩子永远不会满足于比自由更少的东西。”但对中国人来说,这里也有个“变心板”:如果因当奴才而获益,当然不会说自由更好,反而会感觉被管一管也不错。最近某大明星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说“自己对于到底自由好,还是不自由好感到很矛盾,因为太自由了,就会像台湾和香港一样,变得很混乱。”“中国人还是需要被管的”,等等,均可以理解。俗话说:“要饭的不能嫌饭馊”,人家要在这边混江湖,当然不能说这边的江湖不好。

    当然,有时这“变心板”也很麻烦,让人有“不知哪头炕热”的感觉。比如今天下雨了,本打算开车出去因此而作罢。而农民邻居告诉我:“有一场透雨,就可以种棒子了。”我既想阳光明媚地驾车出门,又想及时地在我家附近的沟边上种棒子;所以对于这场雨的态度,心里也“感到很矛盾”。

    (186)。不知老之将至

    一八六。不知老之将至

    奶奶跟我讲过,南京常氏家族的祖上是城外的菜农;后来我爷爷的爷爷或更早的某一辈爷爷在科举考试中得了功名,才“农转非”进了城。我这农民的后代确有务农的天分,在自己的那一块小园子里翻地施肥播种移苗搭架浇水,不觉得辛苦,反而有一种由衷的愉悦。农村生活可以远离城市的拥挤和喧嚣,虽然有时感到冷清,空气中还能嗅到家畜粪便的气味;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无疑比困在钢筋水泥的楼群之中更合乎健康生活的标准。现在京郊农村的电话宽带与有线电视均已开通,在信息上与城市已没有距离感;乘公交离城里的“距离“也不过是两小时,自驾车则一个半小时左右。

    当然,是退休使我的这种生活方式成为可能;年轻人切勿模仿,更无需着急;因为不论你情愿与否,美好的退休生活总有一天会到来的。据说一些达国家的退休要等到65岁,咱们的国情是6o岁(女性55岁)退休,幸运地提前了好几年。

    其实,退休并不意味着衰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ho)的标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o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o岁以上为长寿老人。我今年64岁,如果跟“国际接轨”的话,尚是“年轻老年人”中的“年轻人”,似乎是老之将至而未至的年龄,干嘛不能快乐地、健康地、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呢?

    “金钱买不到健康”――这是最令普天下的富豪们愤愤不平的一件事了。就在我居住的这个村子里,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仍每天劳作,有九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在村子里慢悠悠地散步;他们没有“廉价的”名车豪宅、海味山珍、国际时装,却拥有“无价的”健康与快乐,令那些在“上流社会”之中挥霍金钱与健康的“成功人士”永远无法理解。

    我认为:拥有财富是一回事,拥有健康的生活是另一回事,而拥有健康而高品质的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现在太多的人因追求前者而忽略后者,以为财富越多越幸福,其实大谬不然。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中等富裕的人最幸福。”这句话包含了许多哲理。

    我这样讲并不是自诩清高,不把钱当回事。如果天赐良机,我也不拒绝当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也在所不辞)。但肯定的是:即便到了那一天,我也不会牺牲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也不会买价值百万的豪车。因为我坐过“保时捷”,那感觉与坐我的“小欧(赛欧)”差不多;再说了,在北京这个拥堵的地界,谁敢一脚油门下去,六秒钟内将车拉到时1oo公里?那些花大价钱买下的性能多半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更确切的说法叫“摆谱”。――何必呢?

    (187)。“数字化”荒诞

    一八七。“数字化”荒诞

    前些日子,杭州一个富家子弟在马路上飚车,撞死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然后,与许多先前生的事件相似:一起简单的意外事故却因奇特的国情变得扑朔迷离,令“不明真相”的大众感到困惑与愤怒起来。

    今日的新闻报道了5月14日杭州市公安局新闻言人的讲话:公安交警部门于5月13日17点45分接到鉴定机构关于“5∓#8226;7”交通肇事案相关技术问题的鉴定报告。据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认定事故车在事路段的行车度在里/小时里/小时范围。据专家解释,这是“采取目前能运用到的各种科学方法、公式,根据现场录像等资料、现场勘测等统计数据从理论上进行运算。”才得出的数据。

    在北京,开夏利车或小面在公路上狂奔的不在少数,所以马路飚车并不是富家子弟的专利。当然,如果开夏利车撞死人,事情就比较简单;而富家子弟的家庭背景深厚,公关能力强,问题就转化得复杂而又复杂了。

    可以这样预言:仅这个事故生时的车问题,你就永远也别想搞清楚。

    事故生时的车,警方先说是每小时7o公里,是根据肇事者陈述的,大众表示质疑。看看说不过去了,搞了个专家鉴定,鉴定的结果是可笑的――时是里里。

    之所以说这组数据可笑,是因为这组数据太没有技术含量了――说准确它不准确,说含糊它不含糊;在时上精确到o.1公里,而误差范围居然到了里。如果哪位中学生这样做计算题,一定会把数理化老师的鼻子气歪;而这却是专家们“采取目前能运用到的各种科学方法、公式”得出的!

    我可以说得再具体一点,时o.1公里的精确度是什么概念呢?一般自行车的时是15公里;**行走的“时”也能达到5公里;时o.1公里(1oo米)可以说是乌龟爬的度,对于疾驰的汽车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专家们搞出这个o.1出来,当然不是搞笑,而是另有别的意思。

    我且以小百姓之心度一回大专家之腹,估计他们是这样考虑的:两个原始数据,一是肇事方说的时7o公里,一是公众质疑的时是12o公里。专家们应用复杂的“国情公式”精确计算,于是得出来了84至1oo,下限靠7o,上限靠12o,留一个很大的回旋余地,两边都给足了面子;为了防止别人说不科学不严谨,又分别在数字后面加个o.1和1.2。于是乎,一组perfect(完美的)数据就完成了。

    我原想说这是“数字化幽默”,但真没有幽默的心情,故称之为――“数字化荒诞”。

    (188)。端午节话传统

    一八八。端午节话传统

    前几天,邻居93岁的老太太颤巍巍地送来她亲手制作的几件布艺:一个婴儿用的老虎枕,还有两个初生婴儿用的小布枕。我们今年从北海回来时送给老太太一支龙头拐杖,老太太过意不去,知道我们还没有抱孙子,就提前给我们预备下了,老寿星真是有心细心之人。

    这几件布艺出自耄耋老人之手,确实让人惊叹。尤其是那两个给初生婴儿用的头枕,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小洞,说用这样的枕头可以防止婴儿把头睡扁,这个设计很符合现代的人体工程学原理。这几件布艺虽然用料普通,制作也算不上精致;但我敢说这绝对是珍品,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或极少有人)能够手工缝制出这样很传统的东西了。

    “端午节”假日将临,让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了一分关注与思考。其实,扬传统与放假并没有一定的联系;外来的“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都没有放假,也闹得红红火火;这回“端午节”节放假四天,除了“粽子”特色之外,和“五一”小长假还真看不出多大区别。

    说到粽子,端午节的正日子还没到,我这里粽子已经快吃不动了――自家包的和邻居送的,冰箱里还存了不少。我寻思着,屈原屈大夫真够屈的,电视里一位“历史老师”说屈原的官职(三闾大夫)相当于现在的“片儿警”。这位“片儿警”诗人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很有性格的;可现在是“众人皆吃粽子”,就是屈大夫来了,为了“传统”,也得吃。

    粽子被传下来了,屈大夫却被戏说和淡忘,这是传统的异化。

    老太太的布艺也是传统,是一代代的女子打小从母亲那里学会,在成为母亲之后再传给她的女儿的。但如今,还有那个女孩愿意传承这种繁杂的手工技艺?可以这样说,我眼前的这几件布艺是老太太十几岁时女工的再版,是七八十年前的乡土文化的一个复制品,也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这个东西,必须能传,虽然传下来的未必一定是好东西――比如裹脚、纳妾、随地吐痰。但如果传不下去,必然难称其为传统。传不下去而强行为之,如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如保存珍贵的生物标本一样,必然会失去其原有的活力。何况,某些传统的消失也不一定是坏事。

    我喜欢这几件布艺,也为这种手艺的即将失传感到惋惜,但把农村女孩子赶回炕头上做女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历史在向前展,在展与传承之间,在传承与消亡之间,我们有无奈,也有机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失去的无可奈何,归来的似曾相识。对于传统文化的心态,这恐怕是一句最贴切的描述。

    看本文相关图片请登录

    (189)。《无题》步韵和鲁迅诗一首

    一**。《无题》步韵和鲁迅诗一

    《无题》

    步韵和鲁迅诗一

    廿年喋血忆当时,

    犹见清明落雨丝。

    岂忘子霖慈母泪,

    长思德赛自由旗。

    讳言敏感藏心鬼,

    再叹无言赋此诗。

    魂魄难归英气在,

    五洲共祭唱同衣。

    附:鲁迅原诗《七律无题》

    (1931年)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190)。札记三则

    一九o。札记三则

    一.

    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提出“国有四维”:

    “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管子∓#8226;牧民》

    这个“四维”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和谐社会的四个精神支柱――礼是行为规则,义是社会公正,廉是道德风范,耻是自律与他律。所以:一维绝则倾(失衡),二维绝则危(危机),三维绝则覆(动乱),四维绝则灭(灭亡)。

    这位管子也是最先提出“以人为本”的: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8226;霸言》

    这“以人为本”与“国有四维”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国以人为本,人以礼仪廉耻为本,以道德为本。被认为是法家代表人物的管仲也把道德规范看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历史与现实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人们:没有道德约束,法律也会沦为权力的奴婢。

    虽然《管子》一书在学术界被认为并非管仲所著,而是后人托名而作;但不论这是他的弟子写的还是他的粉丝写的,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而且这两千多年前的思想放到今天也足够先进的。

    二.

    在美国,某个二战阵亡将士的墓地刻有这样的铭文:

    Freedomisnotfree.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自由不是免费的。”

    但如此翻译肯定有问题,它会让人产生误解:自由不是免费的,莫非是一种商品,能进行买卖?

    眼下,不少有钱人认为什么事儿都能用钱摆平;尤其是犯了事儿,能用钱来减免牢狱之灾。“自由不是免费的。”似乎成了这个现实的注解。

    其实这句话的含义是:自由是有代价的,它的代价甚至是鲜血与生命。

    所以这句话应译为: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自由无价,但绝不是无代价。这是被历史证明的真理。

    三.

    吴晗(19o9-1969),中国近代历史学家。他在《论说谎政治》中有以下论述:

    “世界上,历史上有各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有各样各式的政治。但是,专靠说谎话的政治,无话不谎的政治;自己明知是谎话,而且已被戳破了,却还是非说下去不可的政治,似乎只有我们的国度里才有。”

    “谎话政治不结束,中国人民的命运永远是问号。谎话政治不结束,中国人民的生活永远无法改善。谎话政治不结束,人民所要求的和平团结民主永远落空。”《论说谎政治》1949

    这位明白人,这位把中国政治看得如此透彻的人,后来却因为讲真话――其实还没讲出真话,顶多算是含沙射影的真话,就被当作真的讲真话被关起来了(后来在狱中自杀)。他在狱中是庆幸自己最终没有撒谎,还是后悔自己最终没能撒谎,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在撒谎的国度不会撒谎,是件很倒霉的事情。

    对谎言麻木,对真话敏感,是谎言政治的特点。

    一个谎言往往需要多个谎言来掩盖。不惜用十万个谎言来掩盖一个谎言,是我们伟大的国情。

    (191)。我的豆豆和瓜瓜(附图片)

    一九一。我的豆豆和瓜瓜(附图片)

    豆豆和瓜瓜是什么?是我小菜园里的果实。――称为豆豆和瓜瓜不是更人性化一些嘛!若是与某某人物的名字雷同,则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我的豆豆和瓜瓜均系出名门:瓜瓜叫“香炉瓜”,原产印度;瓜形奇特,有三足鼎立之状,酷似香炉,可充寺庙的供品。豆豆是稀有的“紫豆角”,又称“锅里变”;甭看它摘下时红得紫,放到锅里一炒,遮盖其本色的花青素就分解掉了,仍还原为绿色。紫豆角的营养价值是否比绿豆角高尚不清楚,但它的价钱比绿豆角贵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人们讲究吃粗、吃黑、吃杂、吃生、吃鲜、吃野、吃淡、吃苦,我的瓜瓜和豆豆起码占几条:瓜瓜算是“杂”――杂粮的一种,也还算是“鲜”,摘下来就吃还不鲜?紫豆角算是“黑”――黑得紫,紫得黑;它还能算是“野”,――谁让它稀少来着,肯定它曾“野”过。

    ――这是有点儿生拉硬扯,可眼下生拉硬扯强词夺理的事儿多得是,您老早就见怪不怪了,是不是?

    (看相关图片请登录

    (192)。种睡莲(附图片)

    一九二。种睡莲

    院子里养的睡莲开花了,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

    我养睡莲其实完全出于偶然。春天在玉泉营逛花卉市场时碰见有卖睡莲块茎的,五块钱一棵,觉得便宜,就买了三棵。附近的批市场还有大荷花缸卖,正品的很贵,有残裂的处理,一只略微有残而不影响使用的直径五十厘米的大缸才三十块钱,相当于一折。

    两只大荷花缸摆在院子里很壮观,挖点池塘的淤泥放在里面,将块茎种在缸里,放上水,还养了几条小金鱼。因为金鱼和睡莲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小环境,金鱼吃浮游的藻类和小虫,还制造出很好的有机质,为睡莲施肥。

    睡莲很快的芽长叶,叶片渐渐的几乎把水面都盖满了,小金鱼们很惬意,可以在叶子下面嬉戏纳凉。我担心它只长叶不开花,像我种的那盆荷花似的――那荷花是我从藕塘里移栽过来的,亭亭玉立的叶子像许多摇动的小雨伞,也可以当花看了。

    一天,我现一片睡莲的叶子有些异样,掀起来一看,原来下面藏着一个花苞!我把那片叶子轻轻移开,让花苞露出来;那花苞越长越大,昨天早晨,她终于露出了迷人的笑脸。

    睡莲的花很奇特,白天绽放,傍晚闭合,如水边的睡美人。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古人誉为花中之君子。莲花还是印度的国花,印度的“七宝莲花”包括了荷花和睡莲,是庄严、吉祥、光明与和平的象征;“莲台”也之所以成为佛身佛像的台座,透出一种凡脱俗的神秘感。

    我带着一种敬畏之情为我的睡莲拍照――她的花瓣洁白似雪,她的花蕊金黄似火,她像是一个美丽的精灵,也像是一种神秘的花语。

    我参悟着,

    她的精神。

    看有关图片请登录

    (193)。拍荷小记

    一九三。拍荷小记

    听朋友说圆明园的荷花开得不错,于是前几天带上相机赶去拍了点片子。那天老天爷也很作美,多云间阴,光线对拍摄荷花很有利。

    几年不去,圆明园变化不小,荷花比过去多多了,很是令人惊喜。荷花虽多虽美,但拍摄荷花却亦易亦难:一则荷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圣物,湖中的花朵婷婷玉立,如没有长焦镜头将其拉近,“隔岸观荷”,很难表现其清丽圣洁及妩媚动人之处;二则即便是你拥有了尼康佳能索尼,架起了长枪短炮,摄其像易,摄其神难。都说摄影是“**”,其实摄影不但是对摄影对象的**,也是对摄影者内心世界的**。如果说镜头是摄影者的“第三只眼睛”,那么,这“第三只眼睛”同样是摄影者心灵的窗户,能够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

    我体会到:从观察,选择,取景,构图,对焦,到按下快门的过程,就是与荷花心灵沟通的过程;我在感受她,她也在感受我;我的思想被自己的拍摄对象所触动,所融合,如迷如醉如痴;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我有一种莫名的愉悦感;如同荷花进入了我的内心,震撼了我的灵魂;似乎我面对的不是一支支荷花;而是一个个与我对话的女神;她们在升华我的精神,净化我的心灵。

    这也是我特别喜爱拍摄荷花的原因。

    (看有关图片请登录

    (194)。当良心穿上“马褂”

    一九四。当良心穿上“马褂”

    有一个三人表演的传统相声,叫做“扒马褂”,早先听过,觉得有趣而已,没怎么理会。近日开车时听北京交通台在播,重新听了之后不由得生出几分感慨,才知道此相声不但让人开怀大笑,还兼能喻世醒人。

    “扒马褂”说的是“某人”因为借穿了“某某人”的马褂(看来马褂在早先也是一种“稀缺物资”),不得不为“某某人”的信口开河圆谎;而“某某人”因为有人帮他“忽悠”,愈肆无忌惮,牛皮越吹越大,谎言也越编越离奇,最后圆谎者实在是技穷,不得不扒下马褂走人。

    某人在为他人圆谎的过程中,起先是张口结舌,漏洞百出;忽而奇思妙想,峰回路转;整个相声中“包袱”三翻四抖,令人捧腹不已。

    某某人说“大风把自家的井刮到墙外头去了”。

    某人赶忙为其圆谎,东拉西扯之后灵机一动,说对呀,那墙是篱笆墙,风把篱笆墙吹到井的另一边,所以看似“把井吹到墙外边了”。

    谎言成真,某某人非常得意。又说,有一次在饭馆吃饭,“从窗外飞进来一只烤熟的鸭子”。

    这一下可让某人为了难,为了保住马褂,终于挖空心思杜撰了个离奇故事:说是一个送烤鸭的学徒和别人打架,一轮扁担,挂在扁担上的烤鸭飞了出去,正好落在饭桌上,所以说“从窗外飞进来一只烤鸭”。

    最后,得意忘形的某某人说捉到一只大蛐蛐,“连须带尾够十四列火车那么长!这两根须,就跟两根电线杆子似的!俩眼睛,就跟两个探照灯似的!”

    某人自知无法圆这个弥天大谎,只好脱下马褂悻悻地说:“你胡说八道!这马褂儿给你啦!”

    这个相声表演里有三个角色:吹牛撒谎的、巧言圆谎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质疑谎言,刨根问底的;没有他“不明真相”时的质疑,那些笑料也就全没有了。他听了圆谎者的鬼话后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台词:

    “敢情这是马褂在说话哪!”

    “马褂在说话”,就是为某种既得利益说话。这个相声显然是在讽刺“唯利是言”的市侩行为,但相声中的圆谎者却让人觉得有点“自私得可爱”。

    这个相声的寓意是:人一旦被某种既得利益所挟持,就必然会昧着良心说话。当良心穿上“马褂”,道德必然成为被抛弃的蔽衣。荀子曰:“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为“马褂”说话者,就是荀子所定义的小人。

    令人叹息的是:统观如今的专家学者,官员富商,乃至执法司法者,有几个不是在替“马褂”说话!

    君不见有人为假虎照“用脑袋担保”,有人为高飚车案宣布“7o码”,有人为震灾的豆腐渣工程开脱……

    还有“含泪劝告”的犬儒,不知自由好歹的影星;说房子不贵的地产商,说油价便宜的经济学教授……

    更有倒楼的“压力差”,要命的“躲猫猫”;大学生的“被就业”,草民的“被和谐”……

    那些利欲之徒自以为他们穿的“马褂”是“皇帝的新衣”,没有人能够看得见;所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巧言欺世,信口雌黄。他们或指鹿为马,公然自欺欺人;或惺惺作态,极尽丑媚之相。在老百姓眼里,他们的表演真是比小品还小品,比相声还相声,比滑稽剧还滑稽剧。

    这或者是中国式的幽默,但更是中国人的悲哀。(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