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阅读
,却是应当的;死者已矣,生者应当快乐的生活。
这位哲人还说过:“快乐地活着而不谨慎地、不正大光明地、不正直地活着,是不可能的;谨慎地、正大光明地、正直地活着而不快乐地活着,也是不可能的;那没有谨慎地、正大光明地、正直地活着的人,也不可能快乐地活着。”
这番话有点绕口,不过确实是真理。
愿我们人人都谨慎地、正大光明地、正直地活着,并享受其中的快乐!
二.吃肉饼
宴席中,同桌的一位是司机,无论别人怎么劝酒也不肯喝,说道:“我可不愿吃半个月的肉饼!”大伙儿不明其故,他解释道,他的一个朋友酒后开车,被警察拿下,罚款扣本不说,还被拘留了十五天,在拘留所里一天三顿都是肉饼。
大家笑道:“这么好饭食那你还怕什么?”
他答道:“好个屁!伙食费自己掏,一天四十块钱,十五天六百哪,把他心疼死了,现在他见了肉饼就反胃!”
大家又是一通笑,于是再也没人给他劝酒了。
甭说,这招儿惩治酒后开车还真是有效。
三.霉玉米
秋天,是玉米收获的季节,农村的道路上到处都是晾晒的玉米,有的甚至占了道路的一半,行车很不便。
你得理解农民:现在没有场院了,不在马路上晒,上哪儿晒去?
前些日子雨水多,温度高,不少的玉米都霉了。
在村里遛弯时见到一位认识的妇女正把霉的玉米棒子往一起收,我们看着可惜,便问道:“这霉的怎么办,当饲料?”她答道:“这哪能当饲料,当柴火啦!”
不过有人告诉我们,有的农民将霉的玉米粒用一种药水洗,洗完凉干跟好的一样,然后卖给别人。
跟毒牛奶的性质差不多。
他可能在想:你给我的孩子喝毒牛奶,我就回报你毒玉米面;你不管我死活,我又何必管他人呢。
搞“有毒食品”的人莫非都是这么想的?
“人人毒我,我毒人人”。
这样的恶行循环何时能了!
(172)。散记三则
一七二。散记三则
一.
小狗“缘缘”已经五个多月大了,个子长了不少。因为我们马上要动身去南方,便决定把它寄养在邻居家。返京的前一天把“缘缘”送去适应一下,开始它连人家的院子都不敢进,我们连哄带拉,硬是把它弄了进去;还有它原来的“一室一厅”的小窝,一齐都安置在院子的一个角落。
第二天,邻居家的小孩来说,“缘缘”能吃能喝,也不闹,我们放了心。先前听邻居家说过:有的狗“心眼儿”重,换个人家不适应,有的甚至要不吃不喝的闹好几天情绪;如果是条没心眼儿的“傻狗”,到哪儿也没事。
看来,“缘缘”就是人家说的那种“傻狗”。
我为“缘缘”的适应性强感到宽慰,并且认为它并不傻;或许它听懂了我们临走时对它说的话:“缘缘,好好呆着,听话,明年春天再带你回家!”
二.
霜降节气一到,马上带来了寒气,该动身去南方“煨冬”了。
我们算计过:在北方过冬,一冬的取暖费起码也得三千多块钱,而我们两人往返北海的火车票也不到二千块钱,还能够享受南国的温煦和美食。所以,趁现在身体好,过过这样“候鸟式”的生活,应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今年冬天,好几位同学和同事说要到我北海的家做客;有朋自远方来,家里一定会热闹得“不亦乐乎”。
三.
回北京几天做出行的准备。感觉是:虽然采取了交通限行的措施,可马路上的车仍是多,路还是堵。
其实,司机不良的驾驶习惯也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车与车之间的挤、夹、别、抢、,特权车的横冲直撞,使本来可以畅通的路变得危机四伏,怎么能够畅行无阻?
到过国外的人说,人家红灯时停车的车距都在四米以上,绿灯一亮,车马上加通过;而我们这里遇红灯停车几乎是车头挨车**,绿灯亮时必须慢慢起步;道路的通过性打了很大的折扣。为什么这样?这个“中国国情”我非常清楚:只要你离前面的车稍微远一点,就百分之一百的会有别的车夹塞进来,不紧贴前车还真不行。
前不久,我外甥女小两口开车出门,被一辆闯红灯的军车刮了,那军车闯了祸便疾驰而去,他们根本追不上。好在他们记下了车号,报告给了交警。但交警说:军车我们管不了,你们不是上了保险吗?还是自己修去吧!
现在马路上的“军车”越来越多,不少有权势的人走关系把自己的车换成了军牌。
有潜规则的交通,加上无车德的司机;多了一招按车牌尾号限行的措施,北京的交通就有望能治理好吗?
我看真的是很难。
(173)。如果执法等于犯法
一七三。如果执法等于犯法
今年七月,浙江省绍兴县和浦江县先后出现了两次夏季飘雪的奇景。无独有偶,去年七月底至八月初,北京也在一周内出现两次降雪。这恰恰生在阴历六月的飞雪与传说中的“六月雪”颇为吻合。
官方媒体不愿承认这是“六月雪”,马上有专家站出来言以正视听,说“北京在三伏天里是根本不可能下雪的,这有悖常理”,人们看到的应是“白色水花”。可是,看到此雪景的人很多,有人还作了录像。莫不成一定要民众按专家的口吻,“有悖常理”地把雪花叫做“白色水花”?
“六月雪”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个典故,出自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悲剧作品“窦娥冤”。剧中的窦娥遭昏官的不公正裁判,屈死在法场,临刑前三愿: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证明自己的冤屈,这三愿后来一一应验;此后,“六月雪”便成了人间有冤情的一个象征。
这可以说是虚构,是传说,甚至是迷信。但是,人世间的冤案错案可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古时候有,现时也有;所以有一两次“六月雪”并不足为怪。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则是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如果本应体现社会正义的法律被邪恶绑架,法官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不公正的裁判就一定会生。其结果是:法律的严肃性与公正性丧失,社会的根基动摇,维护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社会契约将不复存在,暴力与混乱必将逐渐演变为社会的常态。
执法中犯法,执法者犯法,这是**中最大的**,恶行中最大的恶行!
有一组令人吃惊的数据,是我国法学教授陈忠林根据1999-2oo3年两高(高检与高法)报告中的相关资料得出的:中国普通民众犯罪率为1/4oo;国家机关人员犯罪率为1/2oo;司法机关人员犯罪率为1.5/1oo。也就是说,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率比普通民众的犯罪率高一倍;司法人员的犯罪率则是普通民众的六倍!
有句成语叫“无法无天”,而今是“有法也无天”。人们简直无法想象:如果执法也等于犯法,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昏天黑地!
“窦娥冤”中的窦娥唱道:
有日月朝暮悬,
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听了这样泣血般的控诉,再想想这几年在网络上让无数人牵肠挂肚的一些案件,真让人唏嘘不已;而某些案件中执法者表现出的那种蛮横及无忌惮的程度令人乍舌。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
看来真的是如此。
而且,不止有一个无赖。
诗云:
世事多冤孽,
天眼不时开,
怕说六月雪,
故云冰水来。
正是:
执法如犯法,
犯法如执法。
无法如有法,
有法如无法。
(174)。把梭鱼扔进河里
一七四。把梭鱼扔进河里
《克雷洛夫寓言》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凶猛贪婪的梭鱼祸害鱼类的其它成员,被告到法庭,由法官驴子、老马和山羊对其进行审判;法官们倒是不徇私情,将梭鱼判处绞刑;但身为检察官的狐狸提议:“绞刑太轻了,应判处更重的刑罚――将梭鱼扔到河里淹死!”法官们欣然同意。于是,就把梭鱼扔进河里了。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一个最近生的故事。
据11月12日新华网的消息,温州市委常委杨湘洪因出国考察滞留不归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这位杨某人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借“出国公干”之机以治病为由躲在法国不归;之后温州市委派了干部和医生到国外“专程探望”都见不到人。杨某手机关机,不透露住址,神秘消失在异邦,分明是根本不打算回来当人民公仆了。
这位将全家移民国外后只身出逃,很可能有贪腐背景的杨某人手段了得!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纪委有关负责人称:杨湘洪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因公率团出国进行经贸交流活动,逾期滞留他国不归,拒绝组织教育帮助,违反领导干部出国管理有关规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国家声誉,造成恶劣政治影响,其行为构成违反政治纪律错误。根据《中国**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经浙江省委批准,浙江省纪委决定给予杨湘洪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
多么严肃的处理!
没有类似对台湾阿扁的司法调查,而是
――把梭鱼扔进河里!
外逃的官员都笑了!
准备外逃的官员也都笑了!
中国老百姓十二分和谐地笑了!
最后,连天上的老克雷诺夫也得意地笑了!\
(175)。虎门怀古
一七五。虎门怀古
上个月与几位朋友去了趟广东,走马观花地游了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四城市。去东莞当然要去看看虎门――那个因鸦片战争令国人铭记的地方。
如今的虎门镇归东莞管辖,鸦片战争纪念馆也设在那里。1839年虎门销烟,184o年中英开战,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这里,两个巨大的销烟池还在;据史书记载,林则徐令人将鸦片倒入海水中,再投入大量的生石灰,一时间热浪翻滚,烟雾腾空,场面甚为壮观。
同时代的马克思在谈及英国对中国的毒品贸易时冷静地分析道:“历史好像是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
然而,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这个国家的人民并没有被唤醒,被称为“棺材里的木乃伊”(马克思语)的大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仍然“和谐”了老百姓七十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民国了,鲁迅也仍然在“铁屋子”(注解1)里呐喊;再到后来,喊的人成了右派、反革命,成了异类;中国人是醒着,还是睡着,还是半醒半睡着,或是梦游着,就谁也说不清了。
我们看了纪念馆摆放的多门威武的铁炮,还去了威远炮台。这些炮有的重达数万斤,堪称“重武器”中之最。许多热爱古迹的年轻人和孩子争相攀爬留影,我在旁边等了许久,才拍到几张铁炮的照片。
这些铁炮大是大矣,重是重矣。当其射程之内,把敌人轰个粉身碎骨是不成问题的。但“狡猾的敌人”并没有从正面乖乖受死,而是先用军舰在铁炮射程之外摆出疑阵,然后部分英军登6绕到炮台背后包抄,使这些既不能瞄准又不能掉头的笨家伙成了一堆废铁。难道当时就没有人想到,敌人很可能是狡猾的?
大清皇帝很快就明白了清军“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的国情,几个回合下来,反而觉得这些“洋毛子”比“长毛子”(太平天国)要可爱得多。外侮不过是要开埠,要割地,要赔款;而造反的长毛子是要割皇帝老儿的脑袋的。于是才有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基本原则。在那些满清权贵看来,保皇权第一要紧,私利压倒一切,天下苍生算得了什么?套用现时在网络上串红的林嘉祥林大人的一句醒世名言:你们(老百姓)算个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即另一位林大人的格言。这个“国家”,不应仅仅是政府的国家,更应当是人民的国家。如今,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这句话依然是掷地有声,但现在写这句话并标榜这句话的官员们恰恰是丢了两个字,变成了:苟利家,生死以。岂因祸,避趋之。
平心而论,清政府也不是不想求变以自保;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搞洋务运动,也曾“改革开放”过一回。但因为始终抱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腐观念不放,被鲁迅嘲笑为“手段要新,思想要旧”;虽是买进了不少西洋造的机器火车大铁船,最后还是连“西学”的皮毛也学不来,更别说用了。
我有时想,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没有辛亥革命,我们至今生活在清朝的某个盛世,如那个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唱的――“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虽然有人真的想那么做。
往事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未来难道还会延续过去的宿命?
我在威远炮台之前留影,上面是凌空飞架的虎门大桥。桥的那一端雾气蒙蒙,望不见终点。
我的心怅然若失。
注解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鲁迅《〈呐喊〉自序》
看有关图片请到
(176)。老夫聊发少年狂
一七六。老夫聊少年狂
昨天到北海的长青公园练抖空竹去了,练了近两个小时,在师傅的指点下,我也能把空竹抖得嗡嗡作响,虽说是累得浑身冒汗,心里也非常的高兴――因为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一个“宏愿”。
在老北京,抖空竹,放风筝,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小时候的一种“时尚”。为了追赶这个时尚,我曾经抖过搪瓷的茶杯盖,放过“**帘”(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可是,那怎么也比不上带哨声的空竹和花花绿绿的大风筝啊!在羡慕与嫉妒之余,我曾认真地下宏愿:等长大了自己挣钱了,一定先买个大空竹,再买个眼珠都能转动的漂亮的老鹰风筝,好好地玩个痛快。可是,等真的熬成了大人,却把儿时对自己的承诺给淡忘了;瞧见别人玩,也不再动心。看来,人的身份一变,想法随之也变,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少的政客在当选之后不能兑现竞选时的诺言,恐怕就与我这种情况差不多。
这次到了广西北海,一起从北京来的李老师说他天天去公园练抖空竹,劝我也参加这个运动,说是对老年人的健身是很好的。我对各种的健身花样一直很不以为然,觉得公园里又跳又喊的老头老太太们太吵太闹,而健身的最好方式就是散步――这当然是很偏颇的观点。我对李老师的话有点动心,便说:“我小时候倒是抖过茶杯盖,现在学抖空竹还能行吗?”他回答道:“你有抖茶杯盖的基础,更没问题!”
于是我和老伴一大早骑车到公园,买了一副家当就开练。我虽说有抖茶杯盖的资历,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老胳膊老腿,一开始怎么也玩不转――或说不是玩不转,简直是转过头了:那空竹老瞎转,转得绳子都拧到了一起;而且,抖空竹时身子还得跟着它原地打转,一会儿便觉得有点天晕地转了。好在有师傅一旁指点,我渐渐地掌握了点规律,成功地抖起来几回;听着自己抖的空竹嗡嗡作响,真是心花怒放,乐不可支,仿佛回到了童年!
孟子曾经曰过:挟泰山以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不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但是,“不能”与“不为”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人时常在“不能”与“不为”之间犹豫着,尤其是岁数渐长的时候,对自己更是缺乏自信。其实――不为,即使能也成为不能;为之,不能也便成为能。自己练抖空竹的过程便是如此,不是吗?
所以,愿更多的老年人力行而为,加入我们抖空竹的行列,加入回归童年的行列。老夫聊少年狂,此其言哉!\
(177)。赶海与下海
一七七。赶海与下海
那天去银滩散步,遇见一位赶海人在沙滩上作业:他是用一种自制的耙子在沙子里像耪地一样向后拉,碰到贝壳之类的东西就会有感觉,然后用手把它们从沙子里挖出来。据我们观察,他每走五六十米的距离就有所现,但太小的要扔掉,只有够大的才放进一个小背篓里。我们走近他,跟他打招呼,那人也对我们笑笑。我们好奇地观察了一下他的小背篓,那里面已经有三四斤左右的“车螺”。
远处,还有四个人在齐腰深的海水中缓缓地移动,也是在捕捞什么。冬季的北部湾虽不算冷,此时的水温也在二十度上下,我们穿一身夹衣,在海风中都不由得感到一丝寒意。
我们知道,在当地的市场上,那种“车螺”不过四五元一斤。此时天色将晚,这些“车螺”就是他半天辛劳的收获?
也许,他并不以此为主要生计;也许,他不过是偶尔赶海来贴补家用;不过,从他那晒得黝黑的布满皱纹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定是非常需要这笔微薄的收入。
多么艰辛、执着、顽强的赶海人!
那是一个大院子,确切地说,那是一座豪华别墅的后院,占地有好几亩;但这并不是令人惊奇的,真正令人惊奇的是:院子里像森林一样,栽满了各种苍老斑驳形状怪异的古树。
主人的太太不无得意地说:这些树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花了很大一笔钱呢!我家先生喜欢,我也就随他的便啦!
已经有媒体报道过,在我国南方的某些地方倒卖古树成风。在巨大的金钱利益驱动之下,一些原始森林的管理者监守自盗,进行古树的非法交易;我此时看到的就是这个交易的终点。
这些树龄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被砍头截枝伤根之后,运到一些爱好“绿化”的富人手中,移植在园林般的豪宅里。一棵古树的价钱就是几十万,怪不得这位亿万身家的阔太太也要用炫耀的口气讲这些古树花了他们“很大一笔钱”!
我凝视着院子里的这一片古树,在沉思中,我仿佛听到了这些百年精灵的哭泣。作为与朋友一起来这里临时做客的客人,我只能在心里为它们深深地叹息。
社会是进步了,不少的达官贵人也与时俱进――热爱野生动物,但更喜欢做熟了的;热爱古树,但更喜欢自己院子里的。如同野生动物的交易一样,古树交易的整个利益链条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盘根错节,积重难返。世态人心已然如此,夫复何言!
了大财的富商是“下海”者,捡小贝壳的渔民是赶海人,这两种人的生活竟然有天壤之别。
何年何月,赶海人也如下海人,能用自己的辛劳换取改变命运的幸福之贝?
何年何月,下海人也如赶海人,仅满足装满自己的那个小背篓,而没有坐拥一切天造地设的贪欲?
有所感,故效崔颢之《黄鹤楼》作七言诗如下:
强人盗得古树去,古树将陪别墅楼。
古树一去不复返,残枝败叶空悠悠。
群山历历赚钱树,豪院萋萋假绿洲。
日暮沙滩何处是,寒涛碧海有人愁。
(附:崔颢(唐)《黄鹤楼》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此文章相关图片请登录我的博客:
(178)。写在新年第一天
一七八。写在新年第一天
今天是2oo9年第一天,新的一年到了。
时间这个东西真是的,对人类世界生的诸多大事不管不顾,仍然坚定地向前跨进了一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吾生也早,今年就六十有四了。托尔斯泰老人家说过,让男人最惊奇的事情就是自己在逐渐变老(大意如此)。所以“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者,并非真的“不知老”,而是知而后惊,惊而后动,动而后乐,乐而后忘之而已。
人人都会变老,但怎样接受它却是一种生活态度。记得刚从教师岗位上退休时,我曾“惊奇”地现:与我一生相伴的学校及学生都不再需要我了,一种失落和伤感油然而生,不知何去何从。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朋友的沟通,我才找回了自己。现在我与老伴过着候鸟般的生活,春天来了,在北京农村种菜养鸡,秋天过后,去广西北海过冬;平时看书上网,写点博客文章,与网络上的朋友交流;还有几个好友,一起游乐,一起健身,一起饮酒畅谈,其乐也融融;可谓老有所乐,乐而忘老了,不是吗?
看过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影片中那位在轮船上长大的名叫“19oo”的琴师,虽然身怀绝技,但不愿离开“维吉尼亚”(Virginin)号轮船到6地上生活。他说6地是一艘太大的船,而城市生活好比是一台有太多琴键的钢琴,他不熟悉,更无法掌控。所以当有人劝他:“netge1ife,strtfresh。”――即“改变生活,崭新开始”时,他拒绝了。抛除这部电影上世纪初海上大移民的时代背景,从个人角度分析,“19oo”对新生活方式的恐惧大概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弱点。
我们都好似生活在某条船上,这条船或是某个工作单位,或是某个城市乡镇。大而言之,一国一时代;小而言之,一屋一单元;都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维吉尼亚”号。当变革来临时,我们是勇敢地面对,还是如“19oo”那样拒绝?
我很佩服那些从偏远山村来城市打工的青年,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在一片陌生的环境中闯世界;别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却比一些毕业后仍在家里吃闲饭的城里孩子强得多。
就社会变革而言,由封建到共和,由**到民主,由闭关到开放,都是类似脱离老船“维吉尼亚”号的挑战。在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的今天,国人是否有勇气大胆改革体制,离开那条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旧船?
――netge1ife,strtfresh。
这是我的新年祝词。
愿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都有新的生活,新的开始!
(179)。学艺悟语
一七九。学艺悟语
什么叫“学艺悟语”?是这么回事:这一个月来不是跟师傅学抖空竹来着嘛,也算是学个技艺,故叫做“学艺”;学艺有点子感悟,写了出来,就叫做“悟语”。那位说:嗨,您直接说“抖空竹体会”不就得了,绕那弯子干嘛!我可跟您讲:同样事换个说法可大不一样。不信您报纸上电视里留意着,这里面的讲究可多着哪!
“空竹”是中国的老玩意儿,打北宋就有记载,在民间流传至今。抖空竹看似毫末技艺,其实是易学难精。听师傅说,抖空竹的技巧有数千种之多,而且还不断地有所创新;真是人生也有涯,学艺也无涯。我辈学抖空竹固然是为健身,学技巧在其次;但了解这一点,才能平心静气,以小学生的态度,以敬重前辈千年积累的谦恭态度来认真学习。
本人从初学乍练到现在能玩几个花样,主要体会是:
一.练好基本功。学什么都是如此,抖空竹也如是。比如“捞月”动作,是练习掌控空竹的一个基本功。有那么一说:每天练几百个“捞月”,玩什么花样都不犯难。
二.别怕出错,别怕出丑。一开始动作笨拙,不规范不好看不要紧,练就是。与学英语一样,怕音不准您就永远不会音。
三.要及时改错,错误动作重复百遍就成习惯,重复千遍就成顽疾。改正错误习惯有时比从头学还要难,练成顽疾您就再也甭想改了。
四.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是普遍规律。自己的毛病自己看不见,您不可能对着大镜子抖空竹不是?所以要请师傅及同伴及时指点,若是自我陶醉,对别人的批评甚至嘲笑“敏感”,那您自个儿回家练去,关门当皇上,说不定您还能自创出一套绝世功夫来;当然,更可能的是什么也练不成。
五.别着急练花样,不少技巧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不留神”就成功的。有的哥们儿刚会走就想跑,结果跑没练会,怎么走也忘了。
六.不为表象所惑:有时看似退步,实为进步;有时看似进步,实为退步。
七.螺旋式进展:头晕――不晕――又晕――又不晕;因为身体旋转的力度在逐渐加大(抖空竹的技巧中有身体旋转的动作)。胳膊酸――不酸――又酸――又不酸;因为胳膊运动的力度在逐渐加大。
八.坚持。一个动作坚持一千次,没有不成功的。
九.名师不如明师。明师是善教会教者。钢琴家未必教得好钢琴,抖空竹也如是:请杂技团的空竹高手来也未必能教得了你。在周围的朋友中现明师,即对你指点得十分到位的人,才能少走弯路。
十.最后,心态要好。反正我就这水平,不攀比,不羡慕,不着急,不懈怠,不沉迷。我寻思:这项运动自娱健身两不误,方便易行还省钱,这美事儿哪儿找去,您说是不是?
(180)。春天的承诺
一八o。春天的承诺
小时候,
我曾经困惑:
为什么过了春节,
屋里还生着火?
在冬天里过春节,
莫非大人们把日子记错?
后来听人说:
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太远。
可是我担心:
如果冬天来得太久,
岂不会把春天的日子侵夺?
现在,
我终于悟出,
春节蕴含的哲理:
――不是对今天的粉饰,
而是对明天的承诺。\
(181)。我新收藏的古董相机
一八一。我新收藏的古董相机
最近广西北海收得一老式木制座机,上海产的,生产的年代大概不会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在那之后照相馆也普遍使用国产或进口的单反相机了。据我所知,此类大型相机并不成批生产,而是向厂家订货,所以生产量很小,应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甭看这家伙很大,操作起来还是很灵活,其“万能后背”不但可以调整底片大小,还能够旋转,进行横拍或竖拍,底片从一寸到六寸任意选择。气动快门,镜头也是上海产的,焦距18o毫米,最大光圈1:4.5。
此相机接上近摄皮腔,还可以翻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是一架可以“移轴”的相机。当我们拍摄某些大型的物体如高大的建筑物时,会有上面小下面大的变形,这在一般的相机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移轴”相机可以通过调整“光轴”与底片的角度来校正这样的几何变形。这样的移轴功能现在只有某些进口的大片幅相机才能做到,而且价格不菲哪。
因为是用毛玻璃取景,光线暗一些才能看得清楚,所以取景和对焦时要在相机上蒙一块黑布。上一些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照相馆的摄影师把头钻进黑布罩里很神秘地鼓捣一阵之后,站在你的面前说:“笑一笑!别眨眼,把头抬起一点!”然后将手里的小橡皮球一捏,喀嚓一声――“好,下一个!”
总之,这架相机是能给人们带来有趣回忆的老古董,既可收藏还可实用,我现在准备把它拆卸装箱,运回北京后争取搞点底片试拍它几张,让这个老古董也焕出青春!
看有关图片请登录
(182)。不喝牛奶的习惯回归
一八二。不喝牛奶的习惯回归
中国人本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喝牛奶的普及其实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我小时候没喝过牛奶,连奶油冰棍都没吃上几根;参加工作之后不喝,也喝不起,偶尔买瓶酸奶就是一次奢侈。在那个年代,“喝牛奶,吃面包”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当教师的虽说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那指的是思想上;在生活上“资产阶级化”,咱想都不敢想。
后来,不知怎的,就“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地鼓噪起来了,说是日本儿童二战后大喝特喝牛奶,平均身高增长,抛掉了“小日本”的帽子,让中国人听了心里恨得痒痒的――不就是喝牛奶嘛?老子也买来喝,别光让日本人占了便宜!
于是乎,小孩喝,大人喝,老人也喝,眼看着这全民喝牛奶的习惯就要培养成功了,突然一下:出了大头娃娃;又突然一下:出了结石婴儿;要说是一而再了,就别再而三了吧,结果又“突如其来”:冒出一个特仑苏的omp事件。
omp是“造骨牛奶蛋白”的英文缩写,“蒙牛”企业把它加到牛奶里,号称“特仑苏”(蒙语“最好的”),价格翻三倍出售。据媒体最近的报道:“卫生部会同多个部门的专家对添加了omp的蒙牛特仑苏牛奶进行研讨后认为,这一产品没有健康危害,但omp不是现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并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就让我们相信专家一回,omp真的“没有健康危害”。但是,omp对我的钱包肯定是有危害的,而且,对人们喝牛奶的信心是有危害的――老百姓干嘛要为这“没有健康危害”的omp付相当于普通牛奶三倍的价钱?
值得深思的是,蒙牛集团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的新闻布会上,除了对特仑苏牛奶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所谓的回应之外,没有对他们擅自使用omp的不法行为以及对消费者的价格欺诈表示一丝一毫的歉意。
这是一个恶人作恶而不知忏悔的年代,因为他们连忏悔所需的那一点点良知也丧失了。北岛曾有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到了作恶者至死不悟的今天,卑鄙也成了卑鄙者的墓志铭了――那“三鹿”的墓志铭不就是吗?而追随“三鹿”的还有多少?
这样也好,反正是帮我把喝牛奶的习惯改过来了。我现在有替代牛奶的两种东西:一是自制豆浆。在黄豆中我还可以随意加入花生(花生蛋白),核桃仁(核桃蛋白),杏仁(杏仁蛋白)等等,制成自己的“特仑苏”豆浆,绝对的质优价廉。二是自制黑芝麻糊,将买来的黑芝麻用水淘过,除去砂石等杂物后凉成半干,在微火上炒熟再粉碎之。在补钙润肠方面,这两种自加工的食品绝不比牛奶和酸奶差。
想起小时候北京流行的一儿歌――颠倒歌:
吃牛奶,喝面包,
夹起火车上皮包,
路上看见人咬狗,
拿起狗来砍砖头,
反被砖头咬一口。
如今时代展啦,我来编一新的颠倒歌:
吃牛奶,喝面包,
长了石头起大包,
拿起年画打老虎,
俯卧撑在奈何桥,
裤裆下面着大火,
阎罗殿里躲猫猫。
(183)。高墙与危卵
一八三。高墙与危卵
今年二月中旬,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以色列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此正值以军为报复哈马斯频繁的火箭袭击,对加沙地带进行轰炸后的“敏感时期”,因为以军的军事行动造成数百平民的伤亡,其中有不少儿童和妇女。
在授奖仪式上,村上春树表了演说,他批评以军在加沙地带制造的战乱,并声称他不是站在战争冲突的某一边,而是站在受伤害的平民一边:
“在一座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注)
“炸弹、坦克、火箭弹、燃烧弹就是那座高墙。而鸡蛋就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被碾碎、被烧焦、被射杀。这是此比喻的一种含义(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
这位哲人还说过:“快乐地活着而不谨慎地、不正大光明地、不正直地活着,是不可能的;谨慎地、正大光明地、正直地活着而不快乐地活着,也是不可能的;那没有谨慎地、正大光明地、正直地活着的人,也不可能快乐地活着。”
这番话有点绕口,不过确实是真理。
愿我们人人都谨慎地、正大光明地、正直地活着,并享受其中的快乐!
二.吃肉饼
宴席中,同桌的一位是司机,无论别人怎么劝酒也不肯喝,说道:“我可不愿吃半个月的肉饼!”大伙儿不明其故,他解释道,他的一个朋友酒后开车,被警察拿下,罚款扣本不说,还被拘留了十五天,在拘留所里一天三顿都是肉饼。
大家笑道:“这么好饭食那你还怕什么?”
他答道:“好个屁!伙食费自己掏,一天四十块钱,十五天六百哪,把他心疼死了,现在他见了肉饼就反胃!”
大家又是一通笑,于是再也没人给他劝酒了。
甭说,这招儿惩治酒后开车还真是有效。
三.霉玉米
秋天,是玉米收获的季节,农村的道路上到处都是晾晒的玉米,有的甚至占了道路的一半,行车很不便。
你得理解农民:现在没有场院了,不在马路上晒,上哪儿晒去?
前些日子雨水多,温度高,不少的玉米都霉了。
在村里遛弯时见到一位认识的妇女正把霉的玉米棒子往一起收,我们看着可惜,便问道:“这霉的怎么办,当饲料?”她答道:“这哪能当饲料,当柴火啦!”
不过有人告诉我们,有的农民将霉的玉米粒用一种药水洗,洗完凉干跟好的一样,然后卖给别人。
跟毒牛奶的性质差不多。
他可能在想:你给我的孩子喝毒牛奶,我就回报你毒玉米面;你不管我死活,我又何必管他人呢。
搞“有毒食品”的人莫非都是这么想的?
“人人毒我,我毒人人”。
这样的恶行循环何时能了!
(172)。散记三则
一七二。散记三则
一.
小狗“缘缘”已经五个多月大了,个子长了不少。因为我们马上要动身去南方,便决定把它寄养在邻居家。返京的前一天把“缘缘”送去适应一下,开始它连人家的院子都不敢进,我们连哄带拉,硬是把它弄了进去;还有它原来的“一室一厅”的小窝,一齐都安置在院子的一个角落。
第二天,邻居家的小孩来说,“缘缘”能吃能喝,也不闹,我们放了心。先前听邻居家说过:有的狗“心眼儿”重,换个人家不适应,有的甚至要不吃不喝的闹好几天情绪;如果是条没心眼儿的“傻狗”,到哪儿也没事。
看来,“缘缘”就是人家说的那种“傻狗”。
我为“缘缘”的适应性强感到宽慰,并且认为它并不傻;或许它听懂了我们临走时对它说的话:“缘缘,好好呆着,听话,明年春天再带你回家!”
二.
霜降节气一到,马上带来了寒气,该动身去南方“煨冬”了。
我们算计过:在北方过冬,一冬的取暖费起码也得三千多块钱,而我们两人往返北海的火车票也不到二千块钱,还能够享受南国的温煦和美食。所以,趁现在身体好,过过这样“候鸟式”的生活,应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今年冬天,好几位同学和同事说要到我北海的家做客;有朋自远方来,家里一定会热闹得“不亦乐乎”。
三.
回北京几天做出行的准备。感觉是:虽然采取了交通限行的措施,可马路上的车仍是多,路还是堵。
其实,司机不良的驾驶习惯也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车与车之间的挤、夹、别、抢、,特权车的横冲直撞,使本来可以畅通的路变得危机四伏,怎么能够畅行无阻?
到过国外的人说,人家红灯时停车的车距都在四米以上,绿灯一亮,车马上加通过;而我们这里遇红灯停车几乎是车头挨车**,绿灯亮时必须慢慢起步;道路的通过性打了很大的折扣。为什么这样?这个“中国国情”我非常清楚:只要你离前面的车稍微远一点,就百分之一百的会有别的车夹塞进来,不紧贴前车还真不行。
前不久,我外甥女小两口开车出门,被一辆闯红灯的军车刮了,那军车闯了祸便疾驰而去,他们根本追不上。好在他们记下了车号,报告给了交警。但交警说:军车我们管不了,你们不是上了保险吗?还是自己修去吧!
现在马路上的“军车”越来越多,不少有权势的人走关系把自己的车换成了军牌。
有潜规则的交通,加上无车德的司机;多了一招按车牌尾号限行的措施,北京的交通就有望能治理好吗?
我看真的是很难。
(173)。如果执法等于犯法
一七三。如果执法等于犯法
今年七月,浙江省绍兴县和浦江县先后出现了两次夏季飘雪的奇景。无独有偶,去年七月底至八月初,北京也在一周内出现两次降雪。这恰恰生在阴历六月的飞雪与传说中的“六月雪”颇为吻合。
官方媒体不愿承认这是“六月雪”,马上有专家站出来言以正视听,说“北京在三伏天里是根本不可能下雪的,这有悖常理”,人们看到的应是“白色水花”。可是,看到此雪景的人很多,有人还作了录像。莫不成一定要民众按专家的口吻,“有悖常理”地把雪花叫做“白色水花”?
“六月雪”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个典故,出自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悲剧作品“窦娥冤”。剧中的窦娥遭昏官的不公正裁判,屈死在法场,临刑前三愿: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证明自己的冤屈,这三愿后来一一应验;此后,“六月雪”便成了人间有冤情的一个象征。
这可以说是虚构,是传说,甚至是迷信。但是,人世间的冤案错案可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古时候有,现时也有;所以有一两次“六月雪”并不足为怪。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则是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如果本应体现社会正义的法律被邪恶绑架,法官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不公正的裁判就一定会生。其结果是:法律的严肃性与公正性丧失,社会的根基动摇,维护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社会契约将不复存在,暴力与混乱必将逐渐演变为社会的常态。
执法中犯法,执法者犯法,这是**中最大的**,恶行中最大的恶行!
有一组令人吃惊的数据,是我国法学教授陈忠林根据1999-2oo3年两高(高检与高法)报告中的相关资料得出的:中国普通民众犯罪率为1/4oo;国家机关人员犯罪率为1/2oo;司法机关人员犯罪率为1.5/1oo。也就是说,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率比普通民众的犯罪率高一倍;司法人员的犯罪率则是普通民众的六倍!
有句成语叫“无法无天”,而今是“有法也无天”。人们简直无法想象:如果执法也等于犯法,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昏天黑地!
“窦娥冤”中的窦娥唱道:
有日月朝暮悬,
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听了这样泣血般的控诉,再想想这几年在网络上让无数人牵肠挂肚的一些案件,真让人唏嘘不已;而某些案件中执法者表现出的那种蛮横及无忌惮的程度令人乍舌。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
看来真的是如此。
而且,不止有一个无赖。
诗云:
世事多冤孽,
天眼不时开,
怕说六月雪,
故云冰水来。
正是:
执法如犯法,
犯法如执法。
无法如有法,
有法如无法。
(174)。把梭鱼扔进河里
一七四。把梭鱼扔进河里
《克雷洛夫寓言》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凶猛贪婪的梭鱼祸害鱼类的其它成员,被告到法庭,由法官驴子、老马和山羊对其进行审判;法官们倒是不徇私情,将梭鱼判处绞刑;但身为检察官的狐狸提议:“绞刑太轻了,应判处更重的刑罚――将梭鱼扔到河里淹死!”法官们欣然同意。于是,就把梭鱼扔进河里了。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一个最近生的故事。
据11月12日新华网的消息,温州市委常委杨湘洪因出国考察滞留不归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这位杨某人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借“出国公干”之机以治病为由躲在法国不归;之后温州市委派了干部和医生到国外“专程探望”都见不到人。杨某手机关机,不透露住址,神秘消失在异邦,分明是根本不打算回来当人民公仆了。
这位将全家移民国外后只身出逃,很可能有贪腐背景的杨某人手段了得!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纪委有关负责人称:杨湘洪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因公率团出国进行经贸交流活动,逾期滞留他国不归,拒绝组织教育帮助,违反领导干部出国管理有关规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国家声誉,造成恶劣政治影响,其行为构成违反政治纪律错误。根据《中国**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经浙江省委批准,浙江省纪委决定给予杨湘洪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
多么严肃的处理!
没有类似对台湾阿扁的司法调查,而是
――把梭鱼扔进河里!
外逃的官员都笑了!
准备外逃的官员也都笑了!
中国老百姓十二分和谐地笑了!
最后,连天上的老克雷诺夫也得意地笑了!\
(175)。虎门怀古
一七五。虎门怀古
上个月与几位朋友去了趟广东,走马观花地游了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四城市。去东莞当然要去看看虎门――那个因鸦片战争令国人铭记的地方。
如今的虎门镇归东莞管辖,鸦片战争纪念馆也设在那里。1839年虎门销烟,184o年中英开战,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这里,两个巨大的销烟池还在;据史书记载,林则徐令人将鸦片倒入海水中,再投入大量的生石灰,一时间热浪翻滚,烟雾腾空,场面甚为壮观。
同时代的马克思在谈及英国对中国的毒品贸易时冷静地分析道:“历史好像是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
然而,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这个国家的人民并没有被唤醒,被称为“棺材里的木乃伊”(马克思语)的大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仍然“和谐”了老百姓七十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民国了,鲁迅也仍然在“铁屋子”(注解1)里呐喊;再到后来,喊的人成了右派、反革命,成了异类;中国人是醒着,还是睡着,还是半醒半睡着,或是梦游着,就谁也说不清了。
我们看了纪念馆摆放的多门威武的铁炮,还去了威远炮台。这些炮有的重达数万斤,堪称“重武器”中之最。许多热爱古迹的年轻人和孩子争相攀爬留影,我在旁边等了许久,才拍到几张铁炮的照片。
这些铁炮大是大矣,重是重矣。当其射程之内,把敌人轰个粉身碎骨是不成问题的。但“狡猾的敌人”并没有从正面乖乖受死,而是先用军舰在铁炮射程之外摆出疑阵,然后部分英军登6绕到炮台背后包抄,使这些既不能瞄准又不能掉头的笨家伙成了一堆废铁。难道当时就没有人想到,敌人很可能是狡猾的?
大清皇帝很快就明白了清军“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的国情,几个回合下来,反而觉得这些“洋毛子”比“长毛子”(太平天国)要可爱得多。外侮不过是要开埠,要割地,要赔款;而造反的长毛子是要割皇帝老儿的脑袋的。于是才有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基本原则。在那些满清权贵看来,保皇权第一要紧,私利压倒一切,天下苍生算得了什么?套用现时在网络上串红的林嘉祥林大人的一句醒世名言:你们(老百姓)算个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即另一位林大人的格言。这个“国家”,不应仅仅是政府的国家,更应当是人民的国家。如今,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这句话依然是掷地有声,但现在写这句话并标榜这句话的官员们恰恰是丢了两个字,变成了:苟利家,生死以。岂因祸,避趋之。
平心而论,清政府也不是不想求变以自保;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搞洋务运动,也曾“改革开放”过一回。但因为始终抱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腐观念不放,被鲁迅嘲笑为“手段要新,思想要旧”;虽是买进了不少西洋造的机器火车大铁船,最后还是连“西学”的皮毛也学不来,更别说用了。
我有时想,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没有辛亥革命,我们至今生活在清朝的某个盛世,如那个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唱的――“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虽然有人真的想那么做。
往事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未来难道还会延续过去的宿命?
我在威远炮台之前留影,上面是凌空飞架的虎门大桥。桥的那一端雾气蒙蒙,望不见终点。
我的心怅然若失。
注解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鲁迅《〈呐喊〉自序》
看有关图片请到
(176)。老夫聊发少年狂
一七六。老夫聊少年狂
昨天到北海的长青公园练抖空竹去了,练了近两个小时,在师傅的指点下,我也能把空竹抖得嗡嗡作响,虽说是累得浑身冒汗,心里也非常的高兴――因为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一个“宏愿”。
在老北京,抖空竹,放风筝,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小时候的一种“时尚”。为了追赶这个时尚,我曾经抖过搪瓷的茶杯盖,放过“**帘”(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可是,那怎么也比不上带哨声的空竹和花花绿绿的大风筝啊!在羡慕与嫉妒之余,我曾认真地下宏愿:等长大了自己挣钱了,一定先买个大空竹,再买个眼珠都能转动的漂亮的老鹰风筝,好好地玩个痛快。可是,等真的熬成了大人,却把儿时对自己的承诺给淡忘了;瞧见别人玩,也不再动心。看来,人的身份一变,想法随之也变,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少的政客在当选之后不能兑现竞选时的诺言,恐怕就与我这种情况差不多。
这次到了广西北海,一起从北京来的李老师说他天天去公园练抖空竹,劝我也参加这个运动,说是对老年人的健身是很好的。我对各种的健身花样一直很不以为然,觉得公园里又跳又喊的老头老太太们太吵太闹,而健身的最好方式就是散步――这当然是很偏颇的观点。我对李老师的话有点动心,便说:“我小时候倒是抖过茶杯盖,现在学抖空竹还能行吗?”他回答道:“你有抖茶杯盖的基础,更没问题!”
于是我和老伴一大早骑车到公园,买了一副家当就开练。我虽说有抖茶杯盖的资历,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老胳膊老腿,一开始怎么也玩不转――或说不是玩不转,简直是转过头了:那空竹老瞎转,转得绳子都拧到了一起;而且,抖空竹时身子还得跟着它原地打转,一会儿便觉得有点天晕地转了。好在有师傅一旁指点,我渐渐地掌握了点规律,成功地抖起来几回;听着自己抖的空竹嗡嗡作响,真是心花怒放,乐不可支,仿佛回到了童年!
孟子曾经曰过:挟泰山以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不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但是,“不能”与“不为”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人时常在“不能”与“不为”之间犹豫着,尤其是岁数渐长的时候,对自己更是缺乏自信。其实――不为,即使能也成为不能;为之,不能也便成为能。自己练抖空竹的过程便是如此,不是吗?
所以,愿更多的老年人力行而为,加入我们抖空竹的行列,加入回归童年的行列。老夫聊少年狂,此其言哉!\
(177)。赶海与下海
一七七。赶海与下海
那天去银滩散步,遇见一位赶海人在沙滩上作业:他是用一种自制的耙子在沙子里像耪地一样向后拉,碰到贝壳之类的东西就会有感觉,然后用手把它们从沙子里挖出来。据我们观察,他每走五六十米的距离就有所现,但太小的要扔掉,只有够大的才放进一个小背篓里。我们走近他,跟他打招呼,那人也对我们笑笑。我们好奇地观察了一下他的小背篓,那里面已经有三四斤左右的“车螺”。
远处,还有四个人在齐腰深的海水中缓缓地移动,也是在捕捞什么。冬季的北部湾虽不算冷,此时的水温也在二十度上下,我们穿一身夹衣,在海风中都不由得感到一丝寒意。
我们知道,在当地的市场上,那种“车螺”不过四五元一斤。此时天色将晚,这些“车螺”就是他半天辛劳的收获?
也许,他并不以此为主要生计;也许,他不过是偶尔赶海来贴补家用;不过,从他那晒得黝黑的布满皱纹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定是非常需要这笔微薄的收入。
多么艰辛、执着、顽强的赶海人!
那是一个大院子,确切地说,那是一座豪华别墅的后院,占地有好几亩;但这并不是令人惊奇的,真正令人惊奇的是:院子里像森林一样,栽满了各种苍老斑驳形状怪异的古树。
主人的太太不无得意地说:这些树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花了很大一笔钱呢!我家先生喜欢,我也就随他的便啦!
已经有媒体报道过,在我国南方的某些地方倒卖古树成风。在巨大的金钱利益驱动之下,一些原始森林的管理者监守自盗,进行古树的非法交易;我此时看到的就是这个交易的终点。
这些树龄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被砍头截枝伤根之后,运到一些爱好“绿化”的富人手中,移植在园林般的豪宅里。一棵古树的价钱就是几十万,怪不得这位亿万身家的阔太太也要用炫耀的口气讲这些古树花了他们“很大一笔钱”!
我凝视着院子里的这一片古树,在沉思中,我仿佛听到了这些百年精灵的哭泣。作为与朋友一起来这里临时做客的客人,我只能在心里为它们深深地叹息。
社会是进步了,不少的达官贵人也与时俱进――热爱野生动物,但更喜欢做熟了的;热爱古树,但更喜欢自己院子里的。如同野生动物的交易一样,古树交易的整个利益链条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盘根错节,积重难返。世态人心已然如此,夫复何言!
了大财的富商是“下海”者,捡小贝壳的渔民是赶海人,这两种人的生活竟然有天壤之别。
何年何月,赶海人也如下海人,能用自己的辛劳换取改变命运的幸福之贝?
何年何月,下海人也如赶海人,仅满足装满自己的那个小背篓,而没有坐拥一切天造地设的贪欲?
有所感,故效崔颢之《黄鹤楼》作七言诗如下:
强人盗得古树去,古树将陪别墅楼。
古树一去不复返,残枝败叶空悠悠。
群山历历赚钱树,豪院萋萋假绿洲。
日暮沙滩何处是,寒涛碧海有人愁。
(附:崔颢(唐)《黄鹤楼》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此文章相关图片请登录我的博客:
(178)。写在新年第一天
一七八。写在新年第一天
今天是2oo9年第一天,新的一年到了。
时间这个东西真是的,对人类世界生的诸多大事不管不顾,仍然坚定地向前跨进了一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吾生也早,今年就六十有四了。托尔斯泰老人家说过,让男人最惊奇的事情就是自己在逐渐变老(大意如此)。所以“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者,并非真的“不知老”,而是知而后惊,惊而后动,动而后乐,乐而后忘之而已。
人人都会变老,但怎样接受它却是一种生活态度。记得刚从教师岗位上退休时,我曾“惊奇”地现:与我一生相伴的学校及学生都不再需要我了,一种失落和伤感油然而生,不知何去何从。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朋友的沟通,我才找回了自己。现在我与老伴过着候鸟般的生活,春天来了,在北京农村种菜养鸡,秋天过后,去广西北海过冬;平时看书上网,写点博客文章,与网络上的朋友交流;还有几个好友,一起游乐,一起健身,一起饮酒畅谈,其乐也融融;可谓老有所乐,乐而忘老了,不是吗?
看过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影片中那位在轮船上长大的名叫“19oo”的琴师,虽然身怀绝技,但不愿离开“维吉尼亚”(Virginin)号轮船到6地上生活。他说6地是一艘太大的船,而城市生活好比是一台有太多琴键的钢琴,他不熟悉,更无法掌控。所以当有人劝他:“netge1ife,strtfresh。”――即“改变生活,崭新开始”时,他拒绝了。抛除这部电影上世纪初海上大移民的时代背景,从个人角度分析,“19oo”对新生活方式的恐惧大概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弱点。
我们都好似生活在某条船上,这条船或是某个工作单位,或是某个城市乡镇。大而言之,一国一时代;小而言之,一屋一单元;都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维吉尼亚”号。当变革来临时,我们是勇敢地面对,还是如“19oo”那样拒绝?
我很佩服那些从偏远山村来城市打工的青年,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在一片陌生的环境中闯世界;别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却比一些毕业后仍在家里吃闲饭的城里孩子强得多。
就社会变革而言,由封建到共和,由**到民主,由闭关到开放,都是类似脱离老船“维吉尼亚”号的挑战。在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的今天,国人是否有勇气大胆改革体制,离开那条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旧船?
――netge1ife,strtfresh。
这是我的新年祝词。
愿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都有新的生活,新的开始!
(179)。学艺悟语
一七九。学艺悟语
什么叫“学艺悟语”?是这么回事:这一个月来不是跟师傅学抖空竹来着嘛,也算是学个技艺,故叫做“学艺”;学艺有点子感悟,写了出来,就叫做“悟语”。那位说:嗨,您直接说“抖空竹体会”不就得了,绕那弯子干嘛!我可跟您讲:同样事换个说法可大不一样。不信您报纸上电视里留意着,这里面的讲究可多着哪!
“空竹”是中国的老玩意儿,打北宋就有记载,在民间流传至今。抖空竹看似毫末技艺,其实是易学难精。听师傅说,抖空竹的技巧有数千种之多,而且还不断地有所创新;真是人生也有涯,学艺也无涯。我辈学抖空竹固然是为健身,学技巧在其次;但了解这一点,才能平心静气,以小学生的态度,以敬重前辈千年积累的谦恭态度来认真学习。
本人从初学乍练到现在能玩几个花样,主要体会是:
一.练好基本功。学什么都是如此,抖空竹也如是。比如“捞月”动作,是练习掌控空竹的一个基本功。有那么一说:每天练几百个“捞月”,玩什么花样都不犯难。
二.别怕出错,别怕出丑。一开始动作笨拙,不规范不好看不要紧,练就是。与学英语一样,怕音不准您就永远不会音。
三.要及时改错,错误动作重复百遍就成习惯,重复千遍就成顽疾。改正错误习惯有时比从头学还要难,练成顽疾您就再也甭想改了。
四.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是普遍规律。自己的毛病自己看不见,您不可能对着大镜子抖空竹不是?所以要请师傅及同伴及时指点,若是自我陶醉,对别人的批评甚至嘲笑“敏感”,那您自个儿回家练去,关门当皇上,说不定您还能自创出一套绝世功夫来;当然,更可能的是什么也练不成。
五.别着急练花样,不少技巧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不留神”就成功的。有的哥们儿刚会走就想跑,结果跑没练会,怎么走也忘了。
六.不为表象所惑:有时看似退步,实为进步;有时看似进步,实为退步。
七.螺旋式进展:头晕――不晕――又晕――又不晕;因为身体旋转的力度在逐渐加大(抖空竹的技巧中有身体旋转的动作)。胳膊酸――不酸――又酸――又不酸;因为胳膊运动的力度在逐渐加大。
八.坚持。一个动作坚持一千次,没有不成功的。
九.名师不如明师。明师是善教会教者。钢琴家未必教得好钢琴,抖空竹也如是:请杂技团的空竹高手来也未必能教得了你。在周围的朋友中现明师,即对你指点得十分到位的人,才能少走弯路。
十.最后,心态要好。反正我就这水平,不攀比,不羡慕,不着急,不懈怠,不沉迷。我寻思:这项运动自娱健身两不误,方便易行还省钱,这美事儿哪儿找去,您说是不是?
(180)。春天的承诺
一八o。春天的承诺
小时候,
我曾经困惑:
为什么过了春节,
屋里还生着火?
在冬天里过春节,
莫非大人们把日子记错?
后来听人说:
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太远。
可是我担心:
如果冬天来得太久,
岂不会把春天的日子侵夺?
现在,
我终于悟出,
春节蕴含的哲理:
――不是对今天的粉饰,
而是对明天的承诺。\
(181)。我新收藏的古董相机
一八一。我新收藏的古董相机
最近广西北海收得一老式木制座机,上海产的,生产的年代大概不会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在那之后照相馆也普遍使用国产或进口的单反相机了。据我所知,此类大型相机并不成批生产,而是向厂家订货,所以生产量很小,应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甭看这家伙很大,操作起来还是很灵活,其“万能后背”不但可以调整底片大小,还能够旋转,进行横拍或竖拍,底片从一寸到六寸任意选择。气动快门,镜头也是上海产的,焦距18o毫米,最大光圈1:4.5。
此相机接上近摄皮腔,还可以翻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是一架可以“移轴”的相机。当我们拍摄某些大型的物体如高大的建筑物时,会有上面小下面大的变形,这在一般的相机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移轴”相机可以通过调整“光轴”与底片的角度来校正这样的几何变形。这样的移轴功能现在只有某些进口的大片幅相机才能做到,而且价格不菲哪。
因为是用毛玻璃取景,光线暗一些才能看得清楚,所以取景和对焦时要在相机上蒙一块黑布。上一些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照相馆的摄影师把头钻进黑布罩里很神秘地鼓捣一阵之后,站在你的面前说:“笑一笑!别眨眼,把头抬起一点!”然后将手里的小橡皮球一捏,喀嚓一声――“好,下一个!”
总之,这架相机是能给人们带来有趣回忆的老古董,既可收藏还可实用,我现在准备把它拆卸装箱,运回北京后争取搞点底片试拍它几张,让这个老古董也焕出青春!
看有关图片请登录
(182)。不喝牛奶的习惯回归
一八二。不喝牛奶的习惯回归
中国人本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喝牛奶的普及其实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我小时候没喝过牛奶,连奶油冰棍都没吃上几根;参加工作之后不喝,也喝不起,偶尔买瓶酸奶就是一次奢侈。在那个年代,“喝牛奶,吃面包”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当教师的虽说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那指的是思想上;在生活上“资产阶级化”,咱想都不敢想。
后来,不知怎的,就“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地鼓噪起来了,说是日本儿童二战后大喝特喝牛奶,平均身高增长,抛掉了“小日本”的帽子,让中国人听了心里恨得痒痒的――不就是喝牛奶嘛?老子也买来喝,别光让日本人占了便宜!
于是乎,小孩喝,大人喝,老人也喝,眼看着这全民喝牛奶的习惯就要培养成功了,突然一下:出了大头娃娃;又突然一下:出了结石婴儿;要说是一而再了,就别再而三了吧,结果又“突如其来”:冒出一个特仑苏的omp事件。
omp是“造骨牛奶蛋白”的英文缩写,“蒙牛”企业把它加到牛奶里,号称“特仑苏”(蒙语“最好的”),价格翻三倍出售。据媒体最近的报道:“卫生部会同多个部门的专家对添加了omp的蒙牛特仑苏牛奶进行研讨后认为,这一产品没有健康危害,但omp不是现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并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就让我们相信专家一回,omp真的“没有健康危害”。但是,omp对我的钱包肯定是有危害的,而且,对人们喝牛奶的信心是有危害的――老百姓干嘛要为这“没有健康危害”的omp付相当于普通牛奶三倍的价钱?
值得深思的是,蒙牛集团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的新闻布会上,除了对特仑苏牛奶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所谓的回应之外,没有对他们擅自使用omp的不法行为以及对消费者的价格欺诈表示一丝一毫的歉意。
这是一个恶人作恶而不知忏悔的年代,因为他们连忏悔所需的那一点点良知也丧失了。北岛曾有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到了作恶者至死不悟的今天,卑鄙也成了卑鄙者的墓志铭了――那“三鹿”的墓志铭不就是吗?而追随“三鹿”的还有多少?
这样也好,反正是帮我把喝牛奶的习惯改过来了。我现在有替代牛奶的两种东西:一是自制豆浆。在黄豆中我还可以随意加入花生(花生蛋白),核桃仁(核桃蛋白),杏仁(杏仁蛋白)等等,制成自己的“特仑苏”豆浆,绝对的质优价廉。二是自制黑芝麻糊,将买来的黑芝麻用水淘过,除去砂石等杂物后凉成半干,在微火上炒熟再粉碎之。在补钙润肠方面,这两种自加工的食品绝不比牛奶和酸奶差。
想起小时候北京流行的一儿歌――颠倒歌:
吃牛奶,喝面包,
夹起火车上皮包,
路上看见人咬狗,
拿起狗来砍砖头,
反被砖头咬一口。
如今时代展啦,我来编一新的颠倒歌:
吃牛奶,喝面包,
长了石头起大包,
拿起年画打老虎,
俯卧撑在奈何桥,
裤裆下面着大火,
阎罗殿里躲猫猫。
(183)。高墙与危卵
一八三。高墙与危卵
今年二月中旬,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以色列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此正值以军为报复哈马斯频繁的火箭袭击,对加沙地带进行轰炸后的“敏感时期”,因为以军的军事行动造成数百平民的伤亡,其中有不少儿童和妇女。
在授奖仪式上,村上春树表了演说,他批评以军在加沙地带制造的战乱,并声称他不是站在战争冲突的某一边,而是站在受伤害的平民一边:
“在一座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注)
“炸弹、坦克、火箭弹、燃烧弹就是那座高墙。而鸡蛋就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被碾碎、被烧焦、被射杀。这是此比喻的一种含义(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