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阅读
觉得抄袭不对,但是有人认为,没关系啊,反正这些文章没人知道,抄了就抄了呗,这就叫三观不同。”杜君琦想了想,又举了两个例子,“比如说在两千年前,还没有唐诗宋词元曲,如果有人通过时间机器回到了两千年前,他把唐诗宋词元曲写出来,说这是他自己做的,这种行为在有人看来就是抄袭,但有人就认为没关系,反正没有伤害到真正的原作者。再比如医生给人看病,同样的病可以开出不同的药方,有的医生就专门开贵的药,让病人多掏钱,这样他就可以赚一笔,但有的医生就认为能用便宜的药治好的病,就不该用贵的药,要为病人着想。这就是三观不同的人,对同一样事的不同认识,以及做出的不同选择。”
方谦益喃喃地说道:“所以有人视承诺为性命,千金不改,也有人认为时事变迁,双方的身份地位变化了,当初的承诺也可以更改,甚至可以违誓。”小姐的违誓始终是他的心结,他可以为了母亲的一句交代,在家破人亡之后,以童稚之身养活小姐,为什么小姐却能在安稳之时,轻易地把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承诺给毁弃了?
“所以三观不同的人是无法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对于很多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你和那个人是三观不同的人,那她肯定还有做过其它让你不赞同甚至反对的事,这样长此以往,不是她伤害了你,就是你伤害了她。”杜君琦做了个总结。
方谦益茫然的点头,她说的对,小姐与他是三观不同的人,小姐可以抄袭也可以违誓,而他却心结难解,她也料对了结局,最终小姐负了他,将他伤了个彻底,让他厌世自尽,白付了一世年华。
恍惚间,心中的结似乎碎了,纠缠了多年的怨念放下了、解脱了,心潮涌动,心境一下开阔舒朗,世界清新了,连呼吸都轻松了许多。
杜君琦感觉到了方谦益的变化,看来他是想通了。
“好了,心里想通了,现在肚子饿了吗?”
方谦益在轻松过后果然感觉到了强烈的饥饿感,肚子也发出了肠鸣声。
“嗯,饿了。”方谦益红着脸低声地应道。
“好,我让我妈去煮面。”杜君琦跳下椅子走向大厅。
厅里宋惠兰正和方旺达聊天,听说儿子想吃东西了,方旺达喜出望外,没想到开解速度这么快,儿子这么快就想通了,果然还是有朋友好啊。
方旺达立刻表示要请杜家人下馆子,宋惠兰赶紧表示太破费了,而且客人来家里应该是主人家请客,哪有让客人请客的道理。
方旺达不管宋惠兰怎么拒绝,直接热情地牵起杜君琦的手,一边喊上儿子,一边推着宋惠兰向外走去,宋惠兰完全没想到渔家人这么热情,推辞不过,只能牵起大女儿跟着方旺达去了小饭馆。
因为不是吃饭的饭点,一行人只在小饭馆里简单的吃了面,然后方旺达觉得过意不去,又点了几道菜打包带走,算是给杜家的一点小心意。
吃完面方旺达就带着方谦益坐车回去了,方谦益还有一肚子的问题想问也只能憋着,想着回去后写信问杜君琦。
回去后方谦益立刻提笔给杜君琦写信,信里就提了他看到的朗诵比赛,问杜君琦知不知道李白苏轼是什么人。
杜君琦收到方谦益的信后很快写了回信,简单的说明了李白和苏轼的背景资料和他们在文史上的地位,还提了几首他们流传千古的诗词。
当方谦益收到回信后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最后一点执念,事情已经清楚明白的摆在他面前了,再也不用想什么借口来骗自己的心了,承认吧,是自己错了,一开始便错了,小姐与他是不一样的人,他却给自己编织了一个一碰即碎的幻梦,如今该死心了。
因为闽狮渔事件的持续影响,这个民间纠纷上升到了两岸政治的高度,大陆方面的态度又不明确,捕捞船只不敢出远海,只能在近海作业,因此市场上的各种海产品的供应少了,价格节节攀升。
宋惠兰每天买菜回来都会抱怨几句,一是怪政府调价不力,二是怪电厂不涨工资,本来宋惠兰都不在女儿们面前抱怨的,可是有天杜广明和同事们打牌输了大几十块钱后,宋惠兰爆发了,她每天精打细算的用有限的钱打理全家人的生活,连活虾都不舍得买,结果老公竟然敢去打牌,还输了这么多,这些钱都够买几斤活虾了。
主妇的怨念是强大的,爆发起来没个半天一夜是不会平息的,于是杜君琦也就听到了海鲜涨价的消息,还从中看到了商机。
在前世的记忆里,闽狮渔事件的影响持续了好几个月,海产品价格一直都降不下来,当年的养殖业可是获利颇丰。
而明年就是92年了,从这一年开始,南方几省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公营工厂倒闭潮,与公营工厂的倒闭相反,民间资本开始大量收购这些倒闭的公营工厂,这部份获利的人很快带动了高级海产品的市场,让高级海产品的价格越加高涨。
92年啊,对于北方的省份来说,后来的国企改革让他们记忆深刻,而对于南方的省份来说,改革的痛苦早已经历过,在短暂的痛苦后,富有冒险精神的南方人没有执着于铁饭碗破碎的失落,反而很快转变了思路,凭着一腔激|情和干劲开始了创业之路,最终汇成了奔腾激越的下海潮,而杜广明正是趁着这场下海潮,私底下拉起了水电包工队,经过一年年的打拼,渐渐形成了规模,还开办了公司,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现在已经是91年的下半年了,离这场倒闭潮发生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杜君琦觉得现在就要开始寻找机会了,若是等到倒闭潮真正发生,以现在比后来更为□□裸的权钱勾结的幕后交易方式来看,她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从中捞得一笔金。
第24章 盘厂
方旺达在家待了大半个月,实在闲得发毛,开始琢磨有没有别的事可以做一做,赚一点小钱,可是他没有可以商量的人,周围的朋友全是和他一样,小学没毕业就出来打渔了,不仅没见过世面,而且脑子还不如他好使,和他们商量,他们还指望他带头呢,在没有头绪前找他们商量,一点用都没有,反而只会让自己郁闷。
琢磨了几天都没有方向,方旺达看着埋头读书的大儿子,突然很有种倾诉的冲动。
“儿子,儿子。”方旺达小心翼翼地喊了两声。
方谦益歪头看向父亲:“父亲,什么事?”
“咳,那个,你现在有没有空?能不能和我聊两句?”方旺达一向疼爱孩子们,除了在送方谦益去县城读书时强硬了一回,平时在孩子们面前完全没有严父的自觉。
“好。”方谦益放下笔,转身面对父亲,“父亲你说。”
“哎,不用这么严肃,轻松一点,我们就是随便聊聊。”方旺达嘿嘿地笑了两声,搬了椅子坐到儿子面前,“最近我不是闲嘛,没有出海,可是老在家里我又闲得发慌,我想找点事做,你觉得现在做什么比较赚钱?没事,不要紧张,你就随便说说。”
方谦益认真地想了想:“我觉得修船厂的生意就很好,可是父亲你不会修船,还有卖发电机的铺子生意也很好,可是那家铺子是有关系的,父亲你去进货的话,价格上会吃亏。”
方旺达叹了口气:“是啊,我没手艺,也没关系,就是这样才发愁啊,好像除了打渔,我什么也做不了。”
“要不出去走走吧,看看附近的村子或者镇上有没有招工的,临时做一段时间吧。”方谦益建议道。
“也只能这样了。”方旺达的语气有些不甘心,想了一会儿还是开口说道,“可是那些招工给的工钱都低啊,去做有点不甘心。”
方谦益抿了抿唇,他一直都宅在家里,对外面的消息完全不灵通,现在父亲向他问主意,他却一点建议也给不出,真是太没用了。
“要不我写信问问杜君琦,她在县城,听到的消息多,说不定能给我们出出主意。”
“也只能这样了,多问一个人也能多知道一些路子。”方旺达也只能抱着广撒网的想法了。
收到方谦益的信时,杜君琦只有一个想法,或许这就是她赚第一桶金的机会。
她知道未来的发展,可是她没有足够的金钱,而方家不一样,方家现在的经济条件比杜家好太多,如果她能帮助方家发展起来,也许她也能从中获利,她不期望能赚多少,能小赚一笔就好。
杜君琦回信告诉方谦益,方伯父从事的是渔业,做生不如做熟,最近市场的海产品价格走高,很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方伯父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海产品的相关产业上,比如养殖厂、加工厂等,这些产业肯定能盈利,而且她听说这一两年公营单位的效益普遍不好,有很多厂都负债了,但是她对海产业的发展仍然很看好,如果乡镇上有小厂子出售转让,方伯父最好能盘下来。
方谦益看了回信后,认为杜君琦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他放下了课本,决定和父亲一起出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厂子转让,对于看铺盘转,他前世是常做的,这世虽然与前世不同,但是他自信还是比父亲有经验的。
既然儿子决定出去转转,方旺达自然是支持的,正好他也想带儿子出去锻炼锻炼见见人,别老是闷在家里,男子汉怎么可以一直这么害羞内向呢。
父子俩到了镇上的两家小厂附近逛了一圈,发现这两家厂子的生意还真好,院子里一辆车都没有,看来全是在外面运货。逛完了镇子,父子俩又去了码头附近的几家小厂,那边的生意就差了许多,有两家甚至都不开工,院门都锁上了,这是怎么回事?
逛了一大圈,已经到了饭点时间,方旺达带着方谦益进了路边的小饭馆,说是小饭馆,其实就是快餐店,只是除了快餐外还可以煮面,店里早已坐了许多客人了。
方旺达打了几份荤菜,又点了两瓶啤酒一瓶可乐,就和方谦益一起开饭了,边吃还边关注着客人们的闲谈。
在这里吃饭的大多是附近工厂的员工,这种小厂都没有食堂,员工不是自带饭盒就是在外搭伙吃饭,饭间的闲谈自然大多是厂里的事了。
方谦益观察了一圈,发现这些员工大多点的是素菜,三四个精壮汉子也才点四道菜而已,这里的碟子又小又浅,这点量其实只够两个汉子塞牙缝而已,看来他们的工资都不高。
不对,方谦益皱了皱眉,他记得听母亲说过,公营厂的职工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福利不错,饭票补贴住房补贴高温补贴节日费等等,各种补贴加一块,也不低了啊,甚至还比工资高一些,工资加福利,领到手的钱不低了,不应该这么省的,而且公家单位旱涝保收,一年来三四场台风都没事,不像出海打渔的,一遇上台风就只能干瞪眼了。
方谦益正想着,隔壁一桌的职工们开始骂厂长了,声音还不小,听起来怨气很重啊。
听了好一会儿,方谦益终于听明白了,简单来说,就是厂长把公家的钱挪了一部份进了自己的小金库,本来平时没事,不影响厂子的运转,职工的福利也没少太多,可是不知道厂长的脑子是不是突然被门夹过,这几个月突然多挪了许多,不要说福利没了,工资都一拖再拖,一次发一半,剩下的一半还要等到下个月才发,而第二个月的工资又被厂长以各种理由再推迟十天半个月的,几个月下来,职工们的怨气非常大。
这一桌的职工们骂的正爽,另一桌的职工们也跟着骂起来,他们是另一家厂子的,但是工资也被扣了,那家的厂长倒不是挪用了公家钱,而是因为耳根子太软,总是拿货的人多求几句他就同意对方打欠条了,结果欠条打了一堆,钱却收不回来,就这样欠着拖着,厂里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方谦益默默地把两家职工的抱怨都记在心里。
与方谦益的沉默不同,方旺达直爽的多,听着起了兴趣就隔空和两桌职工聊了起来。人都是有倾诉欲的,听到有人问,两桌职工的苦水自然就越倒越多了,聊到后来,不只是骂厂长了,连给厂长出馊主意的狗头军师都拎出来骂,连一些只有厂里人才知道的阴私事也给揭了开来。
聊了半天,方旺达听痛快了,他最想了解的事也打听出来了,不只附近这几个工厂的效益都出了问题,连镇上那两家工厂也只是面上好看而已,特别是被职工大骂的这两家,这两家欠债太多,厂子打算转让承包权了。
出来一趟收获颇丰,方旺达带着方谦益开心回家了。
回家后方旺达与方谦益商量承包哪家厂子好,价格多少合适,方谦益为了更直观的比较两家厂子的条件,干脆将两家厂子的情况列了个表,还画了地形图,与方旺达一项项的商量起来。
毕竟盘厂是件大事,父子俩又跑了好几次,还向许多人打听两家厂子的情况,打听的人多了,知道方旺达想盘厂的人也就多了,与方旺达的野心勃勃不同,亲戚朋友们几乎全部都在劝方旺达先别冲动,多观望一段时间,万一买亏了,可就要背一大笔债了。
被亲戚朋友劝多了,方旺达也渐渐冷静了下来,想到可能会背债,心里也有点怕,知道父亲的担忧,方谦益也有点踌躇,想了半天,决定还是向杜君琦写信问一问意见。
收到方谦益的信后,杜君琦仔细回忆了一下未来的发展轨迹,觉得那家烘干货厂比较有发展潜力,因为干货主要用来煲汤,算是日常的调鲜品,虽然活鲜的价格越来越高,普通大众很少购买,但是煲汤用的干货还是常备的,市场销路不用愁,效益就有保障。
有了杜君琦的意见,方谦益的心也安定了许多,杜君琦的考虑很实际,干货是常用的调鲜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量,承包烘干货厂的风险比较小。
方谦益把杜君琦的意见告诉父亲,方旺达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又考虑了两天,狠一狠心,借钱准备承包下烘干货厂。
为了再压一压价,方谦益还专门给父亲准备了一份谈价问题表,把压价的技巧浓缩进了这些问题中,让父亲谈价时更有底气,不至于被人诓骗了。
对于儿子的贴心,方旺达表示非常欣慰,有个聪明的儿子真是太好了。
第25章 承包成功
烘干货厂的厂长就是那位私下挪用公款太多引发职工强烈不满的厂长,他有亲戚成功偷渡到了m国,据说那边工作很好找,工资也高,每月能汇好大一笔钱回家,听亲戚家炫耀多了,他也动了心,也想偷渡到m国,但是偷渡要预先付给蛇头好大一笔钱,所以他才大笔地挪用公款,除了凑齐偷渡费,他还想多给家里留一笔钱生活。
本来厂长还想多挪几个月的,可是职工们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大,前几天还有几个职工故意酒后闹事,扬言要打他,他怕了,才想着赶紧把这烂摊子甩掉,好抽身去m国,当方旺达找到他时,他简直迫不急待想签合同了。
不过厂长毕竟是厂长,还是见过一些小世面的,兴奋之后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继续端起了架子,准备临走前再赚一笔,宰一宰这头肥羊。
方旺达的确有些紧张,要不是方谦益太小,他还真想把他带来给自己壮壮胆子,不过他也不是没心眼的,怕对方宰他,他早就问过了厂里的职工,心里估好了一个价,这次商谈他是有备而来,而且他还拉来了几个朋友,虽说他们脑子不如他好使,但是撑撑场面还是可以的。
在短暂的寒喧后,方旺达和厂长进入了商谈阶段。
厂长想要狠宰一笔,故意隐瞒了厂子的负债情况,拼命把厂子的发展前景夸得天花乱坠,还感叹要不是他要出国,哪里肯舍得把厂子盘出去。
方旺达早已打听许久,哪里会被厂长唬住,但是他不会说话,不懂得怎么压价,好在有方谦益给的问题表,他就装模作样的拿出了一个文件袋,抽出了几张纸,开始一本正经的询问上面早已罗列好的问题。
问题表上的问题环环相扣,隐藏着许多套话小地雷,厂长为了应付前一个问题就随口编了一个谎言,没想到后来为了圆这个谎言还要不停地编织更多的谎言,最终厂长编不下去,差点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方旺达虽然不会说话,但是看人脸色还是会的,他及时地停下了询问,约定了下次商谈的时间,然后带着朋友们离去了。
到第二次商谈的时候,厂长吸取了教训,不再摆什么迷魂阵了,直接出价。
方旺达压价,给出了他早已估好的价格。
厂长提价,方旺达就照着方谦益的指点继续还价,争论半天,到了价格的争议节结,双方的气氛再次紧张,只能约定第三次商谈时间。
第三次商谈就比前两次更直接更简单,双方各退一步,厂长降一点,方旺达提一点,磨了两三次后,双方定下了最终价格。
之后就是签合同,办理手续,转帐付款,一周后,方旺达盘下了烘干货厂。
庆幸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加入互联网,各种信息不畅通,商谈了这么久,竟然没有第三方来找厂长商谈,厂长只能死心,把价格一降再降,只想着尽快抽身,因此方旺达才能在毫无竞争的情况下顺利盘下厂子,省了许多操心事。
有了方旺达带来的大笔资金,烘干货厂的运营情况立刻有了起色,职工们也有了干劲。
为了避免前期投入过高,在第一次全厂大会上,方旺达就和职员们商量暂缓发放福利,只按时发放工资,以及补上之前拖欠的工资,等工厂的效益恢复后,再分期发放拖欠的福利。
因为前厂长拖欠工资太久,让职工们有了心理阴影,他们很干脆地就同意了新厂长的提议。
协商成功,厂子里有些躁动的气氛很快平静了下来,生产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
因为如今活鲜的价格攀升太快,市场上对干货的需求也加大了,有对高级干货的需求,但更多的是对一般品质干货的需求。
方旺达盘的这家烘干厂的规模很小,生产的一直都是一般品质的干货,方旺达也不想多做改变,求稳为主,还是按原来的标准来生产。
原先因为前厂长挪用公款,导致付款不及时,很多供货的船老大们都停止了供货,但是方旺达原本就是有船的,加上他的朋友们也全是开船捕捞的,所以烘干货厂一开工马上就有新鲜渔获供应,而且质量十分有保障,再也不用头疼了。
有了上游的供货渠道,又有了中游的加工生产,就差下游的销售渠道了。
因为生产的是一般品质的干货,又不是高级品,加上这种小厂的客户也多是农贸市场里小店主小摊主,所以销售渠道的开拓比较困难。
从哪家烘干货厂进货不是进,为什么一定要从你家进呢?
已经先一步想到这个问题的方谦益很快和方旺达说出了他的想法。
为什么?因为我家便宜。
市场上对干货的需求加大了,所以各家烘干货厂也跟着提价了,小店主小摊主们虽然提高了零售价,但是利润一点也没高,如果这时候方家烘干货厂不提价,那方家烘干货厂马上就成了小店主小摊主们进货的第一选择了。
而且方谦益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他还提议打折促销,只要一次性提货达到了相应的份额,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折扣。他还列了一份表,上面清楚的列明了各种份额以及相对应的折扣,提货量越大,折扣越大,而且支持多家共同提货,也就是可以三家四家合在一起,一次性提货计价,这样合作提货的客户可以同时获得较高的折扣。
方谦益的想法太超前了,在当时l县根本没有量大折扣这种促销概念,市场上的促销行为一般是提货提多了,就多搭一点添头,也就是钱一点也没少收,货多给一点罢了,这对生产商其实更有利,因为出货多,回款快,方便再次生产。
量大折扣就更有利于提货方,货一点没少进,但是钱付少了,他们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获得同样的量,这对生产商来说,其实就是亏钱了。
当方谦益提出量大折扣的促销方式时,方旺达完全不能理解,直到方谦益提出抢占市场份额这个概念时,他才相信大儿子不是脑袋发昏了。
抢占市场份额是后世商业竞争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先以低价的产品或免费的服务抢占市场份额,然后一步步地挤压其它竞争者的生存空间,当成为市场上的龙头老大时,就可以成为新的定价者了。
方谦益就是要抢占市场份额,当方家烘干货厂成为市场上一般品质干货的最大供应商时,方家烘干货厂就有资格成为市场的定价者了。
“可是,儿子,这样做我们会亏很多啊。”方旺达还是不大情愿。
“但是我们还是有赚啊,只是赚的少一点点。”方谦益继续解释,“我们厂生产的是中下品质的干货,市场上品质比我们好的干货多的是,我们和人家没什么可争的地方,所以薄利多销才是适合我们厂的做法,先站稳脚跟再说。而且我们家还有欠债,先赚上钱再说。”方谦益提醒父亲。
“也对。”果然如方谦益所料,方旺达更在意欠债的问题,为了盘下这个厂,他向亲戚朋友们借了一大笔钱,本金加利息的压力让他每晚都睡不踏实。
方旺达在厂里宣布了不提价、量大有折扣,以及支持多家共同提货的三大决定,这三大决定同样让职工们难以理解,不过不理解归不理解,厂长是老大,职工们还是照着新厂长的决定执行了。
为了让三大决定更好的被农贸市场上的店主摊主们知晓,方旺达首先派出了厂里的业务员去县城最大的农贸市场宣传。
如方谦益所料,店主摊主们都显得很心动,当天就有几家店主合在一起提货,业务员当场给他们办理了定货单,价格栏上直接写上了优惠价。当第二天店主们收到货验了品质称了重量后,爽快的当场付了余款,还留下了厂里的电话,决定长期从方家烘干货厂进货了。
有了这些店主们的验证后,市场上许多店主摊主都联合向方家烘干货厂提货,业务员们写定货单都写得手软,这两天的销售量都快抵得上过去的一个月了,想到他们可以拿到的提成,他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首发成功,方旺达立刻加派了业务员前往各个乡镇的农贸市场进行宣传拉单,虽然定单量不如县城,但是也增加了许多销售点,只要渠道维护的好,就会有很稳定的销售量。
定单多了,职工们的心里也就踏实多了,有了盼头,工厂生产间里的气氛顿时热火朝天,人人都忙得停不下手,生产效率比以前快了一倍多,运输车来回的奔忙在各个乡镇,将一筐筐的干货送往各个农贸市场。
第26章 冲击
方家烘干货厂的生意红红火火,顺心如意的方旺达整天都是乐呵呵的,但是快乐的暑假很快就要结束了,方旺达的幕后军师方谦益要开学了。
“儿子啊,要不你回来念书吧。”方旺达现在可舍不得大儿子去县城了。
方谦益摇头:“不行,我还要赶上杜君琦呢,她已经进入初中了,我还在小学三年级,再不赶上,我们的差距就越来越远了。”
“好吧。”虽然不舍得,但是方旺达一向认为读书最重要,既然儿子有向上的冲劲,他自然不能拦着,“明天我送你去县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以后每月给你寄三百,你多买点好吃的补身体,千万别亏待了自己啊。”
“谢谢父亲。”方谦益看着这一世的父亲,突然想起了前世的父亲,两世的父爱虽然表现不同,但是都一样的让他温暖感动。
“父亲,我好舍不得你。”方谦益不自觉地像前世那般抱住父亲的大腿撒了个小娇。
方旺达本来就在忍着,没想到大儿子却突如其来的抱着他说舍不得,方旺达顿时就忍不住了,蹲下紧紧抱住大儿子:“我也好舍不得你啊,等还了债,我就在县城买套房子,让你妈你弟搬上来住,你就不用再住别人家了。”
“嗯。”方谦益重重点头,紧紧地回抱父亲。
第二天方旺达带着方谦益坐上厂里的运输车上了县城,先到亲戚家安置好床铺和行李,父子俩就去了杜家,这次盘厂的事上杜君琦可是给出了建议,算是帮他们定下了最终的选择,所以他们决定亲自上门感谢一下杜君琦。
当方家父子俩上门时,杜家人都很惊讶,虽说两个孩子是好朋友,但是家长们间的来往还是不多的,冷不丁的父子俩来上门作客,杜家自然是很吃惊的。
方旺达简单的说了一下来意,当杜家人知道杜君琦竟然给人出这种大主意时都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幸好现在厂子的生意不错,万一要是亏了,杜家可怎么对得起方家啊。
因为杜家两姐妹都去上课训练了,所以方旺达就和杜家人闲聊了起来,其实主要就是方旺达在讲怎么选厂怎么谈价怎么宣传,而杜家人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的问两句同时发表一下感叹。
一直等到中午,两姐妹终于回来了,方旺达立刻豪爽的表示要请杜家全家下馆子,这次他选的不再是小馆子了,而是消费有点高的饭店,杜家人连连推辞,方旺达再一次地展示了渔家人的热情,直接环着杜广明的肩把他给拉走了,其他人也只好跟着去了。
“这个,这个,还有这个。”方旺达对着菜单一顿猛点,服务员拼命记单,“对了,这个富贵满堂是什么东西?”
“这是一道新菜,很有特色的,里面有火腿、起司。。。。。”服务员赶紧介绍。
方旺达不耐烦听她介绍,他这次请客就是专挑贵的点:“行了行了,有特色就行,这一道菜也加上,行了,就这些了,让厨房快点上菜。”
“好的,稍等片刻,马上就上菜。”服务员喜滋滋地抱着菜单出去了。
看到方旺达一口气点了十菜两汤,杜广明咋舌不己:“老方啊,你真是太客气了,点太多了,吃不完。”
“没事,我们这么多人,肯定吃得完的。”方旺达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烟,“来,抽一根。”
杜广明看到烟盒上满是看不懂的外国字,拿过烟来习惯性的放开鼻前一闻,眼睛顿时一亮:“这烟不错啊,什么牌的?”
方旺达贼兮兮地笑了笑:“对岸过来的,海上交易的,叫万宝路。”
“对岸?”杜广明吃惊不小,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你们还在海上和对岸做交易?”
“常有的事,我们这些船经常出公海,遇到对岸的船就互相交易一点东西,和你透个底,其实我们要是捞到了好卖的鱼,还会卖给对岸,对岸给的价钱高。”
“政府不管?”
“管,不过在海上管不了,那么大的海,哪里查得过来,看到公家的船来了,我们就跑呗。”
“听说有的船会运油过来卖?”
“嗯,有的,不过那种事我们不敢沾,那可是拿命去拼的。”
“嗯嗯,可不敢沾,抓到要枪毙的。”走私可是重罪大罪,政府对于走私犯从来都是从重判刑。
闲谈间酒菜很快就送上来了,大饭店就是大饭店,菜虽然贵,但是确实很好吃,卖相也精致。
一顿饭吃得宾主两宜,席间方旺达拼命夸奖杜君琦,不仅夸她聪明上进,还夸她性格好,乖巧懂事、礼貌大方,狠夸了一通后,方旺达拿出一封红包递给杜君琦。
“君琦,你是个好孩子,这次你帮我们家出了个好主意,我也不会说什么场面话,这红包就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千万要收下。”方旺达的语气中透着股不容拒绝的气势,说完就把红包塞到了杜君琦手中。
杜君琦好奇地看着红包,这里有多少?
杜君琦偏头看向妈妈宋惠兰,宋惠兰朝她温柔地笑着,看到妈妈并不阻止,杜君琦便大胆地将红包收了下来。
“谢谢方叔叔。”
方旺达摆摆手:“别客气,红包里包了三百块,你别嫌少哈。”
三百块已经不少了,很多人的工资还达不到五百呢,方旺达给了这三百块已经很有诚意了。
“已经很多了,谢谢方叔叔。”杜君琦甜甜地笑道。
一顿饭吃完,两家人各自回去,但是这一顿饭带给杜家人的可不仅仅是一顿口腹之欲,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巨大冲击。
这一顿饭花了两百块钱,还给琦琦包了一个三百块钱的红包,一个中午就花了五百块钱,五百块钱啊,一个月的工资啊,就这样随随便便的花掉了,可是人家方旺达连眉头都不皱一下,一点儿也不心疼,可想而知那个厂有多赚钱啊。
杜广明坐在床边抽烟,抽了一根又一根,在这天前他的心里就有一个想法,经过这一顿饭后,这个想法更是压都压不住了。
宋惠兰看不过去,一把抽出了杜广明指间的烟:“得了吧你,都抽了三根了,还有完没完了?一屋子的烟味。”
杜广明长叹了一声,整个人躺平在床上。
“怎么了?不给烟抽就这样啦?”宋惠兰狠拍了他大腿一下。
杜广明也不躲闪,直直地看着床顶:“惠兰,我动心了。”
“动心什么?”宋惠兰顺势坐到了床边。
“赚钱太容易了,方旺达只要坐在办公室里,一天赚的就比我一个月工资还多。”杜广明又叹了一声,“人家赚钱那么容易,我就得在外面爬好几天的电线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你怎么不说你是公家单位,捧铁饭碗的?各项福利比他好多了。”
“铁饭碗又怎么了?干这活还不是得拿命去拼,所有的活都是带电作业,多危险,每年出事的人又不是一个两个。”
宋惠兰也叹了一口气:“也是,这活是很危险。”
看了看老婆的脸色,杜广明犹犹豫豫地开口:“惠兰,我想自己拉一个包工队。”
“包工队?做电的?”
“不只是做电。”杜广明坐了起来,“当然,现在我们没钱,只能先做电,等我们赚钱了,我想再拉几个会做水的进来。”
“还做水?”宋惠兰不太有信心,“我们又没做过,万一手艺不好做坏还得赔钱。”
“又不是我们亲自去做,招几个会做的人进来,让他们去做。”
“万一他们把客户挖走了,自己单干呢?”
“所以我们还是要以电为主,水只是附带的,这样客户就不会被挖走了,在电方面我还是很自信的,我在厂里还是排得上名号的。”
宋惠兰戳了他一指头:“你这么夸自己不脸红啊。”
“不脸红,我很诚实的。”杜广明笑嘻嘻地凑了过去,“惠兰,我们手头还有多少存款?”
宋惠兰仔细想了一下:“现金不多,只有五六百,整数都放在银行里,一大半买了国库债,买了两万块,剩下的一小半存了活期存款,有两千块。”
“总共只有两万两千多啊,太少了,而且我们才买国库债不久,现在就把国库债卖掉,太亏了。”杜广明摸着下巴想了想,还是摇头,“算了,卖掉太亏,我去找爸问问。”
想到就做,杜广明立刻去了爷爷奶奶的房间,爷爷奶奶翻了翻存折,里面也只有三千块,国库债倒是有三万,但是取出来不划算。
杜广明失望地回了房间,只能暂时放下了他的想法。
杜广明一遍遍地安慰自己,不急,慢慢来吧,多接几个私活,把钱攒下来,这样就有钱拉起个包工队了,一步一步来,不急不急。
第27章 上初中
开学了,杜君琦进入一中开始了初中生活。
开学第一周是例行的军训,因为杜君琦才8岁,考虑到实际情况,学校免除了杜君琦的军训要求,但是杜君琦却强烈要求与同学们一起军训,学校只能同意了她的请求,只是特意交代教官与班主任对她照顾一些。
因为长期以来的武术训练,杜君琦对于军训是适应良好,身体完全吃得消,原本杜君琦只是想与同学们同甘共苦,尽快融入班级,不作同学们眼中的编外对象,结果没想到她的健康反而与周围的同学们的中暑疲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教官和班主任都对她产生了很好的观感,甚至让别的班的教官和班主任也对她格外关注,还将她作为宣传的正面形象,让她迅速在全年段出了名。
军训结束后,因为优异的入学成绩,和优秀的军训表现,杜君琦毫无争议的成为了本届的新生代表,在开学大会上,上台发表入学感言。
杜君琦出众的表现让她( 重生之创业时代 http://www.xlawen.org/kan/3968/ )
方谦益喃喃地说道:“所以有人视承诺为性命,千金不改,也有人认为时事变迁,双方的身份地位变化了,当初的承诺也可以更改,甚至可以违誓。”小姐的违誓始终是他的心结,他可以为了母亲的一句交代,在家破人亡之后,以童稚之身养活小姐,为什么小姐却能在安稳之时,轻易地把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承诺给毁弃了?
“所以三观不同的人是无法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对于很多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你和那个人是三观不同的人,那她肯定还有做过其它让你不赞同甚至反对的事,这样长此以往,不是她伤害了你,就是你伤害了她。”杜君琦做了个总结。
方谦益茫然的点头,她说的对,小姐与他是三观不同的人,小姐可以抄袭也可以违誓,而他却心结难解,她也料对了结局,最终小姐负了他,将他伤了个彻底,让他厌世自尽,白付了一世年华。
恍惚间,心中的结似乎碎了,纠缠了多年的怨念放下了、解脱了,心潮涌动,心境一下开阔舒朗,世界清新了,连呼吸都轻松了许多。
杜君琦感觉到了方谦益的变化,看来他是想通了。
“好了,心里想通了,现在肚子饿了吗?”
方谦益在轻松过后果然感觉到了强烈的饥饿感,肚子也发出了肠鸣声。
“嗯,饿了。”方谦益红着脸低声地应道。
“好,我让我妈去煮面。”杜君琦跳下椅子走向大厅。
厅里宋惠兰正和方旺达聊天,听说儿子想吃东西了,方旺达喜出望外,没想到开解速度这么快,儿子这么快就想通了,果然还是有朋友好啊。
方旺达立刻表示要请杜家人下馆子,宋惠兰赶紧表示太破费了,而且客人来家里应该是主人家请客,哪有让客人请客的道理。
方旺达不管宋惠兰怎么拒绝,直接热情地牵起杜君琦的手,一边喊上儿子,一边推着宋惠兰向外走去,宋惠兰完全没想到渔家人这么热情,推辞不过,只能牵起大女儿跟着方旺达去了小饭馆。
因为不是吃饭的饭点,一行人只在小饭馆里简单的吃了面,然后方旺达觉得过意不去,又点了几道菜打包带走,算是给杜家的一点小心意。
吃完面方旺达就带着方谦益坐车回去了,方谦益还有一肚子的问题想问也只能憋着,想着回去后写信问杜君琦。
回去后方谦益立刻提笔给杜君琦写信,信里就提了他看到的朗诵比赛,问杜君琦知不知道李白苏轼是什么人。
杜君琦收到方谦益的信后很快写了回信,简单的说明了李白和苏轼的背景资料和他们在文史上的地位,还提了几首他们流传千古的诗词。
当方谦益收到回信后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最后一点执念,事情已经清楚明白的摆在他面前了,再也不用想什么借口来骗自己的心了,承认吧,是自己错了,一开始便错了,小姐与他是不一样的人,他却给自己编织了一个一碰即碎的幻梦,如今该死心了。
因为闽狮渔事件的持续影响,这个民间纠纷上升到了两岸政治的高度,大陆方面的态度又不明确,捕捞船只不敢出远海,只能在近海作业,因此市场上的各种海产品的供应少了,价格节节攀升。
宋惠兰每天买菜回来都会抱怨几句,一是怪政府调价不力,二是怪电厂不涨工资,本来宋惠兰都不在女儿们面前抱怨的,可是有天杜广明和同事们打牌输了大几十块钱后,宋惠兰爆发了,她每天精打细算的用有限的钱打理全家人的生活,连活虾都不舍得买,结果老公竟然敢去打牌,还输了这么多,这些钱都够买几斤活虾了。
主妇的怨念是强大的,爆发起来没个半天一夜是不会平息的,于是杜君琦也就听到了海鲜涨价的消息,还从中看到了商机。
在前世的记忆里,闽狮渔事件的影响持续了好几个月,海产品价格一直都降不下来,当年的养殖业可是获利颇丰。
而明年就是92年了,从这一年开始,南方几省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公营工厂倒闭潮,与公营工厂的倒闭相反,民间资本开始大量收购这些倒闭的公营工厂,这部份获利的人很快带动了高级海产品的市场,让高级海产品的价格越加高涨。
92年啊,对于北方的省份来说,后来的国企改革让他们记忆深刻,而对于南方的省份来说,改革的痛苦早已经历过,在短暂的痛苦后,富有冒险精神的南方人没有执着于铁饭碗破碎的失落,反而很快转变了思路,凭着一腔激|情和干劲开始了创业之路,最终汇成了奔腾激越的下海潮,而杜广明正是趁着这场下海潮,私底下拉起了水电包工队,经过一年年的打拼,渐渐形成了规模,还开办了公司,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现在已经是91年的下半年了,离这场倒闭潮发生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杜君琦觉得现在就要开始寻找机会了,若是等到倒闭潮真正发生,以现在比后来更为□□裸的权钱勾结的幕后交易方式来看,她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从中捞得一笔金。
第24章 盘厂
方旺达在家待了大半个月,实在闲得发毛,开始琢磨有没有别的事可以做一做,赚一点小钱,可是他没有可以商量的人,周围的朋友全是和他一样,小学没毕业就出来打渔了,不仅没见过世面,而且脑子还不如他好使,和他们商量,他们还指望他带头呢,在没有头绪前找他们商量,一点用都没有,反而只会让自己郁闷。
琢磨了几天都没有方向,方旺达看着埋头读书的大儿子,突然很有种倾诉的冲动。
“儿子,儿子。”方旺达小心翼翼地喊了两声。
方谦益歪头看向父亲:“父亲,什么事?”
“咳,那个,你现在有没有空?能不能和我聊两句?”方旺达一向疼爱孩子们,除了在送方谦益去县城读书时强硬了一回,平时在孩子们面前完全没有严父的自觉。
“好。”方谦益放下笔,转身面对父亲,“父亲你说。”
“哎,不用这么严肃,轻松一点,我们就是随便聊聊。”方旺达嘿嘿地笑了两声,搬了椅子坐到儿子面前,“最近我不是闲嘛,没有出海,可是老在家里我又闲得发慌,我想找点事做,你觉得现在做什么比较赚钱?没事,不要紧张,你就随便说说。”
方谦益认真地想了想:“我觉得修船厂的生意就很好,可是父亲你不会修船,还有卖发电机的铺子生意也很好,可是那家铺子是有关系的,父亲你去进货的话,价格上会吃亏。”
方旺达叹了口气:“是啊,我没手艺,也没关系,就是这样才发愁啊,好像除了打渔,我什么也做不了。”
“要不出去走走吧,看看附近的村子或者镇上有没有招工的,临时做一段时间吧。”方谦益建议道。
“也只能这样了。”方旺达的语气有些不甘心,想了一会儿还是开口说道,“可是那些招工给的工钱都低啊,去做有点不甘心。”
方谦益抿了抿唇,他一直都宅在家里,对外面的消息完全不灵通,现在父亲向他问主意,他却一点建议也给不出,真是太没用了。
“要不我写信问问杜君琦,她在县城,听到的消息多,说不定能给我们出出主意。”
“也只能这样了,多问一个人也能多知道一些路子。”方旺达也只能抱着广撒网的想法了。
收到方谦益的信时,杜君琦只有一个想法,或许这就是她赚第一桶金的机会。
她知道未来的发展,可是她没有足够的金钱,而方家不一样,方家现在的经济条件比杜家好太多,如果她能帮助方家发展起来,也许她也能从中获利,她不期望能赚多少,能小赚一笔就好。
杜君琦回信告诉方谦益,方伯父从事的是渔业,做生不如做熟,最近市场的海产品价格走高,很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方伯父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海产品的相关产业上,比如养殖厂、加工厂等,这些产业肯定能盈利,而且她听说这一两年公营单位的效益普遍不好,有很多厂都负债了,但是她对海产业的发展仍然很看好,如果乡镇上有小厂子出售转让,方伯父最好能盘下来。
方谦益看了回信后,认为杜君琦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他放下了课本,决定和父亲一起出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厂子转让,对于看铺盘转,他前世是常做的,这世虽然与前世不同,但是他自信还是比父亲有经验的。
既然儿子决定出去转转,方旺达自然是支持的,正好他也想带儿子出去锻炼锻炼见见人,别老是闷在家里,男子汉怎么可以一直这么害羞内向呢。
父子俩到了镇上的两家小厂附近逛了一圈,发现这两家厂子的生意还真好,院子里一辆车都没有,看来全是在外面运货。逛完了镇子,父子俩又去了码头附近的几家小厂,那边的生意就差了许多,有两家甚至都不开工,院门都锁上了,这是怎么回事?
逛了一大圈,已经到了饭点时间,方旺达带着方谦益进了路边的小饭馆,说是小饭馆,其实就是快餐店,只是除了快餐外还可以煮面,店里早已坐了许多客人了。
方旺达打了几份荤菜,又点了两瓶啤酒一瓶可乐,就和方谦益一起开饭了,边吃还边关注着客人们的闲谈。
在这里吃饭的大多是附近工厂的员工,这种小厂都没有食堂,员工不是自带饭盒就是在外搭伙吃饭,饭间的闲谈自然大多是厂里的事了。
方谦益观察了一圈,发现这些员工大多点的是素菜,三四个精壮汉子也才点四道菜而已,这里的碟子又小又浅,这点量其实只够两个汉子塞牙缝而已,看来他们的工资都不高。
不对,方谦益皱了皱眉,他记得听母亲说过,公营厂的职工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福利不错,饭票补贴住房补贴高温补贴节日费等等,各种补贴加一块,也不低了啊,甚至还比工资高一些,工资加福利,领到手的钱不低了,不应该这么省的,而且公家单位旱涝保收,一年来三四场台风都没事,不像出海打渔的,一遇上台风就只能干瞪眼了。
方谦益正想着,隔壁一桌的职工们开始骂厂长了,声音还不小,听起来怨气很重啊。
听了好一会儿,方谦益终于听明白了,简单来说,就是厂长把公家的钱挪了一部份进了自己的小金库,本来平时没事,不影响厂子的运转,职工的福利也没少太多,可是不知道厂长的脑子是不是突然被门夹过,这几个月突然多挪了许多,不要说福利没了,工资都一拖再拖,一次发一半,剩下的一半还要等到下个月才发,而第二个月的工资又被厂长以各种理由再推迟十天半个月的,几个月下来,职工们的怨气非常大。
这一桌的职工们骂的正爽,另一桌的职工们也跟着骂起来,他们是另一家厂子的,但是工资也被扣了,那家的厂长倒不是挪用了公家钱,而是因为耳根子太软,总是拿货的人多求几句他就同意对方打欠条了,结果欠条打了一堆,钱却收不回来,就这样欠着拖着,厂里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方谦益默默地把两家职工的抱怨都记在心里。
与方谦益的沉默不同,方旺达直爽的多,听着起了兴趣就隔空和两桌职工聊了起来。人都是有倾诉欲的,听到有人问,两桌职工的苦水自然就越倒越多了,聊到后来,不只是骂厂长了,连给厂长出馊主意的狗头军师都拎出来骂,连一些只有厂里人才知道的阴私事也给揭了开来。
聊了半天,方旺达听痛快了,他最想了解的事也打听出来了,不只附近这几个工厂的效益都出了问题,连镇上那两家工厂也只是面上好看而已,特别是被职工大骂的这两家,这两家欠债太多,厂子打算转让承包权了。
出来一趟收获颇丰,方旺达带着方谦益开心回家了。
回家后方旺达与方谦益商量承包哪家厂子好,价格多少合适,方谦益为了更直观的比较两家厂子的条件,干脆将两家厂子的情况列了个表,还画了地形图,与方旺达一项项的商量起来。
毕竟盘厂是件大事,父子俩又跑了好几次,还向许多人打听两家厂子的情况,打听的人多了,知道方旺达想盘厂的人也就多了,与方旺达的野心勃勃不同,亲戚朋友们几乎全部都在劝方旺达先别冲动,多观望一段时间,万一买亏了,可就要背一大笔债了。
被亲戚朋友劝多了,方旺达也渐渐冷静了下来,想到可能会背债,心里也有点怕,知道父亲的担忧,方谦益也有点踌躇,想了半天,决定还是向杜君琦写信问一问意见。
收到方谦益的信后,杜君琦仔细回忆了一下未来的发展轨迹,觉得那家烘干货厂比较有发展潜力,因为干货主要用来煲汤,算是日常的调鲜品,虽然活鲜的价格越来越高,普通大众很少购买,但是煲汤用的干货还是常备的,市场销路不用愁,效益就有保障。
有了杜君琦的意见,方谦益的心也安定了许多,杜君琦的考虑很实际,干货是常用的调鲜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量,承包烘干货厂的风险比较小。
方谦益把杜君琦的意见告诉父亲,方旺达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又考虑了两天,狠一狠心,借钱准备承包下烘干货厂。
为了再压一压价,方谦益还专门给父亲准备了一份谈价问题表,把压价的技巧浓缩进了这些问题中,让父亲谈价时更有底气,不至于被人诓骗了。
对于儿子的贴心,方旺达表示非常欣慰,有个聪明的儿子真是太好了。
第25章 承包成功
烘干货厂的厂长就是那位私下挪用公款太多引发职工强烈不满的厂长,他有亲戚成功偷渡到了m国,据说那边工作很好找,工资也高,每月能汇好大一笔钱回家,听亲戚家炫耀多了,他也动了心,也想偷渡到m国,但是偷渡要预先付给蛇头好大一笔钱,所以他才大笔地挪用公款,除了凑齐偷渡费,他还想多给家里留一笔钱生活。
本来厂长还想多挪几个月的,可是职工们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大,前几天还有几个职工故意酒后闹事,扬言要打他,他怕了,才想着赶紧把这烂摊子甩掉,好抽身去m国,当方旺达找到他时,他简直迫不急待想签合同了。
不过厂长毕竟是厂长,还是见过一些小世面的,兴奋之后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继续端起了架子,准备临走前再赚一笔,宰一宰这头肥羊。
方旺达的确有些紧张,要不是方谦益太小,他还真想把他带来给自己壮壮胆子,不过他也不是没心眼的,怕对方宰他,他早就问过了厂里的职工,心里估好了一个价,这次商谈他是有备而来,而且他还拉来了几个朋友,虽说他们脑子不如他好使,但是撑撑场面还是可以的。
在短暂的寒喧后,方旺达和厂长进入了商谈阶段。
厂长想要狠宰一笔,故意隐瞒了厂子的负债情况,拼命把厂子的发展前景夸得天花乱坠,还感叹要不是他要出国,哪里肯舍得把厂子盘出去。
方旺达早已打听许久,哪里会被厂长唬住,但是他不会说话,不懂得怎么压价,好在有方谦益给的问题表,他就装模作样的拿出了一个文件袋,抽出了几张纸,开始一本正经的询问上面早已罗列好的问题。
问题表上的问题环环相扣,隐藏着许多套话小地雷,厂长为了应付前一个问题就随口编了一个谎言,没想到后来为了圆这个谎言还要不停地编织更多的谎言,最终厂长编不下去,差点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方旺达虽然不会说话,但是看人脸色还是会的,他及时地停下了询问,约定了下次商谈的时间,然后带着朋友们离去了。
到第二次商谈的时候,厂长吸取了教训,不再摆什么迷魂阵了,直接出价。
方旺达压价,给出了他早已估好的价格。
厂长提价,方旺达就照着方谦益的指点继续还价,争论半天,到了价格的争议节结,双方的气氛再次紧张,只能约定第三次商谈时间。
第三次商谈就比前两次更直接更简单,双方各退一步,厂长降一点,方旺达提一点,磨了两三次后,双方定下了最终价格。
之后就是签合同,办理手续,转帐付款,一周后,方旺达盘下了烘干货厂。
庆幸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加入互联网,各种信息不畅通,商谈了这么久,竟然没有第三方来找厂长商谈,厂长只能死心,把价格一降再降,只想着尽快抽身,因此方旺达才能在毫无竞争的情况下顺利盘下厂子,省了许多操心事。
有了方旺达带来的大笔资金,烘干货厂的运营情况立刻有了起色,职工们也有了干劲。
为了避免前期投入过高,在第一次全厂大会上,方旺达就和职员们商量暂缓发放福利,只按时发放工资,以及补上之前拖欠的工资,等工厂的效益恢复后,再分期发放拖欠的福利。
因为前厂长拖欠工资太久,让职工们有了心理阴影,他们很干脆地就同意了新厂长的提议。
协商成功,厂子里有些躁动的气氛很快平静了下来,生产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
因为如今活鲜的价格攀升太快,市场上对干货的需求也加大了,有对高级干货的需求,但更多的是对一般品质干货的需求。
方旺达盘的这家烘干厂的规模很小,生产的一直都是一般品质的干货,方旺达也不想多做改变,求稳为主,还是按原来的标准来生产。
原先因为前厂长挪用公款,导致付款不及时,很多供货的船老大们都停止了供货,但是方旺达原本就是有船的,加上他的朋友们也全是开船捕捞的,所以烘干货厂一开工马上就有新鲜渔获供应,而且质量十分有保障,再也不用头疼了。
有了上游的供货渠道,又有了中游的加工生产,就差下游的销售渠道了。
因为生产的是一般品质的干货,又不是高级品,加上这种小厂的客户也多是农贸市场里小店主小摊主,所以销售渠道的开拓比较困难。
从哪家烘干货厂进货不是进,为什么一定要从你家进呢?
已经先一步想到这个问题的方谦益很快和方旺达说出了他的想法。
为什么?因为我家便宜。
市场上对干货的需求加大了,所以各家烘干货厂也跟着提价了,小店主小摊主们虽然提高了零售价,但是利润一点也没高,如果这时候方家烘干货厂不提价,那方家烘干货厂马上就成了小店主小摊主们进货的第一选择了。
而且方谦益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他还提议打折促销,只要一次性提货达到了相应的份额,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折扣。他还列了一份表,上面清楚的列明了各种份额以及相对应的折扣,提货量越大,折扣越大,而且支持多家共同提货,也就是可以三家四家合在一起,一次性提货计价,这样合作提货的客户可以同时获得较高的折扣。
方谦益的想法太超前了,在当时l县根本没有量大折扣这种促销概念,市场上的促销行为一般是提货提多了,就多搭一点添头,也就是钱一点也没少收,货多给一点罢了,这对生产商其实更有利,因为出货多,回款快,方便再次生产。
量大折扣就更有利于提货方,货一点没少进,但是钱付少了,他们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获得同样的量,这对生产商来说,其实就是亏钱了。
当方谦益提出量大折扣的促销方式时,方旺达完全不能理解,直到方谦益提出抢占市场份额这个概念时,他才相信大儿子不是脑袋发昏了。
抢占市场份额是后世商业竞争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先以低价的产品或免费的服务抢占市场份额,然后一步步地挤压其它竞争者的生存空间,当成为市场上的龙头老大时,就可以成为新的定价者了。
方谦益就是要抢占市场份额,当方家烘干货厂成为市场上一般品质干货的最大供应商时,方家烘干货厂就有资格成为市场的定价者了。
“可是,儿子,这样做我们会亏很多啊。”方旺达还是不大情愿。
“但是我们还是有赚啊,只是赚的少一点点。”方谦益继续解释,“我们厂生产的是中下品质的干货,市场上品质比我们好的干货多的是,我们和人家没什么可争的地方,所以薄利多销才是适合我们厂的做法,先站稳脚跟再说。而且我们家还有欠债,先赚上钱再说。”方谦益提醒父亲。
“也对。”果然如方谦益所料,方旺达更在意欠债的问题,为了盘下这个厂,他向亲戚朋友们借了一大笔钱,本金加利息的压力让他每晚都睡不踏实。
方旺达在厂里宣布了不提价、量大有折扣,以及支持多家共同提货的三大决定,这三大决定同样让职工们难以理解,不过不理解归不理解,厂长是老大,职工们还是照着新厂长的决定执行了。
为了让三大决定更好的被农贸市场上的店主摊主们知晓,方旺达首先派出了厂里的业务员去县城最大的农贸市场宣传。
如方谦益所料,店主摊主们都显得很心动,当天就有几家店主合在一起提货,业务员当场给他们办理了定货单,价格栏上直接写上了优惠价。当第二天店主们收到货验了品质称了重量后,爽快的当场付了余款,还留下了厂里的电话,决定长期从方家烘干货厂进货了。
有了这些店主们的验证后,市场上许多店主摊主都联合向方家烘干货厂提货,业务员们写定货单都写得手软,这两天的销售量都快抵得上过去的一个月了,想到他们可以拿到的提成,他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首发成功,方旺达立刻加派了业务员前往各个乡镇的农贸市场进行宣传拉单,虽然定单量不如县城,但是也增加了许多销售点,只要渠道维护的好,就会有很稳定的销售量。
定单多了,职工们的心里也就踏实多了,有了盼头,工厂生产间里的气氛顿时热火朝天,人人都忙得停不下手,生产效率比以前快了一倍多,运输车来回的奔忙在各个乡镇,将一筐筐的干货送往各个农贸市场。
第26章 冲击
方家烘干货厂的生意红红火火,顺心如意的方旺达整天都是乐呵呵的,但是快乐的暑假很快就要结束了,方旺达的幕后军师方谦益要开学了。
“儿子啊,要不你回来念书吧。”方旺达现在可舍不得大儿子去县城了。
方谦益摇头:“不行,我还要赶上杜君琦呢,她已经进入初中了,我还在小学三年级,再不赶上,我们的差距就越来越远了。”
“好吧。”虽然不舍得,但是方旺达一向认为读书最重要,既然儿子有向上的冲劲,他自然不能拦着,“明天我送你去县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以后每月给你寄三百,你多买点好吃的补身体,千万别亏待了自己啊。”
“谢谢父亲。”方谦益看着这一世的父亲,突然想起了前世的父亲,两世的父爱虽然表现不同,但是都一样的让他温暖感动。
“父亲,我好舍不得你。”方谦益不自觉地像前世那般抱住父亲的大腿撒了个小娇。
方旺达本来就在忍着,没想到大儿子却突如其来的抱着他说舍不得,方旺达顿时就忍不住了,蹲下紧紧抱住大儿子:“我也好舍不得你啊,等还了债,我就在县城买套房子,让你妈你弟搬上来住,你就不用再住别人家了。”
“嗯。”方谦益重重点头,紧紧地回抱父亲。
第二天方旺达带着方谦益坐上厂里的运输车上了县城,先到亲戚家安置好床铺和行李,父子俩就去了杜家,这次盘厂的事上杜君琦可是给出了建议,算是帮他们定下了最终的选择,所以他们决定亲自上门感谢一下杜君琦。
当方家父子俩上门时,杜家人都很惊讶,虽说两个孩子是好朋友,但是家长们间的来往还是不多的,冷不丁的父子俩来上门作客,杜家自然是很吃惊的。
方旺达简单的说了一下来意,当杜家人知道杜君琦竟然给人出这种大主意时都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幸好现在厂子的生意不错,万一要是亏了,杜家可怎么对得起方家啊。
因为杜家两姐妹都去上课训练了,所以方旺达就和杜家人闲聊了起来,其实主要就是方旺达在讲怎么选厂怎么谈价怎么宣传,而杜家人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的问两句同时发表一下感叹。
一直等到中午,两姐妹终于回来了,方旺达立刻豪爽的表示要请杜家全家下馆子,这次他选的不再是小馆子了,而是消费有点高的饭店,杜家人连连推辞,方旺达再一次地展示了渔家人的热情,直接环着杜广明的肩把他给拉走了,其他人也只好跟着去了。
“这个,这个,还有这个。”方旺达对着菜单一顿猛点,服务员拼命记单,“对了,这个富贵满堂是什么东西?”
“这是一道新菜,很有特色的,里面有火腿、起司。。。。。”服务员赶紧介绍。
方旺达不耐烦听她介绍,他这次请客就是专挑贵的点:“行了行了,有特色就行,这一道菜也加上,行了,就这些了,让厨房快点上菜。”
“好的,稍等片刻,马上就上菜。”服务员喜滋滋地抱着菜单出去了。
看到方旺达一口气点了十菜两汤,杜广明咋舌不己:“老方啊,你真是太客气了,点太多了,吃不完。”
“没事,我们这么多人,肯定吃得完的。”方旺达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烟,“来,抽一根。”
杜广明看到烟盒上满是看不懂的外国字,拿过烟来习惯性的放开鼻前一闻,眼睛顿时一亮:“这烟不错啊,什么牌的?”
方旺达贼兮兮地笑了笑:“对岸过来的,海上交易的,叫万宝路。”
“对岸?”杜广明吃惊不小,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你们还在海上和对岸做交易?”
“常有的事,我们这些船经常出公海,遇到对岸的船就互相交易一点东西,和你透个底,其实我们要是捞到了好卖的鱼,还会卖给对岸,对岸给的价钱高。”
“政府不管?”
“管,不过在海上管不了,那么大的海,哪里查得过来,看到公家的船来了,我们就跑呗。”
“听说有的船会运油过来卖?”
“嗯,有的,不过那种事我们不敢沾,那可是拿命去拼的。”
“嗯嗯,可不敢沾,抓到要枪毙的。”走私可是重罪大罪,政府对于走私犯从来都是从重判刑。
闲谈间酒菜很快就送上来了,大饭店就是大饭店,菜虽然贵,但是确实很好吃,卖相也精致。
一顿饭吃得宾主两宜,席间方旺达拼命夸奖杜君琦,不仅夸她聪明上进,还夸她性格好,乖巧懂事、礼貌大方,狠夸了一通后,方旺达拿出一封红包递给杜君琦。
“君琦,你是个好孩子,这次你帮我们家出了个好主意,我也不会说什么场面话,这红包就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千万要收下。”方旺达的语气中透着股不容拒绝的气势,说完就把红包塞到了杜君琦手中。
杜君琦好奇地看着红包,这里有多少?
杜君琦偏头看向妈妈宋惠兰,宋惠兰朝她温柔地笑着,看到妈妈并不阻止,杜君琦便大胆地将红包收了下来。
“谢谢方叔叔。”
方旺达摆摆手:“别客气,红包里包了三百块,你别嫌少哈。”
三百块已经不少了,很多人的工资还达不到五百呢,方旺达给了这三百块已经很有诚意了。
“已经很多了,谢谢方叔叔。”杜君琦甜甜地笑道。
一顿饭吃完,两家人各自回去,但是这一顿饭带给杜家人的可不仅仅是一顿口腹之欲,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巨大冲击。
这一顿饭花了两百块钱,还给琦琦包了一个三百块钱的红包,一个中午就花了五百块钱,五百块钱啊,一个月的工资啊,就这样随随便便的花掉了,可是人家方旺达连眉头都不皱一下,一点儿也不心疼,可想而知那个厂有多赚钱啊。
杜广明坐在床边抽烟,抽了一根又一根,在这天前他的心里就有一个想法,经过这一顿饭后,这个想法更是压都压不住了。
宋惠兰看不过去,一把抽出了杜广明指间的烟:“得了吧你,都抽了三根了,还有完没完了?一屋子的烟味。”
杜广明长叹了一声,整个人躺平在床上。
“怎么了?不给烟抽就这样啦?”宋惠兰狠拍了他大腿一下。
杜广明也不躲闪,直直地看着床顶:“惠兰,我动心了。”
“动心什么?”宋惠兰顺势坐到了床边。
“赚钱太容易了,方旺达只要坐在办公室里,一天赚的就比我一个月工资还多。”杜广明又叹了一声,“人家赚钱那么容易,我就得在外面爬好几天的电线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你怎么不说你是公家单位,捧铁饭碗的?各项福利比他好多了。”
“铁饭碗又怎么了?干这活还不是得拿命去拼,所有的活都是带电作业,多危险,每年出事的人又不是一个两个。”
宋惠兰也叹了一口气:“也是,这活是很危险。”
看了看老婆的脸色,杜广明犹犹豫豫地开口:“惠兰,我想自己拉一个包工队。”
“包工队?做电的?”
“不只是做电。”杜广明坐了起来,“当然,现在我们没钱,只能先做电,等我们赚钱了,我想再拉几个会做水的进来。”
“还做水?”宋惠兰不太有信心,“我们又没做过,万一手艺不好做坏还得赔钱。”
“又不是我们亲自去做,招几个会做的人进来,让他们去做。”
“万一他们把客户挖走了,自己单干呢?”
“所以我们还是要以电为主,水只是附带的,这样客户就不会被挖走了,在电方面我还是很自信的,我在厂里还是排得上名号的。”
宋惠兰戳了他一指头:“你这么夸自己不脸红啊。”
“不脸红,我很诚实的。”杜广明笑嘻嘻地凑了过去,“惠兰,我们手头还有多少存款?”
宋惠兰仔细想了一下:“现金不多,只有五六百,整数都放在银行里,一大半买了国库债,买了两万块,剩下的一小半存了活期存款,有两千块。”
“总共只有两万两千多啊,太少了,而且我们才买国库债不久,现在就把国库债卖掉,太亏了。”杜广明摸着下巴想了想,还是摇头,“算了,卖掉太亏,我去找爸问问。”
想到就做,杜广明立刻去了爷爷奶奶的房间,爷爷奶奶翻了翻存折,里面也只有三千块,国库债倒是有三万,但是取出来不划算。
杜广明失望地回了房间,只能暂时放下了他的想法。
杜广明一遍遍地安慰自己,不急,慢慢来吧,多接几个私活,把钱攒下来,这样就有钱拉起个包工队了,一步一步来,不急不急。
第27章 上初中
开学了,杜君琦进入一中开始了初中生活。
开学第一周是例行的军训,因为杜君琦才8岁,考虑到实际情况,学校免除了杜君琦的军训要求,但是杜君琦却强烈要求与同学们一起军训,学校只能同意了她的请求,只是特意交代教官与班主任对她照顾一些。
因为长期以来的武术训练,杜君琦对于军训是适应良好,身体完全吃得消,原本杜君琦只是想与同学们同甘共苦,尽快融入班级,不作同学们眼中的编外对象,结果没想到她的健康反而与周围的同学们的中暑疲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教官和班主任都对她产生了很好的观感,甚至让别的班的教官和班主任也对她格外关注,还将她作为宣传的正面形象,让她迅速在全年段出了名。
军训结束后,因为优异的入学成绩,和优秀的军训表现,杜君琦毫无争议的成为了本届的新生代表,在开学大会上,上台发表入学感言。
杜君琦出众的表现让她( 重生之创业时代 http://www.xlawen.org/kan/3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