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阅读
杜君琦发了狠,又琢磨了两天设计了两套更加漂亮的校服,虽然还是以运动服为蓝本,但是版型明显更倾向欧美风,因着日岛动画的强势冲击,国内的学生都很了解日版的校服,也很喜欢,但是他们并不了解欧美的校服,这两款倾向欧美风的校服肯定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
校服重新设计好了,杜君琦这次把校服的设计图直接交到了爷爷的手里,虽然她知道杜君琬短时间之内肯定不敢再搞小动作了,但是她还是要用这样的行为再次表示自己的不满,让杜君琬的印象更深刻一些。
爷爷接过杜君琦的设计图,叹了一口气,唉,小孩吵架,大人受罪,她们姐妹俩闹不和,大人们的心里都不好过,这次琦琦真的气狠了,希望琬琬能吸取教训,懂事一点吧。
第二实验小学和十八中的竞标会在同一天举行,爷爷去了第二实验小学的竞标会,宋惠兰去了十八中的竞标会。
其它服装厂也与诺亚服装厂一样,要跑两个竞标会,毕竟信息交流不发达,能得知消息的也就是本地的几家服装厂,所以两个竞标会来的都是这几家。
同行除了是竞争对手,还有可能是合作对象,除了诺亚服装厂这个今年新建立起来的服装厂在行业关系上与其它服装厂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其它服装厂都是打了多年交道的老关系了,在来之前,几家服装厂早已私下沟通过,这次来就是为了夹击诺亚厂的。
诺亚服装厂之前生产的运动裙装和夏款运动服销售的很好,抢占了很多市场份额,几家服装厂虽然也仿制过诺亚厂的服装,但是销售始终被稳稳压住,因为诺亚厂的图案设计太精细了,比如那款卖得最火的运动裙装,虽然就是两色条纹,但是每一条颜色的宽细都不一样,两条颜色间的疏密也不一样,看似没有规律,但是穿起来后,却能让穿者的身材变苗条,特别是腰腹处,很显瘦,几家服装厂几经修改,才终于学到七八分,可是等他们修改好后,天气已经转凉了,运动裙装没销路了。
被抢了市场,占了销量,仿制了几番终于成功的运动裙装结果也没了用武之地,几家服装厂都对诺亚厂怒而生怨,这次听说诺亚厂也来竞标,几家服装厂的厂长都约好了,一定要在价格上压死诺亚厂,几家将定价分好,一家比一家低一点,最后一家的报价只能保本不亏,他们就不信,在这样的价格压制下,诺亚厂还能争得过他们,至于用的布料质量差不耐穿,这就先不管了,先把单子抢下来再说,校服又不是天天穿,一周穿个一两天就是了,总能撑过一个学期吧,下个学期再涨价就是了。
竞标会上,几家服装厂的负责人相视一笑,看着诺亚厂的眼光中已经透露出了嘲讽的意味。
几家服装厂信心满满,这次竞标一定能把单子拿下来,可是当学校老师打开幻灯机,一一展示每家的设计图时,诺亚厂的设计一亮相就把几家服装厂的负责人给惊呆了。
靠,这么好的版型用来做校服,脑子有病吧!
一件校服多少钱?30块顶天了,这个版型要是拿到市场上去卖,一件70都有人抢着要,这厂的厂长有病吧!会不会做生意啊!
王八蛋啊,抢单子也不用这么狠吧,要是这个单子不给诺亚厂,他们是不是就要拿到市场上去卖了啊,这样我们家的冬装还卖不卖了啊,混蛋!
几家服装厂的责任人还在心中不停的咆哮,学校老师已经开始拆标书记报价了,几家责任人一个激灵,马上不约而同地举手表示放弃竞标。
诺亚厂这么拼,他们才不要跟他玩了,这个单子让给他好了,他们把这个版型抄回去,让厂里赶赶工,赶在诺亚厂投放前抢占市场,冬装绝对不能再被诺亚厂给压制住了,校服有什么利润,冬装才有利润。
结束了?校长和老师们一头雾水,这不合流程啊,怎么竞标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结束了呢?那几家都不抢了?就这么让给诺亚厂了?
两家学校的竞标会就这样刚开场就结束了,爷爷和宋惠兰都觉得那几家服装厂太神经病了,就算他们的设计比不过自家,也不用连价格都不比,直接撤了吧,早知道会这样,他们也不用特意跑一趟,交代别人来就是了,厂里和公司里还有一堆事呢,以为都和他们一样是闲人过来凑热闹的啊。
爷爷和宋惠兰回了诺亚厂,把竞标会的结果告诉杜君琦,杜君琦对于这个结果也觉得有些意外,不过意外之后也就不想了,她现在没空琢磨这个,校服的事搞定了,现在她要琢磨毛衣的事了,毛衣的图案要机织出来还要重新编排一下,厂里的机器还只能完成比较粗略的线条,没有办法那么精细,这个技术问题杜君琦解决不了,只能把图案进行修改,改成机器能完成的程度,这个工作可不简单,杜君琦一直在绞尽脑汁的琢磨着。
厂里也有两个老师傅跟着琢磨,三个人琢磨了大半天,反复折腾着试机,可是样品还是没法让杜君琦满意,虽然两个师傅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杜君琦的眼光早已被后来的技术进步给提高了,没法接受现在的样品。
杜君琦不死心,想着法的折腾,两个老师傅也被她磨出了脾气,搞技术的都有股犟性,也按着她的想法一遍遍的试。
看着三个人围着机子不停地折腾,爷爷和宋惠兰都不敢去惹他们,虽然单子拿下来了,但是还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要进布料,要进染料,这些事都要去操心呢。
折腾了一星期,杜君琦终于折腾出了令她满意的图案,图案的问题解决了,毛衣可以上线生产了,而此时校服的布料和染料也进好了,校服开始正式上线生产了。
第二实验小学和十八中的学生们自从看到新校服的设计图后就天天盼着新校服,心心念念地等了一周多,终于新校服发下来啦。
学生们拿到崭新的校服就兴高采烈的往身上穿,一个个高兴的就像穿上了新年新衣一样,第二天,两所学校的学生们不约而同的穿上了新校服,昂首挺胸的走上了上学路,硬生生把马路当成了t台。
两所学校的新校服吸引了路上的无数目光,不只有看新奇的大人们,更有许多的别校学生。
羡慕,想要,两种情绪充盈在别校学生们的心中。
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校名不用改,为什么我们还要穿着这样丑丑的校服,他们的校服好好看啊。
其它几家服装厂赶工推出了款型相似的秋冬装,果然销量很不错,被诺亚厂压制了两个月的憋屈感终于消失了,趁胜追击,几家服装厂加大产量,赶着在诺亚厂铺货之前瓜分掉换季的第一波销售高峰。
然而与几家服装厂猜测的完全不同,诺亚厂这次又是不按常理出牌,他们没出秋冬外出服,竟然出了毛衣。
校服供应完后,诺亚厂开始生产毛衣,第一批毛衣新鲜上市了。
天冷穿毛衣啦,儿童毛衣,不限款型,不限尺码,一件35元,两件60元,三件80元,买多优惠多,不买也来看看哪。
诺亚厂铺货的服装店都挂出了优惠海报,路过的妈妈们纷纷中招,动心了,这么便宜,快点叫大嫂/小姑/表姐/堂妹/闺蜜一起来买啊。
新款毛衣再次引发销售热潮,诺亚厂迅速加大了产量,及时供应上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新款毛衣打开了市场,妈妈们很快接受了物美价廉的毛衣,看到了市场的巨大需求,杜君琦开始推出加厚款毛衣,价格只比前款贵10元,但是还是享受叠加优惠,一件45元,两件80元,三件110元。
第一批加厚款毛衣再次被妈妈们抢购一空,服装店老板乐疯了,迅速的追加了定货量,诺亚厂卯足了劲生产毛衣,可是供不应求,人多货少,刚刚下机的毛衣一封装好,马上就被等待在车间外的服装店店员们给提走了,那争抢画面太美不敢看。
诺亚厂凭借着毛衣,再次在几家服装厂的围攻中狠狠咬走了一大块市场,潇洒抢占秋季销售最大头。
第60章 补习班风波
天气转凉,除了带来毛衣的销售热潮,还带来了半期考。
因为杜君琦的到来,这次高二出的试卷的难度明显提高了,考试一结束,高二便哀鸿遍野,个个都在担心成绩不好看。
成绩发放下来了,果然普遍成绩不佳,除了少数的优秀生,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总分都下降了二三十分,学生们的哀叹衬得这次考试格外凶残。
杜君琦的神话也没保住,她的总分下滑了,在年段排名只排在第三位。
高二的学业压力本来就非常大,稍稍放松便会退步,这段时间杜君琦忙着设计校服和毛衣,分散了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尝到了苦果。
杜君琦皱着眉,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她要收收心,专注学业了。
虽然杜君琦的总分下滑了,但是年段第三名的排名在大多数的学生和老师看来还是十分好看的,杜君琦的榜样光环其实并没有消退,大家都自发地给她找了理由,她没读过高一,直接开学就跳级到高二,没经历过高一的平和过渡,一下没跟上高二的快节奏和高压力,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第三名嘛,还是很不错的了。
杜君琦的榜样光环没有消退,紧接着小学的半期考也结束了,上了杜君琦补习班的学生们成绩全部都提高了,尤其是中等和差等学生们的成绩,更是提高的很明显,这一下,杜君琦的榜样光环反而更加闪亮了。
看到了吧,这就是补习班的作用,有了大学生的辅导,再加上杜君琦的解题技巧,成绩就是提高的快,我家孩子明年一定能上十八中。
所有上了补习班的学生家长都更加坚定了信心,骄傲地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的先见之明。
周末急切的家长们再次挤满了补习班,他们坚定地要求把自己的孩子加进来,不加他们就不走了。
方谦益也经历了半期考,这次他的总分比之前又好了一些,他已经适应了初中的课程,他有成|人的理解力,再加上杜君琦的辅导,进步的非常快。
诺亚服装厂承接了两所学校的校服,又顺利推出了毛衣,业务盈利非常可观,方谦益持有诺亚服装厂的股份,上个月的分红非常丰厚,这笔分红大大的缓解了家中的经济困难,家里顺了,成绩好了,方谦益的心情自然非常好。
心情很好的方谦益到诺亚厂找杜君琦,杜君琦的行程表他也知道,几点在少体队,几点在服装厂,他心里都记着呢,这个时间点少体队的训练已经结束了,一般杜君琦会先到服装厂晃一圈再和爷爷一起回家吃饭的,结果他到了诺亚厂,杜君琦竟然没在,连爷爷也没在。
方谦益听厂里人说爷爷上午9点接了个电话,说是补习班有事,接完电话就走了,杜君琦今天还没过来呢。
奇怪了,补习班有什么事,连爷爷都赶过去了?
方谦益赶紧去了补习班,结果刚上二楼楼梯就被走道里黑压压的人群给吓到了。
走道里闹哄哄的,方谦益小心翼翼地靠在墙壁上听着人群的议论声,听了好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些人全是学生家长,他们听说这里的补习效果很好,就想着把自家孩子送过来,可是补习班没有名额了,有几个暴脾气的家长当场就闹起来了,非要把自家孩子塞进去,有了带头的人,原本没打算硬塞的家长们也留了下来,跟着一块起哄,结果这里就乱哄哄的成了一锅粥。
听着外面闹哄哄的声音,杜君琦觉得这些家长真心不可理喻,明知道这里只有四个教室,再塞又能塞几个,又不可能把他们的孩子全部塞进去,他们再闹又有什么用。
现场气氛已经被几个带头的家长给带歪了,补习班只有一个办法平息这些家长的怨气,那就是全收,可是全收又不符合实际,先不提一时之间哪有这么大的场地来办班,就是办起来,也会造成补习班和自办补习班的班主任们之间的矛盾,这对补习班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杜广明和爷爷都在现场与家长们沟通,可是带头的家长们不讲理,眼见沟通陷入僵局,被护着留在小教室里的杜君琦让一个补习老师偷偷把电话拿了进来,她躲在小教室里给教育局郑局长打去了电话。
马上中午了,郑局长正在家里等开饭呢,结果却接到了杜君琦的求救电话,听到她描述的现场情景,吓得他心脏都快了半拍,不管事发原因是什么,毕竟这事是属于教育方面的事,要是真闹出什么打砸事件,就算不关他的事,他也会被市局点名批评的,而且万一被记者报道出去,l区的县政府班子都落不了好,知道事态严重的郑局长马上给县长和派出所所长打去了电话,然后急匆匆地赶到补习班。
郑局长也是常在县电视台露脸的领导了,他一出现在补习班,家长们马上就收敛了一些脾气,等待郑局长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安排。
郑局长在电话里就已经初步了解了双方的争执,一方是要报名,一方是没有场地,而且杜君琦对于抢班主任们的饭碗有顾虑,这点他也表示理解,所以现在他也没办法给出一个合适的处理办法,只能劝家长们先行回家,等他和补习班商量出办法后再出个告示。
家长们当然不肯干,他们就要马上解决。
郑局长也没办法了,正好这时候县长和派出所所长一块到了,在县长的保证下,以及派出所所长的言语威吓下,家长们终于陆续离开了补习班。
家长们离开后,躲在走道另一头的方谦益终于露出身形,他走进补习班,看到紧皱着眉头的杜君琦时,觉得有些心疼,她还是个孩子,不应该经历这些的。
杜君琦见到方谦益虽然有些惊讶,但是此时她也没空招呼他,只能让他先等在一边,她要先和县长郑局长商量出解决办法来。
杜君琦先客观地说了补习班的难处,要扩大补习班,就要换大场地和补进补习老师,这方面补习班可以自行寻找和补进,但是扩大补习班后,就会造成抢夺学校老师补习生源的矛盾,这个矛盾还会衍生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退出班主任补习班的学生,会不会被班主任为难,会不会被有意孤立,会不会被故意扣分,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又会造成学生对家长的埋怨,产生家庭矛盾,如果许多家庭都出现了这样的家庭矛盾,又会让社会对学校对老师产生道德质疑,这样连锁的矛盾一旦爆发,事态就会比今天更加严重了,而作为连锁矛盾由头的补习班也会招来各种质疑。
县长听愣了,有什么夸张吗?不就是扩大补习班吗?
郑局长听得出了一身冷汗,他就知道,不管怎么做,到最后都是他挨批评挨处罚,停办补习班,家长们肯定不干,扩大补习班,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他怎么做都是错。
“那有什么办法吗?”县长和郑局长齐齐问道。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由县里牵头,每周搞一次公开课。”杜君琦一时之间只能想到这个办法。
“公开课?这有用吗?”公开课不就是检验实习老师的教学质量,以及评比优秀老师的一个常规办法吗?
杜君琦开始详述她的想法,由县里牵头搞一项长期的公开课,选一个大教室,每周两个老师,每人两小时,一人挑一个擅长的题型来讲,由学生自由发问,讲解的好,名气自然就大了,某方面有短板的学生可以凭借公开课选择最合适的老师来补习,老师也不用头疼讲解自己本身不擅长的题型了,这样的市场选择可以让补习更精细化更人性化,同时,为了鼓励老师报名参加,每节课都支付课时费,一节课100元,由杜君琦补习班友情赞助。
100元!县长和郑局长都吃了一惊,这也太高了吧。
杜君琦却觉得不高,虽然100块比学校给的课时费高很多,但是这些老师未必看得上,现在的五年级补习费一般是一个月80,一个补习班至少20人,老师们一个月的补习收入可是非常可观的,若不是由县里牵头,而且公开讲课可以给他们增长名气,这些老师们可看不上这100块。
听了杜君琦的解释后,县长意味深长地看了郑局长一眼,他家小孩补习从不需要交钱,他不知道现在补习费这么贵,老师们这么能赚钱,郑局长老脸微红,不敢抬头,他是知道市价的,但是这事能做不能说,一说出去,高尚的教师就变成了势利的商人,这让他这个教育局长无颜以对。
不过,这个公共课,真的有用吗?县长还是很怀疑。
杜君琦继续解释,办这个公共课主要是为了转移矛盾焦点,让老师们把关注点放在公共课赚名气上,名气有了,学生就有了,收益自然也有了,老师们就不会斤斤计较于少了几个学生,补习班与老师们的唯一矛盾就在于生源,他们不在意几个学生的流动,自然就不会把矛头对向补习班了,而且公开课体现了县政府的支持态度,鼓励老师们专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整个补习环境来说也是好事啊。
县长和郑局长被说服了,决定下周开会讨论一下。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第二天补习班贴出了扩大补习班的告示,补习班扩大规模,增加新场地,但是增加出来的名额实行随机选号制,就像彩票一下,家长们领了号,然后滚筒抽号,抽中了谁,名额就是谁的,前来打听消息的家长们虽然对随机取号的方式稍有微辞,但是这样纯靠运气的方式反而比较公平,家长们也就接受了下来。
第61章 风波平息
补习班要扩大规模,杜君琦自然多了许多事要忙活,首先是寻找新的场地,重新规划班级,杜君琦打算按成绩层次进行场地分班,成绩中上等的继续留在原场地上课,因为这个层次的学生并不太多,原场地容纳的下,而中等及以下的则要到新场地上课,因为这部份学生人数最多,大的场地才能容纳的下。
场地要找,补习老师也得增加,为了保证补习效果,补习班还是要采取小班制,补习老师的缺口挺大的,按照报名的人数统计,还得增加12人,杜君琦再次联系了陈老师,让陈老师再介绍12个师范生过来。
补习老师增加了,宿舍就得重新安排,这样就得找房子了,不能再随随便便在补习班里隔个小间凑合,这又是一件事。
好在有了之前的经验,加上这些事虽然繁琐但是并不难办,杜家人一人负责一样,倒是很快就办了个七七八八,就等着新场地装修完毕就可以开班上课了。
自从那天亲眼见到了杜君琦的难处,方谦益很自觉地帮起了小伙伴的忙,比如整理一下报名资料,比如按平时成绩分配班级,等等,这些事很琐碎,但是很重要,方谦益做的很细心,让杜君琦轻松了许多。
康长青和张帅也来帮忙,那天家长们围困补习班,他们也被困在了教室里,当时的情景把他们吓住了,等家长们退去,他们惊惶地随着别的学生一起离开,等各自回到家后才回过神来,开始羞愧他们竟然一点也没帮上杜君琦,她比他们小,而且还是女孩子,当时她一定比他们更害怕,而他们竟然连安慰她都没做到。
康长青和张帅心里有愧,再次来到补习班后就争着帮忙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还帮着安抚同样受到惊吓的同学们,让他们继续留在补习班学习。
有了他们的帮忙,杜君琦的心里也松快开心了许多,有朋友就是好啊,不用大事小事都自己一个人忙着。
“公开课是下周六开始吗?”方谦益边收拾桌子边问。
杜君琦点头:“嗯,下周六下午3点,在第二实小的大教室。”
“你会去看吗?”康长青问道。
“看下到时候有没有事吧,如果没事的话就去听听,好歹我也赞助了课时费,第一堂课总要去听听课应应景的。对了,我还建议郑局长联系县电视台和市电视台,到时好好宣传一下公开课,表示一下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支持,那天来的人可能会挺多的,你们要不要去?你们要去的话,我给你们拿票。”杜君琦问道。
“好。”方谦益觉得反正无事,去凑凑热闹也好,康长青和张帅也点头表示想去。
到了周六下午,实小迎来了一大波听课者,有学生,有家长,有同校老师,还有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
杜君琦和方谦益他们结伴来到实小,杜君琦和方谦益都是从实小出来的,他们的脸就是通行证,现场维持秩序的实小老师们都认识他们,得知他们四人是结伴来的,连票都不用看就放他们四个进去了。
因为这是第一堂课,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来的领导也挺多的,有县政府班子的,也有县委班子的,县教育局更不用说了,郑局长亲自来了。
记者们也很兴奋,这样的公开课从来没有过,很是新鲜,l县年底就要正式改为l区了,看来l县的两套班子想在市里露脸挣分的决心很大啊,都鼓着劲在这时候造势啊,不过这个办公开课的点子也挺不错的,起码比扫大街铺新路那些面子工程好看多了,既能让老百姓夸他们做了实事,而且还给市里省了钱,市里最近喊着要精简机构节约开支,这事倒是做的合了市领导的心思。
讲第一堂课的老师更加很兴奋,兴奋的整张脸都涨红了,额头上还冒着汗水油光,老师拿着块帕子抹了一遍又一遍,好在他也是个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了,正式讲课时倒是稳扎稳打的讲得很生动很深入,没有让亢奋的情绪影响了发挥,给公开课起了一个好头。
当晚县电视台和市电视台就播出了l县公开课的新闻,新闻稿写的非常好,先夸赞了l县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扶持,后表扬了讲课老师的教学功力,新闻播出后,l县领导很满意,全县人民也觉得面上有光,l县上下对公开课又重视了几分,都盼着能越办越好。
补习班的事告一段落,杜君琦把精力重新集中在了学习上,她始终记着她现在是一个学生,不管做什么事,成绩都是首要的,成绩就是她的光环,有了这层光环,她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几分。
看到杜君琦埋头苦读,杜家家长、班主任、陈校长、郑局长都十分欣慰,他们也觉得成绩是最重要的,杜君琦能不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始终专注于学习,这让他们对杜君琦更加喜爱了。
这天杜君琦做了两小时的练习册,头脑有些昏沉,便打开电视放松一下,因为杜君琦的表现一向极为自律,所以杜家并不拘束杜君琦看电视,她什么时候想看就什么时候看,而杜君琬则不行,定力不够,她只被允许在规定的时间内看电视。
杜君琬嘟着嘴看着杜君琦去了爷爷的房间看电视,闷闷不乐地继续做作业。
杜君琦站在黑白电视前转着频道转钮,心里第一百次地嘀咕要买台带遥控的彩电,今年家里新添了洗衣机和电冰箱,可是偏偏就是不肯换电视,说是黑白电视又没坏,换什么换,她也只能忍耐着继续看黑白画面。
频道换了一台又一台,都没什么好看的节目,最后杜君琦看到了一个农业技术的节目,就定了下来。
农业技术的节目几十年来都是一样的风格,以科教为主,就算后来的节目有变化,但主体内容也没有变,对于许多人来说,农业节目很枯燥无味,可是对于杜君琦来说,这些种田和养殖的技术却是很有意思的。
津津有味的看了40分钟,节目结束了,后面是广告内容,杜君琦这时候也无聊,连广告一块看了,看着看着,看到了一个包装机的广告。
广告内容很简单,就是快速地展示了包装机如何将东西包进包装袋并真空封口的过程,然后留下两行大大的厂名和联系电话。
杜君琦看完之后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她赶紧抓住念头的尾巴,发散性的思考起来。
包装,包装。
真空包装,加工食品。
杜君琦想到了,方家的干货厂现在一直在做低档的散装生意,如果将干货深加工,进行真空包装后推上市场,占领高档干货市场,那方家干货厂的发展就可以猛进一步,当初她不就想过手撕鱿鱼片吗,怎么她后来却忘了建议方谦益了呢。
杜君琦马上回到自己的书桌上,拿笔记了下来。
又到了方谦益来杜家的日子,杜君琦一见到方谦益就把他拉住,和他说起自己的想法。
杜君琦的想法其实分为两种计划。
第一种计划就是做高品质的纯干货,这个挑选高优品质的渔获进行烘干就可以了,很简单。
虽然简单,但是要在本地打开市场并不容易,因为本地太靠近海边了,海产品又十分丰富,本地人都习惯吃当日打捞上来的活鲜了,平日干货也只是做为调味品使用,所以做高档干货品的市场空间不大,要打开高档干货品的市场,只能去离海稍远些的大城市,一是因为离海远,吃到活鲜就要花更大的价钱,对比之下,民众就比较喜欢采买干货,二是离得不是太远,不像内陆城市喜肉食,会更偏爱水产类,口味上就不会讨厌海味的腥味,因为干货的海腥味是比较重的,口味上要接受才会觉得干货有独特的香味。
要打开新市场,就要在新市场上先占据一个市场点,方家干货厂需要在新城市上开设店面,还需要进行精装修,打造成品牌店,这需要一大笔钱,这就要看方家舍不舍得出这笔前期费用了,不过一旦站稳脚跟,长期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种计划就是做即食食品。
手撕鱿鱼片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后世的销量非常可观,可见市场上对于鱿鱼片的接受度非常高,如果要做,第一个就该尝试做这个。
做即食食品不需要开设店面,可以依旧走农贸市场路线,也可以选择在食杂店铺货,散装称斤,做市场零售也挺赚的。
相对于第一种计划来说,第二种计划的投入比较小,按杜君琦的想法,可以先做第二种计划,等赚到第一笔利润后再发展第一种计划,到时两种计划同步展开,可以更好地占据市场,不过这两种计划都需要先购进包装机,这笔钱可是省不了的。
方谦益认真地听着,心里在飞快地思索着。
第62章 再上新闻
杜君琦的建议非常好,可以说是马上就打动了方谦益,可是方谦益再心动也不敢马上点头,他得先问问家里现在能拿出多少钱来。
“嗯,我听明白了,我会给父亲打电话说的,如果家里周转的开的话,我会说服父亲扩大发展的。”方谦益说道。
杜君琦俏皮地笑了笑:“其实你家就是资金一时周转不开也没关系,可以向银行贷款啊。”
“银行贷款?”方谦益下意识地就想拒绝,前世的钱庄利息太贵了,如果这里的银行也和钱庄一样,那自家还有什么可赚的。
“利息虽然贵一点,但是还款周期长啊,长期来算的话,找银行贷款还是挺合算的。”杜君琦因为自家有从银行贷款,所以了解过具体的贷款内容,她向方谦益详细地说明了银行贷款的申请条件以及利息、还款、抵押等问题,还边说边写的列了一份详单出来,让方谦益带回去好好考虑一下。
列好了银行贷款的详单,杜君琦又拿出一个大大的牛皮信封,她之前已经打过电话询问过包装机的功能和价格了,对方寄了一封报价单过来,杜君琦今天刚收到。
杜君琦拿出包装机的价格表,和方谦益一起挑选了两款比较适合的机型,然后让他带回去给方旺达计算成本。
看到杜君琦这么用心的帮他做好了市场规划,还体贴地做好了前期询价,方谦益心里暖乎乎的,感动又甜蜜,有这么一个好朋友用心却无所求的为他着想,这么好,这么真,他这一世已经比前一世幸福了,不用一个人苦苦打拼。
把脑海中的想法说完,又把贷款详单和价格表交给了方谦益,杜君琦便不再提及此事,她知道方谦益需要思考需要衡量,而且他还需要和他父亲商量,不可能马上拍案定下,更何况这又不是她的事业,她也不打算横插一脚,提了建议便是了。
杜君琦甩开此事,专心做练习。
第二天方谦益给父亲方旺达打去了电话,在电话里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有事要商量,让父亲安排厂里送货的车子来接他。
方旺达很快就安排了一辆车,第二天他亲自随车去县城把儿子接了回来。
方谦益在车上简单的和方旺达说了一下开发新市场的两种计划,方旺达一向是很听得进大儿子的建议的,到了干货厂后就直接叫了会计和销售经理到办公室,开始讨论起这两种计划的可行性。
会计和销售经理听完后都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计划,因为投入小,可操作性却非常强,农贸市场的渠道是现有的,向食杂店铺货也很简单,不用打关系,也不需要什么花费,就是铺货,再加上制作一些食品海报打打广告,简单,省事,而且投入非常小。
方旺达听了会计和销售经理的分析后也倾向了第二种,方谦益没有意见,他也喜欢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
定下了第二种方式,接着就是和机械厂谈包装机的价格了,方谦益拿出了机械厂的价格表,方旺达按着上面的联系电话打了过去,对方的销售人员很热情很积极,一听这边有意购买,马上就表示会尽快过来洽谈。
机械厂是广东的,广东的市场化进程已经挺成熟了,机械厂的销售人员办事效率非常快,第二天就坐了火车过来,第三天就坐客车到了l县,一通电话联系后,方家干货厂的车就过来接他们到了厂里。
之后的几天方谦益没去上课,他请了一周的长假,留在厂里专心帮父亲方旺达处理各项前期工作,谈价、安装、试用,一周的时间很紧迫,还不一定够用呢。
几天后,到了本该方谦益来杜家辅导的日子,杜君琦看着空空的属于方谦益的位子,心里有些小别扭,已经习惯了这个小伙伴,他一时不在了,她就有些不适应了。
少体队突然下发了通知,让所有队员向学校请一天假,连同周末两天,少体队将去市里参加一场中日武术交流赛。
中日武术交流赛?队员们纷纷交头结耳议论起来。
原来日本民间武术组织来本省交流,希望能举办一场中日武术交流赛,f市是省会城市,交流赛地点自然选在了f市,除了f市,全省各个地级市都会派出队伍前来参赛,而作为主办城市的f市,更是让下属的每个行政区、县级市、行政县都派出了队伍前来参赛,以壮声势。
另外,因为这次中日武术交流赛比的是少年组和青年组,少体队里年龄足够的都会分组报名准备比赛,而年龄不足的则要经过培训,到机场迎接日方队伍。
少年组的年龄是十二周岁,少体队里上了十二周岁的都是要准备比赛的,而剩下的则要去培训接人,若是以往,这样的安排倒是很正常很合理的,小学的压力不大,请假一天没什么,初中的一般是要考体校,学业压力也不大,紧出三天也可以凑合,但是偏偏今年队里有一个杜君琦。
杜君琦今年9岁,属于要去培训接人的一组,但是她现在读高二,而且还是要考大学的尖子生,哪有这么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啊,而且一占就是三天,这里面就占了两天的正常上课时间啊。
队里知道杜君琦情况特殊,但是他们也没办法,作为下属单位只能先转达上级的通知,然后再给市局打申请报告,请求免了杜君琦的随队任务,一般说来,这事只是小事,申请应该是会被批示同意,毕竟杜君琦并不是必须上场为国争光的种子选手啊。
杜君琦本来也觉得没什么,把这事稍稍向家里提了一下就略过不理了,结果没想到,申请竟然被驳回了。
市局先前本来没注意到杜君琦,可是看了l县少体队的申请后反而注意到了她,一个从小习武很有武术天赋的9岁高中生,这不是最好的宣传榜样吗?谁说运动员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会读书了?这不就是个响当当的好例子吗。杜君琦的例子不就说明习武不仅不会影响读书,反而能强壮身体灵敏思维吗?没见这个小女孩边习武边读书,结果连续跳级跳上了高二吗?
市局不仅要让杜君琦来参加,还要让她作为欢迎代表,在电视上捧着鲜花领头欢迎日方队伍,要是她能再说上几句英语欢迎辞,那就更好了。
为了说服杜君琦,市( 重生之创业时代 http://www.xlawen.org/kan/3968/ )
校服重新设计好了,杜君琦这次把校服的设计图直接交到了爷爷的手里,虽然她知道杜君琬短时间之内肯定不敢再搞小动作了,但是她还是要用这样的行为再次表示自己的不满,让杜君琬的印象更深刻一些。
爷爷接过杜君琦的设计图,叹了一口气,唉,小孩吵架,大人受罪,她们姐妹俩闹不和,大人们的心里都不好过,这次琦琦真的气狠了,希望琬琬能吸取教训,懂事一点吧。
第二实验小学和十八中的竞标会在同一天举行,爷爷去了第二实验小学的竞标会,宋惠兰去了十八中的竞标会。
其它服装厂也与诺亚服装厂一样,要跑两个竞标会,毕竟信息交流不发达,能得知消息的也就是本地的几家服装厂,所以两个竞标会来的都是这几家。
同行除了是竞争对手,还有可能是合作对象,除了诺亚服装厂这个今年新建立起来的服装厂在行业关系上与其它服装厂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其它服装厂都是打了多年交道的老关系了,在来之前,几家服装厂早已私下沟通过,这次来就是为了夹击诺亚厂的。
诺亚服装厂之前生产的运动裙装和夏款运动服销售的很好,抢占了很多市场份额,几家服装厂虽然也仿制过诺亚厂的服装,但是销售始终被稳稳压住,因为诺亚厂的图案设计太精细了,比如那款卖得最火的运动裙装,虽然就是两色条纹,但是每一条颜色的宽细都不一样,两条颜色间的疏密也不一样,看似没有规律,但是穿起来后,却能让穿者的身材变苗条,特别是腰腹处,很显瘦,几家服装厂几经修改,才终于学到七八分,可是等他们修改好后,天气已经转凉了,运动裙装没销路了。
被抢了市场,占了销量,仿制了几番终于成功的运动裙装结果也没了用武之地,几家服装厂都对诺亚厂怒而生怨,这次听说诺亚厂也来竞标,几家服装厂的厂长都约好了,一定要在价格上压死诺亚厂,几家将定价分好,一家比一家低一点,最后一家的报价只能保本不亏,他们就不信,在这样的价格压制下,诺亚厂还能争得过他们,至于用的布料质量差不耐穿,这就先不管了,先把单子抢下来再说,校服又不是天天穿,一周穿个一两天就是了,总能撑过一个学期吧,下个学期再涨价就是了。
竞标会上,几家服装厂的负责人相视一笑,看着诺亚厂的眼光中已经透露出了嘲讽的意味。
几家服装厂信心满满,这次竞标一定能把单子拿下来,可是当学校老师打开幻灯机,一一展示每家的设计图时,诺亚厂的设计一亮相就把几家服装厂的负责人给惊呆了。
靠,这么好的版型用来做校服,脑子有病吧!
一件校服多少钱?30块顶天了,这个版型要是拿到市场上去卖,一件70都有人抢着要,这厂的厂长有病吧!会不会做生意啊!
王八蛋啊,抢单子也不用这么狠吧,要是这个单子不给诺亚厂,他们是不是就要拿到市场上去卖了啊,这样我们家的冬装还卖不卖了啊,混蛋!
几家服装厂的责任人还在心中不停的咆哮,学校老师已经开始拆标书记报价了,几家责任人一个激灵,马上不约而同地举手表示放弃竞标。
诺亚厂这么拼,他们才不要跟他玩了,这个单子让给他好了,他们把这个版型抄回去,让厂里赶赶工,赶在诺亚厂投放前抢占市场,冬装绝对不能再被诺亚厂给压制住了,校服有什么利润,冬装才有利润。
结束了?校长和老师们一头雾水,这不合流程啊,怎么竞标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结束了呢?那几家都不抢了?就这么让给诺亚厂了?
两家学校的竞标会就这样刚开场就结束了,爷爷和宋惠兰都觉得那几家服装厂太神经病了,就算他们的设计比不过自家,也不用连价格都不比,直接撤了吧,早知道会这样,他们也不用特意跑一趟,交代别人来就是了,厂里和公司里还有一堆事呢,以为都和他们一样是闲人过来凑热闹的啊。
爷爷和宋惠兰回了诺亚厂,把竞标会的结果告诉杜君琦,杜君琦对于这个结果也觉得有些意外,不过意外之后也就不想了,她现在没空琢磨这个,校服的事搞定了,现在她要琢磨毛衣的事了,毛衣的图案要机织出来还要重新编排一下,厂里的机器还只能完成比较粗略的线条,没有办法那么精细,这个技术问题杜君琦解决不了,只能把图案进行修改,改成机器能完成的程度,这个工作可不简单,杜君琦一直在绞尽脑汁的琢磨着。
厂里也有两个老师傅跟着琢磨,三个人琢磨了大半天,反复折腾着试机,可是样品还是没法让杜君琦满意,虽然两个师傅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杜君琦的眼光早已被后来的技术进步给提高了,没法接受现在的样品。
杜君琦不死心,想着法的折腾,两个老师傅也被她磨出了脾气,搞技术的都有股犟性,也按着她的想法一遍遍的试。
看着三个人围着机子不停地折腾,爷爷和宋惠兰都不敢去惹他们,虽然单子拿下来了,但是还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要进布料,要进染料,这些事都要去操心呢。
折腾了一星期,杜君琦终于折腾出了令她满意的图案,图案的问题解决了,毛衣可以上线生产了,而此时校服的布料和染料也进好了,校服开始正式上线生产了。
第二实验小学和十八中的学生们自从看到新校服的设计图后就天天盼着新校服,心心念念地等了一周多,终于新校服发下来啦。
学生们拿到崭新的校服就兴高采烈的往身上穿,一个个高兴的就像穿上了新年新衣一样,第二天,两所学校的学生们不约而同的穿上了新校服,昂首挺胸的走上了上学路,硬生生把马路当成了t台。
两所学校的新校服吸引了路上的无数目光,不只有看新奇的大人们,更有许多的别校学生。
羡慕,想要,两种情绪充盈在别校学生们的心中。
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校名不用改,为什么我们还要穿着这样丑丑的校服,他们的校服好好看啊。
其它几家服装厂赶工推出了款型相似的秋冬装,果然销量很不错,被诺亚厂压制了两个月的憋屈感终于消失了,趁胜追击,几家服装厂加大产量,赶着在诺亚厂铺货之前瓜分掉换季的第一波销售高峰。
然而与几家服装厂猜测的完全不同,诺亚厂这次又是不按常理出牌,他们没出秋冬外出服,竟然出了毛衣。
校服供应完后,诺亚厂开始生产毛衣,第一批毛衣新鲜上市了。
天冷穿毛衣啦,儿童毛衣,不限款型,不限尺码,一件35元,两件60元,三件80元,买多优惠多,不买也来看看哪。
诺亚厂铺货的服装店都挂出了优惠海报,路过的妈妈们纷纷中招,动心了,这么便宜,快点叫大嫂/小姑/表姐/堂妹/闺蜜一起来买啊。
新款毛衣再次引发销售热潮,诺亚厂迅速加大了产量,及时供应上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新款毛衣打开了市场,妈妈们很快接受了物美价廉的毛衣,看到了市场的巨大需求,杜君琦开始推出加厚款毛衣,价格只比前款贵10元,但是还是享受叠加优惠,一件45元,两件80元,三件110元。
第一批加厚款毛衣再次被妈妈们抢购一空,服装店老板乐疯了,迅速的追加了定货量,诺亚厂卯足了劲生产毛衣,可是供不应求,人多货少,刚刚下机的毛衣一封装好,马上就被等待在车间外的服装店店员们给提走了,那争抢画面太美不敢看。
诺亚厂凭借着毛衣,再次在几家服装厂的围攻中狠狠咬走了一大块市场,潇洒抢占秋季销售最大头。
第60章 补习班风波
天气转凉,除了带来毛衣的销售热潮,还带来了半期考。
因为杜君琦的到来,这次高二出的试卷的难度明显提高了,考试一结束,高二便哀鸿遍野,个个都在担心成绩不好看。
成绩发放下来了,果然普遍成绩不佳,除了少数的优秀生,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总分都下降了二三十分,学生们的哀叹衬得这次考试格外凶残。
杜君琦的神话也没保住,她的总分下滑了,在年段排名只排在第三位。
高二的学业压力本来就非常大,稍稍放松便会退步,这段时间杜君琦忙着设计校服和毛衣,分散了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尝到了苦果。
杜君琦皱着眉,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她要收收心,专注学业了。
虽然杜君琦的总分下滑了,但是年段第三名的排名在大多数的学生和老师看来还是十分好看的,杜君琦的榜样光环其实并没有消退,大家都自发地给她找了理由,她没读过高一,直接开学就跳级到高二,没经历过高一的平和过渡,一下没跟上高二的快节奏和高压力,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第三名嘛,还是很不错的了。
杜君琦的榜样光环没有消退,紧接着小学的半期考也结束了,上了杜君琦补习班的学生们成绩全部都提高了,尤其是中等和差等学生们的成绩,更是提高的很明显,这一下,杜君琦的榜样光环反而更加闪亮了。
看到了吧,这就是补习班的作用,有了大学生的辅导,再加上杜君琦的解题技巧,成绩就是提高的快,我家孩子明年一定能上十八中。
所有上了补习班的学生家长都更加坚定了信心,骄傲地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的先见之明。
周末急切的家长们再次挤满了补习班,他们坚定地要求把自己的孩子加进来,不加他们就不走了。
方谦益也经历了半期考,这次他的总分比之前又好了一些,他已经适应了初中的课程,他有成|人的理解力,再加上杜君琦的辅导,进步的非常快。
诺亚服装厂承接了两所学校的校服,又顺利推出了毛衣,业务盈利非常可观,方谦益持有诺亚服装厂的股份,上个月的分红非常丰厚,这笔分红大大的缓解了家中的经济困难,家里顺了,成绩好了,方谦益的心情自然非常好。
心情很好的方谦益到诺亚厂找杜君琦,杜君琦的行程表他也知道,几点在少体队,几点在服装厂,他心里都记着呢,这个时间点少体队的训练已经结束了,一般杜君琦会先到服装厂晃一圈再和爷爷一起回家吃饭的,结果他到了诺亚厂,杜君琦竟然没在,连爷爷也没在。
方谦益听厂里人说爷爷上午9点接了个电话,说是补习班有事,接完电话就走了,杜君琦今天还没过来呢。
奇怪了,补习班有什么事,连爷爷都赶过去了?
方谦益赶紧去了补习班,结果刚上二楼楼梯就被走道里黑压压的人群给吓到了。
走道里闹哄哄的,方谦益小心翼翼地靠在墙壁上听着人群的议论声,听了好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些人全是学生家长,他们听说这里的补习效果很好,就想着把自家孩子送过来,可是补习班没有名额了,有几个暴脾气的家长当场就闹起来了,非要把自家孩子塞进去,有了带头的人,原本没打算硬塞的家长们也留了下来,跟着一块起哄,结果这里就乱哄哄的成了一锅粥。
听着外面闹哄哄的声音,杜君琦觉得这些家长真心不可理喻,明知道这里只有四个教室,再塞又能塞几个,又不可能把他们的孩子全部塞进去,他们再闹又有什么用。
现场气氛已经被几个带头的家长给带歪了,补习班只有一个办法平息这些家长的怨气,那就是全收,可是全收又不符合实际,先不提一时之间哪有这么大的场地来办班,就是办起来,也会造成补习班和自办补习班的班主任们之间的矛盾,这对补习班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杜广明和爷爷都在现场与家长们沟通,可是带头的家长们不讲理,眼见沟通陷入僵局,被护着留在小教室里的杜君琦让一个补习老师偷偷把电话拿了进来,她躲在小教室里给教育局郑局长打去了电话。
马上中午了,郑局长正在家里等开饭呢,结果却接到了杜君琦的求救电话,听到她描述的现场情景,吓得他心脏都快了半拍,不管事发原因是什么,毕竟这事是属于教育方面的事,要是真闹出什么打砸事件,就算不关他的事,他也会被市局点名批评的,而且万一被记者报道出去,l区的县政府班子都落不了好,知道事态严重的郑局长马上给县长和派出所所长打去了电话,然后急匆匆地赶到补习班。
郑局长也是常在县电视台露脸的领导了,他一出现在补习班,家长们马上就收敛了一些脾气,等待郑局长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安排。
郑局长在电话里就已经初步了解了双方的争执,一方是要报名,一方是没有场地,而且杜君琦对于抢班主任们的饭碗有顾虑,这点他也表示理解,所以现在他也没办法给出一个合适的处理办法,只能劝家长们先行回家,等他和补习班商量出办法后再出个告示。
家长们当然不肯干,他们就要马上解决。
郑局长也没办法了,正好这时候县长和派出所所长一块到了,在县长的保证下,以及派出所所长的言语威吓下,家长们终于陆续离开了补习班。
家长们离开后,躲在走道另一头的方谦益终于露出身形,他走进补习班,看到紧皱着眉头的杜君琦时,觉得有些心疼,她还是个孩子,不应该经历这些的。
杜君琦见到方谦益虽然有些惊讶,但是此时她也没空招呼他,只能让他先等在一边,她要先和县长郑局长商量出解决办法来。
杜君琦先客观地说了补习班的难处,要扩大补习班,就要换大场地和补进补习老师,这方面补习班可以自行寻找和补进,但是扩大补习班后,就会造成抢夺学校老师补习生源的矛盾,这个矛盾还会衍生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退出班主任补习班的学生,会不会被班主任为难,会不会被有意孤立,会不会被故意扣分,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又会造成学生对家长的埋怨,产生家庭矛盾,如果许多家庭都出现了这样的家庭矛盾,又会让社会对学校对老师产生道德质疑,这样连锁的矛盾一旦爆发,事态就会比今天更加严重了,而作为连锁矛盾由头的补习班也会招来各种质疑。
县长听愣了,有什么夸张吗?不就是扩大补习班吗?
郑局长听得出了一身冷汗,他就知道,不管怎么做,到最后都是他挨批评挨处罚,停办补习班,家长们肯定不干,扩大补习班,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他怎么做都是错。
“那有什么办法吗?”县长和郑局长齐齐问道。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由县里牵头,每周搞一次公开课。”杜君琦一时之间只能想到这个办法。
“公开课?这有用吗?”公开课不就是检验实习老师的教学质量,以及评比优秀老师的一个常规办法吗?
杜君琦开始详述她的想法,由县里牵头搞一项长期的公开课,选一个大教室,每周两个老师,每人两小时,一人挑一个擅长的题型来讲,由学生自由发问,讲解的好,名气自然就大了,某方面有短板的学生可以凭借公开课选择最合适的老师来补习,老师也不用头疼讲解自己本身不擅长的题型了,这样的市场选择可以让补习更精细化更人性化,同时,为了鼓励老师报名参加,每节课都支付课时费,一节课100元,由杜君琦补习班友情赞助。
100元!县长和郑局长都吃了一惊,这也太高了吧。
杜君琦却觉得不高,虽然100块比学校给的课时费高很多,但是这些老师未必看得上,现在的五年级补习费一般是一个月80,一个补习班至少20人,老师们一个月的补习收入可是非常可观的,若不是由县里牵头,而且公开讲课可以给他们增长名气,这些老师们可看不上这100块。
听了杜君琦的解释后,县长意味深长地看了郑局长一眼,他家小孩补习从不需要交钱,他不知道现在补习费这么贵,老师们这么能赚钱,郑局长老脸微红,不敢抬头,他是知道市价的,但是这事能做不能说,一说出去,高尚的教师就变成了势利的商人,这让他这个教育局长无颜以对。
不过,这个公共课,真的有用吗?县长还是很怀疑。
杜君琦继续解释,办这个公共课主要是为了转移矛盾焦点,让老师们把关注点放在公共课赚名气上,名气有了,学生就有了,收益自然也有了,老师们就不会斤斤计较于少了几个学生,补习班与老师们的唯一矛盾就在于生源,他们不在意几个学生的流动,自然就不会把矛头对向补习班了,而且公开课体现了县政府的支持态度,鼓励老师们专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整个补习环境来说也是好事啊。
县长和郑局长被说服了,决定下周开会讨论一下。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第二天补习班贴出了扩大补习班的告示,补习班扩大规模,增加新场地,但是增加出来的名额实行随机选号制,就像彩票一下,家长们领了号,然后滚筒抽号,抽中了谁,名额就是谁的,前来打听消息的家长们虽然对随机取号的方式稍有微辞,但是这样纯靠运气的方式反而比较公平,家长们也就接受了下来。
第61章 风波平息
补习班要扩大规模,杜君琦自然多了许多事要忙活,首先是寻找新的场地,重新规划班级,杜君琦打算按成绩层次进行场地分班,成绩中上等的继续留在原场地上课,因为这个层次的学生并不太多,原场地容纳的下,而中等及以下的则要到新场地上课,因为这部份学生人数最多,大的场地才能容纳的下。
场地要找,补习老师也得增加,为了保证补习效果,补习班还是要采取小班制,补习老师的缺口挺大的,按照报名的人数统计,还得增加12人,杜君琦再次联系了陈老师,让陈老师再介绍12个师范生过来。
补习老师增加了,宿舍就得重新安排,这样就得找房子了,不能再随随便便在补习班里隔个小间凑合,这又是一件事。
好在有了之前的经验,加上这些事虽然繁琐但是并不难办,杜家人一人负责一样,倒是很快就办了个七七八八,就等着新场地装修完毕就可以开班上课了。
自从那天亲眼见到了杜君琦的难处,方谦益很自觉地帮起了小伙伴的忙,比如整理一下报名资料,比如按平时成绩分配班级,等等,这些事很琐碎,但是很重要,方谦益做的很细心,让杜君琦轻松了许多。
康长青和张帅也来帮忙,那天家长们围困补习班,他们也被困在了教室里,当时的情景把他们吓住了,等家长们退去,他们惊惶地随着别的学生一起离开,等各自回到家后才回过神来,开始羞愧他们竟然一点也没帮上杜君琦,她比他们小,而且还是女孩子,当时她一定比他们更害怕,而他们竟然连安慰她都没做到。
康长青和张帅心里有愧,再次来到补习班后就争着帮忙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还帮着安抚同样受到惊吓的同学们,让他们继续留在补习班学习。
有了他们的帮忙,杜君琦的心里也松快开心了许多,有朋友就是好啊,不用大事小事都自己一个人忙着。
“公开课是下周六开始吗?”方谦益边收拾桌子边问。
杜君琦点头:“嗯,下周六下午3点,在第二实小的大教室。”
“你会去看吗?”康长青问道。
“看下到时候有没有事吧,如果没事的话就去听听,好歹我也赞助了课时费,第一堂课总要去听听课应应景的。对了,我还建议郑局长联系县电视台和市电视台,到时好好宣传一下公开课,表示一下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支持,那天来的人可能会挺多的,你们要不要去?你们要去的话,我给你们拿票。”杜君琦问道。
“好。”方谦益觉得反正无事,去凑凑热闹也好,康长青和张帅也点头表示想去。
到了周六下午,实小迎来了一大波听课者,有学生,有家长,有同校老师,还有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
杜君琦和方谦益他们结伴来到实小,杜君琦和方谦益都是从实小出来的,他们的脸就是通行证,现场维持秩序的实小老师们都认识他们,得知他们四人是结伴来的,连票都不用看就放他们四个进去了。
因为这是第一堂课,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来的领导也挺多的,有县政府班子的,也有县委班子的,县教育局更不用说了,郑局长亲自来了。
记者们也很兴奋,这样的公开课从来没有过,很是新鲜,l县年底就要正式改为l区了,看来l县的两套班子想在市里露脸挣分的决心很大啊,都鼓着劲在这时候造势啊,不过这个办公开课的点子也挺不错的,起码比扫大街铺新路那些面子工程好看多了,既能让老百姓夸他们做了实事,而且还给市里省了钱,市里最近喊着要精简机构节约开支,这事倒是做的合了市领导的心思。
讲第一堂课的老师更加很兴奋,兴奋的整张脸都涨红了,额头上还冒着汗水油光,老师拿着块帕子抹了一遍又一遍,好在他也是个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了,正式讲课时倒是稳扎稳打的讲得很生动很深入,没有让亢奋的情绪影响了发挥,给公开课起了一个好头。
当晚县电视台和市电视台就播出了l县公开课的新闻,新闻稿写的非常好,先夸赞了l县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扶持,后表扬了讲课老师的教学功力,新闻播出后,l县领导很满意,全县人民也觉得面上有光,l县上下对公开课又重视了几分,都盼着能越办越好。
补习班的事告一段落,杜君琦把精力重新集中在了学习上,她始终记着她现在是一个学生,不管做什么事,成绩都是首要的,成绩就是她的光环,有了这层光环,她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几分。
看到杜君琦埋头苦读,杜家家长、班主任、陈校长、郑局长都十分欣慰,他们也觉得成绩是最重要的,杜君琦能不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始终专注于学习,这让他们对杜君琦更加喜爱了。
这天杜君琦做了两小时的练习册,头脑有些昏沉,便打开电视放松一下,因为杜君琦的表现一向极为自律,所以杜家并不拘束杜君琦看电视,她什么时候想看就什么时候看,而杜君琬则不行,定力不够,她只被允许在规定的时间内看电视。
杜君琬嘟着嘴看着杜君琦去了爷爷的房间看电视,闷闷不乐地继续做作业。
杜君琦站在黑白电视前转着频道转钮,心里第一百次地嘀咕要买台带遥控的彩电,今年家里新添了洗衣机和电冰箱,可是偏偏就是不肯换电视,说是黑白电视又没坏,换什么换,她也只能忍耐着继续看黑白画面。
频道换了一台又一台,都没什么好看的节目,最后杜君琦看到了一个农业技术的节目,就定了下来。
农业技术的节目几十年来都是一样的风格,以科教为主,就算后来的节目有变化,但主体内容也没有变,对于许多人来说,农业节目很枯燥无味,可是对于杜君琦来说,这些种田和养殖的技术却是很有意思的。
津津有味的看了40分钟,节目结束了,后面是广告内容,杜君琦这时候也无聊,连广告一块看了,看着看着,看到了一个包装机的广告。
广告内容很简单,就是快速地展示了包装机如何将东西包进包装袋并真空封口的过程,然后留下两行大大的厂名和联系电话。
杜君琦看完之后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她赶紧抓住念头的尾巴,发散性的思考起来。
包装,包装。
真空包装,加工食品。
杜君琦想到了,方家的干货厂现在一直在做低档的散装生意,如果将干货深加工,进行真空包装后推上市场,占领高档干货市场,那方家干货厂的发展就可以猛进一步,当初她不就想过手撕鱿鱼片吗,怎么她后来却忘了建议方谦益了呢。
杜君琦马上回到自己的书桌上,拿笔记了下来。
又到了方谦益来杜家的日子,杜君琦一见到方谦益就把他拉住,和他说起自己的想法。
杜君琦的想法其实分为两种计划。
第一种计划就是做高品质的纯干货,这个挑选高优品质的渔获进行烘干就可以了,很简单。
虽然简单,但是要在本地打开市场并不容易,因为本地太靠近海边了,海产品又十分丰富,本地人都习惯吃当日打捞上来的活鲜了,平日干货也只是做为调味品使用,所以做高档干货品的市场空间不大,要打开高档干货品的市场,只能去离海稍远些的大城市,一是因为离海远,吃到活鲜就要花更大的价钱,对比之下,民众就比较喜欢采买干货,二是离得不是太远,不像内陆城市喜肉食,会更偏爱水产类,口味上就不会讨厌海味的腥味,因为干货的海腥味是比较重的,口味上要接受才会觉得干货有独特的香味。
要打开新市场,就要在新市场上先占据一个市场点,方家干货厂需要在新城市上开设店面,还需要进行精装修,打造成品牌店,这需要一大笔钱,这就要看方家舍不舍得出这笔前期费用了,不过一旦站稳脚跟,长期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种计划就是做即食食品。
手撕鱿鱼片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后世的销量非常可观,可见市场上对于鱿鱼片的接受度非常高,如果要做,第一个就该尝试做这个。
做即食食品不需要开设店面,可以依旧走农贸市场路线,也可以选择在食杂店铺货,散装称斤,做市场零售也挺赚的。
相对于第一种计划来说,第二种计划的投入比较小,按杜君琦的想法,可以先做第二种计划,等赚到第一笔利润后再发展第一种计划,到时两种计划同步展开,可以更好地占据市场,不过这两种计划都需要先购进包装机,这笔钱可是省不了的。
方谦益认真地听着,心里在飞快地思索着。
第62章 再上新闻
杜君琦的建议非常好,可以说是马上就打动了方谦益,可是方谦益再心动也不敢马上点头,他得先问问家里现在能拿出多少钱来。
“嗯,我听明白了,我会给父亲打电话说的,如果家里周转的开的话,我会说服父亲扩大发展的。”方谦益说道。
杜君琦俏皮地笑了笑:“其实你家就是资金一时周转不开也没关系,可以向银行贷款啊。”
“银行贷款?”方谦益下意识地就想拒绝,前世的钱庄利息太贵了,如果这里的银行也和钱庄一样,那自家还有什么可赚的。
“利息虽然贵一点,但是还款周期长啊,长期来算的话,找银行贷款还是挺合算的。”杜君琦因为自家有从银行贷款,所以了解过具体的贷款内容,她向方谦益详细地说明了银行贷款的申请条件以及利息、还款、抵押等问题,还边说边写的列了一份详单出来,让方谦益带回去好好考虑一下。
列好了银行贷款的详单,杜君琦又拿出一个大大的牛皮信封,她之前已经打过电话询问过包装机的功能和价格了,对方寄了一封报价单过来,杜君琦今天刚收到。
杜君琦拿出包装机的价格表,和方谦益一起挑选了两款比较适合的机型,然后让他带回去给方旺达计算成本。
看到杜君琦这么用心的帮他做好了市场规划,还体贴地做好了前期询价,方谦益心里暖乎乎的,感动又甜蜜,有这么一个好朋友用心却无所求的为他着想,这么好,这么真,他这一世已经比前一世幸福了,不用一个人苦苦打拼。
把脑海中的想法说完,又把贷款详单和价格表交给了方谦益,杜君琦便不再提及此事,她知道方谦益需要思考需要衡量,而且他还需要和他父亲商量,不可能马上拍案定下,更何况这又不是她的事业,她也不打算横插一脚,提了建议便是了。
杜君琦甩开此事,专心做练习。
第二天方谦益给父亲方旺达打去了电话,在电话里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有事要商量,让父亲安排厂里送货的车子来接他。
方旺达很快就安排了一辆车,第二天他亲自随车去县城把儿子接了回来。
方谦益在车上简单的和方旺达说了一下开发新市场的两种计划,方旺达一向是很听得进大儿子的建议的,到了干货厂后就直接叫了会计和销售经理到办公室,开始讨论起这两种计划的可行性。
会计和销售经理听完后都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计划,因为投入小,可操作性却非常强,农贸市场的渠道是现有的,向食杂店铺货也很简单,不用打关系,也不需要什么花费,就是铺货,再加上制作一些食品海报打打广告,简单,省事,而且投入非常小。
方旺达听了会计和销售经理的分析后也倾向了第二种,方谦益没有意见,他也喜欢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
定下了第二种方式,接着就是和机械厂谈包装机的价格了,方谦益拿出了机械厂的价格表,方旺达按着上面的联系电话打了过去,对方的销售人员很热情很积极,一听这边有意购买,马上就表示会尽快过来洽谈。
机械厂是广东的,广东的市场化进程已经挺成熟了,机械厂的销售人员办事效率非常快,第二天就坐了火车过来,第三天就坐客车到了l县,一通电话联系后,方家干货厂的车就过来接他们到了厂里。
之后的几天方谦益没去上课,他请了一周的长假,留在厂里专心帮父亲方旺达处理各项前期工作,谈价、安装、试用,一周的时间很紧迫,还不一定够用呢。
几天后,到了本该方谦益来杜家辅导的日子,杜君琦看着空空的属于方谦益的位子,心里有些小别扭,已经习惯了这个小伙伴,他一时不在了,她就有些不适应了。
少体队突然下发了通知,让所有队员向学校请一天假,连同周末两天,少体队将去市里参加一场中日武术交流赛。
中日武术交流赛?队员们纷纷交头结耳议论起来。
原来日本民间武术组织来本省交流,希望能举办一场中日武术交流赛,f市是省会城市,交流赛地点自然选在了f市,除了f市,全省各个地级市都会派出队伍前来参赛,而作为主办城市的f市,更是让下属的每个行政区、县级市、行政县都派出了队伍前来参赛,以壮声势。
另外,因为这次中日武术交流赛比的是少年组和青年组,少体队里年龄足够的都会分组报名准备比赛,而年龄不足的则要经过培训,到机场迎接日方队伍。
少年组的年龄是十二周岁,少体队里上了十二周岁的都是要准备比赛的,而剩下的则要去培训接人,若是以往,这样的安排倒是很正常很合理的,小学的压力不大,请假一天没什么,初中的一般是要考体校,学业压力也不大,紧出三天也可以凑合,但是偏偏今年队里有一个杜君琦。
杜君琦今年9岁,属于要去培训接人的一组,但是她现在读高二,而且还是要考大学的尖子生,哪有这么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啊,而且一占就是三天,这里面就占了两天的正常上课时间啊。
队里知道杜君琦情况特殊,但是他们也没办法,作为下属单位只能先转达上级的通知,然后再给市局打申请报告,请求免了杜君琦的随队任务,一般说来,这事只是小事,申请应该是会被批示同意,毕竟杜君琦并不是必须上场为国争光的种子选手啊。
杜君琦本来也觉得没什么,把这事稍稍向家里提了一下就略过不理了,结果没想到,申请竟然被驳回了。
市局先前本来没注意到杜君琦,可是看了l县少体队的申请后反而注意到了她,一个从小习武很有武术天赋的9岁高中生,这不是最好的宣传榜样吗?谁说运动员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会读书了?这不就是个响当当的好例子吗。杜君琦的例子不就说明习武不仅不会影响读书,反而能强壮身体灵敏思维吗?没见这个小女孩边习武边读书,结果连续跳级跳上了高二吗?
市局不仅要让杜君琦来参加,还要让她作为欢迎代表,在电视上捧着鲜花领头欢迎日方队伍,要是她能再说上几句英语欢迎辞,那就更好了。
为了说服杜君琦,市( 重生之创业时代 http://www.xlawen.org/kan/3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