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阅读
《八部传奇》
八部简介
更新时间:2008-07-30
《八部传奇》是八部传奇小说的合集,因为每一部的篇幅都不是太长,大概在二三十万字左右,所以将之合在一起来上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八部作品都属于从历史中撷取了一个小片段加以润色,都有相近之处。
我写这八部作品的主题是鲜明的,那就是歌颂正义,贬斥邪恶。当然,作品里都有情,有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有的是母子父子之间的亲情,有的是朋友之间的友情,还有对社会背景的反思,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的同情。这些作品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写民族融合。这也是我所希望的,希望我们祖国永远昌盛富强,民族和睦,永远团结一致,国土统一。
现对这八部作品的内容介绍如下:
《落梅花》,讲得是元朝初年西北宁夏王的儿子巴都王子的故事,巴都是南宋公主和忽必烈之子忽雷的儿子,因为从小生活在反元的南宋旧部中,所以他的性格里便有了一种汉人的叛逆,也就是因为母亲的缘故,使他与自己的父王之间产有了一道很深的鸿沟,父子之情无从说起。巴都回到西北,却不愿意作小王爷,而愿意在大漠黄沙间流浪,也就是在这里,他遭遇了自己的爱情,并娶了妻子,而他的父亲正是他妻子的仇人。这时候,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联合侵犯元帝国,大战开始了,而忽雷便成了西北战场的主帅。忽雷节节败退,战火很快烧到了敦煌,而敌人的主将竟又是巴都小时的好友,面对国仇家恨,友情、亲情和爱情,巴都在这交错的感情纠葛中,又该何去何从呢?这部作品原名叫作《巴都王子》,后来我觉得这名字不好听,就改成了《落梅花》。
《剑侠录》,这是根据《三十三剑侠图》改编成的一部武侠作品,以大唐高宗后期为背景,讲述的一段唐传奇。这部小说引用了许多的唐传奇里的小故事,所以侠味很浓,且多是象聂隐娘那样的奇侠剑侠。主人公韦护上京求官,却被卷入了皇宫盗案中,成了被天下追杀的大盗韦一郎,而那个陷害他的人却是一位坐红车的绝代佳人。韦护辗转回到故乡,但已是家破人亡了。十年后,身怀绝技的主人公又回到了长安,他要报仇雪恨,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意料不到的。这部作品开始起名叫做《红车记》,后来又觉得这个名字不能代表那么多,改成了《侠隐记》,可是一查百度,发现这个名字已经有好多人写了,没办法,最后还是改成了这个名字。
《契丹血》,这是以北宋和辽的战争为背景写的一部作品,主人公小六子是辽国南院大王的儿子,但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母亲是被辽人抢过去的,后来他母亲逃回了宋国,把他留在了辽。他从小是在哥哥们的欺凌中长大,后来他离家出走,上了五台山。因为师父的圆寂,他被迫下山来,却成了名相寇准的书僮。在宋朝,他遇到了自己的母亲,已然是朝中一品的诰命,但在他天真地去与之相认时,他的母亲却捅了他一刀,要杀死他。他没有死,但心灰意冷,回到辽国,开始了他的报复!
《艳歌行》,这是我根据《十日谈》里的一则故事改编的,只不过把西方换成了东方,把时代改在了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很长的乱世,但也是一段很长的民族融合史。主人公小莲是一个纯情有个性的汉人女子,她长得并不好看,但医术超人。而男主人公乙拔却是一个鲜卑贵族的浪荡子,因为青梅竹马地长大,所以成了小莲的心中恋人。但身份相差悬殊,小莲本来没有一点儿的希望,可她治好了太后多年缠身的病,太后要满足她的一个愿望,于是她选择了乙拔。乙拔却觉得羞辱,跑到了六镇去戍边,并要求小怜完成三个难题才答应回家。小怜并没有放弃,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乙拔的三个难题,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在这部作品里,南北朝时期的几个大的民族先后登场,都有代表人物,这应该是一个看点。
《平安鼓》,我觉得这是我所写得最为艰难的一部小说,与以往我的作品不同,这是一部悲剧。小说是以唐朝的安史之乱为背景,我想写出些深度来,只是自己的水平有限,总是写不好,改了又改,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完稿。可以说,在乱世中,生存已成了人的第一要素,那么那些侠、义、情、爱还能保持多少?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主人公是太子李亨的第二子李傥,他因为打报不平,得罪了杨贵妃而出逃,后又摔落马下,失去记忆。他被康国鼓师所救,并被带回了康国,被叫作了平安儿并成了那里最好的鼓手。再后来,安史之乱开始了。故事也就在那个水深火热中展开了。
《竹蜻蜓》,写得是宋朝初年的一段女贼和少年将军的传奇故事。
《菩萨咒》,还没有想好怎么写,不过故事梗概已经有了,准备写成俄狄浦斯王那样的大悲剧。
第八部传奇我还没有想好,连故事也没有,不过我想等我写完上面的七部后,这一部应该也有了眉目。
背景
更新时间:2008-07-30
烟花飞雪黄河冷,古道斜阳西风。玉门关上烽火浓。反弹琵琶,问谁是英雄?
驼铃叮咚箫声咽,美酒金樽花红。铁马银枪沙场中。乡关何处,恨碧血长空。
---------《临江仙·甘州行》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后,便开始了蒙古人长达近八十年的远征,一时间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整个亚欧大陆都处在了铁蹄战火之中。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首先灭了西辽,后一年又灭花刺子模,征服整个中亚;又在喀勒咯河打败斡罗斯和钦查联军,将南俄并入蒙古汗国。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下河西的西夏国后病逝,汗位传于其三子窝阔台。窝阔台即位后便发动了对南面金国的全面攻势,终于在公元1234年灭掉了这个老对手;公元1236年,窝阔台汗命拔都西伐,深入到多瑙河畔,威震了整个欧洲。公元1251年蒙哥汗即位,蒙古军从四川南下,于1254年灭大理,形成对南宋王朝的三面合围之势;蒙哥汗之弟旭烈兀受命西行,又征服了整个伊朗及巴格达、叙利亚、小亚细亚、高加索等地,将西亚也纳入了蒙古汗国的统治之下;公元1258年,蒙哥汗命他的另一个弟弟忽必烈全面攻宋,肃清最后一个对头;可是,也就是在攻宋的过程中,蒙哥汗殒命在了嘉陵江边的钓鱼城下。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抢得汗位,1264年将京城从和林迁到了大都(即今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皇帝。忽必烈重新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终于在1276年攻破了宋都临安(即今杭州),统一了全中国。
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前,中国境内四分五裂,秦岭淮河以南有宋,华北东北有金,西北有西夏,云南有大理,新疆有西辽,青藏高原有吐蕃诸部。元朝的统一,为中国现代的版图打下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就这个意义上来讲,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的功绩可比秦始皇。但蒙古的建国史也是一部蒙古的征战侵略史,它给那时的人们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在中亚、西亚,几乎每一座城,蒙古人都要抢掠屠杀;在中国的镇江、常州等许多地方,蒙古人也进行了屠城。
蒙古与西夏的战争始于1205年,至灭国持续了二十二年;蒙古与金朝的战争始于1211年,至破蔡州灭国,持续了二十三年;蒙古灭金后便开始攻宋,1276年入临安,至1279年宋朝大臣陆秀夫背着帝昺厓山跳海,持续有四十五年。
本故事发生在忽必烈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1296年,阴历丙申年,为元成宗铁穆耳(忽必烈长孙)元贞二年,时距西夏亡国六十九年,距金亡六十二年,距宋亡只有十七年。
楔子
更新时间:2008-07-30
阳光在此刻也不是灿烂了。
在江南的这个季节正是梅天,能有一个晴日便已让人喜之不尽了;可在这片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中,哪怕是些微的日头,就已让人承受不起了。没有风,这是闷热的原因,但也是一件最大的幸事。在这里,杨柳清风是少见的,有的是能吹着石头跑的风暴。就是因为这么一次风暴,才使林御寇迷失了方向,陷入了绝境。这里似乎已成了死地,几乎没有了逃生的可能,因为他掉进了吞噬一切的流沙中。
林御寇没有什么遗憾,他这一生爱过、恨过、轰轰烈烈地活过,死对他来说已经不那么可怕了,他不在乎。但他还不能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手中托起的这个不幸和他一齐落入流沙中的孩子。
这是一个只有六七岁、浓眉大眼、长得非常漂亮的男孩子,尽管他知道他们身处绝境、九死一生,奇怪得是和别的孩子不同,他没有哭,也没有叫,更没有吵闹,而是静静地望着蓝蓝的天空,就那么躺在林御寇的手中,任凭流沙一点点没过自己的身体,没有恐惧,没有悲伤,当然也没有生机。
林御寇欲哭无泪,欲悲无声。这个孩子本是无辜的,若不是自己无事生非,自作主张地带他逃难,他们也不会陷入绝地。他带着孩子不远万里从京城赶到宁夏,就是为了问她一句话,明知道是她骗了孩子,可是他却心满意足。后来他成了蒙古人追杀的对象,不得已,他逃入了沙漠。从宁夏城出来,这孩子就没有多说过一句话,他知道这孩子很懂事,也知道这段日子里那颗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多么大的打击。如果不是他,这孩子应该生活得很好,而且比许多的孩子都要过得好,因为他是一位王子。
这孩子越是安静,林御寇就越是感到内疚,就越是挣扎,陷得也就越快,一直到沙子没过了腰,他才明白过来,不再乱动,尽量倾斜身子保持平衡,下陷的速度骤减,但他们也出不来,沙子还在慢慢地上涨。
一切都那么静,那么和谐,太阳不知不觉得转到了西天,晚霞染红了半边的天空,几只鹰在高高地盘旋着,与层层堆积起来的沙丘组成了一幅状观而美丽的大漠风光图。林御寇已无心欣赏这些风景,随后夜将到来,他感到了死亡的临近。
远处似乎传来了什么声音,林御寇一动,生怕会有狼群出现,不由得仔细倾听起来。那声音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晰,他禁不住激动了,这不分明是驼铃的声音吗?
“救命!救命!……”林御寇从来也没有这样得渴求过生命,也很少去乞求别人,但今天,他忍不住大声喊了起来,用他那早已干渴得沙哑了的嗓子喊了起来。
从沙丘后出现得并不是骆驼,而是一头又干又瘦的毛驴,驴背上驮着两桶水,后面跟着个只有六七岁样子、同样干瘦矮小、裹着块大头巾的小女孩子,想来她是从很远的地方打水回来,不知道要送到哪里去,难道说这荒凉的沙漠深处还住着人家吗?
这一天来林御寇总算是见到了第三个人,他有些失望,同时又感到庆幸,失望的是这个还没有他腿高的女孩子看来帮不上什么忙,庆幸得是她总算是一个人,就算是死也可以留下些遗言。
这个小女孩子也看到了困在流沙中的两个人,她喝住了正往前走的毛驴,已然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小姑娘,你听我说,我是杭州临安人,名字叫做林御寇,不幸葬身此地,别无他求,敢烦小姑娘有机会能请过路的客商为我传几句话……”林御寇恳求着说。小女孩只是站在远处仔细地打量着他们,也并不见她是在认真听他的话,看着看着,她忽然转身吆喝起毛驴来。林御寇愣了愣,就见她让毛驴卧倒,费力地一个个搬下驴背上的桶,又从桶侧取出一捆麻绳。林御寇蓦然明了,刚才他光顾失望,却忘了小姑娘虽然力气不够,但这毛驴还有力量。
小女孩将绳子一端打了个大结,轮动甩起来,甩了五次,才将好甩到林御寇的附近,沙子已然没到了他的肩膀,他的手无法够及,正在努力,被他托起的男孩子挺直了身体,伸长了胳膊,恰好抓住了绳子。小女孩把绳子的另一头套成个圈系在了毛驴身上,又一声吆喝,毛驴站起来使劲向前冲去,林御寇紧抱住男孩子的腿,男孩子紧紧抓住绳子结,被一点点地拖了出来,终于得了救。
林御寇有如从地狱中转了一遭,只剩下了喘息之力,头脑也昏昏沉沉,感到阵阵地后怕。等他清醒过来,再去谢那位救他们的小女孩时才发现,那位小女孩已经消失在了大漠的斜阳里,只听见叮咚的铃声渐渐远去,逐然不闻。林御寇叹息不止,他有生以来还从未欠过谁什么,而今,他欠下了这么个陌生小女孩的一条命,可他并不知道这位小女孩子姓氏名谁,甚至于连她的模样都没有看清。
第一章 红绡公主
更新时间:2008-07-30
巴都王子是忽必烈最小的孙子,也是宁夏王忽雷唯一的儿子。
忽雷少年时跟随中书丞相伯颜领兵攻宋,蒙古大军直驱临安城下,谢太后与宋恭帝纳降称臣。蒙古军入城后抢掠无计,赵宋皇室也被虏北上,忽雷却看中了一个叫作红绡的公主。红绡公主的琴弹得凄凉悱恻,让个不忍听闻,但忽雷却很喜欢。于是,未到大都,红绡便成了忽雷的女人。红绡公主身边只有一个叫珠儿的丫环,也随着公主成了王子的奴仆。就这样,红绡成了忽必烈的儿媳妇。
第二年,红绡为忽雷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巴都。
忽必烈将宁夏赐为忽雷的采邑,忽雷便被封为了宁夏王。于是,红绡带着儿子巴都,随忽雷定居在了西夏国的故都中兴府。
忽雷共有五个妻妾,嫡妻是宰相伯颜的女儿巴邻氏,其人颇为悍妒,但却一无所出,忽雷虽不喜欢,因其父在朝中掌有兵权,女随父贵,也不敢对她过多违拗。红绡在忽雷的妻妾中位列第三,以她公主的身份是何等得尊贵,但落迫的凤凰不如鸡,幸亏她为忽雷生了一个儿子,才母凭子骄,为忽雷所宠。忽雷的另三个妻子也是各处藩王的郡主,也为忽雷生育过,只可惜都是女儿。
在忽雷的五个妻妾中,要数巴邻氏与红绡的矛盾最大。红绡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女人,娘家更没人可倚仗,若不是忽雷所宠,只怕早被嫡氏鞭挞至死了,便是忽雷在时,巴邻氏还时常打骂。想这红绡贵为公主,何曾受过如此的折磨,所以三天两头总是生病,幸亏有珠儿照料,才挨了过来。但后来珠儿嫁给了陕西行省的都司,这当然是巴邻氏的主张,于是,红绡除了儿子巴都之外,已无依靠。
忽雷极爱儿子巴都,这也招来了巴邻氏的忌恨,几次要将其谋害,但天佑孤怜,巴都并未出事。忽雷已有觉察,他不愿只此一子半途夭折,于是在巴都五岁的时候,将他送到了大都,陪在爷爷忽必烈的身旁。忽必烈十分喜爱这个最小的孙子,让他与诸家王子一起延师学习。
蒙古王族与所有的封建王族一样,男人一生下来就要比女人强,所以巴都注定会继承忽雷的爵位,这让巴邻氏十分不安,生怕巴都长大以后与己不利,于是千方百计地派人上大都算计那个孩子。
于是,巴都七岁那年便失踪了,红绡公主也因伤心过度而香消玉殒。忽必烈曾下过诏,说不论是谁,若为他找回巴都王子,就封他为侯。只可惜天下的能人众多,却无人有此福气。
忽必烈汗卒于公元1294年,因为其长子先他而亡,宰相伯颜便推其长孙铁穆耳继承了汗位,而没有把自己的女婿忽雷扶上帝位。铁穆耳于公元1295年即位,世称元成宗,伯颜也在这一年里离世。
伯颜死了,他的女儿巴邻氏就遭了殃,为宁夏王忽雷所厌。
第二章 王子与贼(上)
更新时间:2008-07-30
巴都王子骑着马象旋风一样已抵达了黄河岸边,他急着从杭州赶来,并不是归心似箭想要见到自己十余年未见的父王忽雷,而是要去问自己的母亲一件事,一件关系到他自身命运的要紧事。
朔风怒吼着早已将黄河冻成了冰,昨夜的一场大雪直到早晨方停,河边的雪可以没膝,路上的行人更是稀疏异常,正象那首唐诗所写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只有万里层云,千山暮雪,一片白茫茫洁净的原野。
巴都束紧了斗篷,跳下马来,皮靴踩在雪地上发出“嘎嘎”的响声。他牵着马小心地走到河边,河面并未全部封上,尚有中间一股细流缓缓而过,宽大的河床大部分露出了底,他骑在马上就可以涉水而过。
巴都重新跨上了马,就在这时,不知哪里传来了一阵嘹亮的箫笛声,那箫音就仿佛是乌云中的光芒一样,洞穿了人心中的惆怅,袅袅有如阳春白雪,让人心旷神怡。巴都顺声望去,就见河岸一座凸兀的高崖上也有一匹黑色的马,那个吹箫的人就站在崖畔,对着空旷的河床吹着一支红色的长箫。那人一身白衣,站在雪中若不细看,很难被人注意。
巴都拨转了马头,并没有过河,反而上了河岸,向高崖而去,他很想见识一下这位吹箫的逸士。可是,他还未到,那箫音已然飘渺,只剩下余音绕耳。当他赶到高崖之上,那吹箫的人和他的马已渺无影踪,雪地上只留下一串脚印向西北而去。
巴都怅怅地走下高崖,却发现一匹栗色马飞驰而来,转眼间已到了面前。马上的骑士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汉族少年,削瘦如柴,但目光炯炯,他握着一把刀,用刀背急急拍打着马的屁股,不时回顾后面,仿佛是怕有人在追他。他看了巴都一眼,拨马下了河滩,就要过河而去,忽然他又勒住了马,回过头来喊着巴都:“喂!那个小子还不快过河?”巴都怔了怔,这才明白他是在叫自己。这时,远处又传来了马蹄声,伴随着还有蒙古语的呼喝:“那个盗贼就在前面,快追!”原来这个少年是个盗贼。巴都回头看去,只见地上雪雾弥漫,二三十骑蒙古兵策马而来。
“那小子再不走可别怪我没提醒你。”这少年喊道:“这些蒙古狗们扑上来会把你撕成碎片,到时我可不管。”说着拍马过河而去,河的对面是一片树林,他骑着马转入树林消失了。
巴都生来就是一副汉人的模样,又且穿着一身汉服,纯粹是汉人的装扮,任谁都不会知道他是个蒙古人,就连他自己也把自己当成了汉人。他毕竟是在汉人中间长大,学得是汉人的功课,做得是汉人的事情,在汉人中生活了那么多年,一回到蒙古人中间,反而让他感到不舒服。
这群蒙古士兵一拥而上将巴都包围了起来,在他们眼里,巴都自然是个蛮子,看他包裹中鼓鼓囊囊,一定有许多银子。这些蒙古兵忘了,他们是来抓盗贼的,现在,他们自己却想作贼了。
为首的蒙古人一看就知道是个百户长,只有他戴着羔皮帽子,肥头大耳,倒象是一头猪。这个百户长上下打量着巴都,巴都却冷冷看着他,稳如泰山。“小蛮子,把你的包袱留下来,这匹白马也留下来,我看在你长得还算好看的份子上,饶你这条命。”这个百户长用生硬的汉语对着巴都命令着。
巴都皱了一下眉头,他还从未遇到过敢对他这么无礼的人。
见巴都无动于衷,这个百户长不由得大怒,上前挥起马鞭便向巴都劈头盖脸地打来。巴都冷哼了一声,只顺手一夺,已从他的手中夺过了鞭子,随意一掀,这百户长就象个蛤蟆一样从马上翻落出去,一头撞在了另一个蒙古兵的身上,齐齐摔倒,摔得晕头转向,半天没有爬起身来。
蒙古兵被激怒了,马刀握在手中,冲杀了过来。巴都也拔出了自己的刀,一时间刀声交鸣,那些冲过来的蒙古兵无一人不落马,有的还会被一刀两断,而巴都却恍如无事。
蒙古后越加愤怒,一齐冲上,任巴都如何厉害,到这时也是双拳难敌四手了。巴都也知道如此下去于己不利,忽然用蒙古语大喝了一声:“住手!”这一声大喝将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由不得停下了身来,奇怪着这个汉族少年怎么会说蒙古话。
那个百户长已站了起来,羔皮帽子歪斜地戴在头上,惊诧地问着:“你要干什么?”
巴都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缓缓从怀中取出一枚巴掌大的令牌握在掌心,百户长一抬头就看到了令牌上面雕刻的雄鹰标记以及旁边的回鹘文字,他吓了一跳,这是皇室孛儿只斤拖雷家族的徽章,他当然认识,愣愣地望着巴都,不敢相信这个俊俏得只有是南蛮子的人,怎么会有皇室的令牌?难道这个少年就是一个王子?他也不敢问,已经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
一骑骏马忽然驰到,等到人们刚刚看清时,马上的人已一跃而起,象雄鹰展翅一般扑向了巴都王子。巴都只觉得人影一晃,双掌顺势拍出,“啪”得一声已和来人对了两掌,巴都在马上只觉得胸口翻腾,那马也哒哒地倒退了好见步,幸亏这是一匹绝世的白龙驹,能够承受得起这份力量,否则只怕早已卧地不起了。
那对掌的人也翻了出去,直到五丈开外才落下来,他的手中已多了一枚令牌,正是巴都掌心的那一枚。他看了一眼令牌,又望了望巴都,不由得叫出了声来:“巴都王子!”
巴都这才看清面前的人,他在三四十岁,衣着华美,一身汉人装扮,若不是唇上留着蒙古人特有的胡须,戴着一顶貂皮垂狐狸尾的帽子,还真分不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此人体态魁伟,绝不似蒙古人的蛮壮;他相貌堂堂,也不似蒙古人的凶唳。但巴都知道他的确是蒙古人,不过他的血管中还流着契丹人的血,他是蒙古人与契丹人的混血儿。
“脱里不哥!”巴都禁不住叫出声来,他当然认识这位千户长的将军。这位将军就是宁夏王忽雷手下最得力的四员虎将之一,巴都从一生下来就在他的怀里打滚,一直到他被送到大都,在他离开大都的前一天,他还睡在脱里不哥的身边。脱里不哥是忽雷派往大都专门护理小王子的,可是他却把小王子看丢了,若不是宁夏王看在老交情的份上向父皇求情,他一定会被忽必烈汗杀头,也正因如此,脱里不哥早就该位及将帅了,可是十多年来他还是一个千户长。
脱里不哥也认出了巴都,莫说这个小王子这些年来相貌变化不是很大,就是巴都成了皱纹堆累的老头子,他也认得出来。巴都除了眉毛、眼睛和鼻子长得象忽雷之外,没有一处再象个蒙古人,他所有特点都象赵宋的红绡公主,脱里不哥当然认识红绡公主,第一眼看到巴都时就让他想起了红绡。巴都的眉角处有一块不大的疤,那是嫡母巴邻氏在他三岁时把他推倒在井栏边磕出来的,若不是脱里不哥及时发现,只怕巴都早已滚到了井里。就是凭着这块疤,脱里不哥也认得出巴都。
听到巴都叫出自己的名字,脱里不哥再无疑惑,倒身跪倒在巴都的马前,禁不住热泪盈眶,口中呼着:“属下参见小王子!”那些蒙古士兵一听到这个汉人果然是小王子,全部吓坏了,连忙跟着跪倒了一大片。
巴都跳下马来,脱里不哥高举着他刚才夺过的令牌,口中称着罪:“不知是小王子回来,属下大胆妄行,还望小王子恕罪。”
巴都接过令牌,重新揣入怀中,冷冷地道:“你不要叫我小王子,只要你们不打劫我,不要我的命就行了。”这句话一出口,直将百户长和那些蒙古兵吓得面如土色,战抖不已。
脱里不哥忙道:“是,是属下治军不严,回去后我一定严惩他们。”
巴都有些过意不去,这才缓下声来:“叔叔起来吧。”
脱里不哥站起身来,只见巴都已经跳上了马,正要离去,他忙问:“小王子是要回宁夏吗?”他心里倒是非常想让巴都留下来,与他说说这十多年来他都到了哪里,他早将巴都看成了自己的孩子,那种关切就象父亲关心儿子一样。其实小时候巴都依赖他也象是儿子依赖父亲一样。可是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巴都长大了,再也不是那个六七岁的毛孩子了,也对他冷漠了。他很伤心,但只能将伤心埋在心里。
“我说过不要叫我小王子。”巴都皱起了眉头,道:“我的名字现在叫作赵去恶。”他说着,拨马下了河滩,不再回顾。
脱里不哥愣愣地望着巴都的背影,倍觉伤心,“小王子!”他又喊了一声,可是巴都并没有回头,看来,小王子早已将他忘了,甚至对他漠不关心,连问一问他为何也会在这里都不问,小王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有他了。可是他却不能,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次他有要事在身,他一定要陪在小王子的身边,跟着他一齐回宁夏。他叫过了那名百户长,吩咐着:“你立刻赶回宁夏王府,向王爷报告,就说小王子已经找到了。一定要在小王子回到王府前赶到,好让王爷有所准备,不然等我从大都回来对你绝不轻饶。”
“是!”这百户长答应着,连忙翻身上马,也下了河滩。
第二章 王子与贼(中)
更新时间:2008-07-30
巴都过了黄河,不再听脱里不哥对他“小王子”的的呼唤,他这个小王子早在他离开大都之时已经不存在了。
他离开了蒙古人,却越发得觉得孤单。他上了河滩,转入了路,正要行间,忽从路旁的树林中飞过一支镖,他顺手接住,抬眼便看到了那个被蒙古人追击的汉族少年。
“小子倒是好武艺!”这少年立于马上赞道。
巴都随手甩去,那支镖呼啸着向这个少年扑面而到,“来得好!”少年一声喝采,伸手一抓,已将飞镖抓在了手中,随即放入了自己的背囊,道:“物归原主,多谢了。”
巴都道:“你是何人,为何要暗算我?”
“我只是想试一试你的武艺罢了。”这少年漫不经心地道。忽然望了一眼黄河岸,道:“蒙古狗过河了,小子快过来。”
巴都回过头,果然见一名蒙古兵正过河来,他犹豫了一下,拨马走进了树林。那个蒙古的百户长并没有在意雪地上的马蹄印,一直打马过去,他一心想着完成脱里不哥交给的任务,哪还顾得其它。
见那蒙古兵去后,这少年才道:“小子,你真不错呀,一个人能对付那么多蒙古狗。”
巴都皱起眉来,没好气地道:“小子小子,你别叫我小子,你也不比我大多少,我有名字可以叫。”
这少年眼眉一挑,笑道:“好小子,那么你叫什么名字?”
巴都简直哭笑不得,只好道:“我叫赵去恶。”
“赵去恶?”这少年怔了一下,随即点着头道:“是了,你爹一定是做了许多恶事,生怕自己的儿子子随父业了,所以要你去恶。”
“你不要胡说!”巴都怒道:“我的名字是我师父取的,管你何事?”
“哦,原来是你师父起的。”这少年笑道:“将来我有儿子,一定也起这个名字,嗯,叫做王去恶。”
巴都越发气愤,道:“你怎么总想讨嘴上的便宜?”
这少年装作不懂的样子,问:“是吗?我真是那么爱占别人的便宜吗?”说着还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做了个鬼脸,道:“哎呀这有什么办法,我王小西不占点便宜就吃不好,睡不着,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别人。”
巴都暗道:“原来他的名字叫做王小西。”听他如此说,不由得问道:“你不占别人的便宜,怎么还对不起别人呢?”
王小西道:“你想啊,如果有便宜不占那是不是傻蛋呢?让别人觉得是与傻蛋在一起是不是自己也没有面子呢?相反了,和你在一起的人越聪明,你也就会变得聪明是不是,不然你还是要吃亏。”
“你真会强词夺理!”巴都骂了一句,打马出了树林。
王小西在后面跟着叫道:“喂!喂!我说赵去恶,你走那么急干什么?后面也没有蒙古狗来追你。”
巴都道:“谁说没有狗?”
王小西怔了怔,忽然大笑起来,道:“原来你在骂我,我说是不是?你若不跟我这么聪明的人在一起,又怎么会变得聪明起来呢?”
巴都道:“我一直就很聪明。”
王小西笑着道:“不错,你的确很聪明,看你对付那些蒙古狗的手段,我实在不能比。我在河这边看得一清二楚。喂,你是用了什么功夫让他们都跪在你的面前的?”
巴都想了想,便实话实说了:“因为我是他们的小王子。”
“什么?”王小西吓了一跳,勒住了马,准备随时逃跑,却又问道:“你……你该不是说你也是个蒙古人,穿……穿了我们汉人的衣服吧?”
巴都回过头来,笑着问:“你看呢?”
王小西仔细地打量了他半天,又笑着摇了摇头,道:“赵老弟真会开玩笑,你明明是我们汉人,怎么会是那些蒙古狗呢?蒙古狗哪有你这么好看的人呢?我猜你一定是在骗他们,对吧?”
巴都笑了笑,这才道:“就算是吧。”
“你看,我一猜就猜着了。”王小西说着,这才敢与巴都并马骑行,显得很是亲密,他还是很奇怪,不解地问着:“你说你是他们的小王子,他们怎么会相信呢?”
“因为我有金雕牌。”
“金雕牌?”王小西一愣,忙问:“什么金雕牌?能不能给我看一看?”
巴都道:“蒙古皇室的每一位王子一出生就会得到一枚金雕牌,这是汗王家族的标志。不过,这种东西当然也很珍贵,你我素不相识,今日偶遇,还是不看的好。”
王小西瞪大了眼睛,怒道:“难道你以为我会抢你的东西不成?”
“你难道不是盗贼吗?”巴都反问着。
王小西又怔了怔,随即笑了起来,道:“看不出来你小子看着嫩,其实还是个老江湖。不错,我王小西专在河西一带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不过我偷的抢的全是那些蒙古狗和汉奸,可从未昧过良心。好吧,既然你信不过我,我不看就是了,只是我不明白,你又如何会得到那个令牌呢?”
巴都道:“这是我的事,不用你来管。”
王小西道:“看来你还是不信任我,嘿!我迟早会看到那块令牌的。”
巴都笑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但我却不怕。”
“那就好。”王小西幽幽地道,又问:“就凭着那一面牌子,那些蒙古狗就听你的话?我不信。”
“信不信由你。”
王小西想了想,道:“嗯,这些蒙古狗都不是人,当然没有人聪明,当然笨得要死,只认物不认人。”
巴都没有回答,他觉得这个王小西实在太烦人,太喜欢窥探别人的秘密,这很让他讨厌,又生怕自己的秘密被发现。当下,他一甩马鞭,也不打声招呼,人已飞驰着冲了出去。
“喂!喂!你等一等我!”王小西在后面叫着,催马加鞭从后紧赶。
“你为什么总要跟着我?”巴都与王小西到了同一间饭店,在吃饭的时候巴都无可奈何地问道王小西。
王小西一笑,道:“我为什么要跟着你呢?怎么不知道是你在跟着我?”
遇到这么一个胡搅蛮缠的人,巴都也没有办法,他愤愤地压了压火,这才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王小西却反问着道:“你要去哪里?”
巴都道:“我去宁夏府。”话音刚一落,王小西拍大腿,叫道:“巧了,真是巧了,我也要到宁夏去,你我正好同路,正好一起走。”
巴都皱着眉问:“你去宁夏做什么?”
王小西又反问道:“那你去宁夏做什么?”
“我去找一个人,你该不会也跟着我说去找个人吧?”巴都揶喻地道。
王小西愣了愣,却道:“找人?谁说我要去找人?”
“那你去那里干什么?”
“干什么?我要去那里作案。”这个王小西倒是爽直得可爱。
“作案?”巴都怔了一下,笑出了声来,还从没有一个小偷在生人面前说自己是小偷的,更没有盗贼要说自己到什么地方去作案的,这个王小西真是有趣,他是不是有神精病?
王小西瞪了他一眼,道:“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以为我有毛病是不是?你才有毛病呢。”他说着放底了声音道:“你知道那些蒙古狗是去干什么吗?他们都是宁夏王忽雷的手下,押着贡品上京都贺岁的。我本想偷下那支万年的天山雪莲,却被他们发现了。听说那种万年雪莲花共有两株,还有一株在宁夏王府,我一定要把它弄到手。( 八部传奇 http://www.xlawen.org/kan/4042/ )
八部简介
更新时间:2008-07-30
《八部传奇》是八部传奇小说的合集,因为每一部的篇幅都不是太长,大概在二三十万字左右,所以将之合在一起来上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八部作品都属于从历史中撷取了一个小片段加以润色,都有相近之处。
我写这八部作品的主题是鲜明的,那就是歌颂正义,贬斥邪恶。当然,作品里都有情,有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有的是母子父子之间的亲情,有的是朋友之间的友情,还有对社会背景的反思,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的同情。这些作品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写民族融合。这也是我所希望的,希望我们祖国永远昌盛富强,民族和睦,永远团结一致,国土统一。
现对这八部作品的内容介绍如下:
《落梅花》,讲得是元朝初年西北宁夏王的儿子巴都王子的故事,巴都是南宋公主和忽必烈之子忽雷的儿子,因为从小生活在反元的南宋旧部中,所以他的性格里便有了一种汉人的叛逆,也就是因为母亲的缘故,使他与自己的父王之间产有了一道很深的鸿沟,父子之情无从说起。巴都回到西北,却不愿意作小王爷,而愿意在大漠黄沙间流浪,也就是在这里,他遭遇了自己的爱情,并娶了妻子,而他的父亲正是他妻子的仇人。这时候,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联合侵犯元帝国,大战开始了,而忽雷便成了西北战场的主帅。忽雷节节败退,战火很快烧到了敦煌,而敌人的主将竟又是巴都小时的好友,面对国仇家恨,友情、亲情和爱情,巴都在这交错的感情纠葛中,又该何去何从呢?这部作品原名叫作《巴都王子》,后来我觉得这名字不好听,就改成了《落梅花》。
《剑侠录》,这是根据《三十三剑侠图》改编成的一部武侠作品,以大唐高宗后期为背景,讲述的一段唐传奇。这部小说引用了许多的唐传奇里的小故事,所以侠味很浓,且多是象聂隐娘那样的奇侠剑侠。主人公韦护上京求官,却被卷入了皇宫盗案中,成了被天下追杀的大盗韦一郎,而那个陷害他的人却是一位坐红车的绝代佳人。韦护辗转回到故乡,但已是家破人亡了。十年后,身怀绝技的主人公又回到了长安,他要报仇雪恨,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意料不到的。这部作品开始起名叫做《红车记》,后来又觉得这个名字不能代表那么多,改成了《侠隐记》,可是一查百度,发现这个名字已经有好多人写了,没办法,最后还是改成了这个名字。
《契丹血》,这是以北宋和辽的战争为背景写的一部作品,主人公小六子是辽国南院大王的儿子,但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母亲是被辽人抢过去的,后来他母亲逃回了宋国,把他留在了辽。他从小是在哥哥们的欺凌中长大,后来他离家出走,上了五台山。因为师父的圆寂,他被迫下山来,却成了名相寇准的书僮。在宋朝,他遇到了自己的母亲,已然是朝中一品的诰命,但在他天真地去与之相认时,他的母亲却捅了他一刀,要杀死他。他没有死,但心灰意冷,回到辽国,开始了他的报复!
《艳歌行》,这是我根据《十日谈》里的一则故事改编的,只不过把西方换成了东方,把时代改在了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很长的乱世,但也是一段很长的民族融合史。主人公小莲是一个纯情有个性的汉人女子,她长得并不好看,但医术超人。而男主人公乙拔却是一个鲜卑贵族的浪荡子,因为青梅竹马地长大,所以成了小莲的心中恋人。但身份相差悬殊,小莲本来没有一点儿的希望,可她治好了太后多年缠身的病,太后要满足她的一个愿望,于是她选择了乙拔。乙拔却觉得羞辱,跑到了六镇去戍边,并要求小怜完成三个难题才答应回家。小怜并没有放弃,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乙拔的三个难题,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在这部作品里,南北朝时期的几个大的民族先后登场,都有代表人物,这应该是一个看点。
《平安鼓》,我觉得这是我所写得最为艰难的一部小说,与以往我的作品不同,这是一部悲剧。小说是以唐朝的安史之乱为背景,我想写出些深度来,只是自己的水平有限,总是写不好,改了又改,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完稿。可以说,在乱世中,生存已成了人的第一要素,那么那些侠、义、情、爱还能保持多少?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主人公是太子李亨的第二子李傥,他因为打报不平,得罪了杨贵妃而出逃,后又摔落马下,失去记忆。他被康国鼓师所救,并被带回了康国,被叫作了平安儿并成了那里最好的鼓手。再后来,安史之乱开始了。故事也就在那个水深火热中展开了。
《竹蜻蜓》,写得是宋朝初年的一段女贼和少年将军的传奇故事。
《菩萨咒》,还没有想好怎么写,不过故事梗概已经有了,准备写成俄狄浦斯王那样的大悲剧。
第八部传奇我还没有想好,连故事也没有,不过我想等我写完上面的七部后,这一部应该也有了眉目。
背景
更新时间:2008-07-30
烟花飞雪黄河冷,古道斜阳西风。玉门关上烽火浓。反弹琵琶,问谁是英雄?
驼铃叮咚箫声咽,美酒金樽花红。铁马银枪沙场中。乡关何处,恨碧血长空。
---------《临江仙·甘州行》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后,便开始了蒙古人长达近八十年的远征,一时间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整个亚欧大陆都处在了铁蹄战火之中。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首先灭了西辽,后一年又灭花刺子模,征服整个中亚;又在喀勒咯河打败斡罗斯和钦查联军,将南俄并入蒙古汗国。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下河西的西夏国后病逝,汗位传于其三子窝阔台。窝阔台即位后便发动了对南面金国的全面攻势,终于在公元1234年灭掉了这个老对手;公元1236年,窝阔台汗命拔都西伐,深入到多瑙河畔,威震了整个欧洲。公元1251年蒙哥汗即位,蒙古军从四川南下,于1254年灭大理,形成对南宋王朝的三面合围之势;蒙哥汗之弟旭烈兀受命西行,又征服了整个伊朗及巴格达、叙利亚、小亚细亚、高加索等地,将西亚也纳入了蒙古汗国的统治之下;公元1258年,蒙哥汗命他的另一个弟弟忽必烈全面攻宋,肃清最后一个对头;可是,也就是在攻宋的过程中,蒙哥汗殒命在了嘉陵江边的钓鱼城下。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抢得汗位,1264年将京城从和林迁到了大都(即今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皇帝。忽必烈重新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终于在1276年攻破了宋都临安(即今杭州),统一了全中国。
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前,中国境内四分五裂,秦岭淮河以南有宋,华北东北有金,西北有西夏,云南有大理,新疆有西辽,青藏高原有吐蕃诸部。元朝的统一,为中国现代的版图打下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就这个意义上来讲,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的功绩可比秦始皇。但蒙古的建国史也是一部蒙古的征战侵略史,它给那时的人们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在中亚、西亚,几乎每一座城,蒙古人都要抢掠屠杀;在中国的镇江、常州等许多地方,蒙古人也进行了屠城。
蒙古与西夏的战争始于1205年,至灭国持续了二十二年;蒙古与金朝的战争始于1211年,至破蔡州灭国,持续了二十三年;蒙古灭金后便开始攻宋,1276年入临安,至1279年宋朝大臣陆秀夫背着帝昺厓山跳海,持续有四十五年。
本故事发生在忽必烈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1296年,阴历丙申年,为元成宗铁穆耳(忽必烈长孙)元贞二年,时距西夏亡国六十九年,距金亡六十二年,距宋亡只有十七年。
楔子
更新时间:2008-07-30
阳光在此刻也不是灿烂了。
在江南的这个季节正是梅天,能有一个晴日便已让人喜之不尽了;可在这片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中,哪怕是些微的日头,就已让人承受不起了。没有风,这是闷热的原因,但也是一件最大的幸事。在这里,杨柳清风是少见的,有的是能吹着石头跑的风暴。就是因为这么一次风暴,才使林御寇迷失了方向,陷入了绝境。这里似乎已成了死地,几乎没有了逃生的可能,因为他掉进了吞噬一切的流沙中。
林御寇没有什么遗憾,他这一生爱过、恨过、轰轰烈烈地活过,死对他来说已经不那么可怕了,他不在乎。但他还不能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手中托起的这个不幸和他一齐落入流沙中的孩子。
这是一个只有六七岁、浓眉大眼、长得非常漂亮的男孩子,尽管他知道他们身处绝境、九死一生,奇怪得是和别的孩子不同,他没有哭,也没有叫,更没有吵闹,而是静静地望着蓝蓝的天空,就那么躺在林御寇的手中,任凭流沙一点点没过自己的身体,没有恐惧,没有悲伤,当然也没有生机。
林御寇欲哭无泪,欲悲无声。这个孩子本是无辜的,若不是自己无事生非,自作主张地带他逃难,他们也不会陷入绝地。他带着孩子不远万里从京城赶到宁夏,就是为了问她一句话,明知道是她骗了孩子,可是他却心满意足。后来他成了蒙古人追杀的对象,不得已,他逃入了沙漠。从宁夏城出来,这孩子就没有多说过一句话,他知道这孩子很懂事,也知道这段日子里那颗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多么大的打击。如果不是他,这孩子应该生活得很好,而且比许多的孩子都要过得好,因为他是一位王子。
这孩子越是安静,林御寇就越是感到内疚,就越是挣扎,陷得也就越快,一直到沙子没过了腰,他才明白过来,不再乱动,尽量倾斜身子保持平衡,下陷的速度骤减,但他们也出不来,沙子还在慢慢地上涨。
一切都那么静,那么和谐,太阳不知不觉得转到了西天,晚霞染红了半边的天空,几只鹰在高高地盘旋着,与层层堆积起来的沙丘组成了一幅状观而美丽的大漠风光图。林御寇已无心欣赏这些风景,随后夜将到来,他感到了死亡的临近。
远处似乎传来了什么声音,林御寇一动,生怕会有狼群出现,不由得仔细倾听起来。那声音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晰,他禁不住激动了,这不分明是驼铃的声音吗?
“救命!救命!……”林御寇从来也没有这样得渴求过生命,也很少去乞求别人,但今天,他忍不住大声喊了起来,用他那早已干渴得沙哑了的嗓子喊了起来。
从沙丘后出现得并不是骆驼,而是一头又干又瘦的毛驴,驴背上驮着两桶水,后面跟着个只有六七岁样子、同样干瘦矮小、裹着块大头巾的小女孩子,想来她是从很远的地方打水回来,不知道要送到哪里去,难道说这荒凉的沙漠深处还住着人家吗?
这一天来林御寇总算是见到了第三个人,他有些失望,同时又感到庆幸,失望的是这个还没有他腿高的女孩子看来帮不上什么忙,庆幸得是她总算是一个人,就算是死也可以留下些遗言。
这个小女孩子也看到了困在流沙中的两个人,她喝住了正往前走的毛驴,已然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小姑娘,你听我说,我是杭州临安人,名字叫做林御寇,不幸葬身此地,别无他求,敢烦小姑娘有机会能请过路的客商为我传几句话……”林御寇恳求着说。小女孩只是站在远处仔细地打量着他们,也并不见她是在认真听他的话,看着看着,她忽然转身吆喝起毛驴来。林御寇愣了愣,就见她让毛驴卧倒,费力地一个个搬下驴背上的桶,又从桶侧取出一捆麻绳。林御寇蓦然明了,刚才他光顾失望,却忘了小姑娘虽然力气不够,但这毛驴还有力量。
小女孩将绳子一端打了个大结,轮动甩起来,甩了五次,才将好甩到林御寇的附近,沙子已然没到了他的肩膀,他的手无法够及,正在努力,被他托起的男孩子挺直了身体,伸长了胳膊,恰好抓住了绳子。小女孩把绳子的另一头套成个圈系在了毛驴身上,又一声吆喝,毛驴站起来使劲向前冲去,林御寇紧抱住男孩子的腿,男孩子紧紧抓住绳子结,被一点点地拖了出来,终于得了救。
林御寇有如从地狱中转了一遭,只剩下了喘息之力,头脑也昏昏沉沉,感到阵阵地后怕。等他清醒过来,再去谢那位救他们的小女孩时才发现,那位小女孩已经消失在了大漠的斜阳里,只听见叮咚的铃声渐渐远去,逐然不闻。林御寇叹息不止,他有生以来还从未欠过谁什么,而今,他欠下了这么个陌生小女孩的一条命,可他并不知道这位小女孩子姓氏名谁,甚至于连她的模样都没有看清。
第一章 红绡公主
更新时间:2008-07-30
巴都王子是忽必烈最小的孙子,也是宁夏王忽雷唯一的儿子。
忽雷少年时跟随中书丞相伯颜领兵攻宋,蒙古大军直驱临安城下,谢太后与宋恭帝纳降称臣。蒙古军入城后抢掠无计,赵宋皇室也被虏北上,忽雷却看中了一个叫作红绡的公主。红绡公主的琴弹得凄凉悱恻,让个不忍听闻,但忽雷却很喜欢。于是,未到大都,红绡便成了忽雷的女人。红绡公主身边只有一个叫珠儿的丫环,也随着公主成了王子的奴仆。就这样,红绡成了忽必烈的儿媳妇。
第二年,红绡为忽雷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巴都。
忽必烈将宁夏赐为忽雷的采邑,忽雷便被封为了宁夏王。于是,红绡带着儿子巴都,随忽雷定居在了西夏国的故都中兴府。
忽雷共有五个妻妾,嫡妻是宰相伯颜的女儿巴邻氏,其人颇为悍妒,但却一无所出,忽雷虽不喜欢,因其父在朝中掌有兵权,女随父贵,也不敢对她过多违拗。红绡在忽雷的妻妾中位列第三,以她公主的身份是何等得尊贵,但落迫的凤凰不如鸡,幸亏她为忽雷生了一个儿子,才母凭子骄,为忽雷所宠。忽雷的另三个妻子也是各处藩王的郡主,也为忽雷生育过,只可惜都是女儿。
在忽雷的五个妻妾中,要数巴邻氏与红绡的矛盾最大。红绡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女人,娘家更没人可倚仗,若不是忽雷所宠,只怕早被嫡氏鞭挞至死了,便是忽雷在时,巴邻氏还时常打骂。想这红绡贵为公主,何曾受过如此的折磨,所以三天两头总是生病,幸亏有珠儿照料,才挨了过来。但后来珠儿嫁给了陕西行省的都司,这当然是巴邻氏的主张,于是,红绡除了儿子巴都之外,已无依靠。
忽雷极爱儿子巴都,这也招来了巴邻氏的忌恨,几次要将其谋害,但天佑孤怜,巴都并未出事。忽雷已有觉察,他不愿只此一子半途夭折,于是在巴都五岁的时候,将他送到了大都,陪在爷爷忽必烈的身旁。忽必烈十分喜爱这个最小的孙子,让他与诸家王子一起延师学习。
蒙古王族与所有的封建王族一样,男人一生下来就要比女人强,所以巴都注定会继承忽雷的爵位,这让巴邻氏十分不安,生怕巴都长大以后与己不利,于是千方百计地派人上大都算计那个孩子。
于是,巴都七岁那年便失踪了,红绡公主也因伤心过度而香消玉殒。忽必烈曾下过诏,说不论是谁,若为他找回巴都王子,就封他为侯。只可惜天下的能人众多,却无人有此福气。
忽必烈汗卒于公元1294年,因为其长子先他而亡,宰相伯颜便推其长孙铁穆耳继承了汗位,而没有把自己的女婿忽雷扶上帝位。铁穆耳于公元1295年即位,世称元成宗,伯颜也在这一年里离世。
伯颜死了,他的女儿巴邻氏就遭了殃,为宁夏王忽雷所厌。
第二章 王子与贼(上)
更新时间:2008-07-30
巴都王子骑着马象旋风一样已抵达了黄河岸边,他急着从杭州赶来,并不是归心似箭想要见到自己十余年未见的父王忽雷,而是要去问自己的母亲一件事,一件关系到他自身命运的要紧事。
朔风怒吼着早已将黄河冻成了冰,昨夜的一场大雪直到早晨方停,河边的雪可以没膝,路上的行人更是稀疏异常,正象那首唐诗所写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只有万里层云,千山暮雪,一片白茫茫洁净的原野。
巴都束紧了斗篷,跳下马来,皮靴踩在雪地上发出“嘎嘎”的响声。他牵着马小心地走到河边,河面并未全部封上,尚有中间一股细流缓缓而过,宽大的河床大部分露出了底,他骑在马上就可以涉水而过。
巴都重新跨上了马,就在这时,不知哪里传来了一阵嘹亮的箫笛声,那箫音就仿佛是乌云中的光芒一样,洞穿了人心中的惆怅,袅袅有如阳春白雪,让人心旷神怡。巴都顺声望去,就见河岸一座凸兀的高崖上也有一匹黑色的马,那个吹箫的人就站在崖畔,对着空旷的河床吹着一支红色的长箫。那人一身白衣,站在雪中若不细看,很难被人注意。
巴都拨转了马头,并没有过河,反而上了河岸,向高崖而去,他很想见识一下这位吹箫的逸士。可是,他还未到,那箫音已然飘渺,只剩下余音绕耳。当他赶到高崖之上,那吹箫的人和他的马已渺无影踪,雪地上只留下一串脚印向西北而去。
巴都怅怅地走下高崖,却发现一匹栗色马飞驰而来,转眼间已到了面前。马上的骑士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汉族少年,削瘦如柴,但目光炯炯,他握着一把刀,用刀背急急拍打着马的屁股,不时回顾后面,仿佛是怕有人在追他。他看了巴都一眼,拨马下了河滩,就要过河而去,忽然他又勒住了马,回过头来喊着巴都:“喂!那个小子还不快过河?”巴都怔了怔,这才明白他是在叫自己。这时,远处又传来了马蹄声,伴随着还有蒙古语的呼喝:“那个盗贼就在前面,快追!”原来这个少年是个盗贼。巴都回头看去,只见地上雪雾弥漫,二三十骑蒙古兵策马而来。
“那小子再不走可别怪我没提醒你。”这少年喊道:“这些蒙古狗们扑上来会把你撕成碎片,到时我可不管。”说着拍马过河而去,河的对面是一片树林,他骑着马转入树林消失了。
巴都生来就是一副汉人的模样,又且穿着一身汉服,纯粹是汉人的装扮,任谁都不会知道他是个蒙古人,就连他自己也把自己当成了汉人。他毕竟是在汉人中间长大,学得是汉人的功课,做得是汉人的事情,在汉人中生活了那么多年,一回到蒙古人中间,反而让他感到不舒服。
这群蒙古士兵一拥而上将巴都包围了起来,在他们眼里,巴都自然是个蛮子,看他包裹中鼓鼓囊囊,一定有许多银子。这些蒙古兵忘了,他们是来抓盗贼的,现在,他们自己却想作贼了。
为首的蒙古人一看就知道是个百户长,只有他戴着羔皮帽子,肥头大耳,倒象是一头猪。这个百户长上下打量着巴都,巴都却冷冷看着他,稳如泰山。“小蛮子,把你的包袱留下来,这匹白马也留下来,我看在你长得还算好看的份子上,饶你这条命。”这个百户长用生硬的汉语对着巴都命令着。
巴都皱了一下眉头,他还从未遇到过敢对他这么无礼的人。
见巴都无动于衷,这个百户长不由得大怒,上前挥起马鞭便向巴都劈头盖脸地打来。巴都冷哼了一声,只顺手一夺,已从他的手中夺过了鞭子,随意一掀,这百户长就象个蛤蟆一样从马上翻落出去,一头撞在了另一个蒙古兵的身上,齐齐摔倒,摔得晕头转向,半天没有爬起身来。
蒙古兵被激怒了,马刀握在手中,冲杀了过来。巴都也拔出了自己的刀,一时间刀声交鸣,那些冲过来的蒙古兵无一人不落马,有的还会被一刀两断,而巴都却恍如无事。
蒙古后越加愤怒,一齐冲上,任巴都如何厉害,到这时也是双拳难敌四手了。巴都也知道如此下去于己不利,忽然用蒙古语大喝了一声:“住手!”这一声大喝将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由不得停下了身来,奇怪着这个汉族少年怎么会说蒙古话。
那个百户长已站了起来,羔皮帽子歪斜地戴在头上,惊诧地问着:“你要干什么?”
巴都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缓缓从怀中取出一枚巴掌大的令牌握在掌心,百户长一抬头就看到了令牌上面雕刻的雄鹰标记以及旁边的回鹘文字,他吓了一跳,这是皇室孛儿只斤拖雷家族的徽章,他当然认识,愣愣地望着巴都,不敢相信这个俊俏得只有是南蛮子的人,怎么会有皇室的令牌?难道这个少年就是一个王子?他也不敢问,已经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
一骑骏马忽然驰到,等到人们刚刚看清时,马上的人已一跃而起,象雄鹰展翅一般扑向了巴都王子。巴都只觉得人影一晃,双掌顺势拍出,“啪”得一声已和来人对了两掌,巴都在马上只觉得胸口翻腾,那马也哒哒地倒退了好见步,幸亏这是一匹绝世的白龙驹,能够承受得起这份力量,否则只怕早已卧地不起了。
那对掌的人也翻了出去,直到五丈开外才落下来,他的手中已多了一枚令牌,正是巴都掌心的那一枚。他看了一眼令牌,又望了望巴都,不由得叫出了声来:“巴都王子!”
巴都这才看清面前的人,他在三四十岁,衣着华美,一身汉人装扮,若不是唇上留着蒙古人特有的胡须,戴着一顶貂皮垂狐狸尾的帽子,还真分不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此人体态魁伟,绝不似蒙古人的蛮壮;他相貌堂堂,也不似蒙古人的凶唳。但巴都知道他的确是蒙古人,不过他的血管中还流着契丹人的血,他是蒙古人与契丹人的混血儿。
“脱里不哥!”巴都禁不住叫出声来,他当然认识这位千户长的将军。这位将军就是宁夏王忽雷手下最得力的四员虎将之一,巴都从一生下来就在他的怀里打滚,一直到他被送到大都,在他离开大都的前一天,他还睡在脱里不哥的身边。脱里不哥是忽雷派往大都专门护理小王子的,可是他却把小王子看丢了,若不是宁夏王看在老交情的份上向父皇求情,他一定会被忽必烈汗杀头,也正因如此,脱里不哥早就该位及将帅了,可是十多年来他还是一个千户长。
脱里不哥也认出了巴都,莫说这个小王子这些年来相貌变化不是很大,就是巴都成了皱纹堆累的老头子,他也认得出来。巴都除了眉毛、眼睛和鼻子长得象忽雷之外,没有一处再象个蒙古人,他所有特点都象赵宋的红绡公主,脱里不哥当然认识红绡公主,第一眼看到巴都时就让他想起了红绡。巴都的眉角处有一块不大的疤,那是嫡母巴邻氏在他三岁时把他推倒在井栏边磕出来的,若不是脱里不哥及时发现,只怕巴都早已滚到了井里。就是凭着这块疤,脱里不哥也认得出巴都。
听到巴都叫出自己的名字,脱里不哥再无疑惑,倒身跪倒在巴都的马前,禁不住热泪盈眶,口中呼着:“属下参见小王子!”那些蒙古士兵一听到这个汉人果然是小王子,全部吓坏了,连忙跟着跪倒了一大片。
巴都跳下马来,脱里不哥高举着他刚才夺过的令牌,口中称着罪:“不知是小王子回来,属下大胆妄行,还望小王子恕罪。”
巴都接过令牌,重新揣入怀中,冷冷地道:“你不要叫我小王子,只要你们不打劫我,不要我的命就行了。”这句话一出口,直将百户长和那些蒙古兵吓得面如土色,战抖不已。
脱里不哥忙道:“是,是属下治军不严,回去后我一定严惩他们。”
巴都有些过意不去,这才缓下声来:“叔叔起来吧。”
脱里不哥站起身来,只见巴都已经跳上了马,正要离去,他忙问:“小王子是要回宁夏吗?”他心里倒是非常想让巴都留下来,与他说说这十多年来他都到了哪里,他早将巴都看成了自己的孩子,那种关切就象父亲关心儿子一样。其实小时候巴都依赖他也象是儿子依赖父亲一样。可是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巴都长大了,再也不是那个六七岁的毛孩子了,也对他冷漠了。他很伤心,但只能将伤心埋在心里。
“我说过不要叫我小王子。”巴都皱起了眉头,道:“我的名字现在叫作赵去恶。”他说着,拨马下了河滩,不再回顾。
脱里不哥愣愣地望着巴都的背影,倍觉伤心,“小王子!”他又喊了一声,可是巴都并没有回头,看来,小王子早已将他忘了,甚至对他漠不关心,连问一问他为何也会在这里都不问,小王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有他了。可是他却不能,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次他有要事在身,他一定要陪在小王子的身边,跟着他一齐回宁夏。他叫过了那名百户长,吩咐着:“你立刻赶回宁夏王府,向王爷报告,就说小王子已经找到了。一定要在小王子回到王府前赶到,好让王爷有所准备,不然等我从大都回来对你绝不轻饶。”
“是!”这百户长答应着,连忙翻身上马,也下了河滩。
第二章 王子与贼(中)
更新时间:2008-07-30
巴都过了黄河,不再听脱里不哥对他“小王子”的的呼唤,他这个小王子早在他离开大都之时已经不存在了。
他离开了蒙古人,却越发得觉得孤单。他上了河滩,转入了路,正要行间,忽从路旁的树林中飞过一支镖,他顺手接住,抬眼便看到了那个被蒙古人追击的汉族少年。
“小子倒是好武艺!”这少年立于马上赞道。
巴都随手甩去,那支镖呼啸着向这个少年扑面而到,“来得好!”少年一声喝采,伸手一抓,已将飞镖抓在了手中,随即放入了自己的背囊,道:“物归原主,多谢了。”
巴都道:“你是何人,为何要暗算我?”
“我只是想试一试你的武艺罢了。”这少年漫不经心地道。忽然望了一眼黄河岸,道:“蒙古狗过河了,小子快过来。”
巴都回过头,果然见一名蒙古兵正过河来,他犹豫了一下,拨马走进了树林。那个蒙古的百户长并没有在意雪地上的马蹄印,一直打马过去,他一心想着完成脱里不哥交给的任务,哪还顾得其它。
见那蒙古兵去后,这少年才道:“小子,你真不错呀,一个人能对付那么多蒙古狗。”
巴都皱起眉来,没好气地道:“小子小子,你别叫我小子,你也不比我大多少,我有名字可以叫。”
这少年眼眉一挑,笑道:“好小子,那么你叫什么名字?”
巴都简直哭笑不得,只好道:“我叫赵去恶。”
“赵去恶?”这少年怔了一下,随即点着头道:“是了,你爹一定是做了许多恶事,生怕自己的儿子子随父业了,所以要你去恶。”
“你不要胡说!”巴都怒道:“我的名字是我师父取的,管你何事?”
“哦,原来是你师父起的。”这少年笑道:“将来我有儿子,一定也起这个名字,嗯,叫做王去恶。”
巴都越发气愤,道:“你怎么总想讨嘴上的便宜?”
这少年装作不懂的样子,问:“是吗?我真是那么爱占别人的便宜吗?”说着还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做了个鬼脸,道:“哎呀这有什么办法,我王小西不占点便宜就吃不好,睡不着,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别人。”
巴都暗道:“原来他的名字叫做王小西。”听他如此说,不由得问道:“你不占别人的便宜,怎么还对不起别人呢?”
王小西道:“你想啊,如果有便宜不占那是不是傻蛋呢?让别人觉得是与傻蛋在一起是不是自己也没有面子呢?相反了,和你在一起的人越聪明,你也就会变得聪明是不是,不然你还是要吃亏。”
“你真会强词夺理!”巴都骂了一句,打马出了树林。
王小西在后面跟着叫道:“喂!喂!我说赵去恶,你走那么急干什么?后面也没有蒙古狗来追你。”
巴都道:“谁说没有狗?”
王小西怔了怔,忽然大笑起来,道:“原来你在骂我,我说是不是?你若不跟我这么聪明的人在一起,又怎么会变得聪明起来呢?”
巴都道:“我一直就很聪明。”
王小西笑着道:“不错,你的确很聪明,看你对付那些蒙古狗的手段,我实在不能比。我在河这边看得一清二楚。喂,你是用了什么功夫让他们都跪在你的面前的?”
巴都想了想,便实话实说了:“因为我是他们的小王子。”
“什么?”王小西吓了一跳,勒住了马,准备随时逃跑,却又问道:“你……你该不是说你也是个蒙古人,穿……穿了我们汉人的衣服吧?”
巴都回过头来,笑着问:“你看呢?”
王小西仔细地打量了他半天,又笑着摇了摇头,道:“赵老弟真会开玩笑,你明明是我们汉人,怎么会是那些蒙古狗呢?蒙古狗哪有你这么好看的人呢?我猜你一定是在骗他们,对吧?”
巴都笑了笑,这才道:“就算是吧。”
“你看,我一猜就猜着了。”王小西说着,这才敢与巴都并马骑行,显得很是亲密,他还是很奇怪,不解地问着:“你说你是他们的小王子,他们怎么会相信呢?”
“因为我有金雕牌。”
“金雕牌?”王小西一愣,忙问:“什么金雕牌?能不能给我看一看?”
巴都道:“蒙古皇室的每一位王子一出生就会得到一枚金雕牌,这是汗王家族的标志。不过,这种东西当然也很珍贵,你我素不相识,今日偶遇,还是不看的好。”
王小西瞪大了眼睛,怒道:“难道你以为我会抢你的东西不成?”
“你难道不是盗贼吗?”巴都反问着。
王小西又怔了怔,随即笑了起来,道:“看不出来你小子看着嫩,其实还是个老江湖。不错,我王小西专在河西一带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不过我偷的抢的全是那些蒙古狗和汉奸,可从未昧过良心。好吧,既然你信不过我,我不看就是了,只是我不明白,你又如何会得到那个令牌呢?”
巴都道:“这是我的事,不用你来管。”
王小西道:“看来你还是不信任我,嘿!我迟早会看到那块令牌的。”
巴都笑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但我却不怕。”
“那就好。”王小西幽幽地道,又问:“就凭着那一面牌子,那些蒙古狗就听你的话?我不信。”
“信不信由你。”
王小西想了想,道:“嗯,这些蒙古狗都不是人,当然没有人聪明,当然笨得要死,只认物不认人。”
巴都没有回答,他觉得这个王小西实在太烦人,太喜欢窥探别人的秘密,这很让他讨厌,又生怕自己的秘密被发现。当下,他一甩马鞭,也不打声招呼,人已飞驰着冲了出去。
“喂!喂!你等一等我!”王小西在后面叫着,催马加鞭从后紧赶。
“你为什么总要跟着我?”巴都与王小西到了同一间饭店,在吃饭的时候巴都无可奈何地问道王小西。
王小西一笑,道:“我为什么要跟着你呢?怎么不知道是你在跟着我?”
遇到这么一个胡搅蛮缠的人,巴都也没有办法,他愤愤地压了压火,这才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王小西却反问着道:“你要去哪里?”
巴都道:“我去宁夏府。”话音刚一落,王小西拍大腿,叫道:“巧了,真是巧了,我也要到宁夏去,你我正好同路,正好一起走。”
巴都皱着眉问:“你去宁夏做什么?”
王小西又反问道:“那你去宁夏做什么?”
“我去找一个人,你该不会也跟着我说去找个人吧?”巴都揶喻地道。
王小西愣了愣,却道:“找人?谁说我要去找人?”
“那你去那里干什么?”
“干什么?我要去那里作案。”这个王小西倒是爽直得可爱。
“作案?”巴都怔了一下,笑出了声来,还从没有一个小偷在生人面前说自己是小偷的,更没有盗贼要说自己到什么地方去作案的,这个王小西真是有趣,他是不是有神精病?
王小西瞪了他一眼,道:“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以为我有毛病是不是?你才有毛病呢。”他说着放底了声音道:“你知道那些蒙古狗是去干什么吗?他们都是宁夏王忽雷的手下,押着贡品上京都贺岁的。我本想偷下那支万年的天山雪莲,却被他们发现了。听说那种万年雪莲花共有两株,还有一株在宁夏王府,我一定要把它弄到手。( 八部传奇 http://www.xlawen.org/kan/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