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阅读
细了,二胡的声音可不是从他那儿出来的。即便到了后来,老在那儿跟着拉,熟了,他也顶多会拉一段极简单的“小开门”而已,这还常常跟不上趟儿。
11.第四节 找乐(11)
第五
您可别以为咱们的李忠祥就知道大包大揽,就知道把人往他那个“戏班子”里拽。那可就错了。大包大揽,那得看是谁。
自从李忠祥那次“食”以后,老哥们儿更拿他开心了。
“李老板,您看看您那条辘轳把儿胡同还有老哥们儿没有,一块儿‘解’来算啦,省得一趟一趟瞎耽误工夫。”
“忠祥,你们胡同29号门前那对石狮子,我看这两天可不那么顺气儿啦,要不,你给领来唱两口?”
李忠祥知道他们并无恶意,有时回敬两句,有时一笑了之。不过,转念一想,也觉得确实难怪他们开这种玩笑。掰扯着手指头算吧,辘轳把儿胡同的老头儿们,除了去给待业青年自办的旅社当“顾问”的,去给人家看材料场,挣“补差”的,除了动弹不了的,剩下的呢,好嘛,全让这儿包圆儿了。哦,还有一个韩德来,来过两次,唱得不错,可借着反“精神污染”,他又扯天扯地地吓唬大伙儿,大伙儿连损带挖苦,反倒把“精神污染”的帽子给他戴上了。从此再也没影儿了。辘轳把儿胡同再来唱戏的,说不定是得轮到那一对石狮子啦。
可这天晚上,和他同一个院儿,住对门儿的贺鑫来了。这他可万万没有想到。
您说怎么就这么“寸”——正唱《秦香莲》哪,他来了。穿着那身蓝的确良咔叽的中山装,架着那副黑边秀琅眼镜,戴着那顶棕色的前进帽。他沉着脸,跟谁也没打招呼,坐在那儿,悄没声儿地听戏。人多,李忠祥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进来的。
“好嘛,我们10号院儿的老爷们儿全跑这儿聚齐儿啦!”李忠祥给乔万有递了个眼色,又瞟了瞟贺鑫,心里暗暗笑了。心里这么说,可马上又觉得纳闷儿起来。他知道,这地方是不该贺鑫来的,你要是满脸褶子,一把胡子了嘛,那还差不多,你四十来岁,正当年,又是知书达理之人,你跑到我们这儿混个什么劲儿!
贺鑫在辘轳把儿胡同的百姓们眼里可够唬人的。就是李忠祥,和他住在一个院儿,也有二十来年了吧。一年前,当贺鑫的老婆李玉芳美不滋儿地告诉他:贺鑫写了一本书,砖头那么厚,得了四千多块钱稿费的时候,也吓了他一大跳呢。李忠祥倒是知道他过去能耐不小,清华大学毕业的,后来当了“右派”,到一个厂子里当技术员了,经人介绍认识了李玉芳,也没正经办什么喜事儿,搬过来,就算是结婚了。这二十来年里,这位贺鑫不显山,不露水,看着也没啥新鲜的啊。白天,去街道厂子里上班。下了班呢,捅捅炉子,哄哄孩子。那会儿,水龙头在大街上,要不,他就去挑挑水。他那“砖头厚”的书,是从胳肢窝儿底下变出来的不成?甭管怎么说,这是实打实凿的!这从李玉芳不再糊纸盒子也能看出来啦。那些日子,贺家的事,你就是不想听,李玉芳也会跑来告诉你。院门口停过几次小卧车。李玉芳说,那是接贺鑫去讲学的。贺鑫不上班了。李玉芳说,他调回大学了,不用“坐班儿”了。再往后,李玉芳终于把那“砖头厚”的书拿出来了。上面真真儿的印着贺鑫的大名,再翻开里面,好家伙,图啦,表啦,洋文啦,看着都眼晕!
不过,没多少日子,李玉芳不美了,两口子闹腾起来啦——打离婚!都住在一个院儿,一西一东,整天脸儿对脸儿似的,李忠祥当然知道。可谁的理多,谁的理亏,他就不知道了。在李忠祥看来,李玉芳那娘儿们也要不得。甭说夏天里,一个才四十来岁的娘儿们,穿着汗背心儿在院子里晃,那两只**像两片鞋板儿,在里面逛荡,他已经觉得好不受看了。你再听她和她爷们儿吵架的那个泼,那个野,那个村,这娘儿们就不是善主儿。可李忠祥又想,李玉芳再不善,古人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贺鑫混壮了,要打离婚,换老婆,也不是好鸟儿。这不是陈世美,也是王魁呀!再想想两口子的那个女儿圆圆,李忠祥的气儿更不打一处来了。不看糟糠之妻的面儿上,也得心疼孩子呀,成心让孩子没爹,更不地道啦!你来这儿解闷儿来了?也好也好,趁这工夫让你也长长记性,让你知道咱们虽然不像你,“砖头厚”的书写着,几千块钱拿着,小卧车坐着,人五人六的,却也知廉耻、明大义、守伦常,所谓人穷志不穷!等包公铡了陈世美,咱们扮个王中,来一折《义责王魁》让你听听吧……
12.第四节 找乐(12)
嗨,人哪,谁也保不齐有犯糊涂的时候。就说咱们的李忠祥吧,按说这一辈子是认准了这么个理儿的:得把人往好里想,往理上想,不能糟毁人。可这一回倒犯晕啦。只想起王魁休妻的无理,忘了朱买臣休妻的有理了。《秦香莲》一折唱罢,他站起来了,真的反串了一段《义责王魁》:
……千万语劝不醒,
一旦富贵失掉了魂。
高官厚禄把良心昧,
千秋万世你留骂名……
颇有麒派韵味,苍劲厚重。李忠祥唱得动动容,也不知是因为真唱得好,还是因为有人也知根知底儿,故意恶心贺鑫,这两嗓子,居然招来了喊“好”声呢。
十点半钟的时候,唱戏的人散了,三三两两,各归其家。天上纷纷扬扬下起雪来。李忠祥和乔万有一道,在辘轳把儿胡同里走着。那个贺鑫呢,走在他们的前面,孤零零的一个人,也怪可怜的。要是在往天,李忠祥会余兴不尽,哼一段,聊几句,乔万有呢,跟着哼哼哈哈。可今儿个,李忠祥忽然觉得别扭。都住在一个院儿里,都去唱戏听戏,干吗要分了两下子走?再往下想,心里更不是滋味儿。他知道就是那段《义责王魁》闹的。这干吗呢?他不好,有法院处置,有他们单位找他算账。人家说不定心里挺难受,正想来解解闷儿哪,我干吗还要挤对他,糟毁他?……贺鑫先走到了,在前面开了街门儿,却不走,扶着街门,等他们过来。“劳驾劳驾。”乔万有说。“别客气。”贺鑫把他们让进去,关上了街门。李忠祥虽然一没,心里却更难受了。
第二天,贺鑫又去了。这天当然不会唱《秦香莲》,也不会唱《义责王魁》了。不过,他还是沉着脸,一不,听了一晚上。散场的时候,李忠祥有意快快当当地收拾了,三个人总算走到了一块儿。
“贺老师也喜欢唱两口儿?”李忠祥还为昨儿的事难受,想找点话儿套套近乎。
“不不,不会唱。”
“爱听?”
“呃……凑合吧。”
还说点儿什么?没话啦。
不过,从这以后,每天傍晚,吃过晚饭,只要李忠祥和乔万有一出屋,贺鑫也就出来了。三个人一道往文化站走。晚上十点来钟,又一道回来。可他还是没多少话,问一句,答一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看那模样儿不是去听戏,像是去受罪。
渐渐的,李忠祥看出来了,这个贺老师呀,整个儿一个外行!还问他会不会唱两嗓儿呢,瞎掰!他连“听”也不是“凑合”,他根本听不懂!
那天晚上,大伙儿决定来一段《苏三起解》。崇公道自然是李忠祥的,这是长华的拿手儿嘛。苏三呢,由赫老头儿来扮。赫老头儿的嗓子吊了些日子,虽说比梅老板比不了,倒也不至于荒腔走板儿了。苏三唱完“低头离了洪洞县”那段“西皮流水”,和崇公道三说两说,崇公道便起恻隐之心,得替她向幕后问“有往南京去的没有”了。当然啦,得随便找个人答一声:“往南京去的前三天就走了。”崇公道又要问了:“如今哪?”这个人还要答一句:“就剩上口外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啦!”这不是但凡听过点儿戏的人都会说的吗?李忠祥看贺老师老在那儿闷坐,挺不落忍,又想起他第一天来时自己“义责王魁”的事来,所以,临开始前招呼他:“贺老师,一会儿替我应那么一嗓子,怎么样?”贺鑫慌忙站起来说:“我……我不会。”李忠祥说:“嗨,老听戏的了,帮个忙儿吧。等我问‘有往南京去的没有’,你就应一句就成啦!”他到底要人家“应一句”什么,也没说出来。当然了,这还须说吗?这下可好,苏三起了解,想她的“三郎”了。崇公道帮助问道:“有往南京去的没有?”这位贺老师倒是尽职尽责的,大概竖起耳朵就等着这一问哪。崇公道话音没落,他“噌”地站起来:“有!”金口一开,大伙儿全乐啦。
…………
闹的这个笑话,丝毫也没有影响贺老师去听戏的积极性。他还是每天傍晚和李忠祥们一道出门,散场时一道回来。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不语,蔫头耷脑。这可让李忠祥心里犯嘀咕了:听嘛,听不懂。唱嘛,更不摸门儿。学吧,看那样子,他又不想学。他去干点儿什么不好?哪怕再去写一本“砖头厚”的书呢。
13.第四节 找乐(13)
“贺老师,有句话不知该问不该问。***”
一天晚上,三个人一块儿回院儿的时候,李忠祥终于忍不住了。
“什么事?”
“我可不是轰您,可不是反对您去听戏。”顿了顿,李忠祥指了指他的万有老弟,说,“我们,都是行将就‘火’之人,又是‘下九流’出身。每天晚上唱两口儿,寻个乐子嘛,有可原。可您……您说,您老跟我们一块儿哄什么呢?……再说了,您要是个戏迷呢,我倒也明白了。可您……您能耐大,我知道。可您要是演戏呢,怕是扮个‘来人有’,也不够格儿啊……”
“来人有”,就是龙套。老爷喊:“来人!”家院应一句:“有。”此即“来人有”。
贺鑫苦笑了一下,没声儿。
乔万有说:“说实话,我们都是顶没出息的主儿。我们要不是知道您能写书,也不心疼您。您干吗要把自己糟毁了?”
乔老头儿这话不说则罢,一说,贺鑫几乎要落下泪来。
说实话,他会三国外语。他研究的是计算机软件,现在,正是该着他大干一番的时候。他打算写的,也不止是一两本书。可现在,他哪还有这心思啊!李玉芳没有多少文化,只看得见鼻子尖下这一点点,脾气暴得冒烟儿。甭说现在了,就是他贺鑫落魄的时候,也常常回忆起被打成“右派”以前交的那位女朋友,这不是人之常吗?要说他见了那些文雅、漂亮的女人不动心,那也是瞎话。可他从来也没生过外心,李玉芳再不好,在他当“右派”时敢跟他敢爱他,为他生了圆圆,操持了家务,凭这一点,混得再好,也不能忘了。所以,他一直想的是,日子过好了,和玉芳好好商量安排生活,安排工作,安排学习,他们之间的距离,不也是可以尽量缩小的吗?……他怎么能想得到,因为那封信,只因为那一封信,一切都乱套了,一切都断送了。
信,是他过去那位女朋友写来的。连他自己都闹不清为什么要把那封信留下来。是因为它给他带回来了挺多蛮有味道的回忆,还是因为她在信里讲了她现在家庭生活的苦闷,这使他也想起了自己的苦闷?甭管为了什么吧,得承认那封信让他动了心,所以他没舍得烧掉它,把它锁在了抽斗里。可是,他干了什么对不起玉芳的事了吗?没有。他既没有按信赴约,也没有回信。他是理智的,他甚至太理智了。他曾经犹豫了一下,是不是给玉芳看一看,可他没有这样做。她没有理解这件事的能力。他知道那结果必然是她杀上门去,把人家“破鞋”、“**”的骂个够,保不齐还会撒泼打滚儿。何必拿这封信去激怒她,又让她去伤害另一个“她”呢?他惟独没有想到的是,当这封信被李玉芳翻出来,攥在手里以后,他就是浑身是嘴也讲不清了。解释,澄清,誓,甚至承认了自己感上那一点点波澜的“卑鄙”。那管什么用?这下倒好,她不光自己要杀上门去骂街,还非要拉上他一块儿去不可:“你不是没外心吗?跟我去骂那**去呀!……不去?本来嘛,给你个胆子你也不敢去!姑奶奶可不怕。明说了吧,我得让那些骚娘儿们知道知道我的厉害。想把你从我这儿弄走?门儿也没有哇!”打这以后,凡有女人来家,不管是同事也好,学生也罢,一律得受这位夫人的脸子,再不就摔门。劝她?越劝越醋:“得罪了你的人了是吧?心疼了是吧?你心里还他妈有你老婆没有?……”完了呢,哭天抹泪儿,四邻不安。别说一个想一心一意干点儿事业的男人了,哪个丈夫也禁不住这么闹腾呀:“算啦算啦,要不,咱们离婚算啦!”他贺鑫自己也不知道这话是怎么说出来的了。他烦了。书,看不下去,工作,没心思,成果,出不来。他想一了百了。一辈子净为这件事折腾来折腾去,啥时算个头儿啊!没想到这更惹事啦,闹到了妇联,闹到了工作单位。甭说啦,一个是秦香莲,一个是陈世美,明摆着哪。
…………
“嗨,我跟您说这些管什么用!您也不一定能理解。”贺鑫苦笑了,摇摇头,点上一棵烟,默默地抽起来,又过了一会儿,他长叹了一口气,“您二老的心思我知道了。可您说,我上哪儿写书去?在家?那娘儿们闯进门,见纸就撕,见笔就撅:‘我让你写!我让你写!越写越当陈世美!还不如他妈一块儿吃糠咽菜哪!’……上单位?‘又去会相好的去啦?’您说,别说我没地方了,就是有地方,我还有写书的心思吗?说实话,跟您二位去听戏,算是她最通融的啦:‘跟着听听去吧,听听包公是怎么铡了陈世美的!没良心的都是这下场!’不信您二位明儿留心着,我一出门儿,她肯定在窗户边儿上戳着哪,要不是和您二位一块儿出去,看她不追出来,跟我打一架才怪!……”
14.第四节 找乐(14)
李忠祥和乔万有一边听,一边叹气。贺老师说完了,三个人鸦默雀静地戳在路灯底下。李忠祥想起这位贺老师如此学问高深之人,每天杂坐行将就“火”的老头儿们中间,硬着头皮听那听不懂的《苏三起解》,心中升起几分凄然。再想起自己在贺老师初来时的无礼,更是后悔不迭了:“贺老师,老夫有所不知。那天唱《义责王魁》,不该,不该呀……”
“什么《义责王魁》?”
“就是您去的第一天,我唱的那段儿。”
“那不挺好听的吗?”贺老师迷迷瞪瞪地看着他。
李忠祥叹了一口气,心里更酸酸的了——他从一开始就没听懂,也罢。
他们又鸦默雀静地待了好一会儿。
“贺老师,”李忠祥忽然说话了,“我是个粗人,抬棺材的出身,说话没个尺寸,请您给包涵着。我这个人哪,就盼着热闹。特别是有点儿愁有点儿闷儿的人,我都想给人兜着。我这脾性,想来您也听过一耳朵?可我寻思着,您这愁,您这闷,可不是我能兜着的啦……”
“不不不,”贺鑫忙说,“每天跟着您二位,我还是挺开心的。”
“别价,您可不能在我们这儿开心了。您要是在我们这儿开心了,我们可就对不起公家了。”李忠祥把胳膊架起来了,“明说了吧,我这儿不能留您。我这儿不是您欢实的地方。我得轰您走。您别怨我不顾街里街坊的面子、义。您在我这儿就毁啦……我,万有,说真的,太没能耐啦,遍体生牙,满街里去替您说明白,说您不是陈世美,您也用不着。您是豁达之人不是?去替您把那娘们儿揍一顿,让她长长记性儿,知道知道她爷们儿是多么通达理的人?也犯法。打坏了,您赔了心疼还得搭上药钱不是?!我就琢磨个办法算啦——每天她不是在窗户里盯住了您吗?就让她盯着去。您还是和我们一块儿出院儿。出了胡同,我们走我们的,您哪,走您的,咱们各得其所。我们也相信您不会去会相好的去。您哪,好好儿的,找个地界儿,再给咱们国家写本‘砖头厚’的书,行不?……”
这回,该轮到贺老师心里酸啦。
就这么着,李忠祥和乔万有在每天晚上去找乐子的同时,又添了个乐子:护送他们的骄傲——贺老师,出胡同,让他去他们大学的图书馆里,去写他那“砖头厚”的书。
第六
每天傍晚,六点半钟,“虾头儿”汤和顺就拎着那串钥匙,打开文化站的大门。然后,他要么到隔壁王山家下棋,要么就到阅览室里剪报去了。踩着他的脚后跟儿来到的,一定是一摇一晃的李忠祥,旁边跟着乔万有,拎着的那把破二胡,宝贝似的装在蓝斜纹布做的套子里。两位老头儿进了门儿,沏茶打水码条凳,一通儿忙活。陆陆续续,人马凑齐,锣鼓铙钹一响,精神振奋。尤其是那些有点儿愁事的,儿子不孝顺啦,老伴儿啰嗦啦,去他娘的吧,此间乐不思蜀!
人是很容易知足的,像李忠祥这样的,就更加知足了。古人说,知足者常乐。李忠祥又加了一句:常乐者知足。两头儿全让他给占了。回到家里,儿子孝顺,床底下老戳着五瓶“北京大曲”,喝完了一瓶,儿子立马给补上一瓶。拉开抽斗儿,里头老撂着一条“恒大”,抽到还剩下一半的时候,儿子又给补上了一条。这不得知足常乐吗?每天傍晚和万有老弟、贺老师结伴出院儿,到胡同口各奔东西。他和万有一方面得丝竹之乐,一方面得助人之乐,这不常乐知足吗?所以,李忠祥那脸膛子喝得更红了,“外八字”一颠一晃更神气了,神吹海聊得更没边儿了。当然啦,每每看到有年龄相近的老哥儿几个在那儿蹲墙根儿,闷坐闷抽,心中还是难免有“遗珠之憾”,可甭说的誓在管着他,就是文化站那地盘儿,也管着他哪。再转念一想,也明白了自己的可笑。天底下的道儿多着哪,提个笼、架个鸟、下个棋、品个茶、练个功、耍个拳、遛个弯儿,各得其乐,你操的哪门子心?!
李忠祥替别人操的心的确是太多了,可他自己大概从来也没想到过,他也未必能“常乐”的。
15.第四节 找乐(15)
春节前的一个傍晚,戏迷、票友们还是和往天一样,哼着唱着、摇着晃着到文化站来了。***大门倒是敞开的,可水没打,茶没沏,条凳零零乱乱地撂着。李忠祥没来,乔万有也没来。老伙计们未免有些纳闷儿,随后心里越觉着不是滋味儿了。过去,在老哥们儿里有一位唱铜锤花脸的,不到七十岁,黄钟大吕的嗓音,厚实、透亮,有金少山的味儿。昨儿个还唱得好好的哪,今儿个没来,一打听,脑溢血,撂挑子啦。打那以后,老哥们儿中间有谁没来,大伙儿谁也不问了。
一会儿,乔万有来了,大伙儿的心里总算踏实了一点儿。
“万有,忠祥呢?”有人终于忍不住了。不过,提起李忠祥,平日里大伙儿全玩笑着叫他“总教习”或者“新长华”,今儿不那么叫了。
乔万有把二胡架在腿上,吱吱呜呜地调弦儿,待了老半天,慢吞吞地说:“今儿他不合适。不来啦。”
“怎么个不合适?”
“嗨,头疼脑热的呗。”
乔万有不愿说出真,怕丢了忠祥大哥的面子。
其实,刚才和往天一样,他们高声大嗓地叫上贺老师,一块儿从院子里出来了。可在胡同口和贺老师分手以后,李忠祥耷拉下眼皮,没精打采地说:“伙计,今儿您一人儿去吧。我不去啦。”
乔万有好生奇怪。这位忠祥大哥还从来没有落空的时候,今天是怎么了?
“我今儿……不合适。”
乔万有慌了:“那您跟着出来干吗?还不快回家躺着去!”
李忠祥摇摇头,苦笑着,磨蹭了半天,说:“实话告诉您吧,刚才吃饭那会儿,德志回来了。他不让我去啦。”
“为什么?”
“他说,干点儿什么不好?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干什么不比去那儿号强!让人家笑话……”
“他……他也这么爱管闲事儿?”
“我不早跟您说了?人家搞对象啦。那女的就住豌豆街,好像就是穿着紫格呢子外套,时不时来文化站探探头儿的那姑娘。大概是那女的跟他说起什么来啦。嗐,也难怪,在姑娘小伙儿们眼里,咱们可不都是老疯魔?!我寻思着,德志是怕人家知道,这群老疯魔里挑头儿的是他爸,嫌寒碜啦!”
“唉,还没娶媳妇呢,就忘了爹啦!你偏去!她嫌你,别过门儿啊!”
李忠祥一笑。他说儿子也够可怜的了,二十五岁才插队回城,又得了肺结核,工作、对象全耽误了。这两年读了些日子“大生缝纫学校”,学了点儿手艺。白天,到农贸市场代人裁剪,要是夏天的晚上,路灯底下还得干。总算找了个不赖的饭辙,撑起了这个家。细想吧,儿子哪儿没孝顺到咱呀?好烟好酒伺候着。三十岁才搞了这么个对象,好声好气儿地让爸爸别去唱了,还没敢把对象的事儿说出口。人哪,得将心比心,就算是您儿子吧,也得想想他的难处不是?
“行啦行啦,您就快去吧。要不,老哥儿几个非以为我是听喇喇蛄叫唤去啦!”
李忠祥摆摆手,把乔万有轰走了。
因为李忠祥的缺席,戏迷、票友们好像都觉得挺扫兴。本来,街道办事处说好的,春节时,老哥儿几个要凑一台清唱。李忠祥不来,连个张罗的人也找不出来了。这帮老头儿们哪里知道,他们的“总教习”并没有在家躺着——他掉了魂儿似的,在辘轳把儿胡同口上站着哪。
站在这儿,能把文化站里吹的、拉的、弹的、唱的,听得真真儿的。他们在唱《锁五龙》。一听就知道扮单雄信的是金老头儿,自称和金少山沾点儿亲的那位。唱得有几句像金少山,又有几句像裘盛戎:
……一口怒气冲天外,
大骂唐童小奴才。
胞兄被你父箭射怀,
兵洛阳为何来!
今生不能食尔的肉,
你坐江山爷再来……
唉,可这段“快板”唱得可栽透啦!气口也不匀,吐字也不清,像含个热茄子。裘盛戎是这么唱的吗?那气口,那板头,匀溜、稳当,一丝不乱!……李忠祥真想进去挖鼻子捣眼地数落他两句,就凭这,还和人家金少山攀亲哪,一边待会儿去吧!
16.第四节 找乐(16)
越听,咱们这位李忠祥也就越显得可怜啦。远远的,听得心痒技痒,恨不能立马过去示范一番——尽管平常在他示范完了以后,伙计们常常给他个“大窝脖儿”:“瞎掰,还不如我这两下子哪!”说不定他那“两下子”也确实有限,可现在不让他来那“两下子”,就像把一个人四马攒蹄儿捆在那儿,真是太受罪啦。
李忠祥正在胡同口转磨,忽然看见儿子德志和一个姑娘从豌豆街里出来了。没错儿,就是那个姑娘,穿一身紫格呢子外套,家住文化站边上。这俩人儿是搞着对象哪。儿子今儿穿得也够“派”的,天蓝色的羽绒服,尖皮鞋。唉,儿子,别看你跟你爸面前老实得猫儿似的,敢到这个时候,也和别的小伙儿一样,不害臊,大街上就敢伸手搂着人家姑娘家的腰!
儿子和姑娘向西边走了,一人提一个草编的袋子,口上露出了亮锃锃的冰刀。看来,是一块儿上陶然亭滑冰去了。
李忠祥忽然挺高兴。昨晚上他跟老哥儿几个说好的,今儿他得来一段《连升店》。再说了,春节演的那台清唱,还没个着落哪,趁这工夫,进去得啦!可他犹豫了一下,反倒随着儿子走去的方向,奔陶然亭去了——他得看看他们几点散场。
说实话,李忠祥活了这么大岁数,他见过孩子们在护城河上溜冰,见过什刹海在冬天里凿冰,往冰窖里拉冰,可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年轻的男女,穿得漂亮、利索,身轻如燕,在镜儿似的冰场上转呀转呀。音乐声儿挺有点儿洋味儿,可是不浪,轻轻的,挺好听。姑娘们脸上都红扑扑的,很多人被小伙子牵着,笑得挺脆,挺甜。转呀,转呀,两条腿那么灵巧,倒来倒去,像箭一样蹿过来,又像箭一样蹿出去……李忠祥看呆了,有点儿晕乎。他已经忘了打听散冰的时间了。唉,自己年轻那时候,有这地界儿吗?兴许有。可那会儿自己是抬棺材、抬花轿的命。自己这一辈子,从来也没像他们这么欢实过一次呀!想着想着,他又恨起儿子来了。兔崽子,这一辈子,你且能欢实哪,可你爸唱那两口,真真儿的是骆驼上车的乐子啦……
从陶然亭出来,他觉得有点儿饿了。晚饭时,因为儿子的话,胸口堵得慌,只喝了两口酒。公园门口有一家新开张的夜宵店,人们进进出出的,挺热闹。咱也进去吧,来碗馄饨。
夜宵店里坐着的,是一对对从冰场出来的男女。座位底下放着他们装冰鞋的提包、草袋。不少姑娘们戴着红的蓝的绒线小帽儿,身上散着香水的气味儿。他们在喝汽水儿,喝啤酒,一对儿一对儿,低声细语,好像在这馄饨铺里也可以谈恋爱似的。李忠祥一推开门,浑身顿时不自在起来。虽然谁也没有留意他,他却觉得自己和这些人那么不搭调。他松开门,退回去,走下台阶。儿子一会儿也要和那姑娘来吧?两个人也是一样,脸上红红的,身上香香的,一瓶啤酒、两瓶汽水儿、两碗馄饨,低声细语,眉来眼去,扯臊!你眼红怎么着?他忽然想起那个鲁桂英来了,说不定早已嫁人啦。唉,当初鲁桂英说“算了”的时候,你怎么也就松了口呢?别人不明白,我们俩不都挺明白的吗?怎么就做不了自己的主呢?窝囊,真他妈窝囊透了。一直窝囊到今天!
李忠祥一脚把路上的一块石头子儿踢到一边,顺着陶然亭公园围墙外的便道,往回走着。
前面在修马路,红色的标志灯横在路中间。便道上,架起一口大锅,底下柴火熊熊。修路的小工人们大概在等着锅里的沥青化开,在柴火旁扎成一堆,吆三喝四地喊叫着:“迎头!把‘车’迎头!”“哪儿呀,撤‘马’!得撤‘马’!”——他们在下棋。
李忠祥对这不感兴趣。从旁边走过的时候,他很随便地瞄了这伙人一眼。可看这一眼不要紧,差点儿没撞在那口沥青锅上——他看见了,贺鑫贺老师也围在人堆儿外边看棋哪!
贺鑫也看见他了,扶了扶眼镜,嘴唇动了动,却又没说什么,那神尴尬透了。
两个人慢吞吞地往回走着,好半天没话。
17.第四节 找乐(17)
“您这是去回来了,还是没去哪?”李忠祥忍不住了。
“哪儿?”
“哪儿?我们老哥儿俩每天陪您出来,让您去哪儿啊?”李忠祥使劲儿拢着心里的火。
贺鑫低头走了一会儿,又扶了扶眼镜,说:“不瞒您说,我……我有日子不去啦。”
“哦,合着,合着……”李忠祥憋了半天,想不出更文雅点儿的词儿了,“重了,您可别挂不住。合着我们老哥儿俩一片好心,全他妈扯淡啦……”
“唉,”贺鑫叹口气,又闷头闷脑地走了一段,“我开始去了两天,可后来没心思啦。明说了吧,单位里把我的课题组长给我撤啦。说我道德品质有问题。我还干什么呀我……”
“您说实话,是不是真的跟别的女人瞎着来的?”李忠祥是很信任“单位”的。
“我要是有那事儿,我跑这儿看下棋干吗呀!”
“那您就不会说清楚:不是您不要那娘儿们了,是那娘儿们跟您胡搅蛮缠,您熬不住了……”
“我说了。可我……我告诉您,不是您讲什么,人家就信什么,也不是您讲什么,人家就全能理解。我是陈世美,她是秦香莲,那倒好理解。那戏唱了大概有上百年啦!”
李忠祥不说话了。这位贺老师说的倒是实。就说他自己这一辈子,能让人理解多少呢?在剧院门口穷张罗,那点子得意、美气,谁理解呢?在女澡堂子的楼下动了点凡心,除了鲁桂英,谁理解了?就是你的亲生儿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他知道你每天晚上去喊两嗓儿的乐和吗?
两个人悄没声儿地朝前走着。天不冷,却有点儿风,尘土、纸屑沿着马路牙子卷过去,窸窸窣窣地响。
快走到院门口的时候,李忠祥说:“贺老师,甭管怎么说,也就只有一个法儿啦。想开点儿,等着。现在的好多事儿,不是讲究赶个‘点儿’吗?您看咱们对门儿,赫家的二臭,骑摩托车,一下让人罚了二十多块,赶‘点儿’上啦!可我们德志呢,自行车上没铃儿,劝他去买,他说:‘不买。熬过这个月就没事儿啦。’果不其然,上个月出门儿,净穿小胡同了,过了‘交通安全月’,可不没事儿啦!您这事儿,也赶‘点儿’上啦,等到什么时候,赶上轮到咱们老爷们儿说说理的‘点儿’,大伙儿也就明白您啦,您呢,又能写您的书去啦……”
李忠祥说的话,有时也胡说,是不必当真的。所以读者诸君也大可不必就上面一派胡跟他论是非。反正他的一片好心贺老师是理解了,当下点点头,苦笑一下,开开院门儿回屋去了。
李忠祥回到屋,儿子还没有回来。他坐在椅子上,一眼瞥见了床底下撂的五瓶“北京大曲”。往天,一瞥见它们,心中不免自得。有老朋友来了,提起儿子,还忍不住指给人家看。可今儿也不知怎么了,一股无名火儿拱起来啦。哦,你小子,敢是把我当菩萨供着哪,几瓶“北京大曲”,几条“恒大”,就把我给“供”顺溜了?我是你爸爸!……像贺老师那样窝囊吧,有可原,谁让他让人管着呢。我可受不了。爸爸治治儿子,还有点儿富余呢!他想好了,等儿子回来,开口就让他把他的酒、他的烟“请”走。我他妈不是泥菩萨,这玩意儿我不要。我就要去豌豆街唱两口儿。跟你那娘儿们明说去吧,唱两口儿,不丢人。民国二十年,北平市的市长周大文,还在西柳树井的“第一舞台”彩唱了一出《汾河湾》呢!……你爸爸没溜过冰,也没和姑娘家去喝过啤酒,去吃馄饨,老了老了,不兴我去唱两口儿?门儿也没有哇!
…………
快十一点的时候,儿子回来了。
什么话也没有了。
“爸,您今儿……没出去?”儿子带回来一只烧鸡,看来是特意为他买的。
“唔。”
“爸,您要是闷了,就打开电视看看。我想好了,再过几个月,咱们买台彩色的。”儿子好像要想尽办法弥补爸爸的缺憾。
唉,李忠祥还能火吗?这样的儿子上哪儿去找!再说了,那个戏,不唱就没命了?
18.第四节 找乐(18)
“爸,要不您养只‘百灵’吧,我给您淘换去,跟对门儿赫大爷那只压压口,叫起来可好听了。***”
“……”李忠祥闷头儿抽烟。
“爸,要不,给您……给您弄几条热带鱼来?……”
“……”李忠祥还是不说话。
“爸,要不……”
“我要钓鱼!”李忠祥截断了儿子的话头儿,高声吼起来,“去!给老爷子买两根海竿儿来!得一百块钱!别心疼!”
第七
“找乐子”,是北京人的俗话,也是北京人的“雅好”。北京人爱找乐子,善找乐子。这乐子也实在好找得很。养只靛颏儿,是个乐子;放放风筝,是个乐子;一碗酒加一头蒜,也是个“乐子”。即便讲到死吧,人家不说“死”,喜欢说“听蛐蛐儿叫去啦!”好像还能找出点儿乐儿来呢。
这,我已经说过了。
所以,每天傍晚,从辘轳把儿胡同10号院儿里还是走出他们三个人:李忠祥、乔万有、贺老师。至于他们这回该上哪儿了,除了唱戏以外,他们还会找到什么乐子?以北京九城之大,以北京人之爱找乐子,善找乐子,这是不必担心的。
不过,他们肯定没有去钓鱼,虽然德志的海竿儿早就买来了。
1.第五节 鬈毛(1)
一
这个小妞儿骑着一辆橘红色的小轱辘自行车,飞快地从我的右边超过去,连个手势也不打,猛地向左一拐,后轱辘一下子横在我的车前。***我可没料到这一手,慌忙把车把往左一闪,“咣——”前轱辘狠狠地撞在马路当中的隔离墩儿上。这一下撞得够狠,我都觉出后轱辘掀了一下,大概跟他娘的马失前蹄的感觉差不多。幸亏我还算利索,稳稳站到了地上。( 放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064/ )
11.第四节 找乐(11)
第五
您可别以为咱们的李忠祥就知道大包大揽,就知道把人往他那个“戏班子”里拽。那可就错了。大包大揽,那得看是谁。
自从李忠祥那次“食”以后,老哥们儿更拿他开心了。
“李老板,您看看您那条辘轳把儿胡同还有老哥们儿没有,一块儿‘解’来算啦,省得一趟一趟瞎耽误工夫。”
“忠祥,你们胡同29号门前那对石狮子,我看这两天可不那么顺气儿啦,要不,你给领来唱两口?”
李忠祥知道他们并无恶意,有时回敬两句,有时一笑了之。不过,转念一想,也觉得确实难怪他们开这种玩笑。掰扯着手指头算吧,辘轳把儿胡同的老头儿们,除了去给待业青年自办的旅社当“顾问”的,去给人家看材料场,挣“补差”的,除了动弹不了的,剩下的呢,好嘛,全让这儿包圆儿了。哦,还有一个韩德来,来过两次,唱得不错,可借着反“精神污染”,他又扯天扯地地吓唬大伙儿,大伙儿连损带挖苦,反倒把“精神污染”的帽子给他戴上了。从此再也没影儿了。辘轳把儿胡同再来唱戏的,说不定是得轮到那一对石狮子啦。
可这天晚上,和他同一个院儿,住对门儿的贺鑫来了。这他可万万没有想到。
您说怎么就这么“寸”——正唱《秦香莲》哪,他来了。穿着那身蓝的确良咔叽的中山装,架着那副黑边秀琅眼镜,戴着那顶棕色的前进帽。他沉着脸,跟谁也没打招呼,坐在那儿,悄没声儿地听戏。人多,李忠祥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进来的。
“好嘛,我们10号院儿的老爷们儿全跑这儿聚齐儿啦!”李忠祥给乔万有递了个眼色,又瞟了瞟贺鑫,心里暗暗笑了。心里这么说,可马上又觉得纳闷儿起来。他知道,这地方是不该贺鑫来的,你要是满脸褶子,一把胡子了嘛,那还差不多,你四十来岁,正当年,又是知书达理之人,你跑到我们这儿混个什么劲儿!
贺鑫在辘轳把儿胡同的百姓们眼里可够唬人的。就是李忠祥,和他住在一个院儿,也有二十来年了吧。一年前,当贺鑫的老婆李玉芳美不滋儿地告诉他:贺鑫写了一本书,砖头那么厚,得了四千多块钱稿费的时候,也吓了他一大跳呢。李忠祥倒是知道他过去能耐不小,清华大学毕业的,后来当了“右派”,到一个厂子里当技术员了,经人介绍认识了李玉芳,也没正经办什么喜事儿,搬过来,就算是结婚了。这二十来年里,这位贺鑫不显山,不露水,看着也没啥新鲜的啊。白天,去街道厂子里上班。下了班呢,捅捅炉子,哄哄孩子。那会儿,水龙头在大街上,要不,他就去挑挑水。他那“砖头厚”的书,是从胳肢窝儿底下变出来的不成?甭管怎么说,这是实打实凿的!这从李玉芳不再糊纸盒子也能看出来啦。那些日子,贺家的事,你就是不想听,李玉芳也会跑来告诉你。院门口停过几次小卧车。李玉芳说,那是接贺鑫去讲学的。贺鑫不上班了。李玉芳说,他调回大学了,不用“坐班儿”了。再往后,李玉芳终于把那“砖头厚”的书拿出来了。上面真真儿的印着贺鑫的大名,再翻开里面,好家伙,图啦,表啦,洋文啦,看着都眼晕!
不过,没多少日子,李玉芳不美了,两口子闹腾起来啦——打离婚!都住在一个院儿,一西一东,整天脸儿对脸儿似的,李忠祥当然知道。可谁的理多,谁的理亏,他就不知道了。在李忠祥看来,李玉芳那娘儿们也要不得。甭说夏天里,一个才四十来岁的娘儿们,穿着汗背心儿在院子里晃,那两只**像两片鞋板儿,在里面逛荡,他已经觉得好不受看了。你再听她和她爷们儿吵架的那个泼,那个野,那个村,这娘儿们就不是善主儿。可李忠祥又想,李玉芳再不善,古人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贺鑫混壮了,要打离婚,换老婆,也不是好鸟儿。这不是陈世美,也是王魁呀!再想想两口子的那个女儿圆圆,李忠祥的气儿更不打一处来了。不看糟糠之妻的面儿上,也得心疼孩子呀,成心让孩子没爹,更不地道啦!你来这儿解闷儿来了?也好也好,趁这工夫让你也长长记性,让你知道咱们虽然不像你,“砖头厚”的书写着,几千块钱拿着,小卧车坐着,人五人六的,却也知廉耻、明大义、守伦常,所谓人穷志不穷!等包公铡了陈世美,咱们扮个王中,来一折《义责王魁》让你听听吧……
12.第四节 找乐(12)
嗨,人哪,谁也保不齐有犯糊涂的时候。就说咱们的李忠祥吧,按说这一辈子是认准了这么个理儿的:得把人往好里想,往理上想,不能糟毁人。可这一回倒犯晕啦。只想起王魁休妻的无理,忘了朱买臣休妻的有理了。《秦香莲》一折唱罢,他站起来了,真的反串了一段《义责王魁》:
……千万语劝不醒,
一旦富贵失掉了魂。
高官厚禄把良心昧,
千秋万世你留骂名……
颇有麒派韵味,苍劲厚重。李忠祥唱得动动容,也不知是因为真唱得好,还是因为有人也知根知底儿,故意恶心贺鑫,这两嗓子,居然招来了喊“好”声呢。
十点半钟的时候,唱戏的人散了,三三两两,各归其家。天上纷纷扬扬下起雪来。李忠祥和乔万有一道,在辘轳把儿胡同里走着。那个贺鑫呢,走在他们的前面,孤零零的一个人,也怪可怜的。要是在往天,李忠祥会余兴不尽,哼一段,聊几句,乔万有呢,跟着哼哼哈哈。可今儿个,李忠祥忽然觉得别扭。都住在一个院儿里,都去唱戏听戏,干吗要分了两下子走?再往下想,心里更不是滋味儿。他知道就是那段《义责王魁》闹的。这干吗呢?他不好,有法院处置,有他们单位找他算账。人家说不定心里挺难受,正想来解解闷儿哪,我干吗还要挤对他,糟毁他?……贺鑫先走到了,在前面开了街门儿,却不走,扶着街门,等他们过来。“劳驾劳驾。”乔万有说。“别客气。”贺鑫把他们让进去,关上了街门。李忠祥虽然一没,心里却更难受了。
第二天,贺鑫又去了。这天当然不会唱《秦香莲》,也不会唱《义责王魁》了。不过,他还是沉着脸,一不,听了一晚上。散场的时候,李忠祥有意快快当当地收拾了,三个人总算走到了一块儿。
“贺老师也喜欢唱两口儿?”李忠祥还为昨儿的事难受,想找点话儿套套近乎。
“不不,不会唱。”
“爱听?”
“呃……凑合吧。”
还说点儿什么?没话啦。
不过,从这以后,每天傍晚,吃过晚饭,只要李忠祥和乔万有一出屋,贺鑫也就出来了。三个人一道往文化站走。晚上十点来钟,又一道回来。可他还是没多少话,问一句,答一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看那模样儿不是去听戏,像是去受罪。
渐渐的,李忠祥看出来了,这个贺老师呀,整个儿一个外行!还问他会不会唱两嗓儿呢,瞎掰!他连“听”也不是“凑合”,他根本听不懂!
那天晚上,大伙儿决定来一段《苏三起解》。崇公道自然是李忠祥的,这是长华的拿手儿嘛。苏三呢,由赫老头儿来扮。赫老头儿的嗓子吊了些日子,虽说比梅老板比不了,倒也不至于荒腔走板儿了。苏三唱完“低头离了洪洞县”那段“西皮流水”,和崇公道三说两说,崇公道便起恻隐之心,得替她向幕后问“有往南京去的没有”了。当然啦,得随便找个人答一声:“往南京去的前三天就走了。”崇公道又要问了:“如今哪?”这个人还要答一句:“就剩上口外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啦!”这不是但凡听过点儿戏的人都会说的吗?李忠祥看贺老师老在那儿闷坐,挺不落忍,又想起他第一天来时自己“义责王魁”的事来,所以,临开始前招呼他:“贺老师,一会儿替我应那么一嗓子,怎么样?”贺鑫慌忙站起来说:“我……我不会。”李忠祥说:“嗨,老听戏的了,帮个忙儿吧。等我问‘有往南京去的没有’,你就应一句就成啦!”他到底要人家“应一句”什么,也没说出来。当然了,这还须说吗?这下可好,苏三起了解,想她的“三郎”了。崇公道帮助问道:“有往南京去的没有?”这位贺老师倒是尽职尽责的,大概竖起耳朵就等着这一问哪。崇公道话音没落,他“噌”地站起来:“有!”金口一开,大伙儿全乐啦。
…………
闹的这个笑话,丝毫也没有影响贺老师去听戏的积极性。他还是每天傍晚和李忠祥们一道出门,散场时一道回来。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不语,蔫头耷脑。这可让李忠祥心里犯嘀咕了:听嘛,听不懂。唱嘛,更不摸门儿。学吧,看那样子,他又不想学。他去干点儿什么不好?哪怕再去写一本“砖头厚”的书呢。
13.第四节 找乐(13)
“贺老师,有句话不知该问不该问。***”
一天晚上,三个人一块儿回院儿的时候,李忠祥终于忍不住了。
“什么事?”
“我可不是轰您,可不是反对您去听戏。”顿了顿,李忠祥指了指他的万有老弟,说,“我们,都是行将就‘火’之人,又是‘下九流’出身。每天晚上唱两口儿,寻个乐子嘛,有可原。可您……您说,您老跟我们一块儿哄什么呢?……再说了,您要是个戏迷呢,我倒也明白了。可您……您能耐大,我知道。可您要是演戏呢,怕是扮个‘来人有’,也不够格儿啊……”
“来人有”,就是龙套。老爷喊:“来人!”家院应一句:“有。”此即“来人有”。
贺鑫苦笑了一下,没声儿。
乔万有说:“说实话,我们都是顶没出息的主儿。我们要不是知道您能写书,也不心疼您。您干吗要把自己糟毁了?”
乔老头儿这话不说则罢,一说,贺鑫几乎要落下泪来。
说实话,他会三国外语。他研究的是计算机软件,现在,正是该着他大干一番的时候。他打算写的,也不止是一两本书。可现在,他哪还有这心思啊!李玉芳没有多少文化,只看得见鼻子尖下这一点点,脾气暴得冒烟儿。甭说现在了,就是他贺鑫落魄的时候,也常常回忆起被打成“右派”以前交的那位女朋友,这不是人之常吗?要说他见了那些文雅、漂亮的女人不动心,那也是瞎话。可他从来也没生过外心,李玉芳再不好,在他当“右派”时敢跟他敢爱他,为他生了圆圆,操持了家务,凭这一点,混得再好,也不能忘了。所以,他一直想的是,日子过好了,和玉芳好好商量安排生活,安排工作,安排学习,他们之间的距离,不也是可以尽量缩小的吗?……他怎么能想得到,因为那封信,只因为那一封信,一切都乱套了,一切都断送了。
信,是他过去那位女朋友写来的。连他自己都闹不清为什么要把那封信留下来。是因为它给他带回来了挺多蛮有味道的回忆,还是因为她在信里讲了她现在家庭生活的苦闷,这使他也想起了自己的苦闷?甭管为了什么吧,得承认那封信让他动了心,所以他没舍得烧掉它,把它锁在了抽斗里。可是,他干了什么对不起玉芳的事了吗?没有。他既没有按信赴约,也没有回信。他是理智的,他甚至太理智了。他曾经犹豫了一下,是不是给玉芳看一看,可他没有这样做。她没有理解这件事的能力。他知道那结果必然是她杀上门去,把人家“破鞋”、“**”的骂个够,保不齐还会撒泼打滚儿。何必拿这封信去激怒她,又让她去伤害另一个“她”呢?他惟独没有想到的是,当这封信被李玉芳翻出来,攥在手里以后,他就是浑身是嘴也讲不清了。解释,澄清,誓,甚至承认了自己感上那一点点波澜的“卑鄙”。那管什么用?这下倒好,她不光自己要杀上门去骂街,还非要拉上他一块儿去不可:“你不是没外心吗?跟我去骂那**去呀!……不去?本来嘛,给你个胆子你也不敢去!姑奶奶可不怕。明说了吧,我得让那些骚娘儿们知道知道我的厉害。想把你从我这儿弄走?门儿也没有哇!”打这以后,凡有女人来家,不管是同事也好,学生也罢,一律得受这位夫人的脸子,再不就摔门。劝她?越劝越醋:“得罪了你的人了是吧?心疼了是吧?你心里还他妈有你老婆没有?……”完了呢,哭天抹泪儿,四邻不安。别说一个想一心一意干点儿事业的男人了,哪个丈夫也禁不住这么闹腾呀:“算啦算啦,要不,咱们离婚算啦!”他贺鑫自己也不知道这话是怎么说出来的了。他烦了。书,看不下去,工作,没心思,成果,出不来。他想一了百了。一辈子净为这件事折腾来折腾去,啥时算个头儿啊!没想到这更惹事啦,闹到了妇联,闹到了工作单位。甭说啦,一个是秦香莲,一个是陈世美,明摆着哪。
…………
“嗨,我跟您说这些管什么用!您也不一定能理解。”贺鑫苦笑了,摇摇头,点上一棵烟,默默地抽起来,又过了一会儿,他长叹了一口气,“您二老的心思我知道了。可您说,我上哪儿写书去?在家?那娘儿们闯进门,见纸就撕,见笔就撅:‘我让你写!我让你写!越写越当陈世美!还不如他妈一块儿吃糠咽菜哪!’……上单位?‘又去会相好的去啦?’您说,别说我没地方了,就是有地方,我还有写书的心思吗?说实话,跟您二位去听戏,算是她最通融的啦:‘跟着听听去吧,听听包公是怎么铡了陈世美的!没良心的都是这下场!’不信您二位明儿留心着,我一出门儿,她肯定在窗户边儿上戳着哪,要不是和您二位一块儿出去,看她不追出来,跟我打一架才怪!……”
14.第四节 找乐(14)
李忠祥和乔万有一边听,一边叹气。贺老师说完了,三个人鸦默雀静地戳在路灯底下。李忠祥想起这位贺老师如此学问高深之人,每天杂坐行将就“火”的老头儿们中间,硬着头皮听那听不懂的《苏三起解》,心中升起几分凄然。再想起自己在贺老师初来时的无礼,更是后悔不迭了:“贺老师,老夫有所不知。那天唱《义责王魁》,不该,不该呀……”
“什么《义责王魁》?”
“就是您去的第一天,我唱的那段儿。”
“那不挺好听的吗?”贺老师迷迷瞪瞪地看着他。
李忠祥叹了一口气,心里更酸酸的了——他从一开始就没听懂,也罢。
他们又鸦默雀静地待了好一会儿。
“贺老师,”李忠祥忽然说话了,“我是个粗人,抬棺材的出身,说话没个尺寸,请您给包涵着。我这个人哪,就盼着热闹。特别是有点儿愁有点儿闷儿的人,我都想给人兜着。我这脾性,想来您也听过一耳朵?可我寻思着,您这愁,您这闷,可不是我能兜着的啦……”
“不不不,”贺鑫忙说,“每天跟着您二位,我还是挺开心的。”
“别价,您可不能在我们这儿开心了。您要是在我们这儿开心了,我们可就对不起公家了。”李忠祥把胳膊架起来了,“明说了吧,我这儿不能留您。我这儿不是您欢实的地方。我得轰您走。您别怨我不顾街里街坊的面子、义。您在我这儿就毁啦……我,万有,说真的,太没能耐啦,遍体生牙,满街里去替您说明白,说您不是陈世美,您也用不着。您是豁达之人不是?去替您把那娘们儿揍一顿,让她长长记性儿,知道知道她爷们儿是多么通达理的人?也犯法。打坏了,您赔了心疼还得搭上药钱不是?!我就琢磨个办法算啦——每天她不是在窗户里盯住了您吗?就让她盯着去。您还是和我们一块儿出院儿。出了胡同,我们走我们的,您哪,走您的,咱们各得其所。我们也相信您不会去会相好的去。您哪,好好儿的,找个地界儿,再给咱们国家写本‘砖头厚’的书,行不?……”
这回,该轮到贺老师心里酸啦。
就这么着,李忠祥和乔万有在每天晚上去找乐子的同时,又添了个乐子:护送他们的骄傲——贺老师,出胡同,让他去他们大学的图书馆里,去写他那“砖头厚”的书。
第六
每天傍晚,六点半钟,“虾头儿”汤和顺就拎着那串钥匙,打开文化站的大门。然后,他要么到隔壁王山家下棋,要么就到阅览室里剪报去了。踩着他的脚后跟儿来到的,一定是一摇一晃的李忠祥,旁边跟着乔万有,拎着的那把破二胡,宝贝似的装在蓝斜纹布做的套子里。两位老头儿进了门儿,沏茶打水码条凳,一通儿忙活。陆陆续续,人马凑齐,锣鼓铙钹一响,精神振奋。尤其是那些有点儿愁事的,儿子不孝顺啦,老伴儿啰嗦啦,去他娘的吧,此间乐不思蜀!
人是很容易知足的,像李忠祥这样的,就更加知足了。古人说,知足者常乐。李忠祥又加了一句:常乐者知足。两头儿全让他给占了。回到家里,儿子孝顺,床底下老戳着五瓶“北京大曲”,喝完了一瓶,儿子立马给补上一瓶。拉开抽斗儿,里头老撂着一条“恒大”,抽到还剩下一半的时候,儿子又给补上了一条。这不得知足常乐吗?每天傍晚和万有老弟、贺老师结伴出院儿,到胡同口各奔东西。他和万有一方面得丝竹之乐,一方面得助人之乐,这不常乐知足吗?所以,李忠祥那脸膛子喝得更红了,“外八字”一颠一晃更神气了,神吹海聊得更没边儿了。当然啦,每每看到有年龄相近的老哥儿几个在那儿蹲墙根儿,闷坐闷抽,心中还是难免有“遗珠之憾”,可甭说的誓在管着他,就是文化站那地盘儿,也管着他哪。再转念一想,也明白了自己的可笑。天底下的道儿多着哪,提个笼、架个鸟、下个棋、品个茶、练个功、耍个拳、遛个弯儿,各得其乐,你操的哪门子心?!
李忠祥替别人操的心的确是太多了,可他自己大概从来也没想到过,他也未必能“常乐”的。
15.第四节 找乐(15)
春节前的一个傍晚,戏迷、票友们还是和往天一样,哼着唱着、摇着晃着到文化站来了。***大门倒是敞开的,可水没打,茶没沏,条凳零零乱乱地撂着。李忠祥没来,乔万有也没来。老伙计们未免有些纳闷儿,随后心里越觉着不是滋味儿了。过去,在老哥们儿里有一位唱铜锤花脸的,不到七十岁,黄钟大吕的嗓音,厚实、透亮,有金少山的味儿。昨儿个还唱得好好的哪,今儿个没来,一打听,脑溢血,撂挑子啦。打那以后,老哥们儿中间有谁没来,大伙儿谁也不问了。
一会儿,乔万有来了,大伙儿的心里总算踏实了一点儿。
“万有,忠祥呢?”有人终于忍不住了。不过,提起李忠祥,平日里大伙儿全玩笑着叫他“总教习”或者“新长华”,今儿不那么叫了。
乔万有把二胡架在腿上,吱吱呜呜地调弦儿,待了老半天,慢吞吞地说:“今儿他不合适。不来啦。”
“怎么个不合适?”
“嗨,头疼脑热的呗。”
乔万有不愿说出真,怕丢了忠祥大哥的面子。
其实,刚才和往天一样,他们高声大嗓地叫上贺老师,一块儿从院子里出来了。可在胡同口和贺老师分手以后,李忠祥耷拉下眼皮,没精打采地说:“伙计,今儿您一人儿去吧。我不去啦。”
乔万有好生奇怪。这位忠祥大哥还从来没有落空的时候,今天是怎么了?
“我今儿……不合适。”
乔万有慌了:“那您跟着出来干吗?还不快回家躺着去!”
李忠祥摇摇头,苦笑着,磨蹭了半天,说:“实话告诉您吧,刚才吃饭那会儿,德志回来了。他不让我去啦。”
“为什么?”
“他说,干点儿什么不好?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干什么不比去那儿号强!让人家笑话……”
“他……他也这么爱管闲事儿?”
“我不早跟您说了?人家搞对象啦。那女的就住豌豆街,好像就是穿着紫格呢子外套,时不时来文化站探探头儿的那姑娘。大概是那女的跟他说起什么来啦。嗐,也难怪,在姑娘小伙儿们眼里,咱们可不都是老疯魔?!我寻思着,德志是怕人家知道,这群老疯魔里挑头儿的是他爸,嫌寒碜啦!”
“唉,还没娶媳妇呢,就忘了爹啦!你偏去!她嫌你,别过门儿啊!”
李忠祥一笑。他说儿子也够可怜的了,二十五岁才插队回城,又得了肺结核,工作、对象全耽误了。这两年读了些日子“大生缝纫学校”,学了点儿手艺。白天,到农贸市场代人裁剪,要是夏天的晚上,路灯底下还得干。总算找了个不赖的饭辙,撑起了这个家。细想吧,儿子哪儿没孝顺到咱呀?好烟好酒伺候着。三十岁才搞了这么个对象,好声好气儿地让爸爸别去唱了,还没敢把对象的事儿说出口。人哪,得将心比心,就算是您儿子吧,也得想想他的难处不是?
“行啦行啦,您就快去吧。要不,老哥儿几个非以为我是听喇喇蛄叫唤去啦!”
李忠祥摆摆手,把乔万有轰走了。
因为李忠祥的缺席,戏迷、票友们好像都觉得挺扫兴。本来,街道办事处说好的,春节时,老哥儿几个要凑一台清唱。李忠祥不来,连个张罗的人也找不出来了。这帮老头儿们哪里知道,他们的“总教习”并没有在家躺着——他掉了魂儿似的,在辘轳把儿胡同口上站着哪。
站在这儿,能把文化站里吹的、拉的、弹的、唱的,听得真真儿的。他们在唱《锁五龙》。一听就知道扮单雄信的是金老头儿,自称和金少山沾点儿亲的那位。唱得有几句像金少山,又有几句像裘盛戎:
……一口怒气冲天外,
大骂唐童小奴才。
胞兄被你父箭射怀,
兵洛阳为何来!
今生不能食尔的肉,
你坐江山爷再来……
唉,可这段“快板”唱得可栽透啦!气口也不匀,吐字也不清,像含个热茄子。裘盛戎是这么唱的吗?那气口,那板头,匀溜、稳当,一丝不乱!……李忠祥真想进去挖鼻子捣眼地数落他两句,就凭这,还和人家金少山攀亲哪,一边待会儿去吧!
16.第四节 找乐(16)
越听,咱们这位李忠祥也就越显得可怜啦。远远的,听得心痒技痒,恨不能立马过去示范一番——尽管平常在他示范完了以后,伙计们常常给他个“大窝脖儿”:“瞎掰,还不如我这两下子哪!”说不定他那“两下子”也确实有限,可现在不让他来那“两下子”,就像把一个人四马攒蹄儿捆在那儿,真是太受罪啦。
李忠祥正在胡同口转磨,忽然看见儿子德志和一个姑娘从豌豆街里出来了。没错儿,就是那个姑娘,穿一身紫格呢子外套,家住文化站边上。这俩人儿是搞着对象哪。儿子今儿穿得也够“派”的,天蓝色的羽绒服,尖皮鞋。唉,儿子,别看你跟你爸面前老实得猫儿似的,敢到这个时候,也和别的小伙儿一样,不害臊,大街上就敢伸手搂着人家姑娘家的腰!
儿子和姑娘向西边走了,一人提一个草编的袋子,口上露出了亮锃锃的冰刀。看来,是一块儿上陶然亭滑冰去了。
李忠祥忽然挺高兴。昨晚上他跟老哥儿几个说好的,今儿他得来一段《连升店》。再说了,春节演的那台清唱,还没个着落哪,趁这工夫,进去得啦!可他犹豫了一下,反倒随着儿子走去的方向,奔陶然亭去了——他得看看他们几点散场。
说实话,李忠祥活了这么大岁数,他见过孩子们在护城河上溜冰,见过什刹海在冬天里凿冰,往冰窖里拉冰,可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年轻的男女,穿得漂亮、利索,身轻如燕,在镜儿似的冰场上转呀转呀。音乐声儿挺有点儿洋味儿,可是不浪,轻轻的,挺好听。姑娘们脸上都红扑扑的,很多人被小伙子牵着,笑得挺脆,挺甜。转呀,转呀,两条腿那么灵巧,倒来倒去,像箭一样蹿过来,又像箭一样蹿出去……李忠祥看呆了,有点儿晕乎。他已经忘了打听散冰的时间了。唉,自己年轻那时候,有这地界儿吗?兴许有。可那会儿自己是抬棺材、抬花轿的命。自己这一辈子,从来也没像他们这么欢实过一次呀!想着想着,他又恨起儿子来了。兔崽子,这一辈子,你且能欢实哪,可你爸唱那两口,真真儿的是骆驼上车的乐子啦……
从陶然亭出来,他觉得有点儿饿了。晚饭时,因为儿子的话,胸口堵得慌,只喝了两口酒。公园门口有一家新开张的夜宵店,人们进进出出的,挺热闹。咱也进去吧,来碗馄饨。
夜宵店里坐着的,是一对对从冰场出来的男女。座位底下放着他们装冰鞋的提包、草袋。不少姑娘们戴着红的蓝的绒线小帽儿,身上散着香水的气味儿。他们在喝汽水儿,喝啤酒,一对儿一对儿,低声细语,好像在这馄饨铺里也可以谈恋爱似的。李忠祥一推开门,浑身顿时不自在起来。虽然谁也没有留意他,他却觉得自己和这些人那么不搭调。他松开门,退回去,走下台阶。儿子一会儿也要和那姑娘来吧?两个人也是一样,脸上红红的,身上香香的,一瓶啤酒、两瓶汽水儿、两碗馄饨,低声细语,眉来眼去,扯臊!你眼红怎么着?他忽然想起那个鲁桂英来了,说不定早已嫁人啦。唉,当初鲁桂英说“算了”的时候,你怎么也就松了口呢?别人不明白,我们俩不都挺明白的吗?怎么就做不了自己的主呢?窝囊,真他妈窝囊透了。一直窝囊到今天!
李忠祥一脚把路上的一块石头子儿踢到一边,顺着陶然亭公园围墙外的便道,往回走着。
前面在修马路,红色的标志灯横在路中间。便道上,架起一口大锅,底下柴火熊熊。修路的小工人们大概在等着锅里的沥青化开,在柴火旁扎成一堆,吆三喝四地喊叫着:“迎头!把‘车’迎头!”“哪儿呀,撤‘马’!得撤‘马’!”——他们在下棋。
李忠祥对这不感兴趣。从旁边走过的时候,他很随便地瞄了这伙人一眼。可看这一眼不要紧,差点儿没撞在那口沥青锅上——他看见了,贺鑫贺老师也围在人堆儿外边看棋哪!
贺鑫也看见他了,扶了扶眼镜,嘴唇动了动,却又没说什么,那神尴尬透了。
两个人慢吞吞地往回走着,好半天没话。
17.第四节 找乐(17)
“您这是去回来了,还是没去哪?”李忠祥忍不住了。
“哪儿?”
“哪儿?我们老哥儿俩每天陪您出来,让您去哪儿啊?”李忠祥使劲儿拢着心里的火。
贺鑫低头走了一会儿,又扶了扶眼镜,说:“不瞒您说,我……我有日子不去啦。”
“哦,合着,合着……”李忠祥憋了半天,想不出更文雅点儿的词儿了,“重了,您可别挂不住。合着我们老哥儿俩一片好心,全他妈扯淡啦……”
“唉,”贺鑫叹口气,又闷头闷脑地走了一段,“我开始去了两天,可后来没心思啦。明说了吧,单位里把我的课题组长给我撤啦。说我道德品质有问题。我还干什么呀我……”
“您说实话,是不是真的跟别的女人瞎着来的?”李忠祥是很信任“单位”的。
“我要是有那事儿,我跑这儿看下棋干吗呀!”
“那您就不会说清楚:不是您不要那娘儿们了,是那娘儿们跟您胡搅蛮缠,您熬不住了……”
“我说了。可我……我告诉您,不是您讲什么,人家就信什么,也不是您讲什么,人家就全能理解。我是陈世美,她是秦香莲,那倒好理解。那戏唱了大概有上百年啦!”
李忠祥不说话了。这位贺老师说的倒是实。就说他自己这一辈子,能让人理解多少呢?在剧院门口穷张罗,那点子得意、美气,谁理解呢?在女澡堂子的楼下动了点凡心,除了鲁桂英,谁理解了?就是你的亲生儿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他知道你每天晚上去喊两嗓儿的乐和吗?
两个人悄没声儿地朝前走着。天不冷,却有点儿风,尘土、纸屑沿着马路牙子卷过去,窸窸窣窣地响。
快走到院门口的时候,李忠祥说:“贺老师,甭管怎么说,也就只有一个法儿啦。想开点儿,等着。现在的好多事儿,不是讲究赶个‘点儿’吗?您看咱们对门儿,赫家的二臭,骑摩托车,一下让人罚了二十多块,赶‘点儿’上啦!可我们德志呢,自行车上没铃儿,劝他去买,他说:‘不买。熬过这个月就没事儿啦。’果不其然,上个月出门儿,净穿小胡同了,过了‘交通安全月’,可不没事儿啦!您这事儿,也赶‘点儿’上啦,等到什么时候,赶上轮到咱们老爷们儿说说理的‘点儿’,大伙儿也就明白您啦,您呢,又能写您的书去啦……”
李忠祥说的话,有时也胡说,是不必当真的。所以读者诸君也大可不必就上面一派胡跟他论是非。反正他的一片好心贺老师是理解了,当下点点头,苦笑一下,开开院门儿回屋去了。
李忠祥回到屋,儿子还没有回来。他坐在椅子上,一眼瞥见了床底下撂的五瓶“北京大曲”。往天,一瞥见它们,心中不免自得。有老朋友来了,提起儿子,还忍不住指给人家看。可今儿也不知怎么了,一股无名火儿拱起来啦。哦,你小子,敢是把我当菩萨供着哪,几瓶“北京大曲”,几条“恒大”,就把我给“供”顺溜了?我是你爸爸!……像贺老师那样窝囊吧,有可原,谁让他让人管着呢。我可受不了。爸爸治治儿子,还有点儿富余呢!他想好了,等儿子回来,开口就让他把他的酒、他的烟“请”走。我他妈不是泥菩萨,这玩意儿我不要。我就要去豌豆街唱两口儿。跟你那娘儿们明说去吧,唱两口儿,不丢人。民国二十年,北平市的市长周大文,还在西柳树井的“第一舞台”彩唱了一出《汾河湾》呢!……你爸爸没溜过冰,也没和姑娘家去喝过啤酒,去吃馄饨,老了老了,不兴我去唱两口儿?门儿也没有哇!
…………
快十一点的时候,儿子回来了。
什么话也没有了。
“爸,您今儿……没出去?”儿子带回来一只烧鸡,看来是特意为他买的。
“唔。”
“爸,您要是闷了,就打开电视看看。我想好了,再过几个月,咱们买台彩色的。”儿子好像要想尽办法弥补爸爸的缺憾。
唉,李忠祥还能火吗?这样的儿子上哪儿去找!再说了,那个戏,不唱就没命了?
18.第四节 找乐(18)
“爸,要不您养只‘百灵’吧,我给您淘换去,跟对门儿赫大爷那只压压口,叫起来可好听了。***”
“……”李忠祥闷头儿抽烟。
“爸,要不,给您……给您弄几条热带鱼来?……”
“……”李忠祥还是不说话。
“爸,要不……”
“我要钓鱼!”李忠祥截断了儿子的话头儿,高声吼起来,“去!给老爷子买两根海竿儿来!得一百块钱!别心疼!”
第七
“找乐子”,是北京人的俗话,也是北京人的“雅好”。北京人爱找乐子,善找乐子。这乐子也实在好找得很。养只靛颏儿,是个乐子;放放风筝,是个乐子;一碗酒加一头蒜,也是个“乐子”。即便讲到死吧,人家不说“死”,喜欢说“听蛐蛐儿叫去啦!”好像还能找出点儿乐儿来呢。
这,我已经说过了。
所以,每天傍晚,从辘轳把儿胡同10号院儿里还是走出他们三个人:李忠祥、乔万有、贺老师。至于他们这回该上哪儿了,除了唱戏以外,他们还会找到什么乐子?以北京九城之大,以北京人之爱找乐子,善找乐子,这是不必担心的。
不过,他们肯定没有去钓鱼,虽然德志的海竿儿早就买来了。
1.第五节 鬈毛(1)
一
这个小妞儿骑着一辆橘红色的小轱辘自行车,飞快地从我的右边超过去,连个手势也不打,猛地向左一拐,后轱辘一下子横在我的车前。***我可没料到这一手,慌忙把车把往左一闪,“咣——”前轱辘狠狠地撞在马路当中的隔离墩儿上。这一下撞得够狠,我都觉出后轱辘掀了一下,大概跟他娘的马失前蹄的感觉差不多。幸亏我还算利索,稳稳站到了地上。( 放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