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阅读
“您往里请!”……以至于不少人误以为他是剧院的院长或是本剧的编导,这都是确实的。他觉得这有什么,他是江先生介绍来的,他是给江先生当“门脸儿”来了。所以,他和以前干他喜欢干的事儿一样,欢欢实实地忙活起来。可后来他现,不对啦,剧团里的人拿一种什么眼神儿看着他啊!小青年们拿他“开涮”,叫他“李导演”、“李院长”,这倒也罢了,就连江先生好像也嫌他站的不是地方了。每次演日,当他兴冲冲地换上那身中山装,到剧院门口准备张罗时,江先生总找个话茬儿把他从身边支开。让他去端花盆啦,去看看贵宾室安排得如何啦,一来二去的,他明白啦:穿着中山装,在门口握手、寒暄,那是高雅之人干的事,那不是自己欢实的地方!可他又有几分伤心,莫不是因为自己到那儿站着了,你们就该翻白眼珠儿,在话音儿里掺粉子味儿吗?人哪,得将心比心,替人设身处地。他喜欢剧院,他为它得意。他想起自己是剧院的人,就觉得挺提气。站的不是地方,你们就不能明说吗?别人不知道我,江先生您应该知道我的呀!
4.第四节 找乐(4)
知道你?你不能老找着机会把心窝子掏给别人吧?你就是真掏了,人家知道你了,又怎么样?
他四十岁出头才娶了个“二锅头”,没两年,老婆生下德志,得了产后风,死了。***老婆死了几年没续上,说老实话,谁能不动点儿凡人之念呢?更何况每天看着那些如花似玉的女演员。有一天他从楼下走过,听见二楼上水声哗哗,女人的笑声话声传来,他想起这是女浴室,女演员们刚下戏,在洗澡。他也不知道自己那是怎么了,走不动了,放慢了脚步,仰起脸儿,看着那扇打开的窗户,好像巴望着从那上面看出点儿什么来,其实什么也看不见。可这成毛病啦,每回路过那楼下,他都忍不住放慢了脚步,仰脖儿看两眼。没想到,不知被谁反映上去了。
大概因为他最服江先生,所以,还是江先生找他谈的话。说真的,江先生也知道那看不见什么,他要是一口咬定没看,这事便过去了。可他说:“我错啦。我是想看来着,可看不见。”他觉得这有什么,谁能没有点儿邪念?咱不再存这心思就是啦。唉,这回人家倒是知道你了,结果呢,整个儿屎盆子给你自己扣上了,反倒给人当笑料儿啦。那些漂漂亮亮的女演员们本来“李大叔”、“李师傅”的叫得甜着哪,脆着哪,这一下倒好,全撇嘴啦。小伙子们那话就更损了:“老李头儿,玻璃店里卖镜子啦!”……他们还都是识文断字之人,都是文雅高贵之人呢,他们要是真像人家柳下惠,坐怀不乱,倒也罢了。可他们有的人一边取笑他李忠祥,一边又“搞破鞋”,这不装孙子吗?
李忠祥蔫儿了,再也不像以前,今儿“萧长华”,明儿“杨宝森”了。从这以后,有人给他介绍过几个后老伴儿,如果是以前,很可能是一句话的事儿,“成”或者“不成”。可现在,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非把那事儿告诉人家不可,纯粹是为了考考人家似的。有几个就因此吹了。吹就吹吧,正好。找个娘们儿回家,天天当着你的面,假模假式的装孙子,谁受得了!
“文革”临开始那年,他和剧场卖票的鲁桂英好上了。那年他五十五岁了,鲁桂英五十岁,是个寡妇。别的心思没有,老了老了,找个伴儿,有个说话的人儿,也互相有个照应。两个人平常关系不错,可真把这事儿摊开的时候,李忠祥立刻说:“我得明告诉你,我在剧院里名声不好。有一档子事……”“别说啦别说啦,”鲁桂英打断了他,“八百年前的事儿啦,我知道。再说呢,都从那个岁数过来的,谁还能没点儿上不得台盘儿的心思!”
在这之前,因为鲁桂英有仨孩子,李忠祥还有点犹豫,可听了这句话,心里一热,齐啦!这么多年,没人跟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好像人人都是正人君子,就他是他妈小人!其实,躺被窝儿里摸着自己的心窝子想想,真的就没有一点儿上不得台盘儿的心思?……咳,还生这份儿气干什么?这不有一个鲁桂英吗?真能找着这么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当老伴儿,也就不错啦。可是,他和鲁桂英的事到底还是没成。鲁桂英的婆家挑着孙子孙女跟他们的妈妈闹,自然少不了关于他的很难听的话。桂英怕伤他,只是说,孩子们都长大了,也快熬出来了,就算啦。其实,真正原因他已经从别处听到了。
李忠祥老了。“文革”结束那年,已经六十五了,他该退休了。可临到眼前,他又有点儿舍不得了,特别是舍不得那出写杠夫的戏。那是剧院的保留剧目。一听人提起这出戏,他就心动。虽然他再也不会鲜衣华服,凑到江先生身边,在剧院门口迎宾了,也绝不会再提一句民国二十四年江先生如何在野茶馆找他聊天的事。剧院伤了他的心。可如果不是因为后来他又忍不住干了一次蠢事,又伤了一次心的话,他还想在剧院多待几年,多看几遍那出戏哪。
“文革”中,他是“救”了江先生一命的,江先生不知道就是了。那时候江先生挨整,报纸上点名,广播里批判,看来是要不得了。有一天他路过康乐酒家(那会儿改名儿了),在大玻璃窗外看见江先生一人在里面闷头闷脑地喝酒,桌上摆了好几样菜。他心说不好,跑回剧院,偷偷写了个字条,大意是说:我们爱您的戏,您想开点儿。扫盲班的文化,多了,他也不会写了。名字他可没敢落上,只好写“革命群众”。写完了,回到饭馆门口,托一个进门的人捎进去了。“文革”后,江先生又上台了,在重排《杠夫》的动员大会上说,因为一个观众的那么一张条子,使他决定活下来了,他说得老泪直流。散会以后,李忠祥特意和江先生握了握手。当然,他是不会说出那字条的根梢的。又过了些日子,《杠夫》重演了。那天,他忍不住从箱底里找出那身中山装,穿着上剧院了。他早就学会了该往哪儿站啦。他还可能和江院长站一块儿欢实去吗?可江先生啊,他见到了他,打量了他一眼,立刻说:“李大爷,后台那儿缺人。您到后台去照应照应好不?”……
5.第四节 找乐(5)
唉,他要退休了。***这回,他是一定要求退休了。
现在,他家的墙上,还端端正正地挂着那张红底烫金的“光荣退休”证书。他还记得剧院为他召开的“欢送大会”,还记得江先生如何用自己坐的那辆“上海”卧车,把他送回了辘轳把儿胡同10号。江先生和剧院的其他领导到他的小屋里坐下的时候,他觉得湿漉漉的泪水顺着脸上的褶子沟流下来了,流到了嘴角上,咸津津的。他不好意思,赶紧给擦了。他开始后悔了。人哪,怎么禁不起一点儿委屈呢?解放前,拉洋车、抬棺材,多少委屈你都得受!可现在,他觉得自己是太金贵了,好日子催的!饱暖生闲事!江先生忙啊,能什么都照应得那么周到吗?能整天琢磨着怎么对你的心思吗?再说了,你站在不该你欢实的地方瞎欢实,就对吗?你存着看人家女澡堂子的心思,就对吗?
…………
这些,都是旧事了。那次送走了江先生他们,李忠祥觉着自己这辈子算是快到头儿了。待着吧,吃点儿好的,喝点儿好的,这就算个乐子啦,还有什么?他可没想到,豌豆街那儿竟然有一伙子老哥们儿在那儿吹拉弹唱,在那儿神吹海聊!
那是些扛大个儿的、蹬三轮儿的、卖煎鸡蛋的出身,上不得席面儿的人物,可都讲实理儿,不装孙子。他到了这儿,没三天,又“活”啦!在剧院的时候,他老得留神着,别带出脏字儿来,让人家笑话。说话得留一手,别让人家以为你吹。再往后呢,处处认,蔫头耷脑。再说了,人家一张口,都是这个“斯”,那个“基”的,他也不能插嘴啊。敢该着他欢实的地方在这儿哪!他开始唱,开始聊,开始忙活。唱得挺开心,忙活得也挺开心,好像四十年前那个爱吹爱聊、爱逗爱唱的杠夫又回来啦!他知道这伙子老哥们儿里可有的是能人高手,高手怕什么?都是找乐子来了,谁还能挑谁的理儿不成?这不,他们说他是“新长华”、“总教习”。“总教习”就“总教习”,不就是张罗张罗吗?也该着,谁让他是扮“丑”的呢,您看过去那些戏班子里,不都是扮“丑”儿的张罗呀!
第三
李忠祥因为来到了文化站,和这一帮子戏迷、票友们一块儿混,“活”了。这帮子戏迷、票友们呢,也因为李忠祥的到来,“欢”了。李忠祥大马金刀地忙乎,昨儿宣布了排演的时辰,今儿开始分派角色。明儿,他领来个“须生”,后儿呢,说不定又领来两位“花脸”。找办事处议定是不是应该挂个什么剧团的名目啦,是不是再添置两件“家伙儿”啦。因为他屁颠儿屁颠儿地交涉,文化站至少由每月的逢单日开门,改为天天大门洞开了。文武场面的“家伙儿”也齐全了。过去这伙子人里缺个小生,像《穆柯寨》啦,《群英会》啦,老得找个人反串,不那么带劲。辘轳把儿胡同26号的郭森林,那是在正经的京剧团里演小生的,戏校毕业,大伙儿早就托人带话儿去请他过来玩玩儿。别看郭森林在剧团里扮过的最牛气的“角儿”,也不过是当过“十八棵青松”里的一棵而已,他还真不给面子,不甘与这帮“糟老头子”为伍。李忠祥说:“我豁出去啦,撕破脸皮啦!”三顾茅庐,花说柳说,诱以“挂头牌”、“挑大梁”之类,愣给拉来了。还有现在这位琴师老李先生,人家可正经是徐兰沅的弟子,买了张月票,天天坐一小时的汽车往返,给大伙儿拉弦儿吊嗓儿,这也是李忠祥与他在天桥汽车站萍水相逢,一见如故请来的……所以,尽管这位李忠祥大哥也时不时在排戏时瞎指挥,摆摆“总教习”的威风,招得大伙儿时常要和他抬抬杠、开开心,说他“假花脖子”,实际上,在大家的心里,他的功劳不小呢!
不过,最近大伙儿嘴上不说,心里却在嘀咕:这位李大哥有时也未免热得过度。开始的时候还不错,往唱戏的伙计们中间拉俩能人,大伙儿一块儿唱着也开心不是?可后来,也不知怎么了,他还不光在辘轳把儿胡同,就是走在大街上,也总想往那些蹲在商店门口晒太阳,坐在酒铺里喝闷酒的老哥们儿身边儿凑,巴巴甑儿的打听人家有点儿什么“灾”,什么“愁”,只要一听说这个,嗓子眼儿就痒痒,非跟人家说说这每天晚上凑一块儿,唱两嗓儿该有多么乐和,多么得劲儿,好像他们也只有跟他去,用这一招儿才能消愁解闷儿,这都成个毛病啦。
6.第四节 找乐(6)
那一天,他把他的对门儿,辘轳把儿胡同9号的赫老头儿领来了。***一本正经地宣布:“这位赫大哥是唱旦的!”赫老头儿,大伙儿是久闻其名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抄了家,而后金银细软又被折成了钱,还回来了。他的儿子二臭骑着一辆摩托车,吵得满街不安。可谁也没听说过这老头儿有这一手儿哇!其实,连他自己也都是那天临来才在李忠祥的煽乎下,知道自己有“这一手儿”的。
那日李忠祥正出门儿,看见他在对面的墙根儿底下蹲着哪,“赫大哥,怎么跑这儿偎窝子来啦!”赫老头儿叹一口气,没声儿。李忠祥追问了一句,才知道老头儿跟家里那台新买的彩色电视怄气哪:“……不定什么时候就亲上嘴儿啦,要不,就演两口子在被窝儿里扯臊。再不价,男男女女,光着大腿,胡萝卜似的,跳哪!和闺女、小子坐一块儿看,能不臊得慌?!不看吧,怕漏了好的。看吧,就怕它来这个!”李忠祥这就来劲儿啦:“得嘞,您跟它生这份儿气干吗?跟着我,找别的乐子去吧!”“唱戏?我不会。”“您别蒙我。您是在‘旗’的。在‘旗’的没有不会的。看您这手,瞒不了我,您练过旦,年轻时扮相儿差不了。不信您来两口我听听。”他居然把赫大哥的兴致勾起来了,当即唱了一嗓子。咱们的“总教习”也不知道是怎么听的——“您行!跟我去吧,跟着弦儿,吊两天再看。您这嗓子,不让梅老板!”……嗬,还“梅老板”呢,赫老头儿一开口,大伙儿全乐啦:好嘛,不扑弦儿!
这种事儿,有一回也就差不多了。您该长长记性儿了吧?他不。没过几天,他在小酒铺里喝酒时碰见了一位“老兄弟”——素不相识,可聊得挺对路,于是转眼的工夫就成“老兄弟”啦!——知道了人家有那么点儿不顺心,在家受儿媳妇气了。他又把人家揽过来了:“老弟,听你大哥一句,一唱解千愁。跟大哥去!大哥在那儿主事儿哪!不会?不要紧。听听也解闷儿!”——我的天,就像北京的老头儿们动不动就劝人吞人丹,广州的老太太们动不动就劝人抹驱风油一样,他也不管人家得的什么病,全开这一个方儿:“跟我去,唱两口儿!”
…………
一而再,再而三,豌豆街的文化站因为李忠祥而红火,也因为李忠祥而过于红火了。屋子里又加了两圈条凳,中间的空场儿也就连“巴掌大”都够不上了。这下倒好,清唱的人也甭想裹着大棉袄,把手揣袖管儿里了——站在那儿,几乎等于搂着火炉子唱吧。更让那些老票友们哭笑不得的是,像赫老头儿那样的,因为让李忠祥的几句话给上了“轿子”,抬着,有点儿犯晕,还真以为自己“吊两天”,真能“不让梅老板”哪,练唱的劲头儿十足,一段接一段,整个儿晚上净听他一人在那儿嚎,真正的内行反倒给晾那儿了。这倒也罢了。戏迷们中间,既添了那么多肚里委屈、心里憋闷的老头儿们,难免不借题挥。唱完一段《乌龙院》,有人骂自己的“娘们儿”,唱完一段《四进士》,就有人感叹“宋士杰少哇”,又扯开自己或自己的朋友或自己的朋友的朋友有什么冤屈啦。由《连升店》而论势利眼,由《三关排宴》而骂“不争气的儿子”……家长里短,海阔天空,一时间,文化站里唱的唱,聊的聊,可有点儿乱营。老伙计们都碍着面子,对他们的“总教习”,也不好说什么。对赫老头儿们,更不能说什么啦。
倒是那位准备来“挂头牌”、“挑大梁”的“青松”郭森林,耐不住性儿了,跑去找负责这文化站的街道干部汤和顺老头儿嚷嚷起来:“您拿把刀宰了我得了!您这是让我唱戏来了还是受罪来了?明儿啊,咱可撤啦!”
汤和顺大高个儿,总爱佝偻着,可这非但不显矮,反倒使他像只大虾米了。老头儿们和他厮熟,叫他“虾头儿”。汤和顺小时候学过旦,看那脸庞便可知,扮相儿不错。可他后来个头儿猛蹿,上了台比蹬靴的花脸还高半头,只好改唱清音。有人解放前在劝业场对面的“善第一楼”听过他唱,唱得不错,尤以偷气换气功夫为一绝,所以唱起来总是声气不竭,游刃有余。谁承想,没几年他又“塌了中”,心想这辈子是没有吃这碗饭的命啦。幸好还粗通文墨,在街上摆摊儿代写尺牍讼状之类。
7.第四节 找乐(7)
解放后,他一直干街道工作,凭着梨园出身的那点儿底子,组织个“街道清音社”,倒也可以算是旧业重操了。***更没承想“文革”中又因此罹祸,得了个组织“裴多菲俱乐部”的罪名,挨了红卫兵一顿臭揍,他算是彻底伤心认头了。如果不是吃着“官饭”,他是恨不能听见锣鼓点儿就撒丫子的。说是“绝不再搞运动了”,谁敢说呢?再说,他算是明白了,这辈子和“戏”字无缘,沾边儿就倒霉,索性离远点儿。可每月还拿着公家几十块钱不是?一点儿不干也不落忍。要是退休呢,几块钱不又白扔了?所以,他还得勉为其难,当这文化站的“虾头儿”。不过,别的他一概不管不问,只管两件事:第一,他得不断留神着每天的报纸,看看是不是又要“批”什么了。目的呢?用他的话来说,“得把门脸儿弄干净”。其实,方法倒也简单,文化站大门的东边,有一个壁报栏。他看报纸上提什么口号了,裁一条纸,写一个“通栏”贴上去。“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啦,“清除精神污染”啦,“通栏”底下,贴的全是剪报。他又何尝不知道,“门脸儿”弄来弄去,里面唱的还是《八大锤》《玉堂春》。不过,他还是要这么弄,要不然心里不踏实。第二,他得编点儿唱词,老段儿新唱,计划生育啦,晚婚晚恋啦,打击刑事犯罪啦,都得预备出几段来,赶明儿区里调演的时候,要什么有什么。区里评选“文化活动先进街道”,才不听你的《西厢记》哪,有那么一段《结扎好》,齐了!
本来,汤和顺是乐得李忠祥大包大揽的。甭说将来有个什么闪失,能有个人替他扛着了,也甭算计省了多少工夫,多少精气神儿了,光是茶叶他就省了不少。可现在,看这样子,是得出来管管了,再由着这位老哥抡圆了膀子干下去,招来的杂人太多,惹事儿不说,就这屋子也装不下了呀。
可李忠祥还没有醒过味儿来。每天晚上和老伙计们一块儿,唱一段儿,聊一会儿,横论天下,纵叹人生,还觉得自己的“总教习”当得不赖呢。及至听了汤和顺的话,才觉得这确也算个事儿,不过转念一想,又有点儿不服气:唉,但凡到这儿来的,不都是为了找个乐子嘛,他郭森林还真的想到这儿当个角儿不成?您要是真想当角儿,还是到别处当算啦……
“唉,你这个老李哥呀,说您胖,您就鼓腮帮子。说您‘总教习’,您倒好,也要办个‘喜连成’!可瞧您拉来的这些人,也办不成‘喜连成’啊,办个敬老院差不多啦!”汤和顺比李忠祥小四岁,平常两个人就爱开玩笑,所以这回也直快语,“您行行好行不?您请来的那老哥儿几个,唱不了的,别这儿添乱了,该干吗干吗去得了!”
汤和顺不过说说而已,其实他也没非要这样。可李忠祥听了,心里好不受用。想到自己请来的几个伙计得让人撮出去,面子在其次,让他们回到商店门口蹲着,跟儿子怄气,和老伴儿憋火儿,心里真不落忍。他半天没吭气儿,终于,耷拉着眼皮说:“行了行了,就这么凑合着唱吧,你能让谁来,不让谁来?”想了想,又叹了一口气,“唉,都是这个岁数的人了,骆驼上车,就这么一个乐儿啦!”
李忠祥这句话,在北京的小辈儿人里,大概很少有人能听得懂了。
过去北京的骆驼多,所以才留下这么一句话。骆驼上车,那就是这骆驼死了,拉作坊开宰,进汤锅去啦。辛苦了一辈子,只有坐这么一趟车的乐子,这玩笑开得未免太令人心酸了。不过,这话是李忠祥这样的人过去常说的——给人家出了殡回来,累了一天,往烧酒铺一坐,二两“烧刀子”端着,叹口气:“嗨,骆驼上车,就这么一个乐儿啦!”这种感叹在他这一辈子已习以为常,所以是不能苛求的。再说,对于那些被他拉来唱戏听戏的老头儿们来说,说不定这真是最后一个乐儿啦!
汤和顺倒也通达理,他知道这位老哥们儿的心思,想了想,说:“这么着吧,已经来了的人就算了,咱们也别轰人家了。没有来的人呢,您也别满世界给我招了。再招,这儿得爆炸了!”
8.第四节 找乐(8)
“好嘞!”李忠祥痛痛快快地一摆手儿,“我也长个记性儿,我再给你招一个来,我爬着走,怎么样?”
第四
誓,是顶没用的东西。***比如这位李忠祥,三天还没过,又给戏迷、票友们领来了一位。您真的能让他“爬着走”?当然,他自有他一套理由:“谁让咱们赶上了呢!皇上二大爷的事儿我可以不管。我这位万有兄弟的事,我得担着。人家对我有恩哪!”
乔万有比李忠祥小十岁。李忠祥在杠房混饭的时候,乔万有还是个孩子,他十二岁上死了爹,没了饭辙,去给办丧事的人家打执事,举个雪柳啦,打个“肃静”、“回避”啦,每回弄几大枚,聊补无米之炊。李忠祥光棍儿一人,对他常有接济。民国二十二年,乔万有他妈害了“鼓胀病”,李忠祥典衣买药。人死了,又是李忠祥拉上几个哥们儿,去求同仁堂赊了一口薄棺材,帮助乔万有送走了老人。这些,对于李忠祥来说,都是“哥们儿应当的”,“谁还没个求人的时候呢?”所以,如果说“有恩”,倒是李忠祥对乔万有有恩在先,不过,他自己已经忘了就是了。
过去,北京有个撒纸钱儿的,外号“一撮毛”,因为下颏有痣,上有几根长毛而得此称,真名倒很少有人记得了。“一撮毛”过去也是个打执事的孩子,在同行中挣得少,被人挤对,于是狠练得一手撒纸钱的功夫。据说,“一撮毛”撒纸钱的时候,左臂胳肢窝儿底下夹着一把,臂弯儿处夹一把,手里捏一把,扬起右手,刷刷刷,三把纸钱儿打着旋儿转着圈儿飞上去,能高过西四牌楼,雪片儿似的满天飘,落在地上,愣找不出两张粘在一块儿的来。就这一手儿,九城闻名啦,听说袁世凯、黎元洪出殡时,都是他撒的。每回多则一百现大洋,少则也要二十现大洋,此外还能赚一身孝服。没多久,“一撮毛”就啦,自己还开了买卖。乔万有也有志气,也学着“一撮毛”的样子,练出一手撒纸钱儿的绝活。“一撮毛”一死,就看他的啦。当然,他挣的是怎么也顶不上“一撮毛”了,每回几块现大洋吧。不过他不像别人。他不仅不抽、不喝、不嫖、不赌,而且还挺会算计。比如吧,他找了一帮孩子,每回出殡,他在前面撒,那帮孩子们呢,在后面捡。捡回来交给他,换根糖葫芦。他把这些纸钱儿用绳穿起来,洒点儿水,用木板一夹,下回还使它。这就把办事人家买纸钱的钱都赚下啦。几年过后,乔万有倒是攒下了俩钱儿,娶了媳妇,买下了辘轳把儿胡同10号这个“三合”院儿。这时候,李忠祥还在野茶馆等零活儿,吃的接不上顿儿,穿的换不下季来哪。屋漏偏逢连阴雨。没多久,李忠祥的土房子又塌了,连个窝儿都没啦。乔万有闻讯,来请忠祥大哥搬过去,一块儿住。李忠祥不去。唉,混了一辈子,连个窝儿都混没了,还要到人家小老弟门下,难免臊眉耷眼的。可又一想,不去又上哪儿呢?就这么着,也搬到了辘轳把儿胡同10号院儿。哥儿俩你推我让,最后还是乔万有一家住在北屋,李忠祥住在西屋。东屋租给了挑挑儿煎灌肠儿的李家。现在,“灌肠儿李”老两口儿随儿子享福去了,房子由闺女女婿住着。女的叫李玉芳,从街道领些纸盒回家来糊,男的叫贺鑫,是个“右派”,新近“改正”了,回到北京一家大学里教书。他们的闺女叫圆圆。
掐指算来,李忠祥和乔万有一块儿住在10号院儿里也有四十来年了。除了文化大革命这十年,北京的私人房产全缴了公,李忠祥和乔万有一样,向房管所交房租,心里还算踏实点儿以外,他的心里一直别扭着。他跟万有说过,是不是该给他点儿房钱。话没说完,平时脾气平和、少少语的乔万有就红了脸:“您这是骂我!”他不敢再提了。他说乔万有对他“有恩”,就是说的这回事儿。不过,不是说这几块钱,说的是这个分。相比之下,他对人家的分就太浅啦,不找个机会报答一下,心里总是不舒坦。
这天中午,李忠祥正在家里喝酒,乔万有推门儿进来了。哥儿俩有穿堂过室的交。李忠祥家又没有女眷,所以,乔万有是毫无顾忌的。
9.第四节 找乐(9)
“德志呢?”
德志是李忠祥的儿子,每天去农贸市场摆摊儿裁衣服。可今天,他是出去玩儿去了。
“这小子,搞上对象了吧?”
“也该着啦,三十三了。”李忠祥给万有拿过酒盅,斟上酒,摆上筷子。他在豌豆街口碰见过儿子和一个姑娘结伴儿走。那姑娘他是早见过的,时时在文化站那儿露个脑袋,脸盘儿挺漂亮,身材也是个样儿。不过,谁敢担保是不是对象呢?
乔万有老了老了倒不像年轻时那么较真儿,有时也端起酒盅,喝几口了。他个儿不高,精瘦,眼窝子有点儿眍䁖,鼻梁细高,却鹤童颜,一副心地平和、与世无争的模样。这种脾性的人在过去所谓“下九流”出身的人里是难找的。他平日语不多,但在李忠祥这儿还是从来不闷儿着的。可今天也不知怎么了,心事重重的,什么也不说,只顾低头啜酒。
“唉——”他终于叹出口气来了,抬起头把李忠祥的屋子上上下下扫了个遍,“忠祥大哥,还是您这儿好哇。您没再找个老太婆算是对啦,至少,闹个清静!”
李忠祥说:“穿鞋的都看着光脚的舒坦,凉快!可光脚的还看着穿鞋的眼馋哪!不瞒你说,我现在要不是每天晚上能去唱两嗓儿,找了个乐子,说不定还真得找个老伴儿哪。”
乔万有又不说话了。
“万有,这是怎么了?有什么犯难的事儿,跟哥说一声儿,能搭把手也好。”李忠祥可熬不住这腻腻歪歪的劲儿。
“你可帮不上忙。”乔万有苦笑了,“明说了吧,明儿法院要来人调查了——传生和秀莲打离婚哪。”
秀莲是万有的女儿,传生是女婿,两个人是一个厂子里的工人。传生家里没房,结婚就在老丈人这边过了。可他们结婚才半年啊。李忠祥一听这个,火了:“兔崽子想干什么?!”
“怨不了人家。要是换我身上,也没法儿过一块儿啦!”乔万有又叹气了,“算啦算啦,家丑不可外扬。说实话,我都愁,明儿法院来人,叫我怎么张口!”
李忠祥不再深问了,他知道这位老弟是个讲脸面的人,既然不说,是不该再逼人家的。可说实话,乔万有心里那股火憋了有日子啦,再说,别看他平时没话,却是个沾酒便来话的主儿。几盅“北京大曲”下肚,好像反倒生怕肚子里那点儿事捂馊了,非抖搂出来不可,你不听都不行啦。
乔万有的老伴儿姓何,过去是天桥卖“瞪眼儿食”的。“瞪眼儿食”这东西现在是没了。其实,就是各饭馆的“折箩”——北京人又叫“杂和菜”,文词儿叫“残羹剩饭”。这是专为穷苦百姓预备的吃食:大桶里有大块儿的肥肉,也有鱼头鱼骨,花生皮、瓜子皮、牙签棍儿、香烟头儿……全啦!卖时一大桶搁在那儿,您就看着下筷子吧,甭管什么,您夹五筷子,得给一大枚,您可不得瞪圆了眼珠子挑肉?老板娘呢,她得给您数着,夹五下,拿过来一片竹片儿,那眼珠子瞪得也不比您小,故有“瞪眼儿食”之称。解放后就没这买卖啦,所以何老太太就一直在家侍候老头儿了。
这几年,街道上公益之事很多,从老太太老头儿们上街宣传计划生育到讨论“异化”问题。当然,有的当时说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其实呢,是“完全没必要的,非常糟糕的”,而有的,确实实在是“完全必要的”了。还有的,也许对干部啦,对知识分子啦,是完全必要的,对老太婆们来说,则无可无不可了。所以不能等同视之。不过,不管干的是什么,何老太太永远是积极分子。最近,为了抓坏人,打击刑事犯罪,她戴上了红箍儿,满街里巡逻,被小痞子们小流氓们恶毒攻击为“小脚侦缉队”,显然是居心叵测。中国此种老太太还是太少了,若多几个,“五讲四美”则指日可待矣。当然,何老太太大概也未免养成了一点儿“管事”之瘾。您多管管公益之事是没错儿的,可您别什么事儿都管呀。乔老头儿曾经爱养鸟。“烧的!一天两毛钱肉侍候它!你再养,我买两毛钱‘敌敌畏’,喂了它!”乔老头儿只好去种花。“告诉你啊,水钱我这儿可不给开支!”就连老头儿吃饭时塞了牙,找根牙签儿剔两下,她都能甩出话来,碎嘴唠叨地说上半天。“瞪眼儿”的传统她倒是一点儿也没糟蹋,全继承下来了。可您要是在哪儿都“瞪”,也够让人憷头的。我不是说啦,乔万有是平和之人,所以也就不与她一般见识了。不过这一回,她连闺女、女婿两口子的事都管上了,乔万有的脸面也实在是挂不住了。
10.第四节 找乐(10)
北京人把最小的孩子叫做“老小子”或“老闺女”。秀莲就是乔老头儿和何老太太的“老闺女”。俗话说老闺女是当妈的“贴身小棉袄”,足见当妈的何等心疼了。秀莲结婚不走,把姑爷招来,当妈的自然高兴。可结婚的前几天,何老太太把闺女、姑爷招到一块儿,一本正经地说:“你们不是要结婚吗?要是不在我这儿过嘛,我管不着。既然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过,我可告诉你们:‘那事儿’啊,不顶饭吃,一个礼拜来一次,得了。别没完没了,对你们谁都没好处!再说了,你不心疼我闺女,我还心疼我闺女呢!”这叫什么事儿!她还有邪的哪。您想吧,人家小两口吃的都是大米白面,又是燕尔新婚,就难免有不按“既定方针”办的时候。小两口的新房和他们老两口儿的卧室又只隔一扇木隔断,这位老丈母娘在这儿也当上“小脚侦缉队”啦。她倒真惊醒,听见隔壁有点儿什么动静,甭管真的假的,有事儿没事儿,她总得敲那木隔断,冷冷语损一顿,搁谁身上受得了?就甭说人家小两口儿因此拌嘴干架闹离婚了,就连乔万有如此能忍之人,也不免粗了脖子红了筋了:“你怎么这么出息!管天管地,拉屎放屁,全他妈管!……”
何老太太呢,当街当院儿的,扯开嗓子回了一句,差点儿没让乔老头儿背过气去:“我不管?明说了吧,你们男人知道我们娘儿们的苦处吗?当初你们乔家把我娶过来的时候,白天,得给我婆婆干活儿,晚上,得给他妈你干活儿,熬我的鹰。妇女解放啦,不能让你们欺负啦……”
乔万有一边说,一边喝,本来顶多二两的量,看看喝了三两也出去了,话也有些颠三倒四了:“唉,一……一听她开……开口,我……我的脑……脑仁儿疼!”“丢脸,丢脸!真……真他妈丢……丢尽人啦!”说到最后,颠来倒去的也就是这两句了。
李忠祥看着这位老弟,心里犯开了愁。你说,你有点儿什么难处不好!没钱,从我这儿拿三百五百的也拿得出来。要出力,我一个,我儿子也算一个,不够,咱们还可以找!可你这事儿,我……清官还断不了家务事呢,老夫老妻了,我总不能撺掇你们也去打离婚吧?……可这位老弟呀,这么多年来也没跟咱诉过苦、张过口,当大哥的我依傍了人家多少年,这会儿连个宽心的主意都拿不出来,也未免太“那个”啦。
李忠祥一时着急,加上多喝了点儿,也就顾不上什么过誓没过誓的了。就像北京的老头儿这会儿自然还会想到“人丹”,广州的老太太还会想到“驱风油”一样,他想了想,一把夺过了乔老头儿的酒杯,说:“万有,古话说,‘自得其乐’。你呀,别这么愁啦。也别去听咱们的弟妹在那儿扯臊了。跟着老哥哥我,唱唱戏,乐和乐和去得啦。”
“唱戏?……”乔万有眯着眼睛,一下一下地摇头,“我……不……不会。”
“那你就来个场面!”
“场……场面?”
“是啊,敲个锣,打个镲,拉拉二胡,会不?”
“那……那也……不会。”
“那你就学!我就不信你学不会!当初那两手撒纸钱儿的功夫怎么学会的?”
“唔。”乔万有不语了,想了想,点点头,叹了口气说,“反正,甭管怎么着,听戏也比听骂强不是?跟着您,我的大哥,试试吧!”
…………
当天晚上,李忠祥不知从哪儿给他的万有老弟淘换来了一把旧二胡。第二天傍晚,领着他到文化站来了。当然,咱们的“总教习”因为自己的“食”,大概也感到一点惭愧了,所以还特意从自家拎来了一把折叠凳,把他的撒纸钱儿出身的老弟安排在一个旮旯上。
自此,每天晚上,你都能看见一位面容清癯的老者坐在“排演场”东边的旮旯里,膝上架着把二胡,微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和那些拿着京胡、二胡、月琴、檀板之类的老头儿们一道,为生旦净丑做“场面”。这就是乔万有。
不过,您得听仔( 放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064/ )
4.第四节 找乐(4)
知道你?你不能老找着机会把心窝子掏给别人吧?你就是真掏了,人家知道你了,又怎么样?
他四十岁出头才娶了个“二锅头”,没两年,老婆生下德志,得了产后风,死了。***老婆死了几年没续上,说老实话,谁能不动点儿凡人之念呢?更何况每天看着那些如花似玉的女演员。有一天他从楼下走过,听见二楼上水声哗哗,女人的笑声话声传来,他想起这是女浴室,女演员们刚下戏,在洗澡。他也不知道自己那是怎么了,走不动了,放慢了脚步,仰起脸儿,看着那扇打开的窗户,好像巴望着从那上面看出点儿什么来,其实什么也看不见。可这成毛病啦,每回路过那楼下,他都忍不住放慢了脚步,仰脖儿看两眼。没想到,不知被谁反映上去了。
大概因为他最服江先生,所以,还是江先生找他谈的话。说真的,江先生也知道那看不见什么,他要是一口咬定没看,这事便过去了。可他说:“我错啦。我是想看来着,可看不见。”他觉得这有什么,谁能没有点儿邪念?咱不再存这心思就是啦。唉,这回人家倒是知道你了,结果呢,整个儿屎盆子给你自己扣上了,反倒给人当笑料儿啦。那些漂漂亮亮的女演员们本来“李大叔”、“李师傅”的叫得甜着哪,脆着哪,这一下倒好,全撇嘴啦。小伙子们那话就更损了:“老李头儿,玻璃店里卖镜子啦!”……他们还都是识文断字之人,都是文雅高贵之人呢,他们要是真像人家柳下惠,坐怀不乱,倒也罢了。可他们有的人一边取笑他李忠祥,一边又“搞破鞋”,这不装孙子吗?
李忠祥蔫儿了,再也不像以前,今儿“萧长华”,明儿“杨宝森”了。从这以后,有人给他介绍过几个后老伴儿,如果是以前,很可能是一句话的事儿,“成”或者“不成”。可现在,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非把那事儿告诉人家不可,纯粹是为了考考人家似的。有几个就因此吹了。吹就吹吧,正好。找个娘们儿回家,天天当着你的面,假模假式的装孙子,谁受得了!
“文革”临开始那年,他和剧场卖票的鲁桂英好上了。那年他五十五岁了,鲁桂英五十岁,是个寡妇。别的心思没有,老了老了,找个伴儿,有个说话的人儿,也互相有个照应。两个人平常关系不错,可真把这事儿摊开的时候,李忠祥立刻说:“我得明告诉你,我在剧院里名声不好。有一档子事……”“别说啦别说啦,”鲁桂英打断了他,“八百年前的事儿啦,我知道。再说呢,都从那个岁数过来的,谁还能没点儿上不得台盘儿的心思!”
在这之前,因为鲁桂英有仨孩子,李忠祥还有点犹豫,可听了这句话,心里一热,齐啦!这么多年,没人跟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好像人人都是正人君子,就他是他妈小人!其实,躺被窝儿里摸着自己的心窝子想想,真的就没有一点儿上不得台盘儿的心思?……咳,还生这份儿气干什么?这不有一个鲁桂英吗?真能找着这么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当老伴儿,也就不错啦。可是,他和鲁桂英的事到底还是没成。鲁桂英的婆家挑着孙子孙女跟他们的妈妈闹,自然少不了关于他的很难听的话。桂英怕伤他,只是说,孩子们都长大了,也快熬出来了,就算啦。其实,真正原因他已经从别处听到了。
李忠祥老了。“文革”结束那年,已经六十五了,他该退休了。可临到眼前,他又有点儿舍不得了,特别是舍不得那出写杠夫的戏。那是剧院的保留剧目。一听人提起这出戏,他就心动。虽然他再也不会鲜衣华服,凑到江先生身边,在剧院门口迎宾了,也绝不会再提一句民国二十四年江先生如何在野茶馆找他聊天的事。剧院伤了他的心。可如果不是因为后来他又忍不住干了一次蠢事,又伤了一次心的话,他还想在剧院多待几年,多看几遍那出戏哪。
“文革”中,他是“救”了江先生一命的,江先生不知道就是了。那时候江先生挨整,报纸上点名,广播里批判,看来是要不得了。有一天他路过康乐酒家(那会儿改名儿了),在大玻璃窗外看见江先生一人在里面闷头闷脑地喝酒,桌上摆了好几样菜。他心说不好,跑回剧院,偷偷写了个字条,大意是说:我们爱您的戏,您想开点儿。扫盲班的文化,多了,他也不会写了。名字他可没敢落上,只好写“革命群众”。写完了,回到饭馆门口,托一个进门的人捎进去了。“文革”后,江先生又上台了,在重排《杠夫》的动员大会上说,因为一个观众的那么一张条子,使他决定活下来了,他说得老泪直流。散会以后,李忠祥特意和江先生握了握手。当然,他是不会说出那字条的根梢的。又过了些日子,《杠夫》重演了。那天,他忍不住从箱底里找出那身中山装,穿着上剧院了。他早就学会了该往哪儿站啦。他还可能和江院长站一块儿欢实去吗?可江先生啊,他见到了他,打量了他一眼,立刻说:“李大爷,后台那儿缺人。您到后台去照应照应好不?”……
5.第四节 找乐(5)
唉,他要退休了。***这回,他是一定要求退休了。
现在,他家的墙上,还端端正正地挂着那张红底烫金的“光荣退休”证书。他还记得剧院为他召开的“欢送大会”,还记得江先生如何用自己坐的那辆“上海”卧车,把他送回了辘轳把儿胡同10号。江先生和剧院的其他领导到他的小屋里坐下的时候,他觉得湿漉漉的泪水顺着脸上的褶子沟流下来了,流到了嘴角上,咸津津的。他不好意思,赶紧给擦了。他开始后悔了。人哪,怎么禁不起一点儿委屈呢?解放前,拉洋车、抬棺材,多少委屈你都得受!可现在,他觉得自己是太金贵了,好日子催的!饱暖生闲事!江先生忙啊,能什么都照应得那么周到吗?能整天琢磨着怎么对你的心思吗?再说了,你站在不该你欢实的地方瞎欢实,就对吗?你存着看人家女澡堂子的心思,就对吗?
…………
这些,都是旧事了。那次送走了江先生他们,李忠祥觉着自己这辈子算是快到头儿了。待着吧,吃点儿好的,喝点儿好的,这就算个乐子啦,还有什么?他可没想到,豌豆街那儿竟然有一伙子老哥们儿在那儿吹拉弹唱,在那儿神吹海聊!
那是些扛大个儿的、蹬三轮儿的、卖煎鸡蛋的出身,上不得席面儿的人物,可都讲实理儿,不装孙子。他到了这儿,没三天,又“活”啦!在剧院的时候,他老得留神着,别带出脏字儿来,让人家笑话。说话得留一手,别让人家以为你吹。再往后呢,处处认,蔫头耷脑。再说了,人家一张口,都是这个“斯”,那个“基”的,他也不能插嘴啊。敢该着他欢实的地方在这儿哪!他开始唱,开始聊,开始忙活。唱得挺开心,忙活得也挺开心,好像四十年前那个爱吹爱聊、爱逗爱唱的杠夫又回来啦!他知道这伙子老哥们儿里可有的是能人高手,高手怕什么?都是找乐子来了,谁还能挑谁的理儿不成?这不,他们说他是“新长华”、“总教习”。“总教习”就“总教习”,不就是张罗张罗吗?也该着,谁让他是扮“丑”的呢,您看过去那些戏班子里,不都是扮“丑”儿的张罗呀!
第三
李忠祥因为来到了文化站,和这一帮子戏迷、票友们一块儿混,“活”了。这帮子戏迷、票友们呢,也因为李忠祥的到来,“欢”了。李忠祥大马金刀地忙乎,昨儿宣布了排演的时辰,今儿开始分派角色。明儿,他领来个“须生”,后儿呢,说不定又领来两位“花脸”。找办事处议定是不是应该挂个什么剧团的名目啦,是不是再添置两件“家伙儿”啦。因为他屁颠儿屁颠儿地交涉,文化站至少由每月的逢单日开门,改为天天大门洞开了。文武场面的“家伙儿”也齐全了。过去这伙子人里缺个小生,像《穆柯寨》啦,《群英会》啦,老得找个人反串,不那么带劲。辘轳把儿胡同26号的郭森林,那是在正经的京剧团里演小生的,戏校毕业,大伙儿早就托人带话儿去请他过来玩玩儿。别看郭森林在剧团里扮过的最牛气的“角儿”,也不过是当过“十八棵青松”里的一棵而已,他还真不给面子,不甘与这帮“糟老头子”为伍。李忠祥说:“我豁出去啦,撕破脸皮啦!”三顾茅庐,花说柳说,诱以“挂头牌”、“挑大梁”之类,愣给拉来了。还有现在这位琴师老李先生,人家可正经是徐兰沅的弟子,买了张月票,天天坐一小时的汽车往返,给大伙儿拉弦儿吊嗓儿,这也是李忠祥与他在天桥汽车站萍水相逢,一见如故请来的……所以,尽管这位李忠祥大哥也时不时在排戏时瞎指挥,摆摆“总教习”的威风,招得大伙儿时常要和他抬抬杠、开开心,说他“假花脖子”,实际上,在大家的心里,他的功劳不小呢!
不过,最近大伙儿嘴上不说,心里却在嘀咕:这位李大哥有时也未免热得过度。开始的时候还不错,往唱戏的伙计们中间拉俩能人,大伙儿一块儿唱着也开心不是?可后来,也不知怎么了,他还不光在辘轳把儿胡同,就是走在大街上,也总想往那些蹲在商店门口晒太阳,坐在酒铺里喝闷酒的老哥们儿身边儿凑,巴巴甑儿的打听人家有点儿什么“灾”,什么“愁”,只要一听说这个,嗓子眼儿就痒痒,非跟人家说说这每天晚上凑一块儿,唱两嗓儿该有多么乐和,多么得劲儿,好像他们也只有跟他去,用这一招儿才能消愁解闷儿,这都成个毛病啦。
6.第四节 找乐(6)
那一天,他把他的对门儿,辘轳把儿胡同9号的赫老头儿领来了。***一本正经地宣布:“这位赫大哥是唱旦的!”赫老头儿,大伙儿是久闻其名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抄了家,而后金银细软又被折成了钱,还回来了。他的儿子二臭骑着一辆摩托车,吵得满街不安。可谁也没听说过这老头儿有这一手儿哇!其实,连他自己也都是那天临来才在李忠祥的煽乎下,知道自己有“这一手儿”的。
那日李忠祥正出门儿,看见他在对面的墙根儿底下蹲着哪,“赫大哥,怎么跑这儿偎窝子来啦!”赫老头儿叹一口气,没声儿。李忠祥追问了一句,才知道老头儿跟家里那台新买的彩色电视怄气哪:“……不定什么时候就亲上嘴儿啦,要不,就演两口子在被窝儿里扯臊。再不价,男男女女,光着大腿,胡萝卜似的,跳哪!和闺女、小子坐一块儿看,能不臊得慌?!不看吧,怕漏了好的。看吧,就怕它来这个!”李忠祥这就来劲儿啦:“得嘞,您跟它生这份儿气干吗?跟着我,找别的乐子去吧!”“唱戏?我不会。”“您别蒙我。您是在‘旗’的。在‘旗’的没有不会的。看您这手,瞒不了我,您练过旦,年轻时扮相儿差不了。不信您来两口我听听。”他居然把赫大哥的兴致勾起来了,当即唱了一嗓子。咱们的“总教习”也不知道是怎么听的——“您行!跟我去吧,跟着弦儿,吊两天再看。您这嗓子,不让梅老板!”……嗬,还“梅老板”呢,赫老头儿一开口,大伙儿全乐啦:好嘛,不扑弦儿!
这种事儿,有一回也就差不多了。您该长长记性儿了吧?他不。没过几天,他在小酒铺里喝酒时碰见了一位“老兄弟”——素不相识,可聊得挺对路,于是转眼的工夫就成“老兄弟”啦!——知道了人家有那么点儿不顺心,在家受儿媳妇气了。他又把人家揽过来了:“老弟,听你大哥一句,一唱解千愁。跟大哥去!大哥在那儿主事儿哪!不会?不要紧。听听也解闷儿!”——我的天,就像北京的老头儿们动不动就劝人吞人丹,广州的老太太们动不动就劝人抹驱风油一样,他也不管人家得的什么病,全开这一个方儿:“跟我去,唱两口儿!”
…………
一而再,再而三,豌豆街的文化站因为李忠祥而红火,也因为李忠祥而过于红火了。屋子里又加了两圈条凳,中间的空场儿也就连“巴掌大”都够不上了。这下倒好,清唱的人也甭想裹着大棉袄,把手揣袖管儿里了——站在那儿,几乎等于搂着火炉子唱吧。更让那些老票友们哭笑不得的是,像赫老头儿那样的,因为让李忠祥的几句话给上了“轿子”,抬着,有点儿犯晕,还真以为自己“吊两天”,真能“不让梅老板”哪,练唱的劲头儿十足,一段接一段,整个儿晚上净听他一人在那儿嚎,真正的内行反倒给晾那儿了。这倒也罢了。戏迷们中间,既添了那么多肚里委屈、心里憋闷的老头儿们,难免不借题挥。唱完一段《乌龙院》,有人骂自己的“娘们儿”,唱完一段《四进士》,就有人感叹“宋士杰少哇”,又扯开自己或自己的朋友或自己的朋友的朋友有什么冤屈啦。由《连升店》而论势利眼,由《三关排宴》而骂“不争气的儿子”……家长里短,海阔天空,一时间,文化站里唱的唱,聊的聊,可有点儿乱营。老伙计们都碍着面子,对他们的“总教习”,也不好说什么。对赫老头儿们,更不能说什么啦。
倒是那位准备来“挂头牌”、“挑大梁”的“青松”郭森林,耐不住性儿了,跑去找负责这文化站的街道干部汤和顺老头儿嚷嚷起来:“您拿把刀宰了我得了!您这是让我唱戏来了还是受罪来了?明儿啊,咱可撤啦!”
汤和顺大高个儿,总爱佝偻着,可这非但不显矮,反倒使他像只大虾米了。老头儿们和他厮熟,叫他“虾头儿”。汤和顺小时候学过旦,看那脸庞便可知,扮相儿不错。可他后来个头儿猛蹿,上了台比蹬靴的花脸还高半头,只好改唱清音。有人解放前在劝业场对面的“善第一楼”听过他唱,唱得不错,尤以偷气换气功夫为一绝,所以唱起来总是声气不竭,游刃有余。谁承想,没几年他又“塌了中”,心想这辈子是没有吃这碗饭的命啦。幸好还粗通文墨,在街上摆摊儿代写尺牍讼状之类。
7.第四节 找乐(7)
解放后,他一直干街道工作,凭着梨园出身的那点儿底子,组织个“街道清音社”,倒也可以算是旧业重操了。***更没承想“文革”中又因此罹祸,得了个组织“裴多菲俱乐部”的罪名,挨了红卫兵一顿臭揍,他算是彻底伤心认头了。如果不是吃着“官饭”,他是恨不能听见锣鼓点儿就撒丫子的。说是“绝不再搞运动了”,谁敢说呢?再说,他算是明白了,这辈子和“戏”字无缘,沾边儿就倒霉,索性离远点儿。可每月还拿着公家几十块钱不是?一点儿不干也不落忍。要是退休呢,几块钱不又白扔了?所以,他还得勉为其难,当这文化站的“虾头儿”。不过,别的他一概不管不问,只管两件事:第一,他得不断留神着每天的报纸,看看是不是又要“批”什么了。目的呢?用他的话来说,“得把门脸儿弄干净”。其实,方法倒也简单,文化站大门的东边,有一个壁报栏。他看报纸上提什么口号了,裁一条纸,写一个“通栏”贴上去。“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啦,“清除精神污染”啦,“通栏”底下,贴的全是剪报。他又何尝不知道,“门脸儿”弄来弄去,里面唱的还是《八大锤》《玉堂春》。不过,他还是要这么弄,要不然心里不踏实。第二,他得编点儿唱词,老段儿新唱,计划生育啦,晚婚晚恋啦,打击刑事犯罪啦,都得预备出几段来,赶明儿区里调演的时候,要什么有什么。区里评选“文化活动先进街道”,才不听你的《西厢记》哪,有那么一段《结扎好》,齐了!
本来,汤和顺是乐得李忠祥大包大揽的。甭说将来有个什么闪失,能有个人替他扛着了,也甭算计省了多少工夫,多少精气神儿了,光是茶叶他就省了不少。可现在,看这样子,是得出来管管了,再由着这位老哥抡圆了膀子干下去,招来的杂人太多,惹事儿不说,就这屋子也装不下了呀。
可李忠祥还没有醒过味儿来。每天晚上和老伙计们一块儿,唱一段儿,聊一会儿,横论天下,纵叹人生,还觉得自己的“总教习”当得不赖呢。及至听了汤和顺的话,才觉得这确也算个事儿,不过转念一想,又有点儿不服气:唉,但凡到这儿来的,不都是为了找个乐子嘛,他郭森林还真的想到这儿当个角儿不成?您要是真想当角儿,还是到别处当算啦……
“唉,你这个老李哥呀,说您胖,您就鼓腮帮子。说您‘总教习’,您倒好,也要办个‘喜连成’!可瞧您拉来的这些人,也办不成‘喜连成’啊,办个敬老院差不多啦!”汤和顺比李忠祥小四岁,平常两个人就爱开玩笑,所以这回也直快语,“您行行好行不?您请来的那老哥儿几个,唱不了的,别这儿添乱了,该干吗干吗去得了!”
汤和顺不过说说而已,其实他也没非要这样。可李忠祥听了,心里好不受用。想到自己请来的几个伙计得让人撮出去,面子在其次,让他们回到商店门口蹲着,跟儿子怄气,和老伴儿憋火儿,心里真不落忍。他半天没吭气儿,终于,耷拉着眼皮说:“行了行了,就这么凑合着唱吧,你能让谁来,不让谁来?”想了想,又叹了一口气,“唉,都是这个岁数的人了,骆驼上车,就这么一个乐儿啦!”
李忠祥这句话,在北京的小辈儿人里,大概很少有人能听得懂了。
过去北京的骆驼多,所以才留下这么一句话。骆驼上车,那就是这骆驼死了,拉作坊开宰,进汤锅去啦。辛苦了一辈子,只有坐这么一趟车的乐子,这玩笑开得未免太令人心酸了。不过,这话是李忠祥这样的人过去常说的——给人家出了殡回来,累了一天,往烧酒铺一坐,二两“烧刀子”端着,叹口气:“嗨,骆驼上车,就这么一个乐儿啦!”这种感叹在他这一辈子已习以为常,所以是不能苛求的。再说,对于那些被他拉来唱戏听戏的老头儿们来说,说不定这真是最后一个乐儿啦!
汤和顺倒也通达理,他知道这位老哥们儿的心思,想了想,说:“这么着吧,已经来了的人就算了,咱们也别轰人家了。没有来的人呢,您也别满世界给我招了。再招,这儿得爆炸了!”
8.第四节 找乐(8)
“好嘞!”李忠祥痛痛快快地一摆手儿,“我也长个记性儿,我再给你招一个来,我爬着走,怎么样?”
第四
誓,是顶没用的东西。***比如这位李忠祥,三天还没过,又给戏迷、票友们领来了一位。您真的能让他“爬着走”?当然,他自有他一套理由:“谁让咱们赶上了呢!皇上二大爷的事儿我可以不管。我这位万有兄弟的事,我得担着。人家对我有恩哪!”
乔万有比李忠祥小十岁。李忠祥在杠房混饭的时候,乔万有还是个孩子,他十二岁上死了爹,没了饭辙,去给办丧事的人家打执事,举个雪柳啦,打个“肃静”、“回避”啦,每回弄几大枚,聊补无米之炊。李忠祥光棍儿一人,对他常有接济。民国二十二年,乔万有他妈害了“鼓胀病”,李忠祥典衣买药。人死了,又是李忠祥拉上几个哥们儿,去求同仁堂赊了一口薄棺材,帮助乔万有送走了老人。这些,对于李忠祥来说,都是“哥们儿应当的”,“谁还没个求人的时候呢?”所以,如果说“有恩”,倒是李忠祥对乔万有有恩在先,不过,他自己已经忘了就是了。
过去,北京有个撒纸钱儿的,外号“一撮毛”,因为下颏有痣,上有几根长毛而得此称,真名倒很少有人记得了。“一撮毛”过去也是个打执事的孩子,在同行中挣得少,被人挤对,于是狠练得一手撒纸钱的功夫。据说,“一撮毛”撒纸钱的时候,左臂胳肢窝儿底下夹着一把,臂弯儿处夹一把,手里捏一把,扬起右手,刷刷刷,三把纸钱儿打着旋儿转着圈儿飞上去,能高过西四牌楼,雪片儿似的满天飘,落在地上,愣找不出两张粘在一块儿的来。就这一手儿,九城闻名啦,听说袁世凯、黎元洪出殡时,都是他撒的。每回多则一百现大洋,少则也要二十现大洋,此外还能赚一身孝服。没多久,“一撮毛”就啦,自己还开了买卖。乔万有也有志气,也学着“一撮毛”的样子,练出一手撒纸钱儿的绝活。“一撮毛”一死,就看他的啦。当然,他挣的是怎么也顶不上“一撮毛”了,每回几块现大洋吧。不过他不像别人。他不仅不抽、不喝、不嫖、不赌,而且还挺会算计。比如吧,他找了一帮孩子,每回出殡,他在前面撒,那帮孩子们呢,在后面捡。捡回来交给他,换根糖葫芦。他把这些纸钱儿用绳穿起来,洒点儿水,用木板一夹,下回还使它。这就把办事人家买纸钱的钱都赚下啦。几年过后,乔万有倒是攒下了俩钱儿,娶了媳妇,买下了辘轳把儿胡同10号这个“三合”院儿。这时候,李忠祥还在野茶馆等零活儿,吃的接不上顿儿,穿的换不下季来哪。屋漏偏逢连阴雨。没多久,李忠祥的土房子又塌了,连个窝儿都没啦。乔万有闻讯,来请忠祥大哥搬过去,一块儿住。李忠祥不去。唉,混了一辈子,连个窝儿都混没了,还要到人家小老弟门下,难免臊眉耷眼的。可又一想,不去又上哪儿呢?就这么着,也搬到了辘轳把儿胡同10号院儿。哥儿俩你推我让,最后还是乔万有一家住在北屋,李忠祥住在西屋。东屋租给了挑挑儿煎灌肠儿的李家。现在,“灌肠儿李”老两口儿随儿子享福去了,房子由闺女女婿住着。女的叫李玉芳,从街道领些纸盒回家来糊,男的叫贺鑫,是个“右派”,新近“改正”了,回到北京一家大学里教书。他们的闺女叫圆圆。
掐指算来,李忠祥和乔万有一块儿住在10号院儿里也有四十来年了。除了文化大革命这十年,北京的私人房产全缴了公,李忠祥和乔万有一样,向房管所交房租,心里还算踏实点儿以外,他的心里一直别扭着。他跟万有说过,是不是该给他点儿房钱。话没说完,平时脾气平和、少少语的乔万有就红了脸:“您这是骂我!”他不敢再提了。他说乔万有对他“有恩”,就是说的这回事儿。不过,不是说这几块钱,说的是这个分。相比之下,他对人家的分就太浅啦,不找个机会报答一下,心里总是不舒坦。
这天中午,李忠祥正在家里喝酒,乔万有推门儿进来了。哥儿俩有穿堂过室的交。李忠祥家又没有女眷,所以,乔万有是毫无顾忌的。
9.第四节 找乐(9)
“德志呢?”
德志是李忠祥的儿子,每天去农贸市场摆摊儿裁衣服。可今天,他是出去玩儿去了。
“这小子,搞上对象了吧?”
“也该着啦,三十三了。”李忠祥给万有拿过酒盅,斟上酒,摆上筷子。他在豌豆街口碰见过儿子和一个姑娘结伴儿走。那姑娘他是早见过的,时时在文化站那儿露个脑袋,脸盘儿挺漂亮,身材也是个样儿。不过,谁敢担保是不是对象呢?
乔万有老了老了倒不像年轻时那么较真儿,有时也端起酒盅,喝几口了。他个儿不高,精瘦,眼窝子有点儿眍䁖,鼻梁细高,却鹤童颜,一副心地平和、与世无争的模样。这种脾性的人在过去所谓“下九流”出身的人里是难找的。他平日语不多,但在李忠祥这儿还是从来不闷儿着的。可今天也不知怎么了,心事重重的,什么也不说,只顾低头啜酒。
“唉——”他终于叹出口气来了,抬起头把李忠祥的屋子上上下下扫了个遍,“忠祥大哥,还是您这儿好哇。您没再找个老太婆算是对啦,至少,闹个清静!”
李忠祥说:“穿鞋的都看着光脚的舒坦,凉快!可光脚的还看着穿鞋的眼馋哪!不瞒你说,我现在要不是每天晚上能去唱两嗓儿,找了个乐子,说不定还真得找个老伴儿哪。”
乔万有又不说话了。
“万有,这是怎么了?有什么犯难的事儿,跟哥说一声儿,能搭把手也好。”李忠祥可熬不住这腻腻歪歪的劲儿。
“你可帮不上忙。”乔万有苦笑了,“明说了吧,明儿法院要来人调查了——传生和秀莲打离婚哪。”
秀莲是万有的女儿,传生是女婿,两个人是一个厂子里的工人。传生家里没房,结婚就在老丈人这边过了。可他们结婚才半年啊。李忠祥一听这个,火了:“兔崽子想干什么?!”
“怨不了人家。要是换我身上,也没法儿过一块儿啦!”乔万有又叹气了,“算啦算啦,家丑不可外扬。说实话,我都愁,明儿法院来人,叫我怎么张口!”
李忠祥不再深问了,他知道这位老弟是个讲脸面的人,既然不说,是不该再逼人家的。可说实话,乔万有心里那股火憋了有日子啦,再说,别看他平时没话,却是个沾酒便来话的主儿。几盅“北京大曲”下肚,好像反倒生怕肚子里那点儿事捂馊了,非抖搂出来不可,你不听都不行啦。
乔万有的老伴儿姓何,过去是天桥卖“瞪眼儿食”的。“瞪眼儿食”这东西现在是没了。其实,就是各饭馆的“折箩”——北京人又叫“杂和菜”,文词儿叫“残羹剩饭”。这是专为穷苦百姓预备的吃食:大桶里有大块儿的肥肉,也有鱼头鱼骨,花生皮、瓜子皮、牙签棍儿、香烟头儿……全啦!卖时一大桶搁在那儿,您就看着下筷子吧,甭管什么,您夹五筷子,得给一大枚,您可不得瞪圆了眼珠子挑肉?老板娘呢,她得给您数着,夹五下,拿过来一片竹片儿,那眼珠子瞪得也不比您小,故有“瞪眼儿食”之称。解放后就没这买卖啦,所以何老太太就一直在家侍候老头儿了。
这几年,街道上公益之事很多,从老太太老头儿们上街宣传计划生育到讨论“异化”问题。当然,有的当时说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其实呢,是“完全没必要的,非常糟糕的”,而有的,确实实在是“完全必要的”了。还有的,也许对干部啦,对知识分子啦,是完全必要的,对老太婆们来说,则无可无不可了。所以不能等同视之。不过,不管干的是什么,何老太太永远是积极分子。最近,为了抓坏人,打击刑事犯罪,她戴上了红箍儿,满街里巡逻,被小痞子们小流氓们恶毒攻击为“小脚侦缉队”,显然是居心叵测。中国此种老太太还是太少了,若多几个,“五讲四美”则指日可待矣。当然,何老太太大概也未免养成了一点儿“管事”之瘾。您多管管公益之事是没错儿的,可您别什么事儿都管呀。乔老头儿曾经爱养鸟。“烧的!一天两毛钱肉侍候它!你再养,我买两毛钱‘敌敌畏’,喂了它!”乔老头儿只好去种花。“告诉你啊,水钱我这儿可不给开支!”就连老头儿吃饭时塞了牙,找根牙签儿剔两下,她都能甩出话来,碎嘴唠叨地说上半天。“瞪眼儿”的传统她倒是一点儿也没糟蹋,全继承下来了。可您要是在哪儿都“瞪”,也够让人憷头的。我不是说啦,乔万有是平和之人,所以也就不与她一般见识了。不过这一回,她连闺女、女婿两口子的事都管上了,乔万有的脸面也实在是挂不住了。
10.第四节 找乐(10)
北京人把最小的孩子叫做“老小子”或“老闺女”。秀莲就是乔老头儿和何老太太的“老闺女”。俗话说老闺女是当妈的“贴身小棉袄”,足见当妈的何等心疼了。秀莲结婚不走,把姑爷招来,当妈的自然高兴。可结婚的前几天,何老太太把闺女、姑爷招到一块儿,一本正经地说:“你们不是要结婚吗?要是不在我这儿过嘛,我管不着。既然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过,我可告诉你们:‘那事儿’啊,不顶饭吃,一个礼拜来一次,得了。别没完没了,对你们谁都没好处!再说了,你不心疼我闺女,我还心疼我闺女呢!”这叫什么事儿!她还有邪的哪。您想吧,人家小两口吃的都是大米白面,又是燕尔新婚,就难免有不按“既定方针”办的时候。小两口的新房和他们老两口儿的卧室又只隔一扇木隔断,这位老丈母娘在这儿也当上“小脚侦缉队”啦。她倒真惊醒,听见隔壁有点儿什么动静,甭管真的假的,有事儿没事儿,她总得敲那木隔断,冷冷语损一顿,搁谁身上受得了?就甭说人家小两口儿因此拌嘴干架闹离婚了,就连乔万有如此能忍之人,也不免粗了脖子红了筋了:“你怎么这么出息!管天管地,拉屎放屁,全他妈管!……”
何老太太呢,当街当院儿的,扯开嗓子回了一句,差点儿没让乔老头儿背过气去:“我不管?明说了吧,你们男人知道我们娘儿们的苦处吗?当初你们乔家把我娶过来的时候,白天,得给我婆婆干活儿,晚上,得给他妈你干活儿,熬我的鹰。妇女解放啦,不能让你们欺负啦……”
乔万有一边说,一边喝,本来顶多二两的量,看看喝了三两也出去了,话也有些颠三倒四了:“唉,一……一听她开……开口,我……我的脑……脑仁儿疼!”“丢脸,丢脸!真……真他妈丢……丢尽人啦!”说到最后,颠来倒去的也就是这两句了。
李忠祥看着这位老弟,心里犯开了愁。你说,你有点儿什么难处不好!没钱,从我这儿拿三百五百的也拿得出来。要出力,我一个,我儿子也算一个,不够,咱们还可以找!可你这事儿,我……清官还断不了家务事呢,老夫老妻了,我总不能撺掇你们也去打离婚吧?……可这位老弟呀,这么多年来也没跟咱诉过苦、张过口,当大哥的我依傍了人家多少年,这会儿连个宽心的主意都拿不出来,也未免太“那个”啦。
李忠祥一时着急,加上多喝了点儿,也就顾不上什么过誓没过誓的了。就像北京的老头儿这会儿自然还会想到“人丹”,广州的老太太还会想到“驱风油”一样,他想了想,一把夺过了乔老头儿的酒杯,说:“万有,古话说,‘自得其乐’。你呀,别这么愁啦。也别去听咱们的弟妹在那儿扯臊了。跟着老哥哥我,唱唱戏,乐和乐和去得啦。”
“唱戏?……”乔万有眯着眼睛,一下一下地摇头,“我……不……不会。”
“那你就来个场面!”
“场……场面?”
“是啊,敲个锣,打个镲,拉拉二胡,会不?”
“那……那也……不会。”
“那你就学!我就不信你学不会!当初那两手撒纸钱儿的功夫怎么学会的?”
“唔。”乔万有不语了,想了想,点点头,叹了口气说,“反正,甭管怎么着,听戏也比听骂强不是?跟着您,我的大哥,试试吧!”
…………
当天晚上,李忠祥不知从哪儿给他的万有老弟淘换来了一把旧二胡。第二天傍晚,领着他到文化站来了。当然,咱们的“总教习”因为自己的“食”,大概也感到一点惭愧了,所以还特意从自家拎来了一把折叠凳,把他的撒纸钱儿出身的老弟安排在一个旮旯上。
自此,每天晚上,你都能看见一位面容清癯的老者坐在“排演场”东边的旮旯里,膝上架着把二胡,微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和那些拿着京胡、二胡、月琴、檀板之类的老头儿们一道,为生旦净丑做“场面”。这就是乔万有。
不过,您得听仔( 放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