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部分阅读
到他们的老师和父母说,“这些问题我都知道,可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大家都在私下里发泄对教育的不满,但是却又倾尽全力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一旦“成功”,就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失去了学习的激|情,也失去了改革教育的激|情——也许这种激|情在很多人身上从来就没有过。他们中间有些人是要留在学校里去教育别人的。但是在今天的大学,一个一流的人才愿意留下来做老师,并且真正把热情倾注于教育,已经是一件罕有的事。所以我不得不说,我们的学校不仅正在让学生为自己的优秀付出代价,而且正在失去优秀的老师。 本书的一个贡献,在于作者很诚实地给我们描述了大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乃至院士的状态。今天的大学,学生的问题很大,教师的问题更大。因为二流的教师不可能教出一流的学生。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读书期间所遇到的教师,有多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多少值得我们钦佩?我接触过不少做人做事都很成功的人,他们都会谈到自己曾遇到好教师;我还接触过另外一些人,他们在回忆过去时,总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得到好教师的教诲。事实上,我们国家能够永留学生记忆中的好教师,真是太少了,按照我的不大完整的估算,不到总数的5%。 一个教师让学生失望,甚至让学生蔑视,不仅在于他的教学水平低,更在于他的做人水平低。从长远看,真正让学生不能忘怀的,不是教给他们如何考试的老师,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的老师。我在美国曾看到一个七岁的孩子,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爸爸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孩子回答:“老师告诉我们不要伤害别人。不要伤害别人的身体,也不要伤害别人的心灵。”这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是学到了这句话。很显然,这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而在我们的学校里,一年级孩子的第一节课上,老师一定会谆谆教诲,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争取第一名。这种衡量成功的标准促使我们的孩子只在乎第一名,只关心自己,只追求战胜别人。家长也在有意无意地逼迫他们走上这条道路。今天我们的国家许多地方弥漫着自私自利的风尚,弥漫着对社会、对他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冷漠,应当说,在我们的孩子踏进小学时就种下了祸根。可惜很少有人注意到。 育人的意义既广大又深远。教育出了问题,会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中产生恶果。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制度的确发生了一些带有全局性的负面影响,我们的优秀人才,正在为他们的优秀付出代价;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个人,也将为此付出代价。 现在,有这样一个人来关注、讨论教育的问题,是一件好事。但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事,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的事,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需要每一个人都来关注。有人曾对我说,改变现存的教育制度,我们有心无力。我回答,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制度,那么就让我们改变对教育的看法。我看到无数例证,在同一种教育制度中,也会造就不同的人。真正优秀的人通常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教育体制,而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不同。至少我们可以读一读眼前这本书,它能让我们不再对教育的问题冷眼旁观。
顾海兵: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
文/顾海兵 摆在我案头的这部《大学有问题》书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惊讶于作者对今日中国大学所存在问题了解之细、洞察之深,我也惊讶于作者充分占有如此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我更惊讶于作者在如此年轻之年龄、以如此无畏之气概、用如此流畅之文笔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之种种病症! 相比于我过去曾经读过的有些亦参与写作的中国大学教育批评论著,如杨东平教授主编的《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与《大学之道》,这部《大学有问题》书稿不是论文集,不是众多作者的拼盘,而是一个人的独著。因此,它就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然,它是作者熊丙奇多年汗水的结晶! 丙奇同志在书中向我们系统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一路应试,对外语、电脑的盲目崇拜,高考录取的区际不公,可谓“考、考、考,中国大学的法宝”;在纸上测试的品德,在嘴上说说的创新;教不成教授,教授不教书;院士头衔的追逐;“逼良为娼”的学术抄袭,各种论文的求量不求质,高校中很少有人讲真话;变味的科技成果鉴定;官学不分的高校行政级别,高校领导的非民主任命,校处领导的官气十足,权利不受制衡,人治重于规制,校规高于国法;高校对于大学生们男欢女爱的竭力围堵,高校性教育的贫乏;高校招生过速扩招的负效应,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高校的“世界一流”情结,甚至定出了17年赶超时间表;高校自主权的缺失,连专业课程都没有决定权;民办大学的种种尴尬与受歧视;校办企业的弊端;高校仍在办社会,教师仍是单位人;等等。可以说,丙奇同志的这部书稿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 我与作者丙奇不曾谋面,居住场所相距数千里,但对于中国大学问题的共同忧患使我们有缘相识。对大学问题的研究本不属于我的专业,只是因为在高校工作生活多年,总有一些所思所想,因而,近些年来断断续续写了数篇有关教育的文章。丙奇在电话中说:“您的大作早已拜读,受益良多。”其实,丙奇过奖了。至多,我只是比丙奇早几年关注了大学问题。虽然先者为师,但师者不会贤于生者。论雅、论俗我是远在丙奇之下,如果考虑到我的年龄比丙奇要大一轮多,则可比性差距更是突出。从这一点来说,给丙奇的书稿写序我不是合适人选,只是把我读完丙奇这部书稿所受到的启发写出来,可谓不吐不快。如果说有什么奢求,那也仅仅是希望以此文求教于丙奇及一切有同样关注之同仁。 丙奇的这部书稿名为《大学有问题》,我想,进一步地应该有《问题大学》。类似于青年问题与问题青年,我们可以说“大学问题”研究的是所有大学存在的或轻或重的各类问题,而“问题大学”所要探讨的则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大学及其各种病态。从逻辑上讲,进一步比较“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大致可以说:“大学问题”是从病相入手,对大学之病进行充分地形象描述,对大学之病的病源、病因可以进行一定的诊断、诊治,各种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指点大学问题,可以是新闻式的,可以是文学式的,可以是案例式的,可以是论文式的;而“问题大学”则是从病症入手,对大学之病进行充分地抽象分析,对病态大学运行机制进行充分地解剖,多半只有专业人员或业余专业性人员可以介入,必须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研究,必须给出一般的处置办法,试图使病者恢复健康。也可以说,大学问题的视角是“健康带毒者或健康受伤者”,而问题大学的视角是“非健康带毒者或非健康受伤者”。一般而言,先有“大学问题”而后才可能有“问题大学”。我希望,年轻的丙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就“问题大学”之专著。我等待着!(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http://www.xlawen.org/kan/4075/ )
顾海兵: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
文/顾海兵 摆在我案头的这部《大学有问题》书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惊讶于作者对今日中国大学所存在问题了解之细、洞察之深,我也惊讶于作者充分占有如此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我更惊讶于作者在如此年轻之年龄、以如此无畏之气概、用如此流畅之文笔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之种种病症! 相比于我过去曾经读过的有些亦参与写作的中国大学教育批评论著,如杨东平教授主编的《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与《大学之道》,这部《大学有问题》书稿不是论文集,不是众多作者的拼盘,而是一个人的独著。因此,它就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然,它是作者熊丙奇多年汗水的结晶! 丙奇同志在书中向我们系统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一路应试,对外语、电脑的盲目崇拜,高考录取的区际不公,可谓“考、考、考,中国大学的法宝”;在纸上测试的品德,在嘴上说说的创新;教不成教授,教授不教书;院士头衔的追逐;“逼良为娼”的学术抄袭,各种论文的求量不求质,高校中很少有人讲真话;变味的科技成果鉴定;官学不分的高校行政级别,高校领导的非民主任命,校处领导的官气十足,权利不受制衡,人治重于规制,校规高于国法;高校对于大学生们男欢女爱的竭力围堵,高校性教育的贫乏;高校招生过速扩招的负效应,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高校的“世界一流”情结,甚至定出了17年赶超时间表;高校自主权的缺失,连专业课程都没有决定权;民办大学的种种尴尬与受歧视;校办企业的弊端;高校仍在办社会,教师仍是单位人;等等。可以说,丙奇同志的这部书稿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 我与作者丙奇不曾谋面,居住场所相距数千里,但对于中国大学问题的共同忧患使我们有缘相识。对大学问题的研究本不属于我的专业,只是因为在高校工作生活多年,总有一些所思所想,因而,近些年来断断续续写了数篇有关教育的文章。丙奇在电话中说:“您的大作早已拜读,受益良多。”其实,丙奇过奖了。至多,我只是比丙奇早几年关注了大学问题。虽然先者为师,但师者不会贤于生者。论雅、论俗我是远在丙奇之下,如果考虑到我的年龄比丙奇要大一轮多,则可比性差距更是突出。从这一点来说,给丙奇的书稿写序我不是合适人选,只是把我读完丙奇这部书稿所受到的启发写出来,可谓不吐不快。如果说有什么奢求,那也仅仅是希望以此文求教于丙奇及一切有同样关注之同仁。 丙奇的这部书稿名为《大学有问题》,我想,进一步地应该有《问题大学》。类似于青年问题与问题青年,我们可以说“大学问题”研究的是所有大学存在的或轻或重的各类问题,而“问题大学”所要探讨的则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大学及其各种病态。从逻辑上讲,进一步比较“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大致可以说:“大学问题”是从病相入手,对大学之病进行充分地形象描述,对大学之病的病源、病因可以进行一定的诊断、诊治,各种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指点大学问题,可以是新闻式的,可以是文学式的,可以是案例式的,可以是论文式的;而“问题大学”则是从病症入手,对大学之病进行充分地抽象分析,对病态大学运行机制进行充分地解剖,多半只有专业人员或业余专业性人员可以介入,必须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研究,必须给出一般的处置办法,试图使病者恢复健康。也可以说,大学问题的视角是“健康带毒者或健康受伤者”,而问题大学的视角是“非健康带毒者或非健康受伤者”。一般而言,先有“大学问题”而后才可能有“问题大学”。我希望,年轻的丙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就“问题大学”之专著。我等待着!(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http://www.xlawen.org/kan/4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