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阅读
庄严地回答考古学家的问题,道:“那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三天路的疲惫身体。”
考古学家听了向导的解释,心中若有所悟,沉思了许久,终于展颜微笑。他心中深深地认为,这是他这一趟考古旅行中,最有价值的一项收获。
事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你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所以,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不会盲目地让自己奔向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应该记住:你着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终点,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累倒在地。
因此,一个人只有控制了浮躁,他才会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会有足够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步,最后走向成功。只有自己控制好了自己的浮躁绪,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
猜疑是害人害己的祸根
所谓“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它是人际关系的文化腐蚀剂,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东西毁于一旦。如果在与人交往时总是猜疑别人,那么彼此的关系就难以继续维持。
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实,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作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大学毕业后,李叶被一家知名外企录用,他欣喜不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他十分注意自己的谈举止,唯恐稍不留意影响到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一次,他成功地完成了一张设计图,高兴之余,不自禁脱口而出:真是太棒了!邻桌的同事闻声抬头瞄了他一眼,他马上紧张起来,糟糕!同事一定觉得我太得意忘形了。又一次,听到部门主管与人谈话中提到“新员工”三个字,并表严肃,他的心一下缩紧了,一定是说我什么不好的事。上班路上,遇到一位年长的同事,对方随口一句:年轻人,走路都是昂挺胸啊!他马上将头垂了下来。坏了!这分明是在批评我盛气凌人,不尊重老同事。此后,每当见到别人脸色不好或两三个人低声交谈,他担心是不是在针对自己,过分猜疑让他身心疲惫,感觉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苦恼万分。
李叶之所以会苦恼,就因为患了“猜疑”这一不良心理疾病。从心理学上讲,猜疑是由不信任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心理,十分有害。猜疑是一个可怕的心理误区,因为猜疑会破坏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信任,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触,这就暗藏着彼此关系破裂的危险。它像一片阴暗的沼泽地,使人越陷越深,甚至失去理智。猜疑会增加思想压力,打破心理平衡,使人陷入惴惴不安之中,天长日久可以导致心理崩溃。猜疑,不但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
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你的事业。”。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毁掉事业。
范增是项羽得力谋士,许多次,刘邦的计谋都被他识破,刘邦要打败项羽,先想到的就是除掉范增,在陈平的协助下,刘邦导演了一次反间计。当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不下时,项羽为了打败刘邦,便借议和为名,派遣使者入汉,顺便探察汉军的虚实。陈平听说楚国使者要来,正中下怀,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国使者上钩。
楚国使者进入荥阳城后,陈平将他带入会馆,留他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问道:“范亚父(范增)可好!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国使者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布亚父所派遣。”
陈平听了,故意装作十分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外出,楚国使者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国使者见了,不由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
回到楚营后,使者立即去见项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王,范增私通汉王,要时刻注意提防。
其实,陈平的反间计并不高明,如果稍微考虑一下,就不难找出其中的破绽,只是项羽寡断多疑,加之性格刚愎自用,自然也就不会想到这些。
项羽听后,愤恨地说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然私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还是左右替范增劝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他心无二用,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心协助项羽打败刘邦。他见项羽为了议和,又放松了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搬家了!”范增见项羽无端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生性多疑而刚愎,不知又听到了什么流,对自己也产生了戒心。
范增想起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他不仅不听自己的忠,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他再也耐不住了,便向项羽说道:“现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为之。臣已年老体迈,望大王赐臣骸骨,归葬故土。”说完,转身走出。项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项羽之所以失去了一个得力的谋士,就是吃了猜疑的亏,猜疑实在是害己又殃人。对成功路上艰难跋涉的追求者来说,猜疑是一个随时可能吞没你整个宏伟事业的陷阱。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减少猜疑,学会信任别人。少一份猜疑,多一份信任,成功的道路就会在你的脚下。
欲掌控人生先掌控习惯
常道: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就会变成|人的一种自觉需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好的习惯使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把人从成功的巅峰拉下来。
有个时期,美国第一富豪盖蒂的香烟抽得很凶,有一天,他度假开车经过法国,那天正好下着大雨,地面特别泥泞,开了好几个钟头的车子之后,他在一个小城里的旅馆过夜。吃过晚饭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很快便入睡了。
盖蒂清晨两点钟醒来,想抽一支烟,打开灯,他自然地伸手去找他睡前放在桌上的那包烟,现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寻衣服口袋,结果毫无所获。他又搜索他的行李,希望在其中一个箱子里能现他无意中留下的一包烟,结果他又失望了。他知道旅馆的酒吧和餐厅早就关门了,心想,这时候要把不耐烦的门房叫过来,太不堪设想了。他惟一能得到香烟的办法是穿上衣服,走到火车站,但它至少在六条街之外。
景看起来并不乐观,外面仍下着雨,他的汽车停在离旅馆尚有一段距离的车房里。而且,别人提醒过他,车房是在午夜关门,第二天早上六点才开门。这时能够叫到计程车的机会也将等于零。
显然,如果他真的这样迫切地要抽一支烟,他只有在雨中走到车站,但是要抽烟的**不断地侵蚀他,并越来越浓厚。于是他脱下睡衣,开始穿上外衣。他衣服都穿好了,伸手去拿雨衣,这时他突然停住了,开始大笑,笑他自己。他突然体会到,他的行为多么不合逻辑,甚至荒谬。
盖蒂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一个所谓的商人,一个自认为有足够的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舒适的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好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
盖蒂生平第一次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不可自拔的习惯。他愿意牺牲极大的舒适,去满足这个习惯。这个习惯显然没有好处,他突然明确地注意到这一点,头脑便很快清醒过来,片刻就作出了决定。
他下定决心,把那个依然放在桌上的烟盒揉成一团,放进废纸篓里。然后他脱下衣服,再度穿上睡衣回到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他关上灯,闭上眼,听着打在门窗上的雨点。几分钟之后,他进入一个深沉、满足的睡眠中。自从那天晚上后他再也没抽过一支烟,也没有抽烟的**。
盖蒂说,他并不是利用这件事来指责香烟或抽烟的人。常常回忆这件事,仅仅是为了表示,以他的形来说,被一种坏习惯制服,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差一点成为它的俘虏!
习惯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同样责不可卸。由此可见,习惯对于我们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我们知道,常常做一件事就会成为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很可怕的。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习惯的束缚。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和行为所形成的。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总是不在意自己的坏习惯,结果弄的自己狼狈不堪。因此,只要能够掌握思想,养成正确的习惯,我们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李嘉诚在茶楼当伙计的时候,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一直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习惯,才使李嘉诚获得今天的成功。
好的习惯可以使你走向成功,而坏的习惯容易耽误一生。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摒弃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我们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萧伯纳是英国杰出的戏剧作家、世界着名的幽默大师、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正是由于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一生才过得成功并快乐。萧伯纳享年94岁,他不仅才思敏锐,有“当代人中最清楚的头脑”,还有着可与着名运动员相媲美的强健体质。
萧伯纳少年时代,其父就对他说:“孩子,要以我为前车之鉴,我干的事你都不要效仿!”原来,他的父亲喜欢乱吃东西,一顿饭吃很多的肉,喝很多的酒,并且整天抽烟,又不爱活动。他听从了父亲的教导,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萧伯纳成名之后,财富如潮水般地涌来,但他却毫不奢侈。在服装方面,萧伯纳讲究的是整洁、舒适、方便,从不追求华丽,不赶时髦,而且总喜欢穿棉织物品。
萧伯纳一生都坚持锻炼。每天很早起床,天天坚持洗冷水浴、游泳、长跑、散步,他还喜欢骑自行车、打拳。在70多岁时,他曾与当时世界着名的运动家、美国人丹尼同住在波欧尼岛上的一家旅馆,每天两人过着一样的生活:起床后洗冷水澡,接着游泳,然后躺在海边沙滩上进行日光浴。午后,他们还一块去长途散步。
萧伯纳在谈到良好的生活习惯时说:“卫生并不能治疗疾病,但能防止疾病,如果一个人过着合理的生活,安排适当的食物,就不至于生病。如果能够数十年孜孜不倦地坚持身心锻炼,保持乐观的态度,就一定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并且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由此可见,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培养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只需做好三步即可。先要分清哪些是好习惯,那些是坏习惯。这件事是最容易的,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得很。其次是你是否想改变。这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害怕改变,喜欢安于现状。尽管他们有时对现状不满,但如果真的让他做出行动,他就会退缩。你要记住,如果你不想改变,那你就只能看着别人成功,而你却原地不动。最后要行动起来。对于已有的好习惯要继续保持,对于坏习惯要坚决改掉,对于不具备的好习惯要悉心培养。可以先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如赴约时,至少要提前五分钟到达;如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就应该立刻行动起来……
我们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生活的乐趣,我必须明白习惯的力量是如何的强大。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应时时警惕,去除那些危害我们生活的坏习惯。
丢掉可怕的虚荣心
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穷者有之,富贵者亦有之。它深藏在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肮脏的污垢,是一个需要摘除的毒瘤。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感。
受虚荣驱使的人,只追求表面上的荣耀,不顾实际条件去求得虚假的荣誉。有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死要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这就是对虚荣心的生动描述。
男孩和女孩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
有一天,男孩女孩牵着手去逛街。当经过一家饰店门口时,女孩一眼看见了摆在玻璃柜中里的那条心形的金项链。女孩心想:我的脖子这么白,配上这条项链一定好看。男孩看见了女孩眼中的那依依不舍的目光,他摸摸自己的钱包,脸红了,拉着女孩走开了。
几个月后,女孩的20岁生日到了。在女孩的生日宴会上,男孩喝了很多酒,才敢把给女孩的生日礼物拿出来,那正是女孩心仪的那条心形的金项链。女孩高兴地当众吻了一下男孩的脸。过了半晌,男孩才憋红着脸,搓着手,嗫嚅地说:“不过,这、这项链是……铜的……”男孩的声音很小,但客厅里所有的客人都听见了。女孩的脸蓦地涨得通红,把正准备戴到自己那白皙漂亮的脖子上的项链揉成一团随便放在了牛仔裤的口袋里。“来,喝酒!”女孩大声说,直到宴会结束,女孩再也没看男孩一眼。
不久后,一个男人闯进了女孩的生活。男人说,他什么也没有,只有钱。当他把闪闪光的金饰戴到女孩身上时,同时也俘虏了女孩那颗爱慕虚荣的心。他们很快便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同居了。男人对女孩百依百顺,女孩暗暗庆幸自己在男孩和男人之间的选择。对于女孩来说,那真是一段幸福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在女孩现自己怀孕了的同时,也现男人失踪了。当房东再一次来催她缴房租时,她只得走进了当铺,把自己所有的金饰摆在了柜台上。老板眯着眼睛看了一眼说:“你拿这么多镀金饰来干什么?”女孩一下子愣住了。接着老板的眼睛一亮,扒开一堆饰,拿出最下面的那条项链说:“嗯,这倒是一条真金项链,值一点钱。”女孩一看,这不正是男孩送她的那条假金项链吗?当铺老板把玩着那条心形的项链问:“喂,你打算当多少钱”女孩忽然一把夺过那条项链就走了。
可见,虚荣,是人生的一记暗伤。轻者,累及一时;重者,痛苦一生。太爱慕虚荣,不是自己为自己增光,而是自己给自己添累。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人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
做人起码要诚实、直正,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有的少女为了满足物质的追求,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是值得深思的。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
其实,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的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爱慕虚荣的查理夫妇一直都向往一种自命不凡,高人一等的生活方式。
这天,夫妇二人去参加一个上层人士举办的酒会,在漫无边际的闲聊中,话题转到了莫扎特。
“一个绝对的音乐天才!才华横溢,无人能及!”有人简练地评价道。
加入这种对名人品头论足,阳春白雪的讨论是查理夫人一生的梦想。于是,她不失时机却又故作轻描淡写地说道:“噢,莫扎特,我非常同意您的见解,我喜欢他这个人,也许你们不敢相信,今天早晨我还在21路车站和他聊了几句,他正要去音乐厅客串一场演出,上车之前他还礼貌地向我道了别,真是一个非常懂礼节的人。”
查理夫人的话音一落,周围便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轻蔑地看着她。
查理觉得自己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他走到查理夫人面前,略带愠怒地耳语道:“我们现在就走,快穿上你的外套,我们得赶快离开。”
驾车回家途中,查理一不。
“查理,你是不是生气了?”查理夫人打破沉默。
“噢,是吗?你终于注意到了?”查理用嘲讽的口吻说道,“你今天让我丢尽了面子!你看见莫扎特坐21路车去音乐厅了?你这个自以为是的傻瓜!谁都知道21路车根本就不路过音乐厅!”
有时,人们为了自己可怜的虚荣心,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但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的话虽然未必全对,但至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生活的真实。让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武器,去战胜虚荣心理吧!
6.第六章 感性拿起,理性放下
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的真谛。***所谓“拿得起”,就是想做什么事,就敢于去做;所谓“放得下”,就是做一件事时,知道变通,该放手时就放手。“拿得起,放得下”是指在对待两难的问题上,敢于做决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说“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最大的选择。
一天,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出门化缘,路过一条小河时,见到一名女子站在河边不敢过河。老和尚就对女子说,“我来背你过河”,便将女子背在身后涉水过河。小和尚见到老和尚的这一举动很是惊诧,心中百般不解,却又不敢轻易打探,只得一路跟随在后。走出数十里后,小和尚实在忍耐不住,便开口问师傅,“刚才你背女子过河,难道不怕触犯了戒律?”老和尚并没有正面解释,只是轻描淡写地笑答“我到了岸边就已经放下了,你怎么背了几十里路,到现在还没有放下呀?”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活的轻松,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所以沉重。很显然,故事中的老和尚属于前者,而小和尚属于后者。所以,我们要学会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心态,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切都在平平常常之间,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这样,我们才无烦恼,生活才快乐。
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从而抓住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庄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
肩吾与孙叔敖是同乡,两人在一个村子里长大,可是也算不得什么深交。
孙叔敖长大后到外面谋生,直到退休才又再回到村子来安度余年。有一天,两人在树下乘凉饮茶,肩吾问孙叔敖说:“一般做过官的人衣锦还乡大都兴建豪宅,围起高高的篱笆,深怕别人抢夺他的钱财,危害他的生命;而你曾经三度为相,当你做宰相时,我感觉不出你家的老宅子有什么改变,当你三度罢相,这一回,你告老还乡,我也感觉不出你有什么怅然若失之态。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怀疑你是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可是这一段时间,你天天在这里喝茶乘凉,显得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我才相信,你是真的不把在朝在野这档事放在心上。荣华富贵,归隐乡林都不能影响你,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孙叔敖说:“我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我不过是因为官职来到我身上,我不能推卸;官职离开我,我也留不住。我觉得得官失官都不是我能决定的,所以就没有忧愁。我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再说,得与失究竟是在令尹的职位上呢,还是在我身上?如果是在令尹的职位上,那就与我无关;如果是在我身上,那就与令尹的职位无关。我要考虑的是做到心满意足,从容自得,哪有闲心思想什么人的贵贱呢?”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之心视之,就非常不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则是一种胸襟和肚量。
拿得起,是一种能力;放得下,是一种境界。真正的强者,既要能拿得起,更要懂得放得下。
主动吃亏也是一种福气
在人生的历程中,吃亏和受益是互为存在、相互转换的。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受益,有些事当时即使真得受益了,最终导致的结果仍有可能是吃亏;而有些事表面上看,可能是吃亏了,但事后仍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受益的结果。
亨利∓middot;霍金士是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有一次他突然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现,他们生产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险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毒性不大,但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剂,则又会影响食品的鲜度。亨利∓middot;霍金士考虑了一下,他认为应以诚对待顾客,于是他毅然把这一有损销量的事告诉了每位顾客,随之又向社会宣布,防腐剂有毒,对身体有害。他做出这样的举措之后,使他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食品销路锐减不说,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联合起来,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扑,指责他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他们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产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苦苦挣扎了4年之后,亨利的食品加工公司已经倾家荡产,但他的名声却家喻户晓。这时候,政府站出来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产品又成了人们放心满意的热门货。亨利公司在很短时间内便恢复了元气,规模扩大了两倍。亨利食品加工公司一举成了美国食品加工业的“龙头公司”。
华人富李嘉诚曾说:“有时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这就是吃亏是福,这就是现实生活的得失之道。小处吃亏,大处受益,暂时吃亏,长远受益。如能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宽心自如地对待周遭的人与事,时时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就是智者的选择。生活中总有一些聪明的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
汉武帝时期,有个在朝官吏叫主父偃,时任郎中。他为人忠厚老实,遇事谦虚礼让,在朝野中人缘不错。有一年临近除夕,皇上赐给群臣每人一只外番进贡的活羊。
具体分配时,负责人犯了愁:因为这批羊有大有小,肥瘦不均,难以分。大臣们纷纷献策:
有人主张把羊只通通杀掉,肥瘦搭配,人均一份;
有人主张抓阄分羊,好孬全凭运气……
朝堂上像炸开了锅,七嘴八舌争论不休。这时,主父偃说话了:“分只羊有这么费劲吗?我看大伙儿随便牵一只羊走算了。”说完,他率先牵了最瘦小的一只羊回家过年。
众大臣纷纷效仿,羊很快被分完毕,众人皆大欢喜。就这样,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从此,他也赢得了众大臣的尊敬。
后来,这件事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很是欣赏,他又被朝廷提拔为中大夫。这位大臣既得到了众大臣尊敬,又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对于这位大臣来说,亏己不正是福吗?
吃亏是福,关键在于心,在于不计较小小得失。生活中,懂得吃亏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并不仅仅因为人性的弱点让人很难拒绝摆在面前的诱惑;更是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弃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利益。其实,学会吃亏,善于吃亏,乐于吃亏,这并不通通是一个人无能、无用、无知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一个人的品行伟大于否,思想高尚于否,行为善良于否的写真。
王林是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受聘于国内某知名出版社任编辑一职。他不但文笔很好,而且工作积极主动。那时,出版社正在进行一套大型工具丛书的编辑,每个人都很忙,但社长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编辑部的人也被派到行部和业务部帮忙,但整个编辑部只有王林接受社长的指派,其他的人都是去一两次就抗议了,甚至还有人说王林太傻,做无用功。但王林却说:吃亏就上占便宜嘛!事实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可占,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像个苦力工一样!他真是个可随意指挥的员工,后来他又去业务部,参与直销的工作。此外,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反正吃亏就占便宜嘛!他总是这么说。
两年后,王林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生意很。原来,他是在吃亏的时候,把一家出版社的编辑,行,直销等工作都摸熟了。他真的是占了便宜啊!
吃亏就是占便宜。我们都应该记住,这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做事能力,扩大人际关系网络的最好办法。如果样样都想占便宜,那最后一定会吃亏,而且还可能吃大亏。所以,“吃亏是福”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我们要调自己整心态,坦然面对吃亏,从而让我们能在人生路上走得一帆风顺。
人生之路是一条选择之旅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他说:“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把握人生命运的最伟大的力量。谁掌握了选择的力量,谁就掌握了人生的命运。
名震世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就是因正确的人生选择而极大地向人们展示了他歌唱方面的才华。
帕瓦罗蒂小时候的就显示出了唱歌的天赋。长大后,他仍然喜欢唱歌,但是他更喜欢孩子,并希望成为一名教师。于是,他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
临近毕业的时候,帕瓦罗蒂问父亲:“我应该怎么选择?是当教师呢,还是成为一个歌唱家?”他的父亲这样回答:“孩子,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个椅子之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并且在选定之后,就要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
听了父亲的话,帕瓦罗蒂选择了唱歌这把椅子。可遗憾的是,七年的时间过去了,他还是无名小辈,他甚至想到了放弃歌唱事业。但帕瓦罗蒂想起了父亲的话,于是他坚持了下来。
又经过了一番努力后,帕瓦罗蒂终于崭露头角,并且声名节节上升,成为了活跃于国际歌剧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音。
当一位记者问帕瓦罗蒂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的成功在于我在不断的选择中选对了自己施展才华的方向,我觉得一个人如何去体现他的才华,就在于他要选对人生奋斗的方向。
人生成败,源于选择。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今天的生活源于我们昨天的选择,明天的展源于今天的选择。人生是一种选择,不一样的选择,有不一样的结果。
选择是明智者的诠释,它可以决定你的事业和生活的成败!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不能由自己选择——自己的出身。其他的一切,皆是由自己选择而来。因为选择的权力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有一位哲人说过,上帝在人出生后都给每个人一幅人生的地图,这些地图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相同的,中间的许多岔路要靠我们自己去选择。
在这个很精彩且很复杂的世界里,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对人生之路选择的差别。
有一位富有的商人在去世前,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把钥匙,对他们说道:“我一生所赚得的财富,都锁在这把钥匙能打开的箱子里。可是现在,我只能把这把钥匙给你们兄弟二人中的一人。”
兄弟俩惊讶地看着父亲,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为什么?这太残忍了!”
“的确有些残忍,但这也是一种善良。”父亲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现在,我让你们自己选择。选择这把钥匙的人,必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按照我的意愿和方式,去经营和管理这些财富。拒绝这把钥匙的人,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生命完全属于你自己,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赚取我箱子以外的财富。”
兄弟俩听完,心里开始有了动摇。接过这把钥匙,可以保证你一生没有苦难,没有风险,但也因此而被束缚,失去自由。拒绝它?毕竟箱子里的财富是有限的,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但是那样的人生充满不测,前途未卜,万一……
父亲早已猜出兄弟俩的心思,他微微一笑:“不错,每一种选择都不是最好,有快乐,也有痛苦,这就是人生,你不可能把快乐集中,把痛苦消散。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你想要什么?要过程,还是要结果?”兄弟俩豁然开朗。哥哥说,我要这把钥匙。弟弟说,我要去闯荡。二人权衡利弊,最终各取所需。这样的结局,与父亲先前的预料不谋而合。
二十多年过去了,兄弟俩经历、境遇迥然不同。哥哥生活舒适安逸,把家业管理得井井有条,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温和儒雅,特别是到了人生暮年,与去世的父亲越来越像,只是少了些锐利和坚韧。弟弟生活艰辛动荡,几起几伏,受尽磨难,性格也变得刚毅果断。与二十年前相比,相差很大。最苦最难的时候,他也曾后悔过,怨恨过,但已经选择了,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一往无前,坚定不移地往前走。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他最终创下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理解父亲,并深深地感谢父亲。
人生是一种选择。不一样的选( 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http://www.xlawen.org/kan/4126/ )
考古学家听了向导的解释,心中若有所悟,沉思了许久,终于展颜微笑。他心中深深地认为,这是他这一趟考古旅行中,最有价值的一项收获。
事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你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所以,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不会盲目地让自己奔向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应该记住:你着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终点,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累倒在地。
因此,一个人只有控制了浮躁,他才会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会有足够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步,最后走向成功。只有自己控制好了自己的浮躁绪,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
猜疑是害人害己的祸根
所谓“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它是人际关系的文化腐蚀剂,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东西毁于一旦。如果在与人交往时总是猜疑别人,那么彼此的关系就难以继续维持。
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实,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作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大学毕业后,李叶被一家知名外企录用,他欣喜不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他十分注意自己的谈举止,唯恐稍不留意影响到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一次,他成功地完成了一张设计图,高兴之余,不自禁脱口而出:真是太棒了!邻桌的同事闻声抬头瞄了他一眼,他马上紧张起来,糟糕!同事一定觉得我太得意忘形了。又一次,听到部门主管与人谈话中提到“新员工”三个字,并表严肃,他的心一下缩紧了,一定是说我什么不好的事。上班路上,遇到一位年长的同事,对方随口一句:年轻人,走路都是昂挺胸啊!他马上将头垂了下来。坏了!这分明是在批评我盛气凌人,不尊重老同事。此后,每当见到别人脸色不好或两三个人低声交谈,他担心是不是在针对自己,过分猜疑让他身心疲惫,感觉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苦恼万分。
李叶之所以会苦恼,就因为患了“猜疑”这一不良心理疾病。从心理学上讲,猜疑是由不信任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心理,十分有害。猜疑是一个可怕的心理误区,因为猜疑会破坏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信任,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触,这就暗藏着彼此关系破裂的危险。它像一片阴暗的沼泽地,使人越陷越深,甚至失去理智。猜疑会增加思想压力,打破心理平衡,使人陷入惴惴不安之中,天长日久可以导致心理崩溃。猜疑,不但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
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你的事业。”。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毁掉事业。
范增是项羽得力谋士,许多次,刘邦的计谋都被他识破,刘邦要打败项羽,先想到的就是除掉范增,在陈平的协助下,刘邦导演了一次反间计。当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不下时,项羽为了打败刘邦,便借议和为名,派遣使者入汉,顺便探察汉军的虚实。陈平听说楚国使者要来,正中下怀,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国使者上钩。
楚国使者进入荥阳城后,陈平将他带入会馆,留他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问道:“范亚父(范增)可好!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国使者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布亚父所派遣。”
陈平听了,故意装作十分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外出,楚国使者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国使者见了,不由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
回到楚营后,使者立即去见项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王,范增私通汉王,要时刻注意提防。
其实,陈平的反间计并不高明,如果稍微考虑一下,就不难找出其中的破绽,只是项羽寡断多疑,加之性格刚愎自用,自然也就不会想到这些。
项羽听后,愤恨地说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然私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还是左右替范增劝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他心无二用,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心协助项羽打败刘邦。他见项羽为了议和,又放松了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搬家了!”范增见项羽无端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生性多疑而刚愎,不知又听到了什么流,对自己也产生了戒心。
范增想起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他不仅不听自己的忠,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他再也耐不住了,便向项羽说道:“现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为之。臣已年老体迈,望大王赐臣骸骨,归葬故土。”说完,转身走出。项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项羽之所以失去了一个得力的谋士,就是吃了猜疑的亏,猜疑实在是害己又殃人。对成功路上艰难跋涉的追求者来说,猜疑是一个随时可能吞没你整个宏伟事业的陷阱。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减少猜疑,学会信任别人。少一份猜疑,多一份信任,成功的道路就会在你的脚下。
欲掌控人生先掌控习惯
常道: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就会变成|人的一种自觉需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好的习惯使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把人从成功的巅峰拉下来。
有个时期,美国第一富豪盖蒂的香烟抽得很凶,有一天,他度假开车经过法国,那天正好下着大雨,地面特别泥泞,开了好几个钟头的车子之后,他在一个小城里的旅馆过夜。吃过晚饭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很快便入睡了。
盖蒂清晨两点钟醒来,想抽一支烟,打开灯,他自然地伸手去找他睡前放在桌上的那包烟,现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寻衣服口袋,结果毫无所获。他又搜索他的行李,希望在其中一个箱子里能现他无意中留下的一包烟,结果他又失望了。他知道旅馆的酒吧和餐厅早就关门了,心想,这时候要把不耐烦的门房叫过来,太不堪设想了。他惟一能得到香烟的办法是穿上衣服,走到火车站,但它至少在六条街之外。
景看起来并不乐观,外面仍下着雨,他的汽车停在离旅馆尚有一段距离的车房里。而且,别人提醒过他,车房是在午夜关门,第二天早上六点才开门。这时能够叫到计程车的机会也将等于零。
显然,如果他真的这样迫切地要抽一支烟,他只有在雨中走到车站,但是要抽烟的**不断地侵蚀他,并越来越浓厚。于是他脱下睡衣,开始穿上外衣。他衣服都穿好了,伸手去拿雨衣,这时他突然停住了,开始大笑,笑他自己。他突然体会到,他的行为多么不合逻辑,甚至荒谬。
盖蒂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一个所谓的商人,一个自认为有足够的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舒适的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好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
盖蒂生平第一次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不可自拔的习惯。他愿意牺牲极大的舒适,去满足这个习惯。这个习惯显然没有好处,他突然明确地注意到这一点,头脑便很快清醒过来,片刻就作出了决定。
他下定决心,把那个依然放在桌上的烟盒揉成一团,放进废纸篓里。然后他脱下衣服,再度穿上睡衣回到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他关上灯,闭上眼,听着打在门窗上的雨点。几分钟之后,他进入一个深沉、满足的睡眠中。自从那天晚上后他再也没抽过一支烟,也没有抽烟的**。
盖蒂说,他并不是利用这件事来指责香烟或抽烟的人。常常回忆这件事,仅仅是为了表示,以他的形来说,被一种坏习惯制服,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差一点成为它的俘虏!
习惯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同样责不可卸。由此可见,习惯对于我们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我们知道,常常做一件事就会成为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很可怕的。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习惯的束缚。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和行为所形成的。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总是不在意自己的坏习惯,结果弄的自己狼狈不堪。因此,只要能够掌握思想,养成正确的习惯,我们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李嘉诚在茶楼当伙计的时候,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一直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习惯,才使李嘉诚获得今天的成功。
好的习惯可以使你走向成功,而坏的习惯容易耽误一生。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摒弃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我们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萧伯纳是英国杰出的戏剧作家、世界着名的幽默大师、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正是由于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一生才过得成功并快乐。萧伯纳享年94岁,他不仅才思敏锐,有“当代人中最清楚的头脑”,还有着可与着名运动员相媲美的强健体质。
萧伯纳少年时代,其父就对他说:“孩子,要以我为前车之鉴,我干的事你都不要效仿!”原来,他的父亲喜欢乱吃东西,一顿饭吃很多的肉,喝很多的酒,并且整天抽烟,又不爱活动。他听从了父亲的教导,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萧伯纳成名之后,财富如潮水般地涌来,但他却毫不奢侈。在服装方面,萧伯纳讲究的是整洁、舒适、方便,从不追求华丽,不赶时髦,而且总喜欢穿棉织物品。
萧伯纳一生都坚持锻炼。每天很早起床,天天坚持洗冷水浴、游泳、长跑、散步,他还喜欢骑自行车、打拳。在70多岁时,他曾与当时世界着名的运动家、美国人丹尼同住在波欧尼岛上的一家旅馆,每天两人过着一样的生活:起床后洗冷水澡,接着游泳,然后躺在海边沙滩上进行日光浴。午后,他们还一块去长途散步。
萧伯纳在谈到良好的生活习惯时说:“卫生并不能治疗疾病,但能防止疾病,如果一个人过着合理的生活,安排适当的食物,就不至于生病。如果能够数十年孜孜不倦地坚持身心锻炼,保持乐观的态度,就一定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并且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由此可见,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培养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只需做好三步即可。先要分清哪些是好习惯,那些是坏习惯。这件事是最容易的,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得很。其次是你是否想改变。这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害怕改变,喜欢安于现状。尽管他们有时对现状不满,但如果真的让他做出行动,他就会退缩。你要记住,如果你不想改变,那你就只能看着别人成功,而你却原地不动。最后要行动起来。对于已有的好习惯要继续保持,对于坏习惯要坚决改掉,对于不具备的好习惯要悉心培养。可以先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如赴约时,至少要提前五分钟到达;如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就应该立刻行动起来……
我们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生活的乐趣,我必须明白习惯的力量是如何的强大。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应时时警惕,去除那些危害我们生活的坏习惯。
丢掉可怕的虚荣心
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穷者有之,富贵者亦有之。它深藏在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肮脏的污垢,是一个需要摘除的毒瘤。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感。
受虚荣驱使的人,只追求表面上的荣耀,不顾实际条件去求得虚假的荣誉。有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死要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这就是对虚荣心的生动描述。
男孩和女孩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
有一天,男孩女孩牵着手去逛街。当经过一家饰店门口时,女孩一眼看见了摆在玻璃柜中里的那条心形的金项链。女孩心想:我的脖子这么白,配上这条项链一定好看。男孩看见了女孩眼中的那依依不舍的目光,他摸摸自己的钱包,脸红了,拉着女孩走开了。
几个月后,女孩的20岁生日到了。在女孩的生日宴会上,男孩喝了很多酒,才敢把给女孩的生日礼物拿出来,那正是女孩心仪的那条心形的金项链。女孩高兴地当众吻了一下男孩的脸。过了半晌,男孩才憋红着脸,搓着手,嗫嚅地说:“不过,这、这项链是……铜的……”男孩的声音很小,但客厅里所有的客人都听见了。女孩的脸蓦地涨得通红,把正准备戴到自己那白皙漂亮的脖子上的项链揉成一团随便放在了牛仔裤的口袋里。“来,喝酒!”女孩大声说,直到宴会结束,女孩再也没看男孩一眼。
不久后,一个男人闯进了女孩的生活。男人说,他什么也没有,只有钱。当他把闪闪光的金饰戴到女孩身上时,同时也俘虏了女孩那颗爱慕虚荣的心。他们很快便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同居了。男人对女孩百依百顺,女孩暗暗庆幸自己在男孩和男人之间的选择。对于女孩来说,那真是一段幸福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在女孩现自己怀孕了的同时,也现男人失踪了。当房东再一次来催她缴房租时,她只得走进了当铺,把自己所有的金饰摆在了柜台上。老板眯着眼睛看了一眼说:“你拿这么多镀金饰来干什么?”女孩一下子愣住了。接着老板的眼睛一亮,扒开一堆饰,拿出最下面的那条项链说:“嗯,这倒是一条真金项链,值一点钱。”女孩一看,这不正是男孩送她的那条假金项链吗?当铺老板把玩着那条心形的项链问:“喂,你打算当多少钱”女孩忽然一把夺过那条项链就走了。
可见,虚荣,是人生的一记暗伤。轻者,累及一时;重者,痛苦一生。太爱慕虚荣,不是自己为自己增光,而是自己给自己添累。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人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
做人起码要诚实、直正,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有的少女为了满足物质的追求,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是值得深思的。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
其实,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的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爱慕虚荣的查理夫妇一直都向往一种自命不凡,高人一等的生活方式。
这天,夫妇二人去参加一个上层人士举办的酒会,在漫无边际的闲聊中,话题转到了莫扎特。
“一个绝对的音乐天才!才华横溢,无人能及!”有人简练地评价道。
加入这种对名人品头论足,阳春白雪的讨论是查理夫人一生的梦想。于是,她不失时机却又故作轻描淡写地说道:“噢,莫扎特,我非常同意您的见解,我喜欢他这个人,也许你们不敢相信,今天早晨我还在21路车站和他聊了几句,他正要去音乐厅客串一场演出,上车之前他还礼貌地向我道了别,真是一个非常懂礼节的人。”
查理夫人的话音一落,周围便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轻蔑地看着她。
查理觉得自己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他走到查理夫人面前,略带愠怒地耳语道:“我们现在就走,快穿上你的外套,我们得赶快离开。”
驾车回家途中,查理一不。
“查理,你是不是生气了?”查理夫人打破沉默。
“噢,是吗?你终于注意到了?”查理用嘲讽的口吻说道,“你今天让我丢尽了面子!你看见莫扎特坐21路车去音乐厅了?你这个自以为是的傻瓜!谁都知道21路车根本就不路过音乐厅!”
有时,人们为了自己可怜的虚荣心,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但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的话虽然未必全对,但至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生活的真实。让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武器,去战胜虚荣心理吧!
6.第六章 感性拿起,理性放下
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的真谛。***所谓“拿得起”,就是想做什么事,就敢于去做;所谓“放得下”,就是做一件事时,知道变通,该放手时就放手。“拿得起,放得下”是指在对待两难的问题上,敢于做决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说“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最大的选择。
一天,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出门化缘,路过一条小河时,见到一名女子站在河边不敢过河。老和尚就对女子说,“我来背你过河”,便将女子背在身后涉水过河。小和尚见到老和尚的这一举动很是惊诧,心中百般不解,却又不敢轻易打探,只得一路跟随在后。走出数十里后,小和尚实在忍耐不住,便开口问师傅,“刚才你背女子过河,难道不怕触犯了戒律?”老和尚并没有正面解释,只是轻描淡写地笑答“我到了岸边就已经放下了,你怎么背了几十里路,到现在还没有放下呀?”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活的轻松,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所以沉重。很显然,故事中的老和尚属于前者,而小和尚属于后者。所以,我们要学会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心态,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切都在平平常常之间,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这样,我们才无烦恼,生活才快乐。
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从而抓住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庄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
肩吾与孙叔敖是同乡,两人在一个村子里长大,可是也算不得什么深交。
孙叔敖长大后到外面谋生,直到退休才又再回到村子来安度余年。有一天,两人在树下乘凉饮茶,肩吾问孙叔敖说:“一般做过官的人衣锦还乡大都兴建豪宅,围起高高的篱笆,深怕别人抢夺他的钱财,危害他的生命;而你曾经三度为相,当你做宰相时,我感觉不出你家的老宅子有什么改变,当你三度罢相,这一回,你告老还乡,我也感觉不出你有什么怅然若失之态。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怀疑你是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可是这一段时间,你天天在这里喝茶乘凉,显得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我才相信,你是真的不把在朝在野这档事放在心上。荣华富贵,归隐乡林都不能影响你,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孙叔敖说:“我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我不过是因为官职来到我身上,我不能推卸;官职离开我,我也留不住。我觉得得官失官都不是我能决定的,所以就没有忧愁。我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再说,得与失究竟是在令尹的职位上呢,还是在我身上?如果是在令尹的职位上,那就与我无关;如果是在我身上,那就与令尹的职位无关。我要考虑的是做到心满意足,从容自得,哪有闲心思想什么人的贵贱呢?”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之心视之,就非常不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则是一种胸襟和肚量。
拿得起,是一种能力;放得下,是一种境界。真正的强者,既要能拿得起,更要懂得放得下。
主动吃亏也是一种福气
在人生的历程中,吃亏和受益是互为存在、相互转换的。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受益,有些事当时即使真得受益了,最终导致的结果仍有可能是吃亏;而有些事表面上看,可能是吃亏了,但事后仍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受益的结果。
亨利∓middot;霍金士是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有一次他突然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现,他们生产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险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毒性不大,但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剂,则又会影响食品的鲜度。亨利∓middot;霍金士考虑了一下,他认为应以诚对待顾客,于是他毅然把这一有损销量的事告诉了每位顾客,随之又向社会宣布,防腐剂有毒,对身体有害。他做出这样的举措之后,使他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食品销路锐减不说,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联合起来,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扑,指责他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他们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产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苦苦挣扎了4年之后,亨利的食品加工公司已经倾家荡产,但他的名声却家喻户晓。这时候,政府站出来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产品又成了人们放心满意的热门货。亨利公司在很短时间内便恢复了元气,规模扩大了两倍。亨利食品加工公司一举成了美国食品加工业的“龙头公司”。
华人富李嘉诚曾说:“有时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这就是吃亏是福,这就是现实生活的得失之道。小处吃亏,大处受益,暂时吃亏,长远受益。如能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宽心自如地对待周遭的人与事,时时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就是智者的选择。生活中总有一些聪明的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
汉武帝时期,有个在朝官吏叫主父偃,时任郎中。他为人忠厚老实,遇事谦虚礼让,在朝野中人缘不错。有一年临近除夕,皇上赐给群臣每人一只外番进贡的活羊。
具体分配时,负责人犯了愁:因为这批羊有大有小,肥瘦不均,难以分。大臣们纷纷献策:
有人主张把羊只通通杀掉,肥瘦搭配,人均一份;
有人主张抓阄分羊,好孬全凭运气……
朝堂上像炸开了锅,七嘴八舌争论不休。这时,主父偃说话了:“分只羊有这么费劲吗?我看大伙儿随便牵一只羊走算了。”说完,他率先牵了最瘦小的一只羊回家过年。
众大臣纷纷效仿,羊很快被分完毕,众人皆大欢喜。就这样,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从此,他也赢得了众大臣的尊敬。
后来,这件事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很是欣赏,他又被朝廷提拔为中大夫。这位大臣既得到了众大臣尊敬,又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对于这位大臣来说,亏己不正是福吗?
吃亏是福,关键在于心,在于不计较小小得失。生活中,懂得吃亏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并不仅仅因为人性的弱点让人很难拒绝摆在面前的诱惑;更是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弃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利益。其实,学会吃亏,善于吃亏,乐于吃亏,这并不通通是一个人无能、无用、无知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一个人的品行伟大于否,思想高尚于否,行为善良于否的写真。
王林是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受聘于国内某知名出版社任编辑一职。他不但文笔很好,而且工作积极主动。那时,出版社正在进行一套大型工具丛书的编辑,每个人都很忙,但社长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编辑部的人也被派到行部和业务部帮忙,但整个编辑部只有王林接受社长的指派,其他的人都是去一两次就抗议了,甚至还有人说王林太傻,做无用功。但王林却说:吃亏就上占便宜嘛!事实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可占,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像个苦力工一样!他真是个可随意指挥的员工,后来他又去业务部,参与直销的工作。此外,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反正吃亏就占便宜嘛!他总是这么说。
两年后,王林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生意很。原来,他是在吃亏的时候,把一家出版社的编辑,行,直销等工作都摸熟了。他真的是占了便宜啊!
吃亏就是占便宜。我们都应该记住,这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做事能力,扩大人际关系网络的最好办法。如果样样都想占便宜,那最后一定会吃亏,而且还可能吃大亏。所以,“吃亏是福”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我们要调自己整心态,坦然面对吃亏,从而让我们能在人生路上走得一帆风顺。
人生之路是一条选择之旅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他说:“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把握人生命运的最伟大的力量。谁掌握了选择的力量,谁就掌握了人生的命运。
名震世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就是因正确的人生选择而极大地向人们展示了他歌唱方面的才华。
帕瓦罗蒂小时候的就显示出了唱歌的天赋。长大后,他仍然喜欢唱歌,但是他更喜欢孩子,并希望成为一名教师。于是,他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
临近毕业的时候,帕瓦罗蒂问父亲:“我应该怎么选择?是当教师呢,还是成为一个歌唱家?”他的父亲这样回答:“孩子,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个椅子之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并且在选定之后,就要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
听了父亲的话,帕瓦罗蒂选择了唱歌这把椅子。可遗憾的是,七年的时间过去了,他还是无名小辈,他甚至想到了放弃歌唱事业。但帕瓦罗蒂想起了父亲的话,于是他坚持了下来。
又经过了一番努力后,帕瓦罗蒂终于崭露头角,并且声名节节上升,成为了活跃于国际歌剧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音。
当一位记者问帕瓦罗蒂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的成功在于我在不断的选择中选对了自己施展才华的方向,我觉得一个人如何去体现他的才华,就在于他要选对人生奋斗的方向。
人生成败,源于选择。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今天的生活源于我们昨天的选择,明天的展源于今天的选择。人生是一种选择,不一样的选择,有不一样的结果。
选择是明智者的诠释,它可以决定你的事业和生活的成败!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不能由自己选择——自己的出身。其他的一切,皆是由自己选择而来。因为选择的权力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有一位哲人说过,上帝在人出生后都给每个人一幅人生的地图,这些地图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相同的,中间的许多岔路要靠我们自己去选择。
在这个很精彩且很复杂的世界里,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对人生之路选择的差别。
有一位富有的商人在去世前,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把钥匙,对他们说道:“我一生所赚得的财富,都锁在这把钥匙能打开的箱子里。可是现在,我只能把这把钥匙给你们兄弟二人中的一人。”
兄弟俩惊讶地看着父亲,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为什么?这太残忍了!”
“的确有些残忍,但这也是一种善良。”父亲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现在,我让你们自己选择。选择这把钥匙的人,必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按照我的意愿和方式,去经营和管理这些财富。拒绝这把钥匙的人,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生命完全属于你自己,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赚取我箱子以外的财富。”
兄弟俩听完,心里开始有了动摇。接过这把钥匙,可以保证你一生没有苦难,没有风险,但也因此而被束缚,失去自由。拒绝它?毕竟箱子里的财富是有限的,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但是那样的人生充满不测,前途未卜,万一……
父亲早已猜出兄弟俩的心思,他微微一笑:“不错,每一种选择都不是最好,有快乐,也有痛苦,这就是人生,你不可能把快乐集中,把痛苦消散。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你想要什么?要过程,还是要结果?”兄弟俩豁然开朗。哥哥说,我要这把钥匙。弟弟说,我要去闯荡。二人权衡利弊,最终各取所需。这样的结局,与父亲先前的预料不谋而合。
二十多年过去了,兄弟俩经历、境遇迥然不同。哥哥生活舒适安逸,把家业管理得井井有条,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温和儒雅,特别是到了人生暮年,与去世的父亲越来越像,只是少了些锐利和坚韧。弟弟生活艰辛动荡,几起几伏,受尽磨难,性格也变得刚毅果断。与二十年前相比,相差很大。最苦最难的时候,他也曾后悔过,怨恨过,但已经选择了,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一往无前,坚定不移地往前走。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他最终创下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理解父亲,并深深地感谢父亲。
人生是一种选择。不一样的选( 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http://www.xlawen.org/kan/4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