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部分阅读
、高中部。许敬修是川子沟解放以来唯一考上高中的人。村里有人说:“人物都出在许家长门了。”元丰听了只是笑着说:“考个高中有啥了不起的,还不是个中学生嘛,又不是考上状元了!”地主分子许元华听了心里很不受活。暗自在心里说:“这真是没出月的木犊娃子,就想吃那大锅盔,碎心还谋的大得很呐!这长门人,哼哼!”
进入翁中第一堂课,老师点名,让同学们相互认识。当点到夏如锦时,许敬修的目光不由得飞向了那个高挑个子,站起身子来清脆地答了一声“到”的女生。他实在不敢相信这就是和他在小学玩桃园结义的那个夏如锦,也许是同名同姓吧。点到“吕春”时,一个矜持漂亮的女生站了起来,答了声“到!”他同样认为不可能就是小学的那个吕春。这两个名字是熟悉的,但和记忆中的形象差之甚大。当点到“许敬修”时,那个吕春和夏如锦同时把头转向了他。凭她俩同时的这个动作,他判断出这个夏如锦、吕春就是昔日的小学同学,要不然为什么对“许敬修”这个名字会有如此的反应呢?
夏如锦和吕春都在许敬修身上找不到昔日同学的一点痕迹,原先肉嘟嘟、粉嫩嫩的圆脸变成了一个有棱有角的方形脸,仅两道浓眉外梢上挑的神气,尚存一点昔日的影子。
上了几个星期课后,许敬修还是和刚入小学时一样,不说不笑,只不过比那时更为气焰傲然了。夏如锦几次想问他,上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是不是在城关小学上的?是不是答应给同学一个竹根笔筒没有兑现,吓得转走?然而不能问的。高一的年纪正是男女有别最敏感的时期,男女之间说话谁都会脸红的,这是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显著特征。
吕春心里暗暗鼓劲,努力学习,政治上努力上进,要拿出点真格儿的给他瞧瞧。夏如锦在这方面就少了些心眼。许敬修学习也很努力,是因为自己是山村来的学生,家境不如城市的同学优越,不努力学习就对不住把日头由东边背到西边的父亲和哑巴叔父,对不住关心他的谢姨。
半学期过去,期中考试后,各门功课相加的总成绩,吕春名列第一,夏如锦第二,许敬修竟落在二十名后。究其根源,是人家初中时所在的学校教育质量高,基础好。他上的那个公社中学教学质量差,要赶上她们得加把劲。
吕春的名字一下子在学校红了起来。人人都知道高一甲班有个女生,名字叫吕春,学习上是尖子,人长得很排场,又能拉一手好听的小提琴,是学校文艺队的活跃人物,还是年级团支部书记,是许多同学认为的校花。夏如锦的父亲是瓮城县的县长,校长、主任都对她另眼相看。吕春的父亲仅是个供销公司的采购员,而同学们的评说时自然多了一层“平民倾向”,许多野心大的男生,包括一些高年级男生,暗暗以将来找吕春为对象作为自己进步的动力。因此在谁是校花的问题上,同学们常有争论。
高一第一学期读完了,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高一甲班前八名都是男生,许敬修既是甲班第一,也是全年级第一。吕春和夏如锦并列甲班第九名。男生的学习实力一下子显出了。但这并不影响她俩校花的地位。
第二学期,学校高中部举行了一次作文竞赛,更使许敬修出了风头,他的那篇题为《内疚》的习作拿了个一等奖,还被推荐在《中学语文报》上刊登了。他的本意并非要向谁表示“内疚”只是觉得以自己曾经历过的一件小事写出来会使人觉得真实自然,容易受到评判者的赏识而已。
夏如锦读了就感受不同,那篇习作中叙述的是没有兑现给一个同学送只竹根笔筒的承诺,而颇感内疚,这多多少少跟自己相关。同时勾起她对孩提时代的回忆。那时他们没有性别之分的纯真,没有虚伪的礼貌,他虽不爱说话,却没有如今的傲慢与矜持,如果能回到那个时代该多好啊!
她读了几遍那篇习作之后,就有了一种欲质问他的冲动。问他“内疚”意味着什么?今后如何来弥补?是否心里还有那个让你内疚的人?你打算继续“内疚”下去呢?还是……
25.第三章(2)
这个质问的机会始终没有得到,但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要质问他的念头。
自从许敬修学习成绩上去了,作文竞赛中有获得了一等奖之后,他那傲慢矜持的表收敛了许多,人也随和多了,可骨子里更加傲慢甚至接近残忍冷漠。夏如锦感觉到了,然而她哪里知道,许敬修觉得她那县老爷千金的架子也拿得太老了。他俩的心理思维不谐,显得吕春和许敬修走得略近些。
吕春和夏如锦一样,自内心对这个昔日玩过“桃园结义”游戏的小伙伴、今日高中的同学较为关注。不是见他是学习尖子或是有那篇很有影响的获奖作文,是蛰伏在内心,童话般孩提之时的那次游戏牵动着她的心儿。早伏在心里如线头那么小的小虫儿,在她窦欲开的时候激活了,而且努力往大哩长着,她很害怕这小东西长成一条巨龙将吞噬自己的整个身心。她警告自己千万千万要控制这个东西继续成长,但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办法。她的苦恼不能取代现实,那东西仍然逼迫她每天都想多看那张憨厚近乎愚蠢的脸庞几眼,多听一句那浑实响亮的当地腔,尤其那跟挖地一样的重音放在最后一个字上的滑稽可笑的声调。
许敬修也觉得吕春虽居住在县城,但还是老百姓的女儿,对人语平等,性温和,不像夏如锦那么居高临下、孤芳自赏。其实她们都是一样的女生,要说夏如锦更坦率直爽,心里从不掂量一句话如何说才能让人听起来顺耳。他对她的看法源于本质中的自大固执,生怕同学把他看成趋炎附势的小人。
那次夏如锦问他一道物理习题,他略把题目扫了一眼就说:“我不会,你问别人。”这让夏如锦气愤,在心里叽咕着:“还有个啥能耐?不过是个学习尖子,看把你吝得能尿下咧!”边想着拧身就走了。过后夏如锦仍然不计较,有问题还来问他,他也再不好那么生硬了。
许敬修这个人不知好歹,这是夏如锦对他的基本看法。拿高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来说吧:那次考试他觉得自己考得很不理想,就一头扎进功课里开始拼命。那时初冬,终南山麓下了一场少见的厚雪,把校园里胳膊粗的槐树股枝都压断了,天冷得刚出的气都立即结成冰了。因为大雪封住山坡,几个家在山村的同学不能回家取来棉衣棉鞋,冻得瑟瑟抖,他也是其中之一。吕春便以团支部名义倡导同学们互相帮助,家在县城的同学帮助住在农村御寒条件差的同学御寒越冬,不要因寒冷影响学习。夏如锦立马响应,从家里拿了件父亲的细羊毛里子的新大衣送到许敬修跟前,他死活不要,上牙打着下牙说:“我不……冷冷冷……”可笑滑稽到了极点。可吕春把一件半新不旧的棉袄扔给他,他都乖乖地笑着穿在身上,还说:“真是雪里送炭,比炭还好,炭不能穿在身上。”夏如锦气得脸都白了,小声咕嘟着:“贱骨头!”夹着大衣就走。
许敬修的同桌王征笑着说:“既拿来了何必拿走,我虽有棉袄,想把这大衣穿上,耍个阔,显个威风……”夏如锦知道王征说话油腔滑调,语尖刻,以让别人难堪为能是,便没好气地说:“谁也不给,给狗穿都不给你这桌子的人穿。”王征哈哈大笑:“差矣!令尊大人的大衣,怎么能给沙巴嘎(俄语:狗)穿呢?”同学们哈哈哄笑,夏如锦哭了。
“王征!太过分了!”许敬修恶狠狠地瞪着王征说。吕春也说:“王征,你太不像话了。”王征自我解嘲地小声说:“一句玩笑也值得哭,也太那个,那个了。”
夏如锦并没有计较王征,心里认为是自己把话说错了,才让王征话赶话地说了这么句伤人的话。许敬修不可理喻,不知好歹才是罪魁祸。吕春是推波助澜的根子。
夏如锦对吕春并不忌恨,认为从小到大,小学、初中、高中都一个班的姐们就是这么个人,对谁都诚恳、热,怪就怪许敬修见人家有“校花”之名而自作多。她哪里能想到:自己的父亲是一县之长,大衣太高档了,穿着太惹眼,也有受人施舍之嫌。这才是许敬修坚决拒绝的根本因由。
26.第三章(3)
现在她把《内疚》读了几遍后,有了新的体味。先是认为许敬修对我夏如锦太不公平了,就写这篇作文向我进行道歉。后又认为这不是什么道歉,而是感的真实流露。再后来又认为,两种况都不是,仅是一篇优秀的作文而已。再后来豁然了:这作文优秀的本质不是写出来的,是从他心底淌出来的,不夺天工而夺了天工。
一天晚上她做完了作业,百无聊赖,不困不乏,便翻一本《唐诗宋词集选》解闷。
她平日爱读这些诗词,有时也模仿地写上几句,从来没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几句。她读着读着,突然有写几句的冲动,便提笔胡乱写着。写完又抹了,改了几次,她竟然有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这几句是:敬也敬,修也修,内心到底为谁疚。锦也锦,如也如,休为恼烦而自误。
她又读了几遍,竟然和古人的长短句格式相似。她大惊:不得了!夏如锦呀,你傻,太傻了,还正念书呢,怎么竟把心底的沉渣泛起,这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调,要不得要不得,怎么就要不得呢?他不得其解。
这一夜,她辗转反侧,失眠了。
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五日,农历二月十三,是汉婉走后两周年忌日。按照当地风俗,这两周年忌日是空周年忌日,不搞隆重祭奠,仅儿女安厝灵堂,上坟化纸,一切亲友免来祭奠。
正好这个星期一是农历二月十三。许敬修也想着请假,祭奠母亲。可父亲早有严训:搞好学习是最大的尽孝,如果因参加可免的凡俗祭祀而耽误课程才是最大的不孝,在星期天下午就把他赶到学校里去了。
家里安厝灵堂,祭奠之事谢玉给一手操办。吃过午饭后,她跟元丰,领着头上缠着孝布的青枣到汉婉坟头化了纸。元丰就顺便去生产队田里上工。她领着青枣朝村里走去。
突然一股旋风从她背后旋来,旋到她前面又朝前旋去。她看见元贞的老娘拄着拐棍在村口站着。这旋风旋到老太太跟前旋了一阵,消失了。老太太见她走过来,就对她喊:“汉婉,婉儿,我娃才回来。”她知道老太太双眼昏花,把她当成了大姐。她就上前招呼老人家:“四娘,我是谢玉。”老太太固执地说:“谢玉、汉婉是一个人嘛,官名叫汉婉,小名叫谢玉,你哄谁来?”青枣上前拉着老太太的手摇着说:“四奶奶,老糊涂了,我大妈叫汉婉,我妈叫谢……”“我不糊涂,不糊涂,有人才糊涂呢,谢玉就是汉婉,汉婉就是……”嘟嘟囔囔着转身朝自己家里走去。
这天夜里,青枣呼吸均匀,香甜地睡在谢玉身边,谢玉却久久不能入睡。老太太的糊涂话说得那么明白:谢玉、汉婉是一个人嘛……我不糊涂,有人才糊涂。这话说得太结实了。是啊,我谢玉太糊涂了。为什么我现在就不能从形式到实质成为大姐的化身呢?啥时候才能跟别人一样呢?那条大哥买的、自己又很心爱的的确良裤子难道不是两个人心里的证明吗?那旋儿风是不是汉婉大姐来告知老太太,向我转告她的意思呢?这诸多的问号,要她来回答。
一时,元丰大哥又浓又硬的胡楂子的腮帮子,英武刚毅的面孔,笔直的腰板,将军一样的雄姿,厚重的声音,男子汉的气味一齐向她袭来,她招架不住,觉得自己并非身手不凡的谢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弱女子,平平凡凡的谢玉。看来自己当临劫数,实为难逃。师父的教导又在耳际反复着:“你不是翠鹤,你是凡俗女子谢玉,早下决心,别再犹豫,不要误人误己……”
她翻了个身,又开始自责了:是啊,是我误了人。大哥他如今孤苦伶仃,全是着了我的祸:人家圆满幸福的家庭,要不是我谢玉逞能要强,显露了马脚,招来了县上那些人要请去表演武术,才要了大姐的命呀!要不,人家两口子还恩恩爱爱地过日子呢。这个责任我不负叫谁负?怎么负,难道仅给他家做两碗饭,缝缝补补就算尽了全部责任吗?除过要尽这些责任之外,还该尽大姐那种别人不可代的责任,现时只有我能代,辄是个睡不着,得马上行动。她为自己寻到了充足主动投向元丰大哥怀抱中的种种高尚的理由而兴奋不已。
27.第三章(4)
她翻身起来,望了望炕上熟睡的青枣,心中转了一圈,不能因为自己影响青枣将来和敬修的事。那只能委屈自己,做个桑中之游的夜渡女了。
她打了盆清水,光着身子上下各各擦洗了一遍,光着身子穿上那条的确良裤子和一件大襟月白儿布衫,在脚地走了几步,觉得很舒服,像谁贴肉轻轻地用手在全身抪挲一样。扭腰摆胯地又走了几步,左右照量,自我感觉很美。但不能就这么穿着去大哥那里,现在天不太热,不要让大哥说我疯了。她这样想着不由暗自窃笑了,换上厚厚的夹裤夹遥懿懦龆恕?br />
她一出房门,把街门关紧,飞身过墙,飘然而去。这上玄的月儿,已经偏西。周围群峰剪影贴在蓝亮亮的天幕上。群星闪闪地挤眉弄眼,嘲笑着这个勇敢的寡妇。春夜风过,乍暖还寒,虫声唧唧。谢玉心想,师父说得对呀!人间老生病死离相思不也快乐有趣吗?
来到元丰家街门口,以手推门,门关着,她知道元丰肯定在家。便足尖点地,一跃而入。端直朝她最熟悉元丰住的那间东堂屋窗下走去,轻咳一声,以手叩窗。元丰在屋内明知故问:“谁呀?”她答:“我!谢玉,还有谁能不叫开街门就进来呢!”元丰又问:“啥事?”她答:“紧事!”元丰忙忙蹬上裤子,披衣开门。
谢玉进来,元丰赶紧擦火点灯。谢玉已就势坐在炕沿上了。元丰装了一袋旱烟,就着灯火点着,圪蹴在炕脚底。一边抽着一边问:“妹子,啥事,恁急的,等不到明天说。”谢玉爽朗地笑着说:“睡不着,想跟大哥说说闲话罢!”元丰说:“我当啥急事,叫你失机了忙地跑来,吓了我一跳。是说闲话,都乏乏的,说啥闲话,没事回去睡吧!”谢玉哧哧一笑说:“谁能睡着,还来找大哥谝啥呢?”元丰不是蠢人,从谢玉的行举动中也能略摸出一二。但内心告诫自己:不能顺着她的意思走,咱做事要对得起长风兄弟,要做坦荡君子,她也有她的难场,不能太失薄义地赶她走。就一边吧嗒着旱烟,思量着对策。见谢玉两只杏核儿眼轱辘轱辘地,嘴儿似张开要说话了。就自己先开口:“没想到元贞还是个种烟精,人只知道他抗美援朝打仗当兵,后来当农民,当村干部,谁知道他在自家后院种了一坨旱烟,长得跟疯了一样,年时个冬给我了一把,抽着顺口,有劲,种旱烟讲究个上的……”谢玉一听急了,打断了他那大讲特讲旱烟经的话:“说这些做啥呢?我又不抽旱烟,又不种旱烟。”元丰咧着大嘴笑笑:“那说啥?前日个听说,县城西小石河上修了个桥,三四丈宽,并排能走两掛大车……”谢玉皱了皱眉毛说:“对咧,听我说!妹子是个直人,不会拐弯抹角,刚才我梦见长风和大姐,都叫我好好伺候你呢!”元丰说:“你每天给我做饭,又缝缝补补操持也够辛苦了,伺候地好着呢!”谢玉说:“做两碗饭,缝缝补补算个啥?还有……”又斜着媚眼剜了他一下:“大哥是真不明白妹子的心,还是装不知道?半夜三更,我一个年轻寡妇,睡不着,跑来寻你还能有啥事,村里的光身汉子不少,我咋偏偏寻你?”她已把话挑得这么明,元丰再不能装糊涂了。
“我早劝你寻个人好好过日子,给你琢磨了几个对象,你都借口青枣不能有个后爸,回绝了。现在你想通了,也行,你先回去,大哥再给你踏摸个好象,咋样?”谢玉站起来,坚决地说:“到哪里去踏摸?好象就在跟前。”说着一把拔掉了他嘴里噙的烟袋,撇在了坌栏子下,钻到他怀里,呜呜地哭了。这是第三次见谢玉伤心地哭,前两回是老爷子、汉婉死了,那倒正常。这回元丰的心却被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撞击了。
他心疼地抚着她肩头说:“这使不得,使不得!”谢玉仰起泪眼问:“咋使不得?”元丰严肃地说:“这还不叫乡党们指烂脊背,或是让唾沫星子把咱淹死了。乡党会吃杂碎的。再说也对不住我那苦命的长风兄弟呀,咱咋在这川子沟活人呢?”谢玉又回坐在炕沿上说:“就这么咱俩都苦下去,或者逼得我带走青枣,寻个我不爱的男人,你找个你不喜欢的婆娘,叫青枣落个拖油瓶儿,让哪个婆娘把修儿一……”说到此处竟然哽咽地泣不成声,元丰痛苦地低下了头。
28.第三章(5)
谢玉继续哽咽着说:“到那时给你挂个金匾,给我立个牌坊,就流芳百世了。***”这句话把元丰说得再也反不上一句话了,他觉得好像谢玉用鞭子在抽打他那虚伪的灵魂。
谢玉又口气和缓地说:“大哥呀!不是妹子说你,你常说的忠义仁勇到哪里去了?你常说要好好地看顾我娘儿俩,真的妹子要你看顾时你竟然闪得生远。我不比你想事少,也想到青枣和修儿的将来,妹子不图名分,只要答应妹子随时来好好伺候你就行咧,命再苦的人也是人嘛!这话叫人还咋说?”许元丰只是闷头痛苦着,一声不吭。谢玉又说:“你想想,长风和大姐的魂灵知道妹子好好伺候的是你,不是别人,大哥好好看顾的是我,不是其他女人,他们能不高兴吗?要是都换了别人……”
元丰长长地叹了口气:“都是苦命人嘛,妹子说的也……”谢玉说:“大哥要是早想通了,也叫妹子少流些这不值钱的眼泪。”说得元丰只是低头不语。
那盏油灯越来越暗,马上要油尽灯灭了。元丰说:“油完了,明天……”谢玉说:“油完了,话说透了,事没完……”油灯忽然亮了起来,光焰跳了一下,彻底灭了。
黑暗中的谢玉舔着自己干的厚嘴唇,喘着粗气,颤抖着双腿,移动着身子朝前蹭去,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光明就在她前面。
突然一阵急促地拍打街门门环的声音,使二人吃了一惊。谢玉气愤地说:“竟敢使坏,这时砸门,我从房上过去,悄悄地到他身后逮住先当贼打了再说,然后说我是去后山巡林回来的……”元丰说:“甭急,再听听。”随后就听见了喊声:“大伯!大伯!”元丰在里边答声:“是敬原,这么晚有啥事?”外边应道:“我奶老了,我大叫大伯赶快过去。”“噢,你先走,我就来了。”
然后回头对谢玉说:“你看,你看,元贞他老娘老了,叫我过去呢。”谢玉笑着说:“做贼心虚,把我差一点能吓死。”元丰冷笑着说:“哼,把你能吓死?你胆小得能给天做楦子。”谢玉咯咯咯地笑了。
29.第四章(1)
高中读过一年级的青年学生,彼此之间都熟悉了。心里便有一次悄悄地革命。刚进入高中时男女同学之间羞怯的沟壑正在不自觉中慢慢填平。课余时间,几个男女同学聚在一起争论或闲聊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嫉妒之心也开始萌生。尤其是那些聪明的、读过多本小说的,看过多次电影的女生,甚至自己最要好的姐妹与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男生多说了几句话,也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妒忌心理,更何况那在自己心中还有点儿位置的男生呢?
吕春近日越来越看不惯自己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一班,往昔形影不离的小姐妹夏如锦的一举一动,一嗔一笑都在像似对自己的挑战。夏如锦每换一件衣服,都像似在给一个人骚呢。她不知道是自己太多心,还是夏如锦表现得太出格了。她也告诫过自己,人家爱给谁骚是人家事。反正这个人与咱没关系,咱何必咸吃萝卜淡操心呢?然而,夏如锦笑时左腮上黄豆大的灸瘢显得很邪乎,又不能不令人气愤。
暑假后两个星期过去了,天凉的九月,夏如锦还穿着布拉吉在教室嗡楞来嗡楞去,耍阔简直把四季给忘了。虽然许敬修和王征几个爱评头论足的男生没有什么特别反应,但她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打扮确实有些不像话。
这天下午,神差还是鬼使,她竟然也穿了条布拉吉来上学了。走到学校大门口,收传达室的郑师问她:“你是六七级甲班的?”她“嗯”地回答了一声。郑师说:“你班同学有封信是《萌芽》寄来的,你给捎去。”她接过那个厚厚的信封,看都不用看就知道是许敬修的。他自那篇获奖作文被推荐到《中学语文报》以后,就不知天高地厚了,时不时地给各类报纸杂志投稿,也有几篇被采用的。这回可能是退稿吧!她瞅也不来瞅一眼信皮,就顺手塞进了书包。
今天,她走进教室,一下子把同学们的目光全调动到她的身上来了。她目不斜视,保持沉稳雍容的仪态,大大方方地走到许敬修的座位前,掏出了那封信,朝桌子上一撇说:“这是你的信,《萌芽》杂志社来的,收室郑师叫捎给你,可能有好消息吧!”原本是想说:可能是退稿,后来脑子转了个弯,改成可能有好消息。她正为自己脑子转得快而得意着转身要向自己的座位走去。忽然听到许敬修颇含讥讽的声音:“娜达莎同志,您错了,这信是王征的。”同学们一听哄堂大笑,而许敬修却是一脸严肃认真的表,同学们见他这近乎戏台上“冷丑”的表演,更笑得收不住了。
大家仔细一瞧、一想、一比较,她穿的那条布拉吉跟苏联电影《攻克柏林》中女主角娜达莎穿的完全一样,大家又笑个不停。从此,她落了个“娜达莎”的雅号。
她当时很窘迫,很气恼,也很后悔,怪自己粗心,没看信皮主观臆断而受他奚落。她没像夏如锦动不动就流泪,只是红着脸,咬着嘴唇,轻声说了声:“无聊!”便坐在自己座位上,掏出了一本书,假装着认真地看着。
她又偷眼看去,夏如锦正得意地嗤乜嗤乜地朝着她这边笑呢。她怨许敬修太不给人面子,更恨夏如锦幸灾乐祸。自己被奚落完全是夏如锦造成的,你不穿那个布拉吉我能穿吗?在一段时间里她牢记着鲁迅所说的:“最大的轻蔑是无。”所以一直不和许敬修主动搭腔。跟夏如锦还是和过去一样经常叽叽喳喳、咯咯嘻嘻。
一个星期后,她又觉得自己这做法不对,同学之间,谁还不能跟谁开个玩笑了吗?那次王征不是开玩笑把夏如锦都急哭了,人家夏如锦过后还是照样跟王征说这说那的,咋没见人家就计较起来呢?再说许敬修称自己是“娜达莎”,那么“瓦西里”又在哪里?下次他再敢叫我“娜达莎”,我就敢叫他“瓦西里”,也让他一回窘迫。想到这儿便觉得许敬修这人不但不可恶,还是个很风趣儿的人,便有心要跟他走得更近些来显自己的大度。虽然她想了这么多,可他再也没有给她叫他“瓦西里”的机会,却等来了一个使她释疑的机会。
30.第四章(2)
星期六课外小组活动时间,吕春站在教室门口,对胳肢窝夹着一本书将要走出教室的许敬修问道:“这个礼拜天还回去不?”许敬修笑着说:“不咧,作业多得做不完,想在明天补上。***你还生气吧,我那天的玩笑开得太过头咧,其实我这人不会跟人开玩笑,看人家王征跟人开个玩笑蛮有趣的,跟人家学,分寸却没拿住,过头儿了,过头儿了!”吕春原来挺平的脸也露出了笑容说:“谁生啥气呢,那天怪我太粗心,没看信皮就把信撇在你面前,我心里也过意不去,还生啥气呢。玩笑开过去就过去了,谁还会老记着,都甭往心上放。”许敬修说:“不放不放,放在心上不占地方吗?只要你谅解就行了。这会儿王征在小树林子边等我,要给我说个事儿,咱改天再说,改天。”说着转身走了。
吕春站在门口盯着他的背身心里想:紧死忙活地干啥去?还不是夏如锦等着你,王征?哄谁来。这些道歉的话还不是夏如锦教的才怪,你这个人不会有这么多的心眼儿。
“春,站在门口是守着不准人出来,还是不准人进去?”夏如锦的笑问声把她的思路打断了。但见夏如锦拿着两个羽毛球拍子笑嘻嘻地站在她面前。她平平摆着脸说:“我有这个权利和义务吗?”接着才笑笑说:“刚才许敬修找你,说他在小树林子边等着,跟你说文学课外活动小组的事儿。”夏如锦咯咯大笑:“你呀,又上了他的当,他正跟王征在小树林子神秘地谈着什么?这几天王征正烦恼着呢,老远我看见王征挥臂摇头的样子,像是太激动了。怎么他能在那里等我呢?”吕春见她如此说,并没有怀疑自己说假话,才知道许敬修没有骗人,便又笑笑说:“刚才他就是说在小树林子旁边等的话,也许是我听岔了。”夏如锦说:“听岔也罢,听不岔也罢,这会儿咱俩到操场打一阵子羽毛球去。”吕春说:“走,玩一会儿。”
后来,王征家所在的生产队把一份王征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表现况交到学校,又转到年级团支部,吕春见到了。材料这样写着:你校高六七级甲班王征,父亲在这次农村四清运动中属四不清干部,消极对抗“社教运动”,不积极退赔,还以自杀手段威胁工作组。王征同学还拿着《二十三条》按自己的思想乱解释,和工作组的同志强辩进行对抗,希望学校对该生加强教育,使他提高思想觉悟配合轰轰烈烈的社教运动……下边是:王刘村社教工作组。
吕春对这件事的处理办法是,以团支部的名义跟王征谈谈,因为王征还是个团员嘛。
吕春还没有找到跟王征谈话的机会,过了几天,又一份王征表现况转到她手里,是这样写的:经贵校师生的帮助,王征同学主动向工作组承认自己对《二十三条》理解有偏差,还给其父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其父提高了认识,已积极做了退赔,又表示今后一定配合工作组的工作……谢谢学校领导和老师。
吕春正愁如何跟王征谈话呢!她知道王征这人能善辩,会引用**的话、列宁的话把对方问得哑口无。现在好了,不用再费这个心思了。
原来是那次在小树林子里,王征把父亲的冤枉、自己的烦恼学说给许敬修。许敬修给他出主意他不接受,只是最后几句把他点灵醒了:搞运动不讲理论,也不分错对,先下楼过关才是要考虑的问题,不过是退赔些钱粮,要是有困难,我回去告诉我爸帮忙解决,他有这个力量,又是乐意给人帮忙的人。王征说:“钱粮不多,能拿得出,就是服不下这口气!”“那就拼个人死家散才算本事吗?”许敬修严厉责备着,又说:“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忘了?现在不能讲理!韬光养晦,下楼过关才是上策。”
夏如锦的哥哥夏如山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放在前清来说就是在天子脚下。一九六六年刚刚入夏,北京的政治风向自然与不自然间也就传到了夏如锦这里,更有父亲是能见到内部一些文件的县团级干部,就有近火先焦的优势,就造就了她成为偏僻角落小县城的先知先觉的角色。
31.第四章(3)
夏如锦率先冲出学校,高举“造反有理”的旗帜,挥脚扬手地在街上演说,口口声声“造反有理!”便有一群瓮城中学的学生追随着她高喊:“造反有理!”瓮城中学先沸腾了,接着瓮城街道也沸腾起来。***临街沿路的墙上贴着老笼大的字的标语。扎堆成群的人听学生们演说。一会有人欢呼,一会有人喊:“滚下去!”乱乱糟糟谁也不知道这群学生要干什么。
一个上了岁数的老妇人望着站在凳子上抹胳膊扬拳的夏如锦小声叹息:“恁心疼的女学生娃咋跟戏台上红胡子大王的压寨夫人一个腔!”境外一个要进入终南山考察野生动物三人考察队刚进入瓮城县见此景,决定立即撤走回国。队长惊呼:“中国!生了夜惊,一群人睡在一起,一个人睡梦中喊狼,其他人都站起来喊狼。一个人朝那个方向跑,都跟着朝那个方向跑。这就是‘夜惊’(笔者不同意这个看法,“中国文革”的成因需要以后史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甚至星象占卜、佛道、基督诸宗教专家去深入研究。岂是一个简单的神经错乱问题呢?)!”
夏如锦带头“革命造反”一时成了学生领袖,吕春也不甘落后成了“瓮中”学生革命的二号人物,亚校花和校花调了个过儿。造反派们开始是写大字报、贴标语、演讲,接着是冲到校外去捣毁他们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庙宇道观所有物件、书画、雕刻……赶出僧尼道士强迫其还俗。
在这人才辈出的年代,夏、吕都现革命队伍中少了两人,一个是敌伪军官的儿子许敬修,一个是四不清干部的儿子王征。
“许敬修!你咋能疲。坎煌渡砣缁鹑巛钡母锩欣椿沟仁裁矗俊甭来喊研砭葱薅略谀猩奚崦趴谠鹞省P砭葱奁乃瞥靶Φ厮担骸拔腋忝遣灰谎9と恕⑵断轮信⒏锩刹康淖优υ煺Ψ炊夹校沂堑形本俚亩樱献臃炊斓奥铩褪橇⒊∥侍猓憬涛艺ν度耄俊薄吧独碛陕铮靠茨憬锤跽餮У靡不嵬诳嗳肆耍芬蓝幢觥甭来赫呛熳帕匙吡恕?br />
许敬修还是能听懂人劝说的,此后也开始帮人抄写大字报,沿高上低地贴大字报了。
一天许敬修正立在凳子上贴大字报,夏如锦来到他身后,对着他的脊背说:“光知道在校内贴个大字报,也该出去经历经历轰轰烈烈的革命场面……”许敬修贴好大字报,跳下了凳子,对已经转身的夏如锦高喊:“夏如锦!破四旧别破昏了头,破坏了文物,成了烧毁阿房宫的楚霸王!我不反对你到别的单位去‘串联’宣传革命,但不能包办人家那里的群众革命造反嘛……”夏如锦头也不回说:“熬煎你,我是傻子?就你聪明……”说着和几个人急匆匆地朝学校大门口走去。后边说的啥他没听清。“咸吃萝卜淡操心!”许敬修回头一看,一个女生正向他做着鬼脸儿笑。他也笑着:“王瑞莲,是你。”他知道王瑞莲对他关心夏如锦心里有点不舒服。
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最高指示”的公开布,史无前例的运动步步深入,在两报一刊《社论》的引导下,狂热“疯浪”连天卷地,北京炮轰各级领导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街巷,忙碌中的夏如锦又照葫芦画瓢地行动开了,一大帮人也跟上来了。
学校原来的秩序早被彻底打乱了,应运而生的瓮中文革筹委会、红卫兵造反司令部成了领导一切的权力机构,校长、书记早都靠边站了。夏如锦、吕春成了主任、副主任、司令、副司令。一批人物都聚拢在她们旗下,怀才不遇的地理老师高其升、体育老师郝海、颇有雄辩天才的高六六级学生李志芳、笔锋犀利的陆群、勇敢的初中生尚艳芹……
赤日炎炎的夏天,夏如锦、吕春不再穿“布拉吉”了。不知从哪里弄来了旧军装穿着,腰间扎着皮带,脚下穿着草鞋,打着裹腿……这复古的束装,使她很像个飒爽英姿的女红军。这是“文革时装潮流”。据这时装潮流的领导者们说,就是时刻准备跟毛委员上井冈山。令人实在费解: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导师、伟大舵手**怎么又成了毛委员?谁降了他的职?谁不要他住北京?
32.第四章(4)
“夏如锦呀,干嘛要穿草鞋?一双草鞋一毛八,一天就得一双,最省两天也得一双,一双布鞋三块二,最少也能穿两三个月,你算算……”许敬修见夏如锦如此打扮,嘻嘻哈哈地问她。她脸色微红一下,没有理睬这个不可理喻的人,忙着干她伟大的革命事业去了。今天斗这个,明天揪那个。红造司的旗帜、红卫兵的袖筒令人望而恐惧,对夏司令也有几分敬畏,夏司令学着省城红卫兵的腔调说:“这就是红色恐怖!革命就需要暴力!”
夏、吕两个红卫兵头头,带领着胳膊上套着红袖筒的革命小将深入到附近工厂、农村、县委、政府机关鼓动群众起来造反,播散造反火种。宣传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大好形势,侃侃陈词,煽动力极强。中( 川子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246/ )
进入翁中第一堂课,老师点名,让同学们相互认识。当点到夏如锦时,许敬修的目光不由得飞向了那个高挑个子,站起身子来清脆地答了一声“到”的女生。他实在不敢相信这就是和他在小学玩桃园结义的那个夏如锦,也许是同名同姓吧。点到“吕春”时,一个矜持漂亮的女生站了起来,答了声“到!”他同样认为不可能就是小学的那个吕春。这两个名字是熟悉的,但和记忆中的形象差之甚大。当点到“许敬修”时,那个吕春和夏如锦同时把头转向了他。凭她俩同时的这个动作,他判断出这个夏如锦、吕春就是昔日的小学同学,要不然为什么对“许敬修”这个名字会有如此的反应呢?
夏如锦和吕春都在许敬修身上找不到昔日同学的一点痕迹,原先肉嘟嘟、粉嫩嫩的圆脸变成了一个有棱有角的方形脸,仅两道浓眉外梢上挑的神气,尚存一点昔日的影子。
上了几个星期课后,许敬修还是和刚入小学时一样,不说不笑,只不过比那时更为气焰傲然了。夏如锦几次想问他,上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是不是在城关小学上的?是不是答应给同学一个竹根笔筒没有兑现,吓得转走?然而不能问的。高一的年纪正是男女有别最敏感的时期,男女之间说话谁都会脸红的,这是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显著特征。
吕春心里暗暗鼓劲,努力学习,政治上努力上进,要拿出点真格儿的给他瞧瞧。夏如锦在这方面就少了些心眼。许敬修学习也很努力,是因为自己是山村来的学生,家境不如城市的同学优越,不努力学习就对不住把日头由东边背到西边的父亲和哑巴叔父,对不住关心他的谢姨。
半学期过去,期中考试后,各门功课相加的总成绩,吕春名列第一,夏如锦第二,许敬修竟落在二十名后。究其根源,是人家初中时所在的学校教育质量高,基础好。他上的那个公社中学教学质量差,要赶上她们得加把劲。
吕春的名字一下子在学校红了起来。人人都知道高一甲班有个女生,名字叫吕春,学习上是尖子,人长得很排场,又能拉一手好听的小提琴,是学校文艺队的活跃人物,还是年级团支部书记,是许多同学认为的校花。夏如锦的父亲是瓮城县的县长,校长、主任都对她另眼相看。吕春的父亲仅是个供销公司的采购员,而同学们的评说时自然多了一层“平民倾向”,许多野心大的男生,包括一些高年级男生,暗暗以将来找吕春为对象作为自己进步的动力。因此在谁是校花的问题上,同学们常有争论。
高一第一学期读完了,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高一甲班前八名都是男生,许敬修既是甲班第一,也是全年级第一。吕春和夏如锦并列甲班第九名。男生的学习实力一下子显出了。但这并不影响她俩校花的地位。
第二学期,学校高中部举行了一次作文竞赛,更使许敬修出了风头,他的那篇题为《内疚》的习作拿了个一等奖,还被推荐在《中学语文报》上刊登了。他的本意并非要向谁表示“内疚”只是觉得以自己曾经历过的一件小事写出来会使人觉得真实自然,容易受到评判者的赏识而已。
夏如锦读了就感受不同,那篇习作中叙述的是没有兑现给一个同学送只竹根笔筒的承诺,而颇感内疚,这多多少少跟自己相关。同时勾起她对孩提时代的回忆。那时他们没有性别之分的纯真,没有虚伪的礼貌,他虽不爱说话,却没有如今的傲慢与矜持,如果能回到那个时代该多好啊!
她读了几遍那篇习作之后,就有了一种欲质问他的冲动。问他“内疚”意味着什么?今后如何来弥补?是否心里还有那个让你内疚的人?你打算继续“内疚”下去呢?还是……
25.第三章(2)
这个质问的机会始终没有得到,但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要质问他的念头。
自从许敬修学习成绩上去了,作文竞赛中有获得了一等奖之后,他那傲慢矜持的表收敛了许多,人也随和多了,可骨子里更加傲慢甚至接近残忍冷漠。夏如锦感觉到了,然而她哪里知道,许敬修觉得她那县老爷千金的架子也拿得太老了。他俩的心理思维不谐,显得吕春和许敬修走得略近些。
吕春和夏如锦一样,自内心对这个昔日玩过“桃园结义”游戏的小伙伴、今日高中的同学较为关注。不是见他是学习尖子或是有那篇很有影响的获奖作文,是蛰伏在内心,童话般孩提之时的那次游戏牵动着她的心儿。早伏在心里如线头那么小的小虫儿,在她窦欲开的时候激活了,而且努力往大哩长着,她很害怕这小东西长成一条巨龙将吞噬自己的整个身心。她警告自己千万千万要控制这个东西继续成长,但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办法。她的苦恼不能取代现实,那东西仍然逼迫她每天都想多看那张憨厚近乎愚蠢的脸庞几眼,多听一句那浑实响亮的当地腔,尤其那跟挖地一样的重音放在最后一个字上的滑稽可笑的声调。
许敬修也觉得吕春虽居住在县城,但还是老百姓的女儿,对人语平等,性温和,不像夏如锦那么居高临下、孤芳自赏。其实她们都是一样的女生,要说夏如锦更坦率直爽,心里从不掂量一句话如何说才能让人听起来顺耳。他对她的看法源于本质中的自大固执,生怕同学把他看成趋炎附势的小人。
那次夏如锦问他一道物理习题,他略把题目扫了一眼就说:“我不会,你问别人。”这让夏如锦气愤,在心里叽咕着:“还有个啥能耐?不过是个学习尖子,看把你吝得能尿下咧!”边想着拧身就走了。过后夏如锦仍然不计较,有问题还来问他,他也再不好那么生硬了。
许敬修这个人不知好歹,这是夏如锦对他的基本看法。拿高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来说吧:那次考试他觉得自己考得很不理想,就一头扎进功课里开始拼命。那时初冬,终南山麓下了一场少见的厚雪,把校园里胳膊粗的槐树股枝都压断了,天冷得刚出的气都立即结成冰了。因为大雪封住山坡,几个家在山村的同学不能回家取来棉衣棉鞋,冻得瑟瑟抖,他也是其中之一。吕春便以团支部名义倡导同学们互相帮助,家在县城的同学帮助住在农村御寒条件差的同学御寒越冬,不要因寒冷影响学习。夏如锦立马响应,从家里拿了件父亲的细羊毛里子的新大衣送到许敬修跟前,他死活不要,上牙打着下牙说:“我不……冷冷冷……”可笑滑稽到了极点。可吕春把一件半新不旧的棉袄扔给他,他都乖乖地笑着穿在身上,还说:“真是雪里送炭,比炭还好,炭不能穿在身上。”夏如锦气得脸都白了,小声咕嘟着:“贱骨头!”夹着大衣就走。
许敬修的同桌王征笑着说:“既拿来了何必拿走,我虽有棉袄,想把这大衣穿上,耍个阔,显个威风……”夏如锦知道王征说话油腔滑调,语尖刻,以让别人难堪为能是,便没好气地说:“谁也不给,给狗穿都不给你这桌子的人穿。”王征哈哈大笑:“差矣!令尊大人的大衣,怎么能给沙巴嘎(俄语:狗)穿呢?”同学们哈哈哄笑,夏如锦哭了。
“王征!太过分了!”许敬修恶狠狠地瞪着王征说。吕春也说:“王征,你太不像话了。”王征自我解嘲地小声说:“一句玩笑也值得哭,也太那个,那个了。”
夏如锦并没有计较王征,心里认为是自己把话说错了,才让王征话赶话地说了这么句伤人的话。许敬修不可理喻,不知好歹才是罪魁祸。吕春是推波助澜的根子。
夏如锦对吕春并不忌恨,认为从小到大,小学、初中、高中都一个班的姐们就是这么个人,对谁都诚恳、热,怪就怪许敬修见人家有“校花”之名而自作多。她哪里能想到:自己的父亲是一县之长,大衣太高档了,穿着太惹眼,也有受人施舍之嫌。这才是许敬修坚决拒绝的根本因由。
26.第三章(3)
现在她把《内疚》读了几遍后,有了新的体味。先是认为许敬修对我夏如锦太不公平了,就写这篇作文向我进行道歉。后又认为这不是什么道歉,而是感的真实流露。再后来又认为,两种况都不是,仅是一篇优秀的作文而已。再后来豁然了:这作文优秀的本质不是写出来的,是从他心底淌出来的,不夺天工而夺了天工。
一天晚上她做完了作业,百无聊赖,不困不乏,便翻一本《唐诗宋词集选》解闷。
她平日爱读这些诗词,有时也模仿地写上几句,从来没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几句。她读着读着,突然有写几句的冲动,便提笔胡乱写着。写完又抹了,改了几次,她竟然有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这几句是:敬也敬,修也修,内心到底为谁疚。锦也锦,如也如,休为恼烦而自误。
她又读了几遍,竟然和古人的长短句格式相似。她大惊:不得了!夏如锦呀,你傻,太傻了,还正念书呢,怎么竟把心底的沉渣泛起,这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调,要不得要不得,怎么就要不得呢?他不得其解。
这一夜,她辗转反侧,失眠了。
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五日,农历二月十三,是汉婉走后两周年忌日。按照当地风俗,这两周年忌日是空周年忌日,不搞隆重祭奠,仅儿女安厝灵堂,上坟化纸,一切亲友免来祭奠。
正好这个星期一是农历二月十三。许敬修也想着请假,祭奠母亲。可父亲早有严训:搞好学习是最大的尽孝,如果因参加可免的凡俗祭祀而耽误课程才是最大的不孝,在星期天下午就把他赶到学校里去了。
家里安厝灵堂,祭奠之事谢玉给一手操办。吃过午饭后,她跟元丰,领着头上缠着孝布的青枣到汉婉坟头化了纸。元丰就顺便去生产队田里上工。她领着青枣朝村里走去。
突然一股旋风从她背后旋来,旋到她前面又朝前旋去。她看见元贞的老娘拄着拐棍在村口站着。这旋风旋到老太太跟前旋了一阵,消失了。老太太见她走过来,就对她喊:“汉婉,婉儿,我娃才回来。”她知道老太太双眼昏花,把她当成了大姐。她就上前招呼老人家:“四娘,我是谢玉。”老太太固执地说:“谢玉、汉婉是一个人嘛,官名叫汉婉,小名叫谢玉,你哄谁来?”青枣上前拉着老太太的手摇着说:“四奶奶,老糊涂了,我大妈叫汉婉,我妈叫谢……”“我不糊涂,不糊涂,有人才糊涂呢,谢玉就是汉婉,汉婉就是……”嘟嘟囔囔着转身朝自己家里走去。
这天夜里,青枣呼吸均匀,香甜地睡在谢玉身边,谢玉却久久不能入睡。老太太的糊涂话说得那么明白:谢玉、汉婉是一个人嘛……我不糊涂,有人才糊涂。这话说得太结实了。是啊,我谢玉太糊涂了。为什么我现在就不能从形式到实质成为大姐的化身呢?啥时候才能跟别人一样呢?那条大哥买的、自己又很心爱的的确良裤子难道不是两个人心里的证明吗?那旋儿风是不是汉婉大姐来告知老太太,向我转告她的意思呢?这诸多的问号,要她来回答。
一时,元丰大哥又浓又硬的胡楂子的腮帮子,英武刚毅的面孔,笔直的腰板,将军一样的雄姿,厚重的声音,男子汉的气味一齐向她袭来,她招架不住,觉得自己并非身手不凡的谢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弱女子,平平凡凡的谢玉。看来自己当临劫数,实为难逃。师父的教导又在耳际反复着:“你不是翠鹤,你是凡俗女子谢玉,早下决心,别再犹豫,不要误人误己……”
她翻了个身,又开始自责了:是啊,是我误了人。大哥他如今孤苦伶仃,全是着了我的祸:人家圆满幸福的家庭,要不是我谢玉逞能要强,显露了马脚,招来了县上那些人要请去表演武术,才要了大姐的命呀!要不,人家两口子还恩恩爱爱地过日子呢。这个责任我不负叫谁负?怎么负,难道仅给他家做两碗饭,缝缝补补就算尽了全部责任吗?除过要尽这些责任之外,还该尽大姐那种别人不可代的责任,现时只有我能代,辄是个睡不着,得马上行动。她为自己寻到了充足主动投向元丰大哥怀抱中的种种高尚的理由而兴奋不已。
27.第三章(4)
她翻身起来,望了望炕上熟睡的青枣,心中转了一圈,不能因为自己影响青枣将来和敬修的事。那只能委屈自己,做个桑中之游的夜渡女了。
她打了盆清水,光着身子上下各各擦洗了一遍,光着身子穿上那条的确良裤子和一件大襟月白儿布衫,在脚地走了几步,觉得很舒服,像谁贴肉轻轻地用手在全身抪挲一样。扭腰摆胯地又走了几步,左右照量,自我感觉很美。但不能就这么穿着去大哥那里,现在天不太热,不要让大哥说我疯了。她这样想着不由暗自窃笑了,换上厚厚的夹裤夹遥懿懦龆恕?br />
她一出房门,把街门关紧,飞身过墙,飘然而去。这上玄的月儿,已经偏西。周围群峰剪影贴在蓝亮亮的天幕上。群星闪闪地挤眉弄眼,嘲笑着这个勇敢的寡妇。春夜风过,乍暖还寒,虫声唧唧。谢玉心想,师父说得对呀!人间老生病死离相思不也快乐有趣吗?
来到元丰家街门口,以手推门,门关着,她知道元丰肯定在家。便足尖点地,一跃而入。端直朝她最熟悉元丰住的那间东堂屋窗下走去,轻咳一声,以手叩窗。元丰在屋内明知故问:“谁呀?”她答:“我!谢玉,还有谁能不叫开街门就进来呢!”元丰又问:“啥事?”她答:“紧事!”元丰忙忙蹬上裤子,披衣开门。
谢玉进来,元丰赶紧擦火点灯。谢玉已就势坐在炕沿上了。元丰装了一袋旱烟,就着灯火点着,圪蹴在炕脚底。一边抽着一边问:“妹子,啥事,恁急的,等不到明天说。”谢玉爽朗地笑着说:“睡不着,想跟大哥说说闲话罢!”元丰说:“我当啥急事,叫你失机了忙地跑来,吓了我一跳。是说闲话,都乏乏的,说啥闲话,没事回去睡吧!”谢玉哧哧一笑说:“谁能睡着,还来找大哥谝啥呢?”元丰不是蠢人,从谢玉的行举动中也能略摸出一二。但内心告诫自己:不能顺着她的意思走,咱做事要对得起长风兄弟,要做坦荡君子,她也有她的难场,不能太失薄义地赶她走。就一边吧嗒着旱烟,思量着对策。见谢玉两只杏核儿眼轱辘轱辘地,嘴儿似张开要说话了。就自己先开口:“没想到元贞还是个种烟精,人只知道他抗美援朝打仗当兵,后来当农民,当村干部,谁知道他在自家后院种了一坨旱烟,长得跟疯了一样,年时个冬给我了一把,抽着顺口,有劲,种旱烟讲究个上的……”谢玉一听急了,打断了他那大讲特讲旱烟经的话:“说这些做啥呢?我又不抽旱烟,又不种旱烟。”元丰咧着大嘴笑笑:“那说啥?前日个听说,县城西小石河上修了个桥,三四丈宽,并排能走两掛大车……”谢玉皱了皱眉毛说:“对咧,听我说!妹子是个直人,不会拐弯抹角,刚才我梦见长风和大姐,都叫我好好伺候你呢!”元丰说:“你每天给我做饭,又缝缝补补操持也够辛苦了,伺候地好着呢!”谢玉说:“做两碗饭,缝缝补补算个啥?还有……”又斜着媚眼剜了他一下:“大哥是真不明白妹子的心,还是装不知道?半夜三更,我一个年轻寡妇,睡不着,跑来寻你还能有啥事,村里的光身汉子不少,我咋偏偏寻你?”她已把话挑得这么明,元丰再不能装糊涂了。
“我早劝你寻个人好好过日子,给你琢磨了几个对象,你都借口青枣不能有个后爸,回绝了。现在你想通了,也行,你先回去,大哥再给你踏摸个好象,咋样?”谢玉站起来,坚决地说:“到哪里去踏摸?好象就在跟前。”说着一把拔掉了他嘴里噙的烟袋,撇在了坌栏子下,钻到他怀里,呜呜地哭了。这是第三次见谢玉伤心地哭,前两回是老爷子、汉婉死了,那倒正常。这回元丰的心却被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撞击了。
他心疼地抚着她肩头说:“这使不得,使不得!”谢玉仰起泪眼问:“咋使不得?”元丰严肃地说:“这还不叫乡党们指烂脊背,或是让唾沫星子把咱淹死了。乡党会吃杂碎的。再说也对不住我那苦命的长风兄弟呀,咱咋在这川子沟活人呢?”谢玉又回坐在炕沿上说:“就这么咱俩都苦下去,或者逼得我带走青枣,寻个我不爱的男人,你找个你不喜欢的婆娘,叫青枣落个拖油瓶儿,让哪个婆娘把修儿一……”说到此处竟然哽咽地泣不成声,元丰痛苦地低下了头。
28.第三章(5)
谢玉继续哽咽着说:“到那时给你挂个金匾,给我立个牌坊,就流芳百世了。***”这句话把元丰说得再也反不上一句话了,他觉得好像谢玉用鞭子在抽打他那虚伪的灵魂。
谢玉又口气和缓地说:“大哥呀!不是妹子说你,你常说的忠义仁勇到哪里去了?你常说要好好地看顾我娘儿俩,真的妹子要你看顾时你竟然闪得生远。我不比你想事少,也想到青枣和修儿的将来,妹子不图名分,只要答应妹子随时来好好伺候你就行咧,命再苦的人也是人嘛!这话叫人还咋说?”许元丰只是闷头痛苦着,一声不吭。谢玉又说:“你想想,长风和大姐的魂灵知道妹子好好伺候的是你,不是别人,大哥好好看顾的是我,不是其他女人,他们能不高兴吗?要是都换了别人……”
元丰长长地叹了口气:“都是苦命人嘛,妹子说的也……”谢玉说:“大哥要是早想通了,也叫妹子少流些这不值钱的眼泪。”说得元丰只是低头不语。
那盏油灯越来越暗,马上要油尽灯灭了。元丰说:“油完了,明天……”谢玉说:“油完了,话说透了,事没完……”油灯忽然亮了起来,光焰跳了一下,彻底灭了。
黑暗中的谢玉舔着自己干的厚嘴唇,喘着粗气,颤抖着双腿,移动着身子朝前蹭去,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光明就在她前面。
突然一阵急促地拍打街门门环的声音,使二人吃了一惊。谢玉气愤地说:“竟敢使坏,这时砸门,我从房上过去,悄悄地到他身后逮住先当贼打了再说,然后说我是去后山巡林回来的……”元丰说:“甭急,再听听。”随后就听见了喊声:“大伯!大伯!”元丰在里边答声:“是敬原,这么晚有啥事?”外边应道:“我奶老了,我大叫大伯赶快过去。”“噢,你先走,我就来了。”
然后回头对谢玉说:“你看,你看,元贞他老娘老了,叫我过去呢。”谢玉笑着说:“做贼心虚,把我差一点能吓死。”元丰冷笑着说:“哼,把你能吓死?你胆小得能给天做楦子。”谢玉咯咯咯地笑了。
29.第四章(1)
高中读过一年级的青年学生,彼此之间都熟悉了。心里便有一次悄悄地革命。刚进入高中时男女同学之间羞怯的沟壑正在不自觉中慢慢填平。课余时间,几个男女同学聚在一起争论或闲聊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嫉妒之心也开始萌生。尤其是那些聪明的、读过多本小说的,看过多次电影的女生,甚至自己最要好的姐妹与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男生多说了几句话,也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妒忌心理,更何况那在自己心中还有点儿位置的男生呢?
吕春近日越来越看不惯自己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一班,往昔形影不离的小姐妹夏如锦的一举一动,一嗔一笑都在像似对自己的挑战。夏如锦每换一件衣服,都像似在给一个人骚呢。她不知道是自己太多心,还是夏如锦表现得太出格了。她也告诫过自己,人家爱给谁骚是人家事。反正这个人与咱没关系,咱何必咸吃萝卜淡操心呢?然而,夏如锦笑时左腮上黄豆大的灸瘢显得很邪乎,又不能不令人气愤。
暑假后两个星期过去了,天凉的九月,夏如锦还穿着布拉吉在教室嗡楞来嗡楞去,耍阔简直把四季给忘了。虽然许敬修和王征几个爱评头论足的男生没有什么特别反应,但她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打扮确实有些不像话。
这天下午,神差还是鬼使,她竟然也穿了条布拉吉来上学了。走到学校大门口,收传达室的郑师问她:“你是六七级甲班的?”她“嗯”地回答了一声。郑师说:“你班同学有封信是《萌芽》寄来的,你给捎去。”她接过那个厚厚的信封,看都不用看就知道是许敬修的。他自那篇获奖作文被推荐到《中学语文报》以后,就不知天高地厚了,时不时地给各类报纸杂志投稿,也有几篇被采用的。这回可能是退稿吧!她瞅也不来瞅一眼信皮,就顺手塞进了书包。
今天,她走进教室,一下子把同学们的目光全调动到她的身上来了。她目不斜视,保持沉稳雍容的仪态,大大方方地走到许敬修的座位前,掏出了那封信,朝桌子上一撇说:“这是你的信,《萌芽》杂志社来的,收室郑师叫捎给你,可能有好消息吧!”原本是想说:可能是退稿,后来脑子转了个弯,改成可能有好消息。她正为自己脑子转得快而得意着转身要向自己的座位走去。忽然听到许敬修颇含讥讽的声音:“娜达莎同志,您错了,这信是王征的。”同学们一听哄堂大笑,而许敬修却是一脸严肃认真的表,同学们见他这近乎戏台上“冷丑”的表演,更笑得收不住了。
大家仔细一瞧、一想、一比较,她穿的那条布拉吉跟苏联电影《攻克柏林》中女主角娜达莎穿的完全一样,大家又笑个不停。从此,她落了个“娜达莎”的雅号。
她当时很窘迫,很气恼,也很后悔,怪自己粗心,没看信皮主观臆断而受他奚落。她没像夏如锦动不动就流泪,只是红着脸,咬着嘴唇,轻声说了声:“无聊!”便坐在自己座位上,掏出了一本书,假装着认真地看着。
她又偷眼看去,夏如锦正得意地嗤乜嗤乜地朝着她这边笑呢。她怨许敬修太不给人面子,更恨夏如锦幸灾乐祸。自己被奚落完全是夏如锦造成的,你不穿那个布拉吉我能穿吗?在一段时间里她牢记着鲁迅所说的:“最大的轻蔑是无。”所以一直不和许敬修主动搭腔。跟夏如锦还是和过去一样经常叽叽喳喳、咯咯嘻嘻。
一个星期后,她又觉得自己这做法不对,同学之间,谁还不能跟谁开个玩笑了吗?那次王征不是开玩笑把夏如锦都急哭了,人家夏如锦过后还是照样跟王征说这说那的,咋没见人家就计较起来呢?再说许敬修称自己是“娜达莎”,那么“瓦西里”又在哪里?下次他再敢叫我“娜达莎”,我就敢叫他“瓦西里”,也让他一回窘迫。想到这儿便觉得许敬修这人不但不可恶,还是个很风趣儿的人,便有心要跟他走得更近些来显自己的大度。虽然她想了这么多,可他再也没有给她叫他“瓦西里”的机会,却等来了一个使她释疑的机会。
30.第四章(2)
星期六课外小组活动时间,吕春站在教室门口,对胳肢窝夹着一本书将要走出教室的许敬修问道:“这个礼拜天还回去不?”许敬修笑着说:“不咧,作业多得做不完,想在明天补上。***你还生气吧,我那天的玩笑开得太过头咧,其实我这人不会跟人开玩笑,看人家王征跟人开个玩笑蛮有趣的,跟人家学,分寸却没拿住,过头儿了,过头儿了!”吕春原来挺平的脸也露出了笑容说:“谁生啥气呢,那天怪我太粗心,没看信皮就把信撇在你面前,我心里也过意不去,还生啥气呢。玩笑开过去就过去了,谁还会老记着,都甭往心上放。”许敬修说:“不放不放,放在心上不占地方吗?只要你谅解就行了。这会儿王征在小树林子边等我,要给我说个事儿,咱改天再说,改天。”说着转身走了。
吕春站在门口盯着他的背身心里想:紧死忙活地干啥去?还不是夏如锦等着你,王征?哄谁来。这些道歉的话还不是夏如锦教的才怪,你这个人不会有这么多的心眼儿。
“春,站在门口是守着不准人出来,还是不准人进去?”夏如锦的笑问声把她的思路打断了。但见夏如锦拿着两个羽毛球拍子笑嘻嘻地站在她面前。她平平摆着脸说:“我有这个权利和义务吗?”接着才笑笑说:“刚才许敬修找你,说他在小树林子边等着,跟你说文学课外活动小组的事儿。”夏如锦咯咯大笑:“你呀,又上了他的当,他正跟王征在小树林子神秘地谈着什么?这几天王征正烦恼着呢,老远我看见王征挥臂摇头的样子,像是太激动了。怎么他能在那里等我呢?”吕春见她如此说,并没有怀疑自己说假话,才知道许敬修没有骗人,便又笑笑说:“刚才他就是说在小树林子旁边等的话,也许是我听岔了。”夏如锦说:“听岔也罢,听不岔也罢,这会儿咱俩到操场打一阵子羽毛球去。”吕春说:“走,玩一会儿。”
后来,王征家所在的生产队把一份王征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表现况交到学校,又转到年级团支部,吕春见到了。材料这样写着:你校高六七级甲班王征,父亲在这次农村四清运动中属四不清干部,消极对抗“社教运动”,不积极退赔,还以自杀手段威胁工作组。王征同学还拿着《二十三条》按自己的思想乱解释,和工作组的同志强辩进行对抗,希望学校对该生加强教育,使他提高思想觉悟配合轰轰烈烈的社教运动……下边是:王刘村社教工作组。
吕春对这件事的处理办法是,以团支部的名义跟王征谈谈,因为王征还是个团员嘛。
吕春还没有找到跟王征谈话的机会,过了几天,又一份王征表现况转到她手里,是这样写的:经贵校师生的帮助,王征同学主动向工作组承认自己对《二十三条》理解有偏差,还给其父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其父提高了认识,已积极做了退赔,又表示今后一定配合工作组的工作……谢谢学校领导和老师。
吕春正愁如何跟王征谈话呢!她知道王征这人能善辩,会引用**的话、列宁的话把对方问得哑口无。现在好了,不用再费这个心思了。
原来是那次在小树林子里,王征把父亲的冤枉、自己的烦恼学说给许敬修。许敬修给他出主意他不接受,只是最后几句把他点灵醒了:搞运动不讲理论,也不分错对,先下楼过关才是要考虑的问题,不过是退赔些钱粮,要是有困难,我回去告诉我爸帮忙解决,他有这个力量,又是乐意给人帮忙的人。王征说:“钱粮不多,能拿得出,就是服不下这口气!”“那就拼个人死家散才算本事吗?”许敬修严厉责备着,又说:“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忘了?现在不能讲理!韬光养晦,下楼过关才是上策。”
夏如锦的哥哥夏如山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放在前清来说就是在天子脚下。一九六六年刚刚入夏,北京的政治风向自然与不自然间也就传到了夏如锦这里,更有父亲是能见到内部一些文件的县团级干部,就有近火先焦的优势,就造就了她成为偏僻角落小县城的先知先觉的角色。
31.第四章(3)
夏如锦率先冲出学校,高举“造反有理”的旗帜,挥脚扬手地在街上演说,口口声声“造反有理!”便有一群瓮城中学的学生追随着她高喊:“造反有理!”瓮城中学先沸腾了,接着瓮城街道也沸腾起来。***临街沿路的墙上贴着老笼大的字的标语。扎堆成群的人听学生们演说。一会有人欢呼,一会有人喊:“滚下去!”乱乱糟糟谁也不知道这群学生要干什么。
一个上了岁数的老妇人望着站在凳子上抹胳膊扬拳的夏如锦小声叹息:“恁心疼的女学生娃咋跟戏台上红胡子大王的压寨夫人一个腔!”境外一个要进入终南山考察野生动物三人考察队刚进入瓮城县见此景,决定立即撤走回国。队长惊呼:“中国!生了夜惊,一群人睡在一起,一个人睡梦中喊狼,其他人都站起来喊狼。一个人朝那个方向跑,都跟着朝那个方向跑。这就是‘夜惊’(笔者不同意这个看法,“中国文革”的成因需要以后史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甚至星象占卜、佛道、基督诸宗教专家去深入研究。岂是一个简单的神经错乱问题呢?)!”
夏如锦带头“革命造反”一时成了学生领袖,吕春也不甘落后成了“瓮中”学生革命的二号人物,亚校花和校花调了个过儿。造反派们开始是写大字报、贴标语、演讲,接着是冲到校外去捣毁他们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庙宇道观所有物件、书画、雕刻……赶出僧尼道士强迫其还俗。
在这人才辈出的年代,夏、吕都现革命队伍中少了两人,一个是敌伪军官的儿子许敬修,一个是四不清干部的儿子王征。
“许敬修!你咋能疲。坎煌渡砣缁鹑巛钡母锩欣椿沟仁裁矗俊甭来喊研砭葱薅略谀猩奚崦趴谠鹞省P砭葱奁乃瞥靶Φ厮担骸拔腋忝遣灰谎9と恕⑵断轮信⒏锩刹康淖优υ煺Ψ炊夹校沂堑形本俚亩樱献臃炊斓奥铩褪橇⒊∥侍猓憬涛艺ν度耄俊薄吧独碛陕铮靠茨憬锤跽餮У靡不嵬诳嗳肆耍芬蓝幢觥甭来赫呛熳帕匙吡恕?br />
许敬修还是能听懂人劝说的,此后也开始帮人抄写大字报,沿高上低地贴大字报了。
一天许敬修正立在凳子上贴大字报,夏如锦来到他身后,对着他的脊背说:“光知道在校内贴个大字报,也该出去经历经历轰轰烈烈的革命场面……”许敬修贴好大字报,跳下了凳子,对已经转身的夏如锦高喊:“夏如锦!破四旧别破昏了头,破坏了文物,成了烧毁阿房宫的楚霸王!我不反对你到别的单位去‘串联’宣传革命,但不能包办人家那里的群众革命造反嘛……”夏如锦头也不回说:“熬煎你,我是傻子?就你聪明……”说着和几个人急匆匆地朝学校大门口走去。后边说的啥他没听清。“咸吃萝卜淡操心!”许敬修回头一看,一个女生正向他做着鬼脸儿笑。他也笑着:“王瑞莲,是你。”他知道王瑞莲对他关心夏如锦心里有点不舒服。
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最高指示”的公开布,史无前例的运动步步深入,在两报一刊《社论》的引导下,狂热“疯浪”连天卷地,北京炮轰各级领导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街巷,忙碌中的夏如锦又照葫芦画瓢地行动开了,一大帮人也跟上来了。
学校原来的秩序早被彻底打乱了,应运而生的瓮中文革筹委会、红卫兵造反司令部成了领导一切的权力机构,校长、书记早都靠边站了。夏如锦、吕春成了主任、副主任、司令、副司令。一批人物都聚拢在她们旗下,怀才不遇的地理老师高其升、体育老师郝海、颇有雄辩天才的高六六级学生李志芳、笔锋犀利的陆群、勇敢的初中生尚艳芹……
赤日炎炎的夏天,夏如锦、吕春不再穿“布拉吉”了。不知从哪里弄来了旧军装穿着,腰间扎着皮带,脚下穿着草鞋,打着裹腿……这复古的束装,使她很像个飒爽英姿的女红军。这是“文革时装潮流”。据这时装潮流的领导者们说,就是时刻准备跟毛委员上井冈山。令人实在费解: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导师、伟大舵手**怎么又成了毛委员?谁降了他的职?谁不要他住北京?
32.第四章(4)
“夏如锦呀,干嘛要穿草鞋?一双草鞋一毛八,一天就得一双,最省两天也得一双,一双布鞋三块二,最少也能穿两三个月,你算算……”许敬修见夏如锦如此打扮,嘻嘻哈哈地问她。她脸色微红一下,没有理睬这个不可理喻的人,忙着干她伟大的革命事业去了。今天斗这个,明天揪那个。红造司的旗帜、红卫兵的袖筒令人望而恐惧,对夏司令也有几分敬畏,夏司令学着省城红卫兵的腔调说:“这就是红色恐怖!革命就需要暴力!”
夏、吕两个红卫兵头头,带领着胳膊上套着红袖筒的革命小将深入到附近工厂、农村、县委、政府机关鼓动群众起来造反,播散造反火种。宣传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大好形势,侃侃陈词,煽动力极强。中( 川子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