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红星闪闪 > 重生之红星闪闪 第 29 部分阅读

第 29 部分阅读

    自最高统帅,孙元良猜想顾祝同此举也有难言之隐,既已有让步,不便再一意坚持,便在电话里答应了下来。

    四行仓库88师师部,孙元良在团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了战区的命令,并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以师部的名义命令以524团1营为骨干组成1个加强营的留守孤军,由团副谢晋元中校统一指挥行动。

    众人散去,孙元良望着面前这位魁梧英俊、为人耿直的爱将,良久无语。他很信任他。赴沪初期,谢晋元是262旅的参谋主任。88师奇袭日军旗舰“出云”声震整个上海战场,就是由谢晋元这个胆大心细的参谋头儿一手策划并导演的。

    524团原团副黄永准中校巡视前线负伤后,孙元良受团长韩宪元上校所请,把谢晋元调到524团团副的位置上。上任不久,就授此危命,孙元良颇有些于心不忍。但他只有如此。

    面对谢晋元炽烈的目光,孙元良慨然叹道:“中民老弟,日后我无法再助你们力了。但你们是88师的英雄,我把四行仓库就交给你了。你们最好把指挥所和核心部队布置在这里。

    这幢庞大的建筑物不只是坚固,易于防守,同时更易于掌握部队,我们的新兵实在太多了。这里粮弹存储很多,为防自来水管被截断,饮水也有存储。有这样好的根据地,你们可坚持下去,好好地打仗了。”

    溃潮渐渐退去,宝山路、虬门路一带,谢晋元和他手下的800壮士渐渐成了孤军。残破的街区、遍地的死尸、暂时的沉寂,令人更觉紧张。

    没多久,街头巷尾出现了刺眼的“太阳”旗,响起了沉重的军靴声,敌追兵到了。

    突然间,劈头盖脑的枪弹、手榴弹,砸得日军晕头转向,他们没想到狂退的中**居然还留有伏兵,立刻陷入一片混乱。谢晋元乘日军展开之机,率部退入四行仓库。

    27日,谢晋元第一次在1营营长杨瑞符的陪伴下与全营官兵见面。他的就职演说简短却很悲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苦战多日疲惫不堪的800名官兵此刻已渡过了对战争的恐惧期,他们眼睛是雪亮的,甚至是血红的。。。。。

    (本书已级签约,读者朋友放心收藏阅读,会完本的)

    第131章不设防的大上海六

    第131章不设防的大上海六

    四行仓库像个坚固的大碉堡,倔强地傲立苏州河边。-====-

    早先,这座建筑是省城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共同投资的四行储蓄仓库。

    这座六层钢筋水泥建筑物,全长120米、宽15米,位于苏州河北岸新垃圾桥西面,它的西边和北边是中国地界,但此时已被日军占领。东边是公共租界,南边隔过苏州河也是公共租界。

    在日军夺占市区后,这里成了一座陆地上的孤岛,却也是上海市区内中**守卫的唯一一块净土。

    蒋介石盯着它,上海市民盯着它、国际众目也盯着它。有它在,上海就不能算沦陷。

    很快,日本人就发现这座仓库成了令他们头疼的大碉堡。原来,四行仓库墙厚楼高,易守难攻,仓库内又储存了8万包粮食、牛皮和丝茧等物资。

    谢晋元、杨瑞符指挥守军官兵,用仓库储存的物资和沙包将底屋门窗全部堵死,2层以上窗口堵塞一半,以利投弹射击。同时,将守军按上层少、下层多,有序地加以编排调整,并亲自掌握了一支敢死队,以防万一。

    为警戒并最大限度地消耗日军,守军在仓库外围布置了一支部队,沿苏州河仓库两侧构成沙袋工事,阻击敌人。

    27日晨,阴沉沉的天空露出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到来了,新的战斗也开始了。

    日军似乎也看出了这是块难啃的骨头,便在枪炮坦克的掩护下,隐蔽包围了四行仓库。

    日军虽有坦克,但这里攻事坚固,坦克冲不垮。

    日军虽有飞机,但这里紧靠租界,日机不敢投弹轰炸,惟怕误炸租界,引起国际争端,甚至连远程大炮也不敢施放,只好用轻型炮火乱轰一阵。

    仓库内的守军任你炮轰纵火,该完备工事的完备工事,该睡沉的照样睡沉。全然没把外面的鬼子当回事。

    下午2时,日军沉不住气,大批援军涌来,来势凶猛,直抵苏州河边。

    谢晋元在楼上窗口观察着敌情,当敌人进至4、50米时,当即下令开火。在仓库外守备的掩护部队也突然投弹射击,与仓库楼上形成交叉火力,在仓库四周织起了一片严密的火网。

    日军顿时被撂倒一片,并有两辆战车也被击毁。两小时激战后,警戒部队退入仓库。

    几十名敌兵见状企图跟进,守军放过自己人后,用火力和手榴弹前填后夹,打个痛快。

    日军第一次攻击受挫。之后,敌人调整部署,以小批部队轮番进攻,但守军严密的防护和凶猛的火力,根本不让敌人靠近仓库。第一天战斗,日军死亡200余名,大败而归。

    四行仓库与英租界仅一河之隔,800壮士孤军奋战一昼夜,他们也在苏州河另一侧租界内看了一昼夜。

    同为军人,他们深为中国守军坚守死地而敬佩,出于同情心,他们多次婉劝孤军卸去武装,特许他们退入租界,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谢晋元知情后,婉拒了大英军人友善的建议,他说:“我们是中**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英军听了,深表折服,连连“OK、OK!”

    在他们眼里,这800孤军是“勇敢的中国敢死队员。”

    谢晋元率800孤军死守四行仓库轰动了上海,轰动了整个战区。

    27日以来,从早到晚,数万上海市民聚集在苏州河南岸租界上围观助阵,群情沸腾,人心振奋。

    人们纷纷隔河挥帽呼喊致敬。正规军败了,但800壮士却给了他们太多的精神慰藉。每天,人们都在打听800壮士、四行仓库的情形怎样了。

    热心救国的团体、个人纷纷组织起来,慰劳自己的军队,献上各种仪器、药物,香烟等。无孔不入的记者甚至乘夜潜入四行仓库,撰写关于四行仓库守军官兵及近况的报道。

    炮火连天中报纸居然不断,而且整版全文地介绍谢晋元和他的800壮士。

    民心振奋!军心振奋!

    28日,谢晋元率部继续血战阻击日军,并亲手毙敌两名。恼羞成怒的日军这天豁出老本,拼命想要拔掉四行仓库这颗眼中钉。守军坚守死地,不仅要斗勇,还要斗智。

    战斗空前惨烈、悲壮。一队日军冲破天网拦阻线,潜至仓库下企图引爆烈性炸药,危急关头,敢死队员陈树生在自己身上缚满手榴弹,拉燃导火索,从6楼窗口跃入敌群。“轰”的一声巨响,勇士与10余名敌人同归于尽。

    敌人惊呆了。仓库内,谢晋元热泪滚滚而下。这个黄埔四期生博学广闻,但没学过数百人该如何坚守一座仓库,他不乏精明、智慧,但危急中不得已也得用“肉弹战术”。

    但他的泪,更多的是为手下勇士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气概而流。有这样的勇士,他相信阵地不会丢,国家不会亡!

    在四行孤军与强敌浴血奋战、在上海军民瞩目四行孤军之际,一个14岁女童子军杨惠敏的惊人之举使这段历史又多了一层传奇色彩。

    28日拂晓,杨惠敏去苏州河畔一睹勇士的壮举时,发现四行仓库矗立在“太阳”旗、“米”字旗的重重包围中。细心的少女当即产生一个迫切的愿望:如果四行仓库顶上能飘起一面中国国旗,该是多么的鼓舞人心。

    守军已经表现了我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但应该让上海人、让在上海的所有人都感受到这威武不屈的正气。

    当晚,杨惠敏脱下童子军制服,将一面大国旗紧紧地缠在身上,再罩上制服。

    此刻,夜空黝黑,英国兵在来回走动着,而四行仓库就像一个巨物矗立在马路对面,而她必须要冒着被英国警戒兵发现的危险,溜过马路,再沿着重重铁丝网爬到缺口处,再从窗子爬进去。

    情况非常危险,杨惠敏也顾不得个人的生命安全了,强烈的信念支撑着她。

    于是,她卧倒地上,爬过马路,突然枪炮声大作,她还以为是警戒兵发现了她,忙趴下不动,红绿的火舌在她头上乱舞。原来是敌人在进攻四行仓库呢!于是等枪炮声沉寂下去,她又开始慢慢爬,终于到了东侧的楼下。

    谢晋元团长、杨瑞符营长早有消息,知道有人要来献旗,想不到是一个14岁的女童子军。

    杨惠敏脱下外衣,将浸透了汗水的国旗郑重地交给了他们。朦胧的灯光下,这一群不曾被敌人枪炮吓怕过的英雄此刻却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29日黎明,晨曦送走了黑夜,东方亮起了鱼肚白。曙色微明之中,四行仓库六层平台上站着一二十人,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

    (本书已级签约,读者朋友可放心收藏阅读,会完本的)

    第132章不设防的大上海七(一更)

    第132章不设防的大上海七

    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政府国旗,终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闸北的上空、在周围日军“太阳旗”的包围中猎猪飘扬。~~~~

    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面对庄严的国旗,朗声说道:“庄严灿烂的国旗啊!闸北有了你,闸北的领土、主权还是属于中国的。我誓在你的鼓舞之下,使你这光荣的国旗,永远地飘扬在废墟的闸北上空。”

    重重的“太阳”旗中,那面中国国旗是如此地醒目、如此地光芒四射。苏州河南岸的大楼顶上、堤岸上、街道上、数不清的人海突然间看见升起了自己的国旗,都被一股体内奔涌而出的情愫感动了、陶醉了。

    这不是一面小小的国旗,而是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化身。人们脱帽挥泪致敬,挥手致意高声呼喊:“中华民族万岁!万岁!万万岁!”欢呼声响彻苏州河畔、闸北上空。

    29日,谢晋元致函上海某团体表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保卫国土,职责所在。洒最后一滴血,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慷慨激昂的言词,表达了壮士们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信念。

    四行孤军的壮举很快传遍全国,许多中外记者涌向苏州河畔,都想挤进仓库内采访。

    一位作曲家很快赶写出一首《八百壮士之歌》,并亲自到苏州河畔现场教唱。很快,一曲雄浑,激昂的旋律回响在闸北,并很快传向全国: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800壮士孤军奋战守四行;

    四面都是炮火,

    四面都是豺狼。 www.

    宁愿死,不退让,

    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

    800壮士一条心,

    10万强敌不敢挡。

    同胞们起来,

    快快赶上战场,

    拿800壮士做榜样。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没几天,四行守军也学会了这首歌。苏州河两岸,上海市民与四行守军伴着枪炮声同声歌唱。场面煞是奇特,煞是感人。

    这真是一空前绝后的战场奇景,一场有成千上万人亲眼观战的厮杀。每当日军进攻,河对岸的“观众”便举起大黑板,告诉守军日本人的主攻方向、集结地域,并高唱《八百壮士之歌》为守军助阵。

    在如此强大的后盾面前,谢晋元率800壮士越战越勇,击退了敌军一次次猛攻。直至11月1日,日军也没能看见四行仓库里面是个啥模样。

    11月1日,谢晋元在接到统率部再三命令后才恋恋不舍地率部退过苏州河,退入英国租界内,一向孤傲、瞧不起中**队的大英帝**人,对这些创造奇迹的中**人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和友好。

    上海英国驻军总司令史摩莱少将亲自来到新垃圾桥旁,指挥英军压制日军火力,掩护壮士撤退。

    谢晋元和800壮士的义举,得到了国人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了淞沪会战驰名中外的重大事件之一。

    女中豪杰何香凝充满深情地赞道:“你们每一个人,都已充满了孙总理和廖党代表的革命精神、牺牲精神。

    殉国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伟大;

    前线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英勇;

    全国同胞,将因为你们而愈加团结;

    国际人士,也将因为你们而愈能主张正义了。”

    英国驻军总司令史摩莱少将说:“我们都是经历过欧战的军人,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中国‘敢死队员’最后保卫闸北更英勇、更壮烈的事了。”

    11月3日,即谢晋元率部退出四行仓库的当天,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所有参加四行仓库守卫战的官佐、士兵一律晋升一级。谢晋元由中校团附升为上校团长,并授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谢晋元率800壮士(实际人数不足四百,多年来此数字一直以讹传讹,被人们叫惯了)坚守四行死地4昼夜,抗击了10多倍强敌的无数次进攻,歼灭敌军数百人,创造了淞沪会战中的奇迹。

    恼羞成怒的日本人一直记着这些勇士。4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日宣战,日军冲入上海英租界,首先逮捕的就是长年被滞留在这里的当年坚守四行的勇士。

    当然,这些是后话了。

    淞沪抗战从8月至10月已延续两个月,在中**队的英勇抗击之下,日军虽增援了6个师团,且武器装备上占有很大优势,但仍不能解决战局。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价,这对其速战速决战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抒由。

    日本统帅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预期战果,10月26日决定,从华北抽调第6、第18、第114

    师团、国崎支队、独立山炮第2联队、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和第1、第2后备步兵团,组成第10军,在杭州湾北部登陆,以协助上海派遣军作战。

    10月30日,日军统帅部又令第16师团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这样,参加上海方面作战之日本兵力达两个军近10个师团,比整个华北战场日军的全部兵力还多两个师团。

    此外,日本海军也加强了华东方面的作战力量。10月20日,日海军以第3舰队为骨干力量,抽出部分舰艇,编成第4舰队,以“足柄”号为旗舰,包括原第9战队的“妙高”、“多摩”,第14战队的“足柄”、“天龙”、“龙田”、“夕张”及第4、第5水雷战队。而由第3、第4舰队组成“中国方面舰队”,长谷川清中将任司令官并仍兼第3舰队司令官。

    上海已成了中国的主战场,日军稀里糊涂地被蒋介石吸引到了华东。松井石根为打破上海战场僵局,决定放弃正面的消耗战,计划在上海的战略后方登陆。左右一选择,他把登陆地点选在了上海南方的杭州湾北岸。

    这里海岸线平直,近岸有近40尺以上的水深,是淞沪地区最良好的登陆场所,日军登陆后如占领松江,即可切断沪杭铁路,与北面的上海派遣军配合,对淞沪地区之中**队形成战略大包围。

    淞沪抗战初期,中国方面为防止日军增援部队在沿江沿海登陆曾设置杭州湾北岸守备区,以第8集团军4个师1个旅担任防守。但后来上海方面战争紧张,第55、57、62师及独立第45旅先后被调往浦东一带协助正面作战,以致从全公亭到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仅有第62师的2个连及少数地方武装担任守卫。

    战场情急,使中**事当局在战役指挥上犯了严重失误。

    (今日三更,一更送到,二更晚10:00前。三更零点)

    第133章不设防的大上海八(二更)

    第133章不设防的大上海八

    11月5日拂晓,日军先以舰炮对金山卫附近中**队阵地轰击数小时,然后步兵在飞机掩护下,于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卫、金山嘴、漕泾等处同时登陆。-====-

    中**队只有可怜的2个连的兵力面对日军3个师团之众,力量悬殊,完全无法阻止敌登陆。上午,全公亭方面登陆日军已达3千余人。

    中国战区指挥官得知日军登陆的消息后,急调62师主力、独立第45旅及新到枫泾之第79师前往阻击,并令在青浦之第67军推进至松江。

    但此时已太晚了,各部未到,日军便早已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源源登陆,并快速向内陆推进。第18师团上陆后,便以一部向沪杭铁路前进,第6师团和第18师团主力则直扑松江,当晚进抵金山县城、松隐镇、亭林镇一线。

    6日,敌先头部队到达米市渡附近,傍晚渡过黄浦江,克服华军阻击,以主力向松江前进。

    7日,第62、79师分别向亭林镇、金山城之敌发起进攻,但均被击退。在松江指挥的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黄琪翔,鉴于日军主力已进至黄浦江右岸,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决定黄浦江右岸之部队均渡过右岸,并以一部阻止敌人渡江。

    日军参谋本部为统一上海方面的作战指挥,于11月7日决定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编组成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

    其目标是:“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结束战局的机会为目的,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并规定:“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域为联结苏州——嘉兴一线以东。”

    8日,第10军主力渡过黄浦江,占领松江城。9日占枫泾并向西直指嘉兴、平望。

    至此,沪杭铁路已被切断,而北面日军也突破华军苏州河防线,淞沪地区中**队陷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上海70万中国大军,有陷入重围的险情。

    奔波于淞沪前线和南京之间的白崇禧见状叫苦不迭,牢骚满腹。白祟禧多精,就军事而言,蒋介石绝非他的对手。

    早在11月5日日军登陆时,白崇禧就急急火火地向蒋介石建议:上海不能再守了,应早做有计划之撤退,并有条有理地列数一堆撤退的理由。蒋介石当下应允了。可当前线部分部队开始回撤时,老蒋又改变了主意,让部队再开回防地,继续固守。

    原来,蒋介石是想让部队顶到国联开会完毕,由西方列强逼迫日本撤军。如果现在撤退,上海陷落日军之手已成事实,麻烦就大了。另外,蒋介石内心里迫切希望打到11月13日,这个时间是沪战整3个月的时间,他心中固执地有个“3个月”的时间概念。

    白崇禧无奈,前线官兵又战,日军前后攻击,又打了3天。-====-

    陈诚、张发奎等前线将领不干了,部队原已打得精疲力竭,一会儿退,一会儿再战,部队因慌乱已失去方寸。

    是军人都知道慌必怯,怯险,怯敌,怯死;慌必乱,乱心,乱智,乱谋。

    如此慌乱的情势下,每小时部队死伤动则上千,苦撑这一天、两天的有何意义。

    但身为前线将领,没人敢向老头子告急,只好请白崇禧转这个弯子。白身处前线,亲见双方优劣已见,中国官兵疲惫不堪已到极点。于是再度进言蒋介石下撤退令,蒋仍不允!

    白崇禧认定蒋介石是意气用事,但敢怒不敢言,又传令苦战。不到1日,白崇禧便发现我军战线已乱,集团军司令找不到军长、军长找不到师长,部队已失去控制。

    白崇禧在战场上滚打多年,清楚地知道这已是全军崩溃的最后信号。于是不顾一切,顶着满脑袋火星子再次求见蒋介石。

    蒋介石像是着了魔,仍不许部队后撤。白崇禧一阵阵急火攻心,当下说道:“委座如果不信,请直接与前线联系,看他们还能守不能守?!”

    蒋介石不服气地反驳道:“我几十万大军难道再守三五日就办不到吗?我不信,我不信。”

    “委员长,10天前你说这话我绝对赞成,但今日已非昔日。前线指挥官已无法掌握部队。委座再不下令撤退,就要完全崩溃了。”

    白崇禧情急关头大声疾呼。

    蒋介石沉吟半晌,才气呼呼、极不情愿地说:“那么好吧。让部队后撤,撤至吴福、锡澄一线。”

    最后关头,蒋介石不能不为他的部队考虑。部队打光了,一切都是扯蛋。

    但部队还能秩序井然地撤退吗?

    白崇禧心里没底。

    白崇禧三次紧急建议,终于使蒋介石定下撤退的决心,即便如此也为时晚了。

    11月8日,日军第10军主力已渡过黄浦江,占领松江城。9日,再占枫泾,直指嘉兴、平望。至此,沪杭铁路已被切断,而北面日军也突破中国守军苏州河防线,淞沪地区中**队腹背受

    敌,退路被切断,处境极其险恶。

    8日晚,第3战区决定左右两作战军向吴福国防线转移。

    9日,张发奎指挥的右翼作战军奉命向青浦、白鹤港一线撤退,但命令下达太迟,致使各部队陷于极度混乱状态,各级司令部根本无法掌握其部队。有的部队未接到撤退命令,但看见友邻部队撒退,便也一起撤退。

    张发奎由于时间仓促,与下级部队联系困难,竟未对各部撤退路线,作明确指示,所有的部队均拥挤于公路上,身后日军谷寿夫的第6师团穷追不舍,空中又遭日机轰炸扫射,以致情形甚为混乱。

    部队在青浦、白鹤港无法立足,继续向吴福线退却。为掩护右翼军向后撒退,左翼军第15、21两集团军在新泾河一线坚守到12日夜始向吴福线转移,当面之敌未敢穷追。

    苏州河方面日军自中**队开始退却,即向南、向西前进。11日晚,中国在南市及浦东担任掩护之部队撤离,上海完全沦陷。

    混乱的后撤退已使中国完全没有了初期作战的英勇形象。各部队为免于自己的部队陷入日军包围圈,争相夺路,拼命向前赶,已完全失去了控制。

    惯于冒险的日军派出数支小规模的挺进纵队,直插南翔至昆山公路,几乎给**造成重大损失。

    南翔西南角的苏州河畔,胡宗南的17军团司令部被军偷渡部队袭击,司令部和警卫连几乎被全歼,胡宗南只身逃出。

    南翔至昆山的公路上,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上将的轿车在日军机枪的猛烈扫射中起火,司机和卫士全被打死。薛岳命大,从车上跳入一条河沟里,竟奇迹般地活着逃回了南京……

    13日,从华北调来的日军第16师团先头部队在白茆口、浒浦口附近登陆,与第40师展开激战。

    由于京沪铁路方面日军已由安亭向昆山进逼,而浒浦口登陆之敌又有截断支塘附近公路的可能,第3战区下令各部撤至乍浦、平湖、嘉善、吴县、福山一线。

    14日,左翼军除一部占领昆支线阵地外,主力转移至吴福线。

    当日,浒埔口登陆日军第16师团以一部攻吴福,主力指向常熟。

    第21集团军掩护部队遂放弃昆支线阵地,撤往常熟。

    次日日军占领昆山。敌第11师团于14日占领太仓后,为配合第16师团攻取常熟,以精锐一部从水上前进,向昆城猢西岸吴福线上另一据点莫城镇进攻。

    中**队经数日血战后仓淬撤退,士气沮丧,部队完全脱离掌握。

    到了吴福线,部队便傻了眼,国防工事大锁把门,工事破败不堪。更糟的是,先前工事的钥匙都由当地乡、保长拿着,前线战败,这些地方士绅早脚底上抹油,溜得无影无踪。工事打不开门,身后混乱的溃潮和日军追兵又至,部队立脚不住,再向后撤。

    可惜蒋介石花了数百万金钱、动用了4个师的兵力构筑的国防工事竟形同虚设。数年后法国马其诺防线的悲剧提前在中国上演了。

    19日,日军分别攻占常熟、英城镇,苏州亦同时失陷。吴福线不守,中**队撤向锡澄线。

    此前,日军统帅部曾规定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域为苏州——嘉兴一线以东,至19日其各部已进抵该线,但中**仓惶溃逃,使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无意停止前进,反而决定乘中**队溃败混乱之机向西追击,以期一举攻占南京。

    20日,日本参谋本部接到华中方面军关于决定向南京追击的报告,虽感到震惊,但随即表示同意。

    24日正式废除原作战地域之规定,使战争进一步扩大。日军突破吴福线后继续西进。

    23日开始向锡澄线发起进攻。蒋介石眼见第一道国防线没发挥任何作用,急了眼了,向前方指挥官下令无论如何困难也必须死守现有阵地,但兵败如山倒,仗打到这份上了谁还听谁的。为夺路西逃,连长竟敢开枪打死友军的团长,这种时候这种部队还如何指望。溃退之势无法挽回。

    25日无锡失陷。中**队放弃锡澄线,一部沿京沪铁路向常州撤退,大部向南,经宜兴往浙赣边境之孝丰、宁国一带撤退。

    12月初,敌追兵又至,于是再退向宣城以西。

    自锡澄线弃守后成为孤军的江阴要塞,从11月28日起受到日军围攻,中国守军打得英勇顽强,尤其海军牺牲惨烈。守军激战数日之后向镇江方向突围。

    12月2日,江阴要塞陷落。右翼军11月9日起向乍平嘉国防线撤退,遭到由枫泾西侵之敌第6、第18师团追击。与敌激战至14日,嘉善失守。同时由青浦西进之敌亦攻占乎望。

    19日,苏嘉线与沪杭线交会点嘉兴被日军攻陷,乍平嘉国防线被日军突破。日军大步西进追击,如入无人之境。

    12月初,日军折向宣城、芜湖。淞沪之战从开局进攻死守防御,中**都屡有上佳表现,但后期却由于蒋介石优柔寡断、指挥失当而造成兵败如山倒的大溃败局面。

    这不但使王敬久、孙元良、宋希濂等师及胡宗南军团损失惨重,更使南京失却了屏障。明眼人前后细想就不难发现,10年后蒋介石辽沈、淮海大决战惨败的影子,早在1937年岁末就曾在上海闪现过。

    在同一地方连连摔倒,这是蒋介石军事上最拙劣之处。。。。。

    战役上失败了,战略上蒋介石却不乏收获。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日军注意力被引向了江南,南京不知不觉中落入了蒋介石设下的陷阱,3个月的血战,日军“速战速决”的神化已化为泡影。

    中**队英勇奋战,日军不得不增兵至30万,据日军部公布的材料,至11月8日,日军伤亡已近10万。此次会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为沿海工业内迁、保存经济实力赢得了时间。

    空前惨烈的大血战,也使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3个月时间,我军将士阵亡达二三十万人,其中黄梅兴、蔡炳炎、杨杰、秦霖、庞家桢、官惠民、吴克仁、吴继光等10余名将军血洒淞沪,取义成仁。

    淞沪会战,中**人血肉之躯再筑长城,英勇悲壮自当永远垂名青史!

    淞沪会战,高层决策者指挥屡屡失误、当撤不撤酿成惨剧,也不该忘!

    第134章南京以牙还牙一

    第134章南京以牙还牙一

    初冬的阴霾笼罩着古都南京,阵阵江风瑟瑟吹得万木凋零。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30年代的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这里更是商贾云集、高官众多。

    说到高官,高官马上就出来了,这不,眼下就出来了一位:

    百子亭的唐公馆,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静静地驶出了大门,辗着稀疏的落叶向着中山门外急驶而去,国民政府军委会执行部主任唐生智,身着笔挺的一级陆军上将制报,此刻就端坐在车中。

    他望着车窗外灯红酒绿的金陵闹市从眼前闪过,嘴角浮起一丝难言的苦笑:

    这里还在歌舞升平,似乎浑然不知几百里外,中日两**队正在殊死搏杀,浴血沙场。不过也难怪,当初日军曾扬言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淞沪抗战开战之初,蒋介石就胸有成竹地向全世界保证:上海起码能坚守3个月!

    眼下,3个月快过去了,老蒋又亲自披挂上阵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直接指挥淞沪抗战,这么一来,确实让国人松了口气。

    其实,唐生智心里比谁都清楚,上海之战败局已定。

    上海战事最紧张的时候,**连连失利。上海作战本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展开的,要想把敌人阻止在上海一线是办不到的。这个道理,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

    早在淞沪战事开始时,向为军委会执行部主任的唐生智曾建议:“抗日战争只能打持久战,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可以用3个人拼他日本1个人;日军攻城掠地,假设占领中国1个县城用50人守卫,占到最后日军兵力就分散了,拖也可以把日本人拖死。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的。”

    陆军大学校长,当时中国的著名战略家蒋百里十分器重自己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时的这个得意门生。他非常赞同唐生智的主张。

    接着,在上海还未撤守之前,唐生智又以他不同凡响的战略眼光报出了进一步的战略设想:以上海、杭州湾为第1线;以昆山、无锡、苏州、杭州一带为第2线;以江阴、镇江为第3线;以

    南京、京杭公路为第4线。各线部队预作准备,在上海第1线打了一个时期以后,我第1线部队便可以撤到浙江以西及皖南一带,整理补充,准备新的阵地,以后各线均如此交替撤退,交替抵抗,交替休整,这样就可以长期支持。

    这个建议原本是蒋介石同意的,但到了战时,蒋介石老毛病又犯了,和以前一样,照样亲自随意调动部队,根本没按唐生智事先提出的计划办。

    既没按四道防线配置留增部队,也没有按计划撤退部队。

    本来有准备的仗打成了无准备仗,有计划的仗打成了无计划的一团糟。

    继11月3日山西战场丢了忻口,11月8日失了太原后,上海眼看也要丢了,下一个就该轮到南京了。

    在中山陵园蒋介石的官里,唐生智常常看见蒋介石对着上海的长途电话,一口一个“娘希匹!”。

    参加淞沪抗战的**将领顾祝同、陈诚、薛岳、白崇禧、张治中等人,没有一个没挨老蒋臭骂的。老蒋近来心情不好,稍有不如意的事就爱发火。这次,老蒋在中山陵园“召御议”,保不准要骂人了。

    久经沙场,深谙战事的唐生智对蒋介石这次开会的目的,其实已经猜到了大半:上海一失,南京危在旦夕,是弃是守,老蒋举棋不定。

    前线传来的消息令人坐立不安。绝密战报报告上海已经失守,淞沪防线被突破,日军势如破竹,**兵败如山倒。

    第3战区已经下令各部队撤到乍浦、平湖、嘉善、吴县、福山一线的吴福防线。中**队经连续血战之后仓促撤退,士气沮丧,部队完全失去了控制。吴福线虽设工事因为无人指引,或找不到开工事门的钥匙,结果大部分工事根本没起到作用。

    吴福线看来是守不住了,**已经开始向第3道也是最后1道防线无锡到江阴的锡澄线澈退,看来南京城的弃守问题决断刻不容缓。

    唐生智不由得想到上海战事开始后不久的一件事。当时,主动请缨出川抗日的川军统帅刘湘来到南京,拜见了蒋介石和其他高级将领,也专程拜访了唐生智。

    刘湘见唐生智决不仅仅是因为钦佩唐生智的为人和军事才干,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这位“四川王”寒喧过后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问起唐生智对上海、南京战事的看法。唐生智为人直率,

    在军事问题上也颇有见地,见刘湘谦卑地向自己讨教,索性把自己的看法一古脑地一吐为快。

    唐生智的脸上掠过一丝愁云,叹了口气:“哎,依我看呢,上海的战事是不能长久打下去的,只有拖住敌人一个时候,并利用这个时机,在后方休整部队和作好按期抗战的准备工作。

    至于南京的问题,的确不大好办,守是要守的,就是没有完整的部队来守。不过,依我的看法,可以派1个军长或者总司令率领几个师来守卫南京,以阻止敌人迅速向我军进逼,从而赢得时间,调整部队,以后再撤出南京,以拖住敌人。”

    刘湘听了这些话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试探地盯( 重生之红星闪闪 http://www.xlawen.org/kan/430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