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部分阅读
要飘到对岸了,直到纸船消失在了柳帘儿的视线里,她才站起身子,回头征求着林习风的意见:“相公,咱们也去对岸吧!那边更热闹一些。”
“嗯,就依帘儿的意思。”林习风笑着应了一声,便和她一同沿着苏堤朝对岸走去,诗会的地点,就在西湖东岸的苏堤尽头。
堤上行人颇多,孩子们的耍闹声,大人们的呼喝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堤畔洁白的木芙蓉花和幽绿的杨柳枝叶左右摇摆,偶有孩子折下一朵木芙蓉花,兴奋地跑到大人跟前讨欢,却被大人叫嚣一声:“这木芙蓉是东坡先生种的,采它作何?若再敢对先生不敬,就把你丢进河里。”孩子顿时“呜咽”着哭闹起来……
还有小童抱着一张宣纸,边跑边叫着:“诗会上又出一首咏中秋的好诗,乃杭州城才子薛公子所作,今夜秋将半,清光万里滋。盈盈潜入户,笑我不相思。实乃上佳之作啊!”
对于这些闹声,林习风只是笑笑便过,心下不觉也惬然了起来,在现代是不可能有这种气氛的。
林习风和柳帘儿走到苏堤尽头的时候,诗会正是高峰时候,船上亭里挤满了文人墨客,或一人负手望月,沉吟筹诗,或一人奋笔疾书,满脸欢喜,似是又得佳作,或几人交谈甚欢,探讨着各自的诗文心得。
二人在旁边的凉亭里寻了个空位置坐下,赏人赏景,林习风从衣衫里又摸出一块月饼,递给柳帘儿,她便开心地吃了起来。
远处,一只纤纤玉手伸出,从湖岸边捏出一个纸船,身边便有女子的声音小声嘀咕着:“小姐,你看这些诗文作何?以奴婢看啊,这些所谓的才子们都不如小姐有才华。”
“嗯,只看这一个而已,反正也是无聊。”女子笑着道。
“小姐若是想看好诗,便去诗会上瞅瞅嘛,那边好歹也比这些小船上的诗文好一些,这些诗文都是一些无名之辈瞎写的呢!恐会糟了小姐慧心,小姐你说是不是……小姐,小姐,你怎么不应奴婢了……”丫鬟抬起头,却见女子的一双明眸正盯在那摊开的纸上,似乎再也挪不开了。
“双堤桥畔痴痴语,偏坠西湖共浪鸣……心绊几多相思句,不遇西子……笔不行……”女子断断续续将这诗文从檀口中念出,表情也渐渐微妙了起来,随即嘴角慢慢蔓延出了宛然笑意,那丫鬟也察觉到了女子的异样,小声问道:“小姐,这诗写的……很好吗?”
丫鬟虽然跟着女子识过一些字,她自然能听懂女子念的是什么,但说到这诗的含义,她一时间却也抉不出来。
“岂止是好……在我看来,这首诗比那诗会上的所有诗词都要好上数倍,只是这人倒也好生奇怪,有这么好的诗不拿去诗会上扬名,偏偏折个小船飘在湖里,若是无人捡它,岂不就坠入湖底湮灭了……”女子轻叹了口气,不觉露出惋惜之色,不过随即又庆幸了起来,还好这首诗被她捡到了。
第五十七章 解诗
“这诗真有那么好?”一听女子对此时的夸赞,丫鬟不禁也意动了起来,忙将脑袋探至那张湿了一半的纸前,着急道:“小姐也让奴婢看看……”
女子笑着将纸按低了一些,映着灯笼的光朝她眼前放了放。
“嗯……这句的一些词奴婢也懂,双堤指的是白堤和苏公堤,桥畔……指的应该是断桥畔……”
“那双堤桥畔痴痴语,偏坠西湖共浪鸣整句的意思呢?”
“整句的意思嘛……让奴婢好好想想……嗯……应该是说诗人的痴语声偏偏都坠入湖里被浪声盖过,湮灭在了其中……嗯,这倒也是可惜……”
这一句的意思本就不难懂,因此丫鬟在想了一会儿后便明白了,只不过接下来她却蹙起了秀眉:“小姐,这最后一句奴婢可就不太懂了,奴婢以前听小姐提起过,西子指的是吴越时期的美女西施,可此时为何却说‘不遇西子笔不行’呢?难道唯有遇到佳人西施他才会下笔述相思之情,这么说他喜欢西施?”
“原本来说,西子指的确实是西施,但在这诗中却不一样,其实西子指的依然是西湖。”女子轻笑一声,继续给她解释道:“以我的猜测,这句诗是借用了东坡先生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东坡先生在诗文中把西湖比作了西子,而此人又反其道行之,把西子指为了西湖,嗯,应当是这样吧……若非这么解释,此句便是不通的了。”
“可此人又何必呢?直接说‘不遇西湖笔不行’不就可以了,非要绕圈圈让奴婢看不懂,实在无趣……”丫鬟鼓着嘴嘟囔着。
“呵呵,之所以这么写,自然是有原因的,一来呢,他是不想和上句的‘偏坠西湖共浪鸣’中的‘西湖’二字重复,所以改用了西子,二来,也用诗词暗隐了他对东坡先生的追忆和缅怀,毕竟西湖能有今天,东坡先生功不可没,因此才以先生的诗句为辅,如此一来,既用东坡先生颇高的声望给他的诗文增色不少,又暗赞了东坡先生……实在是一举数得,此人倒是极有心思……”女子笑意吟吟地说着,难掩她对此诗的喜爱。
“可是这人的署名好怪啊!怎么是这么几个字?”丫鬟情不自禁念道:“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嗯,读起来倒是颇有韵味,似乎让人有种淡淡的惆怅之感,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没能遇上对的眼神吧!若是遇上了,心境似乎一下子就开明了,一句简单的白话,却能让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也是不得不叹啊……”
女子盯着这行字慢慢沉默了下来,原本她还在为这首诗惊叹,却没注意到署名那里的一行小字,如今被丫鬟一提起,心绪不免也陷入了这句话里,这句白话虽没有任何辞藻修饰,返璞归真,皆是简单的常用字,却能直达内心深处,不自觉便引起了阅者的共鸣。
“此人甚有才华啊……”女子忍不住轻赞了一声,接着抬起头张望了下四周,似乎是想找此诗作者,只是这么多人中,她哪能找到林习风,就算看到了,也不可能知道此诗是他所作。
“小……小姐,你不会是想结识此人吧……”丫鬟看到女子的表情,不由想到了这茬,一张脸顿时苦了起来。
“有何不可?”
“小姐,你可别忘了我们的身份,我们是没有自由身的,就算你与此人情投意合又怎样?妈妈不仅不会同意这桩姻缘,还会打你骂你的,小姐可千万不要意气用事,而且此人并未署名,似乎冥冥中注定与小姐没有缘分,我们还是赶紧回去吧……”
女子闻言,默然了一会儿后,微不可闻地轻叹了一声,垂了垂眼眸,努力笑了笑:“我又没想那么多,只当是结识个有诗词可论的友人了,倒也不错。”
说完,便撩起衣摆抬步朝诗会那边走去。
“小姐,你去干嘛啊!就算小姐想找此人,但在这茫茫人群中,小姐又怎会知道此人是哪个?”丫鬟赶紧快步跟了上去,在女子身旁急劝着。
“我有办法让他自己出来,你等着看吧!”女子并不理会丫鬟的劝说,信步走到一个小摊前,买了张方纸将此诗誊写下来,然后便欲朝诗会上走去。
“小姐!你不能这样!”丫鬟再也顾不得尊卑,慌忙跑到女子面前,两手张开拦住了她的去路,惊慌地道:“小姐,奴婢知道自己不该以下犯上,但奴婢这都是为了小姐好啊!做我们这行的,必须断掉七情六欲,否则会将自己陷入不复之地,到了那时,苦的还是自己啊!”
女子闻言,握着宣纸的玉手微松了一下,目光一瞭苍月,轻抿了抿红唇,然后却又更加用力地攥紧了手:“小月,你就让我任性这一回吧……我只是想与此人结识一番,也不敢有他想,毕竟到了明年开春,我就十五岁了,妈妈也会安排我接客了,若是今日无功而返,到那时再想找此人,机会就更渺小了,如今他应该还在这里呢,这是我找他唯一的机会,人生得一知己不易,我不想让自己在这里留下遗憾。”
“小姐,你只凭这首诗就把他当作知己了?又是何苦呢?”
“若非知己,那权当是我仰慕此人的才学吧……”女子侧身错开丫鬟,径直朝诗会负责人那边走去。
诗会的负责人名叫钟康,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此人也颇有才学,在杭州城名望颇高,应当是举办诗会的富商请来镇场子的,毕竟诗会上若是出了佳作,总得有个腹有经纶的人对佳作进行品评。
“先生,小女子这里有一佳作,愿与诸位才子共品。”女子上前恭敬地将纸递给了钟康,后者微愣了一下,毕竟古人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士子文人也多为男子,女子实少,钟康回过神后,笑着接过方纸:“小姐不止端庄惠雅,原来也颇有才学。”
“先生误会了,此诗并非小女子所作,而是在湖中的纸船上偶得,因觉此作上佳,便拿来与诸位共享,至于此诗的作者,小女子也是不知。”女子对着钟康优雅地敛了一礼,莞尔笑道。
“哦?此诗若真为佳作,此人为何不拿来诗会上扬名呢。”钟康显然有些怀疑,微皱了皱眉。
“小女子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先生不如还是先看看此作再说吧!”对于钟康的怀疑,女子也早有预料,此时便笑着转移了话题,说完这些后,她便退步离开,站在距离诗会丈远的地方静静等待着……
第五十八章 绝佳之作
原本神情有些不以为然的钟康,在读到“偏坠西湖共浪鸣”时,脸色便缓缓郑重了起来,一口气将此诗阅完后,苍老的脸色渐渐露出了喜色,他又忍不住小声重复着最后一句:“不遇西子笔不行……笔不行……好诗啊!没想到在这诗会上还能出如此佳作。”
他却不曾想,这诗本不该是诗会上的,只是被林习风丢进西湖里的而已。
钟康忙将方纸捏在一只手中,另一只手朝着眼前的文人墨客挥了挥,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才子佳人!我这儿又有了一首不错的诗作,且容我与大家详品一番。”
在这年轻一代的诗会上,钟康的威信自是不必说了,众人听到钟康的话后,不自觉都停下了喧闹声,有人出声问道:“钟先生,不知此诗是咏月还是咏中秋啊?”
“都不是,此诗咏的是西湖。”钟康笑着回道。
“咏西湖?堆砌辞藻赞美西湖的诗大家都会写,哼……在下倒要看看此诗能用何种辞藻赞西湖。”一个不太友好的声音传了出来。
古人写诗,一般都会托物言志,比如以月寄情寄相思,以中秋盼团圆,若是单纯的赞月吟秋,未免太过单调,失了韵味,景便是最难写的,一般是用修辞,或是用别物衬托美景,不然单写景色有多好多好,旁人却得不到共鸣,便不是佳作。
比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就把西湖比作绝色美人西施,不仅前无古人地赋予了西湖生命之美,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她究竟有多美呢?诗里告诉了你答案,她就像西湖那般唯美。比起直接去描写西湖,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但它的寓意却比直接描写更为丰富深刻。
也正因此,诗会主题虽然以咏月,咏中秋,咏西湖三选其一,但绝大多数文人都选了较易托物言志的前两者,正如方才那士子所言,西湖美景人人都会写,只要堆砌辞藻便可,但这就落了俗套,登不得大雅之堂,已经无人再能写出媲美东坡先生的那句诗,又何苦咏西湖自讨苦吃,如今一听居然还真敢有人咏西湖,自然让不少文人嗤之以鼻起来。
钟康却是轻笑一声,也不反驳这士子的话,徐徐展开方纸,配上他那独特的抑扬顿挫吟的诗呛调,将此诗轻轻吟了出来:“夕照亭边阴复晴,芙蓉瑟瑟晚风盈。”
第一句只是单纯的写景,虽然写的不错,但还未到上佳之作的地步,众士子的表情倒也未有多大变化,唯一有变化的是,有些人脸上的不屑之色更浓了。
“双堤桥畔痴痴语,偏坠西湖共浪鸣。”听到这一句时,一些士子的表情已经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此句巧妙地将痴语与浪鸣结合,痴语声自然挡不住浪鸣声,只能不甘地被浪声盖过,扪心自问,他们自己若要写出和此句媲美的诗,很难很难……
念完这句后,钟康故意停顿了一下,抬起头扫了眼众士子,将他们喃喃沉思的表情收入眼底,满意地笑了笑后,才继续念下去:“人坐绿苔人也绿,词吟清景词还清。”
这一句又运用了对仗排偶,每句中各有一词重复写两遍,七字便已占了四字之多,故意重复,却又不会给人用词冗杂之感,甚是巧妙,这便已不是一般文人能写出来的句子了,众人的表情不由更深了一些。
“心绊几多相思句,不遇西子笔不行……笔不行……”这最后一句才是精髓所在,钟康又忍不住重复收了个尾音,尾音落下后,此处便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没再出声,只有远处游人的嬉闹声还喧嚣着,此地突然之间的静谧倒与远处喧闹的世界有些格格不入。
钟康抬起头望向众士子时,却见他们表情各自不同,有人会出诗意后,露出了惊愕之色,有人不解为何要遇西施,而露出不解之色。
“好诗,好诗啊!”沉默了半晌,终于有人畅快地叫了出来:“原本以为东坡先生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已是赞誉西湖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而如今这句‘心绊几多相思句,不遇西子笔不行’虽不说能超越先生,但至少也能与先生比肩了……”
“后人还因先生那一作写出了‘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的赞誉之言,如今看来,这句诗要废了,因为又多了一句赞誉西湖的绝佳之作。”
“实在绝妙啊!在下也不得不佩服,若问东坡先生西湖有多美,他说似佳人西施那般美,若问此诗作者西湖有多美,他言西湖之美,能让他情不自禁吐露满腔相思之意……呃……对了钟先生,不知此诗作者是何人呐?在下愿与其向往。”
钟康忙笑着摆了摆手:“诸位先别急着询问此诗作者,难道你们觉得,此诗已经被你们解完了吗?”
“呃……”众人禁不住面面相觑起来,心说此句都已解析完毕,还能有什么隐意吗?
钟康见状,却是朗声笑了起来:“其实诸位可以将此诗上下句结合起来,最后一句说诗人忍不住对着西湖吐露相思句,而前一句又说,诗人的相思句都被西湖卷入了浪声中,消失不见。”
“原来如此……此诗又是首尾相应啊!以在下愚见,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应当是,他本想将相思句全部埋藏在心底,可遇见西湖后,西湖之美让他忍不住吐露心扉,却不曾想,他的相思语又被西湖淘进了浪声里,尽数消失不见,虽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诗人或许是想说,他爱慕的那位佳人依然听不到他那被西湖吞噬的相思语,终将离他而去吧……”
此人话音一落,众人脸色忽然黯然起来,又都不作声了,经他这一解释,诗中数不尽的哀愁之感便盘旋在了空气中,此处又安静了下来,只有轻微的唏嘘赞叹声不断起伏着。
钟康却是笑着来回扫视众人,不住捋着他那不算长的胡须,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不对,不对,此解不对……”良久,忽然有人出声打破了沉默的绵愁气氛:“以在下愚见,此诗应当这么理解,其实诗人是将仰慕的人比作了西湖,他对西湖吐露出的绵绵相思语,其实是对意中佳人说的,然后被西湖尽数收进浪花中,其实诗人的意思是……他的话意中人都听到了,并且也接受了他的爱意,并无苦相思无果之意啊……”
此人话音一落,众文人顿时如遭雷击,一个个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居然有人能写出如此绝佳之作,甚至都比东坡先生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更胜一筹了,此句两种解法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一个是单相思终究无果,一个是两情悦心意相投,仅仅用绝妙二字都已经无法形容此诗了。
但无论何种解法,都离不开此诗的主题,西湖很美很美,美到让诗人都情不自禁对她吐露了相思情。
“今日居然能在这里见证这首诗作的诞生,实在不虚此行啊……”不知是谁,幽幽道出了众文人心里都想说的话。
而此时的林习风却对诗会上的事毫无所知,因为他正陪着柳帘儿在远处玩花灯呢……
我的天!八八只能说,这段实在太难写了,很难很难,这首诗只能八八自己慢慢来解,网上也没有资料,来来回回改了半天,比写平常两章都费劲,到现在才上传,以后八八尽量不碰这种桥段了,真的太伤脑细胞……
然后求几张推荐票,把票给八八吧!安慰下脑细胞,真的……
第五十九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众文人或闭目,或沉思,均沉浸在此诗意境中无法自拔,已经没人还有作诗的欲望,且不说这几盏茶的功夫了,就算给他们一生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写出与此作媲美的诗文,写不出终究是写不出,这并不是时间长短能解决的问题。
此作一出,众人才发现,原先自己绞尽脑汁写的那些自以为绝佳的句子,在此诗面前似乎都成了糟句。
远处摆弄花灯的林习风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这无心的举动,居然把这个诗会给“搅黄”了。
良久,空气几欲凝在了一起,钟康才终于笑着开口打破了沉默:“其实此诗的两种解法都不算错,全依各人本心,若是在场的某位士子心有佳人,佳人却无心付君,那便是此诗的第一种解法了,反之,则是第二种解法,只是不论何解,此诗似乎都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因为对伊人述过相思语后,结局也只有两个,接受或是拒绝,都跑不开此诗的解意。”
有人轻轻叹息着,将写了一半的诗文轻轻捏在手里捻成一团,断了再赋佳作的心思,有人重新提笔继续写诗,只是他写的诗并不是自己所赋,而是誊写着这首“无题”诗。
“若是我说,在咏西湖的诗作中,此作已经超越了东坡先生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不知诸位士子可有异议?”钟康笑吟吟地道。
众人闻言,嘴巴动了动,却是无一言出声,都默然了下来,表情不一着,他们始终不敢置信,居然有人能超越东坡先生的作品,而且此作还只是在这小小的诗会上所出。
“只是以我看呐……此人倒也谦逊,他愿意去借鉴东坡先生诗文中的“西子”一词,就说明此人对先生也心存敬意,并无与先生比高之意,此人虽满腹才学,依然心性淡泊,不求名利,实属难得,试问天下士子,又有几人怀有如此胸襟?”
钟康这一席话,顿时让众士子忍不住羞愧起来,若是他们能作出如此佳作,早就左右显摆,恨不得满城人尽皆知了。
“钟先生,此诗到底是何人所作啊?您快告诉大家吧!”某位士子这一言一出,众人不由都互相疑惑着对望了起来,还以为此诗作者便在众人之中。
钟康闻言,回头望了一眼不远处灯火下伫立的女子,像是在询问着什么,女子苦笑着对他摇了摇头,意思是她确实不知此诗作者是何人。
钟康只好无奈地转回脑袋,对着众人苦笑起来:“实不相瞒,此作是一位小姐在湖中的纸船上誊写下来的,纸船上似乎并未署名,至于它究竟是何人所赋,我也不得而知……”
“哗!”
众人顿时喧闹起来,这首几乎能超越东坡先生作品的诗文,日后定然会以燎原之势燃遍杭州城,甚至是整个大宋,为文人墨客探讨解析的绝佳作品,而此诗的作者,日后名气定然也会以浩然之势传遍大宋,几乎能与东坡先生齐名,可谓是名利双收,但此时居然找不到作者了,这该是多么滑稽的一幕啊……
远处的女子忍不住也焦急了起来,她之所以把此诗交给钟康,便是想用这诗引作者出来,可这诗都已经品完了,却依然无人现身领诗。
女子一双灵动的眼眸视线并未放在诗会上,而是不断打量着来往的行人,目光还时不时往钟康那里望一眼,若是有人去找钟康言明此诗是他所作,也不枉她耍的这点儿小心思了,只是可惜,始终无人呐……
“诗会上又出佳作啦!此作是继东坡先生咏西湖之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后的又一绝佳诗文,此诗堪与先生之作齐名了,诸位有幸,能在此共闻此诗出世,且听我吟,夕照亭边阴复晴,芙蓉瑟瑟晚风盈。双堤桥畔痴痴语,偏坠西湖共浪鸣……”
又有小童抱着誊写而来的此篇诗文在西湖畔吆喝起来,原本一篇上佳诗作只是两三个小童在湖畔宣扬着,如今十个小童居然全部出动了,吆喝的也更为卖力,似乎他们能唱出此诗便是莫大的荣幸。
有个小童在林习风身边跑过,小童口中喊出的诗文让林习风禁不住微愣了一下,这诗他自然再熟悉不过了,柳帘儿也疑惑地蹙起了秀眉:“相公,那小童口中所吟的诗,怎么和相公方才写的差不多?”
柳帘儿自是记不得完全诗文的,只是小童口中吟出的“相思句,遇西子”等词,让柳帘儿觉得很熟悉,似乎和林习风方才讲与她听的很像。
林习风苦笑着摇摇头:“确实是我写的那首,只是不知怎会跑到诗会上去了……”
“定是有人捡了纸船,然后将此诗据为己有了,相公,有人窃你的诗在诗会上扬名,这人实在是不知耻!”一牵涉到林习风的事儿,柳帘儿当下焦躁起来,从来温柔怯弱的她,此时居然也忍不住气愤地声讨起来。
林习风抬手轻抚了抚她的长发,安下她的情绪,笑道:“先别着急,事情还无定数呢,咱们还是去诗会那边瞧瞧吧,我向路人打听下是谁把我的诗拿到诗会上了,居然还说我堪比东坡先生,此名实不敢当啊……”
走到诗会近前后,林习风并不想去诗会上直接问钟康,太惹人眼了,瞧见诗会旁边站着两位丫鬟小姐之人,便抬步走了过去,抱了一拳笑着招呼一声:“小姐,在下冒昧了。”
女子正焦急地等待着此诗作者的出现,此时自然不太愿意分心与林习风交谈,不过出于礼貌,她还是敛了一礼回道:“不知公子何事?”
“方才在下听闻此诗,亦觉此作当属难得佳作,只是那小童为何只吟诗文,不提作者名讳呢?这岂不是对作者不敬?”
“公子有所不知,此诗乃是从湖中所捡,但作者并未署名,至于他为何人,倒是无人知晓。”女子一边回应着林习风,一边昂着脑袋盯着钟康身旁的几人。
林习风瞧了眼女子眼神中的寻人之色,又低头看了看她手中折叠起来的那张半湿方纸,禁不住轻笑了笑,然后又摆一揖:“如此,多谢小姐解惑,告辞。”
“公子慢走。”女子又躬身敛了一礼,目光依然飘向远处,并未在林习风身上停留。
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费心要找的人,此时居然就站在他面前。
第六十章 沽名钓誉之人
“相公,你为何不说此诗就是你所作的呢?”走在林习风旁边,柳帘儿不解地问道。
林习风笑道:“若是有人当真窃这首诗,我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只是如今看来,这倒是我们误会了,便没必要去理会他们了。”
“即便如此,相公也该找到是谁把这首诗拿到诗会上的吧?”柳帘儿对这事儿倒是好奇的很,很想知道是谁捡了诗。
闻言,林习风笑着停下脚步,回头对着灯火下摇曳下的女子努了努嘴:“你看她手里的方纸,不就是我们先前买的那张,此时好像还湿着呢。”
柳帘儿慌忙转身望了眼女子抱在胸前折叠好的方纸,不由掩住了红唇:“原来就是她捡的啊……”
“你再瞧瞧她那焦急的眼神,是不是在找人?”
“倒像是,只是她在找谁……她……她在找……找相公?”柳帘儿歪着头瞧了一会儿,紧着秀眉刚问出半句话,心下一惊,已经明了了答案。
“看来原先我的预言成真了,这诗还真被某家小姐捡到了,看她这模样,确实是在找我,不知帘儿心中作何感想呢?”林习风笑着低下头看着柳帘儿被灯火映得红彤彤的脸颊,最后这一问自然是故意调笑她的。
柳帘儿心中一慌,这才认真打量了一眼那边的女子,此女年岁比她还要小上两分,仅有十四五岁的样子,双瞳剪水,小口樱桃,细腰杨柳一手堪折,纤纤十指似青葱般绕着那张方纸,曲曲双眉因焦急而微皱泛起的令人心怜之色,实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
“那也……那也无妨啊,帘儿自知不适服侍相公,左右相公早晚是要纳妾的,此女的举止容貌倒也能配得上相公……”柳帘儿收回目光,垂着脑袋幽幽道,只是她的声音越说越小,最后低至蚊蝇般嗡鸣。
林习风默了一下,自然明白柳帘儿还在记挂着她是白虎身子,这些日子以来,二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还是分房而睡,林习风自然不是在意她的身子,一来是他不知该如何开口,而柳帘儿自然也不敢再提与他行房的事,这事儿便一时搁置了下来。
二来,柳帘儿今年才十七岁,搁在现代还是未成年少女,以林习风的现代观念,实在下不了手,再一抬头,瞧见那边那位仅有十四五岁的少女,如今居然就开了情窦,林习风忍不住暗叹,古人实在太早熟了。
沉吟了一会儿,看着柳帘儿越发落寞的神情,林习风无奈之下,终于轻声开了口:“帘儿,你真的做好了当娘亲的准备了吗?”
柳帘儿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林习风这话的意思,想了一会儿后,再添上林习风之前与她说过并不在意她的身子了,她便明白了一些,俏脸更是忍不住绯红起来:“相公……相公……帘儿……帘儿也不知道……”
看到柳帘儿的语无伦次的模样,林习风轻笑了笑,便明白她还没有太多心理准备,或者说,她不是没有心理准备,只是怀揣着紧张和期待夹杂着的一些不安,不知道孩子是男是女,不知道孩子将来会否听话……多少有种对未来未知事物担心的意味。
林习风笑着扳过柳帘儿的香肩,让她依偎在自己怀里,温声笑道:“帘儿,咱们既已为夫妻,便早晚会同房了,你可别再多想了,至于妾室,我是不会随意纳的,比方说那边的小姐,她虽出落的标致,但素未往来,与我又有何干呢?好啦……咱们也别在这站着了,这首诗的作者便让他们自行去猜吧!我们去那边租艘小船去断桥边荡荡,中秋良宵不可多得,可别误了这良辰美景……”
听到林习风这一席话,柳帘儿的表情当下开阔了许多,笑颜如一朵雪莲花般绽开,重重地点了点头,任由林习风揽着香肩便欲朝远处走去,只是慢慢的,她的脸色便又羞赧起来。
现代的大街上牵手搂肩随处可见,但宋朝可不像现代这么开放,在大街上搂抱的行为在古时被视为不合体统,但柳帘儿也未有多言,只是羞涩地将小脑袋朝林习风身上埋了埋,害怕旁人看到她的模样。
“钟先生,其实此诗是我作的,原本在下也未想将此作拿来诗会上,害怕此作太过惊艳,反而扰了诸位赋诗的兴致,因此才将此作折成小船丢进湖中,不曾想,却被旁人捡到又送给了先生,呵呵,倒像是上苍冥冥中注定一般……”
忽然从不远处的诗会那边传来了这么一句朗声大笑的话,直接让林习风硬生生止住了脚步,柳帘儿也察觉到了林习风的举动,轻轻将脑袋从他怀里抽回来,昂着脑袋望着林习风有些哭笑不得的神情,小声笑道:“相公,这回是真有人要将此诗据为己有了,帘儿倒要瞧瞧相公该怎么处理……”
林习风笑了笑:“不着急,咱们先看看情况再说,倘若我没猜错的话,会有人让他露出马脚的,若是无人去做,我便再去治他。”
一旁的女子自然也听到了此人的话语,当下露出惊喜异常的表情,这半天的等待总算有了结果,接着便欲朝诗会那边跑去,却被丫鬟拉住了胳膊:“小姐,我们在这街上闲逛,自然不会有人在意我们,但小姐若是上前与那位公子结交,诗会上士子众多,便会引起注意了,小姐还是戴上这个再过去吧!”
丫鬟轻轻叹了口气,知道是拦不住小姐了,便从肩上挎着的包袱里,取出一块白色面纱递给了女子。
女子心觉丫鬟这个要求也不过分,便将叠着的白纸交给了丫鬟,然后从她手里接过面纱手忙脚乱地戴在脸上,似乎生怕一会儿不过去,那人又跑开了,女子素手落下后,那张面纱便已经遮住了她晶莹双眸下的大半张绝美俏脸。
“徐公子,原来此诗是你所作啊!何必如此故弄玄虚,让大家久盼呢!”这人虽是责备的语言,只是口气中并无怪罪之意,想来与这徐公子是熟识之人。
“原是在下自知此作甚佳,又心仰东坡先生贤名,便无意与先生比高,故此才将此作书于方纸小船上,但盼有缘人拾得此诗,原想以诗会友,却未料拾作之人却将此诗拿到了诗会上,在下着实始料未及啊……”徐伟向前迈了两步,走到钟康跟前,回头对着众人深抱一揖朗声笑道。
感谢“梦仙寻梦”“庆哥乱舞”“渠县鸡八块”“书友140618135223371”“四目真人”“青天无极”“书友130714190602110”的打赏,都是最近几天的,不知道有木有漏掉的……感谢“(稻草人)”“清澈的大大的大海”的全赞,还有所有投推荐票的盆友们!谢谢您!
第六十一章 徐伟的白日梦
《走私商》上三江了,大家去领下三江票投给本书吧!八八不敢说要第几第几,只求千万别垫底了,诚心求三江票!拜谢了!
———
徐伟此人在杭州城年轻一代的士子中,多少也有点名声,也算作过一些较为上佳的诗文,如今他说此诗是他所作,众士子怀疑的也不多,毕竟此人总归有些名气,并非无名之辈。
徐伟看到众人仰慕的眼神,心下禁不住乐开了花儿,他见一直无人认领此诗,便觉此诗作者应当已经离开了此地,兴许是归家去了,再添上钟康先前说此诗并未署名,他便起了沽名钓誉之心。
就算日后此诗作者站出来声讨自己又如何?诗文上没有署名,也无人能证明此诗是他所作,自己反而可以利用本身不小的名气反将他一军,说他利欲熏心欲占自己的诗文,给他扣个脏帽子。
毕竟以自己的才学,在同道士子当中也算小有名气,虽然一直未能赋出如此绝佳之作,但谁都有灵光一现的时候,只说自己当时文如泉涌,思绪偶然自天外飘来,顿时灵感乍现,从而提笔挥洒写下这篇奇作,便是合理的解释了,由不得众人不信。
一想到日后的名气将会响彻整个杭州城,徐伟就掩不住满心快意,到那时,那些平日里自顾清高的清倌人(古时只卖艺不卖身的青.楼女子),还不得为自己的满腹才学倾倒,让她们献上处子之身都不是问题,自会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邂逅佳话,为世人传扬。
“徐公子,方才你说将诗文赋于纸船,是为以诗会友,但你不署上名讳,又如何让拾得此诗的有缘人寻到你呢?”有士子立即找出了徐伟话中的矛盾之意,大声问道。
林习风听到这个声音后,微愣了一下,总觉得这个声音好像在哪里闻见过,细想了一会儿才发觉,这人的声音似乎是薛为谦,当日在杭叶药房遇见的那个年轻郎中,也是叶倾凌最看重的得力手下。
“此人也来参加了诗会,莫非也是腹有才学之人……等等……方才在苏堤上行走时,似乎听到有小童吟了一首佳作,还说是薛公子所作,难不成就是他了……”林习风在心里暗暗嘀咕着,虽然不敢十分确定,但心里多少有了个大概。
徐伟听到薛为谦此言,心里顿时一惊,吹牛吹偏了,似乎收不回来了啊!这下该怎么办?徐伟绞尽脑汁了一会儿,才想出一个借口,遂笑道:“在下先前已经说过,是为寻有缘人,若是署上名讳,捡诗之人马上就能找到在下,哪里还算得上有缘人呢,若是他能不以署名寻到在下,如此才可谓是有缘之人啊……”
薛为谦闻言,觉得徐伟这解释似乎也有点道理,便闭了口不再追问,只是看徐伟迟疑了一小会儿才应答,他便觉得此事似乎不是这么简单,微皱( 北宋时空走私商 http://www.xlawen.org/kan/4520/ )
“嗯,就依帘儿的意思。”林习风笑着应了一声,便和她一同沿着苏堤朝对岸走去,诗会的地点,就在西湖东岸的苏堤尽头。
堤上行人颇多,孩子们的耍闹声,大人们的呼喝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堤畔洁白的木芙蓉花和幽绿的杨柳枝叶左右摇摆,偶有孩子折下一朵木芙蓉花,兴奋地跑到大人跟前讨欢,却被大人叫嚣一声:“这木芙蓉是东坡先生种的,采它作何?若再敢对先生不敬,就把你丢进河里。”孩子顿时“呜咽”着哭闹起来……
还有小童抱着一张宣纸,边跑边叫着:“诗会上又出一首咏中秋的好诗,乃杭州城才子薛公子所作,今夜秋将半,清光万里滋。盈盈潜入户,笑我不相思。实乃上佳之作啊!”
对于这些闹声,林习风只是笑笑便过,心下不觉也惬然了起来,在现代是不可能有这种气氛的。
林习风和柳帘儿走到苏堤尽头的时候,诗会正是高峰时候,船上亭里挤满了文人墨客,或一人负手望月,沉吟筹诗,或一人奋笔疾书,满脸欢喜,似是又得佳作,或几人交谈甚欢,探讨着各自的诗文心得。
二人在旁边的凉亭里寻了个空位置坐下,赏人赏景,林习风从衣衫里又摸出一块月饼,递给柳帘儿,她便开心地吃了起来。
远处,一只纤纤玉手伸出,从湖岸边捏出一个纸船,身边便有女子的声音小声嘀咕着:“小姐,你看这些诗文作何?以奴婢看啊,这些所谓的才子们都不如小姐有才华。”
“嗯,只看这一个而已,反正也是无聊。”女子笑着道。
“小姐若是想看好诗,便去诗会上瞅瞅嘛,那边好歹也比这些小船上的诗文好一些,这些诗文都是一些无名之辈瞎写的呢!恐会糟了小姐慧心,小姐你说是不是……小姐,小姐,你怎么不应奴婢了……”丫鬟抬起头,却见女子的一双明眸正盯在那摊开的纸上,似乎再也挪不开了。
“双堤桥畔痴痴语,偏坠西湖共浪鸣……心绊几多相思句,不遇西子……笔不行……”女子断断续续将这诗文从檀口中念出,表情也渐渐微妙了起来,随即嘴角慢慢蔓延出了宛然笑意,那丫鬟也察觉到了女子的异样,小声问道:“小姐,这诗写的……很好吗?”
丫鬟虽然跟着女子识过一些字,她自然能听懂女子念的是什么,但说到这诗的含义,她一时间却也抉不出来。
“岂止是好……在我看来,这首诗比那诗会上的所有诗词都要好上数倍,只是这人倒也好生奇怪,有这么好的诗不拿去诗会上扬名,偏偏折个小船飘在湖里,若是无人捡它,岂不就坠入湖底湮灭了……”女子轻叹了口气,不觉露出惋惜之色,不过随即又庆幸了起来,还好这首诗被她捡到了。
第五十七章 解诗
“这诗真有那么好?”一听女子对此时的夸赞,丫鬟不禁也意动了起来,忙将脑袋探至那张湿了一半的纸前,着急道:“小姐也让奴婢看看……”
女子笑着将纸按低了一些,映着灯笼的光朝她眼前放了放。
“嗯……这句的一些词奴婢也懂,双堤指的是白堤和苏公堤,桥畔……指的应该是断桥畔……”
“那双堤桥畔痴痴语,偏坠西湖共浪鸣整句的意思呢?”
“整句的意思嘛……让奴婢好好想想……嗯……应该是说诗人的痴语声偏偏都坠入湖里被浪声盖过,湮灭在了其中……嗯,这倒也是可惜……”
这一句的意思本就不难懂,因此丫鬟在想了一会儿后便明白了,只不过接下来她却蹙起了秀眉:“小姐,这最后一句奴婢可就不太懂了,奴婢以前听小姐提起过,西子指的是吴越时期的美女西施,可此时为何却说‘不遇西子笔不行’呢?难道唯有遇到佳人西施他才会下笔述相思之情,这么说他喜欢西施?”
“原本来说,西子指的确实是西施,但在这诗中却不一样,其实西子指的依然是西湖。”女子轻笑一声,继续给她解释道:“以我的猜测,这句诗是借用了东坡先生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东坡先生在诗文中把西湖比作了西子,而此人又反其道行之,把西子指为了西湖,嗯,应当是这样吧……若非这么解释,此句便是不通的了。”
“可此人又何必呢?直接说‘不遇西湖笔不行’不就可以了,非要绕圈圈让奴婢看不懂,实在无趣……”丫鬟鼓着嘴嘟囔着。
“呵呵,之所以这么写,自然是有原因的,一来呢,他是不想和上句的‘偏坠西湖共浪鸣’中的‘西湖’二字重复,所以改用了西子,二来,也用诗词暗隐了他对东坡先生的追忆和缅怀,毕竟西湖能有今天,东坡先生功不可没,因此才以先生的诗句为辅,如此一来,既用东坡先生颇高的声望给他的诗文增色不少,又暗赞了东坡先生……实在是一举数得,此人倒是极有心思……”女子笑意吟吟地说着,难掩她对此诗的喜爱。
“可是这人的署名好怪啊!怎么是这么几个字?”丫鬟情不自禁念道:“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嗯,读起来倒是颇有韵味,似乎让人有种淡淡的惆怅之感,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没能遇上对的眼神吧!若是遇上了,心境似乎一下子就开明了,一句简单的白话,却能让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也是不得不叹啊……”
女子盯着这行字慢慢沉默了下来,原本她还在为这首诗惊叹,却没注意到署名那里的一行小字,如今被丫鬟一提起,心绪不免也陷入了这句话里,这句白话虽没有任何辞藻修饰,返璞归真,皆是简单的常用字,却能直达内心深处,不自觉便引起了阅者的共鸣。
“此人甚有才华啊……”女子忍不住轻赞了一声,接着抬起头张望了下四周,似乎是想找此诗作者,只是这么多人中,她哪能找到林习风,就算看到了,也不可能知道此诗是他所作。
“小……小姐,你不会是想结识此人吧……”丫鬟看到女子的表情,不由想到了这茬,一张脸顿时苦了起来。
“有何不可?”
“小姐,你可别忘了我们的身份,我们是没有自由身的,就算你与此人情投意合又怎样?妈妈不仅不会同意这桩姻缘,还会打你骂你的,小姐可千万不要意气用事,而且此人并未署名,似乎冥冥中注定与小姐没有缘分,我们还是赶紧回去吧……”
女子闻言,默然了一会儿后,微不可闻地轻叹了一声,垂了垂眼眸,努力笑了笑:“我又没想那么多,只当是结识个有诗词可论的友人了,倒也不错。”
说完,便撩起衣摆抬步朝诗会那边走去。
“小姐,你去干嘛啊!就算小姐想找此人,但在这茫茫人群中,小姐又怎会知道此人是哪个?”丫鬟赶紧快步跟了上去,在女子身旁急劝着。
“我有办法让他自己出来,你等着看吧!”女子并不理会丫鬟的劝说,信步走到一个小摊前,买了张方纸将此诗誊写下来,然后便欲朝诗会上走去。
“小姐!你不能这样!”丫鬟再也顾不得尊卑,慌忙跑到女子面前,两手张开拦住了她的去路,惊慌地道:“小姐,奴婢知道自己不该以下犯上,但奴婢这都是为了小姐好啊!做我们这行的,必须断掉七情六欲,否则会将自己陷入不复之地,到了那时,苦的还是自己啊!”
女子闻言,握着宣纸的玉手微松了一下,目光一瞭苍月,轻抿了抿红唇,然后却又更加用力地攥紧了手:“小月,你就让我任性这一回吧……我只是想与此人结识一番,也不敢有他想,毕竟到了明年开春,我就十五岁了,妈妈也会安排我接客了,若是今日无功而返,到那时再想找此人,机会就更渺小了,如今他应该还在这里呢,这是我找他唯一的机会,人生得一知己不易,我不想让自己在这里留下遗憾。”
“小姐,你只凭这首诗就把他当作知己了?又是何苦呢?”
“若非知己,那权当是我仰慕此人的才学吧……”女子侧身错开丫鬟,径直朝诗会负责人那边走去。
诗会的负责人名叫钟康,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此人也颇有才学,在杭州城名望颇高,应当是举办诗会的富商请来镇场子的,毕竟诗会上若是出了佳作,总得有个腹有经纶的人对佳作进行品评。
“先生,小女子这里有一佳作,愿与诸位才子共品。”女子上前恭敬地将纸递给了钟康,后者微愣了一下,毕竟古人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士子文人也多为男子,女子实少,钟康回过神后,笑着接过方纸:“小姐不止端庄惠雅,原来也颇有才学。”
“先生误会了,此诗并非小女子所作,而是在湖中的纸船上偶得,因觉此作上佳,便拿来与诸位共享,至于此诗的作者,小女子也是不知。”女子对着钟康优雅地敛了一礼,莞尔笑道。
“哦?此诗若真为佳作,此人为何不拿来诗会上扬名呢。”钟康显然有些怀疑,微皱了皱眉。
“小女子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先生不如还是先看看此作再说吧!”对于钟康的怀疑,女子也早有预料,此时便笑着转移了话题,说完这些后,她便退步离开,站在距离诗会丈远的地方静静等待着……
第五十八章 绝佳之作
原本神情有些不以为然的钟康,在读到“偏坠西湖共浪鸣”时,脸色便缓缓郑重了起来,一口气将此诗阅完后,苍老的脸色渐渐露出了喜色,他又忍不住小声重复着最后一句:“不遇西子笔不行……笔不行……好诗啊!没想到在这诗会上还能出如此佳作。”
他却不曾想,这诗本不该是诗会上的,只是被林习风丢进西湖里的而已。
钟康忙将方纸捏在一只手中,另一只手朝着眼前的文人墨客挥了挥,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才子佳人!我这儿又有了一首不错的诗作,且容我与大家详品一番。”
在这年轻一代的诗会上,钟康的威信自是不必说了,众人听到钟康的话后,不自觉都停下了喧闹声,有人出声问道:“钟先生,不知此诗是咏月还是咏中秋啊?”
“都不是,此诗咏的是西湖。”钟康笑着回道。
“咏西湖?堆砌辞藻赞美西湖的诗大家都会写,哼……在下倒要看看此诗能用何种辞藻赞西湖。”一个不太友好的声音传了出来。
古人写诗,一般都会托物言志,比如以月寄情寄相思,以中秋盼团圆,若是单纯的赞月吟秋,未免太过单调,失了韵味,景便是最难写的,一般是用修辞,或是用别物衬托美景,不然单写景色有多好多好,旁人却得不到共鸣,便不是佳作。
比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就把西湖比作绝色美人西施,不仅前无古人地赋予了西湖生命之美,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她究竟有多美呢?诗里告诉了你答案,她就像西湖那般唯美。比起直接去描写西湖,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但它的寓意却比直接描写更为丰富深刻。
也正因此,诗会主题虽然以咏月,咏中秋,咏西湖三选其一,但绝大多数文人都选了较易托物言志的前两者,正如方才那士子所言,西湖美景人人都会写,只要堆砌辞藻便可,但这就落了俗套,登不得大雅之堂,已经无人再能写出媲美东坡先生的那句诗,又何苦咏西湖自讨苦吃,如今一听居然还真敢有人咏西湖,自然让不少文人嗤之以鼻起来。
钟康却是轻笑一声,也不反驳这士子的话,徐徐展开方纸,配上他那独特的抑扬顿挫吟的诗呛调,将此诗轻轻吟了出来:“夕照亭边阴复晴,芙蓉瑟瑟晚风盈。”
第一句只是单纯的写景,虽然写的不错,但还未到上佳之作的地步,众士子的表情倒也未有多大变化,唯一有变化的是,有些人脸上的不屑之色更浓了。
“双堤桥畔痴痴语,偏坠西湖共浪鸣。”听到这一句时,一些士子的表情已经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此句巧妙地将痴语与浪鸣结合,痴语声自然挡不住浪鸣声,只能不甘地被浪声盖过,扪心自问,他们自己若要写出和此句媲美的诗,很难很难……
念完这句后,钟康故意停顿了一下,抬起头扫了眼众士子,将他们喃喃沉思的表情收入眼底,满意地笑了笑后,才继续念下去:“人坐绿苔人也绿,词吟清景词还清。”
这一句又运用了对仗排偶,每句中各有一词重复写两遍,七字便已占了四字之多,故意重复,却又不会给人用词冗杂之感,甚是巧妙,这便已不是一般文人能写出来的句子了,众人的表情不由更深了一些。
“心绊几多相思句,不遇西子笔不行……笔不行……”这最后一句才是精髓所在,钟康又忍不住重复收了个尾音,尾音落下后,此处便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没再出声,只有远处游人的嬉闹声还喧嚣着,此地突然之间的静谧倒与远处喧闹的世界有些格格不入。
钟康抬起头望向众士子时,却见他们表情各自不同,有人会出诗意后,露出了惊愕之色,有人不解为何要遇西施,而露出不解之色。
“好诗,好诗啊!”沉默了半晌,终于有人畅快地叫了出来:“原本以为东坡先生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已是赞誉西湖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而如今这句‘心绊几多相思句,不遇西子笔不行’虽不说能超越先生,但至少也能与先生比肩了……”
“后人还因先生那一作写出了‘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的赞誉之言,如今看来,这句诗要废了,因为又多了一句赞誉西湖的绝佳之作。”
“实在绝妙啊!在下也不得不佩服,若问东坡先生西湖有多美,他说似佳人西施那般美,若问此诗作者西湖有多美,他言西湖之美,能让他情不自禁吐露满腔相思之意……呃……对了钟先生,不知此诗作者是何人呐?在下愿与其向往。”
钟康忙笑着摆了摆手:“诸位先别急着询问此诗作者,难道你们觉得,此诗已经被你们解完了吗?”
“呃……”众人禁不住面面相觑起来,心说此句都已解析完毕,还能有什么隐意吗?
钟康见状,却是朗声笑了起来:“其实诸位可以将此诗上下句结合起来,最后一句说诗人忍不住对着西湖吐露相思句,而前一句又说,诗人的相思句都被西湖卷入了浪声中,消失不见。”
“原来如此……此诗又是首尾相应啊!以在下愚见,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应当是,他本想将相思句全部埋藏在心底,可遇见西湖后,西湖之美让他忍不住吐露心扉,却不曾想,他的相思语又被西湖淘进了浪声里,尽数消失不见,虽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诗人或许是想说,他爱慕的那位佳人依然听不到他那被西湖吞噬的相思语,终将离他而去吧……”
此人话音一落,众人脸色忽然黯然起来,又都不作声了,经他这一解释,诗中数不尽的哀愁之感便盘旋在了空气中,此处又安静了下来,只有轻微的唏嘘赞叹声不断起伏着。
钟康却是笑着来回扫视众人,不住捋着他那不算长的胡须,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不对,不对,此解不对……”良久,忽然有人出声打破了沉默的绵愁气氛:“以在下愚见,此诗应当这么理解,其实诗人是将仰慕的人比作了西湖,他对西湖吐露出的绵绵相思语,其实是对意中佳人说的,然后被西湖尽数收进浪花中,其实诗人的意思是……他的话意中人都听到了,并且也接受了他的爱意,并无苦相思无果之意啊……”
此人话音一落,众文人顿时如遭雷击,一个个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居然有人能写出如此绝佳之作,甚至都比东坡先生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更胜一筹了,此句两种解法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一个是单相思终究无果,一个是两情悦心意相投,仅仅用绝妙二字都已经无法形容此诗了。
但无论何种解法,都离不开此诗的主题,西湖很美很美,美到让诗人都情不自禁对她吐露了相思情。
“今日居然能在这里见证这首诗作的诞生,实在不虚此行啊……”不知是谁,幽幽道出了众文人心里都想说的话。
而此时的林习风却对诗会上的事毫无所知,因为他正陪着柳帘儿在远处玩花灯呢……
我的天!八八只能说,这段实在太难写了,很难很难,这首诗只能八八自己慢慢来解,网上也没有资料,来来回回改了半天,比写平常两章都费劲,到现在才上传,以后八八尽量不碰这种桥段了,真的太伤脑细胞……
然后求几张推荐票,把票给八八吧!安慰下脑细胞,真的……
第五十九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众文人或闭目,或沉思,均沉浸在此诗意境中无法自拔,已经没人还有作诗的欲望,且不说这几盏茶的功夫了,就算给他们一生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写出与此作媲美的诗文,写不出终究是写不出,这并不是时间长短能解决的问题。
此作一出,众人才发现,原先自己绞尽脑汁写的那些自以为绝佳的句子,在此诗面前似乎都成了糟句。
远处摆弄花灯的林习风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这无心的举动,居然把这个诗会给“搅黄”了。
良久,空气几欲凝在了一起,钟康才终于笑着开口打破了沉默:“其实此诗的两种解法都不算错,全依各人本心,若是在场的某位士子心有佳人,佳人却无心付君,那便是此诗的第一种解法了,反之,则是第二种解法,只是不论何解,此诗似乎都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因为对伊人述过相思语后,结局也只有两个,接受或是拒绝,都跑不开此诗的解意。”
有人轻轻叹息着,将写了一半的诗文轻轻捏在手里捻成一团,断了再赋佳作的心思,有人重新提笔继续写诗,只是他写的诗并不是自己所赋,而是誊写着这首“无题”诗。
“若是我说,在咏西湖的诗作中,此作已经超越了东坡先生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不知诸位士子可有异议?”钟康笑吟吟地道。
众人闻言,嘴巴动了动,却是无一言出声,都默然了下来,表情不一着,他们始终不敢置信,居然有人能超越东坡先生的作品,而且此作还只是在这小小的诗会上所出。
“只是以我看呐……此人倒也谦逊,他愿意去借鉴东坡先生诗文中的“西子”一词,就说明此人对先生也心存敬意,并无与先生比高之意,此人虽满腹才学,依然心性淡泊,不求名利,实属难得,试问天下士子,又有几人怀有如此胸襟?”
钟康这一席话,顿时让众士子忍不住羞愧起来,若是他们能作出如此佳作,早就左右显摆,恨不得满城人尽皆知了。
“钟先生,此诗到底是何人所作啊?您快告诉大家吧!”某位士子这一言一出,众人不由都互相疑惑着对望了起来,还以为此诗作者便在众人之中。
钟康闻言,回头望了一眼不远处灯火下伫立的女子,像是在询问着什么,女子苦笑着对他摇了摇头,意思是她确实不知此诗作者是何人。
钟康只好无奈地转回脑袋,对着众人苦笑起来:“实不相瞒,此作是一位小姐在湖中的纸船上誊写下来的,纸船上似乎并未署名,至于它究竟是何人所赋,我也不得而知……”
“哗!”
众人顿时喧闹起来,这首几乎能超越东坡先生作品的诗文,日后定然会以燎原之势燃遍杭州城,甚至是整个大宋,为文人墨客探讨解析的绝佳作品,而此诗的作者,日后名气定然也会以浩然之势传遍大宋,几乎能与东坡先生齐名,可谓是名利双收,但此时居然找不到作者了,这该是多么滑稽的一幕啊……
远处的女子忍不住也焦急了起来,她之所以把此诗交给钟康,便是想用这诗引作者出来,可这诗都已经品完了,却依然无人现身领诗。
女子一双灵动的眼眸视线并未放在诗会上,而是不断打量着来往的行人,目光还时不时往钟康那里望一眼,若是有人去找钟康言明此诗是他所作,也不枉她耍的这点儿小心思了,只是可惜,始终无人呐……
“诗会上又出佳作啦!此作是继东坡先生咏西湖之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后的又一绝佳诗文,此诗堪与先生之作齐名了,诸位有幸,能在此共闻此诗出世,且听我吟,夕照亭边阴复晴,芙蓉瑟瑟晚风盈。双堤桥畔痴痴语,偏坠西湖共浪鸣……”
又有小童抱着誊写而来的此篇诗文在西湖畔吆喝起来,原本一篇上佳诗作只是两三个小童在湖畔宣扬着,如今十个小童居然全部出动了,吆喝的也更为卖力,似乎他们能唱出此诗便是莫大的荣幸。
有个小童在林习风身边跑过,小童口中喊出的诗文让林习风禁不住微愣了一下,这诗他自然再熟悉不过了,柳帘儿也疑惑地蹙起了秀眉:“相公,那小童口中所吟的诗,怎么和相公方才写的差不多?”
柳帘儿自是记不得完全诗文的,只是小童口中吟出的“相思句,遇西子”等词,让柳帘儿觉得很熟悉,似乎和林习风方才讲与她听的很像。
林习风苦笑着摇摇头:“确实是我写的那首,只是不知怎会跑到诗会上去了……”
“定是有人捡了纸船,然后将此诗据为己有了,相公,有人窃你的诗在诗会上扬名,这人实在是不知耻!”一牵涉到林习风的事儿,柳帘儿当下焦躁起来,从来温柔怯弱的她,此时居然也忍不住气愤地声讨起来。
林习风抬手轻抚了抚她的长发,安下她的情绪,笑道:“先别着急,事情还无定数呢,咱们还是去诗会那边瞧瞧吧,我向路人打听下是谁把我的诗拿到诗会上了,居然还说我堪比东坡先生,此名实不敢当啊……”
走到诗会近前后,林习风并不想去诗会上直接问钟康,太惹人眼了,瞧见诗会旁边站着两位丫鬟小姐之人,便抬步走了过去,抱了一拳笑着招呼一声:“小姐,在下冒昧了。”
女子正焦急地等待着此诗作者的出现,此时自然不太愿意分心与林习风交谈,不过出于礼貌,她还是敛了一礼回道:“不知公子何事?”
“方才在下听闻此诗,亦觉此作当属难得佳作,只是那小童为何只吟诗文,不提作者名讳呢?这岂不是对作者不敬?”
“公子有所不知,此诗乃是从湖中所捡,但作者并未署名,至于他为何人,倒是无人知晓。”女子一边回应着林习风,一边昂着脑袋盯着钟康身旁的几人。
林习风瞧了眼女子眼神中的寻人之色,又低头看了看她手中折叠起来的那张半湿方纸,禁不住轻笑了笑,然后又摆一揖:“如此,多谢小姐解惑,告辞。”
“公子慢走。”女子又躬身敛了一礼,目光依然飘向远处,并未在林习风身上停留。
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费心要找的人,此时居然就站在他面前。
第六十章 沽名钓誉之人
“相公,你为何不说此诗就是你所作的呢?”走在林习风旁边,柳帘儿不解地问道。
林习风笑道:“若是有人当真窃这首诗,我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只是如今看来,这倒是我们误会了,便没必要去理会他们了。”
“即便如此,相公也该找到是谁把这首诗拿到诗会上的吧?”柳帘儿对这事儿倒是好奇的很,很想知道是谁捡了诗。
闻言,林习风笑着停下脚步,回头对着灯火下摇曳下的女子努了努嘴:“你看她手里的方纸,不就是我们先前买的那张,此时好像还湿着呢。”
柳帘儿慌忙转身望了眼女子抱在胸前折叠好的方纸,不由掩住了红唇:“原来就是她捡的啊……”
“你再瞧瞧她那焦急的眼神,是不是在找人?”
“倒像是,只是她在找谁……她……她在找……找相公?”柳帘儿歪着头瞧了一会儿,紧着秀眉刚问出半句话,心下一惊,已经明了了答案。
“看来原先我的预言成真了,这诗还真被某家小姐捡到了,看她这模样,确实是在找我,不知帘儿心中作何感想呢?”林习风笑着低下头看着柳帘儿被灯火映得红彤彤的脸颊,最后这一问自然是故意调笑她的。
柳帘儿心中一慌,这才认真打量了一眼那边的女子,此女年岁比她还要小上两分,仅有十四五岁的样子,双瞳剪水,小口樱桃,细腰杨柳一手堪折,纤纤十指似青葱般绕着那张方纸,曲曲双眉因焦急而微皱泛起的令人心怜之色,实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
“那也……那也无妨啊,帘儿自知不适服侍相公,左右相公早晚是要纳妾的,此女的举止容貌倒也能配得上相公……”柳帘儿收回目光,垂着脑袋幽幽道,只是她的声音越说越小,最后低至蚊蝇般嗡鸣。
林习风默了一下,自然明白柳帘儿还在记挂着她是白虎身子,这些日子以来,二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还是分房而睡,林习风自然不是在意她的身子,一来是他不知该如何开口,而柳帘儿自然也不敢再提与他行房的事,这事儿便一时搁置了下来。
二来,柳帘儿今年才十七岁,搁在现代还是未成年少女,以林习风的现代观念,实在下不了手,再一抬头,瞧见那边那位仅有十四五岁的少女,如今居然就开了情窦,林习风忍不住暗叹,古人实在太早熟了。
沉吟了一会儿,看着柳帘儿越发落寞的神情,林习风无奈之下,终于轻声开了口:“帘儿,你真的做好了当娘亲的准备了吗?”
柳帘儿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林习风这话的意思,想了一会儿后,再添上林习风之前与她说过并不在意她的身子了,她便明白了一些,俏脸更是忍不住绯红起来:“相公……相公……帘儿……帘儿也不知道……”
看到柳帘儿的语无伦次的模样,林习风轻笑了笑,便明白她还没有太多心理准备,或者说,她不是没有心理准备,只是怀揣着紧张和期待夹杂着的一些不安,不知道孩子是男是女,不知道孩子将来会否听话……多少有种对未来未知事物担心的意味。
林习风笑着扳过柳帘儿的香肩,让她依偎在自己怀里,温声笑道:“帘儿,咱们既已为夫妻,便早晚会同房了,你可别再多想了,至于妾室,我是不会随意纳的,比方说那边的小姐,她虽出落的标致,但素未往来,与我又有何干呢?好啦……咱们也别在这站着了,这首诗的作者便让他们自行去猜吧!我们去那边租艘小船去断桥边荡荡,中秋良宵不可多得,可别误了这良辰美景……”
听到林习风这一席话,柳帘儿的表情当下开阔了许多,笑颜如一朵雪莲花般绽开,重重地点了点头,任由林习风揽着香肩便欲朝远处走去,只是慢慢的,她的脸色便又羞赧起来。
现代的大街上牵手搂肩随处可见,但宋朝可不像现代这么开放,在大街上搂抱的行为在古时被视为不合体统,但柳帘儿也未有多言,只是羞涩地将小脑袋朝林习风身上埋了埋,害怕旁人看到她的模样。
“钟先生,其实此诗是我作的,原本在下也未想将此作拿来诗会上,害怕此作太过惊艳,反而扰了诸位赋诗的兴致,因此才将此作折成小船丢进湖中,不曾想,却被旁人捡到又送给了先生,呵呵,倒像是上苍冥冥中注定一般……”
忽然从不远处的诗会那边传来了这么一句朗声大笑的话,直接让林习风硬生生止住了脚步,柳帘儿也察觉到了林习风的举动,轻轻将脑袋从他怀里抽回来,昂着脑袋望着林习风有些哭笑不得的神情,小声笑道:“相公,这回是真有人要将此诗据为己有了,帘儿倒要瞧瞧相公该怎么处理……”
林习风笑了笑:“不着急,咱们先看看情况再说,倘若我没猜错的话,会有人让他露出马脚的,若是无人去做,我便再去治他。”
一旁的女子自然也听到了此人的话语,当下露出惊喜异常的表情,这半天的等待总算有了结果,接着便欲朝诗会那边跑去,却被丫鬟拉住了胳膊:“小姐,我们在这街上闲逛,自然不会有人在意我们,但小姐若是上前与那位公子结交,诗会上士子众多,便会引起注意了,小姐还是戴上这个再过去吧!”
丫鬟轻轻叹了口气,知道是拦不住小姐了,便从肩上挎着的包袱里,取出一块白色面纱递给了女子。
女子心觉丫鬟这个要求也不过分,便将叠着的白纸交给了丫鬟,然后从她手里接过面纱手忙脚乱地戴在脸上,似乎生怕一会儿不过去,那人又跑开了,女子素手落下后,那张面纱便已经遮住了她晶莹双眸下的大半张绝美俏脸。
“徐公子,原来此诗是你所作啊!何必如此故弄玄虚,让大家久盼呢!”这人虽是责备的语言,只是口气中并无怪罪之意,想来与这徐公子是熟识之人。
“原是在下自知此作甚佳,又心仰东坡先生贤名,便无意与先生比高,故此才将此作书于方纸小船上,但盼有缘人拾得此诗,原想以诗会友,却未料拾作之人却将此诗拿到了诗会上,在下着实始料未及啊……”徐伟向前迈了两步,走到钟康跟前,回头对着众人深抱一揖朗声笑道。
感谢“梦仙寻梦”“庆哥乱舞”“渠县鸡八块”“书友140618135223371”“四目真人”“青天无极”“书友130714190602110”的打赏,都是最近几天的,不知道有木有漏掉的……感谢“(稻草人)”“清澈的大大的大海”的全赞,还有所有投推荐票的盆友们!谢谢您!
第六十一章 徐伟的白日梦
《走私商》上三江了,大家去领下三江票投给本书吧!八八不敢说要第几第几,只求千万别垫底了,诚心求三江票!拜谢了!
———
徐伟此人在杭州城年轻一代的士子中,多少也有点名声,也算作过一些较为上佳的诗文,如今他说此诗是他所作,众士子怀疑的也不多,毕竟此人总归有些名气,并非无名之辈。
徐伟看到众人仰慕的眼神,心下禁不住乐开了花儿,他见一直无人认领此诗,便觉此诗作者应当已经离开了此地,兴许是归家去了,再添上钟康先前说此诗并未署名,他便起了沽名钓誉之心。
就算日后此诗作者站出来声讨自己又如何?诗文上没有署名,也无人能证明此诗是他所作,自己反而可以利用本身不小的名气反将他一军,说他利欲熏心欲占自己的诗文,给他扣个脏帽子。
毕竟以自己的才学,在同道士子当中也算小有名气,虽然一直未能赋出如此绝佳之作,但谁都有灵光一现的时候,只说自己当时文如泉涌,思绪偶然自天外飘来,顿时灵感乍现,从而提笔挥洒写下这篇奇作,便是合理的解释了,由不得众人不信。
一想到日后的名气将会响彻整个杭州城,徐伟就掩不住满心快意,到那时,那些平日里自顾清高的清倌人(古时只卖艺不卖身的青.楼女子),还不得为自己的满腹才学倾倒,让她们献上处子之身都不是问题,自会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邂逅佳话,为世人传扬。
“徐公子,方才你说将诗文赋于纸船,是为以诗会友,但你不署上名讳,又如何让拾得此诗的有缘人寻到你呢?”有士子立即找出了徐伟话中的矛盾之意,大声问道。
林习风听到这个声音后,微愣了一下,总觉得这个声音好像在哪里闻见过,细想了一会儿才发觉,这人的声音似乎是薛为谦,当日在杭叶药房遇见的那个年轻郎中,也是叶倾凌最看重的得力手下。
“此人也来参加了诗会,莫非也是腹有才学之人……等等……方才在苏堤上行走时,似乎听到有小童吟了一首佳作,还说是薛公子所作,难不成就是他了……”林习风在心里暗暗嘀咕着,虽然不敢十分确定,但心里多少有了个大概。
徐伟听到薛为谦此言,心里顿时一惊,吹牛吹偏了,似乎收不回来了啊!这下该怎么办?徐伟绞尽脑汁了一会儿,才想出一个借口,遂笑道:“在下先前已经说过,是为寻有缘人,若是署上名讳,捡诗之人马上就能找到在下,哪里还算得上有缘人呢,若是他能不以署名寻到在下,如此才可谓是有缘之人啊……”
薛为谦闻言,觉得徐伟这解释似乎也有点道理,便闭了口不再追问,只是看徐伟迟疑了一小会儿才应答,他便觉得此事似乎不是这么简单,微皱( 北宋时空走私商 http://www.xlawen.org/kan/4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