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醉回七九当农民 > 醉回七九当农民 第 31 部分阅读

第 31 部分阅读

    ,可怎么办?我和我家老头愁得几宿没合眼。后来,就找了一些关系,花了不少钱,我们两个就办了病退,提前退休。让两个孩子接了班。也少了我们的一块心病!”

    “那是你老两口运气好,正好有两个工作的位位给了孩子们。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茶社地经理——张英姑娘,她那有什么能让她接班的爹娘!她爸早早的就下世了,就剩她妈一个人,在家里呆着。她还得靠闺女养活呢!”那位大爷接着说:“那个闺女也是个要强的姑娘。到处跑着找工作。可那会报纸上就说了:光北京待业青年,就有四十四万。一多半是插队回来的知识青年。咱北京这么大的地儿。那有那么多地工作,等着孩子们呀?!谁家没有一、两个呆在家里、混吃喝的大小子、大闺女?!没法呀。”

    吴永成他们几个,在旁边听着也直点头。对于插队的知识青年,他们并不陌生。他们的年龄,让他们刚刚滑过那一个坎。现在想起来,也觉得侥幸。到了农村,受苦受累不用说,回来就成了被忘记的一代。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还要和小弟弟、小妹妹们在社会上抢饭吃。真是太无奈了。

    特别是吴永成,他在自己的前世,看过不少关于知识青年归城后、尴尬遭遇的作品。刚开始是找不到出路。艰难挣扎;好不容易从绝境中走出来,不少人到了中年。又遇到私生子问题。颇为尴尬呀!

    这个张,在这么艰难的时候。那又是怎么起步的呢?现在国家政策可不让自己领照单干!得详细问一问。要是个人才,说不定以后能用得着。咱现在缺地就是人才啊。

    “大爷,那你能给我们说说,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吗?您是她地老街坊,应该知道她的不少事吧!”吴永成往老人面前凑了凑,态度谦恭地问。

    “当然知道了。从她领着几个和她一样地小青年,开始摆茶水摊,我就一直跟着他们。可以说。我是看着他们的小摊子,变成了大门面。从他们在前门哪会。一直到了现在的这地界儿。我一直追着喝他们的茶,就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支持。哎,孩子们不容易哪!”

    在这位大爷的慢慢叙述中,吴永成他们几个知道了、这大碗茶背后藏着的一段艰辛。也是几个归城后的插队知识青年,创业的一段血泪辛酸史。

    一九七九年初,张英带着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地十年风尘,回到了久久盼望的家乡——首都。但在她回来后却发现,这个自己原来十分熟悉地城市,现在变得好象不怎么欢迎他们这种人的回来:住的地方没有——家里原来就小,现在弟弟、妹妹们长大了,都没自己的立足之地了;工作也没有,近两年,北京初中、高中毕业的有十几万学生,都在等着就业;就连说的话,也和城里的人说不到一起:自己这伙人,十多年在外,原来地道的北京话,也掺进不少南腔北调,人们看自己的目光,就像看外地人一样,那么陌生!

    张英在跑了街道办事处十几次,要求找工作没有结果后,并没有灰心。她仔细地考察了当时北京的各个行业,发现首都的服务行业,在全国来说是很落后的。到了一九七九年,城区人口已增至五百多万,服务网点却只有一万多个。就拿饭馆来说,整个北京城区只有八百多家。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吃顿饭,真叫难。站着等,坐着看。饿得肚子咕咕叫,人们急得团团转。”

    至于旅店,那就更少了。国营的旅馆有十几家,铺位太少;有几家大一点的,档次太高,一般人又不让住。来北京办事的人又多。往往是人还没到北京,就得提前预定旅馆;没有房间,都不敢来。就是这样,在当时,也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夜无安身之地。

    张英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商量后,决定就搞服务行业。

    可是搞饭店和旅馆,需要太多的钱。街道办事处也拿不出来,只能先给他们能拿出十几块钱,还得领导批示。

    十几块钱能干什么?张英和几个伙伴想了几天,决定先摆个茶水摊子、小发展。干着,总比闲着、等着要强!不然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街道办事处才能给他们安排

    就靠着街道办事处借给他们的十几块钱,他们又从各家找出一些小桌子、小凳子。凑出十几个水杯、几把暖瓶,买了几包茶叶。大碗茶茶摊就在前门大街上,摆起来了。当时他们的人马,总共有十三个人。年龄最大的有三十四岁,有男有女的。

    几个老街坊们,记得清清楚楚。开张的那一天,是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三日。

    “他们刚开始摆起小摊的时候,有不少人还笑话他们。”大爷接上吴永成给他递上的一枝烟,笑着朝他点了点头。把烟点燃后,吸了一口,继续说:“你们想啊,十几个小伙子大姑娘的,每天就围着个大碗茶摊子,见人就吆喝‘大碗茶、大碗茶,二分钱一碗’。人们看见了,说什么难听话的也有。可人家这几个孩子,硬是咬着牙,给坚持了下来。听他们说,那个小摊,第一天就卖了三十多块钱。头一个月下来,挣了六百多块钱。不仅归还了从街道办事处借的那十几块,还又添置了锅炉、保温桶、和其他的一些消毒用具。每个人还发了一天一块五毛钱的工资,还有草帽毛巾。嘿嘿,他们的日子,也就比较好过了。”

    吴永成听到这里,又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茶社,极力想从这里、能看出它当年的一些影子。

    是啊,不要小看这两分钱一碗地大碗茶。创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谁又能想到多少年以后,张英他们这十三个伙伴办起的大碗茶,竟然能成了闻名全国的首都一大招牌。

    “大爷,您又在说什么呢?”这时从外面走进来一个年轻姑娘,她约莫有二十六七岁。笑着和这位大爷打招呼。

    “吆,小英子,忙着呢!我正和这几位唠嗑呢。”大爷也笑哈哈地回应着。

    看来这位就是张英了。

    “大爷这位是”吴永成转头。问那位大爷。

    “说曹操,曹操到。这位,就是咱们聊了半天的张英姑娘,这里的经理!”大爷笑着对吴永成说。

    “大爷,你又在这说我什么坏话了?”张英笑着,和大爷开玩笑。

    “张经理。你好。大爷刚才正给我们、介绍你们的创业经过。”吴永成站起来对张英说:“我们是对外贸易学院的学生。听了大爷地介绍,觉得挺感动的。咱们能找个地方,详细聊一会吗?”

    “可以呀。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是解放军;最令人羡慕的,就是你们大学生。天之骄子嘛!以后我们的事业,还要请你们多帮助。”张英爽快地说。到底在东北呆了十年,就是不一样。没有一点时下姑娘们的扭捏劲。她地性格中,带了不少东北姑娘的直率。

    刘艳大声赞叹:“对嘛,这才不愧在咱们的东北呆过。够爽快!”

    “怎么你是东北人?”张英惊奇地看着刘艳,也说出了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这可遇见了半个老乡了。东北我呆了十年。简直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了。有时候,我东北觉得比北京还亲!那里的乡亲们。对我们真好。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过几年,再回去看看。去走亲戚!”

    吴永成他们几个随着张英,到了后面的办公室。

    “张经理,不好意思。我想问你个很冒昧的问题。要是能回答,就告诉我们;为难的话,就不敢勉强你了”吴永成在张英的办公室坐好后,开口问她。

    “咱们都是年轻人,你们也不用那么客气。就叫我张英好了。不用一口、一个张经理地。听着别扭。问吧,不用怕什么冒昧。你个大小伙子。怎么变得扭扭捏捏,活象个大姑娘家似的。我这里没有秘密。”张英真是痛快。

    “你们怎么想起在天安门前开茶社了?这个影响可不小啊。市里面敢这么做。思想也够开放地!能给我们说一说这个过程吗?”吴永成好奇地问她。

    “这个没什么不能说的。大概是在五月前地一天吧。”张英回忆着:“市里面的领导,把我叫到中南海的怀仁堂,和我谈话”

    “什么,中南海的怀仁堂?”吴永成的四姐吴永丽,先叫了起来:“就你们卖大碗茶的,领导们还能知道你们,让你们到中南海里,和你谈话?哪你们现在的规模,应该不小了吧?”她以前也算搞政治的,知道中南海对一般人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中央领导办公地地方。等闲人是进不去的。

    “我们这个服务社,现在有二百六十六个职工,月销售额突破了一百多万。现在我们不仅仅是卖大碗茶。”张英骄傲地回答,她接着又说:“当时领导找我谈话,我也是感到挺突然地,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当时又是晚上。一见面,市委的领导就开门见山地对我说:我们准备在天安门看台下,开辟集体的商业网点。卖些冷饮、面包、快餐等。你看行不行?你们那个服务社,能来几个人,搞这个服务行业吗?怎么样,敢接这个担子吗?人家领导当时都这么说了,我还有什么不敢的!再说,七九年我们十三个人,也敢到大街上卖大碗茶。现在还有市委领导的支持,我们为什么不敢?!我当时就回答领导:没问题。北京的待业青年很多。不少人都要求上我们那里去呢。”

    “那你们现在,发展得也挺顺利的嘛!”人家的事业,现在发展得很好。吴永成见拉人无望,干脆就决定以后找机会,和她合作。

    “现在看起来是顺利,以前我们很难。用人家的话说,我们捧的是泥饭碗!经不起摔打啊!我们没有国家每个月发的固定工资。用的原料,也不是国家计划供应内的。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能把我们的饭碗,变得更结实,捧的时间也更长!”

    第三十章 又见小鬼子

    张英悲壮地说:“用人家的话说,我们捧的是泥饭碗!经不起摔打啊!我们没有国家每个月发的固定工资。用的原料,也不是国家计划供应内的。得自己四处高价掏腾。那也是到处求爷爷、告***,实在难搞到。

    有一次,我们为了能搞到卖馄饨、需要的面粉和食油,都找到了市里的分管副市长。他写了批条,让有关部门给予方便;到了那个局里,局长又通知了他下属的一个科长,让给我们办理。结果,我们找到了那个科长,你们知道他怎么说?人家根本就不理我们。问了几次,才给了一个答复:‘我们这里不管’。再问他,我们该找什么地方时。人家回答得理直气壮:‘我们是按计划供应,你们不是国营单位,那能供应你们?’

    我们根本就不能和人家国营的商店来比嘛。他们用的料,全是平价的,属于国家计划内供应的。我们掏高价钱,那也买不到。

    还有一件事,说起来更气人。我们为了运货方便,服务社买了一辆130的小型货车。到处说好话,就是拿不到一张通行证。眼看着车买回来几个月,每天到处运货,大家都是蹬三轮车。可就是因为没有通行证,买回来的车,只能停在院里,不能动。只要一出院子,就有人上来罚款。就因为是小集体单位,连通行证也不发给我们。

    实在逼得没法子,我通过关系,找到了正在医院里、因为心脏病住院的分管副市长,又拿到了一张有批示的条子:这是有关青年就业的上事情,请交通管理部门研究解决。我们的车停了三个月,这才能出门、上路了。

    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靠自己不断努力,才能把我们的饭碗,变得更结实,捧的时间也更长!”

    “我认为你们的市委领导、考虑的要长远一点。他让你们到天安门前,摆开大碗茶的茶社这可能也是国家发出的一个信号,是想通过你这个带头创办服务社的女经理、同时也是回城的插队知识青年,来号召大家不要只想着国家的铁饭碗、等着国家来安排。这样也能给那些几十万的待业青年,闯出一条路子来。纠正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的错误观点:认为只有到了国营单位,捧上了铁饭碗,才算有了工作。小集体、大集体,根本就不算数。”吴永成给她鼓着气:“至于原料问题我估计,解决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你想,国家现在这么扶持集体企业的发展,其他的也肯定会想到的。你刚才说的缺原料你的一点忙。”

    张英怀疑地看着他:“你行吗?面粉和食油,现在不成问题了。我缺的主要是包馄饨用的猪肉馅和鸡蛋,你能搞到吗?”

    “不就是猪肉和鸡蛋吗?这好说,不过路程远点,你算一下帐,看划得来吗?他们那里只有一部车。要是跑不过来,还得你们自己想运输的问题:不到机会。国营商店难进啊。这里不同于在J省。的手。

    现在有了集体企业需要他们的产品,不也一样嘛!谁家的钱不是挣!再说,还能帮张英解决一个大难题。以后关系发展好了,这可是长期的盟友啊。

    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要好的多。老百姓有一句话说得好:宁给饥人吃一口,不给饱人吃一顿。

    张英听了大喜过望。两个人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商量。最后一直敲定:猪肉问题,由鱼湾大队的贸易公司,负责加工成肉馅。运输由前门服务社负责。因为鲜肉馅的运输,得有制冷设施的车辆。普通的汽车,是不行的。鸡蛋和其他的蛋制品,由鱼湾大队贸易公司的汽车来送货。明天张英就带着她的业务员,前往鱼湾大队去签合同,并给他们付一部分定金。

    尽管究信用的。

    张英只是微微一笑。她可是被原料紧缺吓坏了,现在好不容易找到原料,这家的价格又低!谁不紧紧抓住,那才叫傻子呢。先付定金算什么,反正货款是迟早要给人家的。早付一点,反倒能显出自己的诚意来。也给对方一个好影响。这也是做生意的窍门。

    时间已快到中午,别。

    张英把他们送出了门外,一再叮嘱有空常过来看看,这次由于中午已约了别的人,下次请他们几个吃饭

    “五儿,你行啊。走到那都能想着咱们的大队这就又给大队的公司揽回一大笔业务了。你还真是个做生意的材料”吴永成的四姐一出门走到外面,就夸奖他。

    冯霞也向吴永成投来佩服的眼光。不知她突然想到了什么,无缘无红了。幸亏大家都没注意她。

    吴永成不好意思地说:“这也没什么。现在不是正好遇上了嘛。换作你,你也会这么做的。咱们出来学习,不就是为了家里的人,以后能过得更好一点嘛!现在我们都还是些学生,也帮不上村里社员们的多少忙,只能尽一点心了!”

    吴永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大家玩了半天,肚子都有些饿了。准备在附近找个饭店,先吃点东西。

    穿越广场一半的时候,后面有人喊:“那位同志,你是叫吴永成吗?喂,前面的那位同志,请你等一下!”

    吴永成他们听见后面有人喊,回过头一看,一个身穿西服的青年人,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

    “是你在叫我吗?”吴永成疑惑地问他。他不认识这个人呀。

    “你、你,你是叫吴永成吗?”那个人喘了半天,才开口问。

    得到肯定回答后,连忙做自我介绍:“我是市外事办的,刚才正陪一个日本朋友游览故宫。出来时,他看见了你们,说认识你,想请你过去一下!”

    日本朋友?难道是那个佐腾健二吗?吴永成心想。那次比赛后,佐腾健二还真的给他来过几封信。他当时也没回。

    那倒不是怕什么影响。是他压根就对日本人没好感。所以也懒得理他。倒是班里有好奇的同学,拿去信研究了几天。

    “我们肚子饿了,想去吃饭,你告诉他,我们不认识什么日本人。现在没空。有什么事情,以后到我们学校,找我们的领导再说。”吴永成不想理那个佐腾健二。你爹那一辈是战犯,你小子现在跑到中国来,反倒成了贵宾了,这理到哪儿去说呀!我就给你个不待见,你能把我咋的?国家是国家,那是人家说的大局。那个咱管不了,可我个人自己想怎么着,谁也别想管,您还管不着!

    “是吴先生吧?吆西,我老远就看见是吴先生的。吴先生,不好意思。打扰了!一年多的不见,还是那么的迷人的干活。请原谅我的冒昧。打扰诸位的雅兴了。”后面又跑上来一个人,嘴里说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还给大家深深地、来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这不是佐腾健二,还能是谁呢?!

    没办法!你不想理人家佐腾健二,可人家眼巴巴的想见你呀!你还没法!总不能人家贴上个热脸,你非要给人家个冷屁股吧?咱中国是几千年的礼仪之帮,那能做出这种不通人情的事情啊!虽说他们的父辈,以前是畜生,杀人放火的什么坏事也干!可毕竟不是他佐腾健二干的呀!这个事,谁也代表不了谁呀!得,就赏他个机会吧!

    吴永成只好转身,对佐腾健二打了个招呼:“对不起,我看着你有点面熟,咱们是不是以前在哪见过?”

    高保平旁边多嘴:“什么叫在哪见过呀?这不是和你赛跑的那个日本小鬼子嘛!叫什么、佐腾什么的。”说完急忙捂住自己的嘴。现在两国关系正处于友好阶段,这个“小鬼子”,可不是什么好话。别再惹出什么麻烦来。

    “对、对,我就是那个叫佐腾健二的日本人。这位先生好记性。吴永成先生,你的、想起我了没有。咱们在去年一起的跑步。你跑的、大大的好。我很佩服你的。咱们见过面,还说过话的。当时的,这位先生也在场的。想起来了吗?”

    “奥,我起来了。你是佐腾健二先生。欢迎你到北京来。怎么,这次又是来参加比赛的?”吴永成装做恍然大悟的样子,用日语和他对话。要不,听着他的那一口鬼子式的汉语,不由自主就想起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不、不,我那次回国以后,就退役了。我年龄太大了,不适合跑步了。这次来是作为东京友好代表团的成员。吴先生你的日语,说的比上次好多了。我的汉语还很糟糕。”佐腾健二也换作了日语。

    “那您有什么事吗?我们正好要去出饭。没什么事的话”

    吴永成本来想下逐客令,可谁知他的话,还没说完,佐腾健二就抢着接上了话茬:“吆西,上次请先生吃饭,没能如愿!这次一定请先生赏脸。我来做东,请诸君不要客气。”

    刘艳现在的日语会话,也不次于吴永成的。他们两人的对话,基本都能听懂。

    这时,她马上插了一句:“吃就吃!怕什么。他们当年糟害了咱们多少呀!不吃白不吃。捞回一点算一点。”她的话,说得很快。那个翻译听得直跺脚,可又不能说什么。生怕佐腾健二能听懂什么,或看出什么。

    幸好,佐腾健二的汉语很糟糕,只能听懂“吃、不吃”什么的、几个简单词。转过头,等着那个年轻人的翻译。

    吴永成考虑了一下,吃就吃吧,不就是一顿饭嘛。自己当时学日语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挣日本人的钱。现在不也是机会嘛。连一顿饭,都不和他们吃,以后还怎么挣鬼子的钱呢?

    好后,他对佐腾健二说:“那就不好意思了。我们I只好叨扰你了。”

    佐腾健二见他们答应了自己的邀请,很高兴地一个劲说:“哈依、哈依。”

    吴永成转头问那个年轻人:“我们这样做,不违反你们的外事纪律吧。”

    “不会的。只要你们别再说一些过激的话。有些话,这个日本朋友是能听懂的。还有,就是为了保护你们自己,最好不要和他单独在一起,我在旁边最好。”这个年轻人不错。想的挺周到的。

    吴永成想了一下,对他的四姐说:“干脆你就别去了,你以后是搞政治的。别因为这事情,再受到什么影响。自己找个地方,随便吃点,就回学校去吧。”

    以后国家风云变换无常。虽说是他经过的时代,没有再出现什么、因为海外关系株连的岁月。可要是因为他的到来,出现什么蝴蝶效应,那就害苦了自己的亲人了。因为一顿饭,太不值得。万事小心为妙!

    他的四姐吴永丽点了点头。她本来是不想让吴永成他们,跟着日本人去吃什么饭的。出于她职业的本能,这些涉外的事情,能不沾就不沾,没有什么好处的。可他们也是大人了,见识的不比自己少。应该不会出什么事情的。她的弟弟又是个机灵鬼,肯定不会吃亏的。她也就没再嘱咐什么,转身和刘艳他们打了个招呼,就走了。

    “那个女士为什么走了?她不高兴吗?”佐腾健二十分敏感,见吴永丽走了,问吴永成。

    吴永成告诉他:“那位女士有些别的事情要办。只好先离开了。她让我转告你,谢谢你的邀请。”尽管吴永成对小鬼子不感冒,但该有的礼数,咱必须走到,不能让小鬼子挑咱的理!

    既然是宰小鬼子那就不必客气,那儿饭菜好,那儿价钱贵,咱就往那走。

    佐腾健二刚提出:请他们挑地方时,高保平吐口而出:“去新侨哪儿的饭菜贼贵。”

    吴永成瞪了他一眼:“没出息。这有外国朋友呢!别瞎丢人。什么叫贼贵?咱又不宰人。就简单点吧,去吃烤鸭。咱北京的烤鸭,全世界闻名。也让外国朋友开开眼。”

    其实,他是还记得上次吃西餐时的情景。乱七八糟吃了半天,还是饿的要命。花钱买难受,何必呢!虽说这是宰小日本,但也不能白宰。要吃,就吃好!他可不想白担一次名。

    来北京快两年了,他还没吃过烤鸭、是什么滋味呢。也就是路过烤鸭店,在烤鸭店的外面,见人家坐在里面吃过。就连他的前生,来北京的次数也不算少。烤鸭店也经过几次。就是舍不得买的吃。为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他连烤鸭店,也没进去过。都不知道吃一顿烤鸭要花多少钱。肯定很贵!要不,怎么在全世界,都有名气了呢?!说不定,得自己几个月的工作。

    现在可是个机会呀!他要把上一辈子欠下的,也要捞回来。反正是小日本付帐。不捞白不捞。

    佐腾健二听了翻译过来的话,高兴直竖大拇指:“烤鸭好吃,烤鸭好吃。我来北京几次,就爱吃烤鸭。这个提议好。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叫‘英雄所见略同’。好、好,咱们去吃烤鸭,喝你们中国的最好的酒——茅台酒。对于我们来说,到了中国、北京,不吃烤鸭,不喝茅台酒,不爬长城,就不算来过中国。翻译先生,给咱们叫车。走,去吃烤鸭!”

    佐腾健二他们出来,只带了一个车。而吴永成他们就有五个人,翻译只好又叫了一辆出租车,一行七人、两辆车,开往烤鸭店。

    饭桌上吃着烤鸭,喝着茅台。佐腾健二谈兴很浓,不时通过翻译,问着他们上学的一些情况。他们几个也是吃得多,说得少。

    吴永成边喝酒、吃烤鸭,边问了佐腾健二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佐腾健二先生,有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你们日本人在二战后,是怎么迅速重新爬起来的。我是指经济方面。如果可以说的话。”

    佐腾健二考虑了一下:“这个是可以说的。里面的原因有不少。不过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开展了生产率运动。这个对日本的中兴,是很关键的。”

    吴永成有些好奇,生产率?从来也没有听说、他们搞过什么生产率运动啊。

    “能不能请简单地说一下?”

    “这个生产率运动,其实主要指:如何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率。我认为,贵国可以借鉴的一点,就是生产过程中‘对人的尊重’这个问题。‘对人的尊重’,是指尽力改善工人们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第三十一章 喝醉了

    通过佐腾健二的介绍,吴永成也渐渐明白了,在日本开展的所谓“生产率运动”,是怎么一回事。

    一九五二年,日本经济处于一片瘫痪状态。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人均二百零二美圆。百分之七十的工业设备,遭到破坏。人们也是吃不饱、穿不暖。

    当时日本的企业经营方式,是很质朴的、很原始的。有些人,只凭经验办事。没有什么科学的管理制度。

    日本政府和经济界都感到,如果不使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日本就不可能快速地振兴。他们决定向西方国家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建立一个“生产性本部”研究生产率的提高问题。短时期内,赶上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水平。

    一九五五年三月,日本财团法人“日本生产性本部”诞生了。本部集中了一批有学识、有经验、有专长的学者、和专家,开展了生产率运动。研究如何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率问题。

    生产率运动的总目标:是使生产率向上、向上,不断向上!生产率向上,是经济活动效果的集中表现。

    这个运动最重要的贡献,应该首先是使生产率思想深入人心。人们学会了有意识地用生产率、这个尺度去指导企业的管理。探索、追求最大的经济效果。

    要指出的是,当时日本在学习外国经验时。并没有简单地照抄过来。而是把他们地经验拿过来,翻译成日本式。使之适合于日本的风土。也就是根据日本当时的文化和社会条件,加以改造,最后变成了“日本式的经营”。

    “日本式经营”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的尊重”。

    而所谓“对人的尊重”,是指尽力改善工人们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地潜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其实在你们日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所谓‘对人的尊重’,它只是你们抹杀阶级区别的一种用语而已。成了你们日本企业家的口头禅。在企业中,绝不是所有地人都能享受到所谓的平等地受尊重的待遇。你们那些企业家标榜‘尊重人’,无非也就是要职工给他们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榨取他们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吴永成毫不客气地给他指出了、他们所谓“对人的尊重”的实质。这也就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性。

    不过,在后来十几年的中国出现地私营企业中。也是一样存在着这种情况。这就是市场经济。

    既然现在是在那个年代,就必须说出符合那个时代的话。别忘了,旁边还坐着一个翻译呢。哪个时候,涉外部门地外事纪律很严,警惕性也很高。说不准回去,就会把今天他们的谈话,原原本本地向有关部门汇报。

    开放归开放,国家地安全部门可不是吃素的。他们可不会闭着眼睛睡觉,不管事。咱们国家的安全部门,那在全世界也是属于一流的。吴永成可不想因为这些事情。就被一些不认识的人,请去喝什么说清楚的茶。

    冯霞在吃饭的过程中。两只眼睛就始终没有离开吴永成的身上。看着他神情自如,和那个日本人不卑不亢地谈话。原来自己心里对他地敬慕。变成了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她地视线,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吴永成。她看着他的一举一动,一切都是显得那么的帅气。那高高的个子、挺直的鼻梁、俊俏的脸庞、不俗的谈吐、渊博的知识

    吴永成的眼睛,无意中瞥过冯霞。冯霞的脸,羞的马上就红了。连忙低下头,避开他的视线。生怕自己的心事被他看出来。那多让人害羞呀。那有一个女孩子,这么看男的的。可又一想,这怕什么呀。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自己可是八十年代的新时代人。爱情也不是什么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事情。如果连爱、都不敢大胆的去爱。那和过去封建时代那些被牺牲、被压抑的年轻人,又有什么两样?!

    对。时代不同了。只要喜欢,女的也一样可以追男的!干么非要等到让他们来追自己呢?!新时代的女青年,不是别人的玩偶!自己的爱情,要由自己来追求;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来掌握。不是有一首电影插曲里唱过嘛:“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落下来”。自己的幸福,必须自己去争取!

    想到这里,冯霞又勇敢地抬起了头,一双火辣辣的眼睛,直钩钩地盯着吴永成。

    饭桌上,酒是茅台,菜是烤鸭、和其他十几样配菜。都是好东西啊。

    在三姐夫家,没喝他的那瓶茅台酒,是觉得他搞来的也不容易。不忍心喝。可现在有了免费的茅台酒,又是这么好的菜,不喝白不喝,喝了也白喝。

    吴永成前生的臭毛病.又犯了——贪杯。

    在饭桌上,他话没少说,酒没少喝,吃菜也不耽误工夫。

    还一边对人家小日本、佐腾健二一个劲地劝酒。人家是掏钱的主人,这个时候,可不能冷落了人家。要不,就显得咱不厚道了。那是咱应该做的事情吗?

    吴永成喝酒有个好处,三杯一下肚,话就特别多、也特别热情。天南地北,那也能扯上;古今中外,啥他也敢说。五湖四海,一会的工夫,就让他拉到了一起。你刚开头死咬牙关、不开口喝酒的人,也会被他三拉两扯的、情不自禁地,烈性酒当成凉白开往下灌。属于老百姓说的那种“烂道人”。就是和谁、也能在一会的工夫,就能熟到称兄道弟的地步。

    这也是乡镇工作多年练出来的把式。没有这几下,在农村,想和老百姓打交道、从人家口袋里掏钱,把人家的婆姨、媳妇,劝上计划生育的手术台去结扎,你做梦去吧。你看人家谁是傻子?就凭你的那些大道理??你回家哄傻子去吧。压根就不会有人吃你的那一套。

    菜还只是上了一多半,东道主佐腾健二,受小吴同志热情的感染,喝得也有点高了。操着本来就不熟

    语,结结巴巴地说:“你的、我的、大家的,通通的的,干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也悦乎?怎么办?”吴永成乘着酒兴,也给小鬼子掉开了文布袋。当然,这句他是用汉语说的。日语怎么说,他闹不清楚。

    “宰!”高保平嘴里塞着满嘴的菜,含糊不清、却坚定有力地说。他们几个可是没喝多少酒,光顾吃了除了冯霞。她是看的比吃的多——光看吴永成的德行了。怎么看怎么顺眼。就连他那贪杯的样子,也显得那么豪爽。这才是真正的男人哪!

    “噗”,冯霞正脉脉含情望着吴永成。听了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嘴里含着的一口红酒,全给东道主、佐腾健二,吐到了身上。

    这个高保平操蛋!多好的一句话,让他接了个茬,那味就怎么闹的那么好笑!幸亏小鬼子听不懂,要不还不得气死?!

    那个翻译彻底无语。这都是些什么人哪?那有这么对待日本友人的?

    郭勇和刘艳笑得岔了气。爬在桌子上,半天起不来。

    始作俑者、高保平一脸无辜状,看看大家,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

    顶多三秒钟的工夫,他的筷子,又伸向盘中——继续开吃。他是实在饿了。你们爱笑,就好好地笑去吧。肯定你们撑的多了。我可是饿得慌。

    吃完这顿饭。已是下午地三点多了。吴永成和佐腾健二两人,都喝得有些高了。茅台酒的空瓶桌上摆着两个,主要是他们两个喝的。吴永成还真是逮着不花钱的好酒了,把他前生的酒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整整一瓶酒,是进了他的肚子里了。

    不过他喝醉了有个好处,光想睡觉,不会胡言乱语。也就没有出多大的丑。只是软得靠在了郭勇的肩膀上。还能对大家不时来个微笑。佐腾健二则喝得用日语胡乱唱了起来。把个翻译着急得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把他塞进了车里。

    吴永成喝成这样,公共汽车是不能再坐了。

    可他们拦了几次出租车,人家司机连站、都不肯站一下。

    当时北京地出租车,可不比现在那么多。只有很少的几十辆。属于国营汽车出租公司。虽说是面向大众,但司机们却把服务的对象,主要定位于外宾或者海外归来者。他们有外汇券啊。

    这个外汇券可是好东西。虽说与人民币等值。可是用它能在友谊商店,买到一些外面见不到的商品,价格还便宜。司机们拿回去,给公司交的却是人民币。自己留下了外汇券。

    所以出租车司机们地眼睛,也个个练成了火眼金睛。谁有外汇券,一搭眼就能看出来。你就是半路拦住车,他也会先问你:有外汇券吗?如果没有,那就对不起了!车坏了,你搭下一辆吧。他也不敢拒载你。怕你投诉到他们公司,要扣奖金的。虽然他们端的是铁饭碗。但扣奖金之后,再有( 醉回七九当农民 http://www.xlawen.org/kan/4522/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