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部分阅读
不,咱们干脆去你家,一边吃、一边拉呱。我知道你家里,肯定有人们送了地不少好酒。大姐夫那边乱嘈嘈的,什么话也说不成。行吗?”
“行,那怎么能不行我说呢!你小子鬼鬼樂樂地,把我拉出来,我还以为你要干什么?原来是临走了,还惦记着我的那几瓶好酒啊。走吧,现成的吃的也有,不过都是些凉的。只要你不怕吃得拉肚子,猪头肉拌粉皮、猪耳朵管够。还有一些煮好的猪下水。”马柳平满口答应。原来这个五儿是嫌那边人多嘴杂,不能吃的尽兴。看来他还是和我这个三姐夫亲哪!还真是个小孩子脾性。
马柳平看来在家里,也是常做家务。一进门,先捅开火,不一会的工夫,两个凉菜、两个热菜,就摆到了桌子上。虽然嘴上说地都是凉菜,可他也不忍心、就让小舅子吃得跑茅拉稀。对这个小舅子,他还是挺疼他的。
“怎么样,五儿,这个酒行吗?”马柳平从柜子里,拿出一瓶茅台酒,“人家说这个酒,是咱们国家现在最好地酒。就连外国人来了,也点名要喝这个。是国宴上用的。市场上根本就见不到。这还是年去上省城的时候,人家专门送了我的一瓶!就连你爹,我也没舍得给。原来打算你姐给我生个胖小子后,孩子满月时再喝。今天咱们把它喝了。三姐夫够意思吧!”
吴永成跳下炕来,把那瓶酒拿在手里,仔细观察了一下它的外包装:恩,现在的外包装,比十几年后的要简陋的多,可里面装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正正经经的,绝对不是假冒伪劣产品。酒的度数,也大大高于后来的产品。
东西好是好,但却不合吴永成的脾胃。他原来是学酒的,茅台酒从香型上来说,属于酱香型;而北方人,一般爱喝的是清香型酒。比如汾酒,就是清香型酒的代表。茅台酒没喝过的,尝一尝可以,两杯下去就不习惯了。酒这东西,喝的也就是个口顺。
拿老北京人来说,他们就觉得再好的酒,也不如他们的二锅头好喝。多少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而已。
酒好酒坏,有时人们喝的也主要是个心情。
一会,吴永成把那瓶酒又递给了马柳平,“这是正儿酒。可别瞎糟蹋了。以后能派的上大用处。咱们还是喝你的汾酒吧。那东西实在。”
“谁喝不是喝!怎么能叫糟蹋呢?冲你这句话,处处为三姐夫着想。咱们今天,还就喝它了!”马柳平原本还有些舍不得,让小舅子这么一说,还真的有些感动了。非要打开那瓶酒。
吴永成见势,急忙按住他的手:“三姐夫,你听我的。这酒真的不用打开。送人,它是好东西。可自己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酒,我喝过。那味还不如咱的汾酒哪!打开,也就是上一当!何必呢!你要真的打开,我就走了,话也不和你说了!”
马柳平见小舅子不像作假,是真心实意为了自己好,也只好收起那瓶茅台酒,又拿出一瓶汾酒,嘴里念叨着:“看你这孩子多心的,不就是一瓶酒嘛有那么金贵吗?”
吴永成说:“三姐夫,你别小看这么一瓶酒,你以后想往公社、县直单位的领导岗位上努力,必须学会利用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和领导们搞好关系。”他先浅浅的那话试探马柳平。看他有什么反应。
马柳平有些惊讶:“五儿,这是人家说的走后门、拉关系,你一个上学的大学生,怎么能懂这些?不是学校里老师教你们的吧?”
“老师哪会教这些东西。人生活在社会上有些地东西。不用人教也是能学会的。比如说,今天你在大姐夫家,说的那些话,是谁教给你的?”吴永成直盯盯地望着马柳平。
“是啊,是啊,有些事情是不用人教,看也能看会的。那还用得着人来教?!”马柳平回避着吴永成的目光,闪烁其词。
“不对。三姐夫,你从来就不会说假话。一说假话,两个眼睛就不自然。现在就咱们两个。你也知道,咱们俩的关系一贯就最好。我从来不会害你,什么事情,也是只能为了你更好。今天你就对我说实话。早上。那些人去你家是干什么去了。人多智慧大嘛,你也知道我的脑子不笨。说不定还能给你参谋一下呢!”吴永成诚恳地对马柳平说。
“不愧是个大学生!什么事情,也瞒不过你。好吧,这事我就对你实话说了吧。今天早上来我家地,有两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和咱公社社办企业纸箱厂的负责人。他们来的目的,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他们是来请求援助的,来借钱地。那两个大队是也想办个公司,可是没启动资金;纸箱厂呢。是连过了年买原料的钱,也没有了。”马柳平对吴永成如实说出了一件事情。
援助?借钱?
坏了。大队办的农工商贸易公司,刚刚起步。还没怎么发展呢。就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想来吃一口了?吴永成听了马柳平的话,心中一惊。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有人要抢得吃鱼湾大队的这块唐僧肉来了!在他的前世中就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项目好的企业才赶起步有了点好的苗头,就会有来自社会各单位、各部门的、一大堆名目繁多地赞助、支援,来抢的瓜分企业所产生地利润。到后来,企业的利润也没了,就连老本也被吃光了。最后结局企业倒闭关门,众家蛀虫树倒猢狲散——他们又去寻找又一家能吃地企业了。
这种现象谓之:“吃唐僧肉”。不知有多少家企业。就变成了唐僧肉。倒在了众多妖精的嘴里。又有不少个发展势头良好的项目,就是被那些人吃垮的。
“你没答应他们吧?”吴永成怀着侥幸的心理问。要是人家搬来了上面的大领导。只怕马柳平不一定能抗得住。
“刚开始,我坚决不答应他们。咱们的公司还是刚有个架子,帐上的那点钱,还要以后派些其他地用场。那能就那么借给他们呢?他们让我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咱穷的时候,怎么不见他们出来,给咱们发扬风格呢?当时,我就给他们顶回去了!唉,咱们现在也是实在钱太少。要是多地话,那也无所谓。反正是集体的钱,又不是个人的。所以我只好和他们说:对不起了,我们也没钱。过了年,还准备和信用社贷款呢!”马柳平一番话说得理直气壮。
吴永成高兴地说:“对、对,就这么说。要不多来几家借钱的,把咱们大队也会拖垮的。现在咱的力量还太弱。还不是能当救世主的时候。这件事你办得好!”
“好什么呀!到了最后,还不是又借给人家。”马柳平说这话时,似乎很无奈的样子,但吴永成从他的语气里,听不出一点恼火的味道。
“那又是怎么回事?”吴永成觉得有些奇怪。
“他们后来又把公社的副书记、胡云珍,给搬出来了。他过来和我说了半天,我觉得也挺有道理的,就把钱借给了他们。”
原来是胡云珍在里面搞了些小花样。
看来马柳平在大姐夫那边说的那些官场话,也是胡云珍同志言传身教的。怪不得马柳平同志的觉悟、水平,提高的那么快哪1吴永成心里恍然大悟。
“三姐夫,让我来猜一猜,胡云珍对你说的些什么话。你看看,大概意思对不对?”吴永成朝马柳平举了一下手里的酒盅,示意他一边喝着,“他首先会批评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意识,没有一点大局观念。只看到眼前的一个鱼湾大队,而忽视了整个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因为你还是公社的社队企业办公室主任,对吗?”
“对、对、对,你接着说!”马柳平对这位小舅子有些刮目相看了。
“还有,就是他提醒你,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支部书记的位置上;要想以后继续进步,就不要光顾自己,要和社员们同甘共苦!对吗?!”
第二十七章 为官之道
吴永成接着说:“还有就是,胡云珍他提醒你,不要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一个支部书记的位置上;要想以后继续进步,就不要光想着、你自己一个人发财。那样就脱离了群众,要和社员们同甘共苦!对吧?!所以,你刚才在大姐夫家,和大家说:以后家里买拖拉机、喂鸡什么的,你也不参加了,对吗?”
马柳平惊奇地说:“你怎么能知道的?是不是你三姐告诉你的?不对呀。你三姐就一直和我在一起。到了你大姐家,也没见你们在一起说什么呀!”
看来这一切,还真是胡云珍教给他的。吴永成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起码能知道这里面,并没有多少恶意。自己也是有点太草木皆兵了。老是担心自家的亲人、上当受骗。可也不能因为三姐夫最近有了些变化,就对他有什么举动,就疑神疑鬼的。他的本质毕竟不是坏的。只不过是一时不能适应、乍富之后的角色变换而已。就像饥饿多年的人,你一下子给他管饱一顿红烧肉,没准能把他撑死。至少,也让他吃的跑茅拉稀。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适应期嘛!
既然三姐夫以后想从政,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总不能自己厌恶了当官,就不让别人走这条路吧。
在现在国家的这种政治、经济格局下,从政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每个月。挣多、挣少不用说,起码他是旱涝保收啊!也不用受多少苦。用老百姓地话说:每天坐在个办公室里,风吹不着,与淋不着,也不用让太阳晒得皮肤黑溜溜的。
“五儿,怎么?是不是***胡云珍,日哄了我。”马柳平见吴永成半天不吭气,有些担心地问他。说实在的。有时候他对这个小舅子,还真是有些佩服,就比如说刚才,早晨胡云珍和他说了些什么,这个小舅子又不在跟前。竟然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真是好本事。他又不会算卦,怎么能猜得那么准。真是成了精了。不是胡云珍那小子。眼红我既当干部又挣钱,作害我吧?害得我刚才在老大家,已经把话也撂出去了。想到这里,马柳平原本很平静的心里,现在又折腾了起来。他担心地等着吴永成的回答。
“那倒不是他日哄你,他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吴永成一边想,一边先安慰马柳平,“三姐夫,既然你想以后继续在从政、也就是当官这条路上发展,那就得放弃许多东西。也得吃不少苦。这些你都想过了吗?”
“五儿。你别吓唬你三姐夫,不就是当官嘛!还要放弃什么好多东西?还要吃许多苦?没听说过当官地还要吃苦?能比咱老百姓。地里动弹还要苦吗?要是那样,人家谁还当官呢?县里、公社的领导。我也见过不少,你见谁吃苦了?咱们眼前的胡云珍就是领导,是当官的,你见他什么时候,吃过什么苦?每天闲的东村进、西村出的。不高兴了,骂会人;高兴了,喝会酒。那日子过地,比他当支书的时候强多了!那还叫吃苦?也没见他就放弃了什么东西。顶多就是把以前的不高兴放弃了。光剩下高兴了!”马柳平奇怪小舅子那么明白的人,怎么能说出这么不明白的话?他说的可真希奇。当官的还要吃苦?那龟孙子,才会打破头似的、抢着当官呢?!他不是眼红我吧?不应该呀,他大学一毕业,马上就是国家干部。要当个官,比我们容易得多!那他是什么意思?
吴永成彻底无语。这个问题,还真的一时和他解释不清。
但就他的这种性格,不解释,还不成!任由他随便走,非摔个大跟斗不可。不管在哪里摔了跟斗,三姐跟着肯定倒霉。即使撇开三姐这一层关系,就是马柳平本人,他也不想看着他滑下去。还非得试着、再跟他解释一下。
“三姐夫,你别错理解了我地意思。我说的放弃许多东西,是指你现在地真性情。比如说,你现在当一个大队的支部书记,你想说什么,也没有人管;即使说错了,也不存在谁来笑话你;更不需要为这些,承担多大地责任。而你要熬到公社、县里,去当了领导,就必须每天带着假面具生活,哄人、哄自己。你就失去了原来的自己。换句咱们老百姓常爱说的一句话话: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每天活得很累。听懂了吗?”吴永成不抱多大的希望,问马柳平。
说实在的,他的这些话,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质,是比较难理解的。要想理解透彻,还必须有一定地亲身体会。里面还包含了一哲理性的东西。比较抽象。
“这我懂!”没想到马柳平不负他地厚望,一点就通——还能听懂。悟性不是一般的高。
吴永成喜出望外,“真的能听懂?那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来自己还真是小瞧了这个三姐夫、马柳平同志了!人才哪!
“不就是要想当好官,就得昧着良心、厚着脸皮说假话嘛!这谁不会。不过,祸害老百姓的事,我是不会去做的!咱也是刨地的老百姓出身嘛!”马柳平这么回答。
吴永成哑然。就是这么个听懂了?
不过细一品味,也不能就说人家马柳平就说错了。远的不说,就说解放后,在五十年代,“三面红旗”、大跃进的时期,有多少级别不低的官员,为了讨好、媚上,昧着良心说假话:粮食产量放“卫星”、跨“黄河”、达“长江”,一亩地里,睁着眼睛,楞敢吹亩产十万斤水稻。天下的人,都瞎了眼了,十万斤水稻,别说地里长了,就是往起堆,那也得堆多少高呀!但天下不语。谁敢言语,就当你反革命论处——逼着你说假话!“文化大革命”十年时期,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就是颠倒黑白;改革开放十几年后,不少基层官员为了不同的目的,随时红嘴说白话:想和国家要补贴,拼命装穷,闹个国家
;为了升官,打肿脸充胖子,宣布已经脱贫、致富、全然不顾辖下百姓连肚子,也填不饱;升官目的达到,马上再申报返贫。
总之,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一切手段,昧着良心说假话。老百姓的死活,是不会放在心上的。这一点,他们许多人做的,还不如马柳平刚才所说的呢!他起码还保证:“祸害老百姓的事,我是不会去做的!”
那这该接下来,怎么和他再说呢?多少年铁的事实,就摆在了那里,不管你怎么会说!
事实胜于雄辩嘛!
吴永成有些为难了。现实的官场就是个大染缸,农民的心地最善良、也最纯朴了,可要是跳进这个染缸里,能时刻警惕保持自我,还能洁身自好,为国家为人民多做点事;一不留神,轻者出来是灰的,心可能还是红的;受害重者,从里到外就变成黑的了。
人之初、性本善,谁一生下来,也不是大坏蛋、大恶人,环境使然也。
“怎么我说错了吗?”马柳平见小舅子沉着个脸,半天不说话,小心翼翼地问。毕竟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当官的,谁也不肯说出来。只是藏在心里,做的时候,把握分寸,该做、就做。谁也不会赤裸裸的说出来,所谓:能做,不能说!这就像当表子的一样,既想做表子,又想立牌坊!可这不是在家里嘛。小舅子也是为了自己好,总共才两个人,又都是自家地贴心人,没有一个外人,不会露出话去。那会在老大家,他就没这么说。不是不相信他们,是怕人多、嘴杂,谁一不小心。瞎传出去,坏了事,谋的事情做不成,也落得个人笑话!
“怎么说呢?”吴永成考虑了一下,还是对他晓之于做官的正理吧!那些歪门邪道,不用自己说。官场上的那股邪风,熏也能把他熏会的。那些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不应该由自己告诉他!也不能告诉他。
这些见不得人的做官捷径,自己也懂,但不屑于做。所以在前世的官场上,也只能混个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太清高了,就别走仕途。古往今来皆如此!
“没事,你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姐夫小舅子的,咱又不是外人!”马柳平催他。
“那我就把我怎么想地。和你说一说。说错了,你也别见怪。你刚才说的当官。就是昧着良心说假话,我不同意。那些说假话的。只不过是你看见的一少部分人,代表不了大多数的做官的。真要是你说地那样,老百姓凭什么还支持拥护这个政党。他们又不是傻子!要知道,他们出来,就代表了这个政党。这个党,也不会容忍那么多说假话、骗人的领导干部存在,绝对会收拾、清理他们的。你这样做,就当不好那个官、也做不长。还不如就在咱村里。当你的支部书记、公司经理。不然,你又没有多少从政经验。闹不好,就让人把你当了替罪羊,给牺牲了。到头来,两边都是一场空!你好好想一想!”
“那有你说的那么悬乎!顶多我还是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咱不惹人.他们凭啥说咱文化低了点,可这鱼湾大队的主要干部,也做了快两年了,当官的经验还是有一些的。再说,不是还有你和你四姐,在我身边经常指点着嘛。他们想日哄我,也难!”看来马柳平是一心一意要走这条路了。
既然如此,吴永成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反正走这条路,也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如果督促的好,也说不定他也能成为造福一方的好官呢!
“三姐夫,既然你已经下定了这个决心,那咱们就得在这方面,给你好好谋划一下。”吴永成抱着其他地一些想法,对马柳平说。
马柳平高兴得举起酒杯,对吴永成说:“来,姐夫先敬你一杯!你以前就给姐夫出了不少好主意,姐夫能到了这一步,你的功劳是最大地。以后姐夫想当官的事,你也多考虑一下。”
“首先你得做出成绩来,让大家知道你、认可你。这些是做出来地,不是嘴吹出来的。现在,你把咱们的公司先搞大、做强,让社员们都能从公司的发展壮大中,得到实惠!集体的积累,能迅速增加。只要鱼湾大队能在全县、全地区,甚至全省,都能挂上号,你的进步也不用你自己操心了。上面县里、地区的组织部门,他们就会来找你。给你压更重的担子,让你带领更多地人,走向富裕。所以让咱大队的人先富起来,这是最关键地第一步。”不管为了什么目的,老百姓的利益,不能让受到损害。这是吴永成的底线。
“这个我知道。不然人家凭啥用咱?你再说,咱的公司,以后要壮大、发展,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你现在不说,等明天你们走了,公司再有什么事,我还得去北京找你们。”马柳平举起酒杯,自己喝了一口,催促着。
“大队和公司的钱,不能再往外借了。这个现象必须刹住。咱的公司,就好比咱喂的小鸡,还不到下蛋的时候。禁不起人们,一个劲的瞎折腾。发扬风格是好事,你的面子、大队的面子上先都挺光彩的。但咱不能光顾了面子好看,不管里子邋遢!咱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去发扬风格、支援别的单位。卡不住这个,用不了几天,咱的贸易公司就垮了。公司现在是咱大队的顶梁柱,顶梁柱一倒,你还准备拿什么,让社员们富起来、让集体的积累增加呢?这些达不到,你也就没有任何成绩可言。想走仕途、想进步、相当官,那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第二十八章 天安门前的大碗茶
吴永成和马柳平,一直谈到老大刘珠的儿子楚才来、叫他们吃饺子,才结束了他们之间的谈话。
第二天一早,吴永成和他的四姐吴永丽,就一起相跟着,踏上了归校的路程。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的工夫,冰雪已经融化,树枝已经泛绿。已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一九八一年的五一节,又来了。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这一天,首都的各大公园,向游人免费开放。
各个公园里,已经脱去厚厚的冬衣的人们,携老扶幼,观花赏景。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小孩子嬉闹的尖叫声,给这个春天更增添了春意。
吴永成和他的几个同学——高保平、冯霞、刘艳、郭勇,还有他的四姐吴永丽,一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观赏五一节日的广场盛景。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首都的花卉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两侧的花坛里,新栽和摆上了三万多盆鲜花,其中有月季、竹球、金盏、红白杨蝴蝶、三色、东洋菊、天冬草、一串红以及大型的棕树、龙柏球等。许多花卉已是蓓蕾初绽,喷吐芳香了。
沐浴着春风的温暖,享受着节日的气氛。吴永成的四姐吴永丽,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感慨地说:“五月的北京真美。这里简直成了花地海洋了。”
以往的天安门广场,是只有几个照相的固定摊点,并没有其他的商业网点。怎么今天好象有许多人,从东西两侧的观礼台休息室,拿着汽水、冰棍什么的,走了出来。
奇观,难道那里面也开设了什么商店?
高保平是这里的常客,他实现发现了这个蹊跷。
“不对呀。怎么有人从那里面能买出东西来?这里什么时候,允许摆摊设点了?走,咱们过去看看。”
是啊,往年天安门广场前,从来没有什么商业网点在这出现。年复一年,只有几个固定的照相摊子。孤零零地、常年守在那里。
到了夏天,成千上万来这里游览地全国各地的人们,和外国的旅游者们,渴得想买一点汽水、冰棍,也没有个地方。
虽说,为此人们也提了不少意见。但反映了几次,不见回音,也就慢慢地习惯了:.
大家怀着好奇的心理跑过去。
再说,出来玩了半天,也真的有些渴了。看见别人拿着汽水、冰棍。渴得、就更受不了啦。
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个观礼台的休息室里,是由北京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所属地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四个区联社。组织街道上的待业青年办起来的。四家商店主要买一些冷饮、糕点、面包、饼干、香烟、罐头、水果等,还有大碗茶。
吴永成他们先来到了东观礼台下的一个休息室。这边有两个商店。一家是青群食品茶点合作社,一家是前门茶点合作社。
他们走进了青群合作社,只见二十多个年轻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小二,你小子怎么也在这里?”高保平看见了熟人,惊喜地打着招呼。
他回头和吴永成他们解释着说:“这小子是我们的邻居。那次你和小鬼子赛跑,他也去加油了。”
小二应了一声跑过来,亲热地和大家打着招呼:“哥几个。今天来广场过五一呀。想吃什么,说话。哥们请客。没说的!”
高保平摸了一下他的头:“你丫的挺牛的!都上班了,也不吭个气!是得你请客!可别想拿这些三瓜两枣的东西,打发哥们。糊弄谁呀?起码得上老莫撮一顿。”
“你杀了哥们吧!”小二大叫:“这是什么破工作呀!每天端茶送水地。这那是个爷们干的活?没你这么寒碜人地!眼红的话,哥们马上就把这活儿让给你!”
和小二聊了一会。才知道他们这个摊点,也是街道为了安置他们这些待业青年,由东华门联社,组织二十多个待业青年创办地。主要就是卖大碗茶。
过去,他们在午门办过茶水站,受到了不少群众的欢迎。这次市政府批准他们,又在天安门前开设了茶水站。大家都挺高兴的。特别是刚穿上洁白工作服的几个小女孩,心情格外激动,正在热情地招呼着来往的游人们。不时还大声吆喝着:“大碗茶、大碗茶,解渴消暑的大碗茶,快来喝呀!二分钱一碗。二分钱一碗了!快来喝呀,大碗茶!”
“这工作可以呀!你看人家那几个姑娘,干得多热情呀”郭勇在一旁,对我们几个说。
“就是呀,二子,你小子别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有漂亮的小妞陪着,免费的大碗茶喝着,雄伟地天安门陪着,你还要干什么?知足吧!你想想天底下,还有多少人民在受苦、受难、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地。现在你有了工作,还在这里瞎抱怨什么!像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吗?这些年,党白教育你了,还从小就戴上了红领巾、唱着要当革命的接班人的歌长大的呢,怎么觉悟就这么低呀?”高保平在那,和小二一个劲犯贫。
这个高保平!什么好话,一到了他的嘴里,那味道,就变的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听着就那么别扭。吴永成的四姐吴永丽白了他一眼。怎么看高保平,怎么就像个街上的小混混!满嘴的油腔滑调,老把小妞、小妞的,挂在嘴上。他怎么就能成了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呢?还不是靠关系进去的?!
吴永成他们几个,一人要了一碗大碗茶,坐在桌子上,边喝边聊。花上二分钱、买一碗大碗茶,普通老百姓,就能坐在天安门观礼台的休息室里、歇着!这在以前,是谁呀想不到的事情!可现在,就的的确确地、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看来国家改革开放的力度,一下子加大了改革的春风是越来越暖了。好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吴永成感慨地想。
“哥们,今天,我又看见那个日本人了!”小二凑在吴永成跟前,突然说。
吴永成一下子被说楞了。“什么你又
个日本人了?哪个日本人啊?”
“嘿!你怎么就忘了呢!就是在那一年过年的时候,去年、0正月里那个迎新春环城赛跑!你们跑步时,你得了第一名。后来,过来和你说话的那个日本人啊。你好好想一想,你忘了?咱们当时还给了他们一大哄!”二子着急了,他怎么连这个也能忘了呢!我们可还一直记着呢!那件事,多长咱老百姓的志气啊!现在每年过年的时候,一举办那个环城赛跑,人们就想起了那一年,那个小伙子,为国争光的事情。他自己怎么就能忘了?那是多么光彩、多么解气的事情啊!
“你丫的不是眼睛花了吧?在哪能看见那个日本人?那个日本人早就回了他的老家了!你在梦里看见他了吧?现在,你丫的不是在说梦话吧”高保平也听见了二子说的话,不相信地说。
“真的!就在我们的茶社里看见的!谁要是说了假话,就让丫的嘴烂、舌头烂,一家人都不得好死!”二子见没有人相信自己,着急了,指天划地发了一大堆毒誓。他生怕大家说他撒谎。
“你真的看清了,就是他吗?那事隔了一年多了,你的眼睛就那么好使?”高保平见丫的着急了,也有些半信半疑,追问了他一句。
“那个小子个子那么高,咱们当时又和他离得那么近。他长地什么样子,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今天开了门一会,市里面的头头们就陪着几个日本人进来了。当时里面就有他。好象丫的还当了什么官吧,就和市里的头头们走在前面。旁边还跟着一个翻译,一个劲点头哈腰的。一看,就又是一个奴才。不过那小子没认出我来。”二子说到后面,稍微有些遗憾。
高保平讽刺他:“你丫的是个什么主啊?那个小鬼子凭什么,就要认出你来?就凭你好大的鼻子?””切。我不过就那么顺嘴一说。瞧把你丫急的,让小鬼子认出来,很光彩吗?!“二子急忙辩白。
“你们说,见到了什么日本人啊?”吴永丽好奇地问他们几个。
“你还不知道啊?”二子奇怪地看了看吴永丽,见是个漂亮姑娘。也就没出粗口。咽了咽唾沫,打起十分地精神。绘声绘色地、给她又讲起了那一年的故事。连其他店里的伙伴们叫他,也顾不得理会,只是不耐烦地往后挥了挥手,一口气把吴永成那一年、振作精神、大振国威的事情,重复了一遍,把店里喝茶、买东西的人,也吸引过来了一批。
听完后,大家都用赞叹的眼光,望着吴永成。
吴永成被二子说地怪不好意思的,连忙把话题岔开:“二子。你们这次,就光在东观礼台开了两个店吗?”
“不是。西观礼台也开了两个合作社。是西城区和宣武区开的。一个叫振华食品店。一个叫燕春食品店。那个振华食品店的点名才起得有意思呢。原来他们的那个店,准备叫什么金水桥、紫禁城、玉泉燕风什么的。还是我当时在跟前看热闹。就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叫振华,多响亮的名字啊!结果,他们听了,都说好。于是啊,这个商店就起了个名字,叫振华食品店。怎么样,哥们有才吧!”二子炫耀地说。
“你就吹吧!还不知道是人家谁给起的。你就瞎捞功劳?也不看是什么事,你丫的也往里搅?”高保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就你丫的,那初中刚毕业地水平,还给人家起名哪?哄鬼去吧!别再在这里臭美了!快忙你的去吧,没看见你们地那些人,都忙得四脚朝天?一会下了班,当心你们的头,扣你丫地工资。有你丫哭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可别赖哥们几个,耽误了你的工夫!”
“扣我的工资!他谁敢!?哥们正不想在这里干了!这也是我们街道办的那几个老太太,每天跑我们家,动员了好几次。磨得我都烦了,实在是磨不开面子,才给他们来这里帮忙的。要不,就凭哥们的这几刷子,那能瞧得起这破地方。这就不是咱哥们干的活!”
“二子,你丫地不想干了,就早点走人!在那磨什么洋工呢?你伺候日本人哪!?”一个像他们的头模样地人,喊了二子一声。
“鬼叫什么,哥们现在有朋友来了!我这里,不是也在忙着呢。给他们服务,也是咱们的职责。”二子高声回了一句,又悄悄的对我们说:“这是我们的一个头,特讨厌。今天你们在,我给他面子。要不然,早就给丫的难看了!瞧着吧,一会你们走了,丫的要不给我说好话、陪情道歉,哼,我捶扁他小子!看他的那德行!”
大家给了二子一大哄。
“走吧,咱们也再去别的地方转一转。别打扰二子的工作了。他也挺忙的。”吴永成站起身,对大家说。
“没事。我不忙!哥几个,就在这儿再呆一会吧。哥们请几位吃糕点,别走啊,哥几个。再陪我聊一会吧,好不容易碰到你们,干嘛就急着走啊,你们也太不够哥们意思了吧!”二子急忙留客。见大家都走了,有点气急败坏,大声地嚷着。
“哥们,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吧。我们就不耽误你了。拜拜。”高保平回头给他做了个鬼脸,走了。
吴永成他们又来到了隔壁的前门茶点合作社。里面买吃喝的游客们,还真不少。对面的墙上,挂着红彩布,下面是白纸红字:大碗茶供应处。茶座上人坐得满满的。
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老工人说:“没想到啊,这里以前是一到节日游行时,不戴布条条、就不能进来的地方。咱们如今逛累了,还能坐在这里,吃点、喝点,这可真方便啊。”
“那是。北京现在开放了,中南海可以进;人民大会堂也可以进去看;天安门前也能坐着喝茶。咱们的首都在进步哪!”一个穿戴像老干部模样的接上话茬。
第二十九章 大碗茶背后的苦与甜
吴永成他们几个,坐在前门茶点合作社的茶座上,听着人们议论北京这两年以来的变化。
“前门茶社的这个经理,我认识。是我们的老街坊小。姑娘挺不容易的。”一位年龄在六十多岁的老人,感慨地说:“当时她初中刚毕业,也就是十四、五岁的样子吧。就到了东北去插队。七九年,才和一大批插队青年回到了北京。就已经变成了二十五岁的大姑娘了。那时侯,满北京城,都是没工作的大小伙子、大姑娘,全是插队回来的。国家一下子,那能安排了他们呀。每天大街上打架、闹事的,就是他们。派出所的,也拿他们没办法。唉,这些孩子们也苦啊,想当年,一个个年纪小小的,一个人跑到了天难地北的。受尽了罪,吃尽了苦。好不容易从大老远的地方回来了。也由出去时的小孩子,变成了大小伙子、大姑娘。可回家了,反倒没有自己能干的一点活了。挺大的人,只能呆在家里吃老人,这是怎么说的呢?”
“谁说不是呢!我家就有两个插队回来的。一个闺女,一个小子。回来呆了半年,就憋屈得怎么也受不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娘接上话茬,“那个闺女毕竟是个女孩,还好说点。每天,只是在家里和我们吵闹,也不出去。嫌留在城里、了工作的同学们笑话;那个小子,就让人操心得受不了。二十多岁地大小伙子。每天出去喝得醉熏熏的;要不,就是和人出去打架。不是他头破血流的跑回来,就是让人家派出所的找上门来。骂他们吗?孩子们心里也挺苦的;任由他们胡闹吧?这要是出了个乱( 醉回七九当农民 http://www.xlawen.org/kan/4522/ )
“行,那怎么能不行我说呢!你小子鬼鬼樂樂地,把我拉出来,我还以为你要干什么?原来是临走了,还惦记着我的那几瓶好酒啊。走吧,现成的吃的也有,不过都是些凉的。只要你不怕吃得拉肚子,猪头肉拌粉皮、猪耳朵管够。还有一些煮好的猪下水。”马柳平满口答应。原来这个五儿是嫌那边人多嘴杂,不能吃的尽兴。看来他还是和我这个三姐夫亲哪!还真是个小孩子脾性。
马柳平看来在家里,也是常做家务。一进门,先捅开火,不一会的工夫,两个凉菜、两个热菜,就摆到了桌子上。虽然嘴上说地都是凉菜,可他也不忍心、就让小舅子吃得跑茅拉稀。对这个小舅子,他还是挺疼他的。
“怎么样,五儿,这个酒行吗?”马柳平从柜子里,拿出一瓶茅台酒,“人家说这个酒,是咱们国家现在最好地酒。就连外国人来了,也点名要喝这个。是国宴上用的。市场上根本就见不到。这还是年去上省城的时候,人家专门送了我的一瓶!就连你爹,我也没舍得给。原来打算你姐给我生个胖小子后,孩子满月时再喝。今天咱们把它喝了。三姐夫够意思吧!”
吴永成跳下炕来,把那瓶酒拿在手里,仔细观察了一下它的外包装:恩,现在的外包装,比十几年后的要简陋的多,可里面装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正正经经的,绝对不是假冒伪劣产品。酒的度数,也大大高于后来的产品。
东西好是好,但却不合吴永成的脾胃。他原来是学酒的,茅台酒从香型上来说,属于酱香型;而北方人,一般爱喝的是清香型酒。比如汾酒,就是清香型酒的代表。茅台酒没喝过的,尝一尝可以,两杯下去就不习惯了。酒这东西,喝的也就是个口顺。
拿老北京人来说,他们就觉得再好的酒,也不如他们的二锅头好喝。多少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而已。
酒好酒坏,有时人们喝的也主要是个心情。
一会,吴永成把那瓶酒又递给了马柳平,“这是正儿酒。可别瞎糟蹋了。以后能派的上大用处。咱们还是喝你的汾酒吧。那东西实在。”
“谁喝不是喝!怎么能叫糟蹋呢?冲你这句话,处处为三姐夫着想。咱们今天,还就喝它了!”马柳平原本还有些舍不得,让小舅子这么一说,还真的有些感动了。非要打开那瓶酒。
吴永成见势,急忙按住他的手:“三姐夫,你听我的。这酒真的不用打开。送人,它是好东西。可自己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酒,我喝过。那味还不如咱的汾酒哪!打开,也就是上一当!何必呢!你要真的打开,我就走了,话也不和你说了!”
马柳平见小舅子不像作假,是真心实意为了自己好,也只好收起那瓶茅台酒,又拿出一瓶汾酒,嘴里念叨着:“看你这孩子多心的,不就是一瓶酒嘛有那么金贵吗?”
吴永成说:“三姐夫,你别小看这么一瓶酒,你以后想往公社、县直单位的领导岗位上努力,必须学会利用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和领导们搞好关系。”他先浅浅的那话试探马柳平。看他有什么反应。
马柳平有些惊讶:“五儿,这是人家说的走后门、拉关系,你一个上学的大学生,怎么能懂这些?不是学校里老师教你们的吧?”
“老师哪会教这些东西。人生活在社会上有些地东西。不用人教也是能学会的。比如说,今天你在大姐夫家,说的那些话,是谁教给你的?”吴永成直盯盯地望着马柳平。
“是啊,是啊,有些事情是不用人教,看也能看会的。那还用得着人来教?!”马柳平回避着吴永成的目光,闪烁其词。
“不对。三姐夫,你从来就不会说假话。一说假话,两个眼睛就不自然。现在就咱们两个。你也知道,咱们俩的关系一贯就最好。我从来不会害你,什么事情,也是只能为了你更好。今天你就对我说实话。早上。那些人去你家是干什么去了。人多智慧大嘛,你也知道我的脑子不笨。说不定还能给你参谋一下呢!”吴永成诚恳地对马柳平说。
“不愧是个大学生!什么事情,也瞒不过你。好吧,这事我就对你实话说了吧。今天早上来我家地,有两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和咱公社社办企业纸箱厂的负责人。他们来的目的,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他们是来请求援助的,来借钱地。那两个大队是也想办个公司,可是没启动资金;纸箱厂呢。是连过了年买原料的钱,也没有了。”马柳平对吴永成如实说出了一件事情。
援助?借钱?
坏了。大队办的农工商贸易公司,刚刚起步。还没怎么发展呢。就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想来吃一口了?吴永成听了马柳平的话,心中一惊。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有人要抢得吃鱼湾大队的这块唐僧肉来了!在他的前世中就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项目好的企业才赶起步有了点好的苗头,就会有来自社会各单位、各部门的、一大堆名目繁多地赞助、支援,来抢的瓜分企业所产生地利润。到后来,企业的利润也没了,就连老本也被吃光了。最后结局企业倒闭关门,众家蛀虫树倒猢狲散——他们又去寻找又一家能吃地企业了。
这种现象谓之:“吃唐僧肉”。不知有多少家企业。就变成了唐僧肉。倒在了众多妖精的嘴里。又有不少个发展势头良好的项目,就是被那些人吃垮的。
“你没答应他们吧?”吴永成怀着侥幸的心理问。要是人家搬来了上面的大领导。只怕马柳平不一定能抗得住。
“刚开始,我坚决不答应他们。咱们的公司还是刚有个架子,帐上的那点钱,还要以后派些其他地用场。那能就那么借给他们呢?他们让我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咱穷的时候,怎么不见他们出来,给咱们发扬风格呢?当时,我就给他们顶回去了!唉,咱们现在也是实在钱太少。要是多地话,那也无所谓。反正是集体的钱,又不是个人的。所以我只好和他们说:对不起了,我们也没钱。过了年,还准备和信用社贷款呢!”马柳平一番话说得理直气壮。
吴永成高兴地说:“对、对,就这么说。要不多来几家借钱的,把咱们大队也会拖垮的。现在咱的力量还太弱。还不是能当救世主的时候。这件事你办得好!”
“好什么呀!到了最后,还不是又借给人家。”马柳平说这话时,似乎很无奈的样子,但吴永成从他的语气里,听不出一点恼火的味道。
“那又是怎么回事?”吴永成觉得有些奇怪。
“他们后来又把公社的副书记、胡云珍,给搬出来了。他过来和我说了半天,我觉得也挺有道理的,就把钱借给了他们。”
原来是胡云珍在里面搞了些小花样。
看来马柳平在大姐夫那边说的那些官场话,也是胡云珍同志言传身教的。怪不得马柳平同志的觉悟、水平,提高的那么快哪1吴永成心里恍然大悟。
“三姐夫,让我来猜一猜,胡云珍对你说的些什么话。你看看,大概意思对不对?”吴永成朝马柳平举了一下手里的酒盅,示意他一边喝着,“他首先会批评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意识,没有一点大局观念。只看到眼前的一个鱼湾大队,而忽视了整个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因为你还是公社的社队企业办公室主任,对吗?”
“对、对、对,你接着说!”马柳平对这位小舅子有些刮目相看了。
“还有,就是他提醒你,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支部书记的位置上;要想以后继续进步,就不要光顾自己,要和社员们同甘共苦!对吗?!”
第二十七章 为官之道
吴永成接着说:“还有就是,胡云珍他提醒你,不要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一个支部书记的位置上;要想以后继续进步,就不要光想着、你自己一个人发财。那样就脱离了群众,要和社员们同甘共苦!对吧?!所以,你刚才在大姐夫家,和大家说:以后家里买拖拉机、喂鸡什么的,你也不参加了,对吗?”
马柳平惊奇地说:“你怎么能知道的?是不是你三姐告诉你的?不对呀。你三姐就一直和我在一起。到了你大姐家,也没见你们在一起说什么呀!”
看来这一切,还真是胡云珍教给他的。吴永成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起码能知道这里面,并没有多少恶意。自己也是有点太草木皆兵了。老是担心自家的亲人、上当受骗。可也不能因为三姐夫最近有了些变化,就对他有什么举动,就疑神疑鬼的。他的本质毕竟不是坏的。只不过是一时不能适应、乍富之后的角色变换而已。就像饥饿多年的人,你一下子给他管饱一顿红烧肉,没准能把他撑死。至少,也让他吃的跑茅拉稀。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适应期嘛!
既然三姐夫以后想从政,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总不能自己厌恶了当官,就不让别人走这条路吧。
在现在国家的这种政治、经济格局下,从政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每个月。挣多、挣少不用说,起码他是旱涝保收啊!也不用受多少苦。用老百姓地话说:每天坐在个办公室里,风吹不着,与淋不着,也不用让太阳晒得皮肤黑溜溜的。
“五儿,怎么?是不是***胡云珍,日哄了我。”马柳平见吴永成半天不吭气,有些担心地问他。说实在的。有时候他对这个小舅子,还真是有些佩服,就比如说刚才,早晨胡云珍和他说了些什么,这个小舅子又不在跟前。竟然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真是好本事。他又不会算卦,怎么能猜得那么准。真是成了精了。不是胡云珍那小子。眼红我既当干部又挣钱,作害我吧?害得我刚才在老大家,已经把话也撂出去了。想到这里,马柳平原本很平静的心里,现在又折腾了起来。他担心地等着吴永成的回答。
“那倒不是他日哄你,他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吴永成一边想,一边先安慰马柳平,“三姐夫,既然你想以后继续在从政、也就是当官这条路上发展,那就得放弃许多东西。也得吃不少苦。这些你都想过了吗?”
“五儿。你别吓唬你三姐夫,不就是当官嘛!还要放弃什么好多东西?还要吃许多苦?没听说过当官地还要吃苦?能比咱老百姓。地里动弹还要苦吗?要是那样,人家谁还当官呢?县里、公社的领导。我也见过不少,你见谁吃苦了?咱们眼前的胡云珍就是领导,是当官的,你见他什么时候,吃过什么苦?每天闲的东村进、西村出的。不高兴了,骂会人;高兴了,喝会酒。那日子过地,比他当支书的时候强多了!那还叫吃苦?也没见他就放弃了什么东西。顶多就是把以前的不高兴放弃了。光剩下高兴了!”马柳平奇怪小舅子那么明白的人,怎么能说出这么不明白的话?他说的可真希奇。当官的还要吃苦?那龟孙子,才会打破头似的、抢着当官呢?!他不是眼红我吧?不应该呀,他大学一毕业,马上就是国家干部。要当个官,比我们容易得多!那他是什么意思?
吴永成彻底无语。这个问题,还真的一时和他解释不清。
但就他的这种性格,不解释,还不成!任由他随便走,非摔个大跟斗不可。不管在哪里摔了跟斗,三姐跟着肯定倒霉。即使撇开三姐这一层关系,就是马柳平本人,他也不想看着他滑下去。还非得试着、再跟他解释一下。
“三姐夫,你别错理解了我地意思。我说的放弃许多东西,是指你现在地真性情。比如说,你现在当一个大队的支部书记,你想说什么,也没有人管;即使说错了,也不存在谁来笑话你;更不需要为这些,承担多大地责任。而你要熬到公社、县里,去当了领导,就必须每天带着假面具生活,哄人、哄自己。你就失去了原来的自己。换句咱们老百姓常爱说的一句话话: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每天活得很累。听懂了吗?”吴永成不抱多大的希望,问马柳平。
说实在的,他的这些话,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质,是比较难理解的。要想理解透彻,还必须有一定地亲身体会。里面还包含了一哲理性的东西。比较抽象。
“这我懂!”没想到马柳平不负他地厚望,一点就通——还能听懂。悟性不是一般的高。
吴永成喜出望外,“真的能听懂?那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来自己还真是小瞧了这个三姐夫、马柳平同志了!人才哪!
“不就是要想当好官,就得昧着良心、厚着脸皮说假话嘛!这谁不会。不过,祸害老百姓的事,我是不会去做的!咱也是刨地的老百姓出身嘛!”马柳平这么回答。
吴永成哑然。就是这么个听懂了?
不过细一品味,也不能就说人家马柳平就说错了。远的不说,就说解放后,在五十年代,“三面红旗”、大跃进的时期,有多少级别不低的官员,为了讨好、媚上,昧着良心说假话:粮食产量放“卫星”、跨“黄河”、达“长江”,一亩地里,睁着眼睛,楞敢吹亩产十万斤水稻。天下的人,都瞎了眼了,十万斤水稻,别说地里长了,就是往起堆,那也得堆多少高呀!但天下不语。谁敢言语,就当你反革命论处——逼着你说假话!“文化大革命”十年时期,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就是颠倒黑白;改革开放十几年后,不少基层官员为了不同的目的,随时红嘴说白话:想和国家要补贴,拼命装穷,闹个国家
;为了升官,打肿脸充胖子,宣布已经脱贫、致富、全然不顾辖下百姓连肚子,也填不饱;升官目的达到,马上再申报返贫。
总之,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一切手段,昧着良心说假话。老百姓的死活,是不会放在心上的。这一点,他们许多人做的,还不如马柳平刚才所说的呢!他起码还保证:“祸害老百姓的事,我是不会去做的!”
那这该接下来,怎么和他再说呢?多少年铁的事实,就摆在了那里,不管你怎么会说!
事实胜于雄辩嘛!
吴永成有些为难了。现实的官场就是个大染缸,农民的心地最善良、也最纯朴了,可要是跳进这个染缸里,能时刻警惕保持自我,还能洁身自好,为国家为人民多做点事;一不留神,轻者出来是灰的,心可能还是红的;受害重者,从里到外就变成黑的了。
人之初、性本善,谁一生下来,也不是大坏蛋、大恶人,环境使然也。
“怎么我说错了吗?”马柳平见小舅子沉着个脸,半天不说话,小心翼翼地问。毕竟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当官的,谁也不肯说出来。只是藏在心里,做的时候,把握分寸,该做、就做。谁也不会赤裸裸的说出来,所谓:能做,不能说!这就像当表子的一样,既想做表子,又想立牌坊!可这不是在家里嘛。小舅子也是为了自己好,总共才两个人,又都是自家地贴心人,没有一个外人,不会露出话去。那会在老大家,他就没这么说。不是不相信他们,是怕人多、嘴杂,谁一不小心。瞎传出去,坏了事,谋的事情做不成,也落得个人笑话!
“怎么说呢?”吴永成考虑了一下,还是对他晓之于做官的正理吧!那些歪门邪道,不用自己说。官场上的那股邪风,熏也能把他熏会的。那些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不应该由自己告诉他!也不能告诉他。
这些见不得人的做官捷径,自己也懂,但不屑于做。所以在前世的官场上,也只能混个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太清高了,就别走仕途。古往今来皆如此!
“没事,你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姐夫小舅子的,咱又不是外人!”马柳平催他。
“那我就把我怎么想地。和你说一说。说错了,你也别见怪。你刚才说的当官。就是昧着良心说假话,我不同意。那些说假话的。只不过是你看见的一少部分人,代表不了大多数的做官的。真要是你说地那样,老百姓凭什么还支持拥护这个政党。他们又不是傻子!要知道,他们出来,就代表了这个政党。这个党,也不会容忍那么多说假话、骗人的领导干部存在,绝对会收拾、清理他们的。你这样做,就当不好那个官、也做不长。还不如就在咱村里。当你的支部书记、公司经理。不然,你又没有多少从政经验。闹不好,就让人把你当了替罪羊,给牺牲了。到头来,两边都是一场空!你好好想一想!”
“那有你说的那么悬乎!顶多我还是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咱不惹人.他们凭啥说咱文化低了点,可这鱼湾大队的主要干部,也做了快两年了,当官的经验还是有一些的。再说,不是还有你和你四姐,在我身边经常指点着嘛。他们想日哄我,也难!”看来马柳平是一心一意要走这条路了。
既然如此,吴永成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反正走这条路,也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如果督促的好,也说不定他也能成为造福一方的好官呢!
“三姐夫,既然你已经下定了这个决心,那咱们就得在这方面,给你好好谋划一下。”吴永成抱着其他地一些想法,对马柳平说。
马柳平高兴得举起酒杯,对吴永成说:“来,姐夫先敬你一杯!你以前就给姐夫出了不少好主意,姐夫能到了这一步,你的功劳是最大地。以后姐夫想当官的事,你也多考虑一下。”
“首先你得做出成绩来,让大家知道你、认可你。这些是做出来地,不是嘴吹出来的。现在,你把咱们的公司先搞大、做强,让社员们都能从公司的发展壮大中,得到实惠!集体的积累,能迅速增加。只要鱼湾大队能在全县、全地区,甚至全省,都能挂上号,你的进步也不用你自己操心了。上面县里、地区的组织部门,他们就会来找你。给你压更重的担子,让你带领更多地人,走向富裕。所以让咱大队的人先富起来,这是最关键地第一步。”不管为了什么目的,老百姓的利益,不能让受到损害。这是吴永成的底线。
“这个我知道。不然人家凭啥用咱?你再说,咱的公司,以后要壮大、发展,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你现在不说,等明天你们走了,公司再有什么事,我还得去北京找你们。”马柳平举起酒杯,自己喝了一口,催促着。
“大队和公司的钱,不能再往外借了。这个现象必须刹住。咱的公司,就好比咱喂的小鸡,还不到下蛋的时候。禁不起人们,一个劲的瞎折腾。发扬风格是好事,你的面子、大队的面子上先都挺光彩的。但咱不能光顾了面子好看,不管里子邋遢!咱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去发扬风格、支援别的单位。卡不住这个,用不了几天,咱的贸易公司就垮了。公司现在是咱大队的顶梁柱,顶梁柱一倒,你还准备拿什么,让社员们富起来、让集体的积累增加呢?这些达不到,你也就没有任何成绩可言。想走仕途、想进步、相当官,那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第二十八章 天安门前的大碗茶
吴永成和马柳平,一直谈到老大刘珠的儿子楚才来、叫他们吃饺子,才结束了他们之间的谈话。
第二天一早,吴永成和他的四姐吴永丽,就一起相跟着,踏上了归校的路程。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的工夫,冰雪已经融化,树枝已经泛绿。已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一九八一年的五一节,又来了。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这一天,首都的各大公园,向游人免费开放。
各个公园里,已经脱去厚厚的冬衣的人们,携老扶幼,观花赏景。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小孩子嬉闹的尖叫声,给这个春天更增添了春意。
吴永成和他的几个同学——高保平、冯霞、刘艳、郭勇,还有他的四姐吴永丽,一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观赏五一节日的广场盛景。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首都的花卉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两侧的花坛里,新栽和摆上了三万多盆鲜花,其中有月季、竹球、金盏、红白杨蝴蝶、三色、东洋菊、天冬草、一串红以及大型的棕树、龙柏球等。许多花卉已是蓓蕾初绽,喷吐芳香了。
沐浴着春风的温暖,享受着节日的气氛。吴永成的四姐吴永丽,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感慨地说:“五月的北京真美。这里简直成了花地海洋了。”
以往的天安门广场,是只有几个照相的固定摊点,并没有其他的商业网点。怎么今天好象有许多人,从东西两侧的观礼台休息室,拿着汽水、冰棍什么的,走了出来。
奇观,难道那里面也开设了什么商店?
高保平是这里的常客,他实现发现了这个蹊跷。
“不对呀。怎么有人从那里面能买出东西来?这里什么时候,允许摆摊设点了?走,咱们过去看看。”
是啊,往年天安门广场前,从来没有什么商业网点在这出现。年复一年,只有几个固定的照相摊子。孤零零地、常年守在那里。
到了夏天,成千上万来这里游览地全国各地的人们,和外国的旅游者们,渴得想买一点汽水、冰棍,也没有个地方。
虽说,为此人们也提了不少意见。但反映了几次,不见回音,也就慢慢地习惯了:.
大家怀着好奇的心理跑过去。
再说,出来玩了半天,也真的有些渴了。看见别人拿着汽水、冰棍。渴得、就更受不了啦。
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个观礼台的休息室里,是由北京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所属地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四个区联社。组织街道上的待业青年办起来的。四家商店主要买一些冷饮、糕点、面包、饼干、香烟、罐头、水果等,还有大碗茶。
吴永成他们先来到了东观礼台下的一个休息室。这边有两个商店。一家是青群食品茶点合作社,一家是前门茶点合作社。
他们走进了青群合作社,只见二十多个年轻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小二,你小子怎么也在这里?”高保平看见了熟人,惊喜地打着招呼。
他回头和吴永成他们解释着说:“这小子是我们的邻居。那次你和小鬼子赛跑,他也去加油了。”
小二应了一声跑过来,亲热地和大家打着招呼:“哥几个。今天来广场过五一呀。想吃什么,说话。哥们请客。没说的!”
高保平摸了一下他的头:“你丫的挺牛的!都上班了,也不吭个气!是得你请客!可别想拿这些三瓜两枣的东西,打发哥们。糊弄谁呀?起码得上老莫撮一顿。”
“你杀了哥们吧!”小二大叫:“这是什么破工作呀!每天端茶送水地。这那是个爷们干的活?没你这么寒碜人地!眼红的话,哥们马上就把这活儿让给你!”
和小二聊了一会。才知道他们这个摊点,也是街道为了安置他们这些待业青年,由东华门联社,组织二十多个待业青年创办地。主要就是卖大碗茶。
过去,他们在午门办过茶水站,受到了不少群众的欢迎。这次市政府批准他们,又在天安门前开设了茶水站。大家都挺高兴的。特别是刚穿上洁白工作服的几个小女孩,心情格外激动,正在热情地招呼着来往的游人们。不时还大声吆喝着:“大碗茶、大碗茶,解渴消暑的大碗茶,快来喝呀!二分钱一碗。二分钱一碗了!快来喝呀,大碗茶!”
“这工作可以呀!你看人家那几个姑娘,干得多热情呀”郭勇在一旁,对我们几个说。
“就是呀,二子,你小子别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有漂亮的小妞陪着,免费的大碗茶喝着,雄伟地天安门陪着,你还要干什么?知足吧!你想想天底下,还有多少人民在受苦、受难、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地。现在你有了工作,还在这里瞎抱怨什么!像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吗?这些年,党白教育你了,还从小就戴上了红领巾、唱着要当革命的接班人的歌长大的呢,怎么觉悟就这么低呀?”高保平在那,和小二一个劲犯贫。
这个高保平!什么好话,一到了他的嘴里,那味道,就变的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听着就那么别扭。吴永成的四姐吴永丽白了他一眼。怎么看高保平,怎么就像个街上的小混混!满嘴的油腔滑调,老把小妞、小妞的,挂在嘴上。他怎么就能成了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呢?还不是靠关系进去的?!
吴永成他们几个,一人要了一碗大碗茶,坐在桌子上,边喝边聊。花上二分钱、买一碗大碗茶,普通老百姓,就能坐在天安门观礼台的休息室里、歇着!这在以前,是谁呀想不到的事情!可现在,就的的确确地、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看来国家改革开放的力度,一下子加大了改革的春风是越来越暖了。好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吴永成感慨地想。
“哥们,今天,我又看见那个日本人了!”小二凑在吴永成跟前,突然说。
吴永成一下子被说楞了。“什么你又
个日本人了?哪个日本人啊?”
“嘿!你怎么就忘了呢!就是在那一年过年的时候,去年、0正月里那个迎新春环城赛跑!你们跑步时,你得了第一名。后来,过来和你说话的那个日本人啊。你好好想一想,你忘了?咱们当时还给了他们一大哄!”二子着急了,他怎么连这个也能忘了呢!我们可还一直记着呢!那件事,多长咱老百姓的志气啊!现在每年过年的时候,一举办那个环城赛跑,人们就想起了那一年,那个小伙子,为国争光的事情。他自己怎么就能忘了?那是多么光彩、多么解气的事情啊!
“你丫的不是眼睛花了吧?在哪能看见那个日本人?那个日本人早就回了他的老家了!你在梦里看见他了吧?现在,你丫的不是在说梦话吧”高保平也听见了二子说的话,不相信地说。
“真的!就在我们的茶社里看见的!谁要是说了假话,就让丫的嘴烂、舌头烂,一家人都不得好死!”二子见没有人相信自己,着急了,指天划地发了一大堆毒誓。他生怕大家说他撒谎。
“你真的看清了,就是他吗?那事隔了一年多了,你的眼睛就那么好使?”高保平见丫的着急了,也有些半信半疑,追问了他一句。
“那个小子个子那么高,咱们当时又和他离得那么近。他长地什么样子,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今天开了门一会,市里面的头头们就陪着几个日本人进来了。当时里面就有他。好象丫的还当了什么官吧,就和市里的头头们走在前面。旁边还跟着一个翻译,一个劲点头哈腰的。一看,就又是一个奴才。不过那小子没认出我来。”二子说到后面,稍微有些遗憾。
高保平讽刺他:“你丫的是个什么主啊?那个小鬼子凭什么,就要认出你来?就凭你好大的鼻子?””切。我不过就那么顺嘴一说。瞧把你丫急的,让小鬼子认出来,很光彩吗?!“二子急忙辩白。
“你们说,见到了什么日本人啊?”吴永丽好奇地问他们几个。
“你还不知道啊?”二子奇怪地看了看吴永丽,见是个漂亮姑娘。也就没出粗口。咽了咽唾沫,打起十分地精神。绘声绘色地、给她又讲起了那一年的故事。连其他店里的伙伴们叫他,也顾不得理会,只是不耐烦地往后挥了挥手,一口气把吴永成那一年、振作精神、大振国威的事情,重复了一遍,把店里喝茶、买东西的人,也吸引过来了一批。
听完后,大家都用赞叹的眼光,望着吴永成。
吴永成被二子说地怪不好意思的,连忙把话题岔开:“二子。你们这次,就光在东观礼台开了两个店吗?”
“不是。西观礼台也开了两个合作社。是西城区和宣武区开的。一个叫振华食品店。一个叫燕春食品店。那个振华食品店的点名才起得有意思呢。原来他们的那个店,准备叫什么金水桥、紫禁城、玉泉燕风什么的。还是我当时在跟前看热闹。就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叫振华,多响亮的名字啊!结果,他们听了,都说好。于是啊,这个商店就起了个名字,叫振华食品店。怎么样,哥们有才吧!”二子炫耀地说。
“你就吹吧!还不知道是人家谁给起的。你就瞎捞功劳?也不看是什么事,你丫的也往里搅?”高保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就你丫的,那初中刚毕业地水平,还给人家起名哪?哄鬼去吧!别再在这里臭美了!快忙你的去吧,没看见你们地那些人,都忙得四脚朝天?一会下了班,当心你们的头,扣你丫地工资。有你丫哭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可别赖哥们几个,耽误了你的工夫!”
“扣我的工资!他谁敢!?哥们正不想在这里干了!这也是我们街道办的那几个老太太,每天跑我们家,动员了好几次。磨得我都烦了,实在是磨不开面子,才给他们来这里帮忙的。要不,就凭哥们的这几刷子,那能瞧得起这破地方。这就不是咱哥们干的活!”
“二子,你丫地不想干了,就早点走人!在那磨什么洋工呢?你伺候日本人哪!?”一个像他们的头模样地人,喊了二子一声。
“鬼叫什么,哥们现在有朋友来了!我这里,不是也在忙着呢。给他们服务,也是咱们的职责。”二子高声回了一句,又悄悄的对我们说:“这是我们的一个头,特讨厌。今天你们在,我给他面子。要不然,早就给丫的难看了!瞧着吧,一会你们走了,丫的要不给我说好话、陪情道歉,哼,我捶扁他小子!看他的那德行!”
大家给了二子一大哄。
“走吧,咱们也再去别的地方转一转。别打扰二子的工作了。他也挺忙的。”吴永成站起身,对大家说。
“没事。我不忙!哥几个,就在这儿再呆一会吧。哥们请几位吃糕点,别走啊,哥几个。再陪我聊一会吧,好不容易碰到你们,干嘛就急着走啊,你们也太不够哥们意思了吧!”二子急忙留客。见大家都走了,有点气急败坏,大声地嚷着。
“哥们,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吧。我们就不耽误你了。拜拜。”高保平回头给他做了个鬼脸,走了。
吴永成他们又来到了隔壁的前门茶点合作社。里面买吃喝的游客们,还真不少。对面的墙上,挂着红彩布,下面是白纸红字:大碗茶供应处。茶座上人坐得满满的。
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老工人说:“没想到啊,这里以前是一到节日游行时,不戴布条条、就不能进来的地方。咱们如今逛累了,还能坐在这里,吃点、喝点,这可真方便啊。”
“那是。北京现在开放了,中南海可以进;人民大会堂也可以进去看;天安门前也能坐着喝茶。咱们的首都在进步哪!”一个穿戴像老干部模样的接上话茬。
第二十九章 大碗茶背后的苦与甜
吴永成他们几个,坐在前门茶点合作社的茶座上,听着人们议论北京这两年以来的变化。
“前门茶社的这个经理,我认识。是我们的老街坊小。姑娘挺不容易的。”一位年龄在六十多岁的老人,感慨地说:“当时她初中刚毕业,也就是十四、五岁的样子吧。就到了东北去插队。七九年,才和一大批插队青年回到了北京。就已经变成了二十五岁的大姑娘了。那时侯,满北京城,都是没工作的大小伙子、大姑娘,全是插队回来的。国家一下子,那能安排了他们呀。每天大街上打架、闹事的,就是他们。派出所的,也拿他们没办法。唉,这些孩子们也苦啊,想当年,一个个年纪小小的,一个人跑到了天难地北的。受尽了罪,吃尽了苦。好不容易从大老远的地方回来了。也由出去时的小孩子,变成了大小伙子、大姑娘。可回家了,反倒没有自己能干的一点活了。挺大的人,只能呆在家里吃老人,这是怎么说的呢?”
“谁说不是呢!我家就有两个插队回来的。一个闺女,一个小子。回来呆了半年,就憋屈得怎么也受不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娘接上话茬,“那个闺女毕竟是个女孩,还好说点。每天,只是在家里和我们吵闹,也不出去。嫌留在城里、了工作的同学们笑话;那个小子,就让人操心得受不了。二十多岁地大小伙子。每天出去喝得醉熏熏的;要不,就是和人出去打架。不是他头破血流的跑回来,就是让人家派出所的找上门来。骂他们吗?孩子们心里也挺苦的;任由他们胡闹吧?这要是出了个乱( 醉回七九当农民 http://www.xlawen.org/kan/4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