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部分阅读
来的解释吗?
不是商业片?这就是说票房上利维已经认输了?这个态度让媒体也觉得利维似乎确实还是被暗算到了。可是,利维似乎还没有完全认输,他说他还有另外一部电影。要在这个时候上映,而且,是商业片?
也就是说,他还有另外一部电影,用来阻击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
这也让卡特来了兴趣:本来以为媒体的炒作是为了打击利维,可谁想到。利维竟然真的准备阻击索德伯格了?
这小子还真够有胆量的。
“他想要怎么阻击索德伯格,有消息吗?”
卡特马上就提问了。
“已经打听到了:他希望把他手里的另外一部电影咒怨提前上映。”
咒怨?听到这个名字。卡特微微有些失望了。
他记得这部电影,利维说的商业片。是一部制作费很低,由一个日本人拍摄,由一个不出名的女演员维拉.法梅加出演的恐怖片。
“利维想用一部恐怖片来阻击索德伯格的电影。这个做法真不算很聪明。”
沃尔在身边,再次开了口,说着他的意见:恐怖片的票房虽然一向都不错,可是这一部却很难让人有信心。这部电影,是一个日本的新人导演制作的电影。据说电影拍摄的,也是日本式的恐怖故事。
媒体对清水崇这个名字缺乏了解,只是据说日本的几个恐怖片大师都很看好他,可是,日本式的恐怖到了美国吃得开吗?没有鲜血横流,支离破碎的躯体,美国人买账吗?这些都是问题。而且,这部电影是新人导演,日式恐怖片也就罢了,而且投资还只有1000万——1000万的投资在这个年头能拍摄什么电影?现在是大片年代,没有个五千万以上的投资,好意思说自己拍电影?
难道利维想搞出来一个女巫布莱尔那样的东西去阻击别人?可是,女巫布莱尔的宣传费用可是花了2000万,而且宣传了整整一年。这样的宣传,这部电影可没有。仓促之间抛出来的恐怖片,质量能有多高?
这样的电影,怎么可能和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竞争?
其实,别说是媒体没信心了,就连发行商那边,恐怕也没有信心吧?要是有信心的话,怎么也得是哥伦比亚公司发行,以利维和哥伦比亚一向的合作态度,好电影怎么可能不给他们?可这一部电影却是狮门的作品,这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么?要真是好东西,哥伦比亚公司怎么可能不要?
当然,据说这部电影是利维看好的。据说这部电影是利维亲自和清水崇商议过的。据说这部电影清水崇准备了很久,拍摄了很久,可是这些能扭转这部电影的投资问题吗?
对沃尔的判断,卡特并不反对,不过他还是冷哼了一声。在自己面前,他干嘛老是装出来很聪明的样子。
“就算利维输了又如何?他已经避开了拿自己的电影硬碰索德伯格的电影,这不就已经是胜利了么?”
虽然这部电影不被人看好,不过利维的做法,在人们看来还是蛮聪明的:不管怎么说,他避开了和索德伯格的硬碰硬,而且,抛出去的还是一个不心疼的日本人作为牺牲品——当然,失败之后,估计这个日本人可能就得回日本去了,无法留在好莱坞了。
可是,那又如何?来好莱坞转了一圈,还参与了圣诞档期大战,已经足够他炫耀一辈子的了吧?
利维做的很聪明,当初别人用喜剧片阻击他,他用恐怖片予以还击——这种做法,才叫做不损根本。
在卡特看来,这也许就是这个斗争的真相了。
“看样子,利维还是不傻的,仓促应战,能够有这样的决断,舍弃一个日本人来换取自己的电影安然上映,也算是聪明。”卡特摇着头,赞叹了一声,“不过,我们就没有必要陪他一起死了——把我们的注意力对准了毒品网络,好好的关注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今年的重头戏。”
自问已经看出来了利维的举措,卡特也做了安排。
就在议论声中,电影的上映日期,也公布了出来了:12月13日,毒品网络和咒怨这两部电影都会上映,而利维的另外一部电影迷失东京,则是会在12月27日上映。
电影的上映日期逼近了,而卡特也做好了准备,等待着报道相关的消息了。在电影上映的时候,卡特也特地参加了毒品网络的首映式,然后就等着票房数字了。
“头,票房出来了。”沃尔再一次敲开了他的大门,这一次,他带着一脸的急躁神情。而卡特挥挥手,自己先开了口,“毒品网络的票房是多少?”
“毒品网络?2550万。”沃尔呆了一下,然后才开口,“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你要说什么不重要,这一周,这个电影就是重点。2550万票房吗?相当不错。”卡特打断了他的话,他大步走出了办公室,一边走到了编辑之中,一边对着所有人开口说话了,“只怕那部迷失东京,六周都没有这个电影的一半吧!”
迷失东京是个小投资的文艺片,不可能和毒品网络比票房,而毒品网络既然有着道格拉斯和泽塔琼斯夫妇的加盟,本来就会不错,现在看来,票房数字也不错,这也就可以确定他的成功了。
“立即开始写影评,突出描写一下索德伯格对滤镜的运用,以及电影中类似70年代的核爆光风格。这个是无间道没有的,要凸显出来不同,才好引起争论……”
想着电影,卡特也马上做了判断。他不断的说着话,根本不顾沃尔在背后的神情焦急。这个家伙见识太浅薄,总是分不清轻重缓急,真是不懂事。
一直到周围的人都点头了,他才扭过头看向了沃尔。
“到底你还想要说什么,说出来吧。”
“同一周上映的电影里面,这部电影的票房不是第一。”沃尔开口说了话,而他的话,让卡特愣住了,“咒怨那部电影,首周票房超过了4000万!”
首周,四千万?卡特呆呆的站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他实在想象不出来,那部自己连看都懒得看的电影,竟然有四千万之多的票房?
也就是说,利维阻击毒品网络的行动成功了?
这怎么可能?(未完待续)
第二二零节 持续的战争
4000万的首周票房数字,使得咒怨这部电影,一经播出就成了一个传奇。
这些年来,好莱坞的电影首周票房最高的,也就是4000万左右,很难再有所突破,而这样的数字,基本上也都是属于一些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一千万的投资就在第一周拿到了4000万的票房,这样的数字,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这部电影是有史以来最恐怖的电影!”
在电影播出之后,很快,各种宣传和评论就已经铺天盖地的来了。而一般来说,恐怖片的宣传,都是宣传自己的电影有多么恐怖的,这本来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可是,这部咒怨自称自己是最恐怖的,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比起来别的电影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恐怖。”
“电影看的时候还好,看完后不敢自己回家。”
“这样的电影真的不敢看第二遍,以后我再也不看恐怖片了。”
观众们对于这一部电影,做出的都是这样的评论。而这些评论,也解释了电影的票房为什么会很高:看恐怖片的人,追求的就是刺激,既然这部电影能够让人刺激,那当然会有人看。4000万的票房成绩,和它得到的赞誉相比,真的不算多。
如果说只是票房超过了毒品网络,那也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恐怖片的下滑幅度非常大,毕竟一部电影上映一段之后,没有了新鲜感之后,就很难再让人害怕了。与之相比。毒品网络这样的电影后劲十足,完全有可能追上去。
可是,在这两部电影上映之后,最让人无奈的,不是票房。而是在电影上映之后,很多媒体也都在讨论着这一部电影。
之所以讨论的人多,倒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票房很高。而是因为这部电影一经播出,就立即给了媒体很多的启迪:比起来别的恐怖片,这部电影的差别太大了。
“这是今年最好的恐怖电影,也为我们打开了恐怖电影的另外一种拍摄方式。在恐怖电影中。运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音乐,氛围来塑造一种压抑的气氛。这部电影的投资不高,没有太多的特效,却依然是让人看过之后不寒而栗。这是它的成功之处。”
媒体上面,现在相当热衷于讨论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因为这部电影和别的恐怖片一看就是不一样的。和美国人现在比较习惯使用的血浆手法不同,这部电影拍摄的手法独树一帜。
实际上,如果真的说起来的话,美国并不缺乏心理压抑的恐怖片。闪灵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恐怖片的经典之作,库布里克和斯蒂芬金联手制作的电影,也是十分让人压抑的。可是,这些年来。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少了。
美国的恐怖片,这些年其实已经走上了一个比较偏颇的道路。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有库布里克那种天才,因此。他们的恐怖片也就只能够越来越往血腥暴力上发展了。既然不能够做到让人心理压力,那就让人有着感官刺激好了。美国人往往把恐怖片拍成了惊悚片,靠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来让人觉得害怕。美国电影大多数的做法都是在密闭环境里面一个杀人狂或者是怪兽,用这种东西来刺激人们的视觉,让人害怕。美国人对这种做法得心应手,还编成了套路。可是,这样的电影再怎么拍摄。也都不过是感官刺激。在心理层面上,这些视觉刺激很难有什么影响。
可是。日本的恐怖片不同。日本恐怖片注重氛围的渲染,注重持续不断的冲击。靠着诡异的音乐,非正常化的色调,窥视般的镜头,再加上剪辑效果,让电影充满着诡异可怖的气氛。它不像美国恐怖片那样喜欢选择一个无人的环境让杀人狂大杀特杀,他更加喜欢的是选择生活有关的环境,就在家中,学校,公司等人人都需要去的地方,突然出现恐怖效果,让真实和虚幻结合起来。
看完了美式恐怖片,人最多产生的想法,也就是旅游的时候注意不要落单,但是看完了日式的恐怖片,却越想越会让人害怕,因为电影中的东西,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女巫布莱尔得靠着一年的宣传来伪装成这是一部纪录片,才能够勾起人们的恐怖之心,让人觉得害怕,可是,咒怨根本不用——就算是人们都知道这是假的,可在看完之后,看到生活中类似的东西,还是会害怕的。
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才是电影最为可怖的地方,也是媒体讨论最多的。毕竟美国曾经是有着闪灵这样的经典电影的,他们也自信自己能够拍摄出来那样的好东西,现在看到一个日本人的电影在美国竟然获得了这种成功,这也让不少美国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恐怖片这些年是不是越来越差劲了。
这样的议论占据了所有的版面,一时之间,人们对毒品网络的关注也少了很多。虽然谁都承认,这部电影确实是拍摄的很不错,不仅质感十足,而且滤镜的使用和导演讲故事的平和的纪录片风格都很有个性,可是,这部电影毕竟已然很难摆脱故事平淡的问题,而且,电影本身讨论的是毒品问题这样无法结束的大问题,却没有给出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而是用一个开放式结尾结束,也让人意犹未尽。
当然,整体而言,这部电影还算是一部佳片——能够有这种拍摄水准的导演,本身就不多。可是,再好的拍摄水准,难以掩盖电影本身的不足,尤其是今年有着和无间道的比较,这部电影的问题就更大了。
“比起来利维在无间道的最好,让安迪给托尼的坟墓敬礼的做法,毒品网络的结局并不让人满意。索德伯格确实是天才,他展现给我们的是他出色的摄影手法。可是,他的电影过多的偏斜于技巧,有些炫技般的做作,这也证明他和顶级大师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的。”
电影出来之后,媒体对索德伯格颇多指责。这样的指责,和清水崇获得的夸奖对比着看,也让索德伯格的处境极为不利。
人们对电影的评论,总是会参考导演的身份和电影的片种的。对于清水崇来说,拍摄一部恐怖片,哪怕没有任何深刻的社会意义,只要能够有票房就算是成功,而能够引发了人们对恐怖片的讨论,这就是极为巨大的成功了。而相比之下,索德伯格这样的大导演,要求可不会那么低,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有炫技的行为,这本身就是不可取的。
“作为好的导演,拍摄电影的时候需要技巧,可是却不能够被人看出来是在故意使用技巧。技巧是需要为剧情服务的,如果反过来那么电影就没有意思了。”
索德伯格可以说是吃了身份的亏: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天才导演,拍摄的电影不够出色就足够媒体指责了。尤其是和同期上映的咒怨一作比较,这部电影收到的埋怨就更多了。
这两部电影,如果不是在同一个时间上映的话,人们估计也不会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部商业化的恐怖片,和一部现实主义反映毒品问题的电影,这本来也不是可以比较的东西。
可是,既然媒体早就挑起来了票房之争,对此也宣传了很久了,那么,现在他们自然也会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
当然,索德伯格比较的,不是清水崇,而是电影背后的利维。
“利维自己不是一个喜欢拍摄商业片的人,实际上,他也只拍摄过一部无间道算是商业片,可是却依然很文艺化,在拍摄完了之后,他也立即去拍摄别的文艺片了。可是,不喜欢商业片,不代表他拍摄不了商业片,对清水崇的提拔,已经足以显示他的眼光过人了。而相比之下,索德伯格有些过于急功近利了,他可以做的更好的。”
对于利维,人们充满了赞誉的声音:清水崇以前没有拍过什么戏,甚至索尼公司都不肯出品他的电影,可是利维却看出来了他的水平不同凡响。再加上上一次他能够破格使用诺兰,利维的两次用人,足以显示出来他对出色的导演的赏识能力。
而索德伯格今年本来已经有了一部永不妥协上映了,那部电影的质量也不错,足以让他获得很多赞誉,因此,他现在拍摄第二部电影的做法,也就让人觉得,他是急功近利了。
“现在,媒体的舆论,对索德伯格极为不利。人们都说,他拍摄两部电影,有些故意追求双提名的意思,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这样的舆论,对我们极为有利。”
对于这一次的媒体战争,亚历山大一直在关注着,这些话语,也很让他满意了。
“你没有看出来吗?这是给我下套呢!我今年可是也拍摄了两部电影,如果我的这部迷失东京拍摄的水平不够,那么,你们猜猜,他们会怎么说?”对媒体的评论,利维却只是笑笑。
利维可不认为,媒体会有那么好心眼,真的是为了夸赞他。这不定又是谁在背后煽风点火了,说着索德伯格急功近利,利维不也一样是拍了两部电影?这场战争根本没有胜利,最关键的还是利维的新电影。
“可是你对你的电影,是有信心的吧?”亚历山大反问道。
“当然。我对我的电影有着十足的信心——而且,我对查理兹,更有着十足的信心。”(未完待续)
第二二一节 情愫
当十二月二十七到来的时候,利维的迷失东京,终于也要上映了。只是,和人们想象的大规模上映不太一样,第一轮的上映,只有十二家电影院播放了这部电影。
局部上的做法,在电影界也是比较常见的。只是,这种做法,一般用于一些文艺电影——相比于原本就是冲着赚钱去的大制作商业片,文艺小清新电影往往不怎么在乎首周票房,反而担心没人看,所以也就会选择局部放映。
当然,利维的电影,倒是不必担心没人看。只是,因为时间仓促,这部电影也没有联系到了太多的电影院。不过,利维本来也不是冲着大卖去的,就是局部放映,只要能够赶在12底之前上映,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电影的开画规模小,而且也没有举办首映礼,但是,即使如此,也还是有不少的人全都表示了他们对电影的关注。在利维的电影上映的日子到来的时候,不少人还是选择了来看这部电影。
利维以前也是拍过爱情故事的——那一部天使爱美丽,到现在都让人觉得是经典中的经典。谁都知道,他的那一部电影,成就了薇诺娜.赖德,而这一次,人们也都传言说,他这部电影是拍摄给塞隆的,那么,他又将会拍摄出来什么电影?这相当让人期待。
利维的电影,每一部都会给人不同的惊喜,而这一部电影,更是直接选择了在国外拍摄。按理说,这部电影不是今年第一部和日本有关的电影,就在前几天。还有一部日本导演拍摄的电影……当然,那部电影和这部比起来,肯定是大不相同。那是一个恐怖片,这是文艺爱情故事。
可是,这都是和日本有关的电影。那么利维会不会拍摄出来不同的电影?
远处的灯明亮了起来,电影的一开头,就是东京的美丽夜景。从朦胧的几盏灯光,到远处的建筑物开始明晰起来,东京城的美丽景色,一下子就出现在了人们眼里。
这也让观众们开始兴奋了起来。电影拍摄的相当美丽。这也是利维的电影一关都有的特点。
而很快,电影中的人物也出现了。先是坐在汽车里面的老男人,他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风景。比尔莫瑞演的这个人物,带着一种独特的落寞的气息。让人一看就觉得相当低迷。
通过他的眼睛,镜头再一次罩上了夜景。镜头开始转化,虽然背景还是东京的夜景,可是,这一次已经是透过一面玻璃看到的了。窗台上,少妇坐在那里,蜷缩着身体,一样也是看着窗外的景色。
利维的镜头。从一开始就用对窗外景色的向往,拍摄出来了两个人的寂寞。
而紧随其后,也果然是这样的。电影的镜头在两个人的生活中跳跃。人们开始了解到。老男人是个过气的演员,到日本拍摄广告。可是他到了日本之后,却似乎处处都不顺利。工作上,生活上,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都让他颇感郁闷,异国他乡放大了他的中年危机。
而女人则是新婚不久。和丈夫来到了日本。女人的生活一样不愉快,她的丈夫忙着自己的事业。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妻子。女人无聊的给自己的美国朋友打着电话,没事干自己旅游,自己插花,可是却都无法排遣寂寞。
这两个人都是寂寞的,工作生活的相当不顺利的过气演员,和丈夫一起来日本,无所事事只能旅游和插花玩的新婚少妇。两个人的寂寞,根本不用多说就已经全都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而后,和所有的电影一样,他们在酒吧里面相遇了。
这也让观众们坐直了一些:他们很想知道,利维会怎么演绎这段故事:中年危机的老男人和新婚不久的少妇,这样的组合,可以说是相当合适的婚外恋对象。
对于中年危机的男人来说,年轻的女人总是能够让他回忆起来自己的年轻时代的。而对于新婚不久,充满了迷茫的女人来说,打破婚姻的束缚,也让她感觉到刺激。这样的两个人走到一起,可以说擦出火花来轻而易举。
这会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吗?
很快,两个人认识了,他们开始攀谈,同在异国他乡的两个人,在彼此的交往中也开始找到了一些快乐。
游戏厅,佛寺,音乐,夜景,对这些东西,两个不再感到新奇或者是不适。有人陪伴和无人陪伴是不同的,他们开始玩耍,开始适应,因为有了别人的陪伴,他们很快融入了生活。
当夏洛特带着假发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不再对日本感到陌生了。而她把头靠在男人肩上的时候,两个人的**,也走到了极点。
可这种**,到这里也就到头了。
老演员把年轻的少妇放在了床上,脱下鞋,帮她拉上被子,静静地看着她。女人微微露出了笑容,显然,她在此时是不会拒绝男人的。
可是,男人的面色犹疑了一下,还是拉灭了灯,走出了屋子。走在走廊里面,他的神色相当落寞。显然,女孩是很吸引他的,可是,他却选择了拒绝。
而后,他打响了给妻子的电话。
显然,他也不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他被勾起了心事,在家庭和女孩中摇摆不定了。他给妻子打着电话,想要增加家庭在心中的重量。
可是,这显然不是很有用的。即使在电话中,孩子的哭叫也没有停止。老男人心底里的中年危机依然在,这样的电话,只会让他的中年危机加深。
这会是一个转折吗?
电影看到这里,观众们也看出来了利维的电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了。这似乎不是一部歌颂真爱的电影,倒是相反,他诉说的,似乎是另外一种心情。
而电影的后面半段,依然是两个人的来往。这一次,两个人的交往更深了。女人开始把自己难堪的一面展示在男人面前,越来越肯接受他了。而在聊天过后,两个人躺在床上,慢慢的说着话,也让电影进入了高潮。
女人诉说着自己的寂寞,自己对婚姻生活的困扰,而男人则是安慰着她:这对于男人来说并不容易,他自己也遭遇着中年危机。可是,他还是在女孩面前回忆着自己的妻子,诉说着她的好,诉说着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是女人主动出击,而男人则在防御。可是,镜头中的两个人,男人仰面躺着,毫无防备,女人弓着身子,一副戒备的神态,又似乎说明了什么。
对于两个人而言,出轨所需要面对的挑战都是巨大的。他们都没有胆量主动去打破现有生活的平静,他们都希望对方来打破这个平静。只不过,女人更加迷茫,更加不知所措。
可是,男人的回答选择了拒绝。
他很清楚,两个人在一起没有未来。这不过是一时的寂寞才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比起来女人的迷茫,他的心里还有着一丝清醒,他知道怎么做才对两个人是最好的。
这个选择,让整个电影变得不一样了:和无数电影中的婚外恋不一样,这部电影里面,两个人虽然产生了感情的**,可是却终究没有打破最后的界限。他们成为了朋友,可是却没有玷污这份友谊。老男人忍住了自己的欲望,对年轻的少妇给予了生活上的指点,显然,这比那些只为了排遣寂寞的上床要好的多。
男人最后还是没有和女人走到一起。他们两个人虽然彼此吸引,彼此接近,可是到了最后,还是没有产生交集。
男人和女人就此分开了,他们似乎也不再见面了。可是男人的话却在应验着。
女人开始自己旅游,自己去寺院,自己观赏日式婚礼,自己找着乐子——和男人的来往不是一无所得的,她开始意识到了日本文化的魅力,开始去关注这些文化,让他们融入生活,让自己快乐起来了,而男人也一样,开始参加各种日本的娱乐活动,开始逐渐的融入了日本的文化生活。
正如男人说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电影的前半段,在用异国他乡的落寞诉说着两个人的迷茫,而电影的后半段,则是用这种开始融入异国他乡的生活,诉说着他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改变。
他们开始融入了日本,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无助了,他们的寂寞减少了,迷茫也就少了。
男人和女人再次相见了,他们诉说着看似平常的话语,可是却带着一种意外的关心。两个人都知道,曾经的**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了,男人在那个时候选择了点破女人的困境,他帮助到了女人,女人已经找到自我了。
当两个人再次相视而笑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情愫也让人一目了然。显然,比起来电影的故事,这种情愫,才是电影拍摄的重点。
男人要离开东京,回到美国去了。在机场,他和女人告别了。而在电影的最后,当两个人再次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只是相视一笑,却再也没有走到一起。
一切尽在不言中。(未完待续)
第二二二节 情调和格局
转眼间又是一年了。
每年的十二月过去,一月份到来的时候,都是各大媒体,看是讨论着过去的一年中,所有的电影得失的时候。每年的三月到来之前的日子里面,都是颁奖季,对于媒体而言,一月份的到来,代表着忙碌的日子该来了。
今年也是一样。从一月份上映的电影开始,所有的媒体已经把陆续上映的电影的名字已经全都找齐了。这些电影,他们需要找出来自己一年以来的评论,当然,对于那上映还不到一周的电影,他们现在也要给予评论。
而现在而言,刚刚上映的电影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利维的迷失东京。而如何评价这部电影,也是人们一直在讨论的。
这部电影刚刚上映没几天,现在也是媒体正在评论的时候。
“这是一部流畅熨帖,干净清新的电影。利维把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讲的超凡脱俗,赏心悦目。”
“电影讲的不是东京,而是所有落寞都市的缩影。”
“欲言又止的起到好处。”
对于这部电影,赞扬的声音,可以说是很多。利维的电影远远不缺乏支持的人,而这一部电影的美感和情调,也足以让人心动。
电影讲的是个很简单的故事——老男人和小女孩的相遇,有魅力的男人对新婚少妇的诱惑力,这些东西,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题材。利维的电影,很好的拍摄到了这些东西。他没有去故意把故事描写的多么复杂,而是用极为简单的镜头,描写出来了两个孤单的人。而后,用简单的相处,让他们两个人的情愫跃然纸上,每个人都可以看的到。
这样的手法,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情调,而不是一个故事。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利维讲故事的时候,能够把故事讲的很好,而在他想要拍摄一种情调的时候,也能够把这种情调渲染得很好。
这也是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很多媒体都在称赞利维的地方:能够把一部电影拍摄的如此富有情调,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和故事性强的电影不同,强调情调的电影,需要对节奏分寸把握的非常出色才可以,而且。这样的电影,需要用最细腻的镜头,最独特的视角,才能够把握捕捉到每一份心底的孤独和**。
一般来说,故事性强的电影,追求的是跌宕起伏,需要的是导演有着顶级的掌控场面的能力,以及讲述故事的能力。而这样的情调为主的电影。追求的是细致入微,需要的是导演有着观察仔细,精巧细密的能力。这两者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利维上半年的时候。刚刚拍摄了故事性极强的无间道,到了下半年,就拍摄出来了情调出色的迷失东京,可以说,他把一个导演的掌控力和观察力都展现了出来,这也让人忍不住叫绝。
而且。能够拍摄出来特殊的情愫,能够体现出来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忧愁也就罢了。利维对于故事的把握也很精彩。
电影没有通过一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没有结局的爱情来解决。而是用一段相濡以沫的**来让两个人进步,这样的电影,本身境界上就很高。
而且,不止如此,电影里面,还有着其他让人满意的部分。
“身在异国他乡,最好的化解忧愁的方法,就是融入一个当地的文化环境,而不是以猎奇般的心态蜻蜓点水而过。利维导演的电影中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对于电影中,对日本文化的展现,媒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以往的很多电影,在涉及到了外国文化的时候,都是有一种刻意的贬低和丑化,从而使美国观众产生对外国的疏离感。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这样处理。
虽然一开始,电影也塑造了剧中人物和外界的疏离感,但是通过的方式,却不是丑化日本。东京的霓虹灯确实很华丽,只是电影用一层玻璃窗,就巧妙地制造了隔离的感觉。而在后来,夏洛特逐渐融入了日本文化的过程中,对日本的各种景致也是秉承着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比电影本身的故事更重要。
夏洛特的几次出游,带着不同的心态。从最早的完全不肯融入日本,对日本的一切都挑三拣四,带着一种常青藤学校毕业生的独特骄傲,到后面的完全接受了日本文化,融入了当地的环境。这个过程中,利维的镜头一直都在心平气和的拍摄着周围的一切美景,把日本文化的特点展示了出来,这本身就是很难得。
能够在电影中体现出来文化,一直都是很难的事情。伍迪艾伦被电影界称为唯一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因为他的电影能够捕捉到文化的气息。这一部电影,虽然利维拍摄的是日本的文化,但是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这就让很多人赞不绝口了。
而能够拍摄出来文化,又能够拍摄出来独特的感情,这样的电影,怎么说也算是一部佳片了。虽然因为情节简单,过于注重情调而非剧情,似乎不能够和顶级的经典之作相提并论,可是,这绝对是利维电影中最有情调的。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对此,媒体也做出了他们的评论,对于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本身也就是看的是一种情怀。
“这是利维一次失败的转型。”
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些媒体来说,他们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利维没事干去追求电影的情调,本身就是错误的。
“观众们更为喜欢看到的,是无间道一样的电影,而不是天使爱美丽一样的电影。确实,利维在拍摄女性向视角的电影时有着极为出色的水准,可是,他应该更多的把自己的天才用在别的地方。”
强调情调的电影,并不是谁都能够欣赏的。利维的电影水平虽然人们都承认,可是对于这一部电影拍摄的故事,有些媒体并不太赞同。他可以做的更好,为什么要拍摄这些?
利维过去的几部电影中,故事的思想性都是比较深刻的,比起来这一部只是单纯的在讲述两个人的孤独情怀的电影,就算是利维最为小家子气的天使爱美丽,也有着一种反传统的气魄。相比较而言,这一部电影实在格局太小,虽然情调很高,依然让人不满。
放弃格局而选择情调,这是很让人不满意的。
在这些媒体看来,利维这样做,是因为他受到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
电影的拍摄手法,叙事结构,电影的文化基调,以及电影风格,这些东西,处处都能够体现出来一个导演的特点。电影的独特的女性向的视角还有电影中时刻闪现的处处**情愫,这些东西,都是利维以往电影中很少见的,他们也在分析着,利维这一次,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影响。
谁都知道,一个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总是不住的进步的。有些导演喜欢把电影越拍越大,讨论的问题从道德晋升到哲学,再从哲学上升到物理,把自己的思想完全的深化。而有的导演则喜欢吸收不同风格的别人的作品,从而做出新的尝试,拍摄出来新的东西。而利维这一次的电影风格变化不小,很多人也都在怀疑,他是不是洗去了别人的一些风格。
而利维在电影播出后,面对记者的采访的话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部电影确实是受到了一些其他电影导演的风格的影响。最为重要的就是香港的王家卫导演。他的电影很有个性,也是我拍摄这一部时的灵感来源。”
虽然利维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没有再像原版那样,一口气拍上几十秒的屁股从而向王家卫致敬,可是这不代表他不可以承认这一点。
而他的话也解释了媒体的疑惑:香港的王家卫这个导演,也算是有些名气的导演了,他的电影一贯就是以小情调著称,向他学习,难怪利维的电影拍摄的这么注重情调。
“媒体都说,你更应该学习的,是斯科塞斯或者是奥利弗.斯通,而不应该是来自香港那个小破地方的不卖座的导演……”在利维面前,亚历山大念着报纸,脸上带着的,也是一丝幸灾乐祸,“他们都认为,你应该去拍摄的是无间道的续集,或者是一些更为深沉,更为引人思考的主题。像这样的题材,还是交给伍迪艾伦就足够了,你没有必要再去涉足了。”( 执掌好莱坞 http://www.xlawen.org/kan/4523/ )
不是商业片?这就是说票房上利维已经认输了?这个态度让媒体也觉得利维似乎确实还是被暗算到了。可是,利维似乎还没有完全认输,他说他还有另外一部电影。要在这个时候上映,而且,是商业片?
也就是说,他还有另外一部电影,用来阻击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
这也让卡特来了兴趣:本来以为媒体的炒作是为了打击利维,可谁想到。利维竟然真的准备阻击索德伯格了?
这小子还真够有胆量的。
“他想要怎么阻击索德伯格,有消息吗?”
卡特马上就提问了。
“已经打听到了:他希望把他手里的另外一部电影咒怨提前上映。”
咒怨?听到这个名字。卡特微微有些失望了。
他记得这部电影,利维说的商业片。是一部制作费很低,由一个日本人拍摄,由一个不出名的女演员维拉.法梅加出演的恐怖片。
“利维想用一部恐怖片来阻击索德伯格的电影。这个做法真不算很聪明。”
沃尔在身边,再次开了口,说着他的意见:恐怖片的票房虽然一向都不错,可是这一部却很难让人有信心。这部电影,是一个日本的新人导演制作的电影。据说电影拍摄的,也是日本式的恐怖故事。
媒体对清水崇这个名字缺乏了解,只是据说日本的几个恐怖片大师都很看好他,可是,日本式的恐怖到了美国吃得开吗?没有鲜血横流,支离破碎的躯体,美国人买账吗?这些都是问题。而且,这部电影是新人导演,日式恐怖片也就罢了,而且投资还只有1000万——1000万的投资在这个年头能拍摄什么电影?现在是大片年代,没有个五千万以上的投资,好意思说自己拍电影?
难道利维想搞出来一个女巫布莱尔那样的东西去阻击别人?可是,女巫布莱尔的宣传费用可是花了2000万,而且宣传了整整一年。这样的宣传,这部电影可没有。仓促之间抛出来的恐怖片,质量能有多高?
这样的电影,怎么可能和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竞争?
其实,别说是媒体没信心了,就连发行商那边,恐怕也没有信心吧?要是有信心的话,怎么也得是哥伦比亚公司发行,以利维和哥伦比亚一向的合作态度,好电影怎么可能不给他们?可这一部电影却是狮门的作品,这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么?要真是好东西,哥伦比亚公司怎么可能不要?
当然,据说这部电影是利维看好的。据说这部电影是利维亲自和清水崇商议过的。据说这部电影清水崇准备了很久,拍摄了很久,可是这些能扭转这部电影的投资问题吗?
对沃尔的判断,卡特并不反对,不过他还是冷哼了一声。在自己面前,他干嘛老是装出来很聪明的样子。
“就算利维输了又如何?他已经避开了拿自己的电影硬碰索德伯格的电影,这不就已经是胜利了么?”
虽然这部电影不被人看好,不过利维的做法,在人们看来还是蛮聪明的:不管怎么说,他避开了和索德伯格的硬碰硬,而且,抛出去的还是一个不心疼的日本人作为牺牲品——当然,失败之后,估计这个日本人可能就得回日本去了,无法留在好莱坞了。
可是,那又如何?来好莱坞转了一圈,还参与了圣诞档期大战,已经足够他炫耀一辈子的了吧?
利维做的很聪明,当初别人用喜剧片阻击他,他用恐怖片予以还击——这种做法,才叫做不损根本。
在卡特看来,这也许就是这个斗争的真相了。
“看样子,利维还是不傻的,仓促应战,能够有这样的决断,舍弃一个日本人来换取自己的电影安然上映,也算是聪明。”卡特摇着头,赞叹了一声,“不过,我们就没有必要陪他一起死了——把我们的注意力对准了毒品网络,好好的关注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今年的重头戏。”
自问已经看出来了利维的举措,卡特也做了安排。
就在议论声中,电影的上映日期,也公布了出来了:12月13日,毒品网络和咒怨这两部电影都会上映,而利维的另外一部电影迷失东京,则是会在12月27日上映。
电影的上映日期逼近了,而卡特也做好了准备,等待着报道相关的消息了。在电影上映的时候,卡特也特地参加了毒品网络的首映式,然后就等着票房数字了。
“头,票房出来了。”沃尔再一次敲开了他的大门,这一次,他带着一脸的急躁神情。而卡特挥挥手,自己先开了口,“毒品网络的票房是多少?”
“毒品网络?2550万。”沃尔呆了一下,然后才开口,“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你要说什么不重要,这一周,这个电影就是重点。2550万票房吗?相当不错。”卡特打断了他的话,他大步走出了办公室,一边走到了编辑之中,一边对着所有人开口说话了,“只怕那部迷失东京,六周都没有这个电影的一半吧!”
迷失东京是个小投资的文艺片,不可能和毒品网络比票房,而毒品网络既然有着道格拉斯和泽塔琼斯夫妇的加盟,本来就会不错,现在看来,票房数字也不错,这也就可以确定他的成功了。
“立即开始写影评,突出描写一下索德伯格对滤镜的运用,以及电影中类似70年代的核爆光风格。这个是无间道没有的,要凸显出来不同,才好引起争论……”
想着电影,卡特也马上做了判断。他不断的说着话,根本不顾沃尔在背后的神情焦急。这个家伙见识太浅薄,总是分不清轻重缓急,真是不懂事。
一直到周围的人都点头了,他才扭过头看向了沃尔。
“到底你还想要说什么,说出来吧。”
“同一周上映的电影里面,这部电影的票房不是第一。”沃尔开口说了话,而他的话,让卡特愣住了,“咒怨那部电影,首周票房超过了4000万!”
首周,四千万?卡特呆呆的站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他实在想象不出来,那部自己连看都懒得看的电影,竟然有四千万之多的票房?
也就是说,利维阻击毒品网络的行动成功了?
这怎么可能?(未完待续)
第二二零节 持续的战争
4000万的首周票房数字,使得咒怨这部电影,一经播出就成了一个传奇。
这些年来,好莱坞的电影首周票房最高的,也就是4000万左右,很难再有所突破,而这样的数字,基本上也都是属于一些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一千万的投资就在第一周拿到了4000万的票房,这样的数字,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这部电影是有史以来最恐怖的电影!”
在电影播出之后,很快,各种宣传和评论就已经铺天盖地的来了。而一般来说,恐怖片的宣传,都是宣传自己的电影有多么恐怖的,这本来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可是,这部咒怨自称自己是最恐怖的,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比起来别的电影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恐怖。”
“电影看的时候还好,看完后不敢自己回家。”
“这样的电影真的不敢看第二遍,以后我再也不看恐怖片了。”
观众们对于这一部电影,做出的都是这样的评论。而这些评论,也解释了电影的票房为什么会很高:看恐怖片的人,追求的就是刺激,既然这部电影能够让人刺激,那当然会有人看。4000万的票房成绩,和它得到的赞誉相比,真的不算多。
如果说只是票房超过了毒品网络,那也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恐怖片的下滑幅度非常大,毕竟一部电影上映一段之后,没有了新鲜感之后,就很难再让人害怕了。与之相比。毒品网络这样的电影后劲十足,完全有可能追上去。
可是,在这两部电影上映之后,最让人无奈的,不是票房。而是在电影上映之后,很多媒体也都在讨论着这一部电影。
之所以讨论的人多,倒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票房很高。而是因为这部电影一经播出,就立即给了媒体很多的启迪:比起来别的恐怖片,这部电影的差别太大了。
“这是今年最好的恐怖电影,也为我们打开了恐怖电影的另外一种拍摄方式。在恐怖电影中。运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音乐,氛围来塑造一种压抑的气氛。这部电影的投资不高,没有太多的特效,却依然是让人看过之后不寒而栗。这是它的成功之处。”
媒体上面,现在相当热衷于讨论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因为这部电影和别的恐怖片一看就是不一样的。和美国人现在比较习惯使用的血浆手法不同,这部电影拍摄的手法独树一帜。
实际上,如果真的说起来的话,美国并不缺乏心理压抑的恐怖片。闪灵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恐怖片的经典之作,库布里克和斯蒂芬金联手制作的电影,也是十分让人压抑的。可是,这些年来。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少了。
美国的恐怖片,这些年其实已经走上了一个比较偏颇的道路。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有库布里克那种天才,因此。他们的恐怖片也就只能够越来越往血腥暴力上发展了。既然不能够做到让人心理压力,那就让人有着感官刺激好了。美国人往往把恐怖片拍成了惊悚片,靠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来让人觉得害怕。美国电影大多数的做法都是在密闭环境里面一个杀人狂或者是怪兽,用这种东西来刺激人们的视觉,让人害怕。美国人对这种做法得心应手,还编成了套路。可是,这样的电影再怎么拍摄。也都不过是感官刺激。在心理层面上,这些视觉刺激很难有什么影响。
可是。日本的恐怖片不同。日本恐怖片注重氛围的渲染,注重持续不断的冲击。靠着诡异的音乐,非正常化的色调,窥视般的镜头,再加上剪辑效果,让电影充满着诡异可怖的气氛。它不像美国恐怖片那样喜欢选择一个无人的环境让杀人狂大杀特杀,他更加喜欢的是选择生活有关的环境,就在家中,学校,公司等人人都需要去的地方,突然出现恐怖效果,让真实和虚幻结合起来。
看完了美式恐怖片,人最多产生的想法,也就是旅游的时候注意不要落单,但是看完了日式的恐怖片,却越想越会让人害怕,因为电影中的东西,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女巫布莱尔得靠着一年的宣传来伪装成这是一部纪录片,才能够勾起人们的恐怖之心,让人觉得害怕,可是,咒怨根本不用——就算是人们都知道这是假的,可在看完之后,看到生活中类似的东西,还是会害怕的。
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才是电影最为可怖的地方,也是媒体讨论最多的。毕竟美国曾经是有着闪灵这样的经典电影的,他们也自信自己能够拍摄出来那样的好东西,现在看到一个日本人的电影在美国竟然获得了这种成功,这也让不少美国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恐怖片这些年是不是越来越差劲了。
这样的议论占据了所有的版面,一时之间,人们对毒品网络的关注也少了很多。虽然谁都承认,这部电影确实是拍摄的很不错,不仅质感十足,而且滤镜的使用和导演讲故事的平和的纪录片风格都很有个性,可是,这部电影毕竟已然很难摆脱故事平淡的问题,而且,电影本身讨论的是毒品问题这样无法结束的大问题,却没有给出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而是用一个开放式结尾结束,也让人意犹未尽。
当然,整体而言,这部电影还算是一部佳片——能够有这种拍摄水准的导演,本身就不多。可是,再好的拍摄水准,难以掩盖电影本身的不足,尤其是今年有着和无间道的比较,这部电影的问题就更大了。
“比起来利维在无间道的最好,让安迪给托尼的坟墓敬礼的做法,毒品网络的结局并不让人满意。索德伯格确实是天才,他展现给我们的是他出色的摄影手法。可是,他的电影过多的偏斜于技巧,有些炫技般的做作,这也证明他和顶级大师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的。”
电影出来之后,媒体对索德伯格颇多指责。这样的指责,和清水崇获得的夸奖对比着看,也让索德伯格的处境极为不利。
人们对电影的评论,总是会参考导演的身份和电影的片种的。对于清水崇来说,拍摄一部恐怖片,哪怕没有任何深刻的社会意义,只要能够有票房就算是成功,而能够引发了人们对恐怖片的讨论,这就是极为巨大的成功了。而相比之下,索德伯格这样的大导演,要求可不会那么低,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有炫技的行为,这本身就是不可取的。
“作为好的导演,拍摄电影的时候需要技巧,可是却不能够被人看出来是在故意使用技巧。技巧是需要为剧情服务的,如果反过来那么电影就没有意思了。”
索德伯格可以说是吃了身份的亏: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天才导演,拍摄的电影不够出色就足够媒体指责了。尤其是和同期上映的咒怨一作比较,这部电影收到的埋怨就更多了。
这两部电影,如果不是在同一个时间上映的话,人们估计也不会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部商业化的恐怖片,和一部现实主义反映毒品问题的电影,这本来也不是可以比较的东西。
可是,既然媒体早就挑起来了票房之争,对此也宣传了很久了,那么,现在他们自然也会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
当然,索德伯格比较的,不是清水崇,而是电影背后的利维。
“利维自己不是一个喜欢拍摄商业片的人,实际上,他也只拍摄过一部无间道算是商业片,可是却依然很文艺化,在拍摄完了之后,他也立即去拍摄别的文艺片了。可是,不喜欢商业片,不代表他拍摄不了商业片,对清水崇的提拔,已经足以显示他的眼光过人了。而相比之下,索德伯格有些过于急功近利了,他可以做的更好的。”
对于利维,人们充满了赞誉的声音:清水崇以前没有拍过什么戏,甚至索尼公司都不肯出品他的电影,可是利维却看出来了他的水平不同凡响。再加上上一次他能够破格使用诺兰,利维的两次用人,足以显示出来他对出色的导演的赏识能力。
而索德伯格今年本来已经有了一部永不妥协上映了,那部电影的质量也不错,足以让他获得很多赞誉,因此,他现在拍摄第二部电影的做法,也就让人觉得,他是急功近利了。
“现在,媒体的舆论,对索德伯格极为不利。人们都说,他拍摄两部电影,有些故意追求双提名的意思,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这样的舆论,对我们极为有利。”
对于这一次的媒体战争,亚历山大一直在关注着,这些话语,也很让他满意了。
“你没有看出来吗?这是给我下套呢!我今年可是也拍摄了两部电影,如果我的这部迷失东京拍摄的水平不够,那么,你们猜猜,他们会怎么说?”对媒体的评论,利维却只是笑笑。
利维可不认为,媒体会有那么好心眼,真的是为了夸赞他。这不定又是谁在背后煽风点火了,说着索德伯格急功近利,利维不也一样是拍了两部电影?这场战争根本没有胜利,最关键的还是利维的新电影。
“可是你对你的电影,是有信心的吧?”亚历山大反问道。
“当然。我对我的电影有着十足的信心——而且,我对查理兹,更有着十足的信心。”(未完待续)
第二二一节 情愫
当十二月二十七到来的时候,利维的迷失东京,终于也要上映了。只是,和人们想象的大规模上映不太一样,第一轮的上映,只有十二家电影院播放了这部电影。
局部上的做法,在电影界也是比较常见的。只是,这种做法,一般用于一些文艺电影——相比于原本就是冲着赚钱去的大制作商业片,文艺小清新电影往往不怎么在乎首周票房,反而担心没人看,所以也就会选择局部放映。
当然,利维的电影,倒是不必担心没人看。只是,因为时间仓促,这部电影也没有联系到了太多的电影院。不过,利维本来也不是冲着大卖去的,就是局部放映,只要能够赶在12底之前上映,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电影的开画规模小,而且也没有举办首映礼,但是,即使如此,也还是有不少的人全都表示了他们对电影的关注。在利维的电影上映的日子到来的时候,不少人还是选择了来看这部电影。
利维以前也是拍过爱情故事的——那一部天使爱美丽,到现在都让人觉得是经典中的经典。谁都知道,他的那一部电影,成就了薇诺娜.赖德,而这一次,人们也都传言说,他这部电影是拍摄给塞隆的,那么,他又将会拍摄出来什么电影?这相当让人期待。
利维的电影,每一部都会给人不同的惊喜,而这一部电影,更是直接选择了在国外拍摄。按理说,这部电影不是今年第一部和日本有关的电影,就在前几天。还有一部日本导演拍摄的电影……当然,那部电影和这部比起来,肯定是大不相同。那是一个恐怖片,这是文艺爱情故事。
可是,这都是和日本有关的电影。那么利维会不会拍摄出来不同的电影?
远处的灯明亮了起来,电影的一开头,就是东京的美丽夜景。从朦胧的几盏灯光,到远处的建筑物开始明晰起来,东京城的美丽景色,一下子就出现在了人们眼里。
这也让观众们开始兴奋了起来。电影拍摄的相当美丽。这也是利维的电影一关都有的特点。
而很快,电影中的人物也出现了。先是坐在汽车里面的老男人,他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风景。比尔莫瑞演的这个人物,带着一种独特的落寞的气息。让人一看就觉得相当低迷。
通过他的眼睛,镜头再一次罩上了夜景。镜头开始转化,虽然背景还是东京的夜景,可是,这一次已经是透过一面玻璃看到的了。窗台上,少妇坐在那里,蜷缩着身体,一样也是看着窗外的景色。
利维的镜头。从一开始就用对窗外景色的向往,拍摄出来了两个人的寂寞。
而紧随其后,也果然是这样的。电影的镜头在两个人的生活中跳跃。人们开始了解到。老男人是个过气的演员,到日本拍摄广告。可是他到了日本之后,却似乎处处都不顺利。工作上,生活上,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都让他颇感郁闷,异国他乡放大了他的中年危机。
而女人则是新婚不久。和丈夫来到了日本。女人的生活一样不愉快,她的丈夫忙着自己的事业。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妻子。女人无聊的给自己的美国朋友打着电话,没事干自己旅游,自己插花,可是却都无法排遣寂寞。
这两个人都是寂寞的,工作生活的相当不顺利的过气演员,和丈夫一起来日本,无所事事只能旅游和插花玩的新婚少妇。两个人的寂寞,根本不用多说就已经全都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而后,和所有的电影一样,他们在酒吧里面相遇了。
这也让观众们坐直了一些:他们很想知道,利维会怎么演绎这段故事:中年危机的老男人和新婚不久的少妇,这样的组合,可以说是相当合适的婚外恋对象。
对于中年危机的男人来说,年轻的女人总是能够让他回忆起来自己的年轻时代的。而对于新婚不久,充满了迷茫的女人来说,打破婚姻的束缚,也让她感觉到刺激。这样的两个人走到一起,可以说擦出火花来轻而易举。
这会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吗?
很快,两个人认识了,他们开始攀谈,同在异国他乡的两个人,在彼此的交往中也开始找到了一些快乐。
游戏厅,佛寺,音乐,夜景,对这些东西,两个不再感到新奇或者是不适。有人陪伴和无人陪伴是不同的,他们开始玩耍,开始适应,因为有了别人的陪伴,他们很快融入了生活。
当夏洛特带着假发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不再对日本感到陌生了。而她把头靠在男人肩上的时候,两个人的**,也走到了极点。
可这种**,到这里也就到头了。
老演员把年轻的少妇放在了床上,脱下鞋,帮她拉上被子,静静地看着她。女人微微露出了笑容,显然,她在此时是不会拒绝男人的。
可是,男人的面色犹疑了一下,还是拉灭了灯,走出了屋子。走在走廊里面,他的神色相当落寞。显然,女孩是很吸引他的,可是,他却选择了拒绝。
而后,他打响了给妻子的电话。
显然,他也不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他被勾起了心事,在家庭和女孩中摇摆不定了。他给妻子打着电话,想要增加家庭在心中的重量。
可是,这显然不是很有用的。即使在电话中,孩子的哭叫也没有停止。老男人心底里的中年危机依然在,这样的电话,只会让他的中年危机加深。
这会是一个转折吗?
电影看到这里,观众们也看出来了利维的电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了。这似乎不是一部歌颂真爱的电影,倒是相反,他诉说的,似乎是另外一种心情。
而电影的后面半段,依然是两个人的来往。这一次,两个人的交往更深了。女人开始把自己难堪的一面展示在男人面前,越来越肯接受他了。而在聊天过后,两个人躺在床上,慢慢的说着话,也让电影进入了高潮。
女人诉说着自己的寂寞,自己对婚姻生活的困扰,而男人则是安慰着她:这对于男人来说并不容易,他自己也遭遇着中年危机。可是,他还是在女孩面前回忆着自己的妻子,诉说着她的好,诉说着自己的孩子。
看上去,是女人主动出击,而男人则在防御。可是,镜头中的两个人,男人仰面躺着,毫无防备,女人弓着身子,一副戒备的神态,又似乎说明了什么。
对于两个人而言,出轨所需要面对的挑战都是巨大的。他们都没有胆量主动去打破现有生活的平静,他们都希望对方来打破这个平静。只不过,女人更加迷茫,更加不知所措。
可是,男人的回答选择了拒绝。
他很清楚,两个人在一起没有未来。这不过是一时的寂寞才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比起来女人的迷茫,他的心里还有着一丝清醒,他知道怎么做才对两个人是最好的。
这个选择,让整个电影变得不一样了:和无数电影中的婚外恋不一样,这部电影里面,两个人虽然产生了感情的**,可是却终究没有打破最后的界限。他们成为了朋友,可是却没有玷污这份友谊。老男人忍住了自己的欲望,对年轻的少妇给予了生活上的指点,显然,这比那些只为了排遣寂寞的上床要好的多。
男人最后还是没有和女人走到一起。他们两个人虽然彼此吸引,彼此接近,可是到了最后,还是没有产生交集。
男人和女人就此分开了,他们似乎也不再见面了。可是男人的话却在应验着。
女人开始自己旅游,自己去寺院,自己观赏日式婚礼,自己找着乐子——和男人的来往不是一无所得的,她开始意识到了日本文化的魅力,开始去关注这些文化,让他们融入生活,让自己快乐起来了,而男人也一样,开始参加各种日本的娱乐活动,开始逐渐的融入了日本的文化生活。
正如男人说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电影的前半段,在用异国他乡的落寞诉说着两个人的迷茫,而电影的后半段,则是用这种开始融入异国他乡的生活,诉说着他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改变。
他们开始融入了日本,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无助了,他们的寂寞减少了,迷茫也就少了。
男人和女人再次相见了,他们诉说着看似平常的话语,可是却带着一种意外的关心。两个人都知道,曾经的**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了,男人在那个时候选择了点破女人的困境,他帮助到了女人,女人已经找到自我了。
当两个人再次相视而笑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情愫也让人一目了然。显然,比起来电影的故事,这种情愫,才是电影拍摄的重点。
男人要离开东京,回到美国去了。在机场,他和女人告别了。而在电影的最后,当两个人再次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只是相视一笑,却再也没有走到一起。
一切尽在不言中。(未完待续)
第二二二节 情调和格局
转眼间又是一年了。
每年的十二月过去,一月份到来的时候,都是各大媒体,看是讨论着过去的一年中,所有的电影得失的时候。每年的三月到来之前的日子里面,都是颁奖季,对于媒体而言,一月份的到来,代表着忙碌的日子该来了。
今年也是一样。从一月份上映的电影开始,所有的媒体已经把陆续上映的电影的名字已经全都找齐了。这些电影,他们需要找出来自己一年以来的评论,当然,对于那上映还不到一周的电影,他们现在也要给予评论。
而现在而言,刚刚上映的电影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利维的迷失东京。而如何评价这部电影,也是人们一直在讨论的。
这部电影刚刚上映没几天,现在也是媒体正在评论的时候。
“这是一部流畅熨帖,干净清新的电影。利维把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讲的超凡脱俗,赏心悦目。”
“电影讲的不是东京,而是所有落寞都市的缩影。”
“欲言又止的起到好处。”
对于这部电影,赞扬的声音,可以说是很多。利维的电影远远不缺乏支持的人,而这一部电影的美感和情调,也足以让人心动。
电影讲的是个很简单的故事——老男人和小女孩的相遇,有魅力的男人对新婚少妇的诱惑力,这些东西,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题材。利维的电影,很好的拍摄到了这些东西。他没有去故意把故事描写的多么复杂,而是用极为简单的镜头,描写出来了两个孤单的人。而后,用简单的相处,让他们两个人的情愫跃然纸上,每个人都可以看的到。
这样的手法,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情调,而不是一个故事。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利维讲故事的时候,能够把故事讲的很好,而在他想要拍摄一种情调的时候,也能够把这种情调渲染得很好。
这也是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很多媒体都在称赞利维的地方:能够把一部电影拍摄的如此富有情调,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和故事性强的电影不同,强调情调的电影,需要对节奏分寸把握的非常出色才可以,而且。这样的电影,需要用最细腻的镜头,最独特的视角,才能够把握捕捉到每一份心底的孤独和**。
一般来说,故事性强的电影,追求的是跌宕起伏,需要的是导演有着顶级的掌控场面的能力,以及讲述故事的能力。而这样的情调为主的电影。追求的是细致入微,需要的是导演有着观察仔细,精巧细密的能力。这两者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利维上半年的时候。刚刚拍摄了故事性极强的无间道,到了下半年,就拍摄出来了情调出色的迷失东京,可以说,他把一个导演的掌控力和观察力都展现了出来,这也让人忍不住叫绝。
而且。能够拍摄出来特殊的情愫,能够体现出来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忧愁也就罢了。利维对于故事的把握也很精彩。
电影没有通过一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没有结局的爱情来解决。而是用一段相濡以沫的**来让两个人进步,这样的电影,本身境界上就很高。
而且,不止如此,电影里面,还有着其他让人满意的部分。
“身在异国他乡,最好的化解忧愁的方法,就是融入一个当地的文化环境,而不是以猎奇般的心态蜻蜓点水而过。利维导演的电影中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对于电影中,对日本文化的展现,媒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以往的很多电影,在涉及到了外国文化的时候,都是有一种刻意的贬低和丑化,从而使美国观众产生对外国的疏离感。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这样处理。
虽然一开始,电影也塑造了剧中人物和外界的疏离感,但是通过的方式,却不是丑化日本。东京的霓虹灯确实很华丽,只是电影用一层玻璃窗,就巧妙地制造了隔离的感觉。而在后来,夏洛特逐渐融入了日本文化的过程中,对日本的各种景致也是秉承着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比电影本身的故事更重要。
夏洛特的几次出游,带着不同的心态。从最早的完全不肯融入日本,对日本的一切都挑三拣四,带着一种常青藤学校毕业生的独特骄傲,到后面的完全接受了日本文化,融入了当地的环境。这个过程中,利维的镜头一直都在心平气和的拍摄着周围的一切美景,把日本文化的特点展示了出来,这本身就是很难得。
能够在电影中体现出来文化,一直都是很难的事情。伍迪艾伦被电影界称为唯一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因为他的电影能够捕捉到文化的气息。这一部电影,虽然利维拍摄的是日本的文化,但是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这就让很多人赞不绝口了。
而能够拍摄出来文化,又能够拍摄出来独特的感情,这样的电影,怎么说也算是一部佳片了。虽然因为情节简单,过于注重情调而非剧情,似乎不能够和顶级的经典之作相提并论,可是,这绝对是利维电影中最有情调的。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对此,媒体也做出了他们的评论,对于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本身也就是看的是一种情怀。
“这是利维一次失败的转型。”
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些媒体来说,他们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利维没事干去追求电影的情调,本身就是错误的。
“观众们更为喜欢看到的,是无间道一样的电影,而不是天使爱美丽一样的电影。确实,利维在拍摄女性向视角的电影时有着极为出色的水准,可是,他应该更多的把自己的天才用在别的地方。”
强调情调的电影,并不是谁都能够欣赏的。利维的电影水平虽然人们都承认,可是对于这一部电影拍摄的故事,有些媒体并不太赞同。他可以做的更好,为什么要拍摄这些?
利维过去的几部电影中,故事的思想性都是比较深刻的,比起来这一部只是单纯的在讲述两个人的孤独情怀的电影,就算是利维最为小家子气的天使爱美丽,也有着一种反传统的气魄。相比较而言,这一部电影实在格局太小,虽然情调很高,依然让人不满。
放弃格局而选择情调,这是很让人不满意的。
在这些媒体看来,利维这样做,是因为他受到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
电影的拍摄手法,叙事结构,电影的文化基调,以及电影风格,这些东西,处处都能够体现出来一个导演的特点。电影的独特的女性向的视角还有电影中时刻闪现的处处**情愫,这些东西,都是利维以往电影中很少见的,他们也在分析着,利维这一次,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影响。
谁都知道,一个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总是不住的进步的。有些导演喜欢把电影越拍越大,讨论的问题从道德晋升到哲学,再从哲学上升到物理,把自己的思想完全的深化。而有的导演则喜欢吸收不同风格的别人的作品,从而做出新的尝试,拍摄出来新的东西。而利维这一次的电影风格变化不小,很多人也都在怀疑,他是不是洗去了别人的一些风格。
而利维在电影播出后,面对记者的采访的话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部电影确实是受到了一些其他电影导演的风格的影响。最为重要的就是香港的王家卫导演。他的电影很有个性,也是我拍摄这一部时的灵感来源。”
虽然利维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没有再像原版那样,一口气拍上几十秒的屁股从而向王家卫致敬,可是这不代表他不可以承认这一点。
而他的话也解释了媒体的疑惑:香港的王家卫这个导演,也算是有些名气的导演了,他的电影一贯就是以小情调著称,向他学习,难怪利维的电影拍摄的这么注重情调。
“媒体都说,你更应该学习的,是斯科塞斯或者是奥利弗.斯通,而不应该是来自香港那个小破地方的不卖座的导演……”在利维面前,亚历山大念着报纸,脸上带着的,也是一丝幸灾乐祸,“他们都认为,你应该去拍摄的是无间道的续集,或者是一些更为深沉,更为引人思考的主题。像这样的题材,还是交给伍迪艾伦就足够了,你没有必要再去涉足了。”( 执掌好莱坞 http://www.xlawen.org/kan/4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