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部分阅读
,跟别家的孩子换来宰杀吃肉。青石道人顿时痛心疾首,交代歆阳子,粮食不再发放,全力解救这些可怜的孩子。
怎么解救呢?拿粮食跟孩子的父母换孩子,然后把孩子送进道观暂时抚养,等饥荒过后,再把这些孩子还给他们的父母。
据歆阳子说,当时一两斤粮食就能换来一个孩子,甚至许多父母见他们有粮食,直接把孩子送给他们,求他们给孩子一口饭吃。
一年之内,黄花观收养了五十多个孩子,年龄三岁到十三岁不等。
一九四二年冬,这一天傍晚,青石道人和歆阳子拉着一车粮食又换来十几个孩子,在回道观的途中,路过一户人家儿,刚走过院门口儿,突然听到院子里有孩子的哭声,因为院墙不算高,歆阳子爬上墙头朝院子里瞅了一眼,就见院子里几个男女围在一口大锅旁,大锅里煮着开水,旁边躺着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正在哇哇大哭。
那几个男女里面,有个黑瘦男人,手里拿着一把牛耳尖刀,正蹲在大锅旁一块石头上有气无力的霍霍磨刀。
歆阳子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赶忙跳下墙头对青石道人说,院里有几个大人要杀孩子吃肉。
青石道人闻言,立刻带着歆阳子冲进了院里。当时他们所带的粮食已经全换成了孩子,骡子车上除了一群孩子,一粒粮食都没了。
一番交涉,院子里的男女却不同意他们把孩子带走,至少也要留下一个给他们填肚子,青石道人见几个男女态度决绝,沉默一会儿,猛地一转身,走到黑瘦男人跟前,一把夺过尖刀,刀尖一转,“噗嗤”一声把尖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
“你们有吃的了,放了孩子吧……”青石道人说完,噗通一声栽倒在大锅旁边,气绝身亡!
歆阳子见状,声嘶力竭地大哭起来,师傅是在拿自己换这几个孩子呀!
歆阳子眼泪模糊着走到青石道人尸体跟前,拔出青石道人胸口的牛耳尖刀,深深揣进了自己的怀里……
歆阳子说到这儿,再也说不下去了,放声痛哭、泪如雨下,哭声里,有愤恨、有无奈、有肝肠寸断……
此时此刻的我奶奶和我太爷,也是刚从这场饥荒里跌爬过来的,个中滋味儿,他们又怎么能不明白呢?惹得我奶奶也是不停抽噎,与此同时,打心眼儿佩服这位大仁大义的青石道人。
我太爷长长叹了口气,“舍身成仁,这就那最后一句谶言……”
第一百六十九章 耳室之语
我太爷这话一出口,无疑拨到了歆阳子最脆弱的神经,哭的愈发厉害,不大一会儿,犹如洪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师傅死后,我连师傅的尸骨都没地方收呀……是我这做徒弟的无能,是我这做徒弟的不孝呀……”
一场天灾人祸,究竟带来多少血泪惨剧,谁也说不清,谁也数不清……
我奶奶和我太爷这时只能在旁边默默地看着歆阳子哭,谁也没去劝阻,谁也去没拦他,因为我奶奶和我太爷心里很清楚,他们也看得出来,孩子、刀子、师傅,这些事儿,应该是歆阳子第一次跟别人提起,之前一直压抑在他自己的回忆里,那种独自承担下来的痛苦与折磨,可想而知。
有些心事,一直压在心里,未必是件好事,等到恰当时机,畅快淋漓发泄出来,未必是件坏事……
这时候,天光已经大亮,我奶奶和我太爷就那么一直看着歆阳子,就那么一直等着歆阳子。
一点一滴的,时间又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歆阳子的嗓子哭哑了,虽然还在哭,但同时也在喘着粗气,前胸后背随着喘息,一下下隆起的很厉害,显然是哭累了。
就在这时候,门外传来一串细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不大会儿功夫,耳室的房门被人轻轻敲响,紧跟着,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师傅,茶沏好了。”
耳室里的三人同时转头朝房门看了一眼,门并没有被推开。歆阳子赶忙止住哭声,慌乱地撩起道袍去擦脸上的泪水。我奶奶见他这狼狈的样子,被徒弟看见了不免尴尬,示意歆阳子别动,自己起身走到门边,把房门拉开了一条缝。
就见门口站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童,道童手上端着一个木质托盘,托盘上放着一个大茶壶,三个粗瓷茶碗。
我奶奶对道童笑了笑说道:“来,把茶水给我吧。”
小道童很听话,连同托盘一起递给了我奶奶,随后,小道童一侧身,探起头想往屋里看看,估计他进来的时候听到了耳室里的哭声。我奶奶忙用身子一挡,“我们和你师傅有要紧事要谈,你先跟你的师兄弟们在外面玩儿吧。”
视线给我奶奶挡住,小道童只好作罢,规规矩矩给我奶奶作了个揖,“那我领着师弟们先做早饭去了。”说完,小道童转身离开。
我奶奶没着急把房门带上,手端着托盘站在门口,眼睛看着小道童的背影,整个人显得有点儿失神。家里人早就想要个孩子了,可她的肚子一直不争气,要是成亲那年就怀上孩子,到现在也能端茶倒水了。
直到小道童走出大殿,我奶奶这才回神。房门关上,回身走到桌旁,茶壶茶碗放在桌上,托盘立在桌下,先给歆阳子倒了一碗。
歆阳子这时候虽然止住了哭声,还是一脸悲戚,想来哭的也口干舌燥了,端起茶碗吹吹茶叶沫子,又试了试温度,一口气喝了大半碗。
等茶水喝的差不多了,歆阳子恢复了几分神色,他朝我太爷和我奶奶再次拱了拱手,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师傅死后,贫道心灰意冷,当时我和师傅已经收养了六十几个孩子,观里的粮食也所剩无几,要是再到山下用粮食换孩子,恐怕我也养不活他们了……贫道就带着这些孩子守着道观,整日盼着这场饥荒赶紧过去,直到今年秋收的时候,贫道见地里有了几分收成,老百姓的日子也差不多能活命了,贫道就带着这些孩子去找他们的父母。这些孩子过去在哪儿换的、在哪儿领的、甚至他们的名字、他们父母的名字,贫道这里都有详细的记录。”
“贫道按着记录,逐个儿寻找他们的父母,谁知道,六十几个孩子,父母在这场饥荒里活下来的只有二十几个,剩下这三十几个孩子,家里一个人都没了,全饿死了,唉……贫道只好又把他们带回了观里,不过……不过现如今,观里的粮食也快没了,贫道整日发愁,这么多孩子,我该怎么给他们找条活命呢……”
听歆阳子说到这儿,我奶奶深深点了下头,这几年来,又是饥荒,又是兵乱,老百姓们的日子水深火热,谁还有心思到山上烧香呢,黄花洞最下面那间道观门口放的那顶香炉,看看里面凝结成块的香灰,不难想象道观此时的落魄,道观里又没有田地,还要供这么多孩子活命,确实是个大问题。
这时候,歆阳子还在说着,我奶奶赶忙回神,就听歆阳子说道:“这几年兵荒马乱,再也没百姓来观里上香,观里现在连买私盐的钱都没了……”(当时私盐泛滥,比官盐要便宜很多,私盐就是那种很粗糙的大盐疙瘩,又咸又涩,吃多了还能中毒。)
听歆阳子这么说,我奶奶猛然意识到一件事儿,就问歆阳子,“既然观里连买盐的钱都没了,晚上怎么还点着那么大盏的油灯呢?”
歆阳子苦笑了一下,“下面那座大殿里的四盏油灯,点它们其实是为了您二位贵人呀,为了能让二位看到里面的孩子,这间大殿里的油灯,那是因为……”歆阳子再次苦笑,“因为师傅过世以后,贫道积郁成疾,一场大病,病好之后,不想双眼出了问题,夜不能视物,驱使五鬼必须在晚上作法,不得已才点燃的,若是放在平常,贫道哪里舍得……”
“哦……”听歆阳子这么说,我奶奶释然的同时,又猛然意识到一件事,“既然下面那些灯盏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殿里那些孩子,那么说来……道长,难道您早就知道我们今夜会来?”
歆阳子再次朝我太爷和我奶奶一拱手,脸上露出歉意,“以刘前辈与白仙姑的手段,堰身鬼一旦进入二位家里,二位定能发现它是被人驱使,定会连夜找上贫道……”
听歆阳子这么会说,我太爷和我奶奶对视了一眼,都感觉挺掉面子的,父女两个大半夜跑了十几里山路,感情都是给人家提前设计好的呀。
歆阳子似乎看出了我太爷和我奶奶这时的想法,紧接着说道:“二位莫怪,贫道这么做,也是没办法呀……”
我太爷笑了笑,一摆手,“没事,道长不必自责,只是,道长说了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你想求我们做什么事?我们家里的粮食也不多,不过,家里还有些积蓄……”
“不用……不用……”歆阳子赶忙摆手,“贫道想求二位的是……是想让二位帮我重振黄花观,师傅未去世之前,黄花观一直由师傅打理,师傅既懂医术又懂奇术,经常帮人治病驱灾,在这附近一带小有名气……”说着,歆阳子又叹了口气,“我这当徒弟的,资质平平,跟随师傅几十年来,师傅那些医术、法术,贫道仅学得皮毛,实在是……实在是……”
“实在是拿不出手?”我太爷见歆阳子一脸羞愧,说到最后吞吞吐吐,只好替他说道:“这次我们村里的怪病,你没办法救治,却又不想辱没了黄花观的名声,黄花观一旦声名扫地,就会断了香火,到时候这孩子你就没办法再养活他们,所以你就找上了我们家,想让我们帮你,我们暗中出力,黄花观表面得名,对吧?”
歆阳子一听我太爷这么说,整个人激动起来,赶忙又从椅子上站起身,几步走到我太爷跟前,双手一作揖,看样子又要下跪,我太爷没等他跪下来,站起身拦下了他,“道长不必多礼,这件事,我们帮定你了!”
这时候,我奶奶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她沉吟了一下,随后轻声向歆阳子问道:“敢问道长,您还记得昨天村长家门口那位胡家妹子吗?她男人打了一只兔子,您说那兔子是山神爷的先锋官,要是当时那只兔子已经给她男人杀了,您会怎么做?”
歆阳子听我奶奶这么问,看了我奶奶一眼,又无奈地叹了口气,“贫道还能怎么做,只能骗他们说,想要不受山神爷的责罚,就找个菩萨身边的转世金童养在家里,他们当然找不到转世金童,最后还得来找贫道,贫道这里这么多孩子,随便送他们一个让他们养着,他们知道是金童转世,一定不会怠慢孩子,贫道这里呢,也就能少一份负担了……”
不得已才写在这里,下面这些话可能也要收取各位朋友一分钱的费用,别骂我。说真的,黄金联赛,第一次让我感到心里有点不舒服,现在黄金联赛这本书排名23,我今天才看看了,前面很多书的成绩还不如我这个,不过,人家的票数就是比我的多,我本不想跟别人争啥,上一次黄金联赛,是编辑蛊惑我参加的,这一次,也不知道谁给我点的,不过,各位朋友能不能帮我争口气呢?你们可以到首页上去看看,我这本书出现在首页的次数是最少的,就是出现了,也是在最下面、最不起眼的地方,这就不说了。谁有黄金联赛选票的,感觉能投给我的,要是有时间的话,最好是每天能投上一票。书没人气,又不受编辑待见,还大言不惭的说什么出书,在这里求各位朋友在黄金联赛里帮我争口气吧,排名越靠前,被出版商看中的几率越大,将来真能出书了,我就能实现自己送书的承诺了。天涯上,磨铁上,我欠着很多人的承诺,每天都在问自己啥时候能兑现,如果这本书写完了还没能出书,那我只能拿着那些空头支票苦笑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什么都没求过,这一次,我真的有点不甘心了,谁有票,请投一个吧!
第一百七十章 八方镇石
“唉……”听歆阳子这么说,我奶奶和我太爷同时叹了口气,看来这歆阳子真的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要不然他一个出家修行的道人,怎么可能会装神弄鬼、撒谎骗人呢,不过他这么做虽说不对,却是苍天可鉴、情有可原。
就在这时候,外面又传来一串细碎的脚步声,不大会儿功夫,从门外传来一个童声,好像还是刚才端茶水那孩子,就听声音低低说道:“师傅,您在吗?面没了……”
我奶奶闻言心头一沉,就见歆阳子忙从椅子上站起身,尴尬地朝她和我太爷一拱手,“二位稍候,贫道去去就回。”说着,抬脚就朝房门那里走,可能因为这时候心思已经飞到了外面,身体“咣”地在桌角上撞了一下,撞得桌上茶碗里的水都溅了出来,不过歆阳子这时好像没有察觉似的,停都没停走到房门那里,拉开房门走了出去,紧接着,传来歆阳子一声低低的询问,就听那孩子答道,“真的没了,就剩几根野菜了。”
我奶奶朝房门那里看了一眼,又叹了口气,随后起身来到房门口,不过歆阳子已经领着那孩子朝殿外走去。
我奶奶转回身对我太爷说道:“爹,不如我现在就回家吧,咱家还有些粮食,我回去带一些过来。”
我太爷听我奶奶这么说,即刻点了点头,“这歆阳子道人和他师傅一样,大仁大义,教人钦佩,这种人,如果不帮他,那这世上就没咱能帮的人了,去吧,叫上你哥,再到你舅舅家里问问,能带多少就带多少!”
“嗯。”我奶奶应了一声,走出耳室,离开大殿,顺着之前过来的山路下山。
不过,当我奶奶走到第二座道观平台上的时候,猛然间发现从这座道观的门窗里突突地往外冒着烟,这道观是没有烟囱的,也就是之前孩子们睡觉的那座道观,似乎里面这时正在生火做饭。
我奶奶忍不住走进去看了看,就见大殿靠东南墙角的位置,用石头盘着一个圆形的地锅台,地锅台上支着一口大锅,从锅里正呼呼地往外冒着热蒸汽,旁边大大小小几十个孩子围着,一双双眼睛眼巴巴的往锅里望着,显然都饿了。
锅台跟前,有几个稍大点儿的孩子正往灶膛里添柴禾。锅台旁边,就见歆阳子单手揽着一只大木盆,另一手正从木盆里抓出什么东西往锅里放着。
我奶奶没出声儿,分开锅台旁边的几个孩子,走到大锅跟前侧身一看,原来歆阳子正往锅里放野菜,就是山上那些很常见的野菜,再往锅里一看,清汤水煮野菜,绿汪汪的汤水里一点儿粮食都看不到,这能给孩子们吃吗?我奶奶顿时鼻子一酸。
这时候歆阳子正在忙活着,并没有发现我奶奶,我奶奶也没有惊动他,看了看以后,一转身,悄然离开了。
书说简短,我奶奶步行十几里地回到家里以后,把黄花洞的事跟我爷爷和我太奶简单说了一遍。
我太奶不管事儿,家里怎么样都行。我爷爷这人,有时候虽说有点儿市井、有点儿小气,不过他在大义上并不含糊,听我奶奶说完,二话没说,拄着拐杖到舅舅王草鱼家里问了一声儿。
王草鱼一家也是善良人,随后两家人拼拼凑凑,生生挤出了二百多斤粮食、几十斤现成的米面。
王草鱼又让孙子王小顺套了一辆马车,载着粮食以及我奶奶和王小顺的弟弟王小二,三个人直奔黄花洞。本来我爷爷也要来黄花洞看看的,我奶奶嫌他山上费劲儿,没叫他跟来。
这么一来一往,等我奶奶再次来到黄花洞的时候,已经快晌午了。
王小顺把马车停在山下以后,我奶奶抬头朝山上看了一眼,就见山上漫山遍野跑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我奶奶这时认为他们可能是在上山玩儿吧,不过这悬崖峭壁的,孩子们在这上面玩儿可不是啥好事儿,这歆阳子也不管管。
我奶奶下了马车,王小顺兄弟两个把粮食从马车上卸下来,往身上一扛,由我奶奶在前面领着,沿路上山。
等他们来到第一座道观附近的时候,我奶奶这才发现,原来在山上乱跑的那些孩子不是在玩儿,是在挖野菜,大的负责挖,小的负责找。
看到这一幕,我奶奶一阵心酸,就见里面有些只有三四岁大的孩子,也是在低着头找野菜,看那认真劲儿,我奶奶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粮食扛到上山以后,歆阳子对我奶奶他们几个千恩万谢,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中午的时候,歆阳子给孩子们做一大锅白米饭,就像过年似的,孩子们高兴的欢呼雀跃,随后,一个个吃的小肚子滚瓜溜圆。
看到这一幕,我奶奶长长舒了口气,心里这才感到稍许欣慰。不过,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怎么才能让这些孩子吃饱肚子活下去呢?
我奶奶离开的这段时间,我太爷跟歆阳子又谈了一些事情。由于他们的谈话涉及到很多方面,为了洁俭篇幅,在这里我就不再详细复述了,到后面该提到的我自然会写出来。
我奶奶和我太爷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吃了顿午饭。
午饭过后,歆阳子带着孩子们把我太爷、我奶奶他们四个一直送到山下,歆阳子直到这时候还在对我太爷、我奶奶他们千恩万谢,这让我奶奶和我太爷觉得心里挺惭愧,和这位大仁大义的道爷相比,他们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辞别歆阳子,坐上马车回家,不过,我奶奶心里有件事一直想不明白,走到半路,我奶奶问我太爷,“爹,既然这位歆阳子道长有求于咱们,他又何苦驱使堰身鬼闯进咱们家里,又让咱们连夜到上山找他,他自己直接到咱家里找咱们不就是了吗?”
我太爷一笑说道:“你没看出来吗?这歆阳子虽然待人和善、说话中肯,不过,他骨子里也有三分傲气,他要是直接到咱家里求咱们帮忙,那咱们岂不是要小瞧他几分?”我太爷说着,居然话锋一转,反问我奶奶,“当年我在蔡府随几个武师习武,习武有成以后,一旦听说别人也是个练家子,你知道你爹我会怎么做吗?”
我太爷这话,跟前面那些话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我奶奶就是一愣,不知道我太爷想说啥,摇了摇头。
我太爷接着说道:“听说别人也是个练家子,你爹我就会跑去跟人家比武切磋,一是论个高下,二是求证一下自己的武艺,同样的道理,歆阳子也是玄门出身,驱使五鬼,一来,想跟咱们切磋切磋,二来嘛,要是咱们的道行不如他,他还登门求咱们干啥?就说昨天晚上吧,咱们要是没能找上他,他就会另想其他办法,不会再求咱们帮忙了。”
听我太爷这么一说,我奶奶恍然大悟。
王小顺和王小二兄弟两个坐在车子前面,一直没说话。我太爷和我奶奶坐在车子后面,这时候也不再说话,只剩下车轮子碾在地面上发出的碌碌转响。
走了许久以后,我奶奶可能觉得都不说话挺无聊的吧,又问太爷:“爹,我下山以后,您跟歆阳子道长又说了些啥?”
我太爷闻言回道:“也没说啥,我就传了他一个埋‘八方石’的方法。”
“八方石?”我奶奶一听立刻说道:“埋‘四方石’不就行了嘛,为啥要教他埋八方石呢?”
我太爷抬起头看了我奶奶一眼,“枝儿,你怎么就没仔细想过呢,歆阳子是想请咱们帮他重振黄花观,那‘四方石’是埋在地下面的,‘八方石’是埋在地上面的。”
“地上面?”听我太爷这么说,我奶奶眨了两下眼睛,随后一想,立刻就明白了,紧接着,我奶奶冲我太爷露出一个古怪笑脸,嘴里说道:“爹,我听奶奶说您小时候脑子特别好使、聪明过人,今天看来,您的脑子真的挺好使的。”
我太爷也笑了,嗔责我奶奶,“你这孩子,说的这是什么话……”
第二天一大早,歆阳子来到了村里,直接到村长家找村长,歆阳子交代村长,准备八块条状青石,每块青石高六尺、宽二尺、厚七寸,正面凿上八方神的名讳,用朱砂描红,背面凿上“黄花洞青石道人”七个大字,也用朱砂描红。
八方神名讳分别为:乾方神卞士、坎方神曹功、艮方神未朋祥、震方神求花、巽方神怀德、离方神包玉、坤方神米王、兑方神陈链。
这八块“八方石”,不用全部埋进土里,土下埋二尺四寸,土上留三尺六寸,埋的时候,正面冲着村外,背面冲着村里,每块青石依照阳遁八位,分别埋在村子的乾正南、坎东南、艮正东、震东北、巽正北、离西北、坤正西、兑西南八个方向。
歆阳子交代村长过以后,村长慌忙出门找人去办,因为村里的男劳力都在家里躺着,村长只好到外村去请人,这个咱就不再细说了。
再说歆阳子,离开村长家以后,直接到我太爷家登门拜访,当然了,免不了又是千恩万谢。
双方客套一番以后,落座看茶。茶过三巡,歆阳子问我太爷,“请问刘前辈,您有没有一劳永逸之法,彻底镇住那些怨气,使它们再也害不得人。”
我太爷想了想说:“也不是没有,不过必须找到这些怨气源头,只有在怨气源头打下镇石、或者因地制宜,用其他方法把这些怨气化去,也就能一劳永逸了,不过,这些怨气源头极不好找。”
歆阳子听我太爷这么说,叹了口气,神色黯然,“贵村打下镇村石,只能保住您一个村子,附近其他村子的百姓,岂不是要遭殃了?”
我太爷闻言一笑,说道:“道长悲天悯人,果然菩萨心肠,你尽管放心吧,我们一定能查出这些怨气的源头,到时候永绝后患!”
(从昨天到现在,居然增加了一百票,看这本书的朋友,也就一百五十人左右,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朋友投了票,我原本乐观估计,最多五六十票,远远超出了我的乐观估计,在这里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如果照着今天的成绩继续下去,冲进前十,指日可待!谢谢!我现在正在努力的写,等排名十五加更一章,进入前十加更一章,第九加更一章,第八加更一章……以此类推。向来与世无争,这次豁出去了。)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波又起
村子里的人这次也是下了血本,由村长牵头,挨家挨户凑钱凑粮食,我太爷家当时也拿出了五块大洋,各位别觉得我太爷家抠门儿,当时只有粮食贵,劳动力是非常廉价,五块大洋打刻六块石碑都绰绰有余,可以说我太爷家几乎把刻石碑的费用全承担了下来。
随后,村长和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拿上钱(这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里包括我太爷,因为我太爷家出的钱最多。)一群人到山脚下找了几户专门打刻墓碑的石匠,出高价钱敦促他们昼夜赶工,以最短时间打刻出镇村石(以下简称镇石)。
我太爷本不想掺和这些事儿,之所以跟去,是怕那些石匠们把镇石搞砸了,程序上一旦出现错误,整块镇石也就报废了。
两天后,八块镇石打刻完毕,村长和我太爷他们几个老人到外村雇了十几个壮劳力,用驴子车把镇石全部拉回了村里。
在没往回拉的时候,我太爷悄悄看了看那些镇石,刻的不错没啥问题,只要埋下去就能起作用。
次日,天还没亮,村长又找来我太爷,说是要到黄花洞把歆阳子接过来埋镇石。这一次,我太爷借故没去。
村长和其他几个老人套了两辆驴子车,其中一辆驴子上载着满满一车粮食,摸黑儿到黄花洞接歆阳子了。
也就刚刚吃过早饭没多久,村子里再次响起了锣声,我爷爷好事儿到外面看了看,回来跟我太爷说:“黄花洞那道长给村长他们请来了,正带人在村南头儿埋镇石,人怪多的,很多外村人也来瞧热闹了。”
这时候秋收早就忙完了,家里地里也都没啥事儿,导致附近闲人挺多,见不得哪里有热闹可瞧。我太爷带着我奶奶我爷爷,和那些闲人们一样,也去瞧热闹。
等到了地方以后,第一块镇石已经埋下,就见歆阳子这时候一脸肃穆,掐着道诀,垂着眼皮,嘴里叽里咕噜念叨着,围着埋好的镇石正在慢慢的来回转圈儿,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
镇石前面,村长带着那些生怪病的村民家人,老弱妇孺一大群人,正恭恭敬敬给埋好的镇石焚香磕头。磕完头,村长起身念祭词、烧祭文,那些村民再次朝镇石磕头。
等村民们起身以后,歆阳子停止转圈儿,走到镇石正面,嘴里朗声念道:“诛妖驱邪,青石永镇,黄花大仙急急如律令!”念完,手掌由上自下,在镇石上轻轻一抚,村民们赶忙再次跪下磕头。
整个儿场面,弄的既然隆重又庄严,把那些看热闹的外村人唬的也是一脸虔诚,站在旁边大气儿都不敢喘。
看到这一幕,我太爷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因为这些都是我太爷指使歆阳子这么做的。依着我太爷的意思,越隆重越像那么回事儿,歆阳子在村民心里的地位才会越高,将来黄花洞的香火才会越旺胜。
不过站在村民那边的立场上来说,我太爷指使歆阳子这么做,多多少少有点儿缺德,人家家里都这样儿了,你还折腾人家,不过像我太爷这种人,咱就不好说他啥了,连他自己的姥爷都给他气死了,这又算个啥呢?
等埋到第二块镇石的时候,歆阳子无意间发现了人群里的我太爷和我奶奶,暗中朝我太爷和我奶奶微微欠了欠身,我太爷和我奶奶明白他的意思,朝他笑了笑,点了下头。
等埋到第四块镇石的时候,也就是村东北方那块镇石,别人不觉得怎么样,我奶奶突然打了个哆嗦,我奶奶皱皱眉头,低声对我太爷说道:“爹,我怎么觉得怪怪的呢。”
我太爷扭头看了我奶奶一眼,“怎么了?”
我奶奶摇了摇头,“不知道,就是觉得这东北方向很怪,好似不太干净。”
我太爷一笑,朝不远处正在填埋的那块镇石看了一眼,说道:“没啥可奇怪的,那镇石镇就是这些不干净的玩意儿,咱看咱的热闹,不用管它。”
我奶奶听我太爷这么说,点了点头,不再说啥了。
八块镇石,足足花去一前晌的时间才埋好,中午的时候,歆阳子被村民们簇拥着到村长家里吃饭了,那些外村看热闹的人,三五成群小声儿议论着散去了。
此时此刻,喧嚣落尽,八块镇村石静静地伫立在村子八个方位,就像八位威武的守村大将军似的,同时,它们也是八面活招牌、八块丰德碑,不管从村子哪条路进出,人们都能看到它们,正面刻着八方神的名讳,背面刻着“黄花洞青石道人”。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是村里人还是外乡人,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是黄花洞青石道士所立,镇石镇村的同时,也帮着黄花洞做了广告宣传,这正是我太爷传授歆阳子“八方石”,却没传他“四方石”的真正意图,用我太爷的话说,“四方石”是埋在地下的,若是用“四方石”镇村,等到几十年以后,谁还记得村里埋过石头?谁还记得黄花洞那位舍身成仁的青石道人?
言归正传。镇石埋下以后,当天晚上,我太爷和我奶奶我爷爷,三个人在村子里转了转,只听那些得怪病的村民家里,男人们全都来了精神,大呼小叫,要吃要喝,整个村子几乎家家灯火通明、笑声不断……
返回家的路上,我太爷和我奶奶长长舒了口气,十分欣慰!
第二天,一大早,村民们成群结队,自发地到黄花洞烧香拜神,之前村里凑的钱和粮食都没用完,村里几个老人一商议,赶上两辆驴子车,全送到了黄花洞。
我太爷全家当然没去黄花洞。快到晌午的时候,那些到黄花洞烧香的村民陆续返回,当然了,这些村民大对数是些妇女,男人们身子还很虚出不了远门儿。
不过,我奶奶这时候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妇女去的时候,身边好像没带孩子,这时候,有好几个妇女身边都多出了一个孩子。
我奶奶把那些孩子仔细一看,明白了,这些正是歆阳子收养的那些孩子,看来,歆阳子一定把这些孩子们说成了什么金童转世,骗这些妇女把孩子领回家里抚养的。
我奶奶看着那些妇女身边的孩子,挺羡慕的,与此同时,心里冒出了领养孩子的冲动,黄花洞还有那么多孩子,找歆阳子要一个领回家里养着,歆阳子肯定求之不得。
不过,就是不知道我太爷和我爷爷能不能同意,我奶奶就想找个合适机会,跟我太爷和我爷爷商量商量,然而,还没等她找到机会跟我太爷和我爷爷商量这件事,村子里很快又出事儿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接导致她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就在镇石打下的第三天晚上,村里莫名其妙刮起一场大风,那风刮得天昏地暗。
我奶奶对我太爷说:“这风里阴气很重,村里好似来了个厉害的邪物儿。”
我太爷一笑说:“哪儿有那么多厉害邪物儿,再说村外有八块镇石镇着呢,啥都进不来。”
我奶奶一摇头,“这邪物怨气很大,恐怕镇石也镇不住它。”
我太爷说:“那等到明天天亮了看看吧,这时候外面风刮的连人都站不住。”
第二天,村里几棵老树被大风刮折了,不过一天下来,却没听说村里出啥邪乎事儿。
又过一天,中午的时候,村里很多人家儿大呼小叫,我爷爷找了户人家一问,原来,家里的男人又犯病了,跟之前一模一样,我爷爷又到其他人家里看了看,也是这样儿。
午饭过后,很多妇女老人涌进村长家里,要村长做主上山找歆阳子算账,费那么大劲儿弄来几块大石头,全村人对着石头又是磕头又是烧香,用了这么几天就不管用了,这得让歆阳子给个说法儿,要不然,就把之前送上山的粮食跟钱全都还回来。
当时,我爷爷也跟着那些村民到了村长家里,听村民这么说,赶紧回家找我太爷。
我太爷听了二话不说,带着我奶奶和我爷爷来到了村长家。这时候,村长家门口儿,那些村民们已经套好几辆驴子车准备动身上山。
我太爷三个拦下了他们,因为当时出钱的时候,我太爷家出的最多,要论损失,我太爷家损失最大,说话也最有份量。
我太爷把村长拉到没人的地方,对村长说,这么多人上山不合适,再说那歆阳子一身法术,把他惹急了谁也吃罪不起,自己跟歆阳子有过几面之缘,愿意代表全村人上山找歆阳子,到时候一定会给全村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村长见我太爷这么说,也不好说啥,虽然村里这些人都吵着要上山找歆阳子算账,但是他们心里都对黄花洞有几分敬畏之心,歆阳子虽然没啥名气,但他师傅青石道人在这一带可是响当当的。
黄花洞附近这一带的老百姓并不知道青石道人已经死了,歆阳子跟谁也都没说过,别人一旦问起来,总是说他师傅在闭关修炼。
我太爷一番话,村长想了好一会儿,最后点头答应,一众村民在我太爷和村长的劝说下,各自散去。
压下村里这些人以后,我太爷并没有上山找歆阳子,回到家里把房门一关,和我奶奶研究起镇石失效的原因,不过,研究来研究去,没研究出个啥结果。
这时候,我爷爷从外面回来了,进门就对我太爷和我奶奶说,村东北边儿那块镇石不知道给谁掀翻了。
我太爷和我奶奶一听,怪不得会出事儿,镇石一倒,就等于把阵给破了,那些怨气又进村闹上了呢。
我奶奶皱了皱眉头说:“这是谁干的,这么缺德!”
我太爷说:“先别管他谁干的,走,咱们到东北镇石那里看看再说……”
第一百七十二章 怨气之源
书说简短。我太爷他们三个来到村东北边儿以后,大老远就瞅见东北方那块镇石在地上躺着。
三个人接着往前走,走到距离镇石还有二三十米的时候,我奶奶的脚步突然慢了下来,犹犹豫豫的,好像很不情愿再往前走似的。我爷爷发现她不对劲儿,问了一声儿,“枝儿你咋了?”
我奶奶抬头朝镇石那里看了看说:“前面那些地方不干净,越往前走越冷,阴森森的。”说着,我奶奶把胳膊抱在胸前,回头朝天上的大太阳看了看,这时候,大概也就是下午不到三点钟的样子,虽说已经步入秋季,不过在我们这里,这个点儿日头还是很毒的。
我爷爷好像没啥感觉,说我奶奶:“前两天埋镇石的时候,你不也来了么。”
我奶奶转头轻瞥了我爷爷一眼,“那不一样,那时候人多阳气重。”
我奶奶话音( 末代捉鬼人 http://www.xlawen.org/kan/4857/ )
怎么解救呢?拿粮食跟孩子的父母换孩子,然后把孩子送进道观暂时抚养,等饥荒过后,再把这些孩子还给他们的父母。
据歆阳子说,当时一两斤粮食就能换来一个孩子,甚至许多父母见他们有粮食,直接把孩子送给他们,求他们给孩子一口饭吃。
一年之内,黄花观收养了五十多个孩子,年龄三岁到十三岁不等。
一九四二年冬,这一天傍晚,青石道人和歆阳子拉着一车粮食又换来十几个孩子,在回道观的途中,路过一户人家儿,刚走过院门口儿,突然听到院子里有孩子的哭声,因为院墙不算高,歆阳子爬上墙头朝院子里瞅了一眼,就见院子里几个男女围在一口大锅旁,大锅里煮着开水,旁边躺着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正在哇哇大哭。
那几个男女里面,有个黑瘦男人,手里拿着一把牛耳尖刀,正蹲在大锅旁一块石头上有气无力的霍霍磨刀。
歆阳子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赶忙跳下墙头对青石道人说,院里有几个大人要杀孩子吃肉。
青石道人闻言,立刻带着歆阳子冲进了院里。当时他们所带的粮食已经全换成了孩子,骡子车上除了一群孩子,一粒粮食都没了。
一番交涉,院子里的男女却不同意他们把孩子带走,至少也要留下一个给他们填肚子,青石道人见几个男女态度决绝,沉默一会儿,猛地一转身,走到黑瘦男人跟前,一把夺过尖刀,刀尖一转,“噗嗤”一声把尖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
“你们有吃的了,放了孩子吧……”青石道人说完,噗通一声栽倒在大锅旁边,气绝身亡!
歆阳子见状,声嘶力竭地大哭起来,师傅是在拿自己换这几个孩子呀!
歆阳子眼泪模糊着走到青石道人尸体跟前,拔出青石道人胸口的牛耳尖刀,深深揣进了自己的怀里……
歆阳子说到这儿,再也说不下去了,放声痛哭、泪如雨下,哭声里,有愤恨、有无奈、有肝肠寸断……
此时此刻的我奶奶和我太爷,也是刚从这场饥荒里跌爬过来的,个中滋味儿,他们又怎么能不明白呢?惹得我奶奶也是不停抽噎,与此同时,打心眼儿佩服这位大仁大义的青石道人。
我太爷长长叹了口气,“舍身成仁,这就那最后一句谶言……”
第一百六十九章 耳室之语
我太爷这话一出口,无疑拨到了歆阳子最脆弱的神经,哭的愈发厉害,不大一会儿,犹如洪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师傅死后,我连师傅的尸骨都没地方收呀……是我这做徒弟的无能,是我这做徒弟的不孝呀……”
一场天灾人祸,究竟带来多少血泪惨剧,谁也说不清,谁也数不清……
我奶奶和我太爷这时只能在旁边默默地看着歆阳子哭,谁也没去劝阻,谁也去没拦他,因为我奶奶和我太爷心里很清楚,他们也看得出来,孩子、刀子、师傅,这些事儿,应该是歆阳子第一次跟别人提起,之前一直压抑在他自己的回忆里,那种独自承担下来的痛苦与折磨,可想而知。
有些心事,一直压在心里,未必是件好事,等到恰当时机,畅快淋漓发泄出来,未必是件坏事……
这时候,天光已经大亮,我奶奶和我太爷就那么一直看着歆阳子,就那么一直等着歆阳子。
一点一滴的,时间又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歆阳子的嗓子哭哑了,虽然还在哭,但同时也在喘着粗气,前胸后背随着喘息,一下下隆起的很厉害,显然是哭累了。
就在这时候,门外传来一串细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不大会儿功夫,耳室的房门被人轻轻敲响,紧跟着,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师傅,茶沏好了。”
耳室里的三人同时转头朝房门看了一眼,门并没有被推开。歆阳子赶忙止住哭声,慌乱地撩起道袍去擦脸上的泪水。我奶奶见他这狼狈的样子,被徒弟看见了不免尴尬,示意歆阳子别动,自己起身走到门边,把房门拉开了一条缝。
就见门口站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童,道童手上端着一个木质托盘,托盘上放着一个大茶壶,三个粗瓷茶碗。
我奶奶对道童笑了笑说道:“来,把茶水给我吧。”
小道童很听话,连同托盘一起递给了我奶奶,随后,小道童一侧身,探起头想往屋里看看,估计他进来的时候听到了耳室里的哭声。我奶奶忙用身子一挡,“我们和你师傅有要紧事要谈,你先跟你的师兄弟们在外面玩儿吧。”
视线给我奶奶挡住,小道童只好作罢,规规矩矩给我奶奶作了个揖,“那我领着师弟们先做早饭去了。”说完,小道童转身离开。
我奶奶没着急把房门带上,手端着托盘站在门口,眼睛看着小道童的背影,整个人显得有点儿失神。家里人早就想要个孩子了,可她的肚子一直不争气,要是成亲那年就怀上孩子,到现在也能端茶倒水了。
直到小道童走出大殿,我奶奶这才回神。房门关上,回身走到桌旁,茶壶茶碗放在桌上,托盘立在桌下,先给歆阳子倒了一碗。
歆阳子这时候虽然止住了哭声,还是一脸悲戚,想来哭的也口干舌燥了,端起茶碗吹吹茶叶沫子,又试了试温度,一口气喝了大半碗。
等茶水喝的差不多了,歆阳子恢复了几分神色,他朝我太爷和我奶奶再次拱了拱手,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师傅死后,贫道心灰意冷,当时我和师傅已经收养了六十几个孩子,观里的粮食也所剩无几,要是再到山下用粮食换孩子,恐怕我也养不活他们了……贫道就带着这些孩子守着道观,整日盼着这场饥荒赶紧过去,直到今年秋收的时候,贫道见地里有了几分收成,老百姓的日子也差不多能活命了,贫道就带着这些孩子去找他们的父母。这些孩子过去在哪儿换的、在哪儿领的、甚至他们的名字、他们父母的名字,贫道这里都有详细的记录。”
“贫道按着记录,逐个儿寻找他们的父母,谁知道,六十几个孩子,父母在这场饥荒里活下来的只有二十几个,剩下这三十几个孩子,家里一个人都没了,全饿死了,唉……贫道只好又把他们带回了观里,不过……不过现如今,观里的粮食也快没了,贫道整日发愁,这么多孩子,我该怎么给他们找条活命呢……”
听歆阳子说到这儿,我奶奶深深点了下头,这几年来,又是饥荒,又是兵乱,老百姓们的日子水深火热,谁还有心思到山上烧香呢,黄花洞最下面那间道观门口放的那顶香炉,看看里面凝结成块的香灰,不难想象道观此时的落魄,道观里又没有田地,还要供这么多孩子活命,确实是个大问题。
这时候,歆阳子还在说着,我奶奶赶忙回神,就听歆阳子说道:“这几年兵荒马乱,再也没百姓来观里上香,观里现在连买私盐的钱都没了……”(当时私盐泛滥,比官盐要便宜很多,私盐就是那种很粗糙的大盐疙瘩,又咸又涩,吃多了还能中毒。)
听歆阳子这么说,我奶奶猛然意识到一件事儿,就问歆阳子,“既然观里连买盐的钱都没了,晚上怎么还点着那么大盏的油灯呢?”
歆阳子苦笑了一下,“下面那座大殿里的四盏油灯,点它们其实是为了您二位贵人呀,为了能让二位看到里面的孩子,这间大殿里的油灯,那是因为……”歆阳子再次苦笑,“因为师傅过世以后,贫道积郁成疾,一场大病,病好之后,不想双眼出了问题,夜不能视物,驱使五鬼必须在晚上作法,不得已才点燃的,若是放在平常,贫道哪里舍得……”
“哦……”听歆阳子这么说,我奶奶释然的同时,又猛然意识到一件事,“既然下面那些灯盏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殿里那些孩子,那么说来……道长,难道您早就知道我们今夜会来?”
歆阳子再次朝我太爷和我奶奶一拱手,脸上露出歉意,“以刘前辈与白仙姑的手段,堰身鬼一旦进入二位家里,二位定能发现它是被人驱使,定会连夜找上贫道……”
听歆阳子这么会说,我太爷和我奶奶对视了一眼,都感觉挺掉面子的,父女两个大半夜跑了十几里山路,感情都是给人家提前设计好的呀。
歆阳子似乎看出了我太爷和我奶奶这时的想法,紧接着说道:“二位莫怪,贫道这么做,也是没办法呀……”
我太爷笑了笑,一摆手,“没事,道长不必自责,只是,道长说了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你想求我们做什么事?我们家里的粮食也不多,不过,家里还有些积蓄……”
“不用……不用……”歆阳子赶忙摆手,“贫道想求二位的是……是想让二位帮我重振黄花观,师傅未去世之前,黄花观一直由师傅打理,师傅既懂医术又懂奇术,经常帮人治病驱灾,在这附近一带小有名气……”说着,歆阳子又叹了口气,“我这当徒弟的,资质平平,跟随师傅几十年来,师傅那些医术、法术,贫道仅学得皮毛,实在是……实在是……”
“实在是拿不出手?”我太爷见歆阳子一脸羞愧,说到最后吞吞吐吐,只好替他说道:“这次我们村里的怪病,你没办法救治,却又不想辱没了黄花观的名声,黄花观一旦声名扫地,就会断了香火,到时候这孩子你就没办法再养活他们,所以你就找上了我们家,想让我们帮你,我们暗中出力,黄花观表面得名,对吧?”
歆阳子一听我太爷这么说,整个人激动起来,赶忙又从椅子上站起身,几步走到我太爷跟前,双手一作揖,看样子又要下跪,我太爷没等他跪下来,站起身拦下了他,“道长不必多礼,这件事,我们帮定你了!”
这时候,我奶奶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她沉吟了一下,随后轻声向歆阳子问道:“敢问道长,您还记得昨天村长家门口那位胡家妹子吗?她男人打了一只兔子,您说那兔子是山神爷的先锋官,要是当时那只兔子已经给她男人杀了,您会怎么做?”
歆阳子听我奶奶这么问,看了我奶奶一眼,又无奈地叹了口气,“贫道还能怎么做,只能骗他们说,想要不受山神爷的责罚,就找个菩萨身边的转世金童养在家里,他们当然找不到转世金童,最后还得来找贫道,贫道这里这么多孩子,随便送他们一个让他们养着,他们知道是金童转世,一定不会怠慢孩子,贫道这里呢,也就能少一份负担了……”
不得已才写在这里,下面这些话可能也要收取各位朋友一分钱的费用,别骂我。说真的,黄金联赛,第一次让我感到心里有点不舒服,现在黄金联赛这本书排名23,我今天才看看了,前面很多书的成绩还不如我这个,不过,人家的票数就是比我的多,我本不想跟别人争啥,上一次黄金联赛,是编辑蛊惑我参加的,这一次,也不知道谁给我点的,不过,各位朋友能不能帮我争口气呢?你们可以到首页上去看看,我这本书出现在首页的次数是最少的,就是出现了,也是在最下面、最不起眼的地方,这就不说了。谁有黄金联赛选票的,感觉能投给我的,要是有时间的话,最好是每天能投上一票。书没人气,又不受编辑待见,还大言不惭的说什么出书,在这里求各位朋友在黄金联赛里帮我争口气吧,排名越靠前,被出版商看中的几率越大,将来真能出书了,我就能实现自己送书的承诺了。天涯上,磨铁上,我欠着很多人的承诺,每天都在问自己啥时候能兑现,如果这本书写完了还没能出书,那我只能拿着那些空头支票苦笑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什么都没求过,这一次,我真的有点不甘心了,谁有票,请投一个吧!
第一百七十章 八方镇石
“唉……”听歆阳子这么说,我奶奶和我太爷同时叹了口气,看来这歆阳子真的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要不然他一个出家修行的道人,怎么可能会装神弄鬼、撒谎骗人呢,不过他这么做虽说不对,却是苍天可鉴、情有可原。
就在这时候,外面又传来一串细碎的脚步声,不大会儿功夫,从门外传来一个童声,好像还是刚才端茶水那孩子,就听声音低低说道:“师傅,您在吗?面没了……”
我奶奶闻言心头一沉,就见歆阳子忙从椅子上站起身,尴尬地朝她和我太爷一拱手,“二位稍候,贫道去去就回。”说着,抬脚就朝房门那里走,可能因为这时候心思已经飞到了外面,身体“咣”地在桌角上撞了一下,撞得桌上茶碗里的水都溅了出来,不过歆阳子这时好像没有察觉似的,停都没停走到房门那里,拉开房门走了出去,紧接着,传来歆阳子一声低低的询问,就听那孩子答道,“真的没了,就剩几根野菜了。”
我奶奶朝房门那里看了一眼,又叹了口气,随后起身来到房门口,不过歆阳子已经领着那孩子朝殿外走去。
我奶奶转回身对我太爷说道:“爹,不如我现在就回家吧,咱家还有些粮食,我回去带一些过来。”
我太爷听我奶奶这么说,即刻点了点头,“这歆阳子道人和他师傅一样,大仁大义,教人钦佩,这种人,如果不帮他,那这世上就没咱能帮的人了,去吧,叫上你哥,再到你舅舅家里问问,能带多少就带多少!”
“嗯。”我奶奶应了一声,走出耳室,离开大殿,顺着之前过来的山路下山。
不过,当我奶奶走到第二座道观平台上的时候,猛然间发现从这座道观的门窗里突突地往外冒着烟,这道观是没有烟囱的,也就是之前孩子们睡觉的那座道观,似乎里面这时正在生火做饭。
我奶奶忍不住走进去看了看,就见大殿靠东南墙角的位置,用石头盘着一个圆形的地锅台,地锅台上支着一口大锅,从锅里正呼呼地往外冒着热蒸汽,旁边大大小小几十个孩子围着,一双双眼睛眼巴巴的往锅里望着,显然都饿了。
锅台跟前,有几个稍大点儿的孩子正往灶膛里添柴禾。锅台旁边,就见歆阳子单手揽着一只大木盆,另一手正从木盆里抓出什么东西往锅里放着。
我奶奶没出声儿,分开锅台旁边的几个孩子,走到大锅跟前侧身一看,原来歆阳子正往锅里放野菜,就是山上那些很常见的野菜,再往锅里一看,清汤水煮野菜,绿汪汪的汤水里一点儿粮食都看不到,这能给孩子们吃吗?我奶奶顿时鼻子一酸。
这时候歆阳子正在忙活着,并没有发现我奶奶,我奶奶也没有惊动他,看了看以后,一转身,悄然离开了。
书说简短,我奶奶步行十几里地回到家里以后,把黄花洞的事跟我爷爷和我太奶简单说了一遍。
我太奶不管事儿,家里怎么样都行。我爷爷这人,有时候虽说有点儿市井、有点儿小气,不过他在大义上并不含糊,听我奶奶说完,二话没说,拄着拐杖到舅舅王草鱼家里问了一声儿。
王草鱼一家也是善良人,随后两家人拼拼凑凑,生生挤出了二百多斤粮食、几十斤现成的米面。
王草鱼又让孙子王小顺套了一辆马车,载着粮食以及我奶奶和王小顺的弟弟王小二,三个人直奔黄花洞。本来我爷爷也要来黄花洞看看的,我奶奶嫌他山上费劲儿,没叫他跟来。
这么一来一往,等我奶奶再次来到黄花洞的时候,已经快晌午了。
王小顺把马车停在山下以后,我奶奶抬头朝山上看了一眼,就见山上漫山遍野跑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我奶奶这时认为他们可能是在上山玩儿吧,不过这悬崖峭壁的,孩子们在这上面玩儿可不是啥好事儿,这歆阳子也不管管。
我奶奶下了马车,王小顺兄弟两个把粮食从马车上卸下来,往身上一扛,由我奶奶在前面领着,沿路上山。
等他们来到第一座道观附近的时候,我奶奶这才发现,原来在山上乱跑的那些孩子不是在玩儿,是在挖野菜,大的负责挖,小的负责找。
看到这一幕,我奶奶一阵心酸,就见里面有些只有三四岁大的孩子,也是在低着头找野菜,看那认真劲儿,我奶奶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粮食扛到上山以后,歆阳子对我奶奶他们几个千恩万谢,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中午的时候,歆阳子给孩子们做一大锅白米饭,就像过年似的,孩子们高兴的欢呼雀跃,随后,一个个吃的小肚子滚瓜溜圆。
看到这一幕,我奶奶长长舒了口气,心里这才感到稍许欣慰。不过,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怎么才能让这些孩子吃饱肚子活下去呢?
我奶奶离开的这段时间,我太爷跟歆阳子又谈了一些事情。由于他们的谈话涉及到很多方面,为了洁俭篇幅,在这里我就不再详细复述了,到后面该提到的我自然会写出来。
我奶奶和我太爷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吃了顿午饭。
午饭过后,歆阳子带着孩子们把我太爷、我奶奶他们四个一直送到山下,歆阳子直到这时候还在对我太爷、我奶奶他们千恩万谢,这让我奶奶和我太爷觉得心里挺惭愧,和这位大仁大义的道爷相比,他们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辞别歆阳子,坐上马车回家,不过,我奶奶心里有件事一直想不明白,走到半路,我奶奶问我太爷,“爹,既然这位歆阳子道长有求于咱们,他又何苦驱使堰身鬼闯进咱们家里,又让咱们连夜到上山找他,他自己直接到咱家里找咱们不就是了吗?”
我太爷一笑说道:“你没看出来吗?这歆阳子虽然待人和善、说话中肯,不过,他骨子里也有三分傲气,他要是直接到咱家里求咱们帮忙,那咱们岂不是要小瞧他几分?”我太爷说着,居然话锋一转,反问我奶奶,“当年我在蔡府随几个武师习武,习武有成以后,一旦听说别人也是个练家子,你知道你爹我会怎么做吗?”
我太爷这话,跟前面那些话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我奶奶就是一愣,不知道我太爷想说啥,摇了摇头。
我太爷接着说道:“听说别人也是个练家子,你爹我就会跑去跟人家比武切磋,一是论个高下,二是求证一下自己的武艺,同样的道理,歆阳子也是玄门出身,驱使五鬼,一来,想跟咱们切磋切磋,二来嘛,要是咱们的道行不如他,他还登门求咱们干啥?就说昨天晚上吧,咱们要是没能找上他,他就会另想其他办法,不会再求咱们帮忙了。”
听我太爷这么一说,我奶奶恍然大悟。
王小顺和王小二兄弟两个坐在车子前面,一直没说话。我太爷和我奶奶坐在车子后面,这时候也不再说话,只剩下车轮子碾在地面上发出的碌碌转响。
走了许久以后,我奶奶可能觉得都不说话挺无聊的吧,又问太爷:“爹,我下山以后,您跟歆阳子道长又说了些啥?”
我太爷闻言回道:“也没说啥,我就传了他一个埋‘八方石’的方法。”
“八方石?”我奶奶一听立刻说道:“埋‘四方石’不就行了嘛,为啥要教他埋八方石呢?”
我太爷抬起头看了我奶奶一眼,“枝儿,你怎么就没仔细想过呢,歆阳子是想请咱们帮他重振黄花观,那‘四方石’是埋在地下面的,‘八方石’是埋在地上面的。”
“地上面?”听我太爷这么说,我奶奶眨了两下眼睛,随后一想,立刻就明白了,紧接着,我奶奶冲我太爷露出一个古怪笑脸,嘴里说道:“爹,我听奶奶说您小时候脑子特别好使、聪明过人,今天看来,您的脑子真的挺好使的。”
我太爷也笑了,嗔责我奶奶,“你这孩子,说的这是什么话……”
第二天一大早,歆阳子来到了村里,直接到村长家找村长,歆阳子交代村长,准备八块条状青石,每块青石高六尺、宽二尺、厚七寸,正面凿上八方神的名讳,用朱砂描红,背面凿上“黄花洞青石道人”七个大字,也用朱砂描红。
八方神名讳分别为:乾方神卞士、坎方神曹功、艮方神未朋祥、震方神求花、巽方神怀德、离方神包玉、坤方神米王、兑方神陈链。
这八块“八方石”,不用全部埋进土里,土下埋二尺四寸,土上留三尺六寸,埋的时候,正面冲着村外,背面冲着村里,每块青石依照阳遁八位,分别埋在村子的乾正南、坎东南、艮正东、震东北、巽正北、离西北、坤正西、兑西南八个方向。
歆阳子交代村长过以后,村长慌忙出门找人去办,因为村里的男劳力都在家里躺着,村长只好到外村去请人,这个咱就不再细说了。
再说歆阳子,离开村长家以后,直接到我太爷家登门拜访,当然了,免不了又是千恩万谢。
双方客套一番以后,落座看茶。茶过三巡,歆阳子问我太爷,“请问刘前辈,您有没有一劳永逸之法,彻底镇住那些怨气,使它们再也害不得人。”
我太爷想了想说:“也不是没有,不过必须找到这些怨气源头,只有在怨气源头打下镇石、或者因地制宜,用其他方法把这些怨气化去,也就能一劳永逸了,不过,这些怨气源头极不好找。”
歆阳子听我太爷这么说,叹了口气,神色黯然,“贵村打下镇村石,只能保住您一个村子,附近其他村子的百姓,岂不是要遭殃了?”
我太爷闻言一笑,说道:“道长悲天悯人,果然菩萨心肠,你尽管放心吧,我们一定能查出这些怨气的源头,到时候永绝后患!”
(从昨天到现在,居然增加了一百票,看这本书的朋友,也就一百五十人左右,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朋友投了票,我原本乐观估计,最多五六十票,远远超出了我的乐观估计,在这里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如果照着今天的成绩继续下去,冲进前十,指日可待!谢谢!我现在正在努力的写,等排名十五加更一章,进入前十加更一章,第九加更一章,第八加更一章……以此类推。向来与世无争,这次豁出去了。)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波又起
村子里的人这次也是下了血本,由村长牵头,挨家挨户凑钱凑粮食,我太爷家当时也拿出了五块大洋,各位别觉得我太爷家抠门儿,当时只有粮食贵,劳动力是非常廉价,五块大洋打刻六块石碑都绰绰有余,可以说我太爷家几乎把刻石碑的费用全承担了下来。
随后,村长和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拿上钱(这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里包括我太爷,因为我太爷家出的钱最多。)一群人到山脚下找了几户专门打刻墓碑的石匠,出高价钱敦促他们昼夜赶工,以最短时间打刻出镇村石(以下简称镇石)。
我太爷本不想掺和这些事儿,之所以跟去,是怕那些石匠们把镇石搞砸了,程序上一旦出现错误,整块镇石也就报废了。
两天后,八块镇石打刻完毕,村长和我太爷他们几个老人到外村雇了十几个壮劳力,用驴子车把镇石全部拉回了村里。
在没往回拉的时候,我太爷悄悄看了看那些镇石,刻的不错没啥问题,只要埋下去就能起作用。
次日,天还没亮,村长又找来我太爷,说是要到黄花洞把歆阳子接过来埋镇石。这一次,我太爷借故没去。
村长和其他几个老人套了两辆驴子车,其中一辆驴子上载着满满一车粮食,摸黑儿到黄花洞接歆阳子了。
也就刚刚吃过早饭没多久,村子里再次响起了锣声,我爷爷好事儿到外面看了看,回来跟我太爷说:“黄花洞那道长给村长他们请来了,正带人在村南头儿埋镇石,人怪多的,很多外村人也来瞧热闹了。”
这时候秋收早就忙完了,家里地里也都没啥事儿,导致附近闲人挺多,见不得哪里有热闹可瞧。我太爷带着我奶奶我爷爷,和那些闲人们一样,也去瞧热闹。
等到了地方以后,第一块镇石已经埋下,就见歆阳子这时候一脸肃穆,掐着道诀,垂着眼皮,嘴里叽里咕噜念叨着,围着埋好的镇石正在慢慢的来回转圈儿,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
镇石前面,村长带着那些生怪病的村民家人,老弱妇孺一大群人,正恭恭敬敬给埋好的镇石焚香磕头。磕完头,村长起身念祭词、烧祭文,那些村民再次朝镇石磕头。
等村民们起身以后,歆阳子停止转圈儿,走到镇石正面,嘴里朗声念道:“诛妖驱邪,青石永镇,黄花大仙急急如律令!”念完,手掌由上自下,在镇石上轻轻一抚,村民们赶忙再次跪下磕头。
整个儿场面,弄的既然隆重又庄严,把那些看热闹的外村人唬的也是一脸虔诚,站在旁边大气儿都不敢喘。
看到这一幕,我太爷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因为这些都是我太爷指使歆阳子这么做的。依着我太爷的意思,越隆重越像那么回事儿,歆阳子在村民心里的地位才会越高,将来黄花洞的香火才会越旺胜。
不过站在村民那边的立场上来说,我太爷指使歆阳子这么做,多多少少有点儿缺德,人家家里都这样儿了,你还折腾人家,不过像我太爷这种人,咱就不好说他啥了,连他自己的姥爷都给他气死了,这又算个啥呢?
等埋到第二块镇石的时候,歆阳子无意间发现了人群里的我太爷和我奶奶,暗中朝我太爷和我奶奶微微欠了欠身,我太爷和我奶奶明白他的意思,朝他笑了笑,点了下头。
等埋到第四块镇石的时候,也就是村东北方那块镇石,别人不觉得怎么样,我奶奶突然打了个哆嗦,我奶奶皱皱眉头,低声对我太爷说道:“爹,我怎么觉得怪怪的呢。”
我太爷扭头看了我奶奶一眼,“怎么了?”
我奶奶摇了摇头,“不知道,就是觉得这东北方向很怪,好似不太干净。”
我太爷一笑,朝不远处正在填埋的那块镇石看了一眼,说道:“没啥可奇怪的,那镇石镇就是这些不干净的玩意儿,咱看咱的热闹,不用管它。”
我奶奶听我太爷这么说,点了点头,不再说啥了。
八块镇石,足足花去一前晌的时间才埋好,中午的时候,歆阳子被村民们簇拥着到村长家里吃饭了,那些外村看热闹的人,三五成群小声儿议论着散去了。
此时此刻,喧嚣落尽,八块镇村石静静地伫立在村子八个方位,就像八位威武的守村大将军似的,同时,它们也是八面活招牌、八块丰德碑,不管从村子哪条路进出,人们都能看到它们,正面刻着八方神的名讳,背面刻着“黄花洞青石道人”。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是村里人还是外乡人,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是黄花洞青石道士所立,镇石镇村的同时,也帮着黄花洞做了广告宣传,这正是我太爷传授歆阳子“八方石”,却没传他“四方石”的真正意图,用我太爷的话说,“四方石”是埋在地下的,若是用“四方石”镇村,等到几十年以后,谁还记得村里埋过石头?谁还记得黄花洞那位舍身成仁的青石道人?
言归正传。镇石埋下以后,当天晚上,我太爷和我奶奶我爷爷,三个人在村子里转了转,只听那些得怪病的村民家里,男人们全都来了精神,大呼小叫,要吃要喝,整个村子几乎家家灯火通明、笑声不断……
返回家的路上,我太爷和我奶奶长长舒了口气,十分欣慰!
第二天,一大早,村民们成群结队,自发地到黄花洞烧香拜神,之前村里凑的钱和粮食都没用完,村里几个老人一商议,赶上两辆驴子车,全送到了黄花洞。
我太爷全家当然没去黄花洞。快到晌午的时候,那些到黄花洞烧香的村民陆续返回,当然了,这些村民大对数是些妇女,男人们身子还很虚出不了远门儿。
不过,我奶奶这时候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妇女去的时候,身边好像没带孩子,这时候,有好几个妇女身边都多出了一个孩子。
我奶奶把那些孩子仔细一看,明白了,这些正是歆阳子收养的那些孩子,看来,歆阳子一定把这些孩子们说成了什么金童转世,骗这些妇女把孩子领回家里抚养的。
我奶奶看着那些妇女身边的孩子,挺羡慕的,与此同时,心里冒出了领养孩子的冲动,黄花洞还有那么多孩子,找歆阳子要一个领回家里养着,歆阳子肯定求之不得。
不过,就是不知道我太爷和我爷爷能不能同意,我奶奶就想找个合适机会,跟我太爷和我爷爷商量商量,然而,还没等她找到机会跟我太爷和我爷爷商量这件事,村子里很快又出事儿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接导致她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就在镇石打下的第三天晚上,村里莫名其妙刮起一场大风,那风刮得天昏地暗。
我奶奶对我太爷说:“这风里阴气很重,村里好似来了个厉害的邪物儿。”
我太爷一笑说:“哪儿有那么多厉害邪物儿,再说村外有八块镇石镇着呢,啥都进不来。”
我奶奶一摇头,“这邪物怨气很大,恐怕镇石也镇不住它。”
我太爷说:“那等到明天天亮了看看吧,这时候外面风刮的连人都站不住。”
第二天,村里几棵老树被大风刮折了,不过一天下来,却没听说村里出啥邪乎事儿。
又过一天,中午的时候,村里很多人家儿大呼小叫,我爷爷找了户人家一问,原来,家里的男人又犯病了,跟之前一模一样,我爷爷又到其他人家里看了看,也是这样儿。
午饭过后,很多妇女老人涌进村长家里,要村长做主上山找歆阳子算账,费那么大劲儿弄来几块大石头,全村人对着石头又是磕头又是烧香,用了这么几天就不管用了,这得让歆阳子给个说法儿,要不然,就把之前送上山的粮食跟钱全都还回来。
当时,我爷爷也跟着那些村民到了村长家里,听村民这么说,赶紧回家找我太爷。
我太爷听了二话不说,带着我奶奶和我爷爷来到了村长家。这时候,村长家门口儿,那些村民们已经套好几辆驴子车准备动身上山。
我太爷三个拦下了他们,因为当时出钱的时候,我太爷家出的最多,要论损失,我太爷家损失最大,说话也最有份量。
我太爷把村长拉到没人的地方,对村长说,这么多人上山不合适,再说那歆阳子一身法术,把他惹急了谁也吃罪不起,自己跟歆阳子有过几面之缘,愿意代表全村人上山找歆阳子,到时候一定会给全村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村长见我太爷这么说,也不好说啥,虽然村里这些人都吵着要上山找歆阳子算账,但是他们心里都对黄花洞有几分敬畏之心,歆阳子虽然没啥名气,但他师傅青石道人在这一带可是响当当的。
黄花洞附近这一带的老百姓并不知道青石道人已经死了,歆阳子跟谁也都没说过,别人一旦问起来,总是说他师傅在闭关修炼。
我太爷一番话,村长想了好一会儿,最后点头答应,一众村民在我太爷和村长的劝说下,各自散去。
压下村里这些人以后,我太爷并没有上山找歆阳子,回到家里把房门一关,和我奶奶研究起镇石失效的原因,不过,研究来研究去,没研究出个啥结果。
这时候,我爷爷从外面回来了,进门就对我太爷和我奶奶说,村东北边儿那块镇石不知道给谁掀翻了。
我太爷和我奶奶一听,怪不得会出事儿,镇石一倒,就等于把阵给破了,那些怨气又进村闹上了呢。
我奶奶皱了皱眉头说:“这是谁干的,这么缺德!”
我太爷说:“先别管他谁干的,走,咱们到东北镇石那里看看再说……”
第一百七十二章 怨气之源
书说简短。我太爷他们三个来到村东北边儿以后,大老远就瞅见东北方那块镇石在地上躺着。
三个人接着往前走,走到距离镇石还有二三十米的时候,我奶奶的脚步突然慢了下来,犹犹豫豫的,好像很不情愿再往前走似的。我爷爷发现她不对劲儿,问了一声儿,“枝儿你咋了?”
我奶奶抬头朝镇石那里看了看说:“前面那些地方不干净,越往前走越冷,阴森森的。”说着,我奶奶把胳膊抱在胸前,回头朝天上的大太阳看了看,这时候,大概也就是下午不到三点钟的样子,虽说已经步入秋季,不过在我们这里,这个点儿日头还是很毒的。
我爷爷好像没啥感觉,说我奶奶:“前两天埋镇石的时候,你不也来了么。”
我奶奶转头轻瞥了我爷爷一眼,“那不一样,那时候人多阳气重。”
我奶奶话音( 末代捉鬼人 http://www.xlawen.org/kan/4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