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末代捉鬼人 > 末代捉鬼人 第 48 部分阅读

第 48 部分阅读

    白天那些符水,村里还有谁没喝?”

    我奶奶摇了摇头,不过她很快小心答道:“我就知道我舅舅家里的人也没喝。”

    我太爷微微一笑,“你舅舅家没事,有镇宅石呢。”

    “对了爹,这只土鬼没进屋的时候,还在院子里喊了我哥的名字,它怎么会知道我哥名字的?”我奶奶问道。

    我太爷闻言皱起了眉头,沉思一会儿,似乎想到了什么,没有回答我奶奶,嘴里却自言自语说道:“难道早就被那道士盯上了?”

    我奶奶不解,忙问,“爹,什么被道士盯上了?”

    我太爷看了我奶奶一眼,“这五行鬼显然是被人驱使的,它们不可能知道广宇的名字,除非驱使它们的人知道,如果说,驱使五鬼的人就是那道士,那道士又是怎么知道广宇名字的呢?”

    “会不会是他跟村里人打听的?”我奶奶说道。

    “那他为什么要打听广宇的名字呢?”我太爷问道。

    我奶奶闻言顿悟,眼神一闪说道:“就像您说的,咱们家早就被他盯上了!”

    “嗯!”我太爷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常言说的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明天使个小法术,让这土鬼带着咱们找到它主子,要真是那牛鼻子道士,那我只能成全了他……”

    这时候,屋外依旧阴风呼啸,不过明显比刚才小了一点儿,可能因为少了一鬼的缘故吧。

    我太爷扭头朝窗户那里看了看,窗户纸忽闪忽闪的,好像有人隔着窗户纸在往屋里吹气,我奶奶也朝窗户那里看了一眼,见状,走过去在窗户扇上系了一根鸡血条。

    外面似乎真的有人似的,鸡血条刚一系在窗户上,窗户纸立刻曳然而止。

    我太爷顿时咬了咬牙,对我奶奶说道:“看来等不到明天了,咱现在就去找这五鬼的主子!”

    说完,我太爷让我奶奶从随身包袱里拿几张黄纸给他,我奶奶立刻从自己随身包袱里抽出三张黄纸递给了我太爷。

    我太爷接过黄纸把困鬼局里那撮黄土包了起来,又让我奶奶盛一碗清水端来。

    我奶奶把清水盛来以后,我太爷把黄纸包扔进了水碗里,很快的,清水洇透黄纸,又把里面的黄土打湿,我太爷见差不多了,连同黄纸,一把从水碗里抓了出来。

    我奶奶不知道我太爷这是要干啥,就问我太爷,“爹,您这是要干啥呢?”

    我太爷脸色一正,“施个小法术,待会儿你就知道了。”说着,我太爷把手里湿透的黄纸包打开了。我奶奶打眼一看,就见里面之前细沙似的黄土已经变成了一滩烂泥。

    “五行相生相克,土能克水,不过,水多了土就克不住了,土多成堰,水多成泥……”我太爷说着,让我奶奶再找两张一尺长的白纸过来。

    我奶奶把白纸找来以后,我太爷把手里的烂纸稀泥在手上一揉,把纸和泥揉在了一起,随后让我奶奶将其中一张白纸平铺在地,他自己蹲在白纸旁边,两根手指头蘸着稀泥,在白纸上刷刷刷抹了起来。

    不大一会儿,白纸上被我太爷抹出个八寸大小的泥人儿,泥人抹好,手里的稀泥刚好用完,抹的有模有样、有胳膊右腿儿,然后,跟我奶奶要过另一张白纸往上面轻轻一拍,把抹好的泥人儿拍在了两纸之间,随后,沿着泥人的身形,小心翼翼把白纸多余的部分撕掉。

    做好上面这些,白纸稀泥,就组成了一个中间黄泥,前后白纸的泥纸人。

    我太爷又让我奶奶拿出一根三尺长红绳,一头系在泥纸人的脖子里,一头系在自己中指第二个关节上。

    房门打开,把泥纸人脸冲门外躺在门口儿,我太爷站在泥人身后,扯着红绳念了一通我奶奶听不懂的咒语。咒语念完,我太爷对着泥纸人说道:“堰身鬼,带我到你们主子那里走一趟!”

    我太爷说罢,躺在地上泥纸人居然一动不动,我太爷立刻怒道:“没听到我的话吗,带我到你们主子那里走一趟,要不然我把你化在水里,教你永世不得超生。”

    真应了那句话,鬼怕恶人。我太爷话音刚落,泥纸人“腾”一下从地上立了起来,我太爷手里的红绳也跟着扥紧了。

    我奶奶见状,惊讶到了极点,不过,让她更惊讶的事情紧跟着就发生了。就见泥纸人从地上站起来以后,迈开双腿就往门外走,没走几步,来到门槛跟前,双腿一弓,忽地从门槛上跃了过去,跟真人似的,活灵活现。

    我奶奶立刻露出满脸错愕,把眼睛看向了我太爷。我太爷笑了笑,对我奶奶说道:“别大惊小怪的,这世上奇方异术多如牛毛,这只是川蜀赶鬼术里的‘走马扬鞭’,很多蜀中道人都会。”

    “这法术有什么用,就是找人吗?”我奶奶扭头又看了看泥纸人说道。

    “找人是我想出来的,它主要的用处是拉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牛马不能行,住在山里道观的那些牛鼻子便驱使恶鬼拉车,往山里运粮食……”说着话,泥纸人已经走到院子里,走的不算慢,能赶上五六岁孩子的速度。

    我太爷一边扯着红绳跟随泥纸人,嘴里一边接着说:“听川蜀那些道人说,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用鬼拉的,压粮运草,白天不走,专走夜路。”说着,我太爷话锋一转,语气里带着叹息,“其实这‘赶鬼术’不是啥好法术,驱役鬼魂,伤天害理、极损阴德。”

    我奶奶一听这话就不高兴了,说我太爷,“损阴德您还用啊。”

    我太爷呵呵一笑,“用一两次怕啥,你爹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该损的阴德早损了。”

    说完,我太爷和我奶奶两个人不再说话。我奶奶这时想起了屋里的我爷爷和我太奶,转回身跑回屋里,跟我爷爷和我太奶说了一声,交代我爷爷,等他们走后抵好门窗,照看好我太奶,随后,我奶奶在屋里找出一只灯笼点着,提着灯笼追出了门……

    我太爷年轻的时候所学甚杂,不过他只教了我奶奶祖传的手艺,我高祖父生前警告过他,非祖传的东西,不许教我奶奶,因为这些方术会的越多,业障就越大,要是命里压不住,就会反噬自身,到时候其害无穷。

    言归正传。这时的风又小了很多,其它四鬼似乎已经察觉到我太爷和我奶奶不好招惹,都是绕着我太爷和我奶奶身边刮的。

    我太爷牵着红绳,我奶奶提着灯笼,跟着泥纸人直奔东走,这是土鬼泥纸人带的路,并不是我太爷驱使的。

    一路无话,大约走了能有十几里地,泥纸人停在了一处山脚下,我奶奶抬头朝山上一看,夜幕之下,山峦黝黑,像个横躺在地上打盹儿的黑巨人似的,不过,在黑巨人的“眼睛”位置,居然有两团亮光,一闪一闪的,好像巨人在眨眼睛似的。

    “这里就是黄花洞,那道士的道场,土鬼既然把咱们带来这里,那咱就上山会会这牛鼻子吧。”说着,我太爷弯下腰把泥纸人从地上捡来用黄纸包住,直起腰后抬手塞进了怀里。

    “那两个亮点是什么?”我奶奶问。

    我太爷眯起眼睛朝两团亮光看了看,“好像是两支火把,既然要驱使五鬼,那道士自然要开坛做法,黑灯瞎火的他也没法儿做。走吧,别管他那么多,先到山上看看再说……”

    我太爷说着,首先迈脚,沿旁边一条蜿蜒小路上山,我奶奶赶忙走在了他旁边。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夜访道观

    走了几步,我奶奶猛然意识到灯笼发出的亮光很可能会被山上的人发现,赶忙转身把手里的灯笼吹灭放到路边,双手扶着我太爷,两个人摸黑上山。

    山并不高,山上那两处亮点也不算陡峭。

    很快的,我奶奶扶着我太爷攀到了山腰三分之一的位置,入眼处,出现一块不大的平台,平台最里面紧贴着山体坐落着一间大房子,就是那种道观样式的房子,门前挑着吊角式的屋檐,屋檐下面挂着一块不小的横匾。这时候道观门窗全都紧闭着,整个儿平台上显得静悄悄乌漆码黑的,也不知道这间道观里面有没有人。

    我奶奶扶着我太爷登上平台以后,征得我太爷的同意,走到道观门前抬头看了看,借着不算明亮的月光,隐约看到屋檐下面的匾额上写着三个大字“黄花观”,再回头看看,平台上六七尺远的地方,正对着观门,放着一顶磨盘大小的石槽状香炉,香炉显得简陋陈旧。

    我奶奶鬼使神差地走到香炉跟前朝里面看了一眼,里面有少半槽香灰,好像全都是陈旧的老灰,香炉边角一些地方的香灰已经凝结成块,说明很久没人来这里上香了。

    看着平台、道观、香炉,我奶奶心里莫须里涌出一股孤独清冷的滋味儿,她忍不住在心里轻叹了口气,眼下这兵荒马乱的世道,老百姓的日子水深火热,谁还顾得上这些庙堂里的仙家呢。

    回过神,我奶奶朝前再走几步,站到香炉后面,眼神迈过道观屋顶,朝道观上方看了看。之前那两个小亮点就在道观上面的山腰上,因为此刻距离近了很多,这时看来两处亮点已经大了无数倍,让我奶奶觉得奇异的是,两处亮点刚好在平台这座道观的正上方,和道观上下呈笔直的三点一线,而且这“三点”的距离目测都差不多,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人为的。

    我太爷见我奶奶在平台上看个没完,他也耐不住在平台上转了起来,原本以为上了平台就算到了尽头,不想在西墙根儿竟被他发现一条小路,一尺来宽,看样子小路能通往山上那两处亮点儿。

    我太爷朝我奶奶挥了挥手,示意我奶奶别看了,继续上山。

    两个人再次蜿蜒而上,这次的路很陡,狭窄不说,竟是些乱七八糟的碎石,走起来异常艰难。

    我奶奶不得不走在我太爷身后,一边小心自己脚下,一边用手托着我太爷的后腰,生怕的太爷出现什么意外,毕竟我太爷这时已经快八十岁了。

    走到额头快要冒汗的时候,他们终于接近了第一个亮点,登上去以后,发现又是一个小平台,平台后面还是一座紧贴山体的房子,这房子也是道观形式,只是比下面那个小了一点儿。

    之前在山下看到的火把光亮,这时才发现并不是火把,亮光是从这间道观的窗户里射出来的,随着里面火苗的不停跳动,亮光显得摇曳不定、忽明忽暗。

    我奶奶和我太爷站在平台边缘喘起了气,抬眼朝窗户那里看看,既然有亮光,说明房子里有人,不过看不到里面人影晃动,就跟下面的房子差不多,显得静悄悄的,除了里面跳动的火苗儿,整个房子都像睡着了似的。

    把气喘匀实以后,我太爷从腰里拔出了镜面大匣子,大拇指拨开机括,子弹上膛。

    我奶奶这时深吸一口气,放轻脚步走到窗户那里,食指放进嘴里蘸点儿唾沫,放在窗户纸上一捻,窗户纸立刻破开一个小洞,明亮的光线第一时间从洞里射了出来。

    我奶奶屏住呼吸,闭上一只眼睛通过小洞朝屋里一看,也不知道看见啥了,眼睛离开小洞,侧身摆手让我太爷过去。

    我太爷见我奶奶让他过去,拎着大匣子谨慎地朝平台四下看了看,见周围没啥异常,几步走到我奶奶身边。我奶奶抬手朝窗户纸上的小洞指了指,样子还挺着急,那意思是让我太爷赶紧往房间里看。

    我太爷疑惑地看了我奶奶一眼,紧跟着,把脸贴在窗户跟前,一只眼睛停在小洞上,眯起眼睛朝往房间里看去。

    房间里亮如白昼,首先映入我太爷眼帘的是房间里四根人腰粗的石柱子。我太爷明白,一间小小的道观之所以大费周章立石柱,一是利用石柱撑托房梁,二是利用石柱烘托道观里的庄重气势。

    与其他道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每根石柱上面全都挂着一盏托盘式的大油灯,饭锅大小,离地约六尺多高,从油灯里探出的灯捻子足有大拇指粗细,我太爷啧啧暗叹,这么粗的灯捻子,一夜得烧掉多少灯油呢,一下子还点了四个,就是城里的大财主也不敢这么点。

    不但如此,这处道观里居然没有神像,也没有供桌,可以说空落落的没有任何摆设,不过,整个儿屋子地面上却铺着厚厚的稻草。

    我太爷把目光朝那些稻草上面一看,眯起来的眼睛立刻睁大了!

    就见厚厚的稻草上面,头对头,躺着两排孩子,有男孩儿有女孩儿,有大的也有小的,初略一数,少说也有三十个!

    我太爷把眼睛缓缓从窗户上挪开了,扭过头和我奶奶面面相觑地对视了一眼。

    这黄花洞道观里哪儿来的这么多孩子?

    我太爷和我奶奶许久说不出话来,他们谁也想不明白道观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这些孩子是哪儿来的,在这里做什么?

    “爹,这些孩子,会不会是那道士抓来的童男女?”许久后,我奶奶低声对我太爷说道。

    我太爷缓缓摇了摇头,“我看不像,要是那道人抓来的童男女,这些孩子不会这么老实,不可能不哭不闹,我看他们在里面睡的挺香,身上没有绳索,脸上也没有泪痕……再说了,就是抓童男女也要不了这么多,一下子抓来这么多孩子,除非那道人不想在这里呆了。”说着,我太爷居然把手里大匣子上的机括退掉,又对我奶奶说道:“我看这事儿另有蹊跷,这道人怕是没咱们猜想的那么简单。”

    “那这些孩子……”我太爷一抬手,没等我奶奶说完便打断了。随后,我太爷抬头朝上面那团亮光看了看,“谜底可能就在上面,不如到上面看看再说。”

    听我太爷这么说,我奶奶留恋地朝窗户里看了看,显然舍不得这些孩子。

    我太爷又在房子的西墙根儿发现一条小路,抬脚就上,我奶奶只好赶紧跟在了我太爷身后。

    小路依旧难行,等到达第二处亮光那里时,东方天际已经泛起了一丝鱼肚白,不知不觉,天就快亮了。

    第二处亮光的尽头依旧是个小平台,小平台上又是一间道观,规模比下面那两座稍大一点,在它左右两侧还有两间小矮房,看样子像是厢房。

    这一次,与前两次截然不同,这次的道观大门居然是敞开的,里面明亮的灯光从大门射出落在平台上,使得平台上光线极好。

    我太爷和我奶奶登上平台,没着急往中间走,站在平台边缘再次喘起了气,不过,还没等他们把气喘匀实,从道观里猛然传出一串爽朗的笑声。

    我太爷和我奶奶顿时一惊,一路过来,两个人早就习惯了悄静无声,这时候的大笑声,让他们觉得尤其突兀。

    笑声没落,就见门口地面上出现人影,人影晃动着从脑袋到肩膀徐徐向外攒出,不大会儿功夫,从房门那里走出一个人,笑声正是这人发出的。

    因为是逆光,我太爷和我奶奶看不清来人的面目和衣着,不过从身形来看,应该就是昨天在村里见过的那个道人。

    那人朝我太爷和我奶奶这里看了一眼,停下笑声,大声说道:“两位贵人终于来了,贫道早已恭候多时……”

    一听这说话声音,我太爷和我奶奶彻底确定,就昨天那个道士。

    我太爷和我奶奶谁也没应话,道人几步走到我太爷和我奶奶身边,我太爷和我奶奶两双眼睛冷冷看着他。

    道人一脸热情洋溢的笑容,冲我太爷和我奶奶打了个稽首以后,把身子一躬到底。这让我太爷和我奶奶觉得挺意外,因为只有晚辈给长辈行礼才一躬到底,可以说道人这礼行的有点儿大了。

    我太爷这时候终于开口,冷冷说道:“道爷,您这大礼我们父女可受不起,有话您就直说吧,如果我们家里哪儿得罪了您,我父女这就给您陪不是。”说着,我太爷把手里的大匣子插回了腰里。

    我奶奶偷看了我太爷一眼,因为我太爷这时候插枪的动作,明显是做给道人看的,谁都明白,这年月儿,但凡身上带枪的,都不是好惹的主儿。

    道人闻言,接着眼神儿一低,朝我太爷腰里的大匣子看了一眼,赶忙双手交叉摆动,“不敢不敢,刘前辈,您说的这是哪里话,就是您家真得罪了贫道,贫道也不敢让两位陪不是呀。”

    听道人这么说,我奶奶不痛快地看了道人一眼,说道:“道爷,您就别这么客气了,您还是把堰身鬼进我们家的事儿说清楚吧……”

    第一百六十七章 五鬼道童

    堰身鬼闯进家里攻击我爷爷的事儿,确实惹恼了我太爷和我奶奶。

    两个人这时面对道人,虽说言辞不算激烈,却是一脸兴师问罪的架势,特别是我奶奶,或许因为我爷爷身体有缺陷的缘故,心疼我爷爷胜过心疼她自己。

    道人听我奶奶这么说,赶忙赔笑,双手打拱说道:“两位贵人莫怪莫怪,那堰身鬼确是贫道驱使,不过,贫道并无恶意,贫道只是……”

    没等道人把话说完,我奶奶冷哼一声,打断道:“什么才算有恶意呢?”

    道人尴尬地咽了口唾沫。

    我太爷朝我奶奶一摆手,示意我奶奶别再说话,我太爷语气平和地问道人,“这位道爷,您是不是早就听说过我们家?”

    我太爷这话,似乎给道人解了围,道人又露出一脸热情洋溢的笑容,显然被我太爷说中了。道人恭声说道:“正是正是,贫道自幼随先师学道,常听先师提起黄河南边儿三王庄有户刘姓人家儿,家里奇人倍出,其父刘义,耿直厚道,奇术高深,名传黄河两岸;其子刘念道,文武全才,一身是胆,声震大江南北;其孙媳白守枝,人称‘白仙姑’,聪慧过人,青出于蓝,巾帼不让须眉……”

    听道人这么说,我奶奶噗嗤笑了,用我奶奶的原话说,想想那道人说的话,跟说书似的。

    道人说着,再次朝我太爷一拱手,“昨日在村里偶遇二位,贫道不识二位真容,多有得罪,后见二位身边站一拄拐之人,素闻刘前辈独子刘继宗右脚有疾,学不得奇门方术,贫道见三位的模样年龄与三王庄刘家极为相仿,私下一打听,这才知道,三王庄毁于兵乱,刘家人举家迁移至此。”

    听道人说到这儿,我太爷眼神闪烁,似乎想起了过去的三王庄,一脸追忆加痛惜,停了一会儿,我太爷缓缓说道:“你跟人打听之后,却不敢确定我们就是三王庄刘家,于是你让徒弟给村里人喝下辟五鬼的符水,如果我们真是三王庄刘家,一定不会喝你的符水,晚上,你便驱使五鬼进村,谁没喝符水,五鬼便会找上谁……你这手段,其一,是想坐实我们家里人的身份;其二,你在试探我们家,你想知道我们家是否与传言里说的一样,对吧?”

    道人闻言连连拱手,“刘前辈高明、刘前辈高明,贫道正是此意,不过,贫道并无恶意,堰身鬼即便进了您家的宅子,也决不会伤到令公子。”

    “那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平白无故的,总有个目的吧?”我太爷没理会道人上面的话,很平静地接着问道。

    “贫道是想……”道人欲言又止,看了看我太爷,又看了看的我奶奶,似有难言之隐,随后做了请让的动作,“两位贵人,此处不是讲话之地,请移驾大殿内细谈。”

    见道人一脸诚意不像有假,我太爷和我奶奶对视一眼,我太爷坦然地说了句,“那就请吧。”

    道人头前带路,我太爷和我奶奶跟在后面,走了没几步,我奶奶扯了一下我太爷的衣角,想对我太爷说点儿什么,其实我奶奶是怕这道人耍诈,我太爷却轻轻摇了摇头,既来之则安之,我奶奶把话又咽了回去。

    大殿里灯火通明,两侧也是四根石柱,每根石柱上挂着一盏托盘状油灯,灯捻子也有大拇指粗细。说是大殿,也就是一座规模比下面那两个稍大点儿的道观,殿内中后位置并列排放着三尊神像,也就是道家所谓的“三清”。

    三清神像前面放着一张长条香案,香案上中规中矩摆放着香炉、蜡台等物件儿,这时香炉里点着线香,蜡台上烧着蜡烛。清香袅袅,神像庄严,真有几分远离尘俗、清真寡欲的感觉。

    不过,在香案前面,原本摆放蒲团的地方,居然坐着五个道童,年龄大概都在十来岁。五道童在香案前手拉手围成一圈,其中四个打坐似的盘腿坐在蒲团上,另外一个,虽然和左右两边的道童手拉着手,也盘着腿,却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姿势十分怪异。

    卜一走进大殿,我太爷和我奶奶第一时间朝这五个道童看去。我奶奶发现,这五名道童全都双眼紧闭,像睡着了似的,不明白他们在做什么,难道是在修炼什么奇门法术?不过,这五名道童全都是脸色煞白、嘴唇铁青,我奶奶明显感觉到在他们周围散发着一股叫人不寒而栗的阴气,与大殿里的气氛背道而驰。看着他们,就像看到五个断气多时的死孩子,特别是那个仰躺在地上的道童,不光奄奄一息,嘴里还在一点点往外吐白沫儿,十分吓人。

    在另外四个道童的前胸和后背,分别贴着一张成|人巴掌大小的黄纸,黄纸上好像是用朱砂画的符文,后背黄纸上画着几条弯弯曲曲的蛇形符文,首尾还写着一个“敕”字。四道童后背黄纸上画的符文一模一样,不过,他们胸前那几张黄纸上的符文稍有不同,而且上面的符文我奶奶还都认识,与其说是符文,不如说是符号,每个符号由上下三道横线组成,有通长的,有断为两截的,分别是八卦里的:乾三连、巽下断、坎中满、离中虚。

    仰躺在地上的道童胸前也贴着黄纸,上面的符号是“坤三断”,估计在他背后也贴着和其他四道童一样的黄纸,只是被他压再在身下没办法看到。

    乾代表的是金,巽代表的是木,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这坤,代表的是地或者土。

    看着五道童胸前贴的黄纸,我奶奶立刻感觉到这应该和五行鬼有关,下意识把目光看向了我太爷。

    我太爷这时皱着眉头,也在看五道童胸前的黄纸,没一会儿,他似乎看出了啥,几步走到那名躺在地上的道童跟前,抬手从怀里掏出包着泥纸人的黄纸包,一把摔在了道童的额头。

    就见道童被黄纸包砸中以后,身子猛然一哆嗦,紧跟着,触电似的“腾”一下从地上坐了起来,与此同时,一双眼睛赫然睁开了。

    我奶奶被我太爷这突如其来的举动闹的先是一惊,不过她很快也想明白了,一双眼睛朝道童脸上看去。

    就见这道童脸上的煞白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褪去,嘴唇也出现了红晕,那感觉就像死而复生一样。

    这时候,道人一脸感激地看着我太爷,眼神里冒出火热的光芒,似乎已经把我太爷佩服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

    就听我太爷淡淡说了句,“再不把魂魄还给他,这孩子必死无疑……”

    这时候,我太爷和我奶奶都已经看出来了,村里闹的那五行鬼,就是这五个孩子的魂魄,这道人可能用什么秘术,把这五个孩子的魂魄从身体里拘了出来,然后把他们的魂魄祭炼成了五行鬼,这种五行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行鬼,似是而非,没有威力可言,就像道人说的,即便进了宅子,对人也造不成伤害,说白了,就是唬人用的。不过,能把活人魂魄从身体里拘出来的法术,在当时已经很少见了,更别说把活人魂魄祭炼成五行鬼了。

    在我的一个经历里,我曾遇上过一个用咒术把别人魂魄喊出来的,被喊出魂魄的人就像丢了魂儿一样,和我奶奶这段经历里的情况还不太一样,我遇上的那个属于毒咒,十分恶毒。眼下这个,据道人自己说,拘出魂魄不但不会对孩子们造成伤害,反而还能有益于他们的修行,至于怎么个有益修行,我就不知道了。

    佯扮土鬼的道童睁开眼睛坐起来以后,很快恢复了意识,一脸迷茫地朝我太爷和我奶奶看看,最后把目光转向了旁边的道人。

    道人忙对他说:“小五儿,快起来拜谢老前辈的还魂之恩。”

    道童似乎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不过十分听从道人的话,从地上快速爬起来,面冲我太爷双膝跪倒,给我太爷规规矩矩磕了个头,同时,嘴里细声细气说道:“多谢老前辈还魂之恩……”

    我太爷脸上微微一笑,满是和蔼,“快起来吧孩子。”

    就在这时候,从殿外刮进来四道阴风,呼呼作声,等风刮到近前,我奶奶感觉身上一凉,与此同时,就听旁边的道人低喝一声,我奶奶扭头一看,就见道人的嘴唇快速蠕动起来,好像在默念咒语,紧接着,道人走到地上四名道童跟前,在每人脑瓜顶轻轻拍了一下。

    不大一会功夫,四名道童竟然先后睁开眼睛,跟之前那道童一样,迷茫地看看我太爷和我奶奶以后,把目光落在了道人身上。

    道人这时候如释重负,长舒了一口气,走到我太爷和我奶奶身边,对四名道童说道:“都起来吧,过来拜见为师经常给你们提起的刘老前辈和白仙姑……”

    一番礼数之后,不知道我太爷怎么样,我奶奶已经放下了戒备,就冲着这五个可爱懂事的孩子,我奶奶就是想提起戒备也不可能了。

    五道童很快被道人打发出大殿烧水沏茶去了。道人带着我太爷和我奶奶走进大殿旁一间耳室。

    耳室里空间不大,里面的摆设也十分简陋,一张古旧八仙桌、几把带靠背的椅子,靠里墙一侧,还有一个书架,书架上规规矩矩摆放着不少书籍。

    落座以后,我太爷首先开口问道人:“敢问道爷,道号如何称呼?”

    道人闻言,赶忙又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诚惶诚恐说道:“刘前辈,您这一声‘道爷’可折煞晚辈了,贫道俗家姓郭名歆,先师赐号‘歆阳子’……”说着,道人歆阳子叹了口气,“实不相瞒,贫道拘出徒弟魂魄假扮五行鬼,正如前辈所说,其一,贫道想探查前辈家里的底细;其二,贫道想试探前辈父女的手段;其三,贫道有一事相求……”

    说着,道人歆阳子拉开身后的椅子就要给我太爷下跪。

    第一百六十八章 舍身成仁

    因为隔着一张桌子,等我太爷从椅子上站起身想拦下歆阳子的时候,他已经跪在了地上,我太爷只好走过去把他搀了起来。

    我太爷对歆阳子说道:“道长有什么事尽管说,何必这样儿呢。”

    歆阳子一脸愁苦,再次朝我太爷拱了拱手,“事关几十条人命,贫道给前辈磕几个头又有何妨。”

    “几十条人命?”听歆阳子这么说,我奶奶也忙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震惊地看着歆阳子。我太爷这时蹙了蹙眉头,不知道这歆阳子究竟想求他们什么事,真要是关系到几十条人命,这事儿可不小呀。

    “两位贵人请坐,容贫道慢慢给两位细说。”歆阳子再次请我太爷和我奶奶坐下。

    落座以后,歆阳子叹了口气,竟没着急说事儿,看了看我太爷,又看了看我奶奶,问道:“两位上山时,可看过山下那座道观吗?就是亮着油灯的那座。”

    我太爷和我奶奶对视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我奶奶说道:“您这么一问,我倒是想起来了,请问道长,那里面怎么那么多孩子呢?”

    歆阳子看了我奶奶一眼,又叹了口气,“那些孩子……那些孩子全是……全是我和师傅拿粮食换来的……”歆阳子就说了这么一句,不再说话,把头低下去呆呆地看着眼前的桌面,停了好一会儿,也不知道他想起了啥伤心事儿,居然双手一捂脸,哭上了,呜呜有声,看样子非常伤心。

    歆阳子这么一哭,闹得我奶奶和我太爷面面相觑。这歆阳子不到五十岁的样子,有什么事能让一个年近半百的出家道人痛哭流涕呢?我奶奶和我太爷想不明白。

    等了一会儿,见歆阳子哭个没完,我太爷从椅子上站起身走到歆阳子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长,你到底有什么事,尽管开口,只要不是伤天害理有悖道德良心的事,我们刘家人义不容辞。”

    歆阳子听我太爷这么说,逐渐止住哭声,用道袍擦了擦眼泪以后,抬起头看了看我太爷,紧接着,将一只手伸进怀里,从怀里缓缓掏出一把沾着斑斑血渍的牛耳尖刀!

    我奶奶见歆阳子竟从身上掏出一把刀子,腾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我太爷距离他这么近,他只要一抬手就能要了我太爷的命!

    不过,我太爷却站在歆阳子身边一动没动,甚至连脸色都没变一下。

    歆阳子见我奶奶从椅子上霍然站起,赶忙扭头对我奶奶说道:“白仙姑莫惊白仙姑莫惊,贫道没有恶意……”说着,歆阳子恭恭敬敬托起牛耳尖刀,小心翼翼平放在了桌上。那小心程度,就像在放一件珍贵物件儿似的。

    注视着牛耳尖刀看一会儿,歆阳子又擦了擦脸上的眼泪,起身把我太爷扶到椅子那里坐下,转回身坐回自己的椅子上以后,歆阳子一脸悲痛地说起了道观里那些孩子、这把刀子、以及关于他师傅的事儿。

    歆阳子的师傅号称“青石道人”,俗家姓申名青石,年龄和我太爷不相上下。

    申青石十六岁那年,被一位游方道人点化,拜道人为师,后追随道人游历四方,修行悟道。

    二十三岁那年,云游道人驾鹤西去,申青石葬了道人以后,独自游历。次年,游历至黄花洞一带。听当地人说,黄花洞曾是古时一位仙姑得道成仙的地方,那位仙姑在未成仙之前,经常用一种黄花作为药引,悬壶济世,而且分文不收,接受救治的人,几乎人人药到病除。后来那位仙姑功德圆满,羽化飞仙,便被老百姓称为“黄花大仙”,她所居住的山洞,也被老百姓称为“黄花洞”。

    申青石得知黄花洞的来历以后,刻意爬上山腰,进入黄花洞看了看,就见黄花洞里仙气氤氲,果然是个好地方,里面还有石桌石凳石床,似乎是黄花大仙飞仙之后所留,洞里还有一条溪水潺潺流向洞外,恍若一处人间仙境。

    申青石当即喜欢上了这地方,后来,依着老百姓对黄花大仙相貌的描述,在洞里给黄花大仙塑了一尊神像,又有在洞外盖了一座道观,取名“黄花观”。

    至此,申青石就在黄花观落了脚儿,老百姓称他为“青石道人”。几年后,又收了歆阳子做徒弟。

    因为黄花洞有了道观,便经常有老百姓来这里上香拜神。青石道人深得其师真传,既懂医术又懂方术,黄花观被他打理的蒸蒸日上,每天来这里上香拜神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特别是求子的夫妇,只要在山上用碎石摆上一座一尺多高的尖塔形石堆,许下心愿,来年必得贵子。

    一九四零年冬,已经七十岁出头的青石道人,在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怪梦。梦里,他看见黄花大仙的神像在流眼泪,而且是那种殷红的血眼泪,还没等他来得及震惊,不知道从哪儿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对他说了四句谶言:大旱三年,饿殍遍地,屯粮济世,舍身成仁。

    女子声音落毕,青石道人立刻从梦中惊醒,觉得这梦来的蹊跷,立刻穿上衣服提着灯笼,到黄花洞里一看,就见黄花大仙神像的脸颊上有两道清晰的血痕……

    青石道人大惊,随后细细一琢磨梦里女子说的那四句谶言,前三句的意思是说,将来三年之内要有大旱,会有很多人饿死,现在必须赶紧囤积粮食,到时候好接济那些老百姓。至于最后一句“舍身成仁”,青石道人有些想不通,既然想不通,最后他也不再去想了。

    这些年来黄花观香火鼎盛,也积攒下不少香火钱,第二天,青石道人拿出观里所有积蓄,带着歆阳子下山购买粮食。

    前后半个月下来,积蓄花尽,同时,观里也囤积了为数可观的粮食。用歆阳子的话说,那些粮食足够十个人吃上五六年的。

    一转眼,时间来到第二年,也就是1941年,果然出现了旱情,局部地区出现饥荒,但是并不算严重,特别是黄花洞这一带,背靠大山,附近老百姓的日子勉强还能过得去。

    又一年,到了1942年,旱情加重,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大饥荒全面爆发,特别是黄河南岸,已经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青石道人听说以后,带着歆阳子,赶着提前预备好的两辆骡子车,来到黄河南岸,一路给老百姓们发放粮食。

    然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全省大饥荒,遍地饥民,仅凭青石道人这些屯粮,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接济几天下来,道观里的粮食骤减,但饿死的饥民却越来越多,青石道人一看,这可不行。

    就在这时候,青石道人发现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 末代捉鬼人 http://www.xlawen.org/kan/4857/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