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阅读
宝玉从不曾见黛玉如此疾言厉色地说话,不由得吓了一跳,讷讷地说道:“我,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我是想着,妹妹和瑾儿弟弟回去了,又没有姐妹们玩笑,太孤单了些。好妹妹,你别生气,只和弟弟住在这里,别回去了罢?”
黛玉见宝玉急的一头大汗,脸上红彤彤的,眼睛也是红红的,心里叹了口气——这宝玉,怎么说呢?要说他是个实心的孩子,一点子错儿也没有。这么大了,还不如探春。每日里只恨不得所有的姐妹都伴在他的身边才好,一点子人情世故都不懂。
不过,黛玉又觉得宝玉在这样的一个家族中长大,能长成这样单纯,实在是不容易。
想到这里,黛玉气稍平了些,向宝玉道:“宝玉,你也不小了,怎么能遇事儿只顾着自己的心意?且不说我和爹爹一别大半年,好不容易聚在了京里,我岂能不承欢膝下?更别说如今父亲身边,只我和瑾儿两个,我们若是只管了自己住在这里,和姐妹兄弟们开心,父亲却孑然一身孤孤零零,岂不是大大的不孝?”
宝玉听了,觉得大有道理。可是就这样让林妹妹走了,又觉得不甘心,只得道:“好妹妹,那你每日若是闲了只管做了车来家里,我们仍是一起玩笑,一起吃饭,便是瑾儿弟弟,也一起来。可好不好?”
黛玉扶额,转身不再理宝玉,宝玉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看迎春姐妹,又看看宝钗,只觉得心里气苦,不由得生气道:“原是我自作多情了!”
说着,也不等黛玉等人答言,一股风似的掀了帘子跑了。黛玉等人不觉好笑。
一时瑾儿又和贾环贾兰过来了,三个孩子也是眼睛红红的,舍不得分开。
瑾儿拉着黛玉的手,说道:“姐姐,我将我那里的字帖和纸张笔墨都送给环哥哥和兰儿了。”
黛玉惊喜地看着他,笑道:“瑾儿竟也长大了,懂得这些了?”
瑾儿摇头摆脑,很是得意。
黛玉又笑道:“你做的很好,不过,姐姐这里还有些东西,你也一并送给他们可好?”
说着,黛玉让人拿了给环儿兰儿的东西过来——原是瑞凝等人为瑾儿缝制的几套衣服,再就是一些黛玉这里的笔墨纸砚,都是些上好的东西。
贾兰也还罢了,倒是贾环,自从黛玉瑾儿来了以后,这大半年竟是活在天堂里了。再没有丫头冷眼相待,吃穿用度就算比不上宝玉,也不差了多少。他原就比瑾儿大一些,又是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自然不似瑾儿一般单纯。现下见瑾儿要走,不免有些难过。只是倔强地仰着头,不肯说一点儿舍不得的话。
又有贾母遣人来叫,黛玉等人忙过来和贾母一起吃饭。只是宝玉始终臭着一张脸,不肯搭理黛玉和瑾儿。
一个晚上,就在忙忙乱乱中过去了。
第二日饭后不久,果然林府遣人来接黛玉姐弟。黛玉带着瑾儿给众人行礼告别后,坐车欢欢喜喜地回了自己家。
林家在京城的老宅虽不如荣府那般,但也是很大的了。其间布局装饰一如江南的府邸,满园青松翠竹,掩着数条青石小路。此时天气尚冷,万物萧条,这院子里倒是一派青绿。黛玉见了先有几分喜欢。又见整个儿林宅乃是别院样式,各院之间有曲栏游廊相连。虽然多年未有主人在此居住,但院子保持的非常好。又因为林如海提前打发人来收拾了,此时入住倒也是□方便。
林如海今日并未出去,他已经向皇帝递了折子,正在等候陛见。他于官场多年,自然知道外官在皇帝召见之前是不宜与京中的官员们见面,更何况自己扬州盐政的位子太过敏感,如今京里几位皇子与太子明争暗斗,说是多事之秋也不为过。因此也不出去,只当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至于说贾府,不过是去拜见自己的岳母,接回自己的儿女,自然不妨。
林如海亲自带着黛玉和瑾儿见过了自己的堂姑。这位林家的老姑娘虽说终身未嫁,但性子甚好。当初也是从选秀入宫的,因为活泼爽利,很得太后的喜欢,便留在身边做了女官。在宫里,她既得太后宠信,又很会做人,并不是那轻狂嚣张之辈。便是一干的皇子皇女们见了,也称一声“林嬷嬷”。
后来放出宫来,年纪也大了,太后有意为她指婚。只是她却无意嫁人,只求了太后让她在京中置办一处小院子。因曾在太后身边当差,也有那公侯之家想着自己家的女孩儿大了,想请这位姑奶奶帮着教养一番,只是这位姑奶奶轻易不肯答应。
林如海进京前,原也想着在京中难免有些交际,自己内宅没有女主人,黛玉又太小,实是需要一位内宅长者出来主持中馈才好。想来想去,便想到了这位堂姑。
林如海既有了主意,便雷厉风行,他先是写信给这位堂姑,说了自己即将进京陛见,内宅无人主持中馈,又道黛玉年纪渐长,需要有德长者引领进入女眷的交际圈子。最后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希望能够得到这位堂姑的帮助。
这位堂姑倒也爽快,很快就回信同意了。于是林如海昨日到京,去荣府前便先去接了这位堂姑来林府。
黛玉见这位姑奶奶不过五十多岁的样子,穿着湖色对襟长袄,外边罩着银鼠里子暗紫色缎面的立领皮褂子,底下系着浅灰色蜀锦绣百福纹的绵裙。坐在那里正拨着手炉里的灰,见她和瑾儿进来,一双眼睛闪过一丝惊讶,然后便笑眯眯地,看着甚是可亲。
黛玉先时还怕这位姑奶奶从宫里出来的,只怕是“容嬷嬷”一样的人,此时见她笑得见牙不见眼,倒松了口气,忙带着瑾儿过去磕头,口内说着:“黛玉带幼弟瑾儿给姑奶奶请安了。”
老姑奶奶忙一把扶了起来,一手拉着黛玉,一手拉着瑾儿,啧啧称赞:“都是好孩子,叫我夸哪个好!”
又向如海笑道:“你这两个孩子我甚是喜欢,如今只交给我就是了。”
林如海笑着躬身道:“如此,有劳姑母费心了。”
第 16 章
( )皇帝召见林如海后,林如海与自己京中老友小聚了一番。只是尚不知皇帝对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安排,是继续外任,还是升级,或是平调?
说实话,此时的林如海若要自己选择,只要不再担任盐政一职,便是降级,他倒也无所谓了。如今他不比年少时的满腔报国之志,他更想的是自己平安地看着两个孩子长大。
林如海知道自己扬州巡盐御史的位子太过敏感。现在虽有太子,然自从几位年长的阿哥先后受封,尤其是大阿哥胤兑蚓Ρ环馕笨ね鹾螅芯质埔哺⒚盍恕L由砗笥兴鞫钔家慌桑蟀⒏缟砗笥忻髦橐慌桑硗饧肝话⒏缣热词顷用敛幻鳌3杏心呛康拇蟪家丫颊径樱皇钦舛樱袷悄敲春谜镜模?br />
林如海清楚的很,现在皇上正当年,一向身子健壮,怎么会容许自己的臣子开始肖想自己驾崩之后的权利归属?
从这一点上说,林如海还是愿意外放的。毕竟,外放了可以远离权利争斗的漩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不参与什么太子党大阿哥党之类的,想来是可以安安稳稳的。只是,如果皇上仍让自己回到扬州担任巡盐御史就另说了。
盐历来是每朝每代由朝廷垄断,自前朝方授予盐商经营权。盐税一直是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扬州乃本朝四大盐政之一,城内多有盐商。扬州盐商豪奢天下闻名。这一块肥肉早就被不止一人盯上了,如果自己仍在这个位子上,只怕是没有几日平静的日子了。
如果只是自己孤身一人,自然是不怕,只是如今自己尚有幼女稚子,却是不容有失的。
黛玉和瑾儿回来后,林如海只略略地问了问她们在荣府的生活。黛玉笑着回说一切尚好,外祖母甚是疼爱二人,又有几个姐妹兄弟每日相伴。
林如海知道女儿这一年多来长大了不少,心思也重,凡事自然是报喜不报忧。至于荣府的风气,林如海也非常清楚。私底下又细问过了王嬷嬷,王嬷嬷自然是将往日里在荣府的一事一情全盘回禀。
“姑娘不让对老爷说,也是恐老爷生气的缘故。奴婢这些日子看着,贾府的老太太对姑娘和哥儿倒是极疼爱,大太太也还好,再有那些姑娘们也和咱们姑娘真心交好。只有二太太一个,常说些冷嘲热讽的话。不过好在姑娘机敏,也没让人白白欺负了去。”
林如海负手站在书房的窗前,日头已经偏西,黛玉和林姑奶奶应礼部侍郎夫人的邀请,去府里听戏了。想来也快回来了。
想着王嬷嬷的话,林如海心中冷笑。贾家,荣府!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什么礼仪之家,上边主子刻薄,下边奴才势力。自己还好好地活着呢,就敢歪掰玉儿瑾儿是去打秋风的!
又想到贾家荣宁二府明明是降级承爵,现在的贾赦贾珍所承袭的都是世袭将军的爵位罢了,却还仗着自己先祖的那点子功劳大喇喇地挂着国公府的匾额。这也还罢了,反正两个府中只有个贾政在朝为官,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并无实权。皇帝想来也不介意用几个虚名儿养着这样一帮子废物。
只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虽已远离朝堂日久,但究竟是百年大族,就此退出权利中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甘心的。所以,贾家送了元春进宫,外边薛家靠上了九皇子,史家王家也不消停。上蹿下跳,真如一群小丑。
林如海官场浸染多年,之所以得皇帝信任,原因只有一个——忠,而且是仅忠于皇帝。对于贾家,林如海有心提点,只是,他们既然亲情淡薄,自己又何须费劲?
不过林贾两家乃是姻亲,这一层关系怎么也脱不掉,唯一的法子,就是自此慢慢疏远了才好。想到自己去世的夫人,林如海又叹了口气。这贾敏虽然是太后赐婚,自己却从未嫌弃过她包衣的身份,夫妻二人成婚后也是琴瑟和鸣。贾敏在京中素有才女之名,人自然是极为聪慧,早就将贾家的情形看的一清二楚。所以随自己外放这些年,对娘家虽然一年四节均有重礼,却从未回去省亲,想来也是远着娘家的意思。
黛玉和瑾儿也由林姑奶奶带着,,去了林如海的好友那里拜见了女眷。
林姑奶奶虽不是诰命夫人,但毕竟曾是太后面前的红人,在京城官员的女眷之中还是颇有一番面子的。众家女眷久在京中,自然也都是八面玲珑之人,因此黛玉的京中拜会之行还是很让她开心的。
荣府倒是打发了人来接黛玉和瑾儿过去玩,只是黛玉正忙着和林姑奶奶各处拜访,自然没有时间,也就算了。
这一日皇帝再一次在乾清宫召见此次入京述职的外官,林如海自然也在其中。
不出意料,扬州任巡盐御史一职仍是林如海担任。这原本也在意料之中,林如海心下叹息之余只得接受这一事实。只是后来,皇上又单独召见了他,至于谈了什么,只有林如海自己知道。
黛玉听到这个消息,倒是也没感到意外。原本红的故事中,林如海从出场就是一直在扬州任巡盐御史的。只是,想到了原著中林如海是死在了任上,黛玉不由得有些担心。转念一想,既然弟弟还好好的,和原来的故事情节已经有所不同了,那么说不定爹爹也应该没事了罢?
不管怎么想,林如海不日就要启程回扬州了,黛玉姐弟自然也跟着一起走。
这一日,林如海带了黛玉和瑾儿来至荣府辞行。
荣府少不得整治酒宴替他父女三人送行,贾赦兄弟贾珍贾琏等俱都过来了,便是迎春等人也来拜过了姑父,拉着黛玉的手不舍。
贾母便命人将酒席摆在了花厅,仍是用了一架黄花梨木架子镶苏绣的屏风隔了男女。
席间,贾母不由得又搂着黛玉和瑾儿大哭了一场,又骂林如海:“做什么这么急着走?我原舍不得她们姐弟,又没有强着你留下的道理,这可不是摘了我的心一般么?”
林如海慌忙起身,朝着贾母那边弯腰长揖,恭敬道:“老太太疼爱玉儿姐弟,玉儿她们也是舍不得老太太的。只是圣命难为。此次入京述职之人,除了留京任职的外,其余俱要尽快动身。小婿跟皇上求了恩典,这才宽限了数日,实是无法再耽搁下去了。还望岳母大人体谅!”
贾母还待要说些什么,只是被林如海一番话,竟堵得说不出了。不由得有些恼怒,只一下下摩挲着瑾儿不语。
黛玉见了,微微一笑,抱着贾母的手臂道:“老太太,常听人说扬州大明寺的香火极是灵验,玉儿回去,定要亲自到大明寺中去拜一拜,求这佛祖保佑老太太福泰康健。”
贾母听了心内一阵欣慰,忙拉着黛玉的手道:“好孩子!难为你想着我这老婆子。什么福泰康健,都不如让我常看了你们这些孩子高兴啊。只是你身子单柔,瑾儿又小,须得时时给外祖母送个信儿,让我知道你们怎么样呢。”
黛玉忙应了,又偷眼朝瑾儿看了看,瑾儿这边便也拉着贾母的手撒娇:“瑾儿会写字了,瑾儿会给外祖母写信的。”
贾母不免又一阵难过,凤姐儿等人劝慰了好半天才罢了。
宝玉跟着贾母坐在女眷这边。原本黛玉回了林宅就让他时时地难过了,有心去林宅看黛玉,无奈王夫人看得紧,轻易就不许他出府。只得耐着性子等林妹妹过来。
听得林家姑父又被外放了扬州巡盐御史,宝玉心里还一阵高兴,想着只待姑父起身上任去,林妹妹和瑾儿也就该搬回荣府住了。谁料到,林妹妹竟然是要和林姑父一起回扬州的!
宝玉觉得非常伤心,扬州虽然繁华,可还能好过京里么?在这里住着有老太太疼爱,有二姐姐她们陪着,便是自己,也可以给妹妹做些水粉,调些胭脂。这是何等的热闹?回了扬州,就只有妹妹和瑾儿两个,又是何等的孤单?
在宝玉想来,林妹妹大概也是不想回去的。左思右想,宝玉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便决定只要林妹妹不想回去,就一定要求着老祖宗让妹妹留下。
可是,自从林妹妹来了以后,嘴里虽然说着舍不得回去的话,脸上却没有什么难过的表情。想那云妹妹,哪次回史家不是眼泪汪汪的?
宝玉虽然单纯,倒还不傻。酒席上看林黛玉和瑾儿两个一左一右,一唱一和地哄着老太太,老太太终于说不出留他们的话了,黛玉的脸上分明是如释重负的表情嘛!
宝玉懵了。
也不知道大家都说了些什么,就连黛玉和瑾儿在走时跟他行礼道别,宝玉也不知道怎么还的礼。等清醒过来,林如海父女三人已经回府去了。
这里贾母看宝玉失魂落魄的样子,叹了口气。叫众人散去了,只留下了凤姐儿陪自己解闷。
凤姐儿如今有了身子,贾母便要她坐着,自己歪在软榻上,叹道:“当初接林丫头过来,固然是我想着你姑妈,心疼这孩子。也有一番私心在里边。如今看来,只怕竟是我错了。”
凤姐儿亲自端了茶,送与贾母面前,道:“老太太疼爱林妹妹林表弟,这是我们都能看到的。只是,您所说的一番私心竟是什么?”
贾母指着她笑道:“都说你精的猴儿似的,当真看不出来?”
凤姐儿也笑了,扶着腰慢慢坐下,想了想还是说了出来:“可是老太太,咱们府里虽说也是随太祖征战有了军功的,到底还是包衣,林妹妹家该是在正白旗罢?”
贾母叹道:“正是,太祖皇帝十三副甲起兵,林家先祖便随着征战,军功显赫,太祖皇帝亲自抬旗,入了正白旗,乃是上三旗之一。”
凤姐儿奇道:“既是这样,咱们当年又是如何和林家联姻的?”
贾母闭着眼睛,许久才幽幽叹道:“凤丫头,你当家管事儿的时候虽短,想也看出来了,咱们家里虽还是挂着国公府的牌子,可早就没了老祖宗当年的煊赫,不过是靠着祖宗的庇佑罢了。本来,我们这样的人家,若是能够有子孙出息,朝堂上站得住,还能够护家族几十年的风光。然而你看,我们族里可有那出息的子孙?”
凤姐儿默然,她自然知道,不但贾家,就是放眼四大家族,也难找出一个可以称得上“出息”的。别人不说,只说贾珍贾琏二人,贾珍乃是现任族长,又袭着宁国府的爵位,贾琏乃是荣府袭爵的子弟,只这二人,便都是那斗鸡走马卧柳眠花之辈。有他们做样子,底下的兄弟子侄更不必说了。
又听贾母续道:“爷们儿指不上,自然只能从姑娘这边儿想办法。所以当年,宫中小选,我狠心将你姑妈送进宫去做女官,就和现在元丫头一样。你姑妈自幼便聪敏异常,我又请人悉心教导,可以说是琴棋书画□精通,在往来的女眷中也是有着才女之名的。原指着她能够在宫里出人头地,不想分到了太后身边。想来太后不愿意让你姑妈这样的女子在宫里,正赶上大比之年,太后见你林家姑父年纪轻轻便高中探花,想是才华出众之人。便将你姑妈指婚给了你林姑父。”
凤姐儿奇道:“难道太后便没有想到咱们家是包衣的身份?”
贾母微微笑道:“怎么会想不到?只是林家到你林姑父这里已经没有爵位了,林家人口不盛,承重一枝只你林姑父一人而已。咱们家虽是包衣,然到底仍是国公府邸。故而,也算是门当户对了。”
说着又叹道:“我原想着,两家既是姻亲,这在旗包衣便可先放到一边了。只要咱们接了你妹妹过来,好生地疼爱教养,她自然和咱们亲近。宝玉又惯会讨女孩儿喜欢。即便是你妹妹要去选秀,可你妹妹的容貌性情你看到了,那是□出众的,只怕不易留在宫中。到时候咱们好好地求了你林姑父,说不得两个玉儿就能成了呢。你姑父在那盐政的位子上极得圣宠,这对咱们只有万般的好处。玉儿在这里也不会受了委屈。只是,唉,如今竟是我想错了。”
凤姐儿不语,心里却不以为然,林妹妹家世既好,容貌又不凡,人又极聪慧,选秀怎么会选不上?就算是不能留在宫里,说不定也会指给某个宗室子弟,老太太这番心思恐怕注定是白费了。更何况,林妹妹在这里真的不会受委屈?前边儿不过在这儿住了几个月,就有人私下里嚼舌头了,日后要是真嫁过来,别的不说,自己那个姑妈只怕就不会让她好过!
屋子里一时静寂无声,贾母闭目似是睡着了,凤姐儿也不敢出声打扰,只得自己起身,轻轻地将一领貂皮里子的大氅盖在贾母身上。却见贾母朝她摆了摆手,叫她自去罢。
第 17 章
( )康熙四十六年
扬州地处江南,气候温润,二月已是金柳吐翠,杏花烟雨了。这里百姓多爱花爱美,兼之扬州自古便是繁华之地,百姓富庶,故而这每年的二月十二花朝节过得极为热闹。
每到花朝节之际,文人雅士往往要集会,观花饮酒,作诗唱和。女子轻易不能出门,也要在家里剪些红纸红布,或裹于花树干上,或挂在花树枝头,以庆贺百花生日,乞求百花盛开,更兼祈祷自家生活花团锦簇。
只是今年的花朝节又另有一番热闹之处。原因无他,皇上再一次南巡,正月二十二出发,二十七日已到了扬州。听闻扬州花朝节甚是热闹,竟留在此处,待花朝节后再行巡视他处。
因此,两淮一带大小官员俱都忙乱了起来,觐见,进贡,忙的不可开交。
林如海作为两淮巡盐御史,自然也是要伴驾随侍的。好在康熙此行不欲扰民,因此仍是住在了扬州抚台衙门里。林如海忙里偷闲,还是可以回去看看女儿儿子的。
如今瑾儿已经由林如海聘请了一位学识甚为渊博之人正式开蒙,不能再向像小时候那样时时地跟在姐姐后边了。
黛玉自回到了扬州,便开始跟着教养嬷嬷学习女红厨艺理家等事宜。原本林如海想将林姑奶奶接了来亲自教养黛玉,无奈林姑奶奶年纪渐大,经不得路上颠簸之苦,便亲自出面,为黛玉寻了两位宫里出来的教养嬷嬷。林如海和黛玉自是感激。
这一年黛玉已经十岁了,自从上一次从京城回来,便再也没有去过京里。迎春姐妹偶有书信送来,诉些姐妹情谊,说些家常事务。
于是黛玉知道了,在这三年里,王熙凤生了个女儿,已经重新开始管家了;东府里的蓉哥儿娶了媳妇,姓秦,生得极好,非常得老太太的喜欢;薛家还住在荣国府里,原来带过去的小丫头香菱——便是薛蟠为了她打死了人命的,已经做了薛蟠的屋里人,却还时常跟着宝姐姐;史湘云经常过来,每次都要和宝姐姐住在一处,竟把三春姐妹放到了后边……
今日乃是花朝节,也是黛玉的生辰。前边三年因着要为母亲守孝,林府中的花朝节从未热闹地庆祝过。今年黛玉想着,既然已经出了孝,父亲又去随侍伴驾了,瑾儿又得跟着先生学习,不如自己带着小丫头们玩一天。
王嬷嬷昨日已经和两位教养嬷嬷打过招呼,今日只让黛玉松散一天,不必学规矩了。
黛玉清晨起来,知道林如海不在府里,便梳洗好了直接去了佛堂,给母亲的牌位行礼,叩谢母亲生养之恩。一时又朝着抚台衙门的方向磕头,拜了林如海。
才回到屋子里,就有小丫头笑着说道:“谨哥儿来了!”
林如海疼爱孩子,又恐过于宠爱折了孩子的福气,便吩咐府里边不准叫瑾儿大爷,只叫谨哥儿便是了。待到瑾儿大一些,再行改过来。若不是黛玉是女孩子,只怕也是如此。
瑾儿已经长开了,先时带着点婴儿肥的小脸如今瘦了些,身条也拉开了。林如海为他专门请了教习,也不是为了让他去弃文习武,只是强身罢了。这三年下来,瑾儿果真是壮实了不少,虽然看起来还有些瘦,却极少生病。
瑾儿笑嘻嘻地进来,朝着黛玉便是一揖,口里只说道:“今儿是姐姐的好日子呢,瑾儿祝姐姐芳龄永驻。”
黛玉见先时那个小小的只会抹着眼泪追着自己的幼儿,已经能够小大人儿一般给自己祝寿了,不由得有一种“吾家幼弟初长成”的感慨。
一时间黛玉屋里的丫头,瑾儿屋里的嬷嬷丫头俱都给黛玉来行礼上寿,黛玉哪里肯受礼,只让大家说了一声吉祥话儿,便吩咐人打赏,又端上寿面来大家一起吃了。又有去年嫁出去的大丫头瑞凝瑞清等也进来给黛玉上寿,忙忙乱乱的便过了半日。
黛玉乱了半日,只觉得头疼,便让丫头嬷嬷们自去花园子里边庆祝花朝节,自己却回房躺下了。王嬷嬷不放心,跟了进来。
黛玉见她进来,不由的笑道:“嬷嬷,我只是吵得有些头疼,略躺一躺。”
王嬷嬷乃是她的|乳母,从小照顾着她,事无巨细,十分用心。黛玉虽然不是以前的那一个,然这几年相处下来,自然也知道这位|乳母对自己的疼爱之心不假。
王嬷嬷坐在床边,伸手摸了摸黛玉的额头,见不是发热,便放了心,笑道:“既然这样,我去叫了雪雁来,让她伺候着姑娘。纵是躺着,姑娘身边也得留个人才好。我去陪洪嬷嬷李嬷嬷说会子话。”
洪嬷嬷李嬷嬷便是京里过来的那两位教养嬷嬷,一个擅女红,一个规矩好。王嬷嬷见今日热闹,便怕她们二人自己冷清了。
黛玉笑道:“嬷嬷自去罢,雪雁我让她去厨房取些粥来,大早上吃面,我也没敢多吃,有些饿了呢。”
王嬷嬷方才放心的去了。
午后,只见满园子的锦绣飞舞,花枝招展。便是那不能开花的树上,也被丫头们巧手攒出假花儿挂满了。此时小丫头们闹了一个上午,园子中倒没有那么多人了。
黛玉信步走着,身后跟着雪雁秋雁——去年黛玉的屋子里有两个大丫头瑞凝瑞清,都到了岁数放了出去,贾母给的紫鹃那一年回来便留在了贾府。因此,黛玉从自己的二等丫头里提了两个上来,一个是雪雁,另一个就是秋雁。秋雁和瑞清颇有些相似,都是闷嘴葫芦的性子,却细心。
看着园中柳丝吐翠,恍若披金,鲜花似锦,绿草如茵,黛玉忽然想起了清末张春华的一首诗,正是写花朝节的,不由得轻轻吟诵出来:
“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樽助赏红。”
“好一个小才女啊!”
一个陌生的男声突兀想起,吓了黛玉一跳。忙回身看去,只见爹爹正陪着几个男子,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花园,距自己仅十几步,自己看着满园□入了迷,竟未听见。
黛玉见那为首的五十来岁的样子,虽然是一脸笑意,只是浑身散发出的尊贵之气与威严却是让人不由得肃然生敬。
黛玉不用猜,也知道能够让父亲陪着入自家花园如无人之境的人,乃是当今皇帝康熙。
黛玉心里激动啊,千古一帝,自己就这么见到了?忙跪下行礼:“林佳氏给皇上请安,皇上吉祥!”
康熙笑眯眯道:“起喀。”
又笑问林如海,“这就是你那个花朝节出生的女儿?”
林如海笑回道:“正是。”
康熙打量了一番,见黛玉身形纤细,形容婀娜,虽然依礼不敢抬头,然浑身上下自有一股书香世家清雅之气。便笑道:“林海,你这丫头花朝而生,莫不是应了花神?”
林如海忙笑着回道:“小女年纪尚幼,皇上谬赞恐折了她的福气。”
又叫黛玉,“玉儿,见过了四爷十三爷十六爷。”
黛玉便知跟在康熙后边的乃是以后的雍正皇帝胤禛、怡亲王胤祥、庄亲王胤禄了。心里更是激动,这一下子自己居然见到了这么多大人物呢。
不过黛玉在这个时代到底生活了几年,知道此时极重礼仪规矩,不敢怠慢,当下继续行礼:“林佳氏给四爷十三爷十六爷请安,三位爷吉祥。”
“不必多礼了,林姑娘请起。”
清冷的声音响起,黛玉不由得微微抬头,却是愣了。
说话之人看年纪应该是四贝勒胤禛,见他穿着一身淡青色常服,罩着暗紫色团纹排穗褂,腰上配着一枚墨色玉佩。长眉高挑,双目微深,薄唇紧闭,只从面上看来,便知此人心性必是十分的冷硬。
胤禛看着眼前低眉顺眼的女孩子,不过十来岁的样子,抬眼间可见一双剪水双眸清澈异常。见了自己,只是惊讶,却无惧意。
胤禛心里一动,自己素来性子严肃,脸色冰冷,便是自己的福晋见了,也是小心翼翼的。眼前这个女孩子,竟然不怕自己?
“四哥,这丫头有些意思啊,居然不怕你?”
十六爷胤禄不过十六七岁的样子,脸上常挂着笑,右颊还有个酒窝。不过,这也只是表象,这位爷与胤禛交好,从小跟在胤禛后边,性子能好到哪里去?
胤祥也上下打量着黛玉,见她虽然低着头,可并没有一般的女孩子见驾的慌张。再者自己这四哥号称“冷面阎王”,别说朝里的大臣,便是自己这个跟他关系最好的弟弟,有时见他沉了脸都不由得心里冒凉气。此时竟看到黛玉神态自如,自然也觉得有趣。
康熙也笑道:“这才是我大清八旗的女儿家。林海,你这个女儿教养的很好。”
又问黛玉:“今年几岁了?读过书么?”
黛玉低声道:“回皇上的话,臣女今年十岁了,曾跟着先生读过几本书。”
康熙点头笑道:“想来林家世代书香,便是女儿也和男子一般教养的。这样最好,多读些书才能懂规矩,人也文雅些。朕常说,人若是不读书,难免就粗鄙了些,纵是再聪明,也落了下乘。林家这诗书传家的门风甚好。想来你弟弟也是个好的了。”
黛玉听康熙对自家颇为推崇,又想到康熙年间九龙夺嫡虽然惨烈,但却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康熙的儿子培养的都不错。
一时回过神来,忙恭敬道:“黛玉替弟弟谢过皇上夸奖!”
黛玉自来到这个时代,便开始带着弟弟,三年多的时间眼看着弟弟慢慢长大。此时听到康熙夸赞,比夸自己还要欢喜,不由得笑眯了眼。一时高兴,竟也忘了规矩,只抬头调皮地看了一眼林如海。
林如海一愣,随即无奈地摇头,朝着康熙躬身道:“小女无状,还请皇上恕罪。”
康熙见黛玉应对机敏,答话老成,原以为她是个沉稳的性子,乍一看她露出调皮之色,也是一愣。跟着便知道她是为自己赞了她的弟弟高兴,向父亲夸耀呢。
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那几个儿子的明争暗斗,康熙心里暗自感慨,果然是天家亲情淡薄啊。
再回头看看身边跟着的三个,感情倒是很好,也难为了十三十六能受得了老四那张冷硬的脸!
康熙向来喜欢性子爽利说话干脆的女子,宫里受宠多年的惠妃宜妃便是如此。此时黛玉年纪虽小,却知书识字,又见她容貌精致,气质清雅,又不失了那小女孩儿的天真,心里实在是欢喜。便对黛玉笑道:“听说今儿是你的生日?倒是个好日子,李德全。”
后边跟着的内侍总管李德全跟了康熙多年,自然明白康熙的意思,忙上前道:“皇上有旨,赐林佳氏黛玉生辰之礼金玉如意各一对,玛瑙念珠一对,西洋怀表一只;西洋花露十二支。”
林如海忙躬身走到康熙前边,要和黛玉跪下谢恩。康熙无所谓地一摆手:“不必了,我到这里来也就是想着散淡散淡,每日里看人跪来跪去的也看烦了。”
虽如此说,到底黛玉还是跪下来谢过了——只是心里想着,这才一会儿功夫,自己就跪了几回了?
康熙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林海,据说这扬州每年都要举办花神会?”
林海知道这是皇上又动了游玩之念,只得答道:“正是,每年花朝之日,扬州城外花神庙一带都要举行。白日里文人赏花作诗,女眷亦可出游,还有些自家有那奇花异草的带了去,互相比较一番,因此也叫做‘斗花会’。晚间也有些意犹未足的提灯夜游,倒也还热闹。”
康熙听得津津有味,笑道:“既是这样,不如咱们也去看看。”
林如海心里为难,康熙瞧着他这样子,倒是更高兴了:“朕知道你想什么呢,无妨。”
林如海自然也知道大内侍卫定是在暗中护驾,便也不再犹豫:“是!”
康熙又朝着黛玉笑道:“林丫头,想不想去看看花朝会啊?”
黛玉大喜,看了看林如海,见他微微点头,忙一福身:“多谢皇上!”
胤禛自来了,就只说了一句话,却一直看着黛玉,此时忽然道:“今日既是你的生辰,皇阿玛已经赏了,我们岂能没有贺礼?”
说着摘下了身上的玉佩,递到黛玉面前,“听说你闺名黛玉,倒和这块玉佩相配,赏了你罢!”
黛玉呆呆地看着那块玉佩,见其通体墨色,隐有光泽,不必拿在手中,便可知道其手感必是温润细腻的。
按说此时黛玉应立即接了行礼谢赏才是,只是……这玉佩一类贴身的东西,此时一个青年男子亲手递了过来,黛玉用脚想也知道接不得啊。
倒是康熙笑了,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胤禛,道:“难得老四大方了一回,丫头接了罢!”
又问胤祥胤禄:“你们俩的呢?”
胤禄正拿胳膊碰了碰胤祥的胳膊,朝他挤眉弄眼,听了康熙的话立刻张大了嘴:“皇阿玛,四哥大方,我和十三哥也得跟着啊?”
话虽这么说,浑身摸了摸,也要摘下腰间玉佩。
胤祥忙笑道:“跟着皇阿玛出来,原本想着能收到些东西,倒是没带好的。”说着将自己手中的折扇递给黛玉,“这把扇子扇面画的还不错,林姑娘拿去玩罢!”
胤禄会意过来,忙把自己的扇子也递了过去:“我这把也挺好,一块儿给了姑娘!”
黛玉只觉得心里怦怦直跳,微微地挑了眼睛,林如海凝视着她,略一眨眼。黛玉从三人手中分别接过东西,低声谢了。
许是那玉佩在人身上戴久了,黛玉竟感到拿在手中有些发烫。
第 18 章
( )康熙虽是即兴而游,但到底是皇帝,也不是说去哪里便能随便去了的,须得好生安排。胤禛等人也怕康熙如此轻便出游不妥,便力劝康熙先回了抚台衙门。林如海又描述了一番扬州“花朝燃灯”的热闹,果然康熙十分喜悦,便带了人先回抚台衙门,晚膳后再行出游。
扬州的花神庙在城西,靠近长春湖。长春湖乃是隋唐时期人工开凿出的运河,故而也叫保障湖。
当黛玉随着康熙等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晚。
古人曾有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可见扬州春景之美名扬天下。此时虽还未到胜春十?( 红楼之绝黛无双 http://www.xlawen.org/kan/495/ )
黛玉见宝玉急的一头大汗,脸上红彤彤的,眼睛也是红红的,心里叹了口气——这宝玉,怎么说呢?要说他是个实心的孩子,一点子错儿也没有。这么大了,还不如探春。每日里只恨不得所有的姐妹都伴在他的身边才好,一点子人情世故都不懂。
不过,黛玉又觉得宝玉在这样的一个家族中长大,能长成这样单纯,实在是不容易。
想到这里,黛玉气稍平了些,向宝玉道:“宝玉,你也不小了,怎么能遇事儿只顾着自己的心意?且不说我和爹爹一别大半年,好不容易聚在了京里,我岂能不承欢膝下?更别说如今父亲身边,只我和瑾儿两个,我们若是只管了自己住在这里,和姐妹兄弟们开心,父亲却孑然一身孤孤零零,岂不是大大的不孝?”
宝玉听了,觉得大有道理。可是就这样让林妹妹走了,又觉得不甘心,只得道:“好妹妹,那你每日若是闲了只管做了车来家里,我们仍是一起玩笑,一起吃饭,便是瑾儿弟弟,也一起来。可好不好?”
黛玉扶额,转身不再理宝玉,宝玉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看迎春姐妹,又看看宝钗,只觉得心里气苦,不由得生气道:“原是我自作多情了!”
说着,也不等黛玉等人答言,一股风似的掀了帘子跑了。黛玉等人不觉好笑。
一时瑾儿又和贾环贾兰过来了,三个孩子也是眼睛红红的,舍不得分开。
瑾儿拉着黛玉的手,说道:“姐姐,我将我那里的字帖和纸张笔墨都送给环哥哥和兰儿了。”
黛玉惊喜地看着他,笑道:“瑾儿竟也长大了,懂得这些了?”
瑾儿摇头摆脑,很是得意。
黛玉又笑道:“你做的很好,不过,姐姐这里还有些东西,你也一并送给他们可好?”
说着,黛玉让人拿了给环儿兰儿的东西过来——原是瑞凝等人为瑾儿缝制的几套衣服,再就是一些黛玉这里的笔墨纸砚,都是些上好的东西。
贾兰也还罢了,倒是贾环,自从黛玉瑾儿来了以后,这大半年竟是活在天堂里了。再没有丫头冷眼相待,吃穿用度就算比不上宝玉,也不差了多少。他原就比瑾儿大一些,又是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自然不似瑾儿一般单纯。现下见瑾儿要走,不免有些难过。只是倔强地仰着头,不肯说一点儿舍不得的话。
又有贾母遣人来叫,黛玉等人忙过来和贾母一起吃饭。只是宝玉始终臭着一张脸,不肯搭理黛玉和瑾儿。
一个晚上,就在忙忙乱乱中过去了。
第二日饭后不久,果然林府遣人来接黛玉姐弟。黛玉带着瑾儿给众人行礼告别后,坐车欢欢喜喜地回了自己家。
林家在京城的老宅虽不如荣府那般,但也是很大的了。其间布局装饰一如江南的府邸,满园青松翠竹,掩着数条青石小路。此时天气尚冷,万物萧条,这院子里倒是一派青绿。黛玉见了先有几分喜欢。又见整个儿林宅乃是别院样式,各院之间有曲栏游廊相连。虽然多年未有主人在此居住,但院子保持的非常好。又因为林如海提前打发人来收拾了,此时入住倒也是□方便。
林如海今日并未出去,他已经向皇帝递了折子,正在等候陛见。他于官场多年,自然知道外官在皇帝召见之前是不宜与京中的官员们见面,更何况自己扬州盐政的位子太过敏感,如今京里几位皇子与太子明争暗斗,说是多事之秋也不为过。因此也不出去,只当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至于说贾府,不过是去拜见自己的岳母,接回自己的儿女,自然不妨。
林如海亲自带着黛玉和瑾儿见过了自己的堂姑。这位林家的老姑娘虽说终身未嫁,但性子甚好。当初也是从选秀入宫的,因为活泼爽利,很得太后的喜欢,便留在身边做了女官。在宫里,她既得太后宠信,又很会做人,并不是那轻狂嚣张之辈。便是一干的皇子皇女们见了,也称一声“林嬷嬷”。
后来放出宫来,年纪也大了,太后有意为她指婚。只是她却无意嫁人,只求了太后让她在京中置办一处小院子。因曾在太后身边当差,也有那公侯之家想着自己家的女孩儿大了,想请这位姑奶奶帮着教养一番,只是这位姑奶奶轻易不肯答应。
林如海进京前,原也想着在京中难免有些交际,自己内宅没有女主人,黛玉又太小,实是需要一位内宅长者出来主持中馈才好。想来想去,便想到了这位堂姑。
林如海既有了主意,便雷厉风行,他先是写信给这位堂姑,说了自己即将进京陛见,内宅无人主持中馈,又道黛玉年纪渐长,需要有德长者引领进入女眷的交际圈子。最后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希望能够得到这位堂姑的帮助。
这位堂姑倒也爽快,很快就回信同意了。于是林如海昨日到京,去荣府前便先去接了这位堂姑来林府。
黛玉见这位姑奶奶不过五十多岁的样子,穿着湖色对襟长袄,外边罩着银鼠里子暗紫色缎面的立领皮褂子,底下系着浅灰色蜀锦绣百福纹的绵裙。坐在那里正拨着手炉里的灰,见她和瑾儿进来,一双眼睛闪过一丝惊讶,然后便笑眯眯地,看着甚是可亲。
黛玉先时还怕这位姑奶奶从宫里出来的,只怕是“容嬷嬷”一样的人,此时见她笑得见牙不见眼,倒松了口气,忙带着瑾儿过去磕头,口内说着:“黛玉带幼弟瑾儿给姑奶奶请安了。”
老姑奶奶忙一把扶了起来,一手拉着黛玉,一手拉着瑾儿,啧啧称赞:“都是好孩子,叫我夸哪个好!”
又向如海笑道:“你这两个孩子我甚是喜欢,如今只交给我就是了。”
林如海笑着躬身道:“如此,有劳姑母费心了。”
第 16 章
( )皇帝召见林如海后,林如海与自己京中老友小聚了一番。只是尚不知皇帝对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安排,是继续外任,还是升级,或是平调?
说实话,此时的林如海若要自己选择,只要不再担任盐政一职,便是降级,他倒也无所谓了。如今他不比年少时的满腔报国之志,他更想的是自己平安地看着两个孩子长大。
林如海知道自己扬州巡盐御史的位子太过敏感。现在虽有太子,然自从几位年长的阿哥先后受封,尤其是大阿哥胤兑蚓Ρ环馕笨ね鹾螅芯质埔哺⒚盍恕L由砗笥兴鞫钔家慌桑蟀⒏缟砗笥忻髦橐慌桑硗饧肝话⒏缣热词顷用敛幻鳌3杏心呛康拇蟪家丫颊径樱皇钦舛樱袷悄敲春谜镜模?br />
林如海清楚的很,现在皇上正当年,一向身子健壮,怎么会容许自己的臣子开始肖想自己驾崩之后的权利归属?
从这一点上说,林如海还是愿意外放的。毕竟,外放了可以远离权利争斗的漩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不参与什么太子党大阿哥党之类的,想来是可以安安稳稳的。只是,如果皇上仍让自己回到扬州担任巡盐御史就另说了。
盐历来是每朝每代由朝廷垄断,自前朝方授予盐商经营权。盐税一直是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扬州乃本朝四大盐政之一,城内多有盐商。扬州盐商豪奢天下闻名。这一块肥肉早就被不止一人盯上了,如果自己仍在这个位子上,只怕是没有几日平静的日子了。
如果只是自己孤身一人,自然是不怕,只是如今自己尚有幼女稚子,却是不容有失的。
黛玉和瑾儿回来后,林如海只略略地问了问她们在荣府的生活。黛玉笑着回说一切尚好,外祖母甚是疼爱二人,又有几个姐妹兄弟每日相伴。
林如海知道女儿这一年多来长大了不少,心思也重,凡事自然是报喜不报忧。至于荣府的风气,林如海也非常清楚。私底下又细问过了王嬷嬷,王嬷嬷自然是将往日里在荣府的一事一情全盘回禀。
“姑娘不让对老爷说,也是恐老爷生气的缘故。奴婢这些日子看着,贾府的老太太对姑娘和哥儿倒是极疼爱,大太太也还好,再有那些姑娘们也和咱们姑娘真心交好。只有二太太一个,常说些冷嘲热讽的话。不过好在姑娘机敏,也没让人白白欺负了去。”
林如海负手站在书房的窗前,日头已经偏西,黛玉和林姑奶奶应礼部侍郎夫人的邀请,去府里听戏了。想来也快回来了。
想着王嬷嬷的话,林如海心中冷笑。贾家,荣府!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什么礼仪之家,上边主子刻薄,下边奴才势力。自己还好好地活着呢,就敢歪掰玉儿瑾儿是去打秋风的!
又想到贾家荣宁二府明明是降级承爵,现在的贾赦贾珍所承袭的都是世袭将军的爵位罢了,却还仗着自己先祖的那点子功劳大喇喇地挂着国公府的匾额。这也还罢了,反正两个府中只有个贾政在朝为官,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并无实权。皇帝想来也不介意用几个虚名儿养着这样一帮子废物。
只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虽已远离朝堂日久,但究竟是百年大族,就此退出权利中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甘心的。所以,贾家送了元春进宫,外边薛家靠上了九皇子,史家王家也不消停。上蹿下跳,真如一群小丑。
林如海官场浸染多年,之所以得皇帝信任,原因只有一个——忠,而且是仅忠于皇帝。对于贾家,林如海有心提点,只是,他们既然亲情淡薄,自己又何须费劲?
不过林贾两家乃是姻亲,这一层关系怎么也脱不掉,唯一的法子,就是自此慢慢疏远了才好。想到自己去世的夫人,林如海又叹了口气。这贾敏虽然是太后赐婚,自己却从未嫌弃过她包衣的身份,夫妻二人成婚后也是琴瑟和鸣。贾敏在京中素有才女之名,人自然是极为聪慧,早就将贾家的情形看的一清二楚。所以随自己外放这些年,对娘家虽然一年四节均有重礼,却从未回去省亲,想来也是远着娘家的意思。
黛玉和瑾儿也由林姑奶奶带着,,去了林如海的好友那里拜见了女眷。
林姑奶奶虽不是诰命夫人,但毕竟曾是太后面前的红人,在京城官员的女眷之中还是颇有一番面子的。众家女眷久在京中,自然也都是八面玲珑之人,因此黛玉的京中拜会之行还是很让她开心的。
荣府倒是打发了人来接黛玉和瑾儿过去玩,只是黛玉正忙着和林姑奶奶各处拜访,自然没有时间,也就算了。
这一日皇帝再一次在乾清宫召见此次入京述职的外官,林如海自然也在其中。
不出意料,扬州任巡盐御史一职仍是林如海担任。这原本也在意料之中,林如海心下叹息之余只得接受这一事实。只是后来,皇上又单独召见了他,至于谈了什么,只有林如海自己知道。
黛玉听到这个消息,倒是也没感到意外。原本红的故事中,林如海从出场就是一直在扬州任巡盐御史的。只是,想到了原著中林如海是死在了任上,黛玉不由得有些担心。转念一想,既然弟弟还好好的,和原来的故事情节已经有所不同了,那么说不定爹爹也应该没事了罢?
不管怎么想,林如海不日就要启程回扬州了,黛玉姐弟自然也跟着一起走。
这一日,林如海带了黛玉和瑾儿来至荣府辞行。
荣府少不得整治酒宴替他父女三人送行,贾赦兄弟贾珍贾琏等俱都过来了,便是迎春等人也来拜过了姑父,拉着黛玉的手不舍。
贾母便命人将酒席摆在了花厅,仍是用了一架黄花梨木架子镶苏绣的屏风隔了男女。
席间,贾母不由得又搂着黛玉和瑾儿大哭了一场,又骂林如海:“做什么这么急着走?我原舍不得她们姐弟,又没有强着你留下的道理,这可不是摘了我的心一般么?”
林如海慌忙起身,朝着贾母那边弯腰长揖,恭敬道:“老太太疼爱玉儿姐弟,玉儿她们也是舍不得老太太的。只是圣命难为。此次入京述职之人,除了留京任职的外,其余俱要尽快动身。小婿跟皇上求了恩典,这才宽限了数日,实是无法再耽搁下去了。还望岳母大人体谅!”
贾母还待要说些什么,只是被林如海一番话,竟堵得说不出了。不由得有些恼怒,只一下下摩挲着瑾儿不语。
黛玉见了,微微一笑,抱着贾母的手臂道:“老太太,常听人说扬州大明寺的香火极是灵验,玉儿回去,定要亲自到大明寺中去拜一拜,求这佛祖保佑老太太福泰康健。”
贾母听了心内一阵欣慰,忙拉着黛玉的手道:“好孩子!难为你想着我这老婆子。什么福泰康健,都不如让我常看了你们这些孩子高兴啊。只是你身子单柔,瑾儿又小,须得时时给外祖母送个信儿,让我知道你们怎么样呢。”
黛玉忙应了,又偷眼朝瑾儿看了看,瑾儿这边便也拉着贾母的手撒娇:“瑾儿会写字了,瑾儿会给外祖母写信的。”
贾母不免又一阵难过,凤姐儿等人劝慰了好半天才罢了。
宝玉跟着贾母坐在女眷这边。原本黛玉回了林宅就让他时时地难过了,有心去林宅看黛玉,无奈王夫人看得紧,轻易就不许他出府。只得耐着性子等林妹妹过来。
听得林家姑父又被外放了扬州巡盐御史,宝玉心里还一阵高兴,想着只待姑父起身上任去,林妹妹和瑾儿也就该搬回荣府住了。谁料到,林妹妹竟然是要和林姑父一起回扬州的!
宝玉觉得非常伤心,扬州虽然繁华,可还能好过京里么?在这里住着有老太太疼爱,有二姐姐她们陪着,便是自己,也可以给妹妹做些水粉,调些胭脂。这是何等的热闹?回了扬州,就只有妹妹和瑾儿两个,又是何等的孤单?
在宝玉想来,林妹妹大概也是不想回去的。左思右想,宝玉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便决定只要林妹妹不想回去,就一定要求着老祖宗让妹妹留下。
可是,自从林妹妹来了以后,嘴里虽然说着舍不得回去的话,脸上却没有什么难过的表情。想那云妹妹,哪次回史家不是眼泪汪汪的?
宝玉虽然单纯,倒还不傻。酒席上看林黛玉和瑾儿两个一左一右,一唱一和地哄着老太太,老太太终于说不出留他们的话了,黛玉的脸上分明是如释重负的表情嘛!
宝玉懵了。
也不知道大家都说了些什么,就连黛玉和瑾儿在走时跟他行礼道别,宝玉也不知道怎么还的礼。等清醒过来,林如海父女三人已经回府去了。
这里贾母看宝玉失魂落魄的样子,叹了口气。叫众人散去了,只留下了凤姐儿陪自己解闷。
凤姐儿如今有了身子,贾母便要她坐着,自己歪在软榻上,叹道:“当初接林丫头过来,固然是我想着你姑妈,心疼这孩子。也有一番私心在里边。如今看来,只怕竟是我错了。”
凤姐儿亲自端了茶,送与贾母面前,道:“老太太疼爱林妹妹林表弟,这是我们都能看到的。只是,您所说的一番私心竟是什么?”
贾母指着她笑道:“都说你精的猴儿似的,当真看不出来?”
凤姐儿也笑了,扶着腰慢慢坐下,想了想还是说了出来:“可是老太太,咱们府里虽说也是随太祖征战有了军功的,到底还是包衣,林妹妹家该是在正白旗罢?”
贾母叹道:“正是,太祖皇帝十三副甲起兵,林家先祖便随着征战,军功显赫,太祖皇帝亲自抬旗,入了正白旗,乃是上三旗之一。”
凤姐儿奇道:“既是这样,咱们当年又是如何和林家联姻的?”
贾母闭着眼睛,许久才幽幽叹道:“凤丫头,你当家管事儿的时候虽短,想也看出来了,咱们家里虽还是挂着国公府的牌子,可早就没了老祖宗当年的煊赫,不过是靠着祖宗的庇佑罢了。本来,我们这样的人家,若是能够有子孙出息,朝堂上站得住,还能够护家族几十年的风光。然而你看,我们族里可有那出息的子孙?”
凤姐儿默然,她自然知道,不但贾家,就是放眼四大家族,也难找出一个可以称得上“出息”的。别人不说,只说贾珍贾琏二人,贾珍乃是现任族长,又袭着宁国府的爵位,贾琏乃是荣府袭爵的子弟,只这二人,便都是那斗鸡走马卧柳眠花之辈。有他们做样子,底下的兄弟子侄更不必说了。
又听贾母续道:“爷们儿指不上,自然只能从姑娘这边儿想办法。所以当年,宫中小选,我狠心将你姑妈送进宫去做女官,就和现在元丫头一样。你姑妈自幼便聪敏异常,我又请人悉心教导,可以说是琴棋书画□精通,在往来的女眷中也是有着才女之名的。原指着她能够在宫里出人头地,不想分到了太后身边。想来太后不愿意让你姑妈这样的女子在宫里,正赶上大比之年,太后见你林家姑父年纪轻轻便高中探花,想是才华出众之人。便将你姑妈指婚给了你林姑父。”
凤姐儿奇道:“难道太后便没有想到咱们家是包衣的身份?”
贾母微微笑道:“怎么会想不到?只是林家到你林姑父这里已经没有爵位了,林家人口不盛,承重一枝只你林姑父一人而已。咱们家虽是包衣,然到底仍是国公府邸。故而,也算是门当户对了。”
说着又叹道:“我原想着,两家既是姻亲,这在旗包衣便可先放到一边了。只要咱们接了你妹妹过来,好生地疼爱教养,她自然和咱们亲近。宝玉又惯会讨女孩儿喜欢。即便是你妹妹要去选秀,可你妹妹的容貌性情你看到了,那是□出众的,只怕不易留在宫中。到时候咱们好好地求了你林姑父,说不得两个玉儿就能成了呢。你姑父在那盐政的位子上极得圣宠,这对咱们只有万般的好处。玉儿在这里也不会受了委屈。只是,唉,如今竟是我想错了。”
凤姐儿不语,心里却不以为然,林妹妹家世既好,容貌又不凡,人又极聪慧,选秀怎么会选不上?就算是不能留在宫里,说不定也会指给某个宗室子弟,老太太这番心思恐怕注定是白费了。更何况,林妹妹在这里真的不会受委屈?前边儿不过在这儿住了几个月,就有人私下里嚼舌头了,日后要是真嫁过来,别的不说,自己那个姑妈只怕就不会让她好过!
屋子里一时静寂无声,贾母闭目似是睡着了,凤姐儿也不敢出声打扰,只得自己起身,轻轻地将一领貂皮里子的大氅盖在贾母身上。却见贾母朝她摆了摆手,叫她自去罢。
第 17 章
( )康熙四十六年
扬州地处江南,气候温润,二月已是金柳吐翠,杏花烟雨了。这里百姓多爱花爱美,兼之扬州自古便是繁华之地,百姓富庶,故而这每年的二月十二花朝节过得极为热闹。
每到花朝节之际,文人雅士往往要集会,观花饮酒,作诗唱和。女子轻易不能出门,也要在家里剪些红纸红布,或裹于花树干上,或挂在花树枝头,以庆贺百花生日,乞求百花盛开,更兼祈祷自家生活花团锦簇。
只是今年的花朝节又另有一番热闹之处。原因无他,皇上再一次南巡,正月二十二出发,二十七日已到了扬州。听闻扬州花朝节甚是热闹,竟留在此处,待花朝节后再行巡视他处。
因此,两淮一带大小官员俱都忙乱了起来,觐见,进贡,忙的不可开交。
林如海作为两淮巡盐御史,自然也是要伴驾随侍的。好在康熙此行不欲扰民,因此仍是住在了扬州抚台衙门里。林如海忙里偷闲,还是可以回去看看女儿儿子的。
如今瑾儿已经由林如海聘请了一位学识甚为渊博之人正式开蒙,不能再向像小时候那样时时地跟在姐姐后边了。
黛玉自回到了扬州,便开始跟着教养嬷嬷学习女红厨艺理家等事宜。原本林如海想将林姑奶奶接了来亲自教养黛玉,无奈林姑奶奶年纪渐大,经不得路上颠簸之苦,便亲自出面,为黛玉寻了两位宫里出来的教养嬷嬷。林如海和黛玉自是感激。
这一年黛玉已经十岁了,自从上一次从京城回来,便再也没有去过京里。迎春姐妹偶有书信送来,诉些姐妹情谊,说些家常事务。
于是黛玉知道了,在这三年里,王熙凤生了个女儿,已经重新开始管家了;东府里的蓉哥儿娶了媳妇,姓秦,生得极好,非常得老太太的喜欢;薛家还住在荣国府里,原来带过去的小丫头香菱——便是薛蟠为了她打死了人命的,已经做了薛蟠的屋里人,却还时常跟着宝姐姐;史湘云经常过来,每次都要和宝姐姐住在一处,竟把三春姐妹放到了后边……
今日乃是花朝节,也是黛玉的生辰。前边三年因着要为母亲守孝,林府中的花朝节从未热闹地庆祝过。今年黛玉想着,既然已经出了孝,父亲又去随侍伴驾了,瑾儿又得跟着先生学习,不如自己带着小丫头们玩一天。
王嬷嬷昨日已经和两位教养嬷嬷打过招呼,今日只让黛玉松散一天,不必学规矩了。
黛玉清晨起来,知道林如海不在府里,便梳洗好了直接去了佛堂,给母亲的牌位行礼,叩谢母亲生养之恩。一时又朝着抚台衙门的方向磕头,拜了林如海。
才回到屋子里,就有小丫头笑着说道:“谨哥儿来了!”
林如海疼爱孩子,又恐过于宠爱折了孩子的福气,便吩咐府里边不准叫瑾儿大爷,只叫谨哥儿便是了。待到瑾儿大一些,再行改过来。若不是黛玉是女孩子,只怕也是如此。
瑾儿已经长开了,先时带着点婴儿肥的小脸如今瘦了些,身条也拉开了。林如海为他专门请了教习,也不是为了让他去弃文习武,只是强身罢了。这三年下来,瑾儿果真是壮实了不少,虽然看起来还有些瘦,却极少生病。
瑾儿笑嘻嘻地进来,朝着黛玉便是一揖,口里只说道:“今儿是姐姐的好日子呢,瑾儿祝姐姐芳龄永驻。”
黛玉见先时那个小小的只会抹着眼泪追着自己的幼儿,已经能够小大人儿一般给自己祝寿了,不由得有一种“吾家幼弟初长成”的感慨。
一时间黛玉屋里的丫头,瑾儿屋里的嬷嬷丫头俱都给黛玉来行礼上寿,黛玉哪里肯受礼,只让大家说了一声吉祥话儿,便吩咐人打赏,又端上寿面来大家一起吃了。又有去年嫁出去的大丫头瑞凝瑞清等也进来给黛玉上寿,忙忙乱乱的便过了半日。
黛玉乱了半日,只觉得头疼,便让丫头嬷嬷们自去花园子里边庆祝花朝节,自己却回房躺下了。王嬷嬷不放心,跟了进来。
黛玉见她进来,不由的笑道:“嬷嬷,我只是吵得有些头疼,略躺一躺。”
王嬷嬷乃是她的|乳母,从小照顾着她,事无巨细,十分用心。黛玉虽然不是以前的那一个,然这几年相处下来,自然也知道这位|乳母对自己的疼爱之心不假。
王嬷嬷坐在床边,伸手摸了摸黛玉的额头,见不是发热,便放了心,笑道:“既然这样,我去叫了雪雁来,让她伺候着姑娘。纵是躺着,姑娘身边也得留个人才好。我去陪洪嬷嬷李嬷嬷说会子话。”
洪嬷嬷李嬷嬷便是京里过来的那两位教养嬷嬷,一个擅女红,一个规矩好。王嬷嬷见今日热闹,便怕她们二人自己冷清了。
黛玉笑道:“嬷嬷自去罢,雪雁我让她去厨房取些粥来,大早上吃面,我也没敢多吃,有些饿了呢。”
王嬷嬷方才放心的去了。
午后,只见满园子的锦绣飞舞,花枝招展。便是那不能开花的树上,也被丫头们巧手攒出假花儿挂满了。此时小丫头们闹了一个上午,园子中倒没有那么多人了。
黛玉信步走着,身后跟着雪雁秋雁——去年黛玉的屋子里有两个大丫头瑞凝瑞清,都到了岁数放了出去,贾母给的紫鹃那一年回来便留在了贾府。因此,黛玉从自己的二等丫头里提了两个上来,一个是雪雁,另一个就是秋雁。秋雁和瑞清颇有些相似,都是闷嘴葫芦的性子,却细心。
看着园中柳丝吐翠,恍若披金,鲜花似锦,绿草如茵,黛玉忽然想起了清末张春华的一首诗,正是写花朝节的,不由得轻轻吟诵出来:
“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樽助赏红。”
“好一个小才女啊!”
一个陌生的男声突兀想起,吓了黛玉一跳。忙回身看去,只见爹爹正陪着几个男子,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花园,距自己仅十几步,自己看着满园□入了迷,竟未听见。
黛玉见那为首的五十来岁的样子,虽然是一脸笑意,只是浑身散发出的尊贵之气与威严却是让人不由得肃然生敬。
黛玉不用猜,也知道能够让父亲陪着入自家花园如无人之境的人,乃是当今皇帝康熙。
黛玉心里激动啊,千古一帝,自己就这么见到了?忙跪下行礼:“林佳氏给皇上请安,皇上吉祥!”
康熙笑眯眯道:“起喀。”
又笑问林如海,“这就是你那个花朝节出生的女儿?”
林如海笑回道:“正是。”
康熙打量了一番,见黛玉身形纤细,形容婀娜,虽然依礼不敢抬头,然浑身上下自有一股书香世家清雅之气。便笑道:“林海,你这丫头花朝而生,莫不是应了花神?”
林如海忙笑着回道:“小女年纪尚幼,皇上谬赞恐折了她的福气。”
又叫黛玉,“玉儿,见过了四爷十三爷十六爷。”
黛玉便知跟在康熙后边的乃是以后的雍正皇帝胤禛、怡亲王胤祥、庄亲王胤禄了。心里更是激动,这一下子自己居然见到了这么多大人物呢。
不过黛玉在这个时代到底生活了几年,知道此时极重礼仪规矩,不敢怠慢,当下继续行礼:“林佳氏给四爷十三爷十六爷请安,三位爷吉祥。”
“不必多礼了,林姑娘请起。”
清冷的声音响起,黛玉不由得微微抬头,却是愣了。
说话之人看年纪应该是四贝勒胤禛,见他穿着一身淡青色常服,罩着暗紫色团纹排穗褂,腰上配着一枚墨色玉佩。长眉高挑,双目微深,薄唇紧闭,只从面上看来,便知此人心性必是十分的冷硬。
胤禛看着眼前低眉顺眼的女孩子,不过十来岁的样子,抬眼间可见一双剪水双眸清澈异常。见了自己,只是惊讶,却无惧意。
胤禛心里一动,自己素来性子严肃,脸色冰冷,便是自己的福晋见了,也是小心翼翼的。眼前这个女孩子,竟然不怕自己?
“四哥,这丫头有些意思啊,居然不怕你?”
十六爷胤禄不过十六七岁的样子,脸上常挂着笑,右颊还有个酒窝。不过,这也只是表象,这位爷与胤禛交好,从小跟在胤禛后边,性子能好到哪里去?
胤祥也上下打量着黛玉,见她虽然低着头,可并没有一般的女孩子见驾的慌张。再者自己这四哥号称“冷面阎王”,别说朝里的大臣,便是自己这个跟他关系最好的弟弟,有时见他沉了脸都不由得心里冒凉气。此时竟看到黛玉神态自如,自然也觉得有趣。
康熙也笑道:“这才是我大清八旗的女儿家。林海,你这个女儿教养的很好。”
又问黛玉:“今年几岁了?读过书么?”
黛玉低声道:“回皇上的话,臣女今年十岁了,曾跟着先生读过几本书。”
康熙点头笑道:“想来林家世代书香,便是女儿也和男子一般教养的。这样最好,多读些书才能懂规矩,人也文雅些。朕常说,人若是不读书,难免就粗鄙了些,纵是再聪明,也落了下乘。林家这诗书传家的门风甚好。想来你弟弟也是个好的了。”
黛玉听康熙对自家颇为推崇,又想到康熙年间九龙夺嫡虽然惨烈,但却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康熙的儿子培养的都不错。
一时回过神来,忙恭敬道:“黛玉替弟弟谢过皇上夸奖!”
黛玉自来到这个时代,便开始带着弟弟,三年多的时间眼看着弟弟慢慢长大。此时听到康熙夸赞,比夸自己还要欢喜,不由得笑眯了眼。一时高兴,竟也忘了规矩,只抬头调皮地看了一眼林如海。
林如海一愣,随即无奈地摇头,朝着康熙躬身道:“小女无状,还请皇上恕罪。”
康熙见黛玉应对机敏,答话老成,原以为她是个沉稳的性子,乍一看她露出调皮之色,也是一愣。跟着便知道她是为自己赞了她的弟弟高兴,向父亲夸耀呢。
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那几个儿子的明争暗斗,康熙心里暗自感慨,果然是天家亲情淡薄啊。
再回头看看身边跟着的三个,感情倒是很好,也难为了十三十六能受得了老四那张冷硬的脸!
康熙向来喜欢性子爽利说话干脆的女子,宫里受宠多年的惠妃宜妃便是如此。此时黛玉年纪虽小,却知书识字,又见她容貌精致,气质清雅,又不失了那小女孩儿的天真,心里实在是欢喜。便对黛玉笑道:“听说今儿是你的生日?倒是个好日子,李德全。”
后边跟着的内侍总管李德全跟了康熙多年,自然明白康熙的意思,忙上前道:“皇上有旨,赐林佳氏黛玉生辰之礼金玉如意各一对,玛瑙念珠一对,西洋怀表一只;西洋花露十二支。”
林如海忙躬身走到康熙前边,要和黛玉跪下谢恩。康熙无所谓地一摆手:“不必了,我到这里来也就是想着散淡散淡,每日里看人跪来跪去的也看烦了。”
虽如此说,到底黛玉还是跪下来谢过了——只是心里想着,这才一会儿功夫,自己就跪了几回了?
康熙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林海,据说这扬州每年都要举办花神会?”
林海知道这是皇上又动了游玩之念,只得答道:“正是,每年花朝之日,扬州城外花神庙一带都要举行。白日里文人赏花作诗,女眷亦可出游,还有些自家有那奇花异草的带了去,互相比较一番,因此也叫做‘斗花会’。晚间也有些意犹未足的提灯夜游,倒也还热闹。”
康熙听得津津有味,笑道:“既是这样,不如咱们也去看看。”
林如海心里为难,康熙瞧着他这样子,倒是更高兴了:“朕知道你想什么呢,无妨。”
林如海自然也知道大内侍卫定是在暗中护驾,便也不再犹豫:“是!”
康熙又朝着黛玉笑道:“林丫头,想不想去看看花朝会啊?”
黛玉大喜,看了看林如海,见他微微点头,忙一福身:“多谢皇上!”
胤禛自来了,就只说了一句话,却一直看着黛玉,此时忽然道:“今日既是你的生辰,皇阿玛已经赏了,我们岂能没有贺礼?”
说着摘下了身上的玉佩,递到黛玉面前,“听说你闺名黛玉,倒和这块玉佩相配,赏了你罢!”
黛玉呆呆地看着那块玉佩,见其通体墨色,隐有光泽,不必拿在手中,便可知道其手感必是温润细腻的。
按说此时黛玉应立即接了行礼谢赏才是,只是……这玉佩一类贴身的东西,此时一个青年男子亲手递了过来,黛玉用脚想也知道接不得啊。
倒是康熙笑了,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胤禛,道:“难得老四大方了一回,丫头接了罢!”
又问胤祥胤禄:“你们俩的呢?”
胤禄正拿胳膊碰了碰胤祥的胳膊,朝他挤眉弄眼,听了康熙的话立刻张大了嘴:“皇阿玛,四哥大方,我和十三哥也得跟着啊?”
话虽这么说,浑身摸了摸,也要摘下腰间玉佩。
胤祥忙笑道:“跟着皇阿玛出来,原本想着能收到些东西,倒是没带好的。”说着将自己手中的折扇递给黛玉,“这把扇子扇面画的还不错,林姑娘拿去玩罢!”
胤禄会意过来,忙把自己的扇子也递了过去:“我这把也挺好,一块儿给了姑娘!”
黛玉只觉得心里怦怦直跳,微微地挑了眼睛,林如海凝视着她,略一眨眼。黛玉从三人手中分别接过东西,低声谢了。
许是那玉佩在人身上戴久了,黛玉竟感到拿在手中有些发烫。
第 18 章
( )康熙虽是即兴而游,但到底是皇帝,也不是说去哪里便能随便去了的,须得好生安排。胤禛等人也怕康熙如此轻便出游不妥,便力劝康熙先回了抚台衙门。林如海又描述了一番扬州“花朝燃灯”的热闹,果然康熙十分喜悦,便带了人先回抚台衙门,晚膳后再行出游。
扬州的花神庙在城西,靠近长春湖。长春湖乃是隋唐时期人工开凿出的运河,故而也叫保障湖。
当黛玉随着康熙等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晚。
古人曾有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可见扬州春景之美名扬天下。此时虽还未到胜春十?( 红楼之绝黛无双 http://www.xlawen.org/kan/4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