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隐龙啸 > 隐龙啸 第 44 部分阅读

第 44 部分阅读

    婕在汉宣帝离京这个特殊时期处理朝政时要少说多听,特别是要多多的听取汉宣帝的嫡系重臣相国魏相和御史大夫丙吉、乃至与汉宣帝的关系一直相濡以沫的许皇后的意见。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朝臣们产生一种太后权欲之心甚大的印象。避免以后汉宣帝回朝后,会因此而对上官婕产生防备和排斥之心。

    这个时代,同样也对女性出现在政治舞台极度的排斥、是地位崇高的女性的最大忌讳。一旦让汉宣帝乃至朝臣对上官婕产生了贪恋权势的印象,那对于本就人单势孤的上官婕来说无疑是一声噩耗、甚至都有可能会演变成她的‘催命符’。但客观的说:其实,纪啸这也就是发自于内心的对上官婕的一片关怀而已。他的经验,则更是少之又少的、甚至还有些是在想当然尔。……

    对于纪啸来说,现在已经根本没有了日夜之分。马蹄声碎、征途漫漫,喝了少许酒、同老苏武和霍成君恍若一家人一样的在别离的苦涩氛围吃了一顿饭后的纪啸,现在又踏着夕阳、带着也从家里赶到苏府会合他的赵睿快马弛出了京城长安,沿着官道直奔陇西而去……。

    其实,具有着高级思维和意识能力的人类种群就是这样:某些事彼此双方本就是心知肚明,但却因某些忌讳而无法宣诸于口。挑明说开了,反而会因诸多的无奈而徒增烦恼;因而,还莫不如不说。恍若一家人一样的纪啸与老苏武和霍成君同进饮食的过程就是这样,老苏武和霍成君均十分的明白:纪啸此去难免会死一生。其的风险,自然是不言而喻。假扮、代替汉宣帝去同恍若兽性一族的群胡会晤,纪啸最后能否顺利的脱身根本就是个未知数、甚至大有会落个尸骨无存下场的可能。

    故而,老苏武和霍成君既怀有着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义子和情郎去冒险的不舍心态,又因根本就阻止不了、甚至老苏武还要违心的主动代替纪啸前去请缨的无奈而感到极度的压抑。当时的氛围,就恍若整个大汉朝所弥漫的氛围的缩小版一样、处于了一种无形的、极度压抑的阴霾而难以挣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纵马驰骋间,内心里现在同样有了诸多的难以割舍和放不下的纪啸,柔肠百结、思绪万千的不禁想起了唐代李商隐的这首诗。同样,纪啸也早已经对脑海里存有的这些莫名其妙的记忆感到漠然了。更何况,他现在还是处于一种神思飘忽的状态之。

    “大人你看!好像营寨还有不少的人在?……”纵马纪啸侧后的赵睿的一声呼唤,打断了纪啸怅惘的思绪。出西门弛出京城长安十几里后,纵马官道上就可以遥遥的望见老苏武的那座御赐庄园、纪啸所编练的新军屯军及新式军械、马具的打造之地。

    下意识的顺着坐在马上的赵睿边行间遥指的方向望过去,纪啸果然看到军营尚有人在往来走动、或是忙碌着,隐隐约约间,纪啸还听闻到工匠作坊传出的锤、砧的‘叮当’之声。

    忙一勒坐骑宝马绝地的纪啸,在绝地人立而起‘稀溜溜’的长嘶招呼着赵睿:“走!我等先到军营去看看,随后再行上路。”说完后的纪啸一拨马就斜刺里向军营的方向纵马跑去……。

    快马飞奔到营门不远处的纪啸,同赵瑞一起习惯性的翻身甩镫离鞍跳下了战马(汉军军规一直沿袭着周亚夫的‘营不许纵马’)。纪啸抬头向仍有军卒侍立执勤、自己已经离开了半个多月的军营望过去,只见军营还是像自己离开的时候一样的井然有序、无一丝的散乱痕迹,悠扬的作坊‘叮当’声也更加的清晰密集。唯一与自己离开前有所差别的也就是军营显得冷清了许多,少了一些以前喧嚣的口号声和演武声。

    牵马来到营门处,在守卫营门的军卒见到纪啸这个军营的主将到来赶忙行礼过后,纪啸也从守卫营门的军卒口了解到了营的基本情况:有四百名新军的军卒跟随汉宣帝御驾亲征,统领这支新军的是甘延寿和陈汤。而剩余的几十名新军军卒及所有的工匠和辎重兵,则是由张延寿来统领着留守军营。

    大军出征,辎重自然要统一的来配给,故而新军原有的几十名辎重兵也被留在了军营。同时,由于新式军械和马具的打造也才算开始大批量的打造,因而也就未受出征的影响,在张延寿的监督、管理之下一刻也未曾间断的在加紧赶工。

    进入军营以后,纪啸带着赵睿就直奔现在负责全营事务的张延寿所在的营房。

    临时起意的转向来到了新军的营地,纪啸其实是基于自赶回到京城长安以后、心的一个一直就无法释怀的迷茫感觉:汉宣帝亲统大军御驾亲征已经是被群胡所要挟的不得不为。可是,几十年如一日主持着大汉朝朝政的老霍光竟然也随同大军一起出征并出任了大军的主帅?这让纪啸自赶回京城长安以后心里总是怀有着一种十分不祥、甚至是心绪纷乱、烦躁的预感。至于这种预感具体预示着什么?纪啸却又无法给出自己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因而,纪啸几乎是在有些不自觉的情况下,在赵睿提醒时马上就掉头来到了可以说是‘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新军营地。听说张延寿并没有随大军出征,纪啸心里反而感到有些欣慰的就想到马上要去面见张延寿……。

    第二百零五章 心结又生

    因汉军‘五路出击’出现的意外变局,使纪啸恍若又再一次的恢复了同这个世界的人一样、对未来根本就是处于一种茫然无知的状态。同样,由于陡然间的意外变迁,也使纪啸措手不及之下仿佛处于了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现在也只能是就事论事的他,目前就是想急欲的找到张延寿、通过张延寿来了解一下京城长安目前所暂时处于的这种局势的看法,纪啸也特别是想通过已经年过四十、在京城长安乃至勋臣、显贵阶层已经混迹几十年的张延寿了解一下目前暂时掌控着京畿军权的霍禹和霍云的个人情况和以往的为人。

    由于整个世界已经出现了完全未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恰恰是发生在掌控着大汉朝的绝对权力几十年的老霍光已近垂暮之年、已经没有了几个年头儿好活、而霍氏在整个大汉的潜势力也是经营到最顶峰的时刻。因名义上的大汉朝绝对首脑汉宣帝同实际上的绝对权力的掌控者老霍光的联袂离京,也就使整个大汉朝的朝廷枢恍若处于了一种失去主心骨一样的真空状态。因而,现在也不好说会不会因此而对大汉朝的天下引发恍若天崩地裂一样的巨大变迁?

    其实,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让纪啸闻听到老霍光也离京随同汉宣帝御驾亲征以后,心里一直就怀有了一个莫名其妙、却又无法释怀的郁结。而这个郁结,却又因无法预知而让纪啸根本就无法加以摆脱的存在心头恍若一块大石头一样的愈压愈重……。

    对于汉宣帝的御驾亲征,纪啸虽然没有抱着太过于乐观的想法,但也并不是太悲观。实力决定着一切!自几十年前经过武帝时期倾尽国力的全力打压,塞外诸夷族的整体实力其实已经萎缩到了最低点。虽然近些年来又有所回升,但休养生息、繁衍壮大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何况,随着塞外诸夷族的实力整体实力低迷,大汉的军力、国力却反而攀升好几个台阶的有了大幅度的加强。

    这样一反一正的明显落差,自然也就使大汉同塞外诸夷族的实力对比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大汉的综合实力现在已经远远地高于了塞外诸夷族的实力总和。否则,也不会发生现在的塞外诸夷族联起手来共同对付大汉的情况。遥想当年,自匈奴人崛起于大汉的北部大漠以后,曾几何时极其嚣张的对大汉的边境进行了无情的肆虐、大汉的国土和黎民百姓也同时遭受了惨烈的涂炭。

    从这个角度来讲,武帝的全力打压让诸胡几乎是处于了苟延残喘的状态,武帝自然是功莫大焉!同样,老霍光主政这几十年来,实施的全力恢复国计民生的国策让大汉以绝对的实力傲视塞外群胡,老霍光也同样是功莫大焉!……

    满面于斯、显得有些疲惫的张延寿被纪啸打发去的军卒从工匠们的作坊处给找了回来。见到纪啸脸现喜色的张延寿边在纪啸含笑示意下落坐、边显得有些惊异的说到:“贤弟这么快就赶回来了?前往南阳一来一往千余里路、还要押运极易破损的瓷器,贤弟回来得真可称之为神速啊!估计北征的大军现在尚未到达北地。只要贤弟兼程的追赶,想来大军尚未进入大漠贤弟就可及时的追及。”

    纪啸前往南阳之前,虽然并未说得十分的详细、也隐晦了自己可能会假扮汉宣帝去同群胡会晤的设想,但却告诉了张、甘二位延寿和陈汤:自己从南阳返回后,如果汉宣帝御驾亲征?自己就会快马前去追赶北上的汉军。因而,刚一见面张延寿也就提到了这件事。

    “兄长估测得当不会差上许多。……”含笑点了点头的纪啸望着同自己一样一脸劳顿之色的张延寿接着嘉许道:“近来纪啸奉懿旨远行,甘、陈两位兄长又率军跟随圣上出征,营之事偏劳兄长、让兄长受累了了!”

    外貌上一副忠厚、老城模样的张延寿瞥了一眼一旁站着的赵睿才谦逊的摇了摇头说到:“你我虽然职司上下有别,但却情同手足的本属弟兄。贤弟就不要客气了!家父和赵老将军等现在均早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却尚在为国尽忠的统军征战大漠;我等后辈略尽些许本分职责乃是理所应当之事。以贤弟的性情,此时未去追赶北征的大军却来到了营,一定是有事要说予为兄吧?”

    在秉性与外貌上差异甚大的张延寿,心思细致的一眼就看破了纪啸没有马上前去追赶北上的汉军、却来到了军营一定是怀有着一定的目的。同样,是人就有私心和喜好的倾向性。其实,现在的老霍光已经年过七旬,在年岁上尚要高过张安世和赵充国不少。但就是由于霍氏恍若独立的自成一系,而张安世和赵充国则俨然是归属于汉宣帝的另一派系。因而,张延寿在话也就只提到、赞颂了年高的张安世和赵充国,却略过了已经年过古稀的当朝第一人大司马、大将军老霍光。

    原本就想见到张延寿后了解一些事、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的做一些安排的纪啸,被张延寿窥破了心思后不禁笑道:“兄长真是深知小弟之心哪!小弟赶回到京城后,闻听到圣上离京前对朝廷的一些安排心感到颇有些难以释怀之处。故而,小弟就先前来营想向兄长了解一些心的不明之事。……”

    本来,纪啸临时起意的来到军营,主要是想向留守军营的军卒安排一些具体的事宜。现在却恰巧赶上张延寿并没有随军出征的留守在营,故而纪啸也就临时改变主意的想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一下自己并不清楚的一些东西。

    在张延寿点着头‘贤弟请说’后,纪啸正色的望着张延寿说到:“刚好赵睿也在此。尔二人一直就居于京城,想来对现在暂时掌控着京城防卫的霍禹、霍云的了解一定很深。小弟想问的是:此二人以往的为人和秉性如何?”

    张延寿看了一旁站立的赵睿一眼,才神色稍显有些疑惑的沉吟着说到:“他们、此二人的以往的作为,说起来却是差别甚大,当区分开来言说。身为大将军长子、爵位继承人的霍禹,以往一贯骄横跋扈的目无人。据为兄听曾同其一同北征过乌桓的二弟(张千秋)言说,恍若霍禹一直就以大将军的未来继承人自居,虽然并无太大的过人才能,却胆大妄为的目空一切,仿佛世上除了大将军就再无其畏惧之人一样;且其强横霸道还极其的贪恋权位。至于霍云,由于为兄未曾听闻过与其相近之人的评说,只能是向贤弟转述一些自身的道听途说。据传,霍云此人为人极其的阴郁,心思缜密带有着狠辣。不过,其为人上倒不是像霍禹一样的张扬,较霍禹知道自律了许多。为兄对此二人也就知道这些,不知赵睿以往在京城可曾听闻到他们的一些传言?”

    这就是一代名臣、酷吏张汤的后代秉承其祖训的做人准则:一句话尽可能的要说七分、留三分,谨小慎微的极其擅长自保之道。张延寿一再斟酌着词句的评价完霍禹、霍云后,还要去征求一下也同他了解得情况差不多的赵睿。

    “张大人是有些替他们二人遮羞了!简单的说其二人就是:霍禹嚣张、霍云阴损。……”随着张延寿的话说完,见纪啸的目光望向了他,赵睿恍若童言无忌、极其尖锐的马上就接话道。

    第二百零六章 契机早生 (二更)

    其实,纪啸还是比较欣赏赵睿对霍禹和霍云这一对名义上的叔侄、实际上的兄弟评价的直接和精练。但出于对年长的张延寿的尊重,纪啸也只是含混的笑道:“呵呵!看来这对‘叔侄’在朝野上下的口碑并不算太好啊!家贫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他们这是有些辜负了声望一时无两的大将军的期望啊!”

    “可不!欺男霸女、巧取豪夺的横行于京城。以往他们多是由霍禹、霍山出头,而私底下的怂恿、策划者却是阴险的霍云。他们以往的劣迹之多,京城人等罄竹难书的早就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伴随着纪啸的含混感叹,赵睿仿佛气不打一处来似的义愤填膺的高声说到。

    “如果只是几个顽劣、骄纵、依仗着父辈的余荫不知自律的膏腴子弟还则罢了,怕只怕就如适才兄长所言的他们‘强横霸道贪恋权位’呀!如今觅得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缘,就怕他们胆大妄为、贪欲之心作祟的生出非分之想啊!”逐渐进入了正题的纪啸,心情仿佛十分沉重的皱起了浓眉接着赵睿的话尾说到。

    “这才是贤弟没有急于的赶赴陇西、而是首先来到了军营的主要目的吧?”年龄同样是经验积累的一个必备因素。纪啸的话,马上触类旁通的就让在年龄上要大他近一倍的张延寿及时的反应过来。

    “知小弟者,惟兄长也!……”奉承了张延寿一句的纪啸,接着就又说到:

    “兄长说的是!这里仅有你我三人,小弟就不讳言的说出心所思吧!小弟初赶回京城闻听到大将军也随圣上御驾亲征之事,就在心里感到颇为的不妥。

    远击千里的大漠远征,没有数月的时日实难奏凯而还。这,还要寄希望于圣上御驾亲征不出意外的十分顺畅。然而,就仅仅这数月的时日,谁人又能保证无一人具有着绝对掌控能力的京师不出现意料之外的诧事?

    就事论事,纪啸说句本不该由像我等这样身份之人所应言说的过分之言:几十年来,虽然大将军在为人上显得有些过于强横、极其僭越的牢牢把持着朝廷的大部分权柄。但据实说来,大将军却也并未生出任何异心的堪称是忠于皇庭。否则,现在的大汉还是否是大汉亦不好言说矣!然而,大将军不作此想,却并不等于其后辈不做非分之想……”

    说到这里的纪啸,此时猛然想起来:

    如果历史不发生变化,在几年后老霍光去世之后,霍氏的一切也就都将全部的移交给霍禹所接掌。然而,就是由于霍禹本身的能力、威信均与老霍光相差得太多,因掌控局面的能力太差才使‘下毒谋杀许皇后’的内幕逐渐的败露出来、并传到了汉宣帝的耳朵里。

    这种情况,由本就在内城任职的老霍光的女婿们从内庭闻听到风声后及时的通报给了霍禹等。狗急跳墙的霍氏主要成员惊恐万状之下,就又想效仿老霍光一样的开始了预谋准备废除汉宣帝、另立新君重新控制住局面的痴心妄想。

    自然,霍氏的阴谋刚刚开始筹划,就被汉宣帝抢先一步下手的实施了雷霆一击、把霍氏的主要成员来个一网打尽。这样一来,也就使‘下毒谋杀许皇后’的这个件事变成了霍氏覆灭的最大罪状。……

    霍禹等霍氏后辈的重要成员当时密谋废除汉宣帝、重新另立新君,虽然有些是因恐惧‘下毒谋杀许皇后’的恶行败露而采取的无奈之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随着十分睿智的汉宣帝逐渐成熟起来、并在潜移默化不断地加强着手的绝对权力,可能也是早已经让这些霍氏的后辈主要成员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

    就如世界大战爆发一样,任何重大事件的爆发都有着其一个恰当的契机和切入点。原历史‘下毒谋杀许皇后’这件事,不仅是因恐惧恶行败露的霍氏后辈主要成员预谋废除汉宣帝的切入点,而且也变成了导致霍氏覆灭的切入点。

    现在,出乎于意料之外的却出现了‘汉宣帝御驾亲征离京’这个绝佳的切入点。而此时的霍氏后辈的主要成员、也包括老霍光的继室霍显,自然是已经十分的明白老霍光存在于人世、作为他们巨大的‘保护伞’的时间不会太久了!而一代的年轻帝王汉宣帝,现在也尚未掌控住像几年后那样多的绝对权力,但却已将显露出一代明君的强大势头。

    最大的疏漏则在于,还活在人世、一贯自诩绝对忠诚于汉室、可以完全的掌控住朝廷大局的老霍光竟然也随同汉宣帝御驾亲征了?使虽然重臣云集的大汉朝廷、现在却无一人具有着绝对的权威来控制住整个大局。说是朝廷出现了权力真空的状态稍显有点过,但应付起突发事件的能力上却是绝对的不足。

    这样的绝佳机会、这样好的契机,甚至还有可以从容布置的几个月的时间,难道极度贪恋权位、名位的霍禹、霍云、霍显等就不会加以利用?……

    一时间陷入了沉思之的纪啸此时不由得在内心里猛然的一震,甚至惊骇得根根汗毛都已经倒竖起来了!

    赶回到京城后的纪啸,由于东一趟、西一趟的不停奔忙,虽然感觉到老霍光的同时离京大有不妥,却也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认真的考虑一下。现在,话说半截后的他细加思量,不免使纪啸让自己内心里所产生的想法给震惊得有些心惊胆战了!……

    “大有可能、大有可能啊!……”因心惊而有些情绪失控的纪啸,脸色煞白、冷汗直冒的不由自主的喃喃叨咕出口。

    同样是由于为人秉性的原因,处事稳健、不愿意多言多语、老成的张延寿在纪啸话未说完就停顿下来陷入沉思之后,并没有催促纪啸继续说出下。而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既是在等待着纪啸接着往下说、又是在自己的脑海思索、消化着纪啸前面的半截儿话。

    自然,纪啸想到了这方面,擅思、沉稳的张延寿也预感到了有这种可能。甚至就连机敏的年轻赵睿,也在头脑形成了一个不太完整的轮廓……。

    在纪啸脸色大变、喃喃自语的说出口的同时,同样也在脸上出现了惊骇之色、眼睛一眨不眨望着纪啸的的张延寿和赵睿,则由性情侃快的赵睿脱口说到:“大人是说:近期内他们会在京城之兴风作浪?……”

    “唉!如果是仅仅是掀起一些波澜?尚要弹冠相庆啊!……”内心里感到十分纠结的纪啸叹息了一声,随口对一直还望着他的张延寿和赵睿说到。

    “贤弟的心思着实缜密!实是无愧于忠义双全的纪公的后人、高风亮节的苏公的义子呀!仅就这一片忧国忧民、一心为公的拳拳之心,亦不枉当今圣上、太后对贤弟的看重、青睐呀!为兄实是心悦诚服!为兄细一思量贤弟之言,再思他们以往的所言所行,也深感现今的朝廷境况大为堪忧啊!……”赞许着纪啸的同时,张延寿也显得心情沉重、忧心忡忡的十分慎重的斟酌着词句说到。

    在纪啸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之后,张延寿就又望着纪啸探寻的说到:“贤弟离京之前赶来军营,可是欲先行的做些安排?如有差遣为兄之处,为兄当惟贤弟之命是从!”

    第二百零七章 防患未然

    “兄长不必客气!我等均身为大汉的臣子,当戮力的尽忠于朝廷。兄长之能要优于小弟多多,何言差遣?以小弟思之,我等现在也就是仅能尽力的预作些准备而已。唉……!”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纪啸显得有些无奈的叹息着、同张延寿稍稍的客气了一下,在张延寿轻笑着谦逊的摇了摇头之后,就又接着说到:“未雨绸缪!无论我等的估测能否发生,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我等都应早早的做些准备。小弟同赵睿随后即将赶赴军前,京城之事就还需兄长再多多的分心操持了!……”

    接着,纪啸并没忌讳赵睿在场的就把自己的全部想法和盘托出的交代给了张延寿:

    首先,纪啸交代张延寿要从即日起在京城之内广布眼线,尽可能的监视着朝廷上下的风吹草动、特别是要密切的注视着军方的动态。在京城之内,完全可以畅通无阻的就是御林军和内廷侍卫;一旦有所异动,首先展开行动的也必然是御林军和内廷侍卫。因而,对军方的监视重点主要要放在御林军和内廷侍卫方面。

    任何一次因权力的争夺所发生的新旧更替,事实上基本都是以军力作为保障的。所以,如果发生巨变,首先有所异动的也必然是军方。好在纪啸的新军本就隶属于御林军,而且军卒还都是由御林军的预备役所选拔。这样以来,对御林军的监视也就方便了许多。只要派出多名留守的军卒长期的流连在羽林军的大营内外、管理层的左近,就可正常的予以监视。

    另外,纪啸也交代张延寿要密切关注是否有外调的军旅入京。无论出于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要有外调的军旅入京,也就意味着即将有大事发生,因而就要特别密切的加以注意。

    至于监视朝廷内部的动态,纪啸交代张延寿要同目前主持着朝廷政务的魏相、丙吉等多做沟通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要想办法委托人同与霍氏过从甚密的官吏、特别是霍氏目前留在京城的几个女婿邓广汉、任胜、赵平、金赏等多多勾连,借以监视霍氏目前留守在京城的重要成员的动态。当然,如果能直接的就接近到霍禹、霍云则更好。

    其次,纪啸还交代张延寿:如果京城出现大变?现在作为大汉朝象征的皇太后、皇后、太子等的人身安全最为重要。既不能让这些皇室成员成为人质,又不能让这些皇室成员成为可资利用的工具。因而,纪啸交代张延寿在出现异变征兆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要想办法争取保护好皇太后、皇后、太子等的安全。

    如果张延寿因身份过低、隐秘的进入皇城有困难?纪啸交代张延寿要首先去寻找霍成君索讨皇后的御赐玉佩,凭此玉佩就可以不受阻拦的轻松进入皇城。寻求保护皇室成员时,如果皇室成员有所疑问?纪啸交代张延寿可向现在朝廷的主持者皇太后上官婕表明是受他的委托行事,并可以从霍成君处取来的玉佩为证。

    最后,纪啸神色凝重的对张延寿叮嘱道:“兄长一向是做事沉稳、细致。京城之事就拜托兄长了!兄长如发现、确定有不妥之事,为掩人耳目(主要的自然是老霍光),亦应马上派人快马赶到军前通报予小弟,小弟会酌情寻机及时的禀报给圣上。兄长虽未随军征战疆场,然此务却要重于疆场上的厮杀多矣!千金的重担现在都压到了兄长一人的肩上。兄长亦要多多的保重自身哪!至于兄长行事时的诸多细节,小弟亦无能面面俱到。只有靠兄长自行随机应变了!唉……!惟愿我等乃是在杞人忧天!否则,实是难以预想如果出现不测会给我大汉的江山社稷带来多少的灾难、朝局引起多大的动荡啊?”

    “贤弟放心!为兄既然身为大汉的臣子,就应不畏艰难、不惧险阻的为江山社稷尽到自身的一份心力!如果真如我等预想的一样发生了不测之事,为兄也会派人急报贤弟的;为兄明白贤弟心存有的是何种的忌讳。”正容的连连点着头的张延寿,言语不多、但十分坚定、同时也头脑十分清醒的表示着自己的决心。……

    在军营临时住了一夜的纪啸和赵睿,隔日几名极其后草草的进了些食物,就又忙上起程、快马加鞭的前去追赶北征的大军……。

    昨夜,在就寝之前,纪啸本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原则,在同张延寿重新商议、探讨目前京城长安的局势的时候,也把年少、机灵的赵瑞给留了下来。三人一起就一些的细节的问题又进行了一番详细的推演、评估和探讨。当然,当时作为纪啸和赵睿来说,也就是在给留守的张延寿担当参谋而已。具体要如何的实施?最后还是需要张延寿视具体的情况演变而临机去处理。

    当然,现在这些事也就是恍若他们在凭空臆想的现在还毫无任何的征兆。也许一切并不会发生、他们真是在杞人忧天也说不定?因而,在探讨时、特别是张延寿,也在尽量的避讳着一些如‘谋反’、‘篡逆’等一些过分忌讳的词句。

    明智的人在困境会看到机遇,愚蠢的人在困境会看到灾难。对于现在还是属于大汉朝的低位臣属的纪啸、张延寿、赵瑞来说,在探讨也不得不说其实是还怀有这一种莫名的亢奋情绪。那个有能力的人能不希望在搏击狂风巨浪去创造出辉煌的功业呀?

    第二百零八章 北征内幕 (二更)

    事实上,汉宣帝的御驾亲征,是在塞外群胡的要挟下的不得不为。但几十年以来掌控着大汉朝大部分绝对权力的老霍光也同时随军出征的出任的大军的主帅,则同样也是汉宣帝在极其无奈的情况下最后才做出的决定。……

    在大汉朝由强势的老霍光来主持着朝政这几十年以来,作为掌控着偌大的大汉帝国大部分绝对权力的老霍光来说,其实也有着其内在的莫大苦衷。同样,在为人上可以说是极其谨慎、小心、注重名誉的老霍光,在一个‘度’字的把握上,也几乎是绞尽了脑汁、耗尽了心血。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古今少有的权臣,老霍光的作为要完全的有别于以往、乃至以后的其他的绝对权力凌驾于帝王之上的权臣。在老霍光的内心里,他一直坚守着一个最后的底线,那就是:他老霍光是一名大汉朝的臣子、一生都是在为大汉朝尽忠。从这一点上来看,也不得不说当年一代强势的帝王武帝选人眼光的毒辣!

    可以想见,作为臣子的老霍光还要坚持着作为一名臣子的操守,可是他手所掌控的绝对权力却早已经大大的凌驾于了恍若神一样的存在的帝王之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根本无法调和、只能是以一种隐约以完全对立作为‘支点’、维持在暂时的平静状态的一种权力归属格局。当然,这种恍若虚拟一样的平衡状态,在大汉朝已经维持了近二十年、历经了汉昭帝、汉宣帝两代帝王。

    而这种格局,只要平衡点稍稍有所偏移,也就会彻底的完全被打破。随之而来的,自然也就会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帝王同权臣之间的绝对权力之争。而这种绝对权力之争,却又是根本无法调和的一对针尖对麦芒似的尖锐矛盾。

    目前,随着年轻、睿智的帝王汉宣帝的逐渐成长、强大起来,其实现在已经到了矛盾爆发的临界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事实上的办法也就只有走极其血腥、残酷的两条路:其一,老霍光彻底的篡权,废除汉宣帝或是自己来做帝王、或是再一次的重新扶持一个傀儡似的小皇帝。其二,汉宣帝从根本上铲除霍氏所有表面上的和潜在的势力,把大汉帝国所有的绝对权力都收回到他自己这个帝王的手。

    而作为老霍光来说,废除汉宣帝由他自己来登基成为帝王则是完全的有违他的做人底线,也根本就不可能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因而,事实上老霍光能走的也就剩下了唯一的一条路:废除汉宣帝,再一次重新扶持起一个傀儡似的小皇帝。

    但是现在,自登基以来表现得规矩、极其深沉的年轻的汉宣帝,却已经在不知不觉经营起了属于他自己的一股不俗实力,以其极其强韧的隐忍性在潜移默化还在不断地强大起来。因而,现在老霍光想搬倒汉宣帝重新另立新帝也是毫无口实的十分困难。而如果让汉宣帝在此次对大汉帝国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做到力挽狂澜?那可能汉宣帝就已经可以达到声望一时无两的根本就难以撼动了!

    因而,既极其的注重名誉、又十分的爱惜羽毛的老霍光,可能他也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他自己已经是时日无多的已近垂暮之年?还在老而弥坚的愈加顽固、执拗的维护着手的权利不舍。因而,在之前的多日没日没夜、连续不断的在朝堂上集重臣、老臣于一堂,商议、探讨应对、解决的办法的时侯,老霍光就首先以‘圣驾重于山’这个极其冠冕的理由自请统军北上大漠。

    但由于情况过于恶劣、局面极其被动的被群胡拿住了大汉的软肋‘十几万大汉军旅受困于大漠’,而群胡所要求的又是直接要挟汉宣帝必须亲自前往。故而,不仅是包括汉宣帝在内的朝廷决策枢的其他人,就是老霍光本人也对自己的所请并没抱有着太大的胜算把握。因而,事实上最后也就逼到了要走‘汉宣帝必须要御驾亲征’这条路上来。

    朝堂上不分昼夜的商议来商议去,在汉宣帝在最后显得十分执拗、慷慨激昂的一再坚持要御驾亲征的情况下,原本就对自己统军出征的成算就没有多少信心的老霍光,也就只好就坡下驴的也同意了走‘由汉宣帝御驾亲征’这条被群胡给逼上的路。

    在昭帝时期就早已经享受见帝不拜、阶下设坐待遇的老霍光,在朝堂上基本达成了‘由汉宣帝御驾亲征’的共识之后,破天荒的一挺身离开了玉阶下的座位,转身后高大、伟岸的身躯就跪倒在了玉阶之下。在可能也就是在登基大典之时、才享受过一次老霍光对他这种恭敬态度的汉宣帝、一时还在惊诧莫名的不知老霍光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老霍光已经声音苍哑的恳请:他老霍光也一定要伴驾出征。否则,把当朝帝王置于危险境地,尽忠大汉几十年的他就是死后也无颜去面对对他宠信有加的圣祖武帝和先帝。如果汉宣帝不答应的所请?他老霍光还莫不如一头撞死在玉阶之前!

    在老霍光已经把话说死、再也没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汉宣帝也就只好极其无奈的首肯了老霍光的请求。

    任何事都怕回味一番。其实,汉宣帝随后重新的回味一下老霍光当时的行为,也就基本上明白了老霍光内心里所怀有的小:

    老霍光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他还是在执拗的坚持着绝不舍弃一分其手所掌握的绝对权力!就是因为这样,在老霍光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的提出根本就不现实的由他代替汉宣帝去统军出征没能获得通过之后,他才毫不迟疑的坚持要随军北征。

    这样一来,如果北征能够救出被困的十几万汉军凯旋而还?那么,就可以说是年轻的汉宣帝是在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霍光的辅助下才取得的这样辉煌的业绩。

    世人皆知道:所谓的御驾亲征,其实身为帝王者也只是个名义上的主帅而已。真正调度全局、指挥征战者,乃是实际上统领全军的大军主将。在征战过程,御驾亲征也只是大军主将在作出用兵的决策之时,多了一道必须向随军的帝王禀报、得到帝王允诺的程序而已。同样,如果御驾亲征铩羽而归?那么,毫无质疑的有着最终决定权的帝王要去负主要的责任。而他老霍光,也可以说是受到了帝王的掣肘而贻误了战机、才让他无法尽展其高妙的统军征战之才。

    这就是说:老霍光之所以坚持跟随汉宣帝的御驾亲征,成则隐约最大的功劳就是他老霍光的,败则却要由汉宣帝来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归根结底,就还是要归结为:老霍光的年龄虽然已经是‘夕阳西下’,但他想着的还是要牢牢的攥紧手的无上权柄。

    然而,俗语有一句话:露多大脸、现多大眼。也许是上天一定要让在老霍光还可以睁着眼睛看到的时候丢一次大人吧?同样是为了攫取到无上的权柄,一个绝大的惊天阴谋,也从汉宣帝御驾亲征的大军开拔以后在开始酝酿、实施……。

    第二百零九章 国之利器 (三更 求收藏!)

    目前的大汉朝所处的这个时期,事实上是刘氏的大汉帝国建立以来最为强盛的时期。

    武备上的实力已经毋庸置疑,经过了武帝时期倾尽国力的对外强势用兵,自然而然的也就锤炼出了一支这个时( 隐龙啸 http://www.xlawen.org/kan/509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