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部分阅读
代最强劲的铁血军旅。
而在国力上,经历了武帝时期采取的竭泽而渔的倾尽国力的国策、恍若穷兵黩武的强势对外用兵,当时的大汉帝国的经济体系事实上已经处于了全面崩溃的边缘。而自武帝去世以后,经过了总揽大汉朝朝政的老霍光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恢复民生的国策的大面积调整,此时的大汉帝国经济已经又恢复了勃勃的生机,国计民生也大大的改善,整个大汉帝国出现了超处于以往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则是身为一代权臣的老霍光为江山社稷所建立的最大功业!
同样,是人都有着其本性上的弱点。就如大汉朝一代的军魂人物、老霍光的同父异母哥哥霍去病似的,他自己、也包括对他有莫大的提携之恩的卫青,均是被武帝选拔于社会的最底层。可是,他霍去病对待同他有夫妻之实、给他生下唯一一个子嗣的侍女,却连一个姬妾的名分都因嫌弃侍女的出身低而未给,甚至谣传这名侍女还被霍去病所赐死。当然,霍去病这个属于其个人生活方面的瑕疵,也根本无法掩盖他为大汉朝的江山社稷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的万丈光芒!
同其同父异母哥哥霍去病一样,老霍光同样也有着其为人上的瑕疵、也是他的致命弱点。那就是逐渐的进入暮年以后,强势的老霍光不免开始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起来的同时,也增添了年老之人的通病:固执、执拗的自以为是。而老霍光逐渐增强的这些弱点,归结到其根源的表现也就是:在这个帝王专制的时期,他却对手掌握的超出于帝王之上的权利不放松分毫的反而抓得更紧了!这样一来,也就使汉宣帝这个帝王同老霍光这个权臣因权力争夺而引发的大面积冲突已经接近了爆发的临界点。
因而,也就出现了目前的、在塞外群胡的要挟下的汉宣帝无奈御驾亲征之时,老霍光竟然也弃偌大的大汉帝国的署理而不顾、事实上是有些画蛇添足的亦随同出征并出任了全军的主帅。大司马、大将军这个恍若后世的全军统帅的地位,决定了老霍光只要出现在军,就必然是舍我其谁的大军主帅。
同样也就是基于这个时期大汉帝国相较外夷武力处于绝对的强势,在朝廷枢的决策层最终确定了由汉宣帝御驾亲征的之后,整个调军出征的过程也是显得十分的快捷和迅速。
对于整个大汉帝国来说,其实京城长安的地理位置事实上是接近边陲、背倚着群胡笑傲的广袤大漠。因而,在京畿的周边要经常驻守着大量的常备驻屯军。汉宣帝的调军旨意发出去后,各个畿辅重镇的驻屯军也就迅速的开始向关的最前沿重镇扶风郡的槐里会聚。
因时间紧迫、以匈奴大单于壶衍鞮为首的群胡只给了汉宣帝一个月的时间(调兵之初已经过去了几天),不仅扶风、冯翊、弘农等郡的驻屯军予以了调集,而且甚至还抽调了部分决不可轻易调动的拱卫京师的武关、潼关、函谷等重要关隘的驻屯军。
很快,也仅仅是了七八天的时间,按预计的十万大军已经基本上都会聚到了扶风郡的槐里。而坐在大汉帝国权力顶峰位置上的两人汉宣帝和老霍光,也在车骑将军、御林军主帅张安世率领着三千余御林军的护卫下动身赶往了扶风郡的槐里;北征的十万大军将在槐里正式开拔、向北部的大漠挺进。
第二百一十章 魔高一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今通用的军事法则;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而这其的‘粮草’二字,其实乃是一个涵盖性很广的通用词汇,它其要包含着粮秣供给、战争物资、战争器材等等多个方面。只是由于古代战争主要的供给乃是‘人吃马喂’,所以才以‘粮草’来代替了一切。
而在没有机械动力、交通运输条件极差的古代,战略物资的运输更是战争的基本保障。同样,所谓的‘粮草先行’也并不是说要把战略物资的运输要摆在行进的大军的前面。而是说:战略物资要提前准备,适时运输到可以保障大军征战之用的恰当地域。
由于古代的运输条件极差,所以大军的战略物资的囤积之地一般情况下距离征战的战场都不算太远。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甚至都出现了袁氏集团让对手曹魏集团深入敌后、把自己的囤积战略物资之地‘乌巢’给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的经典战例。
而大汉之前的‘五路出击’之所以采取了‘五路’,除了战略战术上的需要以外,其亦不乏就近分散开来的保证大军的供给、尽可能的减轻供给的压力、方便大军快速出击的原因。
而随后的汉宣帝的御驾亲征的十万大军,则是由于根本无法采取分路进军、必须要保证大军总体上的强大实力,因而在战略物资的供给上也就采取了统一供给、全部押运到一处的方式。
故而,在纪啸带着赵睿马不停蹄的前往追赶汉宣帝的御驾亲征的大军途,就不断地遇到从临近的各个州郡出发、统一向北逶迤而进的运送大军供给的辎重军,运送的最终地点自然是大汉与匈奴等群胡接壤的北地郡。而对这些分别来自于距离经常长安较近的各个州郡的辎重军的调度指令,则要来自于目前留守京城临时主持着大汉朝政务的相国魏相和御史大夫丙吉等。
这样一来,也给追赶大军的纪啸和赵睿提供了不少的方便。二人已经无需一路边打听、变追赶,只是沿着前面运送战略物资的辎重军行进的路线、一路的追赶下去也就可以了。
多日以来,连续不停的纵马狂奔赶路。使一贯自诩体魄强健、忍耐性极强的纪啸都有些感到吃不消的‘腰酸、背痛、脖子硬’,就更别说恍如还是一个‘半大孩子’的赵瑞了!然而,面颊已经变得黑瘦、显得更大、凹进去的一双大眼睛因疲惫而恍若蒙上了一层雾光的赵睿则仍在紧咬牙关、一声不肯的坚持着,并未因纪啸一路心急火燎的急赶而掉队。
张延寿的沉稳、敬业,小赵睿的坚韧、忍耐,让纪啸不免对张安世、赵充国这两位大汉朝军方巨擘的家教大生敬佩之心。让本就是出身于豪门、自出生起就享受着祖辈余荫的荣华富贵的子孙立志成才,事实上要较贫贱之家出身的子弟要难得多!而张延寿和赵睿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可以说身为表率的张安世和赵充国对其家族是功莫大焉!
在河套以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银雪山麓之畔、在广袤的落日大草原纵横数百里的范围之内,汉胡两军正在进行着一场甚至都可能要牵扯到今后各个民族在这个世界所居于的地位的浴血绞杀。当然,作为大汉民族的守护者的大汉军旅,在此也正在迎接着一场维护已经取得的大汉民族傲视域外群胡的崇高地位的铁血征战。……
其实,之前大汉所派出的统帅‘五路出击’的各支汉军的军主将,事实上也均是大汉的军翘楚、是构成大汉军方将领框架的绝对骨干……。
首先就军的威信和地位上来讲,在五支汉军的主将,就有两位是‘位比三公’、相当于全军副统帅的征战经验丰富、军旅生涯多半生的老将;那就是前将军韩增和后将军赵充国。就在大汉朝军方的地位上来说:前将军韩增还要位列于赵睿的爷爷后将军赵充国之前。
其次,在这五路的汉军主将,还要有多年戍守边陲、同塞外群胡浴血争夺多年的军少壮派骨干,那就是度辽将军范明友和云太守田顺。
作为老霍光五女婿的度辽将军范明友,事实上是霍氏后辈能力最强、对大汉朝所建立的功勋最为卓著、但也是家族背景最为浅薄的一个。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由于范明友几乎是完全的依靠着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强势的崛起于大汉的军,才得到了老霍光的垂青被招为了五女婿。按年龄算,范明友的年龄尚要稍稍的大上除早已死去的老霍光的大女婿上官安以外的其他几个女婿几岁。
对大汉朝军功卓著的范明友,从武帝在位后期就开始了辉煌的军旅生涯:先击益州羌人谋反获大胜被晋封为郎将,后多次的征讨伐匈奴、乌桓亦取得大胜而被晋封为了度辽将军。如果不是因需要而被委任为‘五路出击’其一路的主将,已经被任命为了未央宫卫尉的范明友现在已经身在京城长安了。
而作为云太守的田顺,事实上也同样是一位多年就戍守在大汉边陲的重要将领,有着多年戍守边陲、同群胡征战的丰富经验。
‘五路出击’的最后一位主将,则是在朝堂上身居御史丞、此次出征加挂祁连将军衔的田广明。作为三公之一御史大夫副职的田广明,以往也是出身于军方,所以此次才统率着五路实力最强的四万余京畿驻屯军担当了‘五路出击’的一路。在‘五路出击’的汉军,其余的四路均是由边军来担纲,唯有田广明这一路,是由京畿的驻屯军所出任。
少许多句嘴:不要被‘御史’两个字给迷惑。在这个时期,御史并非是像后世一样的乃是‘纠察、督查’的代名词。不妨把两个字拆解开来理解:御,含有着御驾的意思;史,含有着长吏的意思。在这个时期,作为御史类主官的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当然,督查、纠察的职责也是在御史大夫的权限之内。
还有一点就是,此次大汉虽然名义上是‘五路出击’,事实上以相互之间的相隔距离和协同配合来说却是相当于两路。既正面的一路是以田顺和田广明在前部实施分进合击,后面由经验老道的前将军韩增坐镇协调、支援。而另一路则是在侧翼由范明友出任前驱,随后跟进的后将军赵充国作为奥援。
虽然朝廷并没有对五路出击的汉军作出明确的属从关系硬性规定,但摆出的总体态势则俨然是分别以两位‘位比三公’的朝廷军方重要将领韩增和赵充国来统一协调正面、侧翼的两路进攻。可想而知,如果正面的三路、侧翼的两路如果分别会合到一起,自然是就要由位尊的韩增和赵充国来总揽统筹的调度一切。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久的利益。大汉准备了很久的、主要是针对着近几年又逐渐的嚣张起来、已经整合并降伏了聚居在原北部大漠上的大部分夷族的匈奴人的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却彻底的误了群胡蓄谋已久的圈套,使北征的五路汉军或被围、或进退失据的彻底的被陷在了大漠深处而无法自拔,只能是勉强的进行着就地顽抗、等待着大汉加派援军前来接应。……
‘五路出击’的起因则是由于:近几年来,以壶衍鞮为大单于的匈奴人经过逐渐的兼并、扩张已经囊括了几乎大半个原北部的广袤大漠;大漠之上的其他夷族各部相继接二连三的雌伏于匈奴人的Yin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人在继续的加强对其不肯屈服的夷族部落进行威压、兼并的同时,亦又开始了大汉边郡的骚扰和劫掠。
鉴于匈奴人的气焰逾渐嚣张,本就已经准备对匈奴人实施强力反击的大汉朝廷,恰巧在此时接到了原本与大汉结好的大漠西部乌孙国的求援国书。
乌孙国在国书奴颜卑膝的请求大汉对受到了在匈奴人的支持下的邻国车师国攻击的乌孙国予以支援的同时,亦信誓旦旦的保证会派军配合来援的汉军作战。乌孙国在国书还允诺:此次征战的辎重补给均由乌孙国承担。待打败车师国同匈奴人的联合进犯后,乌孙国会对大汉岁岁纳贡、年年来朝,永远的归附于大汉。
在这种情况下,大汉朝的朝廷枢决策层最后才确定了之前的‘五路出击’。由于目前匈奴人已经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覆盖着大半个北部大漠,大汉如果要对乌孙国进行支援?就必须首先对匈奴人发起攻击。只有驱逐、击退了匈奴人打开战略通道,才有可能攻击到被匈奴人翼护在背后的车师国,也才能真正的实现对乌孙国的支援。
因而,大汉朝朝廷枢的决策层确定了‘五路出击’的战略之后,也马上委派校尉常惠前往乌孙国会盟;要求乌孙国出兵协同大汉共同夹击匈奴人。双方联合击败匈奴人之后,视情况大汉再配合乌孙国对匈奴人支持的车师国予以打击。在得到了乌孙国的允诺国书、常惠也留在了乌孙国监督乌孙国出兵之后,大汉的五路大军才正式的开始向大漠进发了……。
然而,令大汉朝万没想到的是:筹划了数月的与乌孙国联合出兵夹击匈奴人的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却是完全的钻进了塞外群胡设好的圈套里,促成了塞外群胡联合到一起对大汉帝国进行发难的这一个天大的阴谋……。
第二百一十一章 困兽犹斗 (二更)
以匈奴为首的塞外群胡蓄谋已久的设计、实施了偌大的一个阴谋,甚至整个匈奴单于庭聚居区域内的匈奴人还不惜劳民伤财的实施大规模的迁徙借以诱敌;开始之时经过两、三个月的纠缠也确实收到了奇效。
急于立功的田顺和田广明所部、特别是因已经了一次埋伏急于将功抵过的田顺,各自率领着所属的汉军毫不迟疑的深入大漠、钻进了群胡预设好的包围圈:银雪山麓之畔广袤的落日大草原数百里的范围之内。同时,由于田顺和田光明的紧急敦促,也把本来被甩在后面的韩增所部给拉近了包围圈。群胡所设计的战略目的的第一步,至此圆满的得到了实现。
然而,事无万全,人算不如一天算。群胡在实施第二步战略目的、即把范明友和赵充国所部也同时驱赶、圈入整个包围圈之内的过程,却出现了一个意外,那就是进军恍若‘老牛拉破车’一样缓慢的推进着的赵充国所部恍若根本就不着急似的、摇来晃去的一直就游离在群胡预设的包围圈之外。
由于群胡担心范明友所部的强势东进会把围困田顺、田广明、韩增三部的包围圈打开缺口、而一直游离在包围圈之外的赵充国所部再适时的予以接应、会造成五路的汉军同时脱逃缩回大汉境内的不想看到的结果,以匈奴现任大单于壶衍鞮为首的群胡首脑不得不临时变更了计划、提前发动了本来是预作用来彻底合围的乌孙国的部曲和匈奴右贤王的所属,单独的把范明友所部另行的予以了包围。这样一来,在落日大草原相隔百余里的距离内,就形成了以群胡联军均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一大一小两个包围圈。
而最后群胡无法再圈进包围圈的赵充国所部,因受实力的所限、担心发动强力攻击自身所部也会被毫无例外的被圈进包围圈之内,现在也只能是游离在两个包围圈之外、小心翼翼的需找着战机、希冀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对被包围在两个包围圈之内的汉军予以援手、尽可能的不使战局进一步的糜烂下去、并及时的向大汉朝廷发去了告急军报、等待着后援汉军的到来。……
民族之间的战争要完全的区别于民族内部的战争,古今同为此理。
民族内部之间的战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乃是以‘为了给上位者争夺更加显赫的地位和权势’为最终目的。因而,常常存在着势强者高歌猛进、降者如蚁而势弱者一败涂地、众叛亲离的情况发生,礼让能者为尊有时也并不存在着太大的心理障碍。而战败者,除了首脑以外,一般的属从也就是改换门庭了事,出现战败者的属从殊死顽抗的几率极小。
而民族之间的战争则不然,是属于一种根本无法调和的一对绝对尖锐的矛盾。战败者的属从即使是不做任何抵抗乖乖的投降,等待他的命运也只有两条路:或被无情的斩杀、或沦为完全失去了人性尊压的奴隶。因而,出现战败者殊死顽抗、以命相搏的情况比比皆是。故而,在民族之间的战争,即使是某一方战据了绝对的胜势,很大程度上亦需付出惨烈的代价才能把胜势转化为胜利。
现在,鏖战于大草原之上的汉胡两军就是这种情形。虽然群胡以相对优势的兵力先后围困住了‘五路出击’的汉军的四支,但想要彻底的予以击溃、消灭也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被围困的汉军,聚成一坨的田顺、田广明、韩增所部的三支总兵力接近十万。而另外单独被围困的范明友所部,兵力也要有三万。
虽然群胡分作两个大小不等的包围圈分别包围住了汉军五支的四支,但包围圈内的汉军也并没有就乖乖的静等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等待着被群胡一点一点的蚕食掉,而是仍然在左冲右突的寻找着机会、拼命地挣扎着在争取脱困……。
首先,被围困住的汉军,暂时还并没出现缺吃少喝、饥寒交迫、军卒没有余力再进行搏杀的境况。因而,被围困住的汉军各自的战力还是十分的强劲。
在这方面,还真要感谢群胡的首脑们把预定的战场设在了广袤的落日大草原上!不言而喻,大军征战的过程水源是个最大的忌讳。而在落日大草原上,水草肥美、水源并不匮乏。按现在的标准,虽然极不卫生;但被围困住的汉军军卒们的饮水问题暂时还是勉强可以解决。
大军远征,军卒本身都会随身携带有可够数天充饥的食物、并随军也会携带一部分的给养。最为重要的是:此次出征的汉军均是步骑参半,骑军的数量要占总数的一半。因而,为了保证军卒们的体力和战力,将领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愿意也要被逼无奈的去下令‘忍痛杀马’来给军卒们充饥。如此一来,虽然一部分骑军要被改成了步卒,但被围困住的汉军军卒的总体战力还是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级次上。
张开五指绵软,攥紧拳头有力。作为武帝后期就已经成为大汉军坚的韩增和赵充国、在武帝后期也已经开始在大汉军崭露头角的范明友等,这样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还是洞若观火的。因而,在韩增、田顺、田广明所部和范明友所部相继受困之后,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收缩兵力形成攥紧拳头的态势。
接着,没有受困的赵充国想到的是尽量的避免也被包围、并尽力的对被包围的其他汉军予以支援,而被困的、特别是范明友所部则进一步想到的是:要把所有被围困住的汉军尽量的会合到一起,以便能够集更大的实力对外围的包围圈集于一点发动强力的突击、争取脱困。
因而,当韩增、田顺、田广明所属的正面三支汉军被困并相继收缩到一起之后,自然就同时归属到由德高位尊的前将军韩增来统一的指挥调度。而韩增,也就马上布置近十万的汉军集在西翼和南侧两个可能有援军接应的方向开始了试探性的突击、希望在能够得到赵充国或是范明友的接应突破包围圈。
而实力上相对势单力孤的范明友所部,本来调向东进的目的就是要同正面的汉军一起来夹击匈奴。因而,老霍光这个确实军略超群的五女婿度辽将军范明友,也就毫无迟疑的传出军令:全军全力的向东翼发起突击。一拨强似一拨、一次猛似一次的强劲攻击,就从被围困的范明友所部的汉军心发起,以汉军几近疯狂的攻击力来检验着群胡所设置的包围圈的强韧程度!
无巧不成书,事实上也是战局发展的必然。被围困的韩增、田顺、田广明所部和范明友所部不约而同的同时相向的发起了突击,也给予了本就只善于打突击性骑战、而不擅长打阵地战的胡人联军以巨大的压力,使胡人联军一时也处于了频于应付、手忙脚乱的状态。
再加上游离于包围圈之外的赵充国所部不停顿的骚扰性偷袭,也就使爆发在广袤的大漠落日大草原上的这场汉军面对群胡联军的强力对决暂时处于了一种僵持的状态,群胡联军也吃不掉汉军、汉军也难以突破群胡联军的重重围困。不过,由于两个包围圈内的汉军选择的突击方向几乎是完全的相向,因而也就使两个包围圈之间的间隔距离却在缓慢的不断缩短着……。
第二百一十二章 初见岳父
出征鼓频催,马蹄声碎,号角声咽……。急切的想尽快赶到军前的纪啸带着赵睿、沿着汉宣帝御驾亲征大军的北征路线快马疾驰北上,一路上也早早的就感受到了大战即将要临近的紧张气氛和一个强大帝国的浑厚底蕴。
一路上,纪啸和赵睿除了不断地超越着向北紧急运送着供给大军使用的辎重队伍以外,进入北地郡以后也渐渐的遇到了向北疾进着、紧张的行着军的汉军。密麻麻森寒林立的矛戈、迎风猎猎招展的旌旗、肃整威凛的赳赳军容等,无不彰显着偌大的大汉帝国国之利器的威武雄壮的军威。当然,逐次的超越着或行进、或落营的汉军,纪啸和赵睿不定时的受到的盘查也相继的多了起来;让纪啸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展示着证明其御林军军官身份的令牌。
也勿怪纪啸和赵睿多次的受到盘查!行军的汉军军情紧急、戒备森严、严防细作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因纪啸和赵睿几乎是一路马不停蹄的紧张赶路,现在也早已经没有了‘孩子样’的人马、衣甲被灰尘浸染得已经失去了原貌的本色,根本就从衣着上已经无法分辨出他们的具体身份,就恍若一对逃难的难民也似的,又安能不时常的引起负责着警戒事宜的军卒们的注意?何况,越往前赶、也就越接近了汉军大军的统帅心,警戒得自然也就更加的严苛。……
现在,汉宣帝御驾亲征的汉军的军大帐已经进驻北地郡,而前军也已经进抵上郡。纪啸和赵睿路上遇到、超越过去的北上汉军大队,自然是拖后的北征汉军后翼。按整个汉宣帝御驾亲征的十万大军所摆出的恍若‘一字长蛇阵’似的首尾距离来估算,前、后军逶迤的行进已经绵延了近百里。
由于时间紧迫到仅有不足一个月的北上时间,北征的汉军也就只好采取了以槐里为起点距离近的就先出发作为前军、距离远的就后出发作为后军。可能都存在着北征的汉军的前军和汉宣帝的军大帐已经出发了、有些从较远的州郡调集来的汉军尚未到达槐里的情况?
事实上,汉宣帝此次北征在大汉境内的进军路线,几乎是同当年武帝彻底的把匈奴打垮、打残之后为了炫耀武力而历经上郡、西河、五原、最后出长城登上匈奴人的单于台所采取的巡视北疆的路线毫无二致。只不过,武帝当年是在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耀武扬威的睥睨群胡。而汉宣帝这次,则是以一个对手的身份去同群胡一较高低。……
这日,夕阳西下的时分。经过了一座座炊烟缭绕的屯军大营、通过了一层层的盘查赶到并进入到汉宣帝御驾暂时驻节的北地郡城内的纪啸和赵睿,被军卒引领着入城后暂时草草的洗漱了一下、啃了几口干粮,就又匆忙的动身赶往北地城内规格最高的所在‘太守官衙’,去面见暂时驻节在那里的大汉帝国的皇帝汉宣帝……。
按之前纪啸同汉宣帝约定的大致会合地点,其实也是在预计大军在到达北地、或是通过北地之后。故而,纪啸可以说是:分毫不差、并稍有提前的赶到了同汉宣帝的会合地点。其实,由于军情紧急,汉宣帝御驾亲征的军大帐也是在昨日的入夜十分才刚刚的进驻北地城。汉宣帝也就是准备暂时在北地稍稍歇息一日,明日的晨起就继续的率军开拔北上。而纪啸协同赵睿,也就恰巧在这个时候刚好感到了北地城。
北地的太守官衙门外、四周,一层层盔明甲亮、兵器耀眼的御林军岗哨密布、戒备森严。可想而知,一朝帝王的汉宣帝离京驻节外埠,防卫、保护级别自然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高得无可附加了!按律法,即使是身为帝王的汉宣帝受到少许的惊吓,都会令无数颗人头落地。就更别说作为帝王的汉宣帝受到某些伤损了!
赵睿毫无例外的还是被留在外面等候、并看护坐骑,明知道面见汉宣帝不能携带兵刃的纪啸此时早已经把随身的兵刃‘凌风断刃’一并也交给了赵睿保管、在一名御林军下级军官的引领下、穿过了两侧林立的御林军的护卫、孤身一人跟随着进入了北地太守官衙。
其实,目前护卫在北地太守官衙外面的御林军,基本上都同纪啸和赵睿相互熟识。双方毕竟乃是份属同僚嘛!甚至,纪啸穿过内层的守卫时,还看到了自己麾下的新军和昂然的站在那里担任着领班的甘延寿。
但双方毕竟均是职责所在、现在也不是联络私谊的时候。因而,守卫着的御林军也一样(这其自然也包括甘延寿和和纪啸麾下的新军兵卒)、纪啸也一样,也只是相互之间含笑微微稍一示意也就擦肩而过。例行的搜身检查时,检查的御林军军卒做得自然也是一丝不苟的认真、细致。……
来到北地太守官衙正堂报号进入的纪啸,按规矩微低着头快步进入的同时,也在侧目偷瞥着宽敞内的府衙大堂内的情景:此时,除了大堂门槛里、门槛外肃立着的一些内廷侍卫以外,其实大堂陪侍在高坐在宽大的几案后面的汉宣帝身边的高品级的朝廷臣属并没有几个。而令纪啸一眼瞥到目光就再也不愿意离开、为所瞥见人的威仪和气势所吸引的则是坐在几案右侧、台阶下面的一位身躯伟岸、骨骼硕大、皓首苍髯的老人。……
在当朝的帝王面前能有座位,而且还是在有外臣觐见的情况下,毫无疑问还堂而皇之的坐在那里纹丝不动的这位老人一定就是‘大汉朝的第一人’老霍光!纪啸以后可能的老岳父?……
直到今日,算算纪啸从入京始已经有三个多月、近四个月的时间了。朝廷的重臣、老臣纪啸已经见过了不少,甚至包括地位顶峰上的皇帝、太后、皇后三人,纪啸均已经早就见过并熟识。可是,唯有这位恍若具有着传奇色彩、在大汉朝的威信、地位一时无两的‘大汉朝第一人’老霍光,纪啸直到今天在北地郡的府衙大堂上才首次的见到。
以内心里不偏不倚的真实想法来说,纪啸其实对老霍光是既崇敬、又佩服;并没有因老霍光过于强势的把持着大汉朝的大部分绝对权力、而像朝野上下对老霍光只有畏而没有敬、恍若有些忤逆的过于势压帝王的那种贬斥的看法。
在当年武帝去世、君幼臣壮、举国的财政状况面临着崩溃边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老霍光以一种绝对的强势姿态出现、实施了与民修养生息的国策,现在的大汉朝会不会像始皇之后的强秦一样的分崩离析都很难说?就更别说像现在一样的威压群胡了!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有老霍光这样的一位强者出现,才能够彻底的扭转当时大汉朝的颓势。时势造英雄!恰当的时机出现、凭借着超凡的能力、辅之以强硬的手腕一举塑造了大汉帝国今日的辉煌。这,就是对把一生都贡献给了大汉朝的老霍光的真实写照!
至于霍光的某些缺点和弱点,还是应该说:是人就都会有本性上的缺憾。据实而言:老霍光以往的一些不适的作为与他对大汉朝的贡献相比,瑕不掩瑜的评价则是恰如其分的!
纪啸对老霍光这个人有别于这个世界的其他人在主观上的这种看法,可能也并不排除被他头脑存有的那些不知来路的意识的潜在影响有关?
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老威存 (二更)
至于北地太守官衙的大堂内的另外几个人,大部分都认识的纪啸、侧目的余光扫过之后也就一目了然了。汉宣帝身后弯腰撅腚、显得十分谦恭的站着的自然是那位同纪啸兄弟相称的大太监刘行丙。
而汉宣帝高坐的几案另一侧的左边则侍立着身材粗壮、须发斑白的车骑将军张安世,张安世的身侧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并稍稍的后让半步侍立着的是一位身着正式官服的年官员。毋庸置疑,这名身着正式官服的官员一定就是身为地主的北地太守。
由于现在是出征在外。所以,本就是以武职为主的老霍光和张安世此时并没身着象征着臣属品级的正式官服,而均是外罩一袭寻常的武职锦袍(非军方的正式场合、二人自然不可能身着一身沉重的盔甲)。故而,纪啸瞥见有人身着正式的官服随侍在此,自然是一眼就可以基本上确定身份是北地太守。
相对来说在职位上尚要低北地太守不少的纪啸,快步趋近汉宣帝高坐的几案后连忙大礼参见汉宣帝,在面露喜色的汉宣帝连忙说到:“爱卿果然勤于职守的这么快就追赶上朕了?爱卿一路上也肯定是十分的鞍马劳顿。快些起来吧!”纪啸礼毕后随口说着‘遵旨’就退到了张安世侍立的一侧、站在了他认为身份是北地太守的官员的下首。
内心里对这种‘磕头虫’一样的参见帝王的礼节怀有着抵触心理的纪啸,在这种内、外臣都有的场合下,他是根本就无法藏奸耍滑予以应付的敷衍了事。没办法,纪啸也只能是规矩的做足了一切。不过,纪啸心理却也在不无怨怼的暗自咀咒着:他奶奶的!为了伺候好你们皇家老子亡命似的赶路,半个多月跑了一千多里!见到你还要没完没了、奴颜卑膝的作揖磕头!你他奶奶的就那么高贵?……
“呵、呵!此子就是给万岁编练新军的那位纪公的后人、苏子卿的义子吧?万岁果然是慧眼识荆啊!英华内敛、器宇轩昂,此子必将会成为我大汉的一代军新锐呀!”苍劲不乏威严、恍若洪钟大吕、甚至都仿佛带有着‘嗡、嗡’的回音声一样的话语声,发自于伟岸的身躯坐在那里、纪啸认为是老霍光的老人口。
有一句俗语:丈母娘看女婿是越看越可爱。也许,老丈人也亦然吧?本就已经知道了纪啸同霍成君之间恍若纠缠不清的关系的老霍光,开口竟然大赞起了纪啸。可是,如果他知道纪啸还曾经同他的继室霍显发生过那种更加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那他也许就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坐得那么安稳、谱摆得这样大了?
“大将军所言不错!这位爱卿正是纪公之后、苏老卿家的义子纪爱卿。纪爱卿还不快见过大将军、车骑将军?啊,还有尔之身旁的北地宋太守。……”陪着笑答话的汉宣帝,虽然表面脸上也含着一丝木然的笑意,但从他显得有些忧郁的目光不难看出:汉宣帝现在内心里并非是像表面装出来的那样不急不缓;而是满含着重重的忧虑。
纪啸接着又只好忙向并没脱出自己估计之外的老霍光、张安世、北地郡的宋太守先后见礼、问好。老霍光、张安世自然是对规规矩矩的向他们行礼的纪啸含笑微一抱拳就算回礼了事、甚至老霍光连坐在座位上的身躯都没欠一下。
但北地太守则不然,虽然作为外臣的他在职位上要高于纪啸不少,但他见到纪啸进来后包括帝王在内都是笑脸相迎、甚至站在汉宣帝身后的那位贴身大太监还挤眉弄眼的直向纪啸示意,他自然是能想到这位风尘仆仆赶到军前、与高位在坐的汉宣帝十分相像的御林军军官最低限度是一位极得汉宣帝宠信的近臣,甚至他都在怀疑纪啸同汉宣帝有着血缘关系?因而,北地郡宋太守在纪啸将要轮到同他见礼时,就忙不迭的抢先向纪啸开始施礼、双方相见。
纪啸恍若作了一圈‘罗圈揖’似的好算退回到原来站立的位置上以后,汉宣帝就已经仿佛有些急不可耐的开口说到:“纪爱卿一路急赶的来到军前,想来也一定是身子十分的乏累;朕本应体恤臣属的让纪爱卿前去先行歇息一下、进些食。然军情紧急,早一日救出被困的大军朕心才能得安!这样吧!宋太守出去安置一些吃食送来。朕也有些饥了!朕要同大将军、车骑将军和纪爱卿一同边用些膳、边商议一下军情。”汉宣帝话里的意思摆明了是在把宋太守赶出去、不想让宋太守了解到太多的北征大漠的具体布置。
在宋太守连忙行礼告退、退下去去准备饮食之后,在可能是已经完全的知道了内情的老霍光和本就是在汉宣帝之前就知道了内情的张世安两人满含着颇为玩味意思的目光注视下,又是坐在几案后面的汉宣帝首先开口说到:“之前在朝堂之上商议军情之时,苏老卿家和富平侯老爱卿为了掩人耳目,曾私下里向朕言说了纪爱卿关于对此次北征的一些建议。朕同大将军和富平侯等商议后,均认为纪爱卿的提议颇为高妙!故而,现在既然纪爱卿已经赶到了军前,纪爱卿就把尔的通盘想法一并说予朕等吧!”
高妙?让我代替你去同胡人玩命就是高妙?好像姓纪的几辈子的人都是欠你们皇家似的!心里不免暗自的咀咒着的纪啸,表面上却赶忙上前一步躬身说到:“本来有大将军和车骑将军两位老大人在场,实是没有微臣这样( 隐龙啸 http://www.xlawen.org/kan/5099/ )
而在国力上,经历了武帝时期采取的竭泽而渔的倾尽国力的国策、恍若穷兵黩武的强势对外用兵,当时的大汉帝国的经济体系事实上已经处于了全面崩溃的边缘。而自武帝去世以后,经过了总揽大汉朝朝政的老霍光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恢复民生的国策的大面积调整,此时的大汉帝国经济已经又恢复了勃勃的生机,国计民生也大大的改善,整个大汉帝国出现了超处于以往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则是身为一代权臣的老霍光为江山社稷所建立的最大功业!
同样,是人都有着其本性上的弱点。就如大汉朝一代的军魂人物、老霍光的同父异母哥哥霍去病似的,他自己、也包括对他有莫大的提携之恩的卫青,均是被武帝选拔于社会的最底层。可是,他霍去病对待同他有夫妻之实、给他生下唯一一个子嗣的侍女,却连一个姬妾的名分都因嫌弃侍女的出身低而未给,甚至谣传这名侍女还被霍去病所赐死。当然,霍去病这个属于其个人生活方面的瑕疵,也根本无法掩盖他为大汉朝的江山社稷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的万丈光芒!
同其同父异母哥哥霍去病一样,老霍光同样也有着其为人上的瑕疵、也是他的致命弱点。那就是逐渐的进入暮年以后,强势的老霍光不免开始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起来的同时,也增添了年老之人的通病:固执、执拗的自以为是。而老霍光逐渐增强的这些弱点,归结到其根源的表现也就是:在这个帝王专制的时期,他却对手掌握的超出于帝王之上的权利不放松分毫的反而抓得更紧了!这样一来,也就使汉宣帝这个帝王同老霍光这个权臣因权力争夺而引发的大面积冲突已经接近了爆发的临界点。
因而,也就出现了目前的、在塞外群胡的要挟下的汉宣帝无奈御驾亲征之时,老霍光竟然也弃偌大的大汉帝国的署理而不顾、事实上是有些画蛇添足的亦随同出征并出任了全军的主帅。大司马、大将军这个恍若后世的全军统帅的地位,决定了老霍光只要出现在军,就必然是舍我其谁的大军主帅。
同样也就是基于这个时期大汉帝国相较外夷武力处于绝对的强势,在朝廷枢的决策层最终确定了由汉宣帝御驾亲征的之后,整个调军出征的过程也是显得十分的快捷和迅速。
对于整个大汉帝国来说,其实京城长安的地理位置事实上是接近边陲、背倚着群胡笑傲的广袤大漠。因而,在京畿的周边要经常驻守着大量的常备驻屯军。汉宣帝的调军旨意发出去后,各个畿辅重镇的驻屯军也就迅速的开始向关的最前沿重镇扶风郡的槐里会聚。
因时间紧迫、以匈奴大单于壶衍鞮为首的群胡只给了汉宣帝一个月的时间(调兵之初已经过去了几天),不仅扶风、冯翊、弘农等郡的驻屯军予以了调集,而且甚至还抽调了部分决不可轻易调动的拱卫京师的武关、潼关、函谷等重要关隘的驻屯军。
很快,也仅仅是了七八天的时间,按预计的十万大军已经基本上都会聚到了扶风郡的槐里。而坐在大汉帝国权力顶峰位置上的两人汉宣帝和老霍光,也在车骑将军、御林军主帅张安世率领着三千余御林军的护卫下动身赶往了扶风郡的槐里;北征的十万大军将在槐里正式开拔、向北部的大漠挺进。
第二百一十章 魔高一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今通用的军事法则;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而这其的‘粮草’二字,其实乃是一个涵盖性很广的通用词汇,它其要包含着粮秣供给、战争物资、战争器材等等多个方面。只是由于古代战争主要的供给乃是‘人吃马喂’,所以才以‘粮草’来代替了一切。
而在没有机械动力、交通运输条件极差的古代,战略物资的运输更是战争的基本保障。同样,所谓的‘粮草先行’也并不是说要把战略物资的运输要摆在行进的大军的前面。而是说:战略物资要提前准备,适时运输到可以保障大军征战之用的恰当地域。
由于古代的运输条件极差,所以大军的战略物资的囤积之地一般情况下距离征战的战场都不算太远。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甚至都出现了袁氏集团让对手曹魏集团深入敌后、把自己的囤积战略物资之地‘乌巢’给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的经典战例。
而大汉之前的‘五路出击’之所以采取了‘五路’,除了战略战术上的需要以外,其亦不乏就近分散开来的保证大军的供给、尽可能的减轻供给的压力、方便大军快速出击的原因。
而随后的汉宣帝的御驾亲征的十万大军,则是由于根本无法采取分路进军、必须要保证大军总体上的强大实力,因而在战略物资的供给上也就采取了统一供给、全部押运到一处的方式。
故而,在纪啸带着赵睿马不停蹄的前往追赶汉宣帝的御驾亲征的大军途,就不断地遇到从临近的各个州郡出发、统一向北逶迤而进的运送大军供给的辎重军,运送的最终地点自然是大汉与匈奴等群胡接壤的北地郡。而对这些分别来自于距离经常长安较近的各个州郡的辎重军的调度指令,则要来自于目前留守京城临时主持着大汉朝政务的相国魏相和御史大夫丙吉等。
这样一来,也给追赶大军的纪啸和赵睿提供了不少的方便。二人已经无需一路边打听、变追赶,只是沿着前面运送战略物资的辎重军行进的路线、一路的追赶下去也就可以了。
多日以来,连续不停的纵马狂奔赶路。使一贯自诩体魄强健、忍耐性极强的纪啸都有些感到吃不消的‘腰酸、背痛、脖子硬’,就更别说恍如还是一个‘半大孩子’的赵瑞了!然而,面颊已经变得黑瘦、显得更大、凹进去的一双大眼睛因疲惫而恍若蒙上了一层雾光的赵睿则仍在紧咬牙关、一声不肯的坚持着,并未因纪啸一路心急火燎的急赶而掉队。
张延寿的沉稳、敬业,小赵睿的坚韧、忍耐,让纪啸不免对张安世、赵充国这两位大汉朝军方巨擘的家教大生敬佩之心。让本就是出身于豪门、自出生起就享受着祖辈余荫的荣华富贵的子孙立志成才,事实上要较贫贱之家出身的子弟要难得多!而张延寿和赵睿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可以说身为表率的张安世和赵充国对其家族是功莫大焉!
在河套以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银雪山麓之畔、在广袤的落日大草原纵横数百里的范围之内,汉胡两军正在进行着一场甚至都可能要牵扯到今后各个民族在这个世界所居于的地位的浴血绞杀。当然,作为大汉民族的守护者的大汉军旅,在此也正在迎接着一场维护已经取得的大汉民族傲视域外群胡的崇高地位的铁血征战。……
其实,之前大汉所派出的统帅‘五路出击’的各支汉军的军主将,事实上也均是大汉的军翘楚、是构成大汉军方将领框架的绝对骨干……。
首先就军的威信和地位上来讲,在五支汉军的主将,就有两位是‘位比三公’、相当于全军副统帅的征战经验丰富、军旅生涯多半生的老将;那就是前将军韩增和后将军赵充国。就在大汉朝军方的地位上来说:前将军韩增还要位列于赵睿的爷爷后将军赵充国之前。
其次,在这五路的汉军主将,还要有多年戍守边陲、同塞外群胡浴血争夺多年的军少壮派骨干,那就是度辽将军范明友和云太守田顺。
作为老霍光五女婿的度辽将军范明友,事实上是霍氏后辈能力最强、对大汉朝所建立的功勋最为卓著、但也是家族背景最为浅薄的一个。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由于范明友几乎是完全的依靠着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强势的崛起于大汉的军,才得到了老霍光的垂青被招为了五女婿。按年龄算,范明友的年龄尚要稍稍的大上除早已死去的老霍光的大女婿上官安以外的其他几个女婿几岁。
对大汉朝军功卓著的范明友,从武帝在位后期就开始了辉煌的军旅生涯:先击益州羌人谋反获大胜被晋封为郎将,后多次的征讨伐匈奴、乌桓亦取得大胜而被晋封为了度辽将军。如果不是因需要而被委任为‘五路出击’其一路的主将,已经被任命为了未央宫卫尉的范明友现在已经身在京城长安了。
而作为云太守的田顺,事实上也同样是一位多年就戍守在大汉边陲的重要将领,有着多年戍守边陲、同群胡征战的丰富经验。
‘五路出击’的最后一位主将,则是在朝堂上身居御史丞、此次出征加挂祁连将军衔的田广明。作为三公之一御史大夫副职的田广明,以往也是出身于军方,所以此次才统率着五路实力最强的四万余京畿驻屯军担当了‘五路出击’的一路。在‘五路出击’的汉军,其余的四路均是由边军来担纲,唯有田广明这一路,是由京畿的驻屯军所出任。
少许多句嘴:不要被‘御史’两个字给迷惑。在这个时期,御史并非是像后世一样的乃是‘纠察、督查’的代名词。不妨把两个字拆解开来理解:御,含有着御驾的意思;史,含有着长吏的意思。在这个时期,作为御史类主官的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当然,督查、纠察的职责也是在御史大夫的权限之内。
还有一点就是,此次大汉虽然名义上是‘五路出击’,事实上以相互之间的相隔距离和协同配合来说却是相当于两路。既正面的一路是以田顺和田广明在前部实施分进合击,后面由经验老道的前将军韩增坐镇协调、支援。而另一路则是在侧翼由范明友出任前驱,随后跟进的后将军赵充国作为奥援。
虽然朝廷并没有对五路出击的汉军作出明确的属从关系硬性规定,但摆出的总体态势则俨然是分别以两位‘位比三公’的朝廷军方重要将领韩增和赵充国来统一协调正面、侧翼的两路进攻。可想而知,如果正面的三路、侧翼的两路如果分别会合到一起,自然是就要由位尊的韩增和赵充国来总揽统筹的调度一切。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久的利益。大汉准备了很久的、主要是针对着近几年又逐渐的嚣张起来、已经整合并降伏了聚居在原北部大漠上的大部分夷族的匈奴人的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却彻底的误了群胡蓄谋已久的圈套,使北征的五路汉军或被围、或进退失据的彻底的被陷在了大漠深处而无法自拔,只能是勉强的进行着就地顽抗、等待着大汉加派援军前来接应。……
‘五路出击’的起因则是由于:近几年来,以壶衍鞮为大单于的匈奴人经过逐渐的兼并、扩张已经囊括了几乎大半个原北部的广袤大漠;大漠之上的其他夷族各部相继接二连三的雌伏于匈奴人的Yin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人在继续的加强对其不肯屈服的夷族部落进行威压、兼并的同时,亦又开始了大汉边郡的骚扰和劫掠。
鉴于匈奴人的气焰逾渐嚣张,本就已经准备对匈奴人实施强力反击的大汉朝廷,恰巧在此时接到了原本与大汉结好的大漠西部乌孙国的求援国书。
乌孙国在国书奴颜卑膝的请求大汉对受到了在匈奴人的支持下的邻国车师国攻击的乌孙国予以支援的同时,亦信誓旦旦的保证会派军配合来援的汉军作战。乌孙国在国书还允诺:此次征战的辎重补给均由乌孙国承担。待打败车师国同匈奴人的联合进犯后,乌孙国会对大汉岁岁纳贡、年年来朝,永远的归附于大汉。
在这种情况下,大汉朝的朝廷枢决策层最后才确定了之前的‘五路出击’。由于目前匈奴人已经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覆盖着大半个北部大漠,大汉如果要对乌孙国进行支援?就必须首先对匈奴人发起攻击。只有驱逐、击退了匈奴人打开战略通道,才有可能攻击到被匈奴人翼护在背后的车师国,也才能真正的实现对乌孙国的支援。
因而,大汉朝朝廷枢的决策层确定了‘五路出击’的战略之后,也马上委派校尉常惠前往乌孙国会盟;要求乌孙国出兵协同大汉共同夹击匈奴人。双方联合击败匈奴人之后,视情况大汉再配合乌孙国对匈奴人支持的车师国予以打击。在得到了乌孙国的允诺国书、常惠也留在了乌孙国监督乌孙国出兵之后,大汉的五路大军才正式的开始向大漠进发了……。
然而,令大汉朝万没想到的是:筹划了数月的与乌孙国联合出兵夹击匈奴人的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却是完全的钻进了塞外群胡设好的圈套里,促成了塞外群胡联合到一起对大汉帝国进行发难的这一个天大的阴谋……。
第二百一十一章 困兽犹斗 (二更)
以匈奴为首的塞外群胡蓄谋已久的设计、实施了偌大的一个阴谋,甚至整个匈奴单于庭聚居区域内的匈奴人还不惜劳民伤财的实施大规模的迁徙借以诱敌;开始之时经过两、三个月的纠缠也确实收到了奇效。
急于立功的田顺和田广明所部、特别是因已经了一次埋伏急于将功抵过的田顺,各自率领着所属的汉军毫不迟疑的深入大漠、钻进了群胡预设好的包围圈:银雪山麓之畔广袤的落日大草原数百里的范围之内。同时,由于田顺和田光明的紧急敦促,也把本来被甩在后面的韩增所部给拉近了包围圈。群胡所设计的战略目的的第一步,至此圆满的得到了实现。
然而,事无万全,人算不如一天算。群胡在实施第二步战略目的、即把范明友和赵充国所部也同时驱赶、圈入整个包围圈之内的过程,却出现了一个意外,那就是进军恍若‘老牛拉破车’一样缓慢的推进着的赵充国所部恍若根本就不着急似的、摇来晃去的一直就游离在群胡预设的包围圈之外。
由于群胡担心范明友所部的强势东进会把围困田顺、田广明、韩增三部的包围圈打开缺口、而一直游离在包围圈之外的赵充国所部再适时的予以接应、会造成五路的汉军同时脱逃缩回大汉境内的不想看到的结果,以匈奴现任大单于壶衍鞮为首的群胡首脑不得不临时变更了计划、提前发动了本来是预作用来彻底合围的乌孙国的部曲和匈奴右贤王的所属,单独的把范明友所部另行的予以了包围。这样一来,在落日大草原相隔百余里的距离内,就形成了以群胡联军均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一大一小两个包围圈。
而最后群胡无法再圈进包围圈的赵充国所部,因受实力的所限、担心发动强力攻击自身所部也会被毫无例外的被圈进包围圈之内,现在也只能是游离在两个包围圈之外、小心翼翼的需找着战机、希冀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对被包围在两个包围圈之内的汉军予以援手、尽可能的不使战局进一步的糜烂下去、并及时的向大汉朝廷发去了告急军报、等待着后援汉军的到来。……
民族之间的战争要完全的区别于民族内部的战争,古今同为此理。
民族内部之间的战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乃是以‘为了给上位者争夺更加显赫的地位和权势’为最终目的。因而,常常存在着势强者高歌猛进、降者如蚁而势弱者一败涂地、众叛亲离的情况发生,礼让能者为尊有时也并不存在着太大的心理障碍。而战败者,除了首脑以外,一般的属从也就是改换门庭了事,出现战败者的属从殊死顽抗的几率极小。
而民族之间的战争则不然,是属于一种根本无法调和的一对绝对尖锐的矛盾。战败者的属从即使是不做任何抵抗乖乖的投降,等待他的命运也只有两条路:或被无情的斩杀、或沦为完全失去了人性尊压的奴隶。因而,出现战败者殊死顽抗、以命相搏的情况比比皆是。故而,在民族之间的战争,即使是某一方战据了绝对的胜势,很大程度上亦需付出惨烈的代价才能把胜势转化为胜利。
现在,鏖战于大草原之上的汉胡两军就是这种情形。虽然群胡以相对优势的兵力先后围困住了‘五路出击’的汉军的四支,但想要彻底的予以击溃、消灭也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被围困的汉军,聚成一坨的田顺、田广明、韩增所部的三支总兵力接近十万。而另外单独被围困的范明友所部,兵力也要有三万。
虽然群胡分作两个大小不等的包围圈分别包围住了汉军五支的四支,但包围圈内的汉军也并没有就乖乖的静等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等待着被群胡一点一点的蚕食掉,而是仍然在左冲右突的寻找着机会、拼命地挣扎着在争取脱困……。
首先,被围困住的汉军,暂时还并没出现缺吃少喝、饥寒交迫、军卒没有余力再进行搏杀的境况。因而,被围困住的汉军各自的战力还是十分的强劲。
在这方面,还真要感谢群胡的首脑们把预定的战场设在了广袤的落日大草原上!不言而喻,大军征战的过程水源是个最大的忌讳。而在落日大草原上,水草肥美、水源并不匮乏。按现在的标准,虽然极不卫生;但被围困住的汉军军卒们的饮水问题暂时还是勉强可以解决。
大军远征,军卒本身都会随身携带有可够数天充饥的食物、并随军也会携带一部分的给养。最为重要的是:此次出征的汉军均是步骑参半,骑军的数量要占总数的一半。因而,为了保证军卒们的体力和战力,将领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愿意也要被逼无奈的去下令‘忍痛杀马’来给军卒们充饥。如此一来,虽然一部分骑军要被改成了步卒,但被围困住的汉军军卒的总体战力还是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级次上。
张开五指绵软,攥紧拳头有力。作为武帝后期就已经成为大汉军坚的韩增和赵充国、在武帝后期也已经开始在大汉军崭露头角的范明友等,这样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还是洞若观火的。因而,在韩增、田顺、田广明所部和范明友所部相继受困之后,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收缩兵力形成攥紧拳头的态势。
接着,没有受困的赵充国想到的是尽量的避免也被包围、并尽力的对被包围的其他汉军予以支援,而被困的、特别是范明友所部则进一步想到的是:要把所有被围困住的汉军尽量的会合到一起,以便能够集更大的实力对外围的包围圈集于一点发动强力的突击、争取脱困。
因而,当韩增、田顺、田广明所属的正面三支汉军被困并相继收缩到一起之后,自然就同时归属到由德高位尊的前将军韩增来统一的指挥调度。而韩增,也就马上布置近十万的汉军集在西翼和南侧两个可能有援军接应的方向开始了试探性的突击、希望在能够得到赵充国或是范明友的接应突破包围圈。
而实力上相对势单力孤的范明友所部,本来调向东进的目的就是要同正面的汉军一起来夹击匈奴。因而,老霍光这个确实军略超群的五女婿度辽将军范明友,也就毫无迟疑的传出军令:全军全力的向东翼发起突击。一拨强似一拨、一次猛似一次的强劲攻击,就从被围困的范明友所部的汉军心发起,以汉军几近疯狂的攻击力来检验着群胡所设置的包围圈的强韧程度!
无巧不成书,事实上也是战局发展的必然。被围困的韩增、田顺、田广明所部和范明友所部不约而同的同时相向的发起了突击,也给予了本就只善于打突击性骑战、而不擅长打阵地战的胡人联军以巨大的压力,使胡人联军一时也处于了频于应付、手忙脚乱的状态。
再加上游离于包围圈之外的赵充国所部不停顿的骚扰性偷袭,也就使爆发在广袤的大漠落日大草原上的这场汉军面对群胡联军的强力对决暂时处于了一种僵持的状态,群胡联军也吃不掉汉军、汉军也难以突破群胡联军的重重围困。不过,由于两个包围圈内的汉军选择的突击方向几乎是完全的相向,因而也就使两个包围圈之间的间隔距离却在缓慢的不断缩短着……。
第二百一十二章 初见岳父
出征鼓频催,马蹄声碎,号角声咽……。急切的想尽快赶到军前的纪啸带着赵睿、沿着汉宣帝御驾亲征大军的北征路线快马疾驰北上,一路上也早早的就感受到了大战即将要临近的紧张气氛和一个强大帝国的浑厚底蕴。
一路上,纪啸和赵睿除了不断地超越着向北紧急运送着供给大军使用的辎重队伍以外,进入北地郡以后也渐渐的遇到了向北疾进着、紧张的行着军的汉军。密麻麻森寒林立的矛戈、迎风猎猎招展的旌旗、肃整威凛的赳赳军容等,无不彰显着偌大的大汉帝国国之利器的威武雄壮的军威。当然,逐次的超越着或行进、或落营的汉军,纪啸和赵睿不定时的受到的盘查也相继的多了起来;让纪啸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展示着证明其御林军军官身份的令牌。
也勿怪纪啸和赵睿多次的受到盘查!行军的汉军军情紧急、戒备森严、严防细作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因纪啸和赵睿几乎是一路马不停蹄的紧张赶路,现在也早已经没有了‘孩子样’的人马、衣甲被灰尘浸染得已经失去了原貌的本色,根本就从衣着上已经无法分辨出他们的具体身份,就恍若一对逃难的难民也似的,又安能不时常的引起负责着警戒事宜的军卒们的注意?何况,越往前赶、也就越接近了汉军大军的统帅心,警戒得自然也就更加的严苛。……
现在,汉宣帝御驾亲征的汉军的军大帐已经进驻北地郡,而前军也已经进抵上郡。纪啸和赵睿路上遇到、超越过去的北上汉军大队,自然是拖后的北征汉军后翼。按整个汉宣帝御驾亲征的十万大军所摆出的恍若‘一字长蛇阵’似的首尾距离来估算,前、后军逶迤的行进已经绵延了近百里。
由于时间紧迫到仅有不足一个月的北上时间,北征的汉军也就只好采取了以槐里为起点距离近的就先出发作为前军、距离远的就后出发作为后军。可能都存在着北征的汉军的前军和汉宣帝的军大帐已经出发了、有些从较远的州郡调集来的汉军尚未到达槐里的情况?
事实上,汉宣帝此次北征在大汉境内的进军路线,几乎是同当年武帝彻底的把匈奴打垮、打残之后为了炫耀武力而历经上郡、西河、五原、最后出长城登上匈奴人的单于台所采取的巡视北疆的路线毫无二致。只不过,武帝当年是在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耀武扬威的睥睨群胡。而汉宣帝这次,则是以一个对手的身份去同群胡一较高低。……
这日,夕阳西下的时分。经过了一座座炊烟缭绕的屯军大营、通过了一层层的盘查赶到并进入到汉宣帝御驾暂时驻节的北地郡城内的纪啸和赵睿,被军卒引领着入城后暂时草草的洗漱了一下、啃了几口干粮,就又匆忙的动身赶往北地城内规格最高的所在‘太守官衙’,去面见暂时驻节在那里的大汉帝国的皇帝汉宣帝……。
按之前纪啸同汉宣帝约定的大致会合地点,其实也是在预计大军在到达北地、或是通过北地之后。故而,纪啸可以说是:分毫不差、并稍有提前的赶到了同汉宣帝的会合地点。其实,由于军情紧急,汉宣帝御驾亲征的军大帐也是在昨日的入夜十分才刚刚的进驻北地城。汉宣帝也就是准备暂时在北地稍稍歇息一日,明日的晨起就继续的率军开拔北上。而纪啸协同赵睿,也就恰巧在这个时候刚好感到了北地城。
北地的太守官衙门外、四周,一层层盔明甲亮、兵器耀眼的御林军岗哨密布、戒备森严。可想而知,一朝帝王的汉宣帝离京驻节外埠,防卫、保护级别自然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高得无可附加了!按律法,即使是身为帝王的汉宣帝受到少许的惊吓,都会令无数颗人头落地。就更别说作为帝王的汉宣帝受到某些伤损了!
赵睿毫无例外的还是被留在外面等候、并看护坐骑,明知道面见汉宣帝不能携带兵刃的纪啸此时早已经把随身的兵刃‘凌风断刃’一并也交给了赵睿保管、在一名御林军下级军官的引领下、穿过了两侧林立的御林军的护卫、孤身一人跟随着进入了北地太守官衙。
其实,目前护卫在北地太守官衙外面的御林军,基本上都同纪啸和赵睿相互熟识。双方毕竟乃是份属同僚嘛!甚至,纪啸穿过内层的守卫时,还看到了自己麾下的新军和昂然的站在那里担任着领班的甘延寿。
但双方毕竟均是职责所在、现在也不是联络私谊的时候。因而,守卫着的御林军也一样(这其自然也包括甘延寿和和纪啸麾下的新军兵卒)、纪啸也一样,也只是相互之间含笑微微稍一示意也就擦肩而过。例行的搜身检查时,检查的御林军军卒做得自然也是一丝不苟的认真、细致。……
来到北地太守官衙正堂报号进入的纪啸,按规矩微低着头快步进入的同时,也在侧目偷瞥着宽敞内的府衙大堂内的情景:此时,除了大堂门槛里、门槛外肃立着的一些内廷侍卫以外,其实大堂陪侍在高坐在宽大的几案后面的汉宣帝身边的高品级的朝廷臣属并没有几个。而令纪啸一眼瞥到目光就再也不愿意离开、为所瞥见人的威仪和气势所吸引的则是坐在几案右侧、台阶下面的一位身躯伟岸、骨骼硕大、皓首苍髯的老人。……
在当朝的帝王面前能有座位,而且还是在有外臣觐见的情况下,毫无疑问还堂而皇之的坐在那里纹丝不动的这位老人一定就是‘大汉朝的第一人’老霍光!纪啸以后可能的老岳父?……
直到今日,算算纪啸从入京始已经有三个多月、近四个月的时间了。朝廷的重臣、老臣纪啸已经见过了不少,甚至包括地位顶峰上的皇帝、太后、皇后三人,纪啸均已经早就见过并熟识。可是,唯有这位恍若具有着传奇色彩、在大汉朝的威信、地位一时无两的‘大汉朝第一人’老霍光,纪啸直到今天在北地郡的府衙大堂上才首次的见到。
以内心里不偏不倚的真实想法来说,纪啸其实对老霍光是既崇敬、又佩服;并没有因老霍光过于强势的把持着大汉朝的大部分绝对权力、而像朝野上下对老霍光只有畏而没有敬、恍若有些忤逆的过于势压帝王的那种贬斥的看法。
在当年武帝去世、君幼臣壮、举国的财政状况面临着崩溃边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老霍光以一种绝对的强势姿态出现、实施了与民修养生息的国策,现在的大汉朝会不会像始皇之后的强秦一样的分崩离析都很难说?就更别说像现在一样的威压群胡了!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有老霍光这样的一位强者出现,才能够彻底的扭转当时大汉朝的颓势。时势造英雄!恰当的时机出现、凭借着超凡的能力、辅之以强硬的手腕一举塑造了大汉帝国今日的辉煌。这,就是对把一生都贡献给了大汉朝的老霍光的真实写照!
至于霍光的某些缺点和弱点,还是应该说:是人就都会有本性上的缺憾。据实而言:老霍光以往的一些不适的作为与他对大汉朝的贡献相比,瑕不掩瑜的评价则是恰如其分的!
纪啸对老霍光这个人有别于这个世界的其他人在主观上的这种看法,可能也并不排除被他头脑存有的那些不知来路的意识的潜在影响有关?
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老威存 (二更)
至于北地太守官衙的大堂内的另外几个人,大部分都认识的纪啸、侧目的余光扫过之后也就一目了然了。汉宣帝身后弯腰撅腚、显得十分谦恭的站着的自然是那位同纪啸兄弟相称的大太监刘行丙。
而汉宣帝高坐的几案另一侧的左边则侍立着身材粗壮、须发斑白的车骑将军张安世,张安世的身侧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并稍稍的后让半步侍立着的是一位身着正式官服的年官员。毋庸置疑,这名身着正式官服的官员一定就是身为地主的北地太守。
由于现在是出征在外。所以,本就是以武职为主的老霍光和张安世此时并没身着象征着臣属品级的正式官服,而均是外罩一袭寻常的武职锦袍(非军方的正式场合、二人自然不可能身着一身沉重的盔甲)。故而,纪啸瞥见有人身着正式的官服随侍在此,自然是一眼就可以基本上确定身份是北地太守。
相对来说在职位上尚要低北地太守不少的纪啸,快步趋近汉宣帝高坐的几案后连忙大礼参见汉宣帝,在面露喜色的汉宣帝连忙说到:“爱卿果然勤于职守的这么快就追赶上朕了?爱卿一路上也肯定是十分的鞍马劳顿。快些起来吧!”纪啸礼毕后随口说着‘遵旨’就退到了张安世侍立的一侧、站在了他认为身份是北地太守的官员的下首。
内心里对这种‘磕头虫’一样的参见帝王的礼节怀有着抵触心理的纪啸,在这种内、外臣都有的场合下,他是根本就无法藏奸耍滑予以应付的敷衍了事。没办法,纪啸也只能是规矩的做足了一切。不过,纪啸心理却也在不无怨怼的暗自咀咒着:他奶奶的!为了伺候好你们皇家老子亡命似的赶路,半个多月跑了一千多里!见到你还要没完没了、奴颜卑膝的作揖磕头!你他奶奶的就那么高贵?……
“呵、呵!此子就是给万岁编练新军的那位纪公的后人、苏子卿的义子吧?万岁果然是慧眼识荆啊!英华内敛、器宇轩昂,此子必将会成为我大汉的一代军新锐呀!”苍劲不乏威严、恍若洪钟大吕、甚至都仿佛带有着‘嗡、嗡’的回音声一样的话语声,发自于伟岸的身躯坐在那里、纪啸认为是老霍光的老人口。
有一句俗语:丈母娘看女婿是越看越可爱。也许,老丈人也亦然吧?本就已经知道了纪啸同霍成君之间恍若纠缠不清的关系的老霍光,开口竟然大赞起了纪啸。可是,如果他知道纪啸还曾经同他的继室霍显发生过那种更加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那他也许就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坐得那么安稳、谱摆得这样大了?
“大将军所言不错!这位爱卿正是纪公之后、苏老卿家的义子纪爱卿。纪爱卿还不快见过大将军、车骑将军?啊,还有尔之身旁的北地宋太守。……”陪着笑答话的汉宣帝,虽然表面脸上也含着一丝木然的笑意,但从他显得有些忧郁的目光不难看出:汉宣帝现在内心里并非是像表面装出来的那样不急不缓;而是满含着重重的忧虑。
纪啸接着又只好忙向并没脱出自己估计之外的老霍光、张安世、北地郡的宋太守先后见礼、问好。老霍光、张安世自然是对规规矩矩的向他们行礼的纪啸含笑微一抱拳就算回礼了事、甚至老霍光连坐在座位上的身躯都没欠一下。
但北地太守则不然,虽然作为外臣的他在职位上要高于纪啸不少,但他见到纪啸进来后包括帝王在内都是笑脸相迎、甚至站在汉宣帝身后的那位贴身大太监还挤眉弄眼的直向纪啸示意,他自然是能想到这位风尘仆仆赶到军前、与高位在坐的汉宣帝十分相像的御林军军官最低限度是一位极得汉宣帝宠信的近臣,甚至他都在怀疑纪啸同汉宣帝有着血缘关系?因而,北地郡宋太守在纪啸将要轮到同他见礼时,就忙不迭的抢先向纪啸开始施礼、双方相见。
纪啸恍若作了一圈‘罗圈揖’似的好算退回到原来站立的位置上以后,汉宣帝就已经仿佛有些急不可耐的开口说到:“纪爱卿一路急赶的来到军前,想来也一定是身子十分的乏累;朕本应体恤臣属的让纪爱卿前去先行歇息一下、进些食。然军情紧急,早一日救出被困的大军朕心才能得安!这样吧!宋太守出去安置一些吃食送来。朕也有些饥了!朕要同大将军、车骑将军和纪爱卿一同边用些膳、边商议一下军情。”汉宣帝话里的意思摆明了是在把宋太守赶出去、不想让宋太守了解到太多的北征大漠的具体布置。
在宋太守连忙行礼告退、退下去去准备饮食之后,在可能是已经完全的知道了内情的老霍光和本就是在汉宣帝之前就知道了内情的张世安两人满含着颇为玩味意思的目光注视下,又是坐在几案后面的汉宣帝首先开口说到:“之前在朝堂之上商议军情之时,苏老卿家和富平侯老爱卿为了掩人耳目,曾私下里向朕言说了纪爱卿关于对此次北征的一些建议。朕同大将军和富平侯等商议后,均认为纪爱卿的提议颇为高妙!故而,现在既然纪爱卿已经赶到了军前,纪爱卿就把尔的通盘想法一并说予朕等吧!”
高妙?让我代替你去同胡人玩命就是高妙?好像姓纪的几辈子的人都是欠你们皇家似的!心里不免暗自的咀咒着的纪啸,表面上却赶忙上前一步躬身说到:“本来有大将军和车骑将军两位老大人在场,实是没有微臣这样( 隐龙啸 http://www.xlawen.org/kan/5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