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第 12 部分阅读

第 12 部分阅读

    008年11月,金融海啸的冲击使香港进入一个严峻的经济寒冬。在这寒冬之中,有很多公司或企业被“冻死”,但是有些公司或企业——例如李嘉诚的长实、和黄却能“健康”地度过“寒冬”。

    保守理财

    2008年金融海啸使香港富豪们的财富大缩水,其中,被称为“美容女皇”的现代美容主席曾裕损失6000万港元,中国富豪榜的“常客”荣智健亏损超过150亿港元,人称“澳门李嘉诚”的柯为湘亏损共48亿港元,被封为“亚洲股神”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约78亿港元的账户被冻结,曾是内地富的纸业大亨张茵,其身家已经从去年的253。5亿元人民币跌到目前的约18亿元,惨跌出富豪榜之外……

    当众多内地与香港富豪纷纷倒下的时候,人们现只有“超人”李嘉诚仍然幸免于股灾。

    李嘉诚为何能独立于富豪群体之外?面对金融危机,他的“过冬妙招”是什么?其实,李嘉诚在新闻布会上已经多次坦表明,他在股票投资方面特别谨慎保守,紧紧把握基本面信息。

    2008年,他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2007年,他开始对产业布局做出调整。从2007年李嘉诚旗下的信托基金操盘记录来看,李嘉诚减持南方航空、中远控股以及中海集运,可谓是神来之笔。这三大股票算下来,李嘉诚在2007年9月至12月期间共套现金100亿港元,避免了巨额的损失。

    2007年,面对全民皆股的热,李嘉诚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要问香港凭什么跟别人竞争,是否光靠炒股票等投机行为?这是绝对不对的,我们要实实在在去做事。”

    李嘉诚一直呼吁投资者要关注经济层面的信息。在2008年8月的中期业绩会上,他对记者表示,从现在到明年,无论如何,如果是抱着投机心态投入股市的,就要非常小心。如果是投资的人,就要花些时间研究经济。

    李嘉诚当时非常认真地强调说:“我说要很小心,这是肺腑之。展望明年的经济,通胀加上次贷危机……香港的经济一方面会受国际的影响,另外会受内地股市和经济的影响。这两个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香港毕竟是小地方。”

    作为一个企业家,李嘉诚更关注对经济层面的把握,以及对企业战略方向的管理与预测,正如他所说,他经常想的是几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这也是他为何能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站稳的重要原因。

    2008年成为和黄赢利宝器的赫斯基能源就是一例:李嘉诚在22年前把这个加拿大油砂能源公司收至旗下,当时由于油砂炼油技术原因,该公司一直亏损,而且国际油价长期不振,因此外界并不看好李嘉诚的投资。但是时过境迁,随着技术提升,目前采油砂的成本一桶已经只需要10美元,而国际油价在2007年每桶超过150美元,虽然近期油价回落,但即便按最不乐观的每桶50美元估计,李嘉诚的赫斯基能源也是稳赚不赔。

    事实上,仅2008年上半年,赫斯基能源已经为和黄贡献了85。4亿港元的赢利,占和黄固有业务盈利的比重已经上升至28%。李嘉诚很自豪地透露:“现在已经有数名买家愿意以高于目前石油市场现价,向赫斯基能源购买三年后的生产量……”

    87.不惧风暴,危机就是商机(6)

    而对于房地产主业,李嘉诚更是展示过人的市场动向观察力,其旗下的长江实业不但非常注重降低负债,并且已经在2008年头6个月便完成了全年的房产交易生意,从而有充足弹药过冬。

    一些地产经纪表示,在2008年3月,香港楼市气氛还相当炽热,有不少地产商在惜售单位,但是长实却在当时按市场单价开售新盘,而且即使销售反应热烈也不加价,一口气卖出1900多个单位,套现金约100亿港元,一举成为今年卖楼套现最多的展商。

    从2008年9月开始,香港银行相继调高按揭利率,并收紧按揭贷款,导致整个楼市逆转,物业交投回落。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嘉诚在2008年上半年对地产方面判断的准确性。

    香港《明报》披露,李嘉诚的旗舰公司和黄已经确立了“持赢保泰”策略,采取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目前持有的221亿美元(约1724亿港元)资金,有多达69%、接近1190亿港元以现金存放,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仅占相当小比重。和黄管理层已经强调,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

    现金为王

    李嘉诚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赢利,也可以破产,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李嘉诚现金为王的理念可以用金融学理论来解释,持有的大量现金可以看做是他购买的一个没有期限的看涨期权,其所持有现金的利息就是期权费。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机会,他就继续持有现金。而一旦出现特别好的投资机会,比如说经济危机后资产大幅贬值,他就会立刻进行投资并大赚一笔。在1997亚洲金融危机爆前,李嘉诚就聚集大量现金。随后的金融危机使香港股市和楼市受到重大打击,股市一年时间跌幅超六成,而楼市也大幅下跌。1998年香港房地产进入低潮期,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投资机会,李嘉诚随即行使了“现金期权”。长实在这一时期抓住竞争者减少的机会,成为竞标拿地的大赢家。他用手中现金以低价大举购入土地,用超低的成本建造房产,待香港经济复苏之后再以高价卖掉。这就是李嘉诚手中时刻保有大量现金的理由,这种策略既使他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又不错过绝佳的投资机会。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之前,和黄就开始采取静观待变的态度,积聚现金。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和黄的对外投资明显减少。比如,港口部门在收购新港口方面明显不如前几年活跃。同样,零售部门也在收缩。2000~2005年,和黄在欧洲收购零售业资产的活动非常频繁,但是,2007年之后没有任何收购。和黄地产的况也与此类似。与2004~2006年相比,2007年在国内收购土地的活动明显减少,并且只是集中于一些重点区域,比如上海浦东、武汉和重庆。和黄董事总经理表示,和黄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现存资产的盈利能力上。也许,李嘉诚是在积聚现金,等待另一个像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绝佳投资机会。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一直奉行“现金为王”的财务政策,注重维持流动资产大于全部负债,以防地产业务风险扩散;在楼市低迷时,长实也比对手更愿意采取低价策略来加快销售。保持财务稳健的同时,李嘉诚善于针对不同的市物实施不同的策略,如在股市高位时再融资,楼市低谷时竞标拿地、逆市扩张。其另一个技巧是,将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用地的谈判拖入低潮期,从而节省补交地价的费用。

    李嘉诚说:“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我一贯最注重的环节,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标。任何展中的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致正数的现金流。”其实,控制负债正是李嘉诚的公司在这一次危机中能够规避风险、继续稳定经营的关键:香港经营地产的“四大天王”——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的资本负债比例只有20%,而和黄的负债率只有15%。

    88.不惧风暴,危机就是商机(7)

    所以,大量的现金储存、低资本负债比例、互补的行业选择,这就是经历过大萧条的人的心态,他们非常的保守。

    由此可见,无论你是不是富,无论你赚了多少钱,作为一个卓越的企业家,应该是一个最好的风险管理者,只有最好的风险管理者才能在危急中永续长存。

    精简投资,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挨得住。

    ——李嘉诚

    李嘉诚在担任和黄的主席后,对和黄进行了大规模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到1989年,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终于有了清晰的眉目。这五大核心业务是:港口及相关服务、电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如果说长实是一家地产公司,那么和黄就是一家典型的多元化企业。业务多元化是其经营战略的一大特色。在和黄的五大核心产业中,除了电信是属于所谓的新经济外,其他四类都是传统业务,和黄在注重保持传统经济优势的同时,也通过新经济的科技去促进传统经济的展。业务范围的分布合理也是和黄重要的强项之一。

    1997年10月21日前后,香港股市遭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冲击,和黄却在这场股市风暴中坚守住了航向,并且在随后的几年中屡有惊人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叹服于“李超人”的奇迹创造力。1997年年底,在和黄集团的周年晚宴上,李嘉诚致辞说:“过去几个月来亚洲生的金融风暴是史无前例的,但集团根基良好、稳健,业务多元化、国际化,所以与其他一般公司相比,影响较为轻微。”

    事实上,在亚洲金融危机初期,和黄未受到较大的冲击。但随着危机影响范围的扩大和加深,整个香港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并且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资产贬值,和黄的地产、零售等部门也未能幸免。因此,李嘉诚加大了对和黄经营策略的调整力度。

    出售资产

    和黄的资金流由总部统一管理,如果当年的经常性利润较低或者现金流紧张,和黄往往会用出售旗下部分投资项目或资产的方法来解决。

    在零售业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和黄先出售了宝洁和记有限公司的部分权益。宝洁和记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宝洁与和黄各持有69%、31%的股权。1997年,和黄与宝洁对原协议进行了修改,和黄出售宝洁和记10%的权益给宝洁,因而双方股权比例变为80%︰20%。因此,和黄于1997年与1998年分别获得14。3亿港元与33。32亿港元的利润。

    随后和黄出售的是亚洲卫星通信。20世纪90年代,和记电信与英国大东电报局及中信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亚洲卫星通信,和黄持有54%股权,主营卫星通信和电视业务。为了集中精力展移动通信业务,和记电信于1997年和1998年两次出售了持有的全部股份,获得23。99亿港元的利润。此外,和黄还于1998年将和记西港码头10%的股权出售给马士基,一次性获得4亿港元收益,并计入了营业利润。

    1999年是世界电信企业最风光的一年,电信类企业的股票市值屡创新高,和黄抓住时机,创造了“千亿卖橙”的神话。由于在出售ornge,和黄海外利润额达到全集团的97%,并创造了单一集团公司赢利的全球纪录。随着和黄海外业务赢利能力的不断提升,目前和黄纯利中的60%来源于海外业务。庞大的海外业务令和黄能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置身于风暴眼之外。

    高盛公司在评价和黄时指出:“和黄的电信业务是推动其资产净值及股价上升的主要动力,而与电信无关的业务则提供强大的抗跌能力。”

    以和黄的港口业务为例,1994年“和记黄埔港口”成立后,迅速成长为全球货柜码头业的翘楚,目前经营全球30个港口,营业额占和黄集团总营业额的17%。事实上,金融危机爆后,香港楼市缩水一半以上,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泡沫的破灭,和黄的地产和电信业务在这些危机中都经受了很大冲击,资产缩水达200亿港元,但是展良好的港口和零售制造业务有效抵冲了前两项业务的损失,使和黄集团始终保持赢利状态。

    89.不惧风暴,危机就是商机(8)

    稳中求展

    和黄能在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的最重要因素是李嘉诚所奉行的“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展”的经营之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黄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拥有一系列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从而为投资新业务提供强大的现金流支持。这些新业务通常是回报周期长、资本密集型的新兴行业,因此称之为“准垄断”行业。亚洲金融危机为和黄大举进入这些行业提供了机会,表现在港口和移动通信方面。

    和黄的港口业务从1995才开始走向全球化,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黄在亚洲和全球范围内大举收购港口。1997年,为把握缅甸于1997年加入东盟的时机,和黄将缅甸的港口仰光的货柜货柜港权益增至80%;同年,由和黄控股90%的子公司和记港口(英国)公司购入了thmesport货柜港,并签订了一份收购hrwich国际港口的协议,进一步加强英国的港口业务;此外,和黄取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及克里斯托瓦尔港的经营权,持有两个港口72%的实益权益,并收购了大巴哈马机场公司50%的权益。1998年3月,和黄在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的权益由85%增至88%;在盐田港的实益权益由47。75%增至49。95%;1998年2月,和黄收购新落成的英国泰晤士港货柜港;4月,收购哈尔威治国际港90%权益,进一步巩固在英国市场的地位。目前,和黄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公司之一。

    众所周知,香港的富豪大多以地产起家,并逐渐形成多元化产业集团。但是多元化企业中,能够大手笔投投入电信或高科技产业的,只有和黄。1997年,和黄收购美国西部无线公司5%权益及西部个人通信服务公司19。9%权益,以拓展在美国的移动电话业务。1998年,和黄在印度hutchisonmx电信公司的股权由29。4%增至49。5%,并认购了该公司一名大股东行的优先股;通过与以色列一家运营商合资建立prtner电信公司进入以色列市场;同年,和记电信还与荷兰皇家电信公司移动通信部门成立合资公司,从而进军比利时市场。此外,和记电信还进军非洲,1998年,和记电信在加纳收购一家拥有全国移动电话牌照的公司80%的股权,登陆加纳。

    针对金融危机,美国的哈佛大学吉尔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经济的全面复苏取决于企业家的复苏,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家的精神肩负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伟大攻坚中贡献中国企业家的精神。

    金融危机是经济展中的必然产物。所以面对危机,我们不要乱了手脚,在接受危机所带来的灾难时,也要另辟蹊径,寻求展之道。

    90.学习是一生的事业(1)

    “学习,不断地学习”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

    ——李嘉诚

    知识的迅速更新,使人不得不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经过苦苦的探索,人们在“终生学习”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同志在**报告中向全国人民出号召,要“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展”。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是人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无止境,学习无绝期。成功的人生应当像河流一样,无论经过哪里,流到何时,都应坚持不懈地汇集小流,从而始终拥有汹涌澎湃的波涛,保持奔腾浩荡的气概。

    在工作中学习

    1943年冬,香港进入了少有的寒冬。在这日治时期,市景本来就很萧条,再加上严寒的天气,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在这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时期,有谁会关注一对母子沿街挨店挨铺寻找工作?没有!其实,这母子俩就是李嘉诚和他的母亲庄碧琴。母亲带着李嘉诚行走了整整一天,从母子俩沮丧的表看,他们未能如愿。

    其实,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开了一家钟表公司,他本来想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工作,但是他担心李嘉诚会因为找工作太容易而不思进取,故而先让李嘉诚尝尝找工作的辛苦,这样他才会珍惜这份工作。但是,庄静庵并没有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告诉李嘉诚和他的母亲。第二天,李嘉诚又早早地起床出去找工作,奔波了一天,又是徒劳无获,夜幕降临时,李嘉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里,找工作的失意尽现在他的脸上,但他的母亲却露出难得的笑容,因为当李嘉诚出去找工作时,庄静庵已来到他家,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庄碧琴。母亲庄碧琴看到失落的儿子,便高兴地告诉他:“舅舅叫你去他的公司做工。”听到这一消息后,李嘉诚愣住了,眼睛里噙着泪水,这两天他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太多的委屈,他的双脚又肿又疼,同时遭受了那么多老板的冷语拒绝……但是李嘉诚却回答道:“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诚想起了先父的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不想接受他人太多的庇护和恩惠,就算是亲戚也不例外。虽说这两天来所受的挫折不计其数,但是李嘉诚依然坚持自己去找工作。看到李嘉诚主意已定,母亲只好同意李嘉诚再去找一天工作,同时告诉他:“事不过三,第三天还找不到,就一心一意进你舅舅的公司做工。”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他找工作的第三天中午,李嘉诚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了一份工作,于是成了茶楼的煲茶堂仔。

    广东人习惯喝早晚茶,拂晓时分就有茶客上门。茶楼的堂倌们根据不同的季节在早晨5点左右来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和茶点。为了让李嘉诚能够掌握起床的时间,舅舅庄静庵送给他一只小闹钟。李嘉诚将闹钟调快10分钟,每天都是最早一个来到茶楼。

    茶楼的工作每天都在15个小时以上,每当夜深人静时茶楼才打烊。茶楼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李嘉诚特别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他从中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很多事。很多事是在家、在学校都闻所未闻的,也有一些说法与先父和老师所讲的截然不同。此时的李嘉诚已经现世界如此错综复杂、异彩纷呈。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李嘉诚不再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但由于他铭记着先父的教导,所以才没有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当李嘉诚困乏时,他就听茶客聊天,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排困解乏。但是,有一次他听得入了迷,于是忘了侍候客人茶水。当他意识到有客人在叫他时,他慌忙拎起茶壶为客人倒开水,可一不小心就将水洒在了茶客的裤脚上。李嘉诚吓得一脸煞白,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在李嘉诚来这里之前,就已经有个堂倌犯了与李嘉诚一样的失误,而那个茶客是黑社会的师爷,茶楼老板不敢得罪他,于是逼迫堂倌下跪向这位黑社会的师爷请罪,随后立即责令他离开这里。李嘉诚惊慌失色,只有等待茶客怒骂惩罚的份儿,甚至是等着老板把自己解雇。令李嘉诚意想不到的是,当茶楼老板跑过来正要责骂他时,这位茶客却说:“是我不小心碰到了这位小师傅,不能怪他。”在这位茶客好心地为李嘉诚开脱下,茶楼老板没有责备李嘉诚,只让他向茶客赔礼道歉。等这位茶客离开后,茶楼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洒到了客人的裤脚上。以后做事千万要小心,万一有什么过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道歉,说不定这样就能大事化了。幸亏这位客人心善,要是凶恶暴躁的,还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从那以后,李嘉诚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富翁后对他的朋友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91.学习是一生的事业(2)

    艰辛的一年过去了,老板给他加了工钱,同时他也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但后来他谢绝了茶楼老板的挽留,为了让自己更有出息,李嘉诚辞去茶楼的工作,去了舅舅的中南钟表公司。***

    李嘉诚在茶楼工作两年多,接触到了社会上的各种人物,他们虽说与书中所说的圣贤之士相差甚远,但每个人都富有鲜明的个性。他们中有贫穷的,有富有的,有豪放的,也有沉稳的。出于好奇,李嘉诚常常揣测某一位茶客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他由此而养成了喜欢观察人的习惯,他能很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来历,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位茶客喜欢喝什么茶,这对他以后所从事的推销工作大有益处。

    用心学习,成就事业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的最初几年,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300多家,所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虽说李嘉诚的塑胶厂经营状况良好,但是缺乏特色的品种,若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求取生存,就必须寻求巨大的突破,这样才能使长江塑胶厂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获得飞速的展。

    1957年年初,李嘉诚在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时,突然看到一则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使李嘉诚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物美价廉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动力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意识到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于是李嘉诚抓住时机,亲自带人去意大利的塑胶厂学艺。

    1957年的春天,李嘉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到了意大利。他在一间小旅店安下身,就迫不及待地去寻访那家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地来到该公司的门口,但却止住了脚步。因为他向来知道厂家对新产品技术都是保密的,也许他应该光明正大地购买该公司的技术专利。但是,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支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用。再说,厂家绝不会轻易将专利卖出去,它通常会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才肯放手卖出去。

    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方法。这家公司正招聘工人,于是李嘉诚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工。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但老板给李嘉诚的薪水还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但因为是廉价的劳力,老板也没有控告他。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这样他就目睹到绝大部分的生产流程。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他所观察到的一切。这样一来,生产流程他都熟悉了。但是,属于保密级别的技术环节他还是不知道。假日,李嘉诚邀请了几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区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工厂应聘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细心观察,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此时,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销售况。他现绣球花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后,不动声色地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办公室,他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

    李嘉诚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理之中。但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格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以此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就需要产得多,以销售来促进生产,这样的经营方法更符合市场的需求。这样一来,长江厂的塑胶花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长江厂也因此站稳了脚跟。

    92.学习是一生的事业(3)

    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从此,香港迎来了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也使李嘉诚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誉,为李嘉诚打造未来的商业王国攫取了第一桶金。其实,李嘉诚一生中无数次把握住了财富的机会,每次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和垂青,别无他法,不过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知识的必然收获。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全球迈向一体化,科技不断创新,先进的资讯系统制造新的财富、新的经济周期、生活及社会。我们必须掌握这些转变,应该求知、求创新,加强能力,在稳健的基础上力求展,居安思危。无论展得多好,你时刻都要作好准备。财富源自知识,知识才是个人最宝贵的资产。”

    有记者问李嘉诚:“今天你拥有如此巨大的商业王国,靠的是什么?”李嘉诚回答:“依靠知识。”

    有人问李嘉诚:“李先生,你成功靠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靠学习,不断地学习。”可见,“不断地学习”就是李嘉诚取得巨大成功的奥秘。

    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无论是谁,要想成就大业,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以不学习。学习并不局限于学校,而是贯穿整个人生。人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和生存技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有所作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靠知识提升自己

    知识不仅是指课本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这样才有竞争力。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李嘉诚

    从古至今,多少人因知识而闻名于世,多少人因知识而屹立在全人类的顶端。李嘉诚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学习。他一生都在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他少年时期积累下来的知识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产生智慧,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可以成就梦想。知识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你指引着方向。

    少年求知终受益

    李嘉诚对自己14岁以前的求学、求知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叹:“少年时期学到的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

    李嘉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少年的李嘉诚受家学渊源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他的很多优秀品德都得益于此。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的秀才,也是博学多才之人。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自幼聪明好学,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校第一,但是由于家境贫困而无法继续求学,只好走上了教学的道路。而李嘉诚3岁就能背诵一些诗文,如《三字经》、《千家诗》等,这些正是幼年时代的启蒙读物,因此,李嘉诚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嘉诚5岁时入小学念书。年幼的李嘉诚并没有满足于先生教授的诗文,凭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他更为广泛的阅读,他经常沉醉于那些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这些读物在李嘉诚年少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珍藏图书的藏书阁,李嘉诚每天放学回家,便在这间藏书阁里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因此他的表兄弟们称他为“书虫”。李嘉诚年少时,经常秉烛夜读,特别刻苦。

    李嘉诚在这求知的氛围中,读完了小学,完成了对他一生都有深刻影响的国学知识的汲取,同时也坚定了他的爱国操,这为他以后的展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抢学问”就是抢财富、抢未来

    “抢学问”这个词是李嘉诚创造的,它反映了作为企业家的他几十年来不屈不挠追求知识、创造财富的艰辛历程。

    93.学习是一生的事业(4)

    李嘉诚14岁时迫于无奈,来到茶楼打工,他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回到家后,他还要借着油灯苦读到深夜。***他学习太用功,通常会忘记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时,已到了上班时间。他的同事们空闲时通常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李嘉诚却总是捧着一本《辞海》,时间一长,这本《辞海》变得又黑又厚。

    李嘉诚来到中南公司做学徒后,白天做工,晚上的时间可以由自己安排,这时,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即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学完成中学的课程。李嘉诚有着十分强烈的求知**,但他经常为没有教材而忧愁。因为他的工资微薄,既要维持家用还要供养弟妹上学,几乎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买教材,于是李嘉诚想到了买旧教材。当李嘉诚回忆起这段往事说道:“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常常告诫儿子,要想立足于香港社会,就要学做香港人,要学会广东话和英语这两种语,这样才有机会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倘若将来有出人头地之日,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的上流社会。于是,李嘉诚把学广州话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由于他的聪明伶俐、勤学不辍、苦练不止,很快就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广州话。李嘉诚学英语也是如此,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休息,便独自跑到屋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亮,他就迅速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在朗读就是在背诵英文。即便在茶楼打工、中南公司当学徒,在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从未中断利用业余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李嘉诚凭着刻苦学习的毅力,几年后就熟练地掌握了英语。晚年的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在香港,华人中流行广州话,不懂广州话的人甚至是寸步难行。在长江塑胶厂创业之初,李嘉诚就是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直接与外商进行洽谈,从而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在其后来的商海搏击中,广州话和英语都让李嘉诚在生意上得心应手。

    李嘉诚曾这样形容过自己:“人家求学,我是在抢学问。”他认为,善于“抢学问”,就是在抢财富、抢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

    李嘉诚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知识改变命运。”他说:“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这是李嘉诚几十年来历经商海所总结的经验之谈,同时也是肺腑之。

    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少年到港人皆知的“塑胶花大王”,从地产界的大亨到股市里的大腕,从商界的超人到知识经济的巨擘,从行业的至尊到现代高科技的急先锋……在其商海生涯中,李嘉诚总是能占得先机、打上新时代的烙印,从而获取乐巨大的财富。勤奋好学的李嘉诚一生都在努力学习,博览群书,靠知识指引前进的道路,进而勇于不断尝试进军那些尚未接触的新领域,并且每次都是受益匪浅。他所有的战略抉择,既能与产业、行业趋势的变迁相适应,又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展。因此,有学者评价李嘉诚说:“他(李嘉诚)是跃进到现代化的永无止境的变动之中的人。”

    在其60多年的商海生涯中,李嘉诚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看半个小时的书或杂志,学习知识、了解行、掌握信息。他说,读书不仅是乐趣,而且令人启迪心智,刺激思考。他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会读,但书不会去读小说,也不看娱乐新闻,他认为这样能够节省时(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514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