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 43 部分阅读

第 43 部分阅读

    彻底踩平周留城,消灭这企图复国的最后一点力量。

    但刘仁轨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打算劝降鬼室福信和道琛,还专门提及了在洛阳‘幸福快乐’生活的前百济王扶余义慈一家。

    扶余丰不肯投降那是百分之一百的,他这个百济王还是多亏倭人的扶持当上的,他要不是扶余义慈的亲儿子,估计鬼室福信早就自立为王了。而大唐有了扶余义慈和扶余隆当政治招牌就已经够了,扶余丰投降了就惟有死路一条。

    至于复国军团的两位领袖鬼室福信和道琛,却在是否投降问题上有了分歧。

    道琛和尚不知是不是因为怨恨刘仁轨接连打下了他辛辛苦苦建起的数座堡垒,坚决不肯向唐军投降。

    鬼室福信说服不了道琛,又担心因此动摇军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道琛暗暗刺杀了。

    鬼室福信自以为此事做得机密,还打算趁势绑了扶余丰作为投名状向刘仁轨投诚,不想留在扶余丰身边的倭人也不是等闲之辈,早把鬼室福信杀害道琛的消息告诉了扶余丰。

    扶余丰自然不肯坐以待毙,当下煽动道琛的部下,趁鬼室福信不备将其抓了起来。

    扶余丰当众宣布了鬼室福信杀害道琛的罪行,判其谋反之罪。

    鬼室福信被绑得像个粽子似的,嘴巴也堵了个严实,哪里还能辩解,被一帮武士拖出广场,砍头示众。

    原本,事到如此扶余丰已经算是夺取了周留城的军政大权了。

    可扶余丰在一帮倭人挑唆下,将已经伏法的鬼室福信的尸体处以醢刑(注1),并逮捕了一批鬼室福信的亲信部将,准备全部处以极刑。

    这可犯了众怒了。

    鬼室福信想投降大唐,说到底也是为了保存百济的有生力量作考量,许多将士都能够理解,就是道琛的部下也不能不承认鬼室福信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鬼室福信杀害他们的主将,难免让他们与鬼室福信占到了对立面。可扶余丰如今全心全意听信倭人的话,大肆杀戮本国同胞,这种卖国行径不免让百济的将士们寒心了。

    大唐军队兵临城下,扶余丰这个国主不想着怎么解围,却一心夺权,自相残杀……

    这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

    原本隶属鬼室福信的兵士在倭人抓走他们的主将的时候,当场就鼓躁了起来。

    而道琛的部下只是冷眼旁观。

    扶余丰没办法,只能用倭人的军队进行镇压……

    周留城顿时乱成一团。

    混战之中,也不知是那个部的人打开了城门……

    刘仁轨军竟像是早料到周留城会大乱一样,早已守在了城门外。

    周留城城门一开,刘仁轨的副将立刻带着骑兵冲杀了进去,一路高呼‘投降不杀’。

    一听说唐军杀进了城,扶余丰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管得了镇压乱军收拢军权,当即在倭人护卫队的保护下仓皇突围,逃往白江口方向。

    城中百济士兵见主君顾自逃亡,顿时失了士气,纷纷跪地乞降。

    刘仁轨以损失不足五百人的代价攻克了周留城,接收百济、倭国俘虏八千余名。

    虽然,刘仁轨最后没有抓获伪百济王扶余丰,但这一战的斩获也相当不俗了。

    李小九陛下在洛阳看了刘仁轨送来的周留城大捷的战报后,当即诏令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领两万唐军,从山东半岛乘船进军百济支援刘仁轨。

    与此同时,大唐政府还明诏天下,册封前百济国世子扶余隆为百济郡公,随孙仁师出征,收服百济残余反叛势力。

    而扶余丰和数千倭军逃出周留城后,正好与已经与气势汹汹杀向百济的倭国海军汇合。

    扶余丰大喜过望,当即便是愿意为先锋,为倭国大军指路。

    与此同时,薛仁贵早将倭国大军进犯百济的消息送回洛阳。

    吴诩看了战报也不由大怒。

    想不到这小小岛国还真敢主动挑衅!

    “派苏定方去,揍死他们!”吴诩早把苏定方看作是一件绝世凶器,出必见血!

    李小九陛下不由好笑地按下激动的吴诩,“阿武,你稍安勿躁,这苏定方不善海战,再说,朕拿他还有别的用处呢!”

    吴诩呼呼吐了几口浊气,勉强冷静下来,想了想,立刻明白了李小九的意思。

    “九郎是想让苏定方去辽东道?”苏定方这员大将断没有被冷藏的道理,李小九必然是要放他去揍人的。

    眼下最需要苏定方这大凶神出马的地方除了高句丽,吴诩不作他想。

    只不过,如今大唐必须先把自寻死路的倭国干掉,接下来才能出兵辽东,所以说时机还没到……

    而且,看李小九陛下的样子,八成是要再磨一磨苏定方的性子。

    话说,苏定方在洛阳军校进修了快一年时间,早已憋屈得不行,多次上书李小九陛下要求去百济杀敌,甚至走了小李相公的门路,向皇后娘子进言……

    也因此,吴诩才会在第一时间想起这位凶神来。

    不过,吴诩看李小九一副另有打算的样子,也就不再多提苏定方的事。

    她还是比较在意与小日本的第一次大战。

    倭国号称‘战舰千艘,雄兵二十万’,看来是倾举国之兵力前来,必是打着一举消灭百济唐军的主意,然后吞并半岛。

    “想不到小小倭国能拿出这么多兵马船只来……”吴诩当然不相信小日本能派出这么多兵马船只来,可少就算打个对折,也有五百多只大船和十万兵马吧?

    而大唐毕竟是个大6国家,海军发展比较晚,尽管李小九陛下在这上面砸了不少钱,至今大唐上下也只有四百多艘大型战舰和七百多艘小心战船。

    这次为了打扁倭国海军,李小九陛下一口气派了一百七十五艘大战舰和三百艘小战舰到百济应战,两外派了一百艘大战舰和三百艘小战船到新罗沿海阻截倭国援兵。

    这已经是相当大手笔了……

    可从数量上来看,唐军的船舰完全不是倭国的对手!

    “阿武,你以为倭国的战船能跟大唐相比吗?”李小九陛下一听吴诩的忧虑,不由嗤笑一声。

    “哈?”吴诩不明所以地看着青年,一时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好吧,其实小吴同学并不知道,此时的倭国根本还没能从中华帝国偷师去多少精华,造船技术方面,倭国还停留在比打渔船制造技术略高一丝丝而已……

    而帝国在隋朝时期的造船技术就相当牛逼了——想想当年隋炀帝的龙船吧……

    到了李小九这一代,监作大匠的水平更是日新月异,加上吴诩一再建议加大科研支出,如今大唐的造船技术绝对是世界最强的。

    正如李小九陛下所预料的一样,倭国虽然出动了数倍于大唐的战舰,其战斗力实在不堪一击。

    倭国大军先头部队带领战船四百余艘,兵马十万,陈兵于白村江水域,向固守白村江的刘仁轨水师叫嚣不已。

    刘仁轨和赶来援助的刘仁愿大军两处相加的战船也不过七十余艘,这其中还有泰半是半岛出产小船,无论从船只还是兵马上都远逊于倭军。

    不过,刘仁轨不愧是文武双全的将帅之才,他见倭国四百余艘大小木船头尾相连挤在水面上,江岸上的营帐也紧紧相连,形成百里连营的模样,顿时计上心来。

    看过《三国志》的人,大抵都知道当初曹操在赤壁是怎么被周郎一把大火烧得落荒而逃,险些丧命的,还有倒霉的刘备,在征东吴的时候,是怎么被小将6逊一把大火烧得灰头土脸,跑回白帝城就挂掉的……

    连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久经沙场的老狐狸都有阴沟里翻船的时候,更何况从来没研究过的中华兵法,刚刚脱离野蛮人不远的倭国人。

    他们哪懂得这种木船相连和百里连营的阵势,只会引起精通兵法的大将放火烧人(船)的冲动!

    刘仁轨和刘仁愿二人当然不会放过这送上门来的好机会,不过两人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到底顾虑敌众我寡,即使用火攻对付倭军能干掉至少六成敌军,但剩下的倭军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不是己方现有的兵马能够对付的。

    于是刘仁轨就命唐军将士加固营盘,完全不理会倭国大军的挑衅。一直等到孙仁师援军到来,刘仁轨才下令对倭军发动全面进攻。

    是夜,刘仁愿和扶余隆亲率五千骑兵为先锋,突袭在岸上的倭军大营。

    数千枚火箭如流星一般落入倭军大营,一时火光冲天,毫无防备的倭军顿时炸营了……

    与此同时,刘仁轨和孙仁师二人分别指挥大唐水师左右包夹倭国的船队,先是万箭齐发,将甲胄单薄的倭国水兵全部射成对穿,然后大唐舰队退回东岸,军士们按照当年周郎破曹操大军的办法,点燃装了硫磺火石等易燃物品的小木船,直冲倭国船队……

    时值夏末,正是东南风大起的时节,唐军放出去的火船就如火箭一样冲进倭军船队,江面上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294第 294 章

    第二十章征伐12

    风助火势,倭人的数百条破木船不过一炷香时间全部成了火船。

    那些没被唐军弓箭射死的倭军顿时成了火人,哭爹喊娘地翻滚着,或是跳河求生……

    与此同时,唐军的箭矢如疾雨般落下,没有被烧死、淹死的倭人们顿时又成了刺猬。

    等到战斗,或者说是唐军单方面屠杀倭军结束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了。

    江面上到处漂浮着冒着黑烟的残船破舢和密密麻麻的尸体……

    江水散发着血腥气和焦臭味,色泽由原先的清澄变成了乌黑混沌的颜色。

    唐军将士经过一夜激战,开始在主将的带领下清点伤亡,打扫战场。

    这一战,唐军的损失相当小,除了在岸上绞杀倭军的刘仁愿和扶余隆部损失了约五百兵马外,刘仁轨和孙仁师水师几乎没有伤到一兵一卒。

    而倭军的四百艘船只全部被烧毁,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所有海军死伤殆尽,仅有两千多留在岸上大营的倭军生还,全部向刘仁愿部投降了。

    不过,经过仔细清点后,唐军发现倭军的先锋大将虽然战死了,但伪百济王扶余丰却不知所终了。也不知是不是在唐军突袭之初就已经带人逃走了。

    扶余隆表示非常愤怒,表示愿意亲自带兵去追杀扶余义慈。

    刘仁轨当然不敢答应,他顾不得先向李小九陛下报捷,立刻向在新罗的陈名振和金涟薛仁贵传讯,让他们注意阻截后援的倭国水军。

    等薛仁贵和陈名振军将后援的倭军截成数段后分而歼之的时候,李小九陛下才得到白江口大捷的消息。

    年轻的圣人相当兴奋,要不是还得在朝堂上端着架子,李小九陛下非当场跳起来哈哈大笑不可……

    满朝文武闻听捷报,无不喜形于色。

    虽说倭国不过是海外一个小小岛国,国力军力都不是大唐的对手,但半岛毕竟悬于海外,留在百济和新罗的唐军的人数也不算太多,尤其是当朝中众臣听说倭国倾举国之力杀向百济的时候,除了少数人外,一干文武都对刘仁轨能否抵御倭国进攻不抱什么希望。

    即使刘仁轨之前连拔伪百济王数座城池,逼得百济君臣内讧,刀不血刃干掉了百济复国两个主将鬼室福信和道琛,再加上李小九陛下未雨绸缪派孙仁师和扶余隆两万水师相助,许多沙场老将也不太看好大唐这为数的海军能干掉一帮以海为生的倭国人。

    期间,苏定方多次想要请战,都被小李相公一眼瞪了回去。

    然而,刘仁轨真不愧是天生的副将,在朝中一干文武都不看好他的情况下,竟然以损失不到千人的代价,把十万倭国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一战果,连小李相公都始料未及,苏定方更是羡慕嫉妒得眼睛都红了……

    吴诩因为身子不便,这两天都没跟着李小九上朝,不过她得到大捷的消息一点也不比李小九陛下晚。

    “姑母,如今倭国兵败,正是我大唐收服东海的最佳时机,侄儿想加入薛仁贵麾下……”武敏之一早就进宫面见吴诩,趁着太子殿下和潞王殿下都不在,向吴诩提出想去百济的愿望。

    上次李小九陛下派了数百官吏去百济的时候,武敏之也曾想请命一道去的,结果因为太子殿下的阻挠,他只好暂时按捺下这个念头,如今刘仁轨以一当百干掉了十万倭军,薛仁贵大军也要开始剿灭剩余倭国大军主力了,武敏之哪里还坐得住。

    “姑母……”一向以冰山脸示人的英俊少年难得露出一副恳求的神色来。

    吴诩此时还沉浸在火烧小日本的喜悦中。

    猛然听得武大郎要去半岛干仗,吴诩毫不犹豫地拒绝道:“不成。”

    过了今年武大郎就出孝了,她家武妈妈正紧锣密鼓地要给心爱的孙子寻个媳妇儿呢,要是她敢答应送武敏之出去打仗,还不被杨氏念叨死啊?!

    再说,别看着百济那边战况一片大好,可那个该死的扶余丰也不知逃到哪里去了,这个家伙就像藏在暗处的老鼠一样,冷不防什么时候就出来咬人一口,实在恼人。

    而根据线报,倭国后续增援的水军也不是个小数目,有了前面十万军队的团灭为鉴,这后来的十万人估计不会那么容易消灭……

    作为武敏之的便宜姑姑,吴诩当然希望武敏之的地位能稳固些,最好是能挣些军功回来。

    而武敏之也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居然想跟薛仁贵去虐小日本一把……

    这话听起来是挺爽的,可吴诩依然不能放少年去冒险,去打海战什么的可不比骑马打仗,武功再高也要看运气。

    刘仁轨、薛仁贵之流都是绝世名将,吴诩用起来一点都不担心,可武敏之这娃吧,虽不算是纨绔子弟,也有几分真本事,可到底没见过什么动辄千军万马的大场面,这万一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她可怎么向杨氏交待啊!

    还是等之后打高句丽的时候,放他跟苏定方去增长一下见识算了╮(╯_╰)╭……

    想到这里,吴诩故作严肃道:“大郎不必多说了,倭国之事圣人自有主张,就是我也不好多说……”这事只好推到李小九身上了,反正武家大郎也不会跑去求李小九的=。=

    果然,武敏之听吴诩说李小九陛下早有安排,只能冷着一张俊脸不吭声。

    吴诩看得有趣,也不逗他了,笑道:“大郎也不用恼,以后有的是机会呢……”

    说着,吴诩又向武敏之把如今高句丽国中的形势分析了一遍,道:“高句丽如今内忧外困,根本无力南侵,等倭国一灭,出兵辽东就势在不行了!”

    “到时候,我一定向圣人进言,让你做个先锋大将军,如何?”

    吴诩这半哄半骗的话果然让武大郎面色稍霁,他对吴诩微微一躬身,淡淡道:“侄儿多谢姑母了……”

    “好了,你有时间就多去军校转转,这行军打仗可不像书上说的那么简单……”吴诩坐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在榻上来回走动。

    “你看看苏定方,调兵遣将、冲锋陷阵,哪一点不厉害?为什么圣人不让他回百济?”

    武敏之闻言,露出一副深思的表情来。

    “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你读了这么多年书,也曾去江南一带游历过,这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你觉得各有什么不同吗?”

    武敏之听了这话之后,沉默了半晌,又向吴诩一拜,道:“姑母,侄儿受教了。”

    吴诩不禁笑眯眯地上前摸摸冰山小子的脑袋,道:“大郎,你放心,等干掉了倭国,你想去东边就去东边,想去西边就去西边……”

    冰山小子只能阴沉着脸,任皇后姑姑蹂躏,敢怒而不敢言。

    吴诩看得有趣,忍不住又摸了侄子两把,在后者忍不住要爆发之前收回手。

    “安西都护府的裴行俭才干不错,你如果有意去西域,就跟着他去历练一番……”老裴能跟苏定方这样的军事奇才的名声不相上下,可见其本事不凡,如果让武敏之去他手下学习学习,应该受益匪浅。

    不过,去年武大郎跟着小李狐狸去吐蕃当间谍,回来后不是一心想去安西都护府当兵的吗?

    这会儿怎么改主意了?

    这事她可得私下里找李三郎过来好好问问。

    武敏之倒是有些诧异,他姑母居然会提及裴行俭的名字,这人在西域颇有盛名,可此人会去西域镇守边关,混得风生水起,可是托了自家姑母的福!

    要不是裴行俭当初在私底下劝说长孙无忌不可立他家姑母为后,圣人也不会贬谪他出京的……

    而他家姑母居然对其毫无芥蒂,实在令人叹服……

    姑侄俩心思各异,不觉到了皇子们下学的时间。

    潞王殿下迈着一双小短腿,快步进了百福殿,他那张圆润的小脸一如既往的波澜不兴,让人看不出情绪,可二胖同学今天的步伐实在是透着欢快的气息,昭示着他心情十分不错。

    因为,就在刚才,二胖同学在崇文馆得到消息,他家那位弱不禁风的阿爹居然发下诏令,命驻守半岛的唐军聚集兵力,不日东征倭国。

    不说潞王殿下心情愉快,却说李小九陛下也雄心万丈,正琢磨着亲自挂帅去高句丽揍人呢。

    就在百济、新罗的百姓在大唐的治理下越来越安居乐业的时候,高句丽国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泉盖苏文的权威是没人能够冒犯的,即使傀儡高句丽王高藏对他恨得牙痒痒,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敢在私底下懂点小手脚。

    在李三郎的建议下,李小九陛下送了不少细作到高句丽,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这些细作已经在高句丽站稳了脚跟,还在泉盖苏文的几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泉盖苏文的长子泉男生并不是他的嫡妻所生,却占了一个长字,虽然没什么过人的能力,却颇得泉盖苏文的重视。

    这就让泉男生其他几个嫡出的弟弟十分不忿。

    而高句丽在与百济联合侵略新罗,最后被唐军打败后,高句丽国中对泉盖苏文的反对浪潮达到了顶峰。

    泉盖苏文也算能屈能伸了,战败后果断接受了大唐的惩戒,割地赔款,得到了喘息的时间。

    但之后李小九陛下册封他长子的行径,就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而更让泉盖苏文想不到的是,就在他镇压完国中反对势力,准备响应倭国夹击半岛上的唐军时,他却在一次赴宴之后猝死了!

    泉盖苏文这一死,他的继承人泉男生就遭到了两个嫡出的弟弟攻击,狼狈逃到大唐,投靠了李小九陛下………

    295第 295 章

    第二十章征伐13

    高句丽内部陷入战乱显然是大唐政府喜闻乐见的事。

    泉男生不敌两个弟弟的进攻,当即从平壤逃到边城,让自己的儿子泉献诚就向唐军求援。

    此时驻守在高句丽边境的是新任的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此人出身铁勒可汗世家,贞观六年的时候率部众归唐,一直是李二陛下的爱将。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契苾何力部下谋反,将其绑架到薛延陀,李二陛下不惜以公主下嫁为条件也要换回契苾何力。因此,契苾何力虽是个外族人,对李唐的却忠心至极,李二陛下去世时,他竟想要以身相殉,还是李小九极力阻止,才留下了他。

    这次薛仁贵和陈名振从东北出发,穿过高句丽一路打到半岛腹地,先前打下来的城池,李小九陛下就全部让契苾何力镇守。

    契苾何力是个勇将不错,却也不乏智慧。

    他初听泉男生的求救,根本不相信,因为如今大唐的兵马正在半岛南部攻打胆敢跑来挑衅大唐的倭国水军呢,高句丽这边一举一动都要小心防范。

    契苾何力听了泉献诚的一番乞求后,当即派人将泉献诚送往洛阳,另写了加急密报送给李小九陛下……

    李小九陛下听说高句丽起了内讧,还愣了一下。

    随即,政事堂的几位相公、兵部尚书任雅相、鸿胪寺卿萧嗣业等重臣就联名求见李小九陛下,看来也是听说了高句丽国中生乱的最新消息了。

    要不要趁火打劫,似乎不是个议题了,那么这些人应该是来向圣人提供如何消灭高句丽的建议的吧!

    李治不由精神一振,当即对王内侍一摆手,道:“让众相公到两仪殿等朕……”

    “谨遵命。”王内侍应了之后,略一踟蹰道:“圣人,娘子那边传话过来,请您今天务必道百福殿去用晚膳……”

    李治闻言,顿了一下,随即应道:“你让阿崔回覆娘子,就说朕晚膳时候必定过去!”

    这些日子,他都一直忙于半岛军政之事,起居都在两仪殿,确实有好几天没去百福殿看吴诩和两个儿子了………

    想到了这里,李小九陛下不由有些惭愧,前些日子为了半岛的战事,吴诩不顾自己的身子沉重,一直陪着他看战报,出谋划策,发布各项指令……

    李治为了不让吴诩太劳神,只好搬到两仪殿工作起居。

    如今,与倭国的战事已经快到尾声了,他是该回百福殿跟阿武说说这好消息去……

    李小九陛下理了理思路,就起身往前殿走。

    现在,他该想想如何调兵遣将,以最小的损失,同时拿下高句丽和倭国。

    不说李小九陛下与他的那些肱股之臣如何讨论收服高句丽和倭国的问题。

    却说薛仁贵和陈名振得到刘仁轨的捷报和李小九陛下的歼敌命令后,当即指挥百余艘战舰在半岛的东南海岸布防,等倭国的后援部队出现之后,薛仁贵和陈名振兵分两路忽然出击,将倭国剩下的几百只木船组成的船队截成数段,二话不说就开火。唐军这次派出的战船全是身高壁厚的大战舰,冲进倭国船队的时候,不少倭国木船都被碾成了木渣渣了,倭军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不是掉进海里淹死,就是被唐军居高临下用箭矢射死!

    等倭军回过神来要反击的时候,早已无力回天了。

    倭人的武器甲胄落后得可以,除了高级点的将领配有铁甲钢刀外,普通士兵穿的不过是夹衣外面多一次皮革的护甲,用的武器也只是木杆枪而已……

    不少没有惨遭碾压的倭国木船,像是受惊的鸭群一样,胡乱地四散乱窜,一不小心几艘本国的船撞成了一团,于是又有不少倭兵惨遭落水的厄运。

    有几个脑子还算清楚的倭国大将立刻指挥船只调整队形,向唐军的大船射箭还击。

    可倭国那些纯木头削成的箭矢哪里射得穿大唐的无敌大战舰,更可况唐军在上,倭军在下,从下往上射出的箭,力道完全不足以在大唐战舰的船壁上磕个印子,所以起码有一大半的箭矢落到了海里,打了水漂。

    而唐军哪会任由倭军摆好阵型抵抗或是逃脱,在倭国船队没头苍蝇似的乱窜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合围,将数百条倭国木船围成三团。

    这又是一场一边倒的战役,三队唐军居高临下对着围在中间的百多艘倭军木船一顿狂射——唐军的箭矢可不是倭军那种木头箭,而是实实在在的精钢白羽箭——这些可都是李小九和吴诩花了大价钱改良的军用武器之一。

    一阵箭雨之后,被围在中间的倭国人都是一片鬼哭狼嚎。

    之后,薛仁贵和陈名振也按照刘仁轨火烧倭军的方式,让将士们点燃浸过火油的麻杆箭,射向被包围的倭国船队……

    倭国人眼见不好,拼了命冲撞包围他们的唐军舰队,然而被火箭射中的木船很快就成了一团火球……

    “列队,回航!”眼见倭军的船只全部被点燃,薛仁贵和陈名振立刻各自下令,命船队左右调头,分南北方向离开……

    唐军的船舰速度极快,主将军令一下,百多艘战舰立刻远离了火海,将企图拉唐军战舰同归于尽的几十艘倭人火船甩得远远的……

    那些倭人大将只能望着唐军的大船尾巴干瞪眼。

    这一战仅用了不到八个时辰,就结束了。

    倭人船队全军覆没,而唐军仅损失了一艘半岛出产的中型战舰,这还是在最后撤退的时候,因为速度较慢,不小心被自己家的大船给追尾的。

    茫茫大海上,没有了船,只有死路一条。

    而唐军也没打算收降落水的倭人,在后面清扫战场的时候,除了捞起了几个看起来像是将领的倭人外,其他的全部射杀勿论。

    等薛仁贵和陈名振军拎着几只倭将返航凯旋的时候,半岛北边发生了剧变。

    高句丽的傀儡国王高藏终于受不了泉男建的控制,联合忠于高氏的文武官员发动了政变。

    泉男建被刺杀致死,其弟泉男产带着亲卫逃到了高句丽南部的汉城,与高氏政府对抗。

    而在北边的泉男生彻底松了一口气,趁此机会驱走了泉男建围攻他的军队,亲自进入大唐境内,向李小九陛下投诚。

    他送给李小九陛下的礼物相当大,就是当年阻拦住李二陛下东征步伐的安市城。

    李小九陛下收下了泉男生的投诚礼物后,当即封了泉男生一个辽东道安抚使的职务,顾名思义就是要让他作为向导,席卷整个高句丽。

    泉男生想着前不久在白江村带兵冲杀倭军的扶余隆,这前百济的国主世子都能得到大唐的厚待,他也应该不会例外。

    因此,泉男生心甘情愿地做了向导,还收拢了大把他爹泉盖苏文留下的势力,一同投效大唐。

    有了泉男生的帮助,契苾何力轻而易举就将大唐铁骑推进到了离平壤不远的国内城。.

    在生死存亡面前,高句丽王高藏与泉男产握手言和,共同调集全国上下约十万兵马到马訾水以南建立堡垒抵抗唐军。

    而李小九陛下在契苾何力夺取了国内城之后,没有马上下令镇守建安城、辽东城和新城的守将随同出击,而是命左骁卫大将军、凉国公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为平壤道大总管,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乐安县公任雅相为浿江道大总管,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水6诸军大总管都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句丽。

    此外,李小九陛下还将留在海南的百来只大军舰全部往黄海方向调集,准备海6齐发,一举消灭高句丽。

    到了显庆三年十一月,李绩趁马訾水冰封江面,猝然发动总攻命令,命苏定方、高侃、庞同善军威先锋,首先过江攻破马訾水以南的五座堡垒。随后李绩率大军齐出,渡江追奔2oo余里,攻破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到了十二月初,大唐军队再次围住了平壤城。

    高句丽王高藏原本还想固守平壤城,等待南部的勤王之师的,结果却等来了干掉倭国海军后,马不停蹄带兵背上灭高句丽的薛仁贵大军。

    原来,薛仁贵剿灭倭国后援的数百艘船只后,就立刻向在洛阳的李小九陛下报了捷。而当时李小九陛下已经收到了李绩在薛贺水大败泉男产军的消息,正高兴着呢,一时得意忘形,就想御驾亲征,亲自指挥大军踏破平壤城过把瘾,这可等人吴诩等人吓坏了,好说歹说才让李小九陛下打消了亲征的念头。

    正好薛仁贵的捷报传到,皇后娘子就祸水东移,让李小九陛下下旨,命薛仁贵任慰礼道大总管,从南部进宫高句丽,协助李绩大军消灭高句丽残余势力。

    薛仁贵果然不负众望,火速从百济赶到高句丽边境,用了不到十五天时间攻克了高句丽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慰礼城,然后一路北上。

    在李绩大军围困平壤的二十天后,薛仁贵大军与李绩大军在平壤城下顺利会师。

    高句丽王高藏见大势已去,当即绑了泉男产,自己白衣素冠带着九十多个臣子打开平壤门,向李绩投降。

    至此,高句丽亡国。

    296第 296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14

    高句丽被灭的消息传到大唐的时候,正好赶上新年。

    李小九陛下一家在洛阳一直住到了吴诩生产,小三郎是足月生产的,个头倒是没有他哥李贤小朋友大,却甚得他爹的喜欢。

    而正是因为小三儿个头比较小,吴诩生宝子的时候算是没吃什么苦头,几乎是只用了半天功夫就搞定了。

    所以对这个娃,吴诩待他比大郎、二郎更亲热些。

    为此,太子殿下相当气闷,再加上这些时日他家武大郎表哥总是有意无意避着他,太子殿□边总是萦绕着一股黑气。

    倒是二胖潞王殿下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每天早出晚归去崇文馆学习文化课知识,让吴诩经常怀疑她这个儿子其实学霸来的吧?

    等到三包子满月,吴诩的身体也恢复得差不多了,李小九陛下就携着妻儿浩浩荡荡从洛阳回长安了。

    回长安没多久,薛仁贵那边就传来了全歼倭国水军的消息。

    而经过讯问被俘的倭国大将知道,当初在白江口一战逃走的扶余丰已经逃到倭国了。

    吴诩一听到这个坏消息,心下不由‘咯噔’一声。

    她本来打算把出击百济的倭国水军全部留下,不然一兵一卒逃回岛国传递消息的,不想扶余丰这货实在狡猾,在白江口逃跑后,竟然没有跟着倭国的后援部队一起回来报仇!

    “扶余丰此去,必然向倭国太子泄露我大唐的军备,到时候再要消灭倭国就不容易了……”吴诩是满腹懊恼。

    正在查看李绩大军向高句丽推进军报的李小九陛下闻言,只是一笑,安慰道:“阿武,你不必担心,就算倭国洞悉了我大唐的军备又有什么关系?”

    一个小小岛国,一下子拿出来这十数万的青壮,只怕其国中已经无人可用了,到时候只要天朝大军兵临城下,那倭国太子还不得乖乖投降?

    李治这话可不算自大狂妄,事实上倭国在百济一役上的损失远比李治预料得还要大。

    倭国在中大兄皇太子称制之前的三任国君都完全抓不住君权,臣下贵族的势力强横,各自为政。中大兄皇太子在当皇子的时候发动政变,铲除了国中最大的权臣苏我氏,又干掉了对其地位有威胁的几个皇子,还罢黜了他一手扶持的孝德天皇,加大大化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君主集权。

    大化改革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一度让倭国贵族十分不满,中大兄皇太子就想借着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来转移国内政坛的矛盾。

    而正好朝鲜半岛那边被唐军攻城略地,百济和新罗顷刻之间亡国,倭国在半岛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中大兄皇子就鼓动当时的女皇齐明出兵援助百济。

    结果,齐明女皇亲率大军到九州后就猝死了,倭国内部又是一阵权力争夺,中大兄皇太子好容易再次掌控局面,可惜战机已稍瞬即逝,朝鲜半岛已经大半被大唐吃进肚里了,盟友高句丽也龟缩了起来,割地赔款,不敢再撄天朝的锋芒。

    而更让中大兄皇太子气愤的是,其属国虾夷国也趁火打劫,借着倭国内乱之际,搞起了分裂。

    以倭国的实力,弄死一个小小的虾夷国简直是易如反掌,而正是这场大胜仗,让倭国上下都信心暴涨起来,自以为可以跟大唐抗衡。

    中大兄皇太子正好又打着消耗地方势力的主意,就大肆宣传半岛对倭国的重要性,又着重强调留在唐军人数不多,还不会打水战……

    岛国的各级贵族在中大兄皇太子的忽悠下,一个个眼睛都红了,恨不得自己带兵就冲到半岛上抢地盘去……

    所以,这次去百济的军队有七成是倭国各级贵族贡献出来的私兵,几乎是掏空了倭国上下所有的地方军力。

    别看倭国的十几万人在吴诩眼里还不如天朝几个大州府的后备军力多,可已经是倭国除了保卫皇室的军队之外所有可用的军事力量了。也就是说,这次在百济的惨败,倭国的青壮起码有八成殒命了。

    百济战败的消息一传到倭国,中大兄皇太子险些一口老血喷死,他是想消耗一点其他贵族的兵力,却没想让倭国的青壮都去送死啊!

    更让中大兄皇太子痛苦的是,他耗尽全国之力凑起来的十数万兵马对上大唐的军队居然连对方的一根毛都没打掉,就全军覆没了!

    要不是他多留个心眼让自己的嫡系跟着扶余丰走,只怕连他的这数千人也都要变炮灰了……

    算起来,这次出兵百济,只有他的嫡系损失最小,除了在白江口阵亡的先锋部队外,其他的全部跟着扶余丰逃回了倭国,好歹保住了一部分兵马。

    也多亏了扶余丰带回来的这批兵马,那些没了兵马的倭国贵族完全不敢当着中大兄皇太子的面呛声,只能在私底下痛哭流涕……

    中大兄皇太子也是个灵醒人,发现了这一情况后,当即铲除掉了好几个对皇(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