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部分阅读
的土著赶出来的吧=。=
话说,当年总工程师是怎么处理香港问题来着?
想到这里,小吴同学脑中忽然灵光一闪,有了一个好主意。
中秋之后,李小九陛下连下数道旨意。
其一是,将百济旧地归为大唐领土,设置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马韩(今韩国全罗北道益山)、东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德安(今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恩津面)、金涟(不详)五个都督府,分别由王文度、来济、苏定方、刘仁愿和薛仁贵五人领都督一职,各自讨伐百济残余抵抗势力;
其二是,在新罗旧地设东海都护府,由程名振任大都督,重新划分新罗旧地的行政州府,每个州府由一名大唐官吏和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共同理政。重金招募新罗青壮,分散加入大唐军队,参与维护地方治安;
其三是,遣使到高句丽,撤销大唐对高句丽国主的册封,命其为侵犯新罗一事赔罪赔款;
最后,李小九陛下又下了一道旨意,晓谕大唐周边所有邻国属国,旨意表示,大唐皇帝是宽厚仁慈的,但是所有侵犯大唐帝国利益的人或者国家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千万别有侥幸心理,否则百济就是现成的榜样!
各国使者接到这道谕旨,都有些胆战心惊,纷纷表示不敢对大唐有所冒犯。
其中,吐蕃的使臣第一个表态:吐蕃必以大唐天子的马首是瞻,若有他国不听号令,他们吐蕃当第一个出手教训之!
吐蕃这次前来观礼的使臣是大唐的老朋友禄东赞,他前不久才在大唐使者团的帮助下,弄死了政敌,执掌了吐蕃的军政大权,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今说出这样话来,也不算毫无倚仗!
其实,以禄东赞如今的身份,不需要,也不应该亲自来大唐为使的,但不知道李三郎给这位‘极度仰慕中原文化’的帅大叔灌了什么迷汤,竟让他放着刚刚搞定的吐蕃内政不管,屁颠屁颠地送大唐使者团一道回了长安,还一来就舍不得回去,非要住到过年才走!
对于吐蕃的第一个示好,李小九陛下自然是十分满意,当即赐了禄东赞一个大唐荣誉爵位,以示嘉奖。
其他小国的实力远不如吐蕃,更毋论是大唐帝国,当然是跟在吐蕃后面唯唯诺诺,奉承不已。
倭国使者一如既往地表现得比较低调,等李小九陛下允许他们离开后,也等不及领取赐给他们的圆酥饼,连夜返航回国了。
其余大小国家的使者也纷纷离开洛阳,赶着回国报告这次出使所见所闻的重大消息。
只有吐蕃使臣禄东赞没有走,如他所言的那样,他还真的留在了洛阳过年。
新任的中书令李喵同志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十分淡定地向李小九陛下推荐了长孙诠到洛阳接手他的工作,自己则申请调回长安坐镇中书省值班去……
早就看某人不顺眼的李小九陛下,见小李相公竟然主动要求回长安坐班,哪有不依的道理,当即赐了车马仪仗,把人送走了。
洛阳行宫徒然少了一个美貌郎君出入,再加上皇太子殿下也开始不明原因地低气压,宫人们都表示压力很大=。=
吴诩近来因为肚子里的小包子一直动得厉害,身体也疲乏得不行,只好放下手头的政务,在行宫安养,倒是没听到什么奇怪的八卦。
这次来洛阳,杨氏并没有一起跟来,说是要在长安给武敏之相一门好亲事,等明年大郎除了母孝,就可以成亲了。
吴诩也不知道该不该劝劝杨氏,是不是等大郎弱冠之后再考虑婚事啥的呢?
其实,这次武敏之从吐蕃回来,吴诩就私下里问过他,对娶亲这件事是个什么看法……
结果,不出她所料,那个冰山小子对追妹子没啥兴趣,反而一心想去军前杀敌= =
以武敏之的身份完全不用跑去边疆打仗挣功勋升级的……
好吧,男孩子有点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可这小子偏要去安西都护府当兵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这小子已经看出了吐蕃日后必定会成为大唐心腹大患的迹象了?
不说吴诩为了武敏之的想法疑惑不解,却说李小九陛下忽然接到从熊津都督府传来的一个坏消息:刚上任不足两个月的首任熊津都督王文度被人刺杀了!
289第 289 章
第二十章征伐o9
熊津都督府是大唐在百济旧地建立的五个都督府里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军政要地。
因为熊津都督府所辖的地域正好包括了原百济的都城以及熊津江口等重要的军士据点。
可以说,如果熊津都督府失守,那么在半岛的南北交通就会被完全切断,唐军就会陷入南北夹击的窘境。更可怕的是,熊津府还是贮存粮草的重地,如果失守,在南部的大唐军队就会失去补给,不攻自破!
而被李小九陛下委以重任的熊津都督府大都督王文度,也不是个籍籍无名之辈,他在贞观十九年时就跟着李二陛下远征辽东,当时他以水军行军副总管身份和程名振征一起攻克卑沙城。
其后几次大唐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他都颇有功绩,因功累官至兵部尚书。
而上一次李小九陛下为了剪除留在京城掌管禁军的元老党程知节,故意派其出征西突厥,任葱山道大总管,而给程知节当副手的副总管就是王文度。
葱山道行军本身就是李小九陛下为了调走程知节所设的圈套,副总管王文度便是李小九陛下安插在军中的钉子,为的就是能让程知节犯错。
后来,葱山道军事行动在王文度的干预下,果然失败了,长孙无忌等人定要诛杀延误军机的王文度,还是李小九陛下奋力保住了他的性命,把给自己背了黑锅王文度贬为庶民就罢了……
对于忠心自己的臣子,李小九陛下当然是不会忘记的,这次百济被灭,百事待举,他首先就想起了这员老将来,直接将其起复为左骁卫大将军,领了百济五都督府里最重要的熊津府。
为了不让王文度的工作难做,李小九陛下还特地把与之有些嫌隙的苏定方‘扣留’在了洛阳进修,只让苏定方的副将暂领东明府的军务。
谁知,李小九陛下刚把精选出来治理百济的青年官吏送上去半岛的大船,半岛那边就传来他的心腹干将王文度噩耗,还是被人刺杀致死的!
李小九陛下非常愤怒,当即留把在洛阳的几个政事堂相公和远在长安的小李相公都传唤了过来。
留在洛阳的几位政事堂相公来得比较快,分别是杜正伦、长孙诠和薛元超。
三人之中薛元超的年纪最轻,但出身却是相当不凡,其祖父是隋朝文学泰斗薛道衡,其父薛收在李二陛下为秦王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左右,薛元超本人三岁丧父,九岁时承袭父亲的爵位,十六岁时尚了李二陛下的一个侄女和静县主为妻,而他的长子薛曜就是二十三娘的新婚夫婿。
因此,薛氏不但是个书香世家子弟,还是与李小九陛下关系比较近的宗亲。
与长孙诠一样,薛元超在李小九陛下与长孙舅舅对峙的那段时间就果断地选择了投靠皇帝陛下,而他的投诚也让薛氏、韦氏、杜氏等一些世家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使得原本站在长孙舅舅身后的一些小世家,都弃暗投明成了帝党。
于是,李小九陛下投桃报李,把薛元超从御史台拎出来放到了门下省,今年新春,李小九陛下再次下旨,提拔他到了中书省,参知政事。
三人听完百济那边传来的奏报后,好一阵沉默。
杜正伦作为三人之中年纪最长,执政经验最丰富的前辈,首先开口道:“熊津府乃百济五府之首,非老成持重之人不能守之!老臣以为,圣人可命先前剿灭睦州逆贼的归德大将军崔义玄赴熊津为都督……”
杜正伦这建议十分中肯,而他推荐的崔义玄也是李小九陛下和皇后娘子亲手从地方提拔起来的亲信将领,忠心和品性方面都十分可靠,战斗力也十分强大,理论上来说,派此人去镇守熊津府,算是万无一失的!
不过……
“朕记得这崔公今年已经七十有一了吧?”年纪太大了,万一挂在半道上可肿么办?
李小九陛下的顾虑,让想要附议杜正伦的长孙诠和薛元超二人都把原来要说的话都吞了回去。
君臣四人默半晌,薛小相公忽然道:“即便崔公身体无碍,但远赴重洋,所费时日颇久,恐生不测!微臣今日听兵部战报,说是百济偏蔽之处有妖僧道琛、遗臣鬼室福信和匪盗黑齿常之作乱,企图拥立倭国质子扶余丰为王,复国反唐……”
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皱起了眉头,这战报他也已经看过了。
因为上半岛的唐军人数有限,各都督府在镇守城镇之余,只能派出不多的军队清扫百济的残余反抗势力,这就让一些亲倭国的百济地方势力逐渐纠集成了一支不小的队伍,这些人藏在沿海的小岛上或是南部的山区里,不时骚扰驻扎城镇的唐军,开启了游击战模式……
这是一件令人相当头疼的事。
而王文度的死,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反唐势力干的!
他们的目的大概就是先弄死熊津府的最高长官,然后趁势反扑,夺取熊津府的控制权!
这种情况下,熊津府那边必须立刻选出一位熟悉情况的官吏代替王文度的工作,如果从长安、洛阳这边派出官员,怕是来不及了!
李小九陛下想了一想,问薛元超道:“如今熊津府的长史是谁?掌管兵马的副将又是哪个?”
薛元超忙一一回答了,但他所说的这两个掌管都督府文武事务的人也是跟着王文度一道空降过去的官员,完全不能控制熊津府的大局。
正在这时,一直保持面瘫的长孙诠忽然开口了:“圣人,臣有个人选,可摄熊津府之事务……”
薛元超听长孙诠说到这话,猛然想起一个人来,不由问道:“长孙,你说的莫不是那个人?”
长孙诠面无表情的点点头。
薛元超不由道:“此人文武双全,颇有大将之才,又正好在熊津府,原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
说到这里,薛郎君面露犹疑之色,似有难言之隐一般。
李小九陛下在上面听两人打哑谜似的谈论一个人,他正想开口询问那人是谁,忽听殿外的小内侍通报道:“中书令李相公求见……”
原来是李义府从长安赶过来了。
李小九陛下刚说了一声“传”,就见一个手持马鞭,身披大氅,内穿红袍的俊美青年大步走了进来。
“微臣叩见圣人……”
“李卿平身,坐吧。”李治看青年风尘仆仆,就知道他是接到传召就即刻赶过来了,一直以来对其的嫉恶之情不由淡了两分。
李三郎向李小九陛下谢了座,就有宫人上前为他脱靴去氅,送上糕点茶水。
“多谢~~~~”李郎君对侍候他的宫人们微笑道谢,惹得众宫人面红耳赤,娇羞不已。
于是,在座的其他四个男人都面色各异起来……
一时,李小九陛下屏退了诸宫人,又继续了刚才的话题。
李三郎听薛元超提到替代王文度的人选欲言又止时,心里不由一转,立刻明白了他说指之人是谁了。
“薛郎要举荐的那人,莫不是圣人钦点的,白衣从军至辽东的刘正规?”李三郎似笑非笑地看着薛元超,把后者看得毛骨悚然。
薛元超之所以不敢直说刘仁轨的名字,就是因为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倔老头子,当初因为言语无状大大地得罪了小李相公,之后就被睚眦必报的小李相公报复,弄得差点连老命都丢了!
这‘白衣从军’什么的,还是李小九陛下私心发作,插了一脚,好歹把刘仁轨从李三郎的手里给捞了出来,让他去辽东打仗将功折罪的!
如今再提起这茬,李小九陛下也想起那个倒霉蛋来了= =
话说,这个刘仁轨也是出身寒门,在先帝朝当过御史,最看不惯那些装逼的世家勋贵。后来,长孙舅舅执政,此人不阿不党,为元老党说排斥,被褚遂良一纸调令丢到了外省当刺史去了。
好容易回到中央,这位硬骨头御史又得罪了皇后娘子面前的大红人小李相公……
连李小九陛下都要感叹一句:此人真是命运多舛啊!
小李相公见薛郎君不敢吭声,不由笑道:“其实,微臣也正要向圣人举荐此人呢~~~~”
此话一出,其他四个男人的神色都变得极其诡异,就是长孙诠这个面瘫也露出惊讶的神色。
李三郎不由笑眯了桃花眼,道:“微臣刚刚收到百济的线报,贼匪黑齿常之已经聚集乱兵,准备袭击都督府,此时熊津府正需要一名深悉百济军事的将领总览大局,微臣觉得再没有比刘正规更合适的人选了!”
李三郎的话说完之后,大殿一片寂静。
与此同时,在寝宫跟侄子和儿子们一起用茶点的吴诩忽然接到一个来自倭国的“重大”消息。
“倭国的齐明女皇得瘟疫死了?”吴诩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手上的线报,一双杏眼瞪得老圆。
这情报是吴诩安插在倭国使团里的细作传回来的,按照传送时间来看,这倭国女皇应该已经死了快半个月了,倭国那边的保密工作做得倒是不错嘛!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倭国那边当权的人除了齐明女皇外,就是扶持她二次登上皇位的亲生儿子中大兄皇太子,而这个中大兄皇太子就是力主扶持扶余丰回百济复国与大唐开战的实权人物。
如今齐明女皇一死,倭国的政权就将落入中大兄皇太子手中,大唐与倭国一战也将进入倒计时了!
290第 290 章
第二十章征伐1o
吴诩捏着手上的油纸,陷入了沉思。
与倭国一战固然是不可避免的,可大唐如今还没做好战前准备……
当然,吴诩还不知道熊津府都督已经被刺身亡的消息,如果知道了这件事,她估计要发愁苏定方军的布置了。
已经立志要去西域从军的武大郎听到倭国政局突变的消息后,眼睛猛地一亮。
“姑母,我想……”武敏之的话刚出口,坐在他上边的太子殿下忽然瞪了他一眼。
“阿娘,儿今日在崇文馆听到消息,百济熊津府都督遇刺身亡了,这事恐怕就是倭国细作做的好事……”李弘小朋友如今也算是个小小少年了,也不知是不是受了表哥武敏之的影响,这娃一向喜欢板着个脸作出一副老成样子,看在吴诩眼里实在可爱得不行。
而这孩子到底是受几个大小狐狸教导过的,有时候对政事的看法深刻得让他爹李小九陛下也感叹不已。
就如这次熊津府都督遇刺事件,李小九陛下首先想到的是百济余孽干的好事,而李弘小朋友仅仅听了这两个线报,就立刻分析出两件事肯定有某种关联……
吴诩原本脑子还有点乱,听了儿子的话,忽然如醍醐灌顶一般想通了一些关键的事。
她忍不住拍拍儿子挺直的背脊,赞道:“好儿子,你真聪明!”
小小少年听到吴诩的夸奖,一张小脸立刻红了,脸上的严肃表情也有些绷不住了,忍不住握着小拳头放在下颚,重重地咳了两声。
“阿娘,儿以为如今百济局势复杂,倭国居心叵测,高句丽又在后虎视眈眈,须请阿爹下旨,再调些兵马过去……”
“所谓‘乱世用重典’,百济、新罗之地百战之地,百姓流离失所,匪盗频出……我大唐治下岂可有羁縻之地?儿以为这次送去的青年官吏才干都是极好的,但还不曾经历过战乱,若没有大唐将士保护,难免又重蹈王文度之覆侧……”
听到李弘小朋友头头是道的分析,吴诩不由心头大慰。
往日里,她可不敢跟自家儿子提什么攻伐他国之类血腥暴力的事,以少年善良仁慈的心性,要是听说她跟他爹不但把侵犯大唐威严的百济国给灭了,还顺手牵羊吞了新罗的地盘,这娃还不把他们两口子当成暴君啊?!
现在可好了,她儿子不但认为干掉挑衅帝国的番邦小国是理所当然的,还对大唐把无主的新罗纳入保护范围的举动相当赞同。
而今,太子殿下还提出了“以暴制暴”的理论来,提出让他爹派大把军队去百济之地维持治安,以防王文度被刺事件重演……
吴诩简直有种喜极而泣的冲动——她儿子终于开窍了!
这一高兴,吴诩也就不再对李弘小朋友隐瞒有关她对半岛和倭国下一步计划了。
“兵是一定要派的,不过不是现在……”吴诩向自家儿子眨眨眼,还想卖个关子。
不过,跟吴诩母子同坐的还有武大郎这个心机深沉冰山小子和属性不明的二胖潞王殿下。
两人一直静静地听着吴诩和李弘的对话,脸上的神色十分耐人寻味……
武敏之且不论,吴诩相信以这小子的聪明才智,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明白她跟李小九不会马上增兵半岛的原因了。
倒是李二胖同学,吴诩真不知道这娃一脸纠结的神色是怎么回事,话说这么高深莫测的话题,这娃真的听得懂吗?
想到这里,吴诩忍不住逗弄之心大起,伸手捏住二胖同学的小圆脸,笑着问他:“二郎,你在想什么?”
出乎吴诩的意料,二胖同学听了她的话后,没有像以往自持不会说话就不吭声,而是努力用最简洁的词语回答了吴诩的问题。
“高句丽,失群之狼……倭国……”说到这里,李贤小朋友皱起了细细的眉,脸上露出厌恶之色,“豺狗恶犬之流,必须除之!”
“二郎,你……”李弘小朋友有些诧异地看着素来沉默寡言的弟弟,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对一个小小岛国如此憎恶,但同时他也对弟弟的聪颖感到骄傲不已。
一旁的武敏之也定定地看着李贤小朋友,不知在想什么。
吴诩听了二胖小朋友的话,也收敛起了笑容,用带着深深疑惑的目光上下扫视着与她坦然对视的二儿子。
小吴同学也无法判断,她家二胖到底是天生聪慧呢,还是……穿的?!
现代人对于小日本的憎恶,是这个时代的国人所无法体会的,即使被小吴同学耳提面令洗脑了这么久,李小九还是没太把倭国的事放在心上。
而她家二胖儿子的话虽然简单,却分明把小日本看作要处之而后快的东西……
吴诩看了李贤小朋友好一会儿,最终因为肚子里的小包子一阵剧烈胎动而放弃了审视自家二儿子的属性。
正如吴诩所说,李小九陛下并没有继续派兵前往半岛,而是出人意料地接受了高句丽的割地赔款,不但把高句丽王的爵位给还了回去,还赏了泉盖苏文的长子一个爵位。
而派往百济的百来名青年官吏,很快就在百济五都督府所辖的三十七个郡县站稳了脚跟,不但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召回了原籍,还趁机招揽了不少亲大唐的豪侠之士充当各府衙的护卫。
至于熊津府的都督一职,李小九陛下也依着政事堂的一致建议,任命刘仁轨暂代,并命其剿灭游曳在熊津府附近的黑齿常之贼匪。
刘仁轨不愧是政事堂一致推荐的不二人选,接下守城大任之后,首先整顿熊津府的军队,杀鸡儆猴处置了好几个虐杀俘虏和纵容士兵抢掠的高级将领,在熊津府立下威信。
然后,刘仁轨亲自带兵出城,以奇计引诱黑齿常之的匪军主动出击,用三千骑兵抄了黑齿常之的老巢,再与副将前后夹击,一举击溃了黑齿常之的主力,生擒了匪首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也是识时务之人,见刘仁轨用兵不凡,军纪严谨,不像苏定方那样会纵容将士烧杀抢掠,当即表示愿在刘仁轨麾下做一马前卒,为其扫平百济其余反唐势力。
刘仁轨听说黑齿常之之所以投身反唐匪军,是因为苏定方扬言要坑杀百济所有青壮,才不得不奋起反抗的。
刘仁轨原本就对苏定方这种土匪习性很不感冒,当下就上书李小九陛下饶恕了黑齿常之的罪过,让其在军前效力,戴罪立功。
李小九陛下当即允了刘仁轨的请求,还封了黑齿常之宁远将军,命其率领本部在刘仁轨麾下效命。
黑齿常之非常感激刘仁轨对其的恩情,至此对刘仁轨忠心不二。
这是后话。
却说收服了黑齿常之一众百济海匪之后,刘仁轨又上表请求朝廷颁下《唐历》和李唐皇族的宗庙名讳,并立下誓言:必将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外!
这一言论传到了洛阳,吴诩对这位文武双全的大叔钦佩不已,当即赏了李义府、杜正伦、长孙诠和薛元超这几个举荐人。
小吴同学此时早过了怀胎头三个月的危险期,又开始参知政事。
倭国那边的消息几乎是三天一报,吴诩对倭国的信息分析工作完全不假手于人,只让武敏之和两个儿子在身旁打下手——当然,有了太子殿下在旁,吴诩还能顺便听一听小李相公的意见。
倭国国内因为齐明女皇的猝死,很是乱了一阵子,先是帮助过中大兄皇太子诛杀权臣苏我氏的苏我石川麻吕,扶持中大兄皇太子的异母兄长古人兄皇子发动了谋反。
谋反被平定后,倭国的属国虾夷国又趁着倭国内乱开始搞起独立运动……
焦头烂额的中大兄皇太子费了偌大力气摆平了谋反和叛乱后,当机立断以谋反之名杀了对其执政地位有极大威胁的孝德天皇的儿子有间皇子,这才把倭国的权柄牢牢抓在了手里。不过,中大兄皇太子并没有趁势称帝,而是以皇太子身份‘称制’,并将都城迁至奈良县飞鸟城。至此,倭国君主集权的政治体系已经初现端倪。
吴诩只能感叹时不我与,小日本偏偏在她安胎那段时间搞定了了纷乱的局势,不然趁着岛国内忧外患之时,乘船过去把他们揍扁是一点悬念都没有,唉!
吴诩想归想,只能先顾着眼下。
在倭国自顾不暇,暂时想不起帮助扶余丰回百济复国的这段时间,李小九陛下已经下诏免了百济、新罗之地三年的赋税之后,又颁布了新修的《大唐律》,晓谕各州。
百济旧地和新罗境内的百姓已经逐渐习惯了大唐的统治。
这一形势,不但让远在倭国的扶余丰跳脚,就是在本土不屈不挠骚扰大唐驻军的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也觉得局势越发艰难了。
因为,在大唐皇帝的数道市恩旨意一下之后,百济原居民的反抗之心几乎全部消弭了。而新任抚慰百济的长官刘仁轨实在是个正直仁爱之人,又精通兵法,勇武无畏,不但收服了悍勇非常的黑齿常之军,还以少胜多,用计解了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的大军攻打刘仁愿德安城之围。
正当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损失惨重,军心丧失,士气低迷,开始出现大量逃兵的时候,倭国那边居然突破唐军重重封锁,给两人带来了好消息:中大兄皇太子将遵照齐明女皇在世时许下的诺言,即刻送百济王子扶余丰回国……
291第 291 章
第二十章征伐11
这一信息很快就传到了吴诩手上。
“这个倭国太子倒是有点本事的,居然能绕过薛仁贵的封锁,给百济余孽传讯……”吴诩靠坐在榻上,神色十分慵懒。
李小九陛下坐在她身旁,正在看刘仁轨刚刚送上来的则子,忽然听到吴诩提到倭国的太子,不由顿了一下。
“我听说倭国的这个太子相当了得,先前两代国主都是他一手扶持的,还学着我大唐的制度对倭国进行改制……”李治说到这里,不由微微皱起眉头:“此人不除,后患无穷!”
既然打定主意要干掉倭国,李小九陛下也就耐下性子对倭国的国情历史进行了一番了解,当他得知那个小小岛国居然敢称泱泱中华大国为‘日落之国’时,便是一向以仁爱温良示人的李小九陛下也怒不可遏!
难怪阿武一定要剿灭这个小岛国呢,这些蛮夷根本不知道什么事天高地厚!
而今,这蝼蚁一样的小国,还敢明目张胆地帮助已经被大唐覆灭的百济,送一个质子王子上半岛跟大唐争锋,简直是自寻死路!
“既然他们要送扶余丰上岛,就让他们送来就是了……”吴诩看青年面色不豫,就知道他心情不爽,便道:“扶余丰就是一面旗帜,正好可以把百济反唐余孽都吸引过去……”
百济各地的残余反唐势力跟大唐军队打游击战什么的,真心不好对付啊,还不如把一干余孽全部聚在一起,一网打尽好些呢!
李小九大概也想到了这一点,脸色也了一些。
“这事朕会密令薛仁贵便宜行事的……”
其实,李小九在听了吴诩关于扶余丰的‘旗帜’言论后,心里立刻又有另一个想法。
那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两人作乱,打的就是复兴百济的旗号,以远在倭国的扶余丰为幌子,招揽了大量残兵游勇。那鬼室福信还自称是百济宗室,又名扶余福信。
如果扶余丰回到百济,那么乱军到底是该效忠扶余丰呢,还是继续听从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两人的军令呢?
想来背后有倭国支持的扶余丰肯定也不甘心做个傀儡,他到了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军中,一定会想方设法夺取军权的!
到时候,逆军内部必然出现内讧……
想到这里,李小九脸上的神色完全舒展开了,又开始查看高句丽那边的谍报。
高句丽大军这次被薛仁贵打得落花流水,主力十停里起码去了四停,更可怕的是,薛仁贵军还出乎意料地围了王城平壤,虽然围了不到十天时间,可也把高句丽人吓破了胆。
而损失的高句丽军队大部分是泉盖苏文的人手,所以泉盖苏文的势力被极大地削弱了,高句丽国中与之敌对的势力难免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为了保证自己在国中的权威,泉盖苏文只能暂时向大唐求和休兵,割地赔款也在所不惜。
其实,高句丽割让给大唐的城池已经在唐军的控制之下了,割不割也不过是取个合法的名分罢了。
李小九陛下当然是大度的,乐呵呵地收下了三十几座城池,当即派了官吏去治理当地庶务。
休兵什么的没问题,撤军就没得商量了。
李小九陛下不但不撤兵,还从海南那边紧急抽调过来三万颇能打海战的军队到辽东,其意图昭然若揭。
泉盖苏文为此恨得牙痒痒,可也不敢把自己放在边境的军队全部撤回平壤来威慑反对分子,生怕唐军兵临城下的事件再来一次!
而让高句丽闻风丧胆的薛仁贵同志,此时正遵照李小九陛下的密令,故意放过了倭国护送百济质子扶余丰的船队,还装出一副不谙海战的样子,把兵马全收缩回了金涟城。
倭人素来自大,见薛仁贵军畏惧,不由洋洋得意,把扶余丰送到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军中后,当即派人回国报告中大兄皇太子,表示唐军在百济的兵马稀少,还不善海战,简直不堪一击!
中大兄皇太子听了细作报告,非常高兴,认为出兵夺取百济十拿九稳了。
不过,能当上倭国的一把手,那也是个十分谨慎的人,虽然听了百济那边属下的汇报,信心暴涨,但他还是又派了数艘战舰,让士兵全部化装成海匪,往离倭国最近的新罗港口骚扰,以探测唐军的实力。
结果,驻守新罗的大将陈名振骁勇非常,把企图上岸的倭国士兵全部射成了粽子,倭国的船队只好退走,绕过新罗往西沿途骚扰。
然而,唐军早就接到几位(代)都督的军令,禁海迁民,使得沿海数十里范围都没有人烟。
倭军即使上岸也找不到补给,更勿论查探唐军虚实。
倭军不敢轻易深入大6,只得继续乘船,沿着半岛的海岸线往西。
很快,倭国的队伍就跟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的军队接上头了。
鬼室福信在熊津江以北建了一座极为坚固的堡垒,曰: 真岘城。
该城池地势极高,背临江水,易守难攻。扶余丰被送回百济之后就一直待在真岘城里。
自从扶余丰回百济后,正如李小九陛下所料的那样,百济国中那些企图反抗大唐帝国统治的逆党都纷纷投向真岘城。
鬼室福信趁势收拢了大批人马,并扶立扶余丰为百济王。
倭国军队来到真岘城后,就专程去拜见了扶余丰这个百济王。
扶余丰当即提起当初中大兄皇太子承诺过帮他复国的事。
“国主放心,太子派我等前来,就是为帮助国主而来的!”这次带倭军道百济的将领也非泛泛之辈,只稍稍一留意真岘城的情况,就看出端倪来了——扶余丰名为国王,其实不过是鬼室福信手中的傀儡而已。
鬼室福信为了执掌大权,必然不可能让扶余丰有自己的兵马,所以倭国也就成了扶余丰唯一可依靠的盟友了,这种局面正是倭国上下希望看到的。
倭国将领想到这里,不由露出一抹堪称和善的笑容来,再三安慰情绪暴躁的扶余丰,并保证等他回倭国后,就立刻禀奏皇太子,督促他立刻出兵打败唐军,为扶余丰光复百济。
扶余丰闻言,喜得差点哭出来,对倭国大将连连拜谢。
“国主不必客气,在下此来还有重任在身,须得国主鼎立相助才行……”倭国大将也不客气,受了扶余丰几拜后,直接说明了来意。
来百济之前,他家太子就再三叮嘱他要仔细查探百济的各方势力分布情况,重点就在唐军和鬼室福信军……
如今,有了扶余丰的协助,查探百济残军的实力完全不费吹灰之力。而唐军的状况,倭国大将也有了一定的判断。
根据他之前沿途过来的遭遇看,唐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而且不善海战,否则也不会使出禁海迁民、坚壁清野的战术来……
倭国伪海匪在真岘城待了五六天,就在扶余丰的再三催促下返航回倭国了。
中大兄皇太子听完这次去百济的将领带回的情报,当即召集岛国各级贵族,召开了一次关于‘打败唐军,占领半岛’的军事会议。
经过隋朝时期的‘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革新’的岛国众贵族们正处于‘物质需求不断增长,资源却十分有限’的关口上,对于皇太子的对外扩张建议,那是百分之两百赞同。
倭国上下觊觎半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今乍听唐军疲敝,半岛犹如断了一半犄角的羚羊一样,倭人的好战情绪顿时如焰冲天。
在中大兄皇太子的煽动下,倭国上下从军者如云,各地贵族也都贡献出了自己的私兵和战舰,集结兵力,准备一举击垮在半岛的唐军,把百济这块肥肉吞下肚!
到了显庆三年八月,倭国纠集战船8oo余艘,水6军队十五万余人,号称‘战舰千艘,雄兵二十万’,浩浩荡荡杀向百济腹地——熊津江。
就在倭国出兵的两个月前,熊津府代都督刘仁轨忽然出兵攻打真岘城,仅用三日就攻破了真岘城坚固的城墙。
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当即带着扶余丰突围逃到熊津江以南的周留城。
到了周留城后,鬼室福信的亲信兵吗损失惨重,对扶余丰的控制力也下降了许多。
扶余丰在身边的倭国亲信挑唆下,顿时起了夺权之心。
偏此时刘仁轨亲率大军包围了周留城,扶余丰只能暂时按捺下除去鬼室福信的念头。
而刘仁轨久攻周留城不下,便准备用计破城。
他派了数百名臂力强悍的士兵,把近千封劝降书射进周留城,劝说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投降,并以黑齿常之为例劝说二人,许诺不但不会杀害二人,还会向唐皇保奏二人。至于那个伪百济国主扶余丰,刘仁轨的劝降书里却一字也没提及……
周留城内的鬼室福信、道琛和扶余丰三人看了这封劝降书,不禁心情各异。
扶余丰固然是怒不可遏,道琛和尚也强硬地拒绝了投降,而三人中的实权人物鬼室福信则有些动摇了……
扶持一个亲近倭国的无能国主,还是正式投身强大的大唐帝国,这真不是一件有多么难选择的事啊……
倭国算什么东西,也不看看自己有多少斤两,居然还想要趁火打劫,简直不可理喻!
何况送来劝降书的是唐将刘仁轨送来的,而不是苏定方,鬼室福信觉得完全可以为百济的百姓搏一把!
293第 293 章
第二十章征伐12
刘仁轨自从领熊津府后,在百济这片土地上一直名声在外,杀乱纪之军,收黑齿常之,几次狠揍鬼室福信和道琛之军,现在又把百济复国的最后一点力量全部围死在周留城中……
理论上来说,刘仁轨应该一鼓作气,(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话说,当年总工程师是怎么处理香港问题来着?
想到这里,小吴同学脑中忽然灵光一闪,有了一个好主意。
中秋之后,李小九陛下连下数道旨意。
其一是,将百济旧地归为大唐领土,设置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马韩(今韩国全罗北道益山)、东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德安(今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恩津面)、金涟(不详)五个都督府,分别由王文度、来济、苏定方、刘仁愿和薛仁贵五人领都督一职,各自讨伐百济残余抵抗势力;
其二是,在新罗旧地设东海都护府,由程名振任大都督,重新划分新罗旧地的行政州府,每个州府由一名大唐官吏和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共同理政。重金招募新罗青壮,分散加入大唐军队,参与维护地方治安;
其三是,遣使到高句丽,撤销大唐对高句丽国主的册封,命其为侵犯新罗一事赔罪赔款;
最后,李小九陛下又下了一道旨意,晓谕大唐周边所有邻国属国,旨意表示,大唐皇帝是宽厚仁慈的,但是所有侵犯大唐帝国利益的人或者国家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千万别有侥幸心理,否则百济就是现成的榜样!
各国使者接到这道谕旨,都有些胆战心惊,纷纷表示不敢对大唐有所冒犯。
其中,吐蕃的使臣第一个表态:吐蕃必以大唐天子的马首是瞻,若有他国不听号令,他们吐蕃当第一个出手教训之!
吐蕃这次前来观礼的使臣是大唐的老朋友禄东赞,他前不久才在大唐使者团的帮助下,弄死了政敌,执掌了吐蕃的军政大权,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今说出这样话来,也不算毫无倚仗!
其实,以禄东赞如今的身份,不需要,也不应该亲自来大唐为使的,但不知道李三郎给这位‘极度仰慕中原文化’的帅大叔灌了什么迷汤,竟让他放着刚刚搞定的吐蕃内政不管,屁颠屁颠地送大唐使者团一道回了长安,还一来就舍不得回去,非要住到过年才走!
对于吐蕃的第一个示好,李小九陛下自然是十分满意,当即赐了禄东赞一个大唐荣誉爵位,以示嘉奖。
其他小国的实力远不如吐蕃,更毋论是大唐帝国,当然是跟在吐蕃后面唯唯诺诺,奉承不已。
倭国使者一如既往地表现得比较低调,等李小九陛下允许他们离开后,也等不及领取赐给他们的圆酥饼,连夜返航回国了。
其余大小国家的使者也纷纷离开洛阳,赶着回国报告这次出使所见所闻的重大消息。
只有吐蕃使臣禄东赞没有走,如他所言的那样,他还真的留在了洛阳过年。
新任的中书令李喵同志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十分淡定地向李小九陛下推荐了长孙诠到洛阳接手他的工作,自己则申请调回长安坐镇中书省值班去……
早就看某人不顺眼的李小九陛下,见小李相公竟然主动要求回长安坐班,哪有不依的道理,当即赐了车马仪仗,把人送走了。
洛阳行宫徒然少了一个美貌郎君出入,再加上皇太子殿下也开始不明原因地低气压,宫人们都表示压力很大=。=
吴诩近来因为肚子里的小包子一直动得厉害,身体也疲乏得不行,只好放下手头的政务,在行宫安养,倒是没听到什么奇怪的八卦。
这次来洛阳,杨氏并没有一起跟来,说是要在长安给武敏之相一门好亲事,等明年大郎除了母孝,就可以成亲了。
吴诩也不知道该不该劝劝杨氏,是不是等大郎弱冠之后再考虑婚事啥的呢?
其实,这次武敏之从吐蕃回来,吴诩就私下里问过他,对娶亲这件事是个什么看法……
结果,不出她所料,那个冰山小子对追妹子没啥兴趣,反而一心想去军前杀敌= =
以武敏之的身份完全不用跑去边疆打仗挣功勋升级的……
好吧,男孩子有点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可这小子偏要去安西都护府当兵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这小子已经看出了吐蕃日后必定会成为大唐心腹大患的迹象了?
不说吴诩为了武敏之的想法疑惑不解,却说李小九陛下忽然接到从熊津都督府传来的一个坏消息:刚上任不足两个月的首任熊津都督王文度被人刺杀了!
289第 289 章
第二十章征伐o9
熊津都督府是大唐在百济旧地建立的五个都督府里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军政要地。
因为熊津都督府所辖的地域正好包括了原百济的都城以及熊津江口等重要的军士据点。
可以说,如果熊津都督府失守,那么在半岛的南北交通就会被完全切断,唐军就会陷入南北夹击的窘境。更可怕的是,熊津府还是贮存粮草的重地,如果失守,在南部的大唐军队就会失去补给,不攻自破!
而被李小九陛下委以重任的熊津都督府大都督王文度,也不是个籍籍无名之辈,他在贞观十九年时就跟着李二陛下远征辽东,当时他以水军行军副总管身份和程名振征一起攻克卑沙城。
其后几次大唐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他都颇有功绩,因功累官至兵部尚书。
而上一次李小九陛下为了剪除留在京城掌管禁军的元老党程知节,故意派其出征西突厥,任葱山道大总管,而给程知节当副手的副总管就是王文度。
葱山道行军本身就是李小九陛下为了调走程知节所设的圈套,副总管王文度便是李小九陛下安插在军中的钉子,为的就是能让程知节犯错。
后来,葱山道军事行动在王文度的干预下,果然失败了,长孙无忌等人定要诛杀延误军机的王文度,还是李小九陛下奋力保住了他的性命,把给自己背了黑锅王文度贬为庶民就罢了……
对于忠心自己的臣子,李小九陛下当然是不会忘记的,这次百济被灭,百事待举,他首先就想起了这员老将来,直接将其起复为左骁卫大将军,领了百济五都督府里最重要的熊津府。
为了不让王文度的工作难做,李小九陛下还特地把与之有些嫌隙的苏定方‘扣留’在了洛阳进修,只让苏定方的副将暂领东明府的军务。
谁知,李小九陛下刚把精选出来治理百济的青年官吏送上去半岛的大船,半岛那边就传来他的心腹干将王文度噩耗,还是被人刺杀致死的!
李小九陛下非常愤怒,当即留把在洛阳的几个政事堂相公和远在长安的小李相公都传唤了过来。
留在洛阳的几位政事堂相公来得比较快,分别是杜正伦、长孙诠和薛元超。
三人之中薛元超的年纪最轻,但出身却是相当不凡,其祖父是隋朝文学泰斗薛道衡,其父薛收在李二陛下为秦王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左右,薛元超本人三岁丧父,九岁时承袭父亲的爵位,十六岁时尚了李二陛下的一个侄女和静县主为妻,而他的长子薛曜就是二十三娘的新婚夫婿。
因此,薛氏不但是个书香世家子弟,还是与李小九陛下关系比较近的宗亲。
与长孙诠一样,薛元超在李小九陛下与长孙舅舅对峙的那段时间就果断地选择了投靠皇帝陛下,而他的投诚也让薛氏、韦氏、杜氏等一些世家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使得原本站在长孙舅舅身后的一些小世家,都弃暗投明成了帝党。
于是,李小九陛下投桃报李,把薛元超从御史台拎出来放到了门下省,今年新春,李小九陛下再次下旨,提拔他到了中书省,参知政事。
三人听完百济那边传来的奏报后,好一阵沉默。
杜正伦作为三人之中年纪最长,执政经验最丰富的前辈,首先开口道:“熊津府乃百济五府之首,非老成持重之人不能守之!老臣以为,圣人可命先前剿灭睦州逆贼的归德大将军崔义玄赴熊津为都督……”
杜正伦这建议十分中肯,而他推荐的崔义玄也是李小九陛下和皇后娘子亲手从地方提拔起来的亲信将领,忠心和品性方面都十分可靠,战斗力也十分强大,理论上来说,派此人去镇守熊津府,算是万无一失的!
不过……
“朕记得这崔公今年已经七十有一了吧?”年纪太大了,万一挂在半道上可肿么办?
李小九陛下的顾虑,让想要附议杜正伦的长孙诠和薛元超二人都把原来要说的话都吞了回去。
君臣四人默半晌,薛小相公忽然道:“即便崔公身体无碍,但远赴重洋,所费时日颇久,恐生不测!微臣今日听兵部战报,说是百济偏蔽之处有妖僧道琛、遗臣鬼室福信和匪盗黑齿常之作乱,企图拥立倭国质子扶余丰为王,复国反唐……”
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皱起了眉头,这战报他也已经看过了。
因为上半岛的唐军人数有限,各都督府在镇守城镇之余,只能派出不多的军队清扫百济的残余反抗势力,这就让一些亲倭国的百济地方势力逐渐纠集成了一支不小的队伍,这些人藏在沿海的小岛上或是南部的山区里,不时骚扰驻扎城镇的唐军,开启了游击战模式……
这是一件令人相当头疼的事。
而王文度的死,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反唐势力干的!
他们的目的大概就是先弄死熊津府的最高长官,然后趁势反扑,夺取熊津府的控制权!
这种情况下,熊津府那边必须立刻选出一位熟悉情况的官吏代替王文度的工作,如果从长安、洛阳这边派出官员,怕是来不及了!
李小九陛下想了一想,问薛元超道:“如今熊津府的长史是谁?掌管兵马的副将又是哪个?”
薛元超忙一一回答了,但他所说的这两个掌管都督府文武事务的人也是跟着王文度一道空降过去的官员,完全不能控制熊津府的大局。
正在这时,一直保持面瘫的长孙诠忽然开口了:“圣人,臣有个人选,可摄熊津府之事务……”
薛元超听长孙诠说到这话,猛然想起一个人来,不由问道:“长孙,你说的莫不是那个人?”
长孙诠面无表情的点点头。
薛元超不由道:“此人文武双全,颇有大将之才,又正好在熊津府,原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
说到这里,薛郎君面露犹疑之色,似有难言之隐一般。
李小九陛下在上面听两人打哑谜似的谈论一个人,他正想开口询问那人是谁,忽听殿外的小内侍通报道:“中书令李相公求见……”
原来是李义府从长安赶过来了。
李小九陛下刚说了一声“传”,就见一个手持马鞭,身披大氅,内穿红袍的俊美青年大步走了进来。
“微臣叩见圣人……”
“李卿平身,坐吧。”李治看青年风尘仆仆,就知道他是接到传召就即刻赶过来了,一直以来对其的嫉恶之情不由淡了两分。
李三郎向李小九陛下谢了座,就有宫人上前为他脱靴去氅,送上糕点茶水。
“多谢~~~~”李郎君对侍候他的宫人们微笑道谢,惹得众宫人面红耳赤,娇羞不已。
于是,在座的其他四个男人都面色各异起来……
一时,李小九陛下屏退了诸宫人,又继续了刚才的话题。
李三郎听薛元超提到替代王文度的人选欲言又止时,心里不由一转,立刻明白了他说指之人是谁了。
“薛郎要举荐的那人,莫不是圣人钦点的,白衣从军至辽东的刘正规?”李三郎似笑非笑地看着薛元超,把后者看得毛骨悚然。
薛元超之所以不敢直说刘仁轨的名字,就是因为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倔老头子,当初因为言语无状大大地得罪了小李相公,之后就被睚眦必报的小李相公报复,弄得差点连老命都丢了!
这‘白衣从军’什么的,还是李小九陛下私心发作,插了一脚,好歹把刘仁轨从李三郎的手里给捞了出来,让他去辽东打仗将功折罪的!
如今再提起这茬,李小九陛下也想起那个倒霉蛋来了= =
话说,这个刘仁轨也是出身寒门,在先帝朝当过御史,最看不惯那些装逼的世家勋贵。后来,长孙舅舅执政,此人不阿不党,为元老党说排斥,被褚遂良一纸调令丢到了外省当刺史去了。
好容易回到中央,这位硬骨头御史又得罪了皇后娘子面前的大红人小李相公……
连李小九陛下都要感叹一句:此人真是命运多舛啊!
小李相公见薛郎君不敢吭声,不由笑道:“其实,微臣也正要向圣人举荐此人呢~~~~”
此话一出,其他四个男人的神色都变得极其诡异,就是长孙诠这个面瘫也露出惊讶的神色。
李三郎不由笑眯了桃花眼,道:“微臣刚刚收到百济的线报,贼匪黑齿常之已经聚集乱兵,准备袭击都督府,此时熊津府正需要一名深悉百济军事的将领总览大局,微臣觉得再没有比刘正规更合适的人选了!”
李三郎的话说完之后,大殿一片寂静。
与此同时,在寝宫跟侄子和儿子们一起用茶点的吴诩忽然接到一个来自倭国的“重大”消息。
“倭国的齐明女皇得瘟疫死了?”吴诩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手上的线报,一双杏眼瞪得老圆。
这情报是吴诩安插在倭国使团里的细作传回来的,按照传送时间来看,这倭国女皇应该已经死了快半个月了,倭国那边的保密工作做得倒是不错嘛!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倭国那边当权的人除了齐明女皇外,就是扶持她二次登上皇位的亲生儿子中大兄皇太子,而这个中大兄皇太子就是力主扶持扶余丰回百济复国与大唐开战的实权人物。
如今齐明女皇一死,倭国的政权就将落入中大兄皇太子手中,大唐与倭国一战也将进入倒计时了!
290第 290 章
第二十章征伐1o
吴诩捏着手上的油纸,陷入了沉思。
与倭国一战固然是不可避免的,可大唐如今还没做好战前准备……
当然,吴诩还不知道熊津府都督已经被刺身亡的消息,如果知道了这件事,她估计要发愁苏定方军的布置了。
已经立志要去西域从军的武大郎听到倭国政局突变的消息后,眼睛猛地一亮。
“姑母,我想……”武敏之的话刚出口,坐在他上边的太子殿下忽然瞪了他一眼。
“阿娘,儿今日在崇文馆听到消息,百济熊津府都督遇刺身亡了,这事恐怕就是倭国细作做的好事……”李弘小朋友如今也算是个小小少年了,也不知是不是受了表哥武敏之的影响,这娃一向喜欢板着个脸作出一副老成样子,看在吴诩眼里实在可爱得不行。
而这孩子到底是受几个大小狐狸教导过的,有时候对政事的看法深刻得让他爹李小九陛下也感叹不已。
就如这次熊津府都督遇刺事件,李小九陛下首先想到的是百济余孽干的好事,而李弘小朋友仅仅听了这两个线报,就立刻分析出两件事肯定有某种关联……
吴诩原本脑子还有点乱,听了儿子的话,忽然如醍醐灌顶一般想通了一些关键的事。
她忍不住拍拍儿子挺直的背脊,赞道:“好儿子,你真聪明!”
小小少年听到吴诩的夸奖,一张小脸立刻红了,脸上的严肃表情也有些绷不住了,忍不住握着小拳头放在下颚,重重地咳了两声。
“阿娘,儿以为如今百济局势复杂,倭国居心叵测,高句丽又在后虎视眈眈,须请阿爹下旨,再调些兵马过去……”
“所谓‘乱世用重典’,百济、新罗之地百战之地,百姓流离失所,匪盗频出……我大唐治下岂可有羁縻之地?儿以为这次送去的青年官吏才干都是极好的,但还不曾经历过战乱,若没有大唐将士保护,难免又重蹈王文度之覆侧……”
听到李弘小朋友头头是道的分析,吴诩不由心头大慰。
往日里,她可不敢跟自家儿子提什么攻伐他国之类血腥暴力的事,以少年善良仁慈的心性,要是听说她跟他爹不但把侵犯大唐威严的百济国给灭了,还顺手牵羊吞了新罗的地盘,这娃还不把他们两口子当成暴君啊?!
现在可好了,她儿子不但认为干掉挑衅帝国的番邦小国是理所当然的,还对大唐把无主的新罗纳入保护范围的举动相当赞同。
而今,太子殿下还提出了“以暴制暴”的理论来,提出让他爹派大把军队去百济之地维持治安,以防王文度被刺事件重演……
吴诩简直有种喜极而泣的冲动——她儿子终于开窍了!
这一高兴,吴诩也就不再对李弘小朋友隐瞒有关她对半岛和倭国下一步计划了。
“兵是一定要派的,不过不是现在……”吴诩向自家儿子眨眨眼,还想卖个关子。
不过,跟吴诩母子同坐的还有武大郎这个心机深沉冰山小子和属性不明的二胖潞王殿下。
两人一直静静地听着吴诩和李弘的对话,脸上的神色十分耐人寻味……
武敏之且不论,吴诩相信以这小子的聪明才智,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明白她跟李小九不会马上增兵半岛的原因了。
倒是李二胖同学,吴诩真不知道这娃一脸纠结的神色是怎么回事,话说这么高深莫测的话题,这娃真的听得懂吗?
想到这里,吴诩忍不住逗弄之心大起,伸手捏住二胖同学的小圆脸,笑着问他:“二郎,你在想什么?”
出乎吴诩的意料,二胖同学听了她的话后,没有像以往自持不会说话就不吭声,而是努力用最简洁的词语回答了吴诩的问题。
“高句丽,失群之狼……倭国……”说到这里,李贤小朋友皱起了细细的眉,脸上露出厌恶之色,“豺狗恶犬之流,必须除之!”
“二郎,你……”李弘小朋友有些诧异地看着素来沉默寡言的弟弟,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对一个小小岛国如此憎恶,但同时他也对弟弟的聪颖感到骄傲不已。
一旁的武敏之也定定地看着李贤小朋友,不知在想什么。
吴诩听了二胖小朋友的话,也收敛起了笑容,用带着深深疑惑的目光上下扫视着与她坦然对视的二儿子。
小吴同学也无法判断,她家二胖到底是天生聪慧呢,还是……穿的?!
现代人对于小日本的憎恶,是这个时代的国人所无法体会的,即使被小吴同学耳提面令洗脑了这么久,李小九还是没太把倭国的事放在心上。
而她家二胖儿子的话虽然简单,却分明把小日本看作要处之而后快的东西……
吴诩看了李贤小朋友好一会儿,最终因为肚子里的小包子一阵剧烈胎动而放弃了审视自家二儿子的属性。
正如吴诩所说,李小九陛下并没有继续派兵前往半岛,而是出人意料地接受了高句丽的割地赔款,不但把高句丽王的爵位给还了回去,还赏了泉盖苏文的长子一个爵位。
而派往百济的百来名青年官吏,很快就在百济五都督府所辖的三十七个郡县站稳了脚跟,不但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召回了原籍,还趁机招揽了不少亲大唐的豪侠之士充当各府衙的护卫。
至于熊津府的都督一职,李小九陛下也依着政事堂的一致建议,任命刘仁轨暂代,并命其剿灭游曳在熊津府附近的黑齿常之贼匪。
刘仁轨不愧是政事堂一致推荐的不二人选,接下守城大任之后,首先整顿熊津府的军队,杀鸡儆猴处置了好几个虐杀俘虏和纵容士兵抢掠的高级将领,在熊津府立下威信。
然后,刘仁轨亲自带兵出城,以奇计引诱黑齿常之的匪军主动出击,用三千骑兵抄了黑齿常之的老巢,再与副将前后夹击,一举击溃了黑齿常之的主力,生擒了匪首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也是识时务之人,见刘仁轨用兵不凡,军纪严谨,不像苏定方那样会纵容将士烧杀抢掠,当即表示愿在刘仁轨麾下做一马前卒,为其扫平百济其余反唐势力。
刘仁轨听说黑齿常之之所以投身反唐匪军,是因为苏定方扬言要坑杀百济所有青壮,才不得不奋起反抗的。
刘仁轨原本就对苏定方这种土匪习性很不感冒,当下就上书李小九陛下饶恕了黑齿常之的罪过,让其在军前效力,戴罪立功。
李小九陛下当即允了刘仁轨的请求,还封了黑齿常之宁远将军,命其率领本部在刘仁轨麾下效命。
黑齿常之非常感激刘仁轨对其的恩情,至此对刘仁轨忠心不二。
这是后话。
却说收服了黑齿常之一众百济海匪之后,刘仁轨又上表请求朝廷颁下《唐历》和李唐皇族的宗庙名讳,并立下誓言:必将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外!
这一言论传到了洛阳,吴诩对这位文武双全的大叔钦佩不已,当即赏了李义府、杜正伦、长孙诠和薛元超这几个举荐人。
小吴同学此时早过了怀胎头三个月的危险期,又开始参知政事。
倭国那边的消息几乎是三天一报,吴诩对倭国的信息分析工作完全不假手于人,只让武敏之和两个儿子在身旁打下手——当然,有了太子殿下在旁,吴诩还能顺便听一听小李相公的意见。
倭国国内因为齐明女皇的猝死,很是乱了一阵子,先是帮助过中大兄皇太子诛杀权臣苏我氏的苏我石川麻吕,扶持中大兄皇太子的异母兄长古人兄皇子发动了谋反。
谋反被平定后,倭国的属国虾夷国又趁着倭国内乱开始搞起独立运动……
焦头烂额的中大兄皇太子费了偌大力气摆平了谋反和叛乱后,当机立断以谋反之名杀了对其执政地位有极大威胁的孝德天皇的儿子有间皇子,这才把倭国的权柄牢牢抓在了手里。不过,中大兄皇太子并没有趁势称帝,而是以皇太子身份‘称制’,并将都城迁至奈良县飞鸟城。至此,倭国君主集权的政治体系已经初现端倪。
吴诩只能感叹时不我与,小日本偏偏在她安胎那段时间搞定了了纷乱的局势,不然趁着岛国内忧外患之时,乘船过去把他们揍扁是一点悬念都没有,唉!
吴诩想归想,只能先顾着眼下。
在倭国自顾不暇,暂时想不起帮助扶余丰回百济复国的这段时间,李小九陛下已经下诏免了百济、新罗之地三年的赋税之后,又颁布了新修的《大唐律》,晓谕各州。
百济旧地和新罗境内的百姓已经逐渐习惯了大唐的统治。
这一形势,不但让远在倭国的扶余丰跳脚,就是在本土不屈不挠骚扰大唐驻军的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也觉得局势越发艰难了。
因为,在大唐皇帝的数道市恩旨意一下之后,百济原居民的反抗之心几乎全部消弭了。而新任抚慰百济的长官刘仁轨实在是个正直仁爱之人,又精通兵法,勇武无畏,不但收服了悍勇非常的黑齿常之军,还以少胜多,用计解了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的大军攻打刘仁愿德安城之围。
正当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损失惨重,军心丧失,士气低迷,开始出现大量逃兵的时候,倭国那边居然突破唐军重重封锁,给两人带来了好消息:中大兄皇太子将遵照齐明女皇在世时许下的诺言,即刻送百济王子扶余丰回国……
291第 291 章
第二十章征伐11
这一信息很快就传到了吴诩手上。
“这个倭国太子倒是有点本事的,居然能绕过薛仁贵的封锁,给百济余孽传讯……”吴诩靠坐在榻上,神色十分慵懒。
李小九陛下坐在她身旁,正在看刘仁轨刚刚送上来的则子,忽然听到吴诩提到倭国的太子,不由顿了一下。
“我听说倭国的这个太子相当了得,先前两代国主都是他一手扶持的,还学着我大唐的制度对倭国进行改制……”李治说到这里,不由微微皱起眉头:“此人不除,后患无穷!”
既然打定主意要干掉倭国,李小九陛下也就耐下性子对倭国的国情历史进行了一番了解,当他得知那个小小岛国居然敢称泱泱中华大国为‘日落之国’时,便是一向以仁爱温良示人的李小九陛下也怒不可遏!
难怪阿武一定要剿灭这个小岛国呢,这些蛮夷根本不知道什么事天高地厚!
而今,这蝼蚁一样的小国,还敢明目张胆地帮助已经被大唐覆灭的百济,送一个质子王子上半岛跟大唐争锋,简直是自寻死路!
“既然他们要送扶余丰上岛,就让他们送来就是了……”吴诩看青年面色不豫,就知道他心情不爽,便道:“扶余丰就是一面旗帜,正好可以把百济反唐余孽都吸引过去……”
百济各地的残余反唐势力跟大唐军队打游击战什么的,真心不好对付啊,还不如把一干余孽全部聚在一起,一网打尽好些呢!
李小九大概也想到了这一点,脸色也了一些。
“这事朕会密令薛仁贵便宜行事的……”
其实,李小九在听了吴诩关于扶余丰的‘旗帜’言论后,心里立刻又有另一个想法。
那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两人作乱,打的就是复兴百济的旗号,以远在倭国的扶余丰为幌子,招揽了大量残兵游勇。那鬼室福信还自称是百济宗室,又名扶余福信。
如果扶余丰回到百济,那么乱军到底是该效忠扶余丰呢,还是继续听从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两人的军令呢?
想来背后有倭国支持的扶余丰肯定也不甘心做个傀儡,他到了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军中,一定会想方设法夺取军权的!
到时候,逆军内部必然出现内讧……
想到这里,李小九脸上的神色完全舒展开了,又开始查看高句丽那边的谍报。
高句丽大军这次被薛仁贵打得落花流水,主力十停里起码去了四停,更可怕的是,薛仁贵军还出乎意料地围了王城平壤,虽然围了不到十天时间,可也把高句丽人吓破了胆。
而损失的高句丽军队大部分是泉盖苏文的人手,所以泉盖苏文的势力被极大地削弱了,高句丽国中与之敌对的势力难免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为了保证自己在国中的权威,泉盖苏文只能暂时向大唐求和休兵,割地赔款也在所不惜。
其实,高句丽割让给大唐的城池已经在唐军的控制之下了,割不割也不过是取个合法的名分罢了。
李小九陛下当然是大度的,乐呵呵地收下了三十几座城池,当即派了官吏去治理当地庶务。
休兵什么的没问题,撤军就没得商量了。
李小九陛下不但不撤兵,还从海南那边紧急抽调过来三万颇能打海战的军队到辽东,其意图昭然若揭。
泉盖苏文为此恨得牙痒痒,可也不敢把自己放在边境的军队全部撤回平壤来威慑反对分子,生怕唐军兵临城下的事件再来一次!
而让高句丽闻风丧胆的薛仁贵同志,此时正遵照李小九陛下的密令,故意放过了倭国护送百济质子扶余丰的船队,还装出一副不谙海战的样子,把兵马全收缩回了金涟城。
倭人素来自大,见薛仁贵军畏惧,不由洋洋得意,把扶余丰送到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军中后,当即派人回国报告中大兄皇太子,表示唐军在百济的兵马稀少,还不善海战,简直不堪一击!
中大兄皇太子听了细作报告,非常高兴,认为出兵夺取百济十拿九稳了。
不过,能当上倭国的一把手,那也是个十分谨慎的人,虽然听了百济那边属下的汇报,信心暴涨,但他还是又派了数艘战舰,让士兵全部化装成海匪,往离倭国最近的新罗港口骚扰,以探测唐军的实力。
结果,驻守新罗的大将陈名振骁勇非常,把企图上岸的倭国士兵全部射成了粽子,倭国的船队只好退走,绕过新罗往西沿途骚扰。
然而,唐军早就接到几位(代)都督的军令,禁海迁民,使得沿海数十里范围都没有人烟。
倭军即使上岸也找不到补给,更勿论查探唐军虚实。
倭军不敢轻易深入大6,只得继续乘船,沿着半岛的海岸线往西。
很快,倭国的队伍就跟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的军队接上头了。
鬼室福信在熊津江以北建了一座极为坚固的堡垒,曰: 真岘城。
该城池地势极高,背临江水,易守难攻。扶余丰被送回百济之后就一直待在真岘城里。
自从扶余丰回百济后,正如李小九陛下所料的那样,百济国中那些企图反抗大唐帝国统治的逆党都纷纷投向真岘城。
鬼室福信趁势收拢了大批人马,并扶立扶余丰为百济王。
倭国军队来到真岘城后,就专程去拜见了扶余丰这个百济王。
扶余丰当即提起当初中大兄皇太子承诺过帮他复国的事。
“国主放心,太子派我等前来,就是为帮助国主而来的!”这次带倭军道百济的将领也非泛泛之辈,只稍稍一留意真岘城的情况,就看出端倪来了——扶余丰名为国王,其实不过是鬼室福信手中的傀儡而已。
鬼室福信为了执掌大权,必然不可能让扶余丰有自己的兵马,所以倭国也就成了扶余丰唯一可依靠的盟友了,这种局面正是倭国上下希望看到的。
倭国将领想到这里,不由露出一抹堪称和善的笑容来,再三安慰情绪暴躁的扶余丰,并保证等他回倭国后,就立刻禀奏皇太子,督促他立刻出兵打败唐军,为扶余丰光复百济。
扶余丰闻言,喜得差点哭出来,对倭国大将连连拜谢。
“国主不必客气,在下此来还有重任在身,须得国主鼎立相助才行……”倭国大将也不客气,受了扶余丰几拜后,直接说明了来意。
来百济之前,他家太子就再三叮嘱他要仔细查探百济的各方势力分布情况,重点就在唐军和鬼室福信军……
如今,有了扶余丰的协助,查探百济残军的实力完全不费吹灰之力。而唐军的状况,倭国大将也有了一定的判断。
根据他之前沿途过来的遭遇看,唐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而且不善海战,否则也不会使出禁海迁民、坚壁清野的战术来……
倭国伪海匪在真岘城待了五六天,就在扶余丰的再三催促下返航回倭国了。
中大兄皇太子听完这次去百济的将领带回的情报,当即召集岛国各级贵族,召开了一次关于‘打败唐军,占领半岛’的军事会议。
经过隋朝时期的‘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革新’的岛国众贵族们正处于‘物质需求不断增长,资源却十分有限’的关口上,对于皇太子的对外扩张建议,那是百分之两百赞同。
倭国上下觊觎半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今乍听唐军疲敝,半岛犹如断了一半犄角的羚羊一样,倭人的好战情绪顿时如焰冲天。
在中大兄皇太子的煽动下,倭国上下从军者如云,各地贵族也都贡献出了自己的私兵和战舰,集结兵力,准备一举击垮在半岛的唐军,把百济这块肥肉吞下肚!
到了显庆三年八月,倭国纠集战船8oo余艘,水6军队十五万余人,号称‘战舰千艘,雄兵二十万’,浩浩荡荡杀向百济腹地——熊津江。
就在倭国出兵的两个月前,熊津府代都督刘仁轨忽然出兵攻打真岘城,仅用三日就攻破了真岘城坚固的城墙。
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当即带着扶余丰突围逃到熊津江以南的周留城。
到了周留城后,鬼室福信的亲信兵吗损失惨重,对扶余丰的控制力也下降了许多。
扶余丰在身边的倭国亲信挑唆下,顿时起了夺权之心。
偏此时刘仁轨亲率大军包围了周留城,扶余丰只能暂时按捺下除去鬼室福信的念头。
而刘仁轨久攻周留城不下,便准备用计破城。
他派了数百名臂力强悍的士兵,把近千封劝降书射进周留城,劝说鬼室福信和道琛和尚投降,并以黑齿常之为例劝说二人,许诺不但不会杀害二人,还会向唐皇保奏二人。至于那个伪百济国主扶余丰,刘仁轨的劝降书里却一字也没提及……
周留城内的鬼室福信、道琛和扶余丰三人看了这封劝降书,不禁心情各异。
扶余丰固然是怒不可遏,道琛和尚也强硬地拒绝了投降,而三人中的实权人物鬼室福信则有些动摇了……
扶持一个亲近倭国的无能国主,还是正式投身强大的大唐帝国,这真不是一件有多么难选择的事啊……
倭国算什么东西,也不看看自己有多少斤两,居然还想要趁火打劫,简直不可理喻!
何况送来劝降书的是唐将刘仁轨送来的,而不是苏定方,鬼室福信觉得完全可以为百济的百姓搏一把!
293第 293 章
第二十章征伐12
刘仁轨自从领熊津府后,在百济这片土地上一直名声在外,杀乱纪之军,收黑齿常之,几次狠揍鬼室福信和道琛之军,现在又把百济复国的最后一点力量全部围死在周留城中……
理论上来说,刘仁轨应该一鼓作气,(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