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 116 部分阅读

第 116 部分阅读

    落的消息通过各国的眼线传到了南部,南部诸国也人人自危起来……

    筑前国领主猛然发现其领地附近海域最近总有许多船只神出鬼没,分明是唐人来侦查了……

    筑前国领主吓得魂飞魄散,当即向周边几国的领主求援。

    周边几国自己都没人可用,哪肯帮忙,实在抹不过交情的就派个百来老弱残兵来帮忙,其他交情一般般的领主只顾着加强自家城池的武装,哪里管你死活。

    倒是长门国的领主还懂点唇亡齿寒的道理,当即让主动请缨的黑齿常之带着国中一百多个青壮过来援助……

    结果可想而知,筑前国领主刚刚因为麾下增加了一支生力军,想要睡个安稳觉的时候,就被人绑成了粽子……

    太宰府一夜之间易主,筑前国内本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国中的人也多是文人和商人,除了太宰府的那千来号东拼西凑的兵马,几乎没有多少战斗力。

    所以,太宰府一破,筑前国的倭人根本就没了抵抗的心情,当即就向孙仁师投了降。

    接下来几日,唐军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控制了筑前国辖下各郡。

    筑前国一失,倭国南部的九州岛就与倭国中部的中州岛完全断了联系。

    倭国南部九州岛被孙仁师和程名振两面包夹,成为大唐的囊中之物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相对于孙仁师和程名振步步为营的智取,刘仁轨那边就充分展现‘兵贵神速’这一战略。

    加贺国临海为沙丘地带,沙丘地带与东南的加贺山地之间有大圣寺川、梯川、手取川、犀川等诸多河流。西南一直延续到东北是带状的加贺平原。可以说,加贺国是个地貌复杂,多山丘多河川少平原之地,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让加贺国一直被视为是中州岛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也因此,之前葛成王劳民伤财在倭国中部、南部沿海修建了大量军事堤坝和堡垒的时候,独独没有在加贺国设立太宰府。

    可是葛成王绝对想不到的是,刘仁轨会选择加贺国登6,并带兵轻装上阵,星夜越过沿海沙丘,绕过加贺平原,直扑近江国东北边的军事要塞美浓国而来。

    近江国被建为倭国王都的时候,就在其东、西、南三面各建了一座关隘,其中东部的那座关隘就是联结美浓国的不破关。

    刘仁轨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趁着攻打大和国的葛成王没回近江之前,拿下不破关。

    这个任务看似非常艰巨,却不知上天一直都十分眷顾刘仁轨这员福将。

    由于近江政府的情报系统太过落后,以及九州的迅速陷落,根本来不及将唐军的进军情况传到近江,近江政府在收到大唐天皇的檄文时,竟然还不知道自家三个国已经陷落的消息呢!

    反而是远在大和国跟弟弟死磕的葛成王,在即将攻破奈良城的前夕,忽然收到了长门国的急报,这才知道九州岛已经无法联系,恐怕已经被唐军控制了……

    这消息简直如九天惊雷一般,炸得葛成王险些魂飞魄散!

    如果是普通人,估计得到这个消息后也顾不得收拾拐走他爱妃的弟弟了,必定是赶紧班师回朝主持大局,可葛成王好歹是一代枭雄,得知九州已失,唐军动向不明的情报后,不但不予理会,反而下令猛攻奈良城!

    在奈良城中的大海人皇子早已是强弩之末了,哪经得起他哥的这一记强攻,当下就城破被擒。

    出人意料的是,葛成王抓住大海人皇子和额田姬之后,不但没有处死两人,反而原谅了二人杀死大将私奔大和的罪过。

    大海人皇子大概也猜到他哥会这么做必定是因为唐人进犯的缘故,暗暗为自己捡了一条命而庆幸!

    为了让兄长放心,大海人皇子主动把大和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兄长,并表示他愿意立刻剃度出家不问政事。

    葛成王接手奈良之后,当即给近江政府传去王令,命朝中大臣护送太子大友皇子立刻迁都到奈良,以避唐军接下来的攻击……

    葛成王的这一命令原本是万无一失的,可是他根本就漏算了刘仁轨这支已经潜入倭国腹地的奇兵了。

    事情就是这么巧,正当近江政府的文武大臣护送着大友皇子从东边不破关往南走的时候(因为怕唐军出现,近江政府众人不敢往西边走,而往南走要渡过琵琶湖,翻越笠置山才能到达大和国,路途艰难,不适宜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走,所以才选择东边这条看起来十分安全的路=。=),刘仁轨的军队从天而降,迅速喀嚓掉了那些华而不实的护卫,将包括大友皇子在内的倭国一干皇孙贵族、后宫佳丽、文武大臣全部抓了起来。

    有了如此多的重量级的人质在手,近江国以及其西边的三个拱卫国哪里还敢反抗,都被刘仁轨兵不血刃拿下了。

    而远在大和国的葛成王久等不见爱子和众朝臣到来,正想再派人去近江催促,却不想收到了刘仁轨的一封劝降书!

    315第 315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1

    当然,这次刘仁轨送给葛成王的劝降书可与当初劝降黑齿常之和离间鬼室福信、道琛与扶余丰的那两封劝降书完全不同。

    因为,葛成王看了那封言辞恳切、声情并茂的劝降书后,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当即旧病复发晕过去了……

    刘仁轨此人算得上是当今少有的将帅之才,当初攻打百济的时候,就是他力主收降黑齿常之,这才有奇袭任存城的成功,后来又以一招‘离间计’瓦解鬼室福信和道琛同盟军,逼得扶余丰自断臂膀,最后轻松拿下周留城。

    这次的劝降书显然也没指望葛成王会顺应天意,投降大唐,可仅用一封书信让他气愤到吐血不起,那真是意外之喜了!

    显然刘仁轨也没想到他那封劝降书会造成这么意外的后果,其实他只是想激怒葛成王,让他主动跑回近江来送死,而不是龟缩在大和国,集结兵力跟大唐军队打持久战。

    想不到葛成王这么脆弱,这样就吐血了……

    刘仁轨有些囧囧地把这几日的战报传回金城,顺便让手下副将先把大友皇子和苏我赤兄等倭国中枢大臣全部护送回半岛,请天皇天后处理。

    如果此时的唐军主帅是苏定方的话,一旦听说对方主帅倒下了,哪还管他三七二十一,必定带人就冲大和国擒贼先擒王去了……

    但刘仁轨没有趁着大和国那边群龙无首的好机会出兵,反而固守近江,向近江国四周的各国领主发出通牒,命他们三日内作出决定,是否投降。

    近江国四周的国除了越前、美浓、伊势三国外,都是毫无自保能力的小国,何况越前、美浓两个大国已经在刘仁轨的控制之下了,伊势自身难保,领主已经带着家小心腹往大和国逃跑了,被唐军拿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三个大国已经沦陷了两个半,其余小国哪还敢多加犹豫,当即表示愿意投降。

    于是,就在大海人皇子臣子兄长卧床无人能执掌大局的时候果断出山,再次收拢军政大权的这段时间里,刘仁轨凭着其强大的军队和仁慈的名声,兵不血刃收服了倭国中州十国,于东北方向对大和国形成了合围。

    而与此同时,拿下出云国之后的薛仁贵也从倭国中南部向东进发,一开始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做掉了六七个战斗力还算强的大国,之后的小国就纷纷投降,再无半分对抗之心。

    薛仁贵只留下了足够维持秩序的兵马管理出云等几个主要大国,之后也没有停留,快速行军往大和国赶去。

    战争至此已经算是进入第三阶段了。

    远在金城的李小九陛下和吴诩接收到刘仁轨的战报和一堆重量级的人质后,当即决定调集南海舰队北上,准备给倭国迅猛一击,不让他们拖长大唐的战线,有机会打持续战、游击战什么的……

    而正在南海舰队赶往倭国的同时,薛仁贵占领大和国东面要塞河内国的消息也褚啊会了金城。

    李小九陛下闻讯不禁大喜:“薛卿不愧是朕的福将!”说罢,他情不自禁看着吴诩,说起来能发掘薛仁贵这员大将,也多亏了阿武呢!

    河内国虽小,却易守难攻,其西面临中州内海,南面北面都有山脉河流以为天然屏障,可以说是大和国西边最重要的要塞,河内一失,就意味着大和国只剩下东边的纪伊半岛一条退路了……

    “下面的麻烦可多了……”吴诩看完薛仁贵的战报,却是一声长叹。

    别看现在大唐对倭国的战况非常顺利,可非战斗带来的麻烦相当不少。

    第一就是,唐军为求速战,一开始登6的人数不多,肯定不能进行大型攻城战,这原本就是在吴诩预料之中的,而她也已经跟李小九定下了刘仁轨和薛仁贵拿下两个国后的战略,就先把到手的地盘固守起来,等半岛的后续部队运送过来,再继续向倭国腹地挺进……

    谁知,战斗太顺利了,两人根本来不及等后续部队就冲进了倭国腹地,这战线拉得……

    其二就是倭国当地的灾&*荒问题,这唐军打打各国领主的军队是没啥心理负担,可面对那些饱受饥&*荒折磨的平民百姓,唐军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理论上来说,打下一个城池,就必须要安民,如今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饥&*荒,要安民只要拿出粮食来就行了……

    可军需粮草都是有数的,用来接济难民肯定是不成的,别说军心会散,就是那点量也不够分的。

    薛仁贵在则子里向天皇天后迫切地表示:求增兵,求补给,求大批文职人员来帮忙管理那些被打下的地盘——军队里那些大老粗快ho1d不住啊!

    “还好,薛仁贵还有点自知之明……”吴诩合上薛仁贵的则子,皱眉考虑接下来该派谁去收拾被唐军打下来的大批土地。

    这活儿原本刘仁轨在半岛就干得极好,不过眼下围剿葛成王兄弟的大军少不了他在前面冲锋陷阵,后方的土地必须派个文武双全的人过去守住才行,免得被人撬了后路。

    想来想去,吴诩心里一丝也没个合适的人选,倒是李小九陛下已经有了主意,当下命辽东道大总管契苾何力、幽州刺史王方翼和马韩都督来济立刻开赴倭国,接管九州、出云和加贺等地,另命陈名振前往近江与刘仁轨会师,由苏定方暂时接管对马岛,直到南海舰队到达。

    诸事都安排妥当后,倭国那边又传来消息,在薛仁贵拿下河内国后,大和国的葛成王兄弟又因为军权之争发生了激烈冲突。

    两人一个认为应该趁着唐军还没能拿下伊势国,应该迅速从伊势北上到北海道,重新聚集兵马与唐军对抗,免得耽误了时机,被唐军整个儿包围,形成瓮中捉鳖之势。一个却认为应该先向唐军诈降,与被俘的太子和朝廷重臣们汇合之后,再暗中寻找机会,反戈一击——毕竟,唐军是越海作战,一时之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兵马跟本土的倭人对抗,只要能等到北方勤王兵马的到来,唐人就不攻自退了……

    两种想法各有人支持,葛成王和大海人皇子一时争执不下,最后只好让当地的贵族豪强投票。

    结果很明显,那些贵族豪强比较支持诈降。毕竟这些人只有在大和国的土地上才有其优势,要是跟着去了北方,他们还算个毛啊?

    只要能保证他们在本地的福利和权势,什么人成了他们的君主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这一层想法,这些人是不会让葛成王他们知道的。

    但大海人皇子可不是庸碌之辈,只看这这些人的态度,就大概明白了他们的想法,可叹他兄长为了见到自己的儿子,居然会被一群小人蒙蔽……

    郁闷万分的大海人皇子回到寓所,正遇上来找他的额田姬,于是他就把心中烦闷对心爱的女人说了。

    额田姬不愧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听完大海人皇子的叙述,当即看出葛成王的做法即将面临的风险,于是她再一次劝说大海人皇子保存实力,私下脱逃!

    显庆五年七月,大海人皇子趁着唐军攻打伊势国之际,带着自己的心腹兵马从大和南部的纪伊半岛乘船逃往北海道。

    而就在大海人皇子逃离大和国的两天后,苏定方带领南海水师攻占了纪伊半岛,将大和国团团围住。

    葛成王无路可逃,当即投降。

    远在金城的李小九陛下听闻倭王被俘,大为高兴,当即表示要亲临倭国。

    “九郎,现在去倭国为时过早吧?”吴诩却十分反对李治的想法。

    “倭王虽然被俘,其弟大海人皇子却不知所踪,此人不除,倭国上下难以降服……”

    “阿武,你说得我都明白,不过……”李小九陛下还是一脸笑意,道:“那大海人皇子手下不过一千多兵马,他现在八成已经逃到倭国北边去了……”

    “倭国北端尚未开化,我看他在那里也没多大作为,束手就擒不过是时间问题。”李小九陛下非常笃定的给大海人皇子判了死刑,有说起亲临倭国的事。

    “你难道不想亲眼看看大唐是如何灭掉倭国的吗?”

    呃……

    这个建议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

    天后娘子当即拍板同意跟着天皇陛下一起驾幸倭国,大犒三军!

    显庆五年九月,大唐的天皇天后带着一干重臣,乘坐世界第一大龙船到达倭国,在近江大津宫接见了几路灭倭大将军,赏赐千金,大犒三军将士,同时以大唐收服倭国为名大赦天下。

    当日,刘仁轨为代表,在大津宫正殿向天皇天后献俘。

    葛成王白衣素冠,手捧象征倭国之王的玉璧,跪在阶下,向李小九陛下和吴诩跪拜称罪。

    李小九陛下一如当日接受扶余义慈的投降那样,先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了葛成王的不敬宗主国,对国中百姓不仁,对自家骨肉兄弟不义等不道德行为,直说得葛成王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的。

    接着,意犹未尽的李小九陛下在吴诩的提醒下,让跟在身边的周国公武敏之代表帝后二人,下去收走了葛成王献上的玉璧。

    象征倭国万世一统的玉璧被李小九陛下一剑斩成了几瓣……

    至此,倭国亡国。

    316第 316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2

    逃亡到北海道的北海道的大海人皇子根本就不在李小九陛下眼里,北边的虾夷国对倭国可是有刻骨铭心的仇恨的,大海人皇子跑去北边那跟自投罗网没啥两样。

    李小九陛下和吴诩在大津宫住下之后,就在飞鸟和近江附近的王宫行苑转悠了一大圈。

    先前的倭王齐明女王性好奢华,飞鸟王宫、马场、水上乐园无一不建得豪华无比,连吴诩这个算是见过大世面的天后娘子也不由叹为观止。

    “她居然为了个水上花园发动民工修筑运河?”吴诩一面啧啧称赞那水上花园的精美,一面感叹道。

    这事要是放在大唐,非被御史们喷死不可!

    为了玩乐而修运河啊,那可是隋炀帝才干的出来的事!

    “媚娘你要是喜欢,咱们回去后在东都也弄一个这样的花园?”李小九见吴诩在水上花园留恋忘返的样子,于是笑道:“到时候就在园子里全部种上牡丹花,你要游赏还是宴客都行~~”

    “还是算了吧……”吴诩闻言,不由嘴角一抽。

    去年李小九陛下为了改善自家的衣食住行,可是大手大脚花了不少钱,长安那边的大明宫和洛阳的八关宫都还在建呢!

    这些都是用来常住办公的宫殿,那些御史也不好多说什么,现在要是为了玩乐修什么牡丹园的,那就等着被喷吧!

    再说倭国这边的战事虽然已经到了收官阶段,各种军需军饷、吏治民生支出也是接踵而来……

    大唐的国库还是不宽裕啊!

    李小九陛下大概也想到了大唐眼下接手的倭国根本是个烂摊子,后续投入巨大,确实不适宜铺张浪费。

    年轻的天皇陛下忍不住摸摸鼻子,讪笑道:“果然是由俭入奢易……”

    吴诩一听这话,忍不住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你不会是想要学项羽那样吧?”当初项羽打入关中,见到了始皇帝建造的各种豪华宫殿行苑,当即斥之为‘民脂民膏’,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当然,这样的事后来的隋炀帝在还是晋王时也干过,这货攻打陈叔宝时,就把人华丽的宫殿给一把火烧了,后来自己当了皇帝,又让人跑江南把原先烧掉的宫室又修复回来。

    吴诩一直觉得能干出这种事来的人就是sb有木有!

    就算那些豪华宫室都是用民脂民膏建成的,可那也是多少民工匠人门的心血啊,你就这么一把火烧了,太浪费了有木有!

    再说,烧了以后,回头还重建,这不是更浪费吗?!

    李小九陛下当然明白他家阿武心中所想,当即否认道:“我没打算学楚霸王啊╮(╯_╰)╭”他好歹也是个爱好艺术的文艺帝啊,怎么会做出这种粗暴的事来?

    再说,他的名声已经够好了,不需要做这种市名的事。

    吴诩闻言,丢了一个‘算你识相’的眼神,又在水池子边看了一会儿,让宫人们小心看着大郎他们三个,直到快午时,这才道:“好了,咱们回吧,说不定薛郎君的则子又要来了……”

    说到这里,吴诩忽然有种想要大笑的冲动。

    因为,这次从大唐调过来的官吏中,来济是被分个薛仁贵的,结果这个来济啊,还是改不了他那臭脾气,对薛仁贵暂定治理地方的将领十分不满,一口气弹劾了十几名地方将领,搞得薛仁贵十分尴尬,只能不断上则子辩解、请罪……

    天知道薛仁贵当时也是捉襟见肘,所以才匆匆安排了几个粗通文墨的将士留守,这些人于管理庶政又不是专业的,而且也没打算长久驻留,所以他们的治理方法难免有些简单粗暴。

    要吴诩说,‘乱世用重典’正适合管理此时的倭国旧地,不然对着一帮狼子野心不灭的‘子民’还讲什么仁义道德,她可要睡不着觉了!

    显然,在这件事上,李小九陛下也是有意无意偏袒薛仁贵的,只是没做得太明显而已~~

    帝后二人在飞鸟待了三天,又回到近江大津宫。

    果然,来济的弹劾则子和薛仁贵的‘请罪’则子又出现了。

    帝后二人又当了一回调解员,许诺会尽快从大唐各州府的能吏中选二十多名显庆初年的进士,调到岛国来管理庶政,这才把两人安抚住了。

    除了来济和薛仁贵的则子,南边的程名振、孙仁师也上了则子。

    九州岛在筑前国失守之后,就无险可据,在黑齿常之军的猛烈冲杀下,其余各国都吓得魂飞魄散,除了零星几大国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其余小国全部都投降了。

    如今九州岛也面临着跟薛仁贵军一样的问题,就是人手严重不足。

    程名振当过多年的营州都督,治理地方还算有点经验的,可他年纪也不小了,李小九陛下就担心这老爷子会撑不住挂掉= =

    所以,从国中调来的青年才俊有一半分给了九州那边,剩下一半留给来济调遣,薛仁贵军则调到北部,配合刘仁轨追击逃逸的大海人皇子一干人。

    不过,大海人皇子确实是有些本事的,逃到北海道后,竟然没有被虾夷人干掉,反而迅速收拢了北部各国的军事力量,在出羽国建都,以皇太弟名义称制,与唐军对峙了起来。

    鉴于目前大唐军队的人员严重不足,兵马分散不说,各大领兵将帅还要忙于处理已经拿下的倭岛各国的地方势力和饥&*荒问题,李小九陛下就下令刘仁轨和薛仁贵固守越中和美浓二国,断掉大海人皇子南下之路,其余各将以镇压地方参与反抗势力为主,先收拾干净倭岛中南部再说。

    显庆五年十一月,侵蚀倭岛的大饥&*荒终于在大唐源源不断的补给下被结束了,但在这一年里,倭人因为饥荒,至少损失了三成|人口,加上之前的暴动、内战以及被唐军剿灭的地方势力,倭国人口十停里只剩一两停而已了。

    国力衰弱至此,不亡国也实在说不过去!

    是年十二月,李小九陛下下诏晓谕天下,灭倭国为大唐东海郡,在倭国旧地设立远东都护府,其下设五座都督府,四十州和二百一十六个县。

    同时,大唐向倭岛派遣了一百七十九名文武官员,分领各州县事务,造册安民。如当初安排给半岛的官吏一样,这些来东海郡的官员里至少有四成是当年秋闱选j□j的优秀青年才俊。此外,从显庆六年开始,每年大唐都向东海郡移民千户,同时移本岛资质优秀的倭人到大唐关中学习居住,鼓励唐人与倭人通婚,直到再无唐人与倭人之分,这是后话。

    安排好东海郡的人事和庶政之后,天皇天后就启程回长安过新年了。

    同行的当然还包括已经被封为大唐东海侯的原倭国国主葛成王。

    这位倒霉的倭王,原本还想以‘愿意投降’的嘘头拖住唐军暂缓攻城,等待援军的,谁知他弟弟大海人皇子在关键时候又一次上演私奔的戏码,带着他的额田姬连夜逃走了……

    没有了大海人的军队,葛成王根本守不住奈良城,当下就被苏定方攻破东门,做了俘虏。

    也幸好他早就喊过要投降的话,这才保住了性命。

    但到了唐军阵营才知道,他的宝贝儿子和亲信大臣们早就被押回长安了,就算他诈降过来,也是见不到他们的!

    苦逼的葛成王被带回长安后,才发现他儿子大友皇子不但没受折腾,还被养得白白胖胖的,看起来越发讨喜了。美中不足的是,大友皇子此时已经不认得他爹了,还学得一口的汉话,被大唐天皇赐名为‘平福’。至于那些一看到他就痛哭流涕表示坚决没有背叛的大臣们,似乎也白胖了不少……

    葛成王,不,应该是新任的东海侯表示非常郁闷,但不等他对着自己家的臣下发泄一下怒气,一个从出羽传来的消息让他如淋冰雪……

    消息表示,在出羽建立政权的大海人皇子在祭拜神祗的时候,遇到了神祗显灵的情景,并在神灵指引下,发现一面神奇的镜子。那面镜子与往日从大唐传来的铜镜完全不同,镜面明亮清晰,照人时须发可见,镜子背面以黄金为托,镌刻着六个神秘的符号……

    见识多广的倭国第一才女额田姬表示,这镜子背面的符号是上天属意大海人皇子登基为王的标志。群臣闻言,立马要求大海人皇子立刻登基,顺应天命……

    大海人皇子起初以兄长葛成王尚在唯为由,不同意登基,然而群臣再三恳求,他不得不同意登基为王,号天武王,立额田姬为王后。同时,出羽朝廷还册封了远在大唐的葛成王为天智上王,以示天武王的王位是合法地从葛成王那里继承来的。

    尽管如此,大海人皇子此举还是无异于彻底抛弃了葛成王,从此倭国的兴衰与葛成王再没半分关系……

    得到这个消息的东海侯怎么可能不心寒,可是他又能如何?

    顶多也只能学着百济前国主扶余义慈那样,先取得了唐皇的信任,再做打算。

    显庆五年末,正当大唐上下欢庆平定倭国,准备欢欢喜喜过个新年的时候,最早投降大唐,成为后来投降大唐的国君国主榜样的百济原国主扶余义慈忽然薨了。

    原本,一个战败国的国主死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死了人,不得不说很让李小九陛下和吴诩二人感到闹心!

    如今正是分化东海郡北边的虾夷国、渤海国与大海人皇子的出羽政权的关键时期,被大唐政府当做仁政招牌的扶余义慈却挂了,这让本来想跟大唐合作的虾夷、渤海两国怎么想?

    扶余义慈归唐的时候还不到知天命之年呢,在洛阳这几年又是受到国公级别的待遇,理论上来说再活个一二十年根本没问题,现在却忽然挂了,不是暴毙是什么?

    扶余义慈的儿子扶余隆红着眼睛直接跑到两仪殿找李小九陛下求破案,最后还是刚从全国公费旅游回来的小李相公主动揽下了桩棘手的案子。

    最后,扶余隆也不知被小李相公怎么忽悠的,竟然在第二天就主动撤诉,表示他爹是得急病死的,并非意外死亡的=。=

    既然家属都表示不追究凶手的事了,李小九陛下也不会自找麻烦,当即追封了扶余义慈一个藩王的爵位,葬于北邙山,与孙皓、陈叔宝为邻。

    317第 317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3

    “扶余隆就这样算了?”吴诩听说这事就这样解决了,惊讶得嘴都合不拢。

    “不然还能如何?”李小九陛下脸色有些古怪,大概也在狐疑李三郎到底查到了什么,竟然能让扶余隆连亲爹的死都可以不计较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李三郎又帮他解决了一件棘手的政治案件,理应好好赏赐一番。

    想到这里,李小九陛下忽然计上心来,对吴诩道:“我记得这李三也该是而立之年了吧?是不是也该成婚了?”

    “这个……”吴诩闻言,有些囧囧地看着李小九,她记得李小九不是最讨厌提起李三郎的事吗?怎么今天这么好心,要给人家做媒了?

    于是,吴诩疑惑地问道:“你有人选?”这李三郎好歹是亚相,一般人家可真是配不上的。

    李小九陛下却不以为然道:“这长安城里想招李三作女婿的人家多着呢,朕看着没有哪家的家世配不上李三的,你随便选一家,朕给李三赐婚不就行了……”

    吴诩:“…………”这样也行?

    毕竟是来自新社会的好青年,吴诩可不愿意给自家心腹包办婚姻,好歹也问问当事人的意见不是?

    “这事……我还是跟李三说说比较好……”徒然给人送给媳妇儿去,万一人家不乐意怎么办?

    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皱眉,他倒是没想到吴诩对李三郎这么重视。明明‘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他要给李三郎送媳妇儿,对方还不得只有叩头谢恩的份?

    还跟他商量?哼!

    吴诩一看李小九有别扭了,低头只作不见,当晚就招了李三郎进宫,跟他说了天皇陛下有意给他赐婚的事,问他有没有意中人。

    “娘子的意思……莫不是只要微臣有意中人,就能为微臣赐婚?”小李相公一听吴诩的话,就明白了李小九陛下的心思,不由挑高了眉尖,眯起了桃花眼。

    吴诩闻言不由一顿,颇有些八卦的看着李三郎,声音都压低了八度:“怎么,三郎你真有意中人了?”

    一旁侍候的宫人内侍也竖起了耳朵,看来也十分好奇这帝国第一美男丞相到底看上哪家小娘子了……

    小李相公见天后娘子一脸好奇样,不由璀璨一笑,端的是美不胜收,令人神魂颠倒!

    那些定力稍差的宫人见了李三郎这妖孽样子,立刻面红耳赤,心如鹿撞……

    “娘子说得不错,微臣确实有意中人了,只是……”说到这里,刚刚还笑靥如花的小李相公忽然蹙起眉头,一脸哀伤无奈:“只是那人看不上微臣的出身,怕是绝不肯下嫁的!”

    吴诩闻言不由大奇,“谁家小娘子这么目下无尘?”以李三郎如今的声势,别说是世家贵女,就是宫中贵主儿也是尚得了的!居然还有人看不上他?!这不科学!

    小李相公还待再诉说一下求心上人而不得的哀伤,外间却传来一声冷冷的嗤笑。

    “李相公莫不是看上了五姓世家的小娘子了?”那可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话音未落,吴诩就听殿外的宫人此起彼伏想来人行礼问安。

    “太子万安……”

    就见一个身穿朝服的少年大步走了进来,其后紧紧跟着一名冷峻的青年,正是吴诩家的李大郎和武大郎。

    二人进入殿中,立刻给吴诩行礼问安,连正眼也没看坐在一旁的小李相公。

    “儿子,你怎么过来了?”吴诩见了精神奕奕的大郎,立刻眉开眼笑,把儿子招过来,搂在怀里就是一番揉搓。

    她家大郎回到长安后,身体就开始渐渐好起来了,而他家表哥武敏之也暂时停了侍郎的工作,开始手把手教导太子殿下习武健身,现在看来,收效相当显著。

    看看,如今的太子殿下不但小脸又圆了,肤色也红润了不少!(捏起来手感相当不错!)

    “儿刚从两仪殿回来,想着阿娘正招李相公议事,就过来看看……”太子殿下好容易挣脱天后娘子的魔爪,正看到一旁含笑看着他的某人,小脸立刻黑了!

    要不是阿爹威逼利诱让他过来盯着某人,免得他家阿娘又被小人蛊惑了,他才不想看到那只笑面狐狸呢╭(╯^╰)╮

    “微臣拜见太子、周国公……”小李相公笑眯眯地向二人行了礼,然后不等少年回答,自然而然又坐回了原位。

    少年见状,鼻子都要气歪了,可又不能指着对方无礼,毕竟小李相公的座是他阿娘赐的,他也没理由命对方一直站着说话!

    少年狠狠地瞪着一脸笑意的小李相公,其身后的青年也冷冷地看着桃花眼的那人,满是不悦。

    吴诩根本没注意三人之间的暗流汹涌,她还在琢磨着她家大郎进殿时说的那句话。

    难道李三郎真的看上了五姓人家的小娘子了?

    这可真是不好办呐!

    其实,五姓里面的陇西李氏还好说,毕竟算是宗亲,李小九怎么赐婚都没问题,其他五姓六望那可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在婚姻之事上极为清高自傲,自恃身份高贵、血统纯正,对他姓非常轻视,不与通婚。

    像李三郎这样的寒门子弟,在这些人眼里连他们家的看门人都比不上,还想联姻呢!

    吴诩想来想去,也想不通李三郎这样傲气的人会上赶着去求娶那帮鼻孔朝天的世家女,这不是自虐嘛?!

    不成,她得好好劝劝李三郎,不要自毁前程才行!

    “不知三郎你到底看上哪家的小娘子了?难不成是范阳卢氏?”吴诩试探地问道。

    五姓人家里,就范阳卢氏比较不那么惹吴诩讨厌,而且其族中子弟比较勤学,是五姓世家里第一个支持李小九陛下改革科举制度的,也是第一个派族中子弟到公办学校求学的。朝廷接连几次科考,其余四姓中进士这寥寥无几,就范阳卢氏年年有所斩获。

    尽管如此,卢氏在婚姻问题上还是十分保守,非名门望族不婚,族中女子宁可终身不嫁,也不肯轻易许婚寒门。

    所以,李三郎要是不幸看上了卢氏小娘子,也只有杯具的下场了!

    “娘子怎么会认为微臣的意中人是卢氏女呢?”李三郎听了吴诩的疑问,不禁扬起了长眉,看起来像是一副被人堪破心事的摸样,却又像是有意否认的样子。

    坐在小李相公斜对面的太子殿下清楚地看到他的神色,不由露出嘲讽的神色,而太子殿□后的武敏之却露出略带困惑的神色,随即他一张俊脸越发冰冷了,看向李三郎的眼神也带着浓浓的杀气。

    吴诩倒是没注意自家儿子和侄儿的异样神色,反而认定了李三郎八成是看重卢氏的小娘子了,不由忧心忡忡地道:“三郎你可真是给我出了个大难题啊,也罢……”

    “既然我已经答应给你保媒了,就试着跟卢氏谈谈……”好歹让对方看在她的面子上,破例一次=。=

    “娘子且慢。”李三郎闻言,却笑着拒绝道:“娘子乃天后至尊,岂能为微臣这些末小事,去求于臣下?”这话相当于是默认了他看上人家卢氏女了!

    太子殿下和周国公的脸色又是一阵变化。

    吴诩也不由郑重起来,“可是,卢氏只怕……”不肯把小娘子下嫁的吧?

    “此事,臣自有主意~~~~”小李相公依然坚持不让天后娘子出面做媒,还谢绝了天皇陛下赐婚的好意。

    吴诩见青年一脸自信,只道是这小子已经勾搭上了卢家哪个小娘子了,木已成舟啥的,就是那妹子不知为何跟他闹别扭了……

    还说什么人家看不上他的家世,不肯下嫁咧……

    分明是小两口之间的情趣啊!

    吴诩不禁目露揶揄之色,笑道:“想不到三郎你这么有本事,可别现在夸下海口,到时候抱不到美人归!”

    李三郎闻言只是一笑,有意无意看了上座的某人一眼,并不开口。

    吴诩微一沉吟,还是提醒了李三郎一句:“我待会让圣人写道谕旨给你,若是有人阻挠婚事,三郎你不妨拿出来……”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啊,亲!

    小李相公笑得越发欢畅了,桃花眼都快眯成一条缝了,连连称谢道:“有娘子这句话,微臣死而无怨了!”

    上座的太子殿下见状,忽然开口道:“那孤也预祝李相公马到成功!”(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