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7 部分阅读
“微臣谢太子吉言!”小李相公依然笑眯眯的,看得太子殿下直想上去抽他两下。
“哼!”少年不知为何满腹怒气,扭头不去看春风得意的某人。
吴诩见儿子一脸别扭,只道是他嫉妒李三郎比他得宠,连婚事都备受她和李小九关注,不由大笑着揉着儿子脑袋道:“儿子,你放心,阿娘日后一定给你找一个全大唐最漂亮的太子妃~~~~~”
太子殿下的脸顿时红得像要滴出血来一样,结结巴巴道:“谁、谁说孤想要太、太子妃了?!”
吴诩又是一阵大笑,反问道:“不要太子妃,那你要什么?良娣要不要?孺人呢?都不要?那可就要打光棍了诶!”
太子殿下被他阿娘调戏得内牛满面,最后愤愤得不肯开口说话了!
千秋殿的宫人们见状,一个个肚子里都笑得打跌,一向老沉稳重的太子殿下又被天后娘子捉弄得变脸了有木有?!
正当千秋殿一片欢乐之时,李小九陛□边的王内侍忽然急急闯进来,禀报道:“娘子,不好了……”
318第 318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4
众人被王内侍惊惶的神色吓了一大跳,能让太极宫最有权势的大内侍无措的,只怕除了天皇陛下的身体健康就再没有第二件事了!
吴诩已经立了起来,神色十分严厉,“天皇那边出了什么事?!”她第一想到的就是李小九那小子是不是又旧病复发了!
这一年来,两人面上虽是风光无限地四处游览,私底下却一直为扫平倭国这件事殚精竭虑。
在人员调动上,李小九陛下都是再三斟酌,谨慎选派。军马粮草这些后勤大事也就算了,就是那些本该将军们操心的战术问题,他都要研究个半天……
这样事无巨细都要关心,身体怎么吃得消?
吴诩在金城的时候就觉得李小九的身子有些损耗,当时就不许他多看军报,有事她来解决。好容易回到长安,经过一个春节的修养,吴诩也放松了警惕,谁知这会儿会出事?!
王内侍被吴诩锐利的目光瞪得不由一抖,忙解释道:“天皇的身子暂且无碍,只是钦天监的李监正定要求见天后,说是不日将有重大事件发生……”
钦天监?
吴诩一听到这个有关部门,就忍不住皱起眉头。
神棍什么的她原本是不信的,可是自己就遭遇过像穿越这样无稽的事,有些超自然力的怪事,她也不得不防啊!
而李弘、武敏之和李三郎三人听到王内侍的话,不由面色各异。
钦天监所说的大事八成是天象有异这种事了!
对‘君权天授’这种思想影响多年的王朝来说,出现天象有异这种事非常难搞,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动摇民众对统治者的信心!
就像李小九刚登基的那几年,年年发生天灾,不是地震就是洪涝,惹得大唐上下都对李小九继承大统的合法性都出现了质疑,那些个藩王蠢蠢欲动不说,地方还发生了农民起义……
这就是自然灾害发生,对统治者的最大影响。
不过,比较神奇的是,自从吴诩上位后,大唐上下就再没发生过大型自然灾害了,更不要说什么天文异象。
以许敬宗为首的帝党人员就大肆宣传新皇后是福星,就是上天派来辅佐李小九陛下的云云,那溢美之辞把吴诩肉麻得寒毛直竖!
但是,即使是李小九登基最初那最艰难的几年,钦天监也没有大惊小怪过,今天却一惊一乍的,还指明要见吴诩,这是怎么回事?!
吴诩见王内侍也说不明白钦天监的意图,便命人立刻备车辇,带着李弘等人一起去两仪殿。
因为随行的人还有小李相公,吴诩特地让人准备了一架步辇送他。
几人刚到两仪殿门口,就见三五个太医急匆匆地往大殿里赶,连天后娘子的座驾到了都没留意到。
吴诩等人见太医都出现了,脸色越发凝重了。
吴诩也不等小顺子扶她下辇,顾自跳下辇车,就往大殿走。
殿中的气氛有些诡异,李小九陛下面无表情的坐在上面,底下跪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一应普通宫人内侍都被屏退到了偏殿,殿上只剩崔内侍、韦尚宫等几个帝后心腹之人在。
吴诩进来的时候,正看见李小九把一个卷轴一样的东西狠狠地丢到榻上。
结果,那卷轴居然在榻上一弹,弹出了软榻的范围,直接砸到大殿上跪着的那老头脑袋上了!
吴诩:“囧……”这是在搞毛啊?
众人:“………”天皇,您肿么了?
吴诩上前几步,弯腰捡起已经掉到地上散开一半的卷轴,只看了一眼上面写着‘日蚀,阴侵阳,必有君死亡国之灾’这句话,她的脸色不觉就黑了……
这他喵的到底是神马玩意儿啊?!
怎么又跟日食什么的扯上关系了?
“阿武,你来了啊?”李小九陛下看吴诩等人进来了,忙坐直了身子,招呼自家娘子做到身边来。
吴诩拎着那卷轴,很自然地坐到李小九身边,其后的太子殿下等人纷纷上前向天皇陛下行礼。
李小九陛下一看爱子和心腹都到齐了,原本暗含恼怒的神色立刻收敛了回去,换作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小李相公坐下之后,就开始打量还兀自跪在殿上的老头。
那老头身上穿着一件淄衣,头上扎着一方道家子弟常用的逍遥巾,再配上那一尺多长的飘逸长须,看起来还真有点道骨仙风的样子,当然如果能忽略这位老爷子额头上刚刚被砸中的红印就好了……
小李相公若有所思的看了一会儿那老爷子,白皙的脸上忽然微微扭曲了一下,眼神也从刚才的慵懒状态变得十分犀利。
吴诩此时已经认出了跪在地上的这个貌似神棍的老爷子就是目前钦天监的一把手李淳风,她还是没搞明白这李老爷子的来意是什么。
如果说跟她手上的卷轴有关,那么是不是说不久要发生日食了吗?
日食这种事这个时代还是一个相当可怕的天文现象,虽然汉代已经有科学家推测出日食的形成原因,可那些科学家的著作并未被人世人所知,很多儒家学者也对这些科学著作很不以为然,大肆打压。因此,如果真的出现日食,李小九之前东征半岛、倭国和大力选拔寒门青年干吏为地方封疆大吏等等‘不合常规’的事,很可能被那些迂腐老臣和世家拿出来作为攻击新政的借口。
吴诩是不怀疑钦天监的天文观测技术的,也相信李淳风这个看着像神棍的老家伙应该知道日食什么的跟那卷轴上说的话一毛线关系也没有,可是为什么这老家伙还是被李小九砸了呢?
“李卿,你的意思是不久就会有日蚀发生?那这卷轴是怎么回事?难道有人要针对我?”吴诩也没兜圈子,单刀直入就问李淳风到底是怎么回事。
天后娘子的直觉还真是准,这都还没了解情况呢,就看出有人要针对她了!
李淳风不由暗暗抹了一把汗,当初他收到那卷看起来像是谶语一样卷轴时,也是琢磨了好几天才看出,有人不但已经查知了他的勘探的情况,还已经设下了针对天皇天后的毒计了,尤其是针对后者的!
“天后明鉴,这日食之事,老臣也是才刚刚推算出来的,可长安城已经出现了一些日蚀不祥的流言……”李淳风好歹也在宫廷为宦多年,自然知道皇帝对某些天文现象变化的事十分关注,每次都要提前做好应急措施,有时甚至还要搞点愚民的‘祥瑞’来忽悠大众。
如今这引导舆论的事却让别人捷足先登了,也难怪天皇陛下这么生气呢!
现在长安上下的民众对日蚀的‘意义’已经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了,到时候真日蚀了,那还不引发恐慌啊!
倒是那帮世家登高一呼,忽悠了底下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李小九的统治可就糟糕了!
这下吴诩也知道事情比她想象中还严重……
“唉唉……当初真该把科学也作为选进士的必考科目……”吴诩不由懊恼地嘀咕道。
不过这个时候也不是懊恼的时候,还是想想怎么破世家们即将到来的逆袭吧!
显然,在这种事上,太子殿下的经验还不足,只能默默坐在一边看他阿爹阿娘怎么处理。
武敏之倒是个世家子,不过以他的秉性,估计也不太搞得定这些迂回的阴谋诡计。
只有小李相公此时倒是一副心有成竹的摸样,看来是已经有了主意。
不过李小九陛下显然没有想要咨询他的意思,只是一摆手让李淳风先起来说话。
“既然日蚀不可避免,李卿你且说说具体是什么时候吧。”
李淳风一听这问题问到了他的专业上,也不含糊,当即道:“依老臣推算,这次日蚀应在两月之后……”
“是日全食还是偏食?”吴诩忙问道。
“这……应是日全蚀。”李淳风说完又感到一阵不安,史书有记载的几次日全食记录之后,国家都发生了大型的变乱,不是朝政有变,就是天灾人祸,也不知是巧合是什么!
吴诩一听是日全食,也叹了一口气。
如果是偏食还能补救,这日全食可不好办呐!
她回头看李三郎至此还一言不发,不由问道:“李相公,你有何高见?”
李三郎忙拱手道:“高见不敢,天后既然见问,微臣就说说在下的拙见吧……”
“昔日,倭国遣使朝见隋炀帝,在国书上自称‘日出之国’,其王室自称太阳神之后裔,其国主更是自诩为太阳神之子……”
“这‘日出之国’如今灭亡过半,若是日蚀之日正是其国全数为大唐攻灭之日,那么……”
说到这里,李三郎一双桃花眼顾盼生辉,满眼是傲然之色,显然他对大唐军队在两个月之内灭掉逃亡到倭国北部的大海人政权充满了信心!
吴诩一听李三郎这话,顿时茅塞顿开。
对啊!
世家想用日蚀这件事攻击李小九和她的新政,他们为什么不能用日蚀这件事证明东征是正确的呢?
小日本这个自诩太阳笼罩的小岛国不是被大唐灭了吗?
那发生日食不是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嗯~~她得赶紧只会长安书局连夜派发一些关于大唐必灭小日本的言论下去!
319第 319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5
小李相公又是一句话帮帝后二人解决了大问题,众人都不由暗暗感叹:难怪此人年纪轻轻能身居高位呢!
李淳风见天皇陛下已经有了应变之策,也松了一口气。
当即把他最新推算出的日蚀日期和时辰都贡献出来。
吴诩听说李淳风已经按照他的天文观测重新排了年历,当即对李治道:“我看,以后就用李监正排的年历好了……”
李小九陛下自然没有异议,之后就下诏定李淳风所排之历为‘显庆历’,命大唐上下和周边属国全部改用‘显庆历’。
这是后话。
却说,李淳风见天后娘子一句话就让他将要名扬天下了,不禁大为感激,当下就提醒了帝后一句:“微臣这些时日在钦天监常听下属博士谈起,京中一些贵人时常来询问一些天象征兆之事,尤其是汉之吕氏前后天象变化……”
李小九陛下闻言,果然脸色微变,也不用李淳风多说什么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朕知道了,你且先回钦天监,有任何消息及时禀报!”
“谨遵命。”李淳风闻言,忙退出了两仪殿。
一时,殿中也没了外人,李小九陛下的脸色十分难看,看来是在想李淳风最后提醒他的那句话。
那些人居然还不死心,还在打着扳倒阿武的主意啊!
真是自寻死路!
吴诩也是半晌无语。
她就知道那些世家大族是不会安分的,这才多久啊,又开始冒头了!只是,眼下她的地位稳如泰山,那些人这么明目张胆地把箭头对准她,真的没问题吗?
或者说,这些人都以为如今大唐上下实施的新政其实都是她在做推手,只要除掉她,世家们就会复兴了?
这些人未免也太天真了一点吧?
还是说,他们还有后手不成?
吴诩想到这里,忍不住看向李三郎,后者回以一笑,缓缓开口了。
“微臣以为,既然那些人处心积虑针对天后,抨击新政,不能就这样轻易放过,必须还以颜色!”
“这个……应该很难拿住他们的把柄吧?”吴诩有些不自信地道。
这个时代,任谁对上那些百年世家大族都无法轻松,即使是皇室也一样,谁知道这些百足之虫有没有一两个厉害的姻亲呢?
再看看武家和李小九家,嫡系都死得差不多,势单力薄得很!
而那些世家就算没有身份高贵、势力庞大的姻亲,也不知培养了多少子弟在中央地方任职呢。
她跟李小九要压制世家是没错,可在科考制度还不太成熟的今天,就是吴诩也不能说已经可以把世家子弟一脚踢开不用呢!
这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压制慢慢分化世家这庞然大物,等他们不能再对皇室和政府造成压制,没有三五代帝王的努力根本不行……
而世家也不会坐以待毙,适应新制度或是负隅顽抗……
前者还好说,后者必然是要跟她这个新政领导者斗到底的,会逆袭也不足为奇。
真要说起来,她这个毫无家世根基的天后根本不是众多世家的对手。
这时,小李相公又对李小九陛下道:“我大唐这次能剿灭倭国,天后的功劳不小,天皇何不下一道诏书,明示天后之功……”在绝对权势面前,那些企图颠覆天后的人,也不过是蝼蚁而已!
小李相公话中之意,李小九陛下显然心领神会,他不由点点头,道:“天后有大功于国,朕早就打算下旨昭告天下,让天后与朕共听朝政,并称‘二圣’,同掌玺印!”
此话一出,在场诸人都面露愕然之色,惟二没有变色的大概只有一向冷面的武敏之和一直笑如春风的小李相公了。
“这、这不合规矩吧?”吴诩愣了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
李小九上台以来,做过的‘不合规矩’的事多了去了,可这称‘二圣’的事,真的有些出格了!就算是当年的独孤皇后,也没能真正称圣,不过是宫中之人暗暗将她和隋文帝叫做‘二圣’而已,在政治地位上完全没有与隋文帝比肩的可能。
李小九今天说的这个‘二圣’,绝对不是像独孤皇后和隋文帝的那种模式。
而且,以吴诩如今的权势,根本不需要贪图什么‘二圣’的虚名,没得招那些自诩懂‘礼仪’的世家骂!
再说,‘二圣’什么的,在这种时代根本就是个悖论,不是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这世上有一个人跟皇帝的权利一样大,到时两人的意见不统一,朝臣又该听从谁的呢?
说不定,她跟李小九也会因此生嫌隙呢……
以李小九的智慧应该不会主动去犯这种错误的!
吴诩觉得李小九应该还没傻到主动把皇位也分给别人一半的地步,他会这么做,八成是要对那些世家干点什么了,‘二圣’什么的只是个噱头……
她甚至怀疑,今日叫她来谈什么天象有异的事,就是为某件事做铺垫的!
她一直知道李小九想扯着她一起干活的心思已经很久了,就见不得她在后面偷偷懒!
不过,像这样明确下诏什么的,可不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丢个大香饵下去,让那些世家来咬?!
小吴同学一瞬间洞悉了李小九陛下的险恶用心,不由瞪了后者一眼,不想某人竟然十分坦然地与之对视,全无半分愧疚之意。
听了吴诩‘不合规矩’的话,李小九果然笑了:“规矩?规矩不都是人定的?”
“以往那些什么帝范、什么礼仪还不是那些世家望族弄出来的,怎么,朕身为天子反倒不能给他们定规矩了!”
说到这里,李小九陛下面容一肃,对李三郎道:“李卿,朕已经看了你上次的则子,给天后加尊号一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谨遵命。”小李相公忙起身领命。
吴诩在一旁听得莫名其妙,忙道:“什么加尊号?这事我怎么不知道?”
李小九陛下和小李相公难得十分默契地没有回答她的话。
吴诩忍不住有些恼了:“我说你们,到底在打什么主意啊?”
自从秦始皇发明了‘皇帝’这个帝王专有名词以后,千百年来的帝王都没在自己的称呼上做过太多改变,一直到去年,李小九自称‘天皇’不再用‘皇帝’这称号,这举动明显是对传统的一种挑战!
那时,李小九陛下君威高涨,举国上下对大唐的强大战斗力都欣欣鼓舞,当然对改称呼没啥异议。
此外,李小九陛下还对李氏祖先进行了一系列追尊活动,如追尊宣简公为宣皇帝,懿王为光皇帝,太祖武皇帝为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皇帝为文武圣皇帝,太穆皇后为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为文德圣皇后等等,开了为皇室先祖加尊号的先河。可尽管如此,吴诩也没听说过过给活着的皇后加尊号这种事的!
太奇怪了有木有?!
李小九依然不答吴诩的话,倒是小李相公笑眯眯回道:“娘子从倭郡回来时,微臣就在琢磨这件事了,天皇可称圣人,天后自该称圣母才对……”
“噗————”吴诩直接喷了。
谁圣母啊?
老子才不要叫圣母呢?!
“小李相公真是为我想得周到!”就算知道李三郎不是那个意思,吴诩也黑了脸,不由阴测测地道:“看来,我不为李卿保保媒,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此话一出,小李相公脸上的笑容就有些挂不住了,尤其是上座的天皇陛下也目光炯炯地看着他,满脸的幸灾乐祸之色掩都掩不住。
不过,小李相公毕竟是号称‘李猫’的精明男人,当即祸水东引道:“微臣以为,如若不破除门第之槛,天下有多少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所以,微臣请天皇天后下诏禁止五姓世家任意通婚………”
“再有就是,重修,以勋论贵。”这才是重点。
李三郎这几句话说得似乎有点石破天惊,但非常合乎吴诩和李小九的胃口。
要知道,那些世家门阀除了因为士族势力强横让当朝皇帝忌惮外,就是在联姻方面让皇室非常不忿。
那些该死的世家大族宁可把娶一个破落世家的丑女,也不肯娶皇室的公主,这让自诩是天下第一大世家的李氏非常愤怒啊!
重修氏族志,再次压低世家的地位,不许大姓世家之间互相通婚,要通婚必须向天皇天后打报告,否则只能嫁给他姓人家……
这些建议怎么听都像是李三郎在以权谋私,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开路,不过李小九陛下听得十分爽,当即拍案叫好。
连吴诩也用敬畏的目光看着李三郎:这小子够毒的啊!
如果重排氏族的位置的话,卢家人就不能以门第不对称为由,不肯把他家小娘子下嫁给李三郎了!因为按李三郎新定的氏族等级评判方式,李三郎这个亚相最少能排在氏族志的前五名,绝对的贵族啊!
而卢氏如今只有度支尚书卢承庆在中央,家族中的其他子弟顶多就是一州之长,在氏族志里也不知能不能排上前十呢。
这样看来,两家也算门当户对了。
可是,事情哪有吴诩想的这么简单。
且不说重修《氏族志》一事受到了重重阻挠,就是‘禁婚令’也被各大世家阳奉阴违,而且当那些世家得知建议实施这两项政令的人是‘奸相’李三郎的手笔时,所有的世家不约而同放出话来:就是把自家小娘子嫁给乞丐,也绝不给李义府!
320第 320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6
尽管各大世家都放出了狠话,小李相公还是不为所动,还奏请李小九陛下将现在市面上流传的《氏族志》全部收缴销毁,新定《显庆姓氏录》,规定所有录入《姓氏录》的氏族必须是在朝五品以上官员所属的家族。其中,按照贞观的旧例,天后并州武氏、贤妃湖州徐氏以及京兆韦氏、昌平燕氏等重要外戚都列为一等世家,如李绩、李义府、许敬宗、许圉师等人皆因身居相位,其家族都被升为二等世家,其余三品以上的官员家族或入二等或入三等,不一而足。根据李三郎对氏族录入《姓氏录》的换算方法,只有五品(包括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心思家族能够入围,那么就意味着新修的《姓氏录》里的姓氏和家族将比原先《氏族志》里收录的减少至少一半。更要命的是,用李三郎的办法收录氏族,许多之前的一二等大世家如果没人在朝居于高位的话,就面临着被踢出《姓氏录》的窘境。只这一项,先废后的舅家河东柳氏、废贵妃母家兰陵萧氏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百年世家都被无情地丢出了《姓氏录》,更有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这些豪门世家因为家中子弟在朝中的官位不显,遭到了降等……
看到一大批老牌世家或被剔除或被降等,李小九陛下龙心大悦,当即亲自为《姓氏录》写序,并详细规定了类例,甄选出一些特例来。其中博陵崔氏本该降等的,但李小九陛下想到当初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铁杆帝党崔敦礼老爷子,就大手一挥,把崔氏还留在一等大世家之列。而太原王氏因为出了一个废后,本该降到末等的,但其旁支的王方翼在这次平倭之战中,军功甚巨,李小九陛下就额外开恩,让王氏暂列于第五等世家。
其余各世家氏族的排行情况,李小九陛下也没有一一查看,就让中书令李义府、侍中许敬宗、礼部侍郎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元道、太常丞吕才以及崇文馆诸学士共同商议着办。
一时,长安城里的大小世家勋贵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天天跑去围堵崇文馆。崇文馆好好一个幽静之地,每天都像菜市场一样热闹,还能天天看到一些世家为了排行问题上演全武行……
《姓氏录》的修订在李小九陛下的强势推行下,渐渐为大唐中下层的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此外,由于《姓氏录》的收录规定,官员不分文武,只要品级过五品,就能在《姓氏录》上占领一席之地。所以,哪怕是出生草根、家中n代都是贫农的普通军士,只要他军功卓越,勋绩过了五品,也一样可以被收录,此举显然大大抬高了军人们的地位,得到了大唐上下各军将士的一致拥护!
这倒是一项意外的收获!
当然,对于久居上位的那些老牌世家来说,李小九陛下此举简直是在掘他们的根本,即使李二陛下当初多次压制山东豪族,也不敢做得这么过分!
这些人倒是想闹腾啊,可是朝中没人,还闹个毛啊!
当然,也有人想走走崔氏的路子,可崔家自己又没降等,哪有那么多时间管别人怎么样啊╮(╯_╰)╭
再说,博陵崔氏原本就无人在朝了,要不是李小九陛下念旧情,如今也该放在降等的行列,现在闷声发大财还来不及呢,哪会出头啊?!
而清河崔氏有崔义玄这个铁杆帝党在,当然更不用担心了,而崔义玄这老狐狸早知道那些世家肯定会来找他,在修《姓氏录》之处就向李小九陛下表明立场,不参加排位工作,并主动要求调到洛州工作,这会儿早就拍拍屁股溜了。
深感求助无门的世家们,这才发现,‘朝中有人好办事’这话真的一点也没说错!
可惜他们醒悟得有些太晚了!
与修订《姓氏录》这边热闹火爆的场景相比,‘禁婚令’的推行反响并不是很激烈。
除了一开始各大世家咬牙切齿放出话来不跟小李相公结亲外,之后就再也传出什么言论来。
吴诩反倒奇怪了,她一向认为这些世家素来清高,养着闺女就是用来跟别的世家联姻的,现在不让他们‘强强联合’了,怎么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阿武,你以为他们这是妥协了吗?”李小九笑着给吴诩解惑道:“依我看,他宁可让自家的小娘子终身不嫁,也绝不如我们的愿,与他姓联姻,免得低了自家的身份……”
吴诩:“…………”这不是在变相地制造大批剩女吗?
这可不利于帝国的安定和谐!
“难道,就没法子让他们服软了?”吴诩不禁疑问道。
“法子倒是有,只是现在还不能用……”李小九看来是已有成竹在胸了,只是不知顾忌什么,没有把想法告诉吴诩。
吴诩也没有追问,其实她会关注‘禁婚令’这事,只是因为先前答应了要给李三郎说个媳妇儿的,结果就因为重修《氏族志》的事,人家死都不肯把女儿/妹子嫁给小李了,就算她是‘二圣’之一的天后,也不能霸王硬上弓,强聘人家的闺女吧?
看来,等这几件事完了,她的好好补偿一下心腹爱将才行。
很久以后的某一天,小吴同学为了补偿李三郎,问他愿不愿意尚主,结果后者愣了半天,然后果断拒绝了。他只向吴诩提了一个请求,就是为刘洎一案昭雪……
吴诩不由为其对刘洎的情谊表示感动,当即说服了李小九,恢复了刘洎的名誉。
这是后话。
却说,正当长安城因为修订《姓氏录》和推行‘禁婚令’两项政策,搞得朝野上下鸡飞狗跳的时候。
远在倭岛的刘仁轨、薛仁贵、苏定方等人已经集安东都护府、东海都护府和远东都护府的主力军团陈兵于大海人政权的根据地——出羽国了。
这次进军,由苏定方统领6路大军,从美浓出发,一路北上,扫平沿途各个州府。刘仁轨与薛平贵则各领百艘巨型战船,非别从越前和伊势出发,沿东西两面海岸向北进攻倭岛北部。同时,李小九陛下还下谕给渤海国和虾夷国的国主,让他们从北部出兵牵制倭人的兵力,配合大唐的行动。
大海人逃到北海道的时候,手下兵马原本就不多,又与虾夷国干了一场,手下嫡系损失过半,即使之后借着‘灵镜降世’登基为王,立刻收拢了出羽、越后、6奥等地的地方势力,他手下的兵力一时之间也抵抗不了大唐和渤海国、虾夷国四面而来的进攻。
当南部诸国纷纷失守,西边的能登岛阻截刘仁轨水师失败后,大海人立刻意识到大唐已经对其展开了合围。
大海人手下的文武官员都惊惶失措,几乎有半数人都打着向大唐投降的主意,只有王后额田姬、左大臣??等人力主与唐军周旋。
大海人犹豫不决,寝食不安,最后还是王后额田姬对他说了一番话,他才有了主意。
显庆六年四月,东都八关宫落成,李小九陛下更其名为‘合璧宫’,当月就带着天后和文武百官驾幸洛阳,把长安的烂摊子丢给太子和小李相公等人。李小九陛下忽然来了这一出,可把一众等着在日蚀之际抨击帝后的人气得直跳脚,主角都跑了,他们还闹个毛啊?!
而带着老婆跑到洛阳的李小九陛下也没轻松多少,前段时间一直用脑过度,他的晕眩病又犯了,只能在吴诩的监督下卧床休息。
好在他跟吴诩这段时间只要等着倭岛那边的战事结束的消息就够了,倒也不用费太多神。
到洛阳的时候,恰逢牡丹花开之时,李小九还真的给吴诩弄了一个牡丹园,就在合璧宫里面。
吴诩虽不似真正的妹子那样喜欢花花草草,对欣赏一下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还是颇有兴趣的。
而东都的一些世家勋贵早就探听得消息,纷纷将自家收藏的好花都献进宫来,企图讨好一下吴诩。
吴诩是照单全收,还专门请了这些送花的世家勋贵的女眷进宫赏花。
话说,好久没有年轻妹子看了,整天跟着李小九这货见那些满脸褶子的朝臣,吴诩都已快ho1d不住了= =
进宫朝见吴诩的那些世家勋贵女眷无非也就两个目的:一是打探一下《姓氏录》的修订情况,看看自己家能不能留在原位或上升一点;其二,却是为了自家小娘子的事……
听那些贵妇云里雾里说了半天,吴诩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夫人带着小娘子进宫来不是给她观赏的,而是给天皇陛下看的……
擦咧!
这大概就是重修《氏族志》和推行‘禁婚令’的负面影响吧?
后妃的母家最次也能排到第四等,这样上位,怎么看也比考进士容易些。
再说,李唐宗室勉强算是五大姓之一,又不是禁婚家,嫁给皇室总比嫁给他姓要强吧……
如今合璧宫新成,宫中却没几个侍奉的嫔妃,现在向天后投诚正是个好机会!
吴诩想不到李小九这病歪歪的小白脸居然还有人惦记着,不由黑了脸,更让她生气的是,一直被她寄予厚望的苏定方,居然在攻破出羽城后让大海人给跑了!
321第 321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7
大唐这次围剿大海人的军事行动,无论怎么看都是十拿九稳的。
虽说,从6路向北进发的苏定方军动静比较大,可东西两侧还有刘仁轨和薛仁贵掠阵呢,实在是不该让大海人这瓮中之鳖逃掉的!
事实上,大海人在得到大唐和渤海、虾夷两国四面来袭这消息后,也已经觉得突围无望了,然而他的王后额田姬的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
四路大军虽然气势汹汹,却强弱不均,到来的时间也有差异。
额田姬表示,如果大海人要固守出羽城,下场只有被俘或被杀,如果选择从四方之中势力较弱的一方突围,甚至还能打个时间差,从而逃出生天呢。
大海人觉得额田姬的话十分有道理,而现在的情形也跟当初他在大和国与兄长被唐军围困的情形差不多,一旦错失时机被唐军团团围住了,那就死定了!
只有趁着唐军和渤海、虾夷二国联军还未形成合围之势时采取行动。
不过,狡猾的大海人并没有照着额田姬的想法,直接往西北面渤海、虾夷二国进攻的方向跑,而是趁东西两边拖延唐军舰队的时候,暗中派心腹到6奥东北沿海准备船只。
就在苏定方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出羽国边境的时候,大海人在出羽王宫留下一个替身,自己已经带着额田姬和少数心腹悄悄溜出了出羽城,一路向北跑了。
所以,苏定方虽然拿下了出羽城,却发现王宫的倭王竟是个西贝货的时候,他冷汗都下来了。
更让他郁闷的是,出羽政府的一干文武大臣都还不知道他们的王早就金蝉脱壳了,更勿论知道大海人跑哪里去了。
苏定方没法子,只好写了请罪则子,让人立即送到洛阳去,自己则带着精锐去追捕大海人一行——能神不知鬼不觉溜出出羽城而不被察觉,说明大海人一行的人数并不多。
苏定方不怕对方跑得快,就怕对方回头一乔装,躲到乡村野地里去,那可就麻烦了!
而远在洛阳的吴诩收到‘战事顺利,但大海人却跑掉了’的消息后,气得差点吐血:尼玛!离日食出现已经不到一个月了,关键时刻,这老苏又给她掉链子了,真是气死她了!
吴诩也不敢把这事告诉李小九,免得他忧心之下病情加重,只能咬牙切齿地发了密令到倭岛,让已经占领出羽的刘仁轨把那个假倭王连同一干倭人文武百官都锁拿了,通通送回洛阳来献俘。刚刚拿下的倭岛北部地区,暂时交由薛仁贵镇守,同调集南部几个州府的青年干吏过来协助……
至于第一个打破出羽国大门的苏大将军么,还是先抓到人再说吧!
天后娘子这封饱含怒气的密诏一到出羽,三位大将军都看得出了一头冷汗。
吴诩的意思很明确,剿灭大海人的事刻不容缓,而且不管他们抓住的人是不是真的大海人,都得必须立刻马上弄回大唐去献俘!
刘仁轨和薛仁贵一向是惟君命是从的,自然没什么异议,领命之后,当即分头干活去了。
苦逼的苏大将军则是满腹委屈和怨气,委屈的是他好不容易打破出羽城,却以为一时疏忽,让大海人心后门给跑了,眼见着的首功一件化为泡影了!
怨气么,主要还是针对跑得不见踪影的大海人一干人的。
娘的!这大海人好歹也是一介藩王啊,居然真的屈尊就卑乔装成平民百姓隐匿了,这叫他怎么找啊?!
总不能把所有倭人都抓起来一个个找吧?
不说苏大将军在倭岛焦头烂额地四处抓人,却说刘仁轨接了天后娘子之令后,当即写了一封大大的捷报回长安,然后带着假倭王和倭国一众文武大臣,乘着百艘大船会大唐了。
捷报到了长安,当天就发表在了国中各大报刊(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哼!”少年不知为何满腹怒气,扭头不去看春风得意的某人。
吴诩见儿子一脸别扭,只道是他嫉妒李三郎比他得宠,连婚事都备受她和李小九关注,不由大笑着揉着儿子脑袋道:“儿子,你放心,阿娘日后一定给你找一个全大唐最漂亮的太子妃~~~~~”
太子殿下的脸顿时红得像要滴出血来一样,结结巴巴道:“谁、谁说孤想要太、太子妃了?!”
吴诩又是一阵大笑,反问道:“不要太子妃,那你要什么?良娣要不要?孺人呢?都不要?那可就要打光棍了诶!”
太子殿下被他阿娘调戏得内牛满面,最后愤愤得不肯开口说话了!
千秋殿的宫人们见状,一个个肚子里都笑得打跌,一向老沉稳重的太子殿下又被天后娘子捉弄得变脸了有木有?!
正当千秋殿一片欢乐之时,李小九陛□边的王内侍忽然急急闯进来,禀报道:“娘子,不好了……”
318第 318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4
众人被王内侍惊惶的神色吓了一大跳,能让太极宫最有权势的大内侍无措的,只怕除了天皇陛下的身体健康就再没有第二件事了!
吴诩已经立了起来,神色十分严厉,“天皇那边出了什么事?!”她第一想到的就是李小九那小子是不是又旧病复发了!
这一年来,两人面上虽是风光无限地四处游览,私底下却一直为扫平倭国这件事殚精竭虑。
在人员调动上,李小九陛下都是再三斟酌,谨慎选派。军马粮草这些后勤大事也就算了,就是那些本该将军们操心的战术问题,他都要研究个半天……
这样事无巨细都要关心,身体怎么吃得消?
吴诩在金城的时候就觉得李小九的身子有些损耗,当时就不许他多看军报,有事她来解决。好容易回到长安,经过一个春节的修养,吴诩也放松了警惕,谁知这会儿会出事?!
王内侍被吴诩锐利的目光瞪得不由一抖,忙解释道:“天皇的身子暂且无碍,只是钦天监的李监正定要求见天后,说是不日将有重大事件发生……”
钦天监?
吴诩一听到这个有关部门,就忍不住皱起眉头。
神棍什么的她原本是不信的,可是自己就遭遇过像穿越这样无稽的事,有些超自然力的怪事,她也不得不防啊!
而李弘、武敏之和李三郎三人听到王内侍的话,不由面色各异。
钦天监所说的大事八成是天象有异这种事了!
对‘君权天授’这种思想影响多年的王朝来说,出现天象有异这种事非常难搞,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动摇民众对统治者的信心!
就像李小九刚登基的那几年,年年发生天灾,不是地震就是洪涝,惹得大唐上下都对李小九继承大统的合法性都出现了质疑,那些个藩王蠢蠢欲动不说,地方还发生了农民起义……
这就是自然灾害发生,对统治者的最大影响。
不过,比较神奇的是,自从吴诩上位后,大唐上下就再没发生过大型自然灾害了,更不要说什么天文异象。
以许敬宗为首的帝党人员就大肆宣传新皇后是福星,就是上天派来辅佐李小九陛下的云云,那溢美之辞把吴诩肉麻得寒毛直竖!
但是,即使是李小九登基最初那最艰难的几年,钦天监也没有大惊小怪过,今天却一惊一乍的,还指明要见吴诩,这是怎么回事?!
吴诩见王内侍也说不明白钦天监的意图,便命人立刻备车辇,带着李弘等人一起去两仪殿。
因为随行的人还有小李相公,吴诩特地让人准备了一架步辇送他。
几人刚到两仪殿门口,就见三五个太医急匆匆地往大殿里赶,连天后娘子的座驾到了都没留意到。
吴诩等人见太医都出现了,脸色越发凝重了。
吴诩也不等小顺子扶她下辇,顾自跳下辇车,就往大殿走。
殿中的气氛有些诡异,李小九陛下面无表情的坐在上面,底下跪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一应普通宫人内侍都被屏退到了偏殿,殿上只剩崔内侍、韦尚宫等几个帝后心腹之人在。
吴诩进来的时候,正看见李小九把一个卷轴一样的东西狠狠地丢到榻上。
结果,那卷轴居然在榻上一弹,弹出了软榻的范围,直接砸到大殿上跪着的那老头脑袋上了!
吴诩:“囧……”这是在搞毛啊?
众人:“………”天皇,您肿么了?
吴诩上前几步,弯腰捡起已经掉到地上散开一半的卷轴,只看了一眼上面写着‘日蚀,阴侵阳,必有君死亡国之灾’这句话,她的脸色不觉就黑了……
这他喵的到底是神马玩意儿啊?!
怎么又跟日食什么的扯上关系了?
“阿武,你来了啊?”李小九陛下看吴诩等人进来了,忙坐直了身子,招呼自家娘子做到身边来。
吴诩拎着那卷轴,很自然地坐到李小九身边,其后的太子殿下等人纷纷上前向天皇陛下行礼。
李小九陛下一看爱子和心腹都到齐了,原本暗含恼怒的神色立刻收敛了回去,换作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小李相公坐下之后,就开始打量还兀自跪在殿上的老头。
那老头身上穿着一件淄衣,头上扎着一方道家子弟常用的逍遥巾,再配上那一尺多长的飘逸长须,看起来还真有点道骨仙风的样子,当然如果能忽略这位老爷子额头上刚刚被砸中的红印就好了……
小李相公若有所思的看了一会儿那老爷子,白皙的脸上忽然微微扭曲了一下,眼神也从刚才的慵懒状态变得十分犀利。
吴诩此时已经认出了跪在地上的这个貌似神棍的老爷子就是目前钦天监的一把手李淳风,她还是没搞明白这李老爷子的来意是什么。
如果说跟她手上的卷轴有关,那么是不是说不久要发生日食了吗?
日食这种事这个时代还是一个相当可怕的天文现象,虽然汉代已经有科学家推测出日食的形成原因,可那些科学家的著作并未被人世人所知,很多儒家学者也对这些科学著作很不以为然,大肆打压。因此,如果真的出现日食,李小九之前东征半岛、倭国和大力选拔寒门青年干吏为地方封疆大吏等等‘不合常规’的事,很可能被那些迂腐老臣和世家拿出来作为攻击新政的借口。
吴诩是不怀疑钦天监的天文观测技术的,也相信李淳风这个看着像神棍的老家伙应该知道日食什么的跟那卷轴上说的话一毛线关系也没有,可是为什么这老家伙还是被李小九砸了呢?
“李卿,你的意思是不久就会有日蚀发生?那这卷轴是怎么回事?难道有人要针对我?”吴诩也没兜圈子,单刀直入就问李淳风到底是怎么回事。
天后娘子的直觉还真是准,这都还没了解情况呢,就看出有人要针对她了!
李淳风不由暗暗抹了一把汗,当初他收到那卷看起来像是谶语一样卷轴时,也是琢磨了好几天才看出,有人不但已经查知了他的勘探的情况,还已经设下了针对天皇天后的毒计了,尤其是针对后者的!
“天后明鉴,这日食之事,老臣也是才刚刚推算出来的,可长安城已经出现了一些日蚀不祥的流言……”李淳风好歹也在宫廷为宦多年,自然知道皇帝对某些天文现象变化的事十分关注,每次都要提前做好应急措施,有时甚至还要搞点愚民的‘祥瑞’来忽悠大众。
如今这引导舆论的事却让别人捷足先登了,也难怪天皇陛下这么生气呢!
现在长安上下的民众对日蚀的‘意义’已经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了,到时候真日蚀了,那还不引发恐慌啊!
倒是那帮世家登高一呼,忽悠了底下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李小九的统治可就糟糕了!
这下吴诩也知道事情比她想象中还严重……
“唉唉……当初真该把科学也作为选进士的必考科目……”吴诩不由懊恼地嘀咕道。
不过这个时候也不是懊恼的时候,还是想想怎么破世家们即将到来的逆袭吧!
显然,在这种事上,太子殿下的经验还不足,只能默默坐在一边看他阿爹阿娘怎么处理。
武敏之倒是个世家子,不过以他的秉性,估计也不太搞得定这些迂回的阴谋诡计。
只有小李相公此时倒是一副心有成竹的摸样,看来是已经有了主意。
不过李小九陛下显然没有想要咨询他的意思,只是一摆手让李淳风先起来说话。
“既然日蚀不可避免,李卿你且说说具体是什么时候吧。”
李淳风一听这问题问到了他的专业上,也不含糊,当即道:“依老臣推算,这次日蚀应在两月之后……”
“是日全食还是偏食?”吴诩忙问道。
“这……应是日全蚀。”李淳风说完又感到一阵不安,史书有记载的几次日全食记录之后,国家都发生了大型的变乱,不是朝政有变,就是天灾人祸,也不知是巧合是什么!
吴诩一听是日全食,也叹了一口气。
如果是偏食还能补救,这日全食可不好办呐!
她回头看李三郎至此还一言不发,不由问道:“李相公,你有何高见?”
李三郎忙拱手道:“高见不敢,天后既然见问,微臣就说说在下的拙见吧……”
“昔日,倭国遣使朝见隋炀帝,在国书上自称‘日出之国’,其王室自称太阳神之后裔,其国主更是自诩为太阳神之子……”
“这‘日出之国’如今灭亡过半,若是日蚀之日正是其国全数为大唐攻灭之日,那么……”
说到这里,李三郎一双桃花眼顾盼生辉,满眼是傲然之色,显然他对大唐军队在两个月之内灭掉逃亡到倭国北部的大海人政权充满了信心!
吴诩一听李三郎这话,顿时茅塞顿开。
对啊!
世家想用日蚀这件事攻击李小九和她的新政,他们为什么不能用日蚀这件事证明东征是正确的呢?
小日本这个自诩太阳笼罩的小岛国不是被大唐灭了吗?
那发生日食不是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嗯~~她得赶紧只会长安书局连夜派发一些关于大唐必灭小日本的言论下去!
319第 319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5
小李相公又是一句话帮帝后二人解决了大问题,众人都不由暗暗感叹:难怪此人年纪轻轻能身居高位呢!
李淳风见天皇陛下已经有了应变之策,也松了一口气。
当即把他最新推算出的日蚀日期和时辰都贡献出来。
吴诩听说李淳风已经按照他的天文观测重新排了年历,当即对李治道:“我看,以后就用李监正排的年历好了……”
李小九陛下自然没有异议,之后就下诏定李淳风所排之历为‘显庆历’,命大唐上下和周边属国全部改用‘显庆历’。
这是后话。
却说,李淳风见天后娘子一句话就让他将要名扬天下了,不禁大为感激,当下就提醒了帝后一句:“微臣这些时日在钦天监常听下属博士谈起,京中一些贵人时常来询问一些天象征兆之事,尤其是汉之吕氏前后天象变化……”
李小九陛下闻言,果然脸色微变,也不用李淳风多说什么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朕知道了,你且先回钦天监,有任何消息及时禀报!”
“谨遵命。”李淳风闻言,忙退出了两仪殿。
一时,殿中也没了外人,李小九陛下的脸色十分难看,看来是在想李淳风最后提醒他的那句话。
那些人居然还不死心,还在打着扳倒阿武的主意啊!
真是自寻死路!
吴诩也是半晌无语。
她就知道那些世家大族是不会安分的,这才多久啊,又开始冒头了!只是,眼下她的地位稳如泰山,那些人这么明目张胆地把箭头对准她,真的没问题吗?
或者说,这些人都以为如今大唐上下实施的新政其实都是她在做推手,只要除掉她,世家们就会复兴了?
这些人未免也太天真了一点吧?
还是说,他们还有后手不成?
吴诩想到这里,忍不住看向李三郎,后者回以一笑,缓缓开口了。
“微臣以为,既然那些人处心积虑针对天后,抨击新政,不能就这样轻易放过,必须还以颜色!”
“这个……应该很难拿住他们的把柄吧?”吴诩有些不自信地道。
这个时代,任谁对上那些百年世家大族都无法轻松,即使是皇室也一样,谁知道这些百足之虫有没有一两个厉害的姻亲呢?
再看看武家和李小九家,嫡系都死得差不多,势单力薄得很!
而那些世家就算没有身份高贵、势力庞大的姻亲,也不知培养了多少子弟在中央地方任职呢。
她跟李小九要压制世家是没错,可在科考制度还不太成熟的今天,就是吴诩也不能说已经可以把世家子弟一脚踢开不用呢!
这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压制慢慢分化世家这庞然大物,等他们不能再对皇室和政府造成压制,没有三五代帝王的努力根本不行……
而世家也不会坐以待毙,适应新制度或是负隅顽抗……
前者还好说,后者必然是要跟她这个新政领导者斗到底的,会逆袭也不足为奇。
真要说起来,她这个毫无家世根基的天后根本不是众多世家的对手。
这时,小李相公又对李小九陛下道:“我大唐这次能剿灭倭国,天后的功劳不小,天皇何不下一道诏书,明示天后之功……”在绝对权势面前,那些企图颠覆天后的人,也不过是蝼蚁而已!
小李相公话中之意,李小九陛下显然心领神会,他不由点点头,道:“天后有大功于国,朕早就打算下旨昭告天下,让天后与朕共听朝政,并称‘二圣’,同掌玺印!”
此话一出,在场诸人都面露愕然之色,惟二没有变色的大概只有一向冷面的武敏之和一直笑如春风的小李相公了。
“这、这不合规矩吧?”吴诩愣了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
李小九上台以来,做过的‘不合规矩’的事多了去了,可这称‘二圣’的事,真的有些出格了!就算是当年的独孤皇后,也没能真正称圣,不过是宫中之人暗暗将她和隋文帝叫做‘二圣’而已,在政治地位上完全没有与隋文帝比肩的可能。
李小九今天说的这个‘二圣’,绝对不是像独孤皇后和隋文帝的那种模式。
而且,以吴诩如今的权势,根本不需要贪图什么‘二圣’的虚名,没得招那些自诩懂‘礼仪’的世家骂!
再说,‘二圣’什么的,在这种时代根本就是个悖论,不是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这世上有一个人跟皇帝的权利一样大,到时两人的意见不统一,朝臣又该听从谁的呢?
说不定,她跟李小九也会因此生嫌隙呢……
以李小九的智慧应该不会主动去犯这种错误的!
吴诩觉得李小九应该还没傻到主动把皇位也分给别人一半的地步,他会这么做,八成是要对那些世家干点什么了,‘二圣’什么的只是个噱头……
她甚至怀疑,今日叫她来谈什么天象有异的事,就是为某件事做铺垫的!
她一直知道李小九想扯着她一起干活的心思已经很久了,就见不得她在后面偷偷懒!
不过,像这样明确下诏什么的,可不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丢个大香饵下去,让那些世家来咬?!
小吴同学一瞬间洞悉了李小九陛下的险恶用心,不由瞪了后者一眼,不想某人竟然十分坦然地与之对视,全无半分愧疚之意。
听了吴诩‘不合规矩’的话,李小九果然笑了:“规矩?规矩不都是人定的?”
“以往那些什么帝范、什么礼仪还不是那些世家望族弄出来的,怎么,朕身为天子反倒不能给他们定规矩了!”
说到这里,李小九陛下面容一肃,对李三郎道:“李卿,朕已经看了你上次的则子,给天后加尊号一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谨遵命。”小李相公忙起身领命。
吴诩在一旁听得莫名其妙,忙道:“什么加尊号?这事我怎么不知道?”
李小九陛下和小李相公难得十分默契地没有回答她的话。
吴诩忍不住有些恼了:“我说你们,到底在打什么主意啊?”
自从秦始皇发明了‘皇帝’这个帝王专有名词以后,千百年来的帝王都没在自己的称呼上做过太多改变,一直到去年,李小九自称‘天皇’不再用‘皇帝’这称号,这举动明显是对传统的一种挑战!
那时,李小九陛下君威高涨,举国上下对大唐的强大战斗力都欣欣鼓舞,当然对改称呼没啥异议。
此外,李小九陛下还对李氏祖先进行了一系列追尊活动,如追尊宣简公为宣皇帝,懿王为光皇帝,太祖武皇帝为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皇帝为文武圣皇帝,太穆皇后为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为文德圣皇后等等,开了为皇室先祖加尊号的先河。可尽管如此,吴诩也没听说过过给活着的皇后加尊号这种事的!
太奇怪了有木有?!
李小九依然不答吴诩的话,倒是小李相公笑眯眯回道:“娘子从倭郡回来时,微臣就在琢磨这件事了,天皇可称圣人,天后自该称圣母才对……”
“噗————”吴诩直接喷了。
谁圣母啊?
老子才不要叫圣母呢?!
“小李相公真是为我想得周到!”就算知道李三郎不是那个意思,吴诩也黑了脸,不由阴测测地道:“看来,我不为李卿保保媒,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此话一出,小李相公脸上的笑容就有些挂不住了,尤其是上座的天皇陛下也目光炯炯地看着他,满脸的幸灾乐祸之色掩都掩不住。
不过,小李相公毕竟是号称‘李猫’的精明男人,当即祸水东引道:“微臣以为,如若不破除门第之槛,天下有多少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所以,微臣请天皇天后下诏禁止五姓世家任意通婚………”
“再有就是,重修,以勋论贵。”这才是重点。
李三郎这几句话说得似乎有点石破天惊,但非常合乎吴诩和李小九的胃口。
要知道,那些世家门阀除了因为士族势力强横让当朝皇帝忌惮外,就是在联姻方面让皇室非常不忿。
那些该死的世家大族宁可把娶一个破落世家的丑女,也不肯娶皇室的公主,这让自诩是天下第一大世家的李氏非常愤怒啊!
重修氏族志,再次压低世家的地位,不许大姓世家之间互相通婚,要通婚必须向天皇天后打报告,否则只能嫁给他姓人家……
这些建议怎么听都像是李三郎在以权谋私,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开路,不过李小九陛下听得十分爽,当即拍案叫好。
连吴诩也用敬畏的目光看着李三郎:这小子够毒的啊!
如果重排氏族的位置的话,卢家人就不能以门第不对称为由,不肯把他家小娘子下嫁给李三郎了!因为按李三郎新定的氏族等级评判方式,李三郎这个亚相最少能排在氏族志的前五名,绝对的贵族啊!
而卢氏如今只有度支尚书卢承庆在中央,家族中的其他子弟顶多就是一州之长,在氏族志里也不知能不能排上前十呢。
这样看来,两家也算门当户对了。
可是,事情哪有吴诩想的这么简单。
且不说重修《氏族志》一事受到了重重阻挠,就是‘禁婚令’也被各大世家阳奉阴违,而且当那些世家得知建议实施这两项政令的人是‘奸相’李三郎的手笔时,所有的世家不约而同放出话来:就是把自家小娘子嫁给乞丐,也绝不给李义府!
320第 320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6
尽管各大世家都放出了狠话,小李相公还是不为所动,还奏请李小九陛下将现在市面上流传的《氏族志》全部收缴销毁,新定《显庆姓氏录》,规定所有录入《姓氏录》的氏族必须是在朝五品以上官员所属的家族。其中,按照贞观的旧例,天后并州武氏、贤妃湖州徐氏以及京兆韦氏、昌平燕氏等重要外戚都列为一等世家,如李绩、李义府、许敬宗、许圉师等人皆因身居相位,其家族都被升为二等世家,其余三品以上的官员家族或入二等或入三等,不一而足。根据李三郎对氏族录入《姓氏录》的换算方法,只有五品(包括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心思家族能够入围,那么就意味着新修的《姓氏录》里的姓氏和家族将比原先《氏族志》里收录的减少至少一半。更要命的是,用李三郎的办法收录氏族,许多之前的一二等大世家如果没人在朝居于高位的话,就面临着被踢出《姓氏录》的窘境。只这一项,先废后的舅家河东柳氏、废贵妃母家兰陵萧氏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百年世家都被无情地丢出了《姓氏录》,更有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这些豪门世家因为家中子弟在朝中的官位不显,遭到了降等……
看到一大批老牌世家或被剔除或被降等,李小九陛下龙心大悦,当即亲自为《姓氏录》写序,并详细规定了类例,甄选出一些特例来。其中博陵崔氏本该降等的,但李小九陛下想到当初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铁杆帝党崔敦礼老爷子,就大手一挥,把崔氏还留在一等大世家之列。而太原王氏因为出了一个废后,本该降到末等的,但其旁支的王方翼在这次平倭之战中,军功甚巨,李小九陛下就额外开恩,让王氏暂列于第五等世家。
其余各世家氏族的排行情况,李小九陛下也没有一一查看,就让中书令李义府、侍中许敬宗、礼部侍郎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元道、太常丞吕才以及崇文馆诸学士共同商议着办。
一时,长安城里的大小世家勋贵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天天跑去围堵崇文馆。崇文馆好好一个幽静之地,每天都像菜市场一样热闹,还能天天看到一些世家为了排行问题上演全武行……
《姓氏录》的修订在李小九陛下的强势推行下,渐渐为大唐中下层的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此外,由于《姓氏录》的收录规定,官员不分文武,只要品级过五品,就能在《姓氏录》上占领一席之地。所以,哪怕是出生草根、家中n代都是贫农的普通军士,只要他军功卓越,勋绩过了五品,也一样可以被收录,此举显然大大抬高了军人们的地位,得到了大唐上下各军将士的一致拥护!
这倒是一项意外的收获!
当然,对于久居上位的那些老牌世家来说,李小九陛下此举简直是在掘他们的根本,即使李二陛下当初多次压制山东豪族,也不敢做得这么过分!
这些人倒是想闹腾啊,可是朝中没人,还闹个毛啊!
当然,也有人想走走崔氏的路子,可崔家自己又没降等,哪有那么多时间管别人怎么样啊╮(╯_╰)╭
再说,博陵崔氏原本就无人在朝了,要不是李小九陛下念旧情,如今也该放在降等的行列,现在闷声发大财还来不及呢,哪会出头啊?!
而清河崔氏有崔义玄这个铁杆帝党在,当然更不用担心了,而崔义玄这老狐狸早知道那些世家肯定会来找他,在修《姓氏录》之处就向李小九陛下表明立场,不参加排位工作,并主动要求调到洛州工作,这会儿早就拍拍屁股溜了。
深感求助无门的世家们,这才发现,‘朝中有人好办事’这话真的一点也没说错!
可惜他们醒悟得有些太晚了!
与修订《姓氏录》这边热闹火爆的场景相比,‘禁婚令’的推行反响并不是很激烈。
除了一开始各大世家咬牙切齿放出话来不跟小李相公结亲外,之后就再也传出什么言论来。
吴诩反倒奇怪了,她一向认为这些世家素来清高,养着闺女就是用来跟别的世家联姻的,现在不让他们‘强强联合’了,怎么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阿武,你以为他们这是妥协了吗?”李小九笑着给吴诩解惑道:“依我看,他宁可让自家的小娘子终身不嫁,也绝不如我们的愿,与他姓联姻,免得低了自家的身份……”
吴诩:“…………”这不是在变相地制造大批剩女吗?
这可不利于帝国的安定和谐!
“难道,就没法子让他们服软了?”吴诩不禁疑问道。
“法子倒是有,只是现在还不能用……”李小九看来是已有成竹在胸了,只是不知顾忌什么,没有把想法告诉吴诩。
吴诩也没有追问,其实她会关注‘禁婚令’这事,只是因为先前答应了要给李三郎说个媳妇儿的,结果就因为重修《氏族志》的事,人家死都不肯把女儿/妹子嫁给小李了,就算她是‘二圣’之一的天后,也不能霸王硬上弓,强聘人家的闺女吧?
看来,等这几件事完了,她的好好补偿一下心腹爱将才行。
很久以后的某一天,小吴同学为了补偿李三郎,问他愿不愿意尚主,结果后者愣了半天,然后果断拒绝了。他只向吴诩提了一个请求,就是为刘洎一案昭雪……
吴诩不由为其对刘洎的情谊表示感动,当即说服了李小九,恢复了刘洎的名誉。
这是后话。
却说,正当长安城因为修订《姓氏录》和推行‘禁婚令’两项政策,搞得朝野上下鸡飞狗跳的时候。
远在倭岛的刘仁轨、薛仁贵、苏定方等人已经集安东都护府、东海都护府和远东都护府的主力军团陈兵于大海人政权的根据地——出羽国了。
这次进军,由苏定方统领6路大军,从美浓出发,一路北上,扫平沿途各个州府。刘仁轨与薛平贵则各领百艘巨型战船,非别从越前和伊势出发,沿东西两面海岸向北进攻倭岛北部。同时,李小九陛下还下谕给渤海国和虾夷国的国主,让他们从北部出兵牵制倭人的兵力,配合大唐的行动。
大海人逃到北海道的时候,手下兵马原本就不多,又与虾夷国干了一场,手下嫡系损失过半,即使之后借着‘灵镜降世’登基为王,立刻收拢了出羽、越后、6奥等地的地方势力,他手下的兵力一时之间也抵抗不了大唐和渤海国、虾夷国四面而来的进攻。
当南部诸国纷纷失守,西边的能登岛阻截刘仁轨水师失败后,大海人立刻意识到大唐已经对其展开了合围。
大海人手下的文武官员都惊惶失措,几乎有半数人都打着向大唐投降的主意,只有王后额田姬、左大臣??等人力主与唐军周旋。
大海人犹豫不决,寝食不安,最后还是王后额田姬对他说了一番话,他才有了主意。
显庆六年四月,东都八关宫落成,李小九陛下更其名为‘合璧宫’,当月就带着天后和文武百官驾幸洛阳,把长安的烂摊子丢给太子和小李相公等人。李小九陛下忽然来了这一出,可把一众等着在日蚀之际抨击帝后的人气得直跳脚,主角都跑了,他们还闹个毛啊?!
而带着老婆跑到洛阳的李小九陛下也没轻松多少,前段时间一直用脑过度,他的晕眩病又犯了,只能在吴诩的监督下卧床休息。
好在他跟吴诩这段时间只要等着倭岛那边的战事结束的消息就够了,倒也不用费太多神。
到洛阳的时候,恰逢牡丹花开之时,李小九还真的给吴诩弄了一个牡丹园,就在合璧宫里面。
吴诩虽不似真正的妹子那样喜欢花花草草,对欣赏一下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还是颇有兴趣的。
而东都的一些世家勋贵早就探听得消息,纷纷将自家收藏的好花都献进宫来,企图讨好一下吴诩。
吴诩是照单全收,还专门请了这些送花的世家勋贵的女眷进宫赏花。
话说,好久没有年轻妹子看了,整天跟着李小九这货见那些满脸褶子的朝臣,吴诩都已快ho1d不住了= =
进宫朝见吴诩的那些世家勋贵女眷无非也就两个目的:一是打探一下《姓氏录》的修订情况,看看自己家能不能留在原位或上升一点;其二,却是为了自家小娘子的事……
听那些贵妇云里雾里说了半天,吴诩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夫人带着小娘子进宫来不是给她观赏的,而是给天皇陛下看的……
擦咧!
这大概就是重修《氏族志》和推行‘禁婚令’的负面影响吧?
后妃的母家最次也能排到第四等,这样上位,怎么看也比考进士容易些。
再说,李唐宗室勉强算是五大姓之一,又不是禁婚家,嫁给皇室总比嫁给他姓要强吧……
如今合璧宫新成,宫中却没几个侍奉的嫔妃,现在向天后投诚正是个好机会!
吴诩想不到李小九这病歪歪的小白脸居然还有人惦记着,不由黑了脸,更让她生气的是,一直被她寄予厚望的苏定方,居然在攻破出羽城后让大海人给跑了!
321第 321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7
大唐这次围剿大海人的军事行动,无论怎么看都是十拿九稳的。
虽说,从6路向北进发的苏定方军动静比较大,可东西两侧还有刘仁轨和薛仁贵掠阵呢,实在是不该让大海人这瓮中之鳖逃掉的!
事实上,大海人在得到大唐和渤海、虾夷两国四面来袭这消息后,也已经觉得突围无望了,然而他的王后额田姬的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
四路大军虽然气势汹汹,却强弱不均,到来的时间也有差异。
额田姬表示,如果大海人要固守出羽城,下场只有被俘或被杀,如果选择从四方之中势力较弱的一方突围,甚至还能打个时间差,从而逃出生天呢。
大海人觉得额田姬的话十分有道理,而现在的情形也跟当初他在大和国与兄长被唐军围困的情形差不多,一旦错失时机被唐军团团围住了,那就死定了!
只有趁着唐军和渤海、虾夷二国联军还未形成合围之势时采取行动。
不过,狡猾的大海人并没有照着额田姬的想法,直接往西北面渤海、虾夷二国进攻的方向跑,而是趁东西两边拖延唐军舰队的时候,暗中派心腹到6奥东北沿海准备船只。
就在苏定方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出羽国边境的时候,大海人在出羽王宫留下一个替身,自己已经带着额田姬和少数心腹悄悄溜出了出羽城,一路向北跑了。
所以,苏定方虽然拿下了出羽城,却发现王宫的倭王竟是个西贝货的时候,他冷汗都下来了。
更让他郁闷的是,出羽政府的一干文武大臣都还不知道他们的王早就金蝉脱壳了,更勿论知道大海人跑哪里去了。
苏定方没法子,只好写了请罪则子,让人立即送到洛阳去,自己则带着精锐去追捕大海人一行——能神不知鬼不觉溜出出羽城而不被察觉,说明大海人一行的人数并不多。
苏定方不怕对方跑得快,就怕对方回头一乔装,躲到乡村野地里去,那可就麻烦了!
而远在洛阳的吴诩收到‘战事顺利,但大海人却跑掉了’的消息后,气得差点吐血:尼玛!离日食出现已经不到一个月了,关键时刻,这老苏又给她掉链子了,真是气死她了!
吴诩也不敢把这事告诉李小九,免得他忧心之下病情加重,只能咬牙切齿地发了密令到倭岛,让已经占领出羽的刘仁轨把那个假倭王连同一干倭人文武百官都锁拿了,通通送回洛阳来献俘。刚刚拿下的倭岛北部地区,暂时交由薛仁贵镇守,同调集南部几个州府的青年干吏过来协助……
至于第一个打破出羽国大门的苏大将军么,还是先抓到人再说吧!
天后娘子这封饱含怒气的密诏一到出羽,三位大将军都看得出了一头冷汗。
吴诩的意思很明确,剿灭大海人的事刻不容缓,而且不管他们抓住的人是不是真的大海人,都得必须立刻马上弄回大唐去献俘!
刘仁轨和薛仁贵一向是惟君命是从的,自然没什么异议,领命之后,当即分头干活去了。
苦逼的苏大将军则是满腹委屈和怨气,委屈的是他好不容易打破出羽城,却以为一时疏忽,让大海人心后门给跑了,眼见着的首功一件化为泡影了!
怨气么,主要还是针对跑得不见踪影的大海人一干人的。
娘的!这大海人好歹也是一介藩王啊,居然真的屈尊就卑乔装成平民百姓隐匿了,这叫他怎么找啊?!
总不能把所有倭人都抓起来一个个找吧?
不说苏大将军在倭岛焦头烂额地四处抓人,却说刘仁轨接了天后娘子之令后,当即写了一封大大的捷报回长安,然后带着假倭王和倭国一众文武大臣,乘着百艘大船会大唐了。
捷报到了长安,当天就发表在了国中各大报刊(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