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 118 部分阅读

第 118 部分阅读

    上。

    大唐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大赞天皇天后英明神武的。

    原本因为修订《姓氏录》乱作一团的世家门阀,乍听捷报也都悚然一惊。

    这次军事行动完全没有在朝中露出风声来——就算在朝上说,没有人在中枢的一些世家也不一定能得到消息=。=

    众世家本以为大唐能拿下三分之二的倭岛已经是极致了,一些世家原本还想以此为借口弹劾李小九陛下‘穷兵黩武’‘留下后患’神马的,谁知这才过了几个月啊,李小九陛下就这么不声不响把人倭岛全灭了!

    感情中间停战的那段时间不是因为大唐的兵力不逮,完全是让边关将士们休个春节啊!

    一干心怀鬼胎的世家大佬忍不住开了个碰头会,为了在《姓氏录》上占个好位置,这帮老爷子早就忘了当初的结盟初衷,这些日子不知打了多少嘴仗,甚至动手的也不在少数。

    就算有几个还没老糊涂的,已经隐隐猜透李小九陛下要以重修氏族志为名,打压世家的,也在听说那些毛头小子要降他们家氏族的等级时,失去了理智……

    士可杀不可辱!

    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即使已经有许多世家没有子弟在朝堂之上了,这些百年大族也不是好惹的。

    之前李小九陛下借着改立皇后的事,就狠狠给了几个老牌世家一击,接下来的科考制度、学校制度、废除贱籍等等一系列政策下来,这些世家要在看不明白年轻的皇帝陛下要干什么,他们就白活了!

    直接对上皇帝,他们的实力还是不够的,可是要拔除支持新政、推动新政的二把手——皇后吴诩,这帮人绝对是信心十足的。

    尤其是原先在朝中占领大半天下的儒学子弟,对于吴诩提倡法学、科学,增加律法算农学科的进士比例的行为,非常不满。

    即使是李唐遵从的道家,也因为吴诩比较偏向佛学(?)而颇有微词。

    世家、儒生加上一班神棍,这一奇怪的组合就开始策划起扳倒天后的密谋了。

    也是他们幸运(或是不幸?),负责制造舆论的人竟然无意中发现了李淳风的天文观测结果,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大唐境内会出现日蚀现象……

    这个消息简直像是一记强心针,让这些人热血沸腾起来。

    那些只会动笔杆子的酸腐,立刻就将日蚀与后宫干政的事情联系了起来,当即用世家豪门提供的经费开始编撰一些‘天象有异,是因为有灾星作祟’之类的谣言,不但把当年吕后乱政的历史故事夸大百倍,还顺手臆造出当今天后当年是怎么炮制‘醉骨’的恐怖传说出来………

    吴诩简直要气笑了,她都不知道自己这天后这这么恐怖的一个人物,还好如今大唐上下都有看正规报刊的习惯,那些小道消息也只能骗骗不通世事的书呆和外国人而已。

    随着日蚀的具体日期越来越近,吴诩也发动《长安日报》、《洛阳晚报》等各大媒体科普了不少汉代科学家关于日食形成的研究著作,还专门辟出一个版面,举办了全民猜想的活动。

    结果,还真应了‘高手在民间’这句话,有好些读者根据汉代制造的浑天仪推理出了太阳会发生日食是因为月亮遮挡的缘故!

    一时之间,大唐上下对天文学的爱好空前高涨,甚至有人提出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学说……

    这一出人意料的活动让原本指望保持日蚀的神秘性的神棍们面如土色。

    到了日蚀到来的那一天,因为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的民众,不但没有恐慌,还呼朋唤友一起来观赏日蚀,甚至如平常赏月观景一般,摆上小酒小菜,点上蜡烛,一边吟诗作对,一边猜猜太阳会消失多久神马的……

    乃们也太淡定了一点吧?!

    听完侍卫们对市井小民们对日蚀的反应,吴诩只觉得哭笑不得。

    天朝的百姓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果然很高啊!

    这倒省得她再解释为什么太阳被天狗吞了会跟倭国灭亡有关系了!

    对于小日本的自称,小吴同学一直是十分膈应的,当初李三郎要以灭倭对应日蚀也是应急之策,现在不需要费心解释了,吴诩怎么能不高兴呢?

    再说,倭国的出羽政权一灭,整个倭国就算是彻底消亡了,这世上再也不会出现一个叫‘日本’的国家了……

    只这一件事,就让吴诩心潮澎湃,不能自己!

    至于跑掉了一个大海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连倭人自己都不知道大海人已经溜了,她只要认定被抓来献俘的那个家伙就是大海人不就完事了吗?

    当然,事情也不可能想吴诩想的那么顺利。

    毕竟,大海人的亲哥哥孩子长安呢,这次大唐扫灭出羽政权,在洛阳举行献俘仪式,免不了邀请东海侯过来观礼的,到时候这货要是吼上一嗓子‘那不是俺弟弟’,事情可就糟糕了!

    为此,吴诩还特地跟远在长安的李三郎打了一声招呼,可千万别像苏定方那样在关键时候给她掉链子啊!

    小李相公笑眯眯地接了天后娘子的密旨,回头就亲自到东海侯府拜见了那位侯爷,向他‘报喜’去了……

    结果,被小李相公拜访过后的东海侯当晚就犯了急病,只能遗憾地表示不能出席洛阳那边的献俘仪式了!

    从此,长安城关于小李相公的恐怖传说又多了一桩……

    322第 322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8

    原本听说弟弟大海人被俘的东海侯就已经是惊弓之鸟了,被小李相公这么一通‘恭喜’,险些吓尿了,急忙表白自己对大唐绝无二心,坚决服从大唐政府的领导b1ab1a……

    小李相公得了保证,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东海侯府,也不管东海侯的心脏受不受得了他的刺激。

    显庆六年六月,刘仁轨押送倭国一干俘虏到达东都洛阳,在则天楼进行盛大的献俘仪式。

    这次献俘仪式显然比四年前那次更为隆重,不但大唐国内各地的藩王都齐集一堂,连吐蕃、南诏、天竺、波斯等国都派了重要的皇室成员来到洛阳为使者,看来,这些人终于发现他们对李小九陛下的认识还不够深了!

    再一次立在则天楼上的吴诩不由感慨万分。

    大唐在不到五年时间里连续拿下东方四国,国土绵延数千里,更把原来一直不设防的东海全部收进了自己的疆域!

    这功绩,莫说是李二陛下比不上,就是自秦始皇以来的各代帝王也没有一个能与李小九比肩的!

    天皇李小九陛下,仅凭这开疆辟土之功,完全可以流芳百世了,更不要说他如今还在策划的,如科考制度、全民教育制度之类的其他项目了!

    这些利在当代福泽万世的政策能够如此顺利地实施,即使是自己亲身参与修订并大力推行的,吴诩都有些不敢置信。

    可见李小九在背后费了多大的力气!

    能够的得到如今这万国来朝的局面,都是李小九的功劳,吴诩只觉得与有荣焉!

    吴诩的喜悦显然感染了身边的众人。

    休养多日的天皇陛下总算露面了,这让帝党的一干心腹心头大石落地。

    而诸如王内侍、崔内侍等人也因为李小九陛下难得一见的精神摸样而高兴——他们可管不着现在的朝政是谁在管理,但是如果是天后娘子在处理朝政的话,宫中的气氛就会变得比较古怪!

    天天发脾气骂大臣的天后娘子真的很不好伺候啊!

    当然,这许多人里,最高兴的应该是李小九陛下。

    吴诩能看到在平倭之后,李小九能获得多么巨大的荣誉,他本人当然也能看到,甚至看得更远!

    其实,不论是在李小九陛下眼里,还是在他爹李二陛下眼里,甚至是往前各朝帝王的眼里,华夏以东的地区自古就是炎黄子孙的原是地盘,后来却被一帮蛮夷所占据,多少帝王地图收回故土,却为内忧外患所累,不能完成夙愿,使得那些蛮夷日渐坐大……

    前朝的隋炀帝有再多不是,在远征高句丽这一点上,愿望还是好的!

    所以,先帝也会多次出征辽东……

    至于原本没被大唐看在眼里的倭国,李治也是到了半岛之战的时候才看出对方的狼子野心来。

    别看对方只是一个小小岛国,却有着以蛇吞象之心,要不是吴诩多是警告要注意防范倭国,说不定大唐的伐百济一战就要功亏一篑了!

    而攻打倭岛一战,正的如吴诩预计的那样困难,大唐的水师战斗力完全是依仗着自家的高船坚壁而已,如果拼水战技术,也许根本不是那些倚海维生的倭人的对手!

    所以,在拿下半岛后,吴诩就建议不要马上对倭国出手,而是加强训练海军备战,再辅以外交攻击,让倭国先自乱起来……

    李治承认,他对倭国的蔑视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根本没有像吴诩考虑得那么周详。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何况倭国是一头披着兔子皮的狼!

    整整两年的准备,大唐水师三路齐发,以十倍于倭人之众,也没能雷霆一击扫平倭国全境,李治这才知道为什么吴诩会这么重视这个小岛国了!

    如今,这个难缠的小国终于成了历史,他家阿武也像是丢开了一个大包袱似的,从内而外散发着喜悦。

    李治不由心头一动……

    已经数次参加过献俘仪式的观众们已经对这仪式的流程烂熟于心了,不过他们还是很好奇这个让天皇陛下下旨必须活捉来的伪倭王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结果,‘大海人’和一干倭人文武官员被押解出来的时候,围观群众们都表示十分失望。

    说实话,‘大海人’长得很有福相,又白又胖,算是唐代比较标致的小白脸长相,可惜他的海拔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

    吴诩看着楼前跪着的那一团,就不觉嘴角直抽!

    也难怪那些倭人到现在还没发现本尊早已溜掉了呢……

    亏得大海人还能找到这么个符合条件替身来!

    接下来,就是天皇陛下发言。

    李小九陛下义正言辞地对‘大海人’背弃兄长,不顾百姓的死活大兴土木,宣传迷信思想对抗大唐等恶劣行径谴责了一番,然后判其流放罪,与当年倭人送给大唐的扶余丰一样,‘大海人’也被丢到了岭南改造去!

    至于其他跟着大海人的文武倭官,都被判了家产充公,贬为庶民。

    最后,天皇陛下还特地提到了原倭国重臣的中臣镰足,称其是‘忠君为国’之臣,许倭人在东海郡为其造祠纪念。

    天皇陛下出人意料地称赞了一个亡国的旧臣,让朝廷上下的官员都不由暗自嘀咕起来,而献俘仪式过后不久,《洛阳晚报》更是以‘一个臣子该怎么做才当得起忠臣之名’为题,开了专版讨论这一问题。

    一时,大唐上下的学者名士乃至朝中官员都纷纷投稿争论起来。

    趁着大唐上下都打嘴仗的功夫,李小九陛下又下发了关于倭岛北部行政区域的划分旨意,并提拔了一批青年干吏到倭岛任职。这些人与前几批派到倭岛的人略有不同,这些人都是在显庆四年之后考上的进士,一过去就分别封了长史、郎将等官职,其中还有几个出色的,过去不久就一路升迁成了一州之长,比在大6的官员上升速度快上百倍!

    一时,报考去边疆任职的青年比例大幅度上升,吏部再也不用愁没人可派了。

    相对于吏部这边的情势喜人,礼部那边的大小官员又是愁云满面。

    先前的献俘仪式的方案被天后娘子打回重做十几次,这才顺利完成,众人还来不及松一口气呢,新近还朝的天皇陛下又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

    天皇上尊号‘大帝’,天后上尊号‘圣母’,帝后合称‘二圣’以及帝后二人用同一座寝宫,用同样规格的仪仗辇车等等,这几条都还好商量,可后面还有诸如‘百官万民拜见天后仪同天皇’、‘天后听政’‘天后下诏’等等跟朝政有关的一系列礼仪规则,到底该怎么搞啊?

    皇后光明正大上朝行政,那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就算霸道如吕后者,也要打着替皇帝儿子处理政务的幌子来称制,如今天皇陛下可是好好地在呢,这是要整哪一出啊?!

    他们要是敢奉诏,不会被那些御史喷死吧?

    “你来真的啊?!”同样怕被喷的小吴同学也在合璧宫打转,她先前只当李小九提的‘二圣’之事只是说说的呢!

    话说,干掉了倭国,李小九不是该赶紧把封禅的事提上议程的吗?

    原本预计该在去年年底举行的封禅大典,因为大唐忽然对倭国采取军事行动而取消了。之后又因为日蚀的事,李小九陛下也没心思提这件事。

    这会儿,倭国也灭了,日蚀的事也混过去了,李小九不趁热打铁去泰山,非让她当‘圣母’是怎么回事?

    “这事朕想了很久了”李小九陛下难得一副严肃脸,道:“那些世家无时不刻打着将你逐下后位,朕怎么能让他们如愿?!”他这次索性让他们看看他的阿武可不是那些只会依附于男人的普通女子,就是跟他站在一起也丝毫不逊色!

    “好吧、好吧……”吴诩忙做了一个冷静的手势,免得李小九一激动又犯病了。

    说实话,她也腻烦了老是半遮半掩地帮李小九干活,做了一堆实事没落得个好不说,还老被人拍黑砖,这次日蚀事件要不是李淳风发现不对劲,及时向李小九举报,她这后位只怕真要被人给撬了!

    倒不如豁出去,直接占领制高点,让人想撬也撬不到!

    不过,‘圣母’什么的还是算了吧,她怕在朝上听到有人这么叫她,她会喷出来!

    不想,李小九陛下像是知道她要说什么似的,当即换了个话题:“咱家三郎快三岁了吧?是时候给他封户了……”

    吴诩一听事涉咱家儿子,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

    “三郎才两岁而已,现在考虑食邑一事是不是太早了点?”

    她家三郎出生以来,关注度一直不如两个哥哥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老三,更因为他就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

    吴诩也没有因为三郎不如大朗二郎那样聪颖而失望,她只希望三郎能够平平凡凡的长大就好,对于她和李小九来说,有太多聪明过人的孩子并不是件好事!

    对三郎也一样,比较憨的小弟弟应该更讨兄长们的喜欢吧。

    如果小小年纪就被万千光芒笼罩着,被人奉承着,总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甚至不自量力想要取代兄长们的地位,那么等他真正对上智力、实力都比他强许多的兄长们,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可是,李小九陛下却已经打定主意,要在来年去泰山巡幸的时候,让吴诩一定给他怀个闺女!

    323第 323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 19

    吴诩不希望贞观末年的夺嫡之争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所以她一直没有对三郎有特殊要求,只希望他像个普通的孩子一样长大就行了。

    但李小九陛下显然不是这么想的,聪明能干的儿子谁会嫌多啊,就算他不像他爹李二陛下那样对每个儿子都是求全责备,他对自己跟吴诩的孩子都是寄予极高的希望的!

    大郎当然是很好的,可是大郎的身体实在是令他忧心啊……

    好容易二郎跟三郎的身体都不错,李小九陛下自然是打着让这两个小子辅佐大郎的主意。

    “让三郎遥领封地官职也是惯例了,这事阿武你就不必操心了……”李小九陛下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就把自己的那一点小心思就糊弄过去了,却说起显庆五年没办成的几件大事。

    “去年本该带你去江南道转转的,结果为了东海郡之事耽搁了,连泰山之行也取消,今年……”

    李治的意思是趁着天气暖和了就往南边去巡幸一下,顺路到了泰山,把封禅的事也给办了。

    吴诩则想着这次在进攻倭岛的战略部署上出现了不少失误,才使得原本无路可逃的大海人在唐军眼皮子底下溜掉了,这就暴露出唐军在统帅方面的一个大问题——没有德高望重的主帅(如李绩)坐镇,这些个领兵大将都喜欢各自为政,毫无配合的观念,只凭自己打得痛快,甚至以占得头功为念,不过大唐军团的集体利益行事!

    这种缺乏团队协作的作战意识无疑是大唐军队向强大方向发展的大忌,一定要想办法消除。

    须知这种意识也许现在是暂且看不出什么危险,可长此以往下去,军队就会出现出现各种派系,发展成诸如‘薛家军’‘苏家军’之类的个人集团,这样就十分危险了!

    即使这些‘x家军’没有什么谋逆之心,可难免被朝堂中的各种势力拉拢,一旦领军人物意志不够坚定,上了贼船,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内耗……

    所以,吴诩认为在南方建立军官学校是势在必行的事,大唐的府兵制度也要好好改革一下!

    吴诩把这想法略跟李小九说了一下,后者立刻沉下了脸。

    吴诩不由有些惴惴,还以为是她的想法太激进了呢。

    “军队的事可以慢慢商量嘛……”吴诩斟酌着用词道:“军官学校倒是刻不容缓,最好是让那些老相公去坐镇,做个名誉校长什么的,讲讲作战实践……”

    吴诩说到这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最近常请病假的李绩老爷子,这回老爷子是真的病了!

    辽东一战彻底灭了高句丽,李绩老爷子的夙愿也算了了,这心情一松,老爷子的身子就撑不住了,从显庆三年来,就时常请病假。

    上次修订《姓氏录》,李小九陛下特地将李绩老爷子的本家徐氏提为二等氏族,还在昭陵旁边给老爷子选好了一块万年福地,以表彰李绩这么多年来对李唐皇室的贡献。

    现在,吴诩一提到要请懂军事的老相公去做名誉校长,李小九也立刻想到了李绩。

    他刚才之所以变了脸色,完全是因为吴诩提到的唐军弊端正是他一直头痛的问题。

    军校什么的,至今只有洛阳这边秘密办了一所,教育的也多是五品以上,手掌兵权的武职人员。

    根据吴诩当初的说法就是,国家领导人一定要掌握兵权,带兵的人一定要是对皇帝完全效忠的人,否则就算对方再有能力,也不能重用!

    军队是凶器,一定要捏在自己手心里才行!

    所以,对所有掌兵的机要军官进行洗脑是必须滴!

    经过几年的秘密培训,如今长安和洛阳的所有掌军武官都在洛阳培训过,可以说李小九已经完全掌握了两座都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兵权,随时可以调集上万兵马出来。

    至于对边疆大吏的培训工作还没提上议程,唯一有幸参加过培训的边关大将大概就是倒霉的苏定方大将军了!

    这次,这货在倭岛的失误,李小九陛下一直被吴诩蒙在鼓里,直到这小子把大海人和额田姬活捉了,秘密上书到洛阳,他才知道事情原委。

    为此,吴诩可是向李小九赔了好几天的笑脸,还签下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好歹让他不生气,也不追究了……

    “李老相公是个好人选,不过……”得了便宜卖乖的李小九陛下虽然表示不追究吴诩瞒着他把个假货当大海人弄回洛阳献俘这件事,却也不肯轻易饶了苏定方。

    “苏郎近几年在辽东那边威名赫赫,所战披靡,让他去军校做个教授也罢……”

    吴诩:“…………”这是对苏定方变相的惩罚吧=。=

    要一个大老粗去当教授,还不如把他丢到西边去打吐蕃呢!

    相信苏定方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吴诩嘴角抽了半天,才道:“这事还是到了广陵再说吧……”

    去年他们原计划是去完辽东就南下到南都广陵巡幸,之后就是泰山举行封禅大殿,结果李小九陛下心血来潮要去半岛指挥平倭之战,之后的旅行计划就全部取消了。

    吴诩穿过来这么多年,一直在长江以北的几个州打转,早就想去大唐的江南观光一下了……

    今年如果再不去,估计以后不会有更好的机会了!

    诚如吴诩所想的那样,显庆六年是她最悠闲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之后开始,她不但要忙于行政事务,还要为李小九和几个渐渐长大的子女烦恼,几乎没有一点闲暇时分,这是后话。

    显庆六年九月,李小九陛下带着天后吴诩、周王李显和文武重臣,从洛阳出发南巡。苦逼的太子殿下还会继续留在长安监国,这次有弟弟李贤小朋友、表哥武敏之和他家东宫小老师李三郎一起留在长安陪他,相信李弘小朋友之后的日子应该不会太无聊=。=

    李小九陛下的圣驾离开洛阳后,先是向北走,途径河南县,听当地官员表示其乡里有一个老太太活了一百零三岁,十分神奇。于是圣驾专程在此停了一天,去看望了那位百岁老人。

    一直以来,吴诩都为李小九拿时不时发作一下的头痛病困扰,这次见了那个百岁老人,吴诩是打定主意要向她请教了一些养生的秘诀。

    结果,小吴同学还没问到点子上呢,就已经把人家老太太吓得够呛,话都说不出来了,还讲什么长生秘诀啊╮(╯_╰)╭

    吴诩只好十分郁闷地闭嘴了。

    即使许敬宗一直在旁解释那些乡里村妇没见过世面,畏惧天颜ba1ba1……

    吴诩还是没开脸。

    李治倒是猜到了吴诩在打什么主意,心里暗暗喜悦之余,也生出一丝异样情绪来,接下来的几夜都异常生猛的把吴诩吃干抹净,让他瞧瞧其实她家男人一点也不病弱,真的!

    圣驾离开河南县后,一路到了并州,李小九陛下携着吴诩又去看了一回老李家的祖宅,并下诏将高祖潜龙时住过的宅子改为寺庙,赐名‘天宫寺’,用以供奉李氏祖先。

    并州除了是李氏的龙兴之地,也是阿武本尊的故乡,吴诩免不了又宴请了一回当地的父老乡亲。

    此外,吴诩还听说政事堂的新晋许圉师的祖宅也在并州,特地准许许圉师回去探视一番,可把老许感动得两眼泪汪汪啊!

    在并州待了约十几日,圣驾继续往南行进。

    因为有了当初隋炀帝的大运河,吴诩和李小九就不用再坐着速度慢得令人发指,同时颠簸得要命的马车往南走了。

    终于上了大龙船的众人,几乎都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时也没心情欣赏一下这艘成就隋炀帝千古骂名的龙船了。

    说起来,其实吴诩也不是第一次乘这种大船了,可这一次也不知是不是太累了,上船第二天她就开始晕船,看到肉食就想吐,除了蔬菜水果,什么都吃不下去。

    这次随行的好些宫人内侍都是第一次坐船,症状比吴诩更严重,一时随驾的太医都忙得脚不沾地,险些过劳死!

    更糟糕的是,先前原本没有晕船症状的小玉、阿韦等人在一干外围伺候的宫人都扑街之后也开始不对劲了,浑身无力不说,也开始吐啊吐的。

    相比之下,吴诩的症状反而不是特别严重。

    而李小九陛下父子反而毛事没有,真是怪事!

    一船人一路吐啊吐啊,直到广陵才好些。

    到了广陵的行宫,所有人的晕船症一夜之间都消失了,再看到江南那与北方迥异的山水风光,顿觉精神一振。

    吴诩原先还计划着去后世传颂得天花乱坠的销金库——扬州城走走呢,结果一上行宫的大床,她就舍不得下来了……

    等她一觉睡醒,吴诩发现每个人看她的目光都古怪得紧,尤其是李小九,那种想笑又不得不强自装出一副面瘫的神情,实在是太碍眼了!

    “阿韦,这是怎么了?”吴诩想了想,还是问最喜欢八卦的阿韦比较好。

    吴诩刚刚准备坐起身来,不想众人看到她一动,立刻如临大敌一般,围上来就把她按住。

    “娘子,您千万别乱动,太医刚刚给您诊视了一番,说您又怀上龙子了!”扑在最前方的阿韦激动地道。

    324第 324 章

    第二十一章 二圣2o

    吴诩闻言不由一阵眼抖,阿韦这话说得真是……

    话说这个‘又’是怎么回事?

    怎么她听着就这么不爽呢!

    吴诩忍不住睨了坐在一旁的李小九一眼……

    卧槽!老子的眼睛要瞎了!

    李小九你肿么了?!

    这种嘴巴都要咧到耳朵边上的蠢笑是怎么回事?!

    你丫没见过老子生娃吗?

    吴诩带着浓重的鄙视的目光总算让已经喜得不知所措的李小九陛下冷静了下来。

    年轻的天皇握着拳抵在下巴上,咳了好几声,才把自己的蠢笑收敛了起来。

    “咳……阿武你如今的身子不方便,只能在南都多住几日,等那个……稳了,咱们再去泰山……”

    细算日子,吴诩这一胎应该是刚出洛阳没多久就怀上了,出巡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亏得她身体底子好,这一路颠簸下来居然啥事都没有,直到上了龙船才生出妊娠反应来,众人还以为她是晕船呢!

    一干伺候吴诩的宫人想到这里,都是一阵后怕呀,亏得天皇陛下已经乐傻了,竟忘了治她们个守护不周之罪……

    吴诩自己一开始也被李小九这莫名的狂喜给弄懵了,这会儿子才想起来她这娃大概是刚开始南巡那一会儿被李小九弄进去的……

    好像那时候李小九一直念叨着要个女儿呢!

    一向皮厚的小吴同学想起那些天某人那衣冠禽兽样,也忍不住脸上一热。

    众人看帝后二人之间的气氛如此和谐,都忍不住心下窃笑。

    偏这时,一个童音打破了这粉色的气氛。

    “阿爹,你说阿娘要给而生个妹妹,妹妹是什么?”

    开口的正是一直坐在李小九陛□旁的周王小三郎同学。

    小三郎不想他大哥那样生来就聪颖万分,也不像他二哥那样沉默寡言,是个十分活泼的普通孩子。

    自从一岁时开始说话以来,小三郎就十分聒噪地问东问西,搞得他殿上的尚仪宫人们都十分头痛!

    今天,吴诩在行宫忽然一睡不醒,阖宫的宫人内侍都噤若寒蝉,小三郎还懵懵懂懂的,一直问他爹:阿娘怎么了?是不是跟他二兄一样睡死了?

    好容易等陈太医过来给吴诩诊视了一番,众人乍听喜讯都欣喜若狂……

    小三郎被吓到了。

    阿爹的神情好奇怪啊~~~~(>_&1t;)~~~~

    还有,他最喜欢的那些小宫人们,表情也好奇怪啊~~~~(>_&1t;)~~~~

    太可怕了!

    好容易等他阿娘醒了,小三郎才发现大家的表情终于变得正常了,虽然举止还是有点奇怪……

    不过,他到现在还没想明白,‘妹妹’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众人只顾着天后娘子,竟没发现一向聒噪的三郎居然安静了这么久……

    “阿爹?”见自家阿爹一副语塞的样子,小三郎忍不住又问了一遍:“妹妹是什么?是阿娘做的点心吗?”

    李治:“……”

    吴诩:“……”

    众人:“……”

    吴诩不由在心里抹了一把汗,她居然没看出来他家三郎还有吃货的潜质。

    殿中诡异的安静氛围,以及儿子满是渴求的目光,让李小九陛下压力很大。

    “咳……妹妹啊……就是以后会长成你阿娘那样的女孩子,是你们兄弟都要保护的孩子……”李小九陛下言简意赅的解释道。

    小三郎一听‘妹妹’这玩意儿不是好吃的东西,小脸上闪过一抹失望,但听他爹的意思,这‘妹妹’还能变成像阿娘一样漂亮的女孩儿,他不由又高兴起来了,尤其是听他爹的意思,这个‘妹妹’以后还能陪他玩……

    苦逼的小三郎同学跟他家两个兄长的年龄差距有点大,思想境界更不在一个频率上,平时也处不到一块儿去。

    若是普通的皇子,还可以找别的同龄孩子玩耍,可小三郎偏偏又是天后嫡子,同时也是宫里最小的孩子,众尚仪宫人都十分着紧他,不让李小九陛下的其他子女靠近他。这么一来,小三郎明天除了自己身边的侍人,就只能见到自家阿爹阿娘而已,所以每次见了吴诩和李治,他就会显得特别活泼聒噪!

    话痨就是这样被生生逼出来的啊!

    吴诩听李小九父子俩在那里一问一答,不觉大囧。

    谁跟你们说这娃一定是个女儿啊?

    不要这么自以为是好不好?!

    可惜没人理会天后娘子的意见,天皇陛下既然说是贵主儿,那就一定是贵主儿。

    天后怀孕这一重大喜讯迅速为大唐上下所知,各州各府的大佬都齐刷刷地往南都上贺表,同时送来大批贺礼。

    南都本土的官员更是与有荣焉,一个个跑来行宫拜贺,送了大量小公主用的衣饰。

    连远在长安的太子殿下也在得到好消息之后,给帝后二人送来了贺表,并带了两封家信,和一大堆小姑娘用的衣饰玩意儿。

    儿子这么懂事,吴诩心里十分高兴,再看大郎些的那封家信,更是感动。

    她都不记得前一世自己像大郎这个年纪的时候在干些什么,但是可以肯定,那时的他绝不可能远离父母,一个人挑起一个国家的重担!

    大郎在信里一点也没提及他听政、理事的辛苦,倒是一再表示自己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感到十分惭愧。此外就是关于二郎的一些琐事,太子殿下对自家二弟的工作水平表达了极高的赞赏之意,并希望吴诩和李小九能够给予二郎一些奖励!

    毕竟,二郎原本是不用留在长安的,可以像三郎一样跟在父母身边一起去公费旅游。但是,二郎却为了帮助兄长处理政事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太子殿下表示十分地过意不去。

    “大郎果然孝悌!”李小九陛下看完太子的家信,果然十分感动,当即让人准备了二十车江南鲜果、五十车锦绣布料和一百车各色土特产,全部送回长安,赐给太子和潞王。

    第二份家信自然是二郎李贤写的。

    吴诩看完后,神色变得十分古怪。

    “你也看看吧……”吴诩把薄薄的两页信纸丢给李小九,然后整好以暇地观察起他的表情来。

    李小九陛下狐疑地接过信纸看了起来。

    二郎的信中整篇些的都是他兄长这段时日的监国理政情况,除了公事还是公事,只在最后一页的最后两三行的位置提了一句,他家大郎在某日巡查大明宫建设情况的时候,无意中遇到一个颜色极好的小娘子……

    李小九陛下的神色也变得古怪起来。

    “九郎,你怎么看?”吴诩看李小九半天不说话,索性屏退了侍人。

    她一向觉得二郎那小子虽然面瘫寡言,可人聪明着呢,他不会无缘无故提及一件没头没脑的事来的!

    “这个……”李小九也有些迟疑,不好判断他家二郎的意思到底是他家大郎看上人家小娘子了呢,还是那个小娘子对他家大郎有不良企图呢?

    显然,吴诩也拿不准她家二郎是什么意思,两人大眼瞪小眼默了半天,只好让暗卫传信回长安,问问保护小哥儿俩的亲卫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除了大朗、二郎的家信,在长安留守的几位相公也都有书信传来。

    众人清一色的都是先恭贺天后娘子怀上贵主儿,之后就是对太子殿下一通称赞——倒是没提及潞王如何。几位相公之后就是讲近期朝中的一些重要政务通报了一遍,包括文学集《瑶山玉彩》的编辑工作,医药集《千金方》和科学刊物《农工集》的发行工作等,小李相公作为留守长安的众相公之首,着重表扬了崇文馆和六部的大小官员,其中还特别提到一个人,不是潞王李贤也不是周国公武敏之,而是崇文馆大学士杨思俭……

    这个人的名字吴诩似乎之前听到过,此人算起来还是武妈妈杨氏的远支亲戚,属于清流一派。

    杨思俭在崇文馆窝了不少年份了,在编书志史上颇有两分才名,这次《瑶山玉彩》的编辑工作也有他的功劳在内。即便如此,杨思俭也算不上崇文馆最有名的才士,要不然也不会干了一辈子老学究,还没出头!

    只是,小李相公特地提到他,总有他的用意……

    吴诩想不明白李三郎的暗示,李小九陛下却明白了!

    其实吴诩只要想阿韦等宫人一打听,就知道这个杨思俭为什么会这么被小李相公重视了。

    杨思俭本人是没什么好说的,就老学究一个,但他家有个小娘子在长安贵妇圈子里很出名。

    那小娘子不但容貌美丽,性子温柔,还是个小有才名的才女,与当年徐贤妃在闺中的声势不相上下。

    当初杨氏在给武敏之相亲的时候,就十分中意这小杨娘子,只是那小娘子年纪太小,杨氏又隐隐听说李小九(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