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部分阅读
有十万之众,已经占领吐谷浑王帐,其大相禄东赞亲自领兵驻扎在吐谷浑王帐,另立新君,意图不轨,恳请天皇速速下旨,发兵征讨吐蕃不义之行!
李治看望裴行俭的密折后,又递给吴诩。
吴诩看了之后,只是一声长叹:“晚了一步啊!”
意识到吐蕃要对吐谷浑下手的时候,李小九陛下就立刻派出使臣赶往吐蕃,希望能劝阻对方,谁知这使臣还没到安西呢,吐谷浑就被人吐蕃给拿下了!
已经吃到肚子里的肉,哪有这么容易吐出来啊!
如果不能和平解决,那就只有打了!
可是要打吐蕃这样彪悍的国家,吴诩也不禁要皱眉。
“也不知这次的事是禄东赞的主意,还是那个小赞普的主意……”如果是前者,吴诩还有三分把握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如果是后者,那就不好办了……
她记得吐蕃的小赞普今年也该有十五、六岁了,正是中二病发作的年纪啊!
如果大唐派使者去‘谴责’,或是请文成公主做思想工作,都只会适得其反……
“阿武,你何必烦恼,这会儿就该立刻调苏定方、薛仁贵等将至陇西!”李小九陛下淡淡道,手指在表示陇西之地重重的划了一下,“这一片土地,绝不容失!”
332第 332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o8
吴诩听出了李小九话中的坚决之意,知道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跟吐蕃一战了,也就不再多言!
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一旦有失,吐蕃就会直接威胁到大唐在西域和陇西走廊的统治地位,所以不管使臣出使的结果如何,帝国都是要在西域和陇西一带增兵的。
自从李二陛下拿下高昌国,以及李小九干掉西突厥之后,西域一带一直都是大唐属下的羁縻州(如同我们现在自治区一样),安西大都护府名义上是统领西域一带,可其下的许多官员都是本土部族的首领担任的,比起半岛和倭岛的几个大都督,安西都护府的都督们的实权不大,还处处受到本土官员的掣肘。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如阿史那贺鲁叛逆的事件。
要改变西部羁縻州的现状是短时间无法实现的,因为这一带聚居着许多不同部族,如突厥、羌族、党项族还有不少吐谷浑人,甚至吐蕃人,这些人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肯轻易离开故土的。
吴诩甚至做了两个五年计划,逐步迁走那些愿意归顺大唐的族群,给予唐耳中优惠政策,让他们到大唐中南部生活,然后再在西域地区投放大量中原百姓,尽可能地汉化当地族群。
这个计划能够实时的前提只有一点:西部不发生战乱!
可是,眼下这个逐步汉化的计划显然是行不通了,吐蕃不会眼看着大唐把陇西一带完全消化干净,打理得如磐石一块的!
所以,他们动手了,首先做的就是吃掉吐蕃北上争夺陇西走廊的拦路石——吐谷浑。
“如今吐谷浑已失,九郎你难道还打算派使者去吐蕃吗?”先前派的使者是去劝说吐蕃和吐谷浑两家和解的,现在只怕已经没必要了。
禄东赞都明目张胆把人家国王都给赶跑了,还立了个傀儡王,这不是明摆着要吞并对方国土没商量么?!
派使者到高原,不但阻止不了吐蕃大军,还白送干粮给对方。
不过,按照天朝的尿性,就算要打仗也要派给宣战使者去告诉(恫吓)对方一声……
这尼玛真是送死率最高的勾当啊!
“使者当然是要派的,不过不是去吐蕃……”李小九陛下想了想,还是决定依照先礼后兵的顺序,警告吐蕃一下。
只是在前一波使者还没传回具体消息之前,李小九陛下可不打算再送一批去高原送死。
白送干粮给敌方这种事,可不是他的作风。
“你不会是想让诺曷钵回吐谷浑吧?”吴诩好歹跟李小九相处多年,对他的思路也算有一定了解了。
如果唐军打着护送吐谷浑王回国平叛的旗帜,倒是可行……
只是,眼下还有一个大问题没解决,就是安西都护府根本抽不出一支可以与吐蕃十万大军对抗的兵马来,这是其一。
其二是,安西大都护府是裴行俭在坐镇,有他在,那些辖下的部落族首领都不敢起歪心思,如果调用裴行俭去打吐蕃,西域地区绝对会发生骚乱,这样实在不利于西域的长治久安!
如果不用裴行俭,换个名声显赫的将帅去pk吐蕃大军,算来算去也只有契苾何力、苏定方和薛仁贵三人可行。
但是,契苾何力年纪不小了,不宜长途奔袭不说,而且他作为安抚辽东各部族和镇守高句丽旧地的大总管,其作用跟裴行俭对于西域是一样的,根本离不了辽东道。
所以,只有远在倭岛协助刘仁轨干庶务的薛郎和还在南都军校当教授的老苏可以调动……
让这两位将军去跟吐蕃干架,估计他们俩不但不会有半分怨言,还高兴得很呢!
就是两人要赶到吐谷浑边境,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事……
这个大概就是大唐目前面临的第三点困难。
要如何快速有效的集结一批得用的将帅和一支实力足够强大的部队到西部呢?
抽调安西大都护府的军队显然是不可行,这会给北边的波斯、龟兹等小国趁火打劫的机会。
抽调关中的军队自然更不可行!
吴诩跟李小九围着沙盘看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抽调益州军,由吐蕃南部悄悄进入,神不知鬼不觉围了吐蕃的王都逻些城。给吐蕃小赞普来个‘围魏救赵’,教教他做小辈该怎么尊重长辈才是!
两人商定战略,就招来政事堂的几位相公,命他们即刻做好战前准备工作。
粮草战马自不用说,另外还要准备一支迷惑吐蕃的使节队,护送诺曷钵回吐谷浑,最好是能吸引住了禄东赞的注意力!
兵部尚书任雅相和度支尚书卢承庆都是经历过帝国剿灭高句丽和倭国战事的干吏了,听了帝后二人的计划都深觉高明,更提出了让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辖下个部族派兵助阵的建议。
禄东赞毕竟没怎么好糊弄,如果大唐只派区区千余人的使节队去吐谷浑跟他十万吐蕃军对峙,他不起疑才怪呢!
小李相公亦道:“此次派去护送诺曷钵的使臣至关重要,非能言善辩、胆识过人之辈不可行!”
护送诺曷钵回吐谷浑的人可是担着拖住禄东赞十万大军的重任,即使身后没有一兵一卒,也要造成假象,让对方以为他带来了千军万马,足矣一举消灭吐蕃十万大军!
这样的人才不但要会忽悠人,还要有勇有谋!
因为,即使禄东赞一开始上当了,等逻些城被围的消息传来,他就会立刻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了!
到时候,使节团很可能面临愤怒的吐蕃大军的报复……
所以说,此行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坏了天皇天后的计划,还有性命之忧。
小李相公的话刚说完,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到了他身上……
吴诩忍不住咳了一声,虽然她也觉得这个护送诺曷钵回吐谷浑的任务由李三郎去做最好,可人好歹是帝国亚相,老是被派去干这种危险的任务,也太不人道了点吧?!
于是,吴诩对众人道:“护送吐谷浑王的人选且放一放,咱们还是议一议由谁带兵从益州出发进攻逻些城吧……”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众相公霍然静了一小会儿,几人中就任雅相带过兵打过仗,一时之间众人都眼巴巴看着任相公,让他起头——至于小李相公,这货自诩是斯文人,一向是很少在行军打仗方面开口的。
任相公被众人看得无奈,只得开口道:“微臣以为由益州入吐蕃,道路艰难,非当地勇将不能担此重任……”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上座抿唇不语的小李相公,硬着头皮继续道:“李相曾仕于剑南道巡察使门下,想来对蜀中大将必有所耳闻!”
“哦?”吴诩闻言,倒是颇感兴趣,对于李三郎青少年期的往事她一无所知,只是隐隐听说他少年时十分傲气,虽然中了进士,却因为脾气倨傲被同僚排挤,被吏部丢到川中做了一个小官,要不是当时的剑南道巡察使李大亮爱惜他的才华,李三郎险些就在蜀中终老了!
相信任雅相提起的蜀中往事,绝对不是李三郎的美好记忆吧!
“任相公不说,我倒是忘了,益州可是出了不少人才啊……”提起让他少年时光蹉跎的穷山恶水,小李相公竟然面无异色,反而是笑吟吟地提名了几个小有名气的将领来。
吴诩一听这几人都不在益州本地任职,不由摇摇头。
李小九陛下也道:“不妥。”
小李相公于是又道:“天皇何必舍近求远呢,微臣举荐一人,定能担当大任!”
众人听李三郎这样言辞凿凿,都不由好奇不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能让小李相公另眼相看。
“不知李卿要举荐谁?”连李小九陛下也一时猜不到结果,只能‘不耻下问’ 了。
小李相公微微一笑,然后说了一个人的名字。
殿上诸人听到这个名字,都是一愣,然后陷入深思。
如果是这个人的话,那可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亏得小李相公能想起他来……
---------------------好久不见的分割线君---------------------------------------
“啊切————”长安京郊,一个身穿布衣牵着一匹高头大马的中年汉子跟着人&*流缓缓往城门方向移动,就在他将要走到城门口的时候,忽然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把前后排队等候进城的群众都吓了一跳。
众人再细看那汉子的摸样,都不禁暗暗咋舌。
好一条威猛的汉子啊!
这身高该有九尺了吧?
守门的卫士也不由多看了这汉子两眼,等查看此人的路引的时候,那卫士的眼睛忽然瞪大了。
“苏、苏、苏定方?”
“俺就是苏定方,咋啦?”那汉子大眼一瞪,可把守门的卫士吓得一哆嗦。
还是另一边的长脸卫士比较镇定,听说这汉子自称‘苏定方’,立刻上前取过他的路引细看,确定此人正是从南都星夜赶长安回来的邢国公苏定方后,立刻一把揪住那汉子的手臂。
“将军,你总算是到了,快快随属下入宫觐见吧,天皇天后都问了您好几回了!”
“入、入宫?”苏定方闻言,不由皱起了浓眉,“俺这副模样,怎么好拜见天皇天后呢……”
333第 333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o9
那长脸卫士一听这话,也囧囧无语,半晌才道:“那……将军不如先回国公府沐浴更衣,属下这就进宫禀报……”说完,他不由暗暗抹了一把汗,刚才一时疏忽,他差点就犯下了间接的弑君大罪了!
苏大将军如果这个样子进宫,说不定会把天后娘子给熏晕过去的吧=。 =
为了尽快赶回长安,苏定方这一路都是快马加鞭微服而来的,他到山南道的时候才通过特殊途径听说陇西有变的消息,顿时明白了天皇秘密召他进京的缘故,心中更是激动,也顾不得休息,日夜兼程赶回了长安。
这会儿子,在北方威名赫赫能使小儿止夜哭的苏定方大将军,一身尘土不说,还满脸胡须,浑身上下酸臭得可以,要是这样子进宫了,还不被当成乞儿打出来啊!
于是,苏定方大将军进了城门之后,就急忙往他那座没住过几天的邢国公府跑。
而前后听到两个卫士和苏定方对话的百姓都惊呆了!
原来威名远扬的苏大将军是这么一副呃……平易近人的模样啊( ⊙ o ⊙)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苏大将军在民间的形象都与天下第一大帮十分接近,甚至一度成为了丐帮弟子供奉的保护神,这是后话。
却说苏大将军急急忙忙赶回邢国公府时,他家老仆早已得到消息,在府门外翘首企盼,等看到本人时,苏家老仆也差点认不出人来。
“郎君,你、你、你怎么成了这个模样!”苏家老仆眼睛都红了,忙不迭地帮苏定方牵过马匹,把人迎进府。
“郎君先去洗漱一下,老奴已经命厨房准备了您最喜欢的酒菜!”苏家老仆顾自絮絮叨叨,苏定方却一点也不觉得聒噪,心下感动不已。
不过,他恐怕是没时间吃阿翁准备的膳食了。
“阿翁你不用忙了,俺待会儿还要入宫见驾呢,说不定天皇还要赏顿御宴给俺尝尝呢,嘿嘿……”
老仆闻言不由一顿,继而笑道:“郎君这几年连连建功,天皇自是看在眼里的,不过御宴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偌多讲究,哪有在家里吃喝舒坦……郎君且去沐浴更衣,老奴这就去为您准备些糕饼先垫垫……”说着,老仆就匆匆往厨房方向去了。
苏定方想想他家阿翁的话也对,这京中之人都酸腐得很,不穿得光鲜亮丽时髦点,官话说得磕绊点,都会被鄙视,所以他家六郎(老苏家的军师)总是很讨厌到长安来,宁可留在辽东受苦。
想到这里,苏定方又有些发愁,没有了他家六郎提点,他要直面天皇天后,还真有些发憷呢……
话说,这次来长安之前,他应该没有做错什么事吧?
苏大将军一面仔细回忆前段时间在南都水深火热的日子,一面迅速洗干净了身子,修须净面,然后换上侍从们送来的锦衣,这才走出卧房。
苏老仆早已在前厅摆好了茶点,看自家郎君焕然一新的摸样,不由点点头。
苏定方看到一几子都是他喜欢的糕饼,不由把心中一点愁绪都给抛到了脑后。
“郎君快趁热吃,等您从宫中回来,老奴再给您准备酒肉……”
“好好……”苏定方抓了几个肉饼子就啃了起来,刚刚啃了一个半,就有小厮进来通报,说是宫中来人了,请大将军立刻进宫觐见。
苏定方忙把剩下的半个饼子一吞,一双油乎乎的手随意地在自己的衣服下摆上擦了擦,就大步往外走。
吴诩听说苏定方已经进京消息时,她正陪着杨氏用茶点呢。
“他的动作倒快!”虽说苏定方从江南到长安是比薛仁贵从东海郡道长安要近些,可这老苏的速度也委实快了点吧!
真不知他到时候要是发现这回把他弄回来不是让他去干仗的,他又会是个什么囧样呢?
希望这货不要又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啊!
吴诩满怀忧虑地想着,然后打发小顺子去含元殿,看看圣人准备在哪里召见苏定方。
杨氏看吴诩又要费心政务,不由很不赞同道:“华娘你现在身子也渐渐重了,还是小心保养比较好!”虽说她家华娘能跟当今天皇平起平坐,这是让她脸上极度有光的事,可女人再强悍,也要以家事为重啊!
而且,她家华娘如今怀这个小四儿的年纪,可一点不比她当年怀三娘的时候小,高龄产子啊,可是件十分危险的事!
吴诩却不以为然,“阿娘也别太担心了,我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对了,刚才咱们说到哪儿了?”
吴诩和李小九这两年里频频出巡,对长安地界的信息相对有些滞后,好在有杨氏这是时尚八卦先锋在,吴诩想知道什么,只管问杨氏就是了。
今天,吴诩请杨氏进宫来,本来是要听听长安这边上层阶级对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姓氏录》已经长安书局发行的关于农、工、医、药等几本科普读物有什么看法的。
杨氏刚才正说到关中一带世家门阀对《姓氏录》十分鄙薄,根本就看不起这里面新晋的世家,暗地里还是遵从之前修订的《氏族志》的排名,还有就是一些大姓世家表面上遵从朝廷发布的‘禁婚令’,私底下却悄悄嫁娶,有些已经衰败的世家旁支,还借着‘禁婚家’的名号,抬高家中女子的聘礼价钱,牟取暴利……
总之,长安这边的大小世家,为了这个《姓氏录》可是乱成一团了!
杨氏担心,吴诩会因为此事被一些世家迁怒……
这不,连权倾朝野,深受天皇天后宠幸的小李相公都遭殃了嘛!
杨氏刚才正是说到了这里,不免对小李相公的遭遇表示万分同情。
“阿娘是说,这京中但凡有点底蕴的世家,都不肯将家中小娘子许配给李相公?”吴诩听到这话,也有些诧异,这些世家竟然会这么齐心抵制一个人,还真是少见呐!
“可不是嘛!”杨氏不禁惋惜道:“李相公一表人才,委实可惜了!”
吴诩却是一笑,没有回言。
娶了媳妇儿的男人,都会有后顾之忧,做起事来难免畏首畏尾!
像李三郎这样,能够全心全意秉承上意,指哪打哪的,想阴谁就阴谁的绝代智囊实在难得啊!
吴诩想着李三郎的种种好处,一时也有些为难。
先前她还信誓旦旦要帮那小子做媒来着,结果因为李三郎挑头推行《姓氏录》,他心上人那一阶层都把他当做了眼中钉肉中刺,至今那小卢相公看到李三还是横眉竖眼呢!
她这媒是做不成了!
亏得李三跟个没事人似的,这次还主动表示愿意去吐谷浑跟禄东赞那厮周旋,拖住吐蕃的十万大军。
如果他这次能平安回来,这功劳大概够封国公了……
嗯,还得替他找个稳妥的国公夫人才行,万一被什么吐蕃美女波斯美女什么的给勾搭走了,可就糟了!
吴诩的思绪一时飘得有些远,没注意听杨氏已经八卦上苏定方了。
“这苏大将军战功赫赫,名震天下,也不只是个何等威武人物!”杨氏是久闻苏大将军的威名,却还不曾见过本尊,只是在长安的贵妇人游园会上八卦过苏家那个一直没有路过面的国公夫人而已,听说今天这苏大将军要来拜见,她还颇有点向往之意。
吴诩闻言,不由有些囧囧。
老苏可不是什么俊秀的小郎君啊,长得粗糙不说,说官话的时候还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句方言来,经常听得她跟李小九哭笑不得。
而且,这货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器晚成的苦逼孩子,早年因为性子沉闷,又老实,在李二陛下手下一直出不了头,后来好容易被吴诩看中,提拔了上来,也不知受了哪个高人的指点,就开始学着讨好最高领导人了……
结果,这货还是因为脾气耿直,又不知道变通,连学习拍李小九陛下的龙臀都学不好,还闹出了‘钓龙’这样的笑话来!
不过,正是因为老苏这憨直的性子,吴诩才能放心大胆地用他去东征西讨,而不必担心他有二心。
这样一个长得不俊俏又不年轻,还不太会讨人欢心的男人,估计是入不了杨氏的眼的!
吴诩觉得今天来的要是薛仁贵的话,杨氏大概还会感兴趣吧……
她正胡思乱想着,忽见小顺子已经匆匆回来了。
“娘子,天皇马上就过来了,他说就在紫宸殿召见邢国公……”
杨氏闻言,不由双眼一亮,脱口而出道:“那感情好!”说完这话,她也觉得失言了,忙起身对吴诩道:“阿娘这就回避~~~~~”
杨氏说罢,扭着腰就往后殿走,看起来十分欢乐的样子。
吴诩:“…………”她这老娘其实不是年近七十,而是只有十七吧?
不待吴诩多想,李小九陛下已经到了紫宸殿外了,殿中诸人忙行礼迎接。
吴诩也意思意思立起身,迎了迎天皇陛下。
“阿武,你起来做什么?快坐下……”李小九陛下脸上隐隐含着喜色,也不知今天哪个倒霉催的大臣又被他坑了。
他几步就走到了吴诩跟前,握着后者的手,就扶着她坐回软榻。
“怎么,人选都已经商定了?”吴诩看李小九一副像偷到了鸡仔的小狐狸样,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不是把那个世家的小子选上了去吐谷浑的名单了……
不想,李小九陛下却摇摇头道:“名单一事由政事堂安排就是了……我高兴的是这次李三举荐的人果然得用,他竟然知道一条从吐蕃南部进入逻些城的秘密路线!”
吴诩闻言,不由吃了一惊,“从南边去?!”话说西藏的南边不是喜马拉雅山脉吗?这要怎么去啊?难道爬雪山过去不成?!
李治看吴诩的神色,就知道她想歪了,正要解释,忽听殿外宫人通报道:“启禀天皇天后,邢国公苏烈求见……”
那宫人的话音未落,李小九陛下也还来不及说一句‘传邢国公上殿’,就见一个高大的汉子风风火火的闯进来了,这汉子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刚走到铺着绒毯的台阶处时,忽然一个踉跄,然后猛地向前一扑,就跌了个狗啃泥……
李小九陛下:“…………”
吴诩:“…………”
所有人都惊呆了……
334第 334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o
苏定方到底是习武之人呐,眼见他就要鼻子碰地毁容了,忽见他双手猛地往地上一拍,使出一招鸽子翻身,整个人转了一圈,就噌得一下站起来了……
众人还以实在看教坊的百戏呢,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大殿中央的苏大将军。
如果视线能够实体化的话,老苏同志这会儿八成已经变刺猬了!
还好人苏大将军带兵无数,算是见过大场面的,即使刚刚险些在天皇天后面前出丑,他面上也没露出异色,稳稳地站好之后,又谨慎地上前几步,在离吴诩和李小九陛下三丈之处下拜行礼。
“末将苏烈拜见天皇天后……”
“苏卿平身,赐座……”还是李小九陛下反应最快,当即收回惊愕神色,摆出一副亲和神色。
吴诩反应略慢些,不过看苏定方已经恭恭敬敬的谢座坐下了,她也赶紧换上天后该有的庄重神色。
苏大将军原本心里还有些惴惴不安,这会儿看吴诩一脸严肃,心里顿时开始打鼓,拼命回忆自己最近有没有做什么不合天后心意的事来……
“苏卿想来已经听说了吐蕃的事了……”李小九陛下也不兜圈子,上来就单刀直入提到吐蕃侵吞吐谷浑的问题。
苏定方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说起来,吐蕃也算是他的老对手了,当年他跟随程知节西征阿史那贺鲁,就曾经跟吐蕃军打过交道。
后来,李小九陛下派大军剿灭阿史那贺鲁逆军,收复西突厥旧地,当时吴诩等人就担心吐蕃趁火打劫,于是派苏定方带军在吐蕃边界驻扎,作为震慑。
那个时候,苏定方与吐蕃试探性地有过几次小型交锋,都是忽悠胜负。直到朝廷派了小李相公到吐蕃出使回来,边境的唐军才逐步撤回……
现在想来,这吐蕃军的战斗力可比高句丽强悍多了。
就是苏定方也不敢打包票说一定能击败吐蕃军,夺回吐谷浑。
不过,李小九陛下显然并没有让苏定方领兵进攻占领吐谷浑的吐蕃军队的打算。
“朕会让安西、昆陵、蒙池三大都护府各派三千兵马给你……”李小九陛下也不说明这些兵马交给苏定方怎么用,只道:“你跟着李相公护送吐谷浑王,三天后就从长安出发,到了西海就停下,一应进退都听从李相公的调遣……”
李小九陛下的计划十分模糊,听得苏定方一头雾水。
而且三个都护府才各出三千兵马,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人,都不够人吐蕃军塞牙缝的,顶个毛用啊?
不过,苏大将军牢记他家军师的话,对天皇陛下的命令不敢有半分疑问,当即高声领命了。
苏定方这直爽的脾气,一直是吴诩比较欣赏的,但也正是他这种喜欢靠直觉做事的性子,有时也让吴诩头痛不已。
所以,吴诩见苏定方爽快了接了命令,连半分犹疑都没有,便好心提醒他道:“苏将军,这护送吐谷浑王回国的日子还在三天后,这段时间,你最好是去拜访一下李相公,听听他的教诲,万万不可懈怠!”
天后娘子的话虽然让苏定方更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立刻答应了:“天后放心,末将待会儿出宫,就立刻去寻李相公……”
吴诩看苏定方那个样子,不知怎么的就想叹气。
作为一个爱护臣下的好皇帝,李小九陛下当然不忍心老苏同志就这样饿着肚子去找李三郎挨冷嘲热讽,当即表示让他吃了饭再走。
“苏卿且不用急,李相公今天就在崇文馆,你先用了膳,再去寻他也可。”李小九陛下说话间,紫宸殿的宫人内侍已经见机把食盒捧上来了。
十几个美貌宫人步履如一,摆放碗碟杯盏的时候,竟然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而每宫人给天皇天后和苏大将军面前的食桌上摆的食物也都不同,偏偏又是最合几人胃口的东西。
吴诩桌上的都是精细的肉食、蔬菜和水果糕点,李小九的是面点、肉汤和奶酪。
而苏大将军面前的东西最简单,就是一大块整块的卤肉和十数张大饼,还有一瓮羊杂汤……
侍立在苏定方边上的一个宫人手持小匕首,就要帮他切肉。
“这、这不必劳烦了,俺、俺自己来就行了……”苏定方哪里见过这仗势,顿时有些手足无措,连家乡土话都说出来了。
吴诩见状差点笑喷,忙摆摆手让几个伺候苏定方的宫人退下。
李小九陛下也笑眯了眼,“是朕疏忽了,当赐苏卿好酒才是……”说着他就让小顺子去取一坛上等御酒来。
苏定方一听有好酒,眼睛都亮了,可是想起他家军师的嘱咐,他有些犹豫地拒绝了李小九陛下的好意:“天皇……这个……末将酒后那个…不雅……还是不喝了吧……”
连吴诩都看出来苏大将军这话有多么口不对心,何况是一向精明的李小九陛下。
“苏卿不必担心,若真是醉了,朕就派车辇送你回去就是了!”说完,他又让还没走开的小顺子在多取一瓶苏合香酒来,他也想喝上两杯。
连吴诩也觉得今天胃口不错,表示要多吃一碗饭。
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天皇天后下酒/饭菜的苏大将军,乐呵呵地接受了李小九陛下的建议,准备开怀畅饮一番——无限量喝御酒什么的,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不说苏大将军正在大明宫享受着他这一生最难忘的一顿御膳,却说原本该来紫宸殿觐见的小李相公却在崇文馆被人给堵了。
“武副统领,既然天皇天后已经决定了,你又何必再来问本官?”小李相公虽然还是一脸微笑,却让人只觉一阵寒意从骨子钻出来。
立在小李相公对面的青年也不由皱起眉头,小李相公特别在在‘武’字和‘副’字上加了重音,这让他很不舒服。
‘武’字说明他是天后最重要的亲人之一,也是天后娘家武氏唯一法定的传人,所以他的所作所为都代表着武氏,最好不要做任何会触怒天后的事来。
至于这个‘副’字么……
青年只能认为小李相公实在提醒他,他的勋爵虽高,实职的官阶却远远不及亚相高……
所以,副统领大人,跟上峰说话要注意点啊!
“武副统领如果没别的事了,就请回吧,本官还有许多事要忙呢!”若是在往日,小李相公大概还有心情再讽刺武敏之两句,可今天他还要赶着把政事堂的一些要务梳理出来,跟接下来代理政事的属下做好交接工作,此外,他还要跟这次负责带奇兵突袭吐蕃的任相公沟通一下,确保计划万无一失才行。
他可没闲工夫在这里跟这个冰山小子大眼瞪小眼!
眼看小李相公冷着脸下了逐客令,一般的官员早就吓得赶紧撤退了,但武敏之可不是一般人,他听完李三郎的话,只是眨了一下眼睛,然后冷冷道:“太子请您去东宫,他想知道此番出击吐蕃的全部计划!”
小李相公闻言倒是顿了一下,一双桃花眼微微眯了起来,半晌才点点头道:“既然是太子有事相询,本官自不敢推辞……”
“不过,本官现在要去任相府上商议政事,只能请武副统领回去禀告太子一声,明日下官定去东宫觐见!”
说罢,小李相公也不等青年开口,就顾自衣袂飘飘地走了。
武敏之阴沉着脸,盯着李三郎的背影一直到看不见为止,这才转身往东宫方向而去。
显庆七年四月,大唐因吐蕃侵占吐谷浑一事,遣使团百人送吐谷浑王诺曷钵至吐谷浑王帐,与占领吐谷浑王帐并且另立吐谷浑新王禄东赞交涉。
与此同时,天皇李小九陛下还下令安西、昆陵、蒙池三座都护府各遣三千骑兵至大唐与吐谷浑接壤的西海郡集结,由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以震慑吐蕃大军。
另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十万,在使节团之后出发,雄踞白兰道,与苏定方军以为掎角之势。
占据吐谷浑王帐的禄东赞想不到大唐真的会为吐谷浑出头,而且还摆出了先礼后兵的阵势,他不觉大皱眉头。
禄东赞自诩也是学习过不少汉家经典的,对上其他什么唐臣,他都不怵,但是这回来的又是大唐那个年轻的小相公,他顿觉头痛起来!
这次会出兵攻占吐谷浑,其实也不只是他家小赞普芒松芒赞的主意,其中也有禄东赞的默许。
当初松赞干布在世时,禄东赞就一力支持松赞干布吞并羌部,占领陇西,只是那时大唐的皇帝十分强悍,以五万兵马生生打退了吐蕃二十万大军……
至此,禄东赞才明白他们吐蕃和大唐的差距,于是他主动向赞普请命,去长安学习汉学,并竭尽所能,为他家松赞干布娶回了大唐公主为赞蒙。
大唐公主的到来,不但让吐蕃与大唐成了友好邻邦,更让吐蕃学习了许多先进知识,得到了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和资料,使得吐蕃人迅速脱离落后状态,强大了起来……
禄东赞是亲眼目睹着吐蕃在松赞干布治理下,创造文字,制定律法,确立官阶制度,逐渐有了大唐之初的风采……
眼看着吐蕃越来越强盛,他的圣主松赞干布却忽然逝世了!
335第 335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1
禄东赞接下的摊子,虽然算不上烂摊子,可也不比当年大唐的长孙国舅的强多少,至少人家还是小皇帝的舅舅呢,他顶多就是个先朝元老而已,论亲近远远不如长孙无忌跟李治!
此次之外,吐蕃内部原本就不怎么和平,松赞干布的新政对吐蕃长治久安是有好处的,但却触犯了不少贵族的利益,年幼的芒松芒赞一上台,就有不少贵族打着恢复旧制的主意。
其次是,禄东赞虽然深受松赞干布信任,一直作为大相治理吐蕃,但他的政敌也不可说不多,而松赞干布临终留给芒松芒赞的辅政大臣里就有三分之一是禄东赞的政敌。
禄东赞秉承松赞干布的遗志,辅佐幼主的同时致力于安定吐蕃内部,巩固松赞干布在世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吐蕃的固有领土。
虽然,禄东赞的权力比松赞干布在世时大得多,可他却更谨慎了。
主少国疑,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何况禄东赞年轻时也在长安学习了不少汉家经典,对史书中说的那些权臣的结局记忆尤为深刻。
再有就是大唐那边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下场也给他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大意,看清了小主人,否则大唐国舅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后来,大唐派来的那个年轻小相公就一语道破了他的尴尬处境,还给他出了一个既能铲除政敌,又不让小赞普对他起忌惮之心的计策。
于是,禄东赞赌了一把,相信了李三郎的话,孤身一人跟着大唐使团跑到了洛阳……
结果正如李三郎所说,逻些城的那些不安分的家伙企图趁禄东赞不在的时候夺权,不但用手段控制了小赞普,还私下派刺客道洛阳去刺杀他……
结果,这些心急的家伙当然是被早就等着他们钻套的禄东赞一一击破。
这下,不但重新掌权的小赞普对禄东赞感恩戴德不说,禄东赞也不用亲自出手收拾那些跟他政见不和的家伙,继续推行新政。
当然,这些和睦的景象都只是一时的,要使朝堂上下乃至幼主信服,没有点武功是不行的!
所以,对外扩张是不可避免的,而禄东赞在洛阳期间也没闲着,他亲眼目睹了大唐上下人民群众的富庶,不羡慕是不可能的,而且,他还着重打听了大唐政府的财政来源,让他意外的是,如今大唐帝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竟然已经不是农业了,而是比中原人一直看轻的商业!
禄东赞暗暗惊奇,但接下来他就郁闷了。
因为大唐的商业收入中最大一部分是茶叶、丝绸和陶器,(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李治看望裴行俭的密折后,又递给吴诩。
吴诩看了之后,只是一声长叹:“晚了一步啊!”
意识到吐蕃要对吐谷浑下手的时候,李小九陛下就立刻派出使臣赶往吐蕃,希望能劝阻对方,谁知这使臣还没到安西呢,吐谷浑就被人吐蕃给拿下了!
已经吃到肚子里的肉,哪有这么容易吐出来啊!
如果不能和平解决,那就只有打了!
可是要打吐蕃这样彪悍的国家,吴诩也不禁要皱眉。
“也不知这次的事是禄东赞的主意,还是那个小赞普的主意……”如果是前者,吴诩还有三分把握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如果是后者,那就不好办了……
她记得吐蕃的小赞普今年也该有十五、六岁了,正是中二病发作的年纪啊!
如果大唐派使者去‘谴责’,或是请文成公主做思想工作,都只会适得其反……
“阿武,你何必烦恼,这会儿就该立刻调苏定方、薛仁贵等将至陇西!”李小九陛下淡淡道,手指在表示陇西之地重重的划了一下,“这一片土地,绝不容失!”
332第 332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o8
吴诩听出了李小九话中的坚决之意,知道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跟吐蕃一战了,也就不再多言!
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一旦有失,吐蕃就会直接威胁到大唐在西域和陇西走廊的统治地位,所以不管使臣出使的结果如何,帝国都是要在西域和陇西一带增兵的。
自从李二陛下拿下高昌国,以及李小九干掉西突厥之后,西域一带一直都是大唐属下的羁縻州(如同我们现在自治区一样),安西大都护府名义上是统领西域一带,可其下的许多官员都是本土部族的首领担任的,比起半岛和倭岛的几个大都督,安西都护府的都督们的实权不大,还处处受到本土官员的掣肘。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如阿史那贺鲁叛逆的事件。
要改变西部羁縻州的现状是短时间无法实现的,因为这一带聚居着许多不同部族,如突厥、羌族、党项族还有不少吐谷浑人,甚至吐蕃人,这些人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肯轻易离开故土的。
吴诩甚至做了两个五年计划,逐步迁走那些愿意归顺大唐的族群,给予唐耳中优惠政策,让他们到大唐中南部生活,然后再在西域地区投放大量中原百姓,尽可能地汉化当地族群。
这个计划能够实时的前提只有一点:西部不发生战乱!
可是,眼下这个逐步汉化的计划显然是行不通了,吐蕃不会眼看着大唐把陇西一带完全消化干净,打理得如磐石一块的!
所以,他们动手了,首先做的就是吃掉吐蕃北上争夺陇西走廊的拦路石——吐谷浑。
“如今吐谷浑已失,九郎你难道还打算派使者去吐蕃吗?”先前派的使者是去劝说吐蕃和吐谷浑两家和解的,现在只怕已经没必要了。
禄东赞都明目张胆把人家国王都给赶跑了,还立了个傀儡王,这不是明摆着要吞并对方国土没商量么?!
派使者到高原,不但阻止不了吐蕃大军,还白送干粮给对方。
不过,按照天朝的尿性,就算要打仗也要派给宣战使者去告诉(恫吓)对方一声……
这尼玛真是送死率最高的勾当啊!
“使者当然是要派的,不过不是去吐蕃……”李小九陛下想了想,还是决定依照先礼后兵的顺序,警告吐蕃一下。
只是在前一波使者还没传回具体消息之前,李小九陛下可不打算再送一批去高原送死。
白送干粮给敌方这种事,可不是他的作风。
“你不会是想让诺曷钵回吐谷浑吧?”吴诩好歹跟李小九相处多年,对他的思路也算有一定了解了。
如果唐军打着护送吐谷浑王回国平叛的旗帜,倒是可行……
只是,眼下还有一个大问题没解决,就是安西都护府根本抽不出一支可以与吐蕃十万大军对抗的兵马来,这是其一。
其二是,安西大都护府是裴行俭在坐镇,有他在,那些辖下的部落族首领都不敢起歪心思,如果调用裴行俭去打吐蕃,西域地区绝对会发生骚乱,这样实在不利于西域的长治久安!
如果不用裴行俭,换个名声显赫的将帅去pk吐蕃大军,算来算去也只有契苾何力、苏定方和薛仁贵三人可行。
但是,契苾何力年纪不小了,不宜长途奔袭不说,而且他作为安抚辽东各部族和镇守高句丽旧地的大总管,其作用跟裴行俭对于西域是一样的,根本离不了辽东道。
所以,只有远在倭岛协助刘仁轨干庶务的薛郎和还在南都军校当教授的老苏可以调动……
让这两位将军去跟吐蕃干架,估计他们俩不但不会有半分怨言,还高兴得很呢!
就是两人要赶到吐谷浑边境,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事……
这个大概就是大唐目前面临的第三点困难。
要如何快速有效的集结一批得用的将帅和一支实力足够强大的部队到西部呢?
抽调安西大都护府的军队显然是不可行,这会给北边的波斯、龟兹等小国趁火打劫的机会。
抽调关中的军队自然更不可行!
吴诩跟李小九围着沙盘看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抽调益州军,由吐蕃南部悄悄进入,神不知鬼不觉围了吐蕃的王都逻些城。给吐蕃小赞普来个‘围魏救赵’,教教他做小辈该怎么尊重长辈才是!
两人商定战略,就招来政事堂的几位相公,命他们即刻做好战前准备工作。
粮草战马自不用说,另外还要准备一支迷惑吐蕃的使节队,护送诺曷钵回吐谷浑,最好是能吸引住了禄东赞的注意力!
兵部尚书任雅相和度支尚书卢承庆都是经历过帝国剿灭高句丽和倭国战事的干吏了,听了帝后二人的计划都深觉高明,更提出了让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辖下个部族派兵助阵的建议。
禄东赞毕竟没怎么好糊弄,如果大唐只派区区千余人的使节队去吐谷浑跟他十万吐蕃军对峙,他不起疑才怪呢!
小李相公亦道:“此次派去护送诺曷钵的使臣至关重要,非能言善辩、胆识过人之辈不可行!”
护送诺曷钵回吐谷浑的人可是担着拖住禄东赞十万大军的重任,即使身后没有一兵一卒,也要造成假象,让对方以为他带来了千军万马,足矣一举消灭吐蕃十万大军!
这样的人才不但要会忽悠人,还要有勇有谋!
因为,即使禄东赞一开始上当了,等逻些城被围的消息传来,他就会立刻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了!
到时候,使节团很可能面临愤怒的吐蕃大军的报复……
所以说,此行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坏了天皇天后的计划,还有性命之忧。
小李相公的话刚说完,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到了他身上……
吴诩忍不住咳了一声,虽然她也觉得这个护送诺曷钵回吐谷浑的任务由李三郎去做最好,可人好歹是帝国亚相,老是被派去干这种危险的任务,也太不人道了点吧?!
于是,吴诩对众人道:“护送吐谷浑王的人选且放一放,咱们还是议一议由谁带兵从益州出发进攻逻些城吧……”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众相公霍然静了一小会儿,几人中就任雅相带过兵打过仗,一时之间众人都眼巴巴看着任相公,让他起头——至于小李相公,这货自诩是斯文人,一向是很少在行军打仗方面开口的。
任相公被众人看得无奈,只得开口道:“微臣以为由益州入吐蕃,道路艰难,非当地勇将不能担此重任……”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上座抿唇不语的小李相公,硬着头皮继续道:“李相曾仕于剑南道巡察使门下,想来对蜀中大将必有所耳闻!”
“哦?”吴诩闻言,倒是颇感兴趣,对于李三郎青少年期的往事她一无所知,只是隐隐听说他少年时十分傲气,虽然中了进士,却因为脾气倨傲被同僚排挤,被吏部丢到川中做了一个小官,要不是当时的剑南道巡察使李大亮爱惜他的才华,李三郎险些就在蜀中终老了!
相信任雅相提起的蜀中往事,绝对不是李三郎的美好记忆吧!
“任相公不说,我倒是忘了,益州可是出了不少人才啊……”提起让他少年时光蹉跎的穷山恶水,小李相公竟然面无异色,反而是笑吟吟地提名了几个小有名气的将领来。
吴诩一听这几人都不在益州本地任职,不由摇摇头。
李小九陛下也道:“不妥。”
小李相公于是又道:“天皇何必舍近求远呢,微臣举荐一人,定能担当大任!”
众人听李三郎这样言辞凿凿,都不由好奇不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能让小李相公另眼相看。
“不知李卿要举荐谁?”连李小九陛下也一时猜不到结果,只能‘不耻下问’ 了。
小李相公微微一笑,然后说了一个人的名字。
殿上诸人听到这个名字,都是一愣,然后陷入深思。
如果是这个人的话,那可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亏得小李相公能想起他来……
---------------------好久不见的分割线君---------------------------------------
“啊切————”长安京郊,一个身穿布衣牵着一匹高头大马的中年汉子跟着人&*流缓缓往城门方向移动,就在他将要走到城门口的时候,忽然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把前后排队等候进城的群众都吓了一跳。
众人再细看那汉子的摸样,都不禁暗暗咋舌。
好一条威猛的汉子啊!
这身高该有九尺了吧?
守门的卫士也不由多看了这汉子两眼,等查看此人的路引的时候,那卫士的眼睛忽然瞪大了。
“苏、苏、苏定方?”
“俺就是苏定方,咋啦?”那汉子大眼一瞪,可把守门的卫士吓得一哆嗦。
还是另一边的长脸卫士比较镇定,听说这汉子自称‘苏定方’,立刻上前取过他的路引细看,确定此人正是从南都星夜赶长安回来的邢国公苏定方后,立刻一把揪住那汉子的手臂。
“将军,你总算是到了,快快随属下入宫觐见吧,天皇天后都问了您好几回了!”
“入、入宫?”苏定方闻言,不由皱起了浓眉,“俺这副模样,怎么好拜见天皇天后呢……”
333第 333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o9
那长脸卫士一听这话,也囧囧无语,半晌才道:“那……将军不如先回国公府沐浴更衣,属下这就进宫禀报……”说完,他不由暗暗抹了一把汗,刚才一时疏忽,他差点就犯下了间接的弑君大罪了!
苏大将军如果这个样子进宫,说不定会把天后娘子给熏晕过去的吧=。 =
为了尽快赶回长安,苏定方这一路都是快马加鞭微服而来的,他到山南道的时候才通过特殊途径听说陇西有变的消息,顿时明白了天皇秘密召他进京的缘故,心中更是激动,也顾不得休息,日夜兼程赶回了长安。
这会儿子,在北方威名赫赫能使小儿止夜哭的苏定方大将军,一身尘土不说,还满脸胡须,浑身上下酸臭得可以,要是这样子进宫了,还不被当成乞儿打出来啊!
于是,苏定方大将军进了城门之后,就急忙往他那座没住过几天的邢国公府跑。
而前后听到两个卫士和苏定方对话的百姓都惊呆了!
原来威名远扬的苏大将军是这么一副呃……平易近人的模样啊( ⊙ o ⊙)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苏大将军在民间的形象都与天下第一大帮十分接近,甚至一度成为了丐帮弟子供奉的保护神,这是后话。
却说苏大将军急急忙忙赶回邢国公府时,他家老仆早已得到消息,在府门外翘首企盼,等看到本人时,苏家老仆也差点认不出人来。
“郎君,你、你、你怎么成了这个模样!”苏家老仆眼睛都红了,忙不迭地帮苏定方牵过马匹,把人迎进府。
“郎君先去洗漱一下,老奴已经命厨房准备了您最喜欢的酒菜!”苏家老仆顾自絮絮叨叨,苏定方却一点也不觉得聒噪,心下感动不已。
不过,他恐怕是没时间吃阿翁准备的膳食了。
“阿翁你不用忙了,俺待会儿还要入宫见驾呢,说不定天皇还要赏顿御宴给俺尝尝呢,嘿嘿……”
老仆闻言不由一顿,继而笑道:“郎君这几年连连建功,天皇自是看在眼里的,不过御宴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偌多讲究,哪有在家里吃喝舒坦……郎君且去沐浴更衣,老奴这就去为您准备些糕饼先垫垫……”说着,老仆就匆匆往厨房方向去了。
苏定方想想他家阿翁的话也对,这京中之人都酸腐得很,不穿得光鲜亮丽时髦点,官话说得磕绊点,都会被鄙视,所以他家六郎(老苏家的军师)总是很讨厌到长安来,宁可留在辽东受苦。
想到这里,苏定方又有些发愁,没有了他家六郎提点,他要直面天皇天后,还真有些发憷呢……
话说,这次来长安之前,他应该没有做错什么事吧?
苏大将军一面仔细回忆前段时间在南都水深火热的日子,一面迅速洗干净了身子,修须净面,然后换上侍从们送来的锦衣,这才走出卧房。
苏老仆早已在前厅摆好了茶点,看自家郎君焕然一新的摸样,不由点点头。
苏定方看到一几子都是他喜欢的糕饼,不由把心中一点愁绪都给抛到了脑后。
“郎君快趁热吃,等您从宫中回来,老奴再给您准备酒肉……”
“好好……”苏定方抓了几个肉饼子就啃了起来,刚刚啃了一个半,就有小厮进来通报,说是宫中来人了,请大将军立刻进宫觐见。
苏定方忙把剩下的半个饼子一吞,一双油乎乎的手随意地在自己的衣服下摆上擦了擦,就大步往外走。
吴诩听说苏定方已经进京消息时,她正陪着杨氏用茶点呢。
“他的动作倒快!”虽说苏定方从江南到长安是比薛仁贵从东海郡道长安要近些,可这老苏的速度也委实快了点吧!
真不知他到时候要是发现这回把他弄回来不是让他去干仗的,他又会是个什么囧样呢?
希望这货不要又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啊!
吴诩满怀忧虑地想着,然后打发小顺子去含元殿,看看圣人准备在哪里召见苏定方。
杨氏看吴诩又要费心政务,不由很不赞同道:“华娘你现在身子也渐渐重了,还是小心保养比较好!”虽说她家华娘能跟当今天皇平起平坐,这是让她脸上极度有光的事,可女人再强悍,也要以家事为重啊!
而且,她家华娘如今怀这个小四儿的年纪,可一点不比她当年怀三娘的时候小,高龄产子啊,可是件十分危险的事!
吴诩却不以为然,“阿娘也别太担心了,我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对了,刚才咱们说到哪儿了?”
吴诩和李小九这两年里频频出巡,对长安地界的信息相对有些滞后,好在有杨氏这是时尚八卦先锋在,吴诩想知道什么,只管问杨氏就是了。
今天,吴诩请杨氏进宫来,本来是要听听长安这边上层阶级对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姓氏录》已经长安书局发行的关于农、工、医、药等几本科普读物有什么看法的。
杨氏刚才正说到关中一带世家门阀对《姓氏录》十分鄙薄,根本就看不起这里面新晋的世家,暗地里还是遵从之前修订的《氏族志》的排名,还有就是一些大姓世家表面上遵从朝廷发布的‘禁婚令’,私底下却悄悄嫁娶,有些已经衰败的世家旁支,还借着‘禁婚家’的名号,抬高家中女子的聘礼价钱,牟取暴利……
总之,长安这边的大小世家,为了这个《姓氏录》可是乱成一团了!
杨氏担心,吴诩会因为此事被一些世家迁怒……
这不,连权倾朝野,深受天皇天后宠幸的小李相公都遭殃了嘛!
杨氏刚才正是说到了这里,不免对小李相公的遭遇表示万分同情。
“阿娘是说,这京中但凡有点底蕴的世家,都不肯将家中小娘子许配给李相公?”吴诩听到这话,也有些诧异,这些世家竟然会这么齐心抵制一个人,还真是少见呐!
“可不是嘛!”杨氏不禁惋惜道:“李相公一表人才,委实可惜了!”
吴诩却是一笑,没有回言。
娶了媳妇儿的男人,都会有后顾之忧,做起事来难免畏首畏尾!
像李三郎这样,能够全心全意秉承上意,指哪打哪的,想阴谁就阴谁的绝代智囊实在难得啊!
吴诩想着李三郎的种种好处,一时也有些为难。
先前她还信誓旦旦要帮那小子做媒来着,结果因为李三郎挑头推行《姓氏录》,他心上人那一阶层都把他当做了眼中钉肉中刺,至今那小卢相公看到李三还是横眉竖眼呢!
她这媒是做不成了!
亏得李三跟个没事人似的,这次还主动表示愿意去吐谷浑跟禄东赞那厮周旋,拖住吐蕃的十万大军。
如果他这次能平安回来,这功劳大概够封国公了……
嗯,还得替他找个稳妥的国公夫人才行,万一被什么吐蕃美女波斯美女什么的给勾搭走了,可就糟了!
吴诩的思绪一时飘得有些远,没注意听杨氏已经八卦上苏定方了。
“这苏大将军战功赫赫,名震天下,也不只是个何等威武人物!”杨氏是久闻苏大将军的威名,却还不曾见过本尊,只是在长安的贵妇人游园会上八卦过苏家那个一直没有路过面的国公夫人而已,听说今天这苏大将军要来拜见,她还颇有点向往之意。
吴诩闻言,不由有些囧囧。
老苏可不是什么俊秀的小郎君啊,长得粗糙不说,说官话的时候还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句方言来,经常听得她跟李小九哭笑不得。
而且,这货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器晚成的苦逼孩子,早年因为性子沉闷,又老实,在李二陛下手下一直出不了头,后来好容易被吴诩看中,提拔了上来,也不知受了哪个高人的指点,就开始学着讨好最高领导人了……
结果,这货还是因为脾气耿直,又不知道变通,连学习拍李小九陛下的龙臀都学不好,还闹出了‘钓龙’这样的笑话来!
不过,正是因为老苏这憨直的性子,吴诩才能放心大胆地用他去东征西讨,而不必担心他有二心。
这样一个长得不俊俏又不年轻,还不太会讨人欢心的男人,估计是入不了杨氏的眼的!
吴诩觉得今天来的要是薛仁贵的话,杨氏大概还会感兴趣吧……
她正胡思乱想着,忽见小顺子已经匆匆回来了。
“娘子,天皇马上就过来了,他说就在紫宸殿召见邢国公……”
杨氏闻言,不由双眼一亮,脱口而出道:“那感情好!”说完这话,她也觉得失言了,忙起身对吴诩道:“阿娘这就回避~~~~~”
杨氏说罢,扭着腰就往后殿走,看起来十分欢乐的样子。
吴诩:“…………”她这老娘其实不是年近七十,而是只有十七吧?
不待吴诩多想,李小九陛下已经到了紫宸殿外了,殿中诸人忙行礼迎接。
吴诩也意思意思立起身,迎了迎天皇陛下。
“阿武,你起来做什么?快坐下……”李小九陛下脸上隐隐含着喜色,也不知今天哪个倒霉催的大臣又被他坑了。
他几步就走到了吴诩跟前,握着后者的手,就扶着她坐回软榻。
“怎么,人选都已经商定了?”吴诩看李小九一副像偷到了鸡仔的小狐狸样,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不是把那个世家的小子选上了去吐谷浑的名单了……
不想,李小九陛下却摇摇头道:“名单一事由政事堂安排就是了……我高兴的是这次李三举荐的人果然得用,他竟然知道一条从吐蕃南部进入逻些城的秘密路线!”
吴诩闻言,不由吃了一惊,“从南边去?!”话说西藏的南边不是喜马拉雅山脉吗?这要怎么去啊?难道爬雪山过去不成?!
李治看吴诩的神色,就知道她想歪了,正要解释,忽听殿外宫人通报道:“启禀天皇天后,邢国公苏烈求见……”
那宫人的话音未落,李小九陛下也还来不及说一句‘传邢国公上殿’,就见一个高大的汉子风风火火的闯进来了,这汉子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刚走到铺着绒毯的台阶处时,忽然一个踉跄,然后猛地向前一扑,就跌了个狗啃泥……
李小九陛下:“…………”
吴诩:“…………”
所有人都惊呆了……
334第 334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o
苏定方到底是习武之人呐,眼见他就要鼻子碰地毁容了,忽见他双手猛地往地上一拍,使出一招鸽子翻身,整个人转了一圈,就噌得一下站起来了……
众人还以实在看教坊的百戏呢,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大殿中央的苏大将军。
如果视线能够实体化的话,老苏同志这会儿八成已经变刺猬了!
还好人苏大将军带兵无数,算是见过大场面的,即使刚刚险些在天皇天后面前出丑,他面上也没露出异色,稳稳地站好之后,又谨慎地上前几步,在离吴诩和李小九陛下三丈之处下拜行礼。
“末将苏烈拜见天皇天后……”
“苏卿平身,赐座……”还是李小九陛下反应最快,当即收回惊愕神色,摆出一副亲和神色。
吴诩反应略慢些,不过看苏定方已经恭恭敬敬的谢座坐下了,她也赶紧换上天后该有的庄重神色。
苏大将军原本心里还有些惴惴不安,这会儿看吴诩一脸严肃,心里顿时开始打鼓,拼命回忆自己最近有没有做什么不合天后心意的事来……
“苏卿想来已经听说了吐蕃的事了……”李小九陛下也不兜圈子,上来就单刀直入提到吐蕃侵吞吐谷浑的问题。
苏定方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说起来,吐蕃也算是他的老对手了,当年他跟随程知节西征阿史那贺鲁,就曾经跟吐蕃军打过交道。
后来,李小九陛下派大军剿灭阿史那贺鲁逆军,收复西突厥旧地,当时吴诩等人就担心吐蕃趁火打劫,于是派苏定方带军在吐蕃边界驻扎,作为震慑。
那个时候,苏定方与吐蕃试探性地有过几次小型交锋,都是忽悠胜负。直到朝廷派了小李相公到吐蕃出使回来,边境的唐军才逐步撤回……
现在想来,这吐蕃军的战斗力可比高句丽强悍多了。
就是苏定方也不敢打包票说一定能击败吐蕃军,夺回吐谷浑。
不过,李小九陛下显然并没有让苏定方领兵进攻占领吐谷浑的吐蕃军队的打算。
“朕会让安西、昆陵、蒙池三大都护府各派三千兵马给你……”李小九陛下也不说明这些兵马交给苏定方怎么用,只道:“你跟着李相公护送吐谷浑王,三天后就从长安出发,到了西海就停下,一应进退都听从李相公的调遣……”
李小九陛下的计划十分模糊,听得苏定方一头雾水。
而且三个都护府才各出三千兵马,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人,都不够人吐蕃军塞牙缝的,顶个毛用啊?
不过,苏大将军牢记他家军师的话,对天皇陛下的命令不敢有半分疑问,当即高声领命了。
苏定方这直爽的脾气,一直是吴诩比较欣赏的,但也正是他这种喜欢靠直觉做事的性子,有时也让吴诩头痛不已。
所以,吴诩见苏定方爽快了接了命令,连半分犹疑都没有,便好心提醒他道:“苏将军,这护送吐谷浑王回国的日子还在三天后,这段时间,你最好是去拜访一下李相公,听听他的教诲,万万不可懈怠!”
天后娘子的话虽然让苏定方更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立刻答应了:“天后放心,末将待会儿出宫,就立刻去寻李相公……”
吴诩看苏定方那个样子,不知怎么的就想叹气。
作为一个爱护臣下的好皇帝,李小九陛下当然不忍心老苏同志就这样饿着肚子去找李三郎挨冷嘲热讽,当即表示让他吃了饭再走。
“苏卿且不用急,李相公今天就在崇文馆,你先用了膳,再去寻他也可。”李小九陛下说话间,紫宸殿的宫人内侍已经见机把食盒捧上来了。
十几个美貌宫人步履如一,摆放碗碟杯盏的时候,竟然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而每宫人给天皇天后和苏大将军面前的食桌上摆的食物也都不同,偏偏又是最合几人胃口的东西。
吴诩桌上的都是精细的肉食、蔬菜和水果糕点,李小九的是面点、肉汤和奶酪。
而苏大将军面前的东西最简单,就是一大块整块的卤肉和十数张大饼,还有一瓮羊杂汤……
侍立在苏定方边上的一个宫人手持小匕首,就要帮他切肉。
“这、这不必劳烦了,俺、俺自己来就行了……”苏定方哪里见过这仗势,顿时有些手足无措,连家乡土话都说出来了。
吴诩见状差点笑喷,忙摆摆手让几个伺候苏定方的宫人退下。
李小九陛下也笑眯了眼,“是朕疏忽了,当赐苏卿好酒才是……”说着他就让小顺子去取一坛上等御酒来。
苏定方一听有好酒,眼睛都亮了,可是想起他家军师的嘱咐,他有些犹豫地拒绝了李小九陛下的好意:“天皇……这个……末将酒后那个…不雅……还是不喝了吧……”
连吴诩都看出来苏大将军这话有多么口不对心,何况是一向精明的李小九陛下。
“苏卿不必担心,若真是醉了,朕就派车辇送你回去就是了!”说完,他又让还没走开的小顺子在多取一瓶苏合香酒来,他也想喝上两杯。
连吴诩也觉得今天胃口不错,表示要多吃一碗饭。
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天皇天后下酒/饭菜的苏大将军,乐呵呵地接受了李小九陛下的建议,准备开怀畅饮一番——无限量喝御酒什么的,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不说苏大将军正在大明宫享受着他这一生最难忘的一顿御膳,却说原本该来紫宸殿觐见的小李相公却在崇文馆被人给堵了。
“武副统领,既然天皇天后已经决定了,你又何必再来问本官?”小李相公虽然还是一脸微笑,却让人只觉一阵寒意从骨子钻出来。
立在小李相公对面的青年也不由皱起眉头,小李相公特别在在‘武’字和‘副’字上加了重音,这让他很不舒服。
‘武’字说明他是天后最重要的亲人之一,也是天后娘家武氏唯一法定的传人,所以他的所作所为都代表着武氏,最好不要做任何会触怒天后的事来。
至于这个‘副’字么……
青年只能认为小李相公实在提醒他,他的勋爵虽高,实职的官阶却远远不及亚相高……
所以,副统领大人,跟上峰说话要注意点啊!
“武副统领如果没别的事了,就请回吧,本官还有许多事要忙呢!”若是在往日,小李相公大概还有心情再讽刺武敏之两句,可今天他还要赶着把政事堂的一些要务梳理出来,跟接下来代理政事的属下做好交接工作,此外,他还要跟这次负责带奇兵突袭吐蕃的任相公沟通一下,确保计划万无一失才行。
他可没闲工夫在这里跟这个冰山小子大眼瞪小眼!
眼看小李相公冷着脸下了逐客令,一般的官员早就吓得赶紧撤退了,但武敏之可不是一般人,他听完李三郎的话,只是眨了一下眼睛,然后冷冷道:“太子请您去东宫,他想知道此番出击吐蕃的全部计划!”
小李相公闻言倒是顿了一下,一双桃花眼微微眯了起来,半晌才点点头道:“既然是太子有事相询,本官自不敢推辞……”
“不过,本官现在要去任相府上商议政事,只能请武副统领回去禀告太子一声,明日下官定去东宫觐见!”
说罢,小李相公也不等青年开口,就顾自衣袂飘飘地走了。
武敏之阴沉着脸,盯着李三郎的背影一直到看不见为止,这才转身往东宫方向而去。
显庆七年四月,大唐因吐蕃侵占吐谷浑一事,遣使团百人送吐谷浑王诺曷钵至吐谷浑王帐,与占领吐谷浑王帐并且另立吐谷浑新王禄东赞交涉。
与此同时,天皇李小九陛下还下令安西、昆陵、蒙池三座都护府各遣三千骑兵至大唐与吐谷浑接壤的西海郡集结,由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以震慑吐蕃大军。
另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十万,在使节团之后出发,雄踞白兰道,与苏定方军以为掎角之势。
占据吐谷浑王帐的禄东赞想不到大唐真的会为吐谷浑出头,而且还摆出了先礼后兵的阵势,他不觉大皱眉头。
禄东赞自诩也是学习过不少汉家经典的,对上其他什么唐臣,他都不怵,但是这回来的又是大唐那个年轻的小相公,他顿觉头痛起来!
这次会出兵攻占吐谷浑,其实也不只是他家小赞普芒松芒赞的主意,其中也有禄东赞的默许。
当初松赞干布在世时,禄东赞就一力支持松赞干布吞并羌部,占领陇西,只是那时大唐的皇帝十分强悍,以五万兵马生生打退了吐蕃二十万大军……
至此,禄东赞才明白他们吐蕃和大唐的差距,于是他主动向赞普请命,去长安学习汉学,并竭尽所能,为他家松赞干布娶回了大唐公主为赞蒙。
大唐公主的到来,不但让吐蕃与大唐成了友好邻邦,更让吐蕃学习了许多先进知识,得到了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和资料,使得吐蕃人迅速脱离落后状态,强大了起来……
禄东赞是亲眼目睹着吐蕃在松赞干布治理下,创造文字,制定律法,确立官阶制度,逐渐有了大唐之初的风采……
眼看着吐蕃越来越强盛,他的圣主松赞干布却忽然逝世了!
335第 335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1
禄东赞接下的摊子,虽然算不上烂摊子,可也不比当年大唐的长孙国舅的强多少,至少人家还是小皇帝的舅舅呢,他顶多就是个先朝元老而已,论亲近远远不如长孙无忌跟李治!
此次之外,吐蕃内部原本就不怎么和平,松赞干布的新政对吐蕃长治久安是有好处的,但却触犯了不少贵族的利益,年幼的芒松芒赞一上台,就有不少贵族打着恢复旧制的主意。
其次是,禄东赞虽然深受松赞干布信任,一直作为大相治理吐蕃,但他的政敌也不可说不多,而松赞干布临终留给芒松芒赞的辅政大臣里就有三分之一是禄东赞的政敌。
禄东赞秉承松赞干布的遗志,辅佐幼主的同时致力于安定吐蕃内部,巩固松赞干布在世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吐蕃的固有领土。
虽然,禄东赞的权力比松赞干布在世时大得多,可他却更谨慎了。
主少国疑,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何况禄东赞年轻时也在长安学习了不少汉家经典,对史书中说的那些权臣的结局记忆尤为深刻。
再有就是大唐那边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下场也给他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大意,看清了小主人,否则大唐国舅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后来,大唐派来的那个年轻小相公就一语道破了他的尴尬处境,还给他出了一个既能铲除政敌,又不让小赞普对他起忌惮之心的计策。
于是,禄东赞赌了一把,相信了李三郎的话,孤身一人跟着大唐使团跑到了洛阳……
结果正如李三郎所说,逻些城的那些不安分的家伙企图趁禄东赞不在的时候夺权,不但用手段控制了小赞普,还私下派刺客道洛阳去刺杀他……
结果,这些心急的家伙当然是被早就等着他们钻套的禄东赞一一击破。
这下,不但重新掌权的小赞普对禄东赞感恩戴德不说,禄东赞也不用亲自出手收拾那些跟他政见不和的家伙,继续推行新政。
当然,这些和睦的景象都只是一时的,要使朝堂上下乃至幼主信服,没有点武功是不行的!
所以,对外扩张是不可避免的,而禄东赞在洛阳期间也没闲着,他亲眼目睹了大唐上下人民群众的富庶,不羡慕是不可能的,而且,他还着重打听了大唐政府的财政来源,让他意外的是,如今大唐帝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竟然已经不是农业了,而是比中原人一直看轻的商业!
禄东赞暗暗惊奇,但接下来他就郁闷了。
因为大唐的商业收入中最大一部分是茶叶、丝绸和陶器,(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