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部分阅读
其次是大唐近几年出场的各种奢侈品,如玻璃镜子,玻璃杯盏等——前者高原都无法出产,还要用牛马跟中原人换取,后者根本是禄东赞闻所未闻的宝物,更毋论生产。
如果说对外出口货物品种是禄东赞郁闷的原因之一的话,最让他不爽的却是,大唐把这些东西主要出口的地区竟是西域以及西域之外的波斯甚至更远的西方国家,这就必须经过陇西走廊……
原来大唐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来来回回地大把赚钱啊!
这一情况禄东赞立刻反馈给了国中的小赞普知道,之后,逻些城立刻派来使者,借着恭贺大唐新春的机会,与禄东赞一起打探大唐的敛财秘密!
然后,他们发现,要赚钱,首先要有地盘和本钱啊……
于是,出产黄金、铁、铜等珍贵金属的白兰部就成了吐蕃富强道路上的第一个牺牲品……
然后,与吐谷浑佯和,使美人计先套出吐谷浑王帐的驻兵情况,然后趁吐谷浑不备,奇袭攻下吐谷浑的王帐。
这计划原本是万无一失的,偏偏吐谷浑的世子也不是愚蠢之辈,居然洞悉了吐蕃的计划,没奈何,禄东赞只好让充当和亲公主的女间谍把那世子给绑了……
之后,发觉事情不对的吐谷浑王就连夜带着千帐臣民逃到大唐境内了。
禄东赞虽然没有拿住吐谷浑王,却俘虏了吐谷浑世子和诺曷钵的堂兄弟,这有人质在手,量诺曷钵也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禄东赞没想到的是,大唐的反应会这么快,居然不到一个月内就连续派了两批使者来‘谴责’他这不友好的军事行动,还暗示如果吐蕃再不悔改,就将采取强硬措施了……
禄东赞口上随便答应着,遇到不利吐蕃的条件就装糊涂,让唐使去逻些城去跟他们家小赞普芒松芒赞谈……
于是,连着两拨使者都被打发了,可这第三波却不好对付啊!
禄东赞乍一受到小李相公的亲笔书函,就头痛万分了,更不要说他已经得到了线报,这次护送大唐使者团的可不是什么前来镀金的皇亲国戚,而是声名显赫的大将苏定方!
正要打起来,吐蕃恐怕不一定能占到便宜啊……
对于苏大将军的凶名,禄东赞是深有了解的,那厮可是敢以百骑跟人西突厥数万人死磕的主,当真不好对付啊!
不说禄东赞愁得要命,只说面上一直气定神闲,甚至还写信去警告禄东赞的小李相公也焦虑得不行。
他到达西海的时间比吴诩预计的还要快两天——不要小看这两天时间,战场上胜负瞬息万变,也许就是两个时辰的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整场战争的失败。
李三郎这次出使的压力之大,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至少苏大将军就不太明白,这小李相公到底在搞什么鬼!
“李相,你看俺都按你的吩咐转了两天圈子了,这什么时候可以跟吐蕃军干一场?”苏大将军这两天被小李相公命令,带着不同数量的骑兵从大营前门进去,换一身衣服又从后门悄悄溜出去的,然后再进去……
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着,也不见小李相公说个缘由。
苏大将军都快郁悴死了。
“时机未到。”李三郎显然懒得跟苏定方这大老粗解释他的疑兵之计,只是烦躁地在中军帐来回踱步,似乎是在等着什么人。
“可、可是……李相……”
苏定方还欲再问,这是忽见一个亲兵服饰的侍卫匆匆跑进大帐,高声禀报道:“启禀相公,有剑南道白羽信在此。”说话间,那侍卫就将一封黏着一根白色羽毛的蜡封信筒高举过来。
小李相公几乎是虎扑了上去,一把夺过那封信筒,十分粗暴的用随身匕首削掉了信筒上的封蜡,扯出里面的绢信就开始读起来。
一旁的苏大将军看得目瞪口呆,他可一直认为这小李相公是个弱不禁风的书生而已,现在一看他这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动作,下巴都差点掉下来了……
好吧,看来日后至少在战略转移这一方面他不用担心小李相公会拖后腿了!
李三郎很快就读完了厚厚一叠绢信,脸上露出松了一口气的神色,偷偷就对苏定方道:“苏将军是不是很想跟吐蕃军打一场?”
苏定方闻言忙点点头,他刚到西海就打着给吐蕃守军狠狠一击的主意,结果被李三郎给阻止了。
现在小李相公忽然这么问,苏定方在点头之后,竟然开始有些后悔自己干嘛这么激动——可怜的老苏当初在洛阳也好,在长安也好,可是被李三郎捉弄过不少次了,再笨也知道李三郎是绝对不会允许他用那么点可怜的骑兵去跟人家两万吐蕃守军干架的,虽然苏大将军十分确定以及肯定他可以带着这九千骑兵把吐蕃军揍得落花流水的!
小李相公看苏大将军一副小心怕怕的模样,不由笑了。
“怎么,苏大将军有何顾虑不成?”
这日急行军,李三郎一直咬牙跟着,到了西海之后也没顾得上休息,就赶紧命人不知唐军的营地,同时还兼顾着禄东赞和剑南道那边的消息,根本没睡过几个时辰。所以,被朝中大小官员一致称为‘大唐第一俊相公’的小李相公,这两天的形容实在有些惨不忍睹。
偏他这一笑,竟比往日那乜斜着人的冷笑要好看百倍。
苏大将军不由脸上一热,不敢再多问。
话说,刚才不是他自己要求去跟吐蕃军干架的吗?
现在要是畏缩起来,岂不是要被恩相给看扁了?!
管他呢,既然恩相叫他去揍人,他就去好了,难道他还怕了那群蛮子不成!
想到这里,苏大将军豪气顿生,拍着胸脯表示:“相公放心,俺此去定把达延小儿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难得苏大将军还记得当初他家军师说过的两个成语呢。
小李相公闻言,笑得越发欢畅了,赞道:“大将军果然勇武!”
“不过,这九千兵马你不能全带走,本官只能给你一千骑!”
“一千骑足矣!”苏定方也没打算把这九千人马全拉走,他觉得去打打吐蕃守将达延,五百骑都够了,反而是小李相公这里,他一个文人,必须要多留兵士保护才行,万一吐蕃小儿趁着他出击跑来偷袭大营,那可就糟了!
“相公放心,俺明日带兵出去打败了了达延就立刻回来,绝不会冒进的!”出行前,天后娘子就一再嘱咐他要听从李相公的号令,决不可贪功冒进,他可是牢牢的记得呢。
不想,小李相公却摇摇头,道:“明日出战,要委屈大将军了,只许败,不许胜。”
336第 336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2
苏大将军一听这话就傻眼了:什么叫只许败不许胜啊?
小李相公也不管苏大将军能不能理解他的意思,径直叫了两个亲卫交给苏定方。
“你们跟着大将军往乌海迎敌,按本官的计策行事……”小李相公从袖中掏出两个锦囊分别交给那两名亲卫,只让他们跟着苏定方到了乌海东边的东如城再看。
两名亲卫忙应了,然后就立到了苏定方身后。
苏大将军一看小李相公居然还派了两个监军给他,顿时苦了脸。
果然读书人就是心眼多,他都答应会遵命行事了,居然还来这一手= =
“好了,大将军且去点兵准备出战吧……”李三郎见苏定方还傻乎乎的杵在那里,便一挥袖把他驱逐了出去。
苏定方怏怏离开了中军帐,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倒叫几个被小李相公传来议事的将军纳罕不已。
但没过多久,这几个将军也一个个神色古怪地离开了中军帐,同样,他们每一个人身后都跟着两个小李相公的亲兵。
显庆七年四月十一,左武卫大将军、安集大使苏定方带领数千骑兵在乌海之西与吐蕃守军达延部发生交战,结果唐军大败而归,溃逃数百里。
吴诩收到这份战报的时候,神色十分古怪。
好吧,她根本没想到苏定方也会有战败的一天,而且战报里那‘狼狈而逃’四个字,总让她觉得这是不是李三郎在开玩笑啊!
唐军大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上下,一时之间人人自危,朝堂上更是吵成了一团。
要知道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它可是直接与关中相连,并且是呈居高临下之势。
一旦大唐失去了对吐谷浑这一带的控制,西边的吐蕃就可以直接威胁到长安!
所以,败绩传来,朝中不管文臣还是武将都义愤填膺,一个个都请战要去吐谷浑揍吐蕃大军!
其中,名将之后郭待封因为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还当过一阵子李绩老爷子的副手,对这次李小九陛下只派苏定方和薛仁贵去吐谷浑表示非常不满,多次上书要求带兵去西海跟禄东赞决一死战!
当然,除了大多数的主战派外,还有不少对大唐干预吐谷浑与吐蕃之事表示的不满人。
明明是别国的事,大唐插手做什么,这下好了,想打吐蕃有打不过,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人大多是没通过科考萌阴入仕的世家勋贵子弟,他们显然很不赞同李小九陛下四处征伐的举动。
天朝上国,不是应该以和为贵的么?
而且,堂堂的天朝大国,怎么可以跟吐蕃那种边荒野蛮人一般见识呢?
跟他们打仗?
还是算了吧!
这些人又以前朝李二陛下三征高句丽,弄得贞观末年民生凋敝、国库空虚为例,对李小九陛下大肆进谏。
李小九陛下当堂就怒了,这些人要说他不友爱邻邦,四处征伐,有穷兵黩武之嫌也就罢了,偏又把他爹给提溜出来跟他比较!
这是李治最不能忍受的事,没有之一!
天皇大帝在朝上发脾气的事几乎是以光速传到了吴诩耳朵里,吴诩也顾不得身子不便,立刻让阿韦等人备辇去前朝救场,可她的辇车还没出门呢,李小九陛下风疾复发的坏消息就传回来了!
吴诩都快气死了,这又是那个不长眼的,把他家李小九给气着了!
得!
这下也不用往含元殿赶了,大伙儿就在紫宸殿等着李小九陛下被抬回来吧!
那天一直折腾到二更,李小九的病情才稳定了下来。
李小九这次风疾发作虽然不像上一次那样厉害,可也是头痛得不行,之后好几天都整夜整夜都睡不着,更不要说正常的办公了!
没奈何,吴诩只好大着肚子,拎着李弘和李贤小哥儿俩一起上朝理事——如今可是多事之秋,没人在朝上坐镇可不行!
李绩老爷子一直请病假,李三郎和许雅相不在中枢,许敬宗这货空有一肚子文采,却小肚鸡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十分靠不住。其他如许圉师等人资历尚浅,吴诩一时也不敢太过倚重。
倒是魏叔玉和长孙诠原本是辅政的好帮手,结果吴诩一查李小九发病的诱因,竟然发现参与进谏的人里除了吴诩心知肚明的那些‘反新政,反武氏’的老顽固外,居然还有魏叔玉和长孙诠这两个帝党铁杆!
难怪李小九会这么生气呢!
连吴诩也气坏了!
不过,等吴诩仔细看了魏叔玉和长孙诠两人的奏本,又让王内侍回顾了一下当日上朝的情景,也不由默然。
对吐蕃的军事行动确实有些仓促,毕竟大唐这几年的主要注意力都在东边,西部地区不但地势复杂,地区民族关系也十分复杂,即使已经在逐步汉化中,也难保再出一两个像阿史那贺鲁这样的叛逆!
长孙诠在奏本中着重强调了一点:吐谷浑王也不是良善之辈,如果大唐帮其复国,难保他不反过来咬大唐一口!如果大唐将士在前线拼死拼夺回来的土地,就这样白白奉还对方,还要被对方摆一道,对帝国的将士何其不公?
所以,他不支持大唐为吐谷浑跟吐蕃对上,倒不如直接跟吐蕃做个协议,瓜分了吐谷浑算了——当然,这一点长孙诠不会明白地写出来,他只是更冠冕堂皇地表示大唐跟吐蕃可是甥舅之亲,不应该为了另一个亲戚兵戎相见,还不如坐下来好好谈谈……
至于谈什么,你们懂的~~
吴诩不得不说长孙诠这计划够毒的,不过李小九势必不会同意这种自己打脸的计划。
至于魏叔玉则更注重用事实说话,进谏的则子所论之事也更尖刻一些。
大唐连年征战这是事实,民生凋敝也是事实,苏定方战败了更是事实!
而吐蕃军可不是百济、倭人之流,就是当年李二陛下也甚为忌惮,否则哪会有文成公主入藏这样的事发生?!
所以,魏叔玉请李小九陛下正视帝国的兵力,不要因为收服了东边的几个小国就自满膨胀起来,以为凭着眼下的国力可以依据消灭吐蕃——这个魏叔玉倒是看出了李治和吴诩像干掉吐蕃的心思了!
长孙诠的话虽然不中听,到底还是在李小九陛下的容忍的范围内,再怎么说能兵不血刃吃掉吐谷浑当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魏叔玉的话实在是太刺激人了,难道他爹怕吐蕃,他就该怕吐蕃不成?
“也难怪九郎生气呢……”吴诩初看两人的奏本也憋了一肚子火,后来仔细想想,魏叔玉和长孙诠并不了解她跟李小九对西域的计划,也难怪会有这样想法,算是情有可原。只是,他们这两连襟也忒倒霉了点,正赶上李小九打算清理某些人的时候进谏……
把天皇都气病了,这挂墙头受罚是跑不了的了!
“两位郎君是没领悟到九郎和娘子您的苦心,才会上书,这个……”王内侍此时也有些矛盾,论理魏叔玉和长孙诠把他家九郎给气病,他该严厉谴责才对,可是之前十六娘和二十一娘为了她们家的郎君在他这里哭得梨花带雨,他实在不好意思不为两位郎君求求情,真是为难啊……
吴诩倒没注意到王内侍的纠结,她心里还在想着苏定方被吐蕃军打得落荒而逃这事呢……
反正,她总觉得这场战事有些蹊跷。
“王翁,你去传太子和沛王过来,我有事跟他们商议……”吴诩说完,又补充了一句:“看看大郎(指武敏之)在不在值所,在的话也一并叫来……”
王内侍忙答应了去了。
--------------------------------乌海之战分割线-------------------------------------------------------------------------------------------------------------
“大相,您说的那个苏定方根本不足为惧,那厮已经被我打得屁滚尿流逃走了!”
达延莽布支是达延部出名的猛将,也是禄东赞这次特地选出来镇守乌海的大将。
几天前,达延莽布支在乌海西边沿岸的驻军发现了苏定方的一千骑兵,就立刻报告了主帅达延莽布支。
达延莽布支久闻苏定方是大唐出名的猛将,只可叹当初苏定方驻守西域的时候,他还在逻些城,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与苏定方一战的计划,达延莽布支怎么肯放过,当即点了三千兵马跑到乌海西岸跟苏定方干架去了……
结果,这苏定方一开始倒确实是勇猛地让达延莽布支招架不住,后来唐军中忽然传来敲打金器的声音,那苏定方居然头也不回带着唐军跑了!
这一战也不知怎么的就被传成是他达延莽布支用几百骑揍跑了大唐数千骑兵,更把唐将苏定方打得落荒而逃,连禄东赞都闻讯惊喜异常,专程从吐谷浑的王帐赶来乌海见达延莽布支……
达延莽布支一向自负,觉得传言虽有小小的夸大成分,可事实确实是他把苏定方给打得狼狈而逃了!
所以,一见到大相禄东赞,达延莽布支就情不自禁要奚落他的手下败将一番!
然而,禄东赞听完达延莽布支对当日在乌海西岸之战的前后经过,不由皱起了眉头。
“你是说,他只带了一千骑左右,就来冲击乌海西岸的大营?”
337第 337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13
禄东赞深谙汉家兵法,又跟随松赞干布打过不少仗,只听达延莽布支的一席话,就立刻发现了疑点。
苏定方的确勇猛,可拿一千骑来冲击戒备森严的乌海大营也显得太托大了点吧?
别说什么这货当年曾用五百骑追杀突厥四万什么的,他们吐蕃勇士可不是那些突厥人,何况还有乌海天线可据,唐军除非拿出至少多一倍的兵力才能破营!
达延莽布支听禄东赞的质疑之言,不由挠挠脑袋,也带着两分疑惑道:“确实如此。”其实,当时他也看到苏定方带如此少的兵马也有些奇怪,不过真的跟对方交手时,他又觉得凭对方的身手,这一千人马要踩掉他的三千骑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苏定方败退之后,唐军损失了多少人马?”禄东赞又问道。
达延莽布支听到这一问,居然愣住了,半天才讷讷答道:“并没有损失……”
以一千骑对上他三千骑,居然不损一人从容而退,这还叫大败而逃吗?
达延莽布支在短暂的呆愣之后,忽然感到十分愤怒,这苏定方是在耍弄他们吐蕃勇士吗?他以为他们吐蕃军中是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吗?!
同样感到被人戏弄的还有背着‘败军之将’恶名的苏大将军。
根据小李相公的计划,苏大将军带着一千骑攻打乌海大营佯败之后,唐军诸将都让麾下将士放出苏定方惨败的消息,反正是传得越离谱越好……
果然如李三郎所料,留在吐谷浑王帐的禄东赞听说苏定方被打败的消息后,就立刻赶到了乌海大营。然后,吐蕃方面的奸细就会打探到唐军大营每天都有几千骑兵进来,这算下来,这几日工夫唐军在乌海集结的兵力已经远在达延部驻军之上。
而从吐谷浑王带着臣民逃到大唐之后,李小九陛下就暂时禁止了大唐与吐蕃的贸易往来,原本在大唐的商人和留学生全部被扣留了起来,以防他们走漏大唐对吐蕃的军事计划,所以禄东赞并不知道在李三郎使团之后还有薛仁贵大军垫后,他只道苏定方已经尽调安西、昆陵、蒙池三大都护府之兵——这就够让禄东赞心惊的了。
不过,从探子之前的情报上来看,苏定方显然还没能把三大都护府的兵马都集结齐备,不然也不会天天有兵马源源不断向唐军大营而来。
禄东赞想到这里,又开始沉吟起来:苏定方贸然进攻有突然败退的举动实在是太可疑了!
他一面想着,一面又把小李相公写个他的信笺拿出来仔细研读!
达延莽布支立在一旁,无措地看着禄东赞,他本来是想问他家大相到底要不要出兵把唐军大营给一锅端了,捉了他家的丞相来,可看到禄东赞一副严肃神色,达延莽布支又不敢开口了,只能看着他家大相在帐中来回踱步。
禄东赞默默无语转了约有一炷香时间,忽然止住步子,一拍大腿道:“唐人奸诈,我们险些中了他的计!”
达延莽布支不明所以地问道:“大相的意思是?”
禄东赞面露得色,道:“那苏定方败得如此蹊跷,若是旁人定会轻敌冒进,到时候中了那李郎君的埋伏!”
“以我之见,唐军大队人马应该早就到了西海郡了,他们有意做出进进出出的样子,不过是让我们以为他们的兵马还没集结完毕,而这李郎君的信更是说明了问题……”
禄东赞顿了,也没提李三郎给他的信里到底说了什么,只道:“这大唐的李郎君足智多谋,最善揣度人心,他必是猜到我会派人监视其营地,故意做出这种假象,让我以为有机可趁,贸然进攻……”
说到这里,禄东赞不由叹了一口气:“说起来,我也已经被他给算计了……”他指的是自己一听到苏定方败绩的消息就急急到到乌海,分明是中了李三郎的引蛇出洞之计了!
还好他留了一手,这次过来带了三万大军,加上达延部,足有五万人马,估计李三郎能在三大都护府抽调的可用兵马最多也不过三万人左右,他未必就吃不了对方!
现在禄东赞比较顾虑的还是吐谷浑王诺曷钵会有什么动作,别到时他跟唐军在乌海这里对峙上了脱不开身,这诺曷钵趁机绕过他们,跑到吐谷浑王帐夺回地盘,那他们吐蕃军可就要腹背受敌了!
“你可探得那诺曷钵现在人在何处?”禄东赞问达延莽布支道。
达延莽布支想了想,道:“大相放心,诺曷钵一直待在唐军大营之中,并没有任何异动!”
禄东赞还是不放心,又在帐中来回踱步,忽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道:“你立刻遣使到唐军大营,就说我不日就到西海郡拜见大唐丞相,到时请大唐丞相与诺曷钵王一起到乌海城一聚……”
达延莽布支闻言不由迟疑道:“那大唐丞相和诺曷钵怎么肯到乌海城来?”
乌海城如今已经在吐蕃管辖之下,就算大唐那个小丞相敢来,诺曷钵又怎么肯来送死呢?
不想,禄东赞却笑道:“你放心,李郎君是一定会来的,他来了,诺曷钵还敢不来吗?”
说完,禄东赞走到一旁的小几旁,飞快地写好了一封书笺,装进一个十分华丽的信封里,交给达延莽布支道:“这封信,你还是亲自送到唐营去,务必当面交给李郎君。”
达延莽布支虽然还是满腹疑惑,但也不敢多言,当即接了信笺,去唐营送信不提。
却说李三郎受到剑南道的加急信,得知任雅相带的那支奇兵已经顺利道地找到入吐蕃的路线,不由大喜。
当初在大殿之上,李三郎信心满满的向李小九陛下推荐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人选去为带领奇袭吐蕃的奇兵,这个人就是当初借吐蕃之兵灭掉中天竺的王玄策。
王玄策当年在中天竺遇袭,单人匹马逃到吐蕃,借了数千吐蕃兵,灭掉了中天竺一国,见中天竺之地贬为大唐的安南都护府,在开疆辟土方面,他跟苏定方也有得一拼。
只是,王玄策并不像苏定方那样,喜欢驰骋疆场,他还是喜欢研究各国的经典文学和到处出使,所以,王玄策在为大唐攻下广袤的安南都护府后,并没有接受李二陛下的升官加爵的赏赐,而是入了弘文馆研究玄奘法师带回来的那些佛教经典去了。
这样一个文武兼修的天才,因为常年埋头书案,就这样渐渐被长安上下的人给遗忘了……
李三郎可是在弘文馆待了不少年份的,对王玄策不可谓不熟悉,别人眼里的书呆子,在他眼里可是件秘密武器!
这不,吐蕃那边刚刚有了小动作,李三郎就第一时间想到了王玄策。
帝国最年轻的丞相——小李相公,为了吐蕃的事,屈尊绛贵拜访了王学士多次,终于定下了奇袭的计划。
而王玄策无疑是带着唐军出现在逻些城的最好人选。
当日,小李相公推荐王玄策的时候,包括任雅相之内的几个老相公都十分惊讶。
这些人谁不知道当初王玄策在中天竺的功绩,更知道王玄策的胜利,完全是借助了吐蕃大军的力量,而吐蕃军当初的出击中天竺的路线岂正是他们现在所需要的进攻逻些城的路线吗?!
这计划实在是让人心动,可也存在这一些问题,就是中天竺旧地已经成为安南都护府多年,那一条从吐蕃进入大唐的路线可能早就被毁掉了,现在要在找出来,有诸多困难不说,哟单不慎比吐蕃人发现,那么奇袭逻些城的计划就会流产!
所以,李三郎不得不以自身为饵,拖住在北边的禄东赞,最好是能引诱他把吐蕃南边的守军都集结到北边来,这样,王玄策和任雅相就能多一点时间找出入吐蕃的路线,而不至于被吐蕃人发现了!
事情发展得比李三郎预计的还要顺利,他派苏定方前去挑战乌海大营,故意败退后,疑心极重的禄东赞竟然聪明反被聪明误,主动跟大唐弯起了拖延战术。
这可正中了李三郎的下怀。
“既然贵国的大相邀请,本相哪有推辞的道理”小李相公接到了禄东赞的邀请信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亲自送信过来的达延莽布支闻言,不由松了一口气,正要告辞回去,却听小李相公有笑盈盈的叫住了他。
“将军且慢走,有一个问题,本相要问问清楚,贵国大相既然邀请了吐谷浑王一同前往,那么现在吐谷浑的伪王是不是也会出席呢?”小李相公虽然脸上带着笑容,可他的目光犀利无比,如锋利的匕首一样,让达延莽布支这样身经百战的大将也不敢直视。
达延莽布支被问懵了,他哪里知道破他家大相到底是怎么安排的?
话说,请李郎君和诺曷钵道乌海城谈判,不过是个缓兵之计吧?
至于那个傀儡吐谷浑王,又怎么有资格到乌海城来!
达延莽布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小李相公的笑容越发冷艳了,如果是他的人性子的人见了他这笑容,一定是有多远跑多远。
“既然将军没法回答这问题,不如就带着本相的手书去问问你家大相吧。”说着,小李相公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来,丢给达延莽布支。
达延莽布支“…………”他到底哪里看起来像个信差?!
338第 338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4
小李相公的来信更让禄东赞确信他的判断没错。
唐军这是要在筹划着什么阴谋,让他们以为西海郡的唐军不足以与吐蕃一战,然后出击去攻打唐军大营!
越是这样,禄东赞觉得他越不能贸然出兵,即使唐军人数真的少于自己,可对方的主帅和主事相公可不是好像与的!
而小李相公那句关于傀儡吐谷浑王的话更是让禄东赞眼皮直跳——他邀请诺曷钵跟李相公一起如乌海城谈判,为的就是不让他趁着自己跟唐军对峙的时候脱身去攻打吐谷浑王帐,一旦他这样做了,吐蕃也不好明着帮那傀儡王打诺曷钵。
所以,禄东赞一面让自己的亲信立刻到吐谷浑王帐把傀儡王保护起来,加强王帐的安全,一面盘算着怎么忽悠大唐的小李相公,不让他起疑才好。
不说乌海这边的吐蕃大唐两方都想着拖延时间,不想主动跟对方动手,却说任雅相和王玄策带领的五千轻骑经过十几日的探查,付出了近百人的代价,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从蜀中直接进入吐蕃的道路,而不用从安南都护府经吐蕃的属国泥婆罗国进入吐蕃了……
新道路的开发,使得任相公原本阴郁的心情骤然开朗。他知道李三郎推荐的人必然是有本事的,而王玄策的事迹,他也是知之甚详,但入蜀之后,唐军一路都不是特别顺利,只在探路这一件事上就算死了不少人,这还是在装备了先进军事工具的情况下呢!
如果倒退十几年,没有工部科技院开发出来的这些登山鞋、登山索、望远镜等物,还不知这一行会死多少人!
任相公想想都觉得后怕,他已经不年轻了,这次大唐与吐蕃之战也许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的对外征伐了,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像老李相公那样,平定了高句丽后就能光荣退休了!
所以,任雅相对这次军事行动的重视远远超过了他之前参加过的任何一次军事行动。
这次任雅相和王玄策带着的都是从剑南道、岭南道征集的当地精壮,征兵的动静非常小,不但朝中无人得到消息,连好些地方守备官员都没有发觉,只有安南都护府和剑南、岭南两道的都督知道内情。
王玄策此人向来胆大心细,成了任雅相副手之后,就主张轻装上阵,千里奔袭,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到罗谢城下,给吐蕃以震撼的效果。
这主意显然十分合天皇天后和小李相公的胃口,于是三人给了王玄策不同程度的权力和便利,虽然名义上王玄策是受任相公的节制,但他却有权独立领兵的权利,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做出军事决策,执掌兵权。
因此,从益州出发后,任雅相和王玄策二人就让大军押送辎重在后面缓缓而行,他们两人带领技术军和五千轻骑在前,一路跋山涉水,终于进了吐蕃境内。
由于王玄策熟悉吐蕃到中天竺一路的地形,所以唐军走的全是没有人烟的崎岖山路和沿江峭壁,竟然因此生生地避过了吐蕃守军的眼线。
吐蕃立国时日尚浅,地广人稀,南边又有喜马拉雅山脉为障,他们主要的军力就都在东北方向布防,怎么也想不到唐军会从中天竺方向翻山越岭渡河,悄悄地摸过来……
王玄策军虽然度过了一开始的急道天险,但还有一个需要克服困难摆在眼前。
那就是地势渐渐高起来之后,许多唐军将士都有了高原反应。
主帅任雅相年纪不小了,反应更是严重,最后到了几乎不能上马的地步。
王玄策无奈,只能将当下情况用暗语写出密信,分别传给长安和乌海方向,然后减缓行军速度。
好在众将士意志十分坚定,硬挺着反应坚持向逻些城方向走,总算在快到众人需要第一个攻克的要塞——匹播城之前,唐军上下已经能够适应在高原作战了。
而此时,吐蕃上下还不知道他们的腹地已经被唐军入侵了,他们的目光都死死的盯着乌海那边:大相禄东赞与大唐宰相李三郎的谈判彻底失败了,小李相公表示要武力帮助吐谷浑王夺回属于他的属地。
而已经秘密将吐谷浑十万大军集结到乌海周围的禄东赞也浑然不惧,还主动向唐军下战书……
大战一触即发,留在逻些城的年轻赞普芒松芒赞几乎有些坐不住了,他跃跃欲试地想要像他祖父松赞干布那样亲自带领大军去前线,但这个主意立刻被禄东赞留在逻些城的亲信给否决了。
禄东赞到底还是谨慎的,自己领兵在外,就留了长子噶尔钦陵在逻些城,掌管逻些城的防务,以防噶尔家的政敌趁他专心对付大唐的时候,死灰复燃。
噶尔钦陵还是有几分军事才能的,当得知其父禄东赞集结全部兵力在乌海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吐蕃南部会出现兵力空虚的窘况,一般人可能会抽调其他边防兵马去添补吐蕃与大唐南边的边境,但噶尔钦陵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把逻些城周边州府的兵马全部收拢起来,防线收缩到匹播城之外。
噶尔钦陵的这一举动显然有些出乎王玄策的意料,他之所以要坚持轻骑而来,就是想趁着吐蕃兵力都集中到了边境,逻些城守卫薄弱,然后打吐蕃小赞普一个措手不及。
现在,吐蕃竟然收缩了防线,凭着王玄策的这几千骑兵,根本是连匹播城都攻不下,更不要说被重重保护的,易守难攻的逻些城了!
弄不好,他们这点人马还会被驻守在逻些城四周的吐蕃地方军给包了饺子呢!
任雅相也没想到吐蕃国中除了禄东赞,还有这么精通军事的人才,一时进退不得,只好吧眼下的困境传信给长安的天皇天后和在乌海跟禄东赞死磕的李三郎。
吴诩接到任雅相的急报之后,也相当头痛。
偷袭计划就在意一个出人意料和快,现在可好了,吐蕃那边的人虽然还不知道唐军已经偷偷潜进来了,可他们的防守明显是王玄策他们那点人马破不了的!
而更糟糕的是,王玄策和任雅相一行到底太扎眼了,即使还能潜藏在野外不被吐蕃人发现,可大军的补给已经成大问题了!
吴诩围着沙盘转了半天,愣是没发现任何可以突破的地方!
禄东赞这个儿子可真不是一般的人才啊!
吴诩暗暗叹了一口气,回头看李小九端着个药碗不喝药,也看着沙盘出神,她不由道:“九郎,药凉了几没效了……”
李小九闻言,一口喝干了汤药,继续盯着那沙盘看,好像想到了什么的样子。
吴诩看他这个样子,反倒不敢打断他的思路。
过了好半晌,李小九陛下才转开了视线,闭上眼陷入沉思。
吴诩忙对周围侍候的宫人内侍使了个眼色,让他们不得打搅李小九陛下思考。
大约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李小九终于睁开了眼睛,似乎是想透了什么。
“怎么样,你有主意了?”吴诩迫不及待挨过去问道。
李小九陛下只是一笑,反问吴诩道:“阿武,你觉得现在的吐蕃跟当初高句丽可像?”
吴诩被问得一愣,她一时竟不知李小九指的是哪一方面。
吐蕃跟高句丽么?
论国家组成?
论跟大唐的关系?
论国力?
还是论两国的政坛?
吴诩略一思索,似乎抓到了点什么。
“九郎你是说……^”她想到了一种可能,担忧不是很确定,毕竟这事在吐蕃还没有现出端倪呢!
李小九看吴诩的神色,知道她也已经猜到了他的意思(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如果说对外出口货物品种是禄东赞郁闷的原因之一的话,最让他不爽的却是,大唐把这些东西主要出口的地区竟是西域以及西域之外的波斯甚至更远的西方国家,这就必须经过陇西走廊……
原来大唐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来来回回地大把赚钱啊!
这一情况禄东赞立刻反馈给了国中的小赞普知道,之后,逻些城立刻派来使者,借着恭贺大唐新春的机会,与禄东赞一起打探大唐的敛财秘密!
然后,他们发现,要赚钱,首先要有地盘和本钱啊……
于是,出产黄金、铁、铜等珍贵金属的白兰部就成了吐蕃富强道路上的第一个牺牲品……
然后,与吐谷浑佯和,使美人计先套出吐谷浑王帐的驻兵情况,然后趁吐谷浑不备,奇袭攻下吐谷浑的王帐。
这计划原本是万无一失的,偏偏吐谷浑的世子也不是愚蠢之辈,居然洞悉了吐蕃的计划,没奈何,禄东赞只好让充当和亲公主的女间谍把那世子给绑了……
之后,发觉事情不对的吐谷浑王就连夜带着千帐臣民逃到大唐境内了。
禄东赞虽然没有拿住吐谷浑王,却俘虏了吐谷浑世子和诺曷钵的堂兄弟,这有人质在手,量诺曷钵也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禄东赞没想到的是,大唐的反应会这么快,居然不到一个月内就连续派了两批使者来‘谴责’他这不友好的军事行动,还暗示如果吐蕃再不悔改,就将采取强硬措施了……
禄东赞口上随便答应着,遇到不利吐蕃的条件就装糊涂,让唐使去逻些城去跟他们家小赞普芒松芒赞谈……
于是,连着两拨使者都被打发了,可这第三波却不好对付啊!
禄东赞乍一受到小李相公的亲笔书函,就头痛万分了,更不要说他已经得到了线报,这次护送大唐使者团的可不是什么前来镀金的皇亲国戚,而是声名显赫的大将苏定方!
正要打起来,吐蕃恐怕不一定能占到便宜啊……
对于苏大将军的凶名,禄东赞是深有了解的,那厮可是敢以百骑跟人西突厥数万人死磕的主,当真不好对付啊!
不说禄东赞愁得要命,只说面上一直气定神闲,甚至还写信去警告禄东赞的小李相公也焦虑得不行。
他到达西海的时间比吴诩预计的还要快两天——不要小看这两天时间,战场上胜负瞬息万变,也许就是两个时辰的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整场战争的失败。
李三郎这次出使的压力之大,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至少苏大将军就不太明白,这小李相公到底在搞什么鬼!
“李相,你看俺都按你的吩咐转了两天圈子了,这什么时候可以跟吐蕃军干一场?”苏大将军这两天被小李相公命令,带着不同数量的骑兵从大营前门进去,换一身衣服又从后门悄悄溜出去的,然后再进去……
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着,也不见小李相公说个缘由。
苏大将军都快郁悴死了。
“时机未到。”李三郎显然懒得跟苏定方这大老粗解释他的疑兵之计,只是烦躁地在中军帐来回踱步,似乎是在等着什么人。
“可、可是……李相……”
苏定方还欲再问,这是忽见一个亲兵服饰的侍卫匆匆跑进大帐,高声禀报道:“启禀相公,有剑南道白羽信在此。”说话间,那侍卫就将一封黏着一根白色羽毛的蜡封信筒高举过来。
小李相公几乎是虎扑了上去,一把夺过那封信筒,十分粗暴的用随身匕首削掉了信筒上的封蜡,扯出里面的绢信就开始读起来。
一旁的苏大将军看得目瞪口呆,他可一直认为这小李相公是个弱不禁风的书生而已,现在一看他这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动作,下巴都差点掉下来了……
好吧,看来日后至少在战略转移这一方面他不用担心小李相公会拖后腿了!
李三郎很快就读完了厚厚一叠绢信,脸上露出松了一口气的神色,偷偷就对苏定方道:“苏将军是不是很想跟吐蕃军打一场?”
苏定方闻言忙点点头,他刚到西海就打着给吐蕃守军狠狠一击的主意,结果被李三郎给阻止了。
现在小李相公忽然这么问,苏定方在点头之后,竟然开始有些后悔自己干嘛这么激动——可怜的老苏当初在洛阳也好,在长安也好,可是被李三郎捉弄过不少次了,再笨也知道李三郎是绝对不会允许他用那么点可怜的骑兵去跟人家两万吐蕃守军干架的,虽然苏大将军十分确定以及肯定他可以带着这九千骑兵把吐蕃军揍得落花流水的!
小李相公看苏大将军一副小心怕怕的模样,不由笑了。
“怎么,苏大将军有何顾虑不成?”
这日急行军,李三郎一直咬牙跟着,到了西海之后也没顾得上休息,就赶紧命人不知唐军的营地,同时还兼顾着禄东赞和剑南道那边的消息,根本没睡过几个时辰。所以,被朝中大小官员一致称为‘大唐第一俊相公’的小李相公,这两天的形容实在有些惨不忍睹。
偏他这一笑,竟比往日那乜斜着人的冷笑要好看百倍。
苏大将军不由脸上一热,不敢再多问。
话说,刚才不是他自己要求去跟吐蕃军干架的吗?
现在要是畏缩起来,岂不是要被恩相给看扁了?!
管他呢,既然恩相叫他去揍人,他就去好了,难道他还怕了那群蛮子不成!
想到这里,苏大将军豪气顿生,拍着胸脯表示:“相公放心,俺此去定把达延小儿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难得苏大将军还记得当初他家军师说过的两个成语呢。
小李相公闻言,笑得越发欢畅了,赞道:“大将军果然勇武!”
“不过,这九千兵马你不能全带走,本官只能给你一千骑!”
“一千骑足矣!”苏定方也没打算把这九千人马全拉走,他觉得去打打吐蕃守将达延,五百骑都够了,反而是小李相公这里,他一个文人,必须要多留兵士保护才行,万一吐蕃小儿趁着他出击跑来偷袭大营,那可就糟了!
“相公放心,俺明日带兵出去打败了了达延就立刻回来,绝不会冒进的!”出行前,天后娘子就一再嘱咐他要听从李相公的号令,决不可贪功冒进,他可是牢牢的记得呢。
不想,小李相公却摇摇头,道:“明日出战,要委屈大将军了,只许败,不许胜。”
336第 336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2
苏大将军一听这话就傻眼了:什么叫只许败不许胜啊?
小李相公也不管苏大将军能不能理解他的意思,径直叫了两个亲卫交给苏定方。
“你们跟着大将军往乌海迎敌,按本官的计策行事……”小李相公从袖中掏出两个锦囊分别交给那两名亲卫,只让他们跟着苏定方到了乌海东边的东如城再看。
两名亲卫忙应了,然后就立到了苏定方身后。
苏大将军一看小李相公居然还派了两个监军给他,顿时苦了脸。
果然读书人就是心眼多,他都答应会遵命行事了,居然还来这一手= =
“好了,大将军且去点兵准备出战吧……”李三郎见苏定方还傻乎乎的杵在那里,便一挥袖把他驱逐了出去。
苏定方怏怏离开了中军帐,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倒叫几个被小李相公传来议事的将军纳罕不已。
但没过多久,这几个将军也一个个神色古怪地离开了中军帐,同样,他们每一个人身后都跟着两个小李相公的亲兵。
显庆七年四月十一,左武卫大将军、安集大使苏定方带领数千骑兵在乌海之西与吐蕃守军达延部发生交战,结果唐军大败而归,溃逃数百里。
吴诩收到这份战报的时候,神色十分古怪。
好吧,她根本没想到苏定方也会有战败的一天,而且战报里那‘狼狈而逃’四个字,总让她觉得这是不是李三郎在开玩笑啊!
唐军大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上下,一时之间人人自危,朝堂上更是吵成了一团。
要知道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它可是直接与关中相连,并且是呈居高临下之势。
一旦大唐失去了对吐谷浑这一带的控制,西边的吐蕃就可以直接威胁到长安!
所以,败绩传来,朝中不管文臣还是武将都义愤填膺,一个个都请战要去吐谷浑揍吐蕃大军!
其中,名将之后郭待封因为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还当过一阵子李绩老爷子的副手,对这次李小九陛下只派苏定方和薛仁贵去吐谷浑表示非常不满,多次上书要求带兵去西海跟禄东赞决一死战!
当然,除了大多数的主战派外,还有不少对大唐干预吐谷浑与吐蕃之事表示的不满人。
明明是别国的事,大唐插手做什么,这下好了,想打吐蕃有打不过,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人大多是没通过科考萌阴入仕的世家勋贵子弟,他们显然很不赞同李小九陛下四处征伐的举动。
天朝上国,不是应该以和为贵的么?
而且,堂堂的天朝大国,怎么可以跟吐蕃那种边荒野蛮人一般见识呢?
跟他们打仗?
还是算了吧!
这些人又以前朝李二陛下三征高句丽,弄得贞观末年民生凋敝、国库空虚为例,对李小九陛下大肆进谏。
李小九陛下当堂就怒了,这些人要说他不友爱邻邦,四处征伐,有穷兵黩武之嫌也就罢了,偏又把他爹给提溜出来跟他比较!
这是李治最不能忍受的事,没有之一!
天皇大帝在朝上发脾气的事几乎是以光速传到了吴诩耳朵里,吴诩也顾不得身子不便,立刻让阿韦等人备辇去前朝救场,可她的辇车还没出门呢,李小九陛下风疾复发的坏消息就传回来了!
吴诩都快气死了,这又是那个不长眼的,把他家李小九给气着了!
得!
这下也不用往含元殿赶了,大伙儿就在紫宸殿等着李小九陛下被抬回来吧!
那天一直折腾到二更,李小九的病情才稳定了下来。
李小九这次风疾发作虽然不像上一次那样厉害,可也是头痛得不行,之后好几天都整夜整夜都睡不着,更不要说正常的办公了!
没奈何,吴诩只好大着肚子,拎着李弘和李贤小哥儿俩一起上朝理事——如今可是多事之秋,没人在朝上坐镇可不行!
李绩老爷子一直请病假,李三郎和许雅相不在中枢,许敬宗这货空有一肚子文采,却小肚鸡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十分靠不住。其他如许圉师等人资历尚浅,吴诩一时也不敢太过倚重。
倒是魏叔玉和长孙诠原本是辅政的好帮手,结果吴诩一查李小九发病的诱因,竟然发现参与进谏的人里除了吴诩心知肚明的那些‘反新政,反武氏’的老顽固外,居然还有魏叔玉和长孙诠这两个帝党铁杆!
难怪李小九会这么生气呢!
连吴诩也气坏了!
不过,等吴诩仔细看了魏叔玉和长孙诠两人的奏本,又让王内侍回顾了一下当日上朝的情景,也不由默然。
对吐蕃的军事行动确实有些仓促,毕竟大唐这几年的主要注意力都在东边,西部地区不但地势复杂,地区民族关系也十分复杂,即使已经在逐步汉化中,也难保再出一两个像阿史那贺鲁这样的叛逆!
长孙诠在奏本中着重强调了一点:吐谷浑王也不是良善之辈,如果大唐帮其复国,难保他不反过来咬大唐一口!如果大唐将士在前线拼死拼夺回来的土地,就这样白白奉还对方,还要被对方摆一道,对帝国的将士何其不公?
所以,他不支持大唐为吐谷浑跟吐蕃对上,倒不如直接跟吐蕃做个协议,瓜分了吐谷浑算了——当然,这一点长孙诠不会明白地写出来,他只是更冠冕堂皇地表示大唐跟吐蕃可是甥舅之亲,不应该为了另一个亲戚兵戎相见,还不如坐下来好好谈谈……
至于谈什么,你们懂的~~
吴诩不得不说长孙诠这计划够毒的,不过李小九势必不会同意这种自己打脸的计划。
至于魏叔玉则更注重用事实说话,进谏的则子所论之事也更尖刻一些。
大唐连年征战这是事实,民生凋敝也是事实,苏定方战败了更是事实!
而吐蕃军可不是百济、倭人之流,就是当年李二陛下也甚为忌惮,否则哪会有文成公主入藏这样的事发生?!
所以,魏叔玉请李小九陛下正视帝国的兵力,不要因为收服了东边的几个小国就自满膨胀起来,以为凭着眼下的国力可以依据消灭吐蕃——这个魏叔玉倒是看出了李治和吴诩像干掉吐蕃的心思了!
长孙诠的话虽然不中听,到底还是在李小九陛下的容忍的范围内,再怎么说能兵不血刃吃掉吐谷浑当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魏叔玉的话实在是太刺激人了,难道他爹怕吐蕃,他就该怕吐蕃不成?
“也难怪九郎生气呢……”吴诩初看两人的奏本也憋了一肚子火,后来仔细想想,魏叔玉和长孙诠并不了解她跟李小九对西域的计划,也难怪会有这样想法,算是情有可原。只是,他们这两连襟也忒倒霉了点,正赶上李小九打算清理某些人的时候进谏……
把天皇都气病了,这挂墙头受罚是跑不了的了!
“两位郎君是没领悟到九郎和娘子您的苦心,才会上书,这个……”王内侍此时也有些矛盾,论理魏叔玉和长孙诠把他家九郎给气病,他该严厉谴责才对,可是之前十六娘和二十一娘为了她们家的郎君在他这里哭得梨花带雨,他实在不好意思不为两位郎君求求情,真是为难啊……
吴诩倒没注意到王内侍的纠结,她心里还在想着苏定方被吐蕃军打得落荒而逃这事呢……
反正,她总觉得这场战事有些蹊跷。
“王翁,你去传太子和沛王过来,我有事跟他们商议……”吴诩说完,又补充了一句:“看看大郎(指武敏之)在不在值所,在的话也一并叫来……”
王内侍忙答应了去了。
--------------------------------乌海之战分割线-------------------------------------------------------------------------------------------------------------
“大相,您说的那个苏定方根本不足为惧,那厮已经被我打得屁滚尿流逃走了!”
达延莽布支是达延部出名的猛将,也是禄东赞这次特地选出来镇守乌海的大将。
几天前,达延莽布支在乌海西边沿岸的驻军发现了苏定方的一千骑兵,就立刻报告了主帅达延莽布支。
达延莽布支久闻苏定方是大唐出名的猛将,只可叹当初苏定方驻守西域的时候,他还在逻些城,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与苏定方一战的计划,达延莽布支怎么肯放过,当即点了三千兵马跑到乌海西岸跟苏定方干架去了……
结果,这苏定方一开始倒确实是勇猛地让达延莽布支招架不住,后来唐军中忽然传来敲打金器的声音,那苏定方居然头也不回带着唐军跑了!
这一战也不知怎么的就被传成是他达延莽布支用几百骑揍跑了大唐数千骑兵,更把唐将苏定方打得落荒而逃,连禄东赞都闻讯惊喜异常,专程从吐谷浑的王帐赶来乌海见达延莽布支……
达延莽布支一向自负,觉得传言虽有小小的夸大成分,可事实确实是他把苏定方给打得狼狈而逃了!
所以,一见到大相禄东赞,达延莽布支就情不自禁要奚落他的手下败将一番!
然而,禄东赞听完达延莽布支对当日在乌海西岸之战的前后经过,不由皱起了眉头。
“你是说,他只带了一千骑左右,就来冲击乌海西岸的大营?”
337第 337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13
禄东赞深谙汉家兵法,又跟随松赞干布打过不少仗,只听达延莽布支的一席话,就立刻发现了疑点。
苏定方的确勇猛,可拿一千骑来冲击戒备森严的乌海大营也显得太托大了点吧?
别说什么这货当年曾用五百骑追杀突厥四万什么的,他们吐蕃勇士可不是那些突厥人,何况还有乌海天线可据,唐军除非拿出至少多一倍的兵力才能破营!
达延莽布支听禄东赞的质疑之言,不由挠挠脑袋,也带着两分疑惑道:“确实如此。”其实,当时他也看到苏定方带如此少的兵马也有些奇怪,不过真的跟对方交手时,他又觉得凭对方的身手,这一千人马要踩掉他的三千骑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苏定方败退之后,唐军损失了多少人马?”禄东赞又问道。
达延莽布支听到这一问,居然愣住了,半天才讷讷答道:“并没有损失……”
以一千骑对上他三千骑,居然不损一人从容而退,这还叫大败而逃吗?
达延莽布支在短暂的呆愣之后,忽然感到十分愤怒,这苏定方是在耍弄他们吐蕃勇士吗?他以为他们吐蕃军中是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吗?!
同样感到被人戏弄的还有背着‘败军之将’恶名的苏大将军。
根据小李相公的计划,苏大将军带着一千骑攻打乌海大营佯败之后,唐军诸将都让麾下将士放出苏定方惨败的消息,反正是传得越离谱越好……
果然如李三郎所料,留在吐谷浑王帐的禄东赞听说苏定方被打败的消息后,就立刻赶到了乌海大营。然后,吐蕃方面的奸细就会打探到唐军大营每天都有几千骑兵进来,这算下来,这几日工夫唐军在乌海集结的兵力已经远在达延部驻军之上。
而从吐谷浑王带着臣民逃到大唐之后,李小九陛下就暂时禁止了大唐与吐蕃的贸易往来,原本在大唐的商人和留学生全部被扣留了起来,以防他们走漏大唐对吐蕃的军事计划,所以禄东赞并不知道在李三郎使团之后还有薛仁贵大军垫后,他只道苏定方已经尽调安西、昆陵、蒙池三大都护府之兵——这就够让禄东赞心惊的了。
不过,从探子之前的情报上来看,苏定方显然还没能把三大都护府的兵马都集结齐备,不然也不会天天有兵马源源不断向唐军大营而来。
禄东赞想到这里,又开始沉吟起来:苏定方贸然进攻有突然败退的举动实在是太可疑了!
他一面想着,一面又把小李相公写个他的信笺拿出来仔细研读!
达延莽布支立在一旁,无措地看着禄东赞,他本来是想问他家大相到底要不要出兵把唐军大营给一锅端了,捉了他家的丞相来,可看到禄东赞一副严肃神色,达延莽布支又不敢开口了,只能看着他家大相在帐中来回踱步。
禄东赞默默无语转了约有一炷香时间,忽然止住步子,一拍大腿道:“唐人奸诈,我们险些中了他的计!”
达延莽布支不明所以地问道:“大相的意思是?”
禄东赞面露得色,道:“那苏定方败得如此蹊跷,若是旁人定会轻敌冒进,到时候中了那李郎君的埋伏!”
“以我之见,唐军大队人马应该早就到了西海郡了,他们有意做出进进出出的样子,不过是让我们以为他们的兵马还没集结完毕,而这李郎君的信更是说明了问题……”
禄东赞顿了,也没提李三郎给他的信里到底说了什么,只道:“这大唐的李郎君足智多谋,最善揣度人心,他必是猜到我会派人监视其营地,故意做出这种假象,让我以为有机可趁,贸然进攻……”
说到这里,禄东赞不由叹了一口气:“说起来,我也已经被他给算计了……”他指的是自己一听到苏定方败绩的消息就急急到到乌海,分明是中了李三郎的引蛇出洞之计了!
还好他留了一手,这次过来带了三万大军,加上达延部,足有五万人马,估计李三郎能在三大都护府抽调的可用兵马最多也不过三万人左右,他未必就吃不了对方!
现在禄东赞比较顾虑的还是吐谷浑王诺曷钵会有什么动作,别到时他跟唐军在乌海这里对峙上了脱不开身,这诺曷钵趁机绕过他们,跑到吐谷浑王帐夺回地盘,那他们吐蕃军可就要腹背受敌了!
“你可探得那诺曷钵现在人在何处?”禄东赞问达延莽布支道。
达延莽布支想了想,道:“大相放心,诺曷钵一直待在唐军大营之中,并没有任何异动!”
禄东赞还是不放心,又在帐中来回踱步,忽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道:“你立刻遣使到唐军大营,就说我不日就到西海郡拜见大唐丞相,到时请大唐丞相与诺曷钵王一起到乌海城一聚……”
达延莽布支闻言不由迟疑道:“那大唐丞相和诺曷钵怎么肯到乌海城来?”
乌海城如今已经在吐蕃管辖之下,就算大唐那个小丞相敢来,诺曷钵又怎么肯来送死呢?
不想,禄东赞却笑道:“你放心,李郎君是一定会来的,他来了,诺曷钵还敢不来吗?”
说完,禄东赞走到一旁的小几旁,飞快地写好了一封书笺,装进一个十分华丽的信封里,交给达延莽布支道:“这封信,你还是亲自送到唐营去,务必当面交给李郎君。”
达延莽布支虽然还是满腹疑惑,但也不敢多言,当即接了信笺,去唐营送信不提。
却说李三郎受到剑南道的加急信,得知任雅相带的那支奇兵已经顺利道地找到入吐蕃的路线,不由大喜。
当初在大殿之上,李三郎信心满满的向李小九陛下推荐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人选去为带领奇袭吐蕃的奇兵,这个人就是当初借吐蕃之兵灭掉中天竺的王玄策。
王玄策当年在中天竺遇袭,单人匹马逃到吐蕃,借了数千吐蕃兵,灭掉了中天竺一国,见中天竺之地贬为大唐的安南都护府,在开疆辟土方面,他跟苏定方也有得一拼。
只是,王玄策并不像苏定方那样,喜欢驰骋疆场,他还是喜欢研究各国的经典文学和到处出使,所以,王玄策在为大唐攻下广袤的安南都护府后,并没有接受李二陛下的升官加爵的赏赐,而是入了弘文馆研究玄奘法师带回来的那些佛教经典去了。
这样一个文武兼修的天才,因为常年埋头书案,就这样渐渐被长安上下的人给遗忘了……
李三郎可是在弘文馆待了不少年份的,对王玄策不可谓不熟悉,别人眼里的书呆子,在他眼里可是件秘密武器!
这不,吐蕃那边刚刚有了小动作,李三郎就第一时间想到了王玄策。
帝国最年轻的丞相——小李相公,为了吐蕃的事,屈尊绛贵拜访了王学士多次,终于定下了奇袭的计划。
而王玄策无疑是带着唐军出现在逻些城的最好人选。
当日,小李相公推荐王玄策的时候,包括任雅相之内的几个老相公都十分惊讶。
这些人谁不知道当初王玄策在中天竺的功绩,更知道王玄策的胜利,完全是借助了吐蕃大军的力量,而吐蕃军当初的出击中天竺的路线岂正是他们现在所需要的进攻逻些城的路线吗?!
这计划实在是让人心动,可也存在这一些问题,就是中天竺旧地已经成为安南都护府多年,那一条从吐蕃进入大唐的路线可能早就被毁掉了,现在要在找出来,有诸多困难不说,哟单不慎比吐蕃人发现,那么奇袭逻些城的计划就会流产!
所以,李三郎不得不以自身为饵,拖住在北边的禄东赞,最好是能引诱他把吐蕃南边的守军都集结到北边来,这样,王玄策和任雅相就能多一点时间找出入吐蕃的路线,而不至于被吐蕃人发现了!
事情发展得比李三郎预计的还要顺利,他派苏定方前去挑战乌海大营,故意败退后,疑心极重的禄东赞竟然聪明反被聪明误,主动跟大唐弯起了拖延战术。
这可正中了李三郎的下怀。
“既然贵国的大相邀请,本相哪有推辞的道理”小李相公接到了禄东赞的邀请信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亲自送信过来的达延莽布支闻言,不由松了一口气,正要告辞回去,却听小李相公有笑盈盈的叫住了他。
“将军且慢走,有一个问题,本相要问问清楚,贵国大相既然邀请了吐谷浑王一同前往,那么现在吐谷浑的伪王是不是也会出席呢?”小李相公虽然脸上带着笑容,可他的目光犀利无比,如锋利的匕首一样,让达延莽布支这样身经百战的大将也不敢直视。
达延莽布支被问懵了,他哪里知道破他家大相到底是怎么安排的?
话说,请李郎君和诺曷钵道乌海城谈判,不过是个缓兵之计吧?
至于那个傀儡吐谷浑王,又怎么有资格到乌海城来!
达延莽布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小李相公的笑容越发冷艳了,如果是他的人性子的人见了他这笑容,一定是有多远跑多远。
“既然将军没法回答这问题,不如就带着本相的手书去问问你家大相吧。”说着,小李相公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来,丢给达延莽布支。
达延莽布支“…………”他到底哪里看起来像个信差?!
338第 338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4
小李相公的来信更让禄东赞确信他的判断没错。
唐军这是要在筹划着什么阴谋,让他们以为西海郡的唐军不足以与吐蕃一战,然后出击去攻打唐军大营!
越是这样,禄东赞觉得他越不能贸然出兵,即使唐军人数真的少于自己,可对方的主帅和主事相公可不是好像与的!
而小李相公那句关于傀儡吐谷浑王的话更是让禄东赞眼皮直跳——他邀请诺曷钵跟李相公一起如乌海城谈判,为的就是不让他趁着自己跟唐军对峙的时候脱身去攻打吐谷浑王帐,一旦他这样做了,吐蕃也不好明着帮那傀儡王打诺曷钵。
所以,禄东赞一面让自己的亲信立刻到吐谷浑王帐把傀儡王保护起来,加强王帐的安全,一面盘算着怎么忽悠大唐的小李相公,不让他起疑才好。
不说乌海这边的吐蕃大唐两方都想着拖延时间,不想主动跟对方动手,却说任雅相和王玄策带领的五千轻骑经过十几日的探查,付出了近百人的代价,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从蜀中直接进入吐蕃的道路,而不用从安南都护府经吐蕃的属国泥婆罗国进入吐蕃了……
新道路的开发,使得任相公原本阴郁的心情骤然开朗。他知道李三郎推荐的人必然是有本事的,而王玄策的事迹,他也是知之甚详,但入蜀之后,唐军一路都不是特别顺利,只在探路这一件事上就算死了不少人,这还是在装备了先进军事工具的情况下呢!
如果倒退十几年,没有工部科技院开发出来的这些登山鞋、登山索、望远镜等物,还不知这一行会死多少人!
任相公想想都觉得后怕,他已经不年轻了,这次大唐与吐蕃之战也许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的对外征伐了,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像老李相公那样,平定了高句丽后就能光荣退休了!
所以,任雅相对这次军事行动的重视远远超过了他之前参加过的任何一次军事行动。
这次任雅相和王玄策带着的都是从剑南道、岭南道征集的当地精壮,征兵的动静非常小,不但朝中无人得到消息,连好些地方守备官员都没有发觉,只有安南都护府和剑南、岭南两道的都督知道内情。
王玄策此人向来胆大心细,成了任雅相副手之后,就主张轻装上阵,千里奔袭,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到罗谢城下,给吐蕃以震撼的效果。
这主意显然十分合天皇天后和小李相公的胃口,于是三人给了王玄策不同程度的权力和便利,虽然名义上王玄策是受任相公的节制,但他却有权独立领兵的权利,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做出军事决策,执掌兵权。
因此,从益州出发后,任雅相和王玄策二人就让大军押送辎重在后面缓缓而行,他们两人带领技术军和五千轻骑在前,一路跋山涉水,终于进了吐蕃境内。
由于王玄策熟悉吐蕃到中天竺一路的地形,所以唐军走的全是没有人烟的崎岖山路和沿江峭壁,竟然因此生生地避过了吐蕃守军的眼线。
吐蕃立国时日尚浅,地广人稀,南边又有喜马拉雅山脉为障,他们主要的军力就都在东北方向布防,怎么也想不到唐军会从中天竺方向翻山越岭渡河,悄悄地摸过来……
王玄策军虽然度过了一开始的急道天险,但还有一个需要克服困难摆在眼前。
那就是地势渐渐高起来之后,许多唐军将士都有了高原反应。
主帅任雅相年纪不小了,反应更是严重,最后到了几乎不能上马的地步。
王玄策无奈,只能将当下情况用暗语写出密信,分别传给长安和乌海方向,然后减缓行军速度。
好在众将士意志十分坚定,硬挺着反应坚持向逻些城方向走,总算在快到众人需要第一个攻克的要塞——匹播城之前,唐军上下已经能够适应在高原作战了。
而此时,吐蕃上下还不知道他们的腹地已经被唐军入侵了,他们的目光都死死的盯着乌海那边:大相禄东赞与大唐宰相李三郎的谈判彻底失败了,小李相公表示要武力帮助吐谷浑王夺回属于他的属地。
而已经秘密将吐谷浑十万大军集结到乌海周围的禄东赞也浑然不惧,还主动向唐军下战书……
大战一触即发,留在逻些城的年轻赞普芒松芒赞几乎有些坐不住了,他跃跃欲试地想要像他祖父松赞干布那样亲自带领大军去前线,但这个主意立刻被禄东赞留在逻些城的亲信给否决了。
禄东赞到底还是谨慎的,自己领兵在外,就留了长子噶尔钦陵在逻些城,掌管逻些城的防务,以防噶尔家的政敌趁他专心对付大唐的时候,死灰复燃。
噶尔钦陵还是有几分军事才能的,当得知其父禄东赞集结全部兵力在乌海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吐蕃南部会出现兵力空虚的窘况,一般人可能会抽调其他边防兵马去添补吐蕃与大唐南边的边境,但噶尔钦陵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把逻些城周边州府的兵马全部收拢起来,防线收缩到匹播城之外。
噶尔钦陵的这一举动显然有些出乎王玄策的意料,他之所以要坚持轻骑而来,就是想趁着吐蕃兵力都集中到了边境,逻些城守卫薄弱,然后打吐蕃小赞普一个措手不及。
现在,吐蕃竟然收缩了防线,凭着王玄策的这几千骑兵,根本是连匹播城都攻不下,更不要说被重重保护的,易守难攻的逻些城了!
弄不好,他们这点人马还会被驻守在逻些城四周的吐蕃地方军给包了饺子呢!
任雅相也没想到吐蕃国中除了禄东赞,还有这么精通军事的人才,一时进退不得,只好吧眼下的困境传信给长安的天皇天后和在乌海跟禄东赞死磕的李三郎。
吴诩接到任雅相的急报之后,也相当头痛。
偷袭计划就在意一个出人意料和快,现在可好了,吐蕃那边的人虽然还不知道唐军已经偷偷潜进来了,可他们的防守明显是王玄策他们那点人马破不了的!
而更糟糕的是,王玄策和任雅相一行到底太扎眼了,即使还能潜藏在野外不被吐蕃人发现,可大军的补给已经成大问题了!
吴诩围着沙盘转了半天,愣是没发现任何可以突破的地方!
禄东赞这个儿子可真不是一般的人才啊!
吴诩暗暗叹了一口气,回头看李小九端着个药碗不喝药,也看着沙盘出神,她不由道:“九郎,药凉了几没效了……”
李小九闻言,一口喝干了汤药,继续盯着那沙盘看,好像想到了什么的样子。
吴诩看他这个样子,反倒不敢打断他的思路。
过了好半晌,李小九陛下才转开了视线,闭上眼陷入沉思。
吴诩忙对周围侍候的宫人内侍使了个眼色,让他们不得打搅李小九陛下思考。
大约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李小九终于睁开了眼睛,似乎是想透了什么。
“怎么样,你有主意了?”吴诩迫不及待挨过去问道。
李小九陛下只是一笑,反问吴诩道:“阿武,你觉得现在的吐蕃跟当初高句丽可像?”
吴诩被问得一愣,她一时竟不知李小九指的是哪一方面。
吐蕃跟高句丽么?
论国家组成?
论跟大唐的关系?
论国力?
还是论两国的政坛?
吴诩略一思索,似乎抓到了点什么。
“九郎你是说……^”她想到了一种可能,担忧不是很确定,毕竟这事在吐蕃还没有现出端倪呢!
李小九看吴诩的神色,知道她也已经猜到了他的意思(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