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 123 部分阅读

第 123 部分阅读

    便道:“主少国疑,功高盖主…………”

    也许禄东赞是个正真的忠直之臣,不会像当年高句丽的泉盖苏文那样干出弑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但这不表示禄东赞部位自己的后嗣考虑。.

    权相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你在世的时候没有人敢违逆你。甚至连小赞普也处处尊重你的意思,但你要是死了,那就对不起了,各种翻旧账的事就出来了,后来的张居正就是个典型例子!

    而且,说白了在官场混的人就没有哪一个手上是干净的,日后小赞普要拿拿你的错处太容易不过了!..

    所以,禄东赞当初听了李三郎的话,只能兵行险着,只身跑到洛阳来避祸,等着小赞普主动把他召回去,他才敢独揽大权。而之后这几年,禄东赞就没放松过兵权,这次带着十万大军去攻打吐谷浑,在逻些城还安排了自己的长子守城。

    禄东赞算是面面都考虑打了,可他却忘了他们家小赞普芒松芒赞这时节正在叛逆期啊!

    越是不让他干的事,他就越感兴趣!

    噶尔钦陵的龟缩行为显然让芒松芒赞十分不满,他本来是想着自己带一只兵马去前线亲征的,可噶尔钦陵强硬的阻止了他,还抬出大相来压他。 ..

    芒松芒赞非常不爽,他常听赞蒙说他的祖父松赞干布13岁时就独自带领部族为父报仇,开始了统一吐蕃的大业,而他现在都十七了,居然还被人当成小孩子,实在可恶!

    芒松芒赞郁闷之余,竟然想着,如果没有大相和噶尔钦陵,他是不是会更自由些呢?

    不等小赞普再胡思乱想,乌海那边竟然传来噩耗。

    唐将苏定方以八千骑兵大败吐蕃十万大军,大相禄东赞和大将达延莽布支都死于乱军当中!

    ..

    339第 339 章

    屯卫二年春正月庚寅,幸洛阳。命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等四将军为伊丽道将军,帅师以讨贺鲁。二月辛酉,入洛阳宫,曲赦洛州。庚午,封皇第七子显为周王,徙封许王素节为郇王。三月甲子,中书侍郎李义府为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黄门侍郎杜正伦兼度支尚书,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夏五月丙申,幸明德宫。秋七月丁亥,还洛阳宫。八月丁卯,侍中、颍川县公韩瑗左授振州刺史,中书令兼太子詹事、南阳侯来济左授台州刺史,皆坐谏立武昭仪为皇后,救褚遂良之贬也。礼部尚书、高阳郡公许敬宗为侍中,以立武后之功也。九月庚寅,度支尚书杜正伦为中书令。斋

    庵冬十月戊戌,亲讲武于许、郑之郊,曲赦郑州。遣使祭郑大夫国侨、汉太丘长陈实墓。

    340第 340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15

    消息传到逻些城的时候,噶尔钦陵险些昏死过去,连芒松芒赞也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且不说达延莽布支不是那种空有一身蛮力的没有半点智慧的莽夫,就只说禄东赞和十万吐蕃大军在乌海,怎么会被苏定方那区区八千骑兵给打败了呢?

    噶尔钦陵不相信吐蕃会打败,更不信他那足智多谋的父亲会死。

    仅凭几个逃回逻些城的士兵的话,噶尔钦陵根本无法判断乌海那边现在的局势如何。

    于是,不等芒松芒赞发话,噶尔钦陵就主动表示要去乌海看看情况。

    “赞普,我这就带三万兵马去乌海,您这边的兵马千万不要动……”噶尔钦陵一边说着,一边对他的弟弟政赞藏顿嘱咐道:“一定要守好逻些城……”

    噶尔钦陵一走,吐蕃国内的政务兵权就都落到了他几个弟弟身上,与之前高句丽权相泉盖苏文的几个儿子不同,禄东赞的几个年长的儿子都是一母所生,感情十分好,倒是不可能出现李小九陛下希望的泉男生和泉男建等人因为夺权而内讧那样的事件。

    而噶尔钦陵又是禄东赞最看好的继承人,他本人也十分聪颖能干,小的时候还跟他爹去长安学过一段时间的汉学,可以说是吐蕃年青一代贵族子弟中最文武双全,有能力挑大梁的一个。再是,从噶尔钦陵之前一力主张收缩兵力保卫逻些城的举动来看,此人的军事天赋不俗,绝对是大唐的劲敌……

    芒松芒赞虽然对噶尔钦陵的话不是很感冒,但他是不能不听的。

    如今逻些城的主要兵马都在噶尔家的手中,其他部族赶来保卫逻些城的援军战斗力是还行,可以各部的首领不见得都是一条心地为赞普办事,说是一盘散沙也不为过。

    说到底,就算没了禄东赞和噶尔钦陵,逻些城还是一样在噶尔家的势力笼罩之下,芒松芒赞要是有什么逾规的地方,肯定是要被人喷的。

    芒松芒赞郁闷归郁闷,也毫无办法,到底噶尔一族对吐蕃的贡献极大,他也不好为了打击元老让众老臣寒心。再说现在乌海方面情势不明,大相禄东赞生死不明,让噶尔钦陵带兵前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不过三万人马是不是略少了点?

    芒松芒赞想着那个骇人的传闻,不禁对噶尔钦陵道:“三万人马恐怕不是唐军的对手,你还是带五万人去……”

    大唐的苏定方凶名在外,之前阿史那贺鲁几万人都被他五百骑给耍得团团转,就噶尔钦陵这三万人马,顶什么用?

    谁知噶尔钦陵却拒绝了芒松芒赞的好意,道:“三万人马足够了,赞普放心,臣一定会尽快回来的!”

    芒松芒赞闻言不由一阵气噎:好心当作驴肝肺!谁让你尽快回来了?!难道我还守不住逻些城不成!

    不说逻些城这边,噶尔钦陵迅速调集了三万兵马往乌海赶去,却说在匹播城外观望隐匿了好几天的任雅相和王玄策军正在为粮草将尽而发愁的时候,忽然接到了小李相公的传书。

    传书的内容只有五个字:可以动手了。

    任雅相和王玄策不由面面相觑。

    照他们的预计,小李相公那边要把逻些城的兵马骗走,至少还得十几天时间,毕竟苏定方麾下满打满算也就一万多人,这其中还要包括小李相公自带的一千来名亲卫和苏定方自己的五百骑兵,剩下的九千骑兵还是临时从个都护府抽调来的,这东拼西凑的兵马根本没法给禄东赞的十万大军抗衡……

    一定是有什么不得了的事发生了……

    两人脑中同时闪过这个念头。

    不过,再想想乌海那边的地形、苏定方的凶残和李三郎的老谋深算,两人一时也不觉得用不到一万人干翻吐蕃的十万大军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了。

    当务之急,他们倒是该好好合计一下怎么拿下仅在眼前的匹播城。

    匹播城在逻些城的东南方向,是松赞干布的龙兴之地,其重要意义相当于大唐的太原。

    王玄策一开始就把匹播城作为重要攻克据点,而且按照他的计划,能在一个月内拿下匹播城已经是幸运了!

    现在看来,这个时间居然可以提前将近十日,王玄策不由大为振奋。

    “相公,既然李相已经牵住了吐蕃在乌海的兵力,那我们就行动吧!”王玄策兴奋地对正在查看地图的任雅相道。

    任雅相根据探子的回报,在地图上的匹播城和逻些城四周做了好几个记号,这才回道:“事不宜迟,你现在就去点五百人,乔装成泥婆罗商人,混进匹播城。”

    “谨遵命!”王玄策领命,兴冲冲地去点人马去了。

    这些时日他跟着任雅相带着几千骑摸到匹播城,发现城池戒备十分森严后,就立刻让队伍化整为零,一部分乔装起来混进城去,其余大部队也扮成大商团,留在匹播城外五十里之处的树林扎营。

    由于匹播城算是吐蕃比较大的通商城,所以来往匹播城的外国人以及各个其他部族的乡民非常多,也有许多商队在城外扎营的,所以王玄策的化整为零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再加上他常年出使西南一带的小国,对这一带的方言十分熟悉,因此他让手下假扮的南国商人居然没被吐蕃人甚至那些外来商队识破。

    而现在,正是到了化零为整的时候了!

    王玄策的军事才能在这个时代,无疑也是顶尖的,他早就看出匹播城这边虽然已经集聚了一些吐蕃部族的兵马,可是这些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主帅,每一个部族都各自为政,不但没有基本的配合,有些还经常起冲突。

    而乌海之败的消息显然还没传到匹播城,城中依然如往常那样,各地的商人和吐蕃当地的百姓熙熙攘攘不绝,唯一让王玄策注意的是,有一些驻扎在匹播城郊的吐蕃部族军队已经开始向逻些城转移了……

    王玄策估计这是留在逻些城的主事开始调集周边城池的兵马了,不由大喜。

    当晚,王玄策就从城外大营带了五百名单兵能力强悍的将士,化装成泥婆罗人,混进了匹播城。

    进城后,他们先于留在城中打探消息的唐军探子取得了联系,获得了城中守卫换班的情报,然后直扑城主府方向。

    匹播城的城主就是芒松芒赞,所以匹播城的城主府是没有主人在的。王玄策带人想去城主府,是为了一件能让唐军不费一兵一卒就打开逻些城大门的东西。

    王玄策带人在匹播城里活动,任雅相也没闲着,他根据城中探子的情报,推算出匹播城四周的吐蕃兵马的具体布置,然后让城外的大军兵分三路,奇袭离城门最近的几个部族,进而占领匹播城。

    任雅相的计划原本有些冒险,但是当他带着其中一支兵马到达预定的袭击地点时,却没有发现任何吐蕃人的营帐。

    任雅相惊异不定,忙传令撤退。

    结果,唐军两侧十数里路,也不见异状,任雅相便让将士们暂停行军,让副将派出斥候去前面查探敌情。

    斥候小队刚刚离开不久,忽听前面传来一阵马蹄声响,任雅相军立刻警觉起来,结果那队人过来一照面,竟发现他们是跟着王玄策进城的一小队唐军将士。

    “相公,末将总算寻见您了!”领队的一员小将一见任雅相,就面露喜色。

    任雅相听到这话,心里不由‘咯噔’一下,还以为他们的突袭计划出现变故了呢!

    “何事?”

    那小将一时没注意看清任相公的神色有些凝重,径直欢快地道:“匹播城已经被咱们拿下了,王将军让末将立刻迎您入城呢!”

    任雅相闻言,不由喜出望外,正要传令召回另外两路奇袭人马,却见那两路人已经沿原路反回了,而且一个个脸上都带着疑惑的神色。

    来报信的小将见状,不由笑了:“看来几位阿兄也是扑了个空啊!”

    任相公闻言,越发奇怪了,便问那小将道:“怎么,难道王郎君也没遇到吐蕃军不成?”

    城主府虽然没有正主,可也有驻守城池的文武官员啊,怎么可能一个人都没遇到呢!

    那小将却道:“王郎君也不是没遇到人……”说到这里,那小将也露出疑惑的神色,似乎对王玄策他们遇到的事也不是十分理解。

    见那小将也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任雅相也不再询问,当即命几个副将聚集人马,往匹播城而去。

    就在任雅相和王玄策莫名其妙的轻松拿下匹播城的时候,噶尔钦陵已经带着他的三万人马星夜赶到了吐蕃与大唐在西北的边境。

    就在那里,他遇到了溃败而回的吐蕃残军……

    噶尔钦陵发现,事态比他想的要严重多了。

    苏定方以八千骑兵打败吐蕃十万大军居然是真的!

    而达延莽布支战死也是真的!

    在乌海一役,十万吐蕃大军战死七万多人,被俘两万余人,只有一千多骑逃脱……

    而原本已经被吐蕃吞下的吐谷浑,全境尽为唐军占领,所以那一千多逃走的吐蕃骑军只能退回吐蕃境内。

    唯一让噶尔钦陵庆幸的是,他父亲禄东赞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只是受了重伤……

    相比噶尔钦陵听说乌海之战惨烈败局时那恍如雷击的感受,长安那边的吴诩和李小九收到这个大捷,也有一种被雷劈傻的感觉!

    以八千对十万,这是什么概念啊?

    两人都是理论高手,实践上的经验都为零,可两人前两年北巡南巡的,也曾检阅过各地的军队……

    十万人……

    每人吐口唾沫都能淹死人啊!

    老苏同志居然真的听李三郎的话,带着几千人马就跑去挑战去了!

    冷兵器时代,人海战术什么的有时候可以算是无敌了,就算你谋略再强大,也架不住对方人多啊,耗也耗死你了有木有!

    这李三郎居然敢留着一个空营,让苏定方带着全部的人去拼命!

    吴诩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苏定方和李三郎的凶猛了!

    亏得她这次特地大下血本,让工部科学院把新研究出来的土炸药给李三郎拉了十几车去,好歹还能缓解一下敌众我寡的压力……

    可那玩意儿也没厉害到可以一口气灭掉十万人马的地步吧?

    一定是有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发生了!

    341第 341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16

    这次大捷传来之初,朝野上下也如同吴诩和李小九一样,不太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直到小李相公的正式报捷表章送到了长安,大唐上下的人才知道这不是在做梦!

    相比不明真相的臣民对于胜利的欢喜,政事堂的相公个个神色严肃,一点也看不出喜悦的样子。

    因为,小李相公在报捷的奏折最后还有一句话让众相公的心情如淋冰雪一样。

    这句话一点也不长,还不到十个字,即:尽杀吐蕃降卒。

    这话之后就再没其他内容了,也没说任何杀降的原因经过,甚至是谁做主杀的,怎么杀的,也一个字都没提。

    杀降不祥,这句话自古有之。

    你在战场上杀个几万人那是英勇,但屠杀已经投降的敌国兵士,那就是残忍没人性了……

    政事堂的相公们看完了小李相公的则子之后,瞬间分成了三派。

    一派以魏叔玉、长孙诠为首的正直青年,都强烈谴责了苏定方滥杀无辜的行径,要求李小九陛下对其严惩。

    一派是以许敬宗、崔义玄为首的帝党后党,他们也不管苏定方做得对不对,他们只看天皇天后十分看重苏定方,肯定不会在这个关键时候严惩苏定方的,而且这次去乌海的带队人可是小李相公呢,得罪谁也不能得罪他啊!于是,这一派几人就找千方百计理由为苏定方辩解。

    最后一派则是以李绩为首的元老实干派,他们倒是没有发表什么意见,而是还在仔细分析这次乌海大捷的经过……

    争锋相对的两派互不相让,又争取不到李绩老爷子的支持,纷纷看向天皇天后。

    这局面,不但李小九陛下很头痛,连吴诩都受不了了。

    大唐立国以来,大小战役也不知打过多少场,可杀降这种事都是能避免就避免……

    乌海一战,吐蕃十万大军死了七万多,最后投降了两万多人,李三郎就用六个字交代了他们,确实是凶残了一点。

    要是换个人,早被朝中御史喷成渣了!

    现在,也就政事堂几个相公在李小九陛下和吴诩面前讨伐一下,对外依然是保持缄默。

    吴诩也看过李三郎的那本则子,知道苏定方这次以少胜多歼灭吐蕃十万大军有多不容易,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先进武器的结果。而且,因为唐军人员严重不足,拿下的吐谷浑土地只能暂时交给诺曷钵管着,苏定方这么拼死拼活完全是在打白工!

    要是再因为那些吐蕃俘虏的事去谴责老苏同志,是有点不太人道。

    而且,别看魏叔玉、长孙诠等人一个个都逮着苏定方猛喷,估计在座的人没有哪个不明白,真正下令杀降的人是谁吧?!

    以李三郎的性子,是绝不肯收留这两万多个吐蕃俘虏在他那里白吃白喝的!

    这些人留又不能留,放又不能放,也只好杀掉了!

    这道理,在座的人应该没有哪个不懂,但理智上能理解,情感上可不好接受。

    吴诩默了半天,最后还是征求了一下李绩老爷子的意见。

    “李相公,若是您,当如何处置这些吐蕃俘虏呢?”

    乌海之战后,苏定方手下骑兵折了近三分之一,连她派给李三郎的亲卫也有不小的伤亡,可见吐蕃军的强悍。

    两万多俘虏几乎是苏定方和李三郎手下兵马的四倍!

    如果是李绩,不知他会怎么做呢?

    李绩老爷子大概也想到了天皇天后肯定会问他的意见,闻言不慌不忙道:“若是老夫,怕是没有小李相公这样果决……”他老人家就只有这一句话,就再无他言。

    这话的意思十分明显,李绩老爷子显然是支持李三郎的决定的。

    既然李绩老爷子也肯定了李三郎的做法,魏叔玉等人也无话可说。

    吴诩不由松了一口气,感慨老苏同志果然是员福将,每次捅娄子都有人给他收拾烂摊子不说,连杀降这种大事,也有人给他圆过去了!

    长安这边倒是没打算再追究苏定方的罪责了,乌海那边可还有人恨不得把老苏同志弄死一百遍呢……

    这人却不是禄东赞父子,却是刚刚上书长安报捷,隐晦地为苏定方求情的小李相公。

    “谁让你这么干的?”小李相公的脸色惨白,连嘴唇的颜色也淡得几乎看不见血色,他那双桃花眼此时都快眯成一条缝了,盯着对面茫然的傻大个儿,就像是毒蛇盯上了懵懂的田鼠一样。

    老苏同志挠挠头,完全不明白小李相公为什么会生这么大的气。

    话说,不是他自己说的,把所有俘虏都弄死就好了吗?

    难道是因为弄得太血腥了?

    苏定方依然茫然中,不过野兽般的直觉让他下意识不敢多问‘为什么’,就站在那里乖乖听训……

    李三郎努力压下了依然有些上涌的恶心感,看苏定方一脸蠢相,不由哼了一声。

    这该死的家伙,连弄死几个人都搞得恶心兮兮的,直接坑掉不就好了嘛!

    小李相公不敢再想那些血肉模糊的玩意儿,把脑中的思路理了理,然后对苏定方道:“这次居然让禄东赞给跑了……”

    老苏同志最近已经被小李相公打击怕了,闻言连忙承认错误:“都是俺的错!”

    “当然是你的错!”李三郎闻言,不由斜了他一眼,居然敢打断他的话!

    苏定方被看得浑身一抖,忙闭上嘴,作乖乖聆听状。

    “现在吐蕃占领吐谷浑的大军已经被消灭了,禄东赞在吐谷浑肯定是待不下去的,只能退守……只是,白兰部难以防守,再说诺曷钵也舍不得这块肥肉……”李三郎一面在大帐中央的沙盘上戳来戳去,一面皱眉道:“若我没猜错,逻些城那边必定已经派了援军来……”

    想到这里,李三郎白皙的脸上又露出一丝冷笑,“那些蠢货肯定不会想到,禄东赞会败得这么惨……”

    其实,吐蕃军在乌海大败的消息也是李三郎故意传出去的,一开始依附吐蕃的周边小部落根本就不敢相信,像党项、迷桑等部都派了族人到乌海附近来观望。

    直到亲眼看到苏定方凶神恶煞地砍死了一堆吐蕃俘虏,并发布宣言,脱离吐蕃投奔大唐不杀,那些小部落都吓得落荒而逃,并印证了吐蕃大败的传言。

    即便如此,还是有好些部族不相信,强悍的吐蕃大军会在大唐铁骑下全军覆没(确实没有,禄东赞带着一千多人跑掉了=。=),如吐蕃的南方盟国泥婆罗国,就不相信,还专门传书给芒松芒赞,表示‘有事吱个声’。

    就是泥婆罗国的这种怀疑态度,让噶尔钦陵坚定了乌海大败的消息只是唐军故布疑阵,所以他离开逻些城的时候就只带了三万人马,把噶尔家能直接掌控的大部分兵力都留下来交给他弟弟。

    等见到了父亲禄东赞,噶尔钦陵才知道他错了。

    可是已经悔之晚矣。

    正如李三郎所料,禄东赞在乌海之战时见达延莽布支中伏,就知道情势不好了,当即带着麾下三万人马拼命突围。可李三郎定下的计策哪有这么容易被禄东赞破解,禄东赞这头跑出这个伏击圈,那头又进另一个伏击圈,等硬冲出第二个伏击圈时,他的三万人马竟然生生被耗死了一半多,这居然还不算完……

    接下来的箭雨陷马坑都已经算是小意思了,最可怕的还是唐军丢进他们人马中的那些会爆炸的黑色石头,丢一块就死伤一大片……

    唐军的这一通乱轰,吐蕃军哪里还有战意,能跑掉的全跑了,跑不掉的全降了。

    禄东赞是主帅,原本没这么容易跑掉的。

    但他毕竟足智多谋,看到形势不对,早就换下显眼的衣饰,装成普通吐蕃士兵混在乱军中,找了个攻击薄弱处就跑出来了。

    饶是如此,禄东赞也在逃跑过程中挨了四五箭,跌了三四回马,还被炮火波擦过了一次……

    唐人有句话叫作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禄东赞躺在简易的床上,想着这句话,满腹郁愤顿时平息了不少。

    噶尔钦陵却是不甘心这样失败了,他听禄东赞讲了乌海大败的经过后,立刻发现了问题。

    “您说唐将就带了几千人来挑战,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全部人马了……”噶尔钦陵分析道:“否则,唐军就不必让诺曷钵召集旧部收复失地了……”

    乌海之战后,诺曷钵就迫不及待带兵收复吐谷浑这事,噶尔钦陵已经知道了,现在想想,要不是唐军没人可用,又怎么会白白做工让诺曷钵占便宜呢?

    “而且那种黑色石头,唐军一定不会有很多……”不然之前几次伏击,直接用这种黑色石头的话,吐蕃连这一千人都跑不出来!

    “李相的心思不好忖度啊……”禄东赞听完儿子的话当然知道他的心思,但他对李三郎的计谋已经有些心惊胆战了,当然不希望儿子落入对方的圈套,于是他转移话题问起逻些城的情况。

    “这次乌海遭逢败绩,赞普定然不悦,到时候羊同部那几个老家伙必定会对我们噶尔家落井下石……”

    “阿爸放心,这事儿子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了……”噶尔钦陵对自己在逻些城的布置相当有自信,尤其是他离开前,秘密下令匹播城的守军全部返回逻些城,以防他弟弟政赞藏顿压不住其他几部的人——这事连赞普都不知道呢。

    噶尔钦陵的安排不可谓不周详,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秘密调兵正好给了觊觎匹播城已久的任雅相和王玄策军一个大空子!

    任雅相带着几千骑直到进了匹播城的城主府还不敢相信,这座城竟然已经被他们兵不血刃拿下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任相公一见到王玄策就忍不住问道。

    王玄策倒是神色如常,见任雅相发问,只说了一句:“相公别急,咱们入内详谈……”

    说罢,王玄策让麾下将士先在城主府驻扎下来,另让几名亲卫去把他们俘虏的匹播城守将提过来,这才把任雅相让进城主府大堂。

    “相公一定奇怪,为什么前些时日戒备森严的匹播城会如此轻易被拿下吧?”王玄策也不兜圈子,直接就说出了他的猜测。

    “末将想,这一定是小李相公那边的事让逻些城的人慌了手脚,于是秘密调走了匹播城的军队……”

    342第 342 章

    戊戌,侍中许敬宗权检校中书令。戊子,侍中、皇太子宾客、权检校中书令、高阳郡公许敬宗为中书令,宾客已下如故;大理卿辛茂将为侍中。鸿胪卿萧嗣业于石国取贺鲁至,献于昭陵。甲辰,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薨。知

    迦司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三月,以左骁卫大将军、郕国公契苾何力往辽东经略。夏四月己未,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为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乙丑,黄门侍郎许圉师同中书门下三品。丙戌,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燕国公于志宁免官,放还私第。戊戌,太尉、扬州都督、赵国公无忌带扬州都督于黔州安置,依旧准一品供给。五月丙申,兵部尚书任雅相、

    343第 343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8

    两人忙起身,从亲卫手中拿过信笺就读起来。

    这次小李相公的信中倒是写了不少东西,包括苏定方即将到来的路线和目标,以及他让任雅相和王玄策接下来要做的一些事。

    王玄策看完后不由皱起眉头,“相公,李相公的意思,难道是让我们瓮中捉鳖不成?”

    任雅相也一脸不解的神色,半晌才道:“就按他的计划行事吧……”

    王玄策闻言,便也不多说什么,就按任雅相之令下去安排。

    远在长安的吴诩已经收到了李三郎接下来进攻吐蕃的一封详细作战方案,她看完后也不由暗暗叫绝。

    早在当年李三郎出使吐蕃的时候,逻些城就已经安下大唐的细作,也就是这么巧,这次噶尔钦陵离开逻些城之前,留给他弟弟的亲信里,有一个正是李三郎当年留下的人。

    此人的地位还不算低,手上竟有逻些城三分之一的兵权。

    噶尔钦陵一离开逻些城,李三郎就得到了消息,也就知道了逻些城的防务问题。

    现在,这无间道兄弟又得到恩相的密令,让他在罗谢城里传扬苏定方大将军的凶残勇猛,最好是能引起逻些城上下的恐慌……

    那人照着做了之后,逻些城的那些贵族们果然就闻苏定方色变,现在一听苏定方带着唐军杀向逻些城,一个个都吓得面如土色。

    这也就有了之后芒松芒赞大怒之下,领兵主动出击的事了!

    当然,芒松芒赞也不是蠢蛋,他也是听说过苏定方这大煞神的一些事迹的,只不过想着那苏定方客地作战,必定不是吐蕃勇士的对手!

    尤其是当打探唐军进攻情况的探子回报表示苏定方最多带了一万人而已,芒松芒赞顿时放下心头大石。

    逻些城现在约有七八万兵马,其中属于噶尔家族直接控制的约有三万人,芒松芒赞的嫡系约有两万,其他的都是各贵族的属下兵马。

    芒松芒赞对苏定方也不敢托大,一口气带走了逻些城五万人马,其中包括政赞藏顿手下的两万人和自己的嫡系一万人。

    芒松芒赞似乎对政赞藏顿留守逻些城不怎么放心,坚持把他也一起带上去迎击唐军。

    这样一来,逻些城中就剩下噶尔家的一万人,芒松芒赞的一万人和其他各部零零碎碎的一万人兵马共同守城……

    这个安排看起来是互相牵制的局面,可事实上却是对噶尔家的势力进行了很大的压制。有不少不满禄东赞的贵族都开始暗暗打起小算盘了……

    就在芒松芒赞离开逻些城不过五天时间,留守逻些城的禄东赞小儿子赞辗恭顿就遭到了不明人士的刺杀……

    逻些城里各部的首领都被噶尔家列入重点怀疑对象,连那些首领之间都互相猜忌起来。

    意思,逻些城内颇有些风声鹤唳,每一个部族首领一面飞快的跑去看望重伤未醒的赞辗恭顿,拼命洗把自己,一面祸水东移嫁祸一下跟自己部族不对付的其他部族。

    噶尔家一时也查不出到底是什么人动的手,就想抓出几个噶尔家的政敌,来个杀鸡儆猴。

    这下可痛了大篓子了,以往众人都是忌惮噶尔家的兵权,而不敢轻举妄动,现在禄东赞、噶尔钦陵和政赞藏顿这三个领军人物都不在,噶尔家的精英人马也只剩不到五千人,怕他们个鸟啊!

    敢跟噶尔家当政敌的人显然也不是好惹的,这些人要不是位高权重的大贵族、元老,就是皇亲贵戚,原本就看禄东赞当大相独揽朝政不大顺眼。

    禄东赞在时,他们顶多隐忍一下,也不跟对方撕破脸,现在禄东赞不在,噶尔家几个小辈居然敢在他们头上动土,简直是反了天了!

    于是,不等噶尔家的人先动手,那些不满禄东赞的大佬们就先发制人跟赞辗恭顿手下的人干起来了……

    一些部族首领也趁乱渔利,打劫一把政敌,或是暗算一把不对付的部族,逻些城竟然乱成了一团!

    王玄策等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差点没乐死:小李相公果然算无遗策,幸亏他们没有冒冒失失就去攻城,真要跟逻些城那几万吐蕃人干起仗来,他们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现在可好了,只要堵了逻些城外的各条要道,截住吐蕃人送出来的信件,等逻些城里的人自相残杀完了,他们就能轻易拿下逻些城了!

    这可真要感谢那个主动挑事,刺杀赞辗恭顿的人啊!

    王玄策大概也没想到的是,那个刺杀赞辗恭顿的人也是李三郎安排的。

    “算他命大,居然没死……”追求完美的某人对于赞辗恭顿居然没被击杀,颇有微词。

    禄东赞几个儿子你,老大噶尔钦陵当然是最耀眼的,但是谁都不知道,其实他的小儿子赞辗恭顿才是最擅长谋略的,也因此最后被留下守城的是赞辗恭顿而不是他的两位兄长。

    李三郎当年去吐蕃的时候,对那个少年印象最深,所以这次一听说赞辗恭顿被留下守城了,就立刻下达了诛杀令。

    虽然没能杀死赞辗恭顿,可也让他没法对接下来的战局产生影响了……

    小李相公下意识的一笑,看得对座的薛大将军不由自主的一抖。

    这个……

    大非川一役,薛仁贵算是完全没有完成任务,让禄东赞和噶尔钦陵给跑了……

    之后,小李相公又发出新任务,让他只带着骑兵,赶在禄东赞大军之前到多玛城,把吐蕃军全部干掉……

    薛仁贵打仗一向谨慎,听了小李相公这个要求一开始也十分怀疑其可行性,但等他带着人到了多玛城却遇到了谣传已经杀进逻些城把人家布达拉宫都烧了的苏定方大将军,薛仁贵这才知道,禄东赞,不,应该是吐蕃这次是全完了!

    剿灭禄东赞的三万人几乎没费什么力气,苏大将军一如既往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而薛仁贵的主要目标是禄东赞父子。

    这次两大猛将一出现,吐蕃军就已经心下大骇,等唐军使出秘密武器,吐蕃军哪还有半分战意,立刻四散溃逃……

    轰天巨响不但把吐蕃军吓得魂飞魄散,连诺曷钵带来的吐谷浑兵士见了都吓得面无人色。

    大唐果然是天佑之国,连雷神的霹雳火都能借来!

    不说诺曷钵心里已经绝了跟大唐耍心眼的心思,却说远在长安的李小九陛下得知唐军已经拿下了吐谷浑,不由大喜当即召来弘化公主,告诉了她这个喜讯。

    弘化公主在长安休养了几个月,气色倒是好看了许多,闻听大唐军队已经夺回了吐谷浑,她不由面露喜色。

    “这都是天皇的隆威……”弘化公主连连称赞李小九陛下,却没发现对方根本没提她家相公诺曷钵的事。

    吐谷浑是被收回来了,可之后还会不会属于诺曷钵,那就未可知了……

    时间一转眼就已经快到显庆七年六月了,吴诩觉得这一年的夏天来的特别早,一个月前就热得要命,现在更是让人恨不得着膀子不用穿衣服。

    大明宫建得比原来的太极宫高大许多,通风遮阴效果绝对是整个长安最好的,但是即便如此,吴诩还是整天整夜的浑身燥热。

    这不仅仅因为天气缘故,更因为吴诩的肚子已经很多大了,根据杨氏的计算,这小四儿估计道六月中旬的样子就该出来了……

    所以尽管吴诩一心想去万年宫避暑,也被李小九、杨氏等人严厉制止了……

    小吴同学也只能焉哒哒地挨着酷热,想着等娃生下来就好了!

    好容易盼到六月中旬,连吐蕃那边的仗都快打到尾声了,结果吴诩肚子里的娃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小三郎李显眼巴巴盯着他阿娘小半年了,结果又一次被告知小妹妹还不到时候出来呢……

    其失望可怜的样子,就是一向漠然的二郎也有些动容。

    “三郎不必急,四郎最多再过五六日就出来了……”李贤摸摸小三郎软软的发顶,然后转移话题道:“阿兄那里有新做的点心,你要不要去尝尝?”

    “要!”一听到有点心吃,小三郎原本黯然的双眼立刻亮了起来,眼冒星星地看着他家二哥。

    这宫里的人谁不知道,除了紫宸殿之外,就沛王殿下金銮殿的吃食最精致,连太子殿下都经常跑到金銮殿噌茶点呢!

    小三郎其实一直挺喜欢他家二哥的好茶点,可每次他去金銮殿,总是会遇到许多崇文馆的学士进进出出,这些人里有好几个还是教导他的老师,害得他都没心情吃点心了!

    想到这里,小三郎兴奋的表情又变得黯淡了。

    “怎么了?”李贤收拾完自己桌上的功课和奏折后,回头看小三郎又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