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部分阅读
武表哥去要强,于是就不做声了。
李小九和吴诩则想着这明真人颇有两分本事,应该不至于吃亏,便也没有异议。
于是,小明道长就换了一身破旧道袍,骑着一匹快马,立刻离队往长安去了。
结果他才跑了不到半天功夫,就遇上了被认为失踪不见的小三娘。
两人汇合之后,一说各自所知的情况,不由面面相觑。
原来,小三娘回到终南山配好解药之后,就急忙往洛阳赶,然后,她在半路上遇到了一群路人……
“我看他们带着小娘子小郎君,看起来不像是坏人,就好心给他们带了一段路,谁知……”那帮人竟是有备而来,等小三娘把他们带离了官道,就动手抢她的解药……
还说什么“太子死定了,还不如把解药给郎君”什么的!
小三娘的武力值果断很高,但也架不住这么多人围攻她一个啊!
好在她遇袭的地方离终南山还不算太远,这里的地形她是烂熟于心。
眼见硬拼不过,小三娘干脆就遁了。
而远远赶来救人的密卫并没有发现小三娘是怎么脱身的,还以为她失踪了呢!
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听那人说太子已经死了?”小三娘提起这话,眼睛就有些发红,揪着小明道长的领子都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力道。
小明道长险些被她勒死,十分辛苦的道:“太子没事……就是天皇天后他们以为娘子你遇险了,就让贫道来探听消息!”
听到这话,小三娘转忧为喜:“阿娘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我,以我的本事,打不过难道还跑不掉不成?”
小三娘表示,她小人家的武力值可是杠杠的,除非派出朝廷的弓弩队,不然谁也别想伤她!
说完,小三娘又十分嫌弃地看了小明道长一眼:“阿娘怎么会派你过来?”
潜台词就是:你这小道士,我一掌都能拍死,还想救人?
小明道长顿时严肃脸道:“贫道可不是文弱书生……”
这话倒也没说谎。
明氏家学渊源极长,不但文学方面底蕴十足,在武学方面也有些独门秘籍的。
只是,明崇俨这货沉迷于道家幻化之术,家学武艺就学了一点剑法,可战斗力也比李贤这个皇子强多了……
两人都想着太子殿下的毒,也就没耽误时间急急往洛阳方向赶……
明崇俨其实也担心圣驾一行会遭遇不测,毕竟像这样侍卫稀少,又能一锅端了帝国最高几位主子的机会实在有些千载难逢!
两人紧赶慢赶,赶到地儿的时候,还是来晚了……
.....
359第 359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12
官道上堆了一地的尸体,有禁军的,也有刺客的……
其实,说那些人是刺客还真是抬举他们了,吴诩一开始看到这一群乱哄哄冲上来的人,只想到了四个字:乌合之众。
所以,起初保卫天皇天后和太子的人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斩杀了一大半乱民之后,连武敏之就有些放松警惕。
而正在此时,隐藏在乱民中的真正刺客出手了,他们的目标竟然是——吴诩。
当一个面目平凡得丢到人群里就找不到的汉子,举着一把柴刀砍向吴诩时,吴诩整个人都僵了。
更不要说那个汉子还吼了一句:妖后,纳命来!
我擦!
真是冲她来的啊!
吴诩内牛满面,她的战斗力只有负五好不好!
就算是柴刀也照样能秒了她有木有!
就算再加上个李小九,顶多也是刚刚抹平负值罢了,凭什么跟人家专业刺客单挑啊?!
所以,吴诩一看势头不对,就扯着李小九就往后缩了。
武敏之原本就是护着太子跟在两人之后的,见刺客居然冲着天后来了,他立刻甩了一把匕首过去……
然后,那个挥舞着柴刀的刺客就被扎死了= =
好……好厉害!
简直是小李飞刀啊!
吴诩这一顿,差点被刺客的尸体给扑了个正着,还好李小九眼疾手快,一把拉住她就上了马车。
他们这次的车驾是吴诩嘱咐人特别制造的,车厢极大不说,车壁还都包了铁皮,等闲的物理攻击根本破不了马车的防。
在没有比马车里更安全的地方了!
武敏之见天皇天后已经进了掩体,当即把太子交给他们,自己则跳出去跟刺客周旋去了。
禁卫把马车四周团团围住,纷纷掏出最近才上手的秘密武器——连珠手弩。
而刺客们虽然凶悍,武器配备上却差了吴诩这边一大截,更没有类似弓弩这样凶残的远程武器,很快就被禁军打残了……
稍微有点本事的火速逃走了,武力值不济的货当场被格杀,或被生擒不一而足。
明崇俨和小三娘赶回来的时候,禁军们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
先前的一场激斗虽然有禁军单方面虐刺客之嫌,可对方也真不算是乌合之众。
禁卫足足损失了近二十人,连武敏之都受了轻伤。
吴诩听完武敏之的汇报,感到非常惊讶。
“大郎,你先去疗伤……”吴诩看武敏之的手臂上还在渗血,就让他赶紧下去包扎,又看了一眼守在李弘身边的二儿子,她又道:“剩下的事就让二郎来处理……”
李贤听他阿娘让他主持大局,也没什么异议,当即默默地领命,跟着他家武表哥出去收拾残局了。
其实,吴诩刚才也算受了不小的惊吓,可她家大郎还躺着,她家李小九也有些不适,她只能强撑起精神,留在马车里照顾老公儿子。
李小九体力是渣了点,双q还是极高的,仅仅休息了不到一炷香的工夫,他就已经将那群假装成难民伺机刺杀吴诩的人给分析明白了。
“是辽东那边来的人。”李小九十分肯定道。
“为什么呀?”吴诩完全没弄明白李小九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话说那群人明明是一口关中腔,他是怎么看出来人家是从东北来的?
而且,雍州南部发生了小规模的旱灾也是事实,她两天前才得到政事堂的赈灾则子,没道理刺客们比她还早知道这事吧?
李小九却没有解释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只是看着还在昏睡的李弘,肃然道:“这次的事怕是有大麻烦了!”
吴诩闻言不由‘切’了一声,“敢刺杀二圣的人,那可真是要有天大的麻烦了!”
正说话间,外面的侍人通报说,明真人和一个小娘子回来了……
吴诩闻报,不由一喜:“必是三娘回来了。”
李小九陛下脸上也总算有了笑意:“快让进来~~~”
话音未落,马车上的竹帘和珠帘就被宫人们一一揭开,一个身穿青衣的少女大步走了进来。
吴诩和李小九不由自主的盯着少女上下看,没有发现任何受伤的情况,两人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
小三娘脸上还带着一丝疲惫和疑惑,走到吴诩和李小九二人跟前,也顾不得行礼,直接就问道:“阿娘,出什么事了?”
吴诩就把他们车驾半路遇到一群逃荒的百姓,就停下来舍些干粮给他们,结果那伙难民竟是刺客的事说了一遍。
小三娘听得嘴巴都张大了,半晌才回神,道:“跟我遇到的事还真像啊!”于是,她也把半路遇见一群迷路的百姓,她好心带路,却被袭击的事一一说了。
“这些家伙也太坏了!”小三娘非常不高兴。
这些都什么人呐,一个个尽是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来害人!
吴诩忍不住拍拍小三娘的手背,冷笑道:“兵不厌诈!只怕这种事咱们接下来还会遇到不少!”
一旁的李小九陛下听到这话,却摇摇头,道:“阿武,你想得太复杂了……”说完这话,他就没有再开口,只是靠在榻上闭目养神。
吴诩看李小九这明知道有内情却不告诉她们的样子,就是一阵气闷。
干脆不理他,却和小三娘一起召来孙老爷子,给李弘解毒。
只是,解药并不是只有内服的,还有一味是给中毒者泡澡的。
车驾不得不继续停在原地。
武敏之包扎好手臂的伤口之后,就指挥禁卫们围着车驾扎营,安排巡夜宿卫工作。
李贤则让人专门收拾出了一个帐篷来拷问那些被生擒的刺客。
每个人都很忙,尤其是孙老爷子这个大夫。
太子这边有了小三娘的解药倒是不用太担心了。
孙老爷子就让人少了一大桶药汤,再把小三娘带回来的解药丢到药汤里,请太子泡上两个时辰就行了。
麻烦的是今天白天在跟刺客打斗中手上的那些禁卫。
一开始连孙老爷子都没察觉,直到有一个只是大腿上被砍了一刀的禁卫忽然死了,众人才发现有些不对劲了。
刺客的刀剑可能是淬过毒的!
这下连吴诩都紧张了起来,催逼着武敏之立刻吞了一大把解毒的丸子。
其他受伤的禁卫也被吴诩发了一些解毒丸子。
孙老爷子还亲自跑到附近的山林,采了一大堆药草,熬了一大锅,给受伤的人一人喝了一大碗……
这一折腾又是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官道附近的州府派了三千精兵前来护驾。
原来,李小九陛下一看有人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刺,当即让人给周边州府传了密旨,让他们即刻派兵保护圣驾,同时戒严各条官道,发现可疑的聚集人群就立刻逮捕。
李小九陛下这一出手,接下来回长安的一路上就十分安宁了。
只是,李弘的状况还是不太好。
毒虽然是解了,可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
孙老爷子私下跟吴诩和李小九通了一下气。
“太子的身体已无大碍,只是……”孙老爷子是个医者不错,可有些话还是有些难以启齿,尤其是这些话还要对患者的父母说。
“孙翁有话不妨直言!”吴诩觉得只要能保住大郎的性命,不残不废,她就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事了。
孙老爷子看了一眼吴诩,忽然问了一个跟李弘病情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
“天后可知太子是什么时候初精的?”
吴诩听完这话,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孙老爷子倒底说了什么。
这问题可真把吴诩给问着了。
她家大郎一向自律,自十岁以后就不让他们过问他身边私事……
吴诩虽然安排了宫人在李弘身边伺候,可也名听说过什么不好的消息。
大郎明年都要娶媳妇了,这个初精什么的,应该早出过吧?
吴诩忍不住看了一眼李小九。
这种事,当爹的应该知道才对!
不想,李小九陛下却对着吴诩苦笑。
得!
看来李小九也不知道了……
孙老爷子看吴诩和李小九的样子,不禁叹了一口气,然后十分遗憾的告诉两人,李弘两次中毒,体内一些机能收到了极大破坏,恐怕不能再有子嗣了……
吴诩和李小九两人听完孙老爷子的话后,都呆滞了。
一个不能有子嗣的皇太子,他的储位还坐得稳吗?
======================回到长安的分割线================================
显庆七年九月,从东都返回长安的天皇天后夫妇带来一个噩耗。
皇太子李弘在洛阳突发疾病,不治身亡。
太子薨逝,举国悲痛。
天皇天后更是因此辍朝数月。
一直到了显庆七年末,依然悲痛不已的二圣才在左右二相的劝谏下重返朝堂。
重新上朝的李小九陛下下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关于已逝的太子殿下的。
诏书中大肆赞美了他家大郎的仁孝聪慧,是他跟天后最心爱的儿子以及接班人,可惜天妒英才,大郎不幸罹患恶疾,夙兴夜寐之下,猝然亡故……
二圣痛失爱子,悲痛难抑,准备追封故太子弘为‘孝敬皇帝’,为其造陵安葬。
以太子的身份被追封为皇帝这种事,在大唐开国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
但是,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害怕二圣迁怒,更是因为李弘这位太子实在是太让他们信服了,这样优秀的一位储君没了,众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
但是很快,百官就没心思悲痛了,因为他们的天皇陛下疑似抽风了……
360第 360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 13
李小九陛下比起他爹李二陛下来,无论是性情还是行政方式都让文武百官十分喜爱。
这就是个活生生的仁君呐!
而且,别看这位陛下长得文文弱弱的,他的武功已经远超太宗高祖,不但拿下了连隋炀帝和太宗都啃不下的硬骨头高句丽,还一统东方诸岛,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霸主。
只凭这一件功绩,就已经足够流芳百世了!
大唐的文武百官都与有荣焉。
而之后的收吐谷浑,平吐蕃,更是让众臣对李小九陛下的崇敬到了极点!
这样一个千古大帝,即使称‘天皇’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尽管李小九陛下有多少优点,也改变不了他是抽风帝李二陛下的亲儿子。
李小九陛下很少抽风,但这并不表示他不会抽风。
先是,天后借着追封故太子弘之际,追封了已经过世了十多年的长女,谥号为‘思’,一应丧仪都按照亲王制度。
之后,天后又收养了一个跟故太子长得十分肖似的小娘子为义女,册封为安定公主。
这两件还算小事,之后发生的事让长安上下官民都目瞪口呆。
就在长安上下因为太子忽然逝去而悲痛万分的时候,李小九陛下忽然降旨,扣留了所有入京奔丧的藩王。
不但如此,长安城的几路禁军的统领也被天后一纸敕令给抹成了白板。
朝中各位相公都被不同程度地贬谪了。
除了首相李绩是主动要求‘退休’的外,李义府、魏叔玉、长孙诠、薛元超和许圉师等人都被贬出了长安,政事堂居然只剩下许敬宗一个相公。
六部尚书侍郎也被大换血,不论他们曾经是哪个相公的亲信,还是二圣的直接心腹,没有一个不被撤换的……
替换的官员几乎都是新人——不是说他们的年纪轻,而是根本就没在中枢干过的生面孔,论起官职来,这些人最多就是一州一府的一把手而已,之前连六部侍郎都没当过!
这要怎么理事啊?
天皇陛下这难道不是抽了吗?!
可是,没有人敢发出半声异议。
君不见,连政事堂的相公们都不敢说半个字,乖乖的去外地道刺史了吗?
乃们这些四五六品的小官吏,有什么资格跳出来诉说委屈?
再说,现在整个长安城的兵马都在天后手上呢,天皇陛下要是朕那啥了,天后不会杀手不管的!
于是,困扰了吴诩和李小九多年的官场大换血行动就这样顺利的完成了。
当然,贬谪李三郎他们这些相公这一举动只是权宜之计,等风头过了,自然要把他们召回来的。
至于倒霉的许敬宗,他只是被吴诩给捉弄了而已。
谁让他总想往上蹦跶呢,这次就让他当一次猴大王,过一把当首相的瘾好了~~~~
大换血行动一直搞到了显庆七年年末。
新任西台侍郎上官仪上书二圣,认为应该早定东宫,以安天下。同时这位年轻的上官郎君还暗示,总把各地藩王扣在京城,是要出乱子的啊!
“把他们放回去,才会出乱子呢!”吴诩看了这上官仪的则子,不由嘿然冷笑。
一旁的李小九也在仔细看则子,他手上拿的这本则子也是一位新秀所呈,不过这一位看问题显然比上官仪深刻多了。
此人姓张,名文瓘,是新任的东台侍郎,之前一直在辽东半岛任职,这次被李小九陛下直接调过来任了东台侍郎,说是空降也不为过。
张侍郎也提到了要尽快选东宫的想法,但在藩王问题上,这位才俊却表示出赞同扣留藩王的举动,还提出以后的藩王册封最好是都给爵不给地,以避免自汉以来的藩王割据之祸……
这思想可够先进的啊!
李小九陛下不由暗暗称奇。
吴诩看他这样,也捞过这张侍郎的折子来看。
然后她也惊讶了。
张文瓘这一建议颇像是清朝入关后的政治制度,所有八旗贵族都不得出京城,所有王侯都只有爵位和俸禄,却没有封地……
这主意好是好,可真要提出了,那她跟李小九可真是要把朝堂上下都给得罪完了!
李唐宗室的那些老王爷们还不把他们俩个生吞了啊!
李小九的想法显然也跟吴诩差不多,他初看张文瓘的主意,也是眼前一亮,可仔细一想,李治还是摇摇头。
把所有宗亲王族都关在京城,看起来是好控制了,可谁知他们会不会趁机勾搭京中禁军,来个反围剿呢?!
当初他爹的‘玄武门之变’可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所以,扣押诸藩王只能是暂时的,等过完春节,还是得放他们回去。
而在此之前,倒确实该考虑一下新太子的问题。
大郎离开后,二郎就是最年长的嫡子了,立为东宫应该是毫无争议的。
但是,李小九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而他对吴诩说了这种感觉之后,吴诩竟然也道:“二郎这孩子我也有些看不透,让他当太子,大义名分上是没问题,我就是有些不踏实……”这货怎么看都好像对太子之位没啥兴趣的样子啊!
“那就……再看看吧……”其实李治之所以犹豫不定,还因为大郎离开时,明崇俨对他们所说的一席话。
他说他家大郎有帝王之相却无帝王之分,而二郎既无帝王之相也无帝王之分,若是强求,将会遭遇不测。倒是三郎、四郎有帝王气象的,可用心培养。
吴诩听完后,十分不信。
但看二郎当时一副漠不关心的神色,她又有些踟蹰。
所以,立新太子的事就这样一直被拖延着。
显庆八年春,因‘孝敬皇帝’崩逝之故,举国上下都没有大肆庆贺新春。
而之前朝中大换血,二圣的狠辣手段也让那些留在经常的藩王都有些战战兢兢的。
总的来说,这个新年,大家过得都有些憋屈。
直到显庆八年三月,天后又一次怀孕,长安上下的气氛才从压抑中解脱出来。
同月,天皇陛下大赦天下,并着长安及四都重检牢狱,视察冤情,避免滥杀。
之后又是全国大考之月,李小九陛下亲临长安大学堂考场,面试录取了二十余名才俊。
到了五月,天后胎位稳固,李小九陛下有带着老婆儿子去洛阳避暑。
这期间,沛王李贤的侍读王勃因为写了一张‘檄文’,被贬出长安,沛王麾下的一些侍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原本看好沛王入东宫的官员,也不由迟疑起来。
沛王殿下却根本不在意这些琐事,反而把全副心思都投入到了改建合璧宫这件事上了……
然后,合璧宫的名字被改成了‘昭明宫’,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昭明宫改建完毕之后,李贤就去紫宸殿见了他阿娘,表示他想通了。
结果,李贤同学一进门就给他阿娘跪了,可把吴诩吓了一跳。
“二郎,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
左右宫人慌忙遵照天后娘子的意思,去搀扶沛王,却不想被后者给拒绝了。
“阿娘,你且听儿说……”李贤此时的心里十分平静,他甚至已经想通了两世以来困扰他的很多问题。
比如是什么让他跟阿娘的关系变得紧张,是什么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亲生母亲,又是什么让他竟然起了悖逆人伦的弑母之心!
原来,他一直都有错了……
“儿知道,儿的表现让阿娘和阿爹对儿有颇多失望……”
“是儿错了,求阿娘原谅儿吧!”
吴诩被李贤这类似忏悔的话说得有些摸不着头脑。
若说她跟李小九对二郎一直期望很高这一点倒也没错,但也不到失望的地步。
二郎的性子看起来比较淡漠,可他的天赋绝不比大郎差。
而且,吴诩个人认为,李贤是因为非常敬重他的兄长,所以才会故意藏拙的,而不像她家小三郎,根本就是个蠢萌啊!
所以,今天李贤忽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吴诩都不知该怎么接口。
她只好道:“二郎你一向做得很好,哪里有错?又谈何原谅?我怎么会对你失望呢?就是你阿爹,他也是一直很喜欢你的……”
李贤闻言,却忽然掉下泪来。
吴诩的这句话,让他心中最后一点疑虑都消失了……
当年,阿兄才过世不久,他阿爹就开始卧病,并打算逊位给他阿娘,李贤只记得他当时的心情有多么愤怒!
可是现在想来,阿爹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信得过他阿娘,让他阿娘即位稳定政局后,再将政权平稳地过渡给他这个地位十分不稳的太子罢了!
他却辜负了阿爹阿娘的一片苦心……
明崇俨所说的,根本就是他阿爹在警告于他,而他却偏听偏信,以为他阿娘是在针对他,甚至连阿兄的死也算到了阿娘头上……
现在想想,当年那个总在他耳边搬弄是非的高政,不就是长孙家的姻亲吗?
他真是太蠢了!
居然宁可相信一介小人的话,也不信自己的母亲!
还故意作了《黄台瓜词》这样的曲子来刺痛阿娘的心……
眼见儿子哭得痛不欲生,吴诩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郎,你、你别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呃,若是你之前有什么做错的地方,只管改过来就是了……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和你阿爹又怎么会怪你呢?”吴诩语无伦次地安慰着李贤,又使眼色让阿韦去请李小九陛下过来。
361第 361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 14
李小九陛下来的很快,看到哭倒在地的李贤同学,他也感到惊愕万分,当即上前把自家二郎扶起来。
“二郎,你这是怎么了?”难道有人欺负他儿子?还是那个消息走漏了?
李小九陛下的神色有些阴霾,加上他此时身上正穿着大朝用的龙袍,看起来气势相当迫人。
李贤也不好意思在自家阿爹面前哭鼻子,当即止住了泪水,对他爹道:“儿只是想起了以前做过的一些错事,心中感慨罢了……”
这话谁会信啊!
李小九忍不住看了吴诩一眼,后者却摇摇头,显然也不明就里。
真是奇了怪了!
李小九和吴诩二人满腹狐疑,尤其是他们一直认为自家二郎一向性子沉默,进退有度,有时候比大郎都更像个成年人,怎么今天会这么失态呢?
难道是因为承袭了大郎的储位而感到愧疚?
两人百思不得其解,又看李贤同学是不会说出原因的,只能各自暗叹一声。
眼下的局面也是无路可退了。
自打孙老爷子说出大郎的身体已经不适宜为君之后,两人就开欧式为安排大郎的后路而绞尽脑汁。
最后,还是李弘自己表示不想回长安了……
于是,太子薨逝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
原本两人计划‘安葬’了太子之后,就立刻册封李贤的。
结果李贤死活不吭声,小明道长也提出了异议。
这事就一拖再拖,搞得朝野上下都疑惑起来。
更让人头痛的是,居然又有人传起“沛王不是天后亲生子”的流言来,这次连吴诩都听到了。
吴诩那个气啊!
当年为了生李贤这货,圣驾不得不在半路上停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还缺医少药的,她差点连命都丢了!
谁敢说二郎不是她生的,她都想掐死谁了!
李小九也生气啊,但他比吴诩沉得住气,趁着流言四起的时候,派出了大量密卫,经过近两个月的查访,终于抓住了谋害大郎、李忠和李孝的幕后黑手……
这个人居然是一直被李贤认为最无辜的李素节!
或者说,除了李素节,还要加上萧氏和王氏的人。
兰陵萧氏,原本就是南朝皇族,拿出一点南朝禁宫秘药也不是少年费力的事。
而王氏,李小九陛下原先只是把废后王氏的母家流配辽东而已,并没对其本家作太大的打击,甚至还提拔了王氏的年轻将领宿卫边疆。
可是,太原王氏又怎么甘心从帝国首屈一指的五大世家沦落为《姓氏录》上的二流世家呢?
于是,原本就心怀不甘的两家人联手了,并暗暗投靠了‘颇有人望’的郇王李素节。
李素节是怎么想的,吴诩并不清楚,这案子是李小九亲手抓的,经过结果如何,她没有去打听。
想来,等李小九想清楚了,一定会告诉她的吧。
倒是今天二郎的举动实在诡异,吴诩不禁怀疑,难道二郎听信了流言,后来发现是错的,所以来道歉的?
那也不用哭成这样吧= =
吴诩还在那里胡乱猜想,这边的李贤同学已经恢复了面瘫本色,抛开他那红红的眼角和鼻子不说,还真看不出这货刚刚失声痛哭过呢!
“阿爹,儿一定会把阿兄留下的担子挑起来的,定不让你们失望!”
李小九陛下忍不住拍拍儿子的肩膀,道:“往事已矣,我与你阿娘就看二郎你了……”
李治也不明白二郎为什么忽然会这样,但是既然二郎答应接下储位,那就一定会好好干的!
至于明真人所说的,他改日一定要好好请教一下,既然大郎能够逃过死劫,没道理二郎就不能化解啊!
显庆八年七月,钦天监预测彗星即将出现。
李小九陛下立刻召集心腹开了一个秘密会议,然后就在朝上下旨,命司元太常伯窦德玄、司刑太常伯刘详道等九人为持节大使,分行天下,巡察民情。有诏命各州府五品以上官员各举所知,不得隐瞒。
到了显庆八年八月的一天,天际果然出现了彗星。
而与此同时,郇王李素节勾结高句丽余孽弑君谋反的事也被十二州巡察使给曝了出来。
朝野闻讯,不由大哗。
李小九陛下趁势召回李三郎、魏叔玉等人回朝,对郇王谋逆一案进行审理,并着右相许敬宗和英国公李绩旁听。
李素节早在年初就被李小九陛下软禁了,他当时就猜到自己做过的事情可能已经败露了,只是他爹一直不处置他,他还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
等了大半年,才被拉出来审判,李素节的心情十分复杂。
尤其是看到主审的官员还是在京中名声极差却甚得天后赏识的桃花眼男人时,李素节就明白,他已经没有活路了……
但是,为了几个儿子能活下去,李素节还是决定赌一把。
审讯的过程并不顺利。
尽管李三郎等人暗中收集的证据十分详尽,可李素节也不是个笨蛋,这些证据顶多就能指证到他王府的侍读身上,他只要推作失察不知,众人也拿他没办法。
而且,李素节到现在还没有被剥夺爵位,依然是皇子亲王,李三郎等人也不好对他严刑逼供……
李小九陛下气得暴跳如雷,指着李三郎这个主审官就是一顿咆哮:“你不是最懂刑狱的吗?!怎么到现在还拿不下供词?!”
李三郎闻言,并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只是淡淡道:“是微臣无能。”
“阿爹,不如让儿去试试……”坐在一旁的沛王殿下忽然开口了。
这几日,沛王殿下一直跟着他爹上朝视政,存在感刷得极好,一些老臣已经在考虑是不是尽快上则子请天皇天后册封沛王为太子。
李小九陛下对自家二郎的办事能力也十分肯定,现在听说他要去审讯李素节一案,倒也没什么异议。
结果,一直不肯开口认罪的李素节在与沛王殿下一席密谈之后,居然主动伏罪了。
朝野上下不由啧啧称奇,当下如许敬宗等爱好希旨之人纷纷上表请二圣册封沛王为太子,正位东宫。
李小九陛下哪有不依的道理,当下与吴诩一商议,就下诏立了李贤为太子。
李贤初登储位,第一件事却是为身犯谋逆大罪的李素节家眷求情,请二圣饶恕李素节的几个幼子。
他的这一举动不管是真心还是作秀,都受到了文武百官的称赞。
正在后宫安心养胎的吴诩听说她家二郎凭借郇王谋反一案,得到了朝中大小狐狸的认同,也不由高兴起来。
“二郎果然能干!”吴诩如今已有五个多月的身孕了,行动比往日不便多了,只好侧躺在榻上,跟杨氏说话。
先前太子忽然薨逝的消息可把杨氏伤心坏了,吴诩不得不稍稍向她透露了一点实情。
杨氏性情豁达,听完这样匪夷所思的事后,没花多少时间就接受了。
朝堂上的事她也不敢多言,倒是武敏之的婚事,杨氏又开始操心了。
“二郎自然是好的……老妇以前也同大郎夸他稳重……”杨氏说着,话锋一转:“倒是裴家小娘子可惜了……”
李弘既然死遁了,那为他定下的准太子妃可就成了望门寡了。
吴诩也不由叹了口气,道:“到底是咱们对不起人家,等九郎回来我跟他说说,给裴家小娘子赐桩好姻缘就是了……”
大唐风气还算开放,政府也不鼓励妇女守节什么的,老公死了再嫁什么的比比皆是。
但那个裴氏女到底是曾经定给太子的人,要想再嫁可不容易啊。
其实吴诩和李小九当初并不急着为李弘定亲的,还不是那个杨氏女惹出来的乱子!
吴诩想到这里,又是一阵头痛,问杨氏道:“我听说大郎(指武敏之)要推迟婚事?”
杨氏闻言,顿时一脸愁苦。
“是啊,大郎到底还是伤心太子的事,执意不肯完婚……”
“大郎这人十分固执,阿娘你就依他的意思吧……”吴诩无可奈何道:“许相公那边,我会帮他分说一二的……”
杨氏闻言,忙道:“些末小事,哪里劳动娘子……许氏那里,老妇去就尽够了!”
不是杨氏自傲,许氏随侍清贵,到底比不上武氏显赫,何况杨氏如今的品级在诸亲王之母上,她亲自登门致歉,那可是给了许氏多大的面子啊。
而且,太子新丧,天下一年禁婚庆之事,武大郎要推辞婚礼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吴诩一想杨氏的身份地位,也就不再坚持了,又说起小三娘来。
小三娘跟着吴诩他们回长安后,在大明宫住了十几日,就跑了。
说是长安这边的日子他过不惯,还热得要命,不如会山里陪他阿兄去!
吴诩没法,只好放她走。
说起这个失而复得的女儿,吴诩又忍不住连连叹气。
她生来就不是女子,即使多年作女子生活,也猜不到想小三娘这样大的女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吴诩只是希望能把这么多年没有给小三娘的东西补偿给她而已,但是小三娘显然并不喜欢,真是伤脑筋啊!
要不要干脆给她找个驸马拴起来呢?
想到这里,小吴同学的思维又开始发散了:去年大考,今年京中的青年才俊正好很多啊,要不顺便招个女婿吧~~~~
362第 362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15
晚上李小九回来,吴诩就把白天跟杨氏说到话对他讲了一遍。
李小九听完之后,不由大笑:“阿武,你以为能考上长安的才俊都还能没成家的?”
吴诩一听这话也囧了:对啊!能考上进士的那些才俊们少说也是二十出头的了,在二十一世纪看来是很年轻,可在现下这时代,过了二十岁还没结婚的青年简直是凤毛麟角啊!
像李三郎这种十几岁就中进士的,或者是魏叔玉那种快三十岁还没成亲剩男的,真的很少见有木有!
“阿武你也别烦恼了,三娘天性活泼,在宫里拘着她反而不美……”李治想想小三娘那可爱的样子,心里就不怎么希望她这么早嫁掉,嘴上却道:“世家里规矩多,就是咱们家的女儿嫁进去也不免憋屈,还不如多留她两年再看看……”
吴诩一想也是。
而且,李唐宗室的公主一想晚婚,倒也没什么。
既然说到了小三娘,吴诩难免又要说一回宫中的另外两位公主。
这两位也是苦逼的。
大娘义阳公主三年前刚刚及笄,吴诩和徐小妹两人翻了一大堆两京未婚青年才俊的资料,好不容易给她定下了江州陈氏子为准驸马,结果那个陈氏子不知是怎么回事,接到许婚诏书后不久,居然在游猎的时候把脚跌断了!
义阳公主好歹是李小九陛下的长女,哪能嫁给一个瘸子,吴诩只要取消婚约。
后来还是杨氏打听八卦的时候,回来告诉吴诩事情的真相。
原来是那个陈氏(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李小九和吴诩则想着这明真人颇有两分本事,应该不至于吃亏,便也没有异议。
于是,小明道长就换了一身破旧道袍,骑着一匹快马,立刻离队往长安去了。
结果他才跑了不到半天功夫,就遇上了被认为失踪不见的小三娘。
两人汇合之后,一说各自所知的情况,不由面面相觑。
原来,小三娘回到终南山配好解药之后,就急忙往洛阳赶,然后,她在半路上遇到了一群路人……
“我看他们带着小娘子小郎君,看起来不像是坏人,就好心给他们带了一段路,谁知……”那帮人竟是有备而来,等小三娘把他们带离了官道,就动手抢她的解药……
还说什么“太子死定了,还不如把解药给郎君”什么的!
小三娘的武力值果断很高,但也架不住这么多人围攻她一个啊!
好在她遇袭的地方离终南山还不算太远,这里的地形她是烂熟于心。
眼见硬拼不过,小三娘干脆就遁了。
而远远赶来救人的密卫并没有发现小三娘是怎么脱身的,还以为她失踪了呢!
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听那人说太子已经死了?”小三娘提起这话,眼睛就有些发红,揪着小明道长的领子都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力道。
小明道长险些被她勒死,十分辛苦的道:“太子没事……就是天皇天后他们以为娘子你遇险了,就让贫道来探听消息!”
听到这话,小三娘转忧为喜:“阿娘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我,以我的本事,打不过难道还跑不掉不成?”
小三娘表示,她小人家的武力值可是杠杠的,除非派出朝廷的弓弩队,不然谁也别想伤她!
说完,小三娘又十分嫌弃地看了小明道长一眼:“阿娘怎么会派你过来?”
潜台词就是:你这小道士,我一掌都能拍死,还想救人?
小明道长顿时严肃脸道:“贫道可不是文弱书生……”
这话倒也没说谎。
明氏家学渊源极长,不但文学方面底蕴十足,在武学方面也有些独门秘籍的。
只是,明崇俨这货沉迷于道家幻化之术,家学武艺就学了一点剑法,可战斗力也比李贤这个皇子强多了……
两人都想着太子殿下的毒,也就没耽误时间急急往洛阳方向赶……
明崇俨其实也担心圣驾一行会遭遇不测,毕竟像这样侍卫稀少,又能一锅端了帝国最高几位主子的机会实在有些千载难逢!
两人紧赶慢赶,赶到地儿的时候,还是来晚了……
.....
359第 359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12
官道上堆了一地的尸体,有禁军的,也有刺客的……
其实,说那些人是刺客还真是抬举他们了,吴诩一开始看到这一群乱哄哄冲上来的人,只想到了四个字:乌合之众。
所以,起初保卫天皇天后和太子的人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斩杀了一大半乱民之后,连武敏之就有些放松警惕。
而正在此时,隐藏在乱民中的真正刺客出手了,他们的目标竟然是——吴诩。
当一个面目平凡得丢到人群里就找不到的汉子,举着一把柴刀砍向吴诩时,吴诩整个人都僵了。
更不要说那个汉子还吼了一句:妖后,纳命来!
我擦!
真是冲她来的啊!
吴诩内牛满面,她的战斗力只有负五好不好!
就算是柴刀也照样能秒了她有木有!
就算再加上个李小九,顶多也是刚刚抹平负值罢了,凭什么跟人家专业刺客单挑啊?!
所以,吴诩一看势头不对,就扯着李小九就往后缩了。
武敏之原本就是护着太子跟在两人之后的,见刺客居然冲着天后来了,他立刻甩了一把匕首过去……
然后,那个挥舞着柴刀的刺客就被扎死了= =
好……好厉害!
简直是小李飞刀啊!
吴诩这一顿,差点被刺客的尸体给扑了个正着,还好李小九眼疾手快,一把拉住她就上了马车。
他们这次的车驾是吴诩嘱咐人特别制造的,车厢极大不说,车壁还都包了铁皮,等闲的物理攻击根本破不了马车的防。
在没有比马车里更安全的地方了!
武敏之见天皇天后已经进了掩体,当即把太子交给他们,自己则跳出去跟刺客周旋去了。
禁卫把马车四周团团围住,纷纷掏出最近才上手的秘密武器——连珠手弩。
而刺客们虽然凶悍,武器配备上却差了吴诩这边一大截,更没有类似弓弩这样凶残的远程武器,很快就被禁军打残了……
稍微有点本事的火速逃走了,武力值不济的货当场被格杀,或被生擒不一而足。
明崇俨和小三娘赶回来的时候,禁军们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
先前的一场激斗虽然有禁军单方面虐刺客之嫌,可对方也真不算是乌合之众。
禁卫足足损失了近二十人,连武敏之都受了轻伤。
吴诩听完武敏之的汇报,感到非常惊讶。
“大郎,你先去疗伤……”吴诩看武敏之的手臂上还在渗血,就让他赶紧下去包扎,又看了一眼守在李弘身边的二儿子,她又道:“剩下的事就让二郎来处理……”
李贤听他阿娘让他主持大局,也没什么异议,当即默默地领命,跟着他家武表哥出去收拾残局了。
其实,吴诩刚才也算受了不小的惊吓,可她家大郎还躺着,她家李小九也有些不适,她只能强撑起精神,留在马车里照顾老公儿子。
李小九体力是渣了点,双q还是极高的,仅仅休息了不到一炷香的工夫,他就已经将那群假装成难民伺机刺杀吴诩的人给分析明白了。
“是辽东那边来的人。”李小九十分肯定道。
“为什么呀?”吴诩完全没弄明白李小九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话说那群人明明是一口关中腔,他是怎么看出来人家是从东北来的?
而且,雍州南部发生了小规模的旱灾也是事实,她两天前才得到政事堂的赈灾则子,没道理刺客们比她还早知道这事吧?
李小九却没有解释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只是看着还在昏睡的李弘,肃然道:“这次的事怕是有大麻烦了!”
吴诩闻言不由‘切’了一声,“敢刺杀二圣的人,那可真是要有天大的麻烦了!”
正说话间,外面的侍人通报说,明真人和一个小娘子回来了……
吴诩闻报,不由一喜:“必是三娘回来了。”
李小九陛下脸上也总算有了笑意:“快让进来~~~”
话音未落,马车上的竹帘和珠帘就被宫人们一一揭开,一个身穿青衣的少女大步走了进来。
吴诩和李小九不由自主的盯着少女上下看,没有发现任何受伤的情况,两人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
小三娘脸上还带着一丝疲惫和疑惑,走到吴诩和李小九二人跟前,也顾不得行礼,直接就问道:“阿娘,出什么事了?”
吴诩就把他们车驾半路遇到一群逃荒的百姓,就停下来舍些干粮给他们,结果那伙难民竟是刺客的事说了一遍。
小三娘听得嘴巴都张大了,半晌才回神,道:“跟我遇到的事还真像啊!”于是,她也把半路遇见一群迷路的百姓,她好心带路,却被袭击的事一一说了。
“这些家伙也太坏了!”小三娘非常不高兴。
这些都什么人呐,一个个尽是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来害人!
吴诩忍不住拍拍小三娘的手背,冷笑道:“兵不厌诈!只怕这种事咱们接下来还会遇到不少!”
一旁的李小九陛下听到这话,却摇摇头,道:“阿武,你想得太复杂了……”说完这话,他就没有再开口,只是靠在榻上闭目养神。
吴诩看李小九这明知道有内情却不告诉她们的样子,就是一阵气闷。
干脆不理他,却和小三娘一起召来孙老爷子,给李弘解毒。
只是,解药并不是只有内服的,还有一味是给中毒者泡澡的。
车驾不得不继续停在原地。
武敏之包扎好手臂的伤口之后,就指挥禁卫们围着车驾扎营,安排巡夜宿卫工作。
李贤则让人专门收拾出了一个帐篷来拷问那些被生擒的刺客。
每个人都很忙,尤其是孙老爷子这个大夫。
太子这边有了小三娘的解药倒是不用太担心了。
孙老爷子就让人少了一大桶药汤,再把小三娘带回来的解药丢到药汤里,请太子泡上两个时辰就行了。
麻烦的是今天白天在跟刺客打斗中手上的那些禁卫。
一开始连孙老爷子都没察觉,直到有一个只是大腿上被砍了一刀的禁卫忽然死了,众人才发现有些不对劲了。
刺客的刀剑可能是淬过毒的!
这下连吴诩都紧张了起来,催逼着武敏之立刻吞了一大把解毒的丸子。
其他受伤的禁卫也被吴诩发了一些解毒丸子。
孙老爷子还亲自跑到附近的山林,采了一大堆药草,熬了一大锅,给受伤的人一人喝了一大碗……
这一折腾又是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官道附近的州府派了三千精兵前来护驾。
原来,李小九陛下一看有人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刺,当即让人给周边州府传了密旨,让他们即刻派兵保护圣驾,同时戒严各条官道,发现可疑的聚集人群就立刻逮捕。
李小九陛下这一出手,接下来回长安的一路上就十分安宁了。
只是,李弘的状况还是不太好。
毒虽然是解了,可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
孙老爷子私下跟吴诩和李小九通了一下气。
“太子的身体已无大碍,只是……”孙老爷子是个医者不错,可有些话还是有些难以启齿,尤其是这些话还要对患者的父母说。
“孙翁有话不妨直言!”吴诩觉得只要能保住大郎的性命,不残不废,她就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事了。
孙老爷子看了一眼吴诩,忽然问了一个跟李弘病情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
“天后可知太子是什么时候初精的?”
吴诩听完这话,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孙老爷子倒底说了什么。
这问题可真把吴诩给问着了。
她家大郎一向自律,自十岁以后就不让他们过问他身边私事……
吴诩虽然安排了宫人在李弘身边伺候,可也名听说过什么不好的消息。
大郎明年都要娶媳妇了,这个初精什么的,应该早出过吧?
吴诩忍不住看了一眼李小九。
这种事,当爹的应该知道才对!
不想,李小九陛下却对着吴诩苦笑。
得!
看来李小九也不知道了……
孙老爷子看吴诩和李小九的样子,不禁叹了一口气,然后十分遗憾的告诉两人,李弘两次中毒,体内一些机能收到了极大破坏,恐怕不能再有子嗣了……
吴诩和李小九两人听完孙老爷子的话后,都呆滞了。
一个不能有子嗣的皇太子,他的储位还坐得稳吗?
======================回到长安的分割线================================
显庆七年九月,从东都返回长安的天皇天后夫妇带来一个噩耗。
皇太子李弘在洛阳突发疾病,不治身亡。
太子薨逝,举国悲痛。
天皇天后更是因此辍朝数月。
一直到了显庆七年末,依然悲痛不已的二圣才在左右二相的劝谏下重返朝堂。
重新上朝的李小九陛下下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关于已逝的太子殿下的。
诏书中大肆赞美了他家大郎的仁孝聪慧,是他跟天后最心爱的儿子以及接班人,可惜天妒英才,大郎不幸罹患恶疾,夙兴夜寐之下,猝然亡故……
二圣痛失爱子,悲痛难抑,准备追封故太子弘为‘孝敬皇帝’,为其造陵安葬。
以太子的身份被追封为皇帝这种事,在大唐开国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
但是,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害怕二圣迁怒,更是因为李弘这位太子实在是太让他们信服了,这样优秀的一位储君没了,众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
但是很快,百官就没心思悲痛了,因为他们的天皇陛下疑似抽风了……
360第 360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 13
李小九陛下比起他爹李二陛下来,无论是性情还是行政方式都让文武百官十分喜爱。
这就是个活生生的仁君呐!
而且,别看这位陛下长得文文弱弱的,他的武功已经远超太宗高祖,不但拿下了连隋炀帝和太宗都啃不下的硬骨头高句丽,还一统东方诸岛,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霸主。
只凭这一件功绩,就已经足够流芳百世了!
大唐的文武百官都与有荣焉。
而之后的收吐谷浑,平吐蕃,更是让众臣对李小九陛下的崇敬到了极点!
这样一个千古大帝,即使称‘天皇’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尽管李小九陛下有多少优点,也改变不了他是抽风帝李二陛下的亲儿子。
李小九陛下很少抽风,但这并不表示他不会抽风。
先是,天后借着追封故太子弘之际,追封了已经过世了十多年的长女,谥号为‘思’,一应丧仪都按照亲王制度。
之后,天后又收养了一个跟故太子长得十分肖似的小娘子为义女,册封为安定公主。
这两件还算小事,之后发生的事让长安上下官民都目瞪口呆。
就在长安上下因为太子忽然逝去而悲痛万分的时候,李小九陛下忽然降旨,扣留了所有入京奔丧的藩王。
不但如此,长安城的几路禁军的统领也被天后一纸敕令给抹成了白板。
朝中各位相公都被不同程度地贬谪了。
除了首相李绩是主动要求‘退休’的外,李义府、魏叔玉、长孙诠、薛元超和许圉师等人都被贬出了长安,政事堂居然只剩下许敬宗一个相公。
六部尚书侍郎也被大换血,不论他们曾经是哪个相公的亲信,还是二圣的直接心腹,没有一个不被撤换的……
替换的官员几乎都是新人——不是说他们的年纪轻,而是根本就没在中枢干过的生面孔,论起官职来,这些人最多就是一州一府的一把手而已,之前连六部侍郎都没当过!
这要怎么理事啊?
天皇陛下这难道不是抽了吗?!
可是,没有人敢发出半声异议。
君不见,连政事堂的相公们都不敢说半个字,乖乖的去外地道刺史了吗?
乃们这些四五六品的小官吏,有什么资格跳出来诉说委屈?
再说,现在整个长安城的兵马都在天后手上呢,天皇陛下要是朕那啥了,天后不会杀手不管的!
于是,困扰了吴诩和李小九多年的官场大换血行动就这样顺利的完成了。
当然,贬谪李三郎他们这些相公这一举动只是权宜之计,等风头过了,自然要把他们召回来的。
至于倒霉的许敬宗,他只是被吴诩给捉弄了而已。
谁让他总想往上蹦跶呢,这次就让他当一次猴大王,过一把当首相的瘾好了~~~~
大换血行动一直搞到了显庆七年年末。
新任西台侍郎上官仪上书二圣,认为应该早定东宫,以安天下。同时这位年轻的上官郎君还暗示,总把各地藩王扣在京城,是要出乱子的啊!
“把他们放回去,才会出乱子呢!”吴诩看了这上官仪的则子,不由嘿然冷笑。
一旁的李小九也在仔细看则子,他手上拿的这本则子也是一位新秀所呈,不过这一位看问题显然比上官仪深刻多了。
此人姓张,名文瓘,是新任的东台侍郎,之前一直在辽东半岛任职,这次被李小九陛下直接调过来任了东台侍郎,说是空降也不为过。
张侍郎也提到了要尽快选东宫的想法,但在藩王问题上,这位才俊却表示出赞同扣留藩王的举动,还提出以后的藩王册封最好是都给爵不给地,以避免自汉以来的藩王割据之祸……
这思想可够先进的啊!
李小九陛下不由暗暗称奇。
吴诩看他这样,也捞过这张侍郎的折子来看。
然后她也惊讶了。
张文瓘这一建议颇像是清朝入关后的政治制度,所有八旗贵族都不得出京城,所有王侯都只有爵位和俸禄,却没有封地……
这主意好是好,可真要提出了,那她跟李小九可真是要把朝堂上下都给得罪完了!
李唐宗室的那些老王爷们还不把他们俩个生吞了啊!
李小九的想法显然也跟吴诩差不多,他初看张文瓘的主意,也是眼前一亮,可仔细一想,李治还是摇摇头。
把所有宗亲王族都关在京城,看起来是好控制了,可谁知他们会不会趁机勾搭京中禁军,来个反围剿呢?!
当初他爹的‘玄武门之变’可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所以,扣押诸藩王只能是暂时的,等过完春节,还是得放他们回去。
而在此之前,倒确实该考虑一下新太子的问题。
大郎离开后,二郎就是最年长的嫡子了,立为东宫应该是毫无争议的。
但是,李小九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而他对吴诩说了这种感觉之后,吴诩竟然也道:“二郎这孩子我也有些看不透,让他当太子,大义名分上是没问题,我就是有些不踏实……”这货怎么看都好像对太子之位没啥兴趣的样子啊!
“那就……再看看吧……”其实李治之所以犹豫不定,还因为大郎离开时,明崇俨对他们所说的一席话。
他说他家大郎有帝王之相却无帝王之分,而二郎既无帝王之相也无帝王之分,若是强求,将会遭遇不测。倒是三郎、四郎有帝王气象的,可用心培养。
吴诩听完后,十分不信。
但看二郎当时一副漠不关心的神色,她又有些踟蹰。
所以,立新太子的事就这样一直被拖延着。
显庆八年春,因‘孝敬皇帝’崩逝之故,举国上下都没有大肆庆贺新春。
而之前朝中大换血,二圣的狠辣手段也让那些留在经常的藩王都有些战战兢兢的。
总的来说,这个新年,大家过得都有些憋屈。
直到显庆八年三月,天后又一次怀孕,长安上下的气氛才从压抑中解脱出来。
同月,天皇陛下大赦天下,并着长安及四都重检牢狱,视察冤情,避免滥杀。
之后又是全国大考之月,李小九陛下亲临长安大学堂考场,面试录取了二十余名才俊。
到了五月,天后胎位稳固,李小九陛下有带着老婆儿子去洛阳避暑。
这期间,沛王李贤的侍读王勃因为写了一张‘檄文’,被贬出长安,沛王麾下的一些侍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原本看好沛王入东宫的官员,也不由迟疑起来。
沛王殿下却根本不在意这些琐事,反而把全副心思都投入到了改建合璧宫这件事上了……
然后,合璧宫的名字被改成了‘昭明宫’,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昭明宫改建完毕之后,李贤就去紫宸殿见了他阿娘,表示他想通了。
结果,李贤同学一进门就给他阿娘跪了,可把吴诩吓了一跳。
“二郎,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
左右宫人慌忙遵照天后娘子的意思,去搀扶沛王,却不想被后者给拒绝了。
“阿娘,你且听儿说……”李贤此时的心里十分平静,他甚至已经想通了两世以来困扰他的很多问题。
比如是什么让他跟阿娘的关系变得紧张,是什么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亲生母亲,又是什么让他竟然起了悖逆人伦的弑母之心!
原来,他一直都有错了……
“儿知道,儿的表现让阿娘和阿爹对儿有颇多失望……”
“是儿错了,求阿娘原谅儿吧!”
吴诩被李贤这类似忏悔的话说得有些摸不着头脑。
若说她跟李小九对二郎一直期望很高这一点倒也没错,但也不到失望的地步。
二郎的性子看起来比较淡漠,可他的天赋绝不比大郎差。
而且,吴诩个人认为,李贤是因为非常敬重他的兄长,所以才会故意藏拙的,而不像她家小三郎,根本就是个蠢萌啊!
所以,今天李贤忽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吴诩都不知该怎么接口。
她只好道:“二郎你一向做得很好,哪里有错?又谈何原谅?我怎么会对你失望呢?就是你阿爹,他也是一直很喜欢你的……”
李贤闻言,却忽然掉下泪来。
吴诩的这句话,让他心中最后一点疑虑都消失了……
当年,阿兄才过世不久,他阿爹就开始卧病,并打算逊位给他阿娘,李贤只记得他当时的心情有多么愤怒!
可是现在想来,阿爹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信得过他阿娘,让他阿娘即位稳定政局后,再将政权平稳地过渡给他这个地位十分不稳的太子罢了!
他却辜负了阿爹阿娘的一片苦心……
明崇俨所说的,根本就是他阿爹在警告于他,而他却偏听偏信,以为他阿娘是在针对他,甚至连阿兄的死也算到了阿娘头上……
现在想想,当年那个总在他耳边搬弄是非的高政,不就是长孙家的姻亲吗?
他真是太蠢了!
居然宁可相信一介小人的话,也不信自己的母亲!
还故意作了《黄台瓜词》这样的曲子来刺痛阿娘的心……
眼见儿子哭得痛不欲生,吴诩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郎,你、你别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呃,若是你之前有什么做错的地方,只管改过来就是了……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和你阿爹又怎么会怪你呢?”吴诩语无伦次地安慰着李贤,又使眼色让阿韦去请李小九陛下过来。
361第 361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 14
李小九陛下来的很快,看到哭倒在地的李贤同学,他也感到惊愕万分,当即上前把自家二郎扶起来。
“二郎,你这是怎么了?”难道有人欺负他儿子?还是那个消息走漏了?
李小九陛下的神色有些阴霾,加上他此时身上正穿着大朝用的龙袍,看起来气势相当迫人。
李贤也不好意思在自家阿爹面前哭鼻子,当即止住了泪水,对他爹道:“儿只是想起了以前做过的一些错事,心中感慨罢了……”
这话谁会信啊!
李小九忍不住看了吴诩一眼,后者却摇摇头,显然也不明就里。
真是奇了怪了!
李小九和吴诩二人满腹狐疑,尤其是他们一直认为自家二郎一向性子沉默,进退有度,有时候比大郎都更像个成年人,怎么今天会这么失态呢?
难道是因为承袭了大郎的储位而感到愧疚?
两人百思不得其解,又看李贤同学是不会说出原因的,只能各自暗叹一声。
眼下的局面也是无路可退了。
自打孙老爷子说出大郎的身体已经不适宜为君之后,两人就开欧式为安排大郎的后路而绞尽脑汁。
最后,还是李弘自己表示不想回长安了……
于是,太子薨逝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
原本两人计划‘安葬’了太子之后,就立刻册封李贤的。
结果李贤死活不吭声,小明道长也提出了异议。
这事就一拖再拖,搞得朝野上下都疑惑起来。
更让人头痛的是,居然又有人传起“沛王不是天后亲生子”的流言来,这次连吴诩都听到了。
吴诩那个气啊!
当年为了生李贤这货,圣驾不得不在半路上停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还缺医少药的,她差点连命都丢了!
谁敢说二郎不是她生的,她都想掐死谁了!
李小九也生气啊,但他比吴诩沉得住气,趁着流言四起的时候,派出了大量密卫,经过近两个月的查访,终于抓住了谋害大郎、李忠和李孝的幕后黑手……
这个人居然是一直被李贤认为最无辜的李素节!
或者说,除了李素节,还要加上萧氏和王氏的人。
兰陵萧氏,原本就是南朝皇族,拿出一点南朝禁宫秘药也不是少年费力的事。
而王氏,李小九陛下原先只是把废后王氏的母家流配辽东而已,并没对其本家作太大的打击,甚至还提拔了王氏的年轻将领宿卫边疆。
可是,太原王氏又怎么甘心从帝国首屈一指的五大世家沦落为《姓氏录》上的二流世家呢?
于是,原本就心怀不甘的两家人联手了,并暗暗投靠了‘颇有人望’的郇王李素节。
李素节是怎么想的,吴诩并不清楚,这案子是李小九亲手抓的,经过结果如何,她没有去打听。
想来,等李小九想清楚了,一定会告诉她的吧。
倒是今天二郎的举动实在诡异,吴诩不禁怀疑,难道二郎听信了流言,后来发现是错的,所以来道歉的?
那也不用哭成这样吧= =
吴诩还在那里胡乱猜想,这边的李贤同学已经恢复了面瘫本色,抛开他那红红的眼角和鼻子不说,还真看不出这货刚刚失声痛哭过呢!
“阿爹,儿一定会把阿兄留下的担子挑起来的,定不让你们失望!”
李小九陛下忍不住拍拍儿子的肩膀,道:“往事已矣,我与你阿娘就看二郎你了……”
李治也不明白二郎为什么忽然会这样,但是既然二郎答应接下储位,那就一定会好好干的!
至于明真人所说的,他改日一定要好好请教一下,既然大郎能够逃过死劫,没道理二郎就不能化解啊!
显庆八年七月,钦天监预测彗星即将出现。
李小九陛下立刻召集心腹开了一个秘密会议,然后就在朝上下旨,命司元太常伯窦德玄、司刑太常伯刘详道等九人为持节大使,分行天下,巡察民情。有诏命各州府五品以上官员各举所知,不得隐瞒。
到了显庆八年八月的一天,天际果然出现了彗星。
而与此同时,郇王李素节勾结高句丽余孽弑君谋反的事也被十二州巡察使给曝了出来。
朝野闻讯,不由大哗。
李小九陛下趁势召回李三郎、魏叔玉等人回朝,对郇王谋逆一案进行审理,并着右相许敬宗和英国公李绩旁听。
李素节早在年初就被李小九陛下软禁了,他当时就猜到自己做过的事情可能已经败露了,只是他爹一直不处置他,他还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
等了大半年,才被拉出来审判,李素节的心情十分复杂。
尤其是看到主审的官员还是在京中名声极差却甚得天后赏识的桃花眼男人时,李素节就明白,他已经没有活路了……
但是,为了几个儿子能活下去,李素节还是决定赌一把。
审讯的过程并不顺利。
尽管李三郎等人暗中收集的证据十分详尽,可李素节也不是个笨蛋,这些证据顶多就能指证到他王府的侍读身上,他只要推作失察不知,众人也拿他没办法。
而且,李素节到现在还没有被剥夺爵位,依然是皇子亲王,李三郎等人也不好对他严刑逼供……
李小九陛下气得暴跳如雷,指着李三郎这个主审官就是一顿咆哮:“你不是最懂刑狱的吗?!怎么到现在还拿不下供词?!”
李三郎闻言,并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只是淡淡道:“是微臣无能。”
“阿爹,不如让儿去试试……”坐在一旁的沛王殿下忽然开口了。
这几日,沛王殿下一直跟着他爹上朝视政,存在感刷得极好,一些老臣已经在考虑是不是尽快上则子请天皇天后册封沛王为太子。
李小九陛下对自家二郎的办事能力也十分肯定,现在听说他要去审讯李素节一案,倒也没什么异议。
结果,一直不肯开口认罪的李素节在与沛王殿下一席密谈之后,居然主动伏罪了。
朝野上下不由啧啧称奇,当下如许敬宗等爱好希旨之人纷纷上表请二圣册封沛王为太子,正位东宫。
李小九陛下哪有不依的道理,当下与吴诩一商议,就下诏立了李贤为太子。
李贤初登储位,第一件事却是为身犯谋逆大罪的李素节家眷求情,请二圣饶恕李素节的几个幼子。
他的这一举动不管是真心还是作秀,都受到了文武百官的称赞。
正在后宫安心养胎的吴诩听说她家二郎凭借郇王谋反一案,得到了朝中大小狐狸的认同,也不由高兴起来。
“二郎果然能干!”吴诩如今已有五个多月的身孕了,行动比往日不便多了,只好侧躺在榻上,跟杨氏说话。
先前太子忽然薨逝的消息可把杨氏伤心坏了,吴诩不得不稍稍向她透露了一点实情。
杨氏性情豁达,听完这样匪夷所思的事后,没花多少时间就接受了。
朝堂上的事她也不敢多言,倒是武敏之的婚事,杨氏又开始操心了。
“二郎自然是好的……老妇以前也同大郎夸他稳重……”杨氏说着,话锋一转:“倒是裴家小娘子可惜了……”
李弘既然死遁了,那为他定下的准太子妃可就成了望门寡了。
吴诩也不由叹了口气,道:“到底是咱们对不起人家,等九郎回来我跟他说说,给裴家小娘子赐桩好姻缘就是了……”
大唐风气还算开放,政府也不鼓励妇女守节什么的,老公死了再嫁什么的比比皆是。
但那个裴氏女到底是曾经定给太子的人,要想再嫁可不容易啊。
其实吴诩和李小九当初并不急着为李弘定亲的,还不是那个杨氏女惹出来的乱子!
吴诩想到这里,又是一阵头痛,问杨氏道:“我听说大郎(指武敏之)要推迟婚事?”
杨氏闻言,顿时一脸愁苦。
“是啊,大郎到底还是伤心太子的事,执意不肯完婚……”
“大郎这人十分固执,阿娘你就依他的意思吧……”吴诩无可奈何道:“许相公那边,我会帮他分说一二的……”
杨氏闻言,忙道:“些末小事,哪里劳动娘子……许氏那里,老妇去就尽够了!”
不是杨氏自傲,许氏随侍清贵,到底比不上武氏显赫,何况杨氏如今的品级在诸亲王之母上,她亲自登门致歉,那可是给了许氏多大的面子啊。
而且,太子新丧,天下一年禁婚庆之事,武大郎要推辞婚礼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吴诩一想杨氏的身份地位,也就不再坚持了,又说起小三娘来。
小三娘跟着吴诩他们回长安后,在大明宫住了十几日,就跑了。
说是长安这边的日子他过不惯,还热得要命,不如会山里陪他阿兄去!
吴诩没法,只好放她走。
说起这个失而复得的女儿,吴诩又忍不住连连叹气。
她生来就不是女子,即使多年作女子生活,也猜不到想小三娘这样大的女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吴诩只是希望能把这么多年没有给小三娘的东西补偿给她而已,但是小三娘显然并不喜欢,真是伤脑筋啊!
要不要干脆给她找个驸马拴起来呢?
想到这里,小吴同学的思维又开始发散了:去年大考,今年京中的青年才俊正好很多啊,要不顺便招个女婿吧~~~~
362第 362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15
晚上李小九回来,吴诩就把白天跟杨氏说到话对他讲了一遍。
李小九听完之后,不由大笑:“阿武,你以为能考上长安的才俊都还能没成家的?”
吴诩一听这话也囧了:对啊!能考上进士的那些才俊们少说也是二十出头的了,在二十一世纪看来是很年轻,可在现下这时代,过了二十岁还没结婚的青年简直是凤毛麟角啊!
像李三郎这种十几岁就中进士的,或者是魏叔玉那种快三十岁还没成亲剩男的,真的很少见有木有!
“阿武你也别烦恼了,三娘天性活泼,在宫里拘着她反而不美……”李治想想小三娘那可爱的样子,心里就不怎么希望她这么早嫁掉,嘴上却道:“世家里规矩多,就是咱们家的女儿嫁进去也不免憋屈,还不如多留她两年再看看……”
吴诩一想也是。
而且,李唐宗室的公主一想晚婚,倒也没什么。
既然说到了小三娘,吴诩难免又要说一回宫中的另外两位公主。
这两位也是苦逼的。
大娘义阳公主三年前刚刚及笄,吴诩和徐小妹两人翻了一大堆两京未婚青年才俊的资料,好不容易给她定下了江州陈氏子为准驸马,结果那个陈氏子不知是怎么回事,接到许婚诏书后不久,居然在游猎的时候把脚跌断了!
义阳公主好歹是李小九陛下的长女,哪能嫁给一个瘸子,吴诩只要取消婚约。
后来还是杨氏打听八卦的时候,回来告诉吴诩事情的真相。
原来是那个陈氏(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