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9 部分阅读
讲经说法的内容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为佛经。
大佛东首是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西首是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
同其他寺庙一样,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观世音是西方极乐世界上首菩萨,她能解救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因而被称为大慈大悲的菩萨。
佛坛两边是十八罗汉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装修,金光焕彩,法相庄严。大明寺内僧人甚众,香火不断,游人如织。每年除夕,寺内举行撞钟活动,中外嘉宾咸集,共祈平安多福。
二层五楹单檐硬山顶的藏经楼是大明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轩敞疏廊,屋脊之上阳嵌“法轮常转”,阴刻“国泰民安”。藏经楼匾额由赵朴初题书。
颜沉鱼和考拉穿过“文章奥区”八角门,在大明寺庭院东侧,只见一幢高三层,阔三间,单檐歇山式的楼阁矗立在我们面前,上面悬挂着“平远楼”匾额。
此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楼名取自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之意而命名。
咸丰年间楼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增题“平远楼”额,并撰联云:“两点金焦,助起杯中吟兴;双峰今耸秀,万株松栝,涌来槛外涛声。”联语造句雄浑,写楼外风景极为切当。
平远楼共三层,构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胜,现为方丈室。平远楼北为晴空阁,现为鉴真事迹陈列室。
颜沉鱼和考拉进入楼前庭院,院内这块横匾上刻着“印心石屋”四宇,这是道光皇帝为嘉庆年间进士陶澍而题。
陶澍居住在洞庭湖畔,因他家门口潭水中有块石头,方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澍从小跟随父亲读书,书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旁边这株枝繁叶茂的名贵花木就是扬州花——琼花,树龄已超过300年,是扬州最古、最大的一株琼花。(想知道《他从末世来》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w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第八四一节 两个情敌的默契
琼花是我国古代一种名贵的花卉,每年五月盛开,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盘,花美似玉蝶群舞。相传隋场帝曾到扬州看琼花,因而琼花便名扬天下。每年春夏之交,前来赏花者络绎不绝。
平远楼前还布满了莲花,东侧为“唐招提寺莲”,西侧为“唐招提寺青莲”,中间为“中日友谊莲”。
据说:1980年春,为庆贺“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华国展”来扬州大明寺展出,植物研究所派专人把这三个莲花品种送到这里,种植莲花的古石盆是明、清时代的古物,由扬州园林管理处专门选择配置。
颜沉鱼和考拉从大雄宝殿往东走,迎面看到的这幢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筑便是鉴真纪念堂。纪念堂是根据,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
纪念堂按唐代建筑遗规并参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的风格设计,由正殿、碑亭和回廊组成,线条刚劲,结构工整,雄浑朴实。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主持了设计方案,这是他生前设计的最后作品。
院内种植着樱花、松树,绿草如茵,整幢建筑显得简朴古雅,庄严肃穆。纪念堂南还有有关鉴真东渡事迹的介绍及史料陈列,整个区域共占地2540平方米。
大明寺古刹名僧辈出,其中唐代律学大师鉴真最为著名。
鉴真(687—763)唐代高僧、医学家。俗姓淳于。14岁于大云寺出家,20岁时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巡游两京(长安、洛阳),究学三藏。专攻法砺大师的《四分律疏》、定宾大师的《饰宗义记》与道宣大师的《行事钞》等佛教律学经典,终成律宗南山宗传人。
鉴真26岁返回扬州。55岁当了大明寺住持,传戒讲律,兴寺建塔,塑造佛像,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佛学大师。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天皇委托,诚请他去日本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十二年,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以及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在海上漂了14天。
返途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天宝十二年。66岁高龄的鉴真第六次与日本遣唐使一起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鉴真大师东渡时带有大量佛经、佛具及佛象,以及38名能工巧匠。
到了日本,他在弘扬佛法、传授戒律的同时,还传播华国文化,讲授医药知识,帮助日本修建佛教寺院。鉴真当年主持修造的奈良市唐招提寺保留着大唐建筑的风格,至今仍是日本的国宝级建筑。
鉴真在医药学方面。博学多能,极具爱心。他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曾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日本天皇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其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在鉴真东渡前,已经有洛阳大福先寺的道睿禅师等唐朝僧侣受邀东渡。日本为何还要执意邀请鉴真呢?而且,到达日本后。鉴真的地位远高于同时代来自华国、印度、百济等地的僧侣。
有研究者认为,当时日本从唐朝邀请高僧东渡传法。主要是为解决日本僧侣戒律不严的问题。日本民间普遍采取“自誓自愿”的方式出家,对于戒律的理解五花八门。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宣布自己是和尚,而且没有什么戒律约束。
日本官府和民间都对佛教很推崇,但对这样随意的僧侣又觉得不能信任,于是,就产生了严格戒律,用受戒的方式规范僧侣的要求。
由于佛教派别不同,受戒内容差别很大。一般僧人受有五戒、八戒、十戒等,最为严格的是大乘教徒,要受二百五十戒,称为“具足戒”。这种严格的戒律日本当时无人了解,决心到华国聘请高僧。
鉴真是一名真正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而且在赴日之前,已经为40000多名僧侣受戒,正是日本方面寻找的理想对象。今天日本的佛教界已不排斥吃肉娶妻,而鉴真大师创建的唐招提寺中的律宗僧侣,依然是日本除临济宗以外少有的严守戒律的僧侣之一。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广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终年76岁。他在日本的10年中,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对日本的《大藏经》进行了校正。
他还将华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介绍给日本。在他亲自设计和主持下,在日本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
此外,他还治愈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眼疾,又亲自以嗅觉鉴定药物,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学知识,交流了我国的佛学、语言学、文学、建筑学、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在日本唐招提寺内供奉着鉴真圆寂前弟子为他塑造的干漆夹红坐像,已是日本国宝。一九八零年鉴真坐像曾回到华国的京城、扬州展出,历时近一个月。
赵朴初会长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回国巡展,题“风月同天”石额,置于鉴真纪念堂正殿东侧面西牖门之上。此牖门乃日本国宝鉴真坐像回扬“探亲”时,通往鉴真纪念堂正殿必经之处。
森本孝顺长老护送鉴真大师像于五月四日由华国历史博物馆移至法源寺展出时,受到聚集在法源寺的京城各寺一百多名僧侣的欢迎。从“鉴真纪念馆”出来,穿过一个院落,便是“鉴真大师纪念碑亭”。
碑亭内横卧一方汉白玉须弥座巨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
纪念碑亭右前侧立有一尊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的头像。中日两国为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决定在扬州大明寺筹建“鉴真纪念堂”并进行了奠基仪式。
鉴真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师梁思成主持设计,建有门厅、碑亭、正殿、东西庑廊,占地254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唐代风格,正殿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大殿相仿。
纪念碑亭左前侧还立有一尊原华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半身雕像,雕像旁边还有一方诗碑。
赵朴初《梦扬州?访鉴真故居》暮天开,望片云江上飞来。振衣蜀冈,千古高踪长怀。当年舍身宏道,涉风涛远渡蓬莱。奈良代,招提寺,风流懿矣休哉!
两国宗师共推,算诗酒顾苏,只合追陪。明月扬州,多少雄姿英才!东风换却芜城面,报群功挹注江淮。律梁重任,留与吾侪。
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在日本国会演讲时说:“在扬州大明寺内有一个石灯笼,它与日本唐招提寺的石灯笼是一对,至今还在燃烧着,象征着中日友谊长明不灭。”
正堂为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
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是日本裕仁天皇为了表彰鉴真大师对日中友好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殿内左侧放着鉴真东渡日本时所用“遣唐使船模型”。
一个橱柜里陈列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赴华国的友好代表团参观鉴真纪念馆时送的纪念锦旗。
一千多年后鉴真大师仍在发挥着中日两国间友好大使用作用。纪念馆中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反映鉴真大师的生平,以及他历尽艰险,六次东渡,为日本送去大唐佛教和文化的悲壮经历。
纪念堂中有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像回国巡展的照片,其中有邓同志接见护送鉴真干漆像回国巡展的日本唐招提寺森木孝顺长老的合影。还有当时的报纸上登载的邓书记撰写的《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的文章复印件。
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星云大师倡导下,基金会捐资5000多万元建造的鉴真图书馆。鉴真图书馆落成,星云大师亲自来到扬州剪彩并参加了植树活动。
日本著名佛学专家池田和夫先生花费了巨资购得一尊西晋永康年间的珍品—白玉佛首,此佛首距今已有1700多年,其价值不可估量。
池田和夫晚年时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让这尊佛首回归其故里华国,后通过陈从周艺术馆副馆长、民俗文化学会副会长乐峰几经周折,终于回归了扬州大明寺。
为纪念佛首回归,在大明寺内建立了这座类似于日本建筑的弘佛亭。弘佛亭楹联:千年弘德随云易;一缕佛心伴月行。(想知道《他从末世来》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w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第八四二节 小鱼考拉的争风吃醋
两个大美女,还都是上上之选的大美女之间,大概是不会有什么友情的吧。更何况颜沉鱼和考拉可是情敌,是不折不扣的情敌。颜沉鱼可是安初遇这一片的,可是和安青桔站在一起的,考拉就是半路加进来的啦,不是颜沉鱼很是喜欢的哦。
弘佛亭内供奉着一块上题“佛”字的泰山石,佛字由乐峰敬书。在泰山石碑的背面,刻有陈从周先生最后的墨翰“无量寿佛”四个大字,亭子内顶有浮雕释迦牟尼弘佛图。
鉴真佛教学院位于鉴真纪念堂之后,整体设计采用仿唐风格,校园内绿树成荫,芳草匝地,碧水环绕,古典建筑错落有致,钟声梵音萦绕,与千年古刹大明寺融为一体;是风景秀丽、环境宜人的读书研修圣地。
学院坚持“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办学方式;实施“以信为本、以戒为师、解行相应”的道风修持教育。
注重夯实学僧文化基础水平、提升宗教素养知识,强化英语、日语会话能力,拓展实际应用技能;致力培养爱国爱教、弘扬人间佛教、自利利他、能荷担如来家业、促进和谐友好的合格僧才。
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
相传隋文帝未登基时,遇一印度僧人,文帝与之甚洽。僧人赠他一小袋佛舍利。嘱云:“此乃大觉遗灵,故留公与之供养。”帝诺。文帝登基后,曾与昙迁法师将舍利子倒出。经反复计数,忽多忽少。莫能所测,大奇之。昙迁则徐徐云:“诸佛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能测耳。”于是,文帝乃用七宝瓶藏之。至天下初定。俄尔思及梵僧所言,因而将舍利分送各州,令以建塔供之。大明寺栖灵塔之舍利,乃为其中之一。
栖灵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
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快,已成为江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洛阳。日日商贾云集,游客如潮。历代文人墨客,皆喜光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李白登临此塔后,在《秋日登扬州西陵寺塔》诗中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在登栖灵塔后。也有诗歌描述该塔。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诗写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的灭佛运动中,一代胜迹化为焦土。自此。以后很长时间内的观光者来此,无不喟然长叹。怅茫若失。
真宗时曾重修,然塔则被递减为七层。后不久又被毁。宋代宋庠于宝元年间(公元1038-公元1040年)任扬州知府时,有《登大明寺塔》诗,写到自己带着病足攀登寺塔,可证栖灵塔在北宋时期是存在的。
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1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选址重建栖灵塔并立奠基石,仪式隆重。瑞祥法师圆寂后,由能修法师主持栖灵塔的重建,率众僧省吃俭用,募化资金,虔心操劳。
栖灵塔开机钻探,12月7日正式动工打桩,工程桩柱36根,另有锚固桩9很。每根桩径为0.9米,桩深25米。不久栖灵塔以空前之新貌展现于人间。
能修法师欲以一流的风采,恢复当年栖灵塔之优峻,专请扬州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塔身方形、平面为22米x22米,底层面积484平方米。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4.00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木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
栖灵塔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
塔高各层不一,第一层8.20米、第二层6.30米、第三层6.20米、第四层6.15米、第五层6.10米、第六层6.05米、第七层6.00米、第八层5.95米、第九层8.50米,塔尖10.55米,总高度为70.00米。
栖灵塔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九年仲冬赵朴初题
该塔设计气势雄伟,建成后雄踞蜀冈,扬州景观尽收眼底。栖灵塔建筑总造价约在一千万元以上,大明寺为重建栖灵塔募化缘起,敬望海内外缁素大众,护法擅越,广种福田,共襄胜举,则功德无量矣!大明寺对募化一千元以上者,在栖灵塔塔廊立石留名。
栖灵塔总造价达1000万元以上,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总高度为70米,建成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雄踞蜀冈,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塔了望,扬州所有景观,一览无余矣。
传闻:在唐会昌三年某月某日,有一使臣奉命出使高丽。他在高丽驿道上遇见一僧人,手托一塔,健步如飞。使臣见此塔眼熟,遂好奇赶上问之。那僧云:“此乃扬州栖灵塔也。”使臣惊问其故。
僧曰:“此塔今有难,故移高丽以避之。”使臣闻而讶异。归而询之,人皆云:塔被毁之时,见塔在火光中凌空而飞。不知所往。其言塔飞时日,一如所见,合之。后又闻高丽南端某地,故有一古塔,酷如“栖灵”也。甚奇。
再闻:会昌三年某年某日,扬州某商人往明州的途中,在舟中午睡。梦见灵栖塔,自空中飞往明州。并见原寺中一熟识僧人,似在塔三层窗口。客即高声询之。僧答云:“塔将有难,与之暂避耳!”
俄尔梦醒。记忆犹新。客后返扬州,见塔已毁。询之寺僧。皆云:塔毁时日,一似客与僧梦语时耳!
扬州,隋唐时期之一大都会,仰长江与运河水运之利。为南北物资集散地。商贾贩夫荟集,访客摩肩接踵。酒楼林立,茶馆处处。贵富者吃喝玩乐之乡,游戏人狎妓豪赌之窟也。
自隋唐以来皆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那些贵戚望族、富商大贾、江湖好汉、文人雅士、墨客骚人,在酒醉饭饱之余,高兴得意之后,留下了许多墨宝和遗踪。故尔。人文景观比比皆是。
栖灵宝塔,国宝也。内藏佛骨天珍,多灵异传说。登高放目。扬州秀美可尽览,令人神往。历代豪杰英秀,皆喜登临高歌之所。之于传奇、传说,平添了一份朦胧而又神秘的遐想,美矣哉!
栖灵宝塔之前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钟楼楹联:烟篆绕禅林。霁月明心舒慧眼晨钟醒枕梦,清泉濯俗洗凡尘。鼓楼楹联:大唐胜蹟。历历可鉴,尊者来栖弘佛法。明性住处。孜孜求真,众生托灵悟禅机。
栖灵宝塔之后有卧佛殿,与栖灵塔北台阶相接的甬道直通。卧佛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翘角飞檐,气势雄伟。檐下正中处高悬“卧佛殿”金字匾,出自华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卧佛殿屋脊正面嵌“寂灭为乐”四字,背面嵌“世界和平”四字。殿外为花岗岩地面,殿内为方砖地面。殿内靠后居中位置,设石榻一座,上卧一尊释迦牟尼玉佛。玉佛长5.8米,重18吨所赠。
正厅两侧有赵朴初集《金刚经》句题联:当知是处恭敬供养,不可以百千万说其功德;若复有人受持读诵,已非于三四五佛种诸善根。
大明寺大雄宝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券门,东券门额是“文章奥区”,西券门额是“仙人旧馆”。
仙人旧馆门额由欧阳裔孙星悟禅师所题,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三部分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初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时欧阳修任扬州知州。
颜沉鱼和考拉从鉴真纪念堂出来,向西穿过院墙的八角形门洞,就来到了古风流溢的“平山堂”,此堂是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造的。
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
平山堂面南而建,五楹,七架梁,硬山屋顶,西南设卷棚,北有短廊与谷林堂相接。堂北檐下悬“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点明“平山堂”的缘由,为清光绪丙子(1876)秋林肇元题,咖啡色底,白色字。
堂中楹上方高悬“平山堂”三字匾,黑色底,白色字,为清同治壬申(1872)孟夏之月定远方濬颐题写。
两侧悬联曰: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朱公纯撰,庚申春日尉天池书。两联中间可透过玻璃方窗看到谷林堂,堂上案几上摆着几件观赏奇石,颇有雅趣。
楹联两侧左右大梁上悬挂着两块匾额,一块是“坐花载月”,另一块是“风流宛在”。两块匾额均是追怀欧公轶事。在匾额下方分别有透空雕花落地罩槅。风流宛在匾额为光绪初孟夏两江总督新宁刘坤一题,并有跋文。匾、跋均为黑色底,金色字。
坐花载月匾额为清光绪四年陇右马福祥题,并有跋文。匾、跋均为黑色底,白色字。
这里有一件韵事:一天,欧阳修命人准备荷花千余朵,分插在盆中,然后进行饮酒的游戏:在盆中抽取一枝荷花在客人中传递,得到者顺次摘去其花瓣。
当花瓣尽时,所在之客饮酒。这类游戏往往持续到深夜,太守常常披星戴月而归。故后人常以“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等词来追忆往事,井书匾挂在堂上。
平山堂外侧还悬有一块清代彭玉群书“放开眼界”匾,在其下分别悬二联,其一是: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为伊墨卿先生旧联,光绪戊寅秋日黔南袁伟华重书。
其二是: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为扬州盐商汪鲁门之子汪国桢原撰,武中奇书。两幅楹联不但点明了平山堂的地理特征,亦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来扬州建此堂,因堂屋建于蜀冈之上,居高临下,晴好天气可远眺长江南岸诸山。坐在堂上有“远山来此与堂平”的感觉,故得名“平山堂”。
站在平山堂前,视角极为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堂北檐有清人林肇元所书“远山来与此堂平”的横匾,更点明了堂名含意,实际上“平山堂”是那些失意文人议论朝政、发发牢骚的地方。
从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词中可略见一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欧阳修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同行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人。中年还曾主持过一次科举考试,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还有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程颐皆出其门下,确是慧眼识英才。
欧阳修诗、词、散文均为一代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重气势而流畅自然;词意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有《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等著作传世。清代著名的《古文观之》收录其13篇散文。
颜沉鱼有着自己的小小骄傲,哪怕安初遇得到了名分,可是想要的东西,小鱼宝宝还是会努力的去得到的。这时候的颜沉鱼,就是想到了十月十号安初遇要嫁给云落了,为了防止某些事情的发生,颜沉鱼就是想要暂时的和考拉小公主联手的哦。(想知道《他从末世来》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w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第八四三节 两女美如娇花
纳兰涩琪本来和颜沉鱼是情敌的啦,甚至早在考拉还没有喜欢上云落之前,就是见到了云落和小鱼宝宝之间的各种亲昵,可以说考拉应该是不可能跟颜沉鱼和平联手的,但是很有趣的事情还是照样发生了,就是安初遇实在是得到了强大的名分。…頂點小說,
女孩子家家的,没有哪一个是不喜欢拈酸吃醋的嘛,颜沉鱼和考拉都是不例外滴。
考拉和颜沉鱼自大明寺谷林堂穿过西面偏月门,循石级而下,就来到了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苑圆门口,门额上有砖刻“芳圃”二字。
芳圃为西苑别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园四周山庄起伏,园中有水池,池东堆砌着黄石假山,造型如狮子盘山图,构思精美怡人。西园亦称御苑、芳圃,位于平山堂西侧原塔院西廊井旧址,故名西园。清乾隆元年(1736)汪应庚筑,乾隆十六年始修。
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火,同治年间(1862~1874),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修,清末亦曾有修缮。
新华国建立后,1951年拨款维修大明寺时,同时整理西园。1963年在池中岛屿迁建壶园船厅一座,在井亭上复建“坐井观天”之美泉亭;亭旁叠山,上嵌王澍题“天下第五泉”石额;维修康熙碑亭、乾隆碑亭、待月亭。
同时收集园内散乱黄石,在康熙碑亭西侧临水处,由扬州叠石世家王老七根据地形和景观,堆叠大型黄石假山,整理沿池黄石池岸小品。
一九七九年再于西园水池南岸临水处迁建辛园柏木厅三楹,在水池西北阜上迁建南来观音庵楠木厅三楹。在水池西侧阜上新建方亭一座。
同时切除美泉亭通往听石山房(柏木厅)池梗,完善康熙碑亭西侧临水处的黄石大假山,在待月亭东侧叠山筑洞,开辟环园石径。1980至1999年经多次修缮,西园日臻完善。
西园占地数十亩,中部一泓池水。碧波涟漪;四周冈阜起伏,层峦叠翠,植物品种丰富。
西园建筑依山傍水,有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第五泉、待月亭、芳圃假山、鹤冢、听石山房、船厅、天下第五泉、美泉亭、佛光宝殿等名胜古迹。
康熙御碑亭位于第五泉南侧,为四角方亭,单檐,歇山屋顶,架空花脊,灰色小瓦覆盖。四面廊,廊内砖砌到顶,且在南、北、西三面设“n”形门;在南、北墙上分别开设扇面形透空窗各两扇,一一对称。
在西面墙上设透空窗两扇,可观“天下第五泉”等景色。廊墙内外均涂白色,外设红色亭柱12根和坐栏,坐栏下有透空砖砌基础,地面铺设水磨青砖。
东面廊墙壁上置长方形康熙御诗碑。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南巡时,赐扬州知府高承爵御制《灵隐》诗。高承爵勒石建亭以奉。
康熙御诗碑文: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康熙所题灵隐寺之五言诗,为什么立于扬州?这里有康熙南巡的一段典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第二次途经扬州。当时的扬州知府是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与皇帝关系密切。
高承爵奉旨先到西湖市考察,然后又赶回扬州伴驾前往西湖市。后来康熙回京都时,高承爵又送皇帝的三公桥上,在御舟中皇帝大悦。赐《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按察使。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承爵于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将此碑立在大明寺内。
沿台阶下行,前面是假山石径,穿过一道石门,在西园的入口西侧,有一座乾隆御碑亭,显得古朴深邃,上面放置了三块御石碑。
乾隆御碑亭位于西园拾级而下的入口处西侧,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檐下置挂楣,亭柱16根,红色油漆,周边设透空坐栏,栏面黑色,透空坐基白色,色彩分明。地面为正方形水磨青砖铺地,中置三块御石碑。
最东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辛未仲春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
最西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丁丑仲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
中间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壬午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写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比《全唐诗》的总和还要多,他到扬州平山堂游乐之余,吟诗作赋,留下几十首诗。细细品赏一通,从中也可感受一下那时的意境。
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
在乾隆御碑亭南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被称作“天下第五泉”。唐代状元张又新、唐代刑部侍郎刘公伯、茶圣陆羽皆曾为此泉作记。乾隆皇帝三度临幸大明寺御花园,茶兴助其诗兴道:“有冽蜀岗上,春来**香”。
天下第五泉位于船厅西南、池水中央,有石径可通往返。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先是雍正辛亥间,王虚舟为马秋玉书“天下第五泉”五字,欲嵌入小玲珑山馆廊下旧泉之侧,忽为刘景山索去。迨应庚建是园得泉,遣人往索虚舟书。时虚舟痔作不得书,因命来者往惠山歇马亭拓其少时所书“天下第二泉”石刻,即以“二”字改“五”字。故是地“天下第五泉”石刻之字与惠山同。
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
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在东岸上,碑石上刻着“第五泉”三个大字;另一个在西侧池中,为清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并建井亭于其上。用第五泉中的水冲泡出来的茶,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所称道。
唐朝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大明寺第五泉的水,不仅宜茶,而且宜酒,清代的“平山堂酒”,就是用第五泉的水酿制成的。据说,此泉清澈甘冽,夏天清凉异常,冬季温暖如春,将水放入杯中,盈出杯口少许而不溢出,颇为奇观。
考拉和颜沉鱼站在山坡上向西眺望,只见在一片色彩斑斓中,有一泓池水,池中碧波涟漪,红鱼闪现,池边层峦叠翠,郁郁葱葱,亭台楼阁,小桥石径,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
园内山石高耸,苍松翠柏,荫翳天日。假山、池沼、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有步移景变之感。在泉亭的四周还有观瀑亭、待月亭、柏木厅、船厅等建筑。
在第五泉东侧黄石相垒的竹坛之上,依墙而筑,有长方形石碑立其中,上嵌草书“鹤冢”二字,白色底,绿色字。
其旁有一石碑,阴刻介绍鹤冢的碑文:清光绪十九年(公元一**三年)住持星悟和尚,在平山堂前鹤池内,放养白鹤一对。后雌鹤因足疾死亡,雄鹤见状,昼夜哀鸣,绝粒而死。星悟感其情,葬鹤于此,并立碑云:世之不义,愧斯禽。
北宋诗人林和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隐居西湖市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
清光绪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禅师在平山堂也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一只仙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也悲痛欲绝,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家”。
鹤冢周边植有淡竹、桑树、木半夏、麦冬等。清光绪乙未(1895)十月李郁华撰颜体《双鹤铭并叙》,并勒长方形石碑,嵌于大明寺大雄宝殿东廊面南的墙壁之上。
由鹤冢经康熙碑亭,沿山间石径斜路越过竹林折而向西便是“听石山房”。山房南背山,北临水面,阔四楹,单檐歇山,此房由城内“辛园”拆迁而来,俗称“柏木厅”。
南首有假山一座,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山石磊磊,山峰高低错落,其形俊美。假山宽12米,高5米。中部叠有空谷,并有通道两条。
假山南部屏墙,风至而回北,传至山房即可听到山风刚劲,风擦壁如琴,风人||穴如筒,风搏柱如钟击之声,风触各物,声各有异,奇音妙响,谓之“听石山房”。(未完待续。。)
(..)--34415+dqsumh+11085315-->
第八四四节 娇女牵手
颜沉鱼细声跟考拉说着一些历史故事,北宋熙宁四年高丽与北宋恢复往来后,为避开辽的压力经由南方明州登陆,密切联( 他从末世来 http://www.xlawen.org/kan/5453/ )
大佛东首是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西首是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
同其他寺庙一样,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观世音是西方极乐世界上首菩萨,她能解救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因而被称为大慈大悲的菩萨。
佛坛两边是十八罗汉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装修,金光焕彩,法相庄严。大明寺内僧人甚众,香火不断,游人如织。每年除夕,寺内举行撞钟活动,中外嘉宾咸集,共祈平安多福。
二层五楹单檐硬山顶的藏经楼是大明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轩敞疏廊,屋脊之上阳嵌“法轮常转”,阴刻“国泰民安”。藏经楼匾额由赵朴初题书。
颜沉鱼和考拉穿过“文章奥区”八角门,在大明寺庭院东侧,只见一幢高三层,阔三间,单檐歇山式的楼阁矗立在我们面前,上面悬挂着“平远楼”匾额。
此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楼名取自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之意而命名。
咸丰年间楼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增题“平远楼”额,并撰联云:“两点金焦,助起杯中吟兴;双峰今耸秀,万株松栝,涌来槛外涛声。”联语造句雄浑,写楼外风景极为切当。
平远楼共三层,构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胜,现为方丈室。平远楼北为晴空阁,现为鉴真事迹陈列室。
颜沉鱼和考拉进入楼前庭院,院内这块横匾上刻着“印心石屋”四宇,这是道光皇帝为嘉庆年间进士陶澍而题。
陶澍居住在洞庭湖畔,因他家门口潭水中有块石头,方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澍从小跟随父亲读书,书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旁边这株枝繁叶茂的名贵花木就是扬州花——琼花,树龄已超过300年,是扬州最古、最大的一株琼花。(想知道《他从末世来》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w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第八四一节 两个情敌的默契
琼花是我国古代一种名贵的花卉,每年五月盛开,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盘,花美似玉蝶群舞。相传隋场帝曾到扬州看琼花,因而琼花便名扬天下。每年春夏之交,前来赏花者络绎不绝。
平远楼前还布满了莲花,东侧为“唐招提寺莲”,西侧为“唐招提寺青莲”,中间为“中日友谊莲”。
据说:1980年春,为庆贺“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华国展”来扬州大明寺展出,植物研究所派专人把这三个莲花品种送到这里,种植莲花的古石盆是明、清时代的古物,由扬州园林管理处专门选择配置。
颜沉鱼和考拉从大雄宝殿往东走,迎面看到的这幢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筑便是鉴真纪念堂。纪念堂是根据,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
纪念堂按唐代建筑遗规并参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的风格设计,由正殿、碑亭和回廊组成,线条刚劲,结构工整,雄浑朴实。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主持了设计方案,这是他生前设计的最后作品。
院内种植着樱花、松树,绿草如茵,整幢建筑显得简朴古雅,庄严肃穆。纪念堂南还有有关鉴真东渡事迹的介绍及史料陈列,整个区域共占地2540平方米。
大明寺古刹名僧辈出,其中唐代律学大师鉴真最为著名。
鉴真(687—763)唐代高僧、医学家。俗姓淳于。14岁于大云寺出家,20岁时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巡游两京(长安、洛阳),究学三藏。专攻法砺大师的《四分律疏》、定宾大师的《饰宗义记》与道宣大师的《行事钞》等佛教律学经典,终成律宗南山宗传人。
鉴真26岁返回扬州。55岁当了大明寺住持,传戒讲律,兴寺建塔,塑造佛像,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佛学大师。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天皇委托,诚请他去日本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十二年,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以及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在海上漂了14天。
返途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天宝十二年。66岁高龄的鉴真第六次与日本遣唐使一起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鉴真大师东渡时带有大量佛经、佛具及佛象,以及38名能工巧匠。
到了日本,他在弘扬佛法、传授戒律的同时,还传播华国文化,讲授医药知识,帮助日本修建佛教寺院。鉴真当年主持修造的奈良市唐招提寺保留着大唐建筑的风格,至今仍是日本的国宝级建筑。
鉴真在医药学方面。博学多能,极具爱心。他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曾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日本天皇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其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在鉴真东渡前,已经有洛阳大福先寺的道睿禅师等唐朝僧侣受邀东渡。日本为何还要执意邀请鉴真呢?而且,到达日本后。鉴真的地位远高于同时代来自华国、印度、百济等地的僧侣。
有研究者认为,当时日本从唐朝邀请高僧东渡传法。主要是为解决日本僧侣戒律不严的问题。日本民间普遍采取“自誓自愿”的方式出家,对于戒律的理解五花八门。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宣布自己是和尚,而且没有什么戒律约束。
日本官府和民间都对佛教很推崇,但对这样随意的僧侣又觉得不能信任,于是,就产生了严格戒律,用受戒的方式规范僧侣的要求。
由于佛教派别不同,受戒内容差别很大。一般僧人受有五戒、八戒、十戒等,最为严格的是大乘教徒,要受二百五十戒,称为“具足戒”。这种严格的戒律日本当时无人了解,决心到华国聘请高僧。
鉴真是一名真正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而且在赴日之前,已经为40000多名僧侣受戒,正是日本方面寻找的理想对象。今天日本的佛教界已不排斥吃肉娶妻,而鉴真大师创建的唐招提寺中的律宗僧侣,依然是日本除临济宗以外少有的严守戒律的僧侣之一。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广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终年76岁。他在日本的10年中,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对日本的《大藏经》进行了校正。
他还将华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介绍给日本。在他亲自设计和主持下,在日本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
此外,他还治愈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眼疾,又亲自以嗅觉鉴定药物,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学知识,交流了我国的佛学、语言学、文学、建筑学、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在日本唐招提寺内供奉着鉴真圆寂前弟子为他塑造的干漆夹红坐像,已是日本国宝。一九八零年鉴真坐像曾回到华国的京城、扬州展出,历时近一个月。
赵朴初会长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回国巡展,题“风月同天”石额,置于鉴真纪念堂正殿东侧面西牖门之上。此牖门乃日本国宝鉴真坐像回扬“探亲”时,通往鉴真纪念堂正殿必经之处。
森本孝顺长老护送鉴真大师像于五月四日由华国历史博物馆移至法源寺展出时,受到聚集在法源寺的京城各寺一百多名僧侣的欢迎。从“鉴真纪念馆”出来,穿过一个院落,便是“鉴真大师纪念碑亭”。
碑亭内横卧一方汉白玉须弥座巨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
纪念碑亭右前侧立有一尊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的头像。中日两国为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决定在扬州大明寺筹建“鉴真纪念堂”并进行了奠基仪式。
鉴真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师梁思成主持设计,建有门厅、碑亭、正殿、东西庑廊,占地254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唐代风格,正殿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大殿相仿。
纪念碑亭左前侧还立有一尊原华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半身雕像,雕像旁边还有一方诗碑。
赵朴初《梦扬州?访鉴真故居》暮天开,望片云江上飞来。振衣蜀冈,千古高踪长怀。当年舍身宏道,涉风涛远渡蓬莱。奈良代,招提寺,风流懿矣休哉!
两国宗师共推,算诗酒顾苏,只合追陪。明月扬州,多少雄姿英才!东风换却芜城面,报群功挹注江淮。律梁重任,留与吾侪。
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在日本国会演讲时说:“在扬州大明寺内有一个石灯笼,它与日本唐招提寺的石灯笼是一对,至今还在燃烧着,象征着中日友谊长明不灭。”
正堂为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
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是日本裕仁天皇为了表彰鉴真大师对日中友好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殿内左侧放着鉴真东渡日本时所用“遣唐使船模型”。
一个橱柜里陈列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赴华国的友好代表团参观鉴真纪念馆时送的纪念锦旗。
一千多年后鉴真大师仍在发挥着中日两国间友好大使用作用。纪念馆中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反映鉴真大师的生平,以及他历尽艰险,六次东渡,为日本送去大唐佛教和文化的悲壮经历。
纪念堂中有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像回国巡展的照片,其中有邓同志接见护送鉴真干漆像回国巡展的日本唐招提寺森木孝顺长老的合影。还有当时的报纸上登载的邓书记撰写的《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的文章复印件。
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星云大师倡导下,基金会捐资5000多万元建造的鉴真图书馆。鉴真图书馆落成,星云大师亲自来到扬州剪彩并参加了植树活动。
日本著名佛学专家池田和夫先生花费了巨资购得一尊西晋永康年间的珍品—白玉佛首,此佛首距今已有1700多年,其价值不可估量。
池田和夫晚年时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让这尊佛首回归其故里华国,后通过陈从周艺术馆副馆长、民俗文化学会副会长乐峰几经周折,终于回归了扬州大明寺。
为纪念佛首回归,在大明寺内建立了这座类似于日本建筑的弘佛亭。弘佛亭楹联:千年弘德随云易;一缕佛心伴月行。(想知道《他从末世来》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w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第八四二节 小鱼考拉的争风吃醋
两个大美女,还都是上上之选的大美女之间,大概是不会有什么友情的吧。更何况颜沉鱼和考拉可是情敌,是不折不扣的情敌。颜沉鱼可是安初遇这一片的,可是和安青桔站在一起的,考拉就是半路加进来的啦,不是颜沉鱼很是喜欢的哦。
弘佛亭内供奉着一块上题“佛”字的泰山石,佛字由乐峰敬书。在泰山石碑的背面,刻有陈从周先生最后的墨翰“无量寿佛”四个大字,亭子内顶有浮雕释迦牟尼弘佛图。
鉴真佛教学院位于鉴真纪念堂之后,整体设计采用仿唐风格,校园内绿树成荫,芳草匝地,碧水环绕,古典建筑错落有致,钟声梵音萦绕,与千年古刹大明寺融为一体;是风景秀丽、环境宜人的读书研修圣地。
学院坚持“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办学方式;实施“以信为本、以戒为师、解行相应”的道风修持教育。
注重夯实学僧文化基础水平、提升宗教素养知识,强化英语、日语会话能力,拓展实际应用技能;致力培养爱国爱教、弘扬人间佛教、自利利他、能荷担如来家业、促进和谐友好的合格僧才。
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
相传隋文帝未登基时,遇一印度僧人,文帝与之甚洽。僧人赠他一小袋佛舍利。嘱云:“此乃大觉遗灵,故留公与之供养。”帝诺。文帝登基后,曾与昙迁法师将舍利子倒出。经反复计数,忽多忽少。莫能所测,大奇之。昙迁则徐徐云:“诸佛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能测耳。”于是,文帝乃用七宝瓶藏之。至天下初定。俄尔思及梵僧所言,因而将舍利分送各州,令以建塔供之。大明寺栖灵塔之舍利,乃为其中之一。
栖灵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
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快,已成为江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洛阳。日日商贾云集,游客如潮。历代文人墨客,皆喜光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李白登临此塔后,在《秋日登扬州西陵寺塔》诗中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在登栖灵塔后。也有诗歌描述该塔。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诗写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的灭佛运动中,一代胜迹化为焦土。自此。以后很长时间内的观光者来此,无不喟然长叹。怅茫若失。
真宗时曾重修,然塔则被递减为七层。后不久又被毁。宋代宋庠于宝元年间(公元1038-公元1040年)任扬州知府时,有《登大明寺塔》诗,写到自己带着病足攀登寺塔,可证栖灵塔在北宋时期是存在的。
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1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选址重建栖灵塔并立奠基石,仪式隆重。瑞祥法师圆寂后,由能修法师主持栖灵塔的重建,率众僧省吃俭用,募化资金,虔心操劳。
栖灵塔开机钻探,12月7日正式动工打桩,工程桩柱36根,另有锚固桩9很。每根桩径为0.9米,桩深25米。不久栖灵塔以空前之新貌展现于人间。
能修法师欲以一流的风采,恢复当年栖灵塔之优峻,专请扬州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塔身方形、平面为22米x22米,底层面积484平方米。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4.00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木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
栖灵塔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
塔高各层不一,第一层8.20米、第二层6.30米、第三层6.20米、第四层6.15米、第五层6.10米、第六层6.05米、第七层6.00米、第八层5.95米、第九层8.50米,塔尖10.55米,总高度为70.00米。
栖灵塔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九年仲冬赵朴初题
该塔设计气势雄伟,建成后雄踞蜀冈,扬州景观尽收眼底。栖灵塔建筑总造价约在一千万元以上,大明寺为重建栖灵塔募化缘起,敬望海内外缁素大众,护法擅越,广种福田,共襄胜举,则功德无量矣!大明寺对募化一千元以上者,在栖灵塔塔廊立石留名。
栖灵塔总造价达1000万元以上,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总高度为70米,建成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雄踞蜀冈,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塔了望,扬州所有景观,一览无余矣。
传闻:在唐会昌三年某月某日,有一使臣奉命出使高丽。他在高丽驿道上遇见一僧人,手托一塔,健步如飞。使臣见此塔眼熟,遂好奇赶上问之。那僧云:“此乃扬州栖灵塔也。”使臣惊问其故。
僧曰:“此塔今有难,故移高丽以避之。”使臣闻而讶异。归而询之,人皆云:塔被毁之时,见塔在火光中凌空而飞。不知所往。其言塔飞时日,一如所见,合之。后又闻高丽南端某地,故有一古塔,酷如“栖灵”也。甚奇。
再闻:会昌三年某年某日,扬州某商人往明州的途中,在舟中午睡。梦见灵栖塔,自空中飞往明州。并见原寺中一熟识僧人,似在塔三层窗口。客即高声询之。僧答云:“塔将有难,与之暂避耳!”
俄尔梦醒。记忆犹新。客后返扬州,见塔已毁。询之寺僧。皆云:塔毁时日,一似客与僧梦语时耳!
扬州,隋唐时期之一大都会,仰长江与运河水运之利。为南北物资集散地。商贾贩夫荟集,访客摩肩接踵。酒楼林立,茶馆处处。贵富者吃喝玩乐之乡,游戏人狎妓豪赌之窟也。
自隋唐以来皆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那些贵戚望族、富商大贾、江湖好汉、文人雅士、墨客骚人,在酒醉饭饱之余,高兴得意之后,留下了许多墨宝和遗踪。故尔。人文景观比比皆是。
栖灵宝塔,国宝也。内藏佛骨天珍,多灵异传说。登高放目。扬州秀美可尽览,令人神往。历代豪杰英秀,皆喜登临高歌之所。之于传奇、传说,平添了一份朦胧而又神秘的遐想,美矣哉!
栖灵宝塔之前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钟楼楹联:烟篆绕禅林。霁月明心舒慧眼晨钟醒枕梦,清泉濯俗洗凡尘。鼓楼楹联:大唐胜蹟。历历可鉴,尊者来栖弘佛法。明性住处。孜孜求真,众生托灵悟禅机。
栖灵宝塔之后有卧佛殿,与栖灵塔北台阶相接的甬道直通。卧佛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翘角飞檐,气势雄伟。檐下正中处高悬“卧佛殿”金字匾,出自华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卧佛殿屋脊正面嵌“寂灭为乐”四字,背面嵌“世界和平”四字。殿外为花岗岩地面,殿内为方砖地面。殿内靠后居中位置,设石榻一座,上卧一尊释迦牟尼玉佛。玉佛长5.8米,重18吨所赠。
正厅两侧有赵朴初集《金刚经》句题联:当知是处恭敬供养,不可以百千万说其功德;若复有人受持读诵,已非于三四五佛种诸善根。
大明寺大雄宝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券门,东券门额是“文章奥区”,西券门额是“仙人旧馆”。
仙人旧馆门额由欧阳裔孙星悟禅师所题,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三部分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初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时欧阳修任扬州知州。
颜沉鱼和考拉从鉴真纪念堂出来,向西穿过院墙的八角形门洞,就来到了古风流溢的“平山堂”,此堂是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造的。
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
平山堂面南而建,五楹,七架梁,硬山屋顶,西南设卷棚,北有短廊与谷林堂相接。堂北檐下悬“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点明“平山堂”的缘由,为清光绪丙子(1876)秋林肇元题,咖啡色底,白色字。
堂中楹上方高悬“平山堂”三字匾,黑色底,白色字,为清同治壬申(1872)孟夏之月定远方濬颐题写。
两侧悬联曰: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朱公纯撰,庚申春日尉天池书。两联中间可透过玻璃方窗看到谷林堂,堂上案几上摆着几件观赏奇石,颇有雅趣。
楹联两侧左右大梁上悬挂着两块匾额,一块是“坐花载月”,另一块是“风流宛在”。两块匾额均是追怀欧公轶事。在匾额下方分别有透空雕花落地罩槅。风流宛在匾额为光绪初孟夏两江总督新宁刘坤一题,并有跋文。匾、跋均为黑色底,金色字。
坐花载月匾额为清光绪四年陇右马福祥题,并有跋文。匾、跋均为黑色底,白色字。
这里有一件韵事:一天,欧阳修命人准备荷花千余朵,分插在盆中,然后进行饮酒的游戏:在盆中抽取一枝荷花在客人中传递,得到者顺次摘去其花瓣。
当花瓣尽时,所在之客饮酒。这类游戏往往持续到深夜,太守常常披星戴月而归。故后人常以“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等词来追忆往事,井书匾挂在堂上。
平山堂外侧还悬有一块清代彭玉群书“放开眼界”匾,在其下分别悬二联,其一是: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为伊墨卿先生旧联,光绪戊寅秋日黔南袁伟华重书。
其二是: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为扬州盐商汪鲁门之子汪国桢原撰,武中奇书。两幅楹联不但点明了平山堂的地理特征,亦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来扬州建此堂,因堂屋建于蜀冈之上,居高临下,晴好天气可远眺长江南岸诸山。坐在堂上有“远山来此与堂平”的感觉,故得名“平山堂”。
站在平山堂前,视角极为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堂北檐有清人林肇元所书“远山来与此堂平”的横匾,更点明了堂名含意,实际上“平山堂”是那些失意文人议论朝政、发发牢骚的地方。
从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词中可略见一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欧阳修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同行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人。中年还曾主持过一次科举考试,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还有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程颐皆出其门下,确是慧眼识英才。
欧阳修诗、词、散文均为一代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重气势而流畅自然;词意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有《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等著作传世。清代著名的《古文观之》收录其13篇散文。
颜沉鱼有着自己的小小骄傲,哪怕安初遇得到了名分,可是想要的东西,小鱼宝宝还是会努力的去得到的。这时候的颜沉鱼,就是想到了十月十号安初遇要嫁给云落了,为了防止某些事情的发生,颜沉鱼就是想要暂时的和考拉小公主联手的哦。(想知道《他从末世来》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w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第八四三节 两女美如娇花
纳兰涩琪本来和颜沉鱼是情敌的啦,甚至早在考拉还没有喜欢上云落之前,就是见到了云落和小鱼宝宝之间的各种亲昵,可以说考拉应该是不可能跟颜沉鱼和平联手的,但是很有趣的事情还是照样发生了,就是安初遇实在是得到了强大的名分。…頂點小說,
女孩子家家的,没有哪一个是不喜欢拈酸吃醋的嘛,颜沉鱼和考拉都是不例外滴。
考拉和颜沉鱼自大明寺谷林堂穿过西面偏月门,循石级而下,就来到了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苑圆门口,门额上有砖刻“芳圃”二字。
芳圃为西苑别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园四周山庄起伏,园中有水池,池东堆砌着黄石假山,造型如狮子盘山图,构思精美怡人。西园亦称御苑、芳圃,位于平山堂西侧原塔院西廊井旧址,故名西园。清乾隆元年(1736)汪应庚筑,乾隆十六年始修。
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火,同治年间(1862~1874),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修,清末亦曾有修缮。
新华国建立后,1951年拨款维修大明寺时,同时整理西园。1963年在池中岛屿迁建壶园船厅一座,在井亭上复建“坐井观天”之美泉亭;亭旁叠山,上嵌王澍题“天下第五泉”石额;维修康熙碑亭、乾隆碑亭、待月亭。
同时收集园内散乱黄石,在康熙碑亭西侧临水处,由扬州叠石世家王老七根据地形和景观,堆叠大型黄石假山,整理沿池黄石池岸小品。
一九七九年再于西园水池南岸临水处迁建辛园柏木厅三楹,在水池西北阜上迁建南来观音庵楠木厅三楹。在水池西侧阜上新建方亭一座。
同时切除美泉亭通往听石山房(柏木厅)池梗,完善康熙碑亭西侧临水处的黄石大假山,在待月亭东侧叠山筑洞,开辟环园石径。1980至1999年经多次修缮,西园日臻完善。
西园占地数十亩,中部一泓池水。碧波涟漪;四周冈阜起伏,层峦叠翠,植物品种丰富。
西园建筑依山傍水,有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第五泉、待月亭、芳圃假山、鹤冢、听石山房、船厅、天下第五泉、美泉亭、佛光宝殿等名胜古迹。
康熙御碑亭位于第五泉南侧,为四角方亭,单檐,歇山屋顶,架空花脊,灰色小瓦覆盖。四面廊,廊内砖砌到顶,且在南、北、西三面设“n”形门;在南、北墙上分别开设扇面形透空窗各两扇,一一对称。
在西面墙上设透空窗两扇,可观“天下第五泉”等景色。廊墙内外均涂白色,外设红色亭柱12根和坐栏,坐栏下有透空砖砌基础,地面铺设水磨青砖。
东面廊墙壁上置长方形康熙御诗碑。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南巡时,赐扬州知府高承爵御制《灵隐》诗。高承爵勒石建亭以奉。
康熙御诗碑文: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康熙所题灵隐寺之五言诗,为什么立于扬州?这里有康熙南巡的一段典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第二次途经扬州。当时的扬州知府是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与皇帝关系密切。
高承爵奉旨先到西湖市考察,然后又赶回扬州伴驾前往西湖市。后来康熙回京都时,高承爵又送皇帝的三公桥上,在御舟中皇帝大悦。赐《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按察使。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承爵于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将此碑立在大明寺内。
沿台阶下行,前面是假山石径,穿过一道石门,在西园的入口西侧,有一座乾隆御碑亭,显得古朴深邃,上面放置了三块御石碑。
乾隆御碑亭位于西园拾级而下的入口处西侧,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檐下置挂楣,亭柱16根,红色油漆,周边设透空坐栏,栏面黑色,透空坐基白色,色彩分明。地面为正方形水磨青砖铺地,中置三块御石碑。
最东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辛未仲春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
最西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丁丑仲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
中间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壬午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写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比《全唐诗》的总和还要多,他到扬州平山堂游乐之余,吟诗作赋,留下几十首诗。细细品赏一通,从中也可感受一下那时的意境。
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
在乾隆御碑亭南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被称作“天下第五泉”。唐代状元张又新、唐代刑部侍郎刘公伯、茶圣陆羽皆曾为此泉作记。乾隆皇帝三度临幸大明寺御花园,茶兴助其诗兴道:“有冽蜀岗上,春来**香”。
天下第五泉位于船厅西南、池水中央,有石径可通往返。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先是雍正辛亥间,王虚舟为马秋玉书“天下第五泉”五字,欲嵌入小玲珑山馆廊下旧泉之侧,忽为刘景山索去。迨应庚建是园得泉,遣人往索虚舟书。时虚舟痔作不得书,因命来者往惠山歇马亭拓其少时所书“天下第二泉”石刻,即以“二”字改“五”字。故是地“天下第五泉”石刻之字与惠山同。
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
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在东岸上,碑石上刻着“第五泉”三个大字;另一个在西侧池中,为清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并建井亭于其上。用第五泉中的水冲泡出来的茶,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所称道。
唐朝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大明寺第五泉的水,不仅宜茶,而且宜酒,清代的“平山堂酒”,就是用第五泉的水酿制成的。据说,此泉清澈甘冽,夏天清凉异常,冬季温暖如春,将水放入杯中,盈出杯口少许而不溢出,颇为奇观。
考拉和颜沉鱼站在山坡上向西眺望,只见在一片色彩斑斓中,有一泓池水,池中碧波涟漪,红鱼闪现,池边层峦叠翠,郁郁葱葱,亭台楼阁,小桥石径,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
园内山石高耸,苍松翠柏,荫翳天日。假山、池沼、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有步移景变之感。在泉亭的四周还有观瀑亭、待月亭、柏木厅、船厅等建筑。
在第五泉东侧黄石相垒的竹坛之上,依墙而筑,有长方形石碑立其中,上嵌草书“鹤冢”二字,白色底,绿色字。
其旁有一石碑,阴刻介绍鹤冢的碑文:清光绪十九年(公元一**三年)住持星悟和尚,在平山堂前鹤池内,放养白鹤一对。后雌鹤因足疾死亡,雄鹤见状,昼夜哀鸣,绝粒而死。星悟感其情,葬鹤于此,并立碑云:世之不义,愧斯禽。
北宋诗人林和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隐居西湖市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
清光绪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禅师在平山堂也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一只仙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也悲痛欲绝,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家”。
鹤冢周边植有淡竹、桑树、木半夏、麦冬等。清光绪乙未(1895)十月李郁华撰颜体《双鹤铭并叙》,并勒长方形石碑,嵌于大明寺大雄宝殿东廊面南的墙壁之上。
由鹤冢经康熙碑亭,沿山间石径斜路越过竹林折而向西便是“听石山房”。山房南背山,北临水面,阔四楹,单檐歇山,此房由城内“辛园”拆迁而来,俗称“柏木厅”。
南首有假山一座,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山石磊磊,山峰高低错落,其形俊美。假山宽12米,高5米。中部叠有空谷,并有通道两条。
假山南部屏墙,风至而回北,传至山房即可听到山风刚劲,风擦壁如琴,风人||穴如筒,风搏柱如钟击之声,风触各物,声各有异,奇音妙响,谓之“听石山房”。(未完待续。。)
(..)--34415+dqsumh+11085315-->
第八四四节 娇女牵手
颜沉鱼细声跟考拉说着一些历史故事,北宋熙宁四年高丽与北宋恢复往来后,为避开辽的压力经由南方明州登陆,密切联( 他从末世来 http://www.xlawen.org/kan/5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