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6 部分阅读
筑事实上是由两座不同时代和造型的寺庙叠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巴戎寺的外观似乎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印度教也有须弥山,其细节与佛教的虽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对应)。
与吴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层基台上,底层基台尺寸为140mxl60m(南北x东西)。二层基台尺寸为72mx80m(南北x东西),三层基台为十字形平面。中心为圆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层基台的周围有围廊,基台中部和围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
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观音像,象征着当时高棉王国的强盛。巴戎寺的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宜人,不过若是进入内部,则须配备人工采光工具,因为即使在正午,里面也是漆黑一团。
此景点浮雕壁画甚多且皆有不同之涵义,游客务必倾听导游详细解说,才不至入宝山却空手而归。巴戎寺面向东,大多数人在早上游览,观赏日出。傍晚时分有巴戎寺同样值得一游,在相反的方向观看日落也不错,而且。上午的巴戎寺显得人潮涌动。
下午可以领略到巴戎寺安静的一面。拍摄巴戎寺,应避开中午时间,因为斑驳的巨石没有层次,直射击队阳光下就更没什么看头,傍晚时分游客稀少,光线柔和。比较适合拍照,而且在巴其戎寺游荡的游僧。日落时分游客散去后才陆续离开,此时是抓拍游僧的好机会。
巴戎寺以佛面塔、回廊壁画而著名,因为阇耶跋摩七世(jyvrmnvii)笃奉佛教,整个寺庙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
四面城墙象征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当时的高棉民众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的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jyvrmnvii)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让民心回流国王权力中心的缜密考虑。
四面佛: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云落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浮雕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一举一动。浮雕: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的刻画了11000个人物。
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只参观底层浮雕,第二层规模和技法都稍逊一筹。
巴戎寺的浮雕包括两个画廊,内画廊所雕的是印度神话,外画廊所雕的则有日常生活,诸如街市情景、打鱼、节日庆祝,有斗鸡、玩魔术等,现在所残存的浮雕,与其它吴哥古迹有很大的不同。
云落知道这些外画廊描述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如送礼、生产、杂耍、建筑、拜神、煮饭(也有华国人)等种种生活故事的描述。也有历史性场面,描述各场战役的经过。
吴哥王朝留下的文字纪录相当稀少,也难以辨识、了解,巴戎寺的壁画,为后代研究吴哥王朝的学者,提供一个相当可贵的历史线索,巴戎寺回廊有关描写当时的市场、打猎景况的浮雕,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宝贵资料。
巴戎寺建筑形式之复杂与象征意义之强烈。在吴哥经历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神秘与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身为国庙的巴戎寺经历多次建筑改变,造成今天所见丛林塔的形式。
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49座,加上5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门,代表当时鼎盛吴哥王朝所统辖的54个省份。巴戎寺位于吴哥城的心脏地带,距离四座城门皆为1500公尺。
正面面向的代表胜利繁荣的东方,外部被长宽各为156及141公尺的回廊包围,回廊墙面有浮雕装饰,以东侧南段及南侧东段较为精致。
巴戎寺的建筑材料全是沙岩。据说原先是两层建筑物,用来拜祭湿婆。可是在建筑期间,改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层的建筑,似是加在两层之上。而在第二层内墙上的浮雕,仍是有关印度教的神话。
从每一个角度观看巴戎寺的浮雕。都属宏伟的杰作,而在宏伟之中显现均衡与和谐,就更为难得。巴戎寺的浮雕以历史为主题,尤其着重高棉对抗占婆的战争场面,而高棉的艺匠雕刻有几个特点。
其中包括了在一个画面之中,常常有好几条相关的故事线在同时进行,所以常会看错故事线。巴方寺(,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ydityvrmn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
于1060年修建献给湿婆神(shiv)的国寺。它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现巴扬寺西北200米,紧邻皇家宫殿的南围墙。巴方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图样最复杂的立体建筑。
巴方寺是一座须弥山(ru)寺。呈金字塔形。整个寺共有5层台基,在第1、3、5层台基上各有一个封闭式回廊,回廊四边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楼。
在第5层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约50米巨大铜皮包裹着的石塔,它比其东南方巴扬寺中央的金塔还要高。铜塔的最高点象征着宇宙万物的中心,别忘了巴方寺是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哪个国王都希望自己的王城是“世界”中心点。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金塔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螅M羧唬湎乱嘤惺菔洹?br />
15世纪后期,巴方寺改成佛教寺院,在第二层台基西边又修建了一尊长70米、高9米的卧佛,铜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因为有考古学家怀疑卧佛上的一些材料取自铜塔和封闭式回廊。
由于巴方寺原来是建在沙土地上,地基不稳,再加上工程水平欠缺和回廊、塔楼的重量过大,在建卧佛时整个寺的部分建筑就已倒塌。
法国从1960年开始帮助柬埔寨修复巴方寺,当时考古学家把所有坍塌的上千块石头编上号,摆放在寺前的空地上,希望能一点点拼凑上去。上台后,赶走了法国家家,屠杀了帮助法国人修复古迹的柬埔寨人,销毁了所有档案。
虽然1995年法国人又重新开始了修复工作,但因缺少技术资料使得这些石块再也无法被放置到原来的地方,所有修复工作都只得用新石块,原来这几千块石头只能永远地躺在寺前广场上了,以作为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之见证。
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br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
巴肯山(g)是吴哥主要遗迹群内的一座小山丘,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可以骑大象上山。
山丘上有一座吴哥庙宇遗迹,是耶输跋摩一世(ysovrmni)开始以大吴哥城附近地区为首都後的第一座国庙,亦奠下後来吴哥建筑的基础格局。
山顶上的巴肯寺(g)虽然早已破败,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建造的第一个寺庙,被称为“第一次吴哥”。
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br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这里向北可以望见泰柬边界。巴肯寺外有长650公尺,宽436公尺的长方形壕沟,可能是罗洛斯旧都建筑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筑上。
象徵印度神话中环绕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顶。建在巴肯山顶的巴肯寺,体现了当时高棉人对山的崇拜。这座象征着整个宇宙的建筑,设计上充满象征符号:7层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层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
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层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33塔:从每一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祗。
登上巴肯山有三种途径:一是沿略为陡峭的山路走约10-15分钟,山路虽不算十分难走,但对没有登山经验的人也有点挑战;二是沿坡度较平缓的良好小路走上,但路途较远;此外也可乘山下的“大象的士”,15美元的“车资”值得与否便见仁见智了。
无论选用何种途径,步步为营从狭窄和陡峭的阶级攀上庙宇顶则无可幸免。庙宇经过岁月的洗礼,已不见昔日的风采,但庙宇顶部的平台可从高处远眺吴哥窟。
每逢晴天的黄昏日落时分,很多游客会来到山上欣赏吴哥日落,追忆这个失落的文明。由于这儿是看日出日落的宝地之一,每天临近傍晚都会挤满了游客和小贩,热闹得象个公园。
门票:使用吴哥窟的有效门票即可前往,多数人在前一天下午四点后买好,可以在当天傍晚免费进入,并欣赏巴肯寺的日落。
巴肯寺(g)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供奉湿婆的印度教寺庙。它是9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耶输跋摩一世建都吴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庙。(未完待续)
第八九八节 沉默是一首歌
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
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br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巴肯寺外有长650公尺,宽436公尺的长方形壕沟,可能是罗洛斯旧都建筑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筑上。
巴肯山四周有壕沟围绕,象徵印度神话中环绕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顶。庙山为陡峭的五级台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层长76米,逐层缩小到顶层长47米;陡峭的庙山象徵须弥山。
庙山顶部的五座宝塔,象徵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台基四边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层石阶,每层十级,直通寺顶平台,每层石阶左右,守护着一对坐狮,有些石狮已破损,看不出狮子模样。
巴肯寺的109座宝塔,按严格的几何图案对称地布置:顶层的五座宝塔,一在正中,四角各一,如五点梅花;庙山的每一层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五层阶梯的每一道每一层,各有一对宝塔伺立左右,共有阶梯宝塔40座。
另有44座宝塔环立庙山四周。14世纪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渊访问真腊时称巴肯寺为“百塔洲”,当时的百余座塔还是金塔。今日不少宝塔已经残缺不全。
塔布隆寺是吴哥窟建筑群中最大的建筑之一。包括260座神像、39座尖塔、566座宫邸。考古学家们解码寺中一块梵语石碑后得知。当年塔布隆寺覆盖了3140个村庄,维持寺庙运作须花费79365个人力,包括18名高级牧师、2740名官员、2202名助理和615名舞蹈家。
内有一套重达500多公斤的金碟、35块钻石、40620颗珍珠、4540颗宝石……作为吴哥最具艺术气氛的遗迹。塔布隆寺的吸引力在于,跟其他寺庙不同,他几乎被丛林所吞噬。
据说中间这个大树下滴小门就是古墓丽影里面朱莉追着一个小女孩而进入古墓滴入口,阳光依稀照耀下来精美滴浮雕,绿色滴塔布隆寺又是一棵巨树,深入地下滴根系足以粉碎坚硬滴石头,多么完美滴融合。出口是西殿。
19世纪被法国人发现后,百年老树早将神庙紧紧缠着。因此放弃修复,保留了原貌。树根放肆地不断延伸,绕着屋檐、探入石缝、将老庙牢牢裹着,几乎要相信。神庙是从树根里蹦出来的,然后它们缠着。就这样缠着。
这里的树分作两种,较大棵的是木棉树,他比较粗大且呈淡褐色,而且有多疖的树根。较小棵的则是绞杀榕,他树根呈灰色也比较细,但是四处纠结缠绕。
塔普伦寺,它的许多宫墙、城门为参天的巨树所盘据,当地人称为蛇树(kpok)的根茎。穿绕在梁柱、石缝、屋檐、门窗之间。
巨树在庙的空隙间盘根错节生长,种子遇水发芽生命力强,鸟类啄食树的果实将种子分布在神殿各处。树根深入建筑的石缝中向四方扩散,巨根抓紧破庙,这也见证了吴哥文明的衰亡败落的时光。
当年法国人据说就因为树根盘根错节的太严重,决定放弃整修,只稍加修葺让他保持原貌。于是形成今日被巨大树根盘踞的神庙。
入口处,迎面耸立的是一尊高大的四面佛。进了城门,其实还看不到古迹。感觉是像走进一片密林之中,顺着小路走往塔普伦寺的路旁,有一棵树身有二、三十公尺高,树干上有被烧焦一大块的怪树,据说,这是一种当地人称它为油树的植物。
烧它的原因,是要让它滴出油来当做点灯的燃料,而且只要不过度,它就可以源源不绝,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加油站。
除了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象外,庙内的各种浮雕也极为精采,而神殿内供奉的则是智慧女神,据说是加耶活罗曼七世依据母亲的容貌所雕塑。除了特别的逾城出家山形墙外,还有不少好看的雕刻,包括佛陀的事迹,还有大地女神普黛维手握发瓣的形象。
塔普伦寺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建物叫敲心塔,最初是特别为国王设立的建言室。特殊的椎状建筑设计使两旁回音大,中间回音小。如果站在塔里背靠在墙上仰望天空,然后拍打自己的胸膛,整个塔内就会发出宏亮的回音。
塔布隆寺是奢耶跋摩七世为母亲而建的寺庙,是一座佛教寺庙。不知道这是不是跟皇帝母亲笃信佛教有关,带有佛教印记的物品,大到寺庙小到饭钵,无不圆融通透。
想来醛耶跋摩七世国王应该是个心思缜密、敏感且温柔之人,塔布隆寺在他的主持下既反映了佛教的精神,又充分运用了高棉的建筑语言,且符合主人的身份,建造得柔美、华丽,女性气息十足。
塔布隆寺建筑风格与巴戎寺相同,只是少了微笑的脸。吴哥寺华丽,巴戎寺阴郁,它们都属于神,没有半点人间烟火。因为有生命的参与而活泼。整座寺庙都被巨大的树木包围,密密麻麻的树根如巨蟒,紧紧缠住它们能抓住的一切,与古庙纠缠千年,直到成为一体。
入口这里的巨树遮天蔽日,那些树根大的夸张。本该非常宏伟的寺庙现在却被一棵棵大树垫在了脚下。也许也只有这么巨大的自然力量才可以与佛抗衡。这些树根花了几百年的时间,缠绕着;穿透着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石塔和回廊,缓慢的包裹着。
埋葬着寺庙。佛也有佛的无奈,云落不得不感叹生命力的顽强,从发芽到挤开石缝直至最后舒展开身躯,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佛一样值得敬畏。天地间孕育神灵,亦繁衍生灵。他们在这里几个世纪地交织着,产生出如此精绝的景象,妖艳的为吴哥画上了谜魅的妆容。
热带的气候让它的生长格外有力,树根像一只张开的手紧紧地抓住石墙,然后深深地扎入土地。枝桠高高地伸向天空,有些还插入较低的护栏,让它破碎,跌落。
那些空心树没有一片叶子,只有惨白惨白的支干,石头的存在让它的呼吸变得非常困难,仿佛死去一般,但雨季到来时又会恢复生机。几百年后,丛林渐渐将这里覆盖,更多的石头被树切割,战火中它变得更加破败不堪。
既然这样,人们也没有将它遗忘。过去,很多贫穷到一无所有的人,不惜触犯神灵,砍下佛头,换取生活所需。现在,这里被游客攀爬,翻越,做成了一张张图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
为了保护精美的雕像不被更多的破坏,各国文物保护组织来了,他们除去了长得过于高大的树。顺便,丛林中名贵的树木也被砍了下来,做成了家具和地板放在富人的花园里。住宿的饭店里,从天花到地板全部是蚁木做成的房间,甚至连台灯座都是木头的。
如果庙里很安静,如果在一个阴凉的雨后,坐在树荫里也许可以听到树与石头的对话。可惜满地游人的喧哗打破了这一切。
像在华国的任何一个景点一样,大家在比谁动作快,争着与那些纠缠的树合影,其实只是树的脚丫,抬头看,古树参天。曾经愉悦和荣耀的舞台,成为了一片废墟。庙已经破败,一地乱石。
看来树与石缠绵了几百年的风景终究敌不过人类的贪婪。不知道这里还能拍几部电影,还能保守多少人的心事,还能磕破多少个膝盖,或者已经是所剩不多的幸运者,还可以聆听一首哀伤的歌。
圣剑寺在1927年至1932年曾被修缮过。它是在12世纪时,阔耶跋摩七世为供奉自己的父亲而修建的。据说当时大吴哥城正在修建,这里就成了国王临时的住所,也就是他举行朝拜和读书的地方。在寺中有一块碑文,是阔耶跋摩七世的儿子所写。
圣剑寺规模宏大,其长方形的围墙长800米、宽700米。通往寺庙有四条路,在寺庙的门口立着数尊手拿长蛇搅动||乳|海的众神与阿修罗,在东西两边,有一列长的砂岩石莲花墙,而莲花上曾经有佛像,但在湿婆派主持时,他们被毁坏。
在圣剑寺东边入口有一座两层建筑物,相传这座房子是用来存放圣剑的,它的圆形支柱很像地中海建筑风格。从中央圣塔开始,四条狭长的走廊向各个方向延伸,并带拱顶。在圣塔寺的西面和背面则分别供奉着毗湿奴和湿婆的神龛。
修理圣塔寺的国际遗迹基金会并没有清理南面的寺庙,南面的遗迹则一直深埋于从林中。圣剑寺中间部分高,代表了宇宙的中心——须弥山。根据考证,吴哥王朝的皇族在15世纪时曾弃吴哥城而去,而圣剑寺的香火却一直很旺。(未完待续)
第八九九节 传说中的少女
女王宫,(ysrei,即“女人的城堡”之意),又称班迭斯雷寺,位于柬埔寨暹粒省,距著名的吴哥城约25公里,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被誉为“吴哥古迹中的明珠”。
供奉著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建于967年的罗真陀罗跋摩(drvrmn)王朝,而于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yvrmnv)王朝完成。
该寺以朱色砂岩构成,充满精致的浮雕,有“吴哥艺术宝石”之称。规模与尺寸较其它吴哥古迹的建筑为小,一般认为即是“女人的城堡”之名称由来。
女王宫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称于世,是吴哥古迹中风格最独特和最精致的建筑群之一y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据猜测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这也许是因为这里的雕刻太过精美,不像出于男性之手。
关于它的建造年代也有一些质疑,有学者认为这样高超的工艺远远超越了其他10世纪建筑的水平,而更像是13-14世纪的作品。
女王宫规模不大,但周围同样开挖护城河。现存的主体建筑有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书室,所有外墙全部布满精美的雕刻。女王宫是第一座采用“原物归位”修复法成功的建筑,后来这一方法广泛应用到吴哥窟其他古迹的修复工作中。
小贴士:鉴于其极其鲜艳的色彩。女王宫最佳拍摄时间是上午9点到10点、下午4点到5点两个时段。
但上午的最佳时段总是挤满了旅行团,如果上午去提前1小时左右到达。晴朗的中午应该避开这里,在毫无遮蔽的红色砂岩建筑中穿行会感觉像在碳火上烤一样炎热。
据碑文所载。女王宫始建于公元967年,于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五世(公元968年~1001年在位)统治时期建成,原名“湿婆宫”,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的就是湿婆神。
女王宫坐西朝东,长200米,宽约100米,内外有3层红砂石砌成的围墙。从大门到中门约50米,大道两旁竖立着两排对称的2米多高的朱红石柱。第二道围墙正东有3个石拱门。中门两侧各有一根竹节状石柱和一根镂花石柱,上面是一个山形门眉。
刻有许多武士像,描述的是一个有关战争的故事。第三道围墙正东也是3个拱门,中间拱门也有镂花门柱和双层山形门眉。拱门之间有两扇窗户。每扇窗上嵌有5根竹节状的窗棂。石门里是女王宫的中心部分,3座朱红色的钟形寺塔由一条巨大的石基连接在一起。
两面有对称的配殿,还有石台石屏,所有建筑都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画饰。3座并列的寺塔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每座塔的东、南、北各有1门,门高仅有1.2米,门上有7头那迦蛇翘首警戒,所有朝圣者必须弯腰屈膝才能入内。
每个门前都有石雕守护神一对,两侧墙上都有手持长矛的武士及身饰璎珞的仙女浮雕。这3座钟形寺塔中。中间一座最高,约10米,里面供奉着湿婆神。南面一座供奉的是梵天神,北面一座供奉的是毗湿奴神。
寺塔高5层,每层都饰有各种神鬼罗刹雕像,形态各异。塔基及两侧的神龛和门楼上,也是千姿百态的浮雕,内容大多是记载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在中间寺塔右侧的一座巨大的神龛上。完整地保留着一幅石雕“战象图”。
这幅图把当时高棉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再现在石壁上。寺塔各层门前都有一对守护狮石雕,右手持兵器。左手按在跪地的左膝盖上,右腿半蹲式。头部有的像猛兽,有的似鬼怪,外形彪悍勇猛,是婆罗门教三大神主的守卫者。
女王宫浮雕上的女神建成于公元967年的女王宫是当时吴哥唯一非国王所建的主要庙宇。它的建造者是罗真陀罗跋摩国王的一位大臣yjnvrh。
根据奠基石的记载,yjnyvrh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名慈善家,救助人民于病痛、冤屈或贫苦。庙宇的周围原来是一个名叫isvrpur的市镇。
女王宫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原名tribhuvnmhesvr—三重世界的主宰—即它供奉的主神湿婆。然而现在女王宫的建筑看来分为两部分:东西轴以南的部分供奉湿婆,而以北的建筑供奉毗湿奴。
庙宇现在的名字“女王宫”可能来自于建筑墙面装饰的精致浮雕及建筑规模的小巧。有人也猜测此名得自浮雕上的女神。
女王宫建筑布局整齐、和谐,造型奇特,自成一格。整座宫殿以及围墙全部用朱红沙石砌成,有的石块重达数吨。
整个建筑奇巧别致。关于女王宫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是女人建造的,因为每块石头都雕有玲珑剔透的各种花纹图案,每尊石雕像的造型都十分巧妙逼真,只有心灵手巧的女子才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另一种说法是,这是一座后妃居住的宫殿。吴哥王朝时期,柬埔寨经常与邻国发生战争,因此在远离吴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宫殿,为在战争期间藏匿后宫佳丽。
女王宫于11世纪被进一步扩建和改造。在某种程度上国王主宰了改造工程;根据一段12世纪的铭文记载,女王宫被赐予僧侣divrkpndit并供奉湿婆。
直至1914年女王宫才被西方人发现。1923年法国作家马尔罗从女王宫偷走了四件女神像,案件轰动一时。马尔罗很快被逮捕,失窃的女神像也随即被送回柬埔寨。
此事件激起了人们对女王宫的兴趣,随后清理了女王宫的建筑,在1930年代对女王宫的修复中原物归位法也首次在重大工程上派上用场。人们起初根据女王宫的精致浮雕猜测其建筑时间较晚,1936年发现了奠基石之后才推翻此假设。
2000年至2003年,为了防止雨水浸蚀,柬埔寨和瑞士合作的女王宫保护工程给建筑安装了排水系统。人们还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建筑被周围的树木破坏。然而女王宫一直不幸地蒙受文物盗窃的破坏。
20世纪末柬埔寨当局移走了一些雕像原件而用复制品替代,盗贼们就将目标转移到复制品上。女王宫的一件湿婆及其女性化身乌玛的雕像被移至金边的国家博物馆保护,却在博物馆内遭到破坏。
材料:与大部分吴哥古迹所使用的青砂岩不同,女王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建造,色彩极为艳丽。含有大量水分的红土既便于运输、建筑,也利于雕刻复杂细腻的图案。而建筑建成后,经过风干,就变得异常坚硬,千年不坏。
浮雕:女王宫的墙壁、立柱、门楣等建筑表面几乎完全被浮雕覆盖,没有一点空隙。女王宫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色彩鲜艳妩媚,在所有吴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
其中的阿卜娑罗姿态优雅,与吴哥寺的阿卜娑罗浮雕齐名。编辑本段建筑材料和风格女王宫的瞿布罗女王宫大量使用红色砂岩作为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被像木头一样雕刻。砖和铁矾土只是用于围墙和一些结构元素。最为知名的是其精致的砂岩楣石和山形墙。
山形墙跨立于四方形的门框之上。女王宫的山形墙比起门框来显得特别大,气势磅礴。在高棉建筑史上,女王宫第一次将神话故事雕刻在山形墙上。楣石横跨两根门柱之间,一些用于支撑上面的结构,一些则纯粹为了装饰。
女王宫的楣石上均饰有精致的浮雕,足以和神牛寺的9世纪雕刻匹敌。值得细看的浮雕包括呲牙裂齿的怪兽卡拉(时间的象征)、庙宇的卫兵、女神和飞天、假门假窗等等。实际上浮雕几乎装饰着建筑的每一寸表面。编辑本段建筑布局。
大门的山形墙女王宫和多数高棉庙宇一样面朝东方。踏入最东边的瞿布罗(拱门,gopur),便可见一条67米长的铺道一直通向女王宫的主建筑群。主建筑群由三层院落(enclosure)围成。
神庙在最内层的院落内,神庙的东北方和东南方有两座通常称为图书馆的小型建筑。
女王宫原本在现存的三层院落之外,另有一道围墙将神庙与市镇相隔。这道外层的围墙现在仅存拱门(即最东边的瞿布罗),原来可能用木材建成。人们认为按照这道围墙计算,女王宫的面积约500平方米。
大门的山形墙上雕刻着印度教中守护东方的因陀罗——他端坐于长着三个头的白象之上。(未完待续)
第九〇一节 那是明媚的光
大巴上还是那么冷,但是好在这回吃了教训,披上了冲锋衣。
在暹粒游吴哥窟的时候云落只带了一包饼干和一升水,晚上回来才去夜市吃饭,云落个人推荐的是l旁的一家小店,里面卖鸡排饭,一美元一份,咖啡半美元一份,每天售完为止,味道相当不错,下面给大家粘贴一下网友的美食攻略:
高棉厨房(老市场对面),菜量不小,而且味道很好,价钱适中,基本上菜都是3刀左右。重点推荐南瓜椰丝汤和咖喱豆腐。----云落点了套餐,味道也不错哈。
位于酒吧街的蓝色南瓜餐厅(bluepumpkin)以良好的氛围取胜。这里的面包很丰富,那里的面包馅料都很足,每天7点后就对折,可以买些面包带在路上吃。强力推荐大羊角和巧克力面包全麦面包很难吃的.3¥-4¥一个菜。
楼下冰激凌是3.5¥三个球----现在已经变成8点后打折。饮料也相当不错,值得尝试。另外就是开了好几家分店啦,装修的都很清新哦。
基本套餐是4-5刀一份,饮料¥1-2,环境不错,还有露天沙发位,适合晚上过来喝一杯,一定要点安吉丽娜的古墓丽影特调brider.很好喝的鸡尾酒。----酒没有尝试。fruitshke很差据。套主食很大份。可以2人shre,套餐没啥好吃的,不推荐。
酸奶:特别好吃,尤其是揶果味道的。酸奶中的极品非dutchie牌椰肉口味。暹粒的mxmrt超市¥0.4/杯。早餐的牛肉丸子汤麵(当地人好爱在早上吃汤麵喔大概是先让胃醒过来吧)。
psr自助餐:8美刀店里帮忙定的,餐馆名字叫,环境很不错,东西也很多,表演很好看,推荐。
陈惠光是tuktuk车的司机。用中文写邮件到邮箱:云落两个人3天花了66刀的车费(包括接送机)。写明你们的行程和要求,联络方式和下榻酒店。
依据具体的要求他会给一次性打包报价。价格非常合理(云落比较了4个司机和当地旅行社,他的价格最优,且包含了汽油费用,没有其他附加费用)---学习中文。很好人。
ry有一辆tuktuk和一辆cr(丰田coroll),云落的行程上,是2天的tuktuk,1天的cr。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行程和要求来安排,cr总是更舒适些的。
try会在每个景点前为你做简单介绍,在崩必列他会随同你一起进去,做全程的导游,而且这些都不会额外收费无联系方式。
c用会中文的司机兼导游,这样既省力又省事。强力推荐司机添强,中文非常流利。还可以用中文邮件联络,行程安排比较合理。包汽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到景点玩的时候可以把暂时不用的东西扔在后座。但是喜欢推销而且说话有点虚。不太厚道。
dkkd,跟他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从机场接机到送机都是拜托他。人相当的淳朴,家境非常贫寒,他的网站是一个美国的游客帮他做的。
(因为每天云落和朋友都要去腐败,然后自己散步回酒店,所以kkd差不多会在10点左右给云落打电话,确保云落的安全才放心。
其实当地治安很好啊)。需要提示的是tuktuk有点旧。是当年那个美国游客买来送给他的,他非常珍惜。虽然先看起来旧了,但是坐起来一样的舒服。
另一个司机叫khoyleng,中间有一天是他负责接送云落。他的车一坐上去就能看到贴了一张有毛爷爷的画像的5元人民币,还有孙悟空的小像,感觉很是亲切。云落去崩密列,就是他一路陪云落进去的。
并且因为云落定的行程太密集,有几个景点由于时间较晚,云落都不打算去了,他还很有耐心的建议云落去看一看,不在乎自己花汽油钱。他的网站是,二手大奔vns?干净并带有强劲的空调,司机是他哥哥,人很好,话不多,非常守时。
f轿车司机周顺兴中文不错,陪云落去的崩密列,一路讲了很多历史典故和乡土人文,并带云落深入崩密列,经历了一次“探险”之旅。
g李方明jck。凯美瑞汽车,很干净,每天起码一个人供应两瓶水(云落们四个人),从早上看日出到晚上看日落,一起回城里吃饭、闲逛直到云落回gh,全程陪同一共云落付给他145美刀。
帅气,华人后裔,温和周到勤恳好学。但讲解并不到位发英文信,用中文回复。
h杜汉坤,阿杜。这个司机是个柬埔寨华侨的后裔,中文说的很好,交流方面完全没有问题。突突车/汽车服务(按行程需求可以混合服务)免费接送(包括来回机场和平时酒店和景点以及酒店和市场之间)不会英文,回复快。
ivn,nissn,冷气很足。司机小郭是第3代华侨,会讲普通话,英文似乎不会。不太会主动来找你聊天,如果你问他,他会很详细告诉你他知道的。
坐了一整天的车,说是十二个小时,十二个小时以后的十二点猜到金边。超级无语,还记得车上超级冷,还记得外国人思有似无的叹息。中午等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日本人这两天一直跟云落走;另一个人,澳大利亚,墨尔本。
问题少年,高中未毕业,易怒,绝望,但是开朗的小伙子,20岁,对人生还看不透,但是知道怎么去做,怎么去让自己活的更好s想作和尚,给家里留了一张字条就出来了。
说是要在这里作三个月的僧人,他对自己前途的预想,比云落深远得多,云落不得不受他的影响,甚至也萌生了作僧人。云落已经预料到结局,但是云落依然避免不了这种行为。
云落的人生还不完整,云落需要一个时空去思考自己,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冷静下来。晚上出去吃饭的时候碰见了英国小伙will,大二学生,经济学。说话很有绅士风度,一看就是浪荡公子哥。但是他的说话方式云落很喜欢,自信,快速,礼貌。
晚上吃饭的时候还见了一个卡萨不兰卡姑娘,眼睛超大,现在也在读书。还有一个柬埔寨十一岁小孩,长得就像四五岁。又黑又瘦,大头娃娃,看的人好寒心。怪不得这么多人收养柬埔寨小孩。这么漂亮的孩子们生活在地狱般贫穷的( 他从末世来 http://www.xlawen.org/kan/5453/ )
巴戎寺的外观似乎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印度教也有须弥山,其细节与佛教的虽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对应)。
与吴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层基台上,底层基台尺寸为140mxl60m(南北x东西)。二层基台尺寸为72mx80m(南北x东西),三层基台为十字形平面。中心为圆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层基台的周围有围廊,基台中部和围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
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观音像,象征着当时高棉王国的强盛。巴戎寺的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宜人,不过若是进入内部,则须配备人工采光工具,因为即使在正午,里面也是漆黑一团。
此景点浮雕壁画甚多且皆有不同之涵义,游客务必倾听导游详细解说,才不至入宝山却空手而归。巴戎寺面向东,大多数人在早上游览,观赏日出。傍晚时分有巴戎寺同样值得一游,在相反的方向观看日落也不错,而且。上午的巴戎寺显得人潮涌动。
下午可以领略到巴戎寺安静的一面。拍摄巴戎寺,应避开中午时间,因为斑驳的巨石没有层次,直射击队阳光下就更没什么看头,傍晚时分游客稀少,光线柔和。比较适合拍照,而且在巴其戎寺游荡的游僧。日落时分游客散去后才陆续离开,此时是抓拍游僧的好机会。
巴戎寺以佛面塔、回廊壁画而著名,因为阇耶跋摩七世(jyvrmnvii)笃奉佛教,整个寺庙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
四面城墙象征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当时的高棉民众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的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jyvrmnvii)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让民心回流国王权力中心的缜密考虑。
四面佛: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云落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浮雕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一举一动。浮雕: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的刻画了11000个人物。
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只参观底层浮雕,第二层规模和技法都稍逊一筹。
巴戎寺的浮雕包括两个画廊,内画廊所雕的是印度神话,外画廊所雕的则有日常生活,诸如街市情景、打鱼、节日庆祝,有斗鸡、玩魔术等,现在所残存的浮雕,与其它吴哥古迹有很大的不同。
云落知道这些外画廊描述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如送礼、生产、杂耍、建筑、拜神、煮饭(也有华国人)等种种生活故事的描述。也有历史性场面,描述各场战役的经过。
吴哥王朝留下的文字纪录相当稀少,也难以辨识、了解,巴戎寺的壁画,为后代研究吴哥王朝的学者,提供一个相当可贵的历史线索,巴戎寺回廊有关描写当时的市场、打猎景况的浮雕,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宝贵资料。
巴戎寺建筑形式之复杂与象征意义之强烈。在吴哥经历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神秘与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身为国庙的巴戎寺经历多次建筑改变,造成今天所见丛林塔的形式。
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49座,加上5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门,代表当时鼎盛吴哥王朝所统辖的54个省份。巴戎寺位于吴哥城的心脏地带,距离四座城门皆为1500公尺。
正面面向的代表胜利繁荣的东方,外部被长宽各为156及141公尺的回廊包围,回廊墙面有浮雕装饰,以东侧南段及南侧东段较为精致。
巴戎寺的建筑材料全是沙岩。据说原先是两层建筑物,用来拜祭湿婆。可是在建筑期间,改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层的建筑,似是加在两层之上。而在第二层内墙上的浮雕,仍是有关印度教的神话。
从每一个角度观看巴戎寺的浮雕。都属宏伟的杰作,而在宏伟之中显现均衡与和谐,就更为难得。巴戎寺的浮雕以历史为主题,尤其着重高棉对抗占婆的战争场面,而高棉的艺匠雕刻有几个特点。
其中包括了在一个画面之中,常常有好几条相关的故事线在同时进行,所以常会看错故事线。巴方寺(,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ydityvrmn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
于1060年修建献给湿婆神(shiv)的国寺。它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现巴扬寺西北200米,紧邻皇家宫殿的南围墙。巴方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图样最复杂的立体建筑。
巴方寺是一座须弥山(ru)寺。呈金字塔形。整个寺共有5层台基,在第1、3、5层台基上各有一个封闭式回廊,回廊四边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楼。
在第5层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约50米巨大铜皮包裹着的石塔,它比其东南方巴扬寺中央的金塔还要高。铜塔的最高点象征着宇宙万物的中心,别忘了巴方寺是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哪个国王都希望自己的王城是“世界”中心点。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金塔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螅M羧唬湎乱嘤惺菔洹?br />
15世纪后期,巴方寺改成佛教寺院,在第二层台基西边又修建了一尊长70米、高9米的卧佛,铜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因为有考古学家怀疑卧佛上的一些材料取自铜塔和封闭式回廊。
由于巴方寺原来是建在沙土地上,地基不稳,再加上工程水平欠缺和回廊、塔楼的重量过大,在建卧佛时整个寺的部分建筑就已倒塌。
法国从1960年开始帮助柬埔寨修复巴方寺,当时考古学家把所有坍塌的上千块石头编上号,摆放在寺前的空地上,希望能一点点拼凑上去。上台后,赶走了法国家家,屠杀了帮助法国人修复古迹的柬埔寨人,销毁了所有档案。
虽然1995年法国人又重新开始了修复工作,但因缺少技术资料使得这些石块再也无法被放置到原来的地方,所有修复工作都只得用新石块,原来这几千块石头只能永远地躺在寺前广场上了,以作为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之见证。
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br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
巴肯山(g)是吴哥主要遗迹群内的一座小山丘,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可以骑大象上山。
山丘上有一座吴哥庙宇遗迹,是耶输跋摩一世(ysovrmni)开始以大吴哥城附近地区为首都後的第一座国庙,亦奠下後来吴哥建筑的基础格局。
山顶上的巴肯寺(g)虽然早已破败,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建造的第一个寺庙,被称为“第一次吴哥”。
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br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这里向北可以望见泰柬边界。巴肯寺外有长650公尺,宽436公尺的长方形壕沟,可能是罗洛斯旧都建筑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筑上。
象徵印度神话中环绕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顶。建在巴肯山顶的巴肯寺,体现了当时高棉人对山的崇拜。这座象征着整个宇宙的建筑,设计上充满象征符号:7层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层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
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层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33塔:从每一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祗。
登上巴肯山有三种途径:一是沿略为陡峭的山路走约10-15分钟,山路虽不算十分难走,但对没有登山经验的人也有点挑战;二是沿坡度较平缓的良好小路走上,但路途较远;此外也可乘山下的“大象的士”,15美元的“车资”值得与否便见仁见智了。
无论选用何种途径,步步为营从狭窄和陡峭的阶级攀上庙宇顶则无可幸免。庙宇经过岁月的洗礼,已不见昔日的风采,但庙宇顶部的平台可从高处远眺吴哥窟。
每逢晴天的黄昏日落时分,很多游客会来到山上欣赏吴哥日落,追忆这个失落的文明。由于这儿是看日出日落的宝地之一,每天临近傍晚都会挤满了游客和小贩,热闹得象个公园。
门票:使用吴哥窟的有效门票即可前往,多数人在前一天下午四点后买好,可以在当天傍晚免费进入,并欣赏巴肯寺的日落。
巴肯寺(g)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供奉湿婆的印度教寺庙。它是9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耶输跋摩一世建都吴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庙。(未完待续)
第八九八节 沉默是一首歌
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
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br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巴肯寺外有长650公尺,宽436公尺的长方形壕沟,可能是罗洛斯旧都建筑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筑上。
巴肯山四周有壕沟围绕,象徵印度神话中环绕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顶。庙山为陡峭的五级台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层长76米,逐层缩小到顶层长47米;陡峭的庙山象徵须弥山。
庙山顶部的五座宝塔,象徵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台基四边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层石阶,每层十级,直通寺顶平台,每层石阶左右,守护着一对坐狮,有些石狮已破损,看不出狮子模样。
巴肯寺的109座宝塔,按严格的几何图案对称地布置:顶层的五座宝塔,一在正中,四角各一,如五点梅花;庙山的每一层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五层阶梯的每一道每一层,各有一对宝塔伺立左右,共有阶梯宝塔40座。
另有44座宝塔环立庙山四周。14世纪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渊访问真腊时称巴肯寺为“百塔洲”,当时的百余座塔还是金塔。今日不少宝塔已经残缺不全。
塔布隆寺是吴哥窟建筑群中最大的建筑之一。包括260座神像、39座尖塔、566座宫邸。考古学家们解码寺中一块梵语石碑后得知。当年塔布隆寺覆盖了3140个村庄,维持寺庙运作须花费79365个人力,包括18名高级牧师、2740名官员、2202名助理和615名舞蹈家。
内有一套重达500多公斤的金碟、35块钻石、40620颗珍珠、4540颗宝石……作为吴哥最具艺术气氛的遗迹。塔布隆寺的吸引力在于,跟其他寺庙不同,他几乎被丛林所吞噬。
据说中间这个大树下滴小门就是古墓丽影里面朱莉追着一个小女孩而进入古墓滴入口,阳光依稀照耀下来精美滴浮雕,绿色滴塔布隆寺又是一棵巨树,深入地下滴根系足以粉碎坚硬滴石头,多么完美滴融合。出口是西殿。
19世纪被法国人发现后,百年老树早将神庙紧紧缠着。因此放弃修复,保留了原貌。树根放肆地不断延伸,绕着屋檐、探入石缝、将老庙牢牢裹着,几乎要相信。神庙是从树根里蹦出来的,然后它们缠着。就这样缠着。
这里的树分作两种,较大棵的是木棉树,他比较粗大且呈淡褐色,而且有多疖的树根。较小棵的则是绞杀榕,他树根呈灰色也比较细,但是四处纠结缠绕。
塔普伦寺,它的许多宫墙、城门为参天的巨树所盘据,当地人称为蛇树(kpok)的根茎。穿绕在梁柱、石缝、屋檐、门窗之间。
巨树在庙的空隙间盘根错节生长,种子遇水发芽生命力强,鸟类啄食树的果实将种子分布在神殿各处。树根深入建筑的石缝中向四方扩散,巨根抓紧破庙,这也见证了吴哥文明的衰亡败落的时光。
当年法国人据说就因为树根盘根错节的太严重,决定放弃整修,只稍加修葺让他保持原貌。于是形成今日被巨大树根盘踞的神庙。
入口处,迎面耸立的是一尊高大的四面佛。进了城门,其实还看不到古迹。感觉是像走进一片密林之中,顺着小路走往塔普伦寺的路旁,有一棵树身有二、三十公尺高,树干上有被烧焦一大块的怪树,据说,这是一种当地人称它为油树的植物。
烧它的原因,是要让它滴出油来当做点灯的燃料,而且只要不过度,它就可以源源不绝,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加油站。
除了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象外,庙内的各种浮雕也极为精采,而神殿内供奉的则是智慧女神,据说是加耶活罗曼七世依据母亲的容貌所雕塑。除了特别的逾城出家山形墙外,还有不少好看的雕刻,包括佛陀的事迹,还有大地女神普黛维手握发瓣的形象。
塔普伦寺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建物叫敲心塔,最初是特别为国王设立的建言室。特殊的椎状建筑设计使两旁回音大,中间回音小。如果站在塔里背靠在墙上仰望天空,然后拍打自己的胸膛,整个塔内就会发出宏亮的回音。
塔布隆寺是奢耶跋摩七世为母亲而建的寺庙,是一座佛教寺庙。不知道这是不是跟皇帝母亲笃信佛教有关,带有佛教印记的物品,大到寺庙小到饭钵,无不圆融通透。
想来醛耶跋摩七世国王应该是个心思缜密、敏感且温柔之人,塔布隆寺在他的主持下既反映了佛教的精神,又充分运用了高棉的建筑语言,且符合主人的身份,建造得柔美、华丽,女性气息十足。
塔布隆寺建筑风格与巴戎寺相同,只是少了微笑的脸。吴哥寺华丽,巴戎寺阴郁,它们都属于神,没有半点人间烟火。因为有生命的参与而活泼。整座寺庙都被巨大的树木包围,密密麻麻的树根如巨蟒,紧紧缠住它们能抓住的一切,与古庙纠缠千年,直到成为一体。
入口这里的巨树遮天蔽日,那些树根大的夸张。本该非常宏伟的寺庙现在却被一棵棵大树垫在了脚下。也许也只有这么巨大的自然力量才可以与佛抗衡。这些树根花了几百年的时间,缠绕着;穿透着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石塔和回廊,缓慢的包裹着。
埋葬着寺庙。佛也有佛的无奈,云落不得不感叹生命力的顽强,从发芽到挤开石缝直至最后舒展开身躯,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佛一样值得敬畏。天地间孕育神灵,亦繁衍生灵。他们在这里几个世纪地交织着,产生出如此精绝的景象,妖艳的为吴哥画上了谜魅的妆容。
热带的气候让它的生长格外有力,树根像一只张开的手紧紧地抓住石墙,然后深深地扎入土地。枝桠高高地伸向天空,有些还插入较低的护栏,让它破碎,跌落。
那些空心树没有一片叶子,只有惨白惨白的支干,石头的存在让它的呼吸变得非常困难,仿佛死去一般,但雨季到来时又会恢复生机。几百年后,丛林渐渐将这里覆盖,更多的石头被树切割,战火中它变得更加破败不堪。
既然这样,人们也没有将它遗忘。过去,很多贫穷到一无所有的人,不惜触犯神灵,砍下佛头,换取生活所需。现在,这里被游客攀爬,翻越,做成了一张张图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
为了保护精美的雕像不被更多的破坏,各国文物保护组织来了,他们除去了长得过于高大的树。顺便,丛林中名贵的树木也被砍了下来,做成了家具和地板放在富人的花园里。住宿的饭店里,从天花到地板全部是蚁木做成的房间,甚至连台灯座都是木头的。
如果庙里很安静,如果在一个阴凉的雨后,坐在树荫里也许可以听到树与石头的对话。可惜满地游人的喧哗打破了这一切。
像在华国的任何一个景点一样,大家在比谁动作快,争着与那些纠缠的树合影,其实只是树的脚丫,抬头看,古树参天。曾经愉悦和荣耀的舞台,成为了一片废墟。庙已经破败,一地乱石。
看来树与石缠绵了几百年的风景终究敌不过人类的贪婪。不知道这里还能拍几部电影,还能保守多少人的心事,还能磕破多少个膝盖,或者已经是所剩不多的幸运者,还可以聆听一首哀伤的歌。
圣剑寺在1927年至1932年曾被修缮过。它是在12世纪时,阔耶跋摩七世为供奉自己的父亲而修建的。据说当时大吴哥城正在修建,这里就成了国王临时的住所,也就是他举行朝拜和读书的地方。在寺中有一块碑文,是阔耶跋摩七世的儿子所写。
圣剑寺规模宏大,其长方形的围墙长800米、宽700米。通往寺庙有四条路,在寺庙的门口立着数尊手拿长蛇搅动||乳|海的众神与阿修罗,在东西两边,有一列长的砂岩石莲花墙,而莲花上曾经有佛像,但在湿婆派主持时,他们被毁坏。
在圣剑寺东边入口有一座两层建筑物,相传这座房子是用来存放圣剑的,它的圆形支柱很像地中海建筑风格。从中央圣塔开始,四条狭长的走廊向各个方向延伸,并带拱顶。在圣塔寺的西面和背面则分别供奉着毗湿奴和湿婆的神龛。
修理圣塔寺的国际遗迹基金会并没有清理南面的寺庙,南面的遗迹则一直深埋于从林中。圣剑寺中间部分高,代表了宇宙的中心——须弥山。根据考证,吴哥王朝的皇族在15世纪时曾弃吴哥城而去,而圣剑寺的香火却一直很旺。(未完待续)
第八九九节 传说中的少女
女王宫,(ysrei,即“女人的城堡”之意),又称班迭斯雷寺,位于柬埔寨暹粒省,距著名的吴哥城约25公里,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被誉为“吴哥古迹中的明珠”。
供奉著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建于967年的罗真陀罗跋摩(drvrmn)王朝,而于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yvrmnv)王朝完成。
该寺以朱色砂岩构成,充满精致的浮雕,有“吴哥艺术宝石”之称。规模与尺寸较其它吴哥古迹的建筑为小,一般认为即是“女人的城堡”之名称由来。
女王宫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称于世,是吴哥古迹中风格最独特和最精致的建筑群之一y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据猜测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这也许是因为这里的雕刻太过精美,不像出于男性之手。
关于它的建造年代也有一些质疑,有学者认为这样高超的工艺远远超越了其他10世纪建筑的水平,而更像是13-14世纪的作品。
女王宫规模不大,但周围同样开挖护城河。现存的主体建筑有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书室,所有外墙全部布满精美的雕刻。女王宫是第一座采用“原物归位”修复法成功的建筑,后来这一方法广泛应用到吴哥窟其他古迹的修复工作中。
小贴士:鉴于其极其鲜艳的色彩。女王宫最佳拍摄时间是上午9点到10点、下午4点到5点两个时段。
但上午的最佳时段总是挤满了旅行团,如果上午去提前1小时左右到达。晴朗的中午应该避开这里,在毫无遮蔽的红色砂岩建筑中穿行会感觉像在碳火上烤一样炎热。
据碑文所载。女王宫始建于公元967年,于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五世(公元968年~1001年在位)统治时期建成,原名“湿婆宫”,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的就是湿婆神。
女王宫坐西朝东,长200米,宽约100米,内外有3层红砂石砌成的围墙。从大门到中门约50米,大道两旁竖立着两排对称的2米多高的朱红石柱。第二道围墙正东有3个石拱门。中门两侧各有一根竹节状石柱和一根镂花石柱,上面是一个山形门眉。
刻有许多武士像,描述的是一个有关战争的故事。第三道围墙正东也是3个拱门,中间拱门也有镂花门柱和双层山形门眉。拱门之间有两扇窗户。每扇窗上嵌有5根竹节状的窗棂。石门里是女王宫的中心部分,3座朱红色的钟形寺塔由一条巨大的石基连接在一起。
两面有对称的配殿,还有石台石屏,所有建筑都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画饰。3座并列的寺塔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每座塔的东、南、北各有1门,门高仅有1.2米,门上有7头那迦蛇翘首警戒,所有朝圣者必须弯腰屈膝才能入内。
每个门前都有石雕守护神一对,两侧墙上都有手持长矛的武士及身饰璎珞的仙女浮雕。这3座钟形寺塔中。中间一座最高,约10米,里面供奉着湿婆神。南面一座供奉的是梵天神,北面一座供奉的是毗湿奴神。
寺塔高5层,每层都饰有各种神鬼罗刹雕像,形态各异。塔基及两侧的神龛和门楼上,也是千姿百态的浮雕,内容大多是记载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在中间寺塔右侧的一座巨大的神龛上。完整地保留着一幅石雕“战象图”。
这幅图把当时高棉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再现在石壁上。寺塔各层门前都有一对守护狮石雕,右手持兵器。左手按在跪地的左膝盖上,右腿半蹲式。头部有的像猛兽,有的似鬼怪,外形彪悍勇猛,是婆罗门教三大神主的守卫者。
女王宫浮雕上的女神建成于公元967年的女王宫是当时吴哥唯一非国王所建的主要庙宇。它的建造者是罗真陀罗跋摩国王的一位大臣yjnvrh。
根据奠基石的记载,yjnyvrh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名慈善家,救助人民于病痛、冤屈或贫苦。庙宇的周围原来是一个名叫isvrpur的市镇。
女王宫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原名tribhuvnmhesvr—三重世界的主宰—即它供奉的主神湿婆。然而现在女王宫的建筑看来分为两部分:东西轴以南的部分供奉湿婆,而以北的建筑供奉毗湿奴。
庙宇现在的名字“女王宫”可能来自于建筑墙面装饰的精致浮雕及建筑规模的小巧。有人也猜测此名得自浮雕上的女神。
女王宫建筑布局整齐、和谐,造型奇特,自成一格。整座宫殿以及围墙全部用朱红沙石砌成,有的石块重达数吨。
整个建筑奇巧别致。关于女王宫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是女人建造的,因为每块石头都雕有玲珑剔透的各种花纹图案,每尊石雕像的造型都十分巧妙逼真,只有心灵手巧的女子才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另一种说法是,这是一座后妃居住的宫殿。吴哥王朝时期,柬埔寨经常与邻国发生战争,因此在远离吴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宫殿,为在战争期间藏匿后宫佳丽。
女王宫于11世纪被进一步扩建和改造。在某种程度上国王主宰了改造工程;根据一段12世纪的铭文记载,女王宫被赐予僧侣divrkpndit并供奉湿婆。
直至1914年女王宫才被西方人发现。1923年法国作家马尔罗从女王宫偷走了四件女神像,案件轰动一时。马尔罗很快被逮捕,失窃的女神像也随即被送回柬埔寨。
此事件激起了人们对女王宫的兴趣,随后清理了女王宫的建筑,在1930年代对女王宫的修复中原物归位法也首次在重大工程上派上用场。人们起初根据女王宫的精致浮雕猜测其建筑时间较晚,1936年发现了奠基石之后才推翻此假设。
2000年至2003年,为了防止雨水浸蚀,柬埔寨和瑞士合作的女王宫保护工程给建筑安装了排水系统。人们还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建筑被周围的树木破坏。然而女王宫一直不幸地蒙受文物盗窃的破坏。
20世纪末柬埔寨当局移走了一些雕像原件而用复制品替代,盗贼们就将目标转移到复制品上。女王宫的一件湿婆及其女性化身乌玛的雕像被移至金边的国家博物馆保护,却在博物馆内遭到破坏。
材料:与大部分吴哥古迹所使用的青砂岩不同,女王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建造,色彩极为艳丽。含有大量水分的红土既便于运输、建筑,也利于雕刻复杂细腻的图案。而建筑建成后,经过风干,就变得异常坚硬,千年不坏。
浮雕:女王宫的墙壁、立柱、门楣等建筑表面几乎完全被浮雕覆盖,没有一点空隙。女王宫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色彩鲜艳妩媚,在所有吴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
其中的阿卜娑罗姿态优雅,与吴哥寺的阿卜娑罗浮雕齐名。编辑本段建筑材料和风格女王宫的瞿布罗女王宫大量使用红色砂岩作为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被像木头一样雕刻。砖和铁矾土只是用于围墙和一些结构元素。最为知名的是其精致的砂岩楣石和山形墙。
山形墙跨立于四方形的门框之上。女王宫的山形墙比起门框来显得特别大,气势磅礴。在高棉建筑史上,女王宫第一次将神话故事雕刻在山形墙上。楣石横跨两根门柱之间,一些用于支撑上面的结构,一些则纯粹为了装饰。
女王宫的楣石上均饰有精致的浮雕,足以和神牛寺的9世纪雕刻匹敌。值得细看的浮雕包括呲牙裂齿的怪兽卡拉(时间的象征)、庙宇的卫兵、女神和飞天、假门假窗等等。实际上浮雕几乎装饰着建筑的每一寸表面。编辑本段建筑布局。
大门的山形墙女王宫和多数高棉庙宇一样面朝东方。踏入最东边的瞿布罗(拱门,gopur),便可见一条67米长的铺道一直通向女王宫的主建筑群。主建筑群由三层院落(enclosure)围成。
神庙在最内层的院落内,神庙的东北方和东南方有两座通常称为图书馆的小型建筑。
女王宫原本在现存的三层院落之外,另有一道围墙将神庙与市镇相隔。这道外层的围墙现在仅存拱门(即最东边的瞿布罗),原来可能用木材建成。人们认为按照这道围墙计算,女王宫的面积约500平方米。
大门的山形墙上雕刻着印度教中守护东方的因陀罗——他端坐于长着三个头的白象之上。(未完待续)
第九〇一节 那是明媚的光
大巴上还是那么冷,但是好在这回吃了教训,披上了冲锋衣。
在暹粒游吴哥窟的时候云落只带了一包饼干和一升水,晚上回来才去夜市吃饭,云落个人推荐的是l旁的一家小店,里面卖鸡排饭,一美元一份,咖啡半美元一份,每天售完为止,味道相当不错,下面给大家粘贴一下网友的美食攻略:
高棉厨房(老市场对面),菜量不小,而且味道很好,价钱适中,基本上菜都是3刀左右。重点推荐南瓜椰丝汤和咖喱豆腐。----云落点了套餐,味道也不错哈。
位于酒吧街的蓝色南瓜餐厅(bluepumpkin)以良好的氛围取胜。这里的面包很丰富,那里的面包馅料都很足,每天7点后就对折,可以买些面包带在路上吃。强力推荐大羊角和巧克力面包全麦面包很难吃的.3¥-4¥一个菜。
楼下冰激凌是3.5¥三个球----现在已经变成8点后打折。饮料也相当不错,值得尝试。另外就是开了好几家分店啦,装修的都很清新哦。
基本套餐是4-5刀一份,饮料¥1-2,环境不错,还有露天沙发位,适合晚上过来喝一杯,一定要点安吉丽娜的古墓丽影特调brider.很好喝的鸡尾酒。----酒没有尝试。fruitshke很差据。套主食很大份。可以2人shre,套餐没啥好吃的,不推荐。
酸奶:特别好吃,尤其是揶果味道的。酸奶中的极品非dutchie牌椰肉口味。暹粒的mxmrt超市¥0.4/杯。早餐的牛肉丸子汤麵(当地人好爱在早上吃汤麵喔大概是先让胃醒过来吧)。
psr自助餐:8美刀店里帮忙定的,餐馆名字叫,环境很不错,东西也很多,表演很好看,推荐。
陈惠光是tuktuk车的司机。用中文写邮件到邮箱:云落两个人3天花了66刀的车费(包括接送机)。写明你们的行程和要求,联络方式和下榻酒店。
依据具体的要求他会给一次性打包报价。价格非常合理(云落比较了4个司机和当地旅行社,他的价格最优,且包含了汽油费用,没有其他附加费用)---学习中文。很好人。
ry有一辆tuktuk和一辆cr(丰田coroll),云落的行程上,是2天的tuktuk,1天的cr。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行程和要求来安排,cr总是更舒适些的。
try会在每个景点前为你做简单介绍,在崩必列他会随同你一起进去,做全程的导游,而且这些都不会额外收费无联系方式。
c用会中文的司机兼导游,这样既省力又省事。强力推荐司机添强,中文非常流利。还可以用中文邮件联络,行程安排比较合理。包汽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到景点玩的时候可以把暂时不用的东西扔在后座。但是喜欢推销而且说话有点虚。不太厚道。
dkkd,跟他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从机场接机到送机都是拜托他。人相当的淳朴,家境非常贫寒,他的网站是一个美国的游客帮他做的。
(因为每天云落和朋友都要去腐败,然后自己散步回酒店,所以kkd差不多会在10点左右给云落打电话,确保云落的安全才放心。
其实当地治安很好啊)。需要提示的是tuktuk有点旧。是当年那个美国游客买来送给他的,他非常珍惜。虽然先看起来旧了,但是坐起来一样的舒服。
另一个司机叫khoyleng,中间有一天是他负责接送云落。他的车一坐上去就能看到贴了一张有毛爷爷的画像的5元人民币,还有孙悟空的小像,感觉很是亲切。云落去崩密列,就是他一路陪云落进去的。
并且因为云落定的行程太密集,有几个景点由于时间较晚,云落都不打算去了,他还很有耐心的建议云落去看一看,不在乎自己花汽油钱。他的网站是,二手大奔vns?干净并带有强劲的空调,司机是他哥哥,人很好,话不多,非常守时。
f轿车司机周顺兴中文不错,陪云落去的崩密列,一路讲了很多历史典故和乡土人文,并带云落深入崩密列,经历了一次“探险”之旅。
g李方明jck。凯美瑞汽车,很干净,每天起码一个人供应两瓶水(云落们四个人),从早上看日出到晚上看日落,一起回城里吃饭、闲逛直到云落回gh,全程陪同一共云落付给他145美刀。
帅气,华人后裔,温和周到勤恳好学。但讲解并不到位发英文信,用中文回复。
h杜汉坤,阿杜。这个司机是个柬埔寨华侨的后裔,中文说的很好,交流方面完全没有问题。突突车/汽车服务(按行程需求可以混合服务)免费接送(包括来回机场和平时酒店和景点以及酒店和市场之间)不会英文,回复快。
ivn,nissn,冷气很足。司机小郭是第3代华侨,会讲普通话,英文似乎不会。不太会主动来找你聊天,如果你问他,他会很详细告诉你他知道的。
坐了一整天的车,说是十二个小时,十二个小时以后的十二点猜到金边。超级无语,还记得车上超级冷,还记得外国人思有似无的叹息。中午等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日本人这两天一直跟云落走;另一个人,澳大利亚,墨尔本。
问题少年,高中未毕业,易怒,绝望,但是开朗的小伙子,20岁,对人生还看不透,但是知道怎么去做,怎么去让自己活的更好s想作和尚,给家里留了一张字条就出来了。
说是要在这里作三个月的僧人,他对自己前途的预想,比云落深远得多,云落不得不受他的影响,甚至也萌生了作僧人。云落已经预料到结局,但是云落依然避免不了这种行为。
云落的人生还不完整,云落需要一个时空去思考自己,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冷静下来。晚上出去吃饭的时候碰见了英国小伙will,大二学生,经济学。说话很有绅士风度,一看就是浪荡公子哥。但是他的说话方式云落很喜欢,自信,快速,礼貌。
晚上吃饭的时候还见了一个卡萨不兰卡姑娘,眼睛超大,现在也在读书。还有一个柬埔寨十一岁小孩,长得就像四五岁。又黑又瘦,大头娃娃,看的人好寒心。怪不得这么多人收养柬埔寨小孩。这么漂亮的孩子们生活在地狱般贫穷的( 他从末世来 http://www.xlawen.org/kan/5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