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立鼎1894 > 立鼎1894 第 67 部分阅读

第 67 部分阅读

    杨浩干脆就腾出手来了,这让他有点看不大懂了。

    老油条邱宝仁却给点出其中关窍:“张大人刚刚复职。正是要弄功绩稳定官位的节骨眼,天赐如此良机给他发挥所长,只要把各项事务处理妥当,必然能博得朝廷上下一片赞扬。届时顺利转任一方大员。或者登堂入室,那也不在话下。”

    “我操,弄了半天还是为了当官啊!”

    杨浩算是明白了,说一千道一万,人家就是为了刷政绩,显示存在感,弄官声,积累进阶的功勋点数。跟帮不帮他的忙根本毫无相关。哪怕过段时间他杨家造反了,人家张大人从头到尾做得只是安抚难民、平息事端的正事。说不定还能被渲染成“为朝廷争取民心,防止杨氏图谋不轨”,立下大功。

    官字两张口。更何况清流的一支笔,那是黑的能描成白的,无中可以生有,简直比神仙的虚空造物都利害。

    对于这种人他是彻底无语了。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人家这官当的,就是不一般!

    他索性把事儿丢给张佩纶随便折腾。反正具体到付钱办事谈判赔偿工作的都是自己人,也不可能被姓张的忽悠了去。

    回过头。杨浩专心筹备军事上的诸多事务。

    造船厂这里,没了张佩纶的掣肘捣乱,进展速度立即加快。从旅顺、大沽、江南乃至福建调来的那一百多名工人,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后,基本都学会了简单的焊接技术。随后,他们其中一部分被调入另外的车间里,打着“练手”的名义,与杨氏的造船工人一起,加班加点的完成四条千吨级炮舰的分段制造工作。

    源自刘胖子设计的炮舰,结构和分段尽可能照顾水平一般的焊工。在本世界根据第一艘的数据直接切割出来的船板,采购来的各种零部件,在这里照葫芦画瓢的加工。

    他们采取的也只是比当代的铆接造船技术进步了一点,即分段建造---预舾装---预涂装的路子,而非现代造船那种分段建造、区域舾装、区域涂装,乃至亮、舾、涂一体化。

    这样搞虽然速度会慢不少,却极大的保证了在当前造船工人水平一般的条件限制下,不会出太大问题。

    有如此一大群熟练工的加入,四条炮舰的制造速度再次加码。

    而两条北洋战舰的改装工作,却由一群新培训出来的学徒工,从摸索着拆解上层建筑和切割甲板开始,慢条斯理的稳扎稳打的,一步步深入。

    那些事情,自然由杨海卫和焦海具体负责。杨浩自己,则把所有的部队召集起来,通过选拔确定了第一个团级编制的构架。

    依然是按照三三制原则,从下到上的班、排、连、营,全部是三个为组成单位。另外分别配备火力班、排、连,以及炮兵营的重武器加强编制。

    最小单位的班仍然是十个人,拥有一个两人轻机枪组,使用两脚架的pkm。两个四人战斗小组,分别由正副班长带领。其中士兵全部携带莫辛纳干卡宾枪(53式步骑枪),以及4-6枚67式木柄手榴弹。班长一般是一停波波沙冲锋枪,另外有一把54手枪的兄弟款式---采用9发弹匣的南斯拉夫款式m57手枪。这同样也是机枪手的防卫武器。

    副班长可以选择冲锋枪或者一条能够发射枪榴弹的纳甘步枪。

    如此一来,全部的轻重火力所需子弹口径,就统一成7.62x54r和7.62x25两种。威力在这时代完全足够,关键是源自毛子血统的武器,傻大粗黑以生产易维护。比如波波沙冲锋枪。那枪管干脆是一条莫辛纳干一截两半就行。用起来也简单方便,最适合当下刚刚从文盲转职的部队。

    火力班则配备两挺使用三脚架的pks重机枪,以及两条40火箭筒/rpg7火箭弹。

    火力排则加强为两挺重机枪。不过以当前的后勤水平。多严重口径就意味着多一份麻烦。因此在出征作战时,还是要看战斗需要,或者暂时以pks来代替。反正这年头,没有装甲单位之类的,而一大帮新丁机枪手,给他们子弹他也打不出更远的精确射程。

    此外,火力排拥有两组四门60mm迫击炮。以及两门82无后坐力炮。

    一个排,六门炮。六条火箭筒,九条枪榴弹,再加上单兵携带的大量手榴弹,这火力对十九世纪末的军队。堪称变态!

    火力连更加强大,拥有三个排共九门82mm迫击炮,外加四挺重机枪,轻装下已经可以覆盖五公里半径内的目标,弹药投送力,已经远超日军大队编制好几倍。

    炮兵营,干脆就是一个连六门迫击炮,一个连六门75山炮/野炮,外加一个连九门无后坐力炮。外加若干的运输车辆。此外还有一个连的大口径重机枪。

    而这还是标准配备,视作战任务的不同,可以灵活更新为两个75炮连。甚至加强为拥有一个驼载榴弹炮的强大编制!

    如此严谨周全的作战部队结构,加上团司令部的各种配置,需要的军官数量足足有280人,而全团总人员数量,则达到惊人的3000人!

    基本上,这种火力编制结构。足以支撑几年不用担心落伍。甚至一直撑到本世界二战时期都足够---当然了,军事革新这玩意最说不准。只要有一个人表露出惊人的强大。其余国家也会很快跟进,顶多也就是装备生产技术不给力,火炮密度和机枪,却一定会因为杨氏的存在而提前飙升。

    团一级单位是异常关键的组织节点,以后就算扩大为师、扩大为军,最终投入战斗的还是要靠各个团来具体的完成战斗部署。

    为了凑足这一个团,可把杨浩愁得不轻。

    武器方面不必担心,马山基地的兵工厂如今已经可以生产眼下所需的各种武器和弹药。基本上各种零部件在本世界提前初步加工的情况下,这边也就是进行最后一步镗枪管拉膛线,外加组装的事儿。

    关键是军官,至少280名军官,那不是随便拉一个人来就能胜任的。之前最早一个连的那批人,而今基本都充当起班排连长的角色;文职人员、参谋人员,则来自于年轻的革命进步书生,也还都在学习当中。

    营长、连长一级,合格的就真心难找了。

    哪怕有杨家父子的亲身培训,如今可用的也只有刘勇一个,被任命率领老兵组成的一营。杨浩自己兼任二营营长,至于三营,则是留给眼下还跟在马玉昆身边准备大战的施剑飞。而施剑飞的正职,却是团参谋长。

    炮兵营长则让原火力连长朱茂林负责起来,到底能不能合格,还得看他的表现如何。

    基础兵员反而是不需要担心其素质的。所有人,都经过至少两个月的现代军事训练,骨干那一千人又至少经过三次战斗的洗礼,新兵如今也见过血打过仗,各方面素质都经得住考验。拉出去,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强大力量。

    全团编制整顿完毕,新上任的各级军官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合成训练之中,新老结合,需要他们理顺的事情那多了去了。

    好在场地并不缺,马山基地的训练营,造船厂、海军码头这边的训练场,青岛那边的工程场地,都足够他们耍的开。

    只不过,杨浩他们也没得到多少时间完成整合。仅仅过了十天,一封加急电报发过来---李鸿章打算找杨浩借兵!(未完待续)

    第二三五章 谈判条件

    一天后,杨浩抵达天津美租界,在炎华银行大楼的办公室里,等来了风尘仆仆的丁惟汾。

    一个月不见,丁惟汾明显黑瘦许多,精神头却是十足,尤其一双眼睛格外有神,举手投足透着一股子沉稳干练。

    杨浩心中赞叹:“果然出生入死最能磨练人。”

    丁惟汾之前一个月时间,都以《国闻报》记者的身份跟着马玉昆的部队。明面上采集新闻,实则暗中观察清军之中值得挖掘的苗子,顺带考验施剑飞的表现和素质。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的差事。以清军那尿性,首先都不乐意看到记者在周围晃悠,他们也知道自家不争气,生恐让人把丑陋的一面给暴露出来。嗯,从这方面说,他们还知道害臊。

    再者,清军战斗指挥混乱配合失当,又没人去管记者死活,急眼了抬枪就能把他们打死,这要比面对日军的枪炮危险都大。虽说杨浩给他配备了防弹衣和自卫手枪,也还是难以保证安全。

    幸而施剑飞上次立功得到赏赐提拔,得了个四品都司的职位,受命统领一营人马。由此,丁惟汾等人的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一个月下来,全都完好无损的完成任务回来。

    不回来也不行了,清军在鸭绿江口一场大败,仅仅守了三天防线即告全面崩溃,数万兵马往北逃窜,国门自此洞开,任凭日军长驱直入。

    杨浩满意的点点头:“这一趟大家的工作成绩很令人满意。你们都辛苦了!”

    丁惟汾谦逊的摆手:“我们这算不得如何。先生率领部队力抗日军,取得空前大胜,令国人在遍地悲观中寻得一丝希望。才是真的劳苦功高。哎,若是清军能有一成我军的颜色,又何至于背靠坚城,却败得那么惨!”

    他亲眼见证了整个作战过程,清军从里到外的腐朽不堪,指挥之混乱,组织之无序。都与自家的革命军相差千里之遥。

    不说别的,清军参战部队三万余。其中空额居然就有一万!其余的两万人里,也就是马玉昆、聂士成的部队还有点战斗力,其余的要么充斥各种临时招募的新兵,武器甚至都不齐备。要么就是纪律涣散的兵痞。打仗不咋地,祸害地方时一把好手。

    最要命的是,各部之间相互并不和谐,山头林立各有小算盘,宋庆空有谕令也调不动他们。配合什么的根本谈不上,指望打赢没有退路、背水一战的日军?门都没有!

    以前只是从纸面上看问题,丁惟汾还觉不出多么糟,今番算是彻底看清楚差距到底有多大。对于造反事业的信心,也越发的充足。

    杨浩通过不间断的报告了解整个战斗的详情。哪怕之前他不断地通过报纸呼吁提醒,到头来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说起来,他也是一肚子火。

    “保卫国家安全。振奋民族信心的事情还得我们来做。这个先不说了,最近几天京津一带的消息是怎么传的?我们已经引起清廷的忌惮,按道理说就算李鸿章急着抓救命稻草,也应该缜密从事才对,怎么事儿还没办成,就传得沸沸扬扬?”

    李鸿章借兵的消息几乎同步在京津一带传开。坊间甚至有说他杨某人要趁机接受朝廷收编,一举上位的小道消息。由此不少人很是羡慕嫉妒恨的。就连严复都有点坐不住的架势,话里话外诸多试探。

    丁惟汾也蹙眉不解:“此事透着古怪,我们分析,极可能是李鸿章自己放风造势。一则迷惑外界视线,引开紧盯着他不放的朝廷政敌。二则,未必没有制造舆论气氛,向您施加压力的意思。毕竟,以他如今的处境,除非能一举将日军彻底赶出国境以及高丽,迫其认输。否则,他下台是一定的了。如若能将您拉入其阵营,则可能一举扭转乾坤。”

    “他之前已经试过了,因此,肯定有另外的意图。”

    杨浩站起身来,从窗口往天津方向望去,透过两侧林立的脚手架丛林,隐约能看到暮气沉沉的城市。

    只是须臾的恍惚,杨浩即可下了决断,捏紧拳头轻轻一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管他打得什么主意,如今大势在我,一概接下来就是!”

    丁惟汾被他的态度所感染,脸上涌起一抹兴奋的光晕,用力的点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先生请放心,我们一定会提前做好应变准备,绝不给他们暗下黑手的机会!”

    杨浩微微一笑:“对此我很放心。我们‘国术馆’里养着的那一群高手可不是吃白饭的。”

    美租界内,第二座投入使用的建筑,叫做“精武体育会”,以霍元甲等人为骨干,组建一支当代比较权威的武术研究专业队伍。

    他们表面上的主要工作,是结合各门各派练武强身的手段,参照本世界拿过来的各种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总结摸索出最适合东方人体质的训练系统。

    其目标,是要将传统武术中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手段,外练筋骨皮的技术,与本世界源自西方那种强调肌肉力量而容易导致伤损、加剧生命消耗的体育运动相结合,得出适中的最佳套路。

    这也包括了杨浩老妈宋爱兰亲自主持的医院各种现代设备的辅助。

    毕竟,在本世界已经找不到几个肯出来显示武力的高手。放嘴炮耍套路的“大师”倒是比比皆是,奈何一上场都成了泼妇打架的闹剧。

    在乙位面,却有着一大批已经或即将成名的高手,可供宋爱兰以各种现代仪器透视分析,结合中西医术。说不定能鼓捣出什么好东西来。

    “精武体育会”对外以传授基本武术技能,整理现代体育运动技巧为主。在内部,则另有一个秘而不宣的组织---“国术馆”。

    取“以术修身、强身卫国”之意。招揽功夫达到一定水准的民间高手加入其中。不过他们研究的可就是纯粹的战斗杀人技术,妥妥儿的实证“只杀敌不表演”的严肃原则。

    当然,要延揽这时代的高手,不是光有钱就能行的。杨浩特地把本世界搜集到的,各种真真假假国术、武术乃至世界各种搏击术、格斗术的书籍,各种拍摄下来的胶片,弄成一座藏经阁。经过考核过关的人。才有资格进去借阅研习。

    这年头,武功秘籍是绝对不外传的。你要是偷学了人家武功。那是要被追杀取回去的。管你是多么大的官儿,也难以搜集到后世散在街上都没人问的武功法诀。

    所以“国术馆”建成以来,通过霍元甲这种层次的人,外加十大镖局的当家人口口相传。如今已经秘传天下。连“神枪”李书文这等大牛都被吸引了来。

    杨浩手下买卖多,场面更多,不管来多少人,都能让他们有头有脸的安排好。如今“国术馆”人才济济,“精武体育会”更是驰名京津,很有朝着全国蔓延的架势。

    作为饭碗东主的杨浩无论去哪里,根本不必担心有人进身行刺。至于说聚众用火器的,天下间还有谁比他杨氏的警卫装备更好?

    丁惟汾等人有空也都去体育会进修的,知道这话并非虚言。当下呵呵一笑。只要不是去了京城大内,在天津地界儿,还真没有人能动的了杨浩。

    晚上。杨浩亲自作陪,把彻底对清军伤心绝望后直接辞官的施剑飞好生安慰,给归来的各路同志接风洗尘,顺带着安排接下里的诸般事务。

    第二天,他依旧排场俨然的带着一大帮手下去了津海关衙门。这一次,李鸿章没有出面。而是让盛宣怀给全权代表。

    这才是一国宰相应有的威仪,同时也向杨浩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招揽收编的事儿。根本就是谣传。李中堂的真实用意,恐怕还要在盛宣怀这里才能找到答案了。

    盛大人无疑是大清朝最忙的人之一。整个对日作战的前后支应,都是李鸿章动嘴,他来动手。也就是他多年督办商业历练出来的手段,八方筹措都没让老李的面的掉地下。奈何根基就是那样,眼下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睁睁看着前方战局崩坏使不上劲。

    第二次正式打交道,盛宣怀对杨浩的态度已经天翻地覆。他不但没有丝毫耍官威的作态,还异常和气的嘘寒问暖,把场面活计一点不差的给走了一遍。

    这可相当不容易了,如今的他堪称日理万机,就算面对李鸿章也没多少扯闲篇儿的功夫。如此对待杨浩,显然不是一般的重视。

    杨浩在茶过三巡后,坦然截住话头道:“盛大人公务繁忙,我们也就不必绕弯子了。中堂大人有何吩咐,还请明言。”

    盛宣怀赞许的点点头:“杨先生果然明事理。那我就直说了,你们最近弄出来的动静已经超出朝廷忍耐的限度。京中传出话来,宁可放弃高丽与日本媾和,也断不容许尔等成为心腹之患。英国人对此也有支持的态度,估计不日朝廷就可能有所动作。”

    “果然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一贯作风啊!”

    杨浩深有感触的慨叹一声,却让盛宣怀听得腮帮子一抽。这评语简直贴切的无以形容,对满人那套思维更是刻画的入骨三分,不愧是华声先生,铁口直断啊!

    对此早有预料,杨浩也不慌张,淡定的看着盛宣怀问:“朝廷已经找好了替罪羊么?”

    杨氏又没有举旗造反,若是强行栽给他一个罪名,那就得有人出面上折子提议。自然,到时候闹大了无法收场,那人肯定得背黑锅。

    盛宣怀道:“翁同龢。”

    杨浩深吸一口气:“这老家伙是铁定要当忠臣孝子了。嘿嘿,拼着老命不要也得咬死政敌……他这是打算一石二鸟。所以中堂大人坐不住了?”

    翁同龢已经罢职养病,他一辈子的名声让杨浩给毁了,清流领袖,那是有仇必报的。如今杨浩有了足够朝廷下手的罪名,连带着把关系最深的李鸿章给拾掇了,这一招足够犀利。

    盛宣怀坦然道:“中堂大人不想背上个卖国贼的骂名。对日作战就算不能取胜,也决不可丧权辱国,这个底线还是要坚守。之后即便下野归乡,至少无愧于天下。杨先生素来主张中华振奋自强,此时也不会袖手旁观,如此,不妨同心协力?”

    “说说你们的条件。”杨浩心中笃定,不受他忽悠。“不过我有言在先,绝不入朝为官,也不会将队伍拱手让人。类似的话,盛大人就不必多费唇舌。”

    盛宣怀眉头一皱,心中一股不耐烦狠狠的翻涌起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和颜悦色的跟杨浩一个小年轻的平等对话,已经十分开恩了。这小子居然如此无礼,简直不沉体统!

    有心发作两句,但被堂外一声低低的轻咳提醒,遂把怒气压下。

    冲着杨浩重重的点两下头:“很好!那么本官就直说吧。近日朝廷已然下旨编练新军,中堂大人属意以杨氏之团练兵丁为参照,故而想以北洋新军第一镇之名,调派往大连前线。”

    “好手段,杨浩佩服!”

    这主意太他么精明了。把杨浩的兵马调离沂州,这是调虎离山之计;把他们投入战场,这是驱虎吞狼之计;满足杨浩当救国英雄的名声,这是顺水推舟之计;附带解决李鸿章缺兵少将的困境,这是无中生有、借尸还魂。

    杨浩的人要是打空了,正好应了釜底抽薪。如果打输了,那就来个关门捉贼。如果意外的打赢了,到时候功劳却可以计算在北洋新军头上,来他个李代桃僵……。

    里外里的,只需要这么轻轻一拨弄,李鸿章不但把自己摘出来,顺带着给朝廷解决心腹大患,还把他面对的大困难给解决掉,真是好算计啊!

    最关键的,老头子也是把杨浩看穿了,根本不怕他不去!这一招无论如何都得接下来,果然不愧是屹立朝堂几十年不倒的老油条!

    杨浩深吸一口气,肃然问:“敢问,中堂大人派谁来当这第一镇的将领?”(未完待续)

    第二三六章 将计就计

    杨浩打定主意,如果盛宣怀说出袁世凯或者某一个老家伙的名字,他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宁可回头硬抗满清,也犯不上给一群王八蛋帮忙赚军功。

    盛宣怀却是心中大喜,手按桌面身子往前一探,目光灼灼的紧盯杨浩问:“这么说,你答应了?”

    杨浩下巴一抬:“我也是有条件的。”

    盛宣怀哈哈大笑道:“什么条件都可以谈。另外,你也不必担心会看到不喜欢的人。伯行老弟,出来吧!”

    李经方脸上带着一抹愧色,从后堂转出来,冲着杨浩兜头一个长揖:“方才经方隐在后堂,有不是处,还请杨先生再三海涵!”

    杨浩双手虚扶,爽朗笑道:“原来是李钦使,早知道是你,我也不用费这么多的唇舌。”

    盛宣怀和李经方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这件事算是办成了。当下两人同声大笑,那脸上的表情立马就好看了许多。

    杨浩对李经方感觉不恶,并且对此人的胆大干练另有好感,觉得他是个可以拉拢过来,至少成为盟友的人。只不过一直以来,李鸿章都死死摁住这个干儿子,不让他有丝毫的动作,有算盘也打不响。

    没想到,今天居然有了意外的变化,显然是因为他的出现,导致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纵然精明如李鸿章,也忧虑未来的不可测,终于下决心把李经方给放出来历练了。

    最大的两个问题解决掉。后面的话就好说了。

    李鸿章的意思很明确,朝廷试着编练新军,他必须要掌握在手里。负责这件差事的前长芦盐运使胡燏棻本就是他淮系的人。提出建议聘请德国教官的汉纳根,也是李鸿章身边的顾问。

    把李经方派出来的意图,就是让他具体掌握这一支新式武装力量。鉴于眼下新军还刚刚筹备,直接调用杨浩的人马上阵,让李经方冒险当镇将统治,先把架子撑起来,名分也占了。

    这么一搞。朝堂上那一大堆弹劾李鸿章任用私人的大臣也不好多说了。不错,李中堂是提拔自己的大儿子当官。明显有继续把持北洋的意思。不过只要李某人倒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收拾下去其实不难。

    关键人家这是带领部队上前线杀敌啊,提着脑袋干活的买卖,你们谁不服。来试试啊?

    更有一点,李鸿章强调不如此做,换个人来绝对无法说服杨浩出动。这一环套一环的,旁人根本解不开。

    说到底,清廷上下那一帮清流文官耍嘴还行,弄小算盘也不错。但想要跟李鸿章斗心眼,他们都差了一大截。李老头子还有一个算盘,他看出杨浩的手段不凡,只要肯下场。打赢是可以保证的。到时候李经方有战功在身,谁能把他搬下去?

    这里里外外到底牵扯多少东西,杨浩的脑袋根本都算计不过来。

    李经方的态度很明确。他就是个挂名儿的。部队具体怎么安排,战斗怎么指挥怎么打,他一概旁听关注,绝不插嘴插手。

    杨家军需要什么粮秣装备物资支应,盛宣怀这里全力以赴的支持,只要能把日军阻截在大连。他砸锅卖铁也不能拖后腿。

    杨浩跟自家的智囊们早都盘算过,此行断然不会吃亏。再者他们也需要借这个机会为军队正名,向天下宣示存在于功勋。只要打败了日军,以后内部怎么起龌龊,那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逼急了动武,谁怕谁啊!

    等他一路把话都敲定了,盛宣怀很慷慨的道:“杨先生有何条件,请尽管直言明说。只要不是太干碍朝廷大局的,中堂大人那里一定会竭力争取。”

    杨浩绽颜一笑,轻描淡写的道:“我也没有太多的要求。盛大人想必知道,我在青岛弄了一家钢铁厂和一座造船厂。”

    盛宣怀哪能不知道?杨氏弄出那大动静,莱州府的官员吃再多好处他也得上报,先把自己摘出去。那里何止是两座工厂,你小子弄了整整一个县城那么大的工地当别人不清楚么?

    不过现在不能撕破脸,他淡然点下头。

    杨浩道:“那座钢铁厂的设计产能,是一年炼五十万吨钢铁!”

    “五十万吨?!”

    盛宣怀差点跳起来!这个数字太惊人了,要知道张之洞弄得那个汉阳铁厂,前前后后投了四五百万两银子,也不过是才三五万吨的产能。折腾了四年,如今才刚刚开工,还有上顿没下顿的。你倒好,张嘴就是五十万吨,当那建设不要钱是怎么滴?

    杨浩对他那一脸的不相信视若无睹,径直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钢铁厂的第一期产能为二十万吨,这需要大量的焦炭和铁矿石。我是不打算从外洋进口的,正好最近在鲁中寻到了合适的矿,我打算修一条从青岛至济南的铁路,沿途把所需矿山勾连起来。”

    盛宣怀听得脑门子青筋嘣嘣直跳!眼神很是不善的盯着杨浩,恨不能在其身上穿出两个透明窟窿。

    这样的条件,简直是在难为人,开玩笑!

    大清国为了决定到底修不修铁路,争论了整整三十年才有了初步确定的结论。但对外来资金依旧是严防死守,那是宁可不修也不能出让。

    其实真实原因还有一层,铁路所到之处,被他们封闭愚弄了数百年的老百姓立马就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再想继续奴役他们将变得非常困难。满清根本是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宁可整个国家几亿人继续当糊涂虫。

    杨浩要求的铁路里程,几乎超过之前二三十年断断续续所修铁路的总和。总的投资,保守估计也要在3000万两银子上下。如此巨大的一笔生意,连带周边的矿产资源,掀起的风暴几乎能让大清国翻了个儿。

    这必将引起一连串不可控的麻烦。杨氏打着本土投资的名义,用炎华银行来搞,那么洋鬼子们就不会借款给本地的钱庄票号,跟进投资吗?到时候列强的手可就彻底伸进来了,这个口子,不好开啊!

    其实盛宣怀也知道,修铁路是大势所趋,并不是谁伸手就能拦得住的。这一次中日之战,朝廷上下连番出丑,已经充分暴露了之前的种种弊端,变革势在必行。杨浩此举,怕是极可能成为引发全面论战的导火索啊!

    蹙着眉头,深深吸一口气,盛宣怀凝重的道:“此事关系太大,非是我遽然就能答应的。不过你放心,你的要求一定会如实迅速的上呈傅相面前,不出数日,定然有明确答复。”

    杨浩笑道:“那我就敬候佳音了。”

    他根本不担心李鸿章和清廷不答应。眼下整个大清国的脸面就快被小日本抽肿了,要想维持下来,必须有人出头力挽狂澜。时下能挡住日军的,也就只有他杨浩的武装。不管合法不合法,只有把他推上去顶住了再说。

    日后就算他打赢了,修铁路那也不是一天半日的事,随便找个由头弄点矛盾,都能拖他个三年五载。这种手段,当官的最不缺。

    当然杨浩的条件却是来真的。他想要打造一个文明国家,开启民智振兴工业,最好的办法无过于这种大工程。

    铁路,公路,海运。火车,汽车,轮船。这三样代表着现代文明成果和基准的东西,拥有自主的生产建造能力,才是合格的工业国。解决了交通,才有可能进一步解决更为麻烦的文明塑造问题。

    双方以如此干脆的方式达成口头协定,杨浩回去跟自己的团队商量,做各种动员准备。

    盛宣怀和李经方则联袂请见李鸿章,把谈判的过程和杨浩的条件细细的转述。

    李鸿章对修铁路的要求根本不感到意外,哈哈笑道:“老夫早就料到,那小子早晚得把手伸到这上边儿。只是没想到,他的胃口如此之大,上来就要一千里!答应他,朝廷那边自然由老夫来分说。”

    转回头,他又单独叮嘱李经方:“你于军略一事尚缺经历,此番前去大连,多加注意观察杨氏的诸般内情。以老夫所知,此子所用军械武备就连洋人都没有,其中蹊跷甚多。若你能察知摸清,功劳甚大!”

    李经方心里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闷头答应下来。

    两天后,盛宣怀派人前往美租界,通报朝廷已经同意调兵及其所提条款,着盛宣怀一体商定办理。

    杨浩当即让宋云生为商团谈判首领,组织起多达百余人的筹办班子,并通过《国闻报》将此消息将承办胶济铁路的消息昭告天下,更要择期在美租界搞一个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

    这消息一出,不仅天下哗然,正在两国战争中打算盘的列强洋人也顾不上捣蛋了,数不清的在华机构纷纷派人涌向北洋衙门,并第一时间发电通知国内,组织人员商议对策。

    11月2日,日军对金州展开进攻之时,杨浩的一团兵马,也由轮船运抵天津,接受检阅。(未完待续)

    第二三七章 李中堂阅兵

    “立正!”

    嘹亮的喊声回荡在空旷的操场上,位于美租界东南的北洋大学操场上,绿色的军装汇聚成一簇簇如山般肃穆的方阵,等待检阅。

    北洋大学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校园设计在本世界完成后,当地按照美租界的做法挖开壕沟围上铁丝网。隔绝外部窥探的目光后,首先在一侧建起宽阔的操场好练兵场,又以板房构建了足以容纳数千工人的营房。

    杨浩率领部队驻扎进来,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李鸿章如约带着一大票人前来,检阅所谓的“新军”,并代表朝廷发表训令,为他们的出征壮行。

    此时正是上午九点,太阳东升,光芒万丈。

    李鸿章在杨浩的陪同下,站在检阅台上放眼望去,但见三百战士在前方列成一条整齐如刀裁的三列横队。每个人都身穿绿色礼服,胸前配着绶带,头戴大檐帽,白手套干净的刺眼,放置在身侧的五六半步枪刺刀狰狞。

    三百人犹如铁铸的雕像,任凭风吹叶落,岿然不动。那股静默之中蕴含的无形力量,让曾经统帅千军万马的李中堂感到一阵胸闷气短。他一贯挂在嘴角藐视一切的笑容,死活都挤不出来。

    离着他们几十米外的宾客看台上,数十位跟随前来的朝廷文臣武将,同样看的两眼发直。那些护卫他们的兵丁,更是干脆连大气儿都不敢喘。手里抓着的武器微微的颤抖。正眼都不敢往这儿瞧。

    不为别的,这三百人身上透出来的杀气太凶猛,他们那些整日吃饱喝足不干正事的烂兵根本招架不住。

    杨浩身穿西装。表情平静的关注着李鸿章的反应,见老头子的眼神渐渐锐利起来,偷偷一乐,朝着远处的周建镐示意一下。

    周建镐当即大声喝令:“奏乐!”

    同样纵列三排的军乐团立刻奏响国歌,雄壮激昂的声音,登时引起李鸿章的注意。而台下三百人队列好似机器牵动,齐刷刷的举手齐眉。庄严敬礼

    这一下,可把那群清国官员们给惊着了!

    三百个人。三百只白手套几乎分毫不差的一齐动作。最前排的那百人身高又是一条线的下来,冷不丁看上去好似一群木偶。

    但带过兵的人却都看出来,他们的动作精准的好似拿尺子量过,身躯不摇不动。距离眉头的距离不差分毫……这得多少工夫,什么样的训练才能整出如此惊人的场面?

    李鸿章的眉毛腾的一条,老眼之中锐光如刀,从头到尾的看过去,居然没有发现有一个人身子晃动。这份定力,已经不是“训练有素”所能形容。

    音乐奏完的空档,李鸿章侧头问杨浩:“此乐曲何名?”

    杨浩唇角微翘:“义勇军进行曲。”

    这名字可真是恰当啊。他们本身名义上是团练民兵,不吃朝廷粮饷。说是义勇却也合适。

    李鸿章脸上看不出想法,淡淡的点头:“不错!”

    老头子心里却在盘算。回头他也要赶紧的给北洋水师和新军弄一支军歌,甚至给朝廷上书弄一支国歌。都要进入文明时代了,这等代表国体尊严的物事。却不能少。

    此时,周建镐再次喝令:“礼毕!”

    “唰!”所有手臂同时放下,一点多余动作都没有。官员们不由自主的吞咽唾沫,眼角直哆嗦。

    之后,周建镐退到一边。随后就见队列的最前头,刘勇向前一步。大声吼道:“向右看---举枪!”

    “啪啪!”

    三百条五六半的刺刀闪耀,反射出道道慑人的光辉。刺得一众文臣武官不由自主的哆嗦起来……这是哪一套路数儿?

    刘勇迈着正步来到检阅台七步外立正站好,昂然喝道:“中堂阁下!中国北洋新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检阅!”

    李鸿章对这个称呼貌似挺满意,矜持的点点头,在杨浩的陪同下缓步下来,踏上红地毯。

    军乐队立刻奏响《检阅进行曲》,又是一曲雄壮有力的节奏,速度却不算快,让习惯了迈着四方步走路的李鸿章感到十分熨帖。

    他慢腾腾的从队伍前头检阅到最后,用心观察每一个士兵的眼神,发现他们个个儿目不斜视,半点也不回避自己的逼视。表情更是一点波动也没有,这份镇定功夫,恐怕就不是训练所能带来。

    走到最后,李鸿章忍不住侧脸看杨浩,心中的评价更上一层。

    他们站住脚步,刘勇断喝一声:“枪放下!”

    等两人回到检阅台后,在《pl进行曲》的伴奏下,开始五人一排的分列式。三百刺刀向前用力劈下,几乎顶着前面人的后脑勺,稳健有力的正步拍在地上,发出整齐划一的隆隆声响。

    刺刀如林,寒光闪耀,气势如虹,行进如( 立鼎1894 http://www.xlawen.org/kan/546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