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 部分阅读
有师傅教过的,里头有中平枪的把式。”
溥伟虽然没正经练过多少工夫,却也听说过“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的说法。这一势为枪法之根本,练好了却不容易,所以才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的说法。
下边那个大头兵,难道也是专门使枪的?
当然不是,杨家军的士兵都练过拼刺刀,扎架子拢共就这么一个,然后最主要练得,就是“抢扎一条线”的直线进攻招数。
天下间练枪的人数不清,但真正能炼出符合这口诀的人却是极少。真正的高手诸如厉应九这样的,他们从基本功开始,无论饮食还是行走坐卧的姿态,那都专门为出枪,练习有各种严格的要求。
用现在的话说,是把出枪那一下需要调动的肌肉群先给练顺了,再把全身的力道都练成一体。那可是动辄十年几十年的苦功夫,当兵几个月的人怎么可能做到?
功夫不到,其他方面来补。
只要姿势摆对了,其实普通人的差别都不大,关键就在出招的一刹那,是否足够果断稳健。毕竟,手中那家伙可是奔着要人命去的。但凡有一丁点儿的犹豫,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偏差。
而那个炊事兵,本身就在战场上跟日本兵拼过刺刀!
站在他面前的清兵也是练过枪的,这也是军队里的基本功,起码架势拿捏的比较准。但平日里用功不勤,身体状态也不可能保持的多好,王师傅打眼一看就瞧出来,那整个身架子都是散的,劲道拿捏不成一块儿。
再给对方的凶戾眼神一看,清兵不由自主的一哆嗦,浑身肌肉绷紧,动作登时就慢了一拍。
就在这一眨眼时间里,炊事兵一声断喝:“呔!”
好似炸雷一般的吼声,震得清兵脑袋嗡一下,什么反应都没来得及作出,就见一个白点倏地冲来,紧跟着胸口剧痛,两脚离地倒飞出去!
“嘭”!
清兵结结实实摔在地上,一口气捯饬不上来,两眼就反白了。
炊事班收枪立定,冲着对面呆若木鸡的其余人轻蔑的一撇,扁担一样扛着木棍回归队伍,冲厉学忠敬礼:“报告班长,俺打赢了!那家伙忒怂。”
看台上,李鸿章拂袖而起,轻哼一声:“不比了!”(未完待续)
第二四一章 惊见孙大炮
亲近的人都知道,李鸿章这回是真怒了。
那武官反应也是够快,二话不说往杨浩身前一跪,就要磕头。
杨浩眼疾手快一把按住他的肩头:“慢着,这个头我不能受!”
“哼,算你小子识相!老子的头世上就没几个人能受得起!”
武官撇着嘴冷哼一声就要起身,却被杨浩手上一用力,生生按回去。他惊疑不定,怒气冲盈的低喝:“你敢?!”
杨浩居高临下,目光如刀的逼视他,凛然道:“我说不能受,是因为你这个头本来也不应该朝着我磕,你要给那些曾经带你当兵打仗,教给你如何当一名合格军人的师长和袍泽弟兄磕头!因为你忘本!”
“老子怎么就忘本了?!你小子把话说清楚!”
这年头的人最怕本人贴上这样的标签,那代表着此人一定做过出卖兄弟、背叛师长的勾当。这样的人,谁都不愿意接纳,更不用说重用提拔。如果李鸿章相信了杨浩的话,那他的前途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武官猛劲儿的往上窜想要起来,却丝毫也难以动摇杨浩那一只手臂的压制。此时他才猛然发现,杨浩不但人高马大的架子像样,本身的力量更是丝毫不下于寻常练武的人。
这家伙,哪里只是个商人,他根本就是个文武全才的高人!
这一幕,也让周围的人看的暗中咋舌。被按住的家伙就算再不成器。好歹也是一名武人,平日里隔三差五的也要打熬身体,要不然连马都骑不好。
那么一副曾经跟着李鸿章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身板。居然被杨浩一只手就压得起不来,嘶---,这事儿他不寻常啊!
李鸿章却被杨浩的话引起兴趣,捋着胡子从旁边看他如何往下说。
杨浩目光一扫众人,朗声道:“一支军队要想做到如臂使指,令行禁止,必须严格要求每个士兵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要保证他们在战斗中不临阵脱逃。始终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危险。就必须要求他们平日养成团队协作,并把集体荣誉感始终放在心中。”
“整理内务,是在日常的行走坐卧、一举一动之中都贯彻以上的思想,严格细致的训练令他们习惯成自然。最终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出的本能。如此,一支军队才能做到遇敌敢战,临危不惧,重伤不溃,所向披靡!”
“你也是从操作老式滑膛枪打仗过来的,那时候敌我之间就在一箭之地内面对面的列阵互射。如若没有这样的纪律性,如何能让他们面对疾风暴雨般的枪炮弹药,坚持到刺刀拼杀的那一刻?只靠你的官威,和后面的督战队吗?”
在“排队枪毙”时代。双方部队敲着军鼓面对面横队列阵,彼此间距都在百米之内,开火之时硝烟弥漫。大炮一轰就是一条血肉胡同。要命的是左右后方都是自己人,躲没处躲,只能硬着头皮拼运气。
那种威压之下训练出来的军队,才能够与宗教洗脑后的狂热信徒们一拼高下。想当初的淮军,打仗之时虽然多依靠乡里关系的维系,让部队容易抱团。其实与杨浩所说的内容。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汉纳根听完,由衷的赞道:“杨先生一语说破了旧式军队和现代军队的差别。一个是被动听命。服从的对象只是自己的长官。一个是自觉的投入,明白为国而战。此两者的差距,决定了战场上的表现与胜负。”
一大帮官员恍然明白过来,怪不得前头那帮军队装备也不差,人数也不少,却死活打不过饭都吃不饱的日军。人家再怎么也是现代军队的模样,清军却依然保持在二十年前的状态,训练和战斗意志还有极大的下降。吃败仗也就在情理之中。
杨浩说完,松开手任由对方跪在地上,转身冲李鸿章一抱拳:“中堂大人,杨浩越俎代庖,唐突了。”
李鸿章的脸色却并不难看,捋着胡子淡淡的点头:“你的话没有错。”
武官在地上愣了半晌,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听明白了,手脚并用的爬到李鸿章面前,蹦蹦蹦连磕三个响头。
李鸿章袖子一扫:“扒了官服,滚去新军之中当个听差马弁。什么时辰想明白了,再来见老夫!”
武官痛哭流涕,脑袋碰的地面梆梆响,大声喊道:“谢傅相大恩!”
杨浩在心里不得不写一个大大的服字,瞧人家李老头子首付人心的手段,反手就让一个桀骜不驯的手下感激的死心塌地。顺带着还给新军之中光明正大的塞进来个耳目,谁也说不出啥来啊!
虽然整个过程很败兴,李鸿章依然异常淡定的继续往下的视察检阅。
中午,他与一众官员在军营中吃饭,当看到普通士兵的伙食,居然是白面馒头外加四菜一汤时,惊讶的问杨浩:“你每天都给你的士兵吃此等饭食?”
四个菜,都是寻常的大白菜、土豆、茄子、芹菜、蘑菇之类,没有什么稀罕物。但这些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里面有肉,有分量很足的肥肉!
另外一个汤,那也是浓浓的骨头汤,此外还有可选的海鱼和肉罐头之类。
杨浩不以为意的点点头:“是啊,这还是出征打仗,后勤方面转运跟不上,只能有几个花样凑合。若是在平时训练比较辛苦,那还要给他们加餐的。”
看着一个个士兵手里捧着三个甚至更多的大馒头,呱唧呱唧吃的香甜,却没有任何一个表现出特别,果然已经是司空见惯。李鸿章捋着胡子长时间的一句话说不出来。
随行的官员们却不同了。交头接耳的议论:“顿顿吃大鱼大肉,这还是当兵的样子么?”
“忒的奢靡了吧,就算乡下财主。怕是也不敢如此糟践。姓杨的这真是有钱没地儿花了怎地?”
“哼哼,如此吃法,那士兵还不都得惯坏了哇?以后谁还上去打仗?我看呐,根本就是摆出来给爷们瞧场面的。”
“不尽然啊,你瞧这些兵丁,一个个膘肥体壮的。若非整日的鱼肉供养,如何能做到那般强壮?只是这等消耗……怕是多少钱也耗尽了!”
“哎呀。打仗也要千军万马才够,区区几千人还可以如此养法儿。以后。看他如何的应付。”
窃窃私语,嗡嗡的好似在会场里。
李鸿章忽的咳嗽一声,曼声道:“都闭嘴吧,一块儿品尝一番新军的饭食如何。”
各官员顿时不言语了。一样端个不锈钢盘子,学杨浩排队到军官窗口,按照自己的喜好少少的弄了一点饭菜。他们都不多要,一则是根本瞧不上给大头兵吃的大锅菜;二则前头明晃晃写着“盘中饭菜必须吃光不得剩下”。他们不想遭那个罪。
李鸿章爱吃鱼,所以今天特别做了一道,模样自然没有他家的大厨那般精致,味道却还算不错。
这等于是一国宰相下来体察民情,众官员和兵丁们单独占了一间餐厅,分列开来。用整套的不锈钢餐具下手。这一吃进嘴里,官员们惊讶的发现,其实味道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一名淮军老将狠狠塞了半个馒头在嘴里。呱唧呱唧的吞了之后,叹道:“想当年,咱们在江南打太平军,阵前若有这一口吃的,兵士们还不得往死里冲哇?”
“说的是,当真顿顿有肉。这日子就算天上神仙一般。那时节如何也想不到,哎哎。不说他。”
他们都是吃过苦头,浴血奋战出来的,也有那么一段儿不堪回顾的往事。
李经方紧挨着杨浩,一点也不嫌弃的要了一盘子。他是决定以后要跟杨浩一般的深入基层,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就从现在开始先做个表率。
塞了几口饭菜后,他转头问杨浩:“先生如此优待军士,他们用命不在话下。但不知如何才能保证推而广之,与以后的千军万马平等起来?这可不是钱就能解决的。”
这时代的肉蛋鱼油价格都不便宜,少了还凑合,大规模采购,一个小县城根本支应不了。大军开出去,到地方上临时购买也没地方能买到。
杨浩喝了口肉汤,看看都竖起耳朵来听的众人,笑道:“打仗就是打后勤。朝廷的军队前面作战不利,没有专门的后勤保障是其中很大一块问题,这也是现代军队与以往不同之处。日军的后勤虽然原始,却也做了好几年,动员能力和保障效率要高得多。”
他又点出一项毛病,众官也是虱子多了不怕咬,听着就是。
杨浩继续道:“我们团练从筹建开始,后勤建设就放在第一位。诸位看到的所有肉蛋菜油,都有专门的养殖场和种植地按时供应。以后部队打仗造成的伤残,以及伤亡士兵的家眷,都优先安置到直属军队的农场和养殖场,拿工资,享受福利待遇。”
“原来如此!”
李经方恍然大悟,一帮官员们却是心惊肉跳。
他们能够想到,杨浩设想的如此周全,士兵作战就没了后顾之忧,战死也不怕家人没有着落。这跟清军眼下执行的,战死没钱拿的糟糕政策可谓天上地下,两个极端。
而如此坚持下去,基本上部队规模越大,牵连到的人口越多,各种军需供应的农田、养殖、捕捞、加工等组建起来,集体抱团,那就是一个谁也插不进手去的小王国!
杨浩这才一团三千人马,就把个沂州府几个州县给经营的水泼不进。若是每个县都如此的置办法儿,全国一共才多少州府?只怕等他组织起三十万大军,这天下连打都不用打,就姓了杨!
本来就吃的没滋没味,现在心里头全是事儿,众官员更是食不甘味,都不知道是怎么把那些饭塞进肚子里去的。
不过不少武官却动弹开了心思。如果他们也能联合起来如此搞法,以后当兵的还怕那些文官挤兑嘛?鸟,爷们往哪里一顿,他们无计可施!
吃过饭,李鸿章带着众官员军兵回天津,准备明天前来为部队出征壮行。至于这一次会给朝廷上下带来多么大的震撼和影响,半天一夜之间,又会有多少尔虞我诈出台,暂时还看不出来。
李经方就在军营里住下,认认真真的跟着杨浩和施剑飞学习管理运筹。他倒有不耻下问的诚恳态度,之前看过书中不解的部分,该问就问。
杨浩和施剑飞也不隐瞒,一一为他解释清楚。
晚上回到美租界办公室,周建镐进来报告:“先生,有两位客人已经等候多时了,您是否有时间见见?”
最近求见的人多了去了,杨浩也不以为意,随口问:“哦?他们递了帖子么?”
周建镐摇头:“他们身份太敏感,不便连累先生,只是报了名字。分别叫孙文、陆皓东。”
“孙文?孙大炮?!”
杨浩一惊,腾地跳起来。(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qiucho、淡水河边的风月票支持!
第二四二章 你造反,我支持!
孙大炮在京津一带转悠,杨浩其实是知道的。
他更清楚的是,这两位不但到处调研民情,近距离观察清廷上下的官员军政,私底下他们还跟杨浩一样,弄了不少非法出版物。
杨浩是用《国闻报》和大量的小报、刊物互为表里,一点一点的蚕食满清的舆论市场,推动民众逐步增加对满清统治的怀疑和抵触。最终,他们将成为满清掘墓人的中坚力量,但又不至于愣头愣脑的乱搞,弄出污七八糟的麻烦来,反而给袁世凯之流的野心家给利用了。
孙大炮他们则不然。在给李鸿章上书失败,并且连人的面儿都没见上。两人是彻底死了渐进变革的心,哪怕这半年看了不少杨浩“发表”的文章,依旧不改初衷。私底下,他们也弄了不少的非法小报,开始鼓噪民间推翻满清缔造合众政府。
只不过眼下的情势,北方民众根本没有那个动力去推翻满清,他们的宣传得到反馈并不太多,还被李鸿章的大力清剿下损失了一些外围乘员。
杨浩原以为这俩人已经去到上海乘船往日本了,没想到居然来到自己的门上!
周建镐却不知道“孙大炮”的诨号何来,只等杨浩来回的踱步数次,断然一挥手:“见!”便马上去着手安排。
几分钟后,杨浩在会客室见到时年二十八岁、风华正茂的先总理、国父先生。
双方一照面。孙陆两人抱拳当头一躬到底:“后进孙文、陆皓东拜见华声先生!”
把杨浩唬的赶紧上前架住两人胳膊:“万万不可如此!您二位乃是响当当的大仁大义,杨浩当不得如此大礼。”
他心里头那个汗啊,您孙先生日后可是要挂在墙上供亿万人顶礼膜拜的国父啊。革命先驱,民国之缔造者。陆皓东,那也是最早的革命先烈,杨浩何德何能敢承受?
孙文、陆皓东两人却似乎出自一片真心,试了两下无法拗得过杨浩的两膀子力气,只好站直身子,诚挚的道:“想不到我二人一点薄名。也得以闻于先生之耳,不胜荣幸之至!”
杨浩哈哈大笑:“让清廷都记挂在心的‘四大寇’可不是无名小卒。当今之世敢于明目张胆准备推翻满清的。大概也就是你们几位。”
孙陆两人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能把话说到这份上,说明对他们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清楚。另外也是没有掩饰其本意的意思,双方算是开诚布公的坦诚相见了。
分宾主落座。杨浩心中又猜测,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问道:“两位此番前来,不知有什么需要杨浩帮忙的?若是为了革命之事,我自当略尽绵薄之力。不管怎么说,当今之世能够看清天下危局,敢于投身其中戮力奋斗的,都是同志,理应相互帮扶。”
他先把立场摆明了,让两人不必绕弯子说话。省的浪费时间。
如此单刀直入,明显的孙文和陆皓东没有思想准备。两人交换下眼色,陆皓东提问道:“既然先生如此坦白。我等也不饶舌。此番前来,却有一事不明要当面请教。”
杨浩摊手:“请说。”
陆皓东道:“从先生种种举动看来,分明已经明了今日中国之困局根由,也多方筹措,从文武各方面启发民众,更率先垂范。不惜冒险亲临前线。但数月以来,收效似乎甚微。先生当知。只要中国一日有满清盘踞于人民头上,便一日不可实现文明振兴。既如此,何如直接举兵革命,将其推翻,一举缔造开明之中华盛世呢?”
杨浩听得心头微微一颤,果然不愧是革命先驱啊,这话说的一点都不留情面,尖锐直接,正中问题的核心要害。
不过之前已经通过历史资料了解过他们这一人群的种种思想,杨浩也有充分准备,当下呵呵笑道:“照你们的意思,直接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造反,推翻满清就好,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是不是?”
孙文、陆皓东齐齐点头:“没错。以今日之危局,如先生所言,全世界都在动荡革新之中,中国若不及时跟上,必将沦为列强瓜分之肥肉。循序渐进已不可行,唯有强力打破数千年之僵化体制,方有一线生机。先生看的清楚,何故却行动如此之迟缓?”
孙文更进一步陈述:“今日,中国之人民被愚弄已久,迟钝冷漠不知世界将有天翻地覆之变。唯有给他们以前所未有之刺痛,深切体会到列强欺凌压榨之痛苦,方能觉醒并振奋而起。先生却屡屡在清廷倾颓之际施以援手,让其总能看到一丝希望,这岂不是与您之主张背道而驰吗?”
杨浩问:“你们是觉得,我不应该帮着满清抗击日寇,而应该坐看他们大败亏输,让全天下人民看清楚他们的腐朽无能之嘴脸?”
两人点头。陆皓东道:“正是。以我们看来,中国之人民并非不想反抗满清的野蛮统治。两百五十年来,各种抗争也从未间断过。只是如今在李鸿章等诸多英才汉官的维持下,无可奈何而已。一旦看穿了他们的无能,必可趁机揭竿而起,则推翻满清,驱除鞑虏之大业,必可一举成功。”
杨浩听得频频点头,对此也表示赞同。
满清入主中原以来,打着各种旗号的反清复明、推翻满清起义不胜枚举,但终究都没有成功。要说中国人甘愿默默的接受满清的统治,那是不对的。
不过对两人的乐观判断,他不敢苟同,直言问道:“就算我们遽然起事,趁满清无暇顾及之时革故鼎新。把他们推翻。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垮台了,谁来接茬统治这个国家?”
“这个……。”
两人齐齐一愣。有点不确定的道:“当然是有识之士组建的政府,来取代腐朽没落的满清皇室。”
杨浩步步紧逼:“你们所说的有识之士,无非是看到局势不好,及时转换阵营投靠过来的官员士绅。对不对?其实认真看来,他们跟太平天国祸乱大半个国家时,那些墙头草随风倒的旧有统治势力,有什么分别?”
两人语塞了。
聪明睿智如孙文。其实也没有过于深入的考虑个这个问题。之前他们反复讨论的,都是如何把满清给推翻了。或者在他们想来,只要满清的统治垮台,剩下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有个如同西方国家一般的政府,就能让整个国家旧貌换新颜。
说起来。很幼稚。
杨浩也不指望他们想清楚,自顾自的说下去:“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真正掌握统治力量的其实不是满清。他们不过是几百万被圈养起来的肥猪蛆虫而已。真正说了算的,是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这些旧文化思想武装起来的文人阶层。他们控制了从朝堂到州县的统治决策,并与腐朽顽固的乡绅宗族势力,构成覆盖整个国家密不透风的统治力量。”
“革命的目标,不应单纯的推翻满清统治,那并不困难。真正的麻烦在于。如彻底的摧毁旧文人体系的控制。把被压制在底层的数以亿计民众启发觉醒,自动自觉的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从而实现全民族的解放与振兴。这才能说得上是革命成功。”
两人震撼的瞪大眼睛。一时间呼吸都为之停顿。
“这……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吗?”
两人忽然发现,他们之前的一系列想法,比起杨浩的思路深度和广度,差了布置一个数量级。
他们的做法,充其量只能算是变革。杨浩的说法,才是真的革命。
变革。是渐进式的。革命,是要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其力度与激烈程度,有天壤之别!
其实孙文和陆皓东他们,也想革命,所谓的给李鸿章上书,表面上的变革提议,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要知道这几年,他们“四大寇”和同道中人,多少次的商议中,已经看透了满清的本质,指望他们做出改变,等于是要他们的命,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
但终究他们身在其中,没有想得那么远,那么深,那么胆大包天!
以杨浩的说法,那几乎是与整个天下为敌啊!不要说有动作了,只需要把这想法表露出来,立即就能引起铺天盖地的围追堵截,全力扑杀!
孙文深深吸一口气:“既然您看的如此清楚,目标有如此的远大。却为何又在商业上扶持诸多旧式力量,在军事上为他们阻截强敌呢?直接放手让他们与列强的拼杀中充分暴露弱点,继而借势一举摧毁,不是更好?”
杨浩心中哂笑,无论孙大炮多么的英明,他始终还没有脱离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更加过分一点说,他其实也有着传统文人的毛病,那就是根本没把下层民众的疾苦当回事!
在旧式文人的思维中,国家是他们的国家,与下层民众里的农工商其实没什么关系。只要他们在,他们占据了统治阶层,上头谁来当皇帝元首,采取何种政治体制,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他们就代表了正朔,他们才有话语权。
这也导致了,当他们那种革命成功之后,掌权的依然是那一个数千年流传下来的阶级,他们干的
事情,与满清当皇帝还是汉人当皇帝,没什么两样。
那样的国家,根本算不得真正经过了革命。
杨浩却是从小到大被各种造反教育出来的,三代人经历的不同时代,怎么做,阶级斗争,中国革命的各种问题,那都是经过考试的,跟这时代的先驱先烈们,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他知道这帮人的革命,终究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他们从出发点就搞错了,方式更是错误。
因此,他直言不讳:“唤醒国民,可以有各种方式,我决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外族势力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掳掠!我们国民的性命是宝贵的,就算他们没有觉醒,那也是我们做的还不够而已。改变他们思想是我们的责任,外人想来肆意妄为,我决不允许!”
“可是,那会给他们许多的错觉,以为满清的统治还有救。岂不是要为革命的工作,平添许多的波折和障碍?”
孙文不以为然。他觉得,革命这事儿本来就是先进者积极前行,跟不上来的人,那一定会被淘汰掉。并且革命也不可能一点鲜血不流,必要的牺牲是允许出现,更能够容许。
杨浩太清楚他的一系列作风,淡淡的笑道:“我的理念就是如此。我宁可多走些弯路,也绝不会让无辜者为此徒增伤亡。两位若是有自己的想法,打算采取任何的行动,我都会支持。要钱要枪,都能提供。”(未完待续)
第二四三章 誓师出征
话说到这份上,杨浩已经猜出他们的意图。无非是通过几个月的观察,认定他是一位带着伪装的革命者。表面上的种种举措,都是在挖满清的根基,因此冒险上门来试探一番,顺便看看能否拉入到他们的阵营中。
只不过,杨浩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跟他们一起干。
一方面,这帮家伙还都单纯的可爱,干造反革命这种勾当,一点保密的意识和专业技能都没有。绝密的名单都能被查抄,找来的人动不动就出叛徒,导致大多数的行动都失败。在本世界,之后的几十年里,一波接一波的觉醒青年就那么牺牲了。
杨浩知道陆皓东的下场,必然要为孙文一次又一次的测试牺牲掉。这样的青年俊才落得那样的下场未免太可惜了。
因此,他诚挚的道:“你们意思我大概清楚。不过我坚持认为,做这等大事,必须考虑周详,更要在充分的准备。不但要有足够多的持相同理念,坚定不移的同志,组成骨干力量。更要有具体统一的纲领,和明确的革命方向,详细的方法手段。不能只靠一腔热情,不考虑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就贸贸然行动。那样,只能一次次作出无谓的牺牲。而最终换来的,却是革命的成果被顽固的旧势力给巧取豪夺。”
“总要有人牺牲,才能唤醒民众!”
孙文略微激动地用力一挥手。目光炯炯的望着杨浩,带着广东口音的官话变得含混不清:“我们做这样的事,就早有为此而献身的觉悟!我们的同胞已经沉睡的太久。唯有鲜血才能让他们认识到不变革的危险,唯有敢于牺牲,才能让清廷看到我们的决心!”
杨浩坚定的摇头:“我认为,眼下的环境并不适合那样激烈的行动。不说别的,统治阶层的旗人,首先就不会造他们自己的反;既得利益的官僚阶层,同样不允许现状的改变;商人地主们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投机者。甚至在发觉你们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或者连累他们时。可能首先跳出来充当打手,你们该知道他们的影响力有多么大。”
“士人阶层更不必说,他们只认能够给官做,给名声的所谓正朔。丝毫不关心国家民族之大义。而最最应该重视的亿万底层人民,在没有觉悟到必须改变之前,就像是一团难以熔化的冰,无法破开。”
中国革命的主力是需要改变现状的活不下去的农民,这个常识,本世界的中学生都知道。但在乙位面的清末时代,革命先驱们眼睛只盯着上层,以为换一个老板,换一批官员。换一个所谓“民主”的名头,就能改天换地,就算革命成功。
杨浩不待两人反驳。又重重敲下一锤:“更要认清一点,那就是已经形成了包围,做好瓜分准备的列强,谁能支持改变中国的现状?谁会乐意中国这头沉睡数百年的巨龙觉醒,把他们都赶走?我想,无论英法美德俄。更乐意看到懦弱腐朽无能的满清继续支撑下去,保持毫无战斗力的勉强统一。如此才方便他们不费力的掠夺吞噬。”
“而东面那个恶邻日本,却做梦都想着爬到中华文明的头顶上作威作福,再怎么腐朽的大清朝,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庞大到无力对抗的巨人。如果中国发生内乱,失去了团结统一对外的力量,他们就可以趁机下刀子,分割蚕食!”
“这……。”
孙文和陆皓东面面相觑,一时竟说不出反驳的话语。是的,中国的局面就是这样复杂,仿佛全世界的内忧外患全都挤到一堆,空气被压的难以呼吸,每一个动作,仿佛都要引起一连串不可控的破坏。
他们光看到了革命的必要性,光想着撸起袖子开干,但周详的计划?队伍的训练?武器的准备?战前动员、行动部署、战斗中的指挥、危机应变、战后的收拾,因此而必须面对的反扑?全都没有。
他们就光看着,无论以前的太平天国,后来的捻军,光凭一堆不靠谱的谎言忽悠就能席卷天下,小刀会七个人就能攻占上海县城。却忘了世易时移,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不一样,那时候的满清八旗和现在的清军完全两码事。
背靠声势浩大的太平军,官员早已闻风丧胆。那之后这几十年来,汉臣已经彻底坐稳了位子,上下的统治严丝合缝,要凭着区区几十人几百人造反?作死!
更关键的是,此时的孙文他们,还没有站到国际全局的眼光来考虑,光凭一腔热血干革命,只能是吃亏。
唯一可以称赞的,是他们的行动真的唤醒了一批有志青年,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前赴后继,不住的晃动满清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基,终于最后轰然崩塌。
但,两人毕竟是意志坚定过人之辈,仅仅些许的失神后,孙文就断然的摇头,一字一句凝重的道:“不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不会退缩。我想,只要我们敢于站出来,广大的国民会认同我们,列强也希望看到一个进步开明的中国,这是我们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转过头,他又一脸希冀的望着杨浩道:“先生把一切都看的很透,胸中又有韬略,何必再继续为清廷粉饰太平?不如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革命的光荣伟业?”
他的双眼之中充满热望,那温度都能把空气给点着了。
杨浩却给吓了一跳,谁乐意跟你们搅合到一块儿啊!根本就行不通的好吧?万一被当成炮灰给你这“远距离革命家”坑死,那才叫悲惨。
淡然拒绝:“咱们的理念不同,道路也不同,还是各自行动的好。这样也可彼此呼应,说不定更有奇效。”
杨浩太清楚孙文这个人,其拉羊传教一般的作风贯穿始终,颇能忽悠一些热血青年供其驱策,革命领袖的感染力是不缺的。
换做其他人,估计早就敬而远之,该干嘛干嘛去了。
杨浩也是受网络上各种讥讽笑骂文章的影响,对孙某是有看法的。不过这看法不能宣之于口。
孙文和陆皓东一同叹息。不过他们也能够理解,大家的出身和生长环境都不同,看杨浩的样子就知道,对事物的看法跟他们迥异,言语之间信心十足,其早有定计,难以动摇的。
双方都没有绕弯子,话都摆在明处,结果自然是让两人非常失望。
孙文最后叹道:“看来,我们是无法与先生取得理念上的一致了。”
杨浩呵呵笑道:“未来的道路如何,谁也没有确定一定能成功的把握,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多一种尝试,就可能为以后的革命减少一分危险,彼此相互扶持之余,保持相对的独-立,其实效果更好。两位以为呢?”
这是摆明了要跟他们划清界限。
两人对视一眼,起身抱拳道:“如此,我们也明白杨先生的心意,日后少不得有求助之时,还望先生不吝援手。”
杨浩点头:“一定一定。”
“如此,我二人就不多叨扰了,告辞!”
两人果然不拖泥带水。留下联络方式之后,立即告辞离开。
周建镐从头至尾都没有说话,冷眼旁观两人的一系列言语,待他们走得远了,忍不住说道:“先生为何不说服两人加入我们?我看他们都是难得的俊杰,足可称为我们中坚一份子。”
杨浩幽然道:“不是我不想,是根本不可能。孙某志向远大,又有自己的决断。拉进来之后等于多了一种不同的思路,会分散我们的力量。保持这样的关系就很好。”
周建镐登时听明白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个组织之中出现两个路线,那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内耗。到时候可能大事没办成,自家先干起来,那才叫荒唐。历史上这类的事情出现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还是别冒险的好。
点点头,他按下思绪,遵照杨浩的指示安排了与孙文他们具体接洽的人员。
次日上午,在军营中短暂休息的部队整装出行,一路开进到海河边码头上。笔挺的绿军装,闪亮的武装带,雪亮的刺刀枪械,昂然的斗志壮胜的气势,让前来围观的成千上万民众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
站在临时拼凑的讲台上,杨浩纵声宣示:“我们此番前往战场,乃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固有之义务,为抗击侵略者而不惜流血牺牲。国家兴亡,我有责任。今日杨某与三千将士,将向中华四万万人民亲身示范,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之国民,该当承担的义务与使命!不破倭寇,誓不还乡!”
“不破倭寇,誓不还乡!”
整齐划一的呼喊声,排山倒海一般震撼天地四方,让如山观者无不心旌摇晃,难以自已。
伴随着嘹亮的军号,雄壮的歌声,一簇簇的青年士兵鱼贯踏上蒸汽快艇,开往渤海岸边的驳船。
手里拿着当日出版的《国闻报》,上书文明国家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汇聚在此的民众中无数的举人秀才,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悲壮与豪迈。
这一群军人,他们不再是“当兵吃粮”的丘八。他们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觉醒者,先驱者,为实践( 立鼎1894 http://www.xlawen.org/kan/5469/ )
溥伟虽然没正经练过多少工夫,却也听说过“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的说法。这一势为枪法之根本,练好了却不容易,所以才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的说法。
下边那个大头兵,难道也是专门使枪的?
当然不是,杨家军的士兵都练过拼刺刀,扎架子拢共就这么一个,然后最主要练得,就是“抢扎一条线”的直线进攻招数。
天下间练枪的人数不清,但真正能炼出符合这口诀的人却是极少。真正的高手诸如厉应九这样的,他们从基本功开始,无论饮食还是行走坐卧的姿态,那都专门为出枪,练习有各种严格的要求。
用现在的话说,是把出枪那一下需要调动的肌肉群先给练顺了,再把全身的力道都练成一体。那可是动辄十年几十年的苦功夫,当兵几个月的人怎么可能做到?
功夫不到,其他方面来补。
只要姿势摆对了,其实普通人的差别都不大,关键就在出招的一刹那,是否足够果断稳健。毕竟,手中那家伙可是奔着要人命去的。但凡有一丁点儿的犹豫,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偏差。
而那个炊事兵,本身就在战场上跟日本兵拼过刺刀!
站在他面前的清兵也是练过枪的,这也是军队里的基本功,起码架势拿捏的比较准。但平日里用功不勤,身体状态也不可能保持的多好,王师傅打眼一看就瞧出来,那整个身架子都是散的,劲道拿捏不成一块儿。
再给对方的凶戾眼神一看,清兵不由自主的一哆嗦,浑身肌肉绷紧,动作登时就慢了一拍。
就在这一眨眼时间里,炊事兵一声断喝:“呔!”
好似炸雷一般的吼声,震得清兵脑袋嗡一下,什么反应都没来得及作出,就见一个白点倏地冲来,紧跟着胸口剧痛,两脚离地倒飞出去!
“嘭”!
清兵结结实实摔在地上,一口气捯饬不上来,两眼就反白了。
炊事班收枪立定,冲着对面呆若木鸡的其余人轻蔑的一撇,扁担一样扛着木棍回归队伍,冲厉学忠敬礼:“报告班长,俺打赢了!那家伙忒怂。”
看台上,李鸿章拂袖而起,轻哼一声:“不比了!”(未完待续)
第二四一章 惊见孙大炮
亲近的人都知道,李鸿章这回是真怒了。
那武官反应也是够快,二话不说往杨浩身前一跪,就要磕头。
杨浩眼疾手快一把按住他的肩头:“慢着,这个头我不能受!”
“哼,算你小子识相!老子的头世上就没几个人能受得起!”
武官撇着嘴冷哼一声就要起身,却被杨浩手上一用力,生生按回去。他惊疑不定,怒气冲盈的低喝:“你敢?!”
杨浩居高临下,目光如刀的逼视他,凛然道:“我说不能受,是因为你这个头本来也不应该朝着我磕,你要给那些曾经带你当兵打仗,教给你如何当一名合格军人的师长和袍泽弟兄磕头!因为你忘本!”
“老子怎么就忘本了?!你小子把话说清楚!”
这年头的人最怕本人贴上这样的标签,那代表着此人一定做过出卖兄弟、背叛师长的勾当。这样的人,谁都不愿意接纳,更不用说重用提拔。如果李鸿章相信了杨浩的话,那他的前途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武官猛劲儿的往上窜想要起来,却丝毫也难以动摇杨浩那一只手臂的压制。此时他才猛然发现,杨浩不但人高马大的架子像样,本身的力量更是丝毫不下于寻常练武的人。
这家伙,哪里只是个商人,他根本就是个文武全才的高人!
这一幕,也让周围的人看的暗中咋舌。被按住的家伙就算再不成器。好歹也是一名武人,平日里隔三差五的也要打熬身体,要不然连马都骑不好。
那么一副曾经跟着李鸿章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身板。居然被杨浩一只手就压得起不来,嘶---,这事儿他不寻常啊!
李鸿章却被杨浩的话引起兴趣,捋着胡子从旁边看他如何往下说。
杨浩目光一扫众人,朗声道:“一支军队要想做到如臂使指,令行禁止,必须严格要求每个士兵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要保证他们在战斗中不临阵脱逃。始终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危险。就必须要求他们平日养成团队协作,并把集体荣誉感始终放在心中。”
“整理内务,是在日常的行走坐卧、一举一动之中都贯彻以上的思想,严格细致的训练令他们习惯成自然。最终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出的本能。如此,一支军队才能做到遇敌敢战,临危不惧,重伤不溃,所向披靡!”
“你也是从操作老式滑膛枪打仗过来的,那时候敌我之间就在一箭之地内面对面的列阵互射。如若没有这样的纪律性,如何能让他们面对疾风暴雨般的枪炮弹药,坚持到刺刀拼杀的那一刻?只靠你的官威,和后面的督战队吗?”
在“排队枪毙”时代。双方部队敲着军鼓面对面横队列阵,彼此间距都在百米之内,开火之时硝烟弥漫。大炮一轰就是一条血肉胡同。要命的是左右后方都是自己人,躲没处躲,只能硬着头皮拼运气。
那种威压之下训练出来的军队,才能够与宗教洗脑后的狂热信徒们一拼高下。想当初的淮军,打仗之时虽然多依靠乡里关系的维系,让部队容易抱团。其实与杨浩所说的内容。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汉纳根听完,由衷的赞道:“杨先生一语说破了旧式军队和现代军队的差别。一个是被动听命。服从的对象只是自己的长官。一个是自觉的投入,明白为国而战。此两者的差距,决定了战场上的表现与胜负。”
一大帮官员恍然明白过来,怪不得前头那帮军队装备也不差,人数也不少,却死活打不过饭都吃不饱的日军。人家再怎么也是现代军队的模样,清军却依然保持在二十年前的状态,训练和战斗意志还有极大的下降。吃败仗也就在情理之中。
杨浩说完,松开手任由对方跪在地上,转身冲李鸿章一抱拳:“中堂大人,杨浩越俎代庖,唐突了。”
李鸿章的脸色却并不难看,捋着胡子淡淡的点头:“你的话没有错。”
武官在地上愣了半晌,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听明白了,手脚并用的爬到李鸿章面前,蹦蹦蹦连磕三个响头。
李鸿章袖子一扫:“扒了官服,滚去新军之中当个听差马弁。什么时辰想明白了,再来见老夫!”
武官痛哭流涕,脑袋碰的地面梆梆响,大声喊道:“谢傅相大恩!”
杨浩在心里不得不写一个大大的服字,瞧人家李老头子首付人心的手段,反手就让一个桀骜不驯的手下感激的死心塌地。顺带着还给新军之中光明正大的塞进来个耳目,谁也说不出啥来啊!
虽然整个过程很败兴,李鸿章依然异常淡定的继续往下的视察检阅。
中午,他与一众官员在军营中吃饭,当看到普通士兵的伙食,居然是白面馒头外加四菜一汤时,惊讶的问杨浩:“你每天都给你的士兵吃此等饭食?”
四个菜,都是寻常的大白菜、土豆、茄子、芹菜、蘑菇之类,没有什么稀罕物。但这些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里面有肉,有分量很足的肥肉!
另外一个汤,那也是浓浓的骨头汤,此外还有可选的海鱼和肉罐头之类。
杨浩不以为意的点点头:“是啊,这还是出征打仗,后勤方面转运跟不上,只能有几个花样凑合。若是在平时训练比较辛苦,那还要给他们加餐的。”
看着一个个士兵手里捧着三个甚至更多的大馒头,呱唧呱唧吃的香甜,却没有任何一个表现出特别,果然已经是司空见惯。李鸿章捋着胡子长时间的一句话说不出来。
随行的官员们却不同了。交头接耳的议论:“顿顿吃大鱼大肉,这还是当兵的样子么?”
“忒的奢靡了吧,就算乡下财主。怕是也不敢如此糟践。姓杨的这真是有钱没地儿花了怎地?”
“哼哼,如此吃法,那士兵还不都得惯坏了哇?以后谁还上去打仗?我看呐,根本就是摆出来给爷们瞧场面的。”
“不尽然啊,你瞧这些兵丁,一个个膘肥体壮的。若非整日的鱼肉供养,如何能做到那般强壮?只是这等消耗……怕是多少钱也耗尽了!”
“哎呀。打仗也要千军万马才够,区区几千人还可以如此养法儿。以后。看他如何的应付。”
窃窃私语,嗡嗡的好似在会场里。
李鸿章忽的咳嗽一声,曼声道:“都闭嘴吧,一块儿品尝一番新军的饭食如何。”
各官员顿时不言语了。一样端个不锈钢盘子,学杨浩排队到军官窗口,按照自己的喜好少少的弄了一点饭菜。他们都不多要,一则是根本瞧不上给大头兵吃的大锅菜;二则前头明晃晃写着“盘中饭菜必须吃光不得剩下”。他们不想遭那个罪。
李鸿章爱吃鱼,所以今天特别做了一道,模样自然没有他家的大厨那般精致,味道却还算不错。
这等于是一国宰相下来体察民情,众官员和兵丁们单独占了一间餐厅,分列开来。用整套的不锈钢餐具下手。这一吃进嘴里,官员们惊讶的发现,其实味道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一名淮军老将狠狠塞了半个馒头在嘴里。呱唧呱唧的吞了之后,叹道:“想当年,咱们在江南打太平军,阵前若有这一口吃的,兵士们还不得往死里冲哇?”
“说的是,当真顿顿有肉。这日子就算天上神仙一般。那时节如何也想不到,哎哎。不说他。”
他们都是吃过苦头,浴血奋战出来的,也有那么一段儿不堪回顾的往事。
李经方紧挨着杨浩,一点也不嫌弃的要了一盘子。他是决定以后要跟杨浩一般的深入基层,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就从现在开始先做个表率。
塞了几口饭菜后,他转头问杨浩:“先生如此优待军士,他们用命不在话下。但不知如何才能保证推而广之,与以后的千军万马平等起来?这可不是钱就能解决的。”
这时代的肉蛋鱼油价格都不便宜,少了还凑合,大规模采购,一个小县城根本支应不了。大军开出去,到地方上临时购买也没地方能买到。
杨浩喝了口肉汤,看看都竖起耳朵来听的众人,笑道:“打仗就是打后勤。朝廷的军队前面作战不利,没有专门的后勤保障是其中很大一块问题,这也是现代军队与以往不同之处。日军的后勤虽然原始,却也做了好几年,动员能力和保障效率要高得多。”
他又点出一项毛病,众官也是虱子多了不怕咬,听着就是。
杨浩继续道:“我们团练从筹建开始,后勤建设就放在第一位。诸位看到的所有肉蛋菜油,都有专门的养殖场和种植地按时供应。以后部队打仗造成的伤残,以及伤亡士兵的家眷,都优先安置到直属军队的农场和养殖场,拿工资,享受福利待遇。”
“原来如此!”
李经方恍然大悟,一帮官员们却是心惊肉跳。
他们能够想到,杨浩设想的如此周全,士兵作战就没了后顾之忧,战死也不怕家人没有着落。这跟清军眼下执行的,战死没钱拿的糟糕政策可谓天上地下,两个极端。
而如此坚持下去,基本上部队规模越大,牵连到的人口越多,各种军需供应的农田、养殖、捕捞、加工等组建起来,集体抱团,那就是一个谁也插不进手去的小王国!
杨浩这才一团三千人马,就把个沂州府几个州县给经营的水泼不进。若是每个县都如此的置办法儿,全国一共才多少州府?只怕等他组织起三十万大军,这天下连打都不用打,就姓了杨!
本来就吃的没滋没味,现在心里头全是事儿,众官员更是食不甘味,都不知道是怎么把那些饭塞进肚子里去的。
不过不少武官却动弹开了心思。如果他们也能联合起来如此搞法,以后当兵的还怕那些文官挤兑嘛?鸟,爷们往哪里一顿,他们无计可施!
吃过饭,李鸿章带着众官员军兵回天津,准备明天前来为部队出征壮行。至于这一次会给朝廷上下带来多么大的震撼和影响,半天一夜之间,又会有多少尔虞我诈出台,暂时还看不出来。
李经方就在军营里住下,认认真真的跟着杨浩和施剑飞学习管理运筹。他倒有不耻下问的诚恳态度,之前看过书中不解的部分,该问就问。
杨浩和施剑飞也不隐瞒,一一为他解释清楚。
晚上回到美租界办公室,周建镐进来报告:“先生,有两位客人已经等候多时了,您是否有时间见见?”
最近求见的人多了去了,杨浩也不以为意,随口问:“哦?他们递了帖子么?”
周建镐摇头:“他们身份太敏感,不便连累先生,只是报了名字。分别叫孙文、陆皓东。”
“孙文?孙大炮?!”
杨浩一惊,腾地跳起来。(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qiucho、淡水河边的风月票支持!
第二四二章 你造反,我支持!
孙大炮在京津一带转悠,杨浩其实是知道的。
他更清楚的是,这两位不但到处调研民情,近距离观察清廷上下的官员军政,私底下他们还跟杨浩一样,弄了不少非法出版物。
杨浩是用《国闻报》和大量的小报、刊物互为表里,一点一点的蚕食满清的舆论市场,推动民众逐步增加对满清统治的怀疑和抵触。最终,他们将成为满清掘墓人的中坚力量,但又不至于愣头愣脑的乱搞,弄出污七八糟的麻烦来,反而给袁世凯之流的野心家给利用了。
孙大炮他们则不然。在给李鸿章上书失败,并且连人的面儿都没见上。两人是彻底死了渐进变革的心,哪怕这半年看了不少杨浩“发表”的文章,依旧不改初衷。私底下,他们也弄了不少的非法小报,开始鼓噪民间推翻满清缔造合众政府。
只不过眼下的情势,北方民众根本没有那个动力去推翻满清,他们的宣传得到反馈并不太多,还被李鸿章的大力清剿下损失了一些外围乘员。
杨浩原以为这俩人已经去到上海乘船往日本了,没想到居然来到自己的门上!
周建镐却不知道“孙大炮”的诨号何来,只等杨浩来回的踱步数次,断然一挥手:“见!”便马上去着手安排。
几分钟后,杨浩在会客室见到时年二十八岁、风华正茂的先总理、国父先生。
双方一照面。孙陆两人抱拳当头一躬到底:“后进孙文、陆皓东拜见华声先生!”
把杨浩唬的赶紧上前架住两人胳膊:“万万不可如此!您二位乃是响当当的大仁大义,杨浩当不得如此大礼。”
他心里头那个汗啊,您孙先生日后可是要挂在墙上供亿万人顶礼膜拜的国父啊。革命先驱,民国之缔造者。陆皓东,那也是最早的革命先烈,杨浩何德何能敢承受?
孙文、陆皓东两人却似乎出自一片真心,试了两下无法拗得过杨浩的两膀子力气,只好站直身子,诚挚的道:“想不到我二人一点薄名。也得以闻于先生之耳,不胜荣幸之至!”
杨浩哈哈大笑:“让清廷都记挂在心的‘四大寇’可不是无名小卒。当今之世敢于明目张胆准备推翻满清的。大概也就是你们几位。”
孙陆两人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能把话说到这份上,说明对他们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清楚。另外也是没有掩饰其本意的意思,双方算是开诚布公的坦诚相见了。
分宾主落座。杨浩心中又猜测,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问道:“两位此番前来,不知有什么需要杨浩帮忙的?若是为了革命之事,我自当略尽绵薄之力。不管怎么说,当今之世能够看清天下危局,敢于投身其中戮力奋斗的,都是同志,理应相互帮扶。”
他先把立场摆明了,让两人不必绕弯子说话。省的浪费时间。
如此单刀直入,明显的孙文和陆皓东没有思想准备。两人交换下眼色,陆皓东提问道:“既然先生如此坦白。我等也不饶舌。此番前来,却有一事不明要当面请教。”
杨浩摊手:“请说。”
陆皓东道:“从先生种种举动看来,分明已经明了今日中国之困局根由,也多方筹措,从文武各方面启发民众,更率先垂范。不惜冒险亲临前线。但数月以来,收效似乎甚微。先生当知。只要中国一日有满清盘踞于人民头上,便一日不可实现文明振兴。既如此,何如直接举兵革命,将其推翻,一举缔造开明之中华盛世呢?”
杨浩听得心头微微一颤,果然不愧是革命先驱啊,这话说的一点都不留情面,尖锐直接,正中问题的核心要害。
不过之前已经通过历史资料了解过他们这一人群的种种思想,杨浩也有充分准备,当下呵呵笑道:“照你们的意思,直接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造反,推翻满清就好,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是不是?”
孙文、陆皓东齐齐点头:“没错。以今日之危局,如先生所言,全世界都在动荡革新之中,中国若不及时跟上,必将沦为列强瓜分之肥肉。循序渐进已不可行,唯有强力打破数千年之僵化体制,方有一线生机。先生看的清楚,何故却行动如此之迟缓?”
孙文更进一步陈述:“今日,中国之人民被愚弄已久,迟钝冷漠不知世界将有天翻地覆之变。唯有给他们以前所未有之刺痛,深切体会到列强欺凌压榨之痛苦,方能觉醒并振奋而起。先生却屡屡在清廷倾颓之际施以援手,让其总能看到一丝希望,这岂不是与您之主张背道而驰吗?”
杨浩问:“你们是觉得,我不应该帮着满清抗击日寇,而应该坐看他们大败亏输,让全天下人民看清楚他们的腐朽无能之嘴脸?”
两人点头。陆皓东道:“正是。以我们看来,中国之人民并非不想反抗满清的野蛮统治。两百五十年来,各种抗争也从未间断过。只是如今在李鸿章等诸多英才汉官的维持下,无可奈何而已。一旦看穿了他们的无能,必可趁机揭竿而起,则推翻满清,驱除鞑虏之大业,必可一举成功。”
杨浩听得频频点头,对此也表示赞同。
满清入主中原以来,打着各种旗号的反清复明、推翻满清起义不胜枚举,但终究都没有成功。要说中国人甘愿默默的接受满清的统治,那是不对的。
不过对两人的乐观判断,他不敢苟同,直言问道:“就算我们遽然起事,趁满清无暇顾及之时革故鼎新。把他们推翻。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垮台了,谁来接茬统治这个国家?”
“这个……。”
两人齐齐一愣。有点不确定的道:“当然是有识之士组建的政府,来取代腐朽没落的满清皇室。”
杨浩步步紧逼:“你们所说的有识之士,无非是看到局势不好,及时转换阵营投靠过来的官员士绅。对不对?其实认真看来,他们跟太平天国祸乱大半个国家时,那些墙头草随风倒的旧有统治势力,有什么分别?”
两人语塞了。
聪明睿智如孙文。其实也没有过于深入的考虑个这个问题。之前他们反复讨论的,都是如何把满清给推翻了。或者在他们想来,只要满清的统治垮台,剩下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有个如同西方国家一般的政府,就能让整个国家旧貌换新颜。
说起来。很幼稚。
杨浩也不指望他们想清楚,自顾自的说下去:“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真正掌握统治力量的其实不是满清。他们不过是几百万被圈养起来的肥猪蛆虫而已。真正说了算的,是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这些旧文化思想武装起来的文人阶层。他们控制了从朝堂到州县的统治决策,并与腐朽顽固的乡绅宗族势力,构成覆盖整个国家密不透风的统治力量。”
“革命的目标,不应单纯的推翻满清统治,那并不困难。真正的麻烦在于。如彻底的摧毁旧文人体系的控制。把被压制在底层的数以亿计民众启发觉醒,自动自觉的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从而实现全民族的解放与振兴。这才能说得上是革命成功。”
两人震撼的瞪大眼睛。一时间呼吸都为之停顿。
“这……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吗?”
两人忽然发现,他们之前的一系列想法,比起杨浩的思路深度和广度,差了布置一个数量级。
他们的做法,充其量只能算是变革。杨浩的说法,才是真的革命。
变革。是渐进式的。革命,是要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其力度与激烈程度,有天壤之别!
其实孙文和陆皓东他们,也想革命,所谓的给李鸿章上书,表面上的变革提议,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要知道这几年,他们“四大寇”和同道中人,多少次的商议中,已经看透了满清的本质,指望他们做出改变,等于是要他们的命,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
但终究他们身在其中,没有想得那么远,那么深,那么胆大包天!
以杨浩的说法,那几乎是与整个天下为敌啊!不要说有动作了,只需要把这想法表露出来,立即就能引起铺天盖地的围追堵截,全力扑杀!
孙文深深吸一口气:“既然您看的如此清楚,目标有如此的远大。却为何又在商业上扶持诸多旧式力量,在军事上为他们阻截强敌呢?直接放手让他们与列强的拼杀中充分暴露弱点,继而借势一举摧毁,不是更好?”
杨浩心中哂笑,无论孙大炮多么的英明,他始终还没有脱离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更加过分一点说,他其实也有着传统文人的毛病,那就是根本没把下层民众的疾苦当回事!
在旧式文人的思维中,国家是他们的国家,与下层民众里的农工商其实没什么关系。只要他们在,他们占据了统治阶层,上头谁来当皇帝元首,采取何种政治体制,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他们就代表了正朔,他们才有话语权。
这也导致了,当他们那种革命成功之后,掌权的依然是那一个数千年流传下来的阶级,他们干的
事情,与满清当皇帝还是汉人当皇帝,没什么两样。
那样的国家,根本算不得真正经过了革命。
杨浩却是从小到大被各种造反教育出来的,三代人经历的不同时代,怎么做,阶级斗争,中国革命的各种问题,那都是经过考试的,跟这时代的先驱先烈们,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他知道这帮人的革命,终究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他们从出发点就搞错了,方式更是错误。
因此,他直言不讳:“唤醒国民,可以有各种方式,我决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外族势力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掳掠!我们国民的性命是宝贵的,就算他们没有觉醒,那也是我们做的还不够而已。改变他们思想是我们的责任,外人想来肆意妄为,我决不允许!”
“可是,那会给他们许多的错觉,以为满清的统治还有救。岂不是要为革命的工作,平添许多的波折和障碍?”
孙文不以为然。他觉得,革命这事儿本来就是先进者积极前行,跟不上来的人,那一定会被淘汰掉。并且革命也不可能一点鲜血不流,必要的牺牲是允许出现,更能够容许。
杨浩太清楚他的一系列作风,淡淡的笑道:“我的理念就是如此。我宁可多走些弯路,也绝不会让无辜者为此徒增伤亡。两位若是有自己的想法,打算采取任何的行动,我都会支持。要钱要枪,都能提供。”(未完待续)
第二四三章 誓师出征
话说到这份上,杨浩已经猜出他们的意图。无非是通过几个月的观察,认定他是一位带着伪装的革命者。表面上的种种举措,都是在挖满清的根基,因此冒险上门来试探一番,顺便看看能否拉入到他们的阵营中。
只不过,杨浩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跟他们一起干。
一方面,这帮家伙还都单纯的可爱,干造反革命这种勾当,一点保密的意识和专业技能都没有。绝密的名单都能被查抄,找来的人动不动就出叛徒,导致大多数的行动都失败。在本世界,之后的几十年里,一波接一波的觉醒青年就那么牺牲了。
杨浩知道陆皓东的下场,必然要为孙文一次又一次的测试牺牲掉。这样的青年俊才落得那样的下场未免太可惜了。
因此,他诚挚的道:“你们意思我大概清楚。不过我坚持认为,做这等大事,必须考虑周详,更要在充分的准备。不但要有足够多的持相同理念,坚定不移的同志,组成骨干力量。更要有具体统一的纲领,和明确的革命方向,详细的方法手段。不能只靠一腔热情,不考虑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就贸贸然行动。那样,只能一次次作出无谓的牺牲。而最终换来的,却是革命的成果被顽固的旧势力给巧取豪夺。”
“总要有人牺牲,才能唤醒民众!”
孙文略微激动地用力一挥手。目光炯炯的望着杨浩,带着广东口音的官话变得含混不清:“我们做这样的事,就早有为此而献身的觉悟!我们的同胞已经沉睡的太久。唯有鲜血才能让他们认识到不变革的危险,唯有敢于牺牲,才能让清廷看到我们的决心!”
杨浩坚定的摇头:“我认为,眼下的环境并不适合那样激烈的行动。不说别的,统治阶层的旗人,首先就不会造他们自己的反;既得利益的官僚阶层,同样不允许现状的改变;商人地主们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投机者。甚至在发觉你们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或者连累他们时。可能首先跳出来充当打手,你们该知道他们的影响力有多么大。”
“士人阶层更不必说,他们只认能够给官做,给名声的所谓正朔。丝毫不关心国家民族之大义。而最最应该重视的亿万底层人民,在没有觉悟到必须改变之前,就像是一团难以熔化的冰,无法破开。”
中国革命的主力是需要改变现状的活不下去的农民,这个常识,本世界的中学生都知道。但在乙位面的清末时代,革命先驱们眼睛只盯着上层,以为换一个老板,换一批官员。换一个所谓“民主”的名头,就能改天换地,就算革命成功。
杨浩不待两人反驳。又重重敲下一锤:“更要认清一点,那就是已经形成了包围,做好瓜分准备的列强,谁能支持改变中国的现状?谁会乐意中国这头沉睡数百年的巨龙觉醒,把他们都赶走?我想,无论英法美德俄。更乐意看到懦弱腐朽无能的满清继续支撑下去,保持毫无战斗力的勉强统一。如此才方便他们不费力的掠夺吞噬。”
“而东面那个恶邻日本,却做梦都想着爬到中华文明的头顶上作威作福,再怎么腐朽的大清朝,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庞大到无力对抗的巨人。如果中国发生内乱,失去了团结统一对外的力量,他们就可以趁机下刀子,分割蚕食!”
“这……。”
孙文和陆皓东面面相觑,一时竟说不出反驳的话语。是的,中国的局面就是这样复杂,仿佛全世界的内忧外患全都挤到一堆,空气被压的难以呼吸,每一个动作,仿佛都要引起一连串不可控的破坏。
他们光看到了革命的必要性,光想着撸起袖子开干,但周详的计划?队伍的训练?武器的准备?战前动员、行动部署、战斗中的指挥、危机应变、战后的收拾,因此而必须面对的反扑?全都没有。
他们就光看着,无论以前的太平天国,后来的捻军,光凭一堆不靠谱的谎言忽悠就能席卷天下,小刀会七个人就能攻占上海县城。却忘了世易时移,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不一样,那时候的满清八旗和现在的清军完全两码事。
背靠声势浩大的太平军,官员早已闻风丧胆。那之后这几十年来,汉臣已经彻底坐稳了位子,上下的统治严丝合缝,要凭着区区几十人几百人造反?作死!
更关键的是,此时的孙文他们,还没有站到国际全局的眼光来考虑,光凭一腔热血干革命,只能是吃亏。
唯一可以称赞的,是他们的行动真的唤醒了一批有志青年,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前赴后继,不住的晃动满清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基,终于最后轰然崩塌。
但,两人毕竟是意志坚定过人之辈,仅仅些许的失神后,孙文就断然的摇头,一字一句凝重的道:“不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不会退缩。我想,只要我们敢于站出来,广大的国民会认同我们,列强也希望看到一个进步开明的中国,这是我们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转过头,他又一脸希冀的望着杨浩道:“先生把一切都看的很透,胸中又有韬略,何必再继续为清廷粉饰太平?不如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革命的光荣伟业?”
他的双眼之中充满热望,那温度都能把空气给点着了。
杨浩却给吓了一跳,谁乐意跟你们搅合到一块儿啊!根本就行不通的好吧?万一被当成炮灰给你这“远距离革命家”坑死,那才叫悲惨。
淡然拒绝:“咱们的理念不同,道路也不同,还是各自行动的好。这样也可彼此呼应,说不定更有奇效。”
杨浩太清楚孙文这个人,其拉羊传教一般的作风贯穿始终,颇能忽悠一些热血青年供其驱策,革命领袖的感染力是不缺的。
换做其他人,估计早就敬而远之,该干嘛干嘛去了。
杨浩也是受网络上各种讥讽笑骂文章的影响,对孙某是有看法的。不过这看法不能宣之于口。
孙文和陆皓东一同叹息。不过他们也能够理解,大家的出身和生长环境都不同,看杨浩的样子就知道,对事物的看法跟他们迥异,言语之间信心十足,其早有定计,难以动摇的。
双方都没有绕弯子,话都摆在明处,结果自然是让两人非常失望。
孙文最后叹道:“看来,我们是无法与先生取得理念上的一致了。”
杨浩呵呵笑道:“未来的道路如何,谁也没有确定一定能成功的把握,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多一种尝试,就可能为以后的革命减少一分危险,彼此相互扶持之余,保持相对的独-立,其实效果更好。两位以为呢?”
这是摆明了要跟他们划清界限。
两人对视一眼,起身抱拳道:“如此,我们也明白杨先生的心意,日后少不得有求助之时,还望先生不吝援手。”
杨浩点头:“一定一定。”
“如此,我二人就不多叨扰了,告辞!”
两人果然不拖泥带水。留下联络方式之后,立即告辞离开。
周建镐从头至尾都没有说话,冷眼旁观两人的一系列言语,待他们走得远了,忍不住说道:“先生为何不说服两人加入我们?我看他们都是难得的俊杰,足可称为我们中坚一份子。”
杨浩幽然道:“不是我不想,是根本不可能。孙某志向远大,又有自己的决断。拉进来之后等于多了一种不同的思路,会分散我们的力量。保持这样的关系就很好。”
周建镐登时听明白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个组织之中出现两个路线,那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内耗。到时候可能大事没办成,自家先干起来,那才叫荒唐。历史上这类的事情出现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还是别冒险的好。
点点头,他按下思绪,遵照杨浩的指示安排了与孙文他们具体接洽的人员。
次日上午,在军营中短暂休息的部队整装出行,一路开进到海河边码头上。笔挺的绿军装,闪亮的武装带,雪亮的刺刀枪械,昂然的斗志壮胜的气势,让前来围观的成千上万民众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
站在临时拼凑的讲台上,杨浩纵声宣示:“我们此番前往战场,乃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固有之义务,为抗击侵略者而不惜流血牺牲。国家兴亡,我有责任。今日杨某与三千将士,将向中华四万万人民亲身示范,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之国民,该当承担的义务与使命!不破倭寇,誓不还乡!”
“不破倭寇,誓不还乡!”
整齐划一的呼喊声,排山倒海一般震撼天地四方,让如山观者无不心旌摇晃,难以自已。
伴随着嘹亮的军号,雄壮的歌声,一簇簇的青年士兵鱼贯踏上蒸汽快艇,开往渤海岸边的驳船。
手里拿着当日出版的《国闻报》,上书文明国家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汇聚在此的民众中无数的举人秀才,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悲壮与豪迈。
这一群军人,他们不再是“当兵吃粮”的丘八。他们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觉醒者,先驱者,为实践( 立鼎1894 http://www.xlawen.org/kan/5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