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青春校园 > 魂飞魄不散 > 魂飞魄不散 第 31 部分阅读

第 31 部分阅读

    观念。作为中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华医学文化的奠基之作,被尊为‘医家之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秦川于是便开始讲授起来。

    “《黄帝内经》一共十八卷,其中九卷名《素问》;另外九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黄帝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他继续介绍道。

    “《黄帝内经》反对鬼神之说?”我大失所望。

    “是的,”他回答。“《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就是一个阴阳结合的整体。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有迹可循的。相传还有一部《黄帝外经》一共有三十七卷。可惜失传了。”

    “哦?那你说说。”虽然我很失望,但是对新鲜的事情还是很感兴趣的。

    他说:“仅仅是传说而已。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歧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音夫)。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膊,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于是《黄帝外经》就失传了。”

    我顿时失去了兴趣。不是我对中医的理论失去了兴趣,而是我没有从中找到我需要的东西。在我的意识中古人应该比较迷信,我还以为可以从中了解一些魂魄与**的关系的东西呢。

    “经络究竟是什么?”我于是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经络就是血管,”他回答说,“现在有人说经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内经》又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可知古人认为经络是皮肉之间肉眼可见的管道,大的、数目少的叫经脉,小的、数目多得无法数的叫络脉,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把大血管(动脉、静脉)叫经脉,皮下小静脉网络叫络脉。因为古人的解剖观察很粗糙,许多是出于想像,分不清血管、神经干、淋巴结等等线路的区别,所以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又与大血管的实际状况不符。”

    我听他说的是有人说怎么的怎么的,但听他的意思来讲似乎也赞成这种说法。但是我所了解的经络似乎并非是如此。

    “据我了解,好像通过解剖也不能找到经络的,而且经络好像也并不是指血管吧。”我随即问。

    “我也认为经络并不是指血管。我们练习内功,身体里面气可是沿着经络在运行的。|穴位就在经络之上,可是|穴位就没有在血管经过的地方啊。我也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清云也说。

    “秦教授,他们可不是单纯来听科普讲座的。他们可是想听《黄帝内经》里面最神秘的东西的。”王院长笑着对他说。

    秦川笑了一下,点头说:“其实呢,关于《黄帝内经》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是从古自今都还没有人能够对其理论有完全的理解。《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也就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这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就目前而言,关于经络,人们又以下假设:一是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二是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三是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第十七章 气功

    “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我问。

    “就是气功。”他回答说。同时指了指清云,说:“就是刚才这位先生所说的那样。”

    清云道:“我赞同这种说法。我在练习气功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身上的气机是沿着经络在运行的。”

    秦教授说:“气功是中国独特的健身术。系现代名词。古代则根据功法不同,分别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的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以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气功内容广泛,主要有调身、调心、调息、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气功功法繁多,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站桩为主的站桩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国气功流派很多,一般分为医、儒、道、释、武术五大派别,每个派别又分为若干个小流派。医家气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为目的。儒家气功主要以修身养气为目的。道家气功主要以身心兼顾、性命同修、清静无为为目的。释家气功主要以练心为目的,要求精神解脱,其中又分两派,一派叫做八定,强调四大皆空,一派叫做参禅,强调修身养性,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和提高击技为目的。各派气功尽管方法各异,但总以练意、练气为主。气功从形态上可分为静气功和动气功两类。静气功采取卧、坐、站等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精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练身体内部,所以也称为内气功。动气功是采取意和气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如走式气功、太极棒气功、自我按摩等,因为它有动作表现于外,所以又称为外气功。”

    我听得越来越有兴趣了。因为我发现了在他的表述中有我需要的东西。

    “你的意思是说,气功其实就是通过人的意识在引导身体身上的气机,甚至还可以把天、地之气纳入到自己的身体里面为自己所用?也就是说,气功其实就是一种意识的活动?”我想了想,问。

    “可以这样说。”清云说。秦教授也点头。

    “一般而言,气功可分两种,即养气与炼气。养气就是道家静坐功夫,把气运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让身外景物诱导而外泄。炼气乃以运行为主。如拳术家在练拳时要用臂力,就把气运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气运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时,就把气运到全身。气有呼吸的区别,呼为阳,吸为阴;呼为动,吸为静;呼为刚,吸为柔。要把阴阳、刚柔、动静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气要运行时,不可逆走,贵当顺行。如顺行的话,不但脏腑会舒畅,并可快慢自如;倘若逆运的话,内部各脏腑就要受到伤害,一些习练者练岔气致伤致残者时有所见。”清云进一步解释说。

    “美国科学家的一些最新研究发现,冥想打坐不但可以放松你的精神和安稳你的心灵,还改变你大脑的结构并增进你的智慧。打坐四十分钟顶得上睡觉。他们发现,冥想打坐真的增加了前额叶脑皮层和右前脑岛等脑皮层区域的厚度,而这些区域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王院长在边上忽然说。

    “中医对人的大脑是怎么描述的?”我忽然问道。我现在又感觉自己陷入了是是而非的状态中了。好像明白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明白。

    “《黄帝内经》说‘头者精明之府’,并且论述了脑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明确地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所以中医认为人的大脑是人的元神之所在。”秦教授介绍说。

    我苦思良久。“我注意到了一个问题,”我思考着说,“比如气功。如果修炼得当的话,就会延年益寿;可是如果修炼不当就会走火入魔,有的甚至会出现痴呆、疯狂的情况。气功既然是以经络为渠道在修炼的,为什么会出现走火入魔的情况呢?”

    “走火和入魔是两个概念,”清云说,“练气功时用意来掌握呼吸,火即是用意,也就是指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凡是用较微弱的意念、柔和的呼吸,就是‘文火’,凡用强烈的意念、急重的呼吸,即为‘武火’;文火有温养的作用,武火有发动的作用,二者在练功时需灵活应用、交替运作,若失衡偏于其一,盲目猛练,会引起阳亢的情况,轻则气冲得胸腹胀痛、头胀重如箍、大小便失禁等,一般都是生理的反应。练功时产生幻景,叫做‘魔’,练功者将幻景信以为真,活在虚幻世界内,神昏错乱、躁狂疯颠,甚至成为精神病患者就是‘入魔’。这一般的表现包括三类:一是类似神经分裂症的表现,包括幻听、幻视、言语错乱、焦虑、紧张恐惧、兴奋吵闹、行为乖异等;一是类似歇斯底里症的表现,包括喜怒无常、情绪不稳、阵发性哭笑等;一是类似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包括失眠、焦虑、抑郁、丧失兴趣、易怒、自杀倾向等。这一切都是精神的反应,是练气功偏差之中最严重的一种。对于这种情况,历来各方有不同的解释,大致上都是在杂念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强制入静,导致入静过程中,杂念再反映出来变成种种幻景。”

    我对他的解释不满意。

    “练气功怎么会造成|人出现精神性疾患呢?经络和人的精神有什么关系呢?”我问。

    “人们在研究经络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幻肢感。就是在截肢患者身上用针刺某个部位后,截肢患者仍然可以感到被截去的肢体末端的经络的反应。”秦教授忽然说。

    “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居然有这样的事情。“那不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吗?”我问。

    “目前科学界对这一现象也仍然感到困惑。”秦教授说。

    但是我却感到豁然开朗了。

    第十八章 停尸房的号牌

    “我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个看法仅限于此,我希望大家出了这个门就把它忘记。”我说,“因为,我的结论是在人们认为唯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你说吧。现在不是‘文革’时期了,什么样的理论大家都可以研究、探讨。”樊华终于发话了。

    于是我就首先简单地讲述了自己曾经见到的鬼魂的情况。“所以,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而且,人的灵魂并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在人死以后就消亡了。虽然我目前还不知道人死后灵魂将以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说方式进行转化,或者说是转世,而为什么灵魂在转世以后会忘记他的前世的一切,这些问题我现在都不明白。但是灵魂是存在的,对此我坚信不疑。”我反复强调这个问题。

    “刚才我听了大家的讨论,我忽然有了一种推测。如果人的灵魂与**是通过经络结合在一起的话,你们会不会认为一切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我说的问题就是指前面我没说的疾病、气功、包括幻肢感。”我立即抛出了这个问题。

    秦川与王院长听了我的话后异常震惊,他们在那里面面相觑。

    “幻肢感怎么可以解释?”清云问。他当然很平静,他早都过了震惊的时期了。

    “肢体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灵魂却是完整的。既然人的经络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真实地存在。如果我把经络认为是人的灵魂存在于身体的一只存在方式或者说,人的灵魂是通过经络与人的**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一切问题就好解释了。治病的时候通过针灸刺激人的灵魂,让其躯体恢复,修炼气功可以延年益寿,那是因为修炼的人的灵魂,走火入魔也是因为对灵魂造成了伤害。幻肢感也就更加地证实了人即使在某部分躯体丢失了以后他的灵魂仍然是完整的说法。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幻肢感只是一个小的方面,如果人的整个躯体都死亡了,灵魂也仍然应该是完整的。”我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了出来。

    “你这想法简直可以颠覆整个中医理论。”秦川呼了口气说,“我不敢相信。这太可怕了。”

    “小师弟,你让我改变了我的世界观。这对于一个医生来讲,是最可怕的事情。”王院长也说。

    “如果不是我,你一定会被当成精神病给关起来。”樊华叹气说。

    但是我很高兴,我至少到现在为止找到了一点方向。虽然这种想法还需要验证。

    可是我又忽然想到,我以前看见的人身上的气就极有可能是人的灵魂在身体上的一种表象。或者是身体与灵魂之间和谐程度的一种表现。“印堂发暗”就代表有灾祸,这其实是灵魂与身体即将分离的一种指示而已。如果《易》揭示的是这个规律的话,那么它能够预测事物就应该比较准确了。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易》不但可以揭示“人”的个体,而且可以预测整个社会、甚至宇宙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那么它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我现在非常地痛恨自己的不学无术。

    于是我将刚才的思路说了出来。特别是人的气与灵魂的关系。

    “我还是不赞同你的观点。经络虽然看不见,但是却仍然有迹可循。比如,当刺激人的膝盖处的皮肤的时候,小腹就会有感应。再比如,当会阴处瘙痒的时候有人会忽然想咳嗽。还有,现在有一种治疗痔疮的方法,这种方法听起来骇人听闻,但是却非常地有效果。人常说:‘十男九痔’,我想在座的各位极有可能都生有痔疮。你们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用你们的舌尖去顶你们的上唇细带,对,上唇系带,就是上唇与牙龈之间的那条细细的连接细带。那上面有几个米粒样大小的球状物,那么你的下面就有几个痔疮。但是当把上舌系带上的那些小颗粒用手术剪剪掉了的话,下面的痔疮也就会自然痊愈。这很神奇。”秦川发表了他的看法,同时向大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

    大家于是都用舌尖去感受。

    “我有一个”;

    “我有两个。”

    “我的怎么这么多?难怪最近老出血呢。”樊华说。

    “这是什么缘故?为什么痔疮的表现会在人的嘴巴里面出现?”我好奇地问。因为我到医院看过,我有一个痔疮,但是不严重。现在我在他说的那个地方感觉到了一颗米粒状大小的小球状物。

    “那是因为人的肛门内侧和上唇细带在经络上都属于督脉。至于为什么这两个位置会有如此奇特的对应表现,这个问题我也还说不上来。”秦川说。

    他说的是人的病象表现,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完全否定我刚才的那种推论。“你说的人的**上的反应,但是并不能否定灵魂与身体的那种结合关系的推论。”我说,“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人的灵魂却是存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这个前提是存在的,因为我多次感受过。”

    “我也认为这个前提存在。”清云和樊华都说。

    让秦川没想到的是王院长也相信:“我现在也相信了。”

    “其实我也遇到过一次。我现在对那次的事情还记忆犹新。”秦川犹豫了一下,说。

    “哦?那你说说。”王院长顿时来了兴趣。对于一个信奉科学的人,当他的世界观发生动摇以后,往往会对新鲜的异类的东西感兴趣的。

    “有一天晚上我到市医院去会诊。请我去会诊的是我的一个学生。他在毕业后分到了市医院的中医科。那天晚上他打电话来说他们科室有一个疑难病例,希望我能够抽时间过去看一下。我当时心想也许是危重病人吧,不然他是不会在晚上叫我去的。你们知道,作为老师,学生在向自己发出这样的要求的时候往往是不方便拒绝的,更何况当医生的对于疑难病例往往有一种研究的渴望。于是我就去了。

    市医院的中医科在住院部的十五楼。我到了那里后我学生和一个护士在那里等我。我看了那病人,却发现他仅仅是一个偏头痛而已。不过说他是一个疑难病例也没说错,因为偏头痛治疗起来本来就很难。但是我对这个学生在这么晚的时间把自己叫去还是有些生气。虽然我不说,可是我不高兴的样子从我的脸上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学生也感觉到了。他笑着对我说:‘老师,你别生气,主要是我好久没有看到你了,我太想你了。’我心想你想我的话为什么不自己来看我啊,为什么还要把我叫到医院来呢?可是我还是没说什么。我只是说:‘没其他事情我就回去了。’学生一再地向我道歉,于是他和那护士就一同送我下楼。

    我们进了电梯。那天晚上很奇怪,电梯一直下行却没有人进来。因为在医院里面一般来说每层楼总是会有人进来的。我正奇怪,却发现电梯停了下来。我一看,是七楼。电梯门打开了,我却发现电梯门口站着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是我刚才看的那个病人!我很奇怪,因为无论如何他也不可能在七楼啊。这时候我忽然一激灵,因为我看见这个人的手上戴了一个号牌,那号牌我非常地熟悉,那是停尸房里面的尸体的身上才会有的号牌!‘别让他上电梯!’我大声叫道。那护士急忙把电梯关上了。‘老师,为什么不让他上来啊?’我那学生好奇地问。我说:‘这个人有问题。他不就是我刚才看的那个病人吗?他怎么会在七楼出现呢?更奇怪的是他的手上居然戴着停尸房里面的尸体才有的号牌。’我的话刚说完,和我们一直在一起的那个护士却做了个动作,她的那个动作可把我吓坏了——她伸出手来,对我说:‘老师,是不是这样的号牌啊?’我一看,她的手上也戴着那样一块号牌!

    我吓得目瞪口呆!这时候我却听我那学生在批评那护士:‘你怎么能这样吓我的老师呢?你看我都没有把我的号牌亮出来。’我再一看,我那学生的手上也有一块与她一模一样的号牌!

    就在那一霎那间,我发现自己竟然独自一人在电梯里面!而我的那个学生,以及那个护士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忽然消失了!电梯依然在下行,我居然不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出了电梯的!

    当我到了底楼,出了电梯,我这才发现自己身上全是冷汗。我以最快的速度打车回到了家,我在家里呆呆地坐了许久也没闹明白自己刚才究竟是遇到了什么情况。我在那段时间唯一的感觉就是害怕。待我终于清醒过来的时候,我立即从手机上翻出了我学生晚上给我打过来的那个号码。我用电话朝那个号码回拨了过去,电话居然通了。接电话的是一个女人。‘我找xxx’我对那女人说。那女人问我是谁,我说我是他老师。那女人接下来的话却让我大吃一惊。在电话中那女人哭着对我说;‘他今天下午骑摩托车出事了,刚送到医院就死了。现在他的尸体还放在停尸房里面。’

    我听完了电话,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有人在与我开玩笑。这时候我忽然想起了那个医院的一位副院长是我的同学,于是我又给他打了个电话。

    ‘xxx在你们医院表现怎么样?现在业务上还不错吧?’我问那位副院长。

    电话中那位副院长很吃惊地问我:‘你还不知道吧?他今天下午才死了。他骑摩托车被车撞了,有个护士也在他的摩托车上,结果也死了。这起车祸一共死了三个人,还有一个是因为横穿马路被那货车压死的。’

    我没有把自己晚上的所见告诉那位副院长,因为我的身份不允许。你们想想,如果一位中医学的教授说他遇鬼了会是一种什么反应?这些年来本来就有很多人在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如果我再闹出见鬼的新闻的话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攻击中医呢。”

    我们听完了他的经历,都默不作声。但是我认为他那次遇见的是鬼魂,这一点疑问都没有。

    “我们虽然不能用这种观念去主导中医学的发展,但是在治疗的时候悄悄地借鉴还是可以的。”过了许久,王院长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是啊,”我说,“其实就是证明了鬼魂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治疗也应该影响不大的。”我说。

    “怎么会影响不大?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对许多疾病产生了无奈和畏难的情绪了。所有我现在是宁肯相信我那天的一切是幻觉也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秦川说。

    第十九章 脸上的秘密

    他说的话我完全理解。

    比如我现在都感到很宿命。我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放弃了个人的许多追求,现在却整天神神叨叨地与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打交道。这一切,究竟值得还是值不得?我不但自己如此,同时还让张苏与自己一样变成了闲人、一个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还有清云和清月。他们也因此而放弃了修行。如果因为自己而影响到了眼前的这两位专家、还有国家特殊部门的樊华,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有功还是有过。

    “人体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奇迹。我们谁也难以说清楚它的奥秘。作为‘我’这个以自身为主体的思维来讲,我们往往都希望自己能够永生。我们的修炼也好、为善也好,说到底不都是为了今后我们并不知道的未来在努力吗?所以,当你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本着‘用心’二字就可以了。”清云忽然说道,思维有些跳跃。

    “如果痔疮的表征在人的口腔里面可以得到体现的话,那么其他方面的表征也应该有呼应。”我的思维也随着跳跃起来,我忽然想到了前面的那个问题。

    “那是当然的。疾病方面的东西我不是很懂,但是面相方面我却很精通。”清云说,“精通面相的人就知道,从一个人的脸上可以看到人的其他器官的很多秘密。”

    “有这样的事情?”秦刚和王院长都很惊奇。

    清云笑着说:“那是当然。幸好在座的没有女士,不然我的许多话还说不出口呢。比如,我可以从女人的眉毛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女人是不是Chu女、从她的嘴巴就可以看到其外阴的大小、从她的耳朵就可以知道她内阴的松紧等。”

    我其实也知道一些,但是却没有他知道的那么多。不过道家似乎在这方面研究的过于深了一些。

    “哦?那你具体说说。”秦川很感兴趣。其实感兴趣的并不止他一个人,我想只要是男人都会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

    清云的样子很得意,他“呵呵”笑着说:“女人的眉毛内侧的起始处,如果那里的眉毛是倒伏着的,那就说明此女还是一个Chu女,反之,如果她那里的眉毛竖立了起来,就说明她已经被破瓜了。就其嘴巴而言,女人嘴巴的大小与她的外阴的大小是成反比的。此外,就是女人的耳朵了。女人的耳朵的内廓的下方那个缺,”他说着边用手指了指自己耳朵的那个位置,继续说道:“女人的内阴的形状就和她耳朵上的那个缺的形状是一致的。我们道家有一个分支,他们是以男女双修为主的。道士在选择双修的对象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看对方的耳朵,他们总是选择耳朵的那个缺又窄又深的道姑作为修炼的对象。”

    “你不也是在修炼吗?”我心里想道,但是却不便于说出来。

    “男人呢?男人怎么看?”秦川的兴趣更大了。

    “男人也一样。男人的眉毛也可以泄露他还是不是处男,只不过**的情况要除外。还有就是男人的鼻子。男人的鼻子与他的性器官是一致的,鼻子尖长的男人他的阳器就必然很长。”清云解释说。

    “真神奇啊。”秦川惊叹道,“我们中医虽然对这些东西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却没有这么深入。那么面相的原理和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呢?”

    清云说:“我国对面相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相术和相士就已经出现,著名的学者、儒学大师荀子曰:‘相人者古之者无有也’同时期的《左传、周书》中也有关于相术相士的记载等通过大量的资料文献证明早在春秋时代我国相术就已经开始发展,并且建立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当时主要是相人的长相、声音、气色。进入隋唐时期是我国相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代,这一时期的相书的数量繁多,种类多样,流传广泛,由最初的观察长相、声音、气色发展成为相眉、相鼻、相耳、相口、相额、相身躯、相手掌脚掌等各个方面。据新旧《唐书》中的记载显示,当时最著名的相术士是袁天纲,其相面术之神奇准确,以致使人难以置信。我国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宋元时期,在北宋大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风俗长卷中其中就有看相批命的职业形象,据此也反映了当时相术风气之盛,并且出现了总结性的著作,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在众多的相书中,首推的应属《麻衣神相》。

    面相之术与其他神情的预测方式一样,很难精通。现在外面那些摆摊的大多数都是骗人的,他们所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知名人物的面相上去找到他们的成功的背后面相上隐含的信息。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道观的道长在探讨当代杰出人物的面相时那位道长对我说:‘我一直都不知道为什么那位副统帅会到达那个位置。你看他的面相,八字眉、尖嘴猴腮、眼睛还有点邪视,无论怎么看他都应该是一个尖峭贫寒之格。但是他却功封元帅、位极人臣,显赫一时。我一直都找不到原因,直到有一次我在看了他的一张照片后才顿时明白了:五官当中把全部好相集中一起是贵相,可要是把最贱五官集中一起同样可以是贵不可言。一般人转头时;身体也要同时转;可他转头时身子却可以不动。原来他是‘狮子回头’之相!’”

    樊华骇然道:“原来是这样啊。我以前好像是看见过那样的照片。我当时还觉得奇怪呢,我还以为是照片的问题。”

    “麻烦你继续说说不一定这些东西对于我诊断疾病还有好处呢。”秦川说。

    我说:“面相应该与疾病的诊断有着某些联系的,中医里面的‘望、闻、问、切’其中的望就应该包含这样的信息。只不过‘望’的内容和思考的方向不一样而已。”

    秦川说:“是应该这样的。所以我才想多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啊。”

    他使用的是“知识”二字。这说明他从心理上认可面相这门古老的技艺。

    第二十章 面相

    我知道清云最喜欢这样的机会了。“给大家讲讲,我也很想听呢。尽量详细一些吧。”我要求说。我发现自己现在老是喜欢以“师傅”的口气对他讲话。

    “好的。”他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奇怪、继续说,“古代面相术所指的五官是:眉、眼、鼻、口、耳。五官是面相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面相术的角度观察,人的五官不仅能显出这个人的智慧愚蠢,而且还能预示出这个的富贵贫贱,五官中有一官生得好,就能享有十年的好运,如果五官都生得好,则可享受一生的富贵荣华,《大统赋》说:‘一官成十年之显贵,一府成十载之富荣。’前题条件是,观察一个人的五官必须从整体上去分析,万不可单独割裂开来,去单独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眉毛。眉为两目之华盖,实为一面之威仪,如果眉宽广清长,双分入鬓,首尾丰盈,高居于额,那么,这样的眉就是上乘之眉了。一般来说,眉疏而秀,平而阔,秀而长者,此人生性聪敏;粗而浓,逆而乱者,此人生性凶顽。秀长超过眼,显示此人将来富贵。眉短不能超过眼,说明此人缺乏钱财。眉高昂者,表示此人性情刚烈。眉毛下垂者,显示此人生性懦怯。眉头相交,预示此人运气不佳。眉骨高高耸起者,说明此人性情凶恶而前程坎坷。眉中有黑子者,显示此人聪明不凡。眉生的高者,说明此人前程远大。眉中有白毫者,预示此人寿命极长。眉上多直纹,显示此人大吉大利。眉上多横纹,说明此人贫苦乏财。

    其次是眼睛。天得日月以为光,人凭眼目以为光,观眼之清浊,可以见人之善恶。如果眼神藏而不露,黑白分明,瞳人端正,光彩射人,这样的眼就是上乘之眼了。通常来说,眼长而深,充满光润,预示此人将来富贵。眼黑如点漆,说明此人生性聪明。眼含神不露,灼然有光,显示此人运气极佳。眼细而深长,表示此人将来长寿,而且禀性奸邪。眼浮而露睛者,显示此人中途夭折。眼大而凸圆似怒,说明此人寿命不长。眼睛黑白分明,鱼尾俊俏,名曰凤眼,表示此人好酒聪明。眼圆如光彩,名曰龙眼。圆( 魂飞魄不散 http://www.xlawen.org/kan/54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