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17 部分阅读

第 17 部分阅读

    断言道。

    “老夫也赞同季彦的看法,想要活命唯有逃到江东才行!”王基坐在一旁神态悠闲的说。

    “诸葛诞,文钦皆是一时之勇,当层层包围,大小道路尽设埋伏才是!”钟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士季认为诸葛诞会走哪条路线?”司马昭甚是器重钟会,有意问道。

    看了看地图,钟会道:“想全军突围是绝不可能只是,须防诸葛诞声东击西之策!”言罢,钟会神情坚决的手指一处地点。

    司马昭,王基等人走上前来定睛一看均是点头称奇,对钟会的评价不由得上升不少。司马昭笑道:“士季所言却是不可不防,各军当依据此处变化重新布防才是。”

    “末将等必活捉诸葛诞献与大将军!”王基,胡奋,州泰,石苞等人齐声喝道!

    经过几日的安抚和忙碌,城中的惶恐终于不再扩散。城外魏军呼喊的谣言也被弹压,可魏人的内容还是传到了诸葛诞的耳中。早就预料到了吴军尽退,但真正听到时仍是有所震撼,诸葛诞暗道:“诸葛诞啊诸葛诞,纵横天下三十年,今日竟是怕了么?”

    杨虎将百余名军卒押到府邸之内,这些士卒串通一气竟然想越城而逃,幸好被杨虎巡夜抓到,于是送到诸葛诞处听候处置。因为蒋班的战死,诸葛诞对于带着残兵回来的杨虎心中有了芥蒂。杨虎也知主公埋怨自己不救出蒋班,只是当时军无战心,自己就算舍命去救也不过是多搭几条人命。况且这两万多人马若是没有人约束带领,恐怕回寿春的路上也就都散了。

    道理上诸葛诞也是明白,情感上还是难以接受。蒋班焦彝跟随自己征战多年,朝廷几次欲提拔二人都被二人拒绝,对自己可谓是忠心耿耿。如今蒋班战死,焦彝的心情也是日渐沉重。明明那王基老儿就在城外,自己身为一军统帅竟是没有办法替爱将报仇雪恨!

    “拖出去砍了,以儆效尤!”诸葛诞看罢转身回屋去了。

    “主公,临战起杀于军不利啊!”杨虎跪在后面疾呼,诸葛诞听也不听便这么走了。

    城外的魏军不知淮南军几时出击,日夜提防。城内的淮南军也是大都不知,只有最为核心的将领和军队才知晓几时行动。诸葛诞只是传令各军整备军械,随时待命。

    第57章 富国之策(1)

    第57章 富国之策(1)

    太医令李济兴冲冲的拜见刘禅道:“微臣给陛下道喜!”

    “喜从何来?”刘禅想了想最近可没什么喜事。

    “方才微臣替皇后娘娘把脉,皇后娘娘有喜了!”李济很是兴奋的道。

    三国时代的太医令并不是什么重要的职位,人们对于医者并不重视。比起战『乱』和饥饿冻死的人,死于疾病的比例非常少。只有当瘟疫来临时,人们才会想起医者,而这个时候的医者面对大面积的瘟疫,能做的也非常有限并不显眼。

    太医令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实际上服务的对象仅仅限于皇室。便是朝中大臣得了什么重病,都轮不到太医令亲自出马。太医令不过是六百石的俸禄,手中又没有什么权利,几乎没有任何捞钱的机会。在这个贪墨成风的官僚世界中,太医令属于旁观者。

    可能有人会认为太医令是至关重要的棋子,关系着皇室病者的安危。其实不然,皇帝染病往往都有数名太医诊治,然后整理出治疗的方案。根据太医们的『药』方,有专门的人员去抓『药』,又有另一组人专门负责熬『药』。熬『药』之后便是试『药』,试『药』的有太医令系统的人员,也有皇帝身边的近臣。这一路程序走下来,大家各负其责,太医不过是开方子的郎中,谁会重视呢?

    每当宫中某位被陛下宠幸的妃子娘娘有了身孕,便是罕有的良机。陛下龙颜大悦,赏银是必不可少的。妃子或是娘娘那面也会给一些打赏,请太医开一些好方子调养身体。因此李济此时乐的是有了额外的收入,并不是替刘禅高兴。

    “有喜?是说皇后娘娘有了朕的?”刘禅哪曾想到自己这五十多岁的身躯,还有铁树开花的一天,顿时说不出话来。

    “是啊!皇后娘娘有了陛下的龙种!”李济心想老来得子确实不易,陛下激动非常也是理所当然。

    在后世还没有做过父亲的刘禅听说自己有了后代,一时间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道:“皇后娘娘何在!朕去看她!”言罢跨步便出了宫门,自有宦官宫女带路。李济跪在地上听着陛下走的远了,直起身子站了起来,心想银子还没到手,于是也跟着追了过去。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看到刘禅大步流星的走入了寝宫,两旁的宦官侍女都是跪拜相迎。顾不得繁缛礼节,刘禅直接走入了宫中。

    “臣妾恭迎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张皇后带着宫中侍从出宫迎接刘禅。

    “免礼!”刘禅大手一挥,几步走到张皇后身前,双手扶着张皇后肩头激动的说不出话。

    “陛下……”张皇后见刘禅失态,脸泛红云提醒道。

    “都退下吧,朕有话和皇后娘娘说。”刘禅整了整仪容,命众人退避。

    “这是朕的孩儿……”刘禅扶着张皇后走到坐到床边,手舞足蹈的『摸』着张皇后的小腹。

    “刚满三个月,臣妾初时也不确定,所以一直隐瞒陛下,请陛下恕罪。”张皇后怀胎时间尚短,小腹看起来与往常无异。

    “朕怎么舍得降罪给你,都是朕糊涂,竟然没有察觉啊!”刘禅仍是激动不已的样子,坐立不安围着张皇后左看右看。

    “臣妾也是想不到陛下老当益壮,竟然有了身孕,如此到好也了却臣妾的心病。”张皇后拉着刘禅坐在身旁,依偎着道。

    刘禅七个儿子,没有一个是皇后张氏所生,这一直是张皇后的心病。无奈自己嫁入宫中的时间晚了,百般努力下仍是没有结果,只好放弃。不想无意间竟然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想想刘禅已经五十多岁,张皇后小心翼翼的没有声张。如今经过太医确定有了身孕,张皇后总算是松了口气。

    “哈哈哈哈哈,老来得子,老来得子啊!”孩子还没有出生,刘禅已经开始臆想孩子出世后的生活。

    看到刘禅高兴,张皇后更是倍感幸福,抱着刘禅不肯撒手道:“承陛下龙言,这胎定是龙子。”

    做为后世的来人刘禅并没有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听到张皇后这么说微微笑道:“男也好女也好,都是朕的龙儿,朕一样喜欢!”

    “陛下真好,只是日后臣妾不能服侍陛下了。后宫的姐妹们也是等了好久,陛下可要去看看?”张皇后狡黠的偷看了刘禅一眼,便埋脸在刘禅的怀中。

    “这嘛……”刘禅心里回忆后宫佳丽的印象,一时除了上次被陈袛挑拨闹事的那几位外,还真想不起有谁。

    “最近朕公务繁忙,过一阵子再说。你便在此休息,养好身子给朕生一健健康康的宝宝。”刘禅爱怜的用手捏了捏张皇后的小脸蛋。

    “李济,张淳何在!”刘禅转首向宫外喝道。

    宫门外候着的老太监张淳闻言连忙招呼刚刚赶到的太医令李济,二人推开宫门走到刘禅面前跪拜道:“臣等恭候陛下!”

    “你们要好生照料皇后娘娘,只要是娘娘所需,无论何事皆要做到!”刘禅来自后世,也知后宫之内明争暗斗,于是一脸严肃的嘱咐二人。

    张淳是张皇后族中之人,照顾张皇后十余年感情深厚,自然是竭力而为。李济身为太医令自然不可能每天都来伺候张皇后。想到这点刘禅于是又说道:“由今日起李太医专门负责看护皇后的身体,算是皇后的专属太医吧。”

    “谢陛下恩典!”张淳,李济两人闻言都是喜悦。

    “李太医领赏后先回去收拾东西吧,以后专门为皇后娘娘诊治。”刘禅吩咐道。

    “是,微臣竭心尽力必不负陛下所托!”李济磕了几个响头,跟着张淳去外面拿赏银去了。

    有了自己的骨肉刘禅满心欢悦,在寝宫中陪了张皇后许久才想起还有公务处理。于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寝宫。一边走着心里不停的嘀咕,穿越之后便是和张皇后形影不离,这孩子只可能是自己的。但这个身体是实实在在的五十多岁依照常理来讲,确实不可能啊……可事实便摆在眼前,难道是。

    书房之内樊建早已等候多时,尚书台自从没了陈袛,一切事务便落在了樊建和邓良的肩上。樊建是诸葛亮时期的官吏,做事细致稳妥大局观极好,短短数日已是博取了刘禅的信任。邓良也是尽力而为,只是能力着实有限,很多事情上难以替樊建分担解忧。

    近日来樊建主要是安置从陈袛,许游两大家族中得到的三万户佃客。通过文立,高玩,卫继,杜轸等人在各地的调查,两大家族的佃客在蜀郡之外尚有将近两万户。这两万户人的安置比起樊建却是简单了许多,首先是登记造册,既然庇护他们的家族已经烟消云散,这些人理所当然的便是国家的人口。然后将从两大家族手中得到的田地依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这些佃客,让他们自食其力,依照国家的法律按时上缴钱粮,逐渐的融入到社会中。这些佃客大都是为了逃避国家的税收,主动要求世族的庇护。如今又回到了平常的生活,都是无可奈何。

    蜀郡这三万户百姓的安置速度便是慢了许多。作为益州最繁华的地带,这些佃客平时的生活并非只是种田。不少人都是在两大家族中负责制作丝绸,或是从事养殖畜牧的工作。只是种田还好安顿,毕竟土地是富余的。可丝绸制作,畜牧养殖这些行当都是国家在掌控,不少更是世家豪族才能做的买卖。没有空缺又要如何安置呢?

    刘禅想了想道:“从国库拨钱扩大规模,把人手都加进去。”

    “陛下,蜀郡丝绸等产业已经是鼎盛,国库存量与日俱增,扩大规模恐怕多有不妥啊!”樊建奏道。

    “呵呵,长元难道忘了朕已经命人去打通商道。只要这商道一通,这点存货很快便会换成国家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账。现在扩大规模,依朕看正是时候啊!”刘禅心情极佳,对樊建解释道。

    樊建一想陛下说的也有道理,只是这道路是否真的可以打通,打通之后又是否有陛下预料的这般兴旺就不好说了。于是道:“陛下高瞻远瞩,微臣佩服!”

    “这批人安顿好之后,我大汉有多少户口?”刘禅知道人力是不可或缺的,于是问道。

    “回禀陛下,近日所得佃客近五万户,不下二十万人。前时整编各族夷人也有十二三万人。如此一来,国中当有四十二万户,一百五十万人左右。”樊建心中有数,于是答道。

    “朕从未想到这两大家族竟有如此多的佃客,哎……”想起陈袛等人,刘禅不免几声唏嘘。

    樊建心知陛下对于世族掌控如此多的人口已经有所不满,只是这其中牵涉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自己也没有个头绪。况且一旦自己开了口,日后这川中恐怕就没了樊氏一族的立足之地。

    “东广汉郪县的刘邵和范恩在宫外候着,陛下是否要召见?”樊建岔开话题问道。

    “可是文广休所言的那两名少年?”刘禅问道。

    “正是此二人,经查实刘邵却是颍川刘子相的后人,范恩似乎出身汶山郡四处流浪,二人都是白身。”樊建早已将二人身世调查一番。

    “英雄出少年,传召。”关于刘邵,范恩的故事,文立已经报告的非常详细。这边又有樊建调查了一番,安全上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

    第58章 富国之策(2)

    第58章 富国之策(2)

    宫外司马胜之陪着刘邵,范恩两人闲聊。司马胜之是宫中陛下身前的红人,虽然只是秘书令的职位,实际上早已得到刘禅的重用。刘邵和范恩两人可没有想到会在郪县遇见文立,保全了『性』命不说,眼下有又了面见当今圣上的机会。

    时间仓促,司马胜之便趁二人没有入宫以前,将宫中的一些礼仪和规矩说给二人。刘邵也算是一个官僚之家,对于这些多少都有接触。范恩则是一个居无定所,游『荡』各地的浪子,相对而言司马胜之的讲解更是偏重于范恩的理解。接到宫人的传令,司马胜之带着二人整理衣冠,赶赴御书房见驾。

    到了御书房,刘禅眼带笑意的看着三人,身后则是虎贲中郎将关彝和北军中候张遵。范恩是习武之人,比常人感觉敏锐一些,只是觉得这两人总是似有若无的盯着自己。刘邵却是没有感觉,三人跪地拜见刘禅。

    “平身,赐座!”刘禅心情极佳,吩咐下人赐座给三人。看几人受宠若惊的坐下,刘禅接着道:“朕早接到文广休的报告,一直再想二位少年俊杰会是何种风采,今日见了方知文广休所言非虚啊。”

    “草民何德何等,实不敢当!”刘邵,范恩两人闻言,在此跪倒在地。

    “两位不必拘束,这书房之内大可放松。”刘禅知道这两人尚未见过如此场面,于是出言安抚道。

    “谢陛下!”二人心中揣测不安的回到座位上,一介草民可以和当今陛下同屋而坐,这样的荣耀简直是不敢想象。

    “朕闻此次查办李氏之案,多亏有两位相助才如此顺利,不知你们要何赏赐?朕都可以满足你们。”刘禅微笑着道。

    看到刘禅平和的目光,二人暂时压抑住内心的激动道:“草民别无所求,只求这等贪官污吏莫要再鱼肉百姓!”范恩先是起身答道。

    “草民愿为地方之官,护得一方安宁。”刘邵也是随之而起。

    两人的回答颇有唐突之处,刘禅也不追究道:“如你们所言,这益州民政竟是如此不堪么?”

    “臣等不敢!”听到刘禅这样问,包括司马胜之在内三人都是跪在地上。

    “外面究竟是什么样子?如实说来,若有虚假朕治你们欺君之罪!”刘禅威严凸现,气氛顿显凝重。

    刘邵和范恩哪想到这刘禅脸『色』变的如此之快,事到如今方知伴君之难。看陛下的样子多半是生气了,可不照实说恐怕也是难逃一死。刘禅气场极强,刘邵范恩两人倍感压迫,刘邵把心一横于是道:“草民斗胆禀告陛下。”

    对百姓来说一年到头耕作不休,为的便是吃饱穿暖。到了年底家中若是还有些余粮便是再好不过了。寻常人家男子耕种,女子织布一年下来自然会有富余。尤其是诸葛亮治国时“以境劝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的政策,对于推动川中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是赋税并非是只有田租,统治阶级减轻田租赋税主要的目的是刺激百姓多务农事。耕田播种除了人力便是借助牲畜,普通的百姓家养不起牛,只能用官府提供得牛来务农。由于用的是官牛,每亩田地的收获便要多上缴一分。而一些士族有自己的牛,也被称之为私牛,每亩田地的收入便少上缴一分。

    朝廷官府要办公,要饲养马匹等牲畜,这些都有专人负责照料。但是所消耗的草料,薪柴都是由百姓手中收取的,这又是各种名目的税收。以此类推林林种种的税收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当朝廷要大兴土木之时,更是家家户户要上缴钱粮。除了这些,每家每户都要依照一定的份额上缴绢棉等物。

    减轻田租赋税固然是好,促进农业迅速的发展,但是过多的杂税使百姓并没有因此过上富裕的日子。不少地方的官僚,每每需要敛财之时便巧立名目,增加赋税。这些私自设立的税收项目没有经过国家批准,更是无人可查,百姓的血汗钱便落入了官僚的口袋中。钱能通神,没有谁不喜欢钱,尝到了甜头大家更是纷纷效仿,变本加厉。加之行贿之风盛行,国家的监察体系也跟着推波助澜。

    百姓种的地多了,家中不至于挨饿,可富裕是远远谈不上的,只不过是解决了温饱问题。遇上官府如此的“苛捐重税”,不少家庭都是家破人亡,流离异乡。这也是蜀汉流民的重要来源之一。

    川中的大族世家见到如此多的流民没有饭吃,没有地种,自然是乐于将其收为自家的佃客。成为佃客的百姓有了地种,可以生存,每年又会得到些富裕便感到满足。可豪族世家尤其是地主们的收入却是与日俱增,国家没办法从这些人身上得到分毫的收益。

    蜀国,吴国,魏国三个国家之中,只有吴国的士族是有免于劳役赋税的特权。在蜀魏两国即便是世家子弟也是需要参与劳役,缴纳税收的。不过随着家族的庞大和佃客的增多,没有哪个世家子弟去做劳役。家中种地的佃客成千上万,国家只是按照士族的名头收取赋税,这不过是九牛一『毛』。当然不排除家境较差的士族自食其力。

    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看似国家减轻了徭役,实际上在各地的百姓都是苦不堪言。对于这种情况刘禅并不感到意外,毕竟从后世而来,某些方面的见识是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大众。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为了亲眼见证刘邵和范恩所言,刘禅准备出宫来一次微服出巡。古时也有皇帝驾车巡游的先例,可那是光明正大的由军队保护浩浩『荡』『荡』出行。而不是乔装易服的体察民情。

    这大胆的提议吓坏了在场的众人,包括关彝和张遵在内都是跪地恳求刘禅三思。虽然说是关心百姓疾苦,但已经派了文立等人四处探查,又有呼雷阙的人手暗中调查,实在没有陛下亲自去民间查访的必要。刚刚平定了国内的动『乱』,可国内就不见得是太平了。文立等人在川中重要的产盐地纷纷开始拔除世家豪族对盐的控制。盐是国家命脉,更是必不可缺的物品,其中牵涉的利益非常巨大。刘禅授意文立等人『插』手制盐,产盐,运盐,贩盐等每一个环节,已经是向世人说明当今皇帝的态度。这些物资是由国家把持的,不许任何家族『插』手其中。

    这一举动无疑触动了许多世家豪族的利益,盐带来的利润在这些豪族的收入中绝对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刘禅挟带着诛杀两大世家的余威,地方的豪族世家一时也是不敢轻举妄动。利益是利益,家族没了传承,人没了『性』命,有再多的利益也是白搭。

    一时风平浪静不能说明什么,暗中的波涛汹涌才是要命的杀手锏。没有人抗议,准确的说是没有人敢抗议,但不满的情绪一定是有的。这个时候微服出宫,未免让人担心。众人的担心刘禅也是明白,但外面的情况也不能只听众人口述,亲身经历才会有切实可行的解决之策。对于什么制作化肥,冶金技术等等一些后世才知道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刘禅是一窍不通。

    后世的刘禅不过是普通人而已,根本未曾接触过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如何会制作化肥以及锻造技术呢。这些只有专业人士才具备的技能,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是一生都不会接触的。刘禅明白自己并没有什么特长,略微接触到的历史也不是这蜀汉末期。可也不能因此就妄自菲薄,作为后世的来人可以带给这个时代的东西有很多,打通商道推动商业发展便是其中之一。

    众人拧不过刘禅,只好听从刘禅的安排。于是刘禅带着关彝,张遵,司马胜之,刘邵,范恩等人乔装打扮成世家子弟在成都附近走了遍。司马胜之等人唯恐出什么差头,暗中调动了宫中的宿卫也是乔装打扮为百姓模样在四周保护。

    回到皇宫的时候已然接近黄昏时分,刘禅在宫中憋得久了难得出宫散心。第一次见到这个时代皇宫以外的人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让刘禅兴奋非常。

    “众卿辛苦了,朕今日真是收获颇多啊。”刘禅看到众人一脸风尘不由得说道。

    “陛下心系百姓疾苦,亲力亲为,纵然古之圣人也不过如此。此乃大汉之幸,百姓之福!”司马胜之带头拜道。

    作为一个君主能做到刘禅这个份儿的确实不多,尤其是这个时代。这大半天走下来,众人对刘禅都是崇敬有加,心悦诚服。可以说这是刘禅在蜀国地位提升的一天。

    “今日众卿辛苦,可早些回去休息,朕也要好生思索,明日再议!”刘禅心中其实有了定计,只是尚有许多事情需要了解,因此先命众人离开。

    “草民不才,愿为陛下分忧!”刘邵和范恩两人已然把刘禅视作圣明之君,不顾劳累的表达忠心。

    “两位爱卿也先回去休息,我们明日再议,朕尚有要事托付两位爱卿。”刘禅见了笑着说道。

    众人也知这一躺下有多劳累,闻言都识趣的退下。平时宫中陛下走的是什么地面?吃的是什么美味?如今陛下甚至亲自耕田,又做东请大家吃了民间的饭菜,换谁也是需要休息的。何况这是万金之躯的当今圣上。

    出宫之后众人便向刘邵,范恩二人道喜,陛下称二人为“卿”,就是说明已经认可两人,说不定给两人什么官职都已经想好。刘邵范恩初入官场不敢托大,连忙致谢。

    第59章 困兽之斗(1)

    第59章 困兽之斗(1)

    从寿春通往江东的道路有许多,任意一条路都是不好走。就算没有魏军的围困,也不是一马平川的畅通无阻。淮南之地水系发达,南北通行东西相汇,水路曲折用来逃亡速度过慢。陆路也是发达,但到达吴国境内需要经过的河流也是不少。而且从寿春到吴国境内也并非一日可达,这也突围增加了难度。

    东方是魏豫州刺史王基的人马,南方是徐州刺史胡奋的军队,西方驻扎的则是司马昭的大军。北方地理环境险恶,不利于大军出击,而且又是与吴国的位置相反因此不做考虑。东,南,西三个方向都可以作为突围的目标,只要打通任意一营魏军便可以破围而出。

    南营徐州刺史胡奋的军队经过前次的大战消耗甚多,伤患也是众多。魏军着重对胡奋的南营输送了兵力,数量上有所恢复,战力上却不一定比得上胡奋自带的徐州军。和徐州人马交过手的焦彝自然清楚得很。魏军看起来是各州的精锐汇聚,实际上兵卒的战斗力也分三六九等,并非是全军精锐。

    东营王基的豫州军团虽然历经数战,但损耗并不是很大。这得益于王基的屡战屡胜,战斗减员便减少了许多。诸葛诞和焦彝等人对王基是恨之入骨,不仅因为蒋班的阵亡,更是因为王基的难缠。

    司马昭所带领的司州精锐便聚集在寿春西方,离寿春的距离最远。但没人会选择冲击这一侧,魏国的精兵强将都汇聚在司马昭身边,离着寿春距离还远。淮南军一战拿不下魏军,被其他魏军绕过来截断后路就成了灭顶之灾。所以攻击西侧是非常冒险的,不能轻易出击。

    魏军虽然有二十万之众,不过为了顾及补给线路,保证防御效果,并没有用营盘将寿春城围住。而是采取了掘堑而围的方式,在寿春城外挖掘一道道的深沟,筑起土山。魏军凭借深沟和土山的地理优势据险而守。这些防御工事都配合附近的地形施工,与周遭的地势浑然一体,除了正面的强攻之外,别无他法。

    淮南军每日在城头看着魏军修筑工事,心中忧虑但体力却是丝毫未损。反观魏军虽然采取了轮流施工的方式,但日子久了军卒难免会积累疲劳。最为精锐的军卒不会参与筑围,卖苦力的多是新兵和战斗力不强的部队。

    这一日天空一片清澈万里无云,阳光直照大地烤得大地发热。寿春城东门之外有数千魏卒挥舞着锄头对沟堑加深加宽。挖出的泥土倒入竹筐之中,由众人传到地面上,再运往土山处堆积。魏卒们身处两军阵前,气氛倒是十分的平和。淮南军龟缩已久,大家不免懈怠起来。

    “这诸葛诞也不过如此,早早投降便是了,害得我等在这里卖力气!”有的军卒看了看寿春城,一脸不屑的说道。

    “要我说啊不能埋怨人家不出来,这鬼天气走几步就是一身汗,换我也是猫在城中纳凉啊!”有军卒取笑道。

    “赵老三你还说,上面不是下令了么,要大家预防着贼军反扑。这工事要是做得差了,被贼人杀过来,到时候可别『尿』裤子。”另一名挖土的魏卒笑道。

    “老子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壮实,等闲三五人近不了老子的身。这贼众要是赶出来,看我一刀一个都剁了丢到大江中喂鱼!”赵老三不满被人取笑,于是抢着炫耀道。

    “得了吧,杀贼还用得上我们么?临时征调而已,卖卖力气就有粮饷拿也是不错。”听到赵老三的大嗓门,附近几个魏卒围拢了过来。

    天气炎热,魏卒都是汗流浃背的工作着,有了乐子纷纷放下了手里的工具凑过来起哄。监工的校尉见了,连忙跑来喝散众人。赵老三伸了伸舌头,埋头继续工作。寿春东门外的沟堑足足有十余里之长,数千魏卒分布其中,三五人聚在一起扯扯淡是家常便饭。监工的校尉放来纵马也是被晒的发晕,略微做些管理便自顾自的找地方躲太阳去了。

    与往常相同,看看这一天似乎就这么过去了。军营生活本就是平淡为主,但两军交战之时赵老三还是希望日子过得热闹些。甚至赵老三还几度幻想自己能在这沙场之上立些功劳,回去后升个小官,改善改善生活。对于战争时不时的爆发一些期待,凭借自己的武勇闯出个富贵多好。若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知道赵老三有这等想法,必然是呲之以鼻。战场无情刀枪无眼,有命去搏富贵,还要有命享受才是。

    咚咚咚……咚咚咚……远方战鼓响起,赵老三一个激灵连忙跳出坑外。只见寿春城楼之上架起了十余个大鼓,淮南兵丁擂鼓不停。城门缓缓开启,涌出了无数淮南军卒,摇旗呐喊向魏营冲来。呐喊声响彻云霄,震得赵老三等人分不清是大地在抖还是自己发抖。

    “快跑!贼军来了!”不知哪个率先反应过来拔腿便跑,众人也是撇了手中的工具往魏营奔逃。

    淮南军冲锋的速度极快,不多时已然距离长堑不远。长堑上除了施工的军卒,尚有负责守御的魏卒。见新兵一个个都跑了,为首的魏将气得跳起多高。敌军大举压境,要留下共同守御才是,一哄而散未免过于草包了。眼前军情危急,不是处理逃兵的时候,魏将派人往大营通传,自己指挥魏军进入战斗状态。

    “放箭!”魏将令旗一挥,从沟堑后方的土山上飞下无数箭矢,『射』向淮南军。冲在前方的淮南军都是一手持盾,用盾牌遮掩身形尽量的保持推进速度。冲锋在前的勇士为的就是给大部队打开道路,遮挡敌军的攻击。因此在前面的淮南军都是挺直了腰杆大步前行,尽量给后方的战友多遮挡些箭支。

    怎奈魏军居高临下,弓箭覆盖的范围极大,就是如此遮挡依旧是不断有人中箭倒地。所幸魏军似乎也有所准备不足的样子,在淮南数万大军冲锋的前提下军力略显单薄。依靠人数的优势淮南军很快便推进到了土山前方的沟堑处。

    这沟堑足有一丈多宽,里面『插』满了竹桩木锥,一旦跌入沟中就是必死无疑。前方的淮南军停住脚步,井然有序举起盾牌组成盾阵抵御飞矢。淮南军似乎是倾巢而出,一时间不满了整个城外的空地。盾牌军在长堑前不断的组成盾阵,一时间和土山上的魏军弓弩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颇为壮观。

    前锋站住了脚,后方一队队的淮南军开始跟进,淮南军中的几名大将也都带着自己的亲军加入了战局。盾牌手护着弓弩手组成阵列,移动到盾阵的后方向土山上的魏军还『射』。只是距离较远,而且魏人在土山之上便于隐蔽,杀伤力远不如魏军。不过魏军的弩手受到了威胁,攻击势头不免开始减弱。

    此时由盾阵之下钻出无数淮南军或是两人一组,或是独自一组冒着箭雨冲锋。两人一组的都是一前一后扛着梯子或是长木,跑到深沟边上顺势放倒木梯和长木等物。然后经由木梯和长木渡过沟堑。独自一人的军卒则是扛着沙袋,将沙袋投入沟中填埋,然后顺着铺设好的木梯等物杀奔对面。

    这些军卒都是舍命向前,除了木梯沙袋等物便是一把长刀随身,没有盾牌防御完全暴『露』在魏军的弓弩之下。魏人见状拼命阻止,把活力集中在这批淮南军身上。延缓淮南军渡过沟堑的时间,尽可能的多杀伤淮南军。

    后方的魏军大营中,王基等人也是听闻了鼓响,急忙点兵出营前来支援。没想到淮南军攻势猛烈,一番推进下已经有不少淮南军士过了沟堑杀上土山。土山上的弓弩手被淮南军团团围住,四周不断的有淮南军放箭和冲击土山。

    魏卒也是勇烈,不少人扔掉弓弩抄起了大刀长枪在土山上和淮南军展开肉搏。后方的淮南军『潮』涌般的不断渡过沟堑,没了魏军弓弩手的压力淮南军很快便是填平了沟堑,大军开始整体推进。

    负责指挥防线的魏将本来在土山上,见有淮南军杀了过来便召集了军卒下山抵挡。这批淮南军卒虽然战力不强,可人人向前毫不畏死。身后是自家大军,上方是魏人的箭矢,唯有向前才能活命!那魏将禁不住淮南军的冲击,愣是被淮南军的冲锋顶出十余丈远。眼看防线失守,魏将便是舍命前冲,顿时陷入了淮南军的包围之中。

    魏豫州刺史王基坐在马上,观望着局势,见淮南军入惊涛骇浪般将自己经营多时的防线淹没,深吸了口冷气道:“速速报知大将军,这是诸葛诞搏命之举!”

    “将军,我等速去救援前部!”王冲,曾烈两名大将一齐请命道。

    “传我命令,全军进击!务必挡住贼军!”王基抽出身畔的宝剑高举叫道。

    魏军久胜之师气势如虹,得到军令大军向淮南军冲去,誓要营救被围住的同袍兄弟。负责前线守御的那魏将听得自家方向喊杀声震耳欲聋,知是来了援军于是振奋精神越战越勇。这一撮不过数百魏军,周遭的淮南军一时也是无可奈何。

    “杨虎在此!谁敢挡我!”猛然间淮南军中一员将领杀入魏阵之中,不等那魏将有所反应,手起斧落将其斩于马下!魏卒见主将阵亡都没了分寸,不多时便覆没在人海之中。

    第60章 困兽之斗(2)

    第60章 困兽之斗(2)

    听到喊杀声王基便开始调动军马,已经是尽其所能最快的出兵,可还是没来得及阻挡防线失守。这不是魏军的准备不充分,而是淮南军的准备太充分了。从出城门开始,到魏军防线的距离,魏军的防御火力范围和手段都在淮南军的计算之中。包括魏军大营的动作和反应时间,淮南军都做了充份的估算。

    从寿春城中冲出来淮南军就是一直加速,甚至连阵型都没有调整。跑动中虽然可以维持阵型,可城门的宽度是有限的,可容纳多少士卒并排冲出也是固定的。想维持阵型便要依靠各部将领在战前做详尽的安排和讲解,使全军将士明白自己出城后应当占据的位置和任务。不是所有士卒都能达到要求,只有身经百战最为精锐的士兵才有能力完成指示。

    因此冲锋在前的近两万人都是寿春城中的精锐,各部将领亲自督促本部人马攻坚。为的便是在魏营援军抵达前拿下魏军的防线,抢占先机。如果是六七万魏军凭借沟堑土山和淮南军对垒,那么淮南军恐怕要付出极大的伤亡才能夺下这片阵地。更重要的是突围行动将因此毁于一旦,速度才是突围的关键。

    魏军准备可以说是完全,但对于城中诸葛诞等人的决心还是估计不足。尤其是没有意识到与时间赛跑对于诸葛诞等人有多重要。东营的魏军除了王基本身的豫州军团保持三万人的兵力外,还有司马昭调集了十余路的游军交给王基一并指挥。兵力加起来大概在七万人左右,对面的淮南军如『潮』似海至少也有十万人。诸葛诞决心突围是大家都想得到的。城中的淮南军在上次交战中已然是斗志锐减,今日一观竟然还有如此的战斗力,让人不得不佩诸葛诞治军有方。

    淮南军占据了魏军的防御工事后,冲锋在前的精锐都停住了脚步,重新整队列阵待命。迎面的魏军冲杀将至,由淮南军先锋精锐身后冲出了十余支人马。这是淮南军的常规主力,精锐拼死拿下阵地,阵型已然全『乱』,体力消耗也是极大必须整编后才能凝聚成战力。况且精锐要用在刀刃上,不可任意消耗。

    淮南军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与魏军厮杀在一起。魏军的气势正盛难免有了些轻浮的心态,等交上了手方知这次淮南军是真的拼命了。魏将各自驱动人马向前,意图先顶住淮南军的攻(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