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部分阅读
然要说些答话。可说是一个月,刨除水分守二十天,守半个月还是没问题的。哪成想晋公才走了五天,蜀军已经破潼关,占据了弘农。
形势变化如此迅速,让人意想不到。
异族联军可不敢入城屯驻,老老实实的屯营在城外后各自约束自己族中的勇士们后,族长们一起进入了弘农城中。
大胜之后必然是庆功,离开潼关,不愉快的气氛也随之挥散。两族的将领们开怀畅饮,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有了潼关这道屏障,长安算是固若金汤了,而蜀军兴复汉室,讨伐汉贼的道路也逐渐宽广起来。
席间众人不自觉的就谈起了战事,异族不少将领和首领都对汉军的阵势和战术感到好奇,希望可以长期的学习与交流。异族首领们心中打的什么主意,大家都是知晓,只是不说破罢了。
这次东征,属秃发寿阗的鲜卑族与汉人走的最是亲近。鲜卑族人数可不是最多的,但战力是没人愿意小觑的。各族能生活在同一片区域中,彼此的底细自然知晓。鲜卑族与汉人走到一起,善战的勇士学习了汉人的阵列和战术,更有可能得到汉人的支援。这一下子还不踩到了其他各族以及鲜卑族其他族群的头上?
要知道这个时候,蜀汉政权的战斗力已经可以用“可怖”这两个字形容。谁也不想得罪这么一个强大的政权。趁着蜀汉皇帝陛下还没许诺给鲜卑族什么,也趁着鲜卑族还没开口,各部族都抱着抢先一步的心态,尝试获得汉人的帮助和传授。
秃发寿阗见状,脸上隐隐有些不快。当初老子号召你们跟随汉人的时候,都嘲笑老子没种,没有眼光。如今见识到汉人的厉害了,竟然有脸抢在老子前面请功,实在是一群败类啊!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自己当初决定抱汉人这条大腿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可也没想到汉人竟然有这般可怕的战力。这一赌还真是赌对了,这哪是一条粗腿?这是一座山啊!
气氛酝酿的差不多了,时机也已成熟,刘禅和姜维交换下眼『色』,开始了正题。刘禅首先开口道:“朕此次伐魏,诸位族长出力不小,大汉礼仪之邦自然不会亏待诸位了。”
此话一出,席间顿时安静,众人侧耳倾听蜀主刘禅的话语,心中满是欢喜。这蜀汉皇帝老儿倒是蛮通情理,听着语气似乎好处要比之前双方约定的要多。
“不过伐魏之事仍未结束,眼下不过是开始而已,不知诸位族长做何打算?”刘禅话锋一转,先抛出问题给各部族。
做什么打算?这个时候还能做什么打算?鲜卑族秃发寿阗当仁不让的抢先道:“鲜卑族愿意跟随陛下继续讨伐魏人!”
“氐族莫罕氏也愿意跟随陛下!”
“羌族成氏也是如此!”
有鲜卑的秃发一族抢着表态,其他各族都是愿意继续跟随蜀军作战。大家一一表态,最后只剩下羌族姚氏还没有表态。
羌族姚氏族长姚古那攻于心计,对于蜀汉的实力也是认可,只是这蜀汉皇帝说话明显是话中有话。眼下的表态恐怕只是个开头,一旦表了态等若把主动权交给了汉人。可是不表态就等于得罪了汉人,同时也和这些支持汉人的异族部落成了敌人,更重要的是没有汉人的协助,自己的部落如何强大?
“羌族姚氏愿意跟随陛下讨伐魏人,并恳请陛下允诺我从族中增调勇士协助陛下!”姚古那把心一横,起身恭敬的说道。
众人一听先是一愣,随即恨得直拍大腿。怪不得这姚古那最后一个表态,丫的不仅是表态,更要增加兵力协助汉人。大家同是表决心,人家却主动提出增加筹码,这不是抢在众人之前讨好汉人么?
“我族也愿意增派人手!”
“俺这里也是这般!”
“我族中还有七千勇士,随叫随到!”
反应慢一拍的众人急忙也各自增加筹码,表态愿意调集兵力前来助战。鲜卑族的秃发寿阗这次已经带出了大量的族中战力,留下的战力并不多。可眼下的形势不容的自己迟疑,于是也起身表示愿意增加兵力,同时把眼去看姜维。
第八十四章 收编异族(下)
鲜卑族的情况姜维是知晓的,提议增加投入兵力的姚古那更是清楚。如果把鲜卑族号召各族支援汉军作战视为第一步,那么这一步没人追的上鲜卑族的秃发寿阗。所以姚古那抢先发动了第二步,增兵!
除了鲜卑族的秃发寿阗,余下任何一个部族在凉州老家都留有大半的战力。作为提倡者,姚古那非常明白眼下的局势。蜀汉政权的影响力已经笼罩在各族之间,这个时候不站好队伍,不抢着站到头里去,就没有好下场。
左右都是要站队,一定要抢个头功才有意义。
刘禅看出秃发寿阗略有为难的神色,自然要照顾这最先支持蜀汉的部族。羌族的提议让自己很是欣赏,但毕竟是见风转舵而已,鲜卑族的秃发一脉才是更为坚定的盟友。
“鲜卑族已有不少勇士在此,朕认为不宜增加人手了,就当做秃发族长已经派出援军吧。”刘禅这句话却是转头向着姜维说的。
姜维也点了点头,陛下的意思自己是懂得,各部族踊跃要求增兵,无疑削弱了鲜卑族的地位。这个时候汉人若是过河拆桥,过分去应和其他部族,冷落了鲜卑族秃发一脉,难免让人心寒。
越是这般的时候,越不能忘记功臣,保证鲜卑族的利益下,才是其他部族。见风转舵的家伙看的不过是实力,但并非人人都有一双慧眼。
“陛下所言极是,鲜卑族在历次战斗中损伤也是不少,应该有所礼遇才是。”姜维也回了一句。
各族蜂拥而起已经让鲜卑族秃发寿阗一脉觉得四面危机,前一刻还是鲜卑族一家独大的状态,随着羌族姚氏的一个表态,鲜卑族反而处于最为被动的地位。见蜀汉皇帝刘禅以及大将军姜维并不忘记自己的功劳,而且有抬高鲜卑族,以鲜卑族魏遵的意思,这让秃发寿阗感动非常。眼泪在眼眶中转了一圈,总算是没掉出来,心中更是坚定了拥护蜀汉的决心。
姚古那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没有打击到鲜卑族虽然遗憾,但蜀汉君臣王者的风范,仁者的气度确实让人折服,于是在一旁暗自点头。
学习怎会拘泥于兵法韬略?跟随在强者身边,无时无刻都是机会。
刘禅见众人都表了态,情绪也很高亢,也是趁机道:“承蒙各族对我大汉的厚爱和信任,朕在这里敬诸位一杯!”
“陛下言重了!”
“我等不过是顺应天意。”各族长见状连忙捧起桌案上的酒樽跟随着刘禅一饮而尽。
“诸位增派人手是件好事,只是国有国法,军有军规,朕要约法三章方可行事。”刘禅趁热打铁道。
“陛下请讲。”各族长自然洗耳恭听,表态之后实际上各族已然不是独立于蜀汉政权之外的状态了。愿意跟随蜀汉打魏人,等若是做了蜀汉的从属,这与最初和汉军合作的关系有了本质上的变化。
一个头磕在蜀汉政权的地上,这个时候人家要说什么,自然是听从了。先前合作的关系说走就走,现在你倒是可以走,但其他族群有了汉人撑腰,回过头来不欺负你欺负谁?
“第一,各族部落齐心协力助大汉伐魏,留在雍凉的部族不得各自侵扰,须相安无事才好。”刘禅先说出了第一条,这是对后方稳定的一个要求和方向。
各部落族长其实心里也在惦记这个问题,如今蜀汉皇帝开口就是自己心中所想,而且是最大的担忧,让人顿时觉得爽快!毕竟雍凉二州的异族并不是都随着这批联军配合蜀汉军队,按兵不动的部族也不在少数。
自己这边抽调兵力到前线,老巢被其他部族给抄了,那可真是捡了芝麻丢西瓜,伤不起。
“陛下圣明!”各族长闻言各自出列,跪拜在地。这是臣子对君主的礼节,这个时候的异族已经从心里往外承认自己臣下的身份了。毕竟对于这些半开化的异族来讲,向着实力强大的势力低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刘禅负责发话,姜维则是规定细则。各部族一共有多少人口,战力都要如实的呈报,调来的前线的兵力不宜过多导致后方空虚,也不宜太少使其他族群感到自危。
等到细节安排妥当,刘禅说出了约法三章的第二章,这不是一个要求,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行军作战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异族和蜀汉军队在日后联手作战时,如何保持契合度?”
听到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反应就不同了,性子耿直率性的张嘴就答,有城府深沉的则是仔细思考蜀汉皇帝的用意后才回答。
军队最重要的当然是令行如一,换个角度看,如何让蜀汉军队和异族联军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涉及到某些人的小心思,和某些人的大忧虑。
蜀汉的军事力量远远强过异族联军,当然这并非是指战斗力,而是一个综合的印象。投石车以及刘禅手中两千五百名刀枪不入,削铁如泥的精锐御林军,给予了异族相当的震撼。
双方军队拉出来硬拼,汉军未必占得到多大的便宜,可投石车和这精锐御林军一旦投入战场,异族联军便没了还手的余地。
大部分的族长都存在这样的心思,让自己部族的战士接受汉人的军事体系,然后运用到族群之中,提高战斗力。运气好的话,看看能否得到投石车和那堪称无敌的武器。
颇有韬略的一些人却是有所担心,自己的军队接受汉人的指挥,诚然会学到一些东西。但等若自己的军权也被汉人所分担,随着时间越来越久,难保不被汉人削弱和排挤,那个时候自己还有什么了?蜀汉政权能发展到今天这步势力,每一步看似简单随意,其中都饱含深意。
最初拉拢异族联军协助作战的时候,没人料想到会是今天的局面。那个时候异族联军甚至有反咬汉军一口的机会和可能性,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眼前的状况。状况就是这么个状况,大多数的部族表示愿意接受汉军的统一调遣和支配,余下的少数也没法提不同的意见,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
各族没了反抗的能力和意识,刘禅胸有成竹,于是提出了约法三章的最后一章:“各族跟随蜀汉作战,不能没有报酬,只用钱财物资来计算似乎不足以表示诚意。”
话正说着,早有侍从拿出了一副地图,地图展开后足有丈宽,由侍从挂在墙壁上。刘禅用手划出了一块区域道:“有愿意到汉人居住区生活的异族人,可以到汉人居住区生活,一切待遇与汉人相同。愿意维持各族生活方式的,到时候可以分割这些区域。”
什么会比地盘更有吸引力?
各族长听到刘禅这么一说,就算是秃发寿阗,姚古那这样精于算计的老家伙,脸上也露出了惊异和兴奋的神色!大家一拥而上去看地图,这地图没什么特别的,只是看的人总想着看得仔细些。
一场酒宴在欢笑声中结束,各族都是回到自家营里安排族中事务,同时等待第二天的会议来敲定具体细节。而秃发寿阗和姚古那则是作为先后两拨亲汉派的带头人物,被刘禅热情的留下继续小酌。
第八十五章 抢关(上)
弘农的蜀军和异族联军一直休息了四五天,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消息才先后传来。原来在刘禅与姜维收异族为自己羽翼的同时,早已派出了数路人马分袭附近的各城县。
文鸯,杜珍,赵统,马脩等人兵分数路,趁着潼关和弘农的战事还无人知晓,依旧是扮作魏军诈取城池。等到魏军知道了消息,整个弘农郡已经陷落的七七八八。余下的几处兵力有限,被蜀军加紧猛攻,终于也是城破投降。
捷报连续传回,看的异族各首领更是敬佩不已。都以为军队停驻在这里没什么事做,谁想到蜀人双管齐下,已经平定了整个弘农郡。用兵之道到了这个份儿上,各族偷着庆幸不是汉军的敌人。
魏军的许昌保卫战显然迫在眉睫,有吴军的强势压境,相信就算知晓潼关已失,魏人也调不出什么兵力。若是这样,摆在蜀汉君臣面前的难题就只有一道了——接下来的行军路线。
依照和东吴签订的盟约,司州部分是以函谷关为界,一分为二。蜀军若是继续挥军向东,兵锋所到便是函谷关,攻破函谷关就是洛阳。诚然可以先攻下洛阳,便于接下来的进军。但洛阳乃是属于东吴的那一份儿,姑且不说吴国一方是否理解和愿意,只是增加双方的矛盾这一点就让人觉得不稳妥。
依照盟约的路线进兵,只能前往弘农郡的新丰县,在新奉收集船只,渡过黄河北上并州。这样做也是有隐患,洛阳和函谷关在下游随时可以出兵骚扰,弘农郡必然要留下重兵。
并州的魏军固然不如许昌那么多,但一向是以骑兵和骁勇善战闻名于世的。蜀汉的骑兵较少,又要分为两部,渡河北上的兵力若是少了,恐怕还真打不开并州的局面。
所谓兵贵神速,能做到这一点,便可称之为名将。可心有余力不足的蜀军已然是强弩之末,做不到这一点了。
异族必须要安抚和尽快的整编,渡河的船只要加速的打造,同时还要看看有没有机会攻下函谷关乃至洛阳。出一两万偏师倒是不伤体力,主力军队必须留在弘农,消化掉异族联军后才能行动。
刘禅和姜维注定要兵分两路,一路固守已有的土地防范魏军,另一路北上渡过黄河继续开疆辟土。异族眼下是没有贰心,所以更要趁着这个时候完成军队的整合。否则一旦遭遇强敌,军队的指令不能统一,汉族和异族的矛盾不能化解,内忧外患的状态是最差的,也是最不愿见到的。
这个时候宁可停下脚步,也要把自身稳固住,再图进取。眼下有东吴牵制着魏国,蜀军还不趁这时候喘一口气儿?
各族的族长担心很多问题,其中最为头疼的便是自己的军权。指挥权交给汉人,等于架空了自己。如果不是因为异族和汉族毕竟有所区别,族长们还真不敢把权力交出来。即使是这样,各族长依旧是担心长久以后,情况会发生变化。
姜维打小儿就生活在天水,熟悉各族的习性和战法,更知晓这些人的心思。不同族群都由汉人指挥,不说矛盾不断,至少各族的军士都会有所怨言。诸葛武侯留下的“异族政策”说的很清楚,攻心为上。
因此整编异族军队依旧使用各族原本的将领,只是汉人会暂时派出各级的将领负责传授和协助指挥异族军队。一旦各族的号令统一,阵势完备,汉人尽数撤回汉军之中。
这般体贴的措施,各族长高兴得不得了,汉国果然是汉国,甭管是蜀汉也好还是什么汉也罢,这大国的气派就是与众不同。
这边操练着军队,刘禅也不闲着。主力不能动弹,还可以调动一万三四千人的偏师,洛阳打不下,可以先图谋函谷关。除了函谷关,还有武关也可以去攻打。
洛阳作为魏国的五都之一,更是东汉的政治中心,天下的心脏所在。不仅如此,因为洛阳位于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被历朝历代的帝王所看重,是古代中国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的发源地。
从地势上来讲,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更是要冲之地。
所谓“洛阳八关”乃是指东汉末年设置的八处关口,分别是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太谷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八处。除了这八处之外,洛阳西方还有武关,东方还有虎牢关,北方还有天井关和积关。
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拱手让给了吴人着实是不甘心,但为了兴复汉室,为了能够击败魏国,也只能答应吴国的要求。
盟约上是以函谷关为界,那么函谷关和与函谷关位置相差无几的武关一定要抢先握在手中才行。日后与吴人有了争执,有函谷关作为打开洛阳的门户,有武关作为窥视宛城的窗口,便足以和吴人一战。
凡事敢想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否成功看的是另一半,要去做。刘禅暗中召集了众将商量攻取两关的对策。文鸯,赵统各自请命出战,刘禅大喜,于是派遣文鸯去攻取函谷关,赵统去夺取武关。
二将兴高采烈,各自带着五千蜀军杀奔两处关口。这两处关口的魏军也不含糊,关上的兵力虽然不多,好在都是险要所在,易守难攻之地。
“这是何处人马?怎么与蜀军打了起来?”函谷关守将奇怪的问道。
身为守将看不出门道,余下的将领更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蜀军遭到夜袭,抵抗一阵子之后便难以支撑,只好撤军。地上留下了千余具蜀军的尸体,而那击败蜀军的人马此时也奔着函谷关下而来。
“我乃新丰太守朱奂,新丰已失,弘农沦陷,快快接我入关!”领头的魏将盔甲上满是鲜血,声音也是嘶哑的厉害。
第八十五章 抢关(下)
函谷关守将观察这支魏军人人衣甲沾血,旗号也不差,地上又躺着那么多的蜀军,怎会不信?但是函谷关为天下第一关,是洛阳西方的门户,这守将心中没有怀疑,仍然是以稳妥为主。
“劳烦朱太守呈上印信,末将验明身份,自当打开城门!”函谷关守将向着城下呼喊着。
“蜀人扮作我军士偷城,匆忙之中未曾携带,将军快快放我入关,这里有紧急的军情要送往许都!”关下的魏将也有两把刷子,没有印信的理由说得很是清楚和明白。同时又点了下蜀军假扮魏军的事情,这是一个心理战。试想城下的魏军有假,怎敢把这事儿提出来呢?不等若是提醒了函谷关的守军么?
“这……没有身份证明,末将实在不敢冒险,弘农之事末将也知之一二。”函谷关守将略带犹豫的道。
关下的魏将气得盘旋战马,指着关上便骂,正骂得欢时,远端又是一支蜀军杀来!为首的蜀将离着老远就喊道:“魏贼休跑,留下命来!”
函谷关下的魏军见了都是有所畏惧,那魏将骂了一句,转身带着魏军迎向了蜀兵。魏军人少,蜀兵人多,不过片刻的功夫便被蜀军包围住,不断的有魏军倒下。
函谷关守将见了心中焦急,这新丰太守也真是脾气暴躁,来了蜀军就赶紧在城下列阵,自己这里也好支援。偏偏要跑出那么远和蜀兵拼命,反而被蜀人包围,这让自己不是前后为难么?
堂堂太守,因为自己不给开门,结果被蜀军杀了……这传出去,自己的脑袋也该搬家了……
“随我出城,去救兄弟们回来!”函谷关守将大吼一声,带着两千魏兵开关杀出城来!
关外的魏军和蜀军杀得凶猛,然而见到函谷关的魏军冲了出来,竟然互罢刀兵协力杀奔函谷关的魏军!
“不好!中计!”函谷关守将大吃一惊,急忙要走,冷不防一箭射来又准又快,正中咽喉……
“将军被杀了!快撤!”魏军见是中伏,主将又是阵亡更显得慌张,纷纷向后溃逃。
然而蜀军布局已久,怎肯放走魏军?不仅是装作魏军的蜀军围了上去,就是地下的尸体中竟也有猛然跳起劈杀魏军的!
“啊……”
“小心尸体!呃……”
两千魏兵被蜀军伏杀,死伤无数,函谷关眼看不保。文鸯见状大喜道:“随我抢关!”于是数百蜀军跟随文鸯去抢夺函谷关城门。
关中留守的魏兵显然不多,文鸯率军来势汹汹,魏人反而慌了手脚。就在文鸯接近城门之时,只见一支骑兵从函谷关中飞驰而出,当先一员魏将手中长枪迎面猛刺!
文鸯手上稳稳架住一枪,心中暗惊!这函谷关中何时还有魏国铁骑存在?一枪架住,但城中铁骑势头极猛,从那魏将身后闪出十余骑各自挥舞兵刃砍杀文鸯。文鸯冷哼一声,挥舞大枪与魏人厮杀在一起!
跟随文鸯的蜀兵都是步卒,城中若是百余骑还好抵挡,然而众军一边动手一边发现城中仍旧是源源不绝的涌出魏骑,不禁心中有了怯意。这函谷关有个三千魏骑,蜀军一共才五千步卒,怎么是魏人的对手?
“文鸯小贼认得我么!”那魏将一眼认出了文鸯的身份。
“你是?!”文鸯见这人面熟,猛然想起当初在淮南逃亡时,这魏将率领骑兵阻截,害的自己和弟弟文虎险些丧命!
“路蕃是也!”魏将路蕃见文鸯似乎有所记忆,于是出言喝道。
想起往日恩怨,文鸯怒火填胸,手中长枪一招快似一招,一招狠似以招,要将这路蕃刺于马下。路蕃当然知晓文鸯的武勇,思量自己一人难是文鸯的对手,于是号召身旁的魏骑不断的围攻文鸯。
你就算有三头六臂,又怎禁得住长时间的围攻?
文鸯禁不禁得住还有待时间的考验,跟随文鸯冲阵的蜀军已经有了败退的迹象。函谷关中杀出的骑兵足有一千四五百人,其中千余人把文鸯和数百蜀军围住厮杀,另外的四五百骑去营救其他的魏兵。
铁骑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蜀兵难以撄其锋锐,竟是被这四五百魏骑冲乱了阵势。文鸯抬手刺一魏将于马下,偷眼观察四周的情形暗道不妙。自己想和这路蕃拼个生死,手下的儿郎们可不是魏骑的对手。
“随我突围!”文鸯抖擞精神,大吼一声,力贯双手铁枪似滔滔江水般,杀得四周魏将左右支拙,毫无还手之力!包围中的蜀兵看到自家主将神勇,也跟随在身后,由着主将开路向外冲杀。
“放箭!”路蕃一身武艺算不上一流,但智略非是旁人能及,见文鸯勇猛,于是下令各军以弓箭招呼。
骑兵都有随身携带弓箭,闻令抽出箭支射向蜀兵。蜀兵本来就少,被骑兵围攻片刻死伤了不少,余下的竭力和魏骑作战,哪防得住箭矢?可叹文鸯心怀壮志夺冠,不想弄巧成拙只带百余人突围。
被困在魏骑中的蜀兵还有一百多人,见状都是叫道:“将军弃我!”
传到文鸯耳朵里,文鸯勃然大怒,胆气壮烈,猛的调转马头又杀回魏军阵中!刚送走了瘟神,魏骑暗自侥幸,谁知这蜀将竟不怕死,又杀了回来,魏骑多少有些一惊。
听过文鸯本事的,暗地里有所退却,不知道的则开心的不得了,斩了这蜀将是大功啊!
自寻死路耳!数名魏将一拥而上,大刀长枪并力杀向文鸯!
文鸯怒目冷视魏将,大枪横扫之时,又取出了铁背大刀!左手长枪,右手大刀,同时挥动两支长兵器!魏将如何见识过这等情景,还没有所感叹,自己依然身首异处……
这不过是交锋的瞬间,几名骑兵将领不能拖延文鸯的速度,反而一个照面就见了阎王。胯下战马被主人的浓烈战意所感染,四蹄如飞冲入了魏阵之中,文鸯在马上刀枪齐举所向无敌!
上来阻拦,四周想捡便宜的魏骑先后落马,没有人能挡得住文鸯一招。路蕃见状倒吸一口冷气,指挥数十骑偷偷的放冷箭。百十个蜀兵被救出去是无伤大雅的事情,趁着这文鸯逞能,射杀此獠才是首功!
文鸯一口气斩杀近百人,看的魏骑头皮发麻,只想退避三舍,不敢上前应战。包围中的蜀兵此时见到自家主将返身来援,各自感动,鼓其士气开始突围。
就在这个时候冷箭射出,目标所指,正是文鸯!
“将军小心!”蜀兵借着文鸯杀出的道路和空隙,眼看就要突围离去,见到魏人弓箭,只能开口提醒,却是来不及做任何事情。
“叮叮叮叮叮……”箭矢被文鸯手中大刀磕飞无数,一杆大刀守得滴水不漏。同时施放冷箭的魏骑出却是乱作一团。
原来当年在淮南逃亡战中,路蕃就使用这招,文鸯看似不觉,实则一直在注视路蕃的动作,心中一直有所提防。魏骑冷箭一放的同时,文鸯手臂运足力气,铁枪如同长虹贯日般掷向路蕃!
路蕃虽是机敏,也是没想到文鸯粗中有细,还有这么一手。两下的距离如此之远,文鸯还能始终留意这个方向,实在是出乎意料。
其实也不能怪路蕃大意,毕竟只和文鸯在淮南交过手,而且当时几乎把文氏兄弟置于死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路蕃的印象中的文鸯不过是两年前的文鸯罢了。
铁枪呼啸而至,距离这么远还有如此的威力和速度简直是骇人听闻!没时间感叹,路蕃奋力侧身闪避,铁枪在路蕃肩膀上擦过,划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鲜血流个不停,路蕃也由于用力过猛摔在马下。
主将带着鲜血落马,大部分的骑兵都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儿。于是纷纷乱了起来,没人注意远处的文鸯!
蜀兵完全退出了阵外,只有文鸯一骑在近千魏骑之中。箭矢不过是几个呼吸间就处理完毕的事情,文鸯胸中豪情顿起,长啸一声不退范进,纵马杀奔路蕃所在!
“保护将军!”
“小心!”
魏骑见了急忙呼喊着,真正上前应战的人少得可怜。
一个人才有多大力量?给你一把刀随意杀人,每个人都不反抗,任你杀戮,你能杀死几个?不说兵刃的锋利与否,就是挥舞兵器杀人这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个几十次后,人也就没有力气了。
更不用说在千余骑围攻中,杀了百余人,死的可是能还手,会反抗,知道躲闪保护自己的家伙,并非靶子。
眼下的文鸯连斩百人之后,宛若天神一般,等闲之辈谁敢上前送死?这样勇猛的将领只是传闻中听到,亲眼所见才知这凛然之威是多么震慑人心。
亲随搀扶起路蕃上马,文鸯已然杀到,胯下的战马把搀扶路蕃的亲随撞出丈远,手中大刀比战马还快一步,横砍下路蕃的人头!
“啊!”一声惨叫,是有所不甘,是心中带恨,终究是为时已晚,可怜路蕃刚调到西方战场,还没正式述职就死于函谷关下。
主将一死,魏骑随即一哄而散,文鸯毫不停歇直接杀入了函谷关中!身后的蜀军们看着自家主将单骑闯入魏军之中,斩杀魏将好似探囊取物一般,士气奋然大振,随着文鸯涌入函谷关内。
关上的守将见自家骑兵获胜正暗自庆幸,随即又见这蜀将展现万夫莫敌之勇,一己之力把刚刚抵达的骁骑将军路蕃斩杀于军中,情绪起落之余,鼓不起抵抗的念头。
第八十六章 血战石阳(上)
赵统引军五千杀到武关城下,只见武关城头人头攒动,喊杀之声不绝于耳!
“速去打探!”赵统急忙分派出数十斥候前往探听消息,就形势上来看,武关城上显然是激战之时,又是与何方军队作战?
分派出去的斥候各自爬上树木或是附近的高地上观望,看了许久才跑回来禀报。武关城头上都是魏军,看样子是有一支人马在武关的另外一侧攻城。
“哦?难道是吴人……”赵统沉思片刻,不知道是否要继续攻取武关。
依照蜀吴的盟约,这武关并未写明属于任何一方。但既然双方是以函谷关为界平分司州,那么与函谷关位置大致相同的武关想来是谁得到算谁的了。眼下攻城,固然可以趁势破关而入,却不好与吴人计较。
“退军二十里,留下探子日夜监视关上动静。”赵统冷笑几声,带着蜀军悄悄的退去,准备坐山观虎斗。
武关的另一侧果然是吴军正在攻城,平定了许昌以南的各处后,吴人也盯上了这日后和蜀军对峙的重要关口。于是分出六七千人来袭击武关,武关中的守军本来只有千余人,但随着吴军的攻掠,不少残兵都逃入关中,兵力反而厚实起来。吴军日夜攻打,就是攻取不下。
这一路偏师的胜负无关紧要,吴人的主力此时已然挺进许昌境内。施绩,留平指挥十一万吴军,带着一路上的攻城利器投石车,浩浩荡荡的向许昌而去。
许昌方面迟迟等不到司马昭回援,负责阻挡吴军的司马干,司马京兄弟哪是吴人的对手?好在二人有只自知命,以拖延和阻拦为目的,不敢和吴军硬拼,避免陈骞的命运。出兵前有八九万魏军,退回许昌魏兵仍在七万以上,这也算是功劳一件了。
许昌城中人人惶恐难安,就是朝堂之上的大儒宿老也都脸带忧色,哀声叹气。此时作为司马氏留守京师的司马炎上了一道表章,不是出师表而是请封表。请封的内容很是简单,表上一共二十三人要求魏帝曹奂依照表内所述给予封赏。
这二十三人不是司马氏的族人,就是司马氏的死忠,都是司马氏可以信赖的官员。曹奂看了看,拿出玉玺便在表章上盖下印记,这就算是应允了。
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包括曹奂在内都是明白,这是司马氏巩固内部稳定的态度。只有内部稳定了,司马炎才能放心的率军出城和吴军作战。司马昭的援军不知几时到达,想必晋公自有安排。
许昌作为魏国帝都,轻易的被吴军包围住只会加大城中军民的恐慌,同时也加大了外围诸军回援的难度。
司马炎没有亲自指挥过战斗,但身边有父亲司马昭特意挑选的谋士猛将辅佐着,加上司马炎本身也是颇有眼光的家伙。出城与吴军作战,这样一个决定便不足为奇了。
吴人依赖的是投石车以及兵力优势,在陈骞刚刚败亡,南阳诸郡沦陷的时候许昌的兵力也不多。虽然七拼八凑的拿出了八九万人去守南乡郡,但其中能战的兵力只有三分之一而已。
这样的情况下,司马炎当然不会率军出征了。
经过司马干,司马京兄弟的拖延之后,许昌城中的面貌已经有所变化。这段日子里不断有各州派兵来援,同时城中也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和动员。加上司马炎把信赖的臣子都封在关键的位置上,许昌的兵力和内部权力稳固程度都有了十足的提高。
一切安排妥当,司马炎以侍中裴秀,尚书郎杜预,中书郎张华,太子舍人傅袛
为智囊,奋武将军石苞,司隶校尉石鉴,督军从事王濬,长水校尉冯紞,散骑常侍王戎,并将军罗尚,王乔等为大将,起兵十四万出城与吴人对峙。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吴人也预计到许昌的魏军不会坐以待毙,见魏军倾巢而出,也不急于应战沉稳以对。于是吴军在离许昌七十余里外安营扎寨,准备先站稳脚跟,然后择机出击。
……
战火并非西线独有,东线的吴军在撤退之后也是有了新的动作。吴军大将朱异率领三万吴兵屯驻于淮南,防守长江北岸,陆凯亲自率领一万水师纵横于两淮水道,与朱异的守军遥相呼应,形成联防的趋势。
吴人摆明了态度守在淮南,等魏军来攻。就算你不来攻,吴人也有随时北上的能力,牵着魏军不得动弹。
余下的三万多吴军,在丁奉的带领下走江夏,奔新野,前去支援东线的荆州军。大军行到江夏郡内,前方却是噩耗连连……
负责进攻石阳的东吴大将留略,在石阳城下被魏军格杀,所携带的投石车以及粮草辎重都被吴人一把火烧个精光,残存六七千吴军暂时由副将指挥,屯驻在附近的县城补给。
“石阳有多少魏军?”老将丁奉顿时怒发冲冠道。
报信的小卒诺诺道:“石阳被我家将军围困已久,只有三四千人……”
“留略庸才!即可围城,为何丧命!?”丁奉心中又是觉得留略可恨,这么好的形势偏偏打出了一个最差的结果。
小卒哭丧着脸道:“从西方杀来魏骑,去攻击我军营寨,我家将军前去救援,反被魏骑所杀!还请老将军替我家将军做主啊!”
丁奉一听,陷入思考当中。江夏的攻略是陆凯和陆抗安排的,由陆抗截断石阳与江夏诸城的联系,再使留略强兵压境拔掉石阳这个钉子。根据这小卒所讲,魏军是从西方而来,显然是陆抗那边出了纰漏……
做主虽然只是一时之言,传回国中这战败的责任终究还是要陆氏承担。陆家重掌大权自己是没什么异议,可国内各族中也有不少人对陆氏有所不满。想到这里,丁奉道:“眼下江夏军情如何?”
那小卒见这老将军没有接自己的话茬,也不敢继续问,做不做主是人家的事情,自己替自家主人把话说到也就可以了,于是道:“陆抗将军已经攻取了除石阳外的所有城池,如今屯兵石阳城外。”
丁奉点了点头,示意(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形势变化如此迅速,让人意想不到。
异族联军可不敢入城屯驻,老老实实的屯营在城外后各自约束自己族中的勇士们后,族长们一起进入了弘农城中。
大胜之后必然是庆功,离开潼关,不愉快的气氛也随之挥散。两族的将领们开怀畅饮,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有了潼关这道屏障,长安算是固若金汤了,而蜀军兴复汉室,讨伐汉贼的道路也逐渐宽广起来。
席间众人不自觉的就谈起了战事,异族不少将领和首领都对汉军的阵势和战术感到好奇,希望可以长期的学习与交流。异族首领们心中打的什么主意,大家都是知晓,只是不说破罢了。
这次东征,属秃发寿阗的鲜卑族与汉人走的最是亲近。鲜卑族人数可不是最多的,但战力是没人愿意小觑的。各族能生活在同一片区域中,彼此的底细自然知晓。鲜卑族与汉人走到一起,善战的勇士学习了汉人的阵列和战术,更有可能得到汉人的支援。这一下子还不踩到了其他各族以及鲜卑族其他族群的头上?
要知道这个时候,蜀汉政权的战斗力已经可以用“可怖”这两个字形容。谁也不想得罪这么一个强大的政权。趁着蜀汉皇帝陛下还没许诺给鲜卑族什么,也趁着鲜卑族还没开口,各部族都抱着抢先一步的心态,尝试获得汉人的帮助和传授。
秃发寿阗见状,脸上隐隐有些不快。当初老子号召你们跟随汉人的时候,都嘲笑老子没种,没有眼光。如今见识到汉人的厉害了,竟然有脸抢在老子前面请功,实在是一群败类啊!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自己当初决定抱汉人这条大腿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可也没想到汉人竟然有这般可怕的战力。这一赌还真是赌对了,这哪是一条粗腿?这是一座山啊!
气氛酝酿的差不多了,时机也已成熟,刘禅和姜维交换下眼『色』,开始了正题。刘禅首先开口道:“朕此次伐魏,诸位族长出力不小,大汉礼仪之邦自然不会亏待诸位了。”
此话一出,席间顿时安静,众人侧耳倾听蜀主刘禅的话语,心中满是欢喜。这蜀汉皇帝老儿倒是蛮通情理,听着语气似乎好处要比之前双方约定的要多。
“不过伐魏之事仍未结束,眼下不过是开始而已,不知诸位族长做何打算?”刘禅话锋一转,先抛出问题给各部族。
做什么打算?这个时候还能做什么打算?鲜卑族秃发寿阗当仁不让的抢先道:“鲜卑族愿意跟随陛下继续讨伐魏人!”
“氐族莫罕氏也愿意跟随陛下!”
“羌族成氏也是如此!”
有鲜卑的秃发一族抢着表态,其他各族都是愿意继续跟随蜀军作战。大家一一表态,最后只剩下羌族姚氏还没有表态。
羌族姚氏族长姚古那攻于心计,对于蜀汉的实力也是认可,只是这蜀汉皇帝说话明显是话中有话。眼下的表态恐怕只是个开头,一旦表了态等若把主动权交给了汉人。可是不表态就等于得罪了汉人,同时也和这些支持汉人的异族部落成了敌人,更重要的是没有汉人的协助,自己的部落如何强大?
“羌族姚氏愿意跟随陛下讨伐魏人,并恳请陛下允诺我从族中增调勇士协助陛下!”姚古那把心一横,起身恭敬的说道。
众人一听先是一愣,随即恨得直拍大腿。怪不得这姚古那最后一个表态,丫的不仅是表态,更要增加兵力协助汉人。大家同是表决心,人家却主动提出增加筹码,这不是抢在众人之前讨好汉人么?
“我族也愿意增派人手!”
“俺这里也是这般!”
“我族中还有七千勇士,随叫随到!”
反应慢一拍的众人急忙也各自增加筹码,表态愿意调集兵力前来助战。鲜卑族的秃发寿阗这次已经带出了大量的族中战力,留下的战力并不多。可眼下的形势不容的自己迟疑,于是也起身表示愿意增加兵力,同时把眼去看姜维。
第八十四章 收编异族(下)
鲜卑族的情况姜维是知晓的,提议增加投入兵力的姚古那更是清楚。如果把鲜卑族号召各族支援汉军作战视为第一步,那么这一步没人追的上鲜卑族的秃发寿阗。所以姚古那抢先发动了第二步,增兵!
除了鲜卑族的秃发寿阗,余下任何一个部族在凉州老家都留有大半的战力。作为提倡者,姚古那非常明白眼下的局势。蜀汉政权的影响力已经笼罩在各族之间,这个时候不站好队伍,不抢着站到头里去,就没有好下场。
左右都是要站队,一定要抢个头功才有意义。
刘禅看出秃发寿阗略有为难的神色,自然要照顾这最先支持蜀汉的部族。羌族的提议让自己很是欣赏,但毕竟是见风转舵而已,鲜卑族的秃发一脉才是更为坚定的盟友。
“鲜卑族已有不少勇士在此,朕认为不宜增加人手了,就当做秃发族长已经派出援军吧。”刘禅这句话却是转头向着姜维说的。
姜维也点了点头,陛下的意思自己是懂得,各部族踊跃要求增兵,无疑削弱了鲜卑族的地位。这个时候汉人若是过河拆桥,过分去应和其他部族,冷落了鲜卑族秃发一脉,难免让人心寒。
越是这般的时候,越不能忘记功臣,保证鲜卑族的利益下,才是其他部族。见风转舵的家伙看的不过是实力,但并非人人都有一双慧眼。
“陛下所言极是,鲜卑族在历次战斗中损伤也是不少,应该有所礼遇才是。”姜维也回了一句。
各族蜂拥而起已经让鲜卑族秃发寿阗一脉觉得四面危机,前一刻还是鲜卑族一家独大的状态,随着羌族姚氏的一个表态,鲜卑族反而处于最为被动的地位。见蜀汉皇帝刘禅以及大将军姜维并不忘记自己的功劳,而且有抬高鲜卑族,以鲜卑族魏遵的意思,这让秃发寿阗感动非常。眼泪在眼眶中转了一圈,总算是没掉出来,心中更是坚定了拥护蜀汉的决心。
姚古那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没有打击到鲜卑族虽然遗憾,但蜀汉君臣王者的风范,仁者的气度确实让人折服,于是在一旁暗自点头。
学习怎会拘泥于兵法韬略?跟随在强者身边,无时无刻都是机会。
刘禅见众人都表了态,情绪也很高亢,也是趁机道:“承蒙各族对我大汉的厚爱和信任,朕在这里敬诸位一杯!”
“陛下言重了!”
“我等不过是顺应天意。”各族长见状连忙捧起桌案上的酒樽跟随着刘禅一饮而尽。
“诸位增派人手是件好事,只是国有国法,军有军规,朕要约法三章方可行事。”刘禅趁热打铁道。
“陛下请讲。”各族长自然洗耳恭听,表态之后实际上各族已然不是独立于蜀汉政权之外的状态了。愿意跟随蜀汉打魏人,等若是做了蜀汉的从属,这与最初和汉军合作的关系有了本质上的变化。
一个头磕在蜀汉政权的地上,这个时候人家要说什么,自然是听从了。先前合作的关系说走就走,现在你倒是可以走,但其他族群有了汉人撑腰,回过头来不欺负你欺负谁?
“第一,各族部落齐心协力助大汉伐魏,留在雍凉的部族不得各自侵扰,须相安无事才好。”刘禅先说出了第一条,这是对后方稳定的一个要求和方向。
各部落族长其实心里也在惦记这个问题,如今蜀汉皇帝开口就是自己心中所想,而且是最大的担忧,让人顿时觉得爽快!毕竟雍凉二州的异族并不是都随着这批联军配合蜀汉军队,按兵不动的部族也不在少数。
自己这边抽调兵力到前线,老巢被其他部族给抄了,那可真是捡了芝麻丢西瓜,伤不起。
“陛下圣明!”各族长闻言各自出列,跪拜在地。这是臣子对君主的礼节,这个时候的异族已经从心里往外承认自己臣下的身份了。毕竟对于这些半开化的异族来讲,向着实力强大的势力低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刘禅负责发话,姜维则是规定细则。各部族一共有多少人口,战力都要如实的呈报,调来的前线的兵力不宜过多导致后方空虚,也不宜太少使其他族群感到自危。
等到细节安排妥当,刘禅说出了约法三章的第二章,这不是一个要求,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行军作战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异族和蜀汉军队在日后联手作战时,如何保持契合度?”
听到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反应就不同了,性子耿直率性的张嘴就答,有城府深沉的则是仔细思考蜀汉皇帝的用意后才回答。
军队最重要的当然是令行如一,换个角度看,如何让蜀汉军队和异族联军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涉及到某些人的小心思,和某些人的大忧虑。
蜀汉的军事力量远远强过异族联军,当然这并非是指战斗力,而是一个综合的印象。投石车以及刘禅手中两千五百名刀枪不入,削铁如泥的精锐御林军,给予了异族相当的震撼。
双方军队拉出来硬拼,汉军未必占得到多大的便宜,可投石车和这精锐御林军一旦投入战场,异族联军便没了还手的余地。
大部分的族长都存在这样的心思,让自己部族的战士接受汉人的军事体系,然后运用到族群之中,提高战斗力。运气好的话,看看能否得到投石车和那堪称无敌的武器。
颇有韬略的一些人却是有所担心,自己的军队接受汉人的指挥,诚然会学到一些东西。但等若自己的军权也被汉人所分担,随着时间越来越久,难保不被汉人削弱和排挤,那个时候自己还有什么了?蜀汉政权能发展到今天这步势力,每一步看似简单随意,其中都饱含深意。
最初拉拢异族联军协助作战的时候,没人料想到会是今天的局面。那个时候异族联军甚至有反咬汉军一口的机会和可能性,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眼前的状况。状况就是这么个状况,大多数的部族表示愿意接受汉军的统一调遣和支配,余下的少数也没法提不同的意见,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
各族没了反抗的能力和意识,刘禅胸有成竹,于是提出了约法三章的最后一章:“各族跟随蜀汉作战,不能没有报酬,只用钱财物资来计算似乎不足以表示诚意。”
话正说着,早有侍从拿出了一副地图,地图展开后足有丈宽,由侍从挂在墙壁上。刘禅用手划出了一块区域道:“有愿意到汉人居住区生活的异族人,可以到汉人居住区生活,一切待遇与汉人相同。愿意维持各族生活方式的,到时候可以分割这些区域。”
什么会比地盘更有吸引力?
各族长听到刘禅这么一说,就算是秃发寿阗,姚古那这样精于算计的老家伙,脸上也露出了惊异和兴奋的神色!大家一拥而上去看地图,这地图没什么特别的,只是看的人总想着看得仔细些。
一场酒宴在欢笑声中结束,各族都是回到自家营里安排族中事务,同时等待第二天的会议来敲定具体细节。而秃发寿阗和姚古那则是作为先后两拨亲汉派的带头人物,被刘禅热情的留下继续小酌。
第八十五章 抢关(上)
弘农的蜀军和异族联军一直休息了四五天,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消息才先后传来。原来在刘禅与姜维收异族为自己羽翼的同时,早已派出了数路人马分袭附近的各城县。
文鸯,杜珍,赵统,马脩等人兵分数路,趁着潼关和弘农的战事还无人知晓,依旧是扮作魏军诈取城池。等到魏军知道了消息,整个弘农郡已经陷落的七七八八。余下的几处兵力有限,被蜀军加紧猛攻,终于也是城破投降。
捷报连续传回,看的异族各首领更是敬佩不已。都以为军队停驻在这里没什么事做,谁想到蜀人双管齐下,已经平定了整个弘农郡。用兵之道到了这个份儿上,各族偷着庆幸不是汉军的敌人。
魏军的许昌保卫战显然迫在眉睫,有吴军的强势压境,相信就算知晓潼关已失,魏人也调不出什么兵力。若是这样,摆在蜀汉君臣面前的难题就只有一道了——接下来的行军路线。
依照和东吴签订的盟约,司州部分是以函谷关为界,一分为二。蜀军若是继续挥军向东,兵锋所到便是函谷关,攻破函谷关就是洛阳。诚然可以先攻下洛阳,便于接下来的进军。但洛阳乃是属于东吴的那一份儿,姑且不说吴国一方是否理解和愿意,只是增加双方的矛盾这一点就让人觉得不稳妥。
依照盟约的路线进兵,只能前往弘农郡的新丰县,在新奉收集船只,渡过黄河北上并州。这样做也是有隐患,洛阳和函谷关在下游随时可以出兵骚扰,弘农郡必然要留下重兵。
并州的魏军固然不如许昌那么多,但一向是以骑兵和骁勇善战闻名于世的。蜀汉的骑兵较少,又要分为两部,渡河北上的兵力若是少了,恐怕还真打不开并州的局面。
所谓兵贵神速,能做到这一点,便可称之为名将。可心有余力不足的蜀军已然是强弩之末,做不到这一点了。
异族必须要安抚和尽快的整编,渡河的船只要加速的打造,同时还要看看有没有机会攻下函谷关乃至洛阳。出一两万偏师倒是不伤体力,主力军队必须留在弘农,消化掉异族联军后才能行动。
刘禅和姜维注定要兵分两路,一路固守已有的土地防范魏军,另一路北上渡过黄河继续开疆辟土。异族眼下是没有贰心,所以更要趁着这个时候完成军队的整合。否则一旦遭遇强敌,军队的指令不能统一,汉族和异族的矛盾不能化解,内忧外患的状态是最差的,也是最不愿见到的。
这个时候宁可停下脚步,也要把自身稳固住,再图进取。眼下有东吴牵制着魏国,蜀军还不趁这时候喘一口气儿?
各族的族长担心很多问题,其中最为头疼的便是自己的军权。指挥权交给汉人,等于架空了自己。如果不是因为异族和汉族毕竟有所区别,族长们还真不敢把权力交出来。即使是这样,各族长依旧是担心长久以后,情况会发生变化。
姜维打小儿就生活在天水,熟悉各族的习性和战法,更知晓这些人的心思。不同族群都由汉人指挥,不说矛盾不断,至少各族的军士都会有所怨言。诸葛武侯留下的“异族政策”说的很清楚,攻心为上。
因此整编异族军队依旧使用各族原本的将领,只是汉人会暂时派出各级的将领负责传授和协助指挥异族军队。一旦各族的号令统一,阵势完备,汉人尽数撤回汉军之中。
这般体贴的措施,各族长高兴得不得了,汉国果然是汉国,甭管是蜀汉也好还是什么汉也罢,这大国的气派就是与众不同。
这边操练着军队,刘禅也不闲着。主力不能动弹,还可以调动一万三四千人的偏师,洛阳打不下,可以先图谋函谷关。除了函谷关,还有武关也可以去攻打。
洛阳作为魏国的五都之一,更是东汉的政治中心,天下的心脏所在。不仅如此,因为洛阳位于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被历朝历代的帝王所看重,是古代中国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的发源地。
从地势上来讲,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更是要冲之地。
所谓“洛阳八关”乃是指东汉末年设置的八处关口,分别是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太谷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八处。除了这八处之外,洛阳西方还有武关,东方还有虎牢关,北方还有天井关和积关。
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拱手让给了吴人着实是不甘心,但为了兴复汉室,为了能够击败魏国,也只能答应吴国的要求。
盟约上是以函谷关为界,那么函谷关和与函谷关位置相差无几的武关一定要抢先握在手中才行。日后与吴人有了争执,有函谷关作为打开洛阳的门户,有武关作为窥视宛城的窗口,便足以和吴人一战。
凡事敢想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否成功看的是另一半,要去做。刘禅暗中召集了众将商量攻取两关的对策。文鸯,赵统各自请命出战,刘禅大喜,于是派遣文鸯去攻取函谷关,赵统去夺取武关。
二将兴高采烈,各自带着五千蜀军杀奔两处关口。这两处关口的魏军也不含糊,关上的兵力虽然不多,好在都是险要所在,易守难攻之地。
“这是何处人马?怎么与蜀军打了起来?”函谷关守将奇怪的问道。
身为守将看不出门道,余下的将领更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蜀军遭到夜袭,抵抗一阵子之后便难以支撑,只好撤军。地上留下了千余具蜀军的尸体,而那击败蜀军的人马此时也奔着函谷关下而来。
“我乃新丰太守朱奂,新丰已失,弘农沦陷,快快接我入关!”领头的魏将盔甲上满是鲜血,声音也是嘶哑的厉害。
第八十五章 抢关(下)
函谷关守将观察这支魏军人人衣甲沾血,旗号也不差,地上又躺着那么多的蜀军,怎会不信?但是函谷关为天下第一关,是洛阳西方的门户,这守将心中没有怀疑,仍然是以稳妥为主。
“劳烦朱太守呈上印信,末将验明身份,自当打开城门!”函谷关守将向着城下呼喊着。
“蜀人扮作我军士偷城,匆忙之中未曾携带,将军快快放我入关,这里有紧急的军情要送往许都!”关下的魏将也有两把刷子,没有印信的理由说得很是清楚和明白。同时又点了下蜀军假扮魏军的事情,这是一个心理战。试想城下的魏军有假,怎敢把这事儿提出来呢?不等若是提醒了函谷关的守军么?
“这……没有身份证明,末将实在不敢冒险,弘农之事末将也知之一二。”函谷关守将略带犹豫的道。
关下的魏将气得盘旋战马,指着关上便骂,正骂得欢时,远端又是一支蜀军杀来!为首的蜀将离着老远就喊道:“魏贼休跑,留下命来!”
函谷关下的魏军见了都是有所畏惧,那魏将骂了一句,转身带着魏军迎向了蜀兵。魏军人少,蜀兵人多,不过片刻的功夫便被蜀军包围住,不断的有魏军倒下。
函谷关守将见了心中焦急,这新丰太守也真是脾气暴躁,来了蜀军就赶紧在城下列阵,自己这里也好支援。偏偏要跑出那么远和蜀兵拼命,反而被蜀人包围,这让自己不是前后为难么?
堂堂太守,因为自己不给开门,结果被蜀军杀了……这传出去,自己的脑袋也该搬家了……
“随我出城,去救兄弟们回来!”函谷关守将大吼一声,带着两千魏兵开关杀出城来!
关外的魏军和蜀军杀得凶猛,然而见到函谷关的魏军冲了出来,竟然互罢刀兵协力杀奔函谷关的魏军!
“不好!中计!”函谷关守将大吃一惊,急忙要走,冷不防一箭射来又准又快,正中咽喉……
“将军被杀了!快撤!”魏军见是中伏,主将又是阵亡更显得慌张,纷纷向后溃逃。
然而蜀军布局已久,怎肯放走魏军?不仅是装作魏军的蜀军围了上去,就是地下的尸体中竟也有猛然跳起劈杀魏军的!
“啊……”
“小心尸体!呃……”
两千魏兵被蜀军伏杀,死伤无数,函谷关眼看不保。文鸯见状大喜道:“随我抢关!”于是数百蜀军跟随文鸯去抢夺函谷关城门。
关中留守的魏兵显然不多,文鸯率军来势汹汹,魏人反而慌了手脚。就在文鸯接近城门之时,只见一支骑兵从函谷关中飞驰而出,当先一员魏将手中长枪迎面猛刺!
文鸯手上稳稳架住一枪,心中暗惊!这函谷关中何时还有魏国铁骑存在?一枪架住,但城中铁骑势头极猛,从那魏将身后闪出十余骑各自挥舞兵刃砍杀文鸯。文鸯冷哼一声,挥舞大枪与魏人厮杀在一起!
跟随文鸯的蜀兵都是步卒,城中若是百余骑还好抵挡,然而众军一边动手一边发现城中仍旧是源源不绝的涌出魏骑,不禁心中有了怯意。这函谷关有个三千魏骑,蜀军一共才五千步卒,怎么是魏人的对手?
“文鸯小贼认得我么!”那魏将一眼认出了文鸯的身份。
“你是?!”文鸯见这人面熟,猛然想起当初在淮南逃亡时,这魏将率领骑兵阻截,害的自己和弟弟文虎险些丧命!
“路蕃是也!”魏将路蕃见文鸯似乎有所记忆,于是出言喝道。
想起往日恩怨,文鸯怒火填胸,手中长枪一招快似一招,一招狠似以招,要将这路蕃刺于马下。路蕃当然知晓文鸯的武勇,思量自己一人难是文鸯的对手,于是号召身旁的魏骑不断的围攻文鸯。
你就算有三头六臂,又怎禁得住长时间的围攻?
文鸯禁不禁得住还有待时间的考验,跟随文鸯冲阵的蜀军已经有了败退的迹象。函谷关中杀出的骑兵足有一千四五百人,其中千余人把文鸯和数百蜀军围住厮杀,另外的四五百骑去营救其他的魏兵。
铁骑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蜀兵难以撄其锋锐,竟是被这四五百魏骑冲乱了阵势。文鸯抬手刺一魏将于马下,偷眼观察四周的情形暗道不妙。自己想和这路蕃拼个生死,手下的儿郎们可不是魏骑的对手。
“随我突围!”文鸯抖擞精神,大吼一声,力贯双手铁枪似滔滔江水般,杀得四周魏将左右支拙,毫无还手之力!包围中的蜀兵看到自家主将神勇,也跟随在身后,由着主将开路向外冲杀。
“放箭!”路蕃一身武艺算不上一流,但智略非是旁人能及,见文鸯勇猛,于是下令各军以弓箭招呼。
骑兵都有随身携带弓箭,闻令抽出箭支射向蜀兵。蜀兵本来就少,被骑兵围攻片刻死伤了不少,余下的竭力和魏骑作战,哪防得住箭矢?可叹文鸯心怀壮志夺冠,不想弄巧成拙只带百余人突围。
被困在魏骑中的蜀兵还有一百多人,见状都是叫道:“将军弃我!”
传到文鸯耳朵里,文鸯勃然大怒,胆气壮烈,猛的调转马头又杀回魏军阵中!刚送走了瘟神,魏骑暗自侥幸,谁知这蜀将竟不怕死,又杀了回来,魏骑多少有些一惊。
听过文鸯本事的,暗地里有所退却,不知道的则开心的不得了,斩了这蜀将是大功啊!
自寻死路耳!数名魏将一拥而上,大刀长枪并力杀向文鸯!
文鸯怒目冷视魏将,大枪横扫之时,又取出了铁背大刀!左手长枪,右手大刀,同时挥动两支长兵器!魏将如何见识过这等情景,还没有所感叹,自己依然身首异处……
这不过是交锋的瞬间,几名骑兵将领不能拖延文鸯的速度,反而一个照面就见了阎王。胯下战马被主人的浓烈战意所感染,四蹄如飞冲入了魏阵之中,文鸯在马上刀枪齐举所向无敌!
上来阻拦,四周想捡便宜的魏骑先后落马,没有人能挡得住文鸯一招。路蕃见状倒吸一口冷气,指挥数十骑偷偷的放冷箭。百十个蜀兵被救出去是无伤大雅的事情,趁着这文鸯逞能,射杀此獠才是首功!
文鸯一口气斩杀近百人,看的魏骑头皮发麻,只想退避三舍,不敢上前应战。包围中的蜀兵此时见到自家主将返身来援,各自感动,鼓其士气开始突围。
就在这个时候冷箭射出,目标所指,正是文鸯!
“将军小心!”蜀兵借着文鸯杀出的道路和空隙,眼看就要突围离去,见到魏人弓箭,只能开口提醒,却是来不及做任何事情。
“叮叮叮叮叮……”箭矢被文鸯手中大刀磕飞无数,一杆大刀守得滴水不漏。同时施放冷箭的魏骑出却是乱作一团。
原来当年在淮南逃亡战中,路蕃就使用这招,文鸯看似不觉,实则一直在注视路蕃的动作,心中一直有所提防。魏骑冷箭一放的同时,文鸯手臂运足力气,铁枪如同长虹贯日般掷向路蕃!
路蕃虽是机敏,也是没想到文鸯粗中有细,还有这么一手。两下的距离如此之远,文鸯还能始终留意这个方向,实在是出乎意料。
其实也不能怪路蕃大意,毕竟只和文鸯在淮南交过手,而且当时几乎把文氏兄弟置于死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路蕃的印象中的文鸯不过是两年前的文鸯罢了。
铁枪呼啸而至,距离这么远还有如此的威力和速度简直是骇人听闻!没时间感叹,路蕃奋力侧身闪避,铁枪在路蕃肩膀上擦过,划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鲜血流个不停,路蕃也由于用力过猛摔在马下。
主将带着鲜血落马,大部分的骑兵都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儿。于是纷纷乱了起来,没人注意远处的文鸯!
蜀兵完全退出了阵外,只有文鸯一骑在近千魏骑之中。箭矢不过是几个呼吸间就处理完毕的事情,文鸯胸中豪情顿起,长啸一声不退范进,纵马杀奔路蕃所在!
“保护将军!”
“小心!”
魏骑见了急忙呼喊着,真正上前应战的人少得可怜。
一个人才有多大力量?给你一把刀随意杀人,每个人都不反抗,任你杀戮,你能杀死几个?不说兵刃的锋利与否,就是挥舞兵器杀人这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个几十次后,人也就没有力气了。
更不用说在千余骑围攻中,杀了百余人,死的可是能还手,会反抗,知道躲闪保护自己的家伙,并非靶子。
眼下的文鸯连斩百人之后,宛若天神一般,等闲之辈谁敢上前送死?这样勇猛的将领只是传闻中听到,亲眼所见才知这凛然之威是多么震慑人心。
亲随搀扶起路蕃上马,文鸯已然杀到,胯下的战马把搀扶路蕃的亲随撞出丈远,手中大刀比战马还快一步,横砍下路蕃的人头!
“啊!”一声惨叫,是有所不甘,是心中带恨,终究是为时已晚,可怜路蕃刚调到西方战场,还没正式述职就死于函谷关下。
主将一死,魏骑随即一哄而散,文鸯毫不停歇直接杀入了函谷关中!身后的蜀军们看着自家主将单骑闯入魏军之中,斩杀魏将好似探囊取物一般,士气奋然大振,随着文鸯涌入函谷关内。
关上的守将见自家骑兵获胜正暗自庆幸,随即又见这蜀将展现万夫莫敌之勇,一己之力把刚刚抵达的骁骑将军路蕃斩杀于军中,情绪起落之余,鼓不起抵抗的念头。
第八十六章 血战石阳(上)
赵统引军五千杀到武关城下,只见武关城头人头攒动,喊杀之声不绝于耳!
“速去打探!”赵统急忙分派出数十斥候前往探听消息,就形势上来看,武关城上显然是激战之时,又是与何方军队作战?
分派出去的斥候各自爬上树木或是附近的高地上观望,看了许久才跑回来禀报。武关城头上都是魏军,看样子是有一支人马在武关的另外一侧攻城。
“哦?难道是吴人……”赵统沉思片刻,不知道是否要继续攻取武关。
依照蜀吴的盟约,这武关并未写明属于任何一方。但既然双方是以函谷关为界平分司州,那么与函谷关位置大致相同的武关想来是谁得到算谁的了。眼下攻城,固然可以趁势破关而入,却不好与吴人计较。
“退军二十里,留下探子日夜监视关上动静。”赵统冷笑几声,带着蜀军悄悄的退去,准备坐山观虎斗。
武关的另一侧果然是吴军正在攻城,平定了许昌以南的各处后,吴人也盯上了这日后和蜀军对峙的重要关口。于是分出六七千人来袭击武关,武关中的守军本来只有千余人,但随着吴军的攻掠,不少残兵都逃入关中,兵力反而厚实起来。吴军日夜攻打,就是攻取不下。
这一路偏师的胜负无关紧要,吴人的主力此时已然挺进许昌境内。施绩,留平指挥十一万吴军,带着一路上的攻城利器投石车,浩浩荡荡的向许昌而去。
许昌方面迟迟等不到司马昭回援,负责阻挡吴军的司马干,司马京兄弟哪是吴人的对手?好在二人有只自知命,以拖延和阻拦为目的,不敢和吴军硬拼,避免陈骞的命运。出兵前有八九万魏军,退回许昌魏兵仍在七万以上,这也算是功劳一件了。
许昌城中人人惶恐难安,就是朝堂之上的大儒宿老也都脸带忧色,哀声叹气。此时作为司马氏留守京师的司马炎上了一道表章,不是出师表而是请封表。请封的内容很是简单,表上一共二十三人要求魏帝曹奂依照表内所述给予封赏。
这二十三人不是司马氏的族人,就是司马氏的死忠,都是司马氏可以信赖的官员。曹奂看了看,拿出玉玺便在表章上盖下印记,这就算是应允了。
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包括曹奂在内都是明白,这是司马氏巩固内部稳定的态度。只有内部稳定了,司马炎才能放心的率军出城和吴军作战。司马昭的援军不知几时到达,想必晋公自有安排。
许昌作为魏国帝都,轻易的被吴军包围住只会加大城中军民的恐慌,同时也加大了外围诸军回援的难度。
司马炎没有亲自指挥过战斗,但身边有父亲司马昭特意挑选的谋士猛将辅佐着,加上司马炎本身也是颇有眼光的家伙。出城与吴军作战,这样一个决定便不足为奇了。
吴人依赖的是投石车以及兵力优势,在陈骞刚刚败亡,南阳诸郡沦陷的时候许昌的兵力也不多。虽然七拼八凑的拿出了八九万人去守南乡郡,但其中能战的兵力只有三分之一而已。
这样的情况下,司马炎当然不会率军出征了。
经过司马干,司马京兄弟的拖延之后,许昌城中的面貌已经有所变化。这段日子里不断有各州派兵来援,同时城中也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和动员。加上司马炎把信赖的臣子都封在关键的位置上,许昌的兵力和内部权力稳固程度都有了十足的提高。
一切安排妥当,司马炎以侍中裴秀,尚书郎杜预,中书郎张华,太子舍人傅袛
为智囊,奋武将军石苞,司隶校尉石鉴,督军从事王濬,长水校尉冯紞,散骑常侍王戎,并将军罗尚,王乔等为大将,起兵十四万出城与吴人对峙。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吴人也预计到许昌的魏军不会坐以待毙,见魏军倾巢而出,也不急于应战沉稳以对。于是吴军在离许昌七十余里外安营扎寨,准备先站稳脚跟,然后择机出击。
……
战火并非西线独有,东线的吴军在撤退之后也是有了新的动作。吴军大将朱异率领三万吴兵屯驻于淮南,防守长江北岸,陆凯亲自率领一万水师纵横于两淮水道,与朱异的守军遥相呼应,形成联防的趋势。
吴人摆明了态度守在淮南,等魏军来攻。就算你不来攻,吴人也有随时北上的能力,牵着魏军不得动弹。
余下的三万多吴军,在丁奉的带领下走江夏,奔新野,前去支援东线的荆州军。大军行到江夏郡内,前方却是噩耗连连……
负责进攻石阳的东吴大将留略,在石阳城下被魏军格杀,所携带的投石车以及粮草辎重都被吴人一把火烧个精光,残存六七千吴军暂时由副将指挥,屯驻在附近的县城补给。
“石阳有多少魏军?”老将丁奉顿时怒发冲冠道。
报信的小卒诺诺道:“石阳被我家将军围困已久,只有三四千人……”
“留略庸才!即可围城,为何丧命!?”丁奉心中又是觉得留略可恨,这么好的形势偏偏打出了一个最差的结果。
小卒哭丧着脸道:“从西方杀来魏骑,去攻击我军营寨,我家将军前去救援,反被魏骑所杀!还请老将军替我家将军做主啊!”
丁奉一听,陷入思考当中。江夏的攻略是陆凯和陆抗安排的,由陆抗截断石阳与江夏诸城的联系,再使留略强兵压境拔掉石阳这个钉子。根据这小卒所讲,魏军是从西方而来,显然是陆抗那边出了纰漏……
做主虽然只是一时之言,传回国中这战败的责任终究还是要陆氏承担。陆家重掌大权自己是没什么异议,可国内各族中也有不少人对陆氏有所不满。想到这里,丁奉道:“眼下江夏军情如何?”
那小卒见这老将军没有接自己的话茬,也不敢继续问,做不做主是人家的事情,自己替自家主人把话说到也就可以了,于是道:“陆抗将军已经攻取了除石阳外的所有城池,如今屯兵石阳城外。”
丁奉点了点头,示意(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