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9 部分阅读
汁,在此时这道菜被称为“狗曜”。
潘岳本就是冲着这顿饭来的,来之前早上是米粒未进,空着肚子就为了这何府佳肴。眼前这般丰盛的美食佳肴摆放在一起,光是饭香酒浓便让人难以自禁,格式款样更是看得人赏心悦目。腹内咕咕直叫,潘岳恨不得把这桌案上的佳肴一扫而空,可偏偏是动弹不得,连开口也是不能。
到了这个时候,潘岳不得不佩服何氏父子的定性,自己眼中的美食,对于何府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一日二餐,餐餐如此,哪还有什么食欲?面对这么一大桌子美食,动都没动一下,只是盯着歌舞,简直是令人发指!
狗肉上了,还是没有动筷,何曾突然张口道:“潘大人可曾听闻自然谷?”
潘岳正自暗地里偷咽口水,闻言急忙一口唾沫咽下肚里道:“司徒大人所言的可是禹余粮?”
何曾见潘岳倒是真有几分学识,眼中一亮道:“然也,潘大人可知一二否?”
潘岳看了一眼何遵,何邵兄弟,缓缓说道:“下官只是从书籍之中略知一二,怎敢在司徒大人面前卖弄……”
“哈哈哈哈哈,潘大人你过谦了,谁人不知潘大人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呢?”何曾对于潘岳的恭维很是受用,怪不得司马炎如此喜爱潘岳,这潘岳平日里看起来好似处处别扭,可真相处一起,却又是另一番的感觉。
“司徒大人如此说来,那下官只好献丑了。这自然谷,又名禹余粮,其本名被称为筛,乃是大海之上的一种草类。其果实好似大麦一般,据说在七月稔熟,曾有无数人可以寻之,却是难得一见,实乃可遇不可求之物也!”潘岳一口气说了许多,自己也是比较满意。
何曾也是满意的点头,指着刚刚端上来的一碗饭食道:“潘大人所言便是此物!”潘岳闻言一惊,这般可遇不可求的奇物竟然是眼前的饭食,连忙仔细去打量。
“北海有人家偶得此物,老朽以千金购得,不过这四碗罢了。今日潘大人有缘,他日不可言老朽吝啬哦。”何曾寻得食材,无比的得意道。
潘岳起身施礼道:“司徒大人如此殊遇下官,下官愧不敢当。此乃天赐,焉敢妄言。”
何曾满面红光笑道:“潘大人稍安勿躁,且看此物可是识得?”言罢,在何曾示意之下,一侍女用长筷分开了一盘肉食。
这木盘长有六尺,宽约尺半,上面盛放的乃是一海物,观其样貌不曾识得,身躯奇长,盘曲盘上,却似几分蛟蛇之貌。潘岳皱眉不得其解,见那侍女用长筷插入“蛟蛇”腹中,腹中竟然还有一小“蛟蛇”卧在其内时,心中一动,潘岳以手捂额道:“此物莫非是传说中的鱼昔!?”
“哦?”何曾白须一动,带有疑问的反应。
“鱼昔者,乃是东海之蛟,甫生幼子,子惊而入母肠中,随后可出。此等描述,与眼前之物倒是有几分相似。”潘岳也是不敢确定的道。
“潘大人果然是才华过人之辈,此物便是鱼昔。生子之时,有意惊之,子入母肠而杀之,尤其味美,稍后潘大人可以要仔细品尝哦。”何曾见潘岳见多识广,虽然没有见过此物,但却是可以从渊博的学识中得出结论,心中也是赞叹这潘岳才思过人,倒也有长处。
没等潘岳客套几句,何遵起身道:“潘大人可识得汤中之物?”
潘岳闻言心中暗暗叫苦,饿了半天来到何府,面对一桌美食却是不能食用,反倒是被人屡屡发难,自己倒是凭借平日见识不至于哑口无言,可时间久了谁又受得了如此折腾?
转念一想,潘岳又是释然,这何府佳肴岂是寻常可以品尝?没有几斤份量,估计这顿饭是吃不上的。别的不说,但是那“自然谷”便是千金购买的,而那东海蛟“鱼昔”更是传说中才有的海物,东海在何处?竟然搞到许昌,而且还是不死等待生子,这般折腾没有千金又怎能端到桌面上?
顺着何遵所指一看,那碗浓汤却是用蛇作为主食,仔细辨认潘岳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半晌木讷的道:“这可是率然!?”
何遵喜道:“潘大人可知此物来历?”
潘岳仍处在震撼之中,桌案之上自己未曾识得的占据大半,可但是这“率然”便可抵万金!以此推之,这一顿发何止是外面传言的两万钱这么简单?
“常山之蛇,名为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必有一头至;触其中,两头俱至!传闻孙武子以此比喻兵者,可是此物!?”潘岳一口到处汤中双头蛇之来历,禁不住问道。
第一百九十一章 司马炎之心谁人知之?(下)
更新时间:2012-09-17
幽幽深宫,灯火黯淡,魏帝曹奂辗转难眠,站在窗下长吁短叹。国家日渐衰落,可群臣更是骄奢,此风此气自大魏开国何曾有之?而国之事务,无论大小皆是用晋公的名义昭告天下,连借皇帝之名这道手续都省下了,司马炎欺魏更甚司马昭也!
奈何近乎一年没有朝会,朝中群臣更是鲜有入觐者,曹奂空有满腹牢骚,一肚委屈竟是无人倾述。就连枕边之人也是司马氏之女,曹奂悲愤莫名,无以言状,唯有叹息不已,唏嘘不断。
这一夜又是少眠多梦,一觉醒来倍觉困倦,看看时间放到以往却也该是早朝时间了。无奈一年未曾早朝,曹奂在宫女的服饰之下洗漱并更换袍服,便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传讯的黄门来报,说司徒何曾求见。
“哦?快请老司徒到书房暂候,朕这便来!”听到有朝臣拜访,魏帝曹奂顿感精神焕发,急忙忙的整理了衣冠,怀揣忐忑之情步入书房。
“老臣何曾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何曾依旧是红润面色,三缕白髯飘散胸前,见到魏帝曹奂便矮身要拜。
曹奂一个箭步上前拖住何曾道:“司徒大人这是何故,朕早已赐过老司徒赞拜不名之礼,岂用屈身。”经年没有朝臣来看望自己,曹奂此时明知对方无事不登三宝殿,可心中仍是激动。
何曾老泪纵横道:“老臣愧对先帝,愧对大魏,让陛下受尽冷落,实是老臣无能啊!”一把鼻涕一把泪,别看何曾年近七旬,可说道这里情真意切,眼眶含泪。
曹奂此时做到龙椅之上,闻言叹息道:“老司徒这是何言,今日前来不知所为何事?”曹奂年纪轻轻,身居天子之位,然人间冷暖饱尝个遍,见到何曾如此,心中倒是谨慎提放起来,不由得开门见山直问来意。
何曾见状叹息道:“陛下如此,老臣心中更是不安,只是……只是这满朝文武皆是背心于陛下,老臣惶恐啊!”
曹奂心念电转道:“老司徒这是何话?”
何曾擦了擦眼泪道:“如今朝中传言,言天下百姓只知晋公,不知陛下,长此以往陛下危矣!”
“哦?朕倒是觉得晋公诸事处理妥当,无甚不好啊。”曹奂心知自己是一个心腹亲信都没有,这何曾多半是要套自己的口实,绝不可以有半分怨言,否则被司马炎抓住了把柄,恐怕又是要折损颜面。
何曾闻言高声道:“陛下这是何言!?陛下乃是当今天子,每日清闲,国家大事交给他人,焉有如此天子耶!?”
曹奂眉头一皱道:“老司徒此言谬矣,晋公雄才大略,朕多不及,如今朕临政未久,正是需要晋公辅佐,有何不可!?”
“哼哼,陛下经年未曾理正,反是沉迷宫中美色,朝中群臣风传,因此老夫自告奋勇前来探问,看来此事属实啊!”何曾眼泪早无,此事圆凳双眼,须发倒竖,竟是向着魏帝曹奂示威!
“啪!”曹奂闻言龙体一震,拍案而起道:“朕敬老司徒德高望重,尔怎敢颠倒黑白,诬陷于朕!?”说到这里曹奂心中一沉,知道司马氏终究是坐不住了,这何曾哪里是来看自己?根本就是为了诬陷自己而来!
“哈哈哈哈哈,陛下啊陛下,你且看看,这中原河山是谁人护持,朝野上下对于陛下是如何评论?陛下经年不理政事,早已是引起臣怨人怒,百官百姓皆可作证,陛下你如何狡辩也是无用!”何曾放声大笑,司马炎架空了魏帝,自然要防备他人指责,早在年前便是把曹奂沉迷女色不理政事的“事迹”传扬开去,如今天下人皆知,哪是深宫之中,犹自保命的曹奂所知?
“什么!?你们……!”曹奂气得颤抖不停,戟指何曾说不出话来。那何曾仍是安坐在上,反倒是曹奂站在何曾身前好似无根浮萍般的凄惨可怜。
“晋公主事也有时间,方才陛下也赞晋公处事得体,剩于陛下。如今群臣为陛下沉迷女色所寒心,以国家大事着眼,还请陛下效仿前朝,免得危及自身啊!”魏之前朝便是东汉,魏之得位却是禅让所得,何曾此言何意不分子明,说的是毫不客气,隐有威胁之意!
曹奂怒视何曾道:“朕乃天子,汝为臣僚,安敢欺君罔上!”
何曾缓缓起身,仔细端详曹奂那扭曲的五官,一声冷笑拂袖而去,留下的话语让曹奂无比的心寒:“陛下让位此乃天命,更遂人愿,违天逆人,必遭天谴,陛下好生思量吧!”
“呼……呼……你们这群贼子!”曹奂用尽全身力气吼叫着,四下里的宫人和侍卫听得真切,却是毫无反应,这里里外外都是晋公司马炎的人,无助的魏帝曹奂脚下一软,坐在地上泪流满面,心如刀割……
……
出了皇宫,直奔晋公府邸,何遵与何邵早就在宫外候着,见父亲出来便是询问。何曾面带笑意道:“汝等且回府中,我自去寻晋公便可。”
何遵与何邵对视一眼,了解父亲的用意,于是把何曾送上马车,二人便回归何府去了。司马炎篡位的野心早已有之,朝中明眼人不在少数,自然看得出来。可看得出来是看得出来,也只能放在心里,就算众人明明知道事情不可阻止,这一日终究要来,但挺身而出做废帝的罪人,并非是任何人都担待得起的,搞不好这要留下骂名,乃是一生之污点!
何曾却不这样想,这件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而以眼下的形势来说,不过是走个过程而已。魏帝曹奂要人无人,要权无权,好似被圈养在宫中的鸟儿一般,根本飞不出司马氏的掌心。要做,便做这第一人,要拿,就拿这开朝首功!
至于什么后人评价,不过是些不相干的事情罢了。有司马氏在,就有何氏之昌盛繁华,那些刀笔之吏谁敢说何家半点不是!?只须财富在手,那史书还不是随自己意愿?
眼中盯着大功,但何曾并不贪妄。这功劳或是骂名自己一人承担即可,若是父子三人皆受其功,何氏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太过耀眼,并非是长久安稳的计策。以何氏眼下的财富,几代人都不愁挥霍,何须因此而遭人嫉妒呢?
待和司马炎碰面,司马炎闻讯乐的前仰后合,甚是高兴。自己的眼光果然没有错,只是派人去召见何曾,二人还没有见面,可这何曾不仅仅是料到了自己的烦恼,更是先一步着手解决,这般人物实在是精明,又是忠于自己,这般老臣如何不高看一眼,加以重用?
“司徒大人真知孤矣!”司马炎恭恭敬敬向着何曾深施一礼。
何曾连忙还礼道:“晋公切莫折杀老朽,老朽不过是顺从天意民愿,岂敢以功自居呢。”
司马炎与何曾相谈甚欢,潘岳昨天吃的很是回味,今天见何增来了自己还特别热情,如今方知事情原委,顿时捶胸顿足暗骂何曾老狐狸!这何曾早已知晓晋公心意,昨日宴上竟是只字未提,还故作不知的询问自己,今日看来自己实在是蠢得可以。身为晋公的心腹,这事儿主子不提,可自己却是没能洞悉先机,显然还是火候没到家啊……
第一百九十二章 陈兵(上)
更新时间:2012-09-17
蜀军大举北伐,长江之上战船千艘扬帆而起,蜀汉水军大将滕修引领战船无数纵横淮水各个支流。魏军虽然屯兵淮上三年,可水军仍然是无法和蜀汉相比较,一是因为前翻大战元气大伤,二是因为蜀汉占据江南水乡,尽得水军之利!
魏将胡广,胡奋,胡烈兄弟三人联手镇守两淮,分兵各处让出大片的土地给蜀军占据。淮上水道无数,蜀有战船之便,魏军无法固守,只能让出百余里,退守寿春一线方才安稳。
当年曹魏有意荒废淮上乃是为了让孙吴知难而退,毕竟经过百余里运转之后,魏国铁骑游动之下,吴军纵有十万也是提心吊胆。今日退守意义也是同样,拉长蜀军的补给线,空出大片地带给骑兵以用武之地,此乃胡家兄弟三人的策略。
那淮上的水道本是利于蜀军战船的,可其中大半都被魏军在备战时期堵塞或是破坏,蜀汉战船到达合肥之后,难有水路继续向前,就算是有也不过是浅流罢了,只容得下小船游荡而已。
蜀军缓缓推进,魏军也是不战,双方打了十几年彼此路数都是熟悉。胡家兄弟三个在淮南下了一番狠功夫,不过确实不显山不露水的压在手中,准备看看蜀军的形势再说。
到了这个时候,都知道蜀汉来者不善,自己准备充分,对方又何尝不是如此?还是先看看对方的路数再说,这仗不是短时间打得完的。
三年时光魏军大力发展寿春,在寿春东南和西南以及寿春正南方各二十里处修建了三处小城。三座小城各自可以容纳三四万人生活,用以屯兵更是可以屯兵无数。这三座小城品字形的保护着寿春,同时又和寿春主城彼此呼应。
西卫城中是魏国大将李俭引步兵一万,锐卒三千,铁骑三千屯驻;中卫城内由魏国大将石崇率领步兵一万五千人,强弩五千张,铁骑三千驻守;东卫城中则是魏将胡烈率领步卒八千,铁骑六千防御。
而寿春城中胡广,胡奋兄弟,并步骑七万余人稳坐主城,虽是可以支援前方的三座卫城。
蜀军方面以脩则为先锋,引兵五万先行抵达三座卫城之外五十里处屯营,李特和脩允各引一万人马为左右两翼,侦查附近的山脉水道,避免魏军藏兵偷袭——襄阳之事不可再出!
在这七万蜀军之后蜀汉大将诸葛瞻率领黄崇等人,引兵十三万浩浩荡荡陆续开入淮上,沿途重兵防护粮道,开通水路,以巩固后勤为主,牢牢扎根淮南。
……
新野和宛城,是蜀汉荆州人马北上重点打击的目标,想要在北岸站稳脚跟,夺下这两处事关重要!罗宪从魏兴,新城二郡发兵五万,缓缓下山逼近宛城,沿途稳扎稳打,不敢冒失。魏兴和新城郡内大都是山地,五万蜀军分兵行进各自打通山路,在宛城边界处汇聚一起,安营扎寨等候时机到来。
宛城以及新野地区皆是魏国名将杜预的防区,早已做好了应战准备,但听闻蜀汉确实的兵力之后,饶是杜预心中有所准备,也是禁不住有些诧异。之前所探蜀汉各路人马加在一起,也不超过三十万,而今蜀汉各路人马倍增,倒是远远超乎了之前的情报,如此一来魏军这方面也要增兵才行。
蜀汉人物之中唯有姜维,羊祜可令杜预忌惮三分,姜维引雍凉之军正在洛阳旧城处和魏军对峙,自然不足为惧,可杜预身在襄樊经营多年,此番大举来犯却是不容小觑!
魏兴蜀军一动,驻守武关的蜀军也有了动作,蜀将李骧也引兵万余出了武关,占据了险要之处,做出随时可以出击的态势。武关之后乃是大片空地,却是和蜀汉占领的长安甚近。三年前姜维从武关杀出,杀得魏军打败,三年后再次走这条道路,用这个法子也是不好判断。
因此虽然武关这路蜀军兵力不多,可背后可能出现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却是让杜预和魏军无比的忌惮,不得不有所防范。
魏兴,武关,乃至可能出现的长安蜀军这已经是三路人马,长江上蜀汉战船耀武扬威,杀气腾腾,猛攻湖阳港和魏国水军杀的惨烈无比。这一路蜀军才是荆州人马的主力,乃是有杜预率领。
以蜀汉的技术能力,已经可以在大部分江岸地区登陆,无须经过湖阳港口。但要大军进驻北岸,包括后续军资不断的运抵,只有湖阳港才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因此魏军不仅仅是防范蜀汉战船偷偷登岸的陆地袭击,更是重兵囤积湖阳和新野一代,力保这港口不失!
若是被荆州蜀军杀到北岸,加上另外三路蜀军出现的话,宛城势必被蜀汉包围,从而陷入险境。
杜预和马隆,解系分兵抵御蜀军,同时派人往许昌求援。只有许昌的魏军和宛城,南乡,义阳,新野等地的魏军连成一片,才能抗拒蜀汉四路人马的夹击,才能保证不被对方切割包围孤立,用各个击破的手段歼灭魏军。
……
许昌的形势也不一定就是好,毕竟许昌方面分出了杨骏兄弟去淮上督军,并且负责后勤的输送,而另一方面更要联合河北魏军,从河内与虎牢关两处堵住蜀军,使蜀军寸步难尽,从而保证许昌周边的稳定和安全。
明威将军郝彦镇守虎牢关数载,颇有治军之法;冀州牧卫觊乃是司马昭治下的重臣,镇守河北已久,有其亲自坐镇河内,对于蜀军也是不小的压力。
只是武关被蜀军攻破之后,姜维的主力人马可以随时走武关加入宛城战场,又可以随时从宛城战场撤离突袭虎牢关或者是河北。只是一支人马,却是让魏军三方重兵防范,这般灵活的战术空间还么有施展,便让魏军头疼不已。
雍凉之军得姜维亲自操练之后,战力突飞猛进,马上铁骑,马下长矛端的是威风凛凛。更兼姜维能征惯战,足智多谋,有诸葛武侯八卦阵护持,无论是攻坚还是野战军均是当世之最!
这样一支蜀军魏军不敢轻易的合兵去攻,全盘采取守势,卸掉蜀人的锋锐才是第一阶段的战略目的。毕竟蜀汉浩浩荡荡的几十万人杀来,不是一两场胜负就会轻易退走的。
……
形势如此严峻,蜀汉各路人马远比之前的情报多得多,这让身在许昌的司马炎也是措手不及。依照之前的情报,对方各路人马加在一起也不过三十万人,这样的兵力对于曹魏还形不成多大的压力。可如今单单是淮上的蜀军就超过了二十万,顿时让司马炎心中没了什么底气。
国家之中除了杜预还算是定海神针之外,余者都仍需考验,尚无定论。过于严峻的形势显然影响了司马炎篡位的进程,国家重臣都忙于军政要务,何曾也不好意思在这个时候继续活动。
能否说服中原各大世家支持司马氏上位,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蜀汉重兵犯境之刻,若是这改朝换代的消息传了出去,天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曹奂不过笼中之鸟,虽是可以解决,但若坏了军心战事,魏国可就危险了。
司马炎急着当皇帝,却也知道这个时候自己还不能急,要沉稳。
不去和群臣走动,避免消息外露,但何曾去宫中可是勤了许多。宫中之人除了魏帝曹奂,都是司马氏的人,就连曹奂的皇后都是司马氏的人,不用担心走漏了风声。何曾时不时的就去找曹奂,今日恐吓,明日又是和颜悦色,软硬兼施反复的折磨曹奂,逼其让位与司马炎。
若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上,这说话还有深浅进退,可如今的曹奂好似犯人一般,何曾的话语犹如利刃,不断扎进曹奂的心扉。露骨的态度,恶毒的话语,巧言蛊惑,冷眼嘲弄,种种的手段一一试过,曹奂开始顶不住了……
第一百九十二章 陈兵(下)
更新时间:2012-09-18
战船缓缓靠向岸边,数百蜀军抢先登岸,这堂堂夏口重地,竟然是没有魏军防守,倒是出乎了王业之料。蜀将王业奉命来前来攻占夏口,本以为要经历一番苦战,谁曾想江夏的魏国水师踪迹全无,连这夏口重镇也是没有一个魏兵。
夏口城墙高耸,甚是坚固,只需数千魏军把守,就会对蜀军造成极大的阻碍。魏军放弃了如此的固守之地,全军退入内陆,诱敌深入之意不言而喻。王业引领两万蜀军占据了夏口,同时使水军护住江面,从柴桑方向源源不绝的物资,军械便是不断运送至夏口。
既然魏军拱手相让,焉有不敢笑纳之理?
当年刘禅引兵救援襄阳,自引五万人马为前队,王业引兵五万为后队。能指挥五万蜀军作战的将领并不多,王业被刘禅器重,自然有其出类拔萃的地方。魏军避开蜀军锋锐,等待蜀军长驱直入,王业却是稳如泰山一般,牢牢占据夏口之后,便开始修整城防,不断积累物资,把兵力排在夏口附近,大有止步不前的态度。
此时各方蜀军强势压境,除了湖阳/水域战火不断之外,各处皆是相对平静。这是蜀军谨慎,也是魏军谨慎,三年休养生息,魏蜀两国皆是清楚对方的实力,未敢轻举妄动。
想那魏国名将接二连三的陨落,可此时仍然有杜预,马隆,胡氏兄弟可以抵御蜀军,若是蜀汉如此折损大将,可是后继有人?蜀将心中清楚,再好的政策,如何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总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三年时间中下层官吏充实许多,可还没有太多有潜质独当一方的年轻将领接班。
对于魏国来讲,诚然将力不输蜀汉,然国力差距确实逐渐显现。两个国家国内的状况完全不同,魏国的生产确实有所恢复,可随着上层官僚奢靡的风气传遍全国之后,加之晋公司马炎对此不以为意,有意放纵,百姓的担子是越来越重,就算辛苦耕耘,日子过得却是越来越差。
上一次魏国还能凭借杜预之谋略击败蜀汉,可这一次呢?即便这一次击退了蜀军,那下一次又是怎样呢!?
蜀军安安静静的屯驻在夏口,大约万余蜀军分布在夏口附近的野外屯驻,护持着各个交通要路,哨探江夏境内的情报,观察魏军的动向。这江夏城乃是魏国大将王濬,张光镇守,王濬自不用说乃是魏国名将,张光乃是江夏本地将领,一身胆略颇不寻常,凭借少数兵力当年襄樊之战期间力保江夏不失,也是一个棘手的人物。
江夏不过一郡之地,却是放着两个名将,魏国的用意早已被刘禅看透。宛城地处要冲,新野更是边防重镇,二者皆在江夏西方,蜀军攻取这两处,若是魏军从江夏方面增援,却是攻击蜀之侧翼,让蜀军难以闪避。
淮上魏军退到了寿春一线,连接汝南,小沛,广陵三处引为臂助,实力倍增。蜀军推进百里方到寿春,举大军与魏军对峙,后方的庐江,合肥等地皆在百里之外,江夏若是分军东进,必然可以让蜀汉后院起火。
王濬和张光二人皆可作为增援随时调兵,而留守者也足以保证江夏无忧,这就是魏军在战略上的考量。必须压制江夏的魏军,淮上战场和宛城,新野战场才能放开手脚。
一晃就是十天时间过去,蜀军扎下无数营盘,每日巡逻侦查,积累军资和军械,没有丝毫的进兵之意。夏口范围内的百姓早就被魏军迁徙到了内陆地区,蜀汉境内竟是连一个百姓都找不到,可见魏人退兵的策略必然是筹划已久,若是仓促为之,怎会把百姓迁徙的如此干净?
……
湖阳/水域多日激战,魏军终究是水军力量有限,不敌之下纷纷撤回岸边,退入陆上,把长江的控制权彻底的交给了蜀汉。蜀军初胜一面向坐镇襄阳的刘禅报捷,一面准备登岸作战之事。
魏军放弃了长江水域的控制权,可不代表接下来的作战蜀军会是一马平川。镇守新野,湖阳一线的乃是魏国大将马隆!马隆当年不过是宫中一个校尉而已,可如今已经成长为威风凛凛的一方镇守!
杜预慧眼识英才,大力提拔马隆,而马隆也没有让杜预失望。这马隆对于战法韬略专研的甚是详尽,而且巧思妙想,善于使用军械以及精兵。传闻其麾下有三千斗士,乃是从五万魏军之中简拔而出,简拔之过程十分严格,力量,技巧,以及反映速度,差一点点都不能可以能马隆选中。
如此高标准,严要求的选拔士卒,马隆麾下的三千斗士之战力,实在是不可小觑。
离着江岸最近的城池,自然是湖阳城,算起来也不过是十五里的距离罢了。湖阳城常年有两千余户百姓居住生活,马隆接手此处防务之后,历经三年时间,百姓人数却是激增至五千户之众!
按理说湖阳乃是前沿重地,魏蜀战端一启,首先遭殃的便是湖阳,这并非是一个适合居住的所在。可马隆治下的三年中,魏兵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善待百姓,多有助益,而苛捐杂税,各项徭役也是比其他城县少了许多。
知道马隆要扩充湖阳城,修筑防线之后,竟然有数千户百姓主动要求迁徙到湖阳居住,以此来报答马隆。
军民一心,这湖阳防线搞得有声有色。马隆深知蜀汉之战船可以在大部分地区登陆,无须硬闯湖阳,因此马隆特意在沿岸挖土堆山,建立烽火台之余,更是根据地势修筑山寨,留兵固守。
寻常的营寨安置在高处,必然有运粮取水的困难,可马隆所建造的山寨因地制宜,加以巧手改造,水路流畅,寨中积存粮草,每一营多则七百,少则三百,遍布岸边各地,与烽火台互相呼应,以此防备和抵御蜀汉分兵登陆突袭。
别看每一处留守的不过数百人,然其地势高耸,人工建造的防御工事和道路更是限制了敌人攻营的道路和空间,穷尽地势之便最大限度的限制敌军战力。而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山寨和烽火台连成一片,一共投入的兵力达到了两万余人,可其中大半却是农屯之兵和老弱病残之辈。
屯田和固守放在一起进行,保证生产之余,更是减小了自身的兵力消耗。
蜀军无论如何偷袭,最终的目的却是湖阳,湖阳城经过马隆扩充之后,更是坚固,而且四周修筑了无数矮墙,更是堆起了大大小小数十座小山。马隆所设计的投石车,固定在山坡之上,每一处皆留有一名校尉负责,统领一百五十名军卒,下辖是十架投石车,十辆弩车!
这些土山堆积成型后,投石车和弩车便运到了山上,一个个小山交错排开,把湖阳城严严实实的拦在山后。马隆对投石车的位置,投掷的距离,石块落下的地点做了三个月的调配后,只要蜀军进入攻击范围之内,将会受到投石车不间断,无差别的大规模投掷袭击!
而蜀军无论是向前还是左右,皆是在投石车密集攻击的范围之内,除了退兵别无他途。
投石车致命的弱点便是石头有限,弩车射出的铁箭,木锥也是有限,这是攻城器械的通病,却并非不能解决,只要有时间即可。专门负责每个山头的魏兵,三年时间里,除了加强山体之外,就是不断的在各自的区域内积累石块,铁箭,木锥等物。
三年的储备是何等惊人?虽然也有用尽的时候,但马隆丝毫不介意,因为那个时候蜀汉必然也付出了超乎想象的代价!
第一百九十三章 战云密布(上)
新野和湖阳有马隆镇守,杜预十二分的放心,马隆的准备远远比自己的预想要多,做的要好。对于魏兴和新城方面,同样由杜预一手提拔的大将负责针对蜀军,设置防线,此人便是贾辅!
三年前襄樊之战中,后方杜预已经退兵,可贾辅和两千魏军还被仍在江陵地界。不是杜预不想等待江陵魏军,而是当时的魏军如果不撤,将会有被蜀汉包围在襄樊的趋势。
贾辅的机敏是无人可比的,甩开了关彝的蜀军之后,带领魏军没有退回襄阳,而是走了江陵水路,在事先预备的船只中绕往新野。若是襄阳无恙,从新野水域转往襄阳也是无碍,若是襄阳有难直接退回新野也是安全。
关彝当时虽然继续追击,可贾辅这一支魏军走得并非陆路,更非撤往襄阳,如何追的上呢?
杜预主力魏军都是险险撤回,贾辅这番老毛病复发倒是没被责备,反而被杜预当成军功呈报朝廷,得了官职和奖励。杜预乃是三军统帅,眼中容不得沙子,求得军功乃是赏识贾辅的才能,但贾辅不从军令,屡屡的私自退兵这乃是兵家大忌。
贾辅率领两万魏军屯驻在宛城西方,负责防御魏兴方面的蜀军来袭。以往魏军应付魏兴的蜀军,都是深入其境,攻入山中把蜀军堵在城里,求得一劳永逸。不过时局变化无常,武关的陷落让宛城三面受敌,各路人马虽然一样拒敌,可后顾有忧,以往的战术已经不适用于当下。
若是不理环境的变化,依旧往日方法作战,一旦有蜀军突破魏军防线,这西路魏军身在茫茫大山之中,围堵山城中的魏兴,消息不灵通,行动更是不灵活。被蜀军从后方切断退路,或是在山中缠战,皆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更何况贾辅擅长的乃是临阵指挥和冲杀,这堵在人家门口的法子也不是很爽快。更不爽快的却是杜预的军令,也是贾辅的心病,自己立下了军令状,担保此次作战严格按照军令行事,若有违背,军法处置!
宛城到新野这一条线,是曹魏南方的屏障,也是保护许昌的唯一屏障。一旦这条线出现问题,魏国的国都许昌将面临蜀汉的大军进犯,届时对于天下人心,以及形势的影响都是不可估算的。
因此魏军虽然采取守势,却是没有任何退路!
贾辅是个放荡不羁惯了的,同样也是深藏不露的。当年羊琇与贾辅相交多年,临死方知贾辅武艺远在自己之上,这般心机深沉的人物,表面的放荡不羁只是掩饰,或是性格所致,可实力绝对是高深莫测。
如果没有杜预,或许贾辅会泯灭在芸芸众生之中,可有了杜预,贾辅注定不会逍遥自在,因为肩负起了更重要的责任!
蜀军浩浩荡荡的开下了山,在山脚下屯驻。贾辅也不叫魏军去作战,也不严加防范,每日里魏军依然散漫的游走,全然没有把蜀军放在眼里。贾辅更是每天固定的巡视两次,然后便在大营中痛快饮酒,酩酊大醉之后便是呼呼大睡,完全不像是在前线的样子。
……
镇守西北方防范武关蜀军的乃是魏国大将解系!解系字少连,英勇善战,可是样貌平凡,因此被人忽视。直到杜预掌握军权,便立即把这良将调到了自己身边,作为左膀右臂。
国家以才能简拔人才,与样貌何干?当年太祖武皇帝曹操曹孟德也曾经因为自己的样貌不足以威慑异族,因此拉来崔琰代替自己借其样貌来威慑众人。曹操能成就伟业,难道靠的是样貌,而不是才能么?
杜预启用解系,加以重用!解系率领三万魏军在武关的险要路途设下营盘,并且调集民夫协助修建防御工事。蜀军在武关本身驻守的人马并不足为惧,怕的是姜维的主力军再次声东击西,从武关奇袭宛城!
三万魏军预备阻拦蜀汉第一人姜维的主力军,这听起来是个笑话。可杜预相信解系,为将者不仅仅是兵法韬略烂熟于胸,更重要的是懂得运用天时地利,善于利用形势的变化争取主动。解系的韬略或许稍微差一些,对于地利的运用也并非十足的充分,可解系所在的军队素来被称之为“铁军”!
意志力和强大的斗志,不屈的精神是解系的特点,有三年时间准备,有杜预这般善于谋划之人指点,足以弥补解系的不足,而三年的操练人马更让这三万魏军更胜“铁军”!
如果说马隆守卫的是长江沿线,那么贾辅抵御的便是四野之敌,而解系守得是一条路,准确的说是一个路口!这是从武关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个路口!堵住这个路口,蜀军便难以前行,四周有险山怪石可以借力,三万魏军去守一个路口,反倒是格外的重视,而非轻视。
解系之武勇,加之防御工事的建筑,让武关的蜀军束手无策,只能硬闯,但硬闯的代价,真正是谁都付得起么!?
……
大举北伐刘禅亲自坐镇襄阳,张皇后和李昭仪都被留在了江陵行宫之中,刘禅身边跟随的只有爱子刘动。
自古以来子嗣继位都是让人头疼的事情,更是风波不断之事。太子刘谌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为君者刚柔并济,能赏善罚,聪慧开明,这已经是十分难得的接班人了,刘禅并不希望爱子刘动,将来会卷入风波之内。
世事难料……
青城先生当年乃是魏将,丧命川中,却是诈死。存得性命,自当回转魏国,可魏国方面钟会等人早把战败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了青城先生。青城先生孤军开辟山路,直袭成都的举动,成为了他人开脱罪责(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潘岳本就是冲着这顿饭来的,来之前早上是米粒未进,空着肚子就为了这何府佳肴。眼前这般丰盛的美食佳肴摆放在一起,光是饭香酒浓便让人难以自禁,格式款样更是看得人赏心悦目。腹内咕咕直叫,潘岳恨不得把这桌案上的佳肴一扫而空,可偏偏是动弹不得,连开口也是不能。
到了这个时候,潘岳不得不佩服何氏父子的定性,自己眼中的美食,对于何府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一日二餐,餐餐如此,哪还有什么食欲?面对这么一大桌子美食,动都没动一下,只是盯着歌舞,简直是令人发指!
狗肉上了,还是没有动筷,何曾突然张口道:“潘大人可曾听闻自然谷?”
潘岳正自暗地里偷咽口水,闻言急忙一口唾沫咽下肚里道:“司徒大人所言的可是禹余粮?”
何曾见潘岳倒是真有几分学识,眼中一亮道:“然也,潘大人可知一二否?”
潘岳看了一眼何遵,何邵兄弟,缓缓说道:“下官只是从书籍之中略知一二,怎敢在司徒大人面前卖弄……”
“哈哈哈哈哈,潘大人你过谦了,谁人不知潘大人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呢?”何曾对于潘岳的恭维很是受用,怪不得司马炎如此喜爱潘岳,这潘岳平日里看起来好似处处别扭,可真相处一起,却又是另一番的感觉。
“司徒大人如此说来,那下官只好献丑了。这自然谷,又名禹余粮,其本名被称为筛,乃是大海之上的一种草类。其果实好似大麦一般,据说在七月稔熟,曾有无数人可以寻之,却是难得一见,实乃可遇不可求之物也!”潘岳一口气说了许多,自己也是比较满意。
何曾也是满意的点头,指着刚刚端上来的一碗饭食道:“潘大人所言便是此物!”潘岳闻言一惊,这般可遇不可求的奇物竟然是眼前的饭食,连忙仔细去打量。
“北海有人家偶得此物,老朽以千金购得,不过这四碗罢了。今日潘大人有缘,他日不可言老朽吝啬哦。”何曾寻得食材,无比的得意道。
潘岳起身施礼道:“司徒大人如此殊遇下官,下官愧不敢当。此乃天赐,焉敢妄言。”
何曾满面红光笑道:“潘大人稍安勿躁,且看此物可是识得?”言罢,在何曾示意之下,一侍女用长筷分开了一盘肉食。
这木盘长有六尺,宽约尺半,上面盛放的乃是一海物,观其样貌不曾识得,身躯奇长,盘曲盘上,却似几分蛟蛇之貌。潘岳皱眉不得其解,见那侍女用长筷插入“蛟蛇”腹中,腹中竟然还有一小“蛟蛇”卧在其内时,心中一动,潘岳以手捂额道:“此物莫非是传说中的鱼昔!?”
“哦?”何曾白须一动,带有疑问的反应。
“鱼昔者,乃是东海之蛟,甫生幼子,子惊而入母肠中,随后可出。此等描述,与眼前之物倒是有几分相似。”潘岳也是不敢确定的道。
“潘大人果然是才华过人之辈,此物便是鱼昔。生子之时,有意惊之,子入母肠而杀之,尤其味美,稍后潘大人可以要仔细品尝哦。”何曾见潘岳见多识广,虽然没有见过此物,但却是可以从渊博的学识中得出结论,心中也是赞叹这潘岳才思过人,倒也有长处。
没等潘岳客套几句,何遵起身道:“潘大人可识得汤中之物?”
潘岳闻言心中暗暗叫苦,饿了半天来到何府,面对一桌美食却是不能食用,反倒是被人屡屡发难,自己倒是凭借平日见识不至于哑口无言,可时间久了谁又受得了如此折腾?
转念一想,潘岳又是释然,这何府佳肴岂是寻常可以品尝?没有几斤份量,估计这顿饭是吃不上的。别的不说,但是那“自然谷”便是千金购买的,而那东海蛟“鱼昔”更是传说中才有的海物,东海在何处?竟然搞到许昌,而且还是不死等待生子,这般折腾没有千金又怎能端到桌面上?
顺着何遵所指一看,那碗浓汤却是用蛇作为主食,仔细辨认潘岳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半晌木讷的道:“这可是率然!?”
何遵喜道:“潘大人可知此物来历?”
潘岳仍处在震撼之中,桌案之上自己未曾识得的占据大半,可但是这“率然”便可抵万金!以此推之,这一顿发何止是外面传言的两万钱这么简单?
“常山之蛇,名为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必有一头至;触其中,两头俱至!传闻孙武子以此比喻兵者,可是此物!?”潘岳一口到处汤中双头蛇之来历,禁不住问道。
第一百九十一章 司马炎之心谁人知之?(下)
更新时间:2012-09-17
幽幽深宫,灯火黯淡,魏帝曹奂辗转难眠,站在窗下长吁短叹。国家日渐衰落,可群臣更是骄奢,此风此气自大魏开国何曾有之?而国之事务,无论大小皆是用晋公的名义昭告天下,连借皇帝之名这道手续都省下了,司马炎欺魏更甚司马昭也!
奈何近乎一年没有朝会,朝中群臣更是鲜有入觐者,曹奂空有满腹牢骚,一肚委屈竟是无人倾述。就连枕边之人也是司马氏之女,曹奂悲愤莫名,无以言状,唯有叹息不已,唏嘘不断。
这一夜又是少眠多梦,一觉醒来倍觉困倦,看看时间放到以往却也该是早朝时间了。无奈一年未曾早朝,曹奂在宫女的服饰之下洗漱并更换袍服,便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传讯的黄门来报,说司徒何曾求见。
“哦?快请老司徒到书房暂候,朕这便来!”听到有朝臣拜访,魏帝曹奂顿感精神焕发,急忙忙的整理了衣冠,怀揣忐忑之情步入书房。
“老臣何曾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何曾依旧是红润面色,三缕白髯飘散胸前,见到魏帝曹奂便矮身要拜。
曹奂一个箭步上前拖住何曾道:“司徒大人这是何故,朕早已赐过老司徒赞拜不名之礼,岂用屈身。”经年没有朝臣来看望自己,曹奂此时明知对方无事不登三宝殿,可心中仍是激动。
何曾老泪纵横道:“老臣愧对先帝,愧对大魏,让陛下受尽冷落,实是老臣无能啊!”一把鼻涕一把泪,别看何曾年近七旬,可说道这里情真意切,眼眶含泪。
曹奂此时做到龙椅之上,闻言叹息道:“老司徒这是何言,今日前来不知所为何事?”曹奂年纪轻轻,身居天子之位,然人间冷暖饱尝个遍,见到何曾如此,心中倒是谨慎提放起来,不由得开门见山直问来意。
何曾见状叹息道:“陛下如此,老臣心中更是不安,只是……只是这满朝文武皆是背心于陛下,老臣惶恐啊!”
曹奂心念电转道:“老司徒这是何话?”
何曾擦了擦眼泪道:“如今朝中传言,言天下百姓只知晋公,不知陛下,长此以往陛下危矣!”
“哦?朕倒是觉得晋公诸事处理妥当,无甚不好啊。”曹奂心知自己是一个心腹亲信都没有,这何曾多半是要套自己的口实,绝不可以有半分怨言,否则被司马炎抓住了把柄,恐怕又是要折损颜面。
何曾闻言高声道:“陛下这是何言!?陛下乃是当今天子,每日清闲,国家大事交给他人,焉有如此天子耶!?”
曹奂眉头一皱道:“老司徒此言谬矣,晋公雄才大略,朕多不及,如今朕临政未久,正是需要晋公辅佐,有何不可!?”
“哼哼,陛下经年未曾理正,反是沉迷宫中美色,朝中群臣风传,因此老夫自告奋勇前来探问,看来此事属实啊!”何曾眼泪早无,此事圆凳双眼,须发倒竖,竟是向着魏帝曹奂示威!
“啪!”曹奂闻言龙体一震,拍案而起道:“朕敬老司徒德高望重,尔怎敢颠倒黑白,诬陷于朕!?”说到这里曹奂心中一沉,知道司马氏终究是坐不住了,这何曾哪里是来看自己?根本就是为了诬陷自己而来!
“哈哈哈哈哈,陛下啊陛下,你且看看,这中原河山是谁人护持,朝野上下对于陛下是如何评论?陛下经年不理政事,早已是引起臣怨人怒,百官百姓皆可作证,陛下你如何狡辩也是无用!”何曾放声大笑,司马炎架空了魏帝,自然要防备他人指责,早在年前便是把曹奂沉迷女色不理政事的“事迹”传扬开去,如今天下人皆知,哪是深宫之中,犹自保命的曹奂所知?
“什么!?你们……!”曹奂气得颤抖不停,戟指何曾说不出话来。那何曾仍是安坐在上,反倒是曹奂站在何曾身前好似无根浮萍般的凄惨可怜。
“晋公主事也有时间,方才陛下也赞晋公处事得体,剩于陛下。如今群臣为陛下沉迷女色所寒心,以国家大事着眼,还请陛下效仿前朝,免得危及自身啊!”魏之前朝便是东汉,魏之得位却是禅让所得,何曾此言何意不分子明,说的是毫不客气,隐有威胁之意!
曹奂怒视何曾道:“朕乃天子,汝为臣僚,安敢欺君罔上!”
何曾缓缓起身,仔细端详曹奂那扭曲的五官,一声冷笑拂袖而去,留下的话语让曹奂无比的心寒:“陛下让位此乃天命,更遂人愿,违天逆人,必遭天谴,陛下好生思量吧!”
“呼……呼……你们这群贼子!”曹奂用尽全身力气吼叫着,四下里的宫人和侍卫听得真切,却是毫无反应,这里里外外都是晋公司马炎的人,无助的魏帝曹奂脚下一软,坐在地上泪流满面,心如刀割……
……
出了皇宫,直奔晋公府邸,何遵与何邵早就在宫外候着,见父亲出来便是询问。何曾面带笑意道:“汝等且回府中,我自去寻晋公便可。”
何遵与何邵对视一眼,了解父亲的用意,于是把何曾送上马车,二人便回归何府去了。司马炎篡位的野心早已有之,朝中明眼人不在少数,自然看得出来。可看得出来是看得出来,也只能放在心里,就算众人明明知道事情不可阻止,这一日终究要来,但挺身而出做废帝的罪人,并非是任何人都担待得起的,搞不好这要留下骂名,乃是一生之污点!
何曾却不这样想,这件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而以眼下的形势来说,不过是走个过程而已。魏帝曹奂要人无人,要权无权,好似被圈养在宫中的鸟儿一般,根本飞不出司马氏的掌心。要做,便做这第一人,要拿,就拿这开朝首功!
至于什么后人评价,不过是些不相干的事情罢了。有司马氏在,就有何氏之昌盛繁华,那些刀笔之吏谁敢说何家半点不是!?只须财富在手,那史书还不是随自己意愿?
眼中盯着大功,但何曾并不贪妄。这功劳或是骂名自己一人承担即可,若是父子三人皆受其功,何氏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太过耀眼,并非是长久安稳的计策。以何氏眼下的财富,几代人都不愁挥霍,何须因此而遭人嫉妒呢?
待和司马炎碰面,司马炎闻讯乐的前仰后合,甚是高兴。自己的眼光果然没有错,只是派人去召见何曾,二人还没有见面,可这何曾不仅仅是料到了自己的烦恼,更是先一步着手解决,这般人物实在是精明,又是忠于自己,这般老臣如何不高看一眼,加以重用?
“司徒大人真知孤矣!”司马炎恭恭敬敬向着何曾深施一礼。
何曾连忙还礼道:“晋公切莫折杀老朽,老朽不过是顺从天意民愿,岂敢以功自居呢。”
司马炎与何曾相谈甚欢,潘岳昨天吃的很是回味,今天见何增来了自己还特别热情,如今方知事情原委,顿时捶胸顿足暗骂何曾老狐狸!这何曾早已知晓晋公心意,昨日宴上竟是只字未提,还故作不知的询问自己,今日看来自己实在是蠢得可以。身为晋公的心腹,这事儿主子不提,可自己却是没能洞悉先机,显然还是火候没到家啊……
第一百九十二章 陈兵(上)
更新时间:2012-09-17
蜀军大举北伐,长江之上战船千艘扬帆而起,蜀汉水军大将滕修引领战船无数纵横淮水各个支流。魏军虽然屯兵淮上三年,可水军仍然是无法和蜀汉相比较,一是因为前翻大战元气大伤,二是因为蜀汉占据江南水乡,尽得水军之利!
魏将胡广,胡奋,胡烈兄弟三人联手镇守两淮,分兵各处让出大片的土地给蜀军占据。淮上水道无数,蜀有战船之便,魏军无法固守,只能让出百余里,退守寿春一线方才安稳。
当年曹魏有意荒废淮上乃是为了让孙吴知难而退,毕竟经过百余里运转之后,魏国铁骑游动之下,吴军纵有十万也是提心吊胆。今日退守意义也是同样,拉长蜀军的补给线,空出大片地带给骑兵以用武之地,此乃胡家兄弟三人的策略。
那淮上的水道本是利于蜀军战船的,可其中大半都被魏军在备战时期堵塞或是破坏,蜀汉战船到达合肥之后,难有水路继续向前,就算是有也不过是浅流罢了,只容得下小船游荡而已。
蜀军缓缓推进,魏军也是不战,双方打了十几年彼此路数都是熟悉。胡家兄弟三个在淮南下了一番狠功夫,不过确实不显山不露水的压在手中,准备看看蜀军的形势再说。
到了这个时候,都知道蜀汉来者不善,自己准备充分,对方又何尝不是如此?还是先看看对方的路数再说,这仗不是短时间打得完的。
三年时光魏军大力发展寿春,在寿春东南和西南以及寿春正南方各二十里处修建了三处小城。三座小城各自可以容纳三四万人生活,用以屯兵更是可以屯兵无数。这三座小城品字形的保护着寿春,同时又和寿春主城彼此呼应。
西卫城中是魏国大将李俭引步兵一万,锐卒三千,铁骑三千屯驻;中卫城内由魏国大将石崇率领步兵一万五千人,强弩五千张,铁骑三千驻守;东卫城中则是魏将胡烈率领步卒八千,铁骑六千防御。
而寿春城中胡广,胡奋兄弟,并步骑七万余人稳坐主城,虽是可以支援前方的三座卫城。
蜀军方面以脩则为先锋,引兵五万先行抵达三座卫城之外五十里处屯营,李特和脩允各引一万人马为左右两翼,侦查附近的山脉水道,避免魏军藏兵偷袭——襄阳之事不可再出!
在这七万蜀军之后蜀汉大将诸葛瞻率领黄崇等人,引兵十三万浩浩荡荡陆续开入淮上,沿途重兵防护粮道,开通水路,以巩固后勤为主,牢牢扎根淮南。
……
新野和宛城,是蜀汉荆州人马北上重点打击的目标,想要在北岸站稳脚跟,夺下这两处事关重要!罗宪从魏兴,新城二郡发兵五万,缓缓下山逼近宛城,沿途稳扎稳打,不敢冒失。魏兴和新城郡内大都是山地,五万蜀军分兵行进各自打通山路,在宛城边界处汇聚一起,安营扎寨等候时机到来。
宛城以及新野地区皆是魏国名将杜预的防区,早已做好了应战准备,但听闻蜀汉确实的兵力之后,饶是杜预心中有所准备,也是禁不住有些诧异。之前所探蜀汉各路人马加在一起,也不超过三十万,而今蜀汉各路人马倍增,倒是远远超乎了之前的情报,如此一来魏军这方面也要增兵才行。
蜀汉人物之中唯有姜维,羊祜可令杜预忌惮三分,姜维引雍凉之军正在洛阳旧城处和魏军对峙,自然不足为惧,可杜预身在襄樊经营多年,此番大举来犯却是不容小觑!
魏兴蜀军一动,驻守武关的蜀军也有了动作,蜀将李骧也引兵万余出了武关,占据了险要之处,做出随时可以出击的态势。武关之后乃是大片空地,却是和蜀汉占领的长安甚近。三年前姜维从武关杀出,杀得魏军打败,三年后再次走这条道路,用这个法子也是不好判断。
因此虽然武关这路蜀军兵力不多,可背后可能出现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却是让杜预和魏军无比的忌惮,不得不有所防范。
魏兴,武关,乃至可能出现的长安蜀军这已经是三路人马,长江上蜀汉战船耀武扬威,杀气腾腾,猛攻湖阳港和魏国水军杀的惨烈无比。这一路蜀军才是荆州人马的主力,乃是有杜预率领。
以蜀汉的技术能力,已经可以在大部分江岸地区登陆,无须经过湖阳港口。但要大军进驻北岸,包括后续军资不断的运抵,只有湖阳港才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因此魏军不仅仅是防范蜀汉战船偷偷登岸的陆地袭击,更是重兵囤积湖阳和新野一代,力保这港口不失!
若是被荆州蜀军杀到北岸,加上另外三路蜀军出现的话,宛城势必被蜀汉包围,从而陷入险境。
杜预和马隆,解系分兵抵御蜀军,同时派人往许昌求援。只有许昌的魏军和宛城,南乡,义阳,新野等地的魏军连成一片,才能抗拒蜀汉四路人马的夹击,才能保证不被对方切割包围孤立,用各个击破的手段歼灭魏军。
……
许昌的形势也不一定就是好,毕竟许昌方面分出了杨骏兄弟去淮上督军,并且负责后勤的输送,而另一方面更要联合河北魏军,从河内与虎牢关两处堵住蜀军,使蜀军寸步难尽,从而保证许昌周边的稳定和安全。
明威将军郝彦镇守虎牢关数载,颇有治军之法;冀州牧卫觊乃是司马昭治下的重臣,镇守河北已久,有其亲自坐镇河内,对于蜀军也是不小的压力。
只是武关被蜀军攻破之后,姜维的主力人马可以随时走武关加入宛城战场,又可以随时从宛城战场撤离突袭虎牢关或者是河北。只是一支人马,却是让魏军三方重兵防范,这般灵活的战术空间还么有施展,便让魏军头疼不已。
雍凉之军得姜维亲自操练之后,战力突飞猛进,马上铁骑,马下长矛端的是威风凛凛。更兼姜维能征惯战,足智多谋,有诸葛武侯八卦阵护持,无论是攻坚还是野战军均是当世之最!
这样一支蜀军魏军不敢轻易的合兵去攻,全盘采取守势,卸掉蜀人的锋锐才是第一阶段的战略目的。毕竟蜀汉浩浩荡荡的几十万人杀来,不是一两场胜负就会轻易退走的。
……
形势如此严峻,蜀汉各路人马远比之前的情报多得多,这让身在许昌的司马炎也是措手不及。依照之前的情报,对方各路人马加在一起也不过三十万人,这样的兵力对于曹魏还形不成多大的压力。可如今单单是淮上的蜀军就超过了二十万,顿时让司马炎心中没了什么底气。
国家之中除了杜预还算是定海神针之外,余者都仍需考验,尚无定论。过于严峻的形势显然影响了司马炎篡位的进程,国家重臣都忙于军政要务,何曾也不好意思在这个时候继续活动。
能否说服中原各大世家支持司马氏上位,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蜀汉重兵犯境之刻,若是这改朝换代的消息传了出去,天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曹奂不过笼中之鸟,虽是可以解决,但若坏了军心战事,魏国可就危险了。
司马炎急着当皇帝,却也知道这个时候自己还不能急,要沉稳。
不去和群臣走动,避免消息外露,但何曾去宫中可是勤了许多。宫中之人除了魏帝曹奂,都是司马氏的人,就连曹奂的皇后都是司马氏的人,不用担心走漏了风声。何曾时不时的就去找曹奂,今日恐吓,明日又是和颜悦色,软硬兼施反复的折磨曹奂,逼其让位与司马炎。
若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上,这说话还有深浅进退,可如今的曹奂好似犯人一般,何曾的话语犹如利刃,不断扎进曹奂的心扉。露骨的态度,恶毒的话语,巧言蛊惑,冷眼嘲弄,种种的手段一一试过,曹奂开始顶不住了……
第一百九十二章 陈兵(下)
更新时间:2012-09-18
战船缓缓靠向岸边,数百蜀军抢先登岸,这堂堂夏口重地,竟然是没有魏军防守,倒是出乎了王业之料。蜀将王业奉命来前来攻占夏口,本以为要经历一番苦战,谁曾想江夏的魏国水师踪迹全无,连这夏口重镇也是没有一个魏兵。
夏口城墙高耸,甚是坚固,只需数千魏军把守,就会对蜀军造成极大的阻碍。魏军放弃了如此的固守之地,全军退入内陆,诱敌深入之意不言而喻。王业引领两万蜀军占据了夏口,同时使水军护住江面,从柴桑方向源源不绝的物资,军械便是不断运送至夏口。
既然魏军拱手相让,焉有不敢笑纳之理?
当年刘禅引兵救援襄阳,自引五万人马为前队,王业引兵五万为后队。能指挥五万蜀军作战的将领并不多,王业被刘禅器重,自然有其出类拔萃的地方。魏军避开蜀军锋锐,等待蜀军长驱直入,王业却是稳如泰山一般,牢牢占据夏口之后,便开始修整城防,不断积累物资,把兵力排在夏口附近,大有止步不前的态度。
此时各方蜀军强势压境,除了湖阳/水域战火不断之外,各处皆是相对平静。这是蜀军谨慎,也是魏军谨慎,三年休养生息,魏蜀两国皆是清楚对方的实力,未敢轻举妄动。
想那魏国名将接二连三的陨落,可此时仍然有杜预,马隆,胡氏兄弟可以抵御蜀军,若是蜀汉如此折损大将,可是后继有人?蜀将心中清楚,再好的政策,如何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总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三年时间中下层官吏充实许多,可还没有太多有潜质独当一方的年轻将领接班。
对于魏国来讲,诚然将力不输蜀汉,然国力差距确实逐渐显现。两个国家国内的状况完全不同,魏国的生产确实有所恢复,可随着上层官僚奢靡的风气传遍全国之后,加之晋公司马炎对此不以为意,有意放纵,百姓的担子是越来越重,就算辛苦耕耘,日子过得却是越来越差。
上一次魏国还能凭借杜预之谋略击败蜀汉,可这一次呢?即便这一次击退了蜀军,那下一次又是怎样呢!?
蜀军安安静静的屯驻在夏口,大约万余蜀军分布在夏口附近的野外屯驻,护持着各个交通要路,哨探江夏境内的情报,观察魏军的动向。这江夏城乃是魏国大将王濬,张光镇守,王濬自不用说乃是魏国名将,张光乃是江夏本地将领,一身胆略颇不寻常,凭借少数兵力当年襄樊之战期间力保江夏不失,也是一个棘手的人物。
江夏不过一郡之地,却是放着两个名将,魏国的用意早已被刘禅看透。宛城地处要冲,新野更是边防重镇,二者皆在江夏西方,蜀军攻取这两处,若是魏军从江夏方面增援,却是攻击蜀之侧翼,让蜀军难以闪避。
淮上魏军退到了寿春一线,连接汝南,小沛,广陵三处引为臂助,实力倍增。蜀军推进百里方到寿春,举大军与魏军对峙,后方的庐江,合肥等地皆在百里之外,江夏若是分军东进,必然可以让蜀汉后院起火。
王濬和张光二人皆可作为增援随时调兵,而留守者也足以保证江夏无忧,这就是魏军在战略上的考量。必须压制江夏的魏军,淮上战场和宛城,新野战场才能放开手脚。
一晃就是十天时间过去,蜀军扎下无数营盘,每日巡逻侦查,积累军资和军械,没有丝毫的进兵之意。夏口范围内的百姓早就被魏军迁徙到了内陆地区,蜀汉境内竟是连一个百姓都找不到,可见魏人退兵的策略必然是筹划已久,若是仓促为之,怎会把百姓迁徙的如此干净?
……
湖阳/水域多日激战,魏军终究是水军力量有限,不敌之下纷纷撤回岸边,退入陆上,把长江的控制权彻底的交给了蜀汉。蜀军初胜一面向坐镇襄阳的刘禅报捷,一面准备登岸作战之事。
魏军放弃了长江水域的控制权,可不代表接下来的作战蜀军会是一马平川。镇守新野,湖阳一线的乃是魏国大将马隆!马隆当年不过是宫中一个校尉而已,可如今已经成长为威风凛凛的一方镇守!
杜预慧眼识英才,大力提拔马隆,而马隆也没有让杜预失望。这马隆对于战法韬略专研的甚是详尽,而且巧思妙想,善于使用军械以及精兵。传闻其麾下有三千斗士,乃是从五万魏军之中简拔而出,简拔之过程十分严格,力量,技巧,以及反映速度,差一点点都不能可以能马隆选中。
如此高标准,严要求的选拔士卒,马隆麾下的三千斗士之战力,实在是不可小觑。
离着江岸最近的城池,自然是湖阳城,算起来也不过是十五里的距离罢了。湖阳城常年有两千余户百姓居住生活,马隆接手此处防务之后,历经三年时间,百姓人数却是激增至五千户之众!
按理说湖阳乃是前沿重地,魏蜀战端一启,首先遭殃的便是湖阳,这并非是一个适合居住的所在。可马隆治下的三年中,魏兵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善待百姓,多有助益,而苛捐杂税,各项徭役也是比其他城县少了许多。
知道马隆要扩充湖阳城,修筑防线之后,竟然有数千户百姓主动要求迁徙到湖阳居住,以此来报答马隆。
军民一心,这湖阳防线搞得有声有色。马隆深知蜀汉之战船可以在大部分地区登陆,无须硬闯湖阳,因此马隆特意在沿岸挖土堆山,建立烽火台之余,更是根据地势修筑山寨,留兵固守。
寻常的营寨安置在高处,必然有运粮取水的困难,可马隆所建造的山寨因地制宜,加以巧手改造,水路流畅,寨中积存粮草,每一营多则七百,少则三百,遍布岸边各地,与烽火台互相呼应,以此防备和抵御蜀汉分兵登陆突袭。
别看每一处留守的不过数百人,然其地势高耸,人工建造的防御工事和道路更是限制了敌人攻营的道路和空间,穷尽地势之便最大限度的限制敌军战力。而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山寨和烽火台连成一片,一共投入的兵力达到了两万余人,可其中大半却是农屯之兵和老弱病残之辈。
屯田和固守放在一起进行,保证生产之余,更是减小了自身的兵力消耗。
蜀军无论如何偷袭,最终的目的却是湖阳,湖阳城经过马隆扩充之后,更是坚固,而且四周修筑了无数矮墙,更是堆起了大大小小数十座小山。马隆所设计的投石车,固定在山坡之上,每一处皆留有一名校尉负责,统领一百五十名军卒,下辖是十架投石车,十辆弩车!
这些土山堆积成型后,投石车和弩车便运到了山上,一个个小山交错排开,把湖阳城严严实实的拦在山后。马隆对投石车的位置,投掷的距离,石块落下的地点做了三个月的调配后,只要蜀军进入攻击范围之内,将会受到投石车不间断,无差别的大规模投掷袭击!
而蜀军无论是向前还是左右,皆是在投石车密集攻击的范围之内,除了退兵别无他途。
投石车致命的弱点便是石头有限,弩车射出的铁箭,木锥也是有限,这是攻城器械的通病,却并非不能解决,只要有时间即可。专门负责每个山头的魏兵,三年时间里,除了加强山体之外,就是不断的在各自的区域内积累石块,铁箭,木锥等物。
三年的储备是何等惊人?虽然也有用尽的时候,但马隆丝毫不介意,因为那个时候蜀汉必然也付出了超乎想象的代价!
第一百九十三章 战云密布(上)
新野和湖阳有马隆镇守,杜预十二分的放心,马隆的准备远远比自己的预想要多,做的要好。对于魏兴和新城方面,同样由杜预一手提拔的大将负责针对蜀军,设置防线,此人便是贾辅!
三年前襄樊之战中,后方杜预已经退兵,可贾辅和两千魏军还被仍在江陵地界。不是杜预不想等待江陵魏军,而是当时的魏军如果不撤,将会有被蜀汉包围在襄樊的趋势。
贾辅的机敏是无人可比的,甩开了关彝的蜀军之后,带领魏军没有退回襄阳,而是走了江陵水路,在事先预备的船只中绕往新野。若是襄阳无恙,从新野水域转往襄阳也是无碍,若是襄阳有难直接退回新野也是安全。
关彝当时虽然继续追击,可贾辅这一支魏军走得并非陆路,更非撤往襄阳,如何追的上呢?
杜预主力魏军都是险险撤回,贾辅这番老毛病复发倒是没被责备,反而被杜预当成军功呈报朝廷,得了官职和奖励。杜预乃是三军统帅,眼中容不得沙子,求得军功乃是赏识贾辅的才能,但贾辅不从军令,屡屡的私自退兵这乃是兵家大忌。
贾辅率领两万魏军屯驻在宛城西方,负责防御魏兴方面的蜀军来袭。以往魏军应付魏兴的蜀军,都是深入其境,攻入山中把蜀军堵在城里,求得一劳永逸。不过时局变化无常,武关的陷落让宛城三面受敌,各路人马虽然一样拒敌,可后顾有忧,以往的战术已经不适用于当下。
若是不理环境的变化,依旧往日方法作战,一旦有蜀军突破魏军防线,这西路魏军身在茫茫大山之中,围堵山城中的魏兴,消息不灵通,行动更是不灵活。被蜀军从后方切断退路,或是在山中缠战,皆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更何况贾辅擅长的乃是临阵指挥和冲杀,这堵在人家门口的法子也不是很爽快。更不爽快的却是杜预的军令,也是贾辅的心病,自己立下了军令状,担保此次作战严格按照军令行事,若有违背,军法处置!
宛城到新野这一条线,是曹魏南方的屏障,也是保护许昌的唯一屏障。一旦这条线出现问题,魏国的国都许昌将面临蜀汉的大军进犯,届时对于天下人心,以及形势的影响都是不可估算的。
因此魏军虽然采取守势,却是没有任何退路!
贾辅是个放荡不羁惯了的,同样也是深藏不露的。当年羊琇与贾辅相交多年,临死方知贾辅武艺远在自己之上,这般心机深沉的人物,表面的放荡不羁只是掩饰,或是性格所致,可实力绝对是高深莫测。
如果没有杜预,或许贾辅会泯灭在芸芸众生之中,可有了杜预,贾辅注定不会逍遥自在,因为肩负起了更重要的责任!
蜀军浩浩荡荡的开下了山,在山脚下屯驻。贾辅也不叫魏军去作战,也不严加防范,每日里魏军依然散漫的游走,全然没有把蜀军放在眼里。贾辅更是每天固定的巡视两次,然后便在大营中痛快饮酒,酩酊大醉之后便是呼呼大睡,完全不像是在前线的样子。
……
镇守西北方防范武关蜀军的乃是魏国大将解系!解系字少连,英勇善战,可是样貌平凡,因此被人忽视。直到杜预掌握军权,便立即把这良将调到了自己身边,作为左膀右臂。
国家以才能简拔人才,与样貌何干?当年太祖武皇帝曹操曹孟德也曾经因为自己的样貌不足以威慑异族,因此拉来崔琰代替自己借其样貌来威慑众人。曹操能成就伟业,难道靠的是样貌,而不是才能么?
杜预启用解系,加以重用!解系率领三万魏军在武关的险要路途设下营盘,并且调集民夫协助修建防御工事。蜀军在武关本身驻守的人马并不足为惧,怕的是姜维的主力军再次声东击西,从武关奇袭宛城!
三万魏军预备阻拦蜀汉第一人姜维的主力军,这听起来是个笑话。可杜预相信解系,为将者不仅仅是兵法韬略烂熟于胸,更重要的是懂得运用天时地利,善于利用形势的变化争取主动。解系的韬略或许稍微差一些,对于地利的运用也并非十足的充分,可解系所在的军队素来被称之为“铁军”!
意志力和强大的斗志,不屈的精神是解系的特点,有三年时间准备,有杜预这般善于谋划之人指点,足以弥补解系的不足,而三年的操练人马更让这三万魏军更胜“铁军”!
如果说马隆守卫的是长江沿线,那么贾辅抵御的便是四野之敌,而解系守得是一条路,准确的说是一个路口!这是从武关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个路口!堵住这个路口,蜀军便难以前行,四周有险山怪石可以借力,三万魏军去守一个路口,反倒是格外的重视,而非轻视。
解系之武勇,加之防御工事的建筑,让武关的蜀军束手无策,只能硬闯,但硬闯的代价,真正是谁都付得起么!?
……
大举北伐刘禅亲自坐镇襄阳,张皇后和李昭仪都被留在了江陵行宫之中,刘禅身边跟随的只有爱子刘动。
自古以来子嗣继位都是让人头疼的事情,更是风波不断之事。太子刘谌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为君者刚柔并济,能赏善罚,聪慧开明,这已经是十分难得的接班人了,刘禅并不希望爱子刘动,将来会卷入风波之内。
世事难料……
青城先生当年乃是魏将,丧命川中,却是诈死。存得性命,自当回转魏国,可魏国方面钟会等人早把战败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了青城先生。青城先生孤军开辟山路,直袭成都的举动,成为了他人开脱罪责(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