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8 部分阅读
马炎就是一只等待时机的恶狼,时时刻刻等着曹奂做一些“破格”的事情,好取而代之!
曹奂不傻,知道除了忍耐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这样的皇帝比穷苦百姓都不如,可曹奂还是要忍,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自己身为魏国皇帝唯一能做的事情,也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忍得住才能让这万里江山姓曹——哪怕这除了虚名和世人嘲讽之外毫无意义——可这是曹奂,有可能是曹氏最后一个帝王唯一能做的事情。
“蜀汉兴兵来犯,其势甚猛,各位爱卿有何破敌之策?”司马炎看着在场的满朝文武,带有君王风范的道。
“启禀晋公,三年休养生息,国力已然恢复旧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何惧之有!”潘岳近年来作为司马炎的咽喉,因其文采斐然,诗词艳丽而得到重视,官位扶摇直上,如今道貌岸然的几句话说来,好似放屁一般,却也有捧臭脚的跟着附和。
只见潘岳的死党孙楚孙子荆接着道:“潘大人言之有理,晋公神武圣明,我大魏蒸蒸日上,小小蜀汉竟敢来犯,实乃不自量力也!”
司马炎当然知道潘岳和孙楚所讲的不过是奉承话罢了,可偏偏这话说的让人舒心,哪怕是对于时局毫无益处,也要鼓励两句。于是司马炎很是受用的道:“二位爱卿所言不差,只是蜀汉兵力甚重,数路齐发,不可小觑也。”
见司马炎如此说,众人心中厌恶潘岳和孙楚废话不断,可也只能放在心里。杨骏挺身而出道:“蜀汉姜维,柳隐引兵七万叩击虎牢,虎视河内;罗宪发魏兴之兵两万五千人出宛城,赵统发武关蜀军一万人断宛城与许昌之联系,羊祜举兵八万进兵新野;孙谞引兵三万直扑江夏;脩则,诸葛瞻领兵八万攻打淮上,加上各方水军近十万余人,共计四十万之众,声势浩大,还需精兵强将抵御才是!”
这杨骏也是个不知兵的,见到潘岳和孙楚都露了脸,自己近来不断增加武职总要说几句才是。御敌韬略自己是不知道,可这般大战派什么人前去杨骏心中还是有数的。所谓“需精兵强将抵御”,指的自然那些能征惯战的将领,杨骏先把话点到这里,免得一会儿有对头把这掉脑袋的差事推给自己。
“恩,确实如此。”司马炎没有听出杨骏的弦外之音,只是觉得杨骏这废话说的比潘岳和孙楚有些“水平”,管他如何总是知道蜀汉发兵情况的。
这潘岳,孙楚,杨骏和王敦,王恺都是结成党羽抱成一团的,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好不热闹,听了半晌却是没有半点御敌之策。其实王敦和王恺也算是知兵的将领,只是抗击蜀汉责任重大,口中说的魏国如何强悍,实际上双方交锋结果如何大家心中都是没有底的——这个时候说的天花乱坠,总比胡乱献策导致兵败,被追究责任好的多。
听了半晌,司马炎的眉头越来越是紧凑起来,蜀汉犯境不是儿戏,这么耗下去岂非要误事?便在司马炎正欲发作之时,一把尖锐声酸不溜丢的说道:“杨骏大人数次平乱有功,杨珧大人足智多谋,杨济将军勇猛无比,若以三杨领兵,定然可以抵御蜀汉,大获全胜的!”
杨骏等一干人正自吹嘘,乍闻此言顿时额头冷汗直流,后心湿透,顾盼望去只见说话的乃是步兵校尉阮籍!这阮籍属于朝中老派臣子,当年的老派臣子在司马炎即为成为晋公之时因为失了先手,又见潘岳等人活跃朝堂之上,于是纷纷请辞告老还乡,这阮籍的年龄比谁都大,可偏偏却是留在了朝堂之中。
潘岳和杨骏等人当初还合计怎么打击这个“朝中遗老”,不想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府中藏有好酒,竟然上书自贬为步兵校尉,整日迷醉,不理世事。大家本事把这个老家伙忘掉的,哪知道这抽冷子的一句话吓得众人几乎胆裂!
“阮步兵何出此言?”杨骏脸有怒色道。
“咦?杨大人最近几年屡屡建功立业,可愿为国家分担一二?”司马炎想起杨骏等兄弟三人最近几年屡屡因为功劳升迁,想来也不是没有才华之人,如今正是国家用人之时,若非阮籍语出惊人,自己还在困惑之中。
“啊……这……”杨骏见司马炎的意思如此,当下没了说辞。
潘岳见状眼珠滴溜溜乱转道:“淮上既有蜀军来犯,可使杨骏等人督淮上人马前往抵御,阮步兵乃是大才之人,可使其督办军粮为三军后继,如此淮上蜀军不足为惧矣!”
杨骏和潘岳蛇鼠一窝,见状也知道司马炎既然开口,此事定然不得推脱,想那淮上猛将无数,自己就算去了,也不过似前次一般远远躲在后方,战败了有他人承担责任,战胜了却是自己的功劳。而这阮籍用来督办军粮是再好不过,寻个过错,编个借口,便可让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打这里杨骏好似担下天大责任般,甚是严肃的道:“微臣兄弟为晋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司马炎见状大喜道,如此甚好,河北之事自有司马伷叔父督战,虎牢有司马干叔父坚守,南方之事交由杜元凯,淮上之事交给杨文长兄弟,孤可以高枕无忧了!”
计议即成,司马炎自去休息,潘岳召集杨骏,杨珧,杨济三人自然密谋如何对付阮籍。阮籍手中一壶酒,晃晃悠悠出了晋公府邸,看着街上车水马龙,城中繁花似锦,心中唯有叹息。边疆诚然还有智勇双全之士镇守,可朝中早无良将谋臣议事,蜀汉兴兵如此重要的事情,竟然这般草率的处置完毕,这一仗恐怕并不乐观啊……
只要想想在场群臣不发一言,任凭潘岳等跳梁小丑大言不惭,就知道如今中原世家对于司马氏,对于曹魏政权的不满和态度。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不是什么正直之士,反而是避世许久的酒鬼,如何不让人唏嘘感慨?
许昌门外,一名中年文士仰首望着城墙上笔锋苍劲的“许昌”二字,同样在感慨不断。若有熟悉的必然识得此乃当年被流放贬职的张华,自从被贬之后,张华潜心修书,足迹遍布中原各处,乃著《博物志》一书,所传甚广,名望颇著。然张华乃是被贬之臣,没有朝中传召,为何要回到许昌?
举步而入许昌城仍然是哪个记忆中的许昌城,只是城中的Yin靡之风已然达到了极点!朝中没有了栋梁之材,蜀汉偃旗息鼓,三年的时间让曹魏有所喘息,可朝中的贪官污吏,大员世家们在这“太平”时期早伸手在给地捞取钱财,积累奴仆,土地。
攀富之风盛行一时,说是恢复国力,倒不如说是给这些权势之家增加财富。张华足迹遍及中原,所到之处民生凋敝,田产荒废,比起战乱还有不如,看的张华是痛心疾首!
裴秀等旧友都曾劝谏张华姑且认之,朝中朋党已成,人力无法挽回,此时唯有修身避世方是正途。可张华深感当年自己当年错听裴秀之言,没能在司马昭病榻之前揭穿潘岳等人,导致眼下国家大乱,民不聊生,因此决意入京死谏!
第一百八十九章 北伐之始(下)
更新时间:2012-09-15
三日之后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点兵一万五千人,战具齐备之后便欲出发。临行之时,兄弟三人前往阮籍府上,查问军粮物资督办的如何。带走的一万五千人马自然不缺少钱粮,阮籍督办的乃是整个淮南战区的军粮,杨骏身为淮南战区大都督,自然要过问一二了。
离得老远但闻喧闹一片,杨骏笑道:“阮酒鬼素来无甚才干,想必是忙的焦头烂额,你我兄弟到了内中,可要看得仔细才是。”
杨济嘿嘿笑道:“大兄所言甚是,这酒鬼活的不耐烦了,竟然触我们弟兄霉头,想来是心智失衡,这督办军需乃是大事,数额更是庞大,我等只要挑几处毛病,便可狠狠参其一本!”
杨骏深以为然,步伐更是急促,那阮籍身为阮府之主皆是酗酒无度,放/荡生活,这阮府占地倒是不小,可府门破旧,院墙斑驳,若不是内中有人呼喝不断,当真以为是荒废的宅院,无人的府邸了。
府门破旧不说,连个看门的小厮也是没有,杨骏等一行百余人快步进入府中竟然是畅通无阻。沿途经过大小院落,回廊长亭,循着人生而行,越是前行三杨越是觉得情况不对。嘈杂之声都是从后宅传出,操办公事的焉有在后宅办公的?仔细听着呼喝之声似乎有几分迷醉之意,杨骏一脸铁青一句话也是不说,心中隐隐有了担忧。
甫到后院,大门四敞,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并百余随从跨步而入,眼前景象竟是惊呆众人!
只见长亭之内,十余文士衣衫不整,袒胸露腹,一个个面红耳赤,醉眼朦胧,彼此推杯换盏,引吭高歌不断!
“这……!”杨骏见状勃然大怒,可是人家饮酒作乐,自己又怒从何来?
“阮步兵,你肩负重任,奈何在此酗酒,耽误国事!”杨珧是兄弟三人最为机敏冷静之辈,一眼看到了主人桌案下烂醉如泥的阮籍,几步上前拽住阮籍衣襟便是喝问!
阮籍斜楞着身子,靠在桌案之下,醉眼微醺的看着眼前人脑袋瓜晃了三圈又三圈,一张嘴,却是“呕”的一声打了一个酒嗝。那酒臭之气喷了杨珧一脸,顿时熏的杨珧双手捂住口鼻,更见恼怒!
杨骏扫视在场众人,无不是酗酒过度,对于自己这一行百多人熟视无睹,仍自吹拉弹唱,饮酒作乐。一文士衣衫半敞,晃晃悠悠的站起身形,一手拿着琵琶,一手端着酒杯,一脚深一脚浅,虚浮着脚步从杨骏身前经过,看也没看一眼,走到对面一文士桌前举杯道:“伯伦兄……来……喝!”
那被敬酒的文士赤裸上身,此时坐在地上醉得一塌糊涂,正自奋力挣脱自己的下衣,衣裤褪到膝盖之处,屁股大腿都露在外,见有人敬酒也不答话,伸出手来颤颤巍巍去接杯盏。可醉倒这种程度,站立起来都是困难,只有满地打滚罢了,手臂如何去接,硬是够不到酒盏。
半敞衣衫,怀抱琵琶的文士倒是想站定了,只是双脚在三尺范围内不断晃动,时不时的还崴一下脚,一杯酒端到这里仅剩半杯,这会儿折腾酒已见底。在院门之外,还没有觉得怎样,一入庭院之中处在这十几名文士之内,顿时酒臭熏天,让人眉头皱紧,恨不得尽快离开此地。
杨济冷哼一声大步上前,劈手夺过半敞衣衫,怀抱琵琶文士手中之酒,一弯身要塞给地上努力脱裤的文士。地上那文士此时双手去脱下衣,倒是比一只手去硬脱,在地上不断磨蹭要快了许多。此时恰巧脱了个经过,两腿直愣愣的在地上一伸,全身赤裸一览无遗……
杨济矮身送酒,倒也是适逢其会,见此人放肆如此,杨济怒道:“刘伯伦!放浪至此,焉有礼法耶!”言罢杨济一甩手,便将酒盏掷在地上!
这裸/身文士乃是阮籍之友刘秀刘伯伦,躺在地上裸露身体隐约听得清对方言语,眼光盯着地上的酒盏和洒落的酒水慢悠悠的道:“我以天地为栋宇,陋亭为裈衣,你为何入我裈中?”
裈衣即是裤裆处的衣物,杨济骂刘秀赤身裸体没有礼数,刘秀却是嘲讽杨济进入自己的裤裆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杨济身居高位,又是武人出身,闻言顿感羞辱,暴跳如雷,起身抽剑骂道:“竖子,杀得汝耶!”
“有大人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杨济刚刚拔剑在手,耳边却是琵琶响起,悠悠歌声荡漾,只见那半敞衣衫,怀抱琵琶的文士,盘腿坐在自己脚下,琵琶弹奏不停,昂首高歌不止。
“阮仲容!你……”杨济识得这文士乃是阮籍的侄儿阮咸阮仲容,善于音律,曾经和荀勖辩论音律,将荀勖挫败。
“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歌声一起,自有数名文士起身晃晃悠悠的前来附和而唱,那裸/身的刘秀四肢放开的躺在地上,左右手交互拍击地面以为应和,同样是哼唱不断。见此情形,杨济也是无奈,唯有回头去看兄长杨骏……
杨骏此时早走过去和杨珧反复呼喊阮籍,阮籍醉的好似一滩烂泥,如何得起?任凭二人百般呼唤,只是偶尔以酒嗝回应,到最后鼾声如雷,竟是睡了过去。杨骏和杨珧兄弟对望一眼,皆是无奈。
满场十余人都是醉鬼,又是朝中官僚,更是名人。像刘秀之类以嗜酒闻名,如阮咸之辈音律冠绝天下,而其他擅长笔墨辞藻,清谈阔论之士更是无数。杨骏兵权在握,地位也是不低,可比起名气上却是矮这些人几分。人家喝醉了不理你,杨骏再矫情也没法将这些人治罪。说到底,这是阮籍家中私宴,丫的和你杨骏有什么关系?
在场之人自顾自饮,自顾自唱把杨骏等一干人当做空气,杨骏想质问阮籍,那阮籍雷鸣般的鼾声就算是打雷也难以唤醒,如何得问?有心治罪阮籍,却也非是杨骏这个级别的人物可以擅自做主——那杨骏的靠山乃是潘岳,而潘岳的靠山乃是当今的晋公司马炎!
问题是就算司马炎来了,多半拿这个阮籍也是没什么办法。当年司马氏慕名阮籍,想要和阮籍联姻,奈何阮籍一醉六十天,最终没能成事。按照道理司马氏应当嫉恨阮籍,这阮籍也是命不久矣,奈何阮籍文名天下难有,乃是“正始之音”开宗立派的人物,谁敢轻易动之?
所谓“正始之音”乃是正始年间形成的文学派系和名士作风,阮籍身为其中代表人物,其官职不高可地位却是崇高。
等到司马昭得拜晋公之时,那群臣劝司马昭晋位的“劝进文”便是出自阮籍的手笔,虽然阮籍是迫不得已,可其地位也由此奠定。就算往日里阮籍装疯卖傻,官职调动司马氏都是不闻不问,这样的“功臣”是不能动的。
杨氏兄弟等百余人在院落中被人当成空气,如视无物,倍感尴尬,想发火又无从宣泄,抽身欲退却又觉得有失身份。杨骏见呼喊阮籍无果,于是尴尬一笑对杨珧说道:“传闻阮步兵嗜酒能啸,想不到鼾声也是如此之大……”
杨珧领会兄长意思接着话茬道:“既然主人家熟睡,我等兄弟当改日登门拜访才是。”
“也好,也好……”杨骏一边故意和杨珧搭腔,一边带着众人灰溜溜的离开了阮府……
第一百九十章 浮华之都(上)
更新时间:2012-09-15
阮籍是真的醉了,醉酒对于这位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当年司马昭评价阮籍“阮嗣宗至慎”,是说明阮籍是一个小心谨慎到极致的人物。为了不给司马氏党羽“构陷”自己的口实,任凭司马氏党羽百般纠缠,甚至司马昭亲自请来详谈,都是不漏半点话柄给对方。
当年阮籍是个有抱负的人,而今呢?
把呼呼大睡的阮籍抬到床上,累的阮咸,刘昶和张华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张华入许昌是打算以死进谏的,但阮咸和刘昶拦住了张华。二人知道张华的性子既然来到了许昌就绝对拦不住,二人也没打算拦,而是拉拢。
潘岳和王恺,杨骏,孙楚抱成一团,这是一个庞大的势力,背后是盘根错杂的关系。凭借张华一个人,就算是死十次,也是无济于事,难以撼动这股势力。刘昶和阮咸开宗明卷的问张华:“君欲死,欲成事?”
张华慨然道:“若可成事,死亦无妨。”
刘昶点了点头道:“死不可成,唯忍方可。”
倔强的张华还是妥协了,自己周游中原各地看到的景象和许昌城的繁华比起来差的太远。居住在许昌城中的晋公司马炎,就算如何睿智,生活在这般繁花似锦的城中,也是无法理解各地民不聊生的现实。想要扳倒潘岳,依靠的不是事实,而是权术。
朝中各大家族自顾自的捞取好处,糜烂金银,可也有一股清正之士试图力挽狂澜。潘岳不过是依靠谄谀上位的小人罢了,杨骏和王恺皆是财大气粗,和司马氏有着外戚的关系才得以猖獗,这样的人如何能把控得住朝政?一时得势,终究必然失势,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需要付出的便是忍耐。
这些道理张华懂得,但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儿。
杨骏等人在阮籍府上被漠视羞辱,一溜烟的便去晋公司马炎那里告上一状。沿途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不断的计议,这阮籍是个硬骨头,又有“劝进”之功勋,就算三人费尽了唇舌恐怕效果也是不如设想。
督办军粮之事指望不上阮籍,却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儿。
淮上兵将何止十万?日耗甚巨,庞大的开支让人头疼,却也是一个油头。放到清廉之士,能臣干吏手中必然是每日操劳,唯恐有丝毫偏差;放到贪官污吏,视财如命的官员手中,这事儿反倒是简单了。
阮籍喝醉了不怕,这不是还有咱们兄弟么?
对于阮籍的醉酒,司马炎果然是一笑了之:“阮嗣宗此举必然是不堪重任,有意而为,前往淮上督战之举刻不容缓,置办钱粮这种事情,换一个人选就是了。”
杨骏趁机道:“臣弟杨珧精于算计,可担此任!”
这杨家也是司马炎的亲家,杨珧也算是司马氏的外戚,督军和钱粮都由自己人掌握,司马炎想想也是安心,于是大手一挥,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杨骏兄弟等人欢天喜地的领兵去了,司马炎心情却不甚好。
整天都是潘岳,孙楚,杨骏,王恺这些人转来转去,时间久了司马炎也是觉得腻。朝中大臣无数,可口径出奇的统一,这么多的大臣竟然没有点别致的言论,而且建言也是过于少了。
自己架空了魏帝曹奂,群臣到现在虽然是应从自己,可还没一个明确的态度,潘岳这个人左右逢源,搞的自己很是开心,可善解人意这方面却又是不够火候,这心中话该找何人倾述一番呢?或者是……
朝中的老臣散的散,死的死,剩下的却是以何氏为首。这支何氏,乃是魏国太仆何夔一脉,而今的当家人乃是当朝的司徒何曾何颍考,以年岁观之已经七旬有余。司马炎想来想去,也只有这司徒大人才能懂得自己了,于是便命潘岳去请。
司徒乃是当朝三公之一,府邸之广犹似宫殿,栋宇之秀犹似皇宫,何曾年过七旬,可胃口是出奇的好。曹魏到了这个时代上层官僚都是攀富成风,家家户户无不显富于外,何氏也不例外。
当年都官从事刘享曾经上奏何曾“以铜钩纼车,莹牛蹄角”过于奢侈,可何曾不怪罪刘享,反倒是把他辟为自己的从属。刘享感恩之余更是竭力的劝谏,不想何曾此时反而换了一副脸孔,屡屡寻些过错棒责刘享,这般心胸气度,为朝中三公之列,焉能服众?
奈何朝中风气已成,非如此不得已高位,这不得不说是世风日下,朝廷悲哀。
潘岳急于见到何曾,因为阮籍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杨家兄弟各领重任,兴高采烈的走了,潘岳却是提心吊胆。自己虽然不是一个懂得军事的人,可这十年来和蜀汉的作战,就少有获胜的。这个时候与其去前线混点军功,倒不如老老实实的呆在许昌,留在陛下身边才是安稳的法子。
这话和道理自己是和杨氏兄弟,孙楚等人三番五次嘱咐的,还被众人称赞为完全之策!可眼下呢……阮籍稀里糊涂的一句话,躺在家里装死就把杨氏兄弟都送去了前线,不只是监军,更有筹备粮饷的责任。这倒是个好差事,不然杨骏兄弟三人也不用欢天喜地的领命而去,只是后果也是严重的。
朝中官吏家家户户都富得流油,奢靡成风,这股风气自然蔓延到了魏国全境之内。司马炎对于这事儿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潘岳也曾经问过司马炎的意思——毕竟潘岳有了权,但却是穷苦出身,家底儿和这些朝中世家根本没得比,人家有钱也不用孝敬你潘岳……
司马炎的意思很是简单,大家都喜欢钱喜欢富贵,那孤就给大家富贵,只要大家终于司马氏,终于大魏国,这么点富贵,这么点爱好又有什么不好呢?总比人人一贫如洗,心中各怀鬼胎要好得多。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这道理却不是治国的道理,潘岳觉得出味道不对,却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出症结所在——毕竟,潘岳只是文人,政治军事都是一个门外汉罢了。
晋公默许奢华,底下的臣子更是无度挥霍,随意的攫取民间财富。许昌内外豪族扎堆,满街不是奴仆就是富家,倒还能撑得住繁华样貌,可放眼全国便是另一番景色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休养生息的三年里得到休养的是官吏富户,而普通百姓越是劳作,越是贫穷,越是贫穷,越要劳作,三年时间民力早已疲惫,民怨早已沸腾!
人有了权势,胆子也就小了。当年潘岳看到不爽的人还敢冒死进谏,管你什么背景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都要缠着你搞到底。正是这般“不怕死”的无赖精神,让潘岳渐渐有了名声,有了同党,有了今日的地位。
可现在的潘岳,想着钱,却是没有人送钱,想玩阴又丢了以往的胆气和魄力,只能是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大把捞钱,自己看的眼花。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眼下的世态时局,潘岳有与大众不同的见解。
仗打输了有人背黑锅,可军需钱粮你要如何筹集!?这是死||穴,阮籍宁可烂醉如泥也不去搞,不是阮籍没有才干,而是这事儿实在棘手……
以潘岳的观点来看,这事儿有风险,阮籍不厚道。
你装死,我也有办法整到你,因为有何曾。
来到何府之外,潘岳先是仰视了半晌,这何府之大,之华丽让人叹为观止。铸造钱币用的铜,以及玉石金银都被用来做了府中的装饰,甚至小小的门环都是金子做的,这般的奢靡,潘岳看了许久,可每次都是看的心痒,恨不得一下子住到里面不再出来……
第一百九十章 浮华之都(下)
凡是到司徒府中拜访做客的人都知道,赶着饭点来是最让人销魂的,若是到了何府不曾赶上饭局,那简直是太失败了,都没有脸面说去过何府。
楼台玉宇,高楼华厦的府邸在这许昌城中多不胜数,奢华无度,富丽堂皇的宅院更是遍地都是。可要说讲究饭食,讲究吃,天下以何府为最!寻常百姓人家一日二餐得以温饱便是满足,富贵之家一日二餐也不过是酒肉,可何曾不同。
何曾位列三公之一,德高望重,每当参加宴席无论是天子之宴还是晋公司马炎之宴皆是饭不入口,酒不入腹。而是等到家中侍从送来家中的酒食才开始享用,因为何曾认为皇宫也好晋公府邸也好,这两处的饭食比不得家中的饭食!
魏帝曹奂不过一个傀儡,见状没有丝毫怨言,这不奇怪。司马炎权倾天下,却也是一笑了之,反而是支持何曾如此,此等心胸倒也是异于常人。有曹奂和司马炎如此态度,何府美食之名冠绝天下,再无二家。
入了何府先拜见的不是何曾,而是何邵。何邵是何曾的次子,也是嫡子,乃是何氏一脉的继承人。就算没有何曾这层关系,也没有人敢小觑何邵,因为何邵和晋公司马炎同年,有总角之好。
打小的时候何邵和司马炎就是好朋友,单是这层关系,何府之奢靡跋扈也不足为奇了。不看何曾几朝老臣的面子上,也看在何邵这个总角之好的发小儿面子上,司马炎绝对不会迁罪于何氏。
近几年潘岳的地位和势力突飞猛进,但拿到人家何氏面前根本就不成比例。对于放低身段的潘岳,何邵却是没有太大的兴趣。论起关系,自己的父亲是当朝三公,自己是晋公发小,家中又富可敌国,这潘岳成为了司马炎的近臣,喉舌,可地位也就是那样,对于何氏来说,如同潘岳这般的弄臣没有必要去巴结,相反潘岳是年年岁岁都要来进礼的。
“潘大人久违了,正是家父用膳时间,可来一同。”何邵如同何曾一般也是一个骄奢的人物,可却也是有着真才实学。凡是讨论近代诸事,没有何邵不知道的,没有何邵答不出的。而且何邵为人最大的优点是优游自足,不贪权势。对于潘岳虽然没有什么深交,可却是非常热情。
潘岳受宠若惊道:“岂敢,岂敢!下官冒昧打扰,倒是扰了司徒用膳,实乃不该,怎可厚颜同案乎?”这番话说的也是极为客气,以潘岳如今的身份能用如此谦卑的态度,也是难得之极了。
何邵闻言笑道:“潘大人前来造访必然是有要事和家父商讨,若是不肯屈就入席哪只能等待一二了,只是家父一餐的时间,想必潘大人也有耳闻了,还是随我来吧。”言罢,何邵微微一笑在前带路。
潘岳闻言一愣,旋即拱手道:“那下官就叨扰了……”不是潘岳不想继续客套,而是何曾吃一顿饭的时间,着实是太久了,潘岳等不得,更急于见识一下闻名天下的何府之筵!
走过回廊来到大厅,却是遇见了何邵的兄长,也是何曾的庶子何遵。何遵虽然是何曾的长子,可却是庶出,因此空有长子之名,家族接班人的位置乃是自己的弟弟何邵所得。换做常人必然有所不甘,何遵却是不同。自打生下来自己就是锦衣玉食,金山银山随意挥霍,这等生活还争什么嫡出庶出?
左右都是挥霍不尽的财富,谁在意什么名位呢?争名夺利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坏了自己的生活,这种赔本儿的事情何遵才不去做呢……
“二弟快来,晚了父亲可是不乐的……咦?这不是潘大人么?!”何遵见到何邵急忙招呼入席,见到何邵身后的潘岳禁不住一愣。
潘岳见状拱手道:“见过侍中大人,在下奉晋公之名前来,适逢其会,叨扰之处还望见谅。”
何邵笑道:“潘大人久不登门,今日来了却好一聚。”
何遵伸出手去,一手拉着弟弟何邵,一手拉着潘岳大步走入厅中道:“今日父亲心情不错,我等不可扫兴!”
对于潘岳的到访,何氏兄弟二人丝毫不见外,随和的表现让潘岳心中却是有几分酸楚。自己不择手段的争名夺利,排除异己,辛辛苦苦每日提心吊胆,瞻前顾后,殚精竭虑深恐一招错算导致名裂身败,这是怎样的艰辛?
若是下生便有何氏的财富和地位,自己会否如何氏兄弟般平易近人呢?
何曾年逾七旬,看起来不过五十余岁的样子,身形略微有些发福,面色红润,声如洪钟,很见精神。看到两个儿子拖着潘岳入席,何曾只是略微颔首致意,看看时辰将至,何曾身后的随从一弯腰便要请示一二。何曾看也没有看,一挥手那随从站直了身体,扬声轻喝道:“上膳!”
“上膳!”
“上膳……”
声音一个个的传递出去,每一个仆人都是喊声,可音量并不高,而且声音很是好听,显然都是有意选拔简练的仆人。
此时的潘岳一阵激动,下意识的握紧了双拳。能在宫里用膳不稀罕,能在晋公府上用膳也不过如此,能见识何氏的膳食这才是天大的荣耀啊!不说别的,就是眼前这一张食案就让人胃口大开。
这食案乃是圆形的大石块,直径三丈有余,司徒何曾坐在主位,两侧是侍女随从伺候着,然后才是何邵,何遵兄弟二人,最后是潘岳。平时家里用来吃饭的桌案也不过是三尺见方罢了,这直径三丈的大食案得放下多少美食佳肴!?
这个时候潘岳的身边出现了七八名侍女,各个宫装打扮窈窕身材,人未至,体香迷人。这些宫装侍女把碗筷等餐具一一拜访就绪,然后各自手中还拿着碗碟筷子不知做何用处。
潘岳样貌天下第一,年纪又是壮年,见到如此曼妙女子早已心旷神怡,再看这些女子时不时的也是偷窥过来,被潘岳举世无双的容颜吸引的情不自禁。乐曲声响起,大厅之下两侧乐师开始奏乐,十余舞女身着轻纱,隐透肌肤,翩翩起舞。
这一切不过是瞬间发生之事儿,虽然还没有上菜,可这阵势已经把潘岳的胃口彻底钓上来,可表面上却仍是要装作沉着冷静之像,避免被人嘲笑。
何氏门风甚严,何曾不开口,谁也是不敢言语。潘岳是客人也不例外,何曾名重于世,富可敌国,天子也要卖几分面子,潘岳又怎敢妄言呢?偌大的桌案只坐了四个人,何曾闭目养神,何遵与何邵兄弟也是同样,潘岳身前的桌案上放着茶水,却是不敢去动,想跟着何氏父子三人闭目养神又是舍不得这乐曲舞蹈,一时间又是紧张,又是激动,更是尴尬,只觉得头皮发麻,身上发热,竟是流出汗来……
晋公司马炎让自己来请何曾,但并不是今天请走。类似何曾这般地位的人物,可不是说招来就招来的,说是请,其实不过是约个时间,通个消息罢了。至于什么时候去,如何去,那是何曾的事情,谁也干涉不了。
潘岳也知道自己失态,急忙沉下心来思索晋公的用意,借此转移注意力避免尴尬的举动。何曾父子同样再思索这潘岳所来为何,说是晋公召见,可晋公若是没有什么要事,干嘛要召见自己呢?
司马炎身为晋公,司马氏之首,一举一动都是意义深远。何氏父子这般人物可不是潘岳这样的跳梁小丑,不想清楚司马炎的意思,绝对不会轻易张口。
第一百九十一章 司马炎之心谁人知之?(上)
更新时间:2012-09-16
很快菜就上来了,第一拨是八盘水果,潘岳身处高位也是自诩见多识广,可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水果,甚至是闻所未闻。此时何曾双目已然睁开,静静的欣赏歌舞,何遵与何邵也是同样,三双目光盯着歌舞,也不看潘岳一眼。
潘岳倒是想说几句恭维的话,只是眼前的气氛实在不宜唐突,而在礼数上又是不符,因此也只能继续瞩目歌舞。
传菜上菜的仆役穿梭不断,往来于庭院之间,巨大桌案上的菜肴蔬果也是越来越多,潘岳看的眼花缭乱,腹内一阵骨碌已经是胃口大开,有了饥饿之感。这些菜肴当中有日常菜系,更有宫中美食,可那样子和食材看起来确是比宫中的,晋公府中的要好上许多!
人言何府美食第一,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主人家不张口,不动筷,潘岳也只有看着的份儿而已。
此时厅外突然传来犬吠之声,但见十余壮硕仆人牵着二十余只巨犬来到厅下。这些仆人一个个人高马大,强壮无比,手中绳索拴着的巨犬同样是精壮无比!正在歌舞的乐师和舞女们对此似乎习以为常,仍然自顾表演,丝毫没有影响。
那些巨犬狂吠不止,支起獠牙,口水滴答答浸湿一片地面。不断的挣脱向前,不断的互相撕咬,可被壮硕的仆人牵着,彼此离得又是远,狂吠之余也只能大眼瞪小眼。
不明所以,潘岳一脸愕然望着何氏父子三人,只看到何曾红润面庞,三缕白须垂在胸前,眯缝着眼睛盯着巨犬兴奋无比。而何邵与何遵兄弟二人也是饶有兴趣之的看着犬类们,带着品头论足的眼神。
半晌之后,何曾微微抬手指着两只巨犬,那两个牵犬的仆人躬身施礼,牵着那巨犬离开了厅下,余下的仆人们一脸失望垂头丧气的离开大厅。潘岳见状微微皱眉,似乎明白了什么,心中又是一番感叹。
三国时期普遍还是采取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可对于菜系和烹饪之法已经有了很细致的划分。狗除了被人驱使之外,也是一种美食,而在三国时期最受欢迎的便是狗肉。至于鸡鸭牛羊猪并不是主要的肉类,只有狗肉才得人喜爱。
当年的大将军何进,不过是一个屠户出身,用白话来说,就是一个杀狗的。
这些仆役想必是何府专门饲养巨犬食用的仆人,平日里除了养狗就是养狗。待主人家想吃狗肉了,便把自己饲养的狗都带到堂下,任由主人家挑选和比较。被挑中的兴高采烈,想必是有赏钱,而落选的没有奖赏,自然是垂头丧气了。
以何府的奢靡,小小的赏钱恐怕也是让人骇然……
时间不断的流逝,从上菜开始已经过了近半个时辰,桌案几乎摆的满满。这个时候潘岳才了解了在场的数十名侍女是做何用处的。这么大的桌案就算是起身也是难以遍及,这些侍女来回奔走,却是负责夹菜添汤之用。
又是过了片刻,几大盘狗曜端上了桌案,这些狗曜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倍增,加上汁料散发鲜味,更是让人口水直流——狗曜说白了就是狗肉薄片沾(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曹奂不傻,知道除了忍耐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这样的皇帝比穷苦百姓都不如,可曹奂还是要忍,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自己身为魏国皇帝唯一能做的事情,也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忍得住才能让这万里江山姓曹——哪怕这除了虚名和世人嘲讽之外毫无意义——可这是曹奂,有可能是曹氏最后一个帝王唯一能做的事情。
“蜀汉兴兵来犯,其势甚猛,各位爱卿有何破敌之策?”司马炎看着在场的满朝文武,带有君王风范的道。
“启禀晋公,三年休养生息,国力已然恢复旧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何惧之有!”潘岳近年来作为司马炎的咽喉,因其文采斐然,诗词艳丽而得到重视,官位扶摇直上,如今道貌岸然的几句话说来,好似放屁一般,却也有捧臭脚的跟着附和。
只见潘岳的死党孙楚孙子荆接着道:“潘大人言之有理,晋公神武圣明,我大魏蒸蒸日上,小小蜀汉竟敢来犯,实乃不自量力也!”
司马炎当然知道潘岳和孙楚所讲的不过是奉承话罢了,可偏偏这话说的让人舒心,哪怕是对于时局毫无益处,也要鼓励两句。于是司马炎很是受用的道:“二位爱卿所言不差,只是蜀汉兵力甚重,数路齐发,不可小觑也。”
见司马炎如此说,众人心中厌恶潘岳和孙楚废话不断,可也只能放在心里。杨骏挺身而出道:“蜀汉姜维,柳隐引兵七万叩击虎牢,虎视河内;罗宪发魏兴之兵两万五千人出宛城,赵统发武关蜀军一万人断宛城与许昌之联系,羊祜举兵八万进兵新野;孙谞引兵三万直扑江夏;脩则,诸葛瞻领兵八万攻打淮上,加上各方水军近十万余人,共计四十万之众,声势浩大,还需精兵强将抵御才是!”
这杨骏也是个不知兵的,见到潘岳和孙楚都露了脸,自己近来不断增加武职总要说几句才是。御敌韬略自己是不知道,可这般大战派什么人前去杨骏心中还是有数的。所谓“需精兵强将抵御”,指的自然那些能征惯战的将领,杨骏先把话点到这里,免得一会儿有对头把这掉脑袋的差事推给自己。
“恩,确实如此。”司马炎没有听出杨骏的弦外之音,只是觉得杨骏这废话说的比潘岳和孙楚有些“水平”,管他如何总是知道蜀汉发兵情况的。
这潘岳,孙楚,杨骏和王敦,王恺都是结成党羽抱成一团的,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好不热闹,听了半晌却是没有半点御敌之策。其实王敦和王恺也算是知兵的将领,只是抗击蜀汉责任重大,口中说的魏国如何强悍,实际上双方交锋结果如何大家心中都是没有底的——这个时候说的天花乱坠,总比胡乱献策导致兵败,被追究责任好的多。
听了半晌,司马炎的眉头越来越是紧凑起来,蜀汉犯境不是儿戏,这么耗下去岂非要误事?便在司马炎正欲发作之时,一把尖锐声酸不溜丢的说道:“杨骏大人数次平乱有功,杨珧大人足智多谋,杨济将军勇猛无比,若以三杨领兵,定然可以抵御蜀汉,大获全胜的!”
杨骏等一干人正自吹嘘,乍闻此言顿时额头冷汗直流,后心湿透,顾盼望去只见说话的乃是步兵校尉阮籍!这阮籍属于朝中老派臣子,当年的老派臣子在司马炎即为成为晋公之时因为失了先手,又见潘岳等人活跃朝堂之上,于是纷纷请辞告老还乡,这阮籍的年龄比谁都大,可偏偏却是留在了朝堂之中。
潘岳和杨骏等人当初还合计怎么打击这个“朝中遗老”,不想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府中藏有好酒,竟然上书自贬为步兵校尉,整日迷醉,不理世事。大家本事把这个老家伙忘掉的,哪知道这抽冷子的一句话吓得众人几乎胆裂!
“阮步兵何出此言?”杨骏脸有怒色道。
“咦?杨大人最近几年屡屡建功立业,可愿为国家分担一二?”司马炎想起杨骏等兄弟三人最近几年屡屡因为功劳升迁,想来也不是没有才华之人,如今正是国家用人之时,若非阮籍语出惊人,自己还在困惑之中。
“啊……这……”杨骏见司马炎的意思如此,当下没了说辞。
潘岳见状眼珠滴溜溜乱转道:“淮上既有蜀军来犯,可使杨骏等人督淮上人马前往抵御,阮步兵乃是大才之人,可使其督办军粮为三军后继,如此淮上蜀军不足为惧矣!”
杨骏和潘岳蛇鼠一窝,见状也知道司马炎既然开口,此事定然不得推脱,想那淮上猛将无数,自己就算去了,也不过似前次一般远远躲在后方,战败了有他人承担责任,战胜了却是自己的功劳。而这阮籍用来督办军粮是再好不过,寻个过错,编个借口,便可让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打这里杨骏好似担下天大责任般,甚是严肃的道:“微臣兄弟为晋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司马炎见状大喜道,如此甚好,河北之事自有司马伷叔父督战,虎牢有司马干叔父坚守,南方之事交由杜元凯,淮上之事交给杨文长兄弟,孤可以高枕无忧了!”
计议即成,司马炎自去休息,潘岳召集杨骏,杨珧,杨济三人自然密谋如何对付阮籍。阮籍手中一壶酒,晃晃悠悠出了晋公府邸,看着街上车水马龙,城中繁花似锦,心中唯有叹息。边疆诚然还有智勇双全之士镇守,可朝中早无良将谋臣议事,蜀汉兴兵如此重要的事情,竟然这般草率的处置完毕,这一仗恐怕并不乐观啊……
只要想想在场群臣不发一言,任凭潘岳等跳梁小丑大言不惭,就知道如今中原世家对于司马氏,对于曹魏政权的不满和态度。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不是什么正直之士,反而是避世许久的酒鬼,如何不让人唏嘘感慨?
许昌门外,一名中年文士仰首望着城墙上笔锋苍劲的“许昌”二字,同样在感慨不断。若有熟悉的必然识得此乃当年被流放贬职的张华,自从被贬之后,张华潜心修书,足迹遍布中原各处,乃著《博物志》一书,所传甚广,名望颇著。然张华乃是被贬之臣,没有朝中传召,为何要回到许昌?
举步而入许昌城仍然是哪个记忆中的许昌城,只是城中的Yin靡之风已然达到了极点!朝中没有了栋梁之材,蜀汉偃旗息鼓,三年的时间让曹魏有所喘息,可朝中的贪官污吏,大员世家们在这“太平”时期早伸手在给地捞取钱财,积累奴仆,土地。
攀富之风盛行一时,说是恢复国力,倒不如说是给这些权势之家增加财富。张华足迹遍及中原,所到之处民生凋敝,田产荒废,比起战乱还有不如,看的张华是痛心疾首!
裴秀等旧友都曾劝谏张华姑且认之,朝中朋党已成,人力无法挽回,此时唯有修身避世方是正途。可张华深感当年自己当年错听裴秀之言,没能在司马昭病榻之前揭穿潘岳等人,导致眼下国家大乱,民不聊生,因此决意入京死谏!
第一百八十九章 北伐之始(下)
更新时间:2012-09-15
三日之后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点兵一万五千人,战具齐备之后便欲出发。临行之时,兄弟三人前往阮籍府上,查问军粮物资督办的如何。带走的一万五千人马自然不缺少钱粮,阮籍督办的乃是整个淮南战区的军粮,杨骏身为淮南战区大都督,自然要过问一二了。
离得老远但闻喧闹一片,杨骏笑道:“阮酒鬼素来无甚才干,想必是忙的焦头烂额,你我兄弟到了内中,可要看得仔细才是。”
杨济嘿嘿笑道:“大兄所言甚是,这酒鬼活的不耐烦了,竟然触我们弟兄霉头,想来是心智失衡,这督办军需乃是大事,数额更是庞大,我等只要挑几处毛病,便可狠狠参其一本!”
杨骏深以为然,步伐更是急促,那阮籍身为阮府之主皆是酗酒无度,放/荡生活,这阮府占地倒是不小,可府门破旧,院墙斑驳,若不是内中有人呼喝不断,当真以为是荒废的宅院,无人的府邸了。
府门破旧不说,连个看门的小厮也是没有,杨骏等一行百余人快步进入府中竟然是畅通无阻。沿途经过大小院落,回廊长亭,循着人生而行,越是前行三杨越是觉得情况不对。嘈杂之声都是从后宅传出,操办公事的焉有在后宅办公的?仔细听着呼喝之声似乎有几分迷醉之意,杨骏一脸铁青一句话也是不说,心中隐隐有了担忧。
甫到后院,大门四敞,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并百余随从跨步而入,眼前景象竟是惊呆众人!
只见长亭之内,十余文士衣衫不整,袒胸露腹,一个个面红耳赤,醉眼朦胧,彼此推杯换盏,引吭高歌不断!
“这……!”杨骏见状勃然大怒,可是人家饮酒作乐,自己又怒从何来?
“阮步兵,你肩负重任,奈何在此酗酒,耽误国事!”杨珧是兄弟三人最为机敏冷静之辈,一眼看到了主人桌案下烂醉如泥的阮籍,几步上前拽住阮籍衣襟便是喝问!
阮籍斜楞着身子,靠在桌案之下,醉眼微醺的看着眼前人脑袋瓜晃了三圈又三圈,一张嘴,却是“呕”的一声打了一个酒嗝。那酒臭之气喷了杨珧一脸,顿时熏的杨珧双手捂住口鼻,更见恼怒!
杨骏扫视在场众人,无不是酗酒过度,对于自己这一行百多人熟视无睹,仍自吹拉弹唱,饮酒作乐。一文士衣衫半敞,晃晃悠悠的站起身形,一手拿着琵琶,一手端着酒杯,一脚深一脚浅,虚浮着脚步从杨骏身前经过,看也没看一眼,走到对面一文士桌前举杯道:“伯伦兄……来……喝!”
那被敬酒的文士赤裸上身,此时坐在地上醉得一塌糊涂,正自奋力挣脱自己的下衣,衣裤褪到膝盖之处,屁股大腿都露在外,见有人敬酒也不答话,伸出手来颤颤巍巍去接杯盏。可醉倒这种程度,站立起来都是困难,只有满地打滚罢了,手臂如何去接,硬是够不到酒盏。
半敞衣衫,怀抱琵琶的文士倒是想站定了,只是双脚在三尺范围内不断晃动,时不时的还崴一下脚,一杯酒端到这里仅剩半杯,这会儿折腾酒已见底。在院门之外,还没有觉得怎样,一入庭院之中处在这十几名文士之内,顿时酒臭熏天,让人眉头皱紧,恨不得尽快离开此地。
杨济冷哼一声大步上前,劈手夺过半敞衣衫,怀抱琵琶文士手中之酒,一弯身要塞给地上努力脱裤的文士。地上那文士此时双手去脱下衣,倒是比一只手去硬脱,在地上不断磨蹭要快了许多。此时恰巧脱了个经过,两腿直愣愣的在地上一伸,全身赤裸一览无遗……
杨济矮身送酒,倒也是适逢其会,见此人放肆如此,杨济怒道:“刘伯伦!放浪至此,焉有礼法耶!”言罢杨济一甩手,便将酒盏掷在地上!
这裸/身文士乃是阮籍之友刘秀刘伯伦,躺在地上裸露身体隐约听得清对方言语,眼光盯着地上的酒盏和洒落的酒水慢悠悠的道:“我以天地为栋宇,陋亭为裈衣,你为何入我裈中?”
裈衣即是裤裆处的衣物,杨济骂刘秀赤身裸体没有礼数,刘秀却是嘲讽杨济进入自己的裤裆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杨济身居高位,又是武人出身,闻言顿感羞辱,暴跳如雷,起身抽剑骂道:“竖子,杀得汝耶!”
“有大人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杨济刚刚拔剑在手,耳边却是琵琶响起,悠悠歌声荡漾,只见那半敞衣衫,怀抱琵琶的文士,盘腿坐在自己脚下,琵琶弹奏不停,昂首高歌不止。
“阮仲容!你……”杨济识得这文士乃是阮籍的侄儿阮咸阮仲容,善于音律,曾经和荀勖辩论音律,将荀勖挫败。
“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歌声一起,自有数名文士起身晃晃悠悠的前来附和而唱,那裸/身的刘秀四肢放开的躺在地上,左右手交互拍击地面以为应和,同样是哼唱不断。见此情形,杨济也是无奈,唯有回头去看兄长杨骏……
杨骏此时早走过去和杨珧反复呼喊阮籍,阮籍醉的好似一滩烂泥,如何得起?任凭二人百般呼唤,只是偶尔以酒嗝回应,到最后鼾声如雷,竟是睡了过去。杨骏和杨珧兄弟对望一眼,皆是无奈。
满场十余人都是醉鬼,又是朝中官僚,更是名人。像刘秀之类以嗜酒闻名,如阮咸之辈音律冠绝天下,而其他擅长笔墨辞藻,清谈阔论之士更是无数。杨骏兵权在握,地位也是不低,可比起名气上却是矮这些人几分。人家喝醉了不理你,杨骏再矫情也没法将这些人治罪。说到底,这是阮籍家中私宴,丫的和你杨骏有什么关系?
在场之人自顾自饮,自顾自唱把杨骏等一干人当做空气,杨骏想质问阮籍,那阮籍雷鸣般的鼾声就算是打雷也难以唤醒,如何得问?有心治罪阮籍,却也非是杨骏这个级别的人物可以擅自做主——那杨骏的靠山乃是潘岳,而潘岳的靠山乃是当今的晋公司马炎!
问题是就算司马炎来了,多半拿这个阮籍也是没什么办法。当年司马氏慕名阮籍,想要和阮籍联姻,奈何阮籍一醉六十天,最终没能成事。按照道理司马氏应当嫉恨阮籍,这阮籍也是命不久矣,奈何阮籍文名天下难有,乃是“正始之音”开宗立派的人物,谁敢轻易动之?
所谓“正始之音”乃是正始年间形成的文学派系和名士作风,阮籍身为其中代表人物,其官职不高可地位却是崇高。
等到司马昭得拜晋公之时,那群臣劝司马昭晋位的“劝进文”便是出自阮籍的手笔,虽然阮籍是迫不得已,可其地位也由此奠定。就算往日里阮籍装疯卖傻,官职调动司马氏都是不闻不问,这样的“功臣”是不能动的。
杨氏兄弟等百余人在院落中被人当成空气,如视无物,倍感尴尬,想发火又无从宣泄,抽身欲退却又觉得有失身份。杨骏见呼喊阮籍无果,于是尴尬一笑对杨珧说道:“传闻阮步兵嗜酒能啸,想不到鼾声也是如此之大……”
杨珧领会兄长意思接着话茬道:“既然主人家熟睡,我等兄弟当改日登门拜访才是。”
“也好,也好……”杨骏一边故意和杨珧搭腔,一边带着众人灰溜溜的离开了阮府……
第一百九十章 浮华之都(上)
更新时间:2012-09-15
阮籍是真的醉了,醉酒对于这位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当年司马昭评价阮籍“阮嗣宗至慎”,是说明阮籍是一个小心谨慎到极致的人物。为了不给司马氏党羽“构陷”自己的口实,任凭司马氏党羽百般纠缠,甚至司马昭亲自请来详谈,都是不漏半点话柄给对方。
当年阮籍是个有抱负的人,而今呢?
把呼呼大睡的阮籍抬到床上,累的阮咸,刘昶和张华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张华入许昌是打算以死进谏的,但阮咸和刘昶拦住了张华。二人知道张华的性子既然来到了许昌就绝对拦不住,二人也没打算拦,而是拉拢。
潘岳和王恺,杨骏,孙楚抱成一团,这是一个庞大的势力,背后是盘根错杂的关系。凭借张华一个人,就算是死十次,也是无济于事,难以撼动这股势力。刘昶和阮咸开宗明卷的问张华:“君欲死,欲成事?”
张华慨然道:“若可成事,死亦无妨。”
刘昶点了点头道:“死不可成,唯忍方可。”
倔强的张华还是妥协了,自己周游中原各地看到的景象和许昌城的繁华比起来差的太远。居住在许昌城中的晋公司马炎,就算如何睿智,生活在这般繁花似锦的城中,也是无法理解各地民不聊生的现实。想要扳倒潘岳,依靠的不是事实,而是权术。
朝中各大家族自顾自的捞取好处,糜烂金银,可也有一股清正之士试图力挽狂澜。潘岳不过是依靠谄谀上位的小人罢了,杨骏和王恺皆是财大气粗,和司马氏有着外戚的关系才得以猖獗,这样的人如何能把控得住朝政?一时得势,终究必然失势,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需要付出的便是忍耐。
这些道理张华懂得,但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儿。
杨骏等人在阮籍府上被漠视羞辱,一溜烟的便去晋公司马炎那里告上一状。沿途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不断的计议,这阮籍是个硬骨头,又有“劝进”之功勋,就算三人费尽了唇舌恐怕效果也是不如设想。
督办军粮之事指望不上阮籍,却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儿。
淮上兵将何止十万?日耗甚巨,庞大的开支让人头疼,却也是一个油头。放到清廉之士,能臣干吏手中必然是每日操劳,唯恐有丝毫偏差;放到贪官污吏,视财如命的官员手中,这事儿反倒是简单了。
阮籍喝醉了不怕,这不是还有咱们兄弟么?
对于阮籍的醉酒,司马炎果然是一笑了之:“阮嗣宗此举必然是不堪重任,有意而为,前往淮上督战之举刻不容缓,置办钱粮这种事情,换一个人选就是了。”
杨骏趁机道:“臣弟杨珧精于算计,可担此任!”
这杨家也是司马炎的亲家,杨珧也算是司马氏的外戚,督军和钱粮都由自己人掌握,司马炎想想也是安心,于是大手一挥,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杨骏兄弟等人欢天喜地的领兵去了,司马炎心情却不甚好。
整天都是潘岳,孙楚,杨骏,王恺这些人转来转去,时间久了司马炎也是觉得腻。朝中大臣无数,可口径出奇的统一,这么多的大臣竟然没有点别致的言论,而且建言也是过于少了。
自己架空了魏帝曹奂,群臣到现在虽然是应从自己,可还没一个明确的态度,潘岳这个人左右逢源,搞的自己很是开心,可善解人意这方面却又是不够火候,这心中话该找何人倾述一番呢?或者是……
朝中的老臣散的散,死的死,剩下的却是以何氏为首。这支何氏,乃是魏国太仆何夔一脉,而今的当家人乃是当朝的司徒何曾何颍考,以年岁观之已经七旬有余。司马炎想来想去,也只有这司徒大人才能懂得自己了,于是便命潘岳去请。
司徒乃是当朝三公之一,府邸之广犹似宫殿,栋宇之秀犹似皇宫,何曾年过七旬,可胃口是出奇的好。曹魏到了这个时代上层官僚都是攀富成风,家家户户无不显富于外,何氏也不例外。
当年都官从事刘享曾经上奏何曾“以铜钩纼车,莹牛蹄角”过于奢侈,可何曾不怪罪刘享,反倒是把他辟为自己的从属。刘享感恩之余更是竭力的劝谏,不想何曾此时反而换了一副脸孔,屡屡寻些过错棒责刘享,这般心胸气度,为朝中三公之列,焉能服众?
奈何朝中风气已成,非如此不得已高位,这不得不说是世风日下,朝廷悲哀。
潘岳急于见到何曾,因为阮籍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杨家兄弟各领重任,兴高采烈的走了,潘岳却是提心吊胆。自己虽然不是一个懂得军事的人,可这十年来和蜀汉的作战,就少有获胜的。这个时候与其去前线混点军功,倒不如老老实实的呆在许昌,留在陛下身边才是安稳的法子。
这话和道理自己是和杨氏兄弟,孙楚等人三番五次嘱咐的,还被众人称赞为完全之策!可眼下呢……阮籍稀里糊涂的一句话,躺在家里装死就把杨氏兄弟都送去了前线,不只是监军,更有筹备粮饷的责任。这倒是个好差事,不然杨骏兄弟三人也不用欢天喜地的领命而去,只是后果也是严重的。
朝中官吏家家户户都富得流油,奢靡成风,这股风气自然蔓延到了魏国全境之内。司马炎对于这事儿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潘岳也曾经问过司马炎的意思——毕竟潘岳有了权,但却是穷苦出身,家底儿和这些朝中世家根本没得比,人家有钱也不用孝敬你潘岳……
司马炎的意思很是简单,大家都喜欢钱喜欢富贵,那孤就给大家富贵,只要大家终于司马氏,终于大魏国,这么点富贵,这么点爱好又有什么不好呢?总比人人一贫如洗,心中各怀鬼胎要好得多。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这道理却不是治国的道理,潘岳觉得出味道不对,却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出症结所在——毕竟,潘岳只是文人,政治军事都是一个门外汉罢了。
晋公默许奢华,底下的臣子更是无度挥霍,随意的攫取民间财富。许昌内外豪族扎堆,满街不是奴仆就是富家,倒还能撑得住繁华样貌,可放眼全国便是另一番景色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休养生息的三年里得到休养的是官吏富户,而普通百姓越是劳作,越是贫穷,越是贫穷,越要劳作,三年时间民力早已疲惫,民怨早已沸腾!
人有了权势,胆子也就小了。当年潘岳看到不爽的人还敢冒死进谏,管你什么背景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都要缠着你搞到底。正是这般“不怕死”的无赖精神,让潘岳渐渐有了名声,有了同党,有了今日的地位。
可现在的潘岳,想着钱,却是没有人送钱,想玩阴又丢了以往的胆气和魄力,只能是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大把捞钱,自己看的眼花。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眼下的世态时局,潘岳有与大众不同的见解。
仗打输了有人背黑锅,可军需钱粮你要如何筹集!?这是死||穴,阮籍宁可烂醉如泥也不去搞,不是阮籍没有才干,而是这事儿实在棘手……
以潘岳的观点来看,这事儿有风险,阮籍不厚道。
你装死,我也有办法整到你,因为有何曾。
来到何府之外,潘岳先是仰视了半晌,这何府之大,之华丽让人叹为观止。铸造钱币用的铜,以及玉石金银都被用来做了府中的装饰,甚至小小的门环都是金子做的,这般的奢靡,潘岳看了许久,可每次都是看的心痒,恨不得一下子住到里面不再出来……
第一百九十章 浮华之都(下)
凡是到司徒府中拜访做客的人都知道,赶着饭点来是最让人销魂的,若是到了何府不曾赶上饭局,那简直是太失败了,都没有脸面说去过何府。
楼台玉宇,高楼华厦的府邸在这许昌城中多不胜数,奢华无度,富丽堂皇的宅院更是遍地都是。可要说讲究饭食,讲究吃,天下以何府为最!寻常百姓人家一日二餐得以温饱便是满足,富贵之家一日二餐也不过是酒肉,可何曾不同。
何曾位列三公之一,德高望重,每当参加宴席无论是天子之宴还是晋公司马炎之宴皆是饭不入口,酒不入腹。而是等到家中侍从送来家中的酒食才开始享用,因为何曾认为皇宫也好晋公府邸也好,这两处的饭食比不得家中的饭食!
魏帝曹奂不过一个傀儡,见状没有丝毫怨言,这不奇怪。司马炎权倾天下,却也是一笑了之,反而是支持何曾如此,此等心胸倒也是异于常人。有曹奂和司马炎如此态度,何府美食之名冠绝天下,再无二家。
入了何府先拜见的不是何曾,而是何邵。何邵是何曾的次子,也是嫡子,乃是何氏一脉的继承人。就算没有何曾这层关系,也没有人敢小觑何邵,因为何邵和晋公司马炎同年,有总角之好。
打小的时候何邵和司马炎就是好朋友,单是这层关系,何府之奢靡跋扈也不足为奇了。不看何曾几朝老臣的面子上,也看在何邵这个总角之好的发小儿面子上,司马炎绝对不会迁罪于何氏。
近几年潘岳的地位和势力突飞猛进,但拿到人家何氏面前根本就不成比例。对于放低身段的潘岳,何邵却是没有太大的兴趣。论起关系,自己的父亲是当朝三公,自己是晋公发小,家中又富可敌国,这潘岳成为了司马炎的近臣,喉舌,可地位也就是那样,对于何氏来说,如同潘岳这般的弄臣没有必要去巴结,相反潘岳是年年岁岁都要来进礼的。
“潘大人久违了,正是家父用膳时间,可来一同。”何邵如同何曾一般也是一个骄奢的人物,可却也是有着真才实学。凡是讨论近代诸事,没有何邵不知道的,没有何邵答不出的。而且何邵为人最大的优点是优游自足,不贪权势。对于潘岳虽然没有什么深交,可却是非常热情。
潘岳受宠若惊道:“岂敢,岂敢!下官冒昧打扰,倒是扰了司徒用膳,实乃不该,怎可厚颜同案乎?”这番话说的也是极为客气,以潘岳如今的身份能用如此谦卑的态度,也是难得之极了。
何邵闻言笑道:“潘大人前来造访必然是有要事和家父商讨,若是不肯屈就入席哪只能等待一二了,只是家父一餐的时间,想必潘大人也有耳闻了,还是随我来吧。”言罢,何邵微微一笑在前带路。
潘岳闻言一愣,旋即拱手道:“那下官就叨扰了……”不是潘岳不想继续客套,而是何曾吃一顿饭的时间,着实是太久了,潘岳等不得,更急于见识一下闻名天下的何府之筵!
走过回廊来到大厅,却是遇见了何邵的兄长,也是何曾的庶子何遵。何遵虽然是何曾的长子,可却是庶出,因此空有长子之名,家族接班人的位置乃是自己的弟弟何邵所得。换做常人必然有所不甘,何遵却是不同。自打生下来自己就是锦衣玉食,金山银山随意挥霍,这等生活还争什么嫡出庶出?
左右都是挥霍不尽的财富,谁在意什么名位呢?争名夺利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坏了自己的生活,这种赔本儿的事情何遵才不去做呢……
“二弟快来,晚了父亲可是不乐的……咦?这不是潘大人么?!”何遵见到何邵急忙招呼入席,见到何邵身后的潘岳禁不住一愣。
潘岳见状拱手道:“见过侍中大人,在下奉晋公之名前来,适逢其会,叨扰之处还望见谅。”
何邵笑道:“潘大人久不登门,今日来了却好一聚。”
何遵伸出手去,一手拉着弟弟何邵,一手拉着潘岳大步走入厅中道:“今日父亲心情不错,我等不可扫兴!”
对于潘岳的到访,何氏兄弟二人丝毫不见外,随和的表现让潘岳心中却是有几分酸楚。自己不择手段的争名夺利,排除异己,辛辛苦苦每日提心吊胆,瞻前顾后,殚精竭虑深恐一招错算导致名裂身败,这是怎样的艰辛?
若是下生便有何氏的财富和地位,自己会否如何氏兄弟般平易近人呢?
何曾年逾七旬,看起来不过五十余岁的样子,身形略微有些发福,面色红润,声如洪钟,很见精神。看到两个儿子拖着潘岳入席,何曾只是略微颔首致意,看看时辰将至,何曾身后的随从一弯腰便要请示一二。何曾看也没有看,一挥手那随从站直了身体,扬声轻喝道:“上膳!”
“上膳!”
“上膳……”
声音一个个的传递出去,每一个仆人都是喊声,可音量并不高,而且声音很是好听,显然都是有意选拔简练的仆人。
此时的潘岳一阵激动,下意识的握紧了双拳。能在宫里用膳不稀罕,能在晋公府上用膳也不过如此,能见识何氏的膳食这才是天大的荣耀啊!不说别的,就是眼前这一张食案就让人胃口大开。
这食案乃是圆形的大石块,直径三丈有余,司徒何曾坐在主位,两侧是侍女随从伺候着,然后才是何邵,何遵兄弟二人,最后是潘岳。平时家里用来吃饭的桌案也不过是三尺见方罢了,这直径三丈的大食案得放下多少美食佳肴!?
这个时候潘岳的身边出现了七八名侍女,各个宫装打扮窈窕身材,人未至,体香迷人。这些宫装侍女把碗筷等餐具一一拜访就绪,然后各自手中还拿着碗碟筷子不知做何用处。
潘岳样貌天下第一,年纪又是壮年,见到如此曼妙女子早已心旷神怡,再看这些女子时不时的也是偷窥过来,被潘岳举世无双的容颜吸引的情不自禁。乐曲声响起,大厅之下两侧乐师开始奏乐,十余舞女身着轻纱,隐透肌肤,翩翩起舞。
这一切不过是瞬间发生之事儿,虽然还没有上菜,可这阵势已经把潘岳的胃口彻底钓上来,可表面上却仍是要装作沉着冷静之像,避免被人嘲笑。
何氏门风甚严,何曾不开口,谁也是不敢言语。潘岳是客人也不例外,何曾名重于世,富可敌国,天子也要卖几分面子,潘岳又怎敢妄言呢?偌大的桌案只坐了四个人,何曾闭目养神,何遵与何邵兄弟也是同样,潘岳身前的桌案上放着茶水,却是不敢去动,想跟着何氏父子三人闭目养神又是舍不得这乐曲舞蹈,一时间又是紧张,又是激动,更是尴尬,只觉得头皮发麻,身上发热,竟是流出汗来……
晋公司马炎让自己来请何曾,但并不是今天请走。类似何曾这般地位的人物,可不是说招来就招来的,说是请,其实不过是约个时间,通个消息罢了。至于什么时候去,如何去,那是何曾的事情,谁也干涉不了。
潘岳也知道自己失态,急忙沉下心来思索晋公的用意,借此转移注意力避免尴尬的举动。何曾父子同样再思索这潘岳所来为何,说是晋公召见,可晋公若是没有什么要事,干嘛要召见自己呢?
司马炎身为晋公,司马氏之首,一举一动都是意义深远。何氏父子这般人物可不是潘岳这样的跳梁小丑,不想清楚司马炎的意思,绝对不会轻易张口。
第一百九十一章 司马炎之心谁人知之?(上)
更新时间:2012-09-16
很快菜就上来了,第一拨是八盘水果,潘岳身处高位也是自诩见多识广,可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水果,甚至是闻所未闻。此时何曾双目已然睁开,静静的欣赏歌舞,何遵与何邵也是同样,三双目光盯着歌舞,也不看潘岳一眼。
潘岳倒是想说几句恭维的话,只是眼前的气氛实在不宜唐突,而在礼数上又是不符,因此也只能继续瞩目歌舞。
传菜上菜的仆役穿梭不断,往来于庭院之间,巨大桌案上的菜肴蔬果也是越来越多,潘岳看的眼花缭乱,腹内一阵骨碌已经是胃口大开,有了饥饿之感。这些菜肴当中有日常菜系,更有宫中美食,可那样子和食材看起来确是比宫中的,晋公府中的要好上许多!
人言何府美食第一,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主人家不张口,不动筷,潘岳也只有看着的份儿而已。
此时厅外突然传来犬吠之声,但见十余壮硕仆人牵着二十余只巨犬来到厅下。这些仆人一个个人高马大,强壮无比,手中绳索拴着的巨犬同样是精壮无比!正在歌舞的乐师和舞女们对此似乎习以为常,仍然自顾表演,丝毫没有影响。
那些巨犬狂吠不止,支起獠牙,口水滴答答浸湿一片地面。不断的挣脱向前,不断的互相撕咬,可被壮硕的仆人牵着,彼此离得又是远,狂吠之余也只能大眼瞪小眼。
不明所以,潘岳一脸愕然望着何氏父子三人,只看到何曾红润面庞,三缕白须垂在胸前,眯缝着眼睛盯着巨犬兴奋无比。而何邵与何遵兄弟二人也是饶有兴趣之的看着犬类们,带着品头论足的眼神。
半晌之后,何曾微微抬手指着两只巨犬,那两个牵犬的仆人躬身施礼,牵着那巨犬离开了厅下,余下的仆人们一脸失望垂头丧气的离开大厅。潘岳见状微微皱眉,似乎明白了什么,心中又是一番感叹。
三国时期普遍还是采取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可对于菜系和烹饪之法已经有了很细致的划分。狗除了被人驱使之外,也是一种美食,而在三国时期最受欢迎的便是狗肉。至于鸡鸭牛羊猪并不是主要的肉类,只有狗肉才得人喜爱。
当年的大将军何进,不过是一个屠户出身,用白话来说,就是一个杀狗的。
这些仆役想必是何府专门饲养巨犬食用的仆人,平日里除了养狗就是养狗。待主人家想吃狗肉了,便把自己饲养的狗都带到堂下,任由主人家挑选和比较。被挑中的兴高采烈,想必是有赏钱,而落选的没有奖赏,自然是垂头丧气了。
以何府的奢靡,小小的赏钱恐怕也是让人骇然……
时间不断的流逝,从上菜开始已经过了近半个时辰,桌案几乎摆的满满。这个时候潘岳才了解了在场的数十名侍女是做何用处的。这么大的桌案就算是起身也是难以遍及,这些侍女来回奔走,却是负责夹菜添汤之用。
又是过了片刻,几大盘狗曜端上了桌案,这些狗曜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倍增,加上汁料散发鲜味,更是让人口水直流——狗曜说白了就是狗肉薄片沾(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