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5 部分阅读
。
问题是中原方面压力也是蛮重,那宛城经过几次易手,甚至比河北还要残破。杜预经年发展农业才有了些许起色,不过想以此来维持宛城一代镇守的十几万魏军开销,仍是困难。这三年中蜀军不是悄然无息,时不时的大张旗鼓是常有的事儿。
那些处在有可能交战区域的土地,是魏军不敢屯粮的。
虎牢关那边更是风声鹤唳,在邓艾和钟会死后,姜维对于魏国来说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虎牢关驻守的魏军有五万人,河内有相同数量的魏军屯驻,怕的就是蜀军随时爆发。姜维更试图在洛阳旧址恢复洛阳的城邑,这是魏军绝不允许的。
没有洛阳,蜀军在虎牢与河内的夹击之下无屏无障,有了洛阳城,蜀军那便是固若金汤了。那个时候就在魏军眼前,进可攻,退可守的蜀军将是心腹之患——现在同样如此。
面对姜维魏军不敢掉以轻心,每一次蜀军督促军民修筑城墙之时,魏军皆是大发兵力前来驱赶。蜀军诚然不欲和魏军硬拼,又要护着百姓,魏军何尝不是忌惮姜维神机妙算?三年的拉锯让魏军不得安生,中原的魏军不得安生却是牵制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杨珧不知道有多少郡县能够完成自己下达的任务,收拾这些人并非易事,因为此事结了仇也没有好处。毕竟潘岳在朝中也不是根深蒂固,和一些老资历的权臣更是无法对抗的。
兄弟三人在晋公面前是主动讨得重任,这下可是苦了杨珧。苦思冥想之下,杨珧拉下脸皮准备去各个大臣家“借粮”。
有钱的人家多不胜数,些许钱粮不过是九牛一毛,杨珧拉下面子挨家挨户的去“求”已经够掉份儿了。没想到的是当头棒喝——竟是没有一家愿意出粮。
不仅如此,杨珧还被冠冕堂皇,义正词严的拒绝和指责,甚至与一些大臣发生了争执。在他人看来,筹集军粮是国家的事儿,有国家的机构负责,和私人有何关系?杨珧却是觉得,大家平日里都拿了国家那么多,现在各自那一点点也不损失什么,自己倒可以解了燃眉之急。
两下皆是不肯相让,说到底为了都是自己的利益,不过拒绝一方占据了“大道理”罢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杨珧越来越是慌张,各地呈上来的文书都是哭穷,更有人说杨骏大军所过之时,就把城里的余粮都“带”走了,这个时候说死也是拿不出什么的。对于这些人杨珧倒是不好相逼,谁哭穷,谁真穷,杨珧心里清楚得很。
同朝为官,大家彼此彼此,手段相同,有什么遮遮掩掩的?
知道归知道,却是不能明说,官场有官场的避讳和规则,杨珧毕竟还有着几分小聪明。
数十万军队的钱粮不能没有着落,杨珧是负责筹划军粮的,不是负责征集军粮的,这个时候能做什么?
告状!
也就是打小报告!
找皇帝是没有用的,找晋公才是正理!
找晋公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这倒是信手拈来的——各地州郡粮仓实际的情况与往年所报出入甚大,这不是最佳的理由?
事到如今,不想波及太广的杨珧也是无可奈何,完不成任务这罪责是要自己担的。随之牵连的自然是家族中的两位兄弟,也是此番重任的担保人,杨骏,杨济兄弟二人。
这代表杨氏家族,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不仅要站直腰板揭发这些贪官污吏,更要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第二百零四章 筹粮(下)
铁青着脸出了晋公府邸,迎面而来的乃是孙楚。孙楚见潘岳出来了,连忙上前打探道:“潘大人,事情如何了?”
看着潘岳的表情,也知道事情不妙,可孙楚对于潘岳的口舌之能依然抱有信心。潘岳能一跃成为朝中几大势力之一,除了投机之外,也是有真材实料的。
“杨文琚害人不浅,各地州郡上书给晋公,言杨文然兄弟引兵在外,杨文琚威逼在内,各地民怨沸腾,晋公震怒,命杨文琚七日之内办妥军粮。”潘岳见四周也无旁人,一边走着一边埋怨。
孙楚跟在身侧闻言一震道:“军粮数目庞大,一月也是难以办妥。晋公之给七天时间,难道!?”
“哼,杨家兄弟害苦我也,先随我去杨府。”潘岳大步流星上了车架,孙楚也跟了上来,二人一路计议着。
杨府之内杨珧早已焦头烂额,那军粮筹措本就不是一时之事,可如今国库空虚,各地更是不愤杨氏兄弟所为,于是纷纷上书“倒打一耙”。晋公早上召潘岳议事,对于自己的求见毫无应答,这事儿闹大了。
幸好,潘岳来了。
“潘大人,此番可要救救在下啊!”甫一见面,杨珧竟是先行跪下!
论身份,杨珧也是晋公司马炎的外戚,论地位,不如潘岳却也是显贵。此番杨珧也知道事情棘手,顾不上什么脸面,先行保住性命再说。
潘岳一肚子的气正要发作,不想见杨珧来了这么一手,顿时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堆做在那里。
“文琚何必如此,快快起身。”呆了一下,潘岳慌忙扶起了杨珧。
“潘大人此番被晋公召见,晋公是何态度?”到了这个时候扯什么都是白费,杨珧直切主题道。
潘岳万分悲痛的看着杨珧,一字一句地说道:“晋公使文琚七日之内,凑集军粮,运往两淮,逾时……恐怕……哎!”
“啊!?七天……”杨珧本是带有一丝希望的,毕竟自己乃是司马氏的外戚,潘岳又可以美言几句,可没想到等来的是这样的结果。
孙楚在一旁无奈的道:“文琚啊文琚,各地官吏与你秋毫无犯,你何必得罪他们?”
杨珧愕然道:“筹集军粮,国库不足,取各地仓廪乃是常事。这些贪官污吏未免过分,那粮仓之中竟是空空,军粮如何置办?”
孙楚道:“只是这事儿未免过于急切,导致人怨沸腾……哎!”
杨珧哭丧着脸,转头望向潘岳道:“潘大人可要救我啊!”
“这事儿么,晋公只说让你七日之内办妥军粮,却是没有说七日之后如何处置。”潘岳眼中神光闪烁,若有所指的道。
“啊……不怕二位笑话,我已遍求朝中大臣借的钱粮,却是一无所获。国家粮仓没有余粮,单凭我杨家之力,如何办妥?”杨珧苦笑道。
“文琚何以如此糊涂?”潘岳见杨珧脸上几个大包鼓鼓着,一看就知道是着急上火导致,当下也不忍继续责备。
看到杨珧不明所以,孙楚道:“文琚使何人督办钱粮?”
杨珧不明所以,一愣道:“当然我府上管家。”
时人常说杨珧聪明,可如今的潘岳却是恨不得一巴掌抽在杨珧脸上才解恨。朝堂之上各部分工明确,群臣各司其责,置办钱粮自然要找相关的官员。让自己府上的官家去跑这事儿,如何能有效果?
敢情你们老杨家把这军粮当做囊中之物,要独吞?
“荒唐!此乃国家要事,应有相关员吏督办,怎可让自家人去做!?”孙楚见潘岳不说话,忍不住喝道。
奸佞当道,奢靡成风,骨干之士朝中依然有不少,可大都是各扫门前雪,谁也不会蠢得多事。不断晋升的大都是杨家这种司马氏的外戚心腹,以及趋炎附势的小人。
这些人擅长的乃是阿谀奉承,辨风观火,对于治国和政务一窍不通。
有人说当朝为官的,这么点常识难道不懂?可要知道魏国实行的乃是九品中正之法,官僚的选拔都由士族和贵族把持着。家中未及弱冠的孩子都能身居高位,平日里不是狩猎就是尽享富贵,哪有人关心什么政务?
就算有苦读书之人,却不是为了国事,而是为了清谈。出口成章已经不算什么了,清谈讲究的是机锋,但和国家政务没有半分关系。
这些清谈之人说的貌似有道理,而现实中根本与实际完全不相关。偏偏清谈之风一起,人们争相传诵,于是这看起来有几分道理,实际上狗屁不是的“道理机锋”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准绳。
这种人在朝中被委以重任,朝廷还能有好?
杨珧被认为是聪明人,可杨珧平日里就是清谈算计人过活罢了,正儿八经的政务根本就没接触过。上面有命令吩咐下来,自然有下人去做。朝廷正常的程序在这个时代根本行不通,想成事儿,靠的是关系和门道,以及雄浑的财力。
依照常例做事儿的官员,往往要等候许久没有结果。可人家走走门道,塞上些金银,转头就办妥了事情。回头到了晋公那里,谁办事得力,便一目了然了。坚持自己的人不在少数,可贪图私利的人更多,久而久之,傻子才去走正当的程序。
这样有好处,是因为方便了许多人,可也有弊端,便是影响了国家整体的运作。
朝廷各部对于这种风气不满的,都在司马炎继承晋公大位之后,便告老还乡,致仕了。这三年蜀汉在蓬勃发展,纵然也有不足之处,可比起腐化眼中的魏国来说,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依照杨珧兄弟几人的想法,这事儿是个累活儿,却也是个美差。那征集军粮,不妨多多益善,送到前线的不一定要足量,可留在自家手中的却是要足够。
往日里提拔个人,走走关系,都是府上的管家出面,杨珧可没想过别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都这副德行,管家只能是更加的飞扬跋扈!
所谓狐假虎威,狗仗人势,背后大树好乘凉。主人家若是十分沉稳,那手下也未必是没有一分嚣张,类似杨珧这种主人家,管家何等的德性便不言而喻了。
各地州府不说官阶在哪儿摆着,哪个是软柿子?在京城别人还忌惮你杨家一二,放到全国各地,杨府不过是京城无数豪族之一罢了。
你杨府诚然势力不小,可我背后的靠山未必就输给你!
等杨珧好不容易搞清楚了事情的缘由,潘岳和孙楚的鼻子也气歪了。这二人好歹是在下层官吏逐步混上来的,通宵那些歪歪门路和潜在的规矩外,对于朝中正经的程序更要比杨珧这种自恃有几分小聪明,一日成为高富帅的强上许多。
说到底,杨家靠的乃是姑娘嫁给了司马炎。
在哪儿之前杨家这官职都是依靠财力的。
“那该如何是好?”想通了关节,杨珧也开了窍,这个时候再看潘岳和孙楚之前那副不屑的嘴脸,心中不由得生了厌恶。
潘岳和孙楚好生“教训”了杨珧一番,心中也是把这个人看得轻了,此时悠然不觉的道:“事不宜迟,先往尚书台再说。”
尚书台作为这个国家的中枢,仍然在运转,可却与国家大事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这个国家,现在又两套班子。真正处理国家要事的,乃是晋公手中的尚书台,而非是魏国的尚书台。
潘岳,杨珧,孙楚要去的,是国家的尚书台,毕竟国家的库府是由这里说的算的。
(国庆长假来临,祝各位书友节日快乐,健康快乐。不动有些发烧,最近几天更新的慢了,不过保证一天两更,请各位继续支持不动!)
第二百零五章 度支尚书(上)
更新时间:2012-10-01
郑袤乃是当朝的度支尚书,负责贡赋税租,量入为出。对于潘岳等人的的到来,郑袤丝毫不感到意外。
这几日各地纷纷尚书状告杨氏兄弟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满朝文武都是心中明镜,偏偏是看热闹,谁也不肯多言。这年头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多说一句话,你知道最后被传成什么话?
不多事,也就不得罪人,因为是非在这个时代,是在是扭曲的太过容易了。偏偏能够辨别是非的人,又往往不在朝中。
“几位大人联袂而来,老朽倒是失礼了。”郑袤的年纪比潘岳等三人都要大,见到三人来了,却是躬身做了一礼。
潘岳等三人见状忙不迭的不停还礼道:“老尚书真是折杀下官等人了!”
这个时代虽然容易扭曲是非,可却极为重视礼仪。臧否人物,礼仪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等与声名息息相关的事情,潘岳等三人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相反更是以礼数周到,态度诚恳作为目标不断努力着。
“三位大人公务繁忙,今日如何有空来老夫这里?”郑袤一面使人上茶,一面回到自己的桌案之前处理公务。
潘岳寒暄道:“老尚书操劳国事,甚是辛苦,为我等后辈之楷模,过来探望老尚书,乃是理所应当。”
孙楚跟着溜缝道:“潘大人所言正是,只恨我等忙于公务,时至今日方有幸前来拜访,还望老尚书切莫见怪。”
杨珧本也是个机灵的人,无奈最近忙的精力涣散,身体也有所不支。平日里贪图享乐,诸事不烦,自然不觉得,而今方才觉得身体垮了。见潘岳和孙楚笑盈盈的,杨珧却也没找到插嘴的时机。
“咦?杨大人闷闷不乐,这是何故?”寒暄片刻,郑袤见杨珧一脸灰败,暗自偷笑,却是一本正经的问道。
杨珧闻言连忙起身道:“蜀人寇犯我国边境,下官身负筹措军粮之责,甚是心急,失礼之处还望老尚书见谅。”
“嗯!筹措军粮乃是国家大事,文琚辛苦了。若无他事,我还有些许事务处理,便不奉陪了!”郑袤站起身来,甩了甩袖子,一副准备离开的样子。
此举倒是出乎潘岳等人意料,杨珧更是心急,忙叫道:“老尚书留步!”
“哦?还有何事?”郑袤一脸不解的望着杨珧。
潘岳和孙楚见状心中不由得暗骂这郑袤真是老狐狸,杨家兄弟的事情许昌城中妇孺皆知,这郑袤偏偏故作不知,处处拿捏,还真拿自己当盘菜了。
“啊……下官奉令筹集军粮,今日前来,还请老尚书调遣国库粮饷供下官支配。”杨珧一抱拳道。
“原来是这样啊,可有相关文书?”郑袤回到座位上,眯缝眼睛道。
“这嘛……下官乃是奉了晋公之令而来!”说到这里,杨珧不由觉得扬眉吐气,自己派一个管家找当朝尚书要粮,对方当然不会据实回答,必然是几句话就打发掉了,如今自己开口,这事情倒是容易得很!
郑袤皱了皱眉头道:“非是圣旨,无以开仓,杨大人这也不知道么?”
“啊?”杨珧没想到晋公这金字招牌竟然都没有效果,禁不住哑然。
潘岳心中一动道:“老尚书这是何话!陛下沉迷后宫美色已久,哪里下得了圣旨?难道晋公之令,还不够么!”
郑袤冷哼一声道:“潘大人,此乃尚书台,不是你中书府。国家之事,自有纲常,汝不知可去学,切莫在此卖弄!”
这话说的也是毫不客气,更有老者教训后辈之意,潘岳今时今日的地位,哪里容得下这般羞辱?顿时跳将起来道:“老尚书!这军粮关系军国大事,难不成你要置若罔闻!?”
孙楚见状倒也清楚潘岳所想,于是起身道:“晋公政令行化四方,老尚书执意要圣旨方可开仓,这是何意?”
二人之话语,含着威逼之意,杨珧见索性也不言语。这事儿既然潘岳和孙楚参合近来,想必是不用自己担忧的,况且最近精力不足,疲劳万分,争执之事还是免了。
郑袤一把年纪,懒得多说,大手一挥道:“送客!”
潘岳,孙楚,杨珧就这么被赶出尚书台,无比狼狈。事情没有办妥,倒是得罪了度支尚书,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知情的官员见了暗自偷笑,面上却是装着一副不知情的样子。
“这老匹夫,胆敢如此!”孙楚火气甚大,可九分却是装出来的。
杨珧两手一摊道:“现在如何是好?”
潘岳冷笑道:“晋公架空陛下已有念头,郑袤胆敢已圣旨作为要挟,熟不知犯了晋公之大忌!”
孙楚凑上来道:“那我们?”
潘岳嘿嘿一笑:“速去禀报晋公,若是运气好,说不定这凑粮的责任也让郑袤这老儿担上几分!”
离开晋公府到再回来,也不过是半日的光景,潘岳带着孙楚,杨珧进入府中求见晋公。
见了司马炎三人行跪拜之礼,杨珧更是伏地请罪。惹出这么多的麻烦,杨珧可不知道晋公会如何处置自己,只是一个劲儿的磕头而已。
司马炎什么也是没有说,只是命人把两摞奏章抛在地上。
不用看,杨珧也知道那是什么——那是各地各府参奏自己以及兄长杨骏等人不法之事的奏折。不是自己把底下逼得急了,也不会被群起而攻之。饶是杨家势大,也没到权倾天下的程度。
更何况潘岳这一党只是朝中各党之一,而司马炎又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主子。
“七日之内,办妥军粮,否则,休怪国法处置!”司马炎面如秋霜,冷喝道。
杨珧闻言身躯一颤道:“是,是!一定完成晋公之吩咐,只是……只是今日下官前往度支尚书之处,却是被郑袤大人拒绝。”
“恩?郑袤素来稳重,可有本公之命也是从未抗拒,怎会如此?”司马炎也是以愣道。
潘岳趁机道:“下官与孙楚大人也是据理力争,只是那郑袤不知何故,油盐不进,硬是把我等赶出尚书台!”
“哼,传郑袤来见!”司马炎面色一沉喝道。
各地纷纷弹劾杨家兄弟闹得满城风雨,寄居在刘昶家中的张华自然也是知道的。自从寄居京城之后,这消息便更加的灵通,京中的形势和天下的形势,让张华痛心疾首!
无奈,自己乃是戴罪之身,别说挺身而出,只要一抛头露面,立即会被治罪下狱。当时自己还想拼着一死,递上血书。可此时却是想的通彻,下了牢狱,自己的血书能递到哪一级,恐怕都是未知。
张华不怕死,却是怕毫无意义的死,因为敢于拼死一言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平日间除了刘昶,张华能见到的人并不多。这朝中官员很是复杂,背后千丝万缕,让人捉摸不透。见的人越少,张华越是安全。静思这段时日,张华始终在反思,自己要做的究竟什么?
是推翻潘岳这群跳梁小丑,还是维护朝廷纲纪?
陛下久久不问政事,晋公篡位之心昭然若揭,眼下如果不是蜀军杀来,恐怕国家已经更元改号了。
国家的风气可以说和潘岳这等小人无关,奢靡之风早就有了。潘岳是跳梁小丑罢了,拔掉了潘岳,下一步又该如何?凭借自己这微弱的力量,难道就能在没有潘岳的朝中立足!?
这个时候,张华不禁想起了裴秀。这个何钟会并驾齐驱的智者,所做的一切,此时看来真是见识卓远啊……
第二百零五章 度支尚书(下)
晋公府虽然在许昌城中,实际上晋公的封地并非是许昌,而是河北包括洛阳在内的诸多城郡。只是从司马懿时代开始,司马氏便不敢离开这魏国政治枢纽所在之地,因此本应在封地的司马炎,始终是在天子脚下,行使的权力与天子没有任何差别。
缺少的只是一个名分罢了。
而许多事情恰好是需要名分的,今日度支尚书郑袤拒绝用国库的粮饷填补军需,便是其中一例。
这让司马炎很是不悦,如今的中原大地,还有敢不顺从自己的意愿么?
潘岳,孙楚以及杨珧都是自信满满,杨珧用一个管家去向国家的大臣询问国家钱粮的收支状况,这是一个愚蠢的举动。可度支尚书在三人出面之后,已然是拒绝的态度,这就更加愚蠢了。
即教训了不识时务的度支尚书郑袤,又可以让原本难以解决的军粮迎刃而解,这一举两得,甚至三得,四得的事情,自然是潘岳等人喜闻乐见的。
朝中各派互相倾轧这是再正常不过了,郑袤这事儿,算是被抓到了把柄。
过了许久,传令的使臣带着郑袤才赶到晋公府邸。
郑袤是朝中的老臣,不能说有什么派系倾向,可那根深蒂固的老底儿不是谁都可以动摇的。若不是拒绝了杨珧这救命稻草,潘岳等人也不愿意惹这种麻烦。毕竟搞不好就又是一番恶斗。
“老臣拜见晋公!”郑袤中气十足,施礼道。
司马炎年纪轻轻,被选为司马氏这个中原庞大的利益集团首领,自然有一股王者之气。实际上从司马懿传到司马师,司马昭再到司马炎,这帝王之气已经颇有气候,只是司马一族毕竟是魏臣,篡位等若窃取曹氏的国家,难免是被人不齿的。
曹操纵然自己没有称帝,然凭借一己之力横扫中原,延续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急忙传召老尚书到此,实是事出有因,老尚书辛苦了。”对于郑袤这样的老臣,司马炎显得十分的礼遇,只是说话的时候眼睛有意无意扫过潘岳等三人,似乎给郑袤提供了信息。
有些话,最好不要等到上级质问才说。
郑袤呵呵一笑道:“近来各地战事频繁,国内收成不佳,老朽来得晚了,还望晋公海涵啊。”
“老尚书为国操劳,难得休息,是在是让人敬佩啊。”司马炎说着,已经有下人上茶。
郑袤年纪大了,却是喜欢开门见山,见司马炎不急于问话,索性问道:“晋公急召老朽前来,不知道所谓何事?”
对于郑袤这种干练又直爽的臣属,司马炎甚是喜爱,原本的不悦此时似乎也一扫而空道:“倒也没有什么大事,听闻杨大人与老尚书之间有些误会,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郑袤闻言一脸无辜道:“哦?老朽埋首处理政务,倒是不记得有什么误会,晋公此话从而何来?”言罢,老头儿两手一摊,更显得无辜……
司马炎闻言没有言语,把眼去看杨珧等人。杨珧见这郑袤一把年纪,却是如此无赖,顿时怒发冲冠道:“老尚书这是何话,不过一个时辰之前的事情,难道竟是忘记!?”
郑袤涵养甚佳,没有丝毫动气之态,反问道:“一个时辰之前发生何事?老朽真是糊涂了啊……”
“你!……”杨珧素来也是机灵人,可因为凑集粮饷这事儿闹得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此时根本就是强压火气罢了,见郑袤定死了耍无赖,眼看便要发作。
只是晋公便在身前,如何敢发作?
“嗯?尚书大人此言差矣,我与潘中书皆是在场,难道是我等信口雌黄?”孙楚对于构陷他人的门道十分精通,此话一出已经把郑袤装在了套子里。
事实是什么几人都是清楚,等到水落石出,郑袤这抵赖的罪行无疑是欺辱晋公,藐视群臣,传将出去对于声名必然是不小的打击。
郑袤嘿嘿笑道:“潘中书既然看得清楚,那不如潘中书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
话锋直指潘岳,这郑袤在朝中几十年也不是吃素的货。实际上人们总是认为离开朝堂的群臣是聪明之人,因为懂得避开祸事。可留下之辈也未必就是笨拙,没有几把刷子,如何在逆境之中屹立不倒?
潘岳心中尚在盘算对方的后手,像是郑袤这种老臣平日里除了自家的公务便是不闻不问,可越是如此之人,越是深沉无比。郑袤在朝中混了几十年,可不是什蠢人,若是没有后手,怎会如此?
“哈,此事我与孙楚大人皆是看得清楚,杨大人直说无妨!”想不清楚,潘岳索性也不去再想,眼下事情逼道这里,可不是犹豫的时候。
见有潘岳撑腰,杨珧一腔怒火终于是有了宣泄口,当下道:“我奉晋公之命,请老尚书调拨粮饷,老尚书却是以圣旨为借口拒绝,这事儿难道还想抵赖不成!?”
看着义正言辞的杨珧,郑袤禁不住开心的笑了起来:“这事儿老朽也是记得,不知有何问题?”
此语一出,司马炎脸色不禁微微一变,郑袤既然承认事实经过,看来是确有其事的。
杨珧更是兴奋道:“既然老尚书也承认此事,还有和话说!”
郑袤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道:“原来如此。”
“敢问晋公所言之无悔,可是此事?”转过身去,郑袤手捻须髯问司马炎。
司马炎眉头一皱道:“听到杨大人之话语,此事应是不差了。”
郑袤见状摇头道:“晋公身负百官厚望,却是如此是非不分,老朽无言以对,告辞了!”
说完这句,郑袤也不管其他人如何目瞪口呆,竟是一甩大袖,起身便向外大步走去,丝毫没有停留和眷恋之意。
潘岳身体一颤,心想这郑袤究竟有什么后台?竟然如此大胆?当着这么多朝臣的面就给晋公黑脸?
孙楚倒是一连嘲讽之意,冷笑连连,似乎料定了郑袤的下场。
杨珧先是一愣,随后便是开心之极。
司马炎脸色一变,旋即叫道:“老尚书请留步!”
郑袤闻言止步转身,看着司马炎一脸铁青,竟是气得不轻。先前被潘岳等人挤兑郑袤也是淡然处之,此时不知为何竟然如此气愤,见者无不感到奇怪。
司马炎几步走上前来,对郑袤抱拳道:“老尚书乃是国家栋梁之臣,今日愤慨必是事出有因,司马炎愚钝,还请老尚书大人指教一二。”
此举又是出人意料,司马炎竟然向这度支尚书请教,如此卑微身份,如何不令人震惊?
见司马炎还有一副礼贤下士,进纳良言的胸怀,郑袤脸色倒是有了几分缓和。可潘岳,孙楚,杨珧三人顿时是脸色大变!晋公本是给自己做主的,可这郑袤老儿不过是吹胡子瞪眼,就让晋公换了态度,这般手段还真是让众人望尘莫及!
司马炎态度诚恳,郑袤一分面子也是不卖,就站在当场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有国家之法度,晋公也是通晓律令之人,缘何因这干残废之人窃窃之语,便被其蛊惑?”
话一出口,还没说什么内容,已经把潘岳,孙楚,杨珧打成了残废之人,听得三人顿时气炸了肺。
潘岳心道:“郑袤啊郑袤,既然你如此狠毒,那怪不得我潘岳了。哼,且看你是否过得了眼前这一关!”
郑袤倨傲而立,司马炎虚心纳谏,魏国朝堂硝烟再起,是否因此会改变国家的命运?
第二百零六章 觉悟(上)
“国家库府,非是陛下之旨不得开之,此乃明文之令,杨珧肩负调集军饷之重任,竟是不知,更是以府中管家负责此事,此等不识法度之人,比残废之人如何?!”声若奔雷,面色红润,郑袤站在司马炎身前冷冷喝道。
司马炎闻言一震,转首去看杨珧。郑袤这话虽然说得是杨珧,可下达旨意的人不是同样不精法令?此语不仅仅是说杨珧,更是给司马炎敲打了一下。虽然司马炎你权势之大天下无双,可毕竟你还不是皇帝。
既然你不是皇帝,那么有些明文规定的事情,是一定要遵守的。你若不遵守,对方用律法相抵,道理站在哪一方便一目了然了。
司马炎这么想着,潘岳却是有了些许喜色。像郑袤这等老臣,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过于固执和古板,从道理上你这么说话自然是无懈可击,可从人情世故上等若是得罪了晋公啊!
孙楚上前半步道:“普天之下谁然不服晋公旨意,郑尚书此话未免过了吧!”
潘岳的想法是如此,孙楚想的也是不差,这个时候让郑袤把话说的死了,自然就把晋公得罪透了。纵然你再有道理,可得罪了晋公,还有什么好下场不成?
郑袤冷笑一声道:“陛下多年不理政事,天下贤愚共知,纵然晋公众望所归,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孙大人你乃是知书达理之人,难道连这小小的道理也不懂么?”
不想郑袤如此言语,孙楚闻言顿时一滞,脸色一变道:“朝野之中无人不心向晋公,如何有人敢……”说道一半,见郑袤轻蔑之眼神,孙楚不禁恐惧万分。
那轻蔑眼神之旁,是晋公的眼神,看不出什么情绪,却是无比的冰冷。
“老尚书之言甚是,若非老尚书提点,险些误了大事!”司马炎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
“晋公志在天下,眼下非常时期,自当谨小慎微,勿使有心人从中生乱才是。潘岳身为中书,孙楚亦是近臣,此二人与晋公朝夕不离,然目睹杨珧之荒唐竟然不奏与晋公,反倒是指鹿为马,以此中伤老臣,有此等奸佞之辈阻碍视听,晋公如何可成大业?!”
郑袤一击奏效,趁热打铁,一字一句宛若利剑,听得潘岳,孙楚,杨珧三人毛骨悚然。
三人之所以有信心借司马炎之手干掉郑袤,不外乎是郑袤抗拒司马炎的旨意,而推崇魏帝曹奂的圣旨。
对于司马炎的心思,朝中群臣早就是知晓的,郑袤此举无异于是阻碍司马炎想称帝的大业,此举无异于螳臂当车。
不想郑袤的出发点同样是司马炎称帝的大业,这个时候魏帝曹奂大势已去,司马炎诚然可以呼风唤雨。可是篡位窃取曹家的基业,就算是在司马氏内部之中,也是有不少人担心引起过多的非议。
若是司马炎逾越了一些明文规定,自然群臣不敢违逆,可难免遭人非议,因此落下了话柄。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是对于百姓,而百姓又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就算司马炎再想登基成为皇帝,可也不愿意在一群反对声音下如愿以偿。
因此郑袤的话语和立场不仅仅是占据了“正理”,更是切中了司马炎的要害,说到了内心深处!
想完成登基大业,如此孟浪行事是不行的。
这不过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甚至还没牵扯到杨珧“业务能力”的问题,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就算立场相同,可郑袤的见解无疑比潘岳等人要深刻无数倍,甩开几条街。
接下来剖析的为何会产生问题,答案很是简单——潘岳,孙楚等人是小人,对于司马炎大业有害无益罢了。
潘岳冷汗直流,此时方知这老头儿的厉害,心中更是懊悔,为何要管杨珧这摊子乱事儿。不说粮饷的问题解决不解决,现在惹了一身麻烦,看晋公那醒悟的表情,事情……恐怕是不妙了……
到了这个时候郑袤依然说个不停,从古到今的开国明君都是说了遍,可宗旨不外乎一条。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再圣明,都离不开贤臣辅佐,良臣献力,没有一个皇帝带着一群奸佞立国的。
你司马炎就算是当世无双之人,可身边都是潘岳这等小人呢,又如何成事呢?
司马炎静静的听着,不断反思郑袤的话语,其实这些话自己是最不喜欢的听得的。可此时此刻,不知为什么又是如此的新鲜和悦耳。难道是自己不懂得这些道理么?
当然不是,是自己一时忘记罢了……
可为什么没有人提醒自己保持警惕,时刻自勉做的更好呢?这就不用说了……
潘岳等人很想辩护一番,可之前信誓旦旦的以为落下了郑袤的口实,如今看来确实作茧自缚,竟然没有给自己的狡辩留下一丝余地,这是最让人头疼的。
性命姑且是保得住的,毕竟数年的情分在那里。潘岳等人虽然没能提供什么良言,却也给司马炎带来了无数的欢乐。
但疏远想必是免不了的。
朝堂是无比残酷的,被晋公疏远了,等若潘岳这一派系都要失势。其结果是什么简直是难以想象,而郑袤这一派一旦上位,又怎会放过自己?
等郑袤长篇大论结束之后,又是来了一记重击。国库之内的粮饷虽然有,但不能轻动了,因为那是最后的钱粮。若是真要动,也要请圣旨来动,掏空国库的“罪名”不能落在晋公头上啊!
从始至终便是郑袤站在晋公的角度上,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这一下子,潘岳等人彻底的成为了从中挑拨的小人。
……
潘岳一脉失势的消息传来,张华很是欣喜,又是悲伤。晋公更是使人邀请山野之间的名臣入朝为官,包括之前那批“致仕”的老臣们。这其中没有裴秀,也没有张华,原因很简单,司马氏对于这二人是失望的。
尤其是潘岳失势之后,更加的失望。
潘岳这等小人都能在这朝堂之上蹦跶这么些年,身为司马昭智囊的裴秀和张华,必然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其他人可以召回,唯独此二人难以放过!
失意至极,张华只能借酒浇愁。而饮酒,最佳的地点无疑是阮籍的家中。
阮籍饮酒一向是放荡的,对于潘岳等人的事情,其实与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可晋公偏偏是因为若不是阮籍把筹集军粮这事儿推脱掉了,恐怕杨珧等人的丑恶行为还是难以暴露的。
可话说回来了,阮籍又不是能掐会算,谁知道杨珧,孙楚,以及潘岳这么大的权力,竟是不通晓国家律令,依照个人想法去随意做事?
阮籍倒是推脱,可司马炎不干,你阮籍不(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问题是中原方面压力也是蛮重,那宛城经过几次易手,甚至比河北还要残破。杜预经年发展农业才有了些许起色,不过想以此来维持宛城一代镇守的十几万魏军开销,仍是困难。这三年中蜀军不是悄然无息,时不时的大张旗鼓是常有的事儿。
那些处在有可能交战区域的土地,是魏军不敢屯粮的。
虎牢关那边更是风声鹤唳,在邓艾和钟会死后,姜维对于魏国来说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虎牢关驻守的魏军有五万人,河内有相同数量的魏军屯驻,怕的就是蜀军随时爆发。姜维更试图在洛阳旧址恢复洛阳的城邑,这是魏军绝不允许的。
没有洛阳,蜀军在虎牢与河内的夹击之下无屏无障,有了洛阳城,蜀军那便是固若金汤了。那个时候就在魏军眼前,进可攻,退可守的蜀军将是心腹之患——现在同样如此。
面对姜维魏军不敢掉以轻心,每一次蜀军督促军民修筑城墙之时,魏军皆是大发兵力前来驱赶。蜀军诚然不欲和魏军硬拼,又要护着百姓,魏军何尝不是忌惮姜维神机妙算?三年的拉锯让魏军不得安生,中原的魏军不得安生却是牵制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杨珧不知道有多少郡县能够完成自己下达的任务,收拾这些人并非易事,因为此事结了仇也没有好处。毕竟潘岳在朝中也不是根深蒂固,和一些老资历的权臣更是无法对抗的。
兄弟三人在晋公面前是主动讨得重任,这下可是苦了杨珧。苦思冥想之下,杨珧拉下脸皮准备去各个大臣家“借粮”。
有钱的人家多不胜数,些许钱粮不过是九牛一毛,杨珧拉下面子挨家挨户的去“求”已经够掉份儿了。没想到的是当头棒喝——竟是没有一家愿意出粮。
不仅如此,杨珧还被冠冕堂皇,义正词严的拒绝和指责,甚至与一些大臣发生了争执。在他人看来,筹集军粮是国家的事儿,有国家的机构负责,和私人有何关系?杨珧却是觉得,大家平日里都拿了国家那么多,现在各自那一点点也不损失什么,自己倒可以解了燃眉之急。
两下皆是不肯相让,说到底为了都是自己的利益,不过拒绝一方占据了“大道理”罢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杨珧越来越是慌张,各地呈上来的文书都是哭穷,更有人说杨骏大军所过之时,就把城里的余粮都“带”走了,这个时候说死也是拿不出什么的。对于这些人杨珧倒是不好相逼,谁哭穷,谁真穷,杨珧心里清楚得很。
同朝为官,大家彼此彼此,手段相同,有什么遮遮掩掩的?
知道归知道,却是不能明说,官场有官场的避讳和规则,杨珧毕竟还有着几分小聪明。
数十万军队的钱粮不能没有着落,杨珧是负责筹划军粮的,不是负责征集军粮的,这个时候能做什么?
告状!
也就是打小报告!
找皇帝是没有用的,找晋公才是正理!
找晋公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这倒是信手拈来的——各地州郡粮仓实际的情况与往年所报出入甚大,这不是最佳的理由?
事到如今,不想波及太广的杨珧也是无可奈何,完不成任务这罪责是要自己担的。随之牵连的自然是家族中的两位兄弟,也是此番重任的担保人,杨骏,杨济兄弟二人。
这代表杨氏家族,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不仅要站直腰板揭发这些贪官污吏,更要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第二百零四章 筹粮(下)
铁青着脸出了晋公府邸,迎面而来的乃是孙楚。孙楚见潘岳出来了,连忙上前打探道:“潘大人,事情如何了?”
看着潘岳的表情,也知道事情不妙,可孙楚对于潘岳的口舌之能依然抱有信心。潘岳能一跃成为朝中几大势力之一,除了投机之外,也是有真材实料的。
“杨文琚害人不浅,各地州郡上书给晋公,言杨文然兄弟引兵在外,杨文琚威逼在内,各地民怨沸腾,晋公震怒,命杨文琚七日之内办妥军粮。”潘岳见四周也无旁人,一边走着一边埋怨。
孙楚跟在身侧闻言一震道:“军粮数目庞大,一月也是难以办妥。晋公之给七天时间,难道!?”
“哼,杨家兄弟害苦我也,先随我去杨府。”潘岳大步流星上了车架,孙楚也跟了上来,二人一路计议着。
杨府之内杨珧早已焦头烂额,那军粮筹措本就不是一时之事,可如今国库空虚,各地更是不愤杨氏兄弟所为,于是纷纷上书“倒打一耙”。晋公早上召潘岳议事,对于自己的求见毫无应答,这事儿闹大了。
幸好,潘岳来了。
“潘大人,此番可要救救在下啊!”甫一见面,杨珧竟是先行跪下!
论身份,杨珧也是晋公司马炎的外戚,论地位,不如潘岳却也是显贵。此番杨珧也知道事情棘手,顾不上什么脸面,先行保住性命再说。
潘岳一肚子的气正要发作,不想见杨珧来了这么一手,顿时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堆做在那里。
“文琚何必如此,快快起身。”呆了一下,潘岳慌忙扶起了杨珧。
“潘大人此番被晋公召见,晋公是何态度?”到了这个时候扯什么都是白费,杨珧直切主题道。
潘岳万分悲痛的看着杨珧,一字一句地说道:“晋公使文琚七日之内,凑集军粮,运往两淮,逾时……恐怕……哎!”
“啊!?七天……”杨珧本是带有一丝希望的,毕竟自己乃是司马氏的外戚,潘岳又可以美言几句,可没想到等来的是这样的结果。
孙楚在一旁无奈的道:“文琚啊文琚,各地官吏与你秋毫无犯,你何必得罪他们?”
杨珧愕然道:“筹集军粮,国库不足,取各地仓廪乃是常事。这些贪官污吏未免过分,那粮仓之中竟是空空,军粮如何置办?”
孙楚道:“只是这事儿未免过于急切,导致人怨沸腾……哎!”
杨珧哭丧着脸,转头望向潘岳道:“潘大人可要救我啊!”
“这事儿么,晋公只说让你七日之内办妥军粮,却是没有说七日之后如何处置。”潘岳眼中神光闪烁,若有所指的道。
“啊……不怕二位笑话,我已遍求朝中大臣借的钱粮,却是一无所获。国家粮仓没有余粮,单凭我杨家之力,如何办妥?”杨珧苦笑道。
“文琚何以如此糊涂?”潘岳见杨珧脸上几个大包鼓鼓着,一看就知道是着急上火导致,当下也不忍继续责备。
看到杨珧不明所以,孙楚道:“文琚使何人督办钱粮?”
杨珧不明所以,一愣道:“当然我府上管家。”
时人常说杨珧聪明,可如今的潘岳却是恨不得一巴掌抽在杨珧脸上才解恨。朝堂之上各部分工明确,群臣各司其责,置办钱粮自然要找相关的官员。让自己府上的官家去跑这事儿,如何能有效果?
敢情你们老杨家把这军粮当做囊中之物,要独吞?
“荒唐!此乃国家要事,应有相关员吏督办,怎可让自家人去做!?”孙楚见潘岳不说话,忍不住喝道。
奸佞当道,奢靡成风,骨干之士朝中依然有不少,可大都是各扫门前雪,谁也不会蠢得多事。不断晋升的大都是杨家这种司马氏的外戚心腹,以及趋炎附势的小人。
这些人擅长的乃是阿谀奉承,辨风观火,对于治国和政务一窍不通。
有人说当朝为官的,这么点常识难道不懂?可要知道魏国实行的乃是九品中正之法,官僚的选拔都由士族和贵族把持着。家中未及弱冠的孩子都能身居高位,平日里不是狩猎就是尽享富贵,哪有人关心什么政务?
就算有苦读书之人,却不是为了国事,而是为了清谈。出口成章已经不算什么了,清谈讲究的是机锋,但和国家政务没有半分关系。
这些清谈之人说的貌似有道理,而现实中根本与实际完全不相关。偏偏清谈之风一起,人们争相传诵,于是这看起来有几分道理,实际上狗屁不是的“道理机锋”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准绳。
这种人在朝中被委以重任,朝廷还能有好?
杨珧被认为是聪明人,可杨珧平日里就是清谈算计人过活罢了,正儿八经的政务根本就没接触过。上面有命令吩咐下来,自然有下人去做。朝廷正常的程序在这个时代根本行不通,想成事儿,靠的是关系和门道,以及雄浑的财力。
依照常例做事儿的官员,往往要等候许久没有结果。可人家走走门道,塞上些金银,转头就办妥了事情。回头到了晋公那里,谁办事得力,便一目了然了。坚持自己的人不在少数,可贪图私利的人更多,久而久之,傻子才去走正当的程序。
这样有好处,是因为方便了许多人,可也有弊端,便是影响了国家整体的运作。
朝廷各部对于这种风气不满的,都在司马炎继承晋公大位之后,便告老还乡,致仕了。这三年蜀汉在蓬勃发展,纵然也有不足之处,可比起腐化眼中的魏国来说,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依照杨珧兄弟几人的想法,这事儿是个累活儿,却也是个美差。那征集军粮,不妨多多益善,送到前线的不一定要足量,可留在自家手中的却是要足够。
往日里提拔个人,走走关系,都是府上的管家出面,杨珧可没想过别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都这副德行,管家只能是更加的飞扬跋扈!
所谓狐假虎威,狗仗人势,背后大树好乘凉。主人家若是十分沉稳,那手下也未必是没有一分嚣张,类似杨珧这种主人家,管家何等的德性便不言而喻了。
各地州府不说官阶在哪儿摆着,哪个是软柿子?在京城别人还忌惮你杨家一二,放到全国各地,杨府不过是京城无数豪族之一罢了。
你杨府诚然势力不小,可我背后的靠山未必就输给你!
等杨珧好不容易搞清楚了事情的缘由,潘岳和孙楚的鼻子也气歪了。这二人好歹是在下层官吏逐步混上来的,通宵那些歪歪门路和潜在的规矩外,对于朝中正经的程序更要比杨珧这种自恃有几分小聪明,一日成为高富帅的强上许多。
说到底,杨家靠的乃是姑娘嫁给了司马炎。
在哪儿之前杨家这官职都是依靠财力的。
“那该如何是好?”想通了关节,杨珧也开了窍,这个时候再看潘岳和孙楚之前那副不屑的嘴脸,心中不由得生了厌恶。
潘岳和孙楚好生“教训”了杨珧一番,心中也是把这个人看得轻了,此时悠然不觉的道:“事不宜迟,先往尚书台再说。”
尚书台作为这个国家的中枢,仍然在运转,可却与国家大事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这个国家,现在又两套班子。真正处理国家要事的,乃是晋公手中的尚书台,而非是魏国的尚书台。
潘岳,杨珧,孙楚要去的,是国家的尚书台,毕竟国家的库府是由这里说的算的。
(国庆长假来临,祝各位书友节日快乐,健康快乐。不动有些发烧,最近几天更新的慢了,不过保证一天两更,请各位继续支持不动!)
第二百零五章 度支尚书(上)
更新时间:2012-10-01
郑袤乃是当朝的度支尚书,负责贡赋税租,量入为出。对于潘岳等人的的到来,郑袤丝毫不感到意外。
这几日各地纷纷尚书状告杨氏兄弟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满朝文武都是心中明镜,偏偏是看热闹,谁也不肯多言。这年头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多说一句话,你知道最后被传成什么话?
不多事,也就不得罪人,因为是非在这个时代,是在是扭曲的太过容易了。偏偏能够辨别是非的人,又往往不在朝中。
“几位大人联袂而来,老朽倒是失礼了。”郑袤的年纪比潘岳等三人都要大,见到三人来了,却是躬身做了一礼。
潘岳等三人见状忙不迭的不停还礼道:“老尚书真是折杀下官等人了!”
这个时代虽然容易扭曲是非,可却极为重视礼仪。臧否人物,礼仪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等与声名息息相关的事情,潘岳等三人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相反更是以礼数周到,态度诚恳作为目标不断努力着。
“三位大人公务繁忙,今日如何有空来老夫这里?”郑袤一面使人上茶,一面回到自己的桌案之前处理公务。
潘岳寒暄道:“老尚书操劳国事,甚是辛苦,为我等后辈之楷模,过来探望老尚书,乃是理所应当。”
孙楚跟着溜缝道:“潘大人所言正是,只恨我等忙于公务,时至今日方有幸前来拜访,还望老尚书切莫见怪。”
杨珧本也是个机灵的人,无奈最近忙的精力涣散,身体也有所不支。平日里贪图享乐,诸事不烦,自然不觉得,而今方才觉得身体垮了。见潘岳和孙楚笑盈盈的,杨珧却也没找到插嘴的时机。
“咦?杨大人闷闷不乐,这是何故?”寒暄片刻,郑袤见杨珧一脸灰败,暗自偷笑,却是一本正经的问道。
杨珧闻言连忙起身道:“蜀人寇犯我国边境,下官身负筹措军粮之责,甚是心急,失礼之处还望老尚书见谅。”
“嗯!筹措军粮乃是国家大事,文琚辛苦了。若无他事,我还有些许事务处理,便不奉陪了!”郑袤站起身来,甩了甩袖子,一副准备离开的样子。
此举倒是出乎潘岳等人意料,杨珧更是心急,忙叫道:“老尚书留步!”
“哦?还有何事?”郑袤一脸不解的望着杨珧。
潘岳和孙楚见状心中不由得暗骂这郑袤真是老狐狸,杨家兄弟的事情许昌城中妇孺皆知,这郑袤偏偏故作不知,处处拿捏,还真拿自己当盘菜了。
“啊……下官奉令筹集军粮,今日前来,还请老尚书调遣国库粮饷供下官支配。”杨珧一抱拳道。
“原来是这样啊,可有相关文书?”郑袤回到座位上,眯缝眼睛道。
“这嘛……下官乃是奉了晋公之令而来!”说到这里,杨珧不由觉得扬眉吐气,自己派一个管家找当朝尚书要粮,对方当然不会据实回答,必然是几句话就打发掉了,如今自己开口,这事情倒是容易得很!
郑袤皱了皱眉头道:“非是圣旨,无以开仓,杨大人这也不知道么?”
“啊?”杨珧没想到晋公这金字招牌竟然都没有效果,禁不住哑然。
潘岳心中一动道:“老尚书这是何话!陛下沉迷后宫美色已久,哪里下得了圣旨?难道晋公之令,还不够么!”
郑袤冷哼一声道:“潘大人,此乃尚书台,不是你中书府。国家之事,自有纲常,汝不知可去学,切莫在此卖弄!”
这话说的也是毫不客气,更有老者教训后辈之意,潘岳今时今日的地位,哪里容得下这般羞辱?顿时跳将起来道:“老尚书!这军粮关系军国大事,难不成你要置若罔闻!?”
孙楚见状倒也清楚潘岳所想,于是起身道:“晋公政令行化四方,老尚书执意要圣旨方可开仓,这是何意?”
二人之话语,含着威逼之意,杨珧见索性也不言语。这事儿既然潘岳和孙楚参合近来,想必是不用自己担忧的,况且最近精力不足,疲劳万分,争执之事还是免了。
郑袤一把年纪,懒得多说,大手一挥道:“送客!”
潘岳,孙楚,杨珧就这么被赶出尚书台,无比狼狈。事情没有办妥,倒是得罪了度支尚书,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知情的官员见了暗自偷笑,面上却是装着一副不知情的样子。
“这老匹夫,胆敢如此!”孙楚火气甚大,可九分却是装出来的。
杨珧两手一摊道:“现在如何是好?”
潘岳冷笑道:“晋公架空陛下已有念头,郑袤胆敢已圣旨作为要挟,熟不知犯了晋公之大忌!”
孙楚凑上来道:“那我们?”
潘岳嘿嘿一笑:“速去禀报晋公,若是运气好,说不定这凑粮的责任也让郑袤这老儿担上几分!”
离开晋公府到再回来,也不过是半日的光景,潘岳带着孙楚,杨珧进入府中求见晋公。
见了司马炎三人行跪拜之礼,杨珧更是伏地请罪。惹出这么多的麻烦,杨珧可不知道晋公会如何处置自己,只是一个劲儿的磕头而已。
司马炎什么也是没有说,只是命人把两摞奏章抛在地上。
不用看,杨珧也知道那是什么——那是各地各府参奏自己以及兄长杨骏等人不法之事的奏折。不是自己把底下逼得急了,也不会被群起而攻之。饶是杨家势大,也没到权倾天下的程度。
更何况潘岳这一党只是朝中各党之一,而司马炎又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主子。
“七日之内,办妥军粮,否则,休怪国法处置!”司马炎面如秋霜,冷喝道。
杨珧闻言身躯一颤道:“是,是!一定完成晋公之吩咐,只是……只是今日下官前往度支尚书之处,却是被郑袤大人拒绝。”
“恩?郑袤素来稳重,可有本公之命也是从未抗拒,怎会如此?”司马炎也是以愣道。
潘岳趁机道:“下官与孙楚大人也是据理力争,只是那郑袤不知何故,油盐不进,硬是把我等赶出尚书台!”
“哼,传郑袤来见!”司马炎面色一沉喝道。
各地纷纷弹劾杨家兄弟闹得满城风雨,寄居在刘昶家中的张华自然也是知道的。自从寄居京城之后,这消息便更加的灵通,京中的形势和天下的形势,让张华痛心疾首!
无奈,自己乃是戴罪之身,别说挺身而出,只要一抛头露面,立即会被治罪下狱。当时自己还想拼着一死,递上血书。可此时却是想的通彻,下了牢狱,自己的血书能递到哪一级,恐怕都是未知。
张华不怕死,却是怕毫无意义的死,因为敢于拼死一言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平日间除了刘昶,张华能见到的人并不多。这朝中官员很是复杂,背后千丝万缕,让人捉摸不透。见的人越少,张华越是安全。静思这段时日,张华始终在反思,自己要做的究竟什么?
是推翻潘岳这群跳梁小丑,还是维护朝廷纲纪?
陛下久久不问政事,晋公篡位之心昭然若揭,眼下如果不是蜀军杀来,恐怕国家已经更元改号了。
国家的风气可以说和潘岳这等小人无关,奢靡之风早就有了。潘岳是跳梁小丑罢了,拔掉了潘岳,下一步又该如何?凭借自己这微弱的力量,难道就能在没有潘岳的朝中立足!?
这个时候,张华不禁想起了裴秀。这个何钟会并驾齐驱的智者,所做的一切,此时看来真是见识卓远啊……
第二百零五章 度支尚书(下)
晋公府虽然在许昌城中,实际上晋公的封地并非是许昌,而是河北包括洛阳在内的诸多城郡。只是从司马懿时代开始,司马氏便不敢离开这魏国政治枢纽所在之地,因此本应在封地的司马炎,始终是在天子脚下,行使的权力与天子没有任何差别。
缺少的只是一个名分罢了。
而许多事情恰好是需要名分的,今日度支尚书郑袤拒绝用国库的粮饷填补军需,便是其中一例。
这让司马炎很是不悦,如今的中原大地,还有敢不顺从自己的意愿么?
潘岳,孙楚以及杨珧都是自信满满,杨珧用一个管家去向国家的大臣询问国家钱粮的收支状况,这是一个愚蠢的举动。可度支尚书在三人出面之后,已然是拒绝的态度,这就更加愚蠢了。
即教训了不识时务的度支尚书郑袤,又可以让原本难以解决的军粮迎刃而解,这一举两得,甚至三得,四得的事情,自然是潘岳等人喜闻乐见的。
朝中各派互相倾轧这是再正常不过了,郑袤这事儿,算是被抓到了把柄。
过了许久,传令的使臣带着郑袤才赶到晋公府邸。
郑袤是朝中的老臣,不能说有什么派系倾向,可那根深蒂固的老底儿不是谁都可以动摇的。若不是拒绝了杨珧这救命稻草,潘岳等人也不愿意惹这种麻烦。毕竟搞不好就又是一番恶斗。
“老臣拜见晋公!”郑袤中气十足,施礼道。
司马炎年纪轻轻,被选为司马氏这个中原庞大的利益集团首领,自然有一股王者之气。实际上从司马懿传到司马师,司马昭再到司马炎,这帝王之气已经颇有气候,只是司马一族毕竟是魏臣,篡位等若窃取曹氏的国家,难免是被人不齿的。
曹操纵然自己没有称帝,然凭借一己之力横扫中原,延续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急忙传召老尚书到此,实是事出有因,老尚书辛苦了。”对于郑袤这样的老臣,司马炎显得十分的礼遇,只是说话的时候眼睛有意无意扫过潘岳等三人,似乎给郑袤提供了信息。
有些话,最好不要等到上级质问才说。
郑袤呵呵一笑道:“近来各地战事频繁,国内收成不佳,老朽来得晚了,还望晋公海涵啊。”
“老尚书为国操劳,难得休息,是在是让人敬佩啊。”司马炎说着,已经有下人上茶。
郑袤年纪大了,却是喜欢开门见山,见司马炎不急于问话,索性问道:“晋公急召老朽前来,不知道所谓何事?”
对于郑袤这种干练又直爽的臣属,司马炎甚是喜爱,原本的不悦此时似乎也一扫而空道:“倒也没有什么大事,听闻杨大人与老尚书之间有些误会,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郑袤闻言一脸无辜道:“哦?老朽埋首处理政务,倒是不记得有什么误会,晋公此话从而何来?”言罢,老头儿两手一摊,更显得无辜……
司马炎闻言没有言语,把眼去看杨珧等人。杨珧见这郑袤一把年纪,却是如此无赖,顿时怒发冲冠道:“老尚书这是何话,不过一个时辰之前的事情,难道竟是忘记!?”
郑袤涵养甚佳,没有丝毫动气之态,反问道:“一个时辰之前发生何事?老朽真是糊涂了啊……”
“你!……”杨珧素来也是机灵人,可因为凑集粮饷这事儿闹得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此时根本就是强压火气罢了,见郑袤定死了耍无赖,眼看便要发作。
只是晋公便在身前,如何敢发作?
“嗯?尚书大人此言差矣,我与潘中书皆是在场,难道是我等信口雌黄?”孙楚对于构陷他人的门道十分精通,此话一出已经把郑袤装在了套子里。
事实是什么几人都是清楚,等到水落石出,郑袤这抵赖的罪行无疑是欺辱晋公,藐视群臣,传将出去对于声名必然是不小的打击。
郑袤嘿嘿笑道:“潘中书既然看得清楚,那不如潘中书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
话锋直指潘岳,这郑袤在朝中几十年也不是吃素的货。实际上人们总是认为离开朝堂的群臣是聪明之人,因为懂得避开祸事。可留下之辈也未必就是笨拙,没有几把刷子,如何在逆境之中屹立不倒?
潘岳心中尚在盘算对方的后手,像是郑袤这种老臣平日里除了自家的公务便是不闻不问,可越是如此之人,越是深沉无比。郑袤在朝中混了几十年,可不是什蠢人,若是没有后手,怎会如此?
“哈,此事我与孙楚大人皆是看得清楚,杨大人直说无妨!”想不清楚,潘岳索性也不去再想,眼下事情逼道这里,可不是犹豫的时候。
见有潘岳撑腰,杨珧一腔怒火终于是有了宣泄口,当下道:“我奉晋公之命,请老尚书调拨粮饷,老尚书却是以圣旨为借口拒绝,这事儿难道还想抵赖不成!?”
看着义正言辞的杨珧,郑袤禁不住开心的笑了起来:“这事儿老朽也是记得,不知有何问题?”
此语一出,司马炎脸色不禁微微一变,郑袤既然承认事实经过,看来是确有其事的。
杨珧更是兴奋道:“既然老尚书也承认此事,还有和话说!”
郑袤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道:“原来如此。”
“敢问晋公所言之无悔,可是此事?”转过身去,郑袤手捻须髯问司马炎。
司马炎眉头一皱道:“听到杨大人之话语,此事应是不差了。”
郑袤见状摇头道:“晋公身负百官厚望,却是如此是非不分,老朽无言以对,告辞了!”
说完这句,郑袤也不管其他人如何目瞪口呆,竟是一甩大袖,起身便向外大步走去,丝毫没有停留和眷恋之意。
潘岳身体一颤,心想这郑袤究竟有什么后台?竟然如此大胆?当着这么多朝臣的面就给晋公黑脸?
孙楚倒是一连嘲讽之意,冷笑连连,似乎料定了郑袤的下场。
杨珧先是一愣,随后便是开心之极。
司马炎脸色一变,旋即叫道:“老尚书请留步!”
郑袤闻言止步转身,看着司马炎一脸铁青,竟是气得不轻。先前被潘岳等人挤兑郑袤也是淡然处之,此时不知为何竟然如此气愤,见者无不感到奇怪。
司马炎几步走上前来,对郑袤抱拳道:“老尚书乃是国家栋梁之臣,今日愤慨必是事出有因,司马炎愚钝,还请老尚书大人指教一二。”
此举又是出人意料,司马炎竟然向这度支尚书请教,如此卑微身份,如何不令人震惊?
见司马炎还有一副礼贤下士,进纳良言的胸怀,郑袤脸色倒是有了几分缓和。可潘岳,孙楚,杨珧三人顿时是脸色大变!晋公本是给自己做主的,可这郑袤老儿不过是吹胡子瞪眼,就让晋公换了态度,这般手段还真是让众人望尘莫及!
司马炎态度诚恳,郑袤一分面子也是不卖,就站在当场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有国家之法度,晋公也是通晓律令之人,缘何因这干残废之人窃窃之语,便被其蛊惑?”
话一出口,还没说什么内容,已经把潘岳,孙楚,杨珧打成了残废之人,听得三人顿时气炸了肺。
潘岳心道:“郑袤啊郑袤,既然你如此狠毒,那怪不得我潘岳了。哼,且看你是否过得了眼前这一关!”
郑袤倨傲而立,司马炎虚心纳谏,魏国朝堂硝烟再起,是否因此会改变国家的命运?
第二百零六章 觉悟(上)
“国家库府,非是陛下之旨不得开之,此乃明文之令,杨珧肩负调集军饷之重任,竟是不知,更是以府中管家负责此事,此等不识法度之人,比残废之人如何?!”声若奔雷,面色红润,郑袤站在司马炎身前冷冷喝道。
司马炎闻言一震,转首去看杨珧。郑袤这话虽然说得是杨珧,可下达旨意的人不是同样不精法令?此语不仅仅是说杨珧,更是给司马炎敲打了一下。虽然司马炎你权势之大天下无双,可毕竟你还不是皇帝。
既然你不是皇帝,那么有些明文规定的事情,是一定要遵守的。你若不遵守,对方用律法相抵,道理站在哪一方便一目了然了。
司马炎这么想着,潘岳却是有了些许喜色。像郑袤这等老臣,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过于固执和古板,从道理上你这么说话自然是无懈可击,可从人情世故上等若是得罪了晋公啊!
孙楚上前半步道:“普天之下谁然不服晋公旨意,郑尚书此话未免过了吧!”
潘岳的想法是如此,孙楚想的也是不差,这个时候让郑袤把话说的死了,自然就把晋公得罪透了。纵然你再有道理,可得罪了晋公,还有什么好下场不成?
郑袤冷笑一声道:“陛下多年不理政事,天下贤愚共知,纵然晋公众望所归,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孙大人你乃是知书达理之人,难道连这小小的道理也不懂么?”
不想郑袤如此言语,孙楚闻言顿时一滞,脸色一变道:“朝野之中无人不心向晋公,如何有人敢……”说道一半,见郑袤轻蔑之眼神,孙楚不禁恐惧万分。
那轻蔑眼神之旁,是晋公的眼神,看不出什么情绪,却是无比的冰冷。
“老尚书之言甚是,若非老尚书提点,险些误了大事!”司马炎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
“晋公志在天下,眼下非常时期,自当谨小慎微,勿使有心人从中生乱才是。潘岳身为中书,孙楚亦是近臣,此二人与晋公朝夕不离,然目睹杨珧之荒唐竟然不奏与晋公,反倒是指鹿为马,以此中伤老臣,有此等奸佞之辈阻碍视听,晋公如何可成大业?!”
郑袤一击奏效,趁热打铁,一字一句宛若利剑,听得潘岳,孙楚,杨珧三人毛骨悚然。
三人之所以有信心借司马炎之手干掉郑袤,不外乎是郑袤抗拒司马炎的旨意,而推崇魏帝曹奂的圣旨。
对于司马炎的心思,朝中群臣早就是知晓的,郑袤此举无异于是阻碍司马炎想称帝的大业,此举无异于螳臂当车。
不想郑袤的出发点同样是司马炎称帝的大业,这个时候魏帝曹奂大势已去,司马炎诚然可以呼风唤雨。可是篡位窃取曹家的基业,就算是在司马氏内部之中,也是有不少人担心引起过多的非议。
若是司马炎逾越了一些明文规定,自然群臣不敢违逆,可难免遭人非议,因此落下了话柄。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是对于百姓,而百姓又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就算司马炎再想登基成为皇帝,可也不愿意在一群反对声音下如愿以偿。
因此郑袤的话语和立场不仅仅是占据了“正理”,更是切中了司马炎的要害,说到了内心深处!
想完成登基大业,如此孟浪行事是不行的。
这不过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甚至还没牵扯到杨珧“业务能力”的问题,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就算立场相同,可郑袤的见解无疑比潘岳等人要深刻无数倍,甩开几条街。
接下来剖析的为何会产生问题,答案很是简单——潘岳,孙楚等人是小人,对于司马炎大业有害无益罢了。
潘岳冷汗直流,此时方知这老头儿的厉害,心中更是懊悔,为何要管杨珧这摊子乱事儿。不说粮饷的问题解决不解决,现在惹了一身麻烦,看晋公那醒悟的表情,事情……恐怕是不妙了……
到了这个时候郑袤依然说个不停,从古到今的开国明君都是说了遍,可宗旨不外乎一条。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再圣明,都离不开贤臣辅佐,良臣献力,没有一个皇帝带着一群奸佞立国的。
你司马炎就算是当世无双之人,可身边都是潘岳这等小人呢,又如何成事呢?
司马炎静静的听着,不断反思郑袤的话语,其实这些话自己是最不喜欢的听得的。可此时此刻,不知为什么又是如此的新鲜和悦耳。难道是自己不懂得这些道理么?
当然不是,是自己一时忘记罢了……
可为什么没有人提醒自己保持警惕,时刻自勉做的更好呢?这就不用说了……
潘岳等人很想辩护一番,可之前信誓旦旦的以为落下了郑袤的口实,如今看来确实作茧自缚,竟然没有给自己的狡辩留下一丝余地,这是最让人头疼的。
性命姑且是保得住的,毕竟数年的情分在那里。潘岳等人虽然没能提供什么良言,却也给司马炎带来了无数的欢乐。
但疏远想必是免不了的。
朝堂是无比残酷的,被晋公疏远了,等若潘岳这一派系都要失势。其结果是什么简直是难以想象,而郑袤这一派一旦上位,又怎会放过自己?
等郑袤长篇大论结束之后,又是来了一记重击。国库之内的粮饷虽然有,但不能轻动了,因为那是最后的钱粮。若是真要动,也要请圣旨来动,掏空国库的“罪名”不能落在晋公头上啊!
从始至终便是郑袤站在晋公的角度上,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这一下子,潘岳等人彻底的成为了从中挑拨的小人。
……
潘岳一脉失势的消息传来,张华很是欣喜,又是悲伤。晋公更是使人邀请山野之间的名臣入朝为官,包括之前那批“致仕”的老臣们。这其中没有裴秀,也没有张华,原因很简单,司马氏对于这二人是失望的。
尤其是潘岳失势之后,更加的失望。
潘岳这等小人都能在这朝堂之上蹦跶这么些年,身为司马昭智囊的裴秀和张华,必然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其他人可以召回,唯独此二人难以放过!
失意至极,张华只能借酒浇愁。而饮酒,最佳的地点无疑是阮籍的家中。
阮籍饮酒一向是放荡的,对于潘岳等人的事情,其实与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可晋公偏偏是因为若不是阮籍把筹集军粮这事儿推脱掉了,恐怕杨珧等人的丑恶行为还是难以暴露的。
可话说回来了,阮籍又不是能掐会算,谁知道杨珧,孙楚,以及潘岳这么大的权力,竟是不通晓国家律令,依照个人想法去随意做事?
阮籍倒是推脱,可司马炎不干,你阮籍不(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