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179 部分阅读

第 179 部分阅读

    ,在自己的国内竟然遭到这般待遇,这究竟是怎么了!?

    那韩廪回到了大厅禀明一切安排,燕王微微一笑道:“荣晦气量狭小之辈,如此前往戎国必然要发泄一番,届时便看那王濬冲如何应对,是否真正的有诚意与我大晋联手!”

    韩廪拱手道:“末将观这荣晦一副小人嘴脸……”

    “哦?切记此人乃是陛下钦点的使者,不可妄言!”燕王司马机也是知道荣晦什么样的人,见韩廪有些得意忘形,于是出言提醒。

    ……

    各地汉晋两军拼杀未休,纵然哪方落后也是不甘于此仍是咬牙坚持,连日大战双方损兵折将可谓两败俱伤。然胜负未分,晋汉两家都是难以罢手。

    便在此时晋国各路人马收到了晋帝司马攸的旨意,急急撤回北岸,唯独留下北海与濮阳两处人马固守城池不做动作。黄河水面上晋国水军也是有意退缩,汉军见了不明其理一时也不敢大意追击。

    晋军忽然退却,汉军遐想连篇,各地汉军不约而同士气大振,先后组织兵力开始反攻!

    那晋军在黄河北岸唯有濮阳与北海立足,各地汉军留下兵力守御岸边之后,便派遣人马齐聚这两处准备攻取濮阳与北海。一月有余的大战让汉军方面折损了不少兵力与将领,如今兵将齐聚一堂多是物是人非,虽有喜悦之意,却带悲伤之情。

    正当汉军大举反攻之际,许昌传来圣旨,汉帝刘禅下令诸葛瞻等人立即收兵屯驻各处,归大将军姜维节制调遣。

    另一方面在许昌养病许久的汉朝大将军姜维出现在公众眼前,祭奠一干战死的汉军兵将,并且开始调兵遣将的布防中原!

    第三百三十一章 山雨欲来(下)

    更新时间:2013-03-20

    戎国,带方。

    戎国之主王戎亲自率领古察那等文物二三十人出城五里迎接大晋来使,沿途更是有国内百姓夹道欢迎,可谓是给足了面子排场十足。

    晋国使臣荣晦骑在高头大马之上远远的见了,忍不住点头道:“陛下有旨使我等依循礼数,汝等切莫坏了国家威严。”随行的文武大都是寻常之辈,见使臣有吩咐都忙不迭的应承着。

    这一路北上甚是辛苦,沿途的郡县不见待使臣大人,遭罪的只有这些随行的下属。作为代表晋国皇帝司马攸的使臣,荣晦虽然有些威风,却是少了威严。加之沿途郡县早得朝中密令,皆是给些气受,荣晦这性子如何忍得了?

    奈何自己初次出使,秉承圣命,大庭广众之下不敢发作,唯有忍气吞声到了落脚之处,关上房门才敢吐出胸中恶气!这一路行过来跟随作伴的文武吏卒是没少挨骂,荣晦每到一处必然客客气气依足了礼数,然途中没了外人自然是拿手下人做出气筒。

    被荣晦欺负一道的随从们此时争先恐后的唯唯诺诺,这般逆来顺受的样子看在荣晦眼中,不由得心中气息稍顺。

    依照两国的礼数在城外一番寒暄,荣晦与戎国之王同乘一车进入了带方城中。夹道的百姓纷纷欢呼雷动,表现的十分热情,荣晦看在眼中喜在脸上,心中不禁飘飘然,顿感身价倍增!

    那王戎昔年也是魏国的名士,其声望可谓朝中少有之辈,如此身份地位即便是今时今日在晋国之内也超然众人之上。荣晦能和这样的人物同坐,虽说是对方看在自己晋国使臣的面子上,可也觉得脸上容光焕发甚是精神。

    见荣晦如此,王戎表面上客气非常,心中却是暗生疑虑。朝中名士何其多也,晋帝司马攸派遣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出使到此,这是何故?莫不是晋人对待戎国的态度开始冷漠,或是有其他的打算不成?

    眼下戎国的状况与晋国倒是不同,王戎无意隐瞒即将到来的大战,更是有意散播这般消息。国内的百姓们异族之人倒是早知如此,可汉人们听闻了这等消息可谓是晴天霹雳一般!

    从大魏子民便做大晋子民,又从大晋子民成为汉朝的百姓,如今鬼使神差的做了异族的臣民,让人脑袋昏昏一时难以接受。好在戎国的异族统治者据说乃是当年的魏国名臣王戎,对待汉人的政策还算宽松,也少有歧视之分。

    能够好好的过日子,安居乐业,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可谓是最大的幸福,比什么都好。

    好日子刚刚有个盼头,匈奴人竟然要杀来!?虽然国家没有细说,但看样子八成是戎国这些异族之辈的原因才引来了匈奴人。问题是这事儿大家都是猜测,话由家中的长辈口中说出,一家人就算不是深信不疑也信了个七八分。无形之中对待异族的态度又开始慢慢的冷漠。

    然而这戎国的统治下想跑是不可能的,不跑只能留在城中坚守。打起仗来依靠的还是这些异族军队,汉人的军队也在组建之中,但新兵操练起来能够达到什么水准还是未知之数。

    从猜疑不信任与逐渐的融合凝聚,这一过程出人意料的快,因为没有人想死,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生存!!

    王戎这一招可谓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戎国的情况不像是晋国又或汉朝。各族人等与汉人杂居一处,平时虽然没有什么冲突和矛盾,但到了危机之时显然双方的契合度并不高。

    危难关头情绪上涌,国内这么多的汉人如何镇压得过来,分神分力不说,等于是自毁长城一般。

    先行把消息传出,手中有全部的力量来防止发生意外,时间久了百姓也就想明白了,只要戎国的官吏能够一碗水尽量端平,想必汉人也没有什么奢求。凝聚各族的力量一心护卫戎国,这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生存下去,更是给晋国看看戎国的实力!

    证明自身的价值,才是不被大国抛弃的唯一方式。一旦失去了价值,自然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选择。

    汉人的心情写在脸上,那是期盼晋国可以伸出援手的表情,更是看到了胜利曙光的神态。有晋国伸手帮忙,就算塞外的匈奴人杀过来,也并非是没有一战之力。当年河北之地,辽东之地,还不是晋国铁骑杀退的塞外各族?

    来到王府之中,自然是设宴款待为晋国使臣荣晦接风洗尘。酒席之上戎国文武一一做过介绍,推杯换盏间套问荣晦的底细。荣晦是何许人倒是不重要,重要的是此行的目的,晋国皇帝司马攸在得知北方形势后究竟要作何打算。

    那荣晦一路上都没有受到这般规格的待遇,此时甚是享受,同时暗恨燕王司马机等人。自己在燕王的馆驿住了两天两夜,也是没能见到燕王的人,甚至连个传话的都没有。

    几次派人传递话语,希望可以拜见燕王一面都是徒劳无功,那消息好似石沉大海般的没了后续,让荣晦简直气炸了肺,却又是无可奈何。那馆驿外是燕王的卫兵守护,说是保护皇帝的使臣,实际上做什么没人知晓——但荣晦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唯有悻悻的赶赴戎国。

    一来二去,荣晦都是恪守礼节,只是晋帝司马攸并没有交代什么,戎国文武一番询问自己也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戎国文武都不是什么好糊弄的,说来说去这使者仍是不肯吐露口风,甚至没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岂非是戏弄我等?

    荣晦脾气不好,各族人物比荣晦脾气不好的大有人在,风言风语,刻薄之言渐渐的占据了主流,就算荣晦尽力克制也是按耐不住心头怒火了!更何况荣晦本来就不是心胸宽广的人物……

    为了在晋国之人面前有所表现,在座的戎国文武或许不是国内最为核心的人员,却个个都通晓儒家文化,汉人文化,有的甚至就是当年跟随王戎一切远征塞外的汉人官吏。

    这些人尽量展示自己的手段,那荣晦却是个素来听人使唤的小人。位列朝班之前不过是普通的军官而已,巧舌狡辩倒是可以,但言辞不登大雅之堂,顿时被众人谈论得脸色通红,一脸怒色!

    一路走来便是不顺,而今又被戎国之人羞辱一番,荣晦一股火气撞头而上,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拿出了高人一等的态度。自己是晋国皇帝的使者,这些人不过是蛮夷之辈罢了……

    种族之论乃是两国最为忌讳的话题,谈兄弟之国,朋友之邦都可以,内中隐含着种族之别。可不加修饰的拿出来赤裸裸的说事儿,这是戎国之人无法容忍的,一场混乱便在这大厅上展开。

    那异族之辈哪个种族的都有,素来便是悍勇无比,即便是文官模样的也是徒手杀人好不眨眼的家伙。荣晦初时气焰极高,可对方杀气一出,心中顿时凉了一大截……把陛下的嘱托搞砸了不说,说不定还把小命儿搭在这儿了……

    从始至终王戎都是一言未发静静看着发生的一切,也没有阻止的用意,待派人送走了荣晦后,王戎方才召集文武淡淡的道:“此人德行学识无一可以为使,晋帝偏偏派遣此人前来,尔等可知其用意?”

    古察那抱拳道:“晋帝意在试探,此乃一石二鸟之计也!”

    王戎见状文武中尚有人不解,于是微微笑道:“你且说来听听。”

    古察那心中本是有所疑虑,待王戎发问后方才确定了心中所想,于是道:“晋帝之意在于刺激大王,观察大王态度,借此来论定如何对待两国关系此乃用意一也;荣晦此人虽无可品之处,却也未必没有过人之处,我等若是处置不当便落下口实在晋人手中,此乃他日晋人寻衅之借口也,更是晋人用意之二。”

    王戎点了点头道:“不错!晋帝有心联合我戎国,却是怕我等实力不济;有心想吞掉我等,又是怕晋国力有未逮,此等心思首尾两端,足见其难成大事也!然我国之补给战力,皆须仰赖晋人,此时当是容忍而非争执,待危机过了从长计议不迟!”

    古察那道:“大王既然洞悉其用意,此时当发力也,坐实两国联盟,及早准备一切。”

    王戎笑道:“本王正有此意,古察那你留守在此,我亲自送晋国使臣返回辽东,顺便会一会燕王!”

    半日的光景便抵达了晋国境内,荣晦纵然脾气再大,在王戎这一国之主面前仍是谦卑不敢作态。自己在戎国所做所言也并非是没有过失之处,如今返回晋国,晋帝司马攸当如何处置自己,一想起来此事当真是心中七上八下的好似脚踩棉花没深没浅。

    数百卫队保护着王戎进入晋国境内,晋国方面早有探马得知,燕王司马机率领三千人马亲自前来迎接王戎!

    ……

    晋国的兵马陆续向河北撤退,粮草辎重也是开始转移起来,只有北海以及濮阳还在屯驻人马。不过两处地界都是遭到连番的大战损兵折将无数,此时修补城墙处理伤患,更要掩埋尸体收拾战场。

    经过几场鏖战兵将都是累的体力透支,收拾起来也不是很麻利,晋军一边预防汉军杀来,一边也在思考汉人退兵的用意在哪里。明明是晋军全线撤退落入了下风,汉军何以不动声色的也撤走了?

    这等大好时机都眼睁睁的错过,看来汉人自有一番打算才是。

    濮阳的苟晞,张方等人尽数被调回河北,北海的马隆也是赶赴邺都商讨军情,只要是级别的足够的将领都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与汉军还有黄河天险做隔,与塞外的匈奴是绝对没有任何缓冲余地的。

    那塞外各族当年在中原尤其是河北之地所作所为令人发指,更与汉人结下了血海深仇,而今匈奴统一了塞外各族势力,窥视河北之心昭然若揭。就算没有王戎这一伙儿,多半也是不肯放过晋国的。

    一想起当年异族的暴/行,多半人是心有余悸的,尤其是参与过河北之战的晋国兵将都不想再次面对那样的对手。要知道当时是许多种族先行撤走,与晋人作战的乃是一部分异族人马罢了。

    如今匈奴之主刘渊号令塞外各族,此番再次交手对方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一个庞大的集团势力!!

    晋人匆匆的退走了,汉军也是奉命罢兵退回各处。

    诸葛瞻心中虽然不快,却也知道陛下远在南方将圣旨传来,必然是有了紧要的事情。更何况大将军姜维坐镇许昌统一调度,与陛下颇有默契,放过晋人一马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汉人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一个扩张型的文化,对于争夺华夏大地是有兴趣,可中国以外的地方并非那么感兴趣的。汉帝刘禅集权在身,已然夺取了印州以及中国南部的数十个小国,加上辽东以东的倭国高句丽等等,若是拿下了河北之后,大汉王朝的版图比起东汉时期要扩大了不少。

    对外的扩张已然是不符合众人的心思,将对外扩张放在了平定河北之前更是让一些文武官员感到不满。华夏以外都是蛮夷之地,不服王化,这种土地和百姓有什么好的?统一华夏大陆才是正途啊!

    如此情绪一定会有,但也要看内中缘由是什么,能过在朝中站稳脚跟的都不是鲁莽之辈。汉帝刘禅素来南征北战高瞻远瞩,既然决定了这样做,必然有其道理和理由所在。

    姜维给出的答案虽然不能尽如人意,却也让人心中多少有那么几分气愤之意。塞外的形势在这些年可谓风云变幻,匈奴之主刘渊在前次大战中保全了自身实力,并且对元气大伤的塞外个族纷纷下手,而今已然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

    塞外几乎没有了刘渊的用武之地,那么接下来的目标便显而易见了,塞外各族要入侵华夏大陆,要先踏平河北,再渡黄河!

    同为汉人,自然对此感到恼怒,只是汉朝在刘禅的治理下外来之人日益居多,就算是最为固执的官吏也是习惯了各族人种,如此一来虽然是愤恨,心情并不一样。

    晋人后院起火是好事儿,汉军若是渡江北上便是良机!不过这么明显的战略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与效果。打垮了晋国,没等汉军喘息便要面对塞外的各族人马,这不是划算的买卖。

    坐山观虎,让晋人于匈奴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再谋取渔翁之利显然要高明的多。休养生息是关键,更关键的是汉帝刘禅要在南方用兵!!

    印州是大汉目前与海外诸国往来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附近的几个国家竟然够胆来试探汉人,如此宵小之辈不震慑一番怎可?

    要对南方用兵,能够抽调的便是南方诸国以及南蛮,川中,荆州,江南等地的兵力。这几乎调动了大半个汉朝的领土,因此全国的兵力都要进行重新的部署与分配。

    说起来容易,将消息传到各处并不是容易的时而,各路人马频繁调动之下也容易使人心不安。

    与晋国的大战汉军逐渐占据上风,此时收兵虽然感到些许的遗憾,然汉军本就折损了不少精兵良将,继续打下去恐怕就没了与塞外异族叫板的资本。匈奴铁骑闻名天下,加上塞外各族的特殊兵种,一旦交手恐怕是大面积的作战。

    晋国的战斗力虽然不差,可想要抵抗塞外各族并不是容易的事儿。在得知了消息后汉朝文武在心中都不禁把晋国与匈奴做起比较,无疑后者更为可怕!!

    晋国使者向雄渡江飘然而至,寻的是大汉皇帝,可去的却是许昌!

    两国交锋死伤无数,向雄对此似乎不以为意,只是带了不足十人的队伍而来,让沿途的汉朝郡县感到惊奇之余更是赞叹不已。

    中原乃是汉家地界,若是想杀你晋国使臣,就算你有成百上千乃至过万的军队护送又有什么用?反倒不如好似向雄这般的洒然而来的好。也有人不禁把向雄与裴秀比较起来,谋略技巧不是向雄所擅长的东西,但向雄为人正派素有大名,此番前来定是准备周全。

    晋人面临北方的战事,此时求和与临时抱佛脚无异,可事到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前来求和。作为晋国使者的向雄还没有赶到许昌,晋国派人求和一事儿已然传得沸沸扬扬。

    中原百姓听闻这般消息,谁还不知道这中原铁定是汉朝的?心怀叵测的,怀有二心的顿时开始老实起来。不过何攀广布人手四处寻找晋人的奸细细作,就算这些人老实下来,但曾经留下的线索仍是被汉人最后绳之以法的有利证据和途径,可谓是悔不当初啊……

    与此同时,身在南方的襄王刘动四处散播消息,汉朝天子对于印州之乱甚是恼怒,准备聚集大军二十万征讨印州西方的罗马帝国诸省,对其进行制裁!!

    第三百三十二章 条件(上)

    更新时间:2013-03-21

    晋国,邺都。

    晋帝司马攸面沉似水批阅周折,一声不吭四周气氛沉闷压抑,让在场陪同的宦官侍女纷纷感到胸口发闷,脑袋轰鸣,口干舌燥,被这股莫名的气氛压抑着,牵引着,甚是痛苦煎熬。

    门外等候的是何曾与卫瓘二人,方才送进去的文书周折乃是辽东燕王司马机所传。内中交代的事情这两名朝中宿老虽然没有看,却也是猜得到几分的。那荣晦毕竟是心胸狭隘之辈,此去果然大闹戎国,甚是有损晋国颜面。

    不过此举已然在晋国权力中枢的意料之中,无论是晋国皇帝司马攸,还是何曾,卫瓘以及朝中文武群臣,对此结果都不感到意外。若荣晦是个有真才实学,足以胜任此行的人,恐怕还轮不到荣晦做这个使者。

    要的就是激怒戎国,借此来观察戎国的反应与态度,同时也握有了日后兴师问罪的借口与理由。所谓兄弟之邦,若有刀兵相向的那一天到来,名正言顺的师出有名想必是喜闻乐见的事情。

    当年在魏国王戎便是非比寻常的人物,经过塞外历练之后心性大变,作风也是让人琢磨不透。连燕王司马机也没想到身为一国之主的王戎竟然与那荣晦一同前往辽东与自己摊牌!

    “请两位大人入内一叙!”晋帝司马攸吐了口气,神色有了些许好转道。声音虽然轻,可在这书房中听得仔仔细细,几名随从见状心中也是暗自松了口气,跑到外面通传去了。

    何曾与卫瓘闻陛下召见,对视一眼纷纷颔首点头,辽东的形势即将如何,便看陛下的决定了。眼下晋国是动用能够动用的一切力量,若是这样都无法守住河北,只能说是天意了。

    “二位大人请坐,这是燕王传来的书信奏章,内中包含了戎国的请求等等,二位大人先行过目吧。”晋帝司马攸命下人将书信递给何曾与卫瓘,自己靠在大椅上闭目凝神稍作休息。

    在司马氏一族中,司马攸自知并非是最为聪慧的,因此凡是都深思熟虑,以此来弥补自己在智慧上的不足。登基称帝之后更是如此,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怎敢携带?

    方才甫接到书信,司马攸要自己了解,并且理清自己的思绪,自然不喜有人在旁干扰。待自己想的通透明白了,再听取他人的建议方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不以自己的判断为准,也不盲从他人的劝谏,这就是晋帝司马攸的处世之道。

    一边休息放松恢复精力体力,一边等待卫瓘与何曾思考完毕,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但事关重大,必然要给这二老足够的时间思索问题,再加以询问方能把事情拿到朝堂讨论。

    塞外之患随时可能爆发,无论如何也不能耽搁时间,只有在这里形成基本的认识与方向,拿到朝堂上时才不会引起无尽的争论从而把时间浪费在口水战上。

    书房内多了两名老者,气氛又是变回了先前沉闷压抑的样子。那书信奏章上所写的实在是过于沉重,何曾也好,卫瓘也罢都不会轻易说出自己的看法,分别在不停的审视内容,思索各种可能。

    昔日王戎能够与杜预相交莫逆,自是非常之人,如今这般的大胆出手,已然超出了其行事的规格与作风。越是如此,越是说明塞外之患恐怕比晋人想象中还要严重……

    时间分秒流逝,在场之人皆在思考心中的疑问,过了许久何曾与卫瓘终是各自对视一眼,心中有了定论。二人稍有些动作,晋帝司马攸垂视的双眼便有所察觉,顿时抬头道:“两位乃是国家支柱,对于信中所言有何见教?”

    何曾眼中泛起精明的亮光,微微拱手却是看着窗户道:“戎国无处可避,唯有仰赖我大晋救济方能生存,王戎小子做此姿态不无出奇。想不到匈奴之辈竟然可聚集如此多的兵力,看来联合戎国作战在所难免了。”

    卫瓘微微摇头道:“先前积弩将军孟观前往查勘,戎国带甲者约在四万之众,余者三十余万。而今王戎自曝家底,甲士七万有余,余者五十万以上。戎国所占之地自给自足绝无可能,但要我大晋资助,这六十万的钱粮辎重也是沉重啊!”

    见卫瓘有意无意的把眼看自己,何曾出奇的并没有产生反感。事到如今,晋国面临双线作战的可能,大家往日里在朝堂上怎么吹嘘都是无妨,只是晋国的真实状况何曾也是清楚的。

    集合全国之力未能击败的汉军若是插手,晋国之沦陷恐怕也就是一个月左右的事情。到了这般时候自己守着富可敌国的财富又能怎样?

    “老臣所虑者非是钱财,而是戎人之诚信到底有几分。据闻王戎麾下各族人等无数,这些人始终非我族类,大难临头能够有几分忠诚实在是难以估量。钱财并非没有,若是平白资助了戎人,反过头来无法形成助力方是两国联合下最大的隐患!”何曾看了卫瓘一眼缓缓说道,那卫瓘听闻何曾如此说顿时一震,眼中透露出同样的神色甚是感激。

    危难之前摒弃前嫌自然是好事儿了。

    晋帝司马攸听得头头是道,沉吟道:“戎人之诚意,以及必要的牵制是绝不可少的,若是如此涉及到了辽东的防务此事恐怕还须等待河内王前来议论。”

    物资,政治,军事上的钳制才能保证戎国不怀贰心。就算戎国没有贰心,可眼下的晋国也急需看到戎人的诚意,才能坐下决断。那戎国之主王戎突然造访辽东燕王府诚然是出人意料,但仅凭借此举便向获得晋人的认同仍是困难。

    若是双方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各个层面上,无疑此时此刻便应当定下辽东的战略,有此衍生的一系列问题足以让晋帝司马攸等人讨论许久了。

    卫瓘道:“此事暂且搁置一旁,老臣有一事奏明陛下。”

    晋帝司马攸闻言道:“老大人但说无妨。”

    卫瓘道:“塞外形势诡谲,老臣以为陛下当封赏匈奴之主刘渊,借此观其形色,察其目的。”

    “哦?怀柔之术也是不能缺少,只是刘渊势大,此举会否激怒匈奴之人?”晋帝司马攸对卫瓘的话深以为然,若是能够和平相处,以和为贵,自然是好事儿了。但匈奴之主刘渊曾经被汉人欺辱,如今正是野心勃勃之刻,会否接受晋国的封赏仍在未定之天。

    若是因此而引火烧身,那绝对是得不偿失了。

    何曾在一旁想了想道:“塞外各族与我大晋血海深仇,此时派遣使者前往,若被其强留辱节反是不妥啊……”

    塞外各族在汉人眼中看起来就是野蛮人,不通什么礼仪王法,更是没有开化。这样的对手若是往日里怀柔倒是无妨,可双方有前一次大战经年的深仇没有化解,如今贸贸然的派遣使者前往自然是冒险的举动。

    晋帝司马攸闻言一愕,旋即便知道何曾这朝中宿老绝非危言耸听。真若是如此不仅仅没有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反而让晋国受到侮辱,长了塞外野人们士气。

    卫瓘眉头一皱道:“何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老臣以为适当的沟通仍是不可或缺的,不如采取曲折的方法如何?”

    “曲折?卫老的意思是?”晋帝司马攸闻言问道。

    卫瓘想了想道:“燕王屯驻辽东,在塞外广有耳目,若是通过塞外之人传达意思,见了对方态度之后再派出使者,或许比较妥当。”

    何曾在一旁道:“此法虽是消耗时日,确是最为稳妥,老臣认为此举也是可行。”

    晋帝司马攸见这两派老臣如今消除隔阂,心中自是欢喜,于是道:“事不宜迟,朕这便传讯给燕王便是。”

    此时何曾道:“戎国方面若是陛下有所决意,可择贤能之士前往出使,老臣先行告退准备物资。”

    待何曾离开之后,卫瓘叹息道:“国内兵将大半在南方战场放回,如今又要前往北方,还没交兵,我大晋将士已然疲惫不堪。”

    晋帝司马攸颇有同感的道:“如今可调集人马已不如前时,只盼塞外之事拖得久些,让我大晋将士得以喘息。”

    卫瓘抱拳道:“我国撤军乃是情非得已,汉人无故撤军不知所图为何。向雄大人此行若是能够缓和两国关系,陛下大可以全力击败塞外异族,然后收其精壮补充军力。”

    “哦?卫大人觉得异族之辈仍然可用?”晋帝司马攸闻言皱眉道。当年异族所造成的后果如今还被晋国背负着,对于异族之人可谓恨之入骨。卫瓘选择何曾离开提及此事,显是深思熟虑许久。

    卫瓘略带几分苦涩道:“异族之乱诚然是我等心中之痛,然老臣观汉朝军中仍然保有可用之异族之军,战力甚强。既然汉朝可用之,我大晋如何不得用?况且如今天下大半非我所有,以河北之力长期作战之后,如何有能力守护国土,唯有以战养战方是上策!”

    久居河北之地,在魏国时期便负责处理河北事宜的卫瓘,比任何人都知道河北百姓的疾苦。若非实在是没有办法,自己也是不愿意提出这一提议。毕竟眼下的晋国没有片刻的安宁,若非是内中蕴含一丝希望,自己也不希望面对收编异族人马的事情。

    然这一切乃是基于击败塞外各族之后的政策,对于眼下并非主要之事。

    ……

    许昌城,大将军府邸。

    汉朝文武百官齐聚大将军姜维府上,为的乃是一睹晋国使者的风采。那向雄素有名望,乃是饱学之士,更是施政能手,晋国派遣使者前来所为何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看的便是大将军姜维如何应付了。

    而在许昌城外,无数汉家军队以及辎重往来,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条理分明。汉军在濮阳外围以及徐州依然屯驻着大量的兵力。晋国有塞外之患如芒在背,汉人虽然有了罢兵之意,但却没有道理平白无故的就这么撤走了。

    盛大的军容在留守的晋军眼中有足够的威慑力,同时也给中原百姓一颗定心丸。晋人撤走了不说,汉家还有足够的力量反攻,这样一来谁还敢在人群中鼓吹类似于大汉站不住脚的言论?

    不用官府派人缉拿调查,大众百姓便会讥讽说话者无甚见识了……

    晋国留在中原的暗桩,眼线,探子,细作此时也统统的不敢动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过生活也就是了。两国交战期间黄河两岸都是战争状态,黄河上更是战火密布,消息根本传不出去。

    而今两国暂时休兵,但濮阳与北海这两处仍是随时可以爆发大规模的战事,黄河沿岸也处于戒备休整的阶段,加上中原大地人心区域安定,想搞些小动作简直是不可能的。

    就算没有这些客观因素,被汉人连根拔起的据点以及被捕杀的探子也是不计其数。有些人倒不是晋国任命的,可心里想着晋国自己便主动担当了耳目的作用。被人利用也好,心甘情愿也罢,被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捕杀之后,就算是探子们彼此也不做任何的联系。

    何攀收买了不少曾今的晋国探子,这些人混杂在民间四处联系晋国细作,有上当的便是悲惨的下场,时间久了一切都渐渐的安静下来。拖家带口的留在中原,为了大晋国,也要为了自己的小家。

    随着一股热情渐渐冷却,汉朝在中原推广各项政策似乎都是水到渠成,而且更是名正言顺的中原大地主人。

    这一切都看在晋国使臣向雄的眼中,自己轻装前来早有了思想准备,可见到曾经的故国早已物是人非,改旗易帜,一股酸楚荡漾在心底很不是滋味。

    当年司马氏积极北上转移河北之地,选的臣属都是忠于司马氏的,而被留在中原做炮灰的文武臣属都被当做了弃子。这批文武官吏与司马氏以及跟随司马氏北上的臣属们可谓势同水火。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北上的都是享福的,而留在中原的是福是祸全都是听天由命。自身的生死还在其小,这些朝臣的家族都是流传许久颇有历史的,如今怎肯如此的被当做炮灰牺牲?

    换句话说司马氏本有带走所有或者大部分官僚前往河北的机会,甚至完全有这样的时间。可当时的司马炎为了能够登基称帝,自然只挑选支持自己开国登基的臣属,对于其他人完全没有兴趣。

    否则到了河北,又是一大群人反对,司马炎岂非是做了无用功?

    如今晋国岌岌可危,一旦汉人发兵,塞外异军突起,两面夹击之下晋国必然覆灭。眼下见到晋国派出使者前来,这些当初被抛弃的炮灰们如今都在大汉朝廷内为官,自然是别样心态,两下比较起来大有给向雄难堪之意。

    要说河北来使,之前的裴秀却是没有遭到这样的待遇。原因其实很简单,早在司马炎上位之时裴秀便已下野,后来诸事与裴秀毫无关系。这些被司马氏抛弃的臣子们对于裴秀充满了赞叹与钦佩,倒是没有这般敌对的情绪。

    热热闹闹的将军府上实际上是暗流涌动,而在汉朝的江南,荆州,西川,南蛮等地汉军也在积极的调动中。

    ……

    汉朝虽然还没有统一华夏大陆,可其所占据的土地与拥有的庞大实力在世界格局上举足轻重!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交战多年,仇怨颇深,如今惹到了汉帝刘禅,只能说是招惹了不该招惹之辈。

    襄王刘动背后有老爹撑腰,做起事来更是无所畏惧,少有顾忌。印州上上下下都知道陛下就屯兵在南中地区,随时可以进入印州。迟迟不肯进入印州的原因,便是让襄王刘动放手施为,看看这硕果仅存继承人到底是什么水平。

    想要征讨波斯帝国以及罗马帝国在附近的行省,颇需耗费一番功夫。而后方的兵员物资要抵达印州也是需要大量的足以行驶海上的船舰,以及开凿道路等等。动员兵力说起来简单,一旦开始施行,所牵扯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百姓,更是要有相关的政令负责,各地州郡的支持。

    造桥铺路是浩大的工程,沿途有需要开沟引渠的更是麻烦。而船舰往来运输物资兵员,更是需要一流的战船护卫,毕竟大海的彼端存在何种势力对于汉朝来说都是未知之数。

    听闻陛下要发兵征讨二国的消息,印州百姓奔走相告甚是激动,而印州的外国人更是多不胜数,不过数日的光景消息传播的甚是快速,许多海外诸国都是为此感到惊讶。

    消息传到了附近的罗马行省与波斯行省,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二十万的汉军,古老神秘的汉王朝,这样摸不清底细又不了解的对手让人忍不住遐想连篇。越是神秘,越是容易高估对方,没有交手却也不知道是否高估。

    一时间此事成为了汉朝以外最为热议的话题!

    第三百二十三章 条件(下)

    更新时间:2013-03-22

    中原的军事调动与河北的情景颇有几分相似,在返程的路上向雄有意留心观察汉军的动向以及物资的运输,却是得不出个结论来。按照道理来说汉人只需要将兵力物资都堆积在濮阳以及徐州附近便可,黄河北岸的晋军根本没有再次杀过来的能力了。

    汉人对于晋人的境况可谓了如指掌,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与塞外交流沟通获取情报的途径实在是太多了。塞外的形势汉朝大将军姜维侃侃而谈甚是熟悉,这让向雄心中不禁有了很大的压力。

    汉人知道的比晋国稍微多那么一些,加上姜维高超的判断与智慧,说出的话语自然是震慑人心的,更是难以质疑。

    其言谈中虽然有夸大事实恐吓之成分,可其中的道理是站得住脚的。若是匈奴人按照姜维的策略入侵晋国,恐怕不出半个月整个晋国便分崩离析了!向雄自然不信匈奴有这般实力超群之智将,但也更加清楚了问题的严重性,如今汉人提出了条件,如何抉择便看晋帝司马攸了。

    战事不断,可沿途的百姓对于过往的车队军队都是无动于衷,似乎习惯了这种日子。汉家军队法令严明,对于百姓秋毫无犯,更是少有接触,百姓过着百姓的日子,军队走军队的路,这在以往的魏国乃是晋国是不敢想象的。

    汉帝刘禅凡是牵连到了战事,都尽可能的减少出征兵力,如此可以留下最大限度的青壮来保持农耕等各个方面。随着汉朝的逐渐强大,受益于此政策的汉王朝同时也因此获益着。

    即便是针对晋国(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